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房纤颤研究(共4篇)
老年心房纤颤研究 篇1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并且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我国房颤的总患病率为0.77%, 并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趋势。国外研究显示, 80岁以上人数房颤患病率为6%~8%, 而我国为占7.5%[1]。房颤患者中脑栓塞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房颤人数, 房颤与脑栓塞的关系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已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现将我院2004年7月—2008年7月住院的 (其中91例老年房颤患者) 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1例房颤患者中男79例, 年龄68岁~85岁 (67.08岁±5.12岁) ;女12例, 年龄60岁~81岁 (69.4岁±6.52岁) 。
1.2 方法
全部受试者采用美国HP77020A-500型二维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 探头频率2.5 MHz。在二维超声的引导下, 用M型超声测量左房内径, 左房内径正常<35 mm。全部均经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 (或) 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证实。并发脑栓塞的均由CT及 (或) 磁共振成像 (MRI) 证实。
1.3 房颤类型
91例房颤患者中, 阵发性房颤31例 (34.1%) , 慢性房颤60例 (65.9%) ;非瓣膜病房颤82例 (90.1%) , 瓣膜病房颤9例 (9.9%) 。房颤最短疗程1个月, 最长疗程25年。
1.4 房颤病因
91例房颤患者中, 原发性高血压病52例 (57.1%) , 冠心病44例 (48.4%, 其中26例合并有原发性高血压) , 扩张型心肌病3例 (3.3%) , 肺源性心脏病2例 (2.2%) , 风湿性心脏病9例 (9.9%) ,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2例 (2.2%) , 特发性房颤5例 (5.5%) 。
1.5 血栓栓塞的并发症
91例房颤患者中有21例并发脑栓塞, 其中阵发性房颤3例, 慢性房颤18例;非瓣膜病房颤19例 (冠心病9例合并有原发性高血压4例, 原发性高血压病14例) , 瓣膜病房颤2例。阵发性房颤脑栓塞均在房颤突发时发生, 慢性房颤病例在阵发性房颤向慢性房颤转变时或转为慢性房颤1年内发生的脑栓塞2例。18例在活动时发生, 休息时发生2例, 1例无明确记录。曾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史, 持续时间>1 h者3例。房颤患者脑栓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房颤患者脑栓塞的发生率 (P<0.05) 。慢性房颤脑栓塞发生率高于阵发性房颤脑栓塞发生率 (P<0.05) , 非瓣膜病房颤脑栓塞的发生率有高于瓣膜病房颤脑栓塞的发生率趋势 (P>0.05) 。
1.6 左房扩大与房颤的关系
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31例、非瓣膜病慢性房颤51例、瓣膜病房颤9例, 左房内径分别为 (32.54±5.53) mm、 (38.28±5.76) mm、 (45.95±6.33) mm, 经统计学检验, 非瓣膜病慢性房颤左房内径与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左房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瓣膜病房颤左房内径与非瓣膜病慢性房颤左房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 讨 论
房颤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老年人的窦房结退行性变、心肌纤维化、心肌内淀粉样变、心肌弥漫性缺氧及心房肌退行性变致心房肌不应期不一致, 使窦性心律不易保持而发生心房纤颤。心房纤颤患病率的增加可能与人口的日益老龄化及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增加有关。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因素, 体循环栓塞与脑栓塞是房颤的严重并发症, 房颤时心房壁肌肉收缩无力, 加上老年人血黏度增高, 动脉硬化易于左心房心耳部形成附壁血栓, 血栓脱落后常引起缺血性脑卒中。我国住院患者房颤的脑卒中患病率24.8%, 且有明显的随年龄增高的趋势[2]。本文房颤的脑卒中发生率为23.1%, 非瓣膜病房颤 20.9%, 瓣膜病房颤 2.1%, 近年来非瓣膜病房颤的发生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非瓣膜病房颤引起的脑卒中也明显高于瓣膜病房颤 [3]。