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课堂情感源泉(通用9篇)
诗意,语文课堂情感源泉 篇1
漫步于诗意课堂的彼端
济渎路学校 张静
各位同事:
大家好!本学期,我们阅读的书是《诗意语文课谱》。这本书是对王崧舟老师所提出的诗意语文的课堂进行概括梳理的一本书,书中收录了王老师十年来经典的课堂实录。对我们语文老师来说,这是一本很实用的书,能够近距离地通过课堂来接近大师,为我们自己的语文课堂把脉,为我们的教学护航!
拿到书的那一刻,我想要通过书了解清楚,什么是诗意语文。在王老师的自序中,他明确介绍了诗意语文的价值取向,首先,对于课程的本体价值,诗意语文倾向于母语的诗性品质。很虚幻。其次,对于课程的内容价值,诗意语文倾向于对文本的审美解读。注意是倾向于,也就是要兼顾其他如功利解读、科学解读等。其实,所谓审美解读,主要是情感境界的观照和体认。当然,王老师的语言很富有诗意,不像我现在这么直白浅薄。
再次,对于课程的过程价值,诗意语文倾向于教学的陶冶功能。这一点,我们语文课堂基本天天在做,王老师说了许多,排比句用得很流畅,不得不佩服的就是王老师的语文功底,也许就是有这样的功底,才造就了他与我们之间的差距。我们站在他所眺望的地方,想要触摸他经过的路,然后融入到我们的教学生活里。这就是读书的价值!
最后,王老师说课程的主体价值,诗意语文倾向于学生的游戏天性。又一个倾向,语文上叫表达的准确性,数学上叫模糊概念。至此,大家也许像我一样还是不清楚诗意语文为何物,更加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不过,书才开篇,我们要慢慢来!
在王老师接下来的序中,我看到了他给诗意语文定义的实践策略。很好很强大,总共十条,条分缕析,用语文的说法,很有条理性。下面,我来说说这十条,大家体会一下诗意就好。
一、文本细读;
二、整合;
三、陌生化;
四、诗性言说;
五、举象;
六、造境;
七、入情;
八、会意;
九、因声求气;
十、寻根。
有诗意吗?是不是云里雾里?诗意,有时候就是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想知道吗?请你看书吧!王老师发出这样的邀请!我们欣然前往!
翻开,一篇又一篇的课例,我们可以看到王老师艰难求索的路程。他从2001年的
《荷花》开始追寻,到我现在所看的《长相思》,他都不断在改变。王老师追求变革的勇气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我们在这里也在追求着一种变革,对于自己的一种提升也是变革。语文课,一节完整的语文课,需要有阅读,有写作,有延伸拓展,还有奇妙的导入。所以,在看王老师的课堂实录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去看了,他的课真的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这些环节一样都不会少!
王老师的课堂还有一点是很明显的特征,他的课十分注重点的深入挖掘,在一些重点句子的深度理解上独辟蹊径,利用这些句子的一唱三叹式反复吟诵将学生的情感推入到一个很难达到的高度。这,是我所无法达到的。不止是课文的缘故,也是我们的缘故,我们要像释放所有的生命能量那样,把课文的情感扩大化。这也许就是诗意语文的重要的特征。无所谓好与不好,只是我们该认识到有一种课堂可以如此轰轰烈烈,如此百转千回,如此触动人的心灵。
王老师的课堂让我学习的还有很多,例如他巧夺天工的导入,绝妙的引导语,神一样的切入点等等,所以以后,我还会努力去思考如何让我们的课堂也诗意起来,让我们的课堂也能够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
诗意,语文课堂情感源泉 篇2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型教育理念对小学语文教学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应当向情感教育模式转变,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灵沟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将互动和谐的情感教育全面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现阶段,在“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作用。 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不断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 深入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采用适当的方式将情感寄寓于语文教学之中,争取与学生之间心灵的共鸣,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态度向积极主动的方向转变。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小学阶段, 学生还处于人格与个性逐渐形成并完善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对是非的理解和看法还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自我调节控制能力相对薄弱,对事物的判断和分析较为模糊,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和事物认知能力对其日后的学习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会促进学生对情感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和理解,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分辨能力,加强其对自身情感行为的调节和掌控,这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必要的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仅是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之所在。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为学生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情感的表现都是非常鲜明的,但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做笔记,这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实现情感教学的有效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学生的观察,抓住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以此为根据营造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对作者心理进行分析,对作者情感加以领悟,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环境,更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 巧妙运用相关背景与音频视频的结合,实现教学情境的转变,更好地促进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加大教师情感投入,关注学生心理成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大自身情感投入,用真心激发学生情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全面提升学生对作品情感信息的感知和理解。 同时,教师应当对学生倾注更多关爱, 加强对学生心理成长和身心健康的关注,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才能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将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内容转化为自身的情感感悟。
3.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学生的情感体验无法通过灌输性教学实现, 而是通过日常的学习和思考形成的, 通过正确的情感体现学生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认知。 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情感认知的过程中应当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一味地批评责骂只会降低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对学生有害无利。 此外,由于小学生思想较为活跃,而且更注重外部对自身的评价, 教师更应当运用鼓励和欣赏的语言全面评价每一个学生,并创造一定的条件鼓励学生展现自身的才能,树立学习的信心,才能真正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
