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分析

2024-08-06

课堂分析(精选12篇)

课堂分析 篇1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与发展, 教育方式逐渐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教师的角色也不再局限于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也不再只是课堂中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

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 是指教育者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 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 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 以便同学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更多沟通和交流。翻转课堂起源于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汗在2006年11月在给亲戚的孩子辅导功课时制作的一段教学视频。亲戚的孩子看了视频之后反馈良好, 于是他便开始制作各种教学视频并传到视频网站上, 这些网上的教学视频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2007年春,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 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开始为缺课的学生制作在线视频, 以便他们的学生能通过此平台及时复习课堂内容, 于是“翻转课堂”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一、翻转课堂在我国兴起的原因

在现今的小学英语教课堂教育环境中, 我国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 即课堂的主体以及中心为教师, 教师通过口头讲述、书写板书以及多媒体的辅助, 把教学内容在课上45分钟的教学时间里把知识单方面的传递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是扮演者中心的角色, 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个模式下, 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 学生是被动的接收对象, 由于一直处于被动接收状态, 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会随着课堂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也很少, 逐渐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便会很难被激发, 并且对于教师作为传授知识主体会越来越依赖, 从而失去自己主动去获取新知识的动力。特别是对于即将升入中学的小学生而言, 小学英语是其在以后英语学习生涯中的一个垫脚石, 很多学生因为在小学就对学习英语产生了抵触心理, 于是在之后的英语学习中会越来越困难。翻转课堂作为一种信息化时代教学形态变革的典型,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以学习者为中心, 尊重学生的个性, 调整了知识传授和内化的前后顺序, 改变了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中, 教师在讲台上一味的讲解知识点, 学生在课桌上一味的记知识点的状态, 此颠倒顺序的教学方案设计顺应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而受到教育界的青睐。

二、翻转课堂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实施

1.课前。根据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特点, 教师以授课计划安排为基础制作一段时间为15分钟的英语教学视频, 以突出教学重点词汇、语法、句型, 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趣味性和视听效果强的视频, 适当加入一些巩固训练, 同时兼顾优等生与后进生直接英语学习接受能力的区别, 使优等生能得到意外的收获, 并且后进生也能提起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得到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2.课中。利用设计翻转课堂的平台, 汇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富有价值与代表性的词汇语法发音问题, 在课堂中成立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选出一位组长, 把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分发到各个小组, 让各个小组成员参与解答, 由组长继续统计出无法解答或者模凌两可的问题, 教师负责搜集最终无法解答的问题, 在课上进行讲解。在充分调动了学生解答问题的积极性同时, 小组成员之间积极开动脑筋互帮互助, 加深了对知识点的印象。

3.课后。教师再次通过翻转课堂平台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 并给予学生反馈意见, 让其明白自身知识点的空缺, 并适当给予鼓励与支持。同时教师也可对自身的教学计划过程进度重点进行反思与改进, 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以便进行更好的教学。如此, 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高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三、翻转课堂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的意义

1.培优补差。中国的小学英语课堂都是大班授课型, 教师一人在讲台授课, 学生在台下听讲。英语是语言类课程, 不同于其他学科。有些学生理解能力强, 知识吸收快, 掌握知识点迅速。然而, 有些学生知识点吸收的比较缓慢, 需要反复记忆, 理解不了英语学习的乐趣, 听不懂老师上课说的知识点与语法, 读不来单词与句子。基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其越擅长的科目学习兴趣也就越高, 学习成绩也就越好, 学习自信心也就越强, 反之则容易产生抵触与厌学心理。然而因为是大班化教学, 教师并不能兼顾所有学生的状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利用课后视频方式帮助后进生跟上课堂上听不懂的知识点, 使其能通过观看视频进行反复消化进而加深记忆。而优等生也可通过观看视频巩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点, 使基础更加扎实。

2.听说能力的提高。英语学习的基本要求是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而在小学的初学英语阶段, 听说能力是小学英语的基础。然而在以往的小学英语教学中, 往往是教师在课上指导学生对单词的读音进行跟读训练, 或者通过多媒体设备对单词的朗读来纠正学生的发音方式, 接着让学生课下通过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单词的巩固训练, 因此学生之间英语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 英语只会写, 不会读, 只认识单词, 却不会使用单词, 造成如今的“哑巴英语的现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一人说众人听的模式, 而是转变成众人说众人听, 如此一来, 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了锻炼, 英语学习效果自然得到了提高。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挥。翻转课堂使学生自己看视频, 自己掌握学习进度, 自己安排学习计划, 自主选择学习环境。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以何种方式学习英语, 不懂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反复看视频, 也可通过求助网上教师来解答自己的疑惑。通过各种针对性的视频方式来梳理小学所学的语法内容和知识点, 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互动, 互相讨论彼此所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 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提高, 完善了自身的知识体系, 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 达到了快乐学习的目的。

4.为教师减负, 实现师生角色转化。教师通过备课的形式制作针对性的视频, 使课堂教学资源共享, 一个视频讲解内容学生可以循环利用, 也就省去了在平时课堂上知识点的反复讲解的过程。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观看视频, 观看的同时可记录下自己不明白的知识点, 下次带入课堂。教师的主要任务便是重点讲解这些知识点, 这样既有针对性, 并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成了学生语言学的指导者与推动者, 学生成了课堂的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四、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1.借鉴经验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源于美国, 在中国实施的学校少之又少, 并且于此相关的文献也是少之又少, 因此教师能借鉴的经验也是少之又少, 因此翻转课堂的实施仍需加以改进以符合国情。

2.教师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专业水平亟待提高。翻转课堂模式需要教师制作视频, 并且在视频中加入有趣新颖的内容以及课堂练习, 这就需要教师熟练对计算机软件以及互联网现代技术。

3.小学生的课前课后自觉能力有待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和心理都不够成熟, 还未形成一定的责任意识。翻转课堂教学需要学生在课前与课后观看视频并及时做到查漏补缺。尽管教师可要求家长进行监控, 但是有时家长也并不能完全起到有效的监控力度。

综上所述, 虽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但其相比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也同样突出。然而任何一件新事物在获得发展的同时都需要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翻转课堂为我国的教学带来了新思想新思路, 根据我国国情以及教育信息化发展来看,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符合时代与现代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蔡乙芳.“翻转课堂”于小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探究[J].考试周刊, 2015 (57) :115.

课堂分析 篇2

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重视了过程教学,但学习方法的指导不够

知识既可以成为创造力的翅膀,又可以成为创造力的羁绊。传统课堂教学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在知识的传授上一直侧重于教师讲授,学生静止地接受那些满意的结论。从创新学习的角度看,面向过程动态地掌握知识才具有创新的价值。所谓面向过程,是指教师通过教学,不仅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基本含义,更重要的是能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相互联系,掌握相应学科知识的点、线、面、网交织构成的知识结构,从而建构学生个体的认知结构。这样的知识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活的知识,才是能够用以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所面临的学习任务与问题的知识。

但老师们在注重了知识的过程教学的同时,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明显不够。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知识陈旧的速度加快,使得一个人在今天学习的知识,几年后就会过时。因此,学会学习、独立探索就成为21世纪新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应切实加强创新学习方法的传授,把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交给学生;把学法指导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课前备课要兼顾学法,课堂教学要渗透学法,课后辅导要点拨、强化学法,使学生会学唯物地、辩证地分析、认识问题。教师对学生进行广泛地、有针对性地学法指导,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具广度、对知识的理解更具深度、对知识的应用更具创造性。

二、重视了教师“问导”,但“导问”不够

矛盾、困惑的智力背景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探求倾向,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位老师都能设计大量的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设计,起到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让课堂“活”起来的作用。

