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心房颤动

2024-09-20

快速心房颤动(精选10篇)

快速心房颤动 篇1

心房颤动是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 据统计我国30岁以上人群, 房颤患病率为0.77%, 随着年龄而增加, 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目前房颤治疗包括病因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复律、控制心室率、预防复发、抗凝治疗) , 非药物治疗 (同步直流电复律、射频消融) , 外科治疗, 起搏治疗。药物治疗方便, 有效, 基层易推广。近年来, 胺碘酮在药物复律, 维持窦性心律和控制心室率方面备受重视。本文就胺碘酮治疗快速房颤的疗效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3年5月住院的房颤患者86例, 其中男49例, 女37例, 平均年龄 (58.7±8.6) 岁。均经心电图或Holter确诊为房颤, 心室率≥100次/min。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且不伴有创伤、手术等急性病症。86例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治疗组43例, 其中冠心病13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10例, 心肌病7例, 风湿性心脏病5例, 肺源性心脏病3例, 孤立性房颤3例, 其他2例;对照组43例, 其中冠心病12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11例, 心肌病6例, 风湿性心脏病4例, 肺源性心脏病5例, 孤立性房颤3例, 其他2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因、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 心脏病基础治疗

2组均给予消除诱因、休息、吸氧、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RB) 、洋地黄、利尿剂、营养心肌、改善心肌供血供氧等治疗。

1.3 方法

所有患者进入试验前2周内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治疗组给予胺碘酮注射剂, 首次给予150 mg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20 m L中静脉注射 (>15 min) , 无效重复1次, 然后静脉滴注0.5~1 mg/min维持;若心率<100次/min, 稳定6 h后改为口服:总量不超过1 200 mg/d, 0.2 g, 3次/d, 口服1周;0.2 g, 2次/d, 口服1周, 最终维持量为0.2 g, 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普罗帕酮注射液70 m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0 m L中静脉注射 (10 min~20 min) , 若无效20 min可重复1次, 总量不超过210 mg/d;若心率<100次/min, 改为普罗帕酮片, 0.15 g, 3次/d, 服1周;0.15 g, 2次/d, 服1周;最终维持量为0.15 g, 每日1次。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房颤转为并维持窦性心律, 心室率<100次/min;有效:房颤未转复为窦性心律, 但心室率<100次/min。无效:房颤未转复为窦性心律, 心室率>100次/min。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2组患者对治疗耐受性良好, 治疗组患者1例出现Q-T间期延长, 减少胺碘酮用量后消失;1例患者出现恶心, 食欲下降, 放慢输液速度后好转。对照组患者1例出现口干, 口唇麻木, 继续用药后消失;1例出现恶心, 呕吐, 继续治疗后好转;1例出现头晕, 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治疗过程中未发现甲状腺功能亢进、肺间质纤维化, 窦房及房室传导阻滞。

3 讨论

房颤是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一种疾病, 在心脏病患者中发病率约为4%, 合并房颤后心脏病病死率增加2倍, 尤其是快速房颤时心房缺乏有效收缩, 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减少, 可使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恶化, 出现低血压、休克或心力衰竭加重;而且长期房颤因血液淤滞, 可引起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 易并发体循环栓塞。据统计, 非瓣膜性心脏病者合并房颤发生脑卒中的机会较无房颤者高出5~7倍[1]。所以房颤的治疗一直备受广大医务工作者关注。目前房颤药物治疗主张:房颤转复窦性心律并维持;对不能复律者, 要求控制心室率。

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是心脏离子多通道阻滞剂, 非竞争性阻断α和β受体, 作用主要表现在抑制窦房结和房室交界区的自律性, 减慢心房、房室结和房室旁路传导, 延长心房肌、心室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延长旁路前向和逆向有效不应期, 扩张冠状动脉, 增加其血流量, 扩张外周动脉, 降低外周阻力, 增加心输出量。所以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显著。首先胺碘酮可有效地转复房颤为窦性心律, 本组试验中:治疗组转复成功率53.49%,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86%, 说明胺碘酮转复房颤成功率高。转复成功率与房颤发生的时间长短有关, 2 d内效果佳, 如超过1周, 转复的成功率降低。其次, 胺碘酮在维持窦性心律方面明显优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2]。多项研究及临床试验显示, 胺碘酮在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率为67.5%~71.8%, 明显优于索他洛尔和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3], 胺碘酮已普遍用于房颤转复后维持窦律。胺碘酮对于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伴发房颤患者治疗有明显的优势, 此时许多抗心律失常药应用受限, 而胺碘酮可作为房颤患者窦律维持的一线用药[4], 因其能扩张冠状动脉, 尤其是明显左室肥厚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还能减轻心力衰竭症状。胺碘酮能有效控制心室率, 许多房颤患者, 由于病情时间长, 基础疾病重, 或者未得到正规治疗, 致使房颤不能复律, 形成持续性房颤, 且心室率加快, 胺碘酮对于房颤不能转复为窦律或无需转复时, 能有效地控制心室率, 从而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缓解临床症状。总之胺碘酮起效快, 安全, 有效, 且负性肌力作用和促心律失常作用少。普罗帕酮因其致心律失常导致死亡的危险性高, 不宜用于心肌梗死患者, 尤其是伴有心力衰竭时。尽管胺碘酮也有一定的副作用, 如心动过缓, 房室传导阻滞, 肺间质纤维化, 延长Q-T间期导致尖端扭转型室速, 但发生率很低, 减量或停药后可自行恢复, 故适用于多种临床情况。

