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有效教学的意义

2024-06-22

体育有效教学的意义(精选10篇)

体育有效教学的意义 篇1

一、体育有效教学的意义

1.效益意识的养成是有效教学的呼唤

体育教学中要有效益意识就是在体育活动中要有所收获。体育教学的效益要看学生的变化,而且是很快的变化,而不是浪费时间的变化。体育教学目标要与教学效果是一致的,能够完成教学目标,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个人的教育需求,从大的方面是满足社会的需要。具体的说,有效的体育教学是教学结果要与教学计划相符合,与预期的目标、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吻合的。所以,为了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满足家长、社会的需求,就要进行体改革,使体育教学科学化有效化。

2.体育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体育有效教学不是理论就可以的,而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的反思,进而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改革,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在创新的实践中进行改进。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不断的领会,并把这些理论逐步实施在课堂教学中,能在实践时与理念进行对比,形成新感悟,而实践周而复始,这样问题就会发现并在分析中解决。落实与贯彻新课标就是一个反思性的教学过程。如果体育教学教师缺乏创新精神与反思精神,那么,新课标准的精神就会无法理解,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进度也很慢,体育教师要改变这种现状,做一个有心人,做一个改革的实践者。

二、体育新课标下有效教学的途径

体育教学中的准备活动、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课后作业等向个环境的实施都需要一定的策略,在每个策略中落实有效教学,如果我们无法完成各个环节的教学,那么,有效教学就无从谈起。下面就体育教学的两个阶段中重点来谈一下如何实施有效教学。

1.准备阶段的有效性实施策略

这一阶段的实施策略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或者上课前的教学行为,或者说是教案的制定、场地器材的准备、学生的情况了解等。其中,教学设计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学设计是指体育教师为了使体育课堂教学有条不紊的进行,而策划的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教学的特点,把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中。在操作时,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写在纸上的教案,还有一种是写在头脑中的教案。写在纸上的教案是死的,它适用于所教的几个班级,在几个班级的教学时,方案是一致的。而写在头脑中的教案是以纸上的教案为准的,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就要用到活的教案,根据班内的不同学生,上课的不同时间,发生的不同的事情等灵活的处理纸上的教案,使教案活起来,甚至让纸上的教案变得更科学。在教学设计前,我们要弄清楚几个问题:第一,学生的实际是最重要的,每个班中的学生风气、兴趣爱好、原来的体育知识、技能水平等。第二,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比如学习态度、心理特点等要求达到一定的水平,应该作为教学的一个目标来做。当教师了解这些之后,教师就把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联系在一起,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疏理,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选择、排序、改造、补充等,再筹划有效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比如:课程的结构、所用的教学方法、运用的情境、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意外、如何处理这些意外等等。这些准备都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准备,有了这些预案,才可以打一个胜仗。教师们不要怕花费多于上课几倍的时间去准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2.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

教学实施是教学有效性的主要过程,在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采取的一系列行为策略。课堂实施才能真正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教学的核心。有效性的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环境的创设。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的参与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那种死气沉沉的环境无法让学生兴奋起来,在活动时也无精打采。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主动的参与活动,与同伴一起探究合作学习。良好的教学环境应该具备以下条件:师生之间是民主的,是朋友关系,教师对于学生的好奇心应该鼓励,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学生之间能有正常的交流,能有竞赛也有合作;教师能根据教学情况设置一定的情境进行教学,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识,教学内容趣味化。

第二,学会学习的方法。教师的教给学生知识与技术,不如教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与技巧,这是他们终身学习的保障,他们能自己进行活动,这是主动性的前提,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学习的指导。比如说,在学习跳远时,有的小学生不能做出蹲踞式的动作,自己多次尝试都失败了,这时,教师提醒她能不能换一种方式进行试跳,比如,可以站到高的地方跳下,在空中体会蹲踞的动作,接下来就可降低起跳的高度,直到体会蹲踞动作为止。其实,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学不会,那是因为他没有找对方法,如果教师给以指导,他们就会很快掌握,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方法的学习过程。

第三,体育教师要保持教学的热情。体育教师的教学热情对于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上课时没有精神,不想说话,处处表现得懒洋洋的,学生的精神肯定也不会足,他们更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在上课时,口号宏亮、运动敏捷、表情丰富,他的这种情绪很快就传染给学生。这种热情让学生感受到后,学生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喜欢跟着教师的思维进行学习,练习时也表现的格外卖力。当然,体育课堂需要高涨的热情,在体育学科的研究中也需要高涨的热情。表现出对自己的体育工作热爱,喜欢去探索与研究体育,不断学习体育知识来开拓自己的视野,有较高的热情去研究体育教学改革。

在教学评价中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体育教学的评价改变以传统上以技能与体能的评价方法,而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态度、情感、价值观等,能在学习形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人格。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评价时,既要有知识、技能,还要有情感体验。评价时也要注意平时的学习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上,不仅有教师的评价,还有同伴对其的评价,也可以把家长的评价引入评价体系中来。这样的评价就会更为全面,更为客观的体现出学生的学习,因此,学生也会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之处,好的方面继续发扬,不足之处能迅速改正。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体育教学要做到有效,有效的程度判断主要以学生的进步为准,本着学生的发展为原则进行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鼓励学生自主参与,不断反思,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

作者:朱敏 单位:浙江省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

体育有效教学的意义 篇2

游戏是人类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娱乐活动, 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由于需要而产生的。游戏是人类特殊形式的活动, 早在原始时代就已出现了。游戏涉及到的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场地器械简单。