创设感性课堂,寻找情感源泉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学习习惯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型教育理念对小学语文教学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应当向情感教育模式转变,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灵沟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将互动和谐的情感教育全面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现阶段,在“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不断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深入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采用适当的方式将情感寄寓于语文教学之中,争取与学生之间心灵的共鸣,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态度向积极主动的方向转变。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小学阶段,学生还处于人格与个性逐渐形成并完善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对是非的理解和看法还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自我调节控制能力相对薄弱,对事物的判断和分析较为模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和事物认知能力对其日后的学习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会促进学生对情感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分辨能力,加强其对自身情感行为的调节和掌控,这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必要的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仅是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之所在。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为学生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情感的表现都是非常鲜明的,但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做笔记,这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实现情感教学的有效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学生的观察,抓住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以此为根据营造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对作者心理进行分析,对作者情感加以领悟,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环境,更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巧妙运用相关背景与音频视频的结合,实现教学情境的转变,更好地促进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加大教师情感投入,关注学生心理成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大自身情感投入,用真心激发学生情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全面提升学生对作品情感信息的感知和理解。同时,教师应当对学生倾注更多关爱,加强对学生心理成长和身心健康的关注,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才能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将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内容转化为自身的情感感悟。
3.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学生的情感体验无法通过灌输性教学实现,而是通过日常的学习和思考形成的,通过正确的情感体现学生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认知。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情感认知的过程中应当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一味地批评责骂只会降低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对学生有害无利。此外,由于小学生思想较为活跃,而且更注重外部对自身的评价,教师更应当运用鼓励和欣赏的语言全面评价每一个学生,并创造一定的条件鼓励学生展现自身的才能,树立学习的信心,才能真正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道德素质与思想修养的全面提升,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已经得到了积极广泛的运用,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从学生情感共鸣、心理成长、学习信心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入手,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情感认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苏玉梅.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实施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3(01).
[2]吴燕霞.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以留守儿童为例[J].神州,2012(27).
[3]周娣.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J].成功:教育,2010(02).
让诗意的清泉流进语文课堂 篇4
大邑县南街小学 杨庆珍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的这句诗,道出了生命的深邃与优雅。有诗意的生活,使人高贵;有诗意的人生,使人亮丽多彩;有诗意的语文课堂,更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理想。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有血有肉的人,凭借的是有情有趣的文本,构建的是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倘若语文教师缺乏有创意的讲授,让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那么,语文教学就是最大的失败。因此,语文教学需要诗意的滋润,要让潺潺的诗意的清泉流进语文的课堂。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诗情画意,语文教师就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蕴含诗意情怀,同时也需要灵活驾驭课堂教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涵咏、体悟中领会语文学习的真谛,进而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
一、诗意的语文课堂——诗情涌动
语文课堂离不开情感,诗意的语文课堂更需要有诗情涌动。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的本性、本体和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希望、出路和最高境界还是诗意。语文教学的诗意,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和学的过程中,对课文进行创造地阅读、吟诵、体验、感悟、理解时所呈现出来的。
