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方法

2024-09-27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方法(共12篇)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方法 篇1

沟通是一门艺术。一次成功的师生沟通, 不啻一次成功的教育。教育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沟通的障碍。教育中如果缺乏沟通, 则学生的“心事”教师永远猜不明白, 教师的“柔情”学生也永远不懂。师生互相埋怨、指责并陷入苦恼之中, 教师失望, 学生伤心。其实, “通”则“不痛”, “痛”则“不通”。通过有效的沟通, 教师得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生也真正理解了教师;通过沟通, 妨碍师生情感交流的心墙才能被彻底拆除, 完善的教育共同体才能构建起来, 教育目标才能顺利实现。本文中笔者主要谈一谈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方法和艺术。

一、磨去“棱角”, 消除学生的防卫心理

在师生交往中, 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时通常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教师的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一种是民主的、平等的态度, 教师对学生关怀备至, 态度和蔼可亲, 双方沟通融洽;另一种是独断专行的、专制的态度, 学生常遭到教师的大声呵斥, 教师常对学生瞪眼睛、板面孔甚至体罚学生。采取后一种态度容易导致师生之间发生冲突。有这样一件事:学生为了在墙上悬挂陈列品而大胆地站在窗台上, 教师大喊:“危险!你给我下来!”表面上看教师很“愤怒”, 而实质上他是在关心学生, 但由于语言生硬, 学生很可能不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如果教师这样说:“危险!让我来吧。”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学生不但会感激教师的关爱, 而且会从理智上、情感上接受教师的意见。在与学生沟通时, 教师应把“粗暴”的语言磨去些“棱角”, 使语气变得柔和一些, 这样学生在聆听时会感到自己是被尊重、被信任的。“软化”语言, 有利于消除学生的防卫心理, 营造宽松、和谐的师生交流氛围。

二、建立同理心, 促进师生间的理解和认同

人际沟通理论指出, 同理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同理心是师生沟通的润滑剂, 它能帮助教师有效地实现师生沟通。心理学家把“沟通方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 尝试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参照标准出发来看待事物, 使双方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察各自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中产生的独特感受”称为同理心,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了解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让对方了解到你愿意为他着想的意愿。这就要求教师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 尝试以学生的参照标准来看待事物,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察其思想和行为, 了解其独特的心理感受, 并有效地将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学生, 使学生感到被理解、被尊重, 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 从而建立一种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

在同理心的基础上, 师生双方才能相互认同。我国学者陈枚对师生交往中的相互认同做过较全面的概括。他指出, 师生间要达到相互认同, 通常需要在头脑中形成“四个形象”的认知:一是双方各自客观存在的本来形象;二是双方通过自省形成的自我形象;三是对方在自己头脑中的形象;四是自己在对方头脑中的形象。一般来说, 如果对这“四个形象”的认知比较统一, 师生沟通就会顺畅、愉悦;否则就会影响师生间认同关系的建立, 甚至导致师生发生冲突。在正常的情况下, 师生间的相互认知或多或少存在脱节。究其原因, 首先是教师本人不善于或不能正确地表现自己, 从而造成学生的误解;其次是学生缺乏洞察能力, 对身边现象的推断或归因有误, 如, 把因自己基础差或不努力所造成的学业失败, 归因于教师教得不好、态度不好等;最后是由于人际知觉效应, 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刻板印象和偏见。因此, 当师生之间出现认知冲突时, 教师要更多地寻找自己与学生间的共同点, 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力求达到“四个形象”的认知统一。

试举一例。近来, 我班的小宇情绪不稳, 有时闷闷不乐, 有时无端发火。一天上课时, 我问他为什么不交作业, 他头也不抬, 从书包里取出作业本, 当着全班学生的面, 把作业本扔在我的脚下。学生们都愣住了, 预感到一场冲突即将爆发。我感到很难堪, 但我想:小宇平时成绩优秀, 尊敬师长, 不可能无端在课堂上对教师无礼, 其中必有原因 (站在对方立场上理解对方并期待了解导致这种情形出现的原因) 。我压住心头的怒火, 对小宇微微一笑, 然后弯腰拣起作业本, 说:“我帮你拣起作业本, 同时也帮你拣起刚才被你扔掉的自尊。” (让学生知道教师是了解学生的) 小宇深感愧疚, 幡然悔悟。下课后他主动到办公室向我道歉。我顺势了解到, 他近来的情绪变化是由于父母闹离婚。他恨父母, 恨每一个人。

我对他进行了一次家访, 以告知其父母孩子的近况。小宇的父母听了我的讲述, 深深地后悔, 表示真不该为点滴小事就闹离婚, 以致影响孩子的学习、成长。不久, 快乐的笑容又浮现在小宇的脸上。

班主任巧妙地运用同理心来感化学生, 可使学生从“自己人”的角度去领略教师的感受、信念和态度, 去接纳、尊重、理解教师, 从而在内心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

三、设置心理沟通信箱, 促进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师生交往中有时会发生对“规范”的冲突情况, 这源于学生对规则和规范的理解失当。学生生活在特定的家庭和社区之中, 家庭和社区中一些不成文的规范会影响学生接受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如, 有的学生在家中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 常因一些小事而遭到家长的打骂。打骂损害和侮辱了学生的人格, 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自卑感和逆反情绪。学生很有可能把不良情绪转移到教师身上, 认为“大人没一个是好人”, 不愿与教师谈心。设置心理沟通信箱可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把心里话讲出来, “规范”冲突情况就有可能消除。同样的道理, 对于那些不善交际、性格内向的学生, 更要创设条件让他们把“当面不好说”或“说不清”的心事表达出去, 这样才能更快地解开他们的“心结”, 治愈其“心病”。如, 有个四年级的女生胆小怕事, 缺乏自信, 不愿与同学、教师交往。教师常感到当面沟通难于了解她的内心世界, 于是鼓励她向学校的心理沟通信箱投信。有一天, 学校心理沟通信箱里收到了她的信, 信上写道:“老师, 我想当班长。我当了班长后, 一定能克服性格弱点, 以一个全新的形象站在大家的面前。”这个学生把“当面不好说”的心事传达给了教师。教师让她当了班长, 这个学生果然进步很快, 自我教育能力得到了加强。