学校体育是一种受学生欢迎的形式, 教师利用这种手段可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身体活动, 增强他们的体质, 同时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二、体育游戏的特点

1. 具有锻炼身体的特点。

体育游戏是通过身体运动的形式进行的, 加强人体的某种锻炼, 根据不同的锻炼价值, 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

2. 具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体育游戏可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欢乐, 满足人们对娱乐的要求。

3. 具有一定的规则。

游戏就是人们平常说的“玩”, 但必须由一定规则来约束, 且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自觉遵守规则。根据游戏水平的高低, 制定的规则不同, 只要能通过游戏达到教学的某种目的即可。

三、体育游戏的作用

1. 强身健体的作用。

这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运动, 通过身体运动方式的进行, 且自觉自愿, 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2. 身愉悦的作用。

学生能在游戏中对抗、竞争。从而表现出自觉的体力, 满足生理、心理上的需求, 得到快乐, 还可以在集体活动中轻松交往。

3. 教育的作用。

有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培养他们的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有的游戏为战胜对方, 需开动脑筋, 启发思维, 对学生智力有很好的作用。有的游戏通过走、跑、跳、爬、搬等身体活动为新的运动技术奠定良好的基础。

4. 社会的作用。

体育游戏是集体进行的, 学生通过相互交往, 能加深同学之间的了解, 增进友谊, 增长社会交往的知识与经验。

四、体育游戏的教学意义

1. 准备工作。

体育游戏需要一定的场地, 在选择时根据人数和活动大小而定, 比如篮球的运球比赛游戏, 先看场地是否平整, 是不是能奔跑, 有无碎石, 沙粒篮球是否充气合格, 分组比赛时人数是否相等, 比赛时人手不够, 有没有得力的小助手, 记录成绩是否符合规则等等, 这些都要提前准备好, 以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

2. 游戏和讲授内容要吻合。

体育课上的游戏, 不单单是“玩”, 要和授课内容保持一致, 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比如, 在跳远课上为达到学生弹跳目的的要求, 可设置“跳台阶接力”游戏。规定大约十二级左右的台阶, 规则一次最多能跳2级, 跳3级为犯规, 既能发展弹跳能力, 避免受伤, 同时也能与跳远课相吻合, 使得游戏目的达到。

3. 游戏的讲解和示范。

教师在讲解时应站在学生都能听得清, 看得见的地方, 尤其是纵队较长时, 要站在中间讲解。做游戏时, 学生们是最开心的, 他们往往兴奋, 想赢得比赛, 而听不清游戏要求。因此, 一定要先集中学生注意力, 在讲解时尽量一次讲清楚, 避免排头弄错, 导致后面学生全部出错。讲解完毕后, 教师示范一次, 使学生更清楚游戏路线、动作。技术一般不要太复杂, 要求也不必很高。比如“鸭子赛跑”“追手帕”等游戏。

4. 游戏的裁判与赏罚。

在游戏中要严格执行规则, 如果放过一个犯规, 犯规现象就会更加严重, 使得整个游戏无法进行。如果裁判教师不公正, 学生就会起情绪, 为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裁判教师最好让本队学生检查他队学生。为了让学生更加认真投入游戏, 赏罚只是象征性的, 比如向胜队学生敬礼, 罚失败学生唱歌, 做错的原地做蹲起10下等等。

5. 游戏的结束工作。

游戏后要及时总结, 使学生真正体会游戏的教育意义。以表扬为主, 对于失败的队或个人, 指出他们在技术上、相互配合上的问题, 鼓励学生下次争取得到更好的成绩, 同时, 布置学生收拾、归还器材。

五、结论

综上所述, 体育游戏在体育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仅能锻炼身体、巩固体育知识、增加趣味性, 而且能在游戏中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多渗透体育游戏。

摘要:体育游戏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国民体育的基础。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具有实效性的游戏可发展学生体力和智力。体育游戏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 具有趣味性, 同时学生在游戏中能锻炼意志品质。因此体育游戏在课堂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体育有效教学的意义 篇3

【关键词】有效 初中 体育教学 学生发展 意义

当前素质教育正在各个学校全面推行,学校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各学科之间协调发展,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并且由于体育活動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体育教学已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各学校都在大张旗鼓的进行体育教学的改革,目的就是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本文中,笔者就以初中体育的有效教学为例,探究了有效教学对初中生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初中有效的体育教学,对初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巨大的作用,对这些即将踏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有效的体育活动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力,能胜任复杂的工作环境。

