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得:运用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打造课堂的有效性

2024-10-11

教师心得:运用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打造课堂的有效性(共4篇)

教师心得:运用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打造课堂的有效性 篇1

教师心得:运用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打造课堂的有效性

我们这儿的学生,可能在以前的学生生涯中,大多属于中游的学生,至少他们的成绩不是很好。有一部分孩子是很聪明的孩子,但他们的学习成绩却上不来,而且他们也不喜欢学习,对学习有抵触情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通过这些年我与学生的交往,我觉得主要的原因还是情感障碍,我觉得这个是最主要的,成绩的差别可能也是由此而产生的。

所谓情感障碍,是指学生的一种错误的情感体验,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学习生活本身的错误情感,表现在对各科学习均缺乏兴趣,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情绪。另一方面是有指向性的`,即对学习某门课的错误情感,表现在对学习某门课或某门课教师的恐惧感,这个也在我的课程中显现得很明显。有与我关系亲近的,学习这门课就特别积极主动,成绩很好,相反则是成绩很差。

本学期伊始,我新接了三个班的高中物理课。物理学习起来确实有难度,可各个班的成绩相差很悬殊。我当时错误地以为是我的教学方法不当造成的。和学生谈心知道,并不是我的教学方法存在很大问题。问题出在我是本学期才教他们。学生对以前教师很认可,而对于我这个半路程咬金有着太多的抵触情绪。

学生和我说:“老师,您应该和某某老师一样才行,要不然我们不喜欢您。”我听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一种和学生对着干的情绪,也想为什么要拿我来和其他老师比呢,我有我的方法啊!可静下心来,想想也不行,和学生赌气,对课堂教学影响很大,对学生的教育也不好。怎么办呢?后来向郝老师请教,他说:“我们要适应学生,不能让学生适应老师。”毕竟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我利用课间和学生聊天,听他们说为什么喜欢那位老师,喜欢那位老师的哪些特点等等,取其长,补己短。还利用学生的作业笔记与他们进行文字沟通,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也使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更亲了。学生开始喜欢我了,我也开始认真地学习物理了。他们表现好了,我就给他们小小的奖励,一个棒棒糖、一包巧克力花生或者一块巧克力。渐渐地学生就接纳了我,他们也会给我一个会心的微笑,或者送我一些关心的话语。我和学生的情感近了,课堂教学气氛更好了。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谈心,我发现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也是复杂的:有社会的影响,也有家庭的原因,但更多的恐怕是学校的原因: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文化基础本来就比较薄弱,学生难以完成学习任务,成绩不理想,经常不及格,以致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甚至遭到家长的打骂,久而久之,不仅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对学习产生自卑情绪和恐惧心理,而且这种情绪又会严重影响其思维的开展,使他们变得更加呆滞,造成情绪与成绩间的恶性循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在短时间内熔化我们这些已经有了十来年学习习惯的学生,不是一朝一夕能

完成的,更需要我们全心地付出,才能见成效。

亲其师,信其道。打造课堂的有效教学从情感入手,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心得:运用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打造课堂的有效性 篇2

学生对老师的问题是否能够理解,对老师的教育是否能执行,对老师的想法是否能够接受,这些都依赖有效的沟通。新课标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作为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沟通,尽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但使学生感受到平等,营造畅所欲言的氛围,还有利于提升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技巧,对教学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结合自身教学,总结了如下几个有利于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策略。

策略1:了解学生状况,掌握其思想动向

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应该要多学习、多了解、多询问、多做调查研究。我们要养成一个习惯,在与学生沟通前要先了解一下学生的家庭环境什么样,学习状态怎样,同学关系如何,这样可以不让我们犯忌讳,能够顺利与学生沟通,较快地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要利用其取得进步或者有好的表现等大好时机,主动与学生推心置腹地交谈,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不了解状况就批评学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会导致与学生发生冲突。比如,在八年级的思想品德《我与父母交朋友》单元教学时,若班级中孩子存在单亲家庭或者是问题家庭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措辞,设计的问题请学生回答时要有选择性。否则很容易让学生尴尬,使自己被动。