但绝大多数老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提问,而很少着眼于怎样引导学生提问,这种片面突出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提问,还很难把握或者说往往会忽略学生的个体适应性,这种“生从师问”的局面下形成的学习心理依然是消极的、被动的。因而我们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提问,使课堂设问更切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学习实际,并充分发掘他们的深层潜能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因此,教师一要注意在教学中做好“提问”的示范:学习中经常会有哪些方面的问题?在什么情形下可能产生问题?针对具体内容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二要充分运用“问题情景法”、“探究发现法”等创设“发现情景”,通过精心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到“探究、发现、提问、解疑”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三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可以在初次接触教材时鼓励学生提问;可以在深入学习教材时诱导学生提问;可以在教学结束前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提问;可以鼓励学生课后提出问题,师生一起讨论,并将新问题引向课外或后继课程等。教师“导问”的本质是要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重视了对教材一定的重新处理,但深层次挖掘创新不够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说过:“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能点燃学生智慧的明烛,激起学生创造的热情。

但在教学中缺乏对教材真正力度较大的创新处理。教材只为教学提供了基本的内容,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各种教法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精心地、科学地构思教案的整体结构,认真推敲每一个教学细节,并巧妙地将相关学科知识引入教学,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性地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景与新问题之中,就适应了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心理,实现了教学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学”的转移,改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地位。

四、重视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但多向交往不够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单向交往的模式,后来的课堂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单向交往模式不能反映教学活动的复杂特质,提出教学活动应当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往。这种教学的双向交往活动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本质特点,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现在的重点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大多采用了这种双向交往的反馈形式。

课堂分析 篇3

[关键词]低效课堂 症状 高效课堂 特征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03

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而课堂是实施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只有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当前,很多语文课堂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被动听讲,连起码的学习兴趣都没有,味同嚼蜡,课堂效率当然低下。

一、低效课堂的症状

1.忽视兴趣,味同嚼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柯领在《中国的孩子全部输在起跑线上》一文中说道:“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否正确,关键在于过程中是否造成儿童一种愉悦的兴奋,是否引起兴趣和爱好,以提高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言下之意,教学之中,若未能造成儿童一种愉悦的兴奋,或者未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和爱好,或者未能提高儿童学习的主动性,都算不得成功的教学。说得尖锐并且直白一点,未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教学,纵使班级平均分遥遥领先,都算不得优秀的教学。

唯有兴趣,才能唤醒主体意识、激发主动性,才能引领一个人一步一个脚印迈向成功的殿堂。如果问:前苏联高尔基这位大作家是谁教出来的?我们无从知晓。如果硬要说是谁培养了他,那么只能说是“兴趣”。高尔基只上了三年学——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只是一个半文盲。但是他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不管到哪里打工,都想尽一切办法找书来读。书读多了,知识自然多了,视野自然开阔了,思想自然有了,自然就有了创作的冲动。因此,是兴趣引领着他从半文盲成长为大作家。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即使父母再三阻拦,甚至责打,也未能削减其对昆虫的痴迷,法布尔最终在昆虫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可见,学习兴趣应该成为教学工作中值得关注的第一要素然。课堂中,如果所有学生都能真正自主,他们学习的兴趣必然日益浓厚,必然会感觉到学校生活、课堂生活是幸福的。

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的每一点时间里,都能有效地动起来——这应该作为有效、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标杆。

走进课堂听课,大多教师往往会被执教者以及少数,甚至个别学生的精彩表现所迷惑。教师及少数学生表现得十分精彩,于是乎,听者就觉得这节课是精彩的。其实不然。(1)细致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些精彩只是少数,决不能代表多数,更不能代表全体。少数人的积极参与,替代不了多数人的被动接受。教师在与个别学生互动时,众多的学生在干什么?被动地听,甚至走神。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某某教师的课堂教学挺好的,可是每次检测的质量却不怎么样,“垫底”的分数很不少。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跟教师在课堂中“挂一漏万”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抓住课堂里的每一个学生,有很大的关系。(2)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很多课堂的精彩完全是浮于表面的,只是听者视觉、听觉上的热热闹闹而已。一篇文章,或一堂课的教学,其实相当于森林中的一棵树。独木不成林。树,只有放在森林这样的背景里,才有意义。教师在备某篇文章或某一节课时,完全有必要把该教学内容放在整个单元、整册书、整个年段、整个学段里去思考,而不是孤立起来看。当前,很多教师没有课标意识,课标似乎成了空洞的、没有实质用处的、可有可无的产物。课标,顾名思义,就是课程标准。其点明了课程的性质、意义、地位,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等,是纲领性文本,给我们平时的教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提出了达成标准。迷失了方向,模糊了标准,教学只能成为无本之木,只能不着边际地“漫天遨游”,于是课堂上便有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假的、肤浅的精彩。

3.互动单一,气氛沉闷

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之间多边互动的过程。在这四个因素中,教师与学生作为最直接的对话“双边”,其对话形式怎样,其对话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纵观传统教学,师生单边对话充斥着整个课堂。于是乎,教师成了课堂的核心,所有学生都围绕着一名教师转。于是乎,教师成了圆的圆心,努力把很多话题分别分给每一个学生。于是乎,教师“以一当十”,如果班级里有四十名学生,话题共三十个,那么平均每一个学生还不到一次对话机会。而且班级里思维活跃的学生善于抢占先机,这就造成了严重的“贫富不均”。于是乎,班级里,能力强的变得更强,能力弱的变得更弱。

我们需要明白,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而不是核心。教师提供的话题,是一个“球”,教师不应处在中心的位置,而应该把“球”抛给学生,让“球”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传送。这样,学生的展示机会大幅增加,能力就会得到大幅提升。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创设出有效的生生互动局面。

4.知识本位,目中无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然而,教书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是促使人主动、健康、和谐地成长。当前,课堂中“知识本位”“成绩至上”“目中无生”的现象已司空见惯,众多人也是见怪不怪了。这样的课堂,似乎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而存在,而不是为了教室里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的发展而存在。当前,教育教学研究机构的设置也逐步让一些有识之士质疑:为什么研究“教学”的机构多如牛毛,且“权力”巨大,而研究“育人”的机构却少之又少,且“权力”微弱?大大小小的教研室,组织着大大小小的教研活动,其更多的是研究“教的行为”,却较少研究“学的有效策略”,更多的是研究某课怎么教,却较少研究如何组织学生学,研究如何让学生脱离了教师也能主动地学以及会学。

书本是“死”的,人是“活”的。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需教。因此,教学,目中有人才是第一位的。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导之以学习方向、明之以学习意义、授之以学习方法、激之以学习动力的过程。教学就是不断让学生在离开了教师之后,也能主动且有效地学习的过程。

二、高效课堂的特征

1.高效课堂模式举例

先看看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提出的六步教学法。(1)定向。就是确定这一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2)自学。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3)讨论。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讨论;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题时去解决。(魏书生老师的课堂也大量采用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4)答题。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最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5)自测。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由学生拟出一组十分钟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拿出红笔来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6)日结。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在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

接着看看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1)提示课堂教学目标(约1分钟)。采用小黑板、投影、黑板公布目标,让学生总体知道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2)指导学生自学(约2分钟)。设计问题链,写好投影胶片。(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约5~8分钟)。学生自学,教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端正学生自学意识。(4)检查学生自学效果(约6~9分钟)。让中差生、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5)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8~10分钟)。操作:①学生观察板演,找错误或比较自己做的方法、结果是否与板演相同。②学生自由更正,各抒己见。③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及更正的道理。④指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目的: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真正找出哪些是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②通过讨论、教师点拨,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6)当堂训练、批改(不少于15分钟)。操作:①布置课堂作业。②督促学生独立完成作业。③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学生作业。目的: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

再看看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他们提出了“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即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分组合作——教师口述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展示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魏书生、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高效课堂的共同特点是:从过去的以讲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从以个体为主转变为以合作学习为主,从讲授型转变为学习型。他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在前、学在后的流程,先揭示课堂学习总目标,接着学生在各个小目标指导下自学,然后小组交流,之后教师点拨,最后当堂巩固及小结。揭示目标这一环节,使得学生的努力有了明确的方向,于是学生学习就会变得积极主动,而且达到目标后就有了一种成就感。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这样的环节,使得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而且人人投入,人人参与,人人训练,大面积提高了课堂效益。面向全体当堂巩固这一环节,又使得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稳打稳扎,都有收获。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运用一定的策略,让课堂里的每一个学生,在每一点时间里都能够有效地动起来,并且获得应有的发展。

有教师可能会问:我很善于讲,娓娓道来,精彩生动,学生听得兴味盎然,难道课堂里的学生不是有效地动起来了吗?