1、体验文本之情,感受诗的意味
情感是教材的生命力,也是课堂的生命力。语文教材的每篇文章,都是筛选的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内容丰富。教材中有描写绚丽多姿的大自然,不论是生机勃勃的春色,花木繁茂的盛夏,还是果实累累的金秋,白雪皑皑的严冬,都给人以美的感受;有反映社会生活的,它们或表现真挚的友谊,或表现强烈的爱国情感,或表现高涨的工作热情,或表现崇高的奉献精神„„这些耐人寻味的文章,无不以它独特的美震憾我们的心灵;还有文本本身所体现的语言结构、艺术手法、风格等,这些丰富、隽永的艺术美更给人以诗的意味,美的享受。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蕴藏于文本中的“诗意”,做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因子”拾起来,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如《草》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勇敢精神,《和时间赛跑中》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意味深长的哲理,《永生的眼睛》中的父亲那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一篇篇优美的诗文,都是丰盛的文化大餐,都值得用心灵去解读,去体悟。教师应充分引导、启发学生渠领悟,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品味人类文化的经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使语文学习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2、挖掘教师之情,发挥诗的魔力
朱永新在其《我的教育理想》中认为:“理想”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可以说,一个充满诗情的教师,才能推动诗意的课堂顺利教学。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了任何痛苦与挫折,教师都应调整好自己的心绪,尽量把自己积极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把自己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用语言、眼神、动作真实地传递给学生,充满激情地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首先,语言渲染,唤起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所以教师的语言应热切如火,温婉似水,鲜活生动,诗意浓厚。如《翠鸟》一课,语言生动流畅,富有韵味。我先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基调,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以此来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教学时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引入对翠鸟形态美的欣赏。让学生抓“色彩的巧妙配合”和“身段的小巧玲珑”反复吟诵,比较,感受翠鸟外形的美丽可爱。在教师的感染下,学生的朗读也充满诗韵。
其次,眼睛传神,无声控制。“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传播无声语言的主要工具。教师要善于用和蔼可亲的目光主动捕捉学生的视线,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在注意自己,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如课堂上,有学生违反纪律,教师用严肃、警告的目光进行批评。这种无声的批评既呵护了该生在同学面前的“自尊”,也不分散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在无言中,该生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红着脸低下了头。
第三,微笑示意,潜移默化。教育是一门艺术,微笑更是一种艺术。老师的微笑,是语文课堂的一种催化剂。当他们面对困难,不敢举手时,老师微笑地走过去,以示关心与鼓励;当他们稍稍有错时,老师含笑地轻轻摇摇头,以示纠偏补漏;当他们有了一些进步时,老师微笑地竖起大拇指,表示祝贺,使他们品尝
成功的喜悦。这丝丝微笑,传递着老师浓浓的情谊、深深的关怀。学生会从你灿烂的笑颜里得到心灵的满足。这是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替代的美。
3、促进学生之情,培养诗的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如教学《海上日出》一课,我先播放一段海上红日喷薄而出的壮观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受到熏陶和感染。接着以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展示天气晴朗时、多云时这两种情况的日出画面,并借助优美的音乐来渲染情境,使其韵味十足,诗趣横生,唤起学生的共鸣。学生说“读了课文,我体会到了海上日出美丽雄奇,真是伟大的奇观,作者的语言也是优美、简练如诗,读后一种对光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二、诗意的课堂——诗心飞扬
语文的诗意应是语文教学活动整体所体现的意蕴。通过对文本进行朗读、想象、体验、思考、理解、内化等一系列语文活动,发展才干,提高素质,张扬个性,激发创造,使在场的每一颗心都飞扬起来。
1、诗意地导入,让学生受熏陶
新课标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诗文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的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如在教学《观潮》时,开头我这样导入:同学们,在祖国众多的壮丽山川中,钱塘江大潮奇特卓绝,那“万马奔腾的阵势,山崩地烈的声威”,令无数中外游客留连忘返。早在北宋苏东坡就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来讴歌她,咏赞她(随机以诗歌的形式出示)。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观潮,去尽情享受这堪称天下无的钱塘江大潮吧!这种以诗歌形式的导入,学生感觉比较新奇、有趣,从而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其间,我又用上“风平浪静翘首远眺,奔腾咆哮惊心动魄”;“痴情似梦钱塘江的潮”,“奇异壮观钱塘江的潮”等作为导语,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欣赏美景的同时,获得一种诗的享受。
2、诗意地朗读,让学生有灵气
教北师版第八册《三月桃花水》时,我反复让学生随着那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走进那美妙绝伦、如诗如画的意境,使他们得到心灵的愉悦,情绪的激动,产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在不断的朗读练习中,我发现学生体会到了三月桃花水令人沉醉的美,诵读时做到快慢和谐,高低有致,真可谓恰到好处,倾注了满腔的喜爱。在朗读“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时,读出了温馨、宁静与安闲的感觉。而在品味“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一段时,脸上则充满了惬意与微笑。他们读得那么投入,那么深刻,那么满足,读出了诗意,读出了灵气,也读出了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学生的情感已和作品的韵味,作者的感情融为了一体,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3、诗意地感悟,让学生有收获
教学不仅仅是一个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当学生沉浸在美的情境中时,就会在内心深入萌发表达美好事物的愿望,就会调动起全部的智慧,选取最美的语言来描述情趣,感悟生活,尽情地展示自己。在《三月桃花水》的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情感被充分激发起来了,情绪非常活跃,他们滔滔不绝,有声有色,言之有理,抢着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气氛十分热烈。有学生说三月桃花水“这块明镜还倒映出风筝飞舞,点缀蓝天”,有学生说“镜子里还有大雁南飞,矫健的身影掠过白云„„”课堂上思维的火花正在碰撞,师生的情感得到交流,学生学起课文来特别带劲,收获也自然颇丰。这样的感悟,既能增强自信心,提高兴趣,又能学得生动、轻松、实在,何乐而不为呢。