四、运用榜样激励法, 平衡师生关系

教与学是师生进行双边对话并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在追求教与学的目标方面都可能出现三种情形:一是教师与学生追求的目标都很高, 而且有特别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二是教师与学生追求的目标都很低, 得过且过, 不思进取;三是教师与学生追求的目标不一致, 呈一高一低状态。一般来说, 追求高目标的教师和追求低目标的学生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更大, 冲突的激烈程度也更强。尽管教师出于良好的愿望对学生提出了期望和要求, 但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超出了学生 (特别是“学困生”) 的承受能力, 就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甚至是“造反”。师生在教学目标上的这些差异, 必然要导致师生交往中的冲突。遇到这种情况, 可运用榜样激励法, 激起学生“别人行, 我也行”的积极尝试成功的欲望, 进而使他们产生模仿心理, 通过努力达到目标, 获得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 这份喜悦就会变成一种自信、一股动力, 推动着学生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并持续完善自我。实践证明, 树立榜样、发挥榜样激励作用, 可以增强师生沟通的实效。

“角色”一词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 在群体中具有的地位和身份。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有经验的教师遇到调皮捣蛋的学生时, 通常不会以“清洁工”的角色出现, 将学生排除在自己的视野和关怀之外;而是扮演“开发者”的角色, 不断挖掘并强化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多谅解、少指责, 适当降低要求。教师也应扮演“合作者”的角色, 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互动, 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信任, 思想上不歧视他们, 感情上不厌恶他们, 态度不粗暴, 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 了解和分析他们存在问题的原因, 对症下药, 长善救失,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师生沟通是一门艺术, 作为教师, 应当专心研究这门艺术。只有摸清师生沟通障碍的成因, 掌握灵活多样的沟通方法, 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摘要:阅读提示:没有人能够否认, 沟通是一门艺术, 教育也是一门艺术。当教育遇到沟通的问题时, 教师唯有以“艺术”的眼光和方法去应对,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沟通效果。本期“德育”栏目的两篇文章, 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师生沟通的方法、技巧和艺术。两篇文章各有侧重, 前面一篇寓教育方法于理论之中, 后面一篇则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沟通“心法”;二者殊途同归, 都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指明了道路。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方法 篇2

——听姚继海教授讲座有感

这次培训,我有幸聆听了姚教授的《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讲座。姚教授的讲座令我们回味无穷,首先是姚教授的讲座非常的生动有趣;再有通过教师心理健康讲座,在我心中奠定了教师心理健康对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特殊的地位。

作为我们教师而言,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普通的人,也同样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又要求教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心目中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以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熏陶学生,而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源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听了这次讲座使我更加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我认为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有以下影响:

1、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2、教师的心理状况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

3、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

4、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

5、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学生每天在学校与教师的有效接触时间长达六、七个小时。在学校中教师是当然的主导者、支配者,教师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

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他们常表现得烦躁、易怒、容易冲突、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教师情绪不稳、常烦躁,学生也会受影响,如学生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学习效率不高,效果不佳,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问题,甚至疾病。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教学积极,就会想方设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也会同样积极,积极的学,积极的思考。因为教师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心理会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均有直接的、积极的影响。

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艺术 篇3

关键词:赞美;肯定;倾听;言行

一、用欣赏的眼光去赞美和肯定学生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一句六月寒。”无论什么人都愿意听到赞美的话语。身为教师的我们就要善于与学生沟通;就要放下教师的威严走进学生;要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用眼神、动作、表情、语言和诚心去感染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会给学生自信,一句鼓励的评语会给学生自信,一句鼓励的话会让学生信心倍增。如果教师能巧妙地运用这些沟通的艺术和激励的方法去赞美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心情愉悦,这种教育的手段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学生,哪怕是学习最差、品行最差,他的身上也一定会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作为教育的切入点,通过对学生的赞美进行情感沟通,打开学生的心门,教育自然会成功。我班有个男孩,父母外出打工,他和奶奶住在一起,奶奶不能辅导他学习,自己自制能力不强又很懒惰,所以,很少完成作业。每天他总是编造很多借口来敷衍我。因为“他”我很头疼,要怎样才能帮助他呢?渐渐地,我发现除了不完成作业,他很爱回答问题,也爱劳动,在他的身上还是有很多优点的。于是,我经常在他回答问题时和积极劳动时表扬他,也经常和他谈心,鼓励他克服贪玩的毛病,哪怕每天只完成自己想做的题。

二、用一颗诚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

只有倾听,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与想法;只有倾听,才能捕捉到来自学生的信息;只有倾听,才能让学生产生信任感;也只有倾听,才会让学生愿意接近你,实现心与心的沟通。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答是否有价值,要善于体验学生的情绪,这就成了教师能否与学生正确地沟通,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三、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时时刻刻以自己的行为规范影响学生,给学生示范正确的行动导向。教师自身的形象和精气神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最能打动学生的。要让学生讲文明懂礼貌,自己首先要做一个充满爱心的真诚的人。遇上学生问候,要微笑应答;需要学生帮忙时,要及时表示感谢;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自己就要认真写好板书和批语;要求学生认真学习,自己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给学生做出表率。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欣赏你,才会愿意接近你并和你沟通。

