语文课堂教学分析

2024-08-14

语文课堂教学分析(共10篇)

语文课堂教学分析 篇1

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赏析诗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学校:宽坪中学

教师:谭玲

从诗歌中陶冶学生情操

背景

关注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诵读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九年级的第一单元中的课文都是诗歌,对大自然的赞颂,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诗中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受到启示,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欣赏这些诗歌,可以唤起我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的共鸣,使我们更好的体味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要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入诗歌,体会诗歌的情趣,对诗歌进行鉴赏呢?如我在上这个单元中的一首诗歌《雨说》时,就特意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大胆的想象,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角度去对诗歌进行赏析。

《雨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海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

生: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店映衬柳树的枝条显得格外新鲜。,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师:对,同学们说得很好,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今天,我们一起去听听雨对我们轻轻的诉说,体会诗中美妙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现在同学们把诗歌朗读一遍,谈谈你读后有审美感受,与同学分享。

生1:《雨说》是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生2: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她,静悄悄地走来,孩子们不要拒绝她的来到;她,来自遥远的地方;她曾在幸运的笑中长大。

生3:雨”说她来了,就不再回去,当孩子们学会了自由地笑,她快乐地安息。

师:刚才三个同学都说出了对这首诗的理解,全诗以雨为中心意象,开阖发展,形成从展示(第一节)到发展(第二至第七节)到概括(第八节)的充满快乐气氛的“春雨交响曲”。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义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现在我们从对全诗优美的意境上去分析,看看这首诗美在什么地方。在品析诗歌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入手:

1、品重点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2、品句中的修辞手法。

3、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1:这首诗清新明丽,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词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别适合于朗诵。

生2:诗中运用了拟人、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作者希望孩子们能够乐观的生活,寄托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二、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充满感情地把这首朗读一遍。师:阅读结束了,同学有什么感觉油然而生?

生1:当我读到“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这一句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一位充满爱心的天使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这首诗具有轻柔、喜悦、亲切的特点。

生2:田圃里的泥土“将润如油膏”,池塘里鱼儿跳跃,溪水丁冬像在“练习新编的洗衣谣”,这一切与第一节中提到的情景完全两样,大地因春雨降临而焕发勃勃生机。

生3:雨告诉孩子们它是笑着长大的。它来自很遥远的地方,从小生活在山峰耸立、白云满天的童话般的仙境中,无忧无虑地玩耍,快乐地成长。

三、理解探究

师: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回答,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爱心天使像人间遍洒甘霖,《雨说》是一篇雨的絮语,更是一曲春的赞歌。首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干旱严冬的景象。“久旱逢甘雨”,过去曾被称为人生四大乐事之一。雨,终于来了,是甘霖普降啊!没有电闪雷鸣,亦非风狂雨横,只是如丝的细雨,微雨,脚步轻轻,细语温声,用贯通、弥漫于两间的爱心,湿润着大地,亲吻着、抚慰着每一个孩子,在干渴和寒冷中生活过来的孩子。雨,是春的使者,带来春的信息,开启了一个新春的季节。那是一个新的世界。那是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雨说,他来自遥远的地方。但是他一下子就和孩子们拉近了距离,因为他也曾是一样爱玩的孩子。不过他是幸运的,他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也都应该笑着长大啊!他们应该有笑着长大的权利。然而他们的童年是在冰封江河、寒凝大地的严冬里度过的,那是一段没有笑的日子。雨说,他来了,就不再回去,而当你们自由地笑了,他就快乐地安息。雨安息了,但他的爱心长存。日后在收获季节品尝成熟的苹果的甜美时,记住,那是雨的祝福的心意。多好的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啊!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首先,我体会到学生的学习是在一种思想很自由、很宽松、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很高亢的状态下进行。这个时候教师只要做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去对学生进行引导就可以了,再结合学生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审美体验,用生活中的感受去领悟诗

歌。这样比教师在课堂上直接灌输知识要好得多。其次,指导学生在赏析诗歌时掌握品析诗歌的方法,这样更容易把握诗歌的主旨,对诗歌抒发的感情理解得会更到位。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分析 篇2

一、分析教材与学情, 优选教学手段与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 教材是主要依据, 但所包含的知识与内容处于贮存状态。而教学实质上就是通过多种途径将这些知识灵活的由贮存状态变为传输状态, 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再将这些传输状态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加以贮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教师若不能认真分析教材, 则无法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既需要传授知识, 也需要注重能力培养。而若要实现这一目标, 也需要分析教材, 发掘教材蕴藏的能力因素。另外, 教学内容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过程的设计。可见, 在教学过程中, 教材分析是基础而必要的教学环节。