4、诗意地联想,让学生有创造
学习《三峡之秋》时,我让学生以“我的家乡已经是秋天了。家乡的秋天是从---开始的„„”为开头,仿写文中的第一自然段,用具体的景物描写再现时令的迁移变化的特点。有一个长在乡村,平时不善表述的学生写出了这样优美的文段:“家乡的秋天是从河堤上的芦苇开始的。那一支一支成熟了的芦苇,就像一只一只的灰鼠,风吹得它们企图四处逃窜,可是,它的尾巴总是被僵硬的泥土牢牢粘住。”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了一片掌声。
再如,我用诗歌“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请学生尽情想像,自由仿写,学生表现出的创造力真的令人大吃一惊: “我原想博取一声谅解,你却给了我无私的关怀。”“我原想获
得一丝安慰,你却给了我一生的幸福。”“我原想采撷一枚绿叶,你却给了我一座森林。”“我原想驱走夜晚的黑暗,你却给了我一个清新的黎明。”„„
诗意,语文课堂情感源泉 篇5
自教育部颁布《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在教材的编写体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理念的变革落实到教与学的行动上呢?笔者认为,要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活动”和“情感”两条主线,营造富含感染性、趣味性、探究性的情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有效的学习首先需要教育者能够唤起学习者的“求知热情”,而教育者能否唤起学习者的“求知热情”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是否为求知者提供了足够的亲自经历、亲自体验、亲自发现、亲自研究的求知时间以及求知空间。从教材来看,我们目前使用的人教版《思想品德》紧扣了鲜活的生活主题,体现了“内容生活化,活动内容化”的特色,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能力的三维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从课堂教学来看,教师必须努力营造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氛围,使学生的情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激荡、感悟和升华,从而达到最佳的教与学的境界。
一、情感体验是思想品德课学习的有效方式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实现其针对性、实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学生能够进行主动的有效学习,使课程生活成为自己的道德生活和人生体验。在《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分类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首要教学目标,这就决定了情感体验在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中的独特地位。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的不是空泛的教条,而是鲜活的生活场景;不是现成的观点,而是在体验后产生“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他们才能愉悦地接受道德指引,主动地参与道德践行。
1、情感体验适应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和实践的需要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成为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充满个性的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性学习的理想方式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考察、调查等途径进行身体性参与,但目前在教学实际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难度还较大,不可能事事去亲历亲为。我们在教学中,更多的还是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设计、知识链接、师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情感态度等身边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想象、探索、思辨、归纳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当学生敏感的心灵受到感染和震撼,就会燃起情感的火焰,课堂也会成为一座冶炼人格的熔炉。
2、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情感体验强调只有通过学习中的体验,体验后的感悟,才能使原来静态的知识经验在个体的心灵中被激活,产生广泛的联系,获得新的意义。例如在学习“保
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我让承担校园环境卫生值周任务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建议,这些同学纷纷表示打扫环境的任务太累人了,因为老是有同学乱扔纸屑果壳、随地吐痰,建议学校对同学要加强教育,对破坏环境的人要给予处罚。这种来自于切身感受的讨论所产生的的情感共鸣和教育效果,胜过老师的千言万语。每一个学生以真实的自我,面对自己生活中常见的个人问题或社会问题时,他们会充分挖掘生活中积累的体验和感悟,融“我”入境,达到主观世界与客观认知的高度融合。产生情感体验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既有情感的刻骨铭心,又有知识的深刻烙印,与其说学生在学知识,不如说学生是在进入人生的信仰之旅。
3、情感体验有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
引导学生课内外相结合,在生活实际中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追求的价值所在。一直以来,那种“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作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把道德与行为分而为二”的现象普遍地存在,其主要症结就在于缺乏强烈的道德践行驱动力。蒙田说:情感驱使我们追求未来。情感是鼓舞的力量,在特定的情况下,它可以使人的整个身心都发动起来投入行动,没有道德情感的支持就不会产生自觉的坚定的道德行为。例如在学习“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的内容时,我们以“我是如何化解与父母的冲突”为题交流各自解决矛盾的方法。通过身边的鲜活事例,不少同学在情感上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从生活的细节中体会到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开始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待父母长辈的态度。在对“父母的爱”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我布置了“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和“为父母烧一顿晚饭”的实践要求。在此后的小结中,我看到了一颗颗真挚的童心在激动中感慨着、思索着、畅想着„„。
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策略
情感体验是人们在面对事物时在态度上的自主选择、自主判断、自主内化的过程,是个体的知、情、意在受动、激活状态下的新质生成,整个过程是自由的,更是创造的。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使其产生心理需要的情绪准备阶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已有的情绪在认知活动中提升到情感水平的情感感染阶段;学生通过自主性的活动,引发情感上的共鸣的情感体验阶段;学生在道德践行的作用下又产生新的情感需要的情感升华阶段。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途径和方式都是围绕以上四个阶段展开的。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打造有效激励的“发动机”