如果学生觉得和教师共同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如果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被尊重,那么他们才会爱上你的课,才会为了喜欢你而愿意做你布置的任何一个任务。所以,我坚信,沟通要从心开始,从爱开始,从欣赏开始,只有教师做到了这些,才能成为一名善于沟通的合格的教师。

(作者单位 吉林省大安市安广镇第一小学)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方法 篇4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初中语文,沟通

城乡结合部的学生生源构成复杂, 多半是“弱势生源”, 学生中留守子女多, 父母离异家庭子女多, 下岗家庭子女多, 学困生多。有的学生因长期缺乏家庭温暖, 被集体冷落、歧视, 自尊心受到损伤, 性格孤僻, 存在自卑、自暴自弃等消极的情绪;有的因家长过分溺爱, 养成自我中心主义, 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 与教师关系紧张, 对立情绪严重。他们普遍存在厌学情绪, 意志不坚定, 极易受外界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能否拨动学生情感琴弦, 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就成为了教学成败的关键。那么, 作为城乡结合部的语文教师, 怎样做才能成功架起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

一、思想上多沟通

与学生交流首先要做到平等、真诚。城乡结合部初中生较多存在自卑心理, 性格比较孤僻, 不善于或是不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教师只有放下架子, 真诚相见, 才会创造出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 解除学生心理防线, 让学生把那些对父母不能说、不敢说的话倾诉给教师, 以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多鼓励赞美。教师要善于“打着灯笼找优点”, 努力寻找到的闪光点。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我的一名学生, 厌学情绪特别严重。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 我得知他特别喜欢跳街舞, 每天都会抽出时间跟伙伴们一块练习。我表扬他有恒心有毅力, 热心地帮他收集有关街舞的文字及图像资料。我表现出来的欣赏的态度及对他的帮助, 最终打动了他, 慢慢地, 他上课不再打瞌睡, 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另外, 要做到理解和宽容。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往往会流露出一些消极、错误的思想, 教师不宜一昧地否定, 要表现出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尤其是学生遇到困难而动摇、徘徊、困惑时, 要及时耐心地作正面疏导。

二、生活上多关怀

城乡结合部的留守学生及农民工子女大多在生活上无法享受到父母贴心的关爱, 他们的内心深处比其它孩子更渴望关爱, 所以教师还要在生活上对这些学生多一些慈母般的体贴和关心。我所在的学校的一名优秀语文教师, 每逢过节的时候会带着不能回家的学生到自己家里一块儿吃饭, 或是给他们准备一些小礼物, 学生生日的时候从来不会忘记送上真诚的祝福, 查寝的时间她给女生讲解生理卫生知识, 提醒男生要及时更换订单被套, 她的办公桌里经常会为女生准备好卫生巾……学生们从心底里愿意跟她亲近, 甚至连对某位异性产生好感都会悄悄告诉她。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在其它老师上课时总捣乱的学生, 在她的课上都变成了乖孩子。如果语文老师能像这位班主任一样,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 给予学生慈母般的关怀, 学生就一定会因为喜欢语文老师而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 愉快接受语文教师的教诲, 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 从而实现语文教师的期望。

三、在学习上多辅导

城乡结合部初中生语文底子大多较薄, 课堂上的知识往往不能一时消化。由于害怕被嘲笑、拒绝、否定等心理方面的原因, 对于没弄懂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会采取搁置的态度, 不会主动找老师请教, 这就需要老师主动地多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课外辅导。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成绩的提高往往见效慢, 需要语文教师和学生都付出更多的耐心。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往往存在语文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对的问题, 教师辅导时应予以关注。我有个学生, 每次背课文, 他总是比语文成绩好的学生还背得快, 但每次考试都在及格分上徘徊。我细心分析, 发现他总是读“望天书”, 会背不会写;学过的语文知识, 虽然记得, 却总是不会灵活运用。于是我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现在他的语文成绩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

四、学生活动多参与

不管是班上的集体活动还是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 教师都要尽量多参与。当班与班展开竞赛时, 语文教师要把自己当作班集体的一员, 积极出主意、呐喊助威、当好服务员, 与学生一同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失败的痛苦。城乡结合部中学的学生, 周末或假期自主管理的时间多, 自行组织活动的机会就比较多。如果教师参与其中, 主动和学生聊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更容易使学生在头脑中淡化教师的角色身份, 而把教师当作他们的玩伴。教师此时因势利导, 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与学生家长多沟通

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家长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或是工作太忙等原因, 往往会忽视与教师的沟通, 我们当教师的就得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 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学习语文的情况, 与家长共享教育成功的喜悦, 或是积极与家长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语文教师还要做学生家长与学生交流的纽带, 把学生的心声及时传达给家长, 尽力协调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如果拉近了与学生家长的距离, 其实也就无形中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道德失范的成因与对策研究》南京市江宁区麒麟中学课题组.

