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微课堂

2024-10-19

思想政治微课堂(共12篇)

思想政治微课堂 篇1

随着信息技术的井喷式发展, 人们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变得越来越高效和快速,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产品应时代而生,这似乎已经在发出信号:世界已经进入“微时代”。微时代下的高中政治课堂发生了新潮的变化, 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越来越受到高中政治教师的重视, 许多高中政治教师开始尝试开发微课程,翻转高中政治课堂。此举将有利于促进高中政治课堂领域的改革,有利于变革课堂教学模式,同时有利于提高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一、微课程前世今生

微课程是指一种以实(具体)、小(小巧)、精(精致)为特点的教学视频文件,主要针对的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且内容指向具体问题,主题突出,不同于课堂实录的片段截取。一般微课程长度为5至10分钟,虽然时间短,但是笔墨聚焦在一两个重点知识上,达到少而精、少而透的效果。

最早的微课程的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彭罗斯提出[1]。在我国,首先提出微课程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先生,他对于微课程有很多独到见解。随后,深圳的李玉平老师带领他的团队开发了一系列微课程, 推动了课堂教学领域微时代的快速到来。

二、高中政治学科微课程的特点

1.指向性明确

政治学科有其独有的学科知识特点,每本教材、每一课都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体系又可以切分成若干个具体知识点,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同时单独列出来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问题。翻开政治学科考纲不难发现,考点表述一个一个非常清晰明确,难易程度一眼明确。结合微课程视频的时间要求5至10分钟,知识要求聚焦一两个知识点,正好切合了政治学科的学科特点,有点量身定做的意思。

2.生活气息浓厚

政治学科讲究书本知识和生活要紧密联系,从教材名称中“生活”二字便可看出,同时教学目标要求在政治课堂中充满生活气息,与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相联系。政治学科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抽象和理论化,如果不与生活相联系,而是照本宣科,那么,可想而知是多么的枯燥,所以联系生活是思想政治课的内在要求。微课程聚焦的这一两个知识点如果不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则势必难以实现原设定目标,减弱政治微课程的实效。

三、微课程对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影响

1.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关系,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为基础,同时对学生正确指导、严格要求的和谐的民主型师生关系[2]。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是主线,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就变成为学生搭建基础平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最终引导学生快乐、主动地学习。

微课程由于时间和形式限制, 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情选择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 某种程度上微课程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方面有所变革,改变原来教师一味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师生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2.构建了新的课堂模式

教室从前至后依次是黑板、讲台、桌椅、黑板,教师站在讲台上讲授, 学生坐在座位上专心听讲, 这就是传统的课堂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核心思想是:“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3]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只负责教,学生只负责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无条件服从教师的教,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丧失,往往会变成教师教不好、学生学不会。

微课程出现之后, 教师可以思考如何将教室里的知识传授和课后的微课程相结合,做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传统课堂上的讲授内容可以适当择取, 一部分内容移植到微课程中。这样,传统课堂得到课外的延伸,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有更多时间互动和沟通,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培养学生主动、自主学习能力的时间也更多。

3.形成了新的学习方式

微课程教学视频的最大特色是每一段教学视频都是精心设计的,有助于加深学生理解,而使用的所有素材都是围绕教学进行选择和组织的。学生在学习微课程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情自定学习内容,自己掌握进度,自己把握学习次数,甚至调节教师的讲解语速,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由于学生在课堂学习阶段已掌握基本知识, 那么课堂上被解放出来的时间就可以在微课程学习阶段针对学习重点和大部分学生的难点展开,以真正按需学习,实现个性化学习,做到“哪里不会点哪里”。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情况,基于某一个知识点开展深入探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学习内容……各种各样的与学习有关的活动都可以按需开展, 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与学习内容可以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从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4.重塑了家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地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来临,不仅对学校、教师和学生提出新要求,而且对家长提出新要求,现在有一种观点:家长要成为共同构建学习的参与者, 就要求家长注重家庭教育在孩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参与学习过程,适时转换角色。

但由于传统学校教育的限制, 家长无法进入占用学生大部分时间的学校课堂中。微课程为家长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家长可以和学生在家一起学习, 有利于学生家长重新塑造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成为温馨家庭氛围的营造者。

思想政治微课堂 篇2

根据新时期官兵思想行为特点,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积极发挥新兴媒体的优势,灵活巧用“微元素”、发挥“微力量”、下好“微功夫”,以激发官兵爱军精武、立志警营的持久动力。

一是开展“微交流”。当前,微博、微谈、微信、微电影等“微元素”,已经成为影响和改变新时期官兵思想行为习惯的手段,该站认识到,当前缺少的不是教育本身,而是吸引青年官兵的教育形式和方式方法,在确定教育主题前,充分征求官兵的意见建议,让官兵从对自身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对履行岗位职责的新挑战出发,讨论并提出教育的主题,通过这一举措,有效促进了官兵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是开展“微教育”。深层次把握上级讲话精神,深入挖掘“微元素”,结合自身实际的结合点,在突破固有模式、创新活化形式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局域网、警营网吧、手机短信、LED显示屏等传媒资源,开设“微课堂”,深化“官兵讲坛”教育形式,对十八大精神进行深入细致学习,针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重大事件,把教育延伸到执法执勤中、训练场、生活娱乐空间以及8小时外,在潜移默化中,对官兵进行爱兵教育、党性教育,培树正面典型,形成良好导向。

三是开展“微运动”。充分利用站内环境资源,因时因地制宜,开展“微运动”。针对人员、场地、季节、环境、任务的不同,开展乒乓球赛、篮球赛、台球赛、CS赛等缓解官兵心理压力,利用文体活动器材、游艺室等场所,积极开展适合部队实际的简易文体活动,推广适合不同岗位官兵的心理舒缓操,帮助官兵缓解心理压力,让官兵在快乐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历练品质。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微课例研究 篇3

【关键词】参与理念 微课例 课堂教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85-03

如何更好地利用课堂40分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政治课堂效率是高中政治教师需要探讨的问题。2014—2015学年度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开展了“参与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课题课例研修活动,笔者是政治教研组的试点教师。在本轮的课例研究中,我们通过使用量表来观察教师的提问、学生的活动、学生学习倾听互动等形式,进行了“一课两轮式”的课例研究,通过“第一次上课—反思—第二次上课—再反思”的模式,改进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和参与能力。本文以高一政治教学中的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为例对微课例进行探讨。

一、微课例研究开展的具体措施

(一)量表的选择

1.教师问题设计:教师提问效度检测表、教师提问分析及量表设计。

2.学生的活动量表:学生活动参与度评价表、学生活动观察表。

3.课堂教学时间分配量表。

(二)微课例研究的开展

1.研究主题: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课例的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

3.上课:4月15日,笔者第一次上课。组内老师进行分工,孙老师负责录像,苏老师负责教师问题设计及记录教师提问效度检测表,李老师负责学生活动记录表和观察课堂教学时间分配。4月16日,课题教研组全体成员进行研讨并提出修改建议。4月20日,笔者第二次上课。组内老师进行分工,孙老师负责录像,苏老师负责教师问题设计及记录教师提问效度检测表,李老师负责学生活动记录表和观察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课后教研组全体成员再次进行研讨。

二、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设计总体思路是:本节课是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通过具体事例说明民主集中制及其表现。为此,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以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增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思路是,采用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思考、讨论、探究中学习理解民主集中制,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视学习过程和能力培养,以展示思维过程、掌握方法、发展能力为目标,充分体现课程的三维教育功能。

(一)第一次课堂教学实录

教师播放视频: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视频。提醒学生认真听和看,观察与会的主要国家机关领导人的活动。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引发思考,发表见解。

教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什么国家机关?

学生: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教师出示视频中我国部分中央国家机关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周强、曹建明)的照片。设疑:你知道他们都是谁、担任什么领导职务、是怎样选举产生的、代表哪些国家机关吗?

