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例

2024-10-03

课堂实例(共12篇)

课堂实例 篇1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越来越多的课堂变得非常功利,有些教师为赶进度,加快教学节奏;有些教师为追求高分,在有限的课堂上灌输许多高考考点。课堂变成教师展示的舞台,学生成为观众,甚至成为被输入的机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变得沉闷枯燥,学生没有发言愿望和激情,课堂没有思想的碰撞,师生没有情感的交流。笔者不断反思这一现状,并在实践中探索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上课,在兴趣的指引下思考,在情境的创设下体会,在理解的前提下识记。笔者认为高效课堂应该是具有“四性”的课堂。

一、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真正能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或者激发学生的兴趣却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充分研究学生的特点,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科学组织课堂活动,组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1. 角色扮演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高中语文的经典课文,节选文章较长,文言知识点典型、重要,相对于其他文言文来说,本文难度不大。以往笔者都是采用全文串讲,穿插提问的方式。这样讲授教师是主角,学生被动地记笔记。而教参上本课的教学要求明确了“组织学生表演一个或几个片段”,“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本文分为“举荐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四个故事(片段),笔者将本课安排4课时,根据座位将学生分成4组,每个组负责一个故事,每课时完成翻译句子、疑难提问、教师强调、人物分析、角色扮演、熟读成诵等六个步骤。每组确定一个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学生按步骤开展本部分的活动。除了“教师强调”这一环节是教师的补充讲解外,其他都由学生完成。这样几乎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或翻译,或分析,或表演,或背诵。不管是字词梳理,还是人物分析,不管是情节再现,还是整段背诵,都要求学生对课文掌握熟练,对知识点理解得比较清楚。特别在表演环节,学生兴趣浓厚,基本脱稿表演,人物对话、旁白都是用文言文表现出来的,赢得了许多掌声。

2. 模拟动作

在讲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词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句中“看”和“拍”包含抒情主人公强烈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取一支笔当作“吴钩”,做出“看”的动作,让学生揣摩应该怎样地看?是随意地看吗?学生能体会出作为一名爱国志士,手拿武器却不能战场杀敌,武器闲置,因此应该是“看了又看”。同时让学生做出“拍”的动作,进一步体会词人不能实现理想抱负的悲愤。

二、生活性

“实践出真知。”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应用会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和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在指导学生准确识记字音的时候,笔者常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字音。比如“晕车”的“晕”,本地人会错读为一声。为了让学生强化四声的印象,我就给他们讲一个小故事:两个刚刚学了这个词准确读音的学生在公交车上,听到有人说“晕(yūn)车”时,主动给别人纠正读音说是“晕(yùn)车”。同时提醒学生“以后你们晕车时知道该怎么说了吧?”学生连跟着应和了几声“晕车”“晕车”,加强了记忆。

本地人经常把“鲫鱼”的“鲫”错读成二声,读成正确的第四声总感到很别扭。在强调这个词时,我给学生讲了自己买鱼前反复练习这个词,等练习好了准备买鱼时,才想起来每次买鱼时和老板交流的是方言,并用方言说了这个词,学生听了哈哈大笑。

在讲授《孔雀东南飞》时,文言字词“见”是新出现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笔者随口唱几句歌,然后说“见笑了”,告诉他们“见”表示对我如何。

纠正已成习惯的错误,就只有采用深刻的方式才有效果。否则今天记得,明天又忘记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运用于生活中,或者联系上课时设置的情境,才记得更准,印象更持久。

三、自主性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发言。每节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多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多给学生展示能力的机会。尽可能地鼓励每个学生踊跃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到黑板前演板,真正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学习的主人翁,这样学习的潜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笔者曾自豪地告诉学生“我的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机会是最多的”。笔者会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起来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哪个名字稍微陌生,就点哪个学生回答,加深对该学生的认识。对于熟悉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较难的问题让能力强的学生回答,考查他掌握的情况;较简单的问题,让基础弱点的学生回答,增强他的自信;更多的时候鼓励他们自觉举手回答问题,培养他们自我展示的勇气。比如赏析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教师可鼓励学生只抓住一个意象进行赏析,降低了赏析难度,增加了学生自信,学生更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理解。

在归纳总结方面,可以大胆放开尺度和限制,让学生学会“挑选”重点,“挑选”作业。比如,学完一篇文言文之后,为了查漏补缺,巩固重点,笔者尝试不限制学生归纳的具体内容,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挑选本课最重要的5个句子和最重要的15个文言字词,并作翻译和积累。作文训练上,让学生自己挑选最喜欢的优秀作文,并作详细点评,然后背诵优秀段落。笔者认为,挑选的过程是复习的过程,挑选5个、15个,必须要看更多的内容,无形地督促学生加强阅读,加强理解,加强反思。

四、丰富性

语文高效课堂上,既应包含课内知识、考试要点,也应补充课外知识,保证每周的课外阅读时间和阅读量,拓展学生知识面;同时应将朗诵、演讲、辩论等活动穿插于语文课程中,以活动为载体,丰富语文课堂,锻炼语文能力,检验语文素养,让语文课真正成为五彩缤纷的大舞台。比如必修一的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可以在第一课时告诉学生,本单元学习之后,每位同学要创作诗歌5首,全班合出一本诗歌集,还可以举办一次原创诗歌朗诵大赛。这样,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学生就特别注意模仿课文中诗歌的技巧,在朗诵的时候也很注意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散文单元,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写秋,写了秋色、秋声、秋感,将自然界的秋景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讲课时恰逢秋季,笔者让学生模仿本文,以“四中之秋”为题,写学生眼中的秋,写身边的秋。学生积极性很高,现学现用,成效显著。

在高效课堂的探索中,偶尔会因为课程难度较大,或为了赶任务,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这时笔者常会觉得讲得很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通过充分的准备和设计,让语文课堂具有“四性”时,笔者明显轻松自在。所以,打造高效课堂不仅解放了教师,而且能够让学生兴趣浓,收效快,印象深。

课堂实例 篇2

(1)民主的课堂氛围

实例1:李镇西在讲授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中时运用的“开场白”: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自己读,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然后老师呢,和你们来作一些探讨,也和大家分享。”

“开场白”里使用了“一起”、“咱们”、“大家”、“交流”、“分享”等词汇,给学生一种老师是与他们平等交流的,共同学习的感觉。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赋予学生多元的阅读权利

实例2:李镇西讲授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 师说:“好,现在我们先来交流‘读出自己’,就是最能让自己感动或者说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哪些同学在读出自己方面勾画了一些句子?请举手。”

一位女学生开始朗读(她最喜欢的句子):“‘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读到这里,我就联想到了中国很多帝王的陵墓,比如说像秦始皇,他的坟墓都是很宏伟,很壮观的,而列夫·托尔斯泰的墓,连惟一用来保护墓地的木栅栏都是不关闭的,却没有人想要去破坏他的坟墓,这就表现了人们对他人格魅力的一种崇敬。”

一位女同学问:“‘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我想问的是,为什么说是‘重新’感到?难道原来有一段时间人们没有感到吗?”

一个男同学说:“‘重新’有再次的意思,是说以前人们也‘感到’了,现在又‘感到’了。”

师说:“凭吊者以前也有过这种感觉,这次到托尔斯泰墓前来又再次感到,是吧? 即使是喜欢同一篇文章,每个学生喜欢的地方是不同的,是多元的,老师要尊重这个“多元”。

(3)倡导开放的问题课堂

实例3: 以李镇西执教《给女儿的信》教学片段实录为例:

老师与学生一起朗读:“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读完之后,李老师对大家说:“怎么理解上帝的这种思考?为什么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同学们分组讨论,气氛很是热烈。几分钟后,李老师:“好了,一起交流一下,我们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一:“路遥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就是爱情,但是上帝觉得他却不具有,所以就比较恼火,他不是全能的。作者认为,只有拥有爱情才会成为真正的上帝。””

师:“好,这是你的理解。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呢?” 生二:“我们这个小组的看法是,因为上帝是在想,既然人类能够创造比他自己创造的更美的东西,那就让人称为上帝吧。所以说人就成了上帝。”

李老师趁势幽她一默:“就是说你们不用我来领导了。”大家笑了。生三:“我认为,上帝这是对于爱情的嫉妒,因为他和人相比,人创造的更美,然后他同样也羡慕爱情,这就表明爱情战胜了权威。人才是上帝!”