一、开展有效体育教学,课题提升学生的体质发展

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了健康人们是无法实现长久发展的,为此,我们必须强调学生的运动意识,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和增加他们适当的运动量。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体育课已经成为影响学生体质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为此,实现有效的体育课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体质的发展。如果我们的初中体育课形同虚设,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话,那我们的学生身心状况将很堪忧,学生就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在巨大的中考压力面前,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学生是不可能获得中考胜利的,学习的过程除了是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的比拼外,还有就是学生的体质之比,繁重的学习任务,超高的学习强度都需要良好的身体作为保障,初中生必须拥有健康的体魄,这就完全的依靠于体育课的教学了。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生体质的重要保障,而在体育课堂上,经过教师的科学指导,学生的体育锻炼会更显成效,能提高锻炼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同时,由于教师通过开展形式各样的体育活动,可以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平等、自由的参与到活动中,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学生开展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对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之后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开展体育教学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由于经常与学生接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很容易的发现,有些学生性格开朗,乐于交流,喜欢探讨,有的学生有却沉默寡言较为性格内向。虽然说这有可能是先天使然,或者家庭环境的影响。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也是非常渴望与人交流的,只是心生胆怯而已。为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就可以时常组织一些互助的活动,如双人垫球比赛,篮球分组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自己的搭档互相交流。刚开始时,那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在老师的威信下,不得不参加,但随着参加的次数增多,久而久之他们的心态也自然了,不但不会再感到有压力,相反却很乐在其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参加活动次数的增加,他们就会慢慢的喜欢上体育课,喜欢上他人,也乐于与他人交流,渐渐地他们的性格也会变得活泼开朗。所以说,初中体育教学,除了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愉快的生活态度,增强他们适应生活的能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积极乐观的品质,比如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遵规守纪意识、荣誉感与归属感等,帮助学生树立乐观、积极和健康的心态,让他们以平常心去看待社会,处理问题。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在体育精神的熏陶下,改变并塑造自己的个性,树立崇高的人格精神。

三、开展体育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

目前,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很多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家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很多的家长都十分的疼爱甚至溺爱自己的孩子,只要父母能够承担就最大限度的去满足子女的需求,造成孩子们唯我独尊,自我意识比较强,缺乏相应的大爱无疆、乐于奉献、共享共乐等全局意识或者说是集体主义精神。这也会导致孩子们缺乏一定的独立性,降低忧患意识和缩减吃苦精神,在体育课上就表现为不参加、不主动和不积极。这些局面的扭转都需要体育教师做好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的教学训练和比赛,要求参加者付出极大的身体和心理能量,接受艰苦的磨炼,及时疲惫也要坚持。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会在运动中吃苦耐劳,以便培养学会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从而做到在失败时学会不气馁,胜利时学会冷静处之。同时初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黄金时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是他们的主要特征。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导致我国大多数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按较少。所以,在完成紧张学习后的休息时间中,为了获得放松,许多学生都乐于参加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而这些活动不仅对学生的身体有益,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参与体育中获得的情感体验,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从而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和培养,培养他们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考试周刊,2012(18)

[2]赵云茹.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探究[J].学周刊,2013(2)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的意义的论文 篇4

摘要:体育游戏是丰富体育教学,提升体育课程趣味性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大学体育教学当中,体育游戏的运用却越来越少。该文结合大学体育教学,主要分析了体育游戏的特点和功能、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运用以及体育游戏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积极意义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体育游戏;体育教学;运用;大学生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更加看重体育教育在整个教学内容中的比例,也开始探讨优化体育教学成果的各种途径。作为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游戏同时也是丰富教学内容,提升体育课堂趣味性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选择合适的体育游戏,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下文将主要结合体育游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体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体育游戏的特点和功能

1.1体育游戏的特点

1.1.1趣味性趣味性是各种游戏的显著特征,体育游戏的目的本身,就是使参与者完全放下外来压力,以平等、轻松、自由的态度参与到游戏中来,并且积极获得表现机会,以便在游戏中取得优秀的成绩,并从中获取乐趣,愉悦身心。1.1.2无功利性作为体育教学的组成部分,体育游戏本身不会生产出任何的社会价值,也不会涉及到参与者的切身利益,因此,游戏的开展不具有功利性,其目的在于发挥人类潜能,丰富精神世界。1.1.3自由选择性由于体育课堂上的体育游戏本身不具备任何功利属性,因此参加体育游戏的同学们完全不必有任何顾忌,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参与或者不参与游戏,也可以通过协商,使游戏体现参与者的意志和愿望,参与者自己制定游戏规则。1.1.4变通性体育游戏的选择具有很强的变通性,可以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场地以及教学设施的不同随时调整游戏设计和游戏规则。1.1.5竞争性虽然体育游戏本身不具备功利性,但是游戏具备竞争性,这是游戏的乐趣所在,也是游戏的输赢标准,游戏结果的不可预知性能够吸引人们全身心地参与其中。

1.2体育游戏的功能

1.2.1健身功能体育游戏一般都会配合相当的运动量,对于提高学生的神经、内脏系统以及骨骼肌肉的强度和韧性都有一定的效用。1.2.2德育功能体育游戏的开展离不开团队的配合和对抗,在这种配合和对抗当中,学生能够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逐渐形成宽容、团结、积极的良好性格,有利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1.2.3促进个体心理发展除了德育功能之外,积极参与体育游戏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正确观念,在赢和输的不断交替中体会人生的真谛,不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力。由于本文的第三部分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以上三点功能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将不再赘述体育游戏的功能。

2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运用

2.1游戏的选择

2.1.1根据教学对象不同,选择不同的游戏内容在大学体育的教学过程当中,体育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游戏。一般来讲,高强度的体能对抗性游戏更加适合男生进行,而技巧性的体育游戏则更加适合大学女生进行。除了根据性别的不同安排不同的体育游戏之外,体育教师还应该精确掌握班级中学生的身体状况,了解哪些体育游戏适合哪些同学,不适合哪些同学,并且在游戏内容适合与不适合的取舍中,寻找到适合大多数甚至全部学生参与的体育游戏。2.1.2根据教学场地、设施和天气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游戏内容体育教学一般都在室外进行,因此受教学场地、教学设施和天气的影响较大。在进行体育游戏选择的时候,教师也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游戏内容。教师要发挥创造性教学的能力,根据客观条件,快速反应,做出体育游戏内容和安排的及时调整,比如,在冬天天气比较寒冷的室外,体育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运动量较大的游戏,帮助学生抵御寒冷;而在其他3个季节,则可以根据温度的不同,选择发展学生速度、灵敏和柔韧性的游戏。