学生: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教师:回答很好,这些国家机关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出示教材第60页中央国家机关组织简表并稍作讲解(横向和纵向)。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回答各国家机关的性质、地位和关系,并指出这些国家机构的关系其实反映了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面我们来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教师讲解教材内容:民主和集中的含义及两者关系、民主集中制的含义、表现。

学生看书倾听、做笔记。

教师展示幻灯片:背景材料(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视频主要内容)。

2015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各阶层的代表齐聚北京,代表人民行使神圣的权力。大会审议并批准了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审议并批准了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会议还表决了关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表决了关于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

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什么样的组织和活动原则?这一原则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开始思考,并分组讨论(时间3分钟)。

学生成果整合展示……

教师点拨总结。

【课后反思】

1.关于民主集中制的表现这一重点没有得到突出,关于民主和集中的含义讲解的知识点是自己补充的,这是不需要的,加大了学习难度,过多地占用了上课时间。

2.课堂环节的衔接与过渡基本流畅,个别环节的衔接与过渡略显生硬,课堂语言应该更精练更明确一些。

3.教师讲得太多,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没有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没能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二)第二次课堂教学实录

教师播放视频: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视频。提醒学生认真听和看,观察与会的主要国家机关领导人的活动。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引发思考,发表见解。

教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什么国家机关?

学生: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教师出示视频中我国部分中央国家机关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周强、曹建明)的照片。设疑:你知道他们都是谁、担任什么领导职务、是怎样选举产生的、代表哪些国家机关吗?

学生: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教师:回答很好,这些国家机关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出示教材第60页中央国家机关组织简表并稍作讲解(横向和纵向)。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回答各国家机关的性质、地位和关系,并指出这些国家机构的关系其实反映了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面我们针对这次会议的内容来进行合作和探究学习。

教师展示幻灯片:背景材料(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视频主要内容)

2015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各阶层的代表齐聚北京,代表人民行使神圣的权力。大会审议并批准了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审议并批准了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会议还表决了关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表决了关于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

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什么样的组织和活动原则?这一原则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第59页第三段—— 61页第一段。

学生开始边看书边思考,并分组讨论。(时间3分钟)

学生成果整合展示……

学生结合背景材料回答,指出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其含义是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相结合的国家制度。其表现为三点,即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上、人大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教师点拨并适当讲解。

教师:(拓展运用)下面我们来体验分析一道试题。

教师展示典型例题(幻灯片):

(2013年安徽高考题)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依法选举和决定任命了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由此可见( )

①我国人大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②人大代表享有选举权、审议权和决定权

③全国人大决定国家的一切事务

④其他国家机关必须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提醒学生易错选择肢,澄清易混知识点,如人大的权力、人大代表的权利和公民的政治性权利等。

【课后反思】

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把不必要的内容删除能更好地突出重点。

与第一次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调整了“民主集中制的表现”这一教学内容的顺序。即教师先抛出探究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教材,思考、回答自己对民主集中制的理解,并通过组内探讨尝试去解决情境设置的问题,然后再由老师总结。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印象,而且避免了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此外,在探究之后设置了一道典型例题,有利于知识的拓展运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微课例研究小结

经过一学期的课例研究活动,笔者对参与式教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与看法。

(一)重塑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及灵感参与课堂教学。参与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课堂的中心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要积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学生要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一起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探究寻找真理,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或思路,而不是老师传授现成的答案或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教研组的老师就反复强调要让学生多说一些,让他们主动探究获得知识。在第一堂课上,大多是笔者在讲授,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经过修改后,笔者删去大量自己讲授的内容,增加了一些学生参与的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出结论,学习新知,课堂的气氛由此变得很活跃,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凸显。

(二)合理预设是促进课堂参与成功和知识有效生成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合理而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就此次课例而言,笔者在预设这节课时,第一步是情境导入,通过视频展示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新闻实况,用学生普遍关注的时政热点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快得到提高,通过视频的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让学生整体感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二步是再现视频中大家熟悉的国家领导人的照片,让学生猜测他们分别对应哪些国家机关,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我国国家机构体系的横向和纵向划分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设置是从学生身边的时政即生活逻辑入手,在教学上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过渡。一方面让学生温习上节课的知识,另一方面为本节的“民主集中制的体现”相关知识做教学铺垫。第三步是让学生针对这次会议的内容来进行“合作和探究”学习,研究民主集中制的含义和表现。本教学环节中,笔者不断鼓励诱导,学生开始表现出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改变了以往教学中的被动局面,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加强,语言表达能力也得以训练提升。学生用自己探究得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对“民主集中制”这一教学难点的理解和把握,使抽象理论具体化。第四步是知识的拓展运用,通过做题,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通过设置干扰项,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程度,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得到培养,学习效率得以提高。总之,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促使学生有效参与课堂,促进知识在课堂上有效生成。

(三)充分合理地利用生成的资源,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建构、自我生成,即要让学生依据既有知识储备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组合信息,去创造出相关的知识或发现规律,而不是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长期以来,很多教师都因为担心学生的思维无法控制,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或影响教学效率,因而把课堂预设得环环相扣,井然有序,学生在教师设计好的“套路”中平静地学习,“顺理成章”地直达“目的地”。这种做法的结果往往导致课堂教学机械、死板、单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充分体现。事实上,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动态的过程,生成也是动态的过程。课堂上出现偏离“预设”情况,恰恰是学生与老师、与文本知识碰撞而得出的个性解读,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分。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教学机智,适时适度加以合理引导和点拨,不仅能使学生通过互动探究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有利于情感的体验、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充分合理地利用生成的资源。在本节课的第二次教学中,课堂互动实际上不是非常有效,生成的信息也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存在无效生成的信息。但较第一次教学而言,在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知识探索和建构,提高学生参与性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方面,还是有很大进步的。对教师来说,如何发挥教学机智,及时捕捉并准确利用这一过程中生成的信息,从而促进学生发展,则需要今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反思、总结和交流。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作为老师不仅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更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学校通过课例研究为教师搭建了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平台,教研组成员通过共同参与研讨在参与中成长,在互助中发展,相信通过这样的形式,教师的教学水平一定会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2]叶朝义.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有效结合[J].考试(教研版),2012(11)

【作者简介】郭利敏,硕士研究生,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思想政治微课堂 篇4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完全符合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精神,也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共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崭新理念。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实施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巧妙设置引导问题等途径,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挖掘学生探究潜能,激活学生学习探究思维,完善学生的认知体系,全面提升学生政治素质。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潜能

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容易陷入“说教”和死记硬背的窠臼之中。政治课并非要喊政治口号,也不一定要摆“大道理”,而是要对问题进行精细剖析,让学生深入教学细节中感受和领悟。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用活生生的教学实例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要彻底摒弃传统“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旧观念,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时空条件,为学生自主探究做好引导服务工作。

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爱我家》中“难报三春晖”的相关内容时,教师没有做太多讲解,而是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9岁小男孩撑起一个家》。视频里面的小男孩名叫白广春,父亲有精神障碍,母亲因病瘫痪,于是白广春从5岁开始便担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学生看完视频,都显得很严肃,看来视频对他们的触动很大。教师启迪道:“一个9岁孩子,身小力薄,却能够承担整个家庭的重任,我们每一个同学年龄都比他大, 可我们都为爸爸妈妈做过什么呢?从白广春的身上,我们应该学习到什么样的品质呢?”学生陷入深深思考之中。教师将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强大的展示功能进行 立体展示,给学生的视觉、听觉都造成了强烈 冲击。这样学生学习 积极性自 然调动起 来,学习效果 也非常显 著。