本文通过胺碘酮治疗快速房颤的疗效观察, 发现胺碘酮在房颤转复窦性心律, 维持窦性心律及心室率控制方面临床效果好, 尤其是对于心功能不全、有器质性心脏病伴快速房颤患者更是首选, 且副作用少, 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胺碘酮治疗快速房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86例快速房颤患者随机分为2组, 在原有心脏病治疗的基础上, 治疗组 (43例) 加用胺碘酮, 对照组 (43例) 加用普罗帕酮。观察2组患者用药24 h内快速性房颤转复窦性心律, 维持窦性心律及心室率控制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6.05%, 对照组65.12%, 2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结论胺碘酮治疗快速房颤临床效果确切, 不良反应轻,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快速心房颤动,胺碘酮,疗效,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80.

[2]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分会,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等.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 18 (6) :401-407.

[3]陈灏珠, 林果为, 王吉耀.实用内科学[M].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387-1388.

[4]陈国伟, 顾菊康, 陈灏珠.心血管病诊断治疗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629.

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 篇2

75岁以上人群房颤患病率高达10%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国内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成年人房颤的患病率为0.7%,据此估计我国的房颤患者可能会接近千万。此外,房颤的患病率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60岁以下人群的患病率为1%,而7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高达10%。

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17倍

房颤时心房失去了正常的收缩功能,而且会出现明显的心率增快(多在120~200次/分钟之间)和严重的心律不整齐(即时快时慢),所以患者会出现心慌、乏力、头晕,甚至晕厥等临床症状。如果房颤患者的心脏还同时合并其它心脏疾患,比如冠心病或心力衰竭,那么房颤发作时还会明显加重这些疾病。然而,房颤最严重的危害还不是它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而是脑卒中。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5~17倍。脑卒中患者的临床预后差,致死致残率高达25%。

房颤无根治性药物

目前房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以及抗凝药物治疗。药物治疗虽然最常用,但其不足是副作用大,临床效果欠佳,仅在30%左右,而且因无根治性药物故需长期服药。在非药物治疗方面,虽然有起搏治疗、外科治疗等多种方法,但最受瞩目的则属导管消融治疗。

导管消融:根治性治疗

据北京安贞医院房颤中心的马长生教授介绍,导管消融治疗是目前治疗房颤最为理想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尤适用于那些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该方法是通过把一根很细(直径接近圆珠笔芯)的导管经人体的静脉系统送到心脏,然后在X线影像和心脏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把该导管送至心脏内那些和房颤发作有密切关系的部位(特别是肺静脉),最后通过导管的远端释放射频流毁损这些部位,从而实现“根治”房颤的目的。

快速心房颤动 篇3

1.1 临床资料:

我院内科病房2009年3月1日至2014年3月20日收治老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 其中年龄≥65岁, 平均心室率>110次/分, 选出血流动力学稳定、NYHA分级Ⅰ~Ⅳ级者58例。58例中, 由高血压病、冠心病所致者34例, 由风湿性心脏病所致者8例, 由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所致者12例, 由心肌炎、心肌病所致者4例。在此基础上合并糖尿病19例, 合并脑栓塞12例, 并肾功能不全9例, 合并预激综合征4例。其中, 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11例, 永久性心房颤动47例,

1.2 治疗

1.2.1一般治疗:给予老年房颤患者进行继发脑卒中和出血风险的评估并积极进行干预, 对原发或伴随疾病, 如器质性心脏病及其合并心力衰竭、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及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积极进行治疗, 进行吸氧、多功能心电监测, 抗血小板、抗凝治疗, 同时监测INR, 完善相关检查。