2.2游戏的组织

作为体育游戏的组织者,要做好示范讲解,确保游戏规则明确。在游戏开始之前,体育教师必须做好游戏的讲解示范工作,详细讲解游戏的名称、方法、动作要领以及裁判规则,并且在讲解中观察同学们的情绪变化,判断体育游戏是否能够吸引学生们的兴趣。学生对于游戏规则的各种提问,教师要及时解答,并积极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以便完善游戏规则,使游戏更加适合教学的开展。

3体育游戏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积极意义

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体育课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程,也是学生顺利取得毕业绩点的必要条件,研究表明,做好大学体育的游戏运用,对于学生的身体和综合素质发展,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1有助于学生扩大交往范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随着电子和网络交流的发展,人与人面对面的`接触越来越少,人际交流障碍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在进行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的时候发现,很多大学生不愿主动与人交谈,不愿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意见,被迫与人交流时,也表现出窘迫和无所适从。由于体育游戏的规则,要求参与者进行广泛协作,互相配合,并且都是随机分配游戏伙伴,因此,无形中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将体育游戏融入到大学体育课堂之中,可以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轻松、自由、愉快的环境,并在使他们在这种环境中交流、协商、分工、努力,因此更容易帮助有交往障碍的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2有助于排除学生社交认知中的偏差和不良心理

对于很多大学生存在的自大和自卑心理,体育游戏也能起到很好的干预和矫正作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心理认知的偏差容易导致交往中的矛盾,但是很多大学生将这种矛盾的激化归咎为对方,认为是对方不理解自己;另外,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自卑心理,无法融入集体。通过对比试验,我们发现在体育游戏当中,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应的任务和角色,有着共同的努力目标,因此同学们必须进行交流来了解彼此的想法,并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极大地压缩了自我意识的比重,改变了对外界的敌意和误会,更改变了自己过度理想化的不良心理,通过几个月的体育游戏参与,极大地提高了一些同学的人际交往能力,矫正了认知偏差和不良心理。

3.3有助于缓解学生压力,避免“亚健康”状态

现代大学生,尤其是处于毕业阶段的大学生,迫于工作和学业的压力,很少或者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们的“亚健康”趋势愈加显著,这种状态不只不利于学生们的学习,还会使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受到体能限制而处于劣势地位。体育游戏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手段,除了提高智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健身是它的首要作用。

4结语

将游戏运用到体育教学当中,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深层地帮助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们积极、果敢、不畏艰难的优良性格特征和诚实资质,以及团结协作的优良品格,寓教于乐,效果不可谓不佳。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教师应该更加注意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丰富和创新课堂教学,使体育游戏和体育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普及。

参考文献

[1]郭海平,吴婷.浅析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城市地理,(16):133.

[2]刘艳荣.浅析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与作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9):238.

[3]袁海强.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运用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3):146-149.

体育有效教学的意义 篇5

笔者作为一名大学体育教育工作者,连续9年担任一线体育课程教学工作,并于3月至6月对合肥几所高校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得到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调查结论,将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进行总结:

1.1体育教学流于形式

(1)学分比重偏低,授课时间较短.非体育类的本科院校里,体育作为通修课程,一般分三到四个学期开课,本科生4学分,专科生3学分,授课时间集中在大一和大二.在学位总学分大约130分的情况下,4学分的比例相对较低,这与重视体能教育的素质教育目标大相径庭.而体育运动和群体竞技活动应该是始终贯穿大学生高校生活的一项必备课程,应该在大三和大四都安排授课时间.

(2)学校师生重视度不够,体育课程教学计划传统单一.笔者走访的5所本科院校里,其中3所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使用均超过了五年,新版本与旧版本相比,基本没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从各级教育部门到学校教务处,再到学校体育部的各位基层教师,大家普遍对体育教学重视度不高,强调保守的安全性教育.一线教师的教学计划仍旧以基本体育项目为教学主体,在保障学生课上安全的前提之下,尽量修足学分.

1.2体育教学目的传统

至今为止,大部分本科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修满学分,完成教务处布置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劳逸结合,不可局限于全天的理论课程教学;通过体育课选拔比赛项目的优秀运动员,以待在重大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运动习惯、体育素养和学生团队意识、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1.3体育教学设施陈旧

实施体育分类教学的意义及策略 篇6

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 高中体育教学受到教师和家长的普遍关注。为了进一步改善高中体育教学的效果, 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必要采取分类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本文在分析高中体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 重点讨论了体育分类教学模式的意义及具体应用策略。

一、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1.学生缺乏兴趣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 高中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 大部分学生更愿意将时间花在看书和做题上, 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淡薄。在高中体育课堂中, 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频度较低, 对于体育教师安排的课堂活动顺应性差, 在课余时间也很少进行体育锻炼, 导致身体素质不高, 在课堂上的表现相对较差。

2.授课方法不当

高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学校的教学活动一直是以专业知识教学为主而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并且这种教学观念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错误认识, 短时间内难以扭转。很多高中体育任课教师缺乏一定的资质, 并未接受专业化、系统化的体育教学教育, 在授课时只安排一些简单的体育锻炼活动, 课堂风气散漫, 纪律性差。