一位成功的教师应该是“我的学生的确在适应我,但我为了适应他们而作出的努力要多得多。”经常询问学生,“说说看,你对这件事是怎么考虑的?”经常到学生中走走,一方面便于发现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听到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教师才可以掌握主动权,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的隐私。把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了,再把学生叫过来面对面地谈,这样教师言之有理,学生才会心甘情愿听你的话。

策略2:少用惩罚,学会理解

哪个学生不是在不断学习中长大的?如果你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你直接就进行批评,往往会打压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其实,正确的做法是,用平和的语气请学生自己说明,持有这种观念或者存在这种想法的原因,你再帮助他分析这些问题该这样解决,这就叫做学习。如在学习七年级思想品德《学会调控情绪》单元时,有学生提出该班级中某一位老师脾气很急,这时我没有置之不理或责骂他,而是请他起来分析一下该教师往往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对学生责难,接着让全班分成学生和教师两个角色,让他们来思考避免出现负面情绪的方法,讨论后总结,并建议班长将讨论的结果用书信的方式写给那位老师。课后我也私下与该老师进行了沟通,最终化解了他们师生之间的矛盾。

策略3:提供方法,紧盯过程

与学生沟通,重要的是提供方法和紧盯过程。作为教师,我们担当着指导者与引路人的角色,我们应该告诉学生怎么做作业、怎样看待考试、怎样记笔记、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听课。总之,教学的真正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也就是要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学会拒绝》单元教学过程中,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寻找身边的不良诱惑,并尝试分析这些不良诱惑的影响和拒绝的方法,最后让学生表态自己未来将怎么做。看似教学任务到这里已经完成了,但真正的效果要看学生面对实际生活中的诱惑时真实做法的改变,就要经常了解学生的状况,及时引导。

沟通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好地成长,教师比学生有学习经验,应该把自己的方法提供出来给学生借鉴学习。但是人总有一种惰性,为了防止有学生偷懒,方法提供出来后,还要紧盯过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督。

策略4:积极关注,及时反馈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不再像小学生喜欢举手发言表现自己了,因为他们害怕在发言时出现错误而被同学嘲笑,或者被老师责难。因此对敢于发言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增长其自信心。如本人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过一个学习上有困难的男生,胆子也很小,于是我在课前悄悄地告诉他上课要提问的题目和答案。在课堂上他顺利地将我提出的问题回答了出来,同学们都很奇怪,我给予了及时的表扬。该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始高涨。持续一段时间后我只给出问题不给出答案还让他回答,他由于一直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回答也是很顺利。最终他成为班级中本学科掌握最好的同学之一。

有效的沟通有赖于教师使自己的思想成为学生的一部分,并使学生与自己在思想上真正地融为一体。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要学会“听”。首先要给学生留出讲话的时间;其次听话听音,也就是说,学生讲话时不要打断,应做好准备,以便恰当时给对方以回应,鼓励学生讲下去。

策略5:控制情绪,彼此尊重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时候,最容易受到情绪上的干扰,因为人都有脾气,尤其是身为教师,教学压力大,心情常常不好,因此,就容易对学生的问题处理时情绪化。如学生上课时讲话,教师制止他,学生反而说“我没说话。”教师应该保持冷静,在课后找他询问,原来在该生的“词典”中“说话”的意思就是“说与老师上课无关的话”,这样就避免了一场无谓的冲突。古代先哲亚里士多德曾说过:“问题不在情绪本身,而是情绪本身及其表现方法是否适当。”各式各样的困扰之源并不在情绪,关键在于你能明白妥善处理情绪的重要性。因此面对学生的各种各样问题时,要学会换位思考,挖掘学生的真正动机,才能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情感沟通中的障碍浅析 篇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爱”是核心,是灵魂,更是教育的需要。教学互动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之间情感沟通的融洽程度,即在教学互动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沟通作为基础,要想在教学互动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主动克服影响师生情感沟通的障碍因素,过好情感沟通关。那么在教师方面,哪些因素影响着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呢?