师善讲,生爱听,其实未必是高效的课堂。美国学者通过调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学习时,能记住读的10%,听的20%,看的30%,说的70%,做的90%。由此可以看出,纵使教师讲得再精彩,也要少讲,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学习、去感受、去动手。

2.高效课堂的基本特点

总结上述课堂教学改革名家、名校的教学经验,以及众多优秀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发现,高效课堂都具有如下四个共同特点。

(1)重目标引导。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之所以积极主动,是因为学习者感受到问题和刺激,为自己设定了目标。学生一旦明确了课堂学习目标,知道了“何去何从”,积极性便被调动起来,学习自然高效。

(2)重学生自学。学习者本身就有建构知识的潜能、动机和可能性。“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需教。”因此,教师的最重要职责就是去发现学生本身就具有的建构知识的潜能,并不断激发、培养,让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日渐强大,从而实现“教的最终目的”——“不需教”。

(3)重当堂训练。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靠教者的口授,而是靠学习者的及时训练,即亲身体验。体验式学习认为,学习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时间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美国学者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一个人学习时,能记住读的10%,听的20%,看的30%,说的70%,做的90%。

(4)重合作学习。囿于中国国情,大班额教学是普遍现象。于是课堂上容易出现较多学生被忽略的现象,而小组合作学习却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一不足。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生生互动,为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创造了大量的在小组中表达、探讨的机会;一方面营造了热烈的、向上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感染着小组里的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不再感觉学习是枯燥的和令人厌倦的。

重目标引导、重学生自学、重当堂训练、重合作学习,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良性效应: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会变得积极主动,也减少了教学消耗;学生提前自学,课堂上有备而来、有的放矢,听课效果自然高;学生在课堂中练习,能及时巩固,且及时反馈,自然学得扎实;在教师指导下合作学习,则可以形成良性氛围,并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课堂分析 篇4

关键词:课堂观察,教师,学生

所谓的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 凭借自身感官 (如眼、耳等) 以及有关辅助工具 (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 直接或间接 (主要是直接) 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 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教学研究方法。[1]课堂观察利用观察量表从不同视角解剖课堂, 用观测的数据科学、理性分析课堂教学, 为评课、议课和教学改进提供第一手资料。一线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观察有效提高集体备课效率, 为课堂教学改进和教师研训提供帮助。[2]课堂观察的目标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进而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 提升学习效率, 强化学习效果。和传统的听课相比较而言, 人们总结出了课堂观察的优点, 例如目的性、系统性、情境性、选择性、理论性、合作性等, 这些都值得我们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地去体会和加以探讨。当然, 传统的听课是有许多不足的。以往, 一线的语文教师们曾听了许多课、评过许多课, 但是对自己的教学却没有任何的帮助。这是因为传统的听评课只是为了听 (评) 课而听 (评) 课, 并无明显的目的、性诊断性等。而课例研修则是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手段, 帮助教师了解听 (评) 课的本真, 帮助教师真正的实现自我提升。

一、学习教育理念

课堂观察的目的是为了改善, 改善的标准就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观察者有什么样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 评价观就会得出什么样的观察结果并形成相应的价值判断。因此, 观察者就需要利用利用课堂观察这个契机, 升华自己的教育理念, 确定自己的价值判断, 否则, 不利于实现课堂观察的本质意义。譬如, 教师要从学科性质的角度观察语文教学, 就要领会并掌握《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有利于确定观察点并对所观察到的教学现象作出恰当的解释和评价。有位教师选择的观察点是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通过观察, 她利用课堂观察的数据说事儿, 让被观察者心服口服:一是执教者分析课文所占用的时间;二是学生个人阅读的时间。三是小组讨论的时间;四是学生个人阅读的时间, 并以课标的依据“不要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建议。

二、了解学生情况

学生学习内在的需求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改进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课堂观察的终点。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是课堂观察的主旨。如果对学生的学情毫不知晓, 势必影响观察者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价值判断。教师如何选择教学内容, 如何处理教材、如何组织教学环节、如何处理课堂上出现的突发问题, 都离不开对学生学情的理解和把握。观察者对教师和学生的判断, 自然也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因此, 做好学生学习需求分析是课堂观察的重要一环, 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么, 学情调研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一是任课教师提供的学生座位表。这张表上应该显示出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有利于观察员选择某一种层次的学生进行观察;二是通过课前和学生的沟通, 观察等了解“这个”教学班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水平。因为学习习惯和教学效果之间的关联性是显而易见的。三是基于观察者本人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比如, 你自己在教学实践中, 对学生在学习某内容的重难点十分了解, 心中有数, 就能在观察中多多留意, 看教师如何引领学生突破重难点。

三、解读教学文本

如果你要观察某一内容的教学, 就要对相应的教学文本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因此, 语文教师解读教学文本也是课堂观察前的一项工作。教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教学文本, 明确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所要实现达成的教学目标;同时要明确这一内容在整个文本, 甚至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了解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结构体例, 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

四、制作观察工具

课堂观察量表是课堂观察的主要手段和工具。由于课堂观察量表直接应用于真实的课堂情境中, 对教师和学生行为进行的是即时性、有分工的观察, 获取的是现场第一手资料, 所以, 比起调查法 (问卷法或访谈法) 和实验法, 课堂观察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比较低, 研究的方法更为直接、更为直观。这也是人们钟情于这一方法的重要原因。那么, 如何制作课堂观察量表或观察工具呢?

(一) 了解四个维度。

课堂具有多维度性, 各种因素错综交织在一起, 呈现多样性。如果全面观察, 观察者一定力不从心, 眼花缭乱, 难免出现漏掉或者盲区。于是, 研究者将课堂观察划分为四个基本维度, 即“学生学习行为”“教师教学行为”“学科性质”和“课堂文化”。这四个基本维度其实对应着四个问题, 那就是: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习且是否有效?教师是如何教且教学行为是否适当?这堂课教了什么又是怎样教的?观察者对课堂的整体感受如何?总之, 学生学这门课是否有效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着直接的联系, 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则直接体现着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这四个维度具有关联性, 最终指向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 研修团队合作。

由于课堂的多维性, 需要教师们分工合作。如, 每位成员选择一个视角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这就可以呈现课堂的多个方面, 打开课堂的多个视角, 进而破解教学的困惑。因此, 有的教师称之为显微镜下的课堂, 微观的课堂, 细腻深入, 针对性强。因此, 在课例研修中, 教师团队可以根据课例研修主题, 在协商观察角度之后, 合作研制, 特别是初学课堂观察的时候。

(三) 如何选择观察点。

观察角度的选择要根据执教者的教学意图和教学策划考虑, 以使观察具有针对性。比如, 某位执教者打算通过师生提问和生生提问进行教学。观察者可以从提问的角度观察课堂, 有的教师可以观察师生之间的提问, 有的教师可以观察生生之间的互问。但是你要注意, 观察角度的选择一定是有意义的、可观察的、可记录的。

选择观察点请用以下标准衡量:不适用于“基于证据的听评课”;问题太大, 指向不明确;不易操作;容易出现研究的问题与收集的证据不一致的情况。所以, 我们建议您参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I) 中为我们呈现了“课堂观察框架”。其中有4个观察维度, 20个视角和68个观察点的举例, 提供给观察者观察的抓手。这份框架是在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经过反复思索摸索总结出来的, 对课堂观察大有裨益。

(四) 分解核心概念。

分解核心概念是制作观察量表的前提。承上例, 提问包括哪些要素呢?经过学习或查找文献, 我们进行一级分解, 把提问分为提问的数量、提问的质量、提问的类型、提问的方式、提问的时机, 包括提问后被问者的反应等。之后, 我们再进行二级分解, 如:提问的类型有回忆型、理解型、分析型、评价型、综合型几种。提问后有教师的理答和学生的回答。如果进行三级分解, 教师的理答中又有一些表现, 比如追问、鼓励表扬、重复学生的话、不理睬、批评、打断、代答等表现。经过层层分解, 我们制作量表就容易许多, 就会对观察什么, 记录什么做到心中有数了。比如, 你可以选择各种提问类型在课上的比重, 观察提问的设计是否具有合理性。