[2]《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庭教育责任转移研究》韦相逢.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误区 篇5

有一个学生经常迟到,教师多次与他交谈过,收效甚微。见到他今天又迟到了,教师很生气地说、“明天再迟到的话,你给我站到办公室去。”学生见到教师这样,可能感到恐惧和屈从,但心里并不一定会服气。又如教师说、“如果你再不改的话,我就打电话给你的家长,让他来见我。”如此等等。这样,受到警告与威胁的学生有可能对教师产生敌意,从而拒绝教师的教育。有时甚至做出教师不希望看到的反应、“好啊,你叫家长去吧,我就这个样。”在教师的态度不被接纳的情况下,学生的态度也是完全消极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样就造成了沟通的障碍。

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 篇6

学生对老师的问题是否能够理解,对老师的教育是否能执行,对老师的想法是否能够接受,这些都依赖有效的沟通。新课标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作为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沟通,尽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但使学生感受到平等,营造畅所欲言的氛围,还有利于提升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技巧,对教学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结合自身教学,总结了如下几个有利于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策略。

策略1:了解学生状况,掌握其思想动向

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应该要多学习、多了解、多询问、多做调查研究。我们要养成一个习惯,在与学生沟通前要先了解一下学生的家庭环境什么样,学习状态怎样,同学关系如何,这样可以不让我们犯忌讳,能够顺利与学生沟通,较快地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要利用其取得进步或者有好的表现等大好时机,主动与学生推心置腹地交谈,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不了解状况就批评学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会导致与学生发生冲突。比如,在八年级的思想品德《我与父母交朋友》单元教学时,若班级中孩子存在单亲家庭或者是问题家庭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措辞,设计的问题请学生回答时要有选择性。否则很容易让学生尴尬,使自己被动。

一位成功的教师应该是“我的学生的确在适应我,但我为丫适应他们而作出的努力要多得多。”经常询问学生,“说说看,你对这件事是怎么考虑的?”经常到学生中走走,一方面便于发现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听到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教师才可以掌握主动权,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的隐私。把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了,再把学生叫过来面对面地谈,这样教师言之有理,学生才会心甘情愿听你的话。

策略2:少用惩罚,学会理解

哪个学生不是在不断学习中长大的?如果你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你直接就进行批评,往往会打压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其实,正确的做法是,用平和的语气请学生自己说明,持有这种观念或者存在这种想法的原因,你再帮助他分析这些问题该这样解决,这就叫做学习。如在学习七年级思想品德《学会调控情绪》单元时,有学生提出该班级中某一位老师脾气很急,这时我没有置之不理或责骂他,而是请他起来分析一下该教师往往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对学生责难,接着让全班分成学生和教师两个角色,让他们来思考避免出现负面情绪的方法,讨论后总结,并建议班长将讨论的结果用书信的方式写给那位老师。课后我也私下与该老师进行了沟通,最终化解了他们师生之间的矛盾。

策略3:提供方法,紧盯过程

与学生沟通,重要的是提供方法和紧盯过程。作为教师,我们担当着指导者与引路人的角色,我们应该告诉学生怎么做作业、怎样看待考试、怎样记笔记、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听课。总之,教学的真正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也就是要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学会拒绝》单元教学过程中,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寻找身边的不良诱惑,并尝试分析这些不良诱惑的影响和拒绝的方法,最后让学生表态自己未来将怎么做。看似教学任务到这里已经完成了,但真正的效果要看学生面对实际生活中的诱惑时真实做法的改变,就要经常了解学生的状况,及时引导。

沟通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好地成长,教师比学生有学习经验,应该把自己的方法提供出来给学生借鉴学习。但是人总有一种惰性,为了防止有学生偷懒,方法提供出来后,还要紧盯过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督。

策略4:积极关注,及时反馈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不再像小学生喜欢举手发言表现自己了,因为他们害怕在发言时出现错误而被同学嘲笑,或者被老师责难。因此对敢于发言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增长其自信心。如本人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过一个学习上有困难的男生,胆子也很小,于是我在课前悄悄地告诉他上课要提问的题目和答案。在课堂上他顺利地将我提出的问题回答了出来,同学们都很奇怪,我给予了及时的表扬。该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始高涨。持续一段时间后我只给出问题不给出答案还让他回答,他由于一直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回答也是很顺利。最终他成为班级中本学科掌握最好的同学之一。

有效的沟通有赖于教师使自己的思想成为学生的一部分,并使学生与自己在思想上真正地融为一体。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要学会“听”。首先要给学生留出讲话的时间,;其次听话听音,也就是说,学生讲话时不要打断,应做好准备,以便恰当时给对方以回应,鼓励学生讲下去。

策略5:控制情绪,彼此尊重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时候,最容易受到情绪上的干扰,因为人都有脾气,尤其是身为教师,教学压力大,心情常常不好,因此,就容易对学生的问题处理时情绪化。如学生上课时讲话,教师制止他,学生反而说“我没说话。”教师应该保持冷静,在课后找他询问,原来在该生的“词典”中“说话”的意思就是“说与老师上课无关的话”,这样就避免了一场无谓的冲突。古代先哲亚里士多德曾说过:“问题不在情绪本身,而是情绪本身及其表现方法是否适当。”各式各样的困扰之源并不在情绪,关键在于你能明白妥善处理情绪的重要性。因此面对学生的各种各样问题时,要学会换位思考,挖掘学生的真正动机,才能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心灵的沟通 篇7

一、教师要在对学生的管理教育中得以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 靠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实现。

(1) 教师要置身于学生之中, 增加与学生沟通的机会和时间。在课堂教学中, 在日常生活中, 教师要通过与学生的直接接触,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 了解学生的好恶, 情感意识等各方面情况。尤其作为班主任, 接触学生的条件优越, 更应做到置身于学生之中, 课间休息时, 一日三餐中, 校内外活动时, 要完全与学生“同处一室”, 尽可能地与学生多接触, 多了解学生。

(2) 要敢于向学生暴露自己, 让学生了解教师的优缺点, 了解教师的工作方法, 性格特征等。当教师的言行出现错误时, 教师要敢于向学生承认错误,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 这样才能使教师与学生更好的进行心灵沟通。