二、实施体育分类教学的意义

分类教学是指在了解学生兴趣和个性的基础上选择上课科目的一种教学模式。体育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情况下, 对每位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据此调整教学方案。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主要采取了统一教学方法, 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体育课上并不能得到有效锻炼。分类教学方法顺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利于学生个体发展, 同时分类教学也尊重了学生的个人意愿, 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实施体育分类教学的策略

1.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安排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兴趣和体育教学的效果。为了保证体育分类教学能够顺利开展, 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内容整合: (1) 丰富课堂内容。征集学生对体育课程内容、活动安排的意见, 了解学生对何种体育活动感兴趣, 收集并分析学生的意见, 合理调整课堂教学内容, 着力改变以往模式化、僵化的教学内容; (2) 创造主动锻炼机会:为了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锻炼中来, 主动接受相关知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适当调整课堂时间安排, 增加学生体育实践和锻炼机会,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活动, 提升自身的运动技能; (3) 强调日常锻炼:将日常锻炼情况纳入体育课程考核内容中, 并在平常课堂中强调日常坚持锻炼的重要性。例如, 在讲解动作要领时, 要注意向学生传授相关运动化及健康教育知识, 通过示范或请学生演示等方式强化动作记忆,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 并在课堂以外的时间进行实践锻炼。

2.完善体育课堂项目选择

提供多个体育课堂项目选择是实施体育分类教学的重要保障, 体育教学工作者在选择体育项目时, 既要选取一些对学生体育锻炼有帮助的项目, 还要挖掘一批学生感兴趣的项目, 实现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增加体育锻炼的趣味性,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 可让高一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选择1~2 个项目进行锻炼, 当学生到高二和高三时, 可另外增加一些与学生身体素质拓展相适应的体育项目。此外, 还可以将全部体育课程划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两大类, 将国家规定的健康教育及其基础知识列入必修课中, 球类、竞技类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可列入到选修课中。

3.改革教学组织形式

意义生成:有效教学的价值追寻 篇7

一、 传统“有效”“教学观”的批判

在探讨有效教学之前,我们首先对传统“有效”“教学观”进行重新审视。西方有效教学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教学科学化运动,先后在经济学、管理学、行为学等领域经历了有效教师特征或品质研究,有效教学行为、策略、模式及综合性研究。我国有效教学研究主要集中于20世纪90年代后。在借鉴西方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研究视角。

第一,经济学视角。不可否认,有效教学是以对教学“效率”、“效益”的深刻理解为保证的。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演变成立竿见影地提高学生的分数、快速提高升学率,追求教学的短期效益,忽略了学生道德品性的形成、情感体验的获得、生活价值的领悟和人生意义的追寻。由此可见,仅从技术层面上考虑有效教学,其可能结果是大量教师将教学行为的功能尽可能地最大化,从而不断地加剧日常教学的密度和难度,带来的是浮躁、功利,致使教师和学生都不堪重负,也违背了有效教学原本的意义。

第二,管理学视角。管理学将目光集中到课堂行为层面具有操作性,但容易忽略有效教学深层次的价值规范。

另外,从心理学、社会学视角关注有效教学,虽有其合理性,但仅仅关照了“人”的某方面。其实,教学的各种“有效”界定,都是对应然“教学”的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教学?只有能够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才称得上是“教学”,才是有效的。既然如此,为何我们探讨“教学”的应有之义却需要加上“有效”二字才能体现呢?追问“教学的有效性”最大可能在于“教学”内在标准的丧失导致人们对“教学”应有之义的遗忘,因而不得不用修饰语“有效”。基于此,笔者认为,探讨有效教学,还是要直抵教学本体,并且紧紧围绕核心而发展教学,这样才会促使教学发生根本性变革。

撇开教学“有效性”探讨,接下来我们审视人们对“教学”的本体认识。由于长期受实体思维的影响,我国大多数的课程以及教师的教学观,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1]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深入地把握困难正是困难所在。因为,如果是在表面上抓住它,困难会依旧原封不动,得不到改变。必须是连根拔起,使得我们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这些事物。……新的思维方式正是最难建立起来的东西。一旦新的思维方式得以建立起来,旧的问题就会消失;事实上这些问题也很难再想得起来了。”[2]可见,一个问题的根结不在于解决方法,而在于思考问题的方式。如果思维方式不改变,问题便难以得到真正的解决。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学有效性丧失的根源在于人们用实体思维看待教学导致教学本真意义的丧失。教学观的重建是解决有效教学的阿基米德点。

二、 从实体到意义:有效教学观的转向

实体思维主导下的教学注重教学的模式、程序、步骤和规则,课堂被“窄化”为一种纯理性活动,注重学生理性精神的培养,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生活意义,放弃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追求,最终培养的是一种缺乏价值理性的“单向度的人”。人的存在方式是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实现人的“意义生存”,理应成为有效教学本土化研究的语境与价值追求。对教学的认识必须从“事实中立”转向“意义负载”。

基于此,我们对教学的重新理解是:“教学是师生基于文本和多元活动,建立意义场域的过程。”较以往的教学观,这种教学观有以下特点。

第一,建立教学的意义立场。寻求意义是有效教学的根本追求,搁置和抛弃意义是教学的致命错误,也即强调文本、活动都是为教学意义服务的。这种教学观强调的是,教学首先是关系场,其次是活动场,最后才是实体场。对教师而言,教师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有效地教学,而是思考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经验,包括什么样的知识对学生最有发展价值、什么样的主题探索最有意义、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怎样的、教学承担怎样的使命。如此一来,作为教师应该关注的就远远不止是课堂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问题,而更应该关注我们为什么需要教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等。这样,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就凸显出来了。要做到这点,教师需要加强对“什么是有意义的教学”的理解,也需要“生成”的教学能力,在与学生对话中促进意义的生成,让教学成为意义生发、获得体验的意义场。

