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实例

2024-11-02

英语课堂实例(精选12篇)

英语课堂实例 篇1

1 研究理论综述

直接法(direct method)相对于19世纪盛行的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而出现,同时也被称作新法则(new method)、现代法则(modern method)、改革法则(reformed method)、口语法则(oral method)、自然法则(natural method)、Berlitz法则。

Gouin是19世纪儿童语言习得研究中第一个要创立新方则改革的人。19世纪末,改革趋向了自然法则的学习,也就是语言习得要通过一种自然的方式习得。事实上,在语言习得的教学历史上,都试图作出尝试希望能使二语习得能自然地像第一语言习得那样。Sauveur及其他改革者相信如果意思能通过演示或行动传达的话二语习得同样能像第一语言习得那样自然。德国一位学者F.Franke(1984)在形式与意思的直接联系中写出原则并提供语言单一教学方式的可行性。根据Franke,教学语言的最好方式就是积极活跃地将语言用于课堂上。与其在课堂上进行语法规则步骤的分析讲解,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直接自然地使用外语。继而习得者能自我推断语法规则同时也能系统地将注意力转向发音。用简单的单词加以表演、图画、模仿等方式将意思传达。这些自然的习得规则就形成了直接法则的基础。

在此改革中,一位德国教师Berlitz成为了改革的先驱者,直接法继而也被称作Berlitz法则。实践中Berlitz总结出了直接法的法则与步骤:

1)课堂教学应以目的语为主;2)教学主要侧重点放于日常词汇与句子;3)师生之间以问答方式集中教学,每个步骤需仔细定好级别,以提高交流技能为主;4)语法以学生推断为主;5)教学难点要利用口语;6)具体的词汇教学要通过表演、实物演示或图画方式来传达意思,抽象的词汇要通过意义的联想来传达;7)听与说的教学要同步进行;8)注重于正确的发音(Titone,1968:100-101)。

直接法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

方法是语言教学的理论及指导方针。本文将着重探讨直接法的理论来源,并将其与口语教学结合,找出在视听说教学中直接法的可适用性,为视听说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指导方针。

语法翻译法为传统的教学法,注重语法讲解,单词的记忆,注重词尾变化与构词结合,文本翻译及写作的机械练习(Richards&Rodgers,2001)。

2 直接法与视听说教学

2.1 注重语言的实用

直接法注重口头表达和自然交际。语言学习始于日常表达,而非语言文学。课堂中用目的语以口头形式展开,进行语言模仿,培养语言习惯。大部分时间为提问与回答,练习包括替换,听写和叙述等形式。课堂上还会涉及听力理解,听力不是游离于口语之外的技巧,而是注重基础,将听力和口语技能结合(Cook,V.2000)。视听说课程教学应注重语言的实用。根据直接法原则,视听说课程教学中更应该安排更多的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可由基础的问答形式展开扩展到语言复述、演讲方式等。听力输入和口语技能培养同时加强。视听说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实用,而实用则离不开实践。语言的实践要靠语言任务完成。语言任务的展开可根据直接法原则来完成。注重模仿,注重语言习惯的习得,注重口语和听力的同步结合。

2.2 注重语言的交流

在直接法中,通过已知的外语词汇或其他辅助手段,直接学习新词汇和表达法。具体词汇用物体或图画示范,抽象词汇则用意义联系讲授,不采用母语。教师充分利用手势、动作、实物、图画等直观方式,不采用语法或翻译的讲解,将新语言与外部世界相联系起来。通过直接法,不借助翻译法。仅用外语进行讲授,不涉及两种语言的翻译转换。通过联系习得的单词可以帮助学习者在二语内部建立言辞联系,使学习者在没有母语辅助的情况下驾驭二语系统。同样,通过语内策略,口头表达直接与物体,情境以及思想直接相联。这种论点是直接法的基石(Richards&Rodgers,2001)。传统的视听说课程教学过于侧重翻译的讲解,而对于单词的习得,还偏向于借助母语进行讲解。视听说课程教学中所涉及的单词应该依靠教师的手势、动作、实物、图画等直观方式。这种直观方式不但能更好吸引学生的兴趣,更能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能真实灵活地使用习得的单词。语言的实际交流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二语习得才能逐步接近母语习得的自然方式。

2.3 注重语言的推敲

根据直接法,语法规则的教学方式采用归纳法。通过鼓励学生自然、直接、自觉地使用外语,在使用中自我归纳出语法规则(Richards&Rodgers,2001)。传统的视听说课程课堂教学过于注重语法规则的讲解,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记住了语法规则却不会用。学生不是在自然环境中“习得”二语,而是在“学得”二语且“学得”的结果不达教学要求。学生在交流过程本身就很注重是否犯语法错误,但由于教师在传统的教学中不断打断、纠正、改正学生的错误,往往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受挫,对英语的学习失去信心。直接法的优势在于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积极使用外语。根据直接法,创造新的视听说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教师应创造气氛使学习者在实际会话中学会语言的表达,从常用的日常口语到更为深入的语言交流,增强、维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新的模式应该使学习者渗透于真实的外语环境中,使得二语学习能接近母语的自然。

2.4 避免过度翻译

根据直接法,学习者在习得新的语言过程中不过度依赖于母语,在没有母语辅助的情况下依靠动作、演示、图画等方式理解并习得新的语言。不依赖于翻译的教学方法。(Richards&Rodgers,2001)直接法原则在视听说课程教学中很适用,视听说课程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视听说课程教学注重的不是语言知识的习得,而是语言能力的习得。学习者如果被要求记忆一系列的语言规则,对于给个词的学习都过度依赖于母语的翻译,导致的记忆效果就会不实用。最终导致所学与所用脱节。视听说课程教学不能过度依赖于翻译的辅助。课堂环境应与自然的外语环境相接近以便二语习得接近母语的自然。

3 直接法与语法翻译法在教学的对比试验

此次语料的收集全部来自于视听说课程教学的活动。每次活动分两个组别,一个进行直接法教学,一个进行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每次活动都进行语音记录,进行语言的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经过对语料的分析,得出来的数据证明:两组的教学效果差异是很明显的,直接法明显优越于语法翻译法。

4 结论

相对于19世纪盛行的语法翻译法而出现的直接法,其理论代表了传统教学法的改革。中国的英语教学法也过于注重语法翻译法,在语言知识习得的课程中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对于语言能力培养的口语课程语法翻译法也有一定的弊端。相比,直接法的习得规则更能适合视听说课程教学的需求。通过自然的交流使二语习得者逐步自然习得新的语言。新的视听说课程教学应该根据直接法的习得规则进行改革,创造自然的语言习得环境。

摘要:直接法是19世纪末相对于语法翻译法而兴起的新的自然习得法则。直接法注重语言的交流,不依靠母语翻译及语法规则的解释。在实际交流中创造自然环境并使二语习得逐步接近母语的习得。语法翻译法长期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起了一定的作用。该文探讨直接法的理论来源和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并将其适用的习得规则与视听说教学结合并进行对比,分析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直接法,语法翻译法,视听说课程,可适用性

参考文献

[1]Berlitz M.Berlitz Method for Teaching Modern Languages[M].London:Longman,1926.

[2]Cook V.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92.

[3]Howatt A P R.A History of English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4]Hu Yongping.Direct Mothod[J].Journal of Lianyungang College of Chemical Technology,1998(3):51-52.

[5]Richard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 ing[M].Cambir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11-14.