二、联系生活实际,点燃学生探究热情

初中政治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太多契 合点,教师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进行教学设计和操作,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感知体验学科内容,从而建立崭新认知。教师选择学生听得懂的实例来阐述理论,学生自然会顺利接受,与教师形成思想共鸣。

在教学《我与父母交朋友》中的“严也是一种爱”时, 教师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下父母平时是怎么要求自己的。先让学生分条整理,然后展开小组汇总,最后在班级内展示。学生都积 极行动起 来,很快就得 到小组汇 总结果。教师让各个小组进行集体展示,提示道:“父母为什么要对我们严格要求呢?你赞成父母的做法 吗?如果有不同看法,可以提出来。”学生又开始小组讨 论,课堂学习气氛浓烈。很显然,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成为他们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将学生生活中最真切的感知搬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感觉亲切,学习热情自然被 点燃。虽然教师没有 做过多讲 解,但学生的 感知却非 常深刻细 腻。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果。

三、设置引导问题,激活学生探究思维

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科学 预设,特别要注 重课堂思考问题的预设,这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联系纽带。教师在问题设置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针对学生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进行设计,用问题带动学 生思维,用问题激 活课堂学 习气氛。教师要注意合理安排合作学习,要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讨论,使学生在生生互动中达成共识。教师还要注意进行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从不同角度激活学生思维。只有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参与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才能成为现实。

在教学《老师伴我 成长》中的“我 知我师我 爱我师”时,教师设计了一组思考题:老师还有哪些称谓?为什么老师的作用无可替代呢?你获得过老师的帮助吗? 老师是如何帮助你的呢?你心目中的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你爱你的老师吗?今后打算如何爱你 的老师呢?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分析。因为内容 都比较简单,学生在很短时间内便完成了任务。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向教师表达谢意。学生被这个问题给难住了,教室内又热闹起来。教师的这个设计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前面的问题都是为最后这个设计做铺垫的。让学生现场演绎,虽然有一点难度,但学习探 究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

思想政治微课堂 篇5

罗卜小学活动

我校5月20日让孩子带动家长学习,通过看交通安全教育短片及宣唱《交通安全礼仪》的歌谣,加课对交通安全礼仪的认识,进一步普及安全知识,培养自我保护能力,养成文明礼仪出行的好习惯。使遵守交通规范成为好孩子和大人的自觉行为,做到文明行车,文明行路,文明乘车。课下延伸社会实践活动。懂得文明行路的重要性。

认识安全标志

交通事故恶果

教师与家长互动

微课堂第四课:小手拉大手,文明安全行---《交通安全标志---交通安全学习》视频短片,请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识记交通标识。

授 课 内 容

思想政治微课堂 篇6

关键词:微时代 微课 微课堂 语文课堂改革

“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传统语文教学的“凭借就是国文课本”[1]。而“微时代”将改变传统的认知方式。

一、微时代社会特征及现阶段语文课改评述

“真理必然是碎片的。它是那么无限,你永远不可能以一个有限的头脑去达到它的完整。如果你坚持努力达到它的完整,你就会失去你的头脑,你就会转化你的头脑。但是如果你要创造一个系统,你就永远不会失去你的头脑,因为这样一来,你的头脑就会去弥补那些漏洞。”[2]

在这个信息化繁衍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人类所有的知识、智慧和美的遗产”[3],罗伯特·格洛斯这句话正成为现实。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预言,“你可以将今天书桌上的东西和昨天堆满房间的东西,戴在你的手腕上”[4]。《学习的革命》一书宣称:“世界正在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交流场。”[5]20年前,《学习的革命》一书描述的许多情形已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出现在每个人的身边,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处身其中,除了努力适应,似乎没有其余的办法。

“有些人说,70年代是太空探索的时代,80年代是贪婪的时代,90年代会是探索心灵空间的年代。”[6]现在属于什么时代,我们有这些词来称谓:“第三次浪潮”“知识大爆炸”“炫时代”“微时代”“自媒体时代”。但不论用哪一种称呼,都只能表现出时代的一面。不过,这个时代共性的内容可以把握:一是全球世界已成为“信息交流场”,一是“个人力量和责任的复活”[7]。

环顾现阶段语文教育,依旧停留在“认知”阶段,突出所谓的课堂教学技巧。现在五花八门的课改形式,比如“高效课堂”“快速作文”“导学案小组互助”,虽然名称翻新,但缺少实质的阅读体验,更忽视学习者自身学习技能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叶老有段至理名言:“‘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才能炼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8]这段文字被语文教师奉为“金科玉律”,但语文教学实践一线,践行这句格言的人依旧“凤毛麟角”。不是缺乏勇气,而是缺少两种襟怀:一曰“拿来”,一曰“舍下”。

“知识能够成为表达的工具,但它不是达到悟的手段。知道的头脑是一个障碍,因为当你知道的时候,你不谦卑。当你塞满知识的时候,你的里面没有空间接受未知。头脑必须变得空无所有:一个子宫,一种全然的接受性。”[9]

其实,最好的学习体系常常是简单而又充满乐趣的,“他们通常用这样的共同之处:他们鼓励你用所有的‘智力和感觉——通过音乐、节奏、韵律、图画、情感和动作使你学得更快。令人惊奇的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和我们在婴儿时使用的方法是相似的。”[10]

二、借力微时代,让语文课堂变得“活色生香”

“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里,也生活在社会里。整个社会对于语文的使用是否严肃认真,对学生也有极大的影响。”[11]现实中,语文学习正处于“囧”阶段:一方面学校语文教学举步维艰,一方面是网络文学蓬勃生气,精彩网文备受追捧,点击率动辄超过百万。为何出现这种“冰火两重天”?

面对这种情形,语文教师应该抛弃现有模式,大胆“拿来”,借力“微时代”“自媒体”的传播方式,创造出“活色生香”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或然可以是这样的:学生可以一边倾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摇头晃脑地吟哦美丽的诗文,咀嚼着其中的芬芳。

语文课堂或然可以是这样的:学生三五成群,或者讨论,或者演绎某个精彩片段,这不是课堂,而是一个每天都在直播的活动现场。

语文课堂或然可以是这样的: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挥毫作画,把文字背后无形的意蕴借力形象可观的图标、图画展示出来。

“吟一首小诗,博得满堂喝彩!写一篇美文,赢得大家青睐!问一个问题,收获无限精彩!分一份心田,回报汩汩清泉!”这是山东杜郎口中学的语文课堂追求。这种课堂模式和自媒体的传播效应可谓“不约而同”。

三、微课堂:自媒体时代课堂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在教育领域,一个主要的原则是:人们对喜欢学的东西会学得最好,用所有的感官学得最快。”[12]山东师大潘庆玉教授认为:“知识是人类精神的伟大叙事,知识根植于人性最深处,教学就是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方法来激活知识中蕴含的伟大的人性力量。”中国台湾作家林清玄认为:“教育最要紧的是唤起人内在的渴望,不在于塞什么东西。”

思想政治微课堂 篇7

一“微时代”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2009年《开心农场》社交游戏诞生, 玩家可以通过帮好友除草、浇水、杀虫、留言等形式与其他玩家互动, 通过简单的行为方式使玩家放松娱乐, 释放压力。网友通过微博记录自己的点滴生活, 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些信息又以极快的速度被人转播, 造就了以微民、微动力、微生活、微革命等词语为特征的“微时代”的到来。“微时代”的迷你性、瞬时性、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追捧, 加上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校园3G和4G网络覆盖和资费下调促使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融入到“微时代”中来。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获取信息、进行人际交往、自我表达、参与社会事务。通过微媒体的途径, 大学生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 即能看到发布的信息也能看到别人的评论, 然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形成自己意识, 选择点赞、评论、转播, 从而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影响。但我们也可以发现网络上信息鱼龙混杂, 真假难辨, 负面新闻层出不穷。有些人会为了寻求关注和一时痛快, 在微博上散布谣言, 发布的微博被转发、转载、评论, 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也会通过微媒体利用大学生的青春和热血, 引发对错误思想的崇拜和舆论混乱, 使我们的思想引导难以有效开展, 导致社会发生混乱和动荡。这就要求我们要接受现实, 了解制定“微策略”, 学会了解“微时代”特征和微媒体的使用方法, 通过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结合, 发挥它们的优势, 利用微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微媒体使用观。