2009年8月, 我开始担任电子09-1班班主任, 我认识到, 新生刚刚入校, 有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在校住宿, 远离了父母、亲人, 这时候, 学生最需要的是教师的理解和关怀, 同时, 这也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良好契机。在学生军训时, 我时刻不离学生左右, 用爱关心他们, 帮助他们, 让他们意识到, 虽然远离家乡, 可他们并不孤独无助, 班主任老师会时刻跟他们一起, 分担风雨, 共享彩虹。个别学生训练怕苦、怕累, 但当他们看到作为班主任的我, 跟他们一样被晒黑的时候, 也都坚定了信心, 坚持到最后。9月末, 校运会如期而至, 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布置班级、一起为同学呐喊助威, 当大家迈着整齐的步伐, 喊着响亮的口号走过主席台时, 我感受到了这个班集体空前的强大, 无论是老师, 还是学生, 我们已然融为一个整体。

二、教师要以对学生的爱心实现与学生心灵的沟通

中职学校的学生自制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还都处于逐渐形成时期, 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帮助。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学生, 让学生体会到教师是他们的“良师益友”。首先, 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这是教师对学生关心和爱护的具体体现, 教师在处理班级各种问题时, 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 充分信任他们。在教育中因材施教, 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班级组建之初, 对于新物色的班干部, 我总是鼓励他们大胆工作, 当他们出现错误时, 我都是想方设法在同学中予以弥补, 暗中指出班干部的不足和改进方法, 树立班干部在同学中的威信, 班干部对教师的良苦用心非常感激, 更加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有的学生军训时表现不佳, 受到了教官的批评, 总觉得教官老师瞧不起他。在学校开运动会时, 我就把借锣鼓、彩旗、钉子鞋等任务分别交给他们完成。这几个学生觉得老师信任他们, 很高兴地完成了任务, 趁此机会, 我再对他们予以表扬, 他们的自信心马上得到很大程度提高, 师生间的隔阂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其次, 教师要关心帮助学生。学生远离父母, 需要教师的关心、帮助,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及时主动地帮助学生解决, 这是与学生心灵沟通最好的方式。学生开学一段时间后, 正逢中秋佳节, 自然是思乡心切, 我就自费为学生买来中秋月饼, 和同学们一起唱歌, 谈心, 同学们在愉快而轻松的氛围中度过了离家后的第一个中秋佳节, 通过这次活动, 同学们对我的信任与依赖又进一步的加深。

三、对学生言而有度, 宽而有量, 在谈话中达到与学生的心灵沟通

(1) 要理解学生。学生刚刚入校时, 对学习的规章制度还一时把握不准, 难免会出现错误或做的不到位等情况, 对此, 教师必须对学生严加管理, 对学生的错误及时作出批评指正。批评的时候, 态度要严厉, 但不能过于尖刻, 不能挖苦学生, 可以推心置腹的与其进行交谈, 使其在内心认识到错误所在, 找到错误的症结, 进而及时改正。

(2) 以理服人。教师在学生出现问题时, 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 因势利导, 坚持正面教育, 不能主观臆断, 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去处理,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弄清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和心理活动, 有的放矢地加以批评指正, 防止学生“顶牛”。

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 篇8

学生对老师的问题是否能够理解,对老师的教育是否能执行,对老师的想法是否能够接受,这些都依赖有效的沟通。新课标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作为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沟通,尽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但使学生感受到平等,营造畅所欲言的氛围,还有利于提升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技巧,对教学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结合自身教学,总结了如下几个有利于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策略。

策略1:了解学生状况,掌握其思想动向

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应该要多学习、多了解、多询问、多做调查研究。我们要养成一个习惯,在与学生沟通前要先了解一下学生的家庭环境什么样,学习状态怎样,同学关系如何,这样可以不让我们犯忌讳,能够顺利与学生沟通,较快地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要利用其取得进步或者有好的表现等大好时机,主动与学生推心置腹地交谈,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不了解状况就批评学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会导致与学生发生冲突。比如,在八年级的思想品德《我与父母交朋友》单元教学时,若班级中孩子存在单亲家庭或者是问题家庭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措辞,设计的问题请学生回答时要有选择性。否则很容易让学生尴尬,使自己被动。

一位成功的教师应该是“我的学生的确在适应我,但我为了适应他们而作出的努力要多得多。”经常询问学生,“说说看,你对这件事是怎么考虑的?”经常到学生中走走,一方面便于发现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听到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教师才可以掌握主动权,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的隐私。把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了,再把学生叫过来面对面地谈,这样教师言之有理,学生才会心甘情愿听你的话。

策略2:少用惩罚,学会理解

哪个学生不是在不断学习中长大的?如果你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你直接就进行批评,往往会打压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其实,正确的做法是,用平和的语气请学生自己说明,持有这种观念或者存在这种想法的原因,你再帮助他分析这些问题该这样解决,这就叫做学习。如在学习七年级思想品德《学会调控情绪》单元时,有学生提出该班级中某一位老师脾气很急,这时我没有置之不理或责骂他,而是请他起来分析一下该教师往往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对学生责难,接着让全班分成学生和教师两个角色,让他们来思考避免出现负面情绪的方法,讨论后总结,并建议班长将讨论的结果用书信的方式写给那位老师。课后我也私下与该老师进行了沟通,最终化解了他们师生之间的矛盾。

策略3:提供方法,紧盯过程

与学生沟通,重要的是提供方法和紧盯过程。作为教师,我们担当着指导者与引路人的角色,我们应该告诉学生怎么做作业、怎样看待考试、怎样记笔记、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听课。总之,教学的真正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也就是要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学会拒绝》单元教学过程中,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寻找身边的不良诱惑,并尝试分析这些不良诱惑的影响和拒绝的方法,最后让学生表态自己未来将怎么做。看似教学任务到这里已经完成了,但真正的效果要看学生面对实际生活中的诱惑时真实做法的改变,就要经常了解学生的状况,及时引导。