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人生的引路人。由于思想品德课程的育德功能,决定了教师除了学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热情、正直、宽容等激励性人格特征。古人云“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只有当教师自己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值得去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热情和信仰传达给学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信念,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
当教师对教学内容产生了深刻的情感体验,所产生的情绪和感悟就会在教学
行为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之间自然流露,如春风化雨感染每个学生的心灵。如在初三年级进行“责任意识”的教学时,我与很多老师一样因自己的人生经验而深知责任感的可贵之处,同时也为当代青少年普遍缺失责任意识而痛惜。这种感受使我们在开展教学前具备了强烈的使命感,在备课、上课、课后实践活动的每一个步骤上,教师不再把知识点的掌握作为头等大事,而是真正做到用“心”去引导、培育学生。
2、进行平等的师生互动,接驳灵敏畅通的“传感器”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里,教师居于权威位置,掌控着由“教”到“学”的单向流程,往往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新课程倡导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力求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人格平等的师生互动,应该充满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应该成为促进师生情感和思想升华的沃土。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应是平等的对话,智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融。教师要充分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热爱每一个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用和蔼期待的目光和语言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的进步和学习成果的欣赏、赞扬、激励会使学生的学习更兴致勃勃,学生才能把课堂看作是交换思想的舞台,才能在互相讨论中畅所欲言,才能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敏感地体验到情感的涌动。
3、开发课程的情感资源,奏响思想品德的“主旋律”
《课程标准》指出: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实施教学目标。有效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根本途径就是要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发现和体验到其中充满生命力的内涵。思想品德课程资源除了教材外,还包括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报刊杂志、音像资料,各种人文景观、实践活动场所,个人的生活经验等等。可谓是生活处处有德育资源,顺手拈来皆可引用延伸,这种鲜活的生活气息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的创生过程,通过热情参与、积极探究,形成对知识的个人化理解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本质而言,一切道德规范都是出自于人性的追求和需要,蕴含着的是人类美好的愿望与追求。无论是教材,还是时事新闻、生活体验中都有着丰富的情感资源。教材中俯拾皆是的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时事新闻中的振奋人心的建设成就,个人生活体验中对真、善、美的心灵触动,凡此种种无不扣动每个人的情感心弦,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发挥着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例如,在学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学生往往会觉得比较空泛,甚至会因多元文化的渗透而显得冷漠。我在上课前让学生准备收集三个方面的材料:对他们影响深刻的古代格言;最佩服的中国历史人物和“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后世界舆论的评价。此举旨在多维度地链接起
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个人体验,让他们自己在收集准备的过程中感受到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每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随后的课堂上,同学们热烈的交流、理性的分析在每个人的心中奏响了爱国主义情感的强音。
4、营造生活化学习情景,形成情感共鸣的“场效应”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需要人为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要想使学生有效地获得这些知识,就取决于教育者能否恢复那些被遮蔽了的知识背后的本来面貌。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富有情感的语言描述,形象生动的投影、录音、录像、教学课件等电化教具,实物展示、小品表演等,都可以让学生“触境生情”。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情景,可以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做到以境生情,以疑引情,以趣激情,以思入情,使学生由直觉引发的道德情感,升华到理性的道德情感。
学生在情境交融的场景和愉悦的心境中学习,还会产生一种互相感染和激励的的“场效应”,每个学生都仿佛是一个带电粒子,接受“情感场”的作用,并且作为“情感场”组成的一分子,发挥自身能量,产生交互作用。在这样的“场效应”作用下,情感活动弥散、笼罩于整个课堂中,教学的主体会实现能量的升级──思想、情感、意志等人格因素和认知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5、提供实践的参与机会,把握人生旅途的“方向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操作,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心灵的真实感悟中产生新经验,并由此发展学生适应自然与社会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其个性成长。在亲身践行的过程中,学生会倾入自己的热情、困惑、烦恼和欣喜等个人情感,使自己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打造诗意的语文课堂 篇6
一.创设情景传诗情
不少学生认为作文难写, 面对作文或愁眉苦脸, 或抓耳挠腮, 或叫苦连天, 仿佛让他们上刀山下火海一般。而我的学生最喜欢我给他们上的就是写作课。原因之一, 就是我善于设置情境, 营造氛围。即创设一种情境, 或巧设圈套, 或引起悬念, 或制造冲突, 来诱发思维, 启迪智慧, 使学生进入最佳境界。
最初, 我常做一些简单的训练, 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提升他们的写作热情和信心。扩写训练便是我首选的方法。给他们几个词语或一个句子, 连词成段, 扩句成篇。例如设置这样一道训练题:根据下列词语提供的情景各写一段话 (任选一题)
情景1:盛夏时节 骄阳似火 我 伞
情景2:暮春时节 细雨濛濛 路上行人 伞
同学们看过后觉得很简单, 连平时怕写作文的同学也认真思考起来。十分钟后, 我让同学们读自己的文段。有的写道:“盛夏时节, 骄阳似火, 到处都像蒸笼似的, 散发出阵阵热气。我撑着一把破伞, 疲倦地走在毒辣辣的太阳光下, 感到特别的郁闷和烦躁。”有的写道:“暮春时节, 细雨濛濛, 远处的山和近处的树被盈耳的雨声呼唤成朦胧的画, 就连路上行人手中撑起的伞, 也成了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如鲜花, 似荷叶, 那么安逸, 那么别致。”