生四:“我们这个小组认为,上帝给了人类思索,当上帝发现了爱情比自己的力量更强大时,就只有无奈地走开了,再发怒也没用了。”

生五说:“我觉得这毕竟是一个童话故事,但深刻地反映了爱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爱情是不可战胜的,因此他离开了。”

师:“你们说的我都同意,但我最近读了以后还有一点新的体会,我觉得上帝在这儿思索,是在想,我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不能征服人类的爱情,而且连人都死了,爱情居然还存在。因此他很无奈地离去了。不过,上帝除了无奈之外,我想可能还有感动。这样的爱情,我不能主宰,还是让人类自己主宰自己吧!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高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实例 篇3

科技说明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上好这类课的关键是要有新颖有效的教学设计。通过《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和PPT,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走出教室,进行实地考察,实现高中语文科技说明文教学的突破。

[关键词]课堂实例科技说明文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014

科技说明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上好这类课的关键是要有新颖有效的教学设计。我本着大语文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这堂课做了充分的准备。

首先我对作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了解,阅读了《南渡北归》中的相关内容,收看了有关梁思成的电视纪录片。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收集素材,通过生动的材料以情动人,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是给学生的写作储备素材。将科技说明文由简单的了解内容、分析结构提升到情感、价值的教育高度。我用“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国直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只有建筑而无建筑学,是他,用并不高大的身材挑起了这个重担,填补了这个空白,他就是建筑大师梁思成,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中国建筑的特征》”这样一段饱含深情的话导入,先从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

接下来我一改往日简介作者的做法,而是较详细地介绍了作者,并且写成了一段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话:历经半个世纪,他和她,一对学者伉俪——梁思成和林徽因,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知。梁思成在具有远见卓识的父亲(梁启超)的引导下和具有非凡远见的妻子(林徽因)的建议下选择了在当时的中国还是空白的建筑学。学成归国后,面对种种高薪聘请他不为所动,而是选择了一家专门研究中国建筑的私人机构——中国营造学社。从此他们夫唱妇随,积极地投入我国古建筑的研究中去。抗战期间他们辗转奔波,却在特殊待遇——一盏油灯的亮光下完成了巨著——《中国建筑史》。内战期间,他为我国在焦土废墟上的重建积极培养人才,并到世界各地介绍中国建筑,还有幸成了联合国总部大厦11人设计团队之一,成为走出国门的中国建筑学第一人。他为保护我国古建筑免受炮火袭击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北京古城的和平解放,更让他欣喜若狂。新中国成立,他选择留在大陆,并热情高涨地投入到北京古城的重建中来。并参与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可这样一位伟大的建筑师文革时以复古和奢侈的罪名被大加批斗。1972年7月9日这颗中国乃至世界建筑界的巨星陨落了!学生写作文时总出现内容单薄的现象,我把上课和写作联系起来,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收获了写作素材,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学生的活动是这节课的亮点,所以调动学生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先布置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文本中提到的古建筑特点做成相应的PPT,并写出调查报告。事实证明学生做得非常棒!他们选择典型建筑去拍照,然后将照片和文本结合做成课件,有一个学生还画出了简易图,还有一位学生通过查资料,画出了八种屋檐的形状,这些成果让我又惊又喜!课堂展示时,有一个小组将幻灯片做成了动态效果,将房屋的屋基、屋身、屋檐一一展示出来,有些学生的语言幽默,有些学生的语言干练,我觉得这是一节集动脑、动手、动口于一体的高效课堂。

科技说明文相对比较枯燥,为了润色课堂,我将科技与文学相结合。例如说到建筑的布局时我引用了《红楼梦》里的一段话: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的鸟雀。再如说到屋檐的形状时,我又引用了《红楼梦》里的两句: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精心的问题设计也是至关重要,问题不在多而在有效。我用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的拘束性和灵活性”、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这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将本文的后半部分内容紧密连接起来。第一个问题指向中国建筑的独特性,第二个问题指向中国建筑的多样性,如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小镇,大气凝重的北方大院,还有庄严肃穆的庙宇等等。第三个问题指向中外建筑的互通性,即“美美与共”,如作为地标性建筑的凯旋门和琉璃牌坊,祭天祭地祭祖宗的天坛皇穹宇和进行宗教活动的罗马大教堂,它们之间都有相同的元素和相近的用途,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本环节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完成。

我的这节课设计是关键,功夫在课外,学生在上课前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考察,他们考察的主要对象是有古建筑风格的庙宇,在考察的过程中拍照,然后制成课件以备展示。上课时学生的展示是亮点,老师的点拨是关键,学生精美的课件和精彩的解说让我惊叹不已,我的有效点拨让学生彻底理解了我的设计思路。

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实例 篇4

前期准备:学生已经按照要求进行了预习。预习环节包括了解考纲对这一部分的要求以及考试重点和热点, 阅读教材, 完成知识梳理和随堂练习。在收集学生问题, 批改学生作业后, 了解到学生对SO2的性质没有准确熟练掌握, 需要进一步强化, 所以设计了下面一节课, 以巩固有关SO2的性质, 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师:假如有两瓶无色气体, 一瓶是SO2, 一瓶是CO2, 你能否区分他们? (生回答。)

第二环节:布置任务, 分组讨论

略。

第三环节:交流提升

学生代表代表小组在全班交流本组的讨论结果, 并接受来自其他小组的质疑。

学生:可以用澄清石灰水。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学生质疑:两者都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学生:可以用石蕊。CO2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SO2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学生质疑:SO2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

学生:可以配成溶液用pH试纸测定。两者酸性不同, pH试纸会呈现不同颜色。

学生质疑:因为两者溶解度不同, 难以保证两者溶液浓度相同, 测定结果不可靠。

这些讨论能让学生充分调动积极性, 又通过自己和他人的错误明晰了常见的陷阱和错误, 有助于学生清晰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

第四环节:教师总结

经过讨论, 教师带领同学们总结出下面一些办法:

物理方法:1.闻气体气味。SO2有刺激性气味。2.将两瓶气体倒置于水槽中, 因为SO2溶解性大得多, 所以瓶内液面更高。3.将两瓶气体置于低于零下10℃的环境, 此时SO2会液化。

化学方法:1.利用SO2漂白性用品红检验。2.利用SO2的还原性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氯水、溴水、碘水检验。3.利用SO2的氧化性用H2S气体或氢硫酸溶液检验。4.利用SO2的水溶液酸性比碳酸强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检验。CO2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会有晶体析出, 而SO2会产生气体。讨论此方法时特别讨论了能否用碳酸氢钠溶液和不饱和的碳酸钠溶液。5.利用CO2的性质用点燃的镁条伸入集气瓶, 有黑色固体产生的一瓶为CO2。讨论此方法时同学们同时讨论了镁条能否在SO2气体中燃烧, 产物和现象可能是什么的问题。6.用组合试剂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检验, 只有SO2能产生沉淀。讨论此方法时也讨论了能否用氨水氨化的氯化钡溶液的问题。

第五环节: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师:假如这是SO2和CO2的混合气体, 如何检验他们呢?