由教学设计系统看, 学情分析也是重要构成环节, 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与基础。通过学情分析, 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认知特点, 准确把握学生所储备的经验与知识, 从而促进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反之, 若缺乏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可能与学生能力不符, 则就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那么再好的教学设计也如空中楼阁。可见, 在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新课程教学中, 教师需要注重学情分析, 注重以学生为本, 有效教学。因此,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在新授课之前, 教师需要深入语文课标, 研读教材与学生, 把握教材特点与学生学习特点, 然后在此基础上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优选课堂教学方法,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如教学古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在教学准备工作中, 教师需要进行教材与学情分析。1.分析教材:本课是高中语文必修二 (苏教版) 第三专题模块二中的一首宋词, 属于典型的怀古词, 有着优美的文辞, 开阔雄浑的意境, 浓郁浓厚的思想感情。学习本词时, 教师需要反复诵读来感受怀古词的基本特点, 品味独特语言, 体会诗词意境, 提升学生鉴赏能力。2.分析学情:对高一学生而言, 他们在信息获取、整合方面还有待提高, 知识面有待拓宽。同时, 因深受传统教育影响, 十分依赖教师, 往往习惯于被动学习, 缺乏自学与发现能力。在小组交流讨论中, 有些学生参与积性不高。因此,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自学能力, 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教师可选择如下教学方法与策略:诵读感悟式教学, 引导学生自主品味语言, 感受诗词意境;情境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 展示精美图片, 录音范读, 诱导学生融入教学意境, 感知诗词意象;总结归纳式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概括归纳能力。

二、注重自学与探究, 优化活动设计与组织

在现代教学中, 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感悟的空间与时间。如教学古诗词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诵读感悟, 让他们在自主朗读过程中感知文本语言, 与文本沟通对话, 感受语文的文学气息。

例如: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教师可通过诵读感悟式教学, 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合作探究。具体活动组织如下:1.引导学生自主朗读, 初步感知本词。在朗读时, 学生应注意读出感情与节奏, 而后语文教师点评学生朗读。2.引导学生品读文本。 (1) 赏美景。设问引思:由标题看, 本词属于怀古词。那一般怀古词有着怎样的写作思路呢?这样, 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本词的主要内容, 初步感知怀古诗的基本写作思路后, 便于知识迁移, 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当学生交流讨论之后, 语文教师可总结归纳学生讨论交流后基本写作思路。而后继续诱导:在本词中, 苏轼是怎样描绘眼前之景的?用原文作答。然后请学生朗读上阕。同时, 展示赤壁风光图片, 要求学生找出写景语句。接着, 教师抑扬顿挫地示范朗读, 以感染学生, 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提出问题: (1) 通过这些写景词句, 你们有何感觉?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这样, 可让学生认识到正是苏轼巧妙用词的艺术, 给我们呈现出壮阔而雄浑的意境。 (2) 在本词中, 哪些字最具表现力?好在哪? (如“穿”、“拍”、“卷”等) 在诗词鉴赏中, 炼字是重要考点。通过这一环节, 可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关键字词, 提高鉴赏能力, 而后引导学生运用一个短语来总结本词所描绘的画面特点。 (江山如画) (2) 赞豪杰:面对这般美景, 苏轼联想到了谁? (周瑜) 接着, 要求学生朗读关于周瑜的描写片段, 并思考问题: (1) 作者由哪些方面对周瑜进行了刻画?找出原文句子。同时, 提示学生由人物神情、语言、外貌等方面入手分析探讨周瑜的特点。另外, 诱导学生对比“初嫁”和“出嫁”, 明白“初嫁”更能够衬出周瑜的特点:年轻有为与春风得意。 (3) 品情怀、悟人生。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找直抒胸臆的句子, 细味词句情感。而后小组辩论:有人说最后一句体现了作者颓废而消极的情绪。对此, 你们又是怎么认为的呢?通过这些提问, 可引导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 加深理解与认识。最后引导学生再次归纳这首词的内容, 总结怀古词的一般方法, 巩固知识记忆。

摘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优选教学手段与策略, 本文提出:分析教材与学情, 优选教学手段与策略;注重自学与探究, 优化活动设计与组织。

语文课堂教学分析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能力;分析能力

一、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意义

综合能力,就是对人们德智体等各方面素质测试与评估。人有一种可以对知识、语言。协调性操控的能力。综合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创造能力就是以上五种能力的合体。

分析能力又是另外一个重要的能力。它即是将一件事物不同的特点特征进行比较。面对事物和特定的环境情况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及对后果进行理性的分析,从而决定取舍。这是一种对事情前因后果理性分析的能力。一般分析能力比较强的人往往更容易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所作为,达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同时这项能力还是人的智商体现,虽然这项能力是天生的,但是很大一部分还是后天的培养和训练。通过语文学习中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时候遇到问题时候就不会百思不得其解,也不会束手无策。这不仅仅适用于在语文学习中问题的解决,往往能让他自如面对生活中的难题。分析能力经过思维的理性的梳理从而实现任务的解决。

二、课内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是掌握课程目标。第一,小学教师首先要转变引导思想,将内容导向转变为方向导向。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作为两项重要的能力并不能通过小学语文的学习直接给予学生,教师作为引导者是教会他们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这两项能力。目前的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视听说的能力,还要具备对文章的分析能力,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加强,语文教学中不知不觉的训练和提升这两项能力。

就学习中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独立或者合作写出,共同或个人探讨写出研究课题。对要处理对象进行内在联系的处理,分清点与面,轻与重,缓与急。将一项复杂的任务分解成若干小任务,并且明确每一小步的意义。就关注的点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访问探查,小组间进行互相讨论。最后学生要求运用文字图片表格的多样化形式来展示学习成果。期间,查找资料和引用资料更是不能避免的,学生要求对资料进行筛选,这就是一项对事物进行分析的过程,就不同的需求情况对事物进行分析,取自己所需。作为阅读、写作、口语等项目的重点——综合性学习,为了体现培养语文素养的目标。教师还应该通过课堂学习之外,教会学生学习方式的整合,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语文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通过指导学生的视听说能力的结合,创造一个明确情景,提供一个固定的话题,进行综合性学习,而不是将视听说三者分开。它们既是独立的,又是相关的,不可分割又息息相关的关系。