[6]Titone R.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s:An Historical Sketch[M].Washington,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68:100-101.

[7]孙萃英,李军.英语教学中的语法翻译法与直接法[J].梧州学院学报,2007(2):97-99.

英语课堂实例 篇2

在这样的班级里,课堂上难免就会出现少数同学踊跃发言,多数同学迎合或者闷声不响。这时我往往在课下与这些同学交流,表扬他们上课的积极态度,同时也要求他们多带周围的同学一起学习,给他们多些机会参与课堂。至少在表面上,他们都会同意的。可是,事实上他们却不会主动帮助他人,甚至还会排挤他们看不惯的人。

有一次,我们上&;物体的颜色&;一课,我特地从家里拿来两副3D眼镜,镜片有蓝色和红色的,正好可以用上。课堂上,当我们讲完&;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的色光颜色决定,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反射的色光颜色决定&;后,我就将眼镜和其他的有色塑料片分发给各组,由前往后传递下去观察教室黑板上方的标语是什么颜色。(标语原本是红色的)

学生兴致勃勃地一组一组观察下去,一边嘴里嚷着:&;啊,变黑色了!&;&;不是吧,好像有些灰色。&;当传到李某某同学后,我突然发现他后面的同学神色异常,不取眼镜做观察了。我走过去,问李某某同学:&;怎么了?&;他手放下眼镜到桌上,低着头一声不吭。问后面的学生咋回事也是低头不响。我当时很想发火,可是我确定一定有什么事才会出现这些情况,只好压下心中的气,说了声:&;下课后,到我办公室来。&;接着后面的教学。

下课后我把李同学带到办公室,我知道平时他就很内向,因为是外地学生,可能有些自卑而比较孤僻。所以我心平气和地问他到底怎么回事?可是他只回答我不知道。我转身再回到教室询问,此时他后面、前面的学生都叽叽咕咕地说:&;老师,他太脏了,给他拿过谁还敢拿呀。&;&;老师,他在寝室从不洗脚的,很臭。&;------我耐心地听完学生对李同学的抱怨,终于明白其中的原因了。然后也询问了李同学所在寝室的寝室长,了解到李同学个人卫生做得不好,因此整个人脏兮兮的,有时还发出难闻的气味。

我又回办公室,与李同学找了个安静的地方聊天。我问他家住哪里,爸爸妈妈在做什么工作。他还是很配合,都告诉我了。我发现我还是真得同情他,从小和收废品的父母住在一起,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也没有养成勤洗的卫生习惯。所以,在学校里他也没有睡前洗脚的习惯,显得比较脏。其实他自己也为此感到自卑,所以很少与同学交流,自我封闭。我首先感谢他对老师说心里话,同时也希望他在个人卫生方面加以改进,做到每天洗脚,隔天换双鞋子,习惯是可以慢慢养成的。李同学答应试着改变。然后我让他在外面等我。我回到教室里,对全班同学说:我们生活、学习在一起,要互相帮助,而不能这样去说同学,甚至排挤他,我发现我们一些班干部带头对同学评头论足,没有主动去帮助同学反而奚落他人。希望今后班级里再没有乱说的同学。李同学他因为家庭环境原因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帮他。寝室长每天监督他洗脚,并向老师反馈情况。

之后我和班级同学及李同学本人交流时都发现他比以前卫生情况好多了,班级里那些自以为有优越感的同学嫌他脏的没有了,至少表面上没有了。但是,李同学还是很少与大家一起,仍然比较封闭。老师和同学很难真正走进他的心里。

从课堂实例看生态课堂的构建 篇3

关键词:后现代;生态观;生态课堂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156-02

一、关于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

后现代主义是l9世纪50、60年代以来体现在西方艺术、社会学、哲学等领域内批判、否定或超越“现代性”的诸多错综复杂的情绪、精神气质、思潮和理论的笼统称谓。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专家倡导课程与教学的生态模式,改变课程与教学的内外部联系,建构学生的内心心态,体现了教育独特的生态关怀。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给处于后发型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以教训和警示作用,提醒人们不要盲目追求教育前进的速度,不要盲目扩大教育覆盖的范围。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要注入生态关怀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全面发展的看待事物。引领、教化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

二、关于课堂与生态课堂

1、课堂及课堂范式

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地方,是学生作为主体人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场所,是激发其生命活力、凸显其人性、唤醒其自由天性、展现其多彩自我的舞台,是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的平台,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

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某一时期的课堂大多具有相似的性质和特点,从而形成一定的课堂范式。班级授课制建立之前的课堂范式被称为“前课堂范式”。班级授课制确立之后,“技术课堂范式”就成为学校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课堂范式。“技术课堂范式”的特征是以科学和技术为尺度,以提高人的认知效率为直接目的,以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为终极目标,它持续的时间最长,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也最广。“技术课堂范式”代替“前课堂范式”是课堂范式的一次重大转换,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智力革命。正如人类社会在技术理性的指引下所出现的诸如生态平衡被破坏、自然资源耗竭等消极后果一样,以技术理性为指导的课堂也出现了诸如课堂生态碎片化、教学过程模式化、学生个性整齐划一等负面效应。在这种情况下,以生态课堂取代技术课堂便成为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生态课堂的有关认识

(1)、生态课堂释义

“生态课堂”是对新课程理念的发展要求、时代理解和具体体现。生态课堂是新课程理论基础中生命观、发展观和生态观的诠释,是对传统课堂的合理性超越。生态课堂既是知识授受的地方,也是知识生成的场所;既是文化传承的环境,也是文化创造的天地;既是生理生命和感性生命存在的地方,也是人的精神生命、道德生命和人格生命孕育的地方。生态课堂是一种把学生、教师、学习内容、方法、环境和学习评价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并以此来建立一种整体的、多样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是一种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学习习性的课堂形态。这样的生态系统是作为一个实践活动整体的、师生交互作用着的动态系统,让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和谐、自由地生长。因而生态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并于其中释放与升华生命潜能的空间。生态课堂是以生态理论辩证地思考课堂中教师、学生与课堂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以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为价值核心的思维方法和发展思路。生态课堂是尊重的课堂,是生命发展的课堂,生态课堂是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整体和长远影响,力求实现课堂教学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生态主体产生良性影响的课堂形态。

(2)、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

①整体性。生态学认为,任何生物都是由各部分组成的有序、稳定、完整的生命共同体。整体性是指课堂是由各种活动和步骤按照教学规律和模式组织起来的整体形态,也是教师、学生、教学事件和环境诸方面的整体关联。首先表现为师生与课堂环境的相互影响,如在亮度适中、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活动,主体的精神饱满、心情愉悦。其次,课堂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适应,如教师在成功“塑造”学生时,学生也反之影响教师,师生间相互认可、谐振共鸣。

②协变性。生态学认为,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引起另一物种及相关物种发生协同变化,这种相互适应、作用的共同进化即协变性。在课堂教学中协变性是指,课堂生态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的变化会导致另一方在心理和生理活动方面发生协同变化。如师生情感的变化,一方情绪的变化会引发另一方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建立新的心理平衡。课堂环境(如空间的配置和教师的服饰等) 的变化也会引发师生交谈方式的变化,影响学生的情绪和言语行为,表现为各个因子间的协同变化。

③共生性。生态学认为,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而长期共生;同时又直接或间接地发生着联系,师生双方生活在同一个特定的课堂空间,一方的存在状态以另一方的存在状态为条件和依托,一方存在状态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对另一方的存在状况产生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如此。