二“微时代”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目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辅导员班会、党支部建设等方式对学生采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这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同时也发现, 随着网络普及, 全球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涌现了各种思潮, 加上大学生又是一个处于“逆反心理”的时期, 容易导致部分学生不喜欢教师的言行举止, 讨厌说教, 最终导致抵抗心理和行为。老师上课, 学生旷课、睡觉、玩手机并且希望自己考试及格, 不仅思想教育的目的没达到, 这种行为本身也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许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在逐渐意识到这点, 尝试从其他方面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多管齐下, 协同配合, 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构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新格局。在这种背景下, 很多高校开通了官方微博。官方微博发布的微博多以学校新闻动态为主, 内容过于严肃, 吸引力不强, 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基本不多见, 格局也比较单一, 部分微博缺乏规划和管理, 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不明显。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 开通了微博、微信并开始尝试使用此类交流平台与学生互动、分享。还存在相当一部分人虽然知道微博、微信等软件, 但还不会使用, 水平参差不齐。

三微时代下提高思政工作效能的“微策略”

面对“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趋势和大数据研究及大规模在线教育“慕课”的快速兴起, 影响着全球教育格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 熟练掌握新媒体的使用, 灵活运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微媒体使用观,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不断完善自我, 使身心健康良性发展, 为此需要使用一些方法和措施来做到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1提高教育者自身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需要有较渊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教育者应当成为学生的榜样,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其本身需要坚持终生学习的理念, 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加强系统性培训, 提升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高校要加强宣传力度, 使教育者能够认识到通过微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可操作性和便捷性, 强化网络及专业知识学习, 使其正确的去看待“微时代”下的思想冲击, 能够客观理性、深入地认识和研究微媒体的传播形态, 掌握微媒体的使用方法。网络时代, 软件和信息更新速度快, 飞信、微博、微信、易信、米聊、来往等软件交替更新使用, 教育者要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渠道、载体、平台, 发挥新平台的优势, 改变工作思路和方法, 扬长避短, 大胆创新, 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实用性, 充分运用微媒体的传播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灵活运用新媒体开展教育工作

微时代下网络传播速度更快、更广, 教育者可通过微博、微信和微电影等形式扩大思想政治工作影响力, 变枯燥为生动, 满足受众的教育需求, 调动他们的自主性, 使他们再由接受者转变成传播者,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1) 微博创造宣传平台

微博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人际沟通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 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可行性搭建了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利用微博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 整合微博内容, 引起大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共鸣。高校有官方微博, 教育者本身也可以在新浪、腾讯上面开通个人微博, 利用微博提供大学生感兴趣的理论素材、话题, 在探讨的过程中双方注重互动和情绪的感染, 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增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微博内容的构建和互动, 使政治教育与微博之间实现对接、渗透、融合, 潜移默化地产生正面的政治传播和积极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2) 微信搭建沟通平台

微信作为移动即时通讯软件, 虽然信息并不容易像微博那样更快更广泛地扩散, 但它是基于真实关系的互动, 所有的好友都是用户认识的, 每个人都有共同聊的话题, 可以进行点对点的交流, 群组聊天, 朋友圈好友间的互动。高校和个人可开通微信公众服务平台, 利用新媒体技术, 在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搭建一个“沟通零距离”的交流服务平台。让大学生随时随地掌握党的方针政策, 把微信平台作为重要宣传阵地之一, 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 及时传递时事政治, 弘扬先进, 凝聚和谐“正能量”。教育者应鼓励大学生之间微信互动交流, 实现学习内容的互动提升, 使微信这种思想教育传播方式迎合大学生的品味。

(3) 微电影塑造渲染平台

微电影几乎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 即使是无厘头的闹剧也能获得极高的点击率, 辐射面广, 其视觉效果也能让受众产生心灵的触动。教育者可以根据现实生活, 指导大学生发掘素材, 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人和事、社会热点问题、心灵情感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中国梦的实现、幸福感等教育主题相结合, 组织大学生自己制作微电影, 然后将微电影应用到思政教育中。拍摄微电影可以让拍摄的大学生学会分工协作、尊重他人、注重集体利益, 同时也丰富了大学生活, 留下美好的记忆。通过微电影中正能量的宣传, 也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安徽建筑大学大学生记者团拍摄了微电影“爸爸妈妈, 我失恋了”的视频, 视频的主题是父母如何看待大学生失恋, 让大学生了解失恋了可以选择与父母交流沟通。通过观看视频哈哈大笑的同时, 也让大学生们意识到和父母沟通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隔阂, 而且很温馨, 很感人。这种微电影的教育模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 思政老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求, 策划一定效果的微电影作为教学辅助。

总之,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可以通过微博微言来传播思想, 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利用微信来管理和服务大学生, 提高与大学生的亲切度, 拉近距离;组织大学生拍摄微电影, 让他们参与到教育中去。在微时代下, 坚持“体验生活、服务学生、自我管理”的教育模式, 加强系统性培训, 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水平, 运用新媒介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 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将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传播方式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是比较有效的教育组合方式。

参考文献

[1]童卫丰.“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3) :121-124.

[2]陈群.浅析“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6) :41.

思想政治微课堂 篇8

1 微公益概述

1.1 微公益

目前,我国对于微公益的定义还没有作出统一的权威认定。壹基金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认为,“微”公益是指利用新媒体,将自己的关怀融于社会整体之中的一种公益行为,它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大众性、草根性和迅速传播性,倡导普通人从身边小事做起,强调全民参与并创造价值,实现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高级分析员杨睿认为“微公益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公益参与模式,可以有效带动公众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意识和行为,也是一种自发的公民意识表现”。

1.2 微公益的显著特征

(1)参与主体的大众化:微公益是从身边的细微小事着手的公益活动,体现参与主体用举手之劳、以微薄之力,公益理念传播的范围小,捐助资源小额等特点,体现社会大众的人文关怀,实现社会大众的公益梦想。

(2)参与形式的多样化:微公益参与形式多样化,在传统的捐款捐物以外,既可以“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也可以像“微博打拐”等举手之劳来实现自己的公益梦想,参与门槛低,参与范围广。

(3)公益活动的互动化:微公益除了可以利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途径传播信息外,主要是利用WEB2.0平台快速而广泛的发布传播公益信息,社会公众通过网络空间迅速获取公益信息后也能通过微博、微信等传播信息,实时交流互动。

(4)受助对象的具体化:微公益是以用户为公益核心,公益对象主题为社会都比较关注的热点话题,老百姓身边的事儿。微公益活动有很强的针对性,首先明确受助者是谁,需要什么,比如“铅笔换校舍”等公益组织目的性很明确,直接通过网站等把受助者和捐助者联系起来,减少中间环节和运行中的成本,最终效果具体显著。

(5)参与平台的快捷化:微公益是利用WEB2.0平台快速而广泛地发布传播公益信息,社会公众通过网络空间迅速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影响范围较广,社会公众可以第一时间参与进来,公益活动能够快速有效开展。

(6)运作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微公益采用运作过程公开信息透明的方式运作,对活动资金的收入来源、数额、支出情况的实时发布,及时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7)管理团队的精干化:微公益组织一般是由少数热心公益、素质较高的人组织,积极性强,文化水平整体较高,公益管理团队管理手段先进,灵活运作,效率较高。