一、不善于主动跟学生接触

在有些教师看来,部分学生“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你越亲近他,他越在课堂教学互动中为所欲为,破坏教学互动气氛,影响其他学生学习,挫伤教师的授课激情,不如将其放在一边清静。其实这部分学生是因为教师与之接触太少,他们在用这种方式引起教师的注意,好让自己获得表现的机会。事实上,如果教师经常与之接触,相互沟通,就能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建立友情,也能将这部分学生融入教学互动的氛围之中,他们在被关注的情况下,更有可能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互动。

二、对学生缺少热情

在有些教师看来,有些学生不求上进,甚至坐在教室里“旷课”,还时不时闹点动静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因此对他们热情不起来。其实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有热情,学生才会讲出心里话,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学生对态度冷淡、语言生硬的教师常常是敬而远之的,当然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相反,教师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就会亲近你,关系融洽后就会主动配合你。如此,也就容易建立起教学互动中新型的师生关系。

三、有些教师对教学不能严格要求

在有些教师看来,以自己的学识应对高中生的求知欲望绰绰有余,不必在备、教、辅、改、考、析和与学生相处的各个细节中认真地做准备。正是这些错误的认识,导致部分教师工作投入不够,认真细心不够,存在言多行少的现象,最终会失去学生的信任,造成师生情感疏远,不利于教学互动的和谐,难以建立起教学互动中新型的师生关系。

四、缺乏兴趣爱好

在有些教师看来,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才是唯一正当的途径,再说学生的基础只有那样,连完成主要的学习任务都困难,还谈什么兴趣爱好呢?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教师在教学互动中表现得不冷不热,于是学生原本不太浓的兴趣爱好也渐渐放下了。事实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展现自己已有的相关爱好与特长,培养自己新的兴趣点,发挥自己的专长,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互动中吸引学生、结识学生和了解更多的学生,也让学生在教学互动中了解教师。

五、偏爱部分学生

在有些教师看来,对少数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有一些偏爱是正常的,因为他们能为教师、班级争光。其实,这种“爱”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严格说来不是对学生正常的爱,而是在为少数几个学生得罪大多数学生,这是得不偿失的事。因为教师偏爱少数几个学生,其他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跟教师疏远,同时,受偏爱的少数几个学生也会在集体中受到孤立。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互动就会冷场,没有学生配合,更难建立起教学互动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六、有些教师的言行缺乏定性

在有些教师看来,学生是来接受教育的,教师的职责就是教育学生,因而教育语言轻一点,重一点,无所谓。其实不然,教师讲话不注意分寸和场合,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因此,教师的举手投足、言谈举止都应该是学生的模范。教师要尽力克服言语上的随意性,努力提高语言表达的严谨性、艺术性,真正做到让自身言行更具魅力,更具亲和力。

七、不够宽宏大量

在有些教师看来,教师的尊严不容挑战,教师的威严不容侵犯。于是在教育教学言行中表现出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显得不够宽宏大量。这样的结果只能是降低自己的威信,影响师生之间的感情。没有情感作为基础的师生关系,要想在教学互动中有序互动是很难的,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应表现出自身应有的宽宏之量、宽容之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互动中逐渐达到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目的。

八、带着情绪进教室

有些教师将家庭、社会上形成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无形中将授课对象作为出气筒,委屈学生,其结果是让学生极其反感。一个让学生极其反感的教师能在教学互动中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吗?因此,要想在教学互动中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克服带着情绪进教室的毛病。