学生对这个问题掌握较好, 能很快回答出先用品红检验SO2, 再用酸性高锰酸钾吸收SO2, 再用酸性高锰酸钾或品红检验SO2是否除尽, 再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

对于学生掌握较好的内容可以不必进行小组讨论, 但可以选择中等偏下的同学提问, 比如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 各种试剂的作用以及替代方法等。一是可以检测这部分同学掌握的情况, 二是落实分层鼓励, 让他们也能获得学习的信心。

第六环节:课堂检测

老师从教辅资料上选择了两道有关SO2的训练题, 检测目标达成情况。检测情况表明学生能迅速准确地给出答案, 较好地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第七环节:课外拓展

师:同学们, SO2是一种典型的大气污染物, 城市空气质量报告中都要报告SO2的含量, 空气的成分很复杂, 空气中的SO2的含量又少, 那么我们是怎样测得空气中的SO2的含量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相关的资料, 并用实验室中的仪器模拟这种测量方法, 在下节课进行交流。

课后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尽量将时间还给学生。这中间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小组合作学习容易流于形式。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学生不容易讨论起来。小组讨论能否顺利开展, 取决于学生的兴趣、问题的难易和学生掌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去思考。二是老师总是不自觉地又成了中心发言人。比如学生发表意见, 是面向教师的, 多数学生可能听不清楚, 教师又要重复一次, 这种重复不仅浪费了时间, 学生还会养成不注意倾听他人看法的习惯, 发言的同学也没有成就感。当学生开始全班交流的时候, 教师最好“消失”一下, 比如坐在后面或者同学之间, 不要随意发表意见, 只是做好记录, 允许学生不经教师允许就起立发言, 同学之间的争论此起彼伏, 整个课堂才能充满活力, 这种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课堂实例 篇5

去年以来,我校开始全面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改革。新的教学模式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广泛的讨论,当然也有不少的争议。我的数学课堂以学生训练有素,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表现精彩,教师调控课堂能力强,教学效果好而得到学生的一致拥护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这里我将结合自己一节课堂实例,谈一谈自己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一些感悟和思考,不到之处,请专家斧正。

3月25日,市直学校在我校进行数学教研活动,为此我在多媒体报告厅上了一节研讨课《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这节课的总体思路是由学生依据教师出示的预习提纲,结合教材文本,在小组内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落实与检验,并在此过程中达到有效的生成。

下面是课堂片段与自我点评:

一、预习交流环节:

师:昨天大家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这一课进行了预习,现在请大家围绕预习提纲,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难和困惑?时间2分钟,然后派代表发言。

(学生以组为单位,迅速围在一起,在组长的带领下展开交流)

师:(击掌两下)讨论结束。下面请各小组代表自由发言。

下面是学生的发言情况:(中间出现了轻微争抢,但声音小的主动让出,所以显得很有序)

周述鑫:我们组通过预习又学会了一种判断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张正杰:我们组认为使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关键是搞清哪一条边是最长边。

乔少锋:我联想到我们以前学的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也是互逆定理。

冷晓月:我们组有一个问题就是分不清什么是逆命题和逆定理。

潘峰: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疑惑的是怎样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崔梦莹:我们弄清了命题1和命题2之间的关系,但对判断直角三角形的步骤,还有命题2的证明还比较模糊。

点评:习惯培养。虽说课堂不能被模式束缚住手脚,但新的学习

方式必须以一定的课堂模式为载体。而学生适应新模式的习惯的培养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1、发言方式的改进。举手发言与自由发言相结合,根据问题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自由发言不需要举手,站起来就说,只要有充分的讨论作为基础,学生一定会积极踊跃。比起原来老师先提问,然后目光搜索一周,发现一两个学生举手,点起来又吞吞吐吐地回答的方式要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活跃课堂。自由发言的最佳状态是做到抢而不乱,这种境界只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就能达到。

2、小组讨论习惯的培养。一开始,学生并不会交流。为了让小

组间互相学习,我经常让一个组讨论时,其他组观摩,然后提出意见与建议;有时为了进行小组合作能力的训练,我亲自担任组长示范;小组讨论时教师必须深入到小组,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状态。现在,每个小组都能在组长的主持下,热烈讨论,轮流有序发言,不管从形式还是内容看都是真正意义的合作交流。

3、学习状态的切换做到快速有序是经过了强化训练的。现在只

要老师击掌两下,学生30秒内马上就实现由动到静或由静到动的转换,显得非常有序。而改革初期对此则非常苦恼,让讨论时,教室里鸦雀无声,让停止讨论时喊破了嗓子都不行。现在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我校的学生座位的摆放方式就是为了适应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经过有效的训练和培养,大家已经习惯成自然,二、出示目标,明确方向:

师:通过交流,我了解到大家掌握较好或感觉到困难的地方,等一会儿交流展示的时候

要多加关注。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

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会判定一个直角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理解勾股定理与逆定理的区别与联系,掌握它们的应用范围;理解勾股数的定义。

3、经历该定理的探索过程,发展逻辑推理能力,体会形与数的内在联系。

4、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

点评:有了目标,才有方向。学生的学习活动只有主动靠标,才

能不过多地偏离预设的学习内容,这在我们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里尤为重要,可以说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的灯塔。当然,我们对目标的制定还要更加细化,不能过于宽泛。另外,我真切体会到,在小组学习方式下,三维目标的确立,不再是一句空话,例如“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确实成了我们现在每节课都关注的问题,并且也有了将这一目标落到实处的条件。明确目标有多种形式,可以由教师直接出示,也可以由学生讨论形成。

三、分组合作,展现提升

师:我们这节课是一节展示课,展示的内容一部分是预习提纲中的重难点,另一部分是

提纲以外的应用和拓展。现在老师把任务分配一下,请组长上来领题。大家进行在小组内交流,同时做好展示的准备。(组长领题后,安排一些同学到黑板前抄题、画图,组长带着同学研究本组的问题,有的围在黑板前讨论,每个同学都有任务。老师巡视各组了解情况,予以指导。几分钟后,老师击掌两下,讨论结束,开始按问题的顺序进行展示。

(三组的冷晓月、黄盼):我们事先准备了三角形剪纸,大家请看,第一个图的最大角是…

形状是…,第二个图…,我们组的猜想是:“如果一个三角形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和,那么它是直角三角形。”

这时吴若愚站了起来:“我还有一个猜想,两边的平方和大于第三边平方的的三角形是锐

角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小于第三边平方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师:若愚同学的猜想很好,下来我们再做探究。这节课先围绕黄盼的猜想进行,我们把

它命名为“三组猜想”,与哥德巴赫猜想并列,下面请一组同学证明一下这个猜想,看是不是真命题。

点评: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保证一节课按预设的方向进行,同

时也要对意料之外的学生思维的延伸有足够的预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一组的杜甜甜):三组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下面由我来给大家证明一下吧。首先我们

要明确什么?(学生齐答:题设和结论)那大家一起把已知、证明读一下(学生齐读)。杜甜甜:我们来想一个办法吧,像原来作辅助线类似我们作一个辅助三角形…(师:辅助线用虚线非常好)赵庆,这一步用到了什么?李近海,这一步用到了什么?…于是我们证明了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下面大家一起把证明读一遍,注意读出每一步的依据….点评:学生展示的技巧也是我们平时注意训练的,比如讲解的同学

与其他同学的互动。一方面,要相信学生,另一方面,必须注意学生展示能力的培养提高。既不能让学生低水平的展示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也不能让个别优秀学生代替老师成了课堂的新霸主。

师:这个命题2课本上称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那么什么是逆定理、逆命题呢?请六组

为我们讲解这个问题。

六组的崔梦莹:(先讲解概念,后提问了同学,老师对方志恒的回答进行了纠偏)对于

这两个概念,我们组的归纳是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每个定理不一定有逆定理。

冷晓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今天的这个定理称为逆定理呢?勾股定理难道不能

成为今天定理的逆定理吗?

师:当然可以,我们不妨将今天杜甜甜证出来的命题2称为甜甜定理,大家想想,那勾

股定理该称为什么呢?

大家齐答:甜甜定理的逆定理。

师:勾股定理和它的逆定理有什么区别呢,大家继续讨论一下。(学生再次进行小组讨

论,然后有张正杰、邹金磊、熊志鹏等人发言)

点评: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放弃了满堂灌的做法,于是我们有

很多老师成了课堂的旁观者,放弃了自己的主导作用。那么,在这种课堂上,教师的作用该如何体现呢?我认为,教师应通过点拨、强调、纠偏、归纳、追问等方式实现自己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接下来,二组就运用新知的问题进行了展示。

1、a=7, b=24, c=25,判断由线段a、b、c 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2、错题医院:小明在判断以3,4,5为边长的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时,这样解答:

因为42+52=41,32=9,而42+52≠32,所以以3,4,5为边长的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 问:他的解法对吗?为什么?