2 微公益的兴起及社会价值

2.1 微公益的产生

(1)互联网的发展为微公益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首先,网络传播为微公益提供了信息载体,很多微公益团体组织都有自己的网站、微博、微信等。其次,公众能够通过网络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对共同关注的公益话题意见并进行交流沟通,从而加大加快了对公益理念的传播。再次,网络传播过程的快捷性与互动性,为微公益组织活动信息的发布和回应提供了条件,公众可以及时了解关注的信息;最后,网络空间交流的开放透明,防止了微公益活动运作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

(2)传统公益的不足是微公益产生的催化剂。传统公益主要是带有官方性质基金会等组织构成,运行中的问题较多,一是人力成本高昂,挤占了慈善捐款,办事效率低下,发挥作用有限。二是传统公益运行过程中公开透明化程度过低,组织的公信力不足,极大地抑制了人们的捐赠积极性。三是由于门槛较高,压制了愿意做公益却能力有限的社会大众的积极性,而捐赠人对自己的捐赠去向不了解,阻碍了公益活动的向前发展。正是这些不足使得微公益应运而生。

(3)公民公益意识的提高是微公益产生的核心。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大众的道德文化素养也不断提高,公民公益意识的增强,促使人们希望自己能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微公益理念开始形成并通过网络传播、推动,微公益的理念进而得到进一步升华,促进了微公益的快速发展。

2.2 微公益的社会价值

(1)微公益促进了公众思维的变革,是建设良好社会道德新风尚的有效途径。微公益打破了“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公益理念,与时俱进的微公益理念适应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满足了社会大众个体追求自我完善的精神需求。微公益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提高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可接受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微公益作为传统公益的一种补充形式,丰富了我国公益模式。首先,微公益是以微理念作为指导,强调以主体之微、力量之微、渠道之微,极大地丰富了公益内涵。其次,微公益减少了更多的中间环节,减少了公益实践中的成本,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其三,通过网络平台的公开化、透明化、互动化运作,公信力极强,避免了道德风险的产生。其四,微公益多样化的参与手段,可以通过捐款捐物,还可以通过体力与智力劳动来实现公益价值,较低的门槛给人们参与公益实践提供了便利条件。最后,微公益管理团队的精干灵活化,提高了公益的效率和价值,提高了公众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使活动效果显著、影响力强。

(3)微公益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公益理念的传播,彰显社会正能量。微公益顺应社会的需要,吸引社会公众积极主动投身于公益实践中,快乐地实现自己的微公益梦想。微公益提倡从微小事情入手,通过积少成多的模式,举微薄之力、积小流、聚大爱,强调互助与关怀,社会公众之间通过互动交流,弘扬优秀的社会主义道德传统文化,极大地释放了社会正能量。微公益开展社会救助活动,发挥社会保障的功能,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微公益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促进我国社会全面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高校微公益发展现状及其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3.1 高校微公益发展现状

微公益作为社会正能量在不断地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新兴的公益理念正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兴起而创新着公益实践环境,从而使公益理念得以普及推广,得到了90后青年学生的支持,进而影响更多高校大学生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微公益由于强调从微小的公益事情着手,追求创意的慈善公益方式,更是符合大学生的喜好,吸引了众多高校大学生参与。近年来,高校陆续出现了许多微公益团体和个人,众多充满青春朝气、具有仁爱之心、热心公益事业的青年大学生们,倡导同学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改变社会各方面的不足,细致了解发现身边微小的社会需求,积极参与自己力所能及的微公益活动,用自己的爱心影响着校园,为社会传播着微公益的正能量。当前,高校微公益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参加学校社团等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如参与扶贫支教等公益活动。二是在网络平台上参与点滴公益,如随手转发,支持正能量等活动。这些高校微公益活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3.2 高校微公益活动存在问题分析

(1)高校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有随意性和盲目性。由于受大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等条件的限制,活动具有临时起意的特点。对一些效果和影响较弱的微公益活动,一些大学生会抱着可做可不做的态度,有一定的随意性。少数大学生由于识别能力较弱,不能准确辨别网络虚假信息,在参与网络公益转发活动时,为一些虚假公益信息推波助澜尚不自知,因而一些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处于盲目自发状态,有一定的盲目性。

(2)高校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持续性不足。高校大学生在校时间有限,高校社团组织学生骨干面临毕业流失等问题,一些优秀的高校微公益活动往往难以为继。

(3)高校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涉及领域偏窄。高校青年大学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大学生比较愿意参与校园公益活动,而目前大学校园公益活动又往往局限于学生社团组织的志愿活动,开展的活动较少且涉及领域偏窄。

(4)高校校公益活动项目的组织引导不足发展乏力。由于一些高校社团微公益活动重场面轻效果,一些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活动缺乏系统的指导,缺少专业公益领袖人物的引导,使得高校微公益活动不能长效化、可持续发展。

4 开展高校微公益活动的思考

4.1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微公益观念教育和培养

高校青年大学生是最为思想活跃的社会群体,他们是高校微公益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也是一些微公益活动的直接受益对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大学生普遍进行微公益精神理念的教育,使高校真正成为微公益理念培育和传播的重要园地,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高校微公益活动的组织和引导

高校微公益活动的宗旨是使所有大学生在公益活动中得到情商的锻炼、心灵的洗礼和品德的养成,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鼓励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自己力所能及的微公益活动,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实践体验社会,提升社会责任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高校微公益活动中扮演好三种角色。

第一,参与者。积极投入高校微公益活动,竭尽所能做高校微公益活动的表率,做好校园点滴公益活动。同时,要进一步探索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微公益活动联系起来完成教学任务,丰富和发展利用微公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第二,倡导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向学生宣传传播参与微公益活动对思想道德提升的重要意义,影响周围的青年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组织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微公益活动的领航员,积极组织策划开展富有创意的微公益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诉求与公益事业有机结合,组织高校大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微公益活动。让大学生在公益活动中实践、锻炼、提升,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到身边的微公益活动中来。

4.3 高校要注重培植校园微公益活动品牌

为将高校微公益活动组织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指导学生做好活动策划,强调微公益活动的大众性,精心培育优秀的高校微公益活动品牌,注重活动效果。同时,还可以把一些公益领袖请进高校给予专业性指导,将优秀的高校微公益活动品牌化、持久化,促进高校微公益活动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

4.4 注重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的结合

校园处于社会之中,而学生最终还是要走出校园。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普遍较强,是网络各类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主力军,在承载、传递社会公益理念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是推动社会公益理念传播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注重加强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的结合,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去,积极关注参与社会公益话题和活动,影响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之中。

5 结语

微公益作为一项思想道德指标,已经介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在公益精神方面,微公益有助于高校大学生形成人人皆可参与公益,帮助他人可以收获快乐的公益理念。在价值观方面,微公益能够帮助大学生在细小的行为中领悟出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思想境界方面,微公益不仅能够提升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品质还能通过长期的微公益活动实践,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探索利用好微公益这一新载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时代快速成长起来的“微公益”,由于具有参与“零门槛”、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透明度高、影响力大等特点,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已经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响应。目前,高校园中微公益活动吸引了为数重多的高校大学生的踊跃参与,微公益已经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崭新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微公益在当代中国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应深刻认识并加以研究,同时积极探索利用微公益这一新载体,创新丰富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微公益,高校,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周中之.微公益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价值[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20-22.