教师心得:运用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打造课堂的有效性 篇4

浅谈语文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情感沟通

无锡市江南中学

袁小明 阿合奇县同心中学

袁小明

一、重视课堂情感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教学活动是认知流和情感流两个方面同时交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能有效促进学生认知学习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在传统教学中由于过分关注认知能力的发展、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得我们的教学成为“失去了另一半的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使得课堂失去了生命活力。本次新课程改革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就是对以往片面教学的纠正。

语文作为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尤其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指出应“注重情感体验”。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文心雕龙》中指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文中作者情感的熏陶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就是关注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关注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当前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综合运用音乐、图片、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努力调动学生情感,但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差别很大。有些课堂情趣横生、学生沉浸其间;有些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教师虽竭尽调动之能事,但学生不为所动,依然游离于课堂之外。为什么有些情感沟通有效而有些无效,在课堂教学的情感沟通中应注意哪些方面,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二、对“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情感沟通”的理解

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情感体验既包括学生对文本中所涵情感的体悟,也包括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情感状态和对学习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这两种情感体验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共同构成了学生的课堂情感体验。

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影响学生课堂情感体验的因素很多,本人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因素。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饱含着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人生感悟。其中部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甚远,学生缺乏相关情感体验;还有些文章所蕴涵的情感学生虽有相关体验,但感受不够强烈。这种情感的隔膜将会使学生难以对文中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2、学生的学习情感状态。体验情感是一种相对要求较高的学习活动,它需要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唤醒自己的相关情感记忆,与作者进行情感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这一切都要求学生需以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感状态与教学的要求不一致、不能有效唤醒自己的相关情感记忆都是常见的情况。

3、课堂的情感氛围。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性活动。在这一活动中,群体的学习心理往往对个体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课堂情感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很强的感染、弥散功能,让学生受到感染激发,得到鼓励与促进;反之,则是一种压抑与凝滞。而营造课堂情感氛围,教师的情感状态很重要,因为在教学中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的情感状态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

4、教师因素。教师是教学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学中教师亲切的话语、热情的鼓励、及时的肯定、饱含感情的教学,对形成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情感的调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4、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的因素。同一篇课文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不同的。单一的教学流程、单调的教学方式可能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合作探究的课堂组织、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可能令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情感沟通”主要是指教师通过相关教学手段的运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学习情感,并通过营造相应的课堂情感氛围,帮助学生唤醒情感记忆,使其与课文中的情感有效对接,进而形成自己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而能否有效营造相应的课堂情感氛围、帮助学生唤醒情感记忆使其与文本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是关键。

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一些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在课堂上让孔乙己去告状,讨论着朱自清的父亲穿越铁道是否违反了交通规则。从表面上看来,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洋溢着欢乐的情绪。但这种表层的热烈不能掩盖其内在的空虚,完全背离了文本的本意。这种情感的调动不仅是无效,而且对学生正确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起着反向误导作用。那种表面热闹的课堂很可能是无效的课堂。文本中作者的情感始终对课堂的情感沟通起着定向、指导作用。课堂的情感氛围也不仅是快乐、热烈这一种,而应根据文本情感的特点,该婉约处给他婉约,该凝重时让其凝重,该悲愤时使其感受悲愤,只有如此才能算是有效的情感沟通。除此以外,就“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情感沟通”而言,本人以为还有一层含义,即体验情感的方式应是语文的,充满着语文的气息,只有如此才能算是有效的语文教学的情感沟通。

在课改深入推进的今天,不少教师注重课堂的美感,十分重视课堂音乐的选择、课件制作的精美,在教学中大量开展拓展活动,而对文本的解读较为粗略。在那些悠扬乐曲、精美画面、煽情话语的调动下,学生也会被感动,也会获得相关情感体验,但这些情感体验的获得并不是真正语文教学中的内在情感体验,而是一种由外在其他因素引发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体验应该是在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经过艰苦的语文学习劳动,与自己的情感积淀进行沟通交流而获得的,是一种内在的独特感受。相关教学环节、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课堂上除了有深入的情感交流外,还应有浓浓的语文味,体现着语文学习的特点。