(五) 寻找关键行为。

这里的关键行为就是可以作为证据的材料。首先, 行为类型主要包括:语言线索:如语言互动, 公开报告, 自言自语;动作线索:如听、说、读、写、做、演、走、看;体态语线索:如眼神、面部表情、坐姿、走动。其次, 证据类型主要有:定量的:如提问或叫答次数;时间;定性的:如描述性语言;绘图的:如教师移动、眼光注视;图示的;作品或文本:如练习纸;还有音像的, 如图片、声音或视频。

五、确定观察的位置

为了在观察中获取更多的、更真实的信息, 就要选择一个恰当的位置。尽量不要妨碍被观察者的教或学。比如提前选一个合适的座位, 和被观察者聊天, 让对方熟悉你、适应你, 不至于因为陌生而不自然、不自在。

【示例】

课前会议上, “乘风破浪”课例研修工作坊的老师们决定根据研修的主题“教师的教学技能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开始制作课堂观察量表。经过商议, 王兴老师从课堂文化的角度, 观察授课教师的行走路线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首先, 他勾画了一张教室的草图, 上面有讲台、学生座位的排列以及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的位置, 也标示了教室门窗所在的位置。课上, 王老师始终用笔跟踪着教师的行走路线。如果教师行走路线是重复的, 他就在线条上画上标记。一节课下来, 王老师发现, 这位授课教师行走路线始终偏重于教室的南侧和教室的前半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张敏老师负责观察教室最后一排学生的学习行为。根据授课教师的介绍, 这一排有8位同学, 其中有2位是中等生, 4位后进生。只见她每隔5分钟观察一次, 看看学生都在做什么, 并在自己的表格上面记录。她的表格是这样的:

其中的阿拉伯数字表示观察的次数 (每5分钟观察一次, 共计观察8次) “行为”有若干种学生常见的课堂表现 (限于篇幅, 这里不详细列出) 。

在教室的北侧, 还有一位观察员秦大云老师, 她负责从学科性质的角度进行观察。根据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他认为, 他的量表是这样的:

丁壮老师也是观察员之一, 他是从教师语言行为的角度进行课堂观察的。他使用的观察工具是碳素笔和录音笔。他在课上打开笔记本, 飞速记录着教师的口语, 同时, 把录音笔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 无论教师走到教室的那个地方, 这只录音笔都可以录得清清楚楚。

下课后, 这些观察员们会将课上搜集到的这些信息汇总到一起, 其中, 包括测试员对学生学习的检测结果。

【提示】

1.与传统的听评课不同, 课堂观察是一项专业的教学活动, 旨在谋求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改善、学习效果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并不是为了评价和选拔。

2.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问题具体化并作为观察点, 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 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 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 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 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 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 促进学生的学习。

3.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 它由彼此既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模式进行。

4.制作课堂观察量表的基本方法是确定观察点 (合作分工;根据执教者的主题、个人兴趣专长和课堂框架;有意义、可观察、可记录) ;分解核心概念、形成观察量表。

【习题】

1.结合本专题内容或亲身实践思考:怎样确立课堂观察点并且研制与课例研修主题密切相关的课堂观察表。

2.结合“示例”, 说说你对[提示]中内容的理解。

3.自己尝试开发一份课堂观察量表并说说制作的体会。

参考文献

[1]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1-2.

藏戏教案分析课堂实录 篇5

藏戏教案分析课堂实录

一、品“戏”

夏日的夜晚,现在的孩子喜欢做啥?答案不约而同:“吹空调,看动画!”

“你们知道吗?鲍老师小时候最喜欢——看戏。”星空是背景,草地是席,树上知了声声,台上美轮美奂的温婉越剧……

孩子爱听故事,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暗示老师:我们对戏“来电”啦!鲍老师继续“添火加薪”,大屏幕上连播了好几段“戏”:

长袖一甩,就能变出个脸谱,是什么戏?“川剧!”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示曾开言我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声情并茂、铿锵有力,这是哪出?“京剧,《苏三起解》。”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很清脆、很温婉、很熟悉,它是什么剧?“越剧!”孩子们这次绝对是异口同声。

还有黄梅戏,最经典的一段是?“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

……

“其实,还有一种戏,它广泛流传于世界的最高处,它叫?”

“藏戏!”课堂上有喜悦和骚动声。

匠心拆解

旁征博引

藏戏相比大众戏剧,稍微偏门一点。“先把孩子熟悉的生活经验引进来,让课内外知识互相补充。”鲍老师说,学习的过程,都是从陌生到熟悉,要孩子不惧怕,就要掌握运用以往经验的`技巧。这样,孩子对课文很亲切,也能间接了解其他剧种知识,收获更多。

二、入“戏”

“细心的同学发现,这篇课文带星号,我们知道阅读课文要抓住什么?”

“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有个男生反应敏捷。

大屏幕上亮出“提示”:

……下面这篇课文,讲的是藏族的传统剧种——藏戏。默读课文,想一想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哪两个词和课文紧密相连?”鲍老师提问。

生一:“藏族。”

生二:“应该是藏戏的‘形成’和‘特色’。”

“聪明的孩子抓住几个词,就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了!”

匠心拆解

细读课文前提示语

“阅读课文一般很长,有些段落需重点阅读,有些可能一带而过,怎么让孩子们学会抓重点?”鲍老师说,有很多小技巧的。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如课文前阅读提示,能事半功倍地提高“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说“戏”

“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每场藏戏开演前,雄谢巴会先从戏神讲起;这出《藏戏》,当然少不了“雄谢巴”。

老师稍作提示后,两位男生“雄谢巴”开演了——

要说藏戏戏神,那就是伟大的唐东杰布,下面由我来介绍他的传奇故事。

那时候(关键词),雅鲁藏布江上没有桥梁,很多船只被掀翻在江流中,百姓也不能过江。年轻时唐东杰布发誓:要为百姓架桥。

于是(关键词),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结识了七位能歌善舞的姑娘,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等,换来人们的善心和造桥的钱财。

就这样(关键词),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他成为藏戏的戏神。

其实,这三个词就是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匠心拆解

复述课文时抓关键词

学会抓关键词很重要,它就像你要打开一扇门得先找到门把手一样。

“把长段读成句子,把句子读成关键词,这其实是一种复述能力。”鲍老师说,很多小学语文学不好的孩子,到中学后他的理综成绩也不好,因为他读题时感到吃力,不能在有限时间内找准关键句词。

四、写“戏”

藏戏除了“演出时间长”和“没有舞台”外,最大特点就是面具了。

看着七彩斑斓、风格迥异的面具时,孩子们读了很多遍课文: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

……

为什么作者用排比段去写面具?学生们早已“入戏”:“一目了然、个性鲜明啊,写作手法和面具的特征相一致了。”

学生反复诵读,鲍老师精心讲解后,带来一道填空题: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

“填完词后,你们有没特别的感受?”