就以上的论述,笔者对具体的课题进行采样论述:

案例一:第一课,画面变现的是清晨的河边,小女孩在小河边练习“aaa”,大公鸡在河边打鸣,大白鹅在河水中看自己的倒影。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画面进行观察分析,不能仅仅只注意到点,最重要的还是放眼全体,不仅仅是河边的人物,还有动物,还有河水中的情况。引导学生对画面进行具体的观察,将一个个分散的画面合体,并且描述这个画面用自己的语言,从而再由教师引出这一课要学习的内容。将分散的物体合成一个画面,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整体观察能力,以及分析事物的全面性,在培养他观察能力的同时,训练语言,加深他对学习了字母的音、形的记忆,通过画面的联想。这就是在间接培养他的综合能力,不仅仅是记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一种联系音形的综合能力。

案例二:《月亮的心愿》一课中,课文写的是明天要去郊游了,可是珍珍还要照顾病床上的母亲。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对学生发出怎么处理的问题,对于现在大部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假设自己是珍珍,应该怎么想,然后应该怎么做。然后不仅仅是处理掉眼前的矛盾,还要进行深层次的引导分析,有没有说什么两全其美的方法,不能只是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就不同的选择,让学生发出延伸,结果又会怎么样。这样就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教育他们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有很多问题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也没有应该也不应该,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经行权衡,进行利益的配比分析,选择一个更好的抉择。

三、课外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所谓综合性能力的培养,它不是仅仅完成课堂上的学习,还有课后多方面的巩固性学习,通过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多方面的学习都是体现和围绕一个中心的,教师应该注意根据教材的安排,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自己开展的活动,选好自己的合作伙伴,自己完成活动计划的制定,然后按照自己计划开展,教师不是安排下去就完事了,要时时刻刻跟踪计划的开展情况,及时的给予纠正意见,对完成的好的步骤进行圈点和表扬。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就在于教师也可以丰富学习的形式,比如叫学生通过制作小报,办展览,举办图书交流会等形式,让学生感觉这知识学习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就结束了,还有在生活中能得到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分析能力就是能辨认出一个问题的多个方面,对问题各个方面进行详尽的说明,并且在心里知道它们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能够同时将实物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能够辨认出一个问题的多个方面,并对每一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标出它们之间的复杂的因果关系(多因多果、互为因果、交叉影响的因果关系等); 能够同时运用若干种演绎思维的方法(如因果关系、轻重缓急、时间顺序等),将复杂的问题或事物分解成部分进行分析判断; 能够运用不同的分析技巧,进行复杂的计划或分析,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多种系统方案的优劣进行判断和选择(如成功的可能性,成本效益的比较,需求的急迫性,对未来的潜在影响等),不只是对问题进行一般的分解。

分析能力的特点是可以看到因果关系。该层级可以辨别事物之间多重的联系,较为深入地分析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可以分析事物之间多层因果、环环相套的关系,做出自己独到的分析,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分析能力是基础能力,主动思考能力是核心能力,社会沟通能力与自我抑制能力是过程中需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游丽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5,03:184-185.

[2] 郭冰薇.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5,06:165.

[3] 朱灿中.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J].学周刊,2014,09:171.

语文课堂教学分析 篇4

1.当前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现状

1.1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握新课程标准

通常情况下,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1)合作性不能充分得到发展,只是拘泥于学习的形式。某些老师不能够真正的理解互动交流的精髓,只是单纯的找一些和课程相关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讨论,而这些问题往往使同学无话可说,进而导致冷场的场面;(2)多媒体的使用不恰当。很多的小学语文老师喜欢展现自己的才能,经常用电脑代替人脑,用多媒体完全取代了粉饰课堂,使整个课堂变成了走过场;(3)人文性和工具性两者平衡性的缺失。不能够把语文作为一种人文思想承载的特性和一种语言工具的特性处理好。

1.2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够精确

语文课本质上是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体现,也是教师和学生对课本的理解程度的体现。这些都需要教师及其学生调动自身的情感去深刻的体会文章中作者的感受,能够从心灵上与作者达到共鸣,而不是单纯的去草草的读一遍,而不去深刻的对文章进行剖析和反思。这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缺乏耐心的阅读心灵,只是单纯的死背教材,没一点自己的实际观点;()(2)缺乏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探讨,不能从根本上理解文章的中心含义;(3)缺乏对文章整体的概述,只是片面的分段进行理解。

1.3教师对学情不够了解

(1)没有认真的关注所有的学生。保证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切实的提高是小学课堂教育的核心内容,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教师会不自觉的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身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存在,这从根本上违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2)对学生在每个阶段的特点不能很好的把握。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性,拥有自身的个性与共性,把握其发展的特性对于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小学生作为人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其是为以后奠定基础的,不需要对于课本的内容进行深刻的分析。

1.4教师课堂评价不合理

(1)教师评价没有起到应有的鼓励作用。有些教师对于学生评价过于单一,有的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言过其实,有的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缺少相应的根据等等情况,都不能够提起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严重的还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这些都是错误的课堂评价;(2)教师评语不能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教师评语应该主要以鼓励为主,但是也应该贴切实际,不应该盲目地一味的迎合学生,这样不能够使学生进行反思,起不到对于学生的指导作用。