④动态平衡性。生态学认为,在一定的时间内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结构和功能处于相互适应和协调的动态之中,如在课堂教学中,在不考虑其他生态因素的影响下,输入学生没有掌握的信息和知识,经过学生的内部“加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若教师输入过多的信息到课堂,必然引起课堂生态的失衡。为了达到新的平衡,必然要求师生调整教与学,以促成动态稳定。

三、课堂实例给予的思考

案例一:

A:一位老师授课《青海高原一株柳》,提问学生以前学过哪些关于“柳”的课文,学生一时想不起来,教师没有启发引导,没有给予学生评价,而是害怕耽误过多时间直接说出答案。

B: 上公开课《平衡条件的应用》时,有一道难题要求与学生互动,而现场的学生“动”不起来,课堂一时出现“空白”。这时,教师不是唱“独角戏”,而是把题目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回答问题,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竖起大拇指,说:“你很棒!”他对答错者,也大加鼓励:“你勇于回答问题,很好!请再认真思考一下。”在老师鼓励的目光下和班上同学们的掌声中,答错者纷纷来到黑板前,更正自己答题。

反思:生态课堂要给予学生爱学、想学、能学的心理和空间,具有开放性和变化性。生态课堂不仅倡导教师激励学生,还倡导学生相互激励;情感目标与认知目标的有效整合,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案例二:

A:为了巩固Is this bus for⋯?教师拿出了一张公交车的牌号,让学生充当驾驶员,“驾驶员”走到同学前面:Is this bus for⋯?如果回答Yes,那位学生就排到“驾驶员”的后面。“公交车”继续穿梭于学生位置。在一声声询问中,“驾驶员”身后的队伍越来越长,移动的速度越来越慢,其他同学有的跟着一起热闹,有的独自发呆。

B:在学习人物描述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画“漫画”,孩子们可以画朋友、亲人、老师、自己、公众人物,画一切可以画的人物,抓住所描绘的人的特征,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最后再用英语做一番人物介绍:“He is⋯ ”或“My name is⋯”

反思:有些课堂欢笑声不断、活动游戏不断,看似热闹,但学生实际学到的东西有哪些?这样的快乐有效吗、是不是真的有学习兴趣?是不是人人都参与到课堂了?我们不得不提出这样的疑问。生态课堂的活动设计应该遵循各年纪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潜移默化的发展其创造力、记忆力、思辨力,活动参与面要广,可融合其它科目知识,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究、体味学习快乐。

四、如何构建生态课堂

从案例分析及优秀学校经验出发,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构建生態课堂。

1、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态课堂特别强调向生活回归的问题,主张文本是生活的凝结,生活是文本的源泉,将课堂教学本身作为学生和教师生活的一部分。所以生态课堂坚持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鼓励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大面积吸纳生活资源、高密度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发生在学生身边或学生耳闻目睹的国内外时事、新闻、重大事件、社会生活、家乡变化等鲜活的生活资源,有机地融入到课堂中。这一方法,顺应了新课程向生活回归的大趋势,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和生命价值。

2、学生学习主动化。

义务教育阶段是生命成长的奠基阶段,所有教育活动应是播种而非收获。因此积累潜能、积淀素质,为学生生命的方方面面洒下阳光,应是此阶段教育理念的根本指导。在此理念指导下的学校生态课堂教学,始终注意启发学生的生命自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一探索触及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有助于充分弘扬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加强学生基础能力以及核心能力的培养。这种核心能力主要是指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能力。

3、教学过程动态化。

生态课堂秉持理解、交往、动态生成的课堂过程观。师生之间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始终包含情感的交流、彼此的理解和宽容。课堂教学过程因此不再是书本知识的简单传递与接受过程,而成为动态的知识传播与生成过程,成为教师和学生生命成长与形成的过程,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过程。动态生成性是对机械灌输性教学过程的超越,是对师生生命成长规律的重新认识,是对课堂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理解。当然,它需要富有教育机智和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来实现。

4、教学评价多样化。

从评价内容上看,生态课堂教学,改变了考试和试卷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手段的做法,将学生的各类习作纳入学习成绩评价体系,这大大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让学生的说和做实现最大化,从根本上发展了学生的核心能力。从评价方法上看,将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这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最终发展,而不仅仅是给学生做一个简单的结论。从评价主体上看,涵盖学生家长、教师、以及学生自己,这有助于增强评价主体对教学的参与感和自我体验,有助于弘扬师生的主动精神,并最终发展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习惯和能力。

5、教学资源协同化。

教学资源协同化是指整合各种分散的教学资源,使之进行充分的有机结合,来完成共同的目标。学校为了保证生态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将学生教师的生活世界、课堂世界、网络世界,统一连接到主体能动性的发展平台上来,将学校、社区、图书馆、家庭等彼此相对独立的“资源孤岛”,整合成资源共享、声气相通的信息场,最终形成有魂有魄的特色校园文化,实现了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谢登斌.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聚焦[M].学院出版社,2003.

[2] 汪霞.我们的课堂生态了吗[J].全球教育展望,2005,5..

[3] 卢谦.构建生态和谐的课堂文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2.

[4] 黄忆春 生态主义课堂教学现的再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1.

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实例 篇4

一、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真正能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或者激发学生的兴趣却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充分研究学生的特点,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科学组织课堂活动,组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1. 角色扮演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高中语文的经典课文,节选文章较长,文言知识点典型、重要,相对于其他文言文来说,本文难度不大。以往笔者都是采用全文串讲,穿插提问的方式。这样讲授教师是主角,学生被动地记笔记。而教参上本课的教学要求明确了“组织学生表演一个或几个片段”,“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本文分为“举荐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四个故事(片段),笔者将本课安排4课时,根据座位将学生分成4组,每个组负责一个故事,每课时完成翻译句子、疑难提问、教师强调、人物分析、角色扮演、熟读成诵等六个步骤。每组确定一个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学生按步骤开展本部分的活动。除了“教师强调”这一环节是教师的补充讲解外,其他都由学生完成。这样几乎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或翻译,或分析,或表演,或背诵。不管是字词梳理,还是人物分析,不管是情节再现,还是整段背诵,都要求学生对课文掌握熟练,对知识点理解得比较清楚。特别在表演环节,学生兴趣浓厚,基本脱稿表演,人物对话、旁白都是用文言文表现出来的,赢得了许多掌声。

2. 模拟动作

在讲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词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句中“看”和“拍”包含抒情主人公强烈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取一支笔当作“吴钩”,做出“看”的动作,让学生揣摩应该怎样地看?是随意地看吗?学生能体会出作为一名爱国志士,手拿武器却不能战场杀敌,武器闲置,因此应该是“看了又看”。同时让学生做出“拍”的动作,进一步体会词人不能实现理想抱负的悲愤。

二、生活性

“实践出真知。”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应用会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和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在指导学生准确识记字音的时候,笔者常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字音。比如“晕车”的“晕”,本地人会错读为一声。为了让学生强化四声的印象,我就给他们讲一个小故事:两个刚刚学了这个词准确读音的学生在公交车上,听到有人说“晕(yūn)车”时,主动给别人纠正读音说是“晕(yùn)车”。同时提醒学生“以后你们晕车时知道该怎么说了吧?”学生连跟着应和了几声“晕车”“晕车”,加强了记忆。