生一:我能感受到,艺人们很豁达,只要你来看戏,他就很高兴;

生二:藏民们很快乐,在吃喝玩乐中看戏,想怎么看就怎么看,很自由豪放;

生三:很亲切,仿佛身临其中,藏戏也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了;

匠心拆解发现语言规律,感悟写法,积累语言

高中化学课堂分析 篇6

一、高中化学教学现状

1、教师忽视实际操作

对于高中化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实际操作性被忽视,新课程应该是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动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说就目前高中化学来说,为了考试而教学的思想一直是教师的教学中心,有些中学教师私自将化学实验课改成理论课的现象也是较为普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实验的教学,对于化学来说是不完整的,对于学生的理解认知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如果要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积极的开展试验教学的课程,在动手实践中,提高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学生积极性不高

教学的中心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由于高中课程学习紧张,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时会下降,学习的积极性肯定会受到影响,因为学生对于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是不够,会使得缺少内在的学习动力,对于化学的学习也没有深刻的认识,这些因素都造成了学生对于化学课程失去兴趣,使得大的学习环境受到影响。

二、就教学中怎么从课堂引入激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积极性

1、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导入

通过相关新闻来导入新课,会使化学教学更具实效性,如新的发明,发现和创造,一些环境污染事件,在科学上的一些突破等。如“神州六号”成功飞天,可与过氧化钠做供氧剂相联系;2008年奥运会的火炬与烃类相联系,煤矿瓦斯爆炸事件可与有机气体的性质相联系;劣质的奶粉与蛋白质的性质相联系等。除了以上几点,还可以通过模型,图片,视频,诗词歌赋以及比较传统的复习提问等多种方法引入,所谓“教无定法”,至于选用哪一种方法来导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所讲授内容的特点来选择最合适的一种导入方法,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为后续的教学环节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

2、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导入

化学知识在我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无处不在,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自然的导入新课。例如我所在学校所属的境内有三个大的火电站,学生对火力发电站的发电原理,如何处理发电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废水等问题很关心,所以在讲解化学电源以及氮氧化物的性质时都可以由此导入。又如在讲授醛的性质时通过向学生讲解室内环境污染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指出其主要污染物为甲醛,从而引入新课。

3、通过历史故事导入

在化学史上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通过化学史引入,学生们会发现,书本上简单而枯燥的知识不再那么枯燥,不再那么抽象。而每一个性质的描述都是无数化学家们智慧和泪水的结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在讲解硝酸的性质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个故事:有两位科学家,劳厄和弗兰克,曾获得1914年和1925年的物理学奖,德国纳粹政府要没收他们的诺贝尔奖牌,他们辗转来到丹麦,请求丹麦同行1922年物理学奖得主玻尔帮忙保存,1940年,纳粹德国占领丹麦,受人之托的玻尔急得团团转,同在实验室工作的一位匈牙利化学家赫维西(1943年化学奖得主)帮他想了个好主意,将奖牌放入“王水”(盐酸与硝酸混合液)中,纯金奖牌便溶解了,玻尔于是将溶液瓶放在实验室架子上,来搜查的纳粹士兵果然没有发现这一秘密。战争结束后,溶液瓶里的黄金被还原后送到斯德哥尔摩,按当年的模子重新铸造,于1949年完璧归赵时,当时弗兰克工作的美国芝加哥市还专门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奖牌归还仪式。在进行苯的结构的教学时,可以将凯库勒发现苯的分子结构这一段史话引进教学中来,关于凯库勒悟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的经过,一直是化学史上的一个趣闻。同时指出凯库勒之所以能够从梦中得到启发,成功地提出重要的结构学说绝非偶然,与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刻苦的钻研精神,独立的思考能力是分不开的,只有具备了这些科学素质,灵感才可能光顾于他。这不仅激发学生兴趣,而且使枯燥的结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德育教育。

4、通过趣味实验导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趣味实验来导入新课,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又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实验意识。高中阶段趣味实验还是比较多的,如在讲解铁的重要化合物时可以通过“魔壶”实验导入,取7只高脚酒杯,事先分别加入硫氰化钾溶液、硝酸银溶液、苯酚溶液、饱和醋酸钠溶液、饱和硫化钠溶液、亚铁氰化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各1mL(看上去像似空杯)备用,表演时将7只高脚杯并排放好,从事先准备好的盛有氯化铁溶液的无色透明咖啡壶中,向各杯中依次倒入约氯化铁溶液,各杯依次呈现红色、乳白色、紫色、褐色、金黄色、青蓝色、红棕色。也可以通过“喷雾作画”导入,用毛笔分别蘸取硫氰化钾溶液、亚铁氰化钾浓溶液、铁氰化钾浓溶液、苯酚浓溶液在白纸上绘画后把纸晾干,钉在木架上。用装有氯化铁液的喷雾器在绘有图画的白纸上喷上氯化铁溶液,一副颜色绚丽的图画就出现了。又如讲授钠的化合物时用“吹起生火”实验导入,讲授酯化反应时用“合成香精”实验导入,讲授硅酸盐时用“水中花园”导入等等。通过这些趣味实验,学生充满好奇且急于探究谜底,能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起学习兴趣。

三、结语

外语课堂话语分析初探 篇7

1 课堂话语的研究历史

1.1 国外研究的发展

西方语言教学界对课堂话语的观察研究萌芽于20世纪50-60年代。20世纪70年代开始, 国外不少学者已经开始对课堂话语的某个具体的功能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研究。20世纪80年代再次掀起了外语课堂研究的高潮。研究者把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工具和技巧运用到当下的研究中去描述、分析、探索二语习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强调课堂互动的重要性。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教学语言研究方面, 并对根据其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类型分析。9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开始批评外语教学研究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提倡进行“教师研究”, 并积极开展“行动研究”。研究视角也开始发生转变, 由之前的认知取向向社会取向的二语习得研究靠拢。二语课堂过程受到更多重视。

国外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1.1 课堂话语分析模式

课堂话语分析研究不局限于每句话的作用, 还研究这些句子是如何共同组合起来构成话语单位的。这方面的先驱是Bellack的四步分法:建构步、引发步、应答步、回应步。

后来英国伯明翰大学英语的Sinclair和Coulthard建立了课堂话语级阶体系 (rank-scale system) , 对后来的课堂话语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Sinclair&Coulthard, 1975) 。其研究重点为学校里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对话语言的话语功能、语句序列以及话轮替换等。Sinclair和Coulthard将语法结构分为上下五级, 上级单位由若干下级单位构成。

1) 课 (lesson) :由不同的“课段”组成, 其边界不易严格界定

2) 课段 (transaction) :由一个或若干个“回合”组成。根据课程内容, 可分为“边界回合”和“教学回合”

3) 回合 (exchange) :由一个或若干个“话步”组成。是课堂交互的最小单位。其中边界回合的结构为[构架步+聚焦步]教学回合的结构为[启动步 (initiation) +应答步 (response) (+反馈步 (feedback) ) ]

4) 话步 (move) :由一个或若干个“话目”组成。由一个说话人完成, 也是个这说话人在一个回合中所做的最小的贡献。

5) 话目 (act) :一个句法单位, 是最小的话语单位, 与言语行为 (speech act) 不同。

Sinclair和Coulthard认为, 这个模式中最关键的是“教学回合”, 也称为“三步回合” (Three-part exchange) 。“回合”是课堂交际的中心结构。根据课程内容, 回合可分为“边界回合”和“教学回合”。“边界回合”具有组织功能, 它标志着一个课段的结束和另一个课段的开始。“教学回合”具有教学功能, 由启动步、应答步和反馈步构成, (即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和教师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 其英文缩写为IRF。

1.1.2 提问

还有一种微观的课堂话语研究, 集中在“启动步”或“引发步”上。Barnes (1969) 将其分为4类:事实性、推理性、开放性、社会性。

从对提问的回答形式的角度上, 提问还可以分为以下两种:1) 开放性提问和封闭性提问。2) 展示性提问和参考性提问。展示性提问是一种封闭的、限定答案的提问, 目的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参考性提问是一种开放的、允许有不同答案的提问, 目的是要获得信息。.参考性问题可以是开放性的也可以是封闭性的, 而展示性问题是封闭性的。对这两种分类做过研究的学者主要有Barnes (1969) , Long&Sato (1983) , Brock (1986) , Long and Crookes (1987) 以及国内的周星、周韵等。

1.1.3 反馈

另外一种微观的课堂话语研究集中在反馈步上。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反馈语言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最常见的分法有两种:1) 评价性反馈和话语性反馈;2) 积极性反馈和消极性反馈 (Cullen, 2002) 。评价性反馈时, 教师明确指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 注意力经常集中在语言形式上, 所以在真实情境中很少出现。如Burton (1981) 和Coulthard&Brazil (1981) 只认同评价性反馈, 认为反馈是用来纠正回答者的信息。话语性反馈时教师只关心回答的内容, 不关注语言本身, 可有效地使谈话序列流畅地进行下去。即使学生的回答中有错误出现, 教师也不会明确指出, 而是采用隐性的方式即转述释义的策略加以修正, 避免课堂互动的间断。积极反馈比消极反馈更有助于改进学习者的行为 (Nunan, 1991:104) 。评价性反馈通常伴随展示性问题出现;话语性反馈经常和参考性问题共现。