2.构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策略

2.1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要构建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要打破常规的师生关系,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的位置,以教师为提供服务的平台,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新型模式。使学生可以走到讲台的前面,而教师走到幕后,形成良好的自我学习环境,并且还要尽量的把课堂的时间留给学生,给予他们充足的空间。

2.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通过现代的媒体技术配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创造出声形并茂、情景交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课堂兴趣,还能够使其对于课本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再现情景的过程,还能够开发学生分析、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其思维向更深的地方发展,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如教学《项链》一课的过程中,进行角色扮演,自由发挥的形式,对女主人工从借钱买项链到挣钱还项链的过程中,提供给学生们合适的工具(多媒体、服装等),这样不仅摆脱了单调乏味的口授,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合理分配课堂的教学时间

如何合理的安排课堂教学时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我们知道一节语文课的时间40分钟,然而一个正常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通常只有20分钟左右,对于小学生甚至会更少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考虑到这个问题,将重点的内容放在学生们注意力集中的那一段时间,而不是一味地满堂灌,或者一味的自主研究、探讨,这些做法都是对于课堂时间的浪费。

2.4组织讨论,注重互动

课程改革中明确的规定,要进行新形式的课堂师生互动,既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为其提供服务的平台,使学生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存在。由于受到时间以及学生水平的影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教师不愿意开展课堂互动,这就是互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然而,只要教师精心布置,大胆实践,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还可以使学生们体会到合作的乐趣以及高效。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篇5

王祖亮

(1)相当多教师对教育的“终极目的”以及九年义务教育中语文教育“总目标”表现出模糊认识。教师的教育视野不够开阔,不能从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去关照语文教育,不能从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进程中估价学生个体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没能更好地体会到“教和学”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孩子和谐全面地发展。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尚未被大多数教师作为理想的学习方式在学生中提倡和推广,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教育教学亟待强化。

(3)教师们普遍对语文课程的开放体系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解和担忧。对课程结构的多元化、教材的多样化,课程资源向家庭、社会、自然延伸可能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顾虑重重,反映出教师已经适应了程式化、封闭式、静态的教学模式,对立体、开放、富有弹性、动态的语文课程思路新理念的引入和落实有畏难和惰性导致的抵触情绪。

2、教学过程与方法

(1)几乎所有的教师能在规定课时内基本完成教学内容,但其中只有一半的教师“能顺利完成”,表明教学内容的选择,课时的安排与学生实际能力并不完全适宜。访谈中一位教师说:“我们现在几乎不会上课了,不知抓教材里的什么?‘粗枝大叶,粗到什么程度’?有些篇目观念新了,但难度大了。课后习题要求过高,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内容少,练习无从下手,考试凭借什么?作文教学难,学生无话可说,无病呻吟,写出的文章胡编乱造。究其原因:其一,生活内容单一,学习成了他们的全部,其二,缺少真切而深刻的感受,优越的物质生活,百般的家庭呵护使他们很难品味道生活的酸甜苦辣。对于古代诗文,学生知识、阅历相对缺乏,无法充分领悟其中的意义,教师们主张在这些文章中能附加相关背景资料。特别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呼吁增加阅读材料,以帮助学生充分感知,开阔视野。

(2)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总的来说有所加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仍然存在,且地区也有差异。

虽然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数教师认识到应该采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但从访谈和课堂观摩中了解到“满堂灌”仍在课堂中普遍存在。

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不够,教师讲得太多,学生练得太少。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当然要讲知识,但把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课文肢解为孤立的字、词、句;课堂上纠缠于离开了课文整体背景的那种字、词训练,有的甚至是文字游戏。例如,填空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成了常见的现象,脱离了语境的造句和名词解释,常使学生不知所措。

一问到底。在课堂上,教师用不着边际的提问,来代替学生的训练。这种提问,是教师按照课文情节发展顺序编排的,既不考虑学生懂不懂,也不考虑问题有无启发性。以问代讲,以问代读,一问到底,这样好像课堂上很热闹,其实掩盖了学生的被动,与一讲到底如出一辙。提问当然重要,但提问要有针对性(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启发性(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所领悟)。有些提问既无语言价值,也无训练价值,更无教育价值,却挤掉了学生思考的时间、读书的时间。

(3)现代教学手段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据统计,70%的教师“偶尔使用”或“不会使用”教学媒体,只有外人来听课时才使用。从中不难看出:首先是教育资金投入不足,设备匮乏问题较普遍,我们全县只有首山站村小学有大屏幕。另外,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采用现代教学媒体的主观能动性不够。这与现代教育差距尚大,与“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差距更大。

4、知识与技能

(1)教师的学历基本符合国家对教师资格的要求,但高学历所占比重尚小。教师们也普遍感到知识匮乏,在教学中常常困难重重。尤其是将来面对新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有限,处理起教材力不从心。绝大多数教师的个人综合素养亟待提高。据访谈了解到,能“经常组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教师很少,教师综合素养的偏低,限制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向外延伸,影响着学生艺术兴趣的激发,审美情趣的培养,从而在整体上影响素质教育的质量,不利于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多数教师能经常参与教学科研活动,但不少教师反映,平时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更多精力搞教育科研,只能应付差事。一些学校受各种因素的冲击和干扰,教育科研活动只是个概念,没有具体实在意义。