这样的训练, 让学生的思想在自由的风里穿梭, 或长成一棵树, 或开出一朵花, 也让他们体会到写作的浪漫与诗意。
二.张扬个性显诗趣
在教学中, 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舒展和自由发挥, 给他们驰骋想象的空间、言论自由的舞台, 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个性阅读, 在重视他们人格健全发展的同时, 教师应适时引导他们去想象, 去探索, 在无疑处求疑, 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小组比赛、擂台辩论, 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机智灵活的思辨能力;诗词串联、剧本改写, 丰富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蒙太奇式的电影组接、故事接龙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对于写作基础较差的班级, 为了提高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我有时会采用故事接龙的方法。先定一个大致范围, 如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动物类的、植物类的童话等。先让一个学生开头, 其他同学一个接一个地说, 最好设置一些悬念, 使其他同学有种山回路转、奇峰突起的感觉。如:
生1:猪妈妈出远门了, 家里剩下小猪三兄弟。
生2:这一天, 猪大哥与猪二哥在院子里的那棵大树下捉虫子, 猪小弟在房间里呼呼大睡。
生3:突然,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猪小弟。他想:一定是妈妈回来了。赶紧爬起身来。他刚想去开门———
讲到这里, 一位同学说, 老师干脆让我们写下来吧。我趁势说:“欲知后事如何, 请同学们拿出生花妙笔写出来吧, 看谁写得最精彩。
……
在语文课堂上, 我看到了海的歌唱, 云的舞蹈, 风的私语;看到了鲜花在绽放, 蝴蝶在飞舞, 小溪在流淌;看到了个性的张扬, 青春的萌动, 生命的拔节。
三.启迪悟性见诗韵
感悟是由文字的所指到能指的升华, 是表层意义到深层内涵的认识深化, 是读者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的对作品的感受和领悟, 扩展和想象, 提高与创新。可以说感悟是阅读的灵魂。在教学中巧用这一方法, 就会让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 跳出一般的阅读思维方式。鉴赏李煜的《相见欢》时, 我告诉学生, 梧桐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愁情的意象。如:“梧桐树, 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高楼目尽欲黄昏, 梧桐叶上潇潇雨。” (晏殊《踏莎行》) 讲到“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时, 我将贺铸的《青玉案》、李清照的《武陵春》及李煜的另外一首《虞美人》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品味, 从中悟出诗词内涵与艺术, 进而由情生情, 由情悟理, 上升到对人性、对人生的思考及对理想信念、生命价值的感悟。
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 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课本了, 他们开始关注自然, 关注生活, 认识到“夕阳芳草寻常物, 解用都是绝妙词”, 认识到“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从一花一草中捕捉到自然的精彩, 从绚丽多彩的世界中留意到生活的繁丰和生命的富足。
小学语文诗意课堂浅议 篇7
1. 创设如诗如画的情景艺术
(1) 教师要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研究教学时, 要注意发挥语言的魅力组织多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让语文课堂妙趣横生, 丰富的课内外活动, 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发展个性。例如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 揭题后让学生畅谈从这三个词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出示骆驼队黑白画面, 《送别》音乐响起) 一张骆驼队黑白照片转瞬间就将孩子们从眼下带回到了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 带入了课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所营造的怀旧气氛中。当然教师在利用课件、选择游戏、组织活动时还要注意它们的整体联系, 合理巧妙利用它们把课堂组织成令人赏心悦目的一台剧, 让孩子享受到如诗如画的情景艺术,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 教师要学会赞美的艺术, 一个优秀的教师最懂得赞美的力量。每个孩子都渴望教师真诚的赞美, 来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所以教师要用心去感悟孩子们每一丝的变化, 珍惜他们每一次的成长甚至每一个错误。失败是成功之母, 成功亦是成功之母, 一个恰到好处的赞美, 给了孩子一次成功的体验, 获得再次尝试获得成功的信心。
2. 布疑设问的艺术, 启发学生诗意的探索
学贵有疑。“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 肩负着特殊使命。做一位教师就应该像珍惜最珍贵的东西那样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我把好奇心视为创新精神的‘火种’, 要满怀热情呵护这颗‘火种’。学生有了好奇心, 才会产生创造的原动力。”如在《白鹭》第三自然段中, 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谁愿意为第五自然段取名字?有的学生说:“我取名为‘澈’, 因为整个画面水波盈盈, 清澈见底, 看上去晶莹透亮, 犹如嵌在玻璃框里的一般。”有的学生站说:“我取名为‘出淤泥而不染’因为白鹭仿佛是一枝洁白无瑕的荷花, 亭亭玉立。”说得多好啊!这不是老师刻意的要求, 而是交流、对话的自然延伸, 是学生内在的诗意的升华。教师要让儿童诗意地栖息在语文的大地上, 全身心地呼唤着语文中的儿童, 心目中的人。
3. 舞动智慧, 给学生如画般的学习空间
“在孩子们的心中有一片超越时空的空间, 那是一片纯真的天地。”在现实小学语文教学中, 仍有许多学生在课堂中的结构地位不高, 其扮演的课堂角色多为遵从者或忍受者, 他们在学习语文过程中, 仍然是老师怎么教, 他们就怎么学, 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认知教学外, 要让学生树立信心, 关注受教育者个性智慧的开发, 建立“智慧的课堂”。于漪老师在《寻找入门的突破口》中指出:“社会是语文大课堂, 语文无处不在。”于老的这些话, 对我们是一种有益的启示。所以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语文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 这样语文课堂便成了学生智慧的家园, 语文的诗意将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 成为其心灵最美好的东西。
4. 勤学善思, 打造教师独特人格魅力
“教师的魅力是教师与孩子们相处中所表现出来的品格、道德、学识、能力、情趣等综合因素对学生的认知、行为、志向等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所以要不断充实自己,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作为教师要时时想到学习, 处处想到学习, 事事贯穿学习。向自己学习, 不时给予勤奋好学的自我以充分的肯定, 增强自信, 持之以恒;向身边的名师学习, 始终保持开放接受的心态, 善于求教于人;向书本学习, 与古今中外曾未谋面的大师进行“对话”。不断学习可以使自己置身于专业教学科研的前沿, 有机会接触、探讨和使用最新的教学理念, 从而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 启发智慧。一个有思想, 有内涵的老师上出来的课绝对是精彩的, 孩子的收获也是丰富的。老师引领孩子们一起在诗意语文世界里遨游, 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达到真正有效、深刻、灵动!