本地人经常把“鲫鱼”的“鲫”错读成二声,读成正确的第四声总感到很别扭。在强调这个词时,我给学生讲了自己买鱼前反复练习这个词,等练习好了准备买鱼时,才想起来每次买鱼时和老板交流的是方言,并用方言说了这个词,学生听了哈哈大笑。

在讲授《孔雀东南飞》时,文言字词“见”是新出现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笔者随口唱几句歌,然后说“见笑了”,告诉他们“见”表示对我如何。

纠正已成习惯的错误,就只有采用深刻的方式才有效果。否则今天记得,明天又忘记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运用于生活中,或者联系上课时设置的情境,才记得更准,印象更持久。

三、自主性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发言。每节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多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多给学生展示能力的机会。尽可能地鼓励每个学生踊跃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到黑板前演板,真正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学习的主人翁,这样学习的潜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笔者曾自豪地告诉学生“我的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机会是最多的”。笔者会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起来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哪个名字稍微陌生,就点哪个学生回答,加深对该学生的认识。对于熟悉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较难的问题让能力强的学生回答,考查他掌握的情况;较简单的问题,让基础弱点的学生回答,增强他的自信;更多的时候鼓励他们自觉举手回答问题,培养他们自我展示的勇气。比如赏析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教师可鼓励学生只抓住一个意象进行赏析,降低了赏析难度,增加了学生自信,学生更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理解。

在归纳总结方面,可以大胆放开尺度和限制,让学生学会“挑选”重点,“挑选”作业。比如,学完一篇文言文之后,为了查漏补缺,巩固重点,笔者尝试不限制学生归纳的具体内容,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挑选本课最重要的5个句子和最重要的15个文言字词,并作翻译和积累。作文训练上,让学生自己挑选最喜欢的优秀作文,并作详细点评,然后背诵优秀段落。笔者认为,挑选的过程是复习的过程,挑选5个、15个,必须要看更多的内容,无形地督促学生加强阅读,加强理解,加强反思。

四、丰富性

语文高效课堂上,既应包含课内知识、考试要点,也应补充课外知识,保证每周的课外阅读时间和阅读量,拓展学生知识面;同时应将朗诵、演讲、辩论等活动穿插于语文课程中,以活动为载体,丰富语文课堂,锻炼语文能力,检验语文素养,让语文课真正成为五彩缤纷的大舞台。比如必修一的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可以在第一课时告诉学生,本单元学习之后,每位同学要创作诗歌5首,全班合出一本诗歌集,还可以举办一次原创诗歌朗诵大赛。这样,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学生就特别注意模仿课文中诗歌的技巧,在朗诵的时候也很注意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散文单元,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写秋,写了秋色、秋声、秋感,将自然界的秋景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讲课时恰逢秋季,笔者让学生模仿本文,以“四中之秋”为题,写学生眼中的秋,写身边的秋。学生积极性很高,现学现用,成效显著。

英语教案实例 篇5

教学过程: Step 1.Pre―task Preparation   1.Greetings   2.Free talk:Ask a student tomake a self-introduction and theothers to introduce themselves.   S1:I’m John.I’m 7.   Ss:Youre John.You’re 7.   S1:I’m a student.   Ss:You’re a student.   S1:I’m tall.   Ss:You’re tall.   Sl:I can’t dance.   Ss:Y0u can’t dance.   (设计意图:让一个学生做自我介绍,其他学生把他介绍的句子转变为第二人称。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同时也把和这节课有关的知识复习了一遍。)   3.Say a chant with the video   Lion,lion是狮子。   Monkey。monkey小猴子。   Panda,panda大熊猫。   Giraffe,giraffe长颈鹿。   Elephant,elephant是大象。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欣赏一个关于动物的小韵文,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学生听韵文的.同时,用形象的动作来表示这些动物,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 Step 2.While―task Proce―dure.  1.Learn the new words:pan-da,monkey   (1)T:I’m a rabbit.I’m4.I’m small.I’m white.I canrun and jump.I have long earsand a short tail.Nice to meetyou.I have many friends.Doyou want to know them?Let’sgo to the ZOO.(Show the title:At the ZOO.Lead the students toread.)   (设计意图:由教师扮演小兔子来介绍自己,并由此引出本课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其参与课堂的欲望。)   (2)Show the mask of pandaand ask:What’S this? Ss:It’S a panda.(If theycan’t say it in English,teacherwill tell them.)   Teacher asks students to put up the picture of panda on the board beside the picture of bam―boo.(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了小动物喜欢吃的食物名称,让学生帮小动物们找到它们爱吃的食物。)   (3)Imitate   a.Students spell the words after teacher.   b.Ask one student t0 point at the word on the computer.(利用课件展示所有要学习的表示动物的单词,学生点到“panda”这个单词,课件就会出现与“panda”这个单词相符的熊猫的图片。)   e.Students say the chant with teacher.(Say with actions.)   Panda,panda,it’s fat.   Panda,panda,I love you.   (4)Introduce panda by con-puter.(利用课件展示熊猫图片并在旁边列出对它的介绍内容。)   This is a Danda.It’S 3.It’S fat.It’s black and white.   It can walk.It likes bam-boo.   (5)Use the same way to teach the word monkey.   2.Learn the words:giraffe,elephant   (1)Students spell the word“giraffe”after teacher.Ask one student to point at the word onthe computer.(利用查看更多文章请访问小学课堂网xxkt.cn课件显示相关学习内容,学生点到“giraffe”这个单词,课件就会出现与“giraffe”这个单词相符的长颈鹿的图片。)   (2)Introduce the animal bycomputer.(利用课件展示长颈鹿图片并在旁边列出对它的介绍内容。) That’s a giraffe.It’s 4.It’stall and thin.It’s brown andwhite.It likes leaves.   (3)Ask a student to put upthe pictures on the board besidethe correct food.(黑板上贴有“树”和“树叶”的图片。) Teaching the word elephantin the same way.   3.Learn the word lion.   (1)Teacher does actions,asks the pupils to guess what itis.   (2)Teach them to read thefollowing.   Lion,lion,it’s big.   Lion,lion,I love you.   (3)Describe:Students pre―pare for a while then describe thelion.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形象的图画,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改变枯燥乏味的操练,在欢快的气氛中掌握所学新知识。通过Chant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   4.Play a game   Some students put up the masks of animals and food,then some students put up the masks of animals and some students putup the masks of food to matchthems.   For instance,Teacher showsthe word card“elephant”.S1(戴大象头饰):I’m an elephant.E.L―E―P―H.A―N-T.elephant.I’mbig.I’m gray.s2(戴香蕉头饰):I’m a banana.S1:A h,I love you,banana.   5.Introduce the animals.   When the pupils found thefriends,they will be divided intofive groups.   T helps them to stand in five places.Then helps them to intro―duce the animals.   E.g.This is a panda.It’sbig and fat.It’s black and white.It can walk.It likes barn.boo. This is a lion.It’s big.It’sbrown.It’s 7.It can run.It can walk.It eats small animals.   (设计意图:任务型的活动和练习可以使学生更专注,并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呈现一片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的氛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6.Activities.   (1)Students stand up and choose an animal they like,then do actions like this animal while saying:I’m a…I’m…   Teacher takes photos forthem,then sends the photos tothem.   (设计意图:通过“照相”这个环节,让学生全员参与,为接下来的巩固练习做好铺垫。)   (2)Divide the students into 4 groups.Each group choose two animals from the photos and dis・CUSS how to introduce them to the nthers.a.Teacher gives the example.b.Students prepare in groups.c.Students communicate with ot.her groups. Step 3.Post―task Activities  1.Play a game:Hide and Seek.   Hide an animal and ask a pupil to find it.If he is near to the animal,pupils say with low voice:That’s a…   2.Assignment.(Group competition.)   Ask one pupil to come to the front and do the actions.Teacher:Is this a monkey?Group 1:Yes,It’s a monkey.   Then say something about monkev:It’s thin.It’s 3.It can jump.It likes bananas.(Give them a toy monkey as encour-agement.)   Do the same with other groups・   3.Communicate with the teacher. Teacher plays a movie about animal protection.(利用录像展示:森林被大火烧光了,动物们无家可归;猎人们去狩猎,动物们无处可藏。通过这段录像,增强学生爱护动物,保护森林的意识。)   4.Homework.   Draw a new home for the animals.   Draw the animals youlike and write down the animal’s name beside the animals you draw