(3)教案书写任务繁重,书写内容多,形式繁琐,每天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抄写教案上了,究其原因,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教案是教师上课的蓝本,它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二)学生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习理念(1)“探究”、“合作”式的学习理念在学生中不够深入,一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主动性不高。“偶尔”和“从不”向老师或同学请教问题的学生有80%,另一方面也说明语文学习过程中,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渠道不够畅通。

(2)85%的学生认识到现代化教学媒体的重要性。这透视出现代教学媒体的充分运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并与日益发展的信息时代特征相吻合。

(3)60%的学生能够及时弥补语文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但仍有30%的学生“暂时搁置”、“置之不理”。这种情况说明语文教育除了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之外,更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4)大部分学生把教科书列为主要阅读内容。一部分学生把作文书刊作为最主要的阅读书目。阅读卡通、连环画和科幻小说的有一小部分学生,结合调查数据和访谈内容可以看出,学生阅读面相当狭窄,能够综合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报刊的学生甚少。

2、学习的情感趋向

(1)80%的学生能够坚持朗读(或背诵)课文,这对语文学习无疑是有益的。当然这种情况与教师的倡导、督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2)20%的学生“不太喜欢”、“不喜欢”参加语文课外活动,这反映出语文教育的实际效果和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存在差距,需要积极弥补。

初中语文语法教学分析 篇6

(一) 语法超出了课标的要求, 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就目前而言, 很多初中学校在进行语文教学时, 对语法的掌握要求过于深入, 给学生带来了学习负担。其实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 语文教师除了把握教材的内容以外, 还需要深入地理解课标的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有目的地进行语法教学。然而有些教师只关注教材, 并没有根据课标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笼统地进行语法教学。比如说, “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根据要求初中生只要掌握主谓句, 而有的老师看到教材中对非主谓句有说明, 还要学生弄清楚非主谓句, 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个内容是不要求掌握的, 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而且效果也不理想。

(二) 新课标淡化了语法教学, 使得学生语法水平下降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 现在很多中学都是按照新课程的标准来教学的, 对语法教学要求不多, 通常只有在附录中才能看到少量的语法教学内容。并且, 新课标指出语法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因此很多教师干脆不再教语法知识, 学生也不愿意去学, 最终导致学生语法知识欠缺, 语法水平降低以及语法素养下降, 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二、语法教学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一) 是读懂文句的基础

在教学古诗、古文以及对联的时候, 只有掌握了语法知识, 才有助于更好地学习这类知识。语法知识包括词类活用、成分省略以及句子倒装等, 这对于读懂文言文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狼》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句中的“洞”和“隧”这两个字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只有掌握了名词活用的语法知识, 才能读懂这句话。因此, 语文的语法知识是学习其他课文的基础, 可见语法知识的重要性。

(二) 是支撑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关键

有些教学语言, 会带上语法知识, 这样说起来比较准确、方便。学生若不懂, 学习的效果就大受影响。比如, 如何把语言写得具体生动, 教师会这样说:同学们, 在中心语前头, 层层地加上修饰语, 语言就会变得准确、具体、生动。学生如果连中心语都不懂, 这句话就等于白听。再比如, 教修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等类型的病句,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中心语、修饰语、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语法术语会频繁地出现, 如果对这些概念不知所云、一知半解, 学习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三) 是规范使用现代汉语的保证

如果学生不懂语法, 那么学生在平时说话时很容易让人难以听懂。现在电视上的广告铺天盖地, 其中一些广告语本身就是病句。比如:今年过节不收礼, 收礼还收脑白金。这句广告语前半句说了不收礼, 而后半句又说收礼, 这显然前后矛盾啊。这种病句之所以出现, 其中一种原因就是语法知识掌握的不牢固, 无法正确使用现代汉语。因此, 语法知识对于说正确的话, 写正确的句子很重要, 否则容易出现交际障碍。

三、对初中语文语法教学提出的意见

(一) 结合句子进行点拨和分析

初中语文语法教学不应单独就语法而讲语法, 而是要结合一定的句子,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去教学,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语法知识。比如《白杨礼赞》这篇课文在教学时, 其中出现了四个“难道”的句子:“难道你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难道你竟然一点也不联想到……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在分析这几个句子时, 可以先进行句子主干的划分, 然后分析每一句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 自然而然就能知道作者为什么写的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了, 最后体会到作者对白杨树炽热之情以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理解到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 结合作文进行语法知识的教学

初中生在作文写作时, 很容易出现错别字、病句的问题, 而语法教学正好可以纠正这些不正确的字、词、句。因此, 将语法教学和作文教学放在一起教学, 能够教出很好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写作时注意主动分析自己的作文, 养成反复切磋语言的习惯, 具体方法如下:第一, 作文语病同找。换言之, 在课堂上选择几篇作文,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起找出作文中的语病。第二, 作为语法互评。指的是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修改, 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 因此不用全篇修改, 只需对教师指定的其中一些常见的问题进行修正即可, 这样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的修改。

(三) 运用对联进行语法教学

对联是我国传统的写作样式, 自古以来一直沿用至今, 可见其在语言上具有严格的讲究。对联内容的好坏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写作水平的高低, 因为对联不仅要求思想的一致性, 还要求在字形上具有字数相同、词性相近、结构相应、节奏相合的要求, 这些都要求语法知识必须掌握的牢固、踏实。所以, 运用对联训练方法有助于语法教学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金爱平.初中语文语法教学之我见[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 .