1.2.2.1入院急性期室率控制:29例合并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给予西地兰0.4 mg缓慢静推, 其中20例心室率无明显下降、心力衰竭未纠正者4~6 h酌情给予0.2~0.4 mg重复;25例无心力衰竭患者地尔硫卓10~20 mg静推。经上述处理18例心室率仍>130~160次/分和4例合并预激综合征患者使用胺碘酮, 首次给予0.15稀释于5%~50%葡萄糖20 m L10 min静推, 继之0.3稀释于5%葡萄糖300 m L中以10~20滴/分速率 (即0.5~1毫克/分) 静滴。使目标心室率控制在<110次/分, 维持2~3 d。

1.2.2.2长期室率控制:上述患者2~3 d后, 25例无心力衰竭者, 给予β受体阻滞剂酒石酸美托洛尔6.25~25 mg日2次口服, 其中5例酌情加至50毫克/次。29例心力衰竭老年房颤患者, 地戈辛0.125~0.25 mg日1次口服, 其中8例NYHA分级Ⅰ~Ⅲ级者, 加用美托洛尔6.25~25 mg日2次口服;而12例慢性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者, 给予西地兰0.2~0.4 mg日1次稀释后缓慢静推、维拉帕米40~120 mg日3次口服。4例预激综合征患者, 其中3例合并冠心病、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者, 给予胺碘酮0.2 mg日3次连续7 d, 0.2 mg日2次连续7 d, 0.1~0.2 mg日1次口服维持治疗;1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给予普罗帕酮0.15日2次口服。

1.2.2.3控制心室率:80~110次/分。

2 结果

平均住院日3~27 d, 出院时40例老年人房颤患者心室率控制较为满意。其中, 32例胸闷、气短及下肢水肿等心力衰竭纠正, NYHA分级维持或恢复至Ⅰ级;8例明显改善, NYHA分级恢复至Ⅱ级。给予出院指导, 继续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11例长期持续性房颤在室率控制、病情好转后转入上级医院做射频消融及外科手术消融治疗, 5例因患者及家属要求转入上级医院治疗, 2例死于脑栓塞、慢性肾功能衰竭。

3 讨论

心房颤动是老年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 发病率增高, 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 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 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 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 而且绝对不整齐, 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房颤患病率的增长还会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增长密切相关, 未来50年房颤将成为最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常见病因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脏外科手术、瓣膜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栓塞、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与饮酒、精神紧张、水电解质或代谢失衡、严重感染等有关;此外还可以合并有其他类型心律失常。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悸、眩晕、胸部不适和气短等。该病以恢复窦性心律、控制快速心室率、防止血栓形成和脑卒中为治疗原则, 目前药物治疗依然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 药物能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 控制心室率以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对于症状轻微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首选要控制心室率, 临床常用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洋地黄类及胺碘酮等。SOLVD研究结果显示, 宽松与严格的心室率控制 (休息时心率110与80次/分) , 两组患者症状、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相似。老年人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要求: (1) 急性期快室率 (>100次/分) 的控制方法有目标心室率<110次/分;无禁忌证者可给予静脉注射艾司洛尔或地尔硫卓控制心室率, 伴心力衰竭或左室功能下降者, 可静脉注射西地兰或胺碘酮控制心室率;AF伴预激综合征者首先胺碘酮或普罗帕酮。 (2) 长期维持心室率控制方法有无禁忌证者首选β受体阻滞剂;合并心力衰竭者可服用地戈辛及β受体阻滞剂;心室率控制不满意者可用地戈辛与β受体阻滞剂或NOHPCCB联合治疗;地戈辛不单独用于非心力衰竭阵发性AF患者的心室率控制;AF伴预激史者可用普罗帕酮或胺碘酮[1]。β受体阻滞剂是房颤室率控制的一线药物, 可有效控制静息和活动时的心室率, 其控制心室率的效果明显优于NOHPCCB、地戈辛等药物, 且其联合地戈辛控制心室率优于单用地戈辛或地尔硫卓, 是无禁忌证患者的首选药物[2]。洋地黄类药物一般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钠泵, 使钙内流增多而起正性肌力作用, 且能使迷走神经兴奋, 增加隐匿传导, 增长间歇来达到有效控制静息状态下的房颤心室率, 与其他室率控制药物相比, 洋地黄独特优点是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故而适用于心力衰竭或低血压患者, 可酌情加用β受体阻滞剂[2]。胺碘酮作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主要电生理效应是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 有利于消除折返激动。抑制心房及心肌传导纤维的快钠离子内流, 减慢传导速度。减低窦房结自律性。对静息膜电位及动作电位高度无影响。在房颤合并预激综合征旁道前传时也可作为首选。心房颤动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保护心功能和预防栓塞。临床实验及荟萃分析表明, 就病死率与主要的出血及栓塞事件而言, 室率控制与节律控制无明显的差异。房颤治疗应个体化, 症状轻微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首选室率控制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禁忌或不适宜转复的患者, 亦应采用室率控制治疗。