★ 父亲去世讣告实例

★ 行政驾驶员年终总结实例

★ 幼儿园教育实例及心得

★ python关键字and和or用法实例

★ 工程项目管理实例试卷

★ Word 实例制作信封WORD

★ CAXA实例设计解析

★ 中期审计报告的实例

★ 心理健康教案

科学运用实例,提高德育课堂实效 篇6

关键词:学习兴趣;实际问题;合作能力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一直以来,德育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死记硬背,索然无味,上课昏昏欲睡,单凭老师的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现象对中职生来说则更为严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运用生动、形象、真实的案例,定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吸引到课堂中来,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例如在学习“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时,讲述把握事物的本质,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大量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我选用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WIFI辐射“毒死植物”进行讲解。

有人做了个实验,在一个房间里放了两台WIFI路由器,不间断运行,而另一个房间则远离WIFI信号,然后他们将两盆完全相同的水芹和豌豆种子分别放到两个房间。12天后,没有WIFI信号的房间里,种子都发了芽,而有WIFI信号的房间里,种子不但没发芽,种子还死掉了一部分,你认为WIFI的辐射真有那么大吗?

课堂上,材料的引入马上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半信半疑,学习的兴趣一下子提了上来,毕竟WIFI是他们经常用到的。待他们讨论过后,我才告知他们真相,经证明,原来是假的!然后问他们错误的结论,错在哪里。他们回答说,主要是只看表面现象,没有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没有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样,教学效果自然水到渠成。事实证明,恰当运用事例进行德育教学,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习思维。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大纲》要求中职学校德育教学要体现时代感,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贴近实际、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分析“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这一内容时,我知道学生有做过暑期工的经历,于是就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找工作到底难不难。一位学生说难,因为还没有身份证,很多企业不敢招用,另外快开学时才去找,很多岗位都让别人应聘了。她的观点正好像课本所述的一样。这时有一个学生却认为:说难也行,不难也行。这不是与课本说的不一样么?他的回答引起了大家的疑惑,我问他:“为什么这样说?”他说:“现在很多企业都缺乏人手,只要你不怕辛苦,找工是不难的。我做暑期工,每个月有两、三千块,但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当然,如果怕辛苦想找既轻松,待遇又高的那就比较难了。”他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一片掌声。这时又有一个学生自告奋勇说:“不难,我年年都做。”我问为什么,他说他爸爸是这间厂的主管,更是引来同学们的哄堂大笑。

通过学生的切磋互动,使得他们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升华,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自我培养,行为标準得到了自我提升,也体现了教师教给学生今后生活有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课程理念。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德育课一直以来担负着智育和德育的双重任务,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养成。道德发展、人文精神的教育。长期以来,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许多教师只重视知识的培养,造成人文精神的弱化。而中职生低于普通高中入学录取分数线的人占78.9%以上,考试屡战屡败,没有信心,他们与同学老师的交流、合作程度、受重视程度可想而知。新的课程改革也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德育课堂中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使文本与人本交融。面对着课堂中大量来自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事例,学生迫不及待地要与老师、同学对话交流,有些学生还举出自己知道或亲身经历的事例,供大家讨论,主体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老师和学生有一种平等、轻松的感觉,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德育课堂中合理、恰当运用实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有利于老师学生的交流、合作,也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这是一种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大大提德育课堂的实效。

(作者单位 广东省开平市吴汉良理工学校)

英语课堂实例 篇7

“作者罗素在这篇文章中, 直抒胸臆, 总结了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是: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我为何而生’, 这种疑问是永恒的, 过去有, 现在有, 将来也依然会有;它的答案又是多样的, 智者有, 愚者有, 凡夫俗子也会有。作为智者, 罗素对现实的困难和人类的痛苦感到无能为力, 然而, 即使是失败的抗争, 即使始终与痛苦相伴, 他还是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并且成为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那么, 作为中职生, 对这个问题, 你们是如何看待的呢?你们又是为何而生的呢?有没有思考过这个比较深邃的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课堂气氛随之雀跃。

生1:我是为爸爸而活的。我爸爸为了我的学习, 抱病打工, 我是他的精神支柱, 所以, 我要让他以我为豪。

生2:首先, 我为父母而活, 其次, 我更多地为自己而活, 为自己的成就感和理想境界而活, 例如, 学生取得好成绩, 为周围人做一些事等等。

生3:我是为父母而活的, 同时, 也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当一名画家而活, 虽然我现在是中职生, 可是, 对理想的追求我始终不放弃。

生4:我只不过是来到世间的一棵枯草, 我为情愫和欲望而活。

生5:我为追求玫瑰般的爱情而活。 (师评:这位同学的人生是多么有诗意啊!)

生6:我呢, 一半为父母活, 一半为自己活, 但更多的是为多姿多彩的世界而活, 更愿意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舞台。

生7:我觉得人应该为实现自我价值而活, 只有实现自我价值, 才不枉此生。

生8:人生很短暂, 我不一定要活得很久, 但我要活得有价值, 我要为我的信仰而活。

生9:我是凡人, 没有罗素所具备的崇高思想境界, 我想, 我是为了尝尽人间的酸甜苦辣而活的, 然而, 我更愿意追求属于我的爱, 如果没有爱, 那将是多么无味的人生啊。

生10:我觉得人生没有任何意义。从小学开始, 老师就引导我们要有崇高的理想, 长大后, 要当科学家、画家、歌唱家等等, 为我们指定了人生, 可那是老师的人生, 不是自己的人生。现在, 我只是一名中职生, 未来对我非常渺茫。我要为我的人生确定自己的目标, 决不轻易提“死亡”二字, 那是对人生的极不负责任。生命是如此的美好, 我要充实地过好每一天, 享受每天的阳光和雨露, 享受人们舒心的笑容, 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有意义。

……

师:说得多好啊, 同学们!可是由于时间的限制, 我们不得不结束热烈的讨论。今天在谈到有关“我为何而生”这个话题时, 在座的好多同学脸上显得有些沉重。不过, 我欣喜地看到, 同学们都能充分意识到家里的父母亲在你们心里的位置。是的, 不管我们是否有出息, 今后是否有多大成就, 首先, 都应该为我们的父母而活, 为我们的亲人和朋友而活。然后, 再面对现实, 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存在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好, 人生本没有意义, 没有人会为你的人生确定意义, 即使有, 那也不是自己的人生。可是, 如果我们无法确定人生的意义, 那将一辈子活在无意义的状态里面。每一天, 我们每做一件事, 都可能会感到莫名的痛苦, 因为我们没有前进的方向, 缺乏明确的目标, 更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走, 像只无头的苍蝇, 到处乱钻。这种没有任何思想, 缺少思维活动的人生, 活在世上犹如一具行尸走肉。