[2]冯莹姣,周瑞法.微公益:具象化公益的道德内化——浅谈微公益对公众思想道德建设的价值[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思想政治微课堂 篇9

一、政务微博的基本特点

(一) 传播主体和主题的多元化

政务微博与党政机构、政府发言人和党政干部紧密联系在一起, 广泛分布在政府各职能部门、党委系统、人大和政协系统, 涉及不同级别的政府官员, 使得政务微博的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与此同时, 政务微博的主题也是多元化的, 主要涉及社会民生、交通安全、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等多方面, 促进了政府—社会—民众的沟通。

(二) 传播对象和效果的不确定性

政务微博借助互联网传递信息, 面对的是游弋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里的众多网民。在这虚拟的网络世界里, 网民“没有身份、等级的差别”, 是一个缺乏确定性的群体, 他们“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话语自由权, 其非理性的判断和意见表达, 极易使网络舆论朝暴力方向发展。”这就使得政务微博的传播效果出现了明显的不确定性。

(三) 互动交流下的功能多样化

政务微博呈现出双方的互动性交流, 其功能在互动交流中得以实现。一方面, 政务微博倾听着民众呼声, 回应民众对公共政策的关注, 鼓励民众对公共事务建言献策, 促进了民众的政治参与;另一方面, 政务微博引导着社会舆论, 塑造党政机关形象, 消除民众与政府的对立情绪, 向民众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 给予民众明确的思想政治方向, 帮助民众抵御不良风气, 重塑社会道德, 推动社会进步。

二、政务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 明确的思想政治导向

社会公众和社会共同体带有显著的交互活动性质, 需要“一定的秩序和规范为支撑”, 而社会的和谐则“需要合理的社会秩序和规则为其基础”。但如何才能形成“合理的”社会秩序和规则?无疑, 这离不开明确的思想政治导向。政务微博沟通社会共同体与党政机构, 向社会公众传递政务信息、公共政策, 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诉求, 引导社会舆论, 有着明确的思想政治导向。正是通过政务微博的持续影响, 社会秩序和规则在社会转型进程中逐渐稳定、明晰, 并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而在社会转型中, 社会问题和矛盾更加错综复杂, 给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民主政治的持续推进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建构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更加突显政务微博思想政治导向功能的发挥。

(二) 重塑思想政治教育客体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他们普遍受到多元文化观念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 共同参与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中, 他们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确立, 主体意识逐渐觉醒, 出现了诸多不良社会心态。而互联网的发展又使他们与政务微博有着或深或浅的联系, 受到政务微博不同程度的影响。就在他们与政务微博发生联系的过程中, 政务微博传播的政策知识和信息进入他们的视野, 改变着他们对党政机关及其人员的认知, 改变着他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知, 他们的各种利益诉求在此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 对公共事件的疑惑得到解开。可以说, 政务微博重塑着他们的信息世界, 重塑着他们对经济社会文化变迁的认知, 甚至重塑着他们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和社会心理, 帮助他们逐渐学会理性认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理性认识公民与国家机关的关系, 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在与政务微博的双向互动中, 人们进一步认同社会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和共同规范, 对当下形成较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 构建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介体

政务微博的出现, 使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不再局限于书面的内容, 而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活生生的社会时政、最新政策及其解读、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等内容, 也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了更为广泛而全面深入的互动, 引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变革。另一方面, 在政务微博环境中,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再由教育者单方面设定, 而是在政务微博和社会民众的互动交流中形成双方乃至多方的共同选择和共同建构。而开放性、虚拟性、匿名性的互联网空间及其提供的海量信息则为人们对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反思直接创造了条件。这都在不同程度上构建着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实际上,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对社会环境进行充分体察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

三、政务微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途径

(一) 完善政务微博的运行与营销机制

首先, 科学定位政务微博和重构政务微博内容, 为完善其运行与营销机制建立基础。“一个动态环境产生的结果将取决于公众与政府的相互关心, 取决于公众对媒介的态度, 也取决于政府的信源与媒介渠道的关系。”这就要求对政务微博进行科学定位。要坚决避免政务微博跟风, 不能因某部门或者某个官员开通了政务微博并收到良好效果而紧跟其后不顾自身实际开设微博, 也不能不顾实际地依据行政命令开设微博, 而应该根据单位性质、职能、业务范围和服务对象对开设的政务微博进行科学定位。要根据社情民意和党政机构的职能需要对政务微博的内容进行重构, 不仅要把丰富实用的政务信息、政策信息纳入政务微博, 还要积极回应来自社会公众的各种声音, 不仅要有轻松活泼的文风, 还要有平等、理性的姿态, 以促进政务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

其次,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全面规范其运行与营销。要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 对微博管理, 包括政务微博的管理运营进行立法, 推进微博尤其是党政机构微博和党政官员微博的分类管理, 推进落实政务微博实名制, 规范政务微博的服务范围和服务方式。要对滥用政务微博或者政务微博的不作为行径进行法律和制度的监管。同时还要对政务微博信息发布、舆论引导、使用效能评价、官民互动和微博合作作出相应规定, 以对政务微博的运行与营销进行全面规范, 为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积极拓宽政务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

首先, 开拓新媒体合作空间, 扩大政务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要开展政务微博与其他微博的合作, 尤其要促进政务微博与知名人士和知名机构之间的合作, 扩大政务微博的社会影响力, 增加受众。要开展政务微博与移动电视、手机短信、数字广播等新媒体的合作, 消解网络平台与社会各阶层公众之间的边界, 消除各阶层公众之间的边界, 努力实现政务微博对所有人的传播, 让社会公众在普遍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里实现主观世界图景的重构。

其次, 沟通传统媒体, 扩大政务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在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民众的利益诉求日趋强烈, 他们之间的直接利益冲突和非直接利益冲突逐渐突出, “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位移, 两者角色互换, 冲突交错进行。”就本质职能而言, 政务微博与传统媒体一样, 也需要面对社会民众的直接利益冲突和非直接利益冲突, 也要实现自身的本质职能。因而, 要促进政务微博与传统媒体之间的沟通、合作、互动, 努力实现资源共享, 从线上线下影响社会公众, 努力实现政务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以便更好地引领处于直接利益冲突和非直接利益冲突中的社会民众。

再次, 推动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作, 扩大政务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要推动政务微博进学校, 与高校“两课”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 与其他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结合起来, 并借助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和志愿者活动扩大政务微博的影响, 向学生群体传播正能量, 进而让政务微博在这广阔的天地里扬起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旗去影响人、塑造人、实现人。

(三) 科学界定与转换政务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首先, 立足社会公众诉求, 科学界定和转换政务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发挥党政机关密切联系社会公众的特点, 积极关注不同阶层的社会公众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发出的诉求, 对政务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重新审视, 而不能照搬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切忌出现语言暴力。要发挥政务微博扎根互联网这一特点, 对政务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创造性转化, 使相关话语更加亲民、准确、生动、活泼、轻松, 而不是一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样子, 以让社会公众在喜闻乐见的话语叙述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 立足工作职能及职能的实现, 科学界定和转换政务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立足当前的工作职能及职能的实现途径、实现方式, 以服务精神为话语内核, 以更加专业、真诚、权威的话语重塑政务微博话语表达方式。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职能及职能的实现要求, 以以人为本精神为话语底色, 以更加温情、热情的话语重构党政机关及党政机关官员与社会民众的关系, 进而实现政务微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化, 让社会民众在政务微博的渲染的和谐氛围下得到思想政治教育。

再次, 立足社会危机和突发事件, 科学界定和转换政务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社会危机和突发事件的出现, 是政务微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一个很好的契机。要以沟通互动的姿态及时回应社会公众, 以理性、科学、宽容、民主等精神转化政务微博话语, 消除社会公众此时的疑惑、恐慌、不安、焦虑, 进而促进政务微博引导社会舆论功能的实现, 让社会公众在健康向上、民主宽容的社会舆论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交往

摘要:在社会转型期, 政务微博有着明确的思想政治导向, 重塑着思想政治教育客体, 构建着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介体, 能在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交流下实现多样化功能。需要通过不断完善运行与营销机制, 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场域, 科学界定和转换相关话语来推动实现政务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关键词:政务微博,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盛明科, 杨玉兰.微博时代公共舆论暴力的产生及其治理机制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3) .

[2]毛勒堂.分配正义视野下的社会管理检讨[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2) .