摘要:目的 通过临床药物治疗症状轻微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 通过临床效果观察进一步筛选有利方案, 控制或缓解病情。方法 急性期快室率的控制方法有目标心室率, 无禁忌证者可给予静脉注射艾司洛尔或地尔硫卓控制心室率, 伴心力衰竭或左室功能下降者, 可静脉注射西地兰或胺碘酮控制心室率;AF伴预激综合征者首先胺碘酮或普罗帕酮。长期维持心室率控制方法有无禁忌证者首选β受体阻滞剂;合并心力衰竭者可服用地戈辛及β受体阻滞剂;心室率控制不满意者可用地戈辛与β受体阻滞剂或NOHPCCB联合治疗;地戈辛不单独用于非心力衰竭阵发性AF患者的心室率控制, AF伴预激史者可用普罗帕酮或胺碘酮。结果 钙通道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可有效用于房颤时的心室率控制, 对于运动状态下的心室率的控制优于地高辛, 和地高辛合用的效果也优于单独使用, 最常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左室收缩功能正常以及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洋地黄类最适用于在紧急情况下控制房颤心室率的一线用药。结论 β受体阻滞剂是最有效、最常用和常常单独应用的药物。临床上房颤治疗应个体化, 症状轻微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首选室率控制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禁忌或不适宜转复的患者, 亦应采用室率控制治疗。

关键词:室率控制,心房颤动,老年人,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国专家建议写作组,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老年人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 老年人心房颤动诊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2, 32 (4) ;260-270.

心房颤动患者治疗观察96例 篇4

资料与方法

2005~2010年收治房颤患者96例,男60例,女36例,年龄42~81岁,所有患者都经12导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证实有房颤发作。

房颤分类:欧洲心血管病学会将房颤分为初发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及永久房颤。初发房颤:为首次发现的房颤,无论其有无症状和能否自行复律。阵发性房颤:指持续时间<7天的房颤,一般<48小时。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7天的房颤一般不能自行复律,常需电复律。永久性房颤:复律失败或复律后24小时内又复发的房颤,可以是房颤的首发表现或反复发作的房颤发展而来,对于持续时间长不适合复律或患者不愿意复律的房颤也归于此类[1]。按上述标准,96例房颤患者中有初发房颤10例,阵发性房颤24例,持续性房颤46例,永久性房颤16例。

病因及临床表现:通过体检证实合并冠心病者32例,合并高血压21例,合并冠心病及高血压10例,合并肺心病12例,合并二尖瓣狭窄5例,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3例,病因不明13例。以心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15例,以脑卒中为主要表现6例,其余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

治疗方法:房颤的治疗有3个目标:①控制快速心室率。②将房颤转复并维持窦性节律。③预防血栓栓塞[2]。

控制快速心室率:合并心功能不全15例,合并二尖瓣狭窄5例,合并冠心病及高血压10例,均予西地兰0.2~0.4mg缓慢静脉推注,效果不好重复西地兰0.2mg静脉推注或加用倍他乐克口服或静滴地尔硫卓。其余患者口服地高辛、比索洛尔中的1种或两种。心率不超过90~110次/分[3]。

药物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其中有30例合并冠心病患者给予胺碘酮负荷量150mg静注后,以0.8~1mg/分维持静滴,并依据心室率情况调整胺碘酮剂量。10例患者(合并甲亢的、高血压的、脑卒中的)给予普罗帕酮70~210mg缓慢静推,而后以210mg维持静滴。静滴不超过3天,均改为口服药。开始胺碘酮200mg/次,3次/日,普罗帕酮150mg/次,3次/日,后可逐渐减量,改为维持剂量。

电复律并维持窦性心律:对于持续性房颤发作伴有血液动力学恶化或经药物转复失败的患者于体外直流电转复,第1次电击所用能量150~200J为宜,若除颤失败,予360J除颤,电复律后可用胺碘酮或普罗帕酮维持窦律21例。

射頻消融:对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介绍到上级医院行导管消融并跟踪随访5例,口服华法林抗凝,定期复查心电图。