本文显示房颤患者脑栓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房颤患者脑栓塞的发生率 (P<0.05) , 可见房颤是老年人发生脑栓塞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慢性房颤脑栓塞发生率高于阵发性房颤脑栓塞发生率 (P<0.05) , 故对老年人房颤应尽早复律, 控制心室率, 对于持续性房颤无论持续多长时间, 在抗凝的基础上均应至少试用1 次药物转复治疗, 目前可以考虑房颤的射频消融。因此对房颤患者, 尤其是老年患者, 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尤为重要。近年来多项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 华法林抗凝治疗使脑卒中的发生率下降2/3, 对老年房颤患者应加强华法林抗凝治疗, 并密切进行INR的监测, 使之保持在2~3, 以减少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 改善老年房颤患者的预后[4]。AFFIRM研究建议对所有房颤患者, 以及虽然恢复并维持了窦性心律, 但存在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都应给予持续抗凝治疗[5]。美国心脏病学会 (ACC) 房颤指南推荐[6], 对房颤发生血栓栓塞高危者应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 低危的患者可予阿司匹林治疗。
本组病例中, 非瓣膜病慢性房颤左房内径与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左房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瓣膜病房颤左房内径与非瓣膜病慢性房颤左房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早期的临床研究发现, 左心房扩大和心房压力增加是导致心房纤颤发生的重要因素。阵发性心房纤颤的患者左心房内径在正常范围内, 持续性心房纤颤患者左心房内径均扩大, 说明随着心房纤颤发生的时间越长, 心脏顺应性减退, 心室舒张时间缩短, 使心房内压力增加, 左心房内径增大。同时, 左心房扩大也可导致传导的不一致性而引起心房纤颤。因此, 心房纤颤与左心房扩大互为因果。治疗房颤和预防引起左房增大的原因非常关键[7]。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心房纤颤发生的病因、血栓栓塞的并发症、左房扩大与房颤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4年7月—2008年7月住院治疗的91例老年房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91例房颤患者中, 阵发性房颤31例 (34.1%) , 慢性房颤60例 (65.9%) ;非瓣膜病房颤82例 (90.1%) , 瓣膜病房颤9例, 非瓣膜病房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瓣膜病房颤的发生率 (P<0.05) 。慢性房颤脑栓塞的发生率高于阵发性房颤脑栓塞的发生率, 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房颤是老年人栓塞卒中的常见原因, 因此对房颤患者, 尤其是老年房颤患者, 抗凝治疗应得到重视。
关键词:老年人,心房纤颤,脑栓塞
参考文献
[1]周自强, 胡大一, 陈捷, 等.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 2004, 43 (7) :491-494.
[2]胡大一, 张鹤萍, 孙艺红, 等.华法令与阿司匹林对预防非心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6, 34 (4) :295-298.
[3]胡大一, 孙艺红, 周自强, 等.中国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 2003, 42 (2) :157-160.
[4]心房颤动抗栓研究协作组.华法令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 2006, 45 (10) :800-803.
[5]AFFIRM First Antiarrhythmic Drug Substudy Investigators.Ma-intenance of sinus rhythm of the first antiarrhythmic drug[J].J Am Coll Cardiol, 2003, 42 (1) :20-29.
[6]ACC/AHAPractice Guidelines.ACC/AHA/ESCguidelines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Eur Heart J, 2001, 22 (20) :18-22.
[7]黄从新.心房颤动治疗在我国的现状及未来[J].中国循环杂志, 2008, 23 (6) :404-406.