刘凌豪在展示中引导下面的同学一起响应口述书写步骤,老师表扬了其书写进步,也指

出了没写解的问题)。

范程:我们在做这类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解题格式。

张正杰:小明的主要错误是没找最长边,我们要吸取教训。

崔梦莹:对这类题我的总结是:1先找最长边,2是算出各边的平方和…

张正杰:真感谢你的归纳。

五组:在△ ABC中,AB=13,BC=10,BC边上的中线AD=12,那么△ ABC是等腰三角

形吗?(王俊龙讲,潘峰补充了几种方法,如全等、中垂线、计算)

四组的问题是:在△ABC中,a=15, b=17, c=8,求此三角形的面积。(由李近海讲,这是一

名学困生,最近积极性高涨,学习进步大)

三组的问题是: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a2+b2、a2-b2、2ab,判断此三角形的形状。

冷晓月:我们先找出最长边a2+b2。

李近海:冷晓月,我有一个问题,你怎么知道那是最长边呢?

冷晓月:我们可以用作差法…

师:李近海同学的追问很有价值!

点评:学生展示环节是我们大面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法宝。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表达能力普遍提高,特别是精神状态和积极性得到了根本的转变。当然,我们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听讲的习惯,学生展示时,教师应既关注讲的同学,也关注听的学生,要求任何一个学生不能背对正在展示的黑板,学生的目光应有一个焦点。学生对自己小组的问题一般都比较重视,但对其他组的问题有时不够关注,解决的办法就是发挥点评、提问、追问的功能。有人担心一个小组是否只解决了一个问题?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的分组合作是在广泛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加上学生的展示其实也是一种交流,每个同学面对的是所有的教学任务。但这种课堂对教师课堂的调控能力要求确实是很高的。

四、穿插巩固,当堂反馈

师:大家展示的很精彩。特别是近海同学善于问问题,他的积极性高,学习进步非常大。好了,下面各小组对今天所学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不懂得问题寻求帮帮助,然后把第四组的题目和下面的题目反馈到黑板上。如图,一块四边形地,测得四边长如图所示,且∠ABC=90°,求这个四边形地的面积。(单位:米)

点评:当堂反馈是保证知识落实的必须环节。我们充分发挥了黑板多,小组形成有力的优势,利用兵教兵的战略,提高了每个学生的被关注度,使学生的学习思维的过程暴露在公开场合,便于老师掌握反馈信息。

课堂实例 篇6

关键字:铺垫改变 游戏落实 妙语应用

【分类号】G623.5

数学课堂,是师生思维交汇的场所。处处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就成了“减负”的主要实施措施。

一、铺垫巧改变,引领学生探究更精彩。

在教生活中的数学时,我将铺垫的内容换成了极富生活化的条件:“小明的爷爷72 岁、爸爸36 岁、叔叔30 岁”。通过简单的提问,让学生很快地建立了感知——“爷爷比叔叔大得多”、“爸爸比叔叔大一些”、“叔叔比爷爷小得多”、“叔叔比爸爸小一些”,学生很容易理解,兴趣很快提升,注意力集中,发言人数激增。接着我提出了一个新的条件,那就是妈妈的年龄:“妈妈35 岁”。问:“爸爸和妈妈的年龄可以怎么说?”学生很自然地得出了“爸爸和妈妈的年龄差不多”这一说法。学生已经从具体的情境中将这节课所要体会的内容提炼出来了,再进行继续的研究,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了。

二、游戏巧落实,促进学生活动更充分。

中央台有一档节目叫“购物街”,看过之后我很自然地就联想到了要想猜准商品价格又要尽可能缩短时间的玄机。我将这个创意在教学中巧妙地落实了一下。首先,我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神秘地将一个数写在了我的手心上,我说我只想让一个人看:“叫谁呢?真为难。干脆谁猜到叫谁吧,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老师会有一些提示性的语言,看谁善于思考”。

活动就这样开始了。我说:“这是一个两位数。”迟疑了一下,有人举手,说:“27”。我猜他是随便说的,估计其他人心理也没谱,先说一个再说吧,接下来的就有意思了。我反馈:“我的数比你说的多得多。”我故意将“多得多”说的语气比较重,语速比较慢。第二个学生站起来:“87”。我反馈:“我的比你的少一些。”我依然强调了“少一些”这几个字。

下一个学生说:“69。”我继续反馈:“我和你的差不多。”我的语音刚落,立刻就有好几个声音迸了出来:“70”“68”“71”“67”。我冲过去点了点说对了的“小脑袋”,并对他做了一个胜利的姿势,全班立刻“耶”了起来。在游戏期间,我尽量地顾及到让更多的孩子发言,班里情绪沸腾。几轮过后,学生的感知已经很充分,在回到书本做练习时,刚刚积累下的经验就派上了用场。

“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和“差不多”的含义就是这样在孩子们的参与游戏中去感知了、体会了。因为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参照,到底“差多少”算“多得多”或“少得多”,“差多少”算“少一些”或“少得多”,不能死板地给出一个数值,这要靠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而不是绝对的,因此学生经验的累积对他灵活的判断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三、妙语巧应用,激发学生思维更无限。

在指导学生解析应用题时,有句话能不断地启发学生去想,去描述,去分析,去总结。“谁还想说?”就是这句话。一方面,它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想法,让有想法的孩子不断表达。另一方面,它引导学生不断地去思索,去倾听,去挖掘题中所蕴含的各种有用信息。

有一道比较贵贱的题目——“哪种油便宜些?” 这句话就发挥了淋漓尽致的作用。题目是这样的:左边一大一小两桶油,分别标着3kg和1kg,共48元,右边一桶更大的油标着5kg,55元。

“谁想第一个站起来说?”

A 获得了这个机会,他说:“用48÷(3+ 1)求出左边的1kg 油12元,再用55÷5求出右边的油1kg11元,12大于11,所以右边的油便宜些。”这个同学说得完整,思路十分清晰。

“谁还想说?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这次,活跃的B站起来说:“老师左边4kg的油可以不动,用55÷5求出右边1kg的油是11元,再用55 减去11元,就是右边的油4kg 需要44 元,拿左边的48 元和右边的44 元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同样是4 千克的价钱,右边的油便宜些。”

“太精彩了,谁听懂了,谁还想说?”

又有人举手了,我让C 说,他也同样有模有样,说:“同样也可以右边的油不动,求出左边的油5kg 多少钱,也可以比比5kg 油的价钱就可以看出来谁便宜啊。”

“对啊,谁想说说该怎样做?”于是同学们在我思路的点拨下,说出出了各种各样所能想到的各种算式。

这时,我问:“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方法,思路都不错,能不能说说这几种方法都是比较哪种油便宜些,分别比的是什么?

谁想说说?”

很快地同学们一一描述了,A 方法比的是1 千克各花多少錢;B方法比的是4千克各花多少钱;C方法比的是5千克各花多少钱。

我再发问:

“比较哪种油便宜些,关键得在什么情况下去比较?谁想说说?”

“数量相同!”这次同学们喊得声音很是响亮。

像这样,通过一步一步的探索发现,不断地问学生“谁还想说?”让学生逐渐去探索、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主动性比什么都重要。

“减负”到底减什么?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充分调动感官,提高学习效率是“减负”的关键。

首先,备好课。备“可能的”,给“不可能的”“未知的”提供可生成的空间。

其次,上好课。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更深地思考,更广泛地接触,更充分地感悟,更准确地提炼。长此以往,精彩的课堂必将是高效的课堂。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愉悦的精神享受。遨游课堂积极地探索,不知不觉中地就减轻了学习负担,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昔寒. 生动,源自学生的生活素材[J]. 小学数学教师,2014,(5):04-05

选准生活实例,激活数学课堂 篇7

一、选择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是数学发展的前提。教科书中随处可见生活的影子,很多数学概念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因此,选择一些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教学。这样,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延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效地渗透知识。例如: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对学生而言,“平方米”、“平方厘米”等概念较抽象,难以在脑中形成具体的印象。所以,学生必须对面积“1平方厘米”具备真切的感受,从而建立面积单位的意识。学生兴致高涨,很快便在纸上画出了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并剪下来仔细研究思考。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没有表面积为“1平方厘米”或“1平方米”的 物体 ? 很快学生 便有了答案 ,如田字格 练习本上的每一小格面积为1平方厘米, 魔方上的每一小格面积也为平方厘米,家里地面铺的瓷砖单块面积为1平方米,销售房屋时通常以平方米为单位进行测算,等等。教学素材的更新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提高了动手和思考能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探究知识