第二,建立教学的过程立场。教学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流程”。“流程”是均匀的、可以量化的流逝,它将教学看作是孤立的、冷漠的、外在于人和一切事物的、独立自存的实体。教学活动是瞬息万变的“过程”,而意义是在绵延的过程中生成的。“真正的实在就是绵延。绵延乃是一个过去消融在未来之中,随着前进不断膨胀的连续过程。”[3]这种前进中不断膨胀的连续过程,便是不断产生新的结果、新的经验、新的体验、新的观念、新的价值的过程,即意义动态生成的过程。过程立场反对教学活动中直接对知识进行接受性传授,强调通过学生与知识的相遇,实现教学的丰富价值。

第三,建立教学的关系立场。教学世界是人的世界,即使再简单的教学活动也有多层次关系,这就决定了我们用物的世界中的实体思维来解释教学现象是不合理的。实体思维把学生置于客体视域,压抑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完整的精神世界、生命价值和生活意识。用关系思维思考教学时,将学生放置到社会关系和生活世界的大背景中考察,教师不再把知识、活动看作是一种事实性存在,而是看成与学生的成长、生成和发展相关联的意义系统。

从上述特点可知,意义教学观超越了静态知识观、实体思维,开始用生成性思维、关系思维看待教学的性质,将知识与学生的境遇、命运和幸福关联起来。

三、 有效教学之“意义”澄清

1.人的意义生存结构:有效教学的“意义”根据

人之为人,是在同自然、社会和自己本身三种关系中,作为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有意识的存在物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人性的系统结构,完整地表现了作为整体存在的人。

根据人的存在结构,我们可以厘清人类意义性生存的要素,构筑起人生活的意义系统。

第一,人存在的第一层次是“物质存活”。人作为自然生命体,必然产生吃、穿、住、用等物质性需求,它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只有满足了生存需要,人才能存在和延续。第二,人存在的第二层次是“精神享受”。在这个层次上,人们超越了物质需要的限制,追求个体精神享受。主要表现为三大范畴:首先,“求美”。人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生活的时候,还追求审美的生活形式。譬如,人们对艺术、音乐、舞蹈、戏曲等方面的兴趣等。审美能带给我们各种内心的喜悦,使我们感到充实。其次,“求善”。“求善”使人遵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人作为社会生命的存在,总在一定社会意义系统中生存。人类社会要有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没有这些规范,社会秩序便无法维持。再次,“求志”。人作为有“志性”动物,总在不断追求人生的理想,从而使自身成为有尊严的、自由的价值主体。它表现为自我献身于某一事业、号召、使命和所热爱的工作,充分体现为人由“小我”不断走向“大我”的超越性。从意义世界的要素来看,人的意义世界是基于物质存在的基础上,对道德、信仰、理想、审美等精神世界的追求。其中,物质条件是人意义性存在的基础,人的意义追求是物质性存在的更高追求。

2.有效教学之“意义”内蕴

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围绕目标进行,教学意义是以结果的形式呈现,但却是在过程中实现的。我们对有效教学的“意义”分析,采用一种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的技术,具体涉及预设目标、过程目标。

(1)从预设目标看,有效教学的宗旨在于是否促进学生有意义生存

有效教学是以“育人”为宗旨的。教学因促进学生的意义生存而具有教学意义。根据人的意义生存结构,有效教学目标包括对学生的“个体”意义和作为“类”的社会意义。

首先,就个体意义而言包括:第一,促进人的基本物质生存能力。人作为人,首先得活着,而后才追求更高层面的意义。教学要赋予学生存活于世的实践能力,这是保证他们活在世界上的必要内容。这种能力以思维为核心,主要在个体掌握知识、储存知识、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体现在“做事”的思路、方法和技巧上。第二,精神世界的丰富。学生是生活在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自我世界中的人,必须具有正确对待自然、社会和自我人生的价值观。具体言之,即形成对自然的审美价值观、对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和对自我的人生价值观。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关于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之间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正确行为方式的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见解与信念,并认清人类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以坚定不移的态度付诸实践。

其次,就社会意义而言,包括:第一,培养合格公民,促进国家的繁荣。人是社会中的人,教学通过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公民来为社会服务。教学培养公民精神表现为对“公共”的热心、关爱与尊重,意味着崇高的公共品德与素养。第二,增强国际理解,促进世界的和谐共生。人作为“世界中的人”,在民主与文化交往的过程中,需要多元文化价值观作为基础。教学促进学生国际理解能力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增强国际间认识与沟通,培养国际理解的态度,促进世界和谐共生。第三,传承创造文化,延续人类的繁衍与发展。文化是人类种族繁衍与发展生生不息的纽带,人类种族要繁衍发展,需要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教学作为文化活动,具有选择文化、传承文化和创造文化的基本功能。

由此可见,我们所言的有效教学,并不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进度,而取决于学生投入时间精力后实际获得了怎样的发展。