三、语文教学中有效情感沟通的相关策略

1、重视教学之初的有效心理沟通 教学中常常看见一些教师正式上课铃还未响起便宣布开始上课,然后通过声情并茂的话语、悠扬悦耳的乐曲、色彩绚丽的图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但从实际效果看,许多学生既未受感,也未动情,仍然游离于课堂情境之外,教师白忙活一场。

在这些教学实际中,教师之所以未能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要在于教师忽略了学生当时的学习心理,忽视了学生具体的情感需要。虽然预备铃声已经响过,但有些学生的心思并未完全集中到课堂上来,整体课堂心理还处于松散游离状态,此时教师需要采取措施,使学生将状态迅速调整到学习状态,使学生在心理上进入课堂。在公开课的教学中,由于有其他教师听课,许多学生感到心理紧张,生怕出丑,此时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缓解、消除紧张心理,使其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进行学习。在借班上课的过程中,由于师生双方彼此都不熟悉,学生对教师有一种陌生疏远感,此时教师首先应让学生在心理上接纳自己,能亲之、信之。由于教学是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要调动学生情感,首先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为其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使其真正进入课堂,这是开展教学的基础、前提。只有让学生真正进入课堂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学生的学习才是有效学习。

因此,在教学之初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状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沟通,使自己的教学活动能够与学生的情感需要相统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凡是教艺精良的教师,都是深谙此理的。他们在教学中并不急于进入文本,而是以亲切自然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其调整状态,激发其积极学习的情感需求。钱梦龙老师在一次借班上课过程中,面对来自跨了四所学校、五个年级的“杂牌军”,首先与其进行心理沟通,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支玉恒老师在《只有一个地球》的授课之始,先通过询问学生是否害怕、让学生鼓励老师不要害怕等方式,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进而又通过朗读权竞争的方法,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情绪状态下进行学习,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引导学生情感与文本蕴涵情感进行有效对接

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饱含着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人生感悟。部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甚远,学生缺乏相关情感体验;还有些文章所蕴涵的情感学生虽有相关体验,但感受不够强烈。这种情感的隔膜将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的搭桥架梯,调动学生的情感储备,唤醒学生尘封的情感记忆,帮助学生消除情感上的隔膜,就成为教学的难点之一。引导学生与文本中的情感进行有效的对接,教师须准确把握学生情感的状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产生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灵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因此,备课时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尽量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解读教材,去体察他们在阅读时可能会出现的情感障碍之处,并在教学中采用适当手段进行解决。

《背影》是蕴涵着浓厚父子深情的名篇,对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有着积极意义。在教学中本人曾以赞颂父爱的伟大、引发学生回顾平时父亲对自己的关爱的方式引入,希望能调动学生情感。但从教学实践看,学生似乎不为所动,回想不出平时父亲的关心照顾。由于学生缺乏情感的铺垫,使得整堂课只是在浅层次地解读文本,课堂缺少情感的交流共鸣,显得呆板僵硬。课后本人进行了反思,虽然平时家长对子女关怀入微,但学生认为是理所应当,并未心怀感激,意识不到这是父母爱子深情的体现。而本人授课之始充满感情的赞颂,学生觉得那只是教师个人的表演,未能唤起他们情感的共鸣,导致了课堂的缺情少感。在第二次教学中,本人从作者当时的家庭状况谈起,使学生了解到其父亲的艰难和爱子之情的可贵。简单的话语却让学生产生了情感的激荡,在文本学习中学生被文中浓浓的父子深情打动,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察到平时自己父母的无私关爱,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有一些情境的创设之所以未能有效打动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的激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情境设计的过程中,只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心理状况,忽视了学生情感心理需求,使得课堂未能形成理想的“情感场”,进行有效的情感调动、熏陶。