生活就像个大熔炉,融汇了数学知识。若能将数学教材与生活实际融合,势必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跨越思维界限,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符合实际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例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学生普遍对质量没有概念, 平时生活中虽也接触到一些质量单位,比如1斤苹果,2斤鸡蛋等,但都只是浅显地照葫芦画瓢式的应用,并不充分理解“斤”所代表的真正含义。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如1斤大米,5斤肉,提问学生:“斤”这样的质量单位在数学中该如何表示呢? 随即引出“克”“千克“吨”的概 念及三者 之间的换 算关系 ,并让同学们猜 测“斤”与这三者之间的换算关系,课后可以询问父母或商贩,并使用身边的器材进行验证。然而,“吨”的概念并不常见,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石子、沙和砖头的运输过程,让学生从视觉上体验“吨”的大小,再让学生结合现实建筑工地的景象进行联想,加深对“吨”的含义的印象。

三、创设生活情境,构建生活化课堂

小学生初步积累了生活经验, 对很多事物现象建立了认知。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创设丰富多彩、简单直白的生活情境,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活跃学生思维。例如,在加减法的教学中,给每位同学10粒黄豆 ,玩“数豆豆”的 游戏。首先 ,老师宣布游 戏开始前 ,每位在各自心中给出一个数字,即几粒黄豆,这个数字只能自己知道。然后,老师宣布开始后,学生各自拿出与之前心里默念的数量一致的黄豆放在桌上。再然后,将自己的黄豆与同桌的黄豆合在一起, 分别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最后,小组间交流讨论,尝试不同种的运算。这是一个手脑并用、寓教于乐的过程,不仅考查了学生的数数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加强了对加减法的应用。将单调乏味的运算寓于游戏,让学生在玩乐的同时获取知识。生活情境不只局限于课堂,也可以在课后习题中渗透。不仅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还能促使他们形成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设置生活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学习。也就是说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未知、质疑科学、思考验证的过程。同时可见,疑问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重要性。不同的提问方式或问题内容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所以教师需要在明确提问目的的前提下,巧妙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体积的意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亲自动手做一个实验向学生展示, 即先在一个带有刻度的大玻璃杯中倒半杯,然后向杯中投放小石子,会发现水面不断上升,刻度显示越来越大。最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水量没有增加,水面却上升了呢? 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学生顿时来劲了,展开了热烈讨论,他们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思考水面升高的原因。有的学生说跟石头的质量有关, 有的说跟石头形状有关,有的说跟石头的面积有关……正当讨论进入高潮,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适时地参与其中,引出今天的课题,并指出学完这一课就能解释上述现象了。这样,学生都会带着饱满的热情学习这一课的内容,课后积极主动探究问题答案,有助于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课堂实例 篇8

一、在生活素材中学数学

数学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潜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中。教师要以小学生的认知为基础来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完美的契合, 如此, 数学将变得不在枯燥, 而成为一门具体可感的学科。小学生正处于形象化思维的阶段, 这样的教学势必会让他们体验到一种与数学学科的归属感, 他们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去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

例如, 在讲述高年级“圆的面积公式”的时候, 为了使学生能够对于这节课的知识充满着好奇感和探究欲望。教师不妨在课前就给学生布置好相关的作业, 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出圆形的物件, 都有哪些是圆形形状?而圆形的物件对于正方形长方形的物品而言, 具有怎样独特的属性呢……

教师用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去启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比如说, “老师昨天特别发愁啊, 因为新家刚装修好, 正准备买一张餐桌, 我个人比较喜欢圆形餐桌, 但是家中餐厅比较小, 请同学们帮我参谋一下, 到底是放长方形的好呢还是放圆形的更加节省空间呢?”有的学生已经在底下叨咕起来, 说“老师那是不是得计算一下面积的大小呢?”教师便顺势让学生回到家中研究策略, 并将自己收集到的圆形物件拿来也让大家帮忙计算计算, 看看能不能为自己的生活提供一些建议。再如, 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 基于学生处理“分物品”的长期经验中形成的, 创设了十分贴进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分月饼的情境故事。

学生积极参与新教学内容的学习, 对数学充满了探求的欲望, 如此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便会激情的互动, 对于知识的掌握思路也会更加的清晰。

二、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在数学研究活动中一直是不可或缺的。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 故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数学教学的立足点。生活经验需要数学化, 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离不开这一点, 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有价值的教学, 对于学生未来走向社会生活以及个人素质的提升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把握好目前拥有的生活经验去指导孩子们走向数学的领域中去探索。

例如, 在教学低年级的“元、角、分的认识”时, 可以这样做: (1) 为每位同学准备一分、两分、五分、一角、两角、一元、两元、 五元; (2) 把准备的人民币发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来认识; (3) 组织学生去购买商品比一比谁买得数量多、品种多; (4) 说一说每位同学买了什么商品, 花了多少钱, 你是怎样组合的?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元、角、分, 还使学生会把1角换成10分, 把一元换成10角, 而且课堂气氛异常的热烈, 他们从中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 数学与生活同在。

基于学生个体差异性, 每个学生的智慧背囊中都有着不同的知识储备, 故而在实际的教学中, 学生的生活经验凸显的尤其重要。好高骛远的教学态度显然不适用于小学生, 教师要将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巧妙的融合。

例如, 学习简便计算的学习内容时, 以“336-135-65”为例, 教师不妨让学生采用“超市购物的采购经验”来理解, 妈妈带了336元钱上超市买衣服, 一件上衣135元, 一条裤子65元, 她怎样付钱?最后妈妈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 一共用了200元, 最后还剩136元。而教学的引导就是为了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 “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学习规律, 而在教学中教师传达的一个教学理念即: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 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多角度地考虑问题, 是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的体现。

生活经验是学生可以借鉴的最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数学问题其实一直潜藏在其生活中。在这样的基础上, 数学学习将变得轻松无比, 没有数学学习的压力!

三、在生活情境中学数学

鲁迅曾将缺失兴趣的学习比喻成一种令人痛苦的苦役。兴趣是灵感和智慧的源头活水。以往许多学生觉得数学很枯燥乏味, 对数学的兴趣不高, 究其原因, 常常是例题脱离学生贴切的生活情境, 学生感觉不到数学源于生活。只有在这种积极的情感的推动下, 事情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而情感的产生离不开情境, 数学学习亦如是。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把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创设具体的现实情境, 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让数学贴近生活, 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例如, 在教授《体积》这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体积的概念, 教师采取生活情境法开展教学活动, 进而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在课堂教学教具准备了学生感兴趣的水、小铁球、透明玻璃杯 (带有刻度) 和小石块等等。在课堂学习中, 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动手实验———把石块、小铁球放进装有半杯水的透明玻璃杯里水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于学生非常爱玩水, 立即引起他们的兴趣, 纷纷的走上讲台参与探索实验, 学生几乎一致得出结论——石块或者小铁球放进去, 透明玻璃杯里面的水面上升。

紧接着, 教师将“占空间”这三个字写到了黑板上, 由于占了水里的空间, 水面自然就上升了, 那么教师又继续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找出其他的物体来放入水中, 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变化, 有的学生将自己带来的灌装的牛奶放进去, 水一下子就溢出来了, 学生“呀”的叹息声, 其他同学就说, “你放的牛奶占的空间太大了, 不能放, 要不水就流出来了”。无需教师的解释, 在这个事实中学生自然的发现了体积的大小的奥秘, 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将体积的概念进行归纳总结, 很自然的为本课体积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活情境对于学生理解数学中的问题具有很好的辅助效果, 教师要充分的挖掘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因素, 使数学走进在小学生的学习世界。