(2)从过程目标看,教学的意义具有层次性

一堂课是否有效,有多大成效,就看它对学生有多少意义,这是评价一节好课的依据。意义层次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也有不同的有效程度。笔者认为,有意义的教学最低的要求是要保证班上最差的学生能基本理解新的知识。布鲁纳认为这是运用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4]。唯有如此才有助于学生解决课外所遇到的问题和事件,并有助于学生解决日后课堂训练所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就是锻炼了他们的大脑使其思维处于亢奋,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生根;再往前发展,就是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对生活的态度、对生命的理解,激情飞扬,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动力;再发展一步,是学生感受到精神生命的涌动,体验到自由自觉的状态,这是美的境界、和谐的境界,是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理想的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和谐以及知与行的统一,是师生之间真实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整体投入,是师生个性张扬、灵性舒展、真正展现自我,释放自我的过程。自由和谐的生命状态不仅仅指外部的身体方面活动的自由,还包括“精神自由”。精神自由才是意义世界的根本。杜威在谈到“自由的性质”时指出:“只有理智的自由才是惟一的永远具有重要性的自由,这就是说,理智的自由就是对于有真正内在价值的目的,能够作出观察和判断的自由。”[5]如果失去精神自由,其他任何自由都将失去根基和意义。简而言之,自由自觉的状态是个体个性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得以激发,生命得以解放、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表现,是个性自我的真正彰显。有意义的教学是启智的、审美的、舒展性灵的,是学生思想、精神、信念、意志甚至感觉、思维、想象充分舒展的体现。这意味着几十个鲜活的生命在思想的原野上驰骋,在精神的苍穹里神游。学生在经历一堂课堂教学后能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获。他们课前与课后完全变了一个人,这种变化或是知识量的积累增加;或是能力水平的提升(表现为思维的敏捷、深刻、缜密);或是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获得(受到赏识的愉悦、战胜困难后的成功喜悦等),或是对学习活动更感兴趣,目标更坚定,态度更执着,正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样的教学是让学生得到“实惠”的教学,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怡情广识,受益匪浅。要达到这种教学境界,教学要挖掘沉睡在学生潜意识里面的思维能力,激发潜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精神价值,让教室成为“唤醒灵魂”、“感召精神”、“滋润心田”的场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海德格尔描述的生命本真、自由自在的状态,也是教学成为意义世界诗意所欲以抵达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2] [奥地利]维特根斯坦著.文化与价值——维特根斯坦随笔[M]. 许志强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

[3] 柏格森著.创造进化论[M].王珍丽等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4] 张华,石伟平等.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体育有效教学的意义 篇8

体育运动不但可以强健身体、塑造体形,还能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更是学生自我展示,培养自信心、自尊心的重要途径。 体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的同时,能够使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健康体质与气魄,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展示自身运动才能和天赋,获得师长同学认同,自信心和自尊心得到增长,反过来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优秀意志品质的培养。与其他学科相比较,体育学科具有独特的教学手段和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培养学生勇于拼搏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当代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王子公主,没吃过苦,所以一旦遇到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常选择逃避,培养和磨练其意志品质十分必要。 而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其实就是锻炼和培养学生意志品格的重要途径。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通过自身精神魅力感染学生,使他们能够心态积极地看待面临的问题或困境,形成能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健康精神和完美意志品格, 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均会产生积极影响。

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方法 篇9

——小学体育“教”与“玩”结合

内容摘要:体育教学中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教育观念、教学指导思想的更新。要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的灌输传授转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要从“教师中心”转向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把“教”与“玩”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 键 词:兴趣 有张有弛 潜能 循序渐进 锻炼 正 文:

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教育观念、教学指导思想的更新。要从传统的 以体育知识技能的灌输传授转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在体育 教学设计上,要从“教师中心”转向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锻炼、激发学习智 慧与能力的角度,来考虑和设计教学进程;而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容器或“练习机器”。在体育教学方法手 段上,从过去以教师单纯“教”、“灌”为主的方法转向“教“与”玩“相结合的方法。在 方法主体性上,由过去的学生跟着练,转向学生“自主练”为主;由过去“育体”、“练身”为主的方法,扩展为“启智、求知、调心、育体”的综合多样化方法体系。由简单的“一刀切”方法手段,向促使学生的一般 发展、共同发展与特殊发展、差别发展相结合。在关注整体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进而创 造性地解决学生个体学习中的问题。我认为,把“教”与“玩”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教”与“玩”结合的提出依据 1、小学生的情趣特点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2、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骨骼硬度小,韧性大,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负氧能力差,易疲劳。这些都表明少年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非但起不到通过上体育课来强身健体的作用,反而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把“教”与“玩”有机结合,使少年学生在上体育课过程中有张有弛,无疑是必要的。3、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却似懂非懂的情况,这就说明体育教学只强调“教”是不够的,还必须同“玩”结合起来,通过做游戏等趣味活动来启发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做到潜移默化。4、小学生的成才需求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育人,即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应体现出能够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的精心教导和学生的自我锻炼,“教”,可以使学生明确体育课的目的、原则、方法。“玩”,则可以促进学生消化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有目的的“玩”,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增强其创造能力。

二、“教”与“玩”结合的基本方法

1、集分结合。就是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集中一段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和练习规范,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体育游戏形式进行应用。如,在讲授身体平衡技能知识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单腿站立、单腿跳跃、单腿跳接力等比赛,把“教”与“玩”结合起来。

2、课间穿插。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趣味游戏,以活跃体育课堂气氛,刺激学生运动神经的活跃。如,在教授体操课时,可在课间放一段欢快的乐曲,让学生们尝试按着音乐节拍以舞蹈形式做体操;在队列练习时,穿插一些花样,等等。这些都能使枯躁、紧张的体育课变得生动、轻松,具有吸引力,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3、命题发挥。就是在教授某种体育运动规范后,由教师统一命题,提出运动量和锻炼目的,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体育活动项目,自己组织体育游戏活动。4、内外联系。就是把校内体育教学与校外学生体育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校外的“玩”按照一定的体育规范要求进行,实现校外“玩”为校内“教”服务。