1.2 国内研究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国内外语课堂话语的研究起步较晚 (20世纪90年代) , 但也取得了很大成绩。近年来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师话语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教师提问、反馈和纠错等几个方面。林正军等 (2009) 从质化角度将国内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分为六类:第一类是课堂话语层次分析法。第二类是课堂话语语言学视角分析法。第三类是不同课型的课堂话语研究。第四类是教师话语的特征。第五类是课堂话语的对比研究。最后一类是综述研究。外语课堂话语研究的文献中有4篇综述文章 (徐飞, 2005;杨雪燕, 2003a, b;林正军, 刘永兵, 王冰2009) 。上述六类文献主要对国内外课堂话语过程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评述, 发现国内的外语课堂话语研究与国外的相关研究相比, 无论是研究内容上、还是深度广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虽然我国的课堂话语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 为今后的相关领域的研究及外语课堂教学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问题有:1) 实证研究不足且不够系统化。实证研究寥寥无几并且现有的研究多为零星的个案研究, 缺乏系统化、规模化研究。如, 所收集转写语料的录音少则一两节课, 多则几节课, 不具备概括及代表意义。2) 缺乏创新。研究多使用国外的分析模式, 少有本土创新视角, 因此, 要应加强本土化系统研究。用具有本土特色的课堂话语理论体系来指导国内课堂话语的研究和教学实践, 研究才更有意义。3) 完善研究方法。课堂话语质化分析侧重于对课堂现象的描写, 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语篇或会话分析。4) 中小学外语教育课堂话语研究薄弱。课堂话语实证研究对象多是大学的专业和非专业的英语课堂, 而中小学英语课堂话语的研究相当薄弱。

2 小结

外语课堂话语分析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语料库方法与教师课堂话语的结合。一方面, 基于语料库的课堂话语分析能够为专业教师发展提供借鉴, 通过对所观察的课堂话语进行微观的分析、讨论, 从而汲取优秀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另外, 教师也可以通过监控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和语言, 注重话语输入的质量,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给学生创造更好的, 高效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 使相关方面的研究视野更开阔, 角度更丰富。通过语料库方法为我们提供的真实的数据和语料, 既可以进行共性研究, 探索相似的教师课堂话语;也可以进行差异性研究, 对比不同类型的外语课堂话语;还可以通过收集特定的教师或特定地域的外语课堂的语料, 对其进行跟踪或干预研究。

通过建构我国本土化的课堂话语理论, 以及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课堂话语语料库, 采取抽样的方法针对不同阶段的外语学习团体进行系统化本土化的多方位的全面性实证研究, 从而指导我外语课堂教学并大幅度提高其教学水平。

摘要:作为教育研究中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课堂话语研究的受重视度与日俱增。该文主要从定义、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及重点这几个方面对外语课堂话语进行了梳理。并指出了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课堂话语分析,研究成果,问题

参考文献

[1]Allwright R.The importance of interaction in classroom lan guage teaching[J].Applied Linguistics, 1984 (5) :156-171.

[2]Ellis R.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M].Oxford:Blackwell, 1990.

[3]Nunan 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M].New York:Prentice Hall, 1991.

[4]Sinclair J M, M Coulthard.Towards an Analysis of Discourse[M].London:OUP, 1975.

[5]林正军, 刘永兵, 王冰.国内英语课堂话语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9 (1) .

“满溢课堂”的问题分析 篇8

一、“满堂灌”涛声依旧

尽管我国各地推行新课程多年, 但在学校随堂听课当中, 教师一讲到底的“满堂灌”现象十分普遍, 尤其是复习课、习题讲评课更甚, 唯恐学生听不懂, 唯恐知识有缺失, 面面俱到, 滴水不漏。“满堂灌”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1.照本宣科。概念是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基石, 很多教师却不重视概念的解读, 往往照本宣科, 隔靴抓痒。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与实际教学中都忽略了“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应用, 没有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 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 没有将能够支持概念生成的相关文字、图像、数据及其他元素组织起来。在讲解概念时, 教师适当留白, 让学生自己通过思维去理解概念是很有必要的。

2.包办代替。教师总是怕学生说不到位, 甚至说错, 怕教学时间浪费了, 经常是急于自己归纳与总结。其实教师要大胆留白, 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 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3.无的放矢。一些教师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解, 学生已经懂得的问题教师还在喋喋不休。而对于学生不懂的问题或者说存在的不同认识, 教师却不能有的放矢地去引导。

4.忽视“生成”。有的教师喜欢以我为主, 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强势推进, 不鼓励也不允许学生有新的问题生成与新的需求提出, 不善于对预设进行适当调整, 不敢大胆留白让学生展开讨论。

二、“满堂问”改头换面

在一次随堂听课中, 笔者做了一个统计, 任课教师在40分钟里竟然向学生提了50 多个问题, 这些问题过于琐细, 而且大部分都是“齐声回答”。有人认为, 从“满堂灌”转为“满堂问”是一种进步, 至少课堂气氛“极其活跃”。其实, 那种低效的“满堂问”只不过是“满堂灌”的改头换面。“满堂问”一般表现为:

1.教师主宰。“满堂问”的实质, 仍然是老师的操纵, 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掌控的办法, 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应该说, 课堂教学离不开老师的作用, 而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 除了老师适当的讲解, 关键还是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追求数量。一些教师片面认为, 问题提得越多, 越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因此, 他们常常会一味地频繁地提问, 其中很多问题并不是核心问题, 有的问题不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 不需要学生思考就能直接回答, 并无多少价值可言, 有的甚至是低级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不是问题的问题。课堂实践表明, 教师提问过多过滥, 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益, 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3.不重思维。“满堂问”的课堂往往追求形式上的热闹, 而对于学生回答背后反映出来的思维问题与认知差异没有足够的重视。对于教师的提问, 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一部分学生会马上找到问题的答案;一部分学生能够明白问题问的是什么, 但不知道如何解答;也有一部分学生可能完全搞不清老师究竟在问什么。因此, 教师不能光顾提问与简单判断知识的对错, 还要注意分析回答中的思维路径。同时, 还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要找到师生思维脱节的原因,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很多是以自己的认知结构为依据的, 要使之变成学生的问题, 还要有一个“思维接口”的转换程式。

4.剥夺生问。在现代教学中, “课堂提问”应该包含学生向老师提问。我们常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发现和生成问题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他们主动探求知识、构建知识, 并运用已知经验和学习能力批判性地审视学习内容的过程。而“满堂问”恰恰剥夺了“学生问”的权利。究其原因, 一是教师不认识学生发问的意义, 二是教师缺乏引导学生提问的“引问”技巧。

三、“满堂练”蔚然成风

1.基于题海战术的“满堂练”。“题海战术”以考试为中心来组织教学, 主要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考试的要求, 讲解相

关概念和规则, 并布置大量习题, 让学生反复做反复练。在毕业班以复习为主的课堂上, 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整堂课在进行大量操练, 还美其名曰“勤学苦练, 熟能生巧”。

为什么会出现“满堂练”的倾向, 这和教师存在的认识误区有关。

一是错误理解多练和考试成绩的关系。有的教师坚信“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课堂练习多多益善”, 其实, 熟能生巧不是一概而论的, 一味多练, 往往熟能生笨, 熟能生厌, 产生一种“思维定势”与“思维惰性”。

二是认为学生不自觉, 只有逼他们多练, 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复习效度。

三是形式上的“尽责”。认为, 所有的题目都做到份了, 再考得不好, 我也无能为力了。

四是随大流思想。认为, 其他学科都在抓紧练习, 我也要抓紧。

2.在翻转课堂上出现的“满堂练”。翻转课堂是在现代技术支持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布置学生在家提前通过看微视频完成知识的预习, 而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 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练习的进行等, 从而在教师的辅导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使翻转课堂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 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而学生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