四、在生活空间中学数学

无论是知识, 还是技能都必须到生活中去实践、去运用, 这样才能理解的更透彻, 掌握的更牢固。生活空间中的数学学习是学生实践性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在实践中感受生活空间会让学生生活在数学的世界中其乐无穷, 数学也可以反馈给学生生活的经验, 故而体现出数学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 通过一些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例如, 在学习一年级的“位置”时, 可利用玩偶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玩偶放在柜子中, 有熊大、熊二、光头强、喜羊羊等, 可把光头强放在奥特曼的上面, 把熊大放在喜羊羊的下面等, 教师说学生放位置, 通过这些生活化的表演游戏, 学生不但在熟悉的情景和已有的知识中体会数学、理解数学, 而且在活动中唤醒意识。

再如, 一道题目:“将一块长方形的铁板从四周分别减去一个4cm小正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铁板长为24cm, 宽为16cm, 建完后剩下的做成小盒子, 求这个盒子的容积。”这个问题如果是凭空进行想象的话, 对于小学生而言应该是很难的, 教师不妨就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去化解这个难题———直接让孩子回家后去动手实践, 每个人一张硬质纸张, 自己剪, 自己折叠, 形成一个小盒子的形状, 即实现了手工课程与数学课程的学科整合, 又实现了学生数学思维空间化。很多学生在动手操作的那一刻便明白了这个问题的关键, 找准长宽高并不是那么难, 因为自己在折叠的过程中已经有所把握, 问题解决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

在空间的实践中理解数学, 他们都迫不及待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在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的过程中, 还有的学生采取了创新的计算方法, 提及了表面积的问题, 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之间的互换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 引导学生去实践, 在实践中产生空间认知感, 在空间中学习数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而且还可以使其产生数学学习的极大的兴趣。

五、小结

总之,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是探究问题的广阔空间。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探索了“生活——数学———生活”的数学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的实际, 挖掘数学中生活的因素, 将数学问题变得更加亲切, 能够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能力, 更能够使生活与课堂完美的融合, 互为补充, 教材资源与实际生活重新整合为数学课堂教学开辟出一条有效的道路。通过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思维的得以发扬, 是数学课堂更加精彩纷呈。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感受生活的趣味, 从而使其在数学课堂上呈现出不一样的自我, 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宁雪婷.运用生活实例活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究[J].教师, 2011 (24) 期.

[2]生艳, 刘成新.小学数学情境化教学应用案例解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 (11) 期.

课堂实例 篇9

● 课堂实验的引入

为了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笔者借鉴了陈凯老师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上开设的栏目“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设计集锦”系列文章中《更多信息, 更少容量》一文的内容, 在课堂上引入了这个实验:先打开附件中的记事本, 利用键盘输入并保存一个含有全部不重复英文大小写字母的文本文件, 其大小为26个字节 (每个字母占一个字节) , 使用计算机中安装的Win RAR压缩软件对其进行无损压缩, 再观察其压缩后文件的大小。学生就会发现, 压缩完之后文件所占空间不仅没有缩小, 反而增大了许多。其原因学生很容易理解, 压缩一个文件不仅是转换一种编码方式, 同时文件还被做了一个“加壳”操作, 新格式的文件中含有描述自身特性和编码方式的相关内容, 而这些必要的信息描述本身则会占去相对较多的文件容量。

接下来让学生尝试进行若干实验, 从观察中发现问题, 从而引出他们对压缩编码的一些思考。

按照操作要求, 在原始文件内增加字符信息, 然后观察文件压缩前与文件压缩后容量的变化情况。尝试的操作有:将某个字母重复多次;添加重复的单词;将整个字母表复制、粘贴多次等。使用Win RAR软件进行压缩, 压缩前后文件大小的对比如表1所示 (内容仅作参考) 。

对比观察后, 学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在一定次数的整体复制后, 压缩软件会将重复的字母过滤掉, 无论多少次操作, 压缩文件的大小基本不变;②若在字母表中添加不重复字符, 则压缩软件在压缩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 实验以及现象的解释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字符压缩的方法, 笔者又让学生继续尝试新的实验。

首先, 还是使用记事本文件新建两个纯字符的文本文档, 使用键盘在第一个文档中输入一整句英语绕口令“canyoucanacanasacannercancanacan” (你能够像罐头工人一样装罐头吗?) , 并去掉其中的大小写、空格和标点符号, 完成后保存。在第二个文档中输入26个英文小写字母外加“123456”, 完成后保存 (字符数和第一个文档完全相同) 。然后, 分别对这两个文件使用Win RAR进行压缩, 结果如上页表2所示。

实验结果和学生想象的有很大出入, 大家都以为第一个记事本文件压缩后会更小, 因为其中存在很多反复出现的单词 (即所谓的冗余信息) , 而第二个记事本文件中未出现一个重复字符, 可最终压缩后的文件大小竟然是一样的。若要解释这个问题, 就必须对压缩机制作更深入的分析。

其实, 压缩软件在对文件进行压缩前, 首先会对将要被压缩的文件进行检索。检索过程中压缩软件会将一部分字符挑选出来, 放到一个指定的位置, 称之为“搜索缓冲区”或者“字典库”。之后在进行字符压缩时, 若检索到出现的字符在字典库中已经存在, 就用对应关系来替换字符本身, 以达到缩小空间的目的。

上述实验中之所以两个文件在压缩后大小都一样, 主要是因为两个文件中的内容都被整体当作字典放入了字典库中, 也就是说只有当字典库中放入了一定规模的字符信息后, 压缩软件才真正开始表现出压缩功能。

● 字典法压缩实践

初步介绍了压缩软件的工作机制之后, 笔者又尝试让学生进行如下小实验:用人脑, 而不是用计算机来对文本进行压缩。希望学生能在这个过程中, 体会字典法压缩的原理。

先打开记事本文件, 输入一段英语绕口令 (A writer writes:Don’t write write as rite.) , 保存并查看文件大小 (42个字节, 其中包含空格和标点符号) 。然后取其中若干个字符作为字典, 以字典法来进行信息的压缩, 将压缩后的信息内容保存到另外一个记事本文件中, 并观察对比文件大小的变化。压缩时, 以前面的几个字符作为字典, 具体字典信息如表3所示。

若在压缩时, 绕口令中有连续两个字符与字典库中所存在的字符相符, 那就用两位数字表示从第几个字符开始取几个字符, 如35表示write。如果字符并没有在字典中出现过, 则要标注上0, 如0s就表示s这个字符不在字典中, 以免解压缩时产生混淆。另外, 有些字符虽然出现在字典中, 但只有一个字符与字典相符, 这样也就未必需要使用到字典。

根据规则, 压缩后的信息如表4所示。

通过对比, 发现压缩前后文件缩小了1个字节, 字典法在压缩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以此作为基础, 笔者又让学生尝试对之前使用过的英语绕口令 (加入空格字符) 使用字典法进行压缩 (如表5) , 让学生先讨论并寻找适合的字典放入字典库中, 然后根据自己所选择的字典进行相应的压缩。

如表6、下页表7所示, 是学生讨论探究后尝试使用的部分字典以及使用该字典进行压缩后的信息及信息大小, 针对不同的字典笔者发现有很多值得和学生探究的地方。

使用这个字典后, 学生发现压缩率的高低与字典有很密切的关系, 如果使用了不合理的字典, 字符在压缩后, 空间不仅不会缩小, 反而会变大。

使用这个字典后, 学生会发现压缩后文件的大小明显减小了。因此, 笔者又提出问题:压缩后信息中的“126”代表什么意思?还原时是否会出现问题?学生会发现其中有歧义:是从12位置取6个字符, 还是从1位置取26个字符。所以如果使用字典内容过多需要用两位来标识的话, 那么压缩时所有涉及的内容都应用两位来标识。于是, 为了能够压缩信息, 字典选取和编码方式都要有所调整, 这一次, 不仅扩大了字典, 而且规定用2个字符来索引字典的位置, 用2个字符来存放字符的长度 (如表8) 。