[3]丹尼斯·麦奎尔, 斯文·温得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建华, 武伟,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思想政治微课堂 篇10

关键词:高校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自2009年武汉大学首开官方微博至今,高校官方微博(以下简称“高校微博”)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进而为高校各项工作带来了新气象。高校微博传播受众集中,传播主体关联度高,传播主题丰富,催生了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生成。基于高校微博的信息传播效应和普及程度,很有必要依托高校微博平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

一、高校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第一,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高校微博,可以第一时间为学生群体提供校内外最新资讯,向他们传递正能量,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界。另一方面,学生群体可以借助高校微博平台,就思想困惑、思想追求等问题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即时沟通与交流,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相关讯息。同时,高校微博的出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相互沟通的效率和频率,节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本,增加了传播主流价值和正能量的渠道,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极有意义的丰富。第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放性。一方面,教育工作者通过微博了解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关注焦点和价值取向的变动,了解学生群体的喜怒哀乐,并依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以及人生体悟,为有思想观念困惑的学生提供思想引导。另一方面,高校微博的出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和内容,留给他们更大的思想空间。他们思考和对话的结果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一部分,而更多的人将在高校微博形成的舆论环境和虚拟情境中得到教育。第三,锻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主体。学生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也可以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相关教师一起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主体”,“在网络交往实践中实现新的自我建构”。高校微博带来了碎片化和个性化信息,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降低了学生言论的表达门槛,学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深深沉浸于高校微博塑造的舆论场景中。如何应对如此丰富的信息,如何辨别虚拟社会信息的真伪,如何理解和把握140字符所表征的思想动态,如何把握和引导高校网络舆论等,都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对自身言论进行反思,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进,对新媒体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出新的设计与部署。

(二)消极影响

首先,冲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高校微博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学生不仅是受者,更是高校网络舆论的制造主体”。在高校微博的影响下,在接受信息和制造高校网络舆论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比传统媒介状态下更多的信息,他们的视界比原来更为宽广,比以往更强烈地对自我进行确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思想动态和价值追求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他们持续调节和维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以及自身与高校这一集体的关系的需要。其次,削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一方面,高校微博和传统媒介一道为大学生提供了比以往更为丰富的可供谈论的主题,学生借助高校微博这一开放性空间充分表达对特定主题的看法和观点,甚至一些平时内向而沉默的学生也在这开放性空间发出自己的声音。另一方面,学生群体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高校微博互动中所传递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他们或者受到启发或者受到刺激,思想波动加剧。此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纷乱、离散、多变的思想观念,因而,如何重新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就成了不得不面对的突出问题。再次,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在高校微博形成的校园舆论中,某些经过不断传播的信息会使学生认为这些信息对自身有用但实际上却“并无所认为的那种效果”;而某些被普遍认为不被接受的负面和恶俗或无作用的信息,实际上却对他们潜在地产生影响,而这却不被他们所自察。也就是说,在此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对一些学生并没有形成应有的影响力,在他们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观和道德观等方面并未实现教育设想那样的引导和塑造。而学生群体通过接收高校微博所承载的信息和观点,也极有可能改变自己原来的认知和理解。

二、利用高校微博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明确高校微博定位,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首先,要以准确区分微博与高校微博为基础,进一步明确高校微博定位,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高校微博是微博这一新兴媒介在高校校园的独特形态,它与其他微博有着明显的区别。公共表达领域中的微博是当下最大的“舆情集散地”,而“过度自由的微博滥用之势正日益凸显,公共表达中充斥着谣言和炒作、恶意嚗料和语言攻击等暴力行为”。高校微博事实上并无这种“滥用”的状况。相对而言,高校微博比公共表达领域中的微博更具可控性。这是明确区分微博与高校微博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要从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方面区分微博与高校微博。高校微博传播主体主要是学生、教师和高校管理者,传播客体则包括了校园重大活动、校园新闻、教育政策和社会热点等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主题;而公共表达领域的微博传播主体和客体远比这要广泛得多。其次,要以深刻认识高校微博的功能和价值为支撑,进一步明确高校微博定位,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高校微博注重对校园舆论的引导,为学生提供接收相关信息和表达观点的开放性平台,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和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而公共表达领域的微博所承担的功能要广泛得多。高校微博表征着高等教育中教育主体的回归和对学生话语权的确证,反映着校园民主对话、平等对话和对学生权利的维护程度,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校园治理和校园文化变迁。

(二)构建完善的高校微博体系,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第一,要以高校官方微博为基础,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要整合高校资源,充分发挥宣传、招生就业、学生工作、后勤服务等部门的作用,从微博内容和话语方式上实现转变,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贴近学生心灵,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环境。高校官方微博不仅要宣传学校有关信息,还要积极回答“粉丝”的提问;不仅要设置轻松活泼的话题,还要为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及时更新,避免出现高校官方微博“休眠”的状况;同时还要认真把握高校微博的权威性和亲切度的关系,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群体进行对话。第二,要以高校思政教师微博为核心,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思政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他们的微博对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要充分利用高校思政教师的知识优势、生活经验优势、人生体验优势,把大学生团结在自己的微博周围,引导他们把握社会主流价值观。要注意开发高校中高层领导的个人微博,以便借助他们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弥补思政教师微博留下的空白,对大学生进行进一步引导,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要注意开发高校专家教授的个人微博,以他们的学识和人格给学生送去向上的力量,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第三,要以高校学生社团微博为重要补充,延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要注意发挥学生社团宣传部门的积极性,及时发布社团活动信息,以便吸引来自不同院系和专业的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在社团活动中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人格。要注意发挥学生社团微博的互动功能,让学生的思想观念、意见和建议得以充分表达,以便为有针对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依据。

(三)完善高校微博运营体制,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

首先,要提高高校微博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促进高校微博顺利运转,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建立良好基础。“交流互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微博良好的交互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双方可以平等地开展对话交流”,而高校微博“良好的交互性”则来自于相关微博主体的媒介素养。要全面普及微博的使用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利用和管理微博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高校微博的特点、功能以及互动交流技巧,了解高校微博传播规律,形成依靠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职业习惯,以促进高校微博更好地运转,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次,要开展高校微博的多元化互动,保持高校微博活力,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持续的影响力。多元化互动是高校微博生命力之所系。要从话语方式、内容体系和主题设置等方面入手,通过发起投票、主题讨论、邀请关注、“粉丝”奖励等方式,构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博传播路向,实现不同传播主体和受众的多元互动,促进高校微博的顺畅运行。同时,还要注意开展高校微博与平面媒体、其他领域的微博的互动,突出重点,与其他媒介形态相互配合,为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开辟通道。再次,要注意高校微博的营销推广,扩大高校微博影响力,助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利用新生开学、学年度开学和重大节假日推广高校微博。通过征集高校微博名称、高校思政教育微博小说、校园生活随手拍等活动,扩大高校微博的影响力,为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皮海兵.网络虚拟实践的本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孟达,刘颖洁.高校微博舆论生成机制及引导策略[J].新闻世界,2013(4).