沟通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好地成长,教师比学生有学习经验,应该把自己的方法提供出来给学生借鉴学习。但是人总有一种惰性,为了防止有学生偷懒,方法提供出来后,还要紧盯过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督。

策略4:积极关注,及时反馈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不再像小学生喜欢举手发言表现自己了,因为他们害怕在发言时出现错误而被同学嘲笑,或者被老师责难。因此对敢于发言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增长其自信心。如本人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过一个学习上有困难的男生,胆子也很小,于是我在课前悄悄地告诉他上课要提问的题目和答案。在课堂上他顺利地将我提出的问题回答了出来,同学们都很奇怪,我给予了及时的表扬。该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始高涨。持续一段时间后我只给出问题不给出答案还让他回答,他由于一直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回答也是很顺利。最终他成为班级中本学科掌握最好的同学之一。

有效的沟通有赖于教师使自己的思想成为学生的一部分,并使学生与自己在思想上真正地融为一体。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要学会“听”。首先要给学生留出讲话的时间;其次听话听音,也就是说,学生讲话时不要打断,应做好准备,以便恰当时给对方以回应,鼓励学生讲下去。

策略5:控制情绪,彼此尊重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时候,最容易受到情绪上的干扰,因为人都有脾气,尤其是身为教师,教学压力大,心情常常不好,因此,就容易对学生的问题处理时情绪化。如学生上课时讲话,教师制止他,学生反而说“我没说话。”教师应该保持冷静,在课后找他询问,原来在该生的“词典”中“说话”的意思就是“说与老师上课无关的话”,这样就避免了一场无谓的冲突。古代先哲亚里士多德曾说过:“问题不在情绪本身,而是情绪本身及其表现方法是否适当。”各式各样的困扰之源并不在情绪,关键在于你能明白妥善处理情绪的重要性。因此面对学生的各种各样问题时,要学会换位思考,挖掘学生的真正动机,才能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方法 篇9

所谓沟通, 是指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协调、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和, 是人与人相互取得联系的一个最主要的渠道。教师的协调沟通能力, 是指教师善于沟通、协调学校及校外各种关系的能力。要想在和谐的氛围中生活、工作, 教师就要学会善于与人交往, 倾听各方面意见, 善于缓和矛盾, 解决冲突, 使教学工作各方面、各层次、各环节达到相互协调。

一、畅通师生的交流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 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人际关系越来越疏离。只有加强与学生沟通, 师生情感和谐融洽, 学生才能“亲其师, 信其道”, 进而“乐其道, 学其道”。

有位名人说过:没有情感,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 要引导好教育好学生, 要常常与学生沟通。教师与学生心灵的沟通, 强化育人效能, 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关爱的目光。教师的目光是一种信任和力量。课堂上,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 你要给予欣赏的目光;办公室里, 当学生求助问题时, 你要给予鼓励的目光;校园里, 当学生向你打招呼时, 你要给予温暖的目光。

2.情感的交流。每天早上的晨会课, 是老师和学生的一次情感沟通。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 谈谈日常的行为习惯, 通过讲故事, 进行思想品德宣传教育, 这样潜移默化的交流和影响, 定能收到实效。

3.轻松的聊天。课间, 教师可以和学生聊聊天, 说说假期里的趣闻, 调节气氛, 融洽感情。这样的沟通, 不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而且充实学生的课外生活。

二、做好与家长的沟通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为我们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同样, 教师做好与家长的沟通, 也是十分重要的。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行为, 孩子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育有关。因此, 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良好沟通, 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家长的沟通,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电话联系。与家长联系, 是我们教师的一项日常工作。可是, 我们常常会发现, 有些家长害怕接老师电话, 甚至拒接电话, 导致有些工作无法开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是因为我们只有当有事的时候才和家长联系, 并且一定是不好的事才和家长联系。久而久之, 家长就条件反射般地害怕接到老师电话。

其实, 家长和教师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 只要教师爱学生, 一切为学生着想;只要教师以诚相待, 对家长多一分尊重和理解, 就一定能与家长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关系, 而最终家长将对教师理解、放心。

2.家长会交流。教师可以尝试无论是同优等生还是学困生的家长交流, 都可以从正面表扬入手, 即使是说缺点, 也要让家长感觉不是在批评自己的孩子, 而是在为孩子着想。要创造和谐融洽的谈话氛围, 同时要把与家长的交流沟通重点放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每次家长会, 教师可以结合平时自己的教育经验, 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科学教育方法。家长们平时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有很多迷茫, 非常乐意和老师探讨交流这些教育经验。家长从老师那里获取有效的经验, 使得他们更加信任支持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3.家访面谈。为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 而家访是联系家长、了解学生在家表现的基本途径。

家访时, 教师语言简明, 言辞不能过激, 面对有问题的学生家长时, 更不能对家长怒气冲天, 也不能用训斥的口吻与家长沟通谈话。教师根据不同的家庭环境类型, 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比如, 有些家长文化程度很高, 有自己一套教育孩子的方法, 家访时教师可以如实地向家长反映孩子在校情况, 认真倾听家长的看法, 了解情况, 和家长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对一些护短的家长, 家访时可以先肯定孩子的进步, 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表扬, 再提出孩子的一些不足之处。这样, 家长在心理上有个缓冲, 比较能接受。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四个原则 篇10

一、放下身架

从宽泛的社会意义上讲,人与人之间要实现沟通、成功交往,必须要有共同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师生之间更不例外,他们的共同点最重要的就是人格上的平等和在知识面前的“学习、研讨、合作”者。如果教师把自己看成是万事皆知晓的“知识辞典”和不做错事的“圣人”,在学生面前一味严守个人的师道尊严,学生势必会对老师怀着敬畏的心态并敬而远之。如果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学生自会小心回避,甚至锁住“心灵”严防老师的“说教”与批评。