抗凝治疗:心房颤动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是心房血栓形成和各种栓塞事件发生,大量临床试验证明,抗凝治疗(如阿司匹林、华法林)对栓塞事件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2006年ACC/AHA/ESC房颤指南中危险分层为:女性、年龄65~74岁、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为低危因素;年龄≥75岁、高血压、心衰、糖尿病为中危因素;既往有血栓栓塞病史、二尖瓣狭窄、人工心脏瓣膜为高危因素。有低危因素或有抗凝禁忌证都应用阿司匹林,存在中危或高危因素应用华法林抗凝,使INR值2~3。96例患者有21例服用阿司匹林,其余患者服用华法林抗凝,并定期监测INR值。

结 果

应用药物控制室率的30例患者有3例因心衰而再次入院治疗,余27例心率控制良好。

应用药物复律的40例患者有27例转为窦律,转复率68%。

应用电复律的21例患者有14例1次电复律转为窦性心律,2例经2次电复律转窦,5例未能转为窦律。

行射频消融术的5例患者术后均恢复窦性心律。随访3个月,有1例复发。

不良反应:静滴胺碘酮后有2例患者在静脉穿刺点处出现红肿,涂氧化锌软膏后消失。射频消融术患者中有1例穿刺部位血肿,经压迫后血肿逐渐消失。

讨 论

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我国35岁以下的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0.61%,房颤的总患病率和国外资料接近,推测目前中国房颤患者接近800万[4]。控制室率的药物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尽管疗效不十分高,但简便易行,1次花钱不多,是基层医院较为实际的一线治疗手段。药物复律的有效率在60%~70%,常用药物有胺碘酮、普罗帕酮。体外直流电复律是一个很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要没有临时性禁忌证诸如洋地黄中毒、低钾血症、急性感染或心力衰竭等,适用于持续性房颤伴有血液动力学恶化,并发症少。

射频消融是治疗房颤控制节律的一种手段。2006年ACC/HAH/ESC房颤治疗指南中指出只要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即可进行导管消融治疗。电隔离肺静脉能够治疗房颤在国内外多个中心已得到证实,常用的方法是在环形标测电极的指引下射频消融隔离肺静脉,因而被认为是很有前景的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策略。

房颤是当今心血管领域中处理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房颤是否一定须复为窦律。也要根据病情而定,房颤时控制心室率,预防血栓栓塞,对一部分房颤患者是更为适宜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 张澎,陈新.加强对心房颤动命名和分类的认识.中华心律失常杂志,2003,7:197.

2 李庚山,吴宁,胡大一,等.关于心房颤动病人治疗的建议.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2,16(3):161.

3 胡大一,等.中国心律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46-547.

4 周自强,胡大一,陈捷,等.中国心房颤动现状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内科杂志,2004,43:194-491.

快速心房颤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三院内三科2006年1月至2008年8月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心房颤动 (心室率>120/min) 共56例, 男性40例, 女性16例。年龄42~85岁。

1.2 方法

入院后给予西地兰, 初始计量0.2mg加入生理盐水20m L静脉注射, 15~20min注射完毕, 观察2~4h如无效, 再用西地兰0.2mg加入生理盐水10m L静脉注射, 10~15min注射完毕, 总剂量≤0.8mg/d。同时口服呋塞米片20mg连用3d, 待心室率控制平稳 (心室率<100次/min) , 可改为地高辛口服, 根据肾功能合并用药的情况, 可以采用0.125mg1次/d、0.125mg隔天1次或0.125mg每周2次给药。

2 结果

56例患者入院后2d内心室率控制平稳 (心室率<100次/min) , 3~5d静息状态下心室率在80次/min以下, 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无1例死亡, 平均住院时间为10d。出现不良反应3例, 2例患者出现心动过缓 (心室率<60次/min) , 经调整地高辛用量后心率恢复正常;1例患者出现恶心, 怀疑洋地黄中毒, 停用地高辛后胃肠道症状改善, 再调整地高辛剂量, 患者没有出现不适症状。

3 护理体会

3.1 用药前的准备

由于心率加快, 尤其伴有血流动力学改变时患者有恐惧濒死的感觉。因此, 护士应安慰患者, 耐心地做好解释, 讲解该病的有关知识及治疗效果, 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接受治疗, 用药前10min开始行床旁心电监护, 然后测量卧位血压, 记录其基础状态下的心率、心律和血压。另外, 还应建立好静脉通道, 准配好各种抢救药品和复苏器材, 如除颤监护仪、阿托品、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利多卡因等以备应急。