3、在有效的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与文本情感相融

课堂情感沟通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作者的情感。而作者的情感不是浮现在文本的表层,而是隐含在字里行间,渗透在文本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标点和每一个句子之中。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文中作者的情感脉搏,理清文中的情感层次,使学生产生情感的激荡,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或喜或悲,进行情感之旅。同时抓住文本中那些关键的词句用力锤打,咬文嚼字,细细品味,透过语言的表层深入体会,真正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细细咀嚼那些文中的话语,品味其中的动情之处;在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的刻画中,在对环境的细致描写中,体会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意境,进行情感交流,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可通过范读引路,用自己积极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引导他们进入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配乐朗读、反复诵读,读出神韵,读出情味,以声传情,使整个课堂上“情融融,意切切”。同时适时引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在头脑中再现相关情景画面,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境,深入人物内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受到熏陶感染。

当学生对文中蕴涵的情感有所感受、体会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将这种情感体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相联系,与自我的情感历程相对话,使学生在文本学习中读出自我,并让学生通过一定方式将其表现出来。这种情感的表现过程既是促使其情感体验进一步深化过程,又是发展其语文能力的过程。其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可以让学生通过文章形式来表现,也可以通过语言训练的形式来表现。在《背影》的教学中,当学生被文中的父亲深深感动时,本人及时引导学生按照“父爱如„„”的形式写一组比喻排比句,来表现自己所理解的父爱;按照“父爱是„„”的形式写一组排比句,列举生活中体现父爱的具体事例。如果说文本阅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被感动的话,那么这些练习则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对父爱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体验。在这种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丰富了自身的情感世界,发展了自己的语文能力。

4、及时调控课堂中的情感流向 课堂中学生的情感是动态的、变化的,学生的情感流向常常会偏离文本情感的基调,教师应及时进行引导、调控,因势利导,使其与文本情感实行有效对接。唐江澎老师在《生命的意义》一课教学中,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朗读,当发现学生未能准确把握保尔的感情状态时,教师让学生回顾相关小说情节,引导学生体察保尔面对战友的坟墓、思考人生意义时的心情,从而“更准确地读出他的情感”。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出保尔在说那段名言时的感情,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为什么而活?你又将怎样活着?与保尔进行心灵的对话。学生纷纷畅谈着自己的人生理想,课堂气氛变得轻松起来。这时唐老师适时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所谈论的话题是一个严肃而重大的话题,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而且准备用整个人生去实现的诺言。并引入介绍潘子洁的生命故事,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许多学生泣不成声,课堂气氛变得凝重,学生开始用心体会保尔说这段话时的情感。这堂课之所以获得成功,主要在于唐老师成功地把握了学生的情感流向,当课堂的情感氛围出现偏离时,教师通过介绍潘子洁的生命故事进行引导,使其与文本中作者的情感基调保持一致。这种对学生情感的适时有效调控体现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教学艺术水平。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对文本不断进行新的解读,获得新的理解,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变化波澜。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获得新的发现、新的理解的过程,在这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丰富着自身的情感体验。在杜甫《江村》一诗的教学中,当学生感受到诗中作者平静、满足的情感后,教师组织学生齐读全诗,体会诗中作者的满足之情。进而教师再读,让学生比较师生朗读的不同之处。通过讨论探究,学生进一步领悟到隐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那种自嘲、不满足。对诗歌的再次探究解读,学生经历了“无疑—生疑—探究—解惑”的过程,对诗中作者的情感产生新的体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有效进行课堂情感沟通需要教师从课堂设计的整体角度进行思考,综合把握文本、作者、学生、教师等多方面因素,充分考虑每一个教学细节,体现语文学习的特质,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只有如此其情感沟通才能算是有效的,其语文教学才能算是有效的。

上一篇:辞退员工的公函下一篇:美就在身边作文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