这么受人推崇的翻转课堂又会出现什么问题呢?据笔者观察, 尤其是在理科课堂里出现了这样的倾向:当教师问学生预习中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有”时, 教师会进入讨论、释疑等环节, 而当学生回答没有什么问题时, 课堂就直接进入进阶式的练习活动:巩固性练习→变式练习→应用型练习→反馈测试练习→综合性难题练习。这时, 课堂是静悄悄的, 教师在不停地巡视与指导。这样, 久而久之, 课堂教学方式就会变得越来越单一。

四、“满堂动”应运而生

中国的课堂历来比较死板, 原因之一, 是教师设计课堂学习活动的能力相对较差。现在不少教师在努力弥补这一短板。尽管“满堂动”还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但作为一种倾向仍然要注意防止。有些课堂已经出现“活动代替教学, 外动大于内动”的偏向。因此, 我们要注意认识以下问题:

1.不是活动数量越多越好, 活动在于质量与效果, 课堂活动也不能太满, 也要张弛有度, 适当留白。

2.外在的“做中学”活动与内在的“思中学”过程要有机结合, 不能相互脱节或替代。

3.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适合的活动搞得越多反而越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课堂评价与课堂分析不应势不两立 篇9

课堂评价是指由评价者依据“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采用质性量化的转换技术, 给出评价结果和改进建议。支持者认为, 课堂评价有助于加强教师课堂教学规范, 因为教师对课堂教学规范只有比较笼统的认识和感受,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将这种认识和感受转换成比较精确的概念, 避免了理解和实践方面的

分歧和混乱, 给教师指明了努

力的方向。

课堂分析是指由参考者通过课堂观察, 对课

堂教学状况进行分析, 给出质性的分析

结果。支持者认为,

分析即描述, 分

析即研究, 分析即改进, 分析一堂课就是去描述一堂课, 去研究一堂课, 去与教师协商改进一堂课。因此, 分析是话题性的而非指标化的, 是描述性的而非等级性的, 是旨在改进的而非用于管理的。

古人云: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 智有所不明。其实, 课堂评价与课堂分析也是各有长短, 利弊互现的。课堂评价的优势在于:以标准为准绳, 给出比较客观的评价结果;易于操作, 降低了评判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评价标准可以与时俱进, 体现时代的特征, 激励教师不断进步。其缺点是:课堂教学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动态过程, 尽管能够敏锐地察觉到感知或内省方面的某些表现, 却无法用准确的文字予以表述, 可能束缚了教师的手脚。

课堂分析的优点在于一人一把尺子, 信息比较丰富, 可以比较全面地展示教师课堂教学的表现。其缺点在于:描述性语言会降低解析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分析者容易受到主观意识或外界因素的干扰, 无法做到客观公正;质性的分析结果无法进行横向比较;教师难以把握课堂教学规范的内涵和外延。

国外曾经有过类似的争论, 现在虽然争论双方的基本分歧没有完全消除, 但两者之间的分歧已经缩小。双方不再针锋相对, 过度强

调己方的合理性或有意淡化对方的重要性, 而是彼此向对方靠拢, 承认和吸收对方的合理成分。如今, 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是, 采用“扬长避短, 优势互补”的策略, 将课堂评价与课堂分析结合使用, 努力提高客观性和说服力。

其实, 与课堂评价相比, 课堂分析的技术含量更高, 操作难度更大。它作为一种质性评价, 除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双方民主化、评价过程全程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等基本要求以外, 还有一套严格的操作规范, 如研究模型的设计、研究对象的抽样、研究资料的收集、排除影响因素的策略、避免伦理问题的方法、提高效度和信度的手段, 以及检测、整理、归类、分析、解读、推论等一系列技能。然而, 接受过此类训练的人少之又少。因此, 参与者务必接受专门培训, 否则课堂分析完全可能“走过场”“和稀泥”或流于一般意义上的“各抒己见”。

归根结底, 课堂评价与课堂分析呈现“一个目的, 两种手段”的关系, 如同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 它们相互支持, 缺一不可, 都是加强课堂教学规范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两者之间不是“非对即错”的二元对立关系, 更不应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筻

课堂分析 篇10

一、“翻转课堂”的应用及发展现状

所谓“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老师发布的关于课程所涉及到的新知识和新内容的视频,自己先主动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在这一个学习过程中,地点不受限制,学生可以在家,也可以在学校完成。而课堂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就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一个场所,包括师生之间的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等等。“翻转课堂”在美国的教学中应用的比较普遍,而且效果较高,广受推崇,甚至还被认为大势所趋的一场课堂的革命。而这种在美国流行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尚且还处于起步进行探索的阶段。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1.教师教学观念没有转变。首先,传统的英语教学,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听懂课堂内容,英语老师在教学时会采用中文教学,只有在读单词或者文章的时候才会用英语教学,这样的方法虽然学生们都能够听懂老师让做什么,但是却不利于学生们口语能力的提高。学生虽然也在上英语课,也在听英语,讲英语,但是其实还是在中文的环境下的,这样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弊端。

其次,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不注重学生的自主性,英语课堂也只是老师在上边讲,学生在下边听,整个课堂是以老师为中心的英语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扮演了一个个的配角。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老师一味的灌输知识还可能引起同学的厌烦心理,不利于英语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2.课堂形式单一,枯燥乏味。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只是将大部分人都能听懂的知识传授给同学们,而且老师讲课的方式也比较单一。英语课堂,新知识的学习一般都是首先带领同学读单词,然后学习文章,接着再翻译文章,最后让同学们自己多读。几乎每一节课都是这样的教学形式,同学们在还没有上课之前甚至已经能够知道老师整个课堂要讲什么内容,怎样讲这些内容,所以,同学们也会对老师讲授的知识失去兴趣,对英语课堂失去兴趣,导致同学们厌烦英语,甚至出现逃课、缺课的现象。长此以往,大学英语课堂就会失去吸引力。这样不利于我国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三、“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1.师生角色转变。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学生只是坐在下边听讲的人,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们英语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的提高。但是,“翻转课堂”这样新型的教学模式恰好将师生的角色进行互换,让同学们作为课堂的主角,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老师只是课堂的配角。但是,老师的作用却并没有降低,在整个课堂上,老师应该熟练地掌握同学们学习情况和对于活动的组织方法。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这样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应该尽可能的做到对于同学们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学习小组的分配情况、小组的讨论进展等等各个环节的熟悉和掌握,以便能够及时解决问题,提出意见。

其次,老师由以前知识的传授者变成的问题的解答者。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同学们通过视频来学习知识,老师在同学们的学习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以此来加强同学们对于知识的理解。这样老师只是在同学们学习过程中扮演了问题的解答者和信息资源的传播者,有利于同学们学习自主性的提高。

2.课堂形式多样化,互动性提高。“翻转课堂”这样一种教育模式能够让同学们在课前就对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所以英语课堂成了学生们增强对知识理解能力的一个环节。在课堂上,同学们可以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和同学们之间进行交流解答,这样充分地提高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学生们对知识进行学习的方式和活动也增多了,师生互动、小组讨论、英语角色扮演等等这些活动形式都能够使同学们参与其中,体会到英语学习的快乐。

综合上边的讨论,我们明白了信息化时代下“翻转课堂”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含义和它的主要流程及操作步骤,同时对于现阶段大学英语课堂出现的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此外,我们对于“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同学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而且还能够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的缺陷。所以,这样的教学模式为我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4):33-36.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分析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措施;教学分析;效益最大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忽视。在新时期下,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必须加以转变,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满足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扎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和完善。其问题主要在于:(1)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所坚持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过于陈旧,不符合新时期对小学语文教学所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却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未能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2)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整个教学课堂较为枯燥,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难以集中注意力,致使学生的听课效果不佳,课堂收获比较少。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措施