所以, 我们可以为自己的人生确定奋斗的目标, 使自己的人生旅程铺满色彩, 充满意义。虽然我们无法像上帝那样以拯救全人类的痛苦为己任, 但是我们可以拥有罗素那样的高尚情怀,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尽自己微薄的力量, 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 也是我们对这一课进行讨论的意义所在。

选准生活实例,激活数学课堂 篇8

一、选择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是数学发展的前提。教科书中随处可见生活的影子,很多数学概念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因此,选择一些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教学。这样,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延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效地渗透知识。例如: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对学生而言,“平方米”、“平方厘米”等概念较抽象,难以在脑中形成具体的印象。所以,学生必须对面积“1平方厘米”具备真切的感受,从而建立面积单位的意识。学生兴致高涨,很快便在纸上画出了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并剪下来仔细研究思考。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没有表面积为“1平方厘米”或“1平方米”的 物体 ? 很快学生 便有了答案 ,如田字格 练习本上的每一小格面积为1平方厘米, 魔方上的每一小格面积也为平方厘米,家里地面铺的瓷砖单块面积为1平方米,销售房屋时通常以平方米为单位进行测算,等等。教学素材的更新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提高了动手和思考能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探究知识

生活就像个大熔炉,融汇了数学知识。若能将数学教材与生活实际融合,势必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跨越思维界限,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符合实际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例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学生普遍对质量没有概念, 平时生活中虽也接触到一些质量单位,比如1斤苹果,2斤鸡蛋等,但都只是浅显地照葫芦画瓢式的应用,并不充分理解“斤”所代表的真正含义。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如1斤大米,5斤肉,提问学生:“斤”这样的质量单位在数学中该如何表示呢? 随即引出“克”“千克“吨”的概 念及三者 之间的换 算关系 ,并让同学们猜 测“斤”与这三者之间的换算关系,课后可以询问父母或商贩,并使用身边的器材进行验证。然而,“吨”的概念并不常见,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石子、沙和砖头的运输过程,让学生从视觉上体验“吨”的大小,再让学生结合现实建筑工地的景象进行联想,加深对“吨”的含义的印象。

三、创设生活情境,构建生活化课堂

小学生初步积累了生活经验, 对很多事物现象建立了认知。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创设丰富多彩、简单直白的生活情境,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活跃学生思维。例如,在加减法的教学中,给每位同学10粒黄豆 ,玩“数豆豆”的 游戏。首先 ,老师宣布游 戏开始前 ,每位在各自心中给出一个数字,即几粒黄豆,这个数字只能自己知道。然后,老师宣布开始后,学生各自拿出与之前心里默念的数量一致的黄豆放在桌上。再然后,将自己的黄豆与同桌的黄豆合在一起, 分别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最后,小组间交流讨论,尝试不同种的运算。这是一个手脑并用、寓教于乐的过程,不仅考查了学生的数数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加强了对加减法的应用。将单调乏味的运算寓于游戏,让学生在玩乐的同时获取知识。生活情境不只局限于课堂,也可以在课后习题中渗透。不仅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还能促使他们形成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设置生活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学习。也就是说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未知、质疑科学、思考验证的过程。同时可见,疑问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重要性。不同的提问方式或问题内容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所以教师需要在明确提问目的的前提下,巧妙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体积的意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亲自动手做一个实验向学生展示, 即先在一个带有刻度的大玻璃杯中倒半杯,然后向杯中投放小石子,会发现水面不断上升,刻度显示越来越大。最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水量没有增加,水面却上升了呢? 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学生顿时来劲了,展开了热烈讨论,他们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思考水面升高的原因。有的学生说跟石头的质量有关, 有的说跟石头形状有关,有的说跟石头的面积有关……正当讨论进入高潮,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适时地参与其中,引出今天的课题,并指出学完这一课就能解释上述现象了。这样,学生都会带着饱满的热情学习这一课的内容,课后积极主动探究问题答案,有助于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英语课堂实例 篇9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正如大师所言, 要提高教学艺术, 使学生事半功倍的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善于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发现问题, 合作探究, 整合资源, 生成知识, 让课堂滋长起来。下面, 我以我在教学中的一个实例来谈谈我是如何细心呵护滋长的课堂的。

第一, 创设情景。

我在教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时, 为突破“火烧圆明园”这一重点子目, 在引导学生学习了圆明园的胜境, 战争破坏和历史残存之后, 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 充分体验当时的历史情景,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情感, 深入的感悟历史, 理性的分析历史。我设计了一个情景问题:“假如你是导游, 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 你将如何向你的游客介绍圆明园?”引导学生仿佛真的带着一群游客置身于圆明园遗址中, 睹物思人、触景省事。

第二, 合作探究。

我给学生2分钟的讨论准备时间,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 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时间一到, 我让同学们发言, 有同学说:“游客朋友们, 你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圆明园遗址, 它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烧毁后留下的。”再抽, 也和这个回答大致相同。可见刚才的讨论深度不够, 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上。我知道必须给同学们一些点拔和引导才行。

第三, 巧设台阶。

于是, 我给同学搭台阶, “同学们, 你们可以用"圆明园曾经……后来……今天……"的句式来组织介绍, 我再给你们1分钟时间准备”。同学们马上投入到讨论准备中了, 1分钟后, 我再次请同学们作为导游发言, 并针对同学们刚才不善于倾听别人发言的情况, 我提出, 发言后, 由其他组进行点评。

第四, 用心呵护。

这个介绍已经比较完整了, 可我感觉这个介绍既多了点什么, 也还差点什么, 但我没有马上亲自点评, 而是让其他同学来点评黄建杰同学发言好的地方和还需修正的地方。陈洋同学说:“他的介绍好在介绍了圆明园被焚毁的过程, 让人们清晰的知道圆明园的历史, 需修正的是前面说得太罗嗦了。”刘东南同学说:“他的介绍好在介绍了圆明园曾经的艺术成就, 和今天的残迹对比, 让人们增添对英法侵略者的暴行的憎恶。”张未说:“我觉得圆明园的介绍还应指出今天对我们起警醒作用, 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匆忘国耻, 奋发图强。”我知道, 课堂正在向我所期望的效果靠近, 课堂已经在我的细心引导下滋长起来。但我还需趁热打铁, 得让学生整合这些生长的资源, 生成知识。

“哇, 说得真好。”我乘机启发:“针对刚才同学们的点评, 大家再来向游客介绍一下圆明园。”王月介绍道:“圆明园在清朝历经150多年建成, 是中西合璧的大型园林艺术, 号称万园之园, 珍藏了大量艺术精品, 号称东方博物馆。后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抢劫破坏并烧毁。今天, 我们所看到的仅是圆明园的遗址, 他仿佛在向我们无声的倾诉着侵略者的罪恶, 也警醒我们匆忘国耻, 牢记教训。”话音刚落, 全班发出整齐的掌声。从掌声中, 我看出了同学们由衷的欣赏, 看出了同学们对历史的真理解, 看出了同学们的真参与, 悟出了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自己的课堂。