[2]谭浒军.如何进行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几点建议[J].成功 (教育) , 2011 (16) .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篇7

一、课堂教学现状

1.教学理念落后。

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大多数教学理念陈旧,一些教师很难去除陈旧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很难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里来。一些教师为了使教学形式变得更为活跃和多样,一味采取提问的办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课堂氛围和学生积极性,可是却使得教学难点、重点不够突出,课堂效果甚为有限。总体来讲,学生主体地位没被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没有发挥出来,是目前农村语文课堂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2.办学体制滞后。

因为城乡二元结构造就的教育资源不平稳性,使得某些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投资不够,基础设施教差,再加上受福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加重了优秀教师资源的流失,让学校内的老师结构不均衡,一些学科不能正常授课,非常严重地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到当地教育的全局发展。再者,农村的小学把教师的晋级评优同学生的考试成绩相关联,致使教师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唯成绩是从,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知识讲得死板,课堂上要求面面俱到,很怕有内容落下没讲,很怕学生考试丢分。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升。

3.教师素质不高。

农村教师的人员队伍素质不同,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时机、条件减少,一些教师放松学习、不思进取,在施行新课程的时候,创新能力差、创新意识弱,备课抄袭,不求实用。整体素质水平亟待提升。

4.教材调整频繁。

很多教师对教材与课标的调整不太了解,有些教师虽然知道调整的内容是什么,可是却很难把调整内容同教学相结合。因此,就产生了所谓低纲和超纲的问题。比如说:课标里只要求学生可以抄写音节,但是很大比例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进行音节的默写训练;又如对于大写字母,课标里只要求学生认识,可是教师却偏偏让学生进行默写。此外,调整后的课程标准对于作文要求做出了很大程度的调整,难度有所降低,可是很多教师仍然按照调整之前的要求来授课。这种种表现的深层原因,都是出于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更新的教材,不能深化落实课标要求所造成的。

二、改革课堂教学的对策

1.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方式,争取摆脱旧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尽最大可能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更多学生真正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来。教师要想办法给学生提供适合于主体教学模式的学习方法,明确“教”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使学生学会向使学生会学转变。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的任务其实就是将教学目标从课标与教材上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来。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把热情用到教改实践当中去,因地制宜地进行教改。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学习运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办法,突出课程难点、重点,并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行培养。

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语文教学不能单纯依靠应考来引领发展,这是人所共知的,我们应当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把语文课认知成为语言与文字的训练课,把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教师要精讲、活讲,学生要学活、练活。想要做到这些,我们的教师一定要在提升基本功上下工夫,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同时,教师应当积极进行继续教育,持续不断地充实自己,要伴随农村小学语文的改革而完成自身的革新。

4.改革办学与考评制度。

首先,农村小学的外环境很艰苦,教育部门应当对城乡二元教育资源进行合理调整,增加教育投入,特别是一些基础设施与多媒体的投入力度要加强。第二,要想办法减少农村语文教师的流失。第三对学科与教师的结构进行制度性调整。最后,应当改革以往单纯以分数定高低的考核办法,力争构建起更为客观与公平的评价制度,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质。

针对小学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多作反思,大胆变革落后的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不利局面,取得素质教育的实质性进展。

作者单位 陕西省渭南市华县教学研究室

升学班语文教学分析 篇8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升学必考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一要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二要服务学生专业学习,三要促进学生终身发展。要实现好这三大主要任务,语文教师责无旁贷,任重道远。然而,我们目前的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

一、学生的现状

(一)没有积累:

语文学习的规律,是积累、感悟、表达。积累是基础,语文没有积累,就什么也谈不上。而升学班的学生恰恰缺少积累,积累有三个要求——记得住、写得出、用得上,他们都做不到或者做不好。

1、记不住:

除小学初中背诵的几首古诗词外,学生基本上再没有记住的东西。这几首古诗词的文学常识,还有可能被他们记得乱七八糟。因为没有积累,写作文很少引用名人名言,很少使用成语。他们引用得最多的句子,就是“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

2、写不出:

背诵下来的,也不会写,常用字也不会写。写出来也写不正确,默写时即使把空都填上也可能不得分——因为写得不正确。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表达——本来积累的语汇就不多,再加上不会写的,能被他们用来表情达意的语汇就更少了,难怪他们写起作文来如上刀山下火海苦不堪言。

3、用不上

能背下来写下来的,没有感悟,也不能用,不知可以用在什么语言环境中。即使教师告诉他,因为不是出于他们自己的体验,加之听课不够专心,印象不深,效果也不佳。上学期学习背诵古典诗词,我对重要的句子都做了强调,并要求背诵默写。但以“诗词名句”为题的仿写句子,仍有约四分之一的学生做不上。做过的,又有约四分之一不合乎要求。有的不能正确地对诗句词句加以解说。

(二)不会写字

不会写字,写不好字,是当今学生的通病。

1、潦草。

本届升学班的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二写字潦草。由于潦草,造成许多半拉字、不规范的字,导致文面混乱,难以认清。