1.转变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过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常常是教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在讲台下听课,缺乏互动,以至于整个课堂教学气氛过于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为了满足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应当转变小学语文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是削弱了教师的作用,反而更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需要教师做好辅导工作。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自控能力不强,兴趣是其主要的学习动力,因而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以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过程中。例如,教师在讲解《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一课的时候,可以先带领学生朗读此课文,然后让学生分段阅读,在学生读完之后让学生叙述自己的感受,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为了保障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教师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语文学习中去。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教学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使其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使学生将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王二小》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其中的情节,以此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投入整个故事情节中,以加深对王二小这个人物的了解,从中体会王二小的爱国情怀,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其次,教师要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以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形式来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的含义,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比如,教师在讲解《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的时候,可以先利用投影仪播放与雪景有关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观看与雪有关的视频,以产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保障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活动,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能够满足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顺应了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而言之,对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存新.中职工科专业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廖英.小学语文新手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现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课堂分析 篇12

本文试图分析中美两堂不同类型的英语课,阐述在学科教学中,如何通过让学生“体验、感受、思考”,丰富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反思,在反思中获得正确的认识,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中国课堂:立足文本教材开展阅读课

[例1]文本简述:文章主要介绍盲人(Jim Corrigan)如何在医院里开展不同寻常的工作——X-ray技师。由于Jim所从事的职业是学生不熟悉的,学生很难在阅读中深刻体会Jim的与众不同(unusual),因而也很难与自己的生活、学习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不太容易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与体验,即对盲人Jim的敬佩。因此,在这堂阅读课中,教师打破了文本的原有结构,让学生在“体验”中逐步“感受”到Jim的与众不同。

1. 抓住文眼,引发思考

教师打破原有文本叙述的顺序,找到文本中的“文眼”——unusual,这是文本最能激发学生积极体验的起点。

课堂片段回放:

Today I'd like to introduce a friend of mine,Jim.He is strong and healthy.引出well-built生词。He works in a hospital in the dark room.教师开始第一次提问,唤起学生的体验:

T:What do you think of his job?

S1:Normal,nothing new.

S2:Important,because patients need thefilms.

S3:Boring.I don't like it.Because every day youjust do the same work.

从学生回答中不难看出,学生很难产生敬佩、崇敬等心灵感受。这时教师提出:But I'll tell you his work is unusual because he is a blind man.在Jim's work下面板书unusual,引起学生关注。接着引导第2段阅读,了解暗室冲印胶片的工作流程。

整个文本的解读都围绕着unusual这个“文眼”展开,让学生在后面的阅读中反复理解Jim做的工作为什么不同寻常。之后再让学生从一个盲人的工作联想到自己的学习生活,这个“文眼”为学生后面的情感体验打下了基础。

2. 利用冲突,体验角色

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盲人工作生活的不便,本节课中教师让学生扮演Jim (闭上眼睛做盲人状),体验他在暗室工作的情形。

表演结束后,教师第二次提出同样的问题,激发学生体验:

T:What do you think of his job?

S:Difficult.

学生非常一致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教师在Jim's job一栏板书difficult,接着深入提问:

T:I'd like to give you a choice,suppose you are working in this hospital,who would you like to work with,a normal person or Jim?Why?

S:I'd like to work with a normal person,because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work with a blind person.

S:He is blind,it's not convenient.

S:He may make some mistakes.

T:How would you feel if he makes mistakes?

S:I'll be angry/worried/sad.

借助角色扮演促使学生对Jim这一人物的理解产生“矛盾”冲突:从最初认为Jim在工作中将会非常困难(difficult),甚至觉得与他共事很麻烦,而后又了解到Jim工作快而有序,这个“矛盾”会激发学生再次阅读时很快地从文本中找出信息并理解Jim如何能做到这一点,进而分析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

角色扮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其获得真实感受,将原本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描述的人物情境化。当Jim的人物性格特征非常明显地呈现出来时,学生对于后面的文本理解将更加准确与深刻。

3. 提出问题,领悟思考

本节课教师前后呼应地提出了两个问题,不断引发学生体验、领悟和思考,从学生阅读前后回答的变化可以看出学生对人物理解后不断思考的变化:

问题一:What do you think of Jim's job?

问题二:Suppose you are working in the hospital,who would like to work with,Jim or a normal person?

问题一促使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深化对人物的理解与思考:从最初感觉Jim工作平凡无奇,到体验后感知其工作的种种艰辛,最后真切理解Jim是如何克服困难将工作做得井然有序。问题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问题二的回答则体现出学生阅读中的情感变化,从刚开始的情绪体验:不愿意和Jim一起工作,觉得麻烦;到后来觉得和他一起工作能有很多精神层面的收获。前后对比很明显地看出学生在不断体悟中培养出对Jim的敬佩之情。

随后,教师再次抛出一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T:Jim is unusual,but have you thought of whyhe continues his work and never gives up even if there are lots of difficulties?What is his attitude towards his work?

S:He likes his job.

使用句型表述:It is because of his love of the job that makes his life and work so unusual.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How can you make your life and work unusual?

引发所有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之前在板书上描述Jim工作的词汇都被学生用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学习的态度和领悟。

围绕“文眼”设计问题,有意制造“冲突”,在生生观点的碰撞中感受、领悟文本的内涵与价值;教师在激发学生深层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和思想的升华,教育不再显得呆板。

二、美国课堂:依托project (课题)开展成果汇报教学活动

笔者有幸在美国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听了一堂Gradel0(高一)English Literature课。教师围绕课题,激发感受,注重思考。一堂“德育体验”式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走进了学生的心田……

[例2]课堂背景描述:教师让每一个学生汇报上一节课布置的作业:A Project——Quilt Square(拼图广场),即:课前访谈家里任何一位祖辈或长辈,了解家庭过往的历史,选择一个家庭祖辈代代相传下来的传统或者继承物(heritage),用绘画或图片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书面写出一篇文章,解释选择该传统或继承物的理由。在课堂上,教师根据事先制定好的评价标准给每一个汇报的学生进行打分、评价并作即时点评。

教师选择这样一个视角,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家族历史传统,感受祖辈传承的珍宝,引导学生从认识家庭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笔者摘录部分片段:

1. 寻找祖辈足迹,放飞学生梦想

S:One of my family heritages is Italian.In Italy,DeAngelo means the Angels.My great grandfather came to America through Ellis Island……He wanted to realize the American Dream(实现美国梦)……One of his sons Arthur moved to Glendale California to try and realize the American Dream.He was a 3M Sales Representative……He realized the American Dream and his company was spread throughout California,Nevada and Arizona……

学生讲述了几代人历尽艰辛实现美国梦的过程。显而易见,在回顾家人如何实现梦想的同时,学生对于梦想的理解具体而深刻:追寻梦想的途中包含着挑战、勇气和努力,需要具备坚毅和勇敢,不断改变和超越自我等品质。如此,学生更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2. 追溯文化渊源,树立正确价值观

S:……In the middle of the page is the Hindusymbol,which means peace.The country where my parents come from Hindus strongly believe in Peace.

S:……I put my family's most important value,education.(教育是最有价值的)It is by far the most encouraged thing my family talks about.Being educated is extremely prided……

S:……My grandparents and great grandparentswere builders and brick layers.They did a lot of work with their hands and taught their children(言传身教)to do the same.

通过了解祖辈和家人历经的文化历史,提炼出“热爱和平、重视教育、勤劳工作”等价值观,经由学生之口加以表述,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3. 展示多元文化,促进融合共生

S:The scenery is of Ireland which is where Iam from.It depicts the cultural aspects including the medieval castles……The German flag represents my German heritage.My great great great grandpa was a potato farmer just like his ancestors.He moved to America during the potato famine that struck Ireland.

本课中学生介绍家庭背景的过程中涉及到几十个国家,范围之广令在场的人震撼。教师不适时宜的总结更是令人信服:

T:What I'd like you know is,the first one isreally about tolerance (包容),about discrimination(种族歧视),what did you learn from the quilt square about everyone,that's kind of to show you have to be careful about what you say because you could never know somebody's heritage and someone's history.Do you think you are better at judging the characters of some people?……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消除种族歧视,学会包容,促进融合共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这一堂课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个主题:包容。超越了国家、语言、民族和文明的界限,让学生真正理解包容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智慧。在此过程中,教师无需多加解释,只需适时引导与点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体验和感悟。

上一篇:中西文化背景下一篇:美术多媒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