英语课堂实例 篇10

● 课堂实验的引入

为了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笔者借鉴了陈凯老师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上开设的栏目“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设计集锦”系列文章中《更多信息, 更少容量》一文的内容, 在课堂上引入了这个实验:先打开附件中的记事本, 利用键盘输入并保存一个含有全部不重复英文大小写字母的文本文件, 其大小为26个字节 (每个字母占一个字节) , 使用计算机中安装的Win RAR压缩软件对其进行无损压缩, 再观察其压缩后文件的大小。学生就会发现, 压缩完之后文件所占空间不仅没有缩小, 反而增大了许多。其原因学生很容易理解, 压缩一个文件不仅是转换一种编码方式, 同时文件还被做了一个“加壳”操作, 新格式的文件中含有描述自身特性和编码方式的相关内容, 而这些必要的信息描述本身则会占去相对较多的文件容量。

接下来让学生尝试进行若干实验, 从观察中发现问题, 从而引出他们对压缩编码的一些思考。

按照操作要求, 在原始文件内增加字符信息, 然后观察文件压缩前与文件压缩后容量的变化情况。尝试的操作有:将某个字母重复多次;添加重复的单词;将整个字母表复制、粘贴多次等。使用Win RAR软件进行压缩, 压缩前后文件大小的对比如表1所示 (内容仅作参考) 。

对比观察后, 学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在一定次数的整体复制后, 压缩软件会将重复的字母过滤掉, 无论多少次操作, 压缩文件的大小基本不变;②若在字母表中添加不重复字符, 则压缩软件在压缩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 实验以及现象的解释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字符压缩的方法, 笔者又让学生继续尝试新的实验。

首先, 还是使用记事本文件新建两个纯字符的文本文档, 使用键盘在第一个文档中输入一整句英语绕口令“canyoucanacanasacannercancanacan” (你能够像罐头工人一样装罐头吗?) , 并去掉其中的大小写、空格和标点符号, 完成后保存。在第二个文档中输入26个英文小写字母外加“123456”, 完成后保存 (字符数和第一个文档完全相同) 。然后, 分别对这两个文件使用Win RAR进行压缩, 结果如上页表2所示。

实验结果和学生想象的有很大出入, 大家都以为第一个记事本文件压缩后会更小, 因为其中存在很多反复出现的单词 (即所谓的冗余信息) , 而第二个记事本文件中未出现一个重复字符, 可最终压缩后的文件大小竟然是一样的。若要解释这个问题, 就必须对压缩机制作更深入的分析。

其实, 压缩软件在对文件进行压缩前, 首先会对将要被压缩的文件进行检索。检索过程中压缩软件会将一部分字符挑选出来, 放到一个指定的位置, 称之为“搜索缓冲区”或者“字典库”。之后在进行字符压缩时, 若检索到出现的字符在字典库中已经存在, 就用对应关系来替换字符本身, 以达到缩小空间的目的。

上述实验中之所以两个文件在压缩后大小都一样, 主要是因为两个文件中的内容都被整体当作字典放入了字典库中, 也就是说只有当字典库中放入了一定规模的字符信息后, 压缩软件才真正开始表现出压缩功能。

● 字典法压缩实践

初步介绍了压缩软件的工作机制之后, 笔者又尝试让学生进行如下小实验:用人脑, 而不是用计算机来对文本进行压缩。希望学生能在这个过程中, 体会字典法压缩的原理。

先打开记事本文件, 输入一段英语绕口令 (A writer writes:Don’t write write as rite.) , 保存并查看文件大小 (42个字节, 其中包含空格和标点符号) 。然后取其中若干个字符作为字典, 以字典法来进行信息的压缩, 将压缩后的信息内容保存到另外一个记事本文件中, 并观察对比文件大小的变化。压缩时, 以前面的几个字符作为字典, 具体字典信息如表3所示。

若在压缩时, 绕口令中有连续两个字符与字典库中所存在的字符相符, 那就用两位数字表示从第几个字符开始取几个字符, 如35表示write。如果字符并没有在字典中出现过, 则要标注上0, 如0s就表示s这个字符不在字典中, 以免解压缩时产生混淆。另外, 有些字符虽然出现在字典中, 但只有一个字符与字典相符, 这样也就未必需要使用到字典。

根据规则, 压缩后的信息如表4所示。

通过对比, 发现压缩前后文件缩小了1个字节, 字典法在压缩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以此作为基础, 笔者又让学生尝试对之前使用过的英语绕口令 (加入空格字符) 使用字典法进行压缩 (如表5) , 让学生先讨论并寻找适合的字典放入字典库中, 然后根据自己所选择的字典进行相应的压缩。

如表6、下页表7所示, 是学生讨论探究后尝试使用的部分字典以及使用该字典进行压缩后的信息及信息大小, 针对不同的字典笔者发现有很多值得和学生探究的地方。

使用这个字典后, 学生发现压缩率的高低与字典有很密切的关系, 如果使用了不合理的字典, 字符在压缩后, 空间不仅不会缩小, 反而会变大。

使用这个字典后, 学生会发现压缩后文件的大小明显减小了。因此, 笔者又提出问题:压缩后信息中的“126”代表什么意思?还原时是否会出现问题?学生会发现其中有歧义:是从12位置取6个字符, 还是从1位置取26个字符。所以如果使用字典内容过多需要用两位来标识的话, 那么压缩时所有涉及的内容都应用两位来标识。于是, 为了能够压缩信息, 字典选取和编码方式都要有所调整, 这一次, 不仅扩大了字典, 而且规定用2个字符来索引字典的位置, 用2个字符来存放字符的长度 (如表8) 。

学生尝试以后发现, 如果文件中数据本来就不多, 想要对它进行压缩, 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在探索的过程中, 有部分学生尝试使用“can a”或“can a can”作为字典进行压缩, 所得文本大小相较原文本也有所减小。然而, 对这种方法笔者又提出了质疑:在编码过程中是否遗漏了什么因素?学生思考后提出了问题:这两个字典本身并不处在压缩语句的首部, 而是从中间开始节选的, 除非在编码过程中另外补充信息说明, 否则不能简单拿来使用, 如果要使用文件中间的内容来作为字典, 则在压缩时还需要考虑字典本身的偏移量, 这样一来, 又需要额外增加压缩后文件的大小。讨论到这里, 笔者引出当前很流行的LZ压缩编码, 建议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研究一下:编码的设计者是如何将字典本身所占容量尽可能减少的?这又是一个值得自主学习探索的好课题。

例谈信息技术课堂实例设计策略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实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6-0029-02

一、实例的素材选择应该贴近学生

【实例1】:Flash形状变化

笔者将动画中人物图片作为背景,由三颗星星变成“金秀贤”三个字,用来演示形状变化的过程。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图片展开后,大部分学生不仅没有认出该明星,而且还有“我不喜欢韩国明星”,“换人,换人”等呼声,这远远超出笔者的意料,亦感到疑惑。《来自星星的你》,最近红遍大江南北,作为高中生不应该是赶时尚,对明星的话题感兴趣的吗?由于多数学生的反对,笔者只得换成另一个例子。

【分析】对于这一素材,笔者忽略了一点:我校是一所全寄宿制的学校,学生平时接触电视剧的机会并不多,再加之《来自星星的你》采用追剧的形式,学生的机会就更少了。此外,女生更喜欢韩剧,而任教的这个班级男生多女生少,最终话语权更多地被声音响亮的男生占有。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并且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学生对教师演示的例子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知识点中。反之,学生反感教师的实例,一则课堂纪律得不到保障,再则由于对素材的反感,会直接引起对教学内容的不认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二、实例应该具有正确的导向