老年心房纤颤研究 篇2
老年人是心房纤颤和卒中的高发人群, 栓塞性卒中是房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循证医学结果已证实, 房颤的发生率呈增高趋势, 有效抗凝可以显著降低房颤患者卒中的发生率。高龄不仅是卒中的高危因素, 同时也是出血的高危因素。由于医生和患者对华发林抗凝治疗引起出血并发症的顾虑, 是导致抗凝率低的最主要原因, 华发林抗凝治疗是“双刃剑”, 如何在临床应用, 尤其是高龄患者如何应用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观察2~4年间58例高龄患者服用华发林结果, 旨在探讨该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为2004年1月-2006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出院后门诊随访患者。其中男性39例, 女性19例, 年龄60~86岁, 平均76.3岁。其中瓣膜病 22例 (包括换瓣术后) 、冠心病19例、扩张性心肌病9例、高血压房颤8例。
1.2 方法
服药前先抽血测定基础INR值, 起始用药一般剂量为3mg/d, 服药后3、5、7d常规测定INR, 根据INR值调整华发林剂量。第2周测定2~3次, 一般7~10d左右达到目标值。大于75岁高龄患者INR目标值1.8~2.5之间, 其余在2~3之间。华发林维持剂量一般在2~4mg/d, 对所有患者4周随访了解用药结果, 包括脑栓塞、体循环栓塞、出血事件、死亡。
2结果
2~4年随访各种事件发生情况:脑栓塞2例、外周体循环栓塞1例、出血事件3例、死亡3例。
3讨论
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 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60岁后显著增加, 平均每10年发病率增加1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房颤发生率在60岁以下为0.77%, 80岁以上人群达7.5%, 85岁以上人群发生率高达17.8%, 非瓣膜病房颤卒中发生率是无房颤者的5~7倍。房颤是缺血性脑卒的主要危险因素, 缺血性卒中又是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人口老龄化, 高血压、冠心病发病率不断上升, 各种瓣膜病、非瓣膜病房颤的发生日渐增多。房颤不仅使心功能恶化, 还因心房局部血流淤滞、血液高凝状态、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诱发心房附壁血栓形成。血栓脱落不仅可导致一系列血栓栓塞并发症 (即堵塞脑、肾、肠系膜、四肢动脉等血管, 造成器官缺血坏死) , 又有很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 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由于房颤的病因复杂或无法去除诱因, 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有效率低、复发率高, 故临床房颤患者较多。循证医学资料证实, 非瓣膜病房颤每年栓塞的发生率为5%, 瓣膜病房颤栓塞的发生率是非瓣膜病的5~7倍,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老年人是房颤卒中的高发人群, 同时高龄房颤患者抗凝又是出血的高危因素。目前国际、国内房颤治疗存在抗凝不足现象, 尤其老年人抗凝不足更为明显, 分析抗凝治疗的获益/风险, 使老年房颤在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同时, 最大程度避免出血是临床医生日渐重视的问题。根据ACC/AHA/ESC关于华发林抗凝治疗指南及非瓣膜病房颤抗凝治疗指南的危险度分层, 将中危、高危患者及时识别并给予规范的抗凝治疗, 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华发林有很好的抗栓效果, 但由于担心出血问题尤其是脑出血, 所以广大的基层医院华发林使用普遍受到了限制。循证医学资料显示, 规范使用华发林可减少脑栓塞的危险性, 脑出血年发生率0.5%或更低, 与阿司匹林年发生率0.3%比较无显著的差异性, 从而说明使用华发林有效的抗栓性和较低的出血事件发生率。
考虑到华发林在服药过程中可受到食物、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 故对服药患者发放华发林知识简介及患者联系卡, 让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心血管病门诊复诊, 病情稳定者每4周定期复诊, 病情变化者随时与医生联系。让患者知道只有理想INR值才能达到最佳的抗栓效果及较小的出血风险。出血者3例:2例为消化道出血, 测其INR值<3, 查找出血原因为:1例胃溃疡、1例胃癌;1例皮肤淤斑鼻衄, 测INR5.0。1例因车祸脑外伤死亡, 2例心衰死亡;2例脑栓塞, 1例外周动脉栓塞。本文观察慢性房颤服药华发林治疗能明显减少血栓事件的发生, 同时出血事件无明显增加, 由此表明规范使用华发林对于慢性房颤患者预防血栓事件有效并且安全, 只是在服药过程中需不断监测INR值, 以了解抗凝强度调整华发林剂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专题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 (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 (6) :323.