因此,要实现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放下身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起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多采用讨论、探讨的方式,认真对待学生的反馈和见解,引导和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认真贯彻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新理念;在与学生谈话时要注重平等交流、互帮互学,多探讨、少武断,多开导、少批评,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即便在对学生实施管理中,遇到个别违规学生需要进行批评教育时,也一定要注意场合和方式、方法,给学生留点面子,特别要注意语言的修辞,绝不能用过激的语言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二、付诸爱心

师生之间贵在心灵的沟通,语言沟通的障碍,根植于“心”。如果教师与学生各有一个心灵世界,心里想的东西南辕北辙,在语言和行为上必然格格不入,这就会形成师生之间的“代沟”,这是实现师生沟通的最大障碍。如果教师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学生施教,效果必然不佳,进而导致对学生丧失耐心,甚至歧视。

而解除这一障碍的根本途径是:教师在学生身上付诸更多的爱心。如果一个教师把全部心血和精力都投放在学生的身上,心里总是装着学生,把关爱无私地给予学生:当学生生病时,教师能表现出关切、心疼、焦急的心情,并积极安排救治;对家庭生活极其困难的学生,能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并动员班级学生积极为其捐助。这样的老师,学生也自然愿意求教、求助。因为他们认可老师这种高尚的师德。

三、宽容大度

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各有各的兴趣爱好,各有各的优势和弱点,各有各的语言和行为习惯,并且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程度不一的缺点和错误,这一切都应包容在教师的心胸之内。须知,教师的狭隘心胸会对学生特别是“差生”产生鄙视、急躁甚至是排斥的心态。如果教师不能宽容大度地包容具有极大个性差异的学生,用一个眼光去看待、用一个尺度去衡量,必然会处处遇到沟通的障碍。

这里讲的宽容大度,并不是对学生身上的缺点、错误采取听之任之的放纵态度,而是对不同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表现,采取客观面对、坦然证实的态度。既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怨天尤人,更不可对表现极差的学生存有不相容和排斥的心理。教师的宽容大度,不仅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理智。能包容和证实不同学生、不同表现的客观存在,自然会以平和的心态,采用不同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只有这样,才会与每个学生顺利实现沟通。

四、换位思考

教师与学生之间,无论是“师”与“生”的角色地位不同,还是阅历、学识、生活环境的差异,或是年龄段的不同,都会导致教师与学生想不到一块、说不到一起,从而形成沟通的障碍。要排除这一障碍,教师必须懂得和善于换位思考。教师面对学生要学会设身处地,要为学生着想,要理解学生。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理解,对不同的情况要有不同的分析,而且要调查了解在先、听学生说话在先,站在学生角度进行分析、开导在后。这样,师生想到了一起,你说到了学生心里去了,你说的话学生就听得进、听得懂、愿意听,听得心服口服。因为学生能体会到你真正为他着想,师生间从语言到心灵的沟通自然会顺利达成。

沟通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 篇11

班主任从某种角度而言,是学校教育的代言人,是直接承担教育教学任务,与学生接触最多、距离最近的人,也是直面学生问题的人,是最烦心累心的人。去年我担任高一年级体育特长班班主任,作为一个起始年级的班主任,面对一个松散的集体,我想尽快将一群陌生的学生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具有良好行为规范的健康集体。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一个优秀班集体必不可少的条件,更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础。我认为要做好这一点,沟通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用真诚换取信任

新学期伊始,面对一张张期待而陌生的新面孔,如何才能让这些处于生理发育高峰期、敏感期、叛逆年龄阶段的学生相信我、信任我,并能紧密团结在这个集体里呢?我认为要想管好他们,就要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把握了思想,就像牵住了拴马的缰绳,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了。我向学生介绍了我校发展史和近几年高考升学情况,并鼓励他们说:“同学们来到我们学校,来到了这个集体,全体老师都希望你们能成才。过去的成就和缺点只能说明过去,现在你们在我心中就像一张白纸,从今天起,你们就是高一(2)班新的成员,希望你们都有出色的表现,在这张白纸上描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我多次与学生谈文化课学习中应如何克服困难、学会合作学习、改进学习方法。因为是体育特长班,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较普通班高中升学成绩低一、二百分左右,男生多女生少,学生的培养教育是个问题。作为班主任,要有培养人才竭尽全力的决心,要以非常的耐心去教育他们,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下功夫。要想管好这些学生还真不易,首先要用“童心”去接纳他们,要经过一段时间摸索、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情绪特征。其次是多关心他们的日常训练之苦及家庭状况,关心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虽然我做班主任时间不长,与学生交流不多,一切还在探索之中,但我给他们的印象是亲近的。

第一学期中间一段时间,学生放松了文化课学习,侧重体育训练,我静下心来思考,如何解决文化课学习与体育训练之间的矛盾?是正确引导,还是批评指责?我选择了前者,效果可从一件小事上反映出来。班上其他任课老师问学生,你们为什么怕班主任施老师,班上调皮的学生笑着说:“我们看他年龄大,不稀罕欺负他。”办公室老师说完后,我问谁说的,让我知道一定好好“教训他”,大家一笑了之,知道这是说着玩的。可见通过接触,我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在管理班级方面,对待学生出现的问题,对事不对人;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先做到,这样让学生信服,使我也尝试到了“初战告捷”的胜利滋味。