学生尝试以后发现, 如果文件中数据本来就不多, 想要对它进行压缩, 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在探索的过程中, 有部分学生尝试使用“can a”或“can a can”作为字典进行压缩, 所得文本大小相较原文本也有所减小。然而, 对这种方法笔者又提出了质疑:在编码过程中是否遗漏了什么因素?学生思考后提出了问题:这两个字典本身并不处在压缩语句的首部, 而是从中间开始节选的, 除非在编码过程中另外补充信息说明, 否则不能简单拿来使用, 如果要使用文件中间的内容来作为字典, 则在压缩时还需要考虑字典本身的偏移量, 这样一来, 又需要额外增加压缩后文件的大小。讨论到这里, 笔者引出当前很流行的LZ压缩编码, 建议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研究一下:编码的设计者是如何将字典本身所占容量尽可能减少的?这又是一个值得自主学习探索的好课题。

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实例教学探究 篇10

一、高中政治课堂实例教学中的误区

1.教师仅传播时事政治资讯 。

大部分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倾向于将国内外近期发布的政策、时政要闻等及时向学生传达,以扩大学生时事资讯的知识面。但上述做法通常以期中、期末、中考、高考等大中型考试内容或标准为指导,即仅让学生知道上述政治事件的发生,以期高中生可在考试中得以运用。

2.实例教学仅是高中生政治辅助工具。

高中政治相对于初中政治而言,其语言理解难度较高,如政治协商制度、上层建筑、再次分配等政治概念及其他描述, 均需教师进行深层次的讲解,高中生方可能提高接受程度,故采用实例教学成为政治课堂教学中最为有效的方法。教师大多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某些政治实例,并在旁予以讲解,以引出课堂教学知识或使学生得出正确结论,从而使实例教学成为政治课堂的辅助工具。但实例教学用于上述用途后,其功能性逐渐弱化,且政治教育容易沦为空泛、无趣的德育教育,进而使高中生对政治学习产生排斥感。

3. 实例教学为课堂活跃程度的标准之一。

为提高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大部分教师均面临公开课压力,所以利用各种方法激发高中生当堂政治学习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其通常将实例教学法融入书本教学中,以使教学氛围更加精彩。但这样一来实例教学容易成为一堂政治课效果优劣、课堂气氛好坏的标准之一,进而使政治实例教学在学生价值观构建与知识吸收方面的作用掩盖在类似丰富的表达形式下。

二、高中政治课堂实例教学的应用效果

1. 结合情境教育以提高德育知识掌握度。

时政新闻及社会现实事件对政治概念的说服力远高于任何资料或假设,有助于高中生了解社会形态,并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但若仅将实例摆在学生面前,无法真正达到上述要求,故需在摆实例的同时结合情境教学,将实例进行深层次分析,指导学生站在事件双方当事人的角度看待其发生、发展,从而令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全过程。

2. 实例教学目标需考量学生价值观培养。

由于高中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政治教师需将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实例教学通常可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对现实社会实例中当事人双方的价值观予以剖析,更可让学生信服,且有利于其对价值观正确与否进行判断。另外,政治时事的讲述可提高学生对国家政策动向的关注和思考,从而有助于其加深对国家与世界政策变动的理解和整体发展的认识。

3.改变高中生对当前政策的错误理解。

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具有一定判断是非能力,且对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心理诉求,但其由于阅历和知识结构等主、客观条件限制,对大众传媒播放的时政新闻及其他社会信息容易产生一定错误理解,从而对国家、社会产生偏见甚至抵触。因此,教师在政治课堂中可通过实例教学还原政治、社会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结果,从主流立场讲述事件发展的过程,从而改变学生对当前政策、社会现象等的误解,并促使其以相对客观、理性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也为学生参与日后的社会生活奠定理论基础。

4.促进高中生形成发散性思维。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以高中生为教学主体,而且指出应设置政治综合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其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丰富理性思维、视野开阔且知识信息储存量大的人, 故高中政治课堂实例教学中也需培养学生独立、发散性思维。实例教学需在列举社会现实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与探究,并帮助其摆脱对所述事件的既定想法或传统想法,鼓励其以全新思维进行考虑,再从旁予以讲解,从而实现社会实例向政治知识的良好转化,学生可将教学实例真正转变为自身知识并加以运用。

从生活实例切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篇11

初中物理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七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担的省级“十一五”重点课题《从生活实例切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者从实际的应用中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 怎样寻找合适、恰当的实例

我们的生活中,有大量有趣的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但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怎样找到适合本节课的合适的生活实例,这些生活实例也许对于学生来说是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或是自然现象。这些现象包括:生活方面的,自然现象的,建筑方面的,车辆方面的,宇宙方面的,地球方面的,使用工具方面的,航空的,航海的,运载火箭的……只要我们老师去仔细地观察,并积累与分类,恰到好处地应用,就会在教学中卓有成效。下面我以家中的厨房为例来说明切入生活的实例的广泛性。

我们认真观察厨房里的燃料、炊具、做饭、做菜等全过程,回忆厨房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会看到有关的物理现象,这些都是切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1.在厨房里与电学有关的现象

(1)电饭煲煮饭、电炒锅炒菜、电水壶烧水、抽油烟机、电灯这些都是电能转化为内能的;(2)微波炉是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再将电磁能转化为内能的。

2.在厨房里与力学有关的现象

(1)水壶的壶嘴和壶身构成了连通器,液面总是相平的;(2)菜刀的刀刃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3)菜刀的刀刃有油,为的是在切菜时光滑而减小摩擦力;(4)菜刀的把、大勺的把、水壶的把手有凹凸的花纹是增大摩擦力的;(5)炉铲送煤时是利用煤的惯性把煤送入火炉中的;(6)往保温瓶倒水,根据倒水音调的高低就知道水量的多少;(7)磨菜刀时要不断地浇水,否则会因摩擦生热内能增加,刀口硬度就减小。

3.在厨房里与热学有关的现象

(1)往保温瓶里灌开水不灌满更有利于保温;(2)滚烫的沙锅放在潮湿的地上容易破裂;(3)锅铲、汤勺、漏勺的手柄较长是为了散热;(4)锅等其他炊具上的手柄用木制品或是合成的硬塑材料制成的因为它们是热的不良导体;(5)炒菜主要是利用热传导方式传热的,煮饭烧水主要是利用对流方式传热的;(6)在严冬季节从保温瓶里向外倒出一些水后盖上瓶塞,会看到瓶塞马上跳起来;(7)严寒的冬天往玻璃杯里倒开水容易炸裂;(8)从开水里取出煮熟的鸡蛋放在冷水里一会儿很容易剥壳的;(9)使用炉灶烧水或炒菜时要用火苗的外焰加热。(10)烧水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壶底上有水珠,直到水烧开后水珠才消失。(11)炉灶有烧蜂窝煤的、液化气灶、煤灶、柴灶,用这些都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4.在厨房里与物态有关的现象

(1)液化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装入钢罐中的,使用时利用减压阀使液化气的压强降低,由液态变成气态在炉灶中燃烧;(2)用焊锡的铁制壶烧开水,只要壶里有水,壶就不会烧坏了,若是没有水,一会儿就烧坏了。因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腾水的温度是100℃,锡的熔点是232℃;(3)在煮沸食品或是水烧开时,都要冒出大量的热蒸气,被这样的热蒸汽烫伤要比同样温度的开水烫伤还要严重,这是因为热的水蒸气液化时变成同样温度的热水要放热;(4)在北方的冬天里厨房能看到浓浓的“白气”,而夏天就看不到了;(5)水烧开后在壶的上方有一段距离才可看到“白气”;(6)我们看到的厨房里的“白气”是气吗?(7)打开锅盖后会看到锅盖的里面有许多的小水珠。

其实生活中的实例是很多的,我这里只用厨房中所涉及的部分物理知识,来说明我们可以利用的实例非常的多。而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学生都是特别的熟悉。从他们熟悉的现象出发,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积极的学习是国家本次课改要求的“从生活走向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我们黑龙江“十一五”省级重点要突破的课题之一!