3.2 严格掌握用药速度和方法

西地兰的临床有效剂量已达中毒量的60%, 它的治疗量和中毒量很接近, 再加上个体差异又很大, 故较易发生不良反应[2]。静脉注射西地兰起效迅速, 10~30min显效, 1~2h达峰效应。需严格掌握静注速度, 静注过快很容易引起洋地黄中毒, 可用输液泵控制速度, 保证用药的速度和时间的准确性。待心室率控制平稳后, 改口服地高辛进一步降低心室率和改善心功能

3.3 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

(1) 动态监测心电、心率和脉搏的变化, 洋地黄中毒可表现为各种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静脉注射过程中, 如出现心动过缓 (心室率<60次/min) , 应停止注射, 并汇报给医师。患者一旦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室性颤动, 及时予电复律, 心肺复苏抢救[3]。 (2) 胃肠道反应为洋地黄中毒的早发症状, 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 当患者出现上诉症状时, 要警惕出现怀疑洋地黄中毒的可能。确定中毒后应立即停药, 加强饮食护理, 对厌食的患者给予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 多吃含钾丰富的蔬菜和水果, 如香蕉、橘子等。 (3) 患者还可出现头痛、头晕、疲倦、失眠, 视力障碍及色觉障碍 (黄视或绿视症) 等神经系症状, 如不能用原有心脏病变及其他原因解释者, 应视为洋地黄中毒反应的先兆症状。此时, 护士应暂停给药并立即报告医师, 在医师的指导下, 遵医嘱给予相应处理。

3.4 避免诱发洋地黄中毒的因素发生的护理对策

(1) 应用西地兰注射前, 必须了解患者在2~3周内是否用过本类药物和使用情况。 (2) 注意电解质平衡, 严格控制利尿药剂量, 定期追踪电解质情况, 如有低钾, 及时补充, 嘱患者平时多食含钾亮高的食物与水果, 尽量避免低钾血症。 (3) 应用西地兰注射中, 切忌静脉注射钙剂, 因为钙离子能增加心机对西地兰的敏感性, 易导致洋地黄中毒反应。 (4) 出院时教会患者和家属测量心率和脉率, 不少于60次/min, 告知患者如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视、绿视、视力模糊应及时就诊, 在医师的指导下停药并做相应的处理。

终上所述, 西地兰是治疗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的首选药物, 主要通过负性变时作用, 增加迷走神经张力, 延缓房室结的传导速度, 延长其不应期, 增加房室结隐匿传导, 减慢心房颤动的快速心室率。其有效剂量起效快, 效率高, 但它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增加。在静脉注射西地兰间, 要正确掌握用药速度和方法, 严密监测心电图和患者生命体征, 患者随时可出现心动过缓、室性心动过速、室性颤动等危机生命的心律失常。因此, 这类患者应安置在监护病房, 留置静脉通道, 准备好除颤监护仪、抢救药品等以备急用。另外, 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病情重, 患者会因为曾反复治疗效果不佳而出现强烈的恐惧和失望心里。对这类患者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向患者详细介绍西地兰的作用效果及预防毒副作用的监测措施,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使病情得到满意控制。

摘要:目的探讨西地兰在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治疗中的疗效与护理特点。方法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56例, 应用西地兰静脉注射与利尿剂口服相结合治疗, 给予相应护理, 并严密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56例患者入院后2d内心室率控制平稳, 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无1例死亡。结论西地兰是治疗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的首选用药, 能在短期内控制快速的心室率, 有效的改善心力衰竭症状。而严密细致的观察、及时准确的处理则是治疗顺利进行的保证。

关键词:西地兰,心力衰竭,心房颤动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卢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72.

[2]徐淑云, 魏伟.临床药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30.

快速心房颤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70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观察组男20例, 女15岁, 最大年龄84岁, 最小年龄60岁, 平均 (70.5±3.4) 岁;其中不稳定心绞痛患者20例, 急性心肌梗死1例,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2例, 缺血性心脏病10例, 扩张型心肌病1例,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例。对照组男18例, 女17岁, 最大年龄82岁, 最小年龄61岁, 平均 (70.8±3.5) 岁;其中不稳定心绞痛患者18例, 急性心肌梗死1例,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3例, 缺血性心脏病11例, 扩张型心肌病1例,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例。无甲状腺疾病、药物中毒、2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以及病窦综合征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疾病类型等方面根据统计学分析, 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比较价值。