二、多管齐下,“用心”沟通

无论多么寡言、腼腆的学生,在心灵深处都会珍藏着一份理想和愿望,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为这些理想和愿望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环境。如何对待个别学生,是教育者经常遇到头痛问题,这时我们缺乏的就是那种为“异日成就”即为培养人才竭尽心力的精神。在教育个别学生的问题上,不能囿于一种模式,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也就是说,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变化方法,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多用心去分析解决问题。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有一定的修养和广博的知识、才能。要用爱呵护这种愿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作为班主任就必须要懂得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入情入理地进行沟通、诱导和转化,使他们生来就有的“一颗能生长出个人爱好和能力的种子”能开花结果。例如班上部分学生课堂上睡觉,我就召开若干次班会,针对这一现象展开讨论,有的说早晨训练太早“睡眠不足”,有的说“老师讲的题听不懂”等等,我不是直接批评这种“理由”,而是耐心细致地给他们讲怎样解决好训练和学习之间的矛盾,“老师理解你们一天下来很辛苦,可以充分利用午休时间解决睡眠问题;至于课堂听不懂,可以用笔记方式记录下来,课后再去问老师,而且老师欢迎你们问问题,也可相互讨论学习,合作学习,取长补短,探讨成功之处。”通过这一方法,达到了师生间的相互沟通,班上课堂睡觉的同学明显少了。

三、亲切感是沟通不可少的条件

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深刻感到了解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勤奋是班主任的立足之本。若想真正达到教育目的,光靠传授知识、讲道理、解决疑惑是远远不够的,就犹如隔靴搔痒,难免心不通、理不达。而以爱去感染,教育效果要好得多,这时学生们的心通、志同、理达,常常有苦尽甘来的快慰。学生们希望班主任老师能予以他们更多、更全面、更贴心的爱与交流,这就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时常同任课老师交流与协作,依靠及时掌握学生发展的第一手信息来处理班级事务,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提供有效帮助,真正成为学生值得依靠的、贴心的说话人。

交流沟通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班上学生都愿接近我和我交谈。上学期班里发生打架事件,班上的学生把来到我班教室的同年级学生打了。我听说后当时很气愤,心想上班后一定要好好教育该生。但经过一夜思考,再结合到学校了解的情况,我只是严肃地批评了他,针对此事件产生的恶果,学校给予该生“开除学籍,留校查看处分”。事后,找该生谈话,我说:“不懂得宽容,不善于与人相处不是个男子汉。”在教育的同时,让他正确面对学校的处理,这是学校的管理制度,只要今后不再违规,毕业时我保证学校取消对他的处分。该生放下了包袱,并主动找到我,认真地说:“老师我错了,让你操心了。”此后该学生进步很大,在关心班集体、劳动与卫生打扫方面很卖劲儿。通过此事让同学们清楚,老师的批评对事不对人,尽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让每位学生轻松地生活在这个集体里。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方法 篇12

在与学生沟通的内容方面, 讲道理应该只占5%, 而爱心要占95%,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心能驱使教师以最大的耐心和韧劲, 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挖掘自身的潜能, 创新教育方法, 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当学生正待奋起的时候, 送去及时的微笑;当他们感到孤独的时候, 给予关心;当学生犯错误, 感到内疚的时候, 给以语重心长、慈母般的劝慰。如果抓住了这些有利的教学时机, 就能收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艺术效果。

二、平等待生是师生交流沟通的前提

师生良好的沟通, 平等不可少。教师一直高高在上, 总是俯视学生, 总是看到学生的不足, 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是不能和学生很好地沟通的。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我们就要把学生放到和自己平等的地位。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对学生一视同仁。

三、了解学生是师生交流沟通的条件

不了解学生, 何谈交流沟通?了解学生是师生沟通的首要条件。了解学生方能深刻理解学生, 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 才能达到心理上的共鸣。我们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性格、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 只有这样才能使谈话达到预期目的, 才能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 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四、微笑是师生交流沟通的润滑剂

微笑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 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 脸上常常微笑, 学生会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并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引导。微笑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艺术, 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和称赞的话语, 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 都会让学生感到你的亲近。例如在课堂上, 学生回答问题以后, 教师面带微笑示意其坐下, 会激发起下次回答问题的欲望;作为回应, 学生会以自己的行为来回报教师的赏识。

五、尊重宽容学生是师生交流沟通的催化剂

现在的学生活泼任性, 自尊心强, 逆反心理强, 害怕吃苦, 害怕困难。作为老师要理解和尊重他们,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不愿意完成老师和家长布置的硬性任务, 我们要讲道理, 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如果用简单粗暴的态度, 甚至讽刺、挖苦的方式对待他们, 必然会伤及学生的自尊心, 造成对学生的伤害。老师对学生做到理解尊重, 同样也会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重。师生之间就能形成友好互助、互相尊重的关系。

有些教师因为“恨铁不成钢”、缺乏宽容的气度, 而无法与学生沟通, 从而无法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其实, “后进生”在成长过程中, 由于各方面表现比较差, 受到的批评自然也比较多。父母的训斥, 同学的讥笑, 教师的挖苦, 这些在他们看来已是家常便饭, 教师没有技巧的批评, 只会让他们更加逆反, 更加封闭自己。相反, 如果我们能对他们出现的错误有足够的耐心, 能以宽容的态度处理问题, 尊重他们的人格, 换取他们的信任, 学生自会放下心理包袱, 向我们打开心扉。

当然, 宽容不是不讲原则, 更不是放纵学生, 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用爱的阳光温暖学生, 从而融洽师生关系。

另外, 教师要拓宽师生交流沟通的渠道, 特别重视与学生的非正式交流, 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接触交流。例如, 在课余时间, 教师一次倾心的谈话, 一次耐心的辅导, 一个短信, 一个电话联系, 一次作业批语, 甚至是一个会意的眼神, 都能与学生交流沟通。

上一篇:语文教学如何减负增效下一篇:媒体道德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