老年心房纤颤研究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房纤颤患者51例。其中男32例, 女19例;年龄61~85岁, 平均73岁;非瓣膜性心房纤颤20例, 瓣膜性心房纤颤31例;慢性心房纤颤22例, 阵发性心房纤颤29例。心房纤颤时间均>1年, 患者无慢性的肝肾功能损害, 重要脏器无损伤、出凝血功能正常, 近期无外伤或手术史。
1.2 病例选择标准
(1) 颅脑CT扫描后确诊为脑栓塞。 (2) 经过体检、病史及心电图确诊为心房纤颤。 (3) 神经功能障碍在短时间内发生。
1.3 治疗方法
患者在常规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 采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 2.5mg, 3次/d口服, 服药3d后复查INR, 再根据测得的INR值对患者使用剂量进行调整, 每次增减0.5~1.0mg。在患者病情稳定无其他情况发生情况下, 1~3个月经行一次复查, 维持INR在2.0~3.0。
1.4 疗效判定标准
通过参照有关文献, 将老年心房纤颤并发脑栓塞的疗效判定标准拟定如下:显效:经抗凝治疗患者病症、体征等到显著改善, 不出现脑栓死、血管栓塞等严重病情, 同时无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有效:治疗后患者体征、症状得到一定改善, 无脑栓死、血管栓塞等病情, 上消化道、牙龈有轻微出血;无效:抗凝后患者体征、症状无明显的改善或加重, 甚至出现脑栓死、栓塞、脑出血等严重病情[2]。
2 结果
本组51例患者经过上述的抗凝治疗后, 显效31例, 有效15例, 无效5例。其中有2例患者发生脑栓塞, 1例患者出现脑出血。
3 讨论
心房纤颤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 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而导致的房律紊乱, 其中以慢性心房纤颤较多, 并且这种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而增高。脑栓塞是指由于各种栓子随着血液的流动到达脑动脉而导致的血流阻塞, 其会使人脑功能受到障碍。脑栓塞常发生在颈内动脉, 在多数情况下病急而危重, 是导致心房纤颤致残致死的首要原因之一。针对由于心房纤颤并发脑栓塞的治疗, 其急性期的治疗原则与一般性动脉硬化造成的脑梗死的治疗原则基本一致, 包括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细胞、抗自由基、改善脑循环等, 但同时还要注意对原发心脏病的处理, 注重改善心功能、纠正心律失常等。抗凝治疗是众多治疗方法中是较为有效的一种, 但对于心房纤颤患者的抗凝治疗, 年龄始终是关系到危险分层方案的重要因素[3]。因此年龄在70岁左右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病变等高危因素的老年人, 医生建议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华法林能够竞争性的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和抗凝蛋白C的合成, 从而阻碍了凝血因子的γ羧化进程, 进而抑制凝血因子前体物质的活化而达到抗凝作用。同时, 有多个随机试验综合分析表明, 应用华法林的有效抗凝能使脑卒中危险下降68%, 并且适用于高龄、有体循环血栓史, 中重度室收缩功能不全, 高血压和糖尿病史的患者抗凝治疗[4]。
总之, 采用抗凝方法治疗心房纤颤并发脑栓塞的老年患者显示年龄不是进行抗凝治疗的禁忌, 该法有效, 使患者病情的进展得到有效逆转, 提高其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付天明.华法林治疗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7 (13) :33.
[2] 钟顺才.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疗效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7 (33) :84.
[3] 张本.老年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3) :1582.