2、错别字严重。

(三)不会阅读

1、不能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

阅读时存在着严重的浅阅读现象,不能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深入理解文本,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而是孤立地去理解某个句子的意思。

2、不能抓住关键语句。

不能根据文本内容或问题来确定关键语句或者说重要语句。

与此相关联的,是不能以文解题,到文本中去找问题的答案。

3、不能做出恰当的评价。

看一篇作品,很少有心灵被打动的感觉,不知道或不能说出作品是好还是不好。

(四)不会写作

每次布置作文,都会“听取‘哇’声一片”,不管这题难还是容易。

因为没有积累,他们不知道写什么,即使知道写什么也没什么可写。因此,不管是学完诗词单元写“读诗词名句随想”,还是学完《泪珠与珍珠》后写“眼泪”的话题,都有约四分之一的学生一节课只写个开头甚至一个字也没写。

知道写什么也有什么可写了,又不知道怎么写。比如不会安排结构。

二、语文教师的现状

我们教学过程没有从学生的基础实际出发,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地以普教模式进行教学,教师讲到底,学生听到底。当然,有时候也会尝试走下讲台,腾出充裕时间,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探讨问题,把知识的传授融入到各种有情有趣的活动中去,创设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力度不够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亟待培养和提高。

三、措施

(一)明确中职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大势所趋。中职教育要为社会需要、学生的个人发展和适应生活服务。因此,我们必须从传统的每讲一篇课文都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步步为营的僵化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说真话,表真情,抒心灵,展个性,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有表现自己的空间和舞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积累,要重视默写,以默写促背诵最终完成积累。

学习语文就要从积累做起,积累就要背诵,我们的学生之所以没有积累,就

是因为背诵太少。

而对我们的学生来说,积累就必须要重视默写。积累要求做到三点:记得住,写得对,用得上,这些都需要通过默写来督促来考察。

要通过默写来促进练字。因为默写不但是考察背诵,也考察字形,对写字的要求很严,要写正确写规范写清楚,不能潦草不能写错别字和不规范的字,通过默写是能够促使学生练字甚至练好字的。

默写还可以促进写作。默写在动态中积累了字词、句子、段落,对写作也有意义。如果是情境式默写,对写作的影响会更明显。

所以,要通过默写来最终完成积累。

对默写的要求要严格:要求学生要写正确,不能有错别字和不规范的字,包括标点符号;要写清楚,不能潦草。不严格要求,默写的作用就会受到影响。

(三)阅读,重视圈点,以圈点促阅读。

阅读,一定要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把课文读熟。熟读是过程,读熟是结果。在熟读、读熟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或根据课后思考题,筛选出重要的词语、句子、段落,进行圈划、评点,然后,组织学生课上交流圈划评点的心得。

(四)写作,重视仿写重写,以仿写降低写作的难度,以重写促进写作水平的逐步提高。

1、仿写

有专家说,写什么永远比怎么写重要,写作文当然要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但这些学生连句子都写不通顺,即使有什么可写也觉得难写也写不好,这就有必要通过仿写来训练学生的写作。

仿写可以降低写作难度,是初学写作者有效的训练方法。仿写,是我们提高写作语言水平的必由之路。就像学书法临帖、学绘画要临摹名家作品、学舞蹈要模仿老师的一招一式一样,学习写作也需要经过模仿这一环节。

2、重写

教师批改后,应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批改重写,可多次重写,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重写是一个综合的工程——从立意到选材,从结构到词句,从宏观到微观,都要重新构建。重写是作文质的变化——从不合格到合格,从良好到优秀。这,就是进步。

(五)大胆处理教材激活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关键在一个活字。”妙趣横生的课堂来自教师对教材新颖独到的处理,它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迸发思维火花。如何处理教材,除了大胆取舍外,还要学会把握一个原则,即融语文知识与专业知识于一体,找到语文课与专业课结合的切入点。授课过程中尽量缩短讲析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启发,鼓励创新,充分鼓励肯定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产生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

(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运用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吻合的与中职教育相适应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避免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克

服语文教学随意性和盲目性的顽症,师生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七)强化说话系统训练,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是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言语能力的有机结合。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途径:一是鼓励学生开口,克服畏难情绪,敢于说话。二是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实际锻炼的机会。

(八)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语文课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课内学得的语言知识在课外的广泛应用。因此,语文的课外活动要力求体现语言教学的基础和核心作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必须把学习和应用语言放在主要地位,要求学生尽量应用课内学得的基础语言知识和技能,并认真学习课外读物写得流畅和优美的语言。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分析论文 篇9

1.理论概述

“三环六步”教学模式将作文教学内容分成了三个环节、六个步骤,细化了教学工作,明确了每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三环”是指: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反馈提高“,六步”是指: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小组研讨、探究点拨、总结归纳、反思提高。三环六步能否成为化解“作文难”的一剂良方?只有有序贯彻其相关教学工作,才能逐步探索小学高中语文作文高效教学的新路。

2.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哪些现实问题

笔者从事作文教学近三十年,深知作文教学的困难和挑战,如:学生不擅长用文字说话、学生自主、独立阅读能力差,教学内容无体系、无头绪等。作文教学不像其他学科,有固定、相互关联的知识点,作文的技能更像是一种“习惯”,是需要经过长时间、集中培养而获得的。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来就不严密,再加上他们还没有充分的能力表述自己的想法、描述自己遇到的事情,写作的范围那么大,如果其不具备感悟、倾诉的能力,他们根本无法真正学会、掌握写作的技能。