1.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心电监护, 并给予吸氧支持、扩血管、抗凝、利尿等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观察组加用胺碘酮 (珠海润都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45108, 规格:2 m L∶150 mg, 生产批号:131125) 治疗, 将150 mg胺碘酮加入20 m L, 5%葡萄糖注射液。中缓慢注射, 在10 min内注射结束, 随后以每分钟0.5~1.0 mg的剂量微量泵注维持24 h。在静脉给药时口服胺碘酮片, 1个疗程为5 d, 第1个疗程200 mg, 每天3次;第2个疗程200 mg, 每天2次;第3个疗程200 mg, 每天1次。对照组加用西地兰及地高辛治疗, 静脉注射0.2 mg西地兰, 次日口服0.125 mg地高辛, 每天1次。在治疗期间需详细观察两组患者心率、QT间期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疗效判断[2]:治疗后, 患者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 静息时心率为每分钟60~80次, 或转为窦性心律, 可视为显效;患者心功能改善1级, 心率为每分钟81~100次, 或和基础心室率比较, 下降超过20%, 可视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可视为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观察数据选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 其中计量资料用 (±s ) 表示, 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 表示, 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显效24例, 有效9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4.3% (33/35例) ;对照组显效13例, 有效12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71.4% (25/35例)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及QT间期变化情况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心率为 (122±20) 次/分, QT间期为 (417±49) ms;治疗后, 心率为 (80±8) 次/分, QT间期为 (414±45) ms。对照组治疗前心率为 (121±21) 次/分, QT间期为 (416±50) ms;治疗后, 心率为 (92±10) 次/分, QT间期为 (411±46) ms。治疗前, 两组患者心率及QT间期等方面比较, 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治疗后, 观察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出现轻度恶心呕吐1例, 心动过缓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对照组出现轻度恶性呕吐1例, 眩晕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心力衰竭属于临床常见疾病, 且常伴有心律失常, 其中快速心房颤动属于心力衰竭患者高发的并发症之一, 发生率约为20%[3], 明显增加了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病死率。快速心房颤动可进一步加重患者的临床症状, 导致血流动力学恶化;特别是合并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心源性休克、低血压及心功能衰竭加重现象明显。并且大量临床研究表明, 心力衰竭及房颤属于互为因果关系[4], 因此在积极治疗心力衰竭伴快速房颤症状时, 需加强复律及心室率的控制, 促进其血流动力学稳定, 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例数。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胺碘酮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采用西地兰、地高辛治疗的对照组,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且治疗后, 观察组心率为 (80±8) 次/分, 对照组心率为心率为 (92±10) 次/分, 观察组心率情况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知, 胺碘酮在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房颤动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其中胺碘酮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之一, 是一种多通道阻滞剂, 可有效抑制患者窦房结及房室交界区自律性, 延长心房肌、心室肌的动作电位时程, 促进各种微折返终止, 因此抗颤、防颤作用较为理想[5]。并且静脉用药时, 还可有效扩张患者冠状动脉, 降低外周阻力, 从而减轻其心脏负荷, 减少患者心肌耗氧量, 在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除此之外, 胺碘酮属于现阶段临床唯一一种无明显负性肌力作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药效发挥快, 且安全性高[6]。在胺碘酮静脉用药治疗中, 患者易出现心动过缓症状, 这与静脉注射速度有密切关系, 因此在临床给药时, 需严格控制其注射速度, 并加强其血压、心电、心率、呼吸、QT间期及心律等指标变化情况, 并适当调整药物剂量。

综上所述, 胺碘酮在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急诊救治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且药物安全性高,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胺碘酮在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急诊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观察组加用胺碘酮治疗, 对照组加用西地兰及地高辛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率、QT间期比较, 无明显差异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心室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胺碘酮在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急诊救治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值得推广。

关键词:胺碘酮,心力衰竭,快速心房颤动,急诊,价值

参考文献

[1]喻文, 罗红敏.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左心室功能障碍程度和心力衰竭症状与栓塞事件风险的关系[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5, 27 (3) :231.

[2]闫秀莲, 张梅.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P波离散度及阵发性房颤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5) :1029-1030.

[3]周力, 王翠英, 陈晖, 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在心房颤动一级预防中的可能作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 12 (12) :1149-1150.

[4]张建军.胺碘酮治疗快速心房颤动伴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4 (5) :101-102.

[5]陈祥文, 牙桂林, 韦琳.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快速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3, 6 (4) :353-355.