老年心房纤颤研究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4年7月收治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96例, 纳入标准: (1) 年龄>60岁; (2) 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非瓣膜性心房纤颤的诊断标准; (3) 无瓣膜性心脏病或行人工瓣膜置换术; (4) 无其他严重疾病; (5) 肌酐清除率>30 ml/min, 无严重肝肾功不全; (6) 6个月内无卒中发生; (7) 无对华法林及达比加群酯过敏史。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8例。观察组中男29例, 女19例, 年龄60~82岁, 平均年龄 (72.3±5.3) 岁;对照组男27例, 女21例, 年龄60~84岁, 平均年龄 (71.9±5.5)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达比加群酯110 mg口服, 2次/d, 服用时整吞胶囊, 不能咀嚼、掰开或压碎, 如漏服应当天补服。对照组给予调整剂量的华法林治疗, 即初始剂量2.5 mg/d, 第3~5天复查国际标准化比值, 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逐渐调整剂量, 每次调整剂量1/4片, 每次调整剂量后3~5 d复查凝血酶原时间, 直到国际标准化比值稳定在2.0~3.0, 国际标准化比值达标后, 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调整华法林剂量, 之后长期予以维持量口服。两组患者均服用药物治疗1年。
1.3 观察指标
1年后观察两组的脑卒中 (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 、栓塞或血栓形成、心血管致死亡以及出血 (颅内出血和胃肠道出血) 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服药1年后, 观察组出现脑卒中7例, 占14.6%, 栓塞或血栓3例, 占6.3%, 死亡1例, 占2.1%, 出血2例, 占4.2%, 并发症发生率为27.1% (13/48) ;对照组出现脑卒中14例, 占29.2%, 栓塞或血栓7例, 占14.6%, 死亡4例, 占8.3%, 出血3例, 占6.3%, 并发症发生率为58.3% (28/48)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心房纤颤是循环内科最常见疾病, 发病率高, 60岁以上老人是此病的高发人群, 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心房纤颤的患者极易发生脑卒中, 心房纤颤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是正常人的5~7倍, 最好的预防措施就是给予患者抗凝治疗。第一代抗凝药物华法林药效较好, 但应用过程中较繁琐, 需监测凝血西酶原时间, 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 以及时调整剂量, 以防止剂量过大患者出血及剂量偏小治疗无效, 所以应用过程较繁琐[5,6,7]。60岁以上老人因行动不便, 不愿反复抽血或其他原因, 常导致不能坚持, 造成治疗中断。第二代抗凝药达比加群酯是高选择性的直接凝血酶原抑制剂, 它可以竞争性结合凝血酶与纤维蛋白的结合位点, 防止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从而阻断凝血机制的瀑布网络的最后步骤, 防止血栓的形成。达比加群酯不良反应较小, 抗凝效果显著, 临床应用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它不用频繁监测血液及调整剂量, 操作简便, 患者依从性高。本研究中, 服药1年后, 观察组出现脑卒中7例, 占14.6%, 栓塞或血栓3例, 占6.3%, 死亡1例, 占2.1%, 出血2例, 占4.2%, 并发症发生率为27.1% (13/48) ;对照组出现脑卒中14例, 占29.2%, 栓塞或血栓7例, 占14.6%, 死亡4例, 占8.3%, 出血3例, 占6.3%, 并发症发生率为58.3% (28/48)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达比加群酯与第一代抗凝药华法林对比, 在预防心房纤颤患者出现脑卒中、血栓及栓塞及出血方面, 具有优越性及更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达比加群酯对于老年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96例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8例。观察组口服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 对照组华法林抗凝治疗。1年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服药1年后, 观察组出现脑卒中7例, 占14.6%, 栓塞或血栓3例, 占6.3%, 死亡1例, 占2.1%, 出血2例, 占4.2%, 并发症发生率为27.1% (13/48) ;对照组出现脑卒中14例, 占29.2%, 栓塞或血栓7例, 占14.6%, 死亡4例, 占8.3%, 出血3例, 占6.3%, 并发症发生率为58.3% (28/48)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达比加群酯与调整剂量的华法林对比, 在预防心房纤颤患者脑卒中、血栓或栓塞及出血安全性有效, 可在临床推广用。
关键词:达比加群酯,非瓣膜性心房纤颤,老年,有效性,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张薇, 姚璐, 朱立章, 等.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达比加群酯抗凝疗效与安全性评价.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4 (4) :419-421.
[2]刘敏.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在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疗效与安全性的观察.山西医科大学, 2014.
[3]吕岩红.达比加群酯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山东大学, 2015.
[4]王勇, 王贤恩.达比加群酯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非瓣膜性心房纤颤.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 14 (1) :64-66.
[5]陈奕.达比加群酯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 (19) :133-134.
[6]张薇, 王晓兵, 武云涛, 等.达比加群酯应用于不同肌酐清除率高龄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疗效观察.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5 (3) :328-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