摘要:语文课堂是我们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诗意的境界是一个洋溢着情感、想象和爱的世界。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是通过鲜活的生命力以及创造的激情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意蕴, 是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意课堂,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教师主导:让语文课堂永葆诗意 篇8
表现一:对话变问话
课堂上呈现的不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平等对话, 而是教师在对文本探究之后向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课堂教学的过程不是学生对文本的自主阅读与理解、感悟的过程, 而是思考和回答教师抛过来的一个接一个的问题的过程。
表现二:自主变自流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彰显, 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也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但是有些讨论是学生“远离文本过度发挥”, 以至于出现个别学生得诸如“朱自清父亲穿铁道爬月台是不遵守交通规则”、“橘子应该是橙色的不是朱红的”之类的探究结果。不管学生的发言如何不着边际, 教师都是“很好, 请坐”、“你的发言很精彩”、“大家为他鼓掌”之类的一味赞扬和煽情。
表现三:多媒体教学泛滥成灾
教师的课前准备可谓充分, 课件制作可谓精美, 设备操作可谓娴熟。课堂上图片展示、配乐朗诵等等也是应有尽有。图片如雪花一般飞来, 看得学生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于是《春》上了图片欣赏课, 《绿色蝈蝈》上成了生物课……
凡此种种, 不再举例。
语文是什么?袁卫星老师有过这样的表述:“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 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 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 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在诗意的氛围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主导课堂, 还原语文课堂应有的面貌, 让学生在诗意盎然的语文世界里徜徉, 汲取母语的精华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呢?
首先, 诗意的氛围要教师来营造
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要善于用诗性化的语言撞击学生的心灵,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创设充满诗意的自主学习情境。但是如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是体现在引领学生去思考、谈论一个接一个由教师单方面预设的问题, 学生怎么会不感到枯燥乏味呢?这样的课堂还有何诗意可言呢?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应该在充满激情的, 积极主动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去感悟和理解文本, 从而“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自主学习的氛围。
其次, 诗意的学习过程要教师来主导
教学过程中,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是缺一不可的。如果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过度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 对讨论的进程、内容和结果又缺乏必要的理性干预, 那么有的讨论就会脱离文本出现前文提到的“朱自清父亲穿铁道爬月台是不遵守交通规则”之类的“独到”见解, 甚至由此引发激烈的争论。这个时候如果教师仍然选择做一个默默的旁观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导者, 那么这种课堂讨论的意义何在?这种由语文课演变成的交通安全教育课, 诗意何在?这样看似把学生当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实则严重忽略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和课堂讨论的根本目的。学生这里争论得面红耳赤, 教师则电视节目主持人似的只是忙于传递话筒, 或像一个不称职的裁判, 笑容可掬的看着学生把皮球踢来踢去, 哪怕已经严重犯规甚至把球踢出了场外也不干涉一下。这样放任自流的讨论怎能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呢?所以, 语文教师要时刻坚守在课堂主导者的位置上, 引领着学生在诗意盎然的语文世界里穿行, 指导着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来感悟文本的人情美、人性美、语言美。
第三, 教师要善于把握多媒体教学运用的“度”
让生命在语文课堂诗意地栖居 篇9
近年来, 青年学生中自杀事件频频见诸报端。相关资料显示, 自杀已经在我国青少年的死亡率中排第一位。远的不说, 仅在笔者所接触和干预的心理患者中就曾有三起中学生自杀未遂的案例。这三名患者虽然就读于市内外不同学校, 有不同的家庭背景, 不同的成长经历, 但在个性上却有共同的人格缺陷, 那就是:视生命如儿戏, 脆弱、自卑并且过分自怜;没有理想, 没有信念, 没有责任感, 考虑问题只从个人感受出发。笔者认为,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但与我国长期缺乏生命教育不无关系。语文教学有着它理应承担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生命智慧开发的“天职”, 让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生命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让生命教育诗意地栖居于语文课堂, 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唤醒生命之意识
生命意识的培养, 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生命教育首先要让学生认识生命之可贵。高一学生思维已趋成熟, 生命意识的培养, 显得更是紧迫。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 适时、恰当地渗透生命教育, 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 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 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
此外, 生命教育还应该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之个体。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人的生命也是独一无二的, 即便是一母同胞的双胞胎, 其容貌、气质、身材也还是有诸多不同, 更别说人的天赋、秉性。生命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学生特别是那些自认成绩不好、容貌不佳或身材、生理方面有缺陷而自卑的学生, 正确认识自己, 让他们把自己都看成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不可代替的、无法重复的个体, 从而欣赏自己, 也悦纳他人。因此在解读文本的同时, 我总是不失时机地拓深拓展开去, 让学生坚信:一个人的价值是不可被磨灭的, “你”是很重要的、独一无二的, 即便你有很多缺点抑或缺陷, 都是弥足珍贵的应该感到自豪和骄傲的生命个体。
二.“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欣赏生命之瑰丽
中学阶段, 是人生意识日益觉醒、情感世界丰富多彩的岁月, 是以挑战者姿态迎接一切的年龄, 是每个人开始理性地追问生命旅程方向的季节。同时中学阶段更是一个特殊的生命驿站, 成长的欢乐与烦恼, 人生的感悟与赞歌, 在这里汇成一支独特的青春旋律。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 利用文本这一载体, 让学生在青春旋律的歌唱中, 感受生命的多彩, 编织人生的梦想, 实现精神的发育与生命的丰盈。就拿执教“吟诵青春”这一专题来说吧, 我在教学过程中就诗意地融入了生命教育的内涵, 除了让学生领会“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 还通过反复的品味和吟诵过程, 让学生走进青春, 走进生活, 走进历史的长河, 走进本专题青年诗人们的视野, 在他们青春旋律的歌唱中, 感悟他们青春的风华、青春的激情、青春的使命, 用他们的精神情怀培育学生丰盈的人生品格和健全的精神家园, 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美好和神圣, 进而更好地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探索生命。
三.“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领悟生命之艰辛
人的生命虽然宝贵、美好, 但并非一路坦途, 其中存在着很多个体无法摆脱的困境。
首先,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世上没有绝对的一帆风顺, 只有相对的顺心如意, 任何人都无法躲避烦恼, 只不过其程度大小不同而已。有些人善于变痛苦为动力, 善于变烦恼为快乐;有些人却深陷不如意的苦海, 越活越会感到没有意思。“祝您吉祥如意”, 仅是美丽的谎言, 能改变的是自己的心态, 而不变的是事物的本象, 做好心情的环保很重要。所谓“哭也一天, 笑也一天, 为何不开开心地过日子!做也一天, 坐也一天, 为何不努力学习去实现心中的梦想!”