三、“教”与“玩”结合的原则要求

1、服务中心。即为教学教改这个中心服务,把改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体育教学中“教”与“玩”结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寓教于“玩”。“玩”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的玩,即无要求无目的的凭兴趣玩,一种是有要求要实现一定目的的“玩”,两种玩虽都以身体的运动为主要形式,但实际意义则完全不同。在体育教学中,提出“教”与“玩”相结合,是把“玩”作为教的辅导手段,以“玩”助学,以“玩”促练,也就是在“玩”的过程中要体现教的意图,实现教的目的。3、循序渐进。从引导、诱导的角度,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在渐进过程中使“教”与“玩”的形式、内容在结合上日益紧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按照体育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进行各种“玩”的活动,如在低年级学生中练习躲闪能力可组织开展比较简单的“老鹰捉小鸡”游戏活动。到了高年级,则应组织带球躲人等难度大的躲闪游戏活动。4、活而不乱。“玩”是助“教”的一种手段。因此,体育教学中应用“教”与“玩”结合的方法必须注意分寸,把握尺度,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实际需要组织必要的“玩”,防止“玩”偏问题的发生。

四、“教”与“玩”结合的实践效果

1、增强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教”与“玩”的结合,丰富了体育教学形式和体育教学内容,满足了学生的情趣特点和心理需求,实现了教者与学者在感情上的融合和在情趣上的共鸣。因此,在体育课堂上,学生精神饱满,兴高采烈,自觉、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2、强化了学生的体能锻炼。在体育教学中,由于穿插了一些体育游戏,吸引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使学生的运动量增加,达到了运动负荷。通过“玩”达到了学生运动量促进了体能的增强。3、加快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与“玩”的结合,为体育教学营造了一个比较自由、民主的宽松环境,赋予了学生一些独立自主的权力,使学生可以根据主观愿望,运用获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选择与个人爱好和体能实际相适应的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健康的情趣,锻炼坚强的意志,促进了学生个人性格、气质的发展。

体能训练对于高中体育教学的意义 篇10

摘 要 高中生学习强度很大,拥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好习的前提与保障。因此对于高中学生体能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本文简要介绍提高体能训练的策略,研究体能训练对于高中体育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 体能训练 高中体育 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对高中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对高中体育教学上更加重视,在保证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学生的体能训练也要不断加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中体育教学中加强体能训练的策略

目前的高中体育课上,体能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上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一些老师依旧把培养学生体育技能作为培养目标之一,而忽视了学生的体能训练,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

(一)调整体育课程结构,从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强体能训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逐渐增加,例如,删去一些枯燥乏味的体育项目,增加一些学生普遍喜欢的体育项目,如游泳、网球和轮滑等项目,面对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学生会主动加入到训练的队伍中。另外,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理论指导,一些学生对运动生理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完善,所以教师就要进行相应的辅导和指点,从而保证体能训练对学生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二)改善体育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体能训练

新形势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积极的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指导他们参加各项体育锻炼,培养他们对体能训练的兴趣与爱好,使学生渐渐地养成一个自觉锻炼的好习惯。同时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也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要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对他们加以进行指导。

二、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意义

体能训练与传统的体育教学在本质上有非常大的不同,体能训练所强调的是通过提升运动量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而不仅仅是加强体育技能的训练。

(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高中作为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心理负担也比较重,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学生很难在高压力的环境中有更好的发展。所以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进行体能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体能训练对学生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它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促进身心健康成长有很大帮助。体能训练强调学生进行有规律的训练,这样的训练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上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让他们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耐力、力量、速度

在实际生活中,高中学生的耐力很差,做事情时很难长久的坚持下来,半途而废的现象在高中学习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体能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耐力,对于以后的生活、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耐久跑的训练,锻炼学生的耐力。也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骑行活动,让学生在接触大自然感受优美风景的同时,即提高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使学生的耐力逐渐增强,为以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有利于学生各种速度和力量的提高,例如反应速度、动作的速度等,对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很大帮助。肌肉力量的增强,可以改善一些不良的坐姿、站姿,预防因学习负担过重而造成的颈椎、腰椎等一些疾病。这些对今后的学习和进步都有促进作用。

(四)有助于加强团队合作竞争意识

由于每个人的体能素质不一样,所以在进行训练时,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体能训练可以使体能好的学生带动差的学生,进行帮助训练,并与其他的学生进行比赛,看哪些学生进步的快,在这一过程中,相互帮助的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会逐渐得到加强,团队意识逐渐提高,而进行比赛的学生,他们之间的竞争意识也得到显著的提高。例如在轮滑训练中,可以把学生分组,让技术好的学生带动初学者,一帮一进行训练,训练后进行小组之间的比赛,看哪队的进步最大,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都得到明显的提高。

三、结束语

新形势下,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养成,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积极进行相关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体能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力度和作用,努力培养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爱好,培养他们的体能训练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增强合作竞争意识,为以后更好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贾元培,王荣涛.我国女排运动员全过程多年训练专项身体素质变化特征的研究——兼析女排运动员身体素质现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8).

[2] 李元华,王玉伟.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新疆喀什地区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开展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1(25).

上一篇:助学贷款申请步骤下一篇:金智慧文化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