[3]徐翔.文化与媒介传播中的虚假认同问题——基于文化研究的多维视角[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盛明科,杨玉兰.微博时代公共舆论暴力的产生及其治理机制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思想政治微课堂 篇11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3G网络、新媒体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与接受,成为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同时催生了以微信、微博、微网站、微小说为代表的“微时代”的发展。利用当前网络,大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新信息,开展信息交流,进行休闲娱乐,加快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很多学生的思想认识上出现了新问题。

一、微时代的内涵与特点

1、微时代的内涵

“微时代”主要是指大量应用微信、微博与微网站的时代,主要特点就是篇幅短小、内容精湛。当前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感到需要承担的压力越来越大,以前人们利用开心农场这一游戏方式使自己的身心获得了短暂的放松,从而加快了微时代的发展,最早出现的是微博,利用微博访谈与微博打假使人们大量接触了微时代,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推出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出现了大量的“微”开头的词语,从而标志着已经进入了“微时代”。微时代也表示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参与人员更多、社会透明度更强,但同时也会带来大量的虚假信息,以及一些不健康的内容。

2、微时代的特点

进入微时代以来,人们可以实现更加快捷的交流,发挥微博、人人、微信等信息交流工具的作用,人们可以随时获得最新信息,同时表明网络在其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信息内容也丰富多样,传播着各种各样的文化,不同语言、不同民族、政治内容、经济内容、生活内容、时事等都可以在微时代进行迅速传播,微时代网络已经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同时不利于实现监督与控制,出现了多元文化共同在信息系统中传播的局面。

二、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方法分析

1.建立高校网络信息动态快速干预机制

一是高校应该具备舆情研究制度,要分别配置相关机构与工作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查明事实真相,根据不同事情的发展情况,将信息舆情进行分级,同时应用不同的干预方案。由于“微时代”信息传播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所以传播的信息丰富多样。二是还需具备处理舆情的制度,要还事情一个真实的面目,防止虚假信息传播,争取向大学生提供真实的信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要掌握我国思想政治发展方向,认真选择与过滤各种信息,与大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真实信息要及时传播并加以宣传,对那些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舆情,要及时改正,防止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因此在高校当中实行网络信息动态快速干预机制可以有效防止不良信息的进入大学生的视线,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最好的效果。

2.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微素质”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利用各种手段,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接受新知识新理论,进入社会了解民情,亲自考察各种社会问题,才能得到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微课”,是一种改革当前教育模式的先进做法,而要想真正上好“微课”则需教师具备高超的录制能力与拍摄能力,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各种软件的应用。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如何拍摄,如何选择灯光,如何进行后期制作等。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微课”使理论课不再枯燥无味,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教学中应用“微课”,可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健康发展。它不但开创了新型教学模式而且也具备了一种新型创新理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应用“微课”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反,如果高校教师不能有效应用“微课”开展教育活动,不能帮助大学生及时处理网络信息,那么则一定会阻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常进行。

3.加强正面引导,强化教学实践

建立“微化”长效应用机制,是以课程教学内容为主,教师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开展学生体验活动,主要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同于理论教学但具有一定联系的教学手段。

开通大学生解惑微博,可以解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大学生认同自己的学校,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师生共同进入“微时代”,创造大量的微产品,如大学生可以自行创办电子杂志、创办微电台,让大学生应用具有时代特色的技術工具,从而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大学生的力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实现师生的有效交流与沟通。

4.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工作方式方面,可以发挥微博与微信等新媒体互连功能的作用,快速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学习理论的网址发给学生;在开展理论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播客等媒介传播我国名著,以及国务院发布的最新政策等,保证大学生利用网络随时开展交流与互动;在实际教学时可以借助微博与微信创办微论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负责设置讨论话题,引导大学生就自己的亲自体会与实践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工作方法方面,可以全面应用“微时代”的各种传播工具,使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更容易为社会群体所接受。利用不断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实现信息教育内容的思想性,使广大人群更加关注传播内容,使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教育实现平等,使广大大学生团结在党的周围。

5.创设有利条件,整合多载体混合教学机制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本,同时结合多媒体的应用、视频材料与网络信息的应用,将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还需重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将大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发挥“微时代”大量新载体的作用,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内容装进大学生的脑中。课余时充分利用各种新载体,帮助学生解答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利用微博微信开展互动,针对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开展讨论,大力借助“微时代”各种可实操性载体,如制作“微课”,拍摄“微电影”,开展“微公益”,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在开展实践活动中,鼓励大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回报社会、感受社会。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其具有较高的情感。因此,综合应用多载体教学模式,使载体在课上课下发挥最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微世界当中、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帮助大学生实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光姝瑜.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36)

[2]姜畅.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J].亚太教育.2016(03)

思想政治微课堂 篇12

一、生动导入, 营造氛围

运用微视频可以进行课堂导入环节的创建, 可以让学生更顺利地进入英语的学习过程中, 带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感受。因此, 教师在进行导学课程教学的时候, 要注重融入微视频进行教学, 让学生通过微视频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 让学生通过微视频爱上英语学习, 更好地投入英语的学习中。

比如, 在进行中职英语“A different School”教学的过程中, 便运用微视频进行课堂导入, 让课堂导入环节更加特别。我在授课之前首先使用多媒体设备拍摄了我们校园的各种景色, 有绿树成荫的林间小道, 有鳞次栉比的高楼, 还有欢声笑语的学生。正在学生投入到视频所展现的熟悉环境中时, 视频“话锋一转”, 展现了全国著名的学府, 每一个院校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都呈现了不同之处。此时, 我通过视频所展示的内容向学生问道:“Are our institutions beautiful?”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道:“Yes, our campus is very beautiful.”我继续问道:“Each campus is very special.Can you talk about the different about schools?”我的这个问题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 学生通过视频的观看, 很快便抓住重点, 谈了其中的不同。此时, 我再将学生引入到课文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设计导图, 归纳语法

微视频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多种多样, 不仅可以作为很好的过渡教学环节来使用, 而且还可以通过微视频的展现方式进行很好的归纳总结, 尤其对英语中较为复杂的语法教学帮助很大。因此, 教师在进行微视频应用过程中, 要注重发挥其归纳总结效用, 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做好相似内容的区分。

比如, 我在进行中职英语“What do we eat today?”教学的时候, 便通过微视频的方式进行了语法教学。本单元的语法知识点包括hear/see sb.do sth.hear/see sb.doing sth.等内容, 而这些内容则是学生非常容易混淆的语法知识。于是我通过一个微视频短片将其贯穿起来, 让学生进行区分。视频中的一个人正在对另一个人说道他听到过有歌声, 此时画面戛然而止, 出现了对应的语法:I hear him sing.而另一个人则说道他此时便听到了歌声, 此时画面同样出现对应的语法:I hear him singing.整个画面内容简单而清楚, 学生很快便分清楚了其语法中内容的含义。之后, 我还让学生结合之后视频所呈现的相关内容尝试着针对这两个语法点进行造句, 学生出现错误的几率也非常低。

三、助力选修, 拓展课程

微视频内容非常丰富, 其不仅可以与所学习的教材有效结合在一起, 而且还能够在教材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拓展, 将很多相关元素纳入其中, 让学生的学习范围更加广阔, 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拓展, 真正帮助学生将所学习的英语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因此, 教师要做好微视频内容的拓展, 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

比如, 我在进行中职英语“How do you spend your spare time?”教学的时候, 便运用微视频进行了拓展教学。我通过相关的多媒体摄影设备收集了很多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 有的学生喜欢唱歌, 在业余生活中尽情歌唱, 还曾在多场比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有的学生则非常喜欢打羽毛球, 其业余生活都“贡献”给了羽毛球场, 同时其球技也在与日俱进, 在球场上所向披靡;有的学生更加喜欢阅读, 其生活在知识的海洋中, 感受知识的力量, 业余生活更多的也是与书为伴。通过微视频的形式, 学生看到了自己生活的样子, 对于如何度过自己的业余生活也有了更深的感触。有的学生说道:“We should cherish every minute of our life.”有的学生说道:“Spare tim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life.”通过微视频的方式让学生的英语应用逐渐向着生活的方向蔓延。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学习的选修课程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的英语知识应用有所依托和承载。

让信息技术与教育更好地结合, 让微视频的应用更加多样化, 才能够让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 才能够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 教师要对微视频的应用予以高度重视, 让微视频的价值在英语教学中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温国红.中职英语微课教学设计模式的运用[J].时代教育, 2016 (12) .

上一篇:重庆西山科技有限公司下一篇:秸秆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