其次, 要对学生进行死亡教育。中国长期以来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比较重视应试教育和成才教育, 反而忽视了死亡教育。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很难懂得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和不良思想的侵蚀, 他们欠缺有效积极的处理方式, 其中有一部分青少年面对挫折和困难轻则产生心理问题, 重则走向自我毁灭, 甚至采取报复他人、毁灭他人的行为。据了解, 有些青少年作案手段残忍, 有的青少年杀人后还能正常上学, 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 没有恐惧感, 没有罪恶感, 他们对生命的无知令人震惊, 在他们眼中, 生命的价值不过就是“碳水化合物”。某校一位自杀未遂的女孩, 在接受我的心理辅导时, 就曾大大咧咧地说:“反正也不是我自己要来到这世上的, 这条小命不要也罢”。试想, 如果我们的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如此无知, 对死亡的认识如此浅薄, 我们又怎能期望他们去珍惜和尊重生命呢?曹操诗云:“神龟虽寿, 犹有竞时;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在学习史铁生《我与地坛》一文时, 我因势利导:生物有机体的死亡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那么对人类的死亡你怎样理解呢?对轻生现象你会怎么看待?怎样正确面对死亡?通过讨论, 学生们认识到:人无法避免正常死亡, 但是却可以通过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效地避免非正常死亡;人无法避免物质死亡, 但是却可以避免精神上的死亡;人不能把握正常死亡, 但是却可以把握非正常的和不光彩的死亡等道理。
四.“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实现生命之和谐
《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四重构建》一文的作者王北生先生曾说, 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达到“四个和谐”。即让学生与自身生命和谐, 与他人和谐, 与社会和谐, 与自然和谐。
生命教育首先要让青少年学会与自身的和谐。人类最大的痛苦往往源于自身的不和谐, 世界不和谐的根本也源于个体生命的不和谐, 个体生命的不和谐主要表现为人格的分裂状态。当今社会竞争激烈, 压力剧增, 脆弱的心理容易导致心态的扭曲、人格的变态, 所以生命教育首先要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和坚强的意志。
与此同时, 生命教育也要让青少年学会与他人及社会的和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什么是学习》一文中明确指出, 教育除了要让学生“学会认知”外,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生存, 学会沟通, 学会生活, 学会做人, 学会以创造为己任。因此,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信念, 认清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和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主动地调适自己去服务社会, 适应社会。
此外, 生命教育还要让青少年学会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利奥波德是一位善于深思的哲人, 他从‘一声深沉的、来自肺腑的嗥叫’中领悟到了山的思考, 从一点‘绿火’的熄灭中看到了生态的危机。《像山一样思考》一文, 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深刻的思想美, 揭示了一个简单而又让人忽视的土地、生态、资源伦理问题。它警示我们:人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 还要保持必要的克制, 学会尊重自然, 爱护自然, 像善待自己和家人一样善待自然。只有这样, 人类与自然才能长期共存, 共创永恒。”这是我在执教《像山一样思考》时的结束语。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在笔者看来, 语文课堂就是要划动承载“理性内核”的船桨, 以真情呼唤真情, 以行动引领行动, 以心灵感召心灵, 激起层层“正效应”的涟漪,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 精神得到唤醒, 潜能得到显发, 心灵得到震撼, 情感得到共鸣, 身心得到愉悦。
摘要:语文教学有着它理应承担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生命智慧开发的“天职”, 让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生命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让生命教育诗意地栖居于语文课堂, 是语文教育自觉承担的神圣职责, 也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生态语文课堂的重要举措。语文课堂就是要划动承载“理性内核”的船桨, 以真情呼唤真情, 以行动引领行动, 以心灵感召心灵, 激起层层“正效应”的涟漪,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 精神得到唤醒, 潜能得到显发, 心灵得到震撼, 情感得到共鸣, 身心得到愉悦。
参考文献
[1]童潇主编.走向学习型社会〔M〕.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2]张大军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
[3]周国平主编.智慧和信仰〔M〕.北京:中国盲人出版社, 2006年.
[4]王北生.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四重建〔J〕教育研究, 2004, (5) :26.
[5]肖川, 徐涛.论教育中的生命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6) :21
【诗意,语文课堂情感源泉】推荐阅读:
诗意的语文课堂07-14
小学语文诗意课堂08-15
诗意语文的境界08-23
高中语文的诗意教学09-26
让学生诗意地享受语文08-08
诗意地栖居于语文天地06-05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意10-07
李正楷--做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07-13
有诗意的情感经典语录06-10
构建诗意课堂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