二、作文教学中“三环六步”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情况

1.自主学习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在课堂教学的前30分钟里,应先启发、激发学生思考,或给学生素材,或让学生寻找素材,总之,教学初期,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让他们对“写作主题”产生丰富的理解和认知,俗称让学生“脑袋里有东西”。之后,与学生探究写作主题,标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畅谈他们的观点,为学生进一步积累写作“素材”,并解答他们的问题。后10分钟交给学生,让学生冷静地想一想自己要写的事情、想法,自己列提纲。在这一学习环节中,学生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的思想重心始终围绕着自己,为写作而服务。在这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设定好写作主题后,让学生们放学后到大自然中观察,拿“小动物”写作主题为例,老师首先要告诉学生该如何观察动物,它们吃食的动作是什么样的,叫声有哪些特点、生气的时候会干什么等等。学生通过观察猫、狗、小鸟的生活行为,便能够深刻体会到动物的喜怒哀乐。写作时,只要如实记述,其内容便不会空洞、情感也会更加真实、丰富。观察是一种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带领他们观察大自然,教会他们如何了解大自然、运用文字语言描绘大自然。

2.交流展示

待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后,教师应将其当作一种“成果”展示出来。但在此之前要注意,要对学生进行心灵熏陶,告诉他们将好的事情、思想分享给其他人是对的,以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同时,老师也可以找出一篇“范文”,按照优秀作文评分的标准,解释给学生听,优秀作文的“优秀”之处在哪里。交流展示的目的是,将好的教学影响传播给其他学生,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让学生们竞相效仿、努力钻研,以提升自身综合性的写作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有特点、有教学价值的文章、课文作为展示范文,如小学课文《黄山奇松》《爸爸和书》《少年闰土》等,这些课文有的叙事,有的写景,有的描绘人物。学生们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会从课文中领悟、学会相关技巧,如:比喻、拟人手法,叙事方法等,如此一来,学生们写作实践的能力便会明显增强了。

3.反馈提高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分析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提问;实践活动

作为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你我都拥有这一片充满梦想的语文课堂,我们应该为之去创造,去耕耘。随着新一轮课程的不断深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诸如此类的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

一、创设生动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 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 课堂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弄懂儿童喜欢的语文课是什么样的?孩子期望我们的语文课是什么样的?有些课看着很热闹,像烟花一样绚丽,但绽放后是一堆灰烬。一节成功的课应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调查表明,孩子真正喜欢的语文课是好玩、自由、有收获、有紧张的智力活动,所以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学生求知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将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在多个情境中,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一次又一次入境,一次又一次心动,就可以省去教者口干舌燥牵着鼻子学。兴趣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满自信,主动探索,勇于创新。在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创造良好的视听情 境、艺术情境、问题情境、互动情境和实践情境,努力创造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感受语文的独特韵味,使学生视语文课为人生中一段重要生命历程。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注重创设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二、鼓励提问提倡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宪章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好奇与质疑是小学生的天性,在这种天性的驱动下,很多学生会产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愿望,并渴望快速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答案,疑问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获取新知的动力。此时,教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愿,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提出任何问题。学生只有在学习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一步探究问题,继而有所创新,有所创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思考的现状,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合作中探究知识、开拓思维、勤于动脑、发现问题,最终提高语文素养。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质疑解难的过程,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为学生将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奠定基础。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内容时,教师提问学生如果当时没有雾的出现,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计划会失败,会出现什么后果呢?假如鲁肃告诉了周瑜诸葛亮的计划结果会怎样?这类问题的提出,能够很好地鍛炼学生的异向思维,促进他们进行灵活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终实现思维质量的提高。

三、让语文实践活动成为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桥梁

过去的课堂教学所传授的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并不紧密,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因此,使课堂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耳、脑、手并用,知、情、意、行统一的能力就十分重要,而实践活动的开展就成为联系课内外的桥梁。它从不同角度体现出学生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性的独立见解,也有学生群体性的讨论切磋”。比如《他是怎样成长起来的》这一有关名人专访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互相了解,去采访家长中的一些成功人士,然后以自发组成的小组为单位统一整理采访所得,因此就有了《我和名人比童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成功是苦瓜上结的甜果》等角度不同、认识各异的访问记录。

《语文课程标准》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部分指出:应该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而检验这一素养是否形成的标准就是在实践中的运用,而语文实践活动就成了最好的课堂。例如《地球村里的哀号》这一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查找有关空气污染的情况;自己编排节目,以《小鸭子哪里去了》为内容反映水资源的匮乏;通过写倡议书号召人们保护自己的家园。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既检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四、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兴致勃勃、精神愉快等积极的情绪状态,能增强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诱发创新“灵感”。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兴趣呢?

把语文学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小学语文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尽可能把语文教学活动组织的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应用直观教具、电教、实验、音乐 、教师的经典评议等手段施教,把课堂营造成一种美的情景,让学生在视听享受中学习,自然而然的展开想象,又可以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知识和理解知识。创设有趣的课堂情景。课堂教学方法 要形式多样。谈谈、写写、听听、划划、演演……同时要做到“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注意劳逸结合,精讲巧练,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广阔的前景。

上一篇:计算机系统结构下一篇:酒店专用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