我们老师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收集和分类,用学生司空见惯的实例去诱发兴趣,使学生产生追根刨底的念头,从而达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二、 怎样正确使用这些实例

教学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可以使用生活实例。无论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或是过程与方法的体验过程,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的过程,我们都可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下面举例来说明供大家参考。

1.在引入新课的时候切入生活实例

比如说:我们在教学液体压强的时候,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⑴带鱼生活在深海中,你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⑵潜水艇都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为什么?⑶当你从浅水向深水里走的过程中,你的身体有什么感觉?⑷工程师们为什么要把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潜水艇是学生很好奇的舰艇,为什么用那么厚的钢板制造呢?可以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学生也都进入过不同深度的水,学生对于水是非常熟悉的,但是你要提出这样的问题问他们,他们会觉得好笑且又说不上来,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拦河坝到处都有,学生是经常看到的,但是日常生活中学生不会去想拦河坝为什么修造成这样的形状。视若无睹的拦河坝却成了难以回答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尴尬,这样就产生了冲突心理。

比如我们在教学“压强”这节内容时,可以用媒体放映气功表演的惊险场面让学生观察。

(1)场景是气功表演者躺在地上,腹部上面放上一块大石板,旁边的另一个表演者挥舞着大锤子向肚子上面的石板砸去,石板被砸成碎块,可是石板下面的人却自己站立起来而安然无恙、毫发无损,并向大家笑着招手致意!好惊险的特殊场景,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道理是为什么?课堂的效果可想而知了。(2)场景是取一袋牛奶,上面放上一块玻璃,让学生去砸。结果玻璃碎了,而那袋牛奶完好无损!

引入新课的一开始就切入生活实例,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抓过来了,使学生感到惊讶而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情洋溢,有巨大的感召力!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理解和掌握知识而切入生活实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有这样的一条: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去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化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里的“…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化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我们老师要认真地思考这句话,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特别多,甚至在有的方面知道的比我们老师还多。所以,我们虽然是老师,但是不可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基础知识传播者的老师,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不断地创新我们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既要实际,又要具体,用饱满的工作热情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

物理是切入生活实例最有利的学科,因为初中物理知识都是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脱离实际生活的物理知识,那一定是枯燥无味的。教学的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这点,并在此方面有了一定的收获。

比如我在教学“光的反射”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结束之后,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我切入了这样的生活实例:(1)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在雨后有月亮的夜晚走在路上,路面上有坑的地方往往有水,你看到有光亮的地方是水,还是黑暗的地方是水?(2)同学们想一想:城市的光污染主要是怎么回事呢?(3)同学们想一想:地球能反射光吗?如果地球不能反射光,请你猜想地球会怎么样?这些生活实例的切入会加深学生对光的反射规律的深刻认识。

比如我们在教学“平面镜成像”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后,为了使学生对平面镜的知识有比较好的了解,我们可以切入这样的生活实例:当我们来到河岸边,会看到岸边的树木和房屋在水中都是倒立的,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身边困惑多年的现象,对于学生来说是莫大的喜悦。应用生活实例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充满快乐和生机,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在课堂教学的后期为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而切入生活实例

在每堂课的教学后期,往往是本节课的总结环节,这个总结是特别重要的。我们可以用习题总结,也可以用回顾法总结,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的话,还是从生活实例入手为好。比如我在教学“蒸发”这节内容时,就提出了这样的生活实例:⑴在医生给你打针之前,要在你打针的部位用酒精棉擦一擦,你的这个部位有什么感觉?为什么?⑵去河里游泳之后上岸,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⑶洗完的衣服是团在一起干得快,还是打开干得快呢?为什么?⑷夏天我们用风扇扇风为什么会感觉凉爽?可以使空气温度降低吗?这些问题都是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切入的实例。这些实例,能有效地落实课标的要求,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知识点牢固地掌握了。

从生活实例切入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改革“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思想政治课有效课堂教学实例探析 篇12

一、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思想政治课原理抽象、知识点枯燥、乏味难理解,教师讲空道理、交代知识点的时候比较多,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缺乏兴趣,于是在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或是干脆学习其他科目的情况。如何才能扭转这一局面,我经常以生活实例为基点进行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生活是一本活教材,一部“百家讲坛”,思想政治课是现实社会生活的窗口,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新课改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源头,使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思想政治课常识,进而用思想政治课知识指导生活,这样的教学模式比枯燥的理论讲解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潜能。例如在讲授《投资理财的选择》一课时,我就有些家庭贷款、拿养老金购买银行基金的行为进行评析,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学生以“主人”的身份探讨了单一的理财方式的局限性,真正理解不能将“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的理财道理,而要学会多种理财方式和科学的投资理念。这一生活实例的运用,将学生置于生活中,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恰当的教学材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兴奋剂

背景材料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选择教学背景题材既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老师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布置作业的可行性的把握,因此,背景材料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要以收集的可能性去要求学生,首先教师的题材通俗易懂,使学生自觉融入材料,避免背景材料与所教内容脱节或难度太大,学生难以入题。如我在讲授“价格变动的影响”一框时,课前让学生调查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前后的销售情况,五年前当地私家车数量,现在的私家车数量,并得出结论,学生很积极很主动,因为这一市场调查具有可操作性,课堂教学效果非常理想;同样在讲解“外汇与汇率”一框时,我提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影响”,由于学生对这一教学内容几乎一无所知,没有任何理论基础,真是老虎吃天,无从下手。所以,教师对背景材料的布置及运用一定要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三、“会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事倍功半”和“事半功倍”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与老师和学生付出的时间成反比,而不应成正比,如何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教师必须要“会教”,我对“会教”的教学总结为:

1. 节约学生的时间。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就像学生的家庭父母,由教师支配学生的时间,从学校的课堂教学到家庭作业,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其结果是“事倍功半”;要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节约学生的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其合理支配。

2. 精选精练。

课堂教学中的题海战术是教师教学中惯用方法,尤其是高考备战的题海战术,是教师复习的“法宝”,这样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成绩有一定的帮助,但效率低下,如何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教师在习题的选用上要有新颖性和创设性,精选精炼,用“辐射”的题型涵盖知识,实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3. 教法换位。

教师的权威使学生失去了质疑的机会和勇气,长期以来,学生成了教师的复制品,不去质疑,不去创新,如何激发学生挑战教师的心理,有目的的“错误”讲解是最好的诱饵,记得本人在讲解“个人所得税”计算时,自己故意将一道错题呈现给学生看,学生起初窃窃私语,不敢直接指出我的错误,当我及时捕捉到这一信息后,叫一个学生将疑问指出并给大家呈现自己的计算过程,这一学生的结论正确无误,我表扬了这个学生及时指出老师“错误”的勇气,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教师,从此以后,学生经常给我“发难”,我把机会让给学生,师生在“纠错”中共同成长。

四、“学会”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高效的课堂教学在教师“会教”的引领下,最终要让学生“学会”。“学会”不是对课本知识的复制,而是对知识的内化,学生能力的呈现,如何体现学生的能力,运用是检查能力的“仪器”,这个“仪器”就是高考,因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是理想的,但在历年的高考中,暴露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不高,也就是会而不通,如何使学生真正学会,我认为:

1. 学会概念。

概念不清,容易的题也会搞错,如政府是我国的行政机关,它具有管理、服务的职能,没有立法权,立法权属于权力机关,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是检察院,而不是人大,人大具有监督权,但部分学生概念不清,错误率较高。

2. 学会审题。

审题是答题的关键,审题不准,答非所问。

3. 学会提炼。

思想政治课考题的答案以核心要点为准,课堂教学教让学生学会对关键论点的理解,要点的提炼,而不是通篇搬移。

4. 学会融通。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融溶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其他学科知识为嫁接,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如在“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这框内容时,我对一个国家海洋权拥有的主权进行了拓展,从地理位置、矿产资源、国际法规定的经济专属区、国家利益等方面进行解读,既有政治知识主线,也有地理知识和法律知识,这样使学生对知识层面、学科内容有了统领,实现了知识的融通和学科的融通。

五、时政要闻是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导火索”

要想活跃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氛围,时政要闻必不可少。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落脚点是让学生观察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策略,时政要闻呈现的社会热点问题,教学中引用时政要闻,引发学生的情感,燃起学生参与社会问题的欲望,使其参与实践的行动。我们每个人只要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充满情感,充满责任,就会自觉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关注自己,时政要闻恰好是学生情感表达的前线,时政要闻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情感的呈现,所以,我们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教师要实时、恰当地引用时政要闻,学生要多留意时事,让学生的情感在“时空”中释放。

上一篇:替代性评价下一篇:猪圆环病毒病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