【实例2】:换脸

在学习Photoshop蒙板时,笔者在课堂上使用“换脸”的实例,将孙悟空的脸换成了刘亦菲的。当实例一展示,就引起了学生的哄堂大笑,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学生带着好奇心以及强烈的求知欲,专注地听笔者的演示。但课堂中几个不和谐的声音“这样对刘菲不好吧”、“这不是侵犯人家的肖像权吗”,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课后笔者了解到,这一部分学生中有些是刘亦菲的粉丝,有些是认为笔者这样做是一种恶搞明星的行为,不仅是对公众人物的不尊重更是侵犯了她的肖像权。这引起了笔者的深思。

【分析】在本实例中,笔者只是单纯的考虑到实例的趣味性和教学内容契合度,但实例的选取却缺乏全面考虑:首先,本实例会严重的伤害喜欢刘亦菲的学生情感,引起他们的抵触心理,至少这批学生在本实例中不会认真听笔者的演示和讲解;再则,教师的日常言行在无意识之间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给明星换脸,学生会认为“恶搞”是可以的。这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比如削弱学生的法制意识。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法律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并且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产权一节中,笔者曾向学生强调既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又不能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同时,笔者要求学生文明上网,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而上述实例的演示,一是容易误导学生对他人作品造成侵权行为。二是容易纵容学生在网络空间的不自律、不守法的意识和行为。网络社会是一个隐蔽虚拟的空间,学生网上行为的自律除了靠道德的操守外,更要靠法律意识的制约。而网络“恶搞”只会纵容和助长学生在网络空间的无视法律、弄虚作假、肆无忌惮的行为,无助于他们法律意识的养成。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四大方面。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传授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完成教学内容是重点,但是引导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是关键。教师上课的实例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对象,更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媒介和载体。因而实例的设计不仅仅要有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导向。

三、实例应具有典型性

【案例3】: 双重循环

笔者在教学双重循环结构的嵌套这一知识点时,以求直角三角形边长问题作为演示的实例。要求如下: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a,b,c的长度都是整数。其中一条直角边的长度是已知正整数a,斜边c长度不超过某一正整数maxc,要求设计一个算法,输出满足上述条件的所有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当时,已经完成VB模块的基础部分教学,对于VB知识基础和算法三个基本结构学生已经掌握,并具有初步的VB编程经验。程序代码如下:

对比以上两段程序,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普遍认为第一种程序容易读懂,也符合大家的常规思维,但是第二段执行的过程更简单。

【分析】在本实例中,笔者采用了常规思路方法,但却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算法的优劣。针对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算法去解决,不同的算法思路不同,有的执行速度很慢,效率低;有的执行速度很快,效率自然会很高。本实例中,若直角边和斜边的值加大,第一种方法执行速度会很慢,而第二种方式从时间复杂度而言,占有明显的优势。因而该例作为双重循环嵌套的实例不是非常合适,用作单循环和选择结构的嵌套更合理。

在信息技术中,对一些概念的解释,特别是操作技能的演示,有时会有很多的例子。而有限的课堂内,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将所有的实例全部举上。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对演示实例进行选择,设计出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性例子,通过实例的演示,寻求问题解决的通用方式,让学生通过本实例的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英语课堂实例 篇12

本学期, 我又接了新一届的五年级,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动笔能力, 并让孩子学会在平时的阅读中做到边读边批注成了我本学期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在第一课《窃读记》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窃读时, 小女孩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这时, 班上同学都能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很快乐, 也很惧怕。”然后我又问道:“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小女孩的这些心理感受的?把有关的句子画起来并写下批注。”这时, 大部分的同学都用茫然的眼神看着我, 只有一两个同学开始动笔画句子。看此情形, 我举了个例子:“哪句话可以说明作者很快乐或作者很惧怕呢?”这样的问题, 又使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起来, 有同学回答道:“‘急忙打开书, 一页, 两页, 我像一匹饿狼, 贪婪地读着’, 让我感受到小女孩读书的快乐。”我又追问了一句:“这句话如何让你感受到了作者读书的快乐?”这时, 课堂又陷入了一片沉默。我再次引导:“这句话中, 你从哪个地方让你感受到小女孩读书的快乐?”学生回答:“像一匹饿狼可以感受到小女孩对于阅读的快乐。”我问:“饿狼这里运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要把自己说成饿狼?”学生回答道:“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作者把自己比喻成饿狼, 表达了自己对阅读的渴望, 从而让我感受到作者对于阅读的快乐。”然后, 我让他们把饿狼这个词用圆圈圈起, 然后在旁边写上“比喻”、“渴望读书”这样的字眼。这样艰难的教学过程, 使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 但却难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问题的产生, 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 对于刚从第二学段升入第三学段的孩子来说, 语文的学习仍较为直观。他们在阅读文章后能较为直接地从文章中找出对应的句子, 却不善于对句子内容进行思考,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更难以对文章写法进行分析。其次, 在长期的阅读经验中, 孩子阅读一向注重的都是故事发生发展的过程, 更关注的是故事人物最终的命运结局, 而对于文章中最为精彩的细节描写, 孩子最习惯的做法就是一目十行, 更甚的是就此忽略。再有, 不少的孩子在长期的课堂学习中已经接受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经常等待的是教师或成绩好的同学的“正确答案”, 他们更喜欢教师把答案告诉他们, 然后他们把老师说的每一个字都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在孩子的心目中, 老师的话就等于是权威, 自己的想法也会最终会被老师的“正确答案”所否决。因此, 孩子对文章的内容, 写作方法难以产生自己的想法。最后, 对于这班的孩子来说, “批注”是第一次接触的学习方法, 对于孩子来说十分陌生, 自然所花费的时间就更多了。

为了使孩子更好地达到第三学段语文学习中的阅读要求:能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能在交流和讨论中, 敢于提出看法, 作出自己的判断。因此, 我在教学中将单元导读与课文内容相结合, 让孩子在明白文章主要内容的同时, 结合单元导读中的学习要求, 围绕文章中的一条主要线索提出问题, 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 在文中画出句子, 写下自己的理解。如在《梅花魂》的一文的教学中, 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找出句子, 在旁边写写你自己是怎样理解祖父的思乡。”在这样的形式下, 迫使孩子关注文章的细节描写, 从中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语文的学习与数学、英语的学习不一样。数学、英语最终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但是在语文的阅读中, 从不同的身份、经历、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都会有着不同的感受;而同一个观点也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表达。因而我一直给孩子强调一个观点:语文没有正确答案。只要你能从文章中找出说服他人的理由, 那么你的观点就是对的。这样的观点, 可以很好地提高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自信。

为了让孩子在阅读中更好地完成批注, 我首先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批注。作为课堂上的批注, 一般包含认识生字词;画出精彩词句;也可以对写作方法进行分析;在精彩句段旁边写出自己的感想;在重点段落旁或文章关键处写出自己的启发等的内容。而单元导读中的学习要点就是很好的提示。孩子们可以根据单元导读中的提示或我提出的问题就某一个方面写下自己的理解, 这些理解不需要是完整的答案, 只要是一些关键的词语即可。既然是个人的批注, 就是个人在阅读文章时对文章的感悟, 因而自身的批注不一定全面, 但必须有根有据。

上一篇: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下一篇:人员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