快速心房颤动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房颤动患者60例。入选标准: (1) 有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病史, 心脏扩大, 以左心室扩大为主, 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均<45%; (2) 心功能分级符合“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 (NYHA) 心功能分级”标准的Ⅰ~Ⅱ级; (3) 静息心室率≥110次/min, 患者有心悸、胸闷等临床症状; (4) 均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 其中A组男18例, 女12例;年龄 (62±5) 岁;B组男17例, 女13例;年龄 (60±6) 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均进行常规治疗, 应用利尿+扩血管药物+地高辛+β-受体阻断剂等。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 (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Z10950026) 18g, 每天3次。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经治疗48h后, 记录2组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及心率 (HR) , 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 静息心率<80次/min;有效:症状改善, 静息心率80~90次/min;无效:症状无改善, 静息心率>90次/min。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2组临床疗效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SBPDBPHR比较

2组治疗后SBPDBPHR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2.3 不良反应

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脏疾患, 由此导致的缺血性心肌病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其导致的心律失常问题, 尤其是快速型心律失常如快速心房颤动, 因其可使血流动力学恶化, 加重患者心力衰竭程度, 越来越为临床医师重视。研究显示, 缺血性心肌病发生心房颤动的基础是左心房压力负荷增大, 导致左心房扩大, 连接蛋白40 (Cx40) 的表达量下降及重分布形成心房颤动的折返机制[2]。如何快速控制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快速心房颤动患者的心室率, 改善心功能, 是临床首要解决的问题。

稳心颗粒是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研制, 其主要成分为党参、三七、黄精、甘松、琥珀等。稳心颗粒为纯中药制剂, 具有益气养阴、定悸复脉、活血化瘀的功效, 对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均有良好的疗效, 尤其是快速型心律失常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小[3,4,5]。研究显示, 稳心颗粒兼有Ⅰ、Ⅲ、Ⅳ类抗心律失常作用, 对多种离子通道有抑制作用, 并且对心肌细胞膜上的K+、Na+、Ca2+离子通道有正向调解作用。稳心颗粒对大鼠心室肌细胞Na电流 (Ina) 、钾电流 (Ito) 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6]。但针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结果显示, 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治疗后SBPDBPHR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证实中药稳心颗粒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房颤动患者的心室率控制有效, 能改善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对于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房颤动的患者, 更快、更好地控制心室率, 减轻患者心力衰竭程度, 提高心脏功能是临床关注的问题。总之, 稳心颗粒辅治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房颤动, 临床疗效确切, 应用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0例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2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 A组加用稳心颗粒治疗。比较2组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心率 (HR) , 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治疗后SBP、DBP及HR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稳心颗粒辅治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房颤动安全、有效, 无明显不良影响。

关键词:稳心颗粒,心肌病, 缺血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98.

[2]贺献芝, 周胜华, 刘启明, 等.心房肌连接蛋白40表达和左房扩大在冠心病患者心房颤动发生中的作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8, 36 (5) :400-402.

[3]覃俊安, 邓自终.稳心颗粒治疗心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 6 (2) :233-234.

[4]梁万宁, 张晓梅, 荣玉玺, 等.稳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5, 33 (10) :884.

[5]加银吉.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 7 (7) :620.

心房颤动与炎症 篇8

1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2年3月至2007年4月在本院住院及门诊的患者, 除外各种感染性疾病、风湿活动、严重肝肾疾病、肿瘤, 选择40例孤立性心房颤动的患者 (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28例, 持续性心房颤动12例) , 选择非心房颤动患者30例 (年龄均小于60岁, 无高血压病及临床上各种心脏病存在) , 均入院前2个月未服用过抗心律失常药物, 入院后均行心脏彩超检查示左房内径正常, 左室收缩功能正常。所有患者于入院后48 h内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 并常规于入院第2日晨空腹采静脉血2 ml。应用免疫酶标比测法测定C反应蛋白, 同时测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及肾功能。

1.2 统计学处理

观察指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心房颤动组血清中C反应蛋白平均值为 (3.4505±1.2195) mg/L, 明显高于非心房颤动组C反应蛋白平均值 (0.3900±0.1200) mg/L。且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C反应蛋白平均值为 (5.3650±1.6850) mg/L, 高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C反应蛋白平均值 (2.6300±1.0200) mg/L, 均P<0.05。数据见表1。

注:P<0.054讨论

根据资料, 中国心房颤动的发病率约为0.61%, 中国因房颤而住院的患者有增加趋势, 房颤患者远期脑卒中、心力衰竭和全因死亡率风险增加,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 房颤的负担无疑会越来越重, 因此加强房颤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但目前房颤的治疗效果不理想, 因此房颤治疗的进展有赖于对房颤机制的进一步认识。目前一般认为房颤的发生机制主要为单个或多个兴奋灶 (主要位于肺静脉的心肌袖) 快速发放冲动及多子波折返引起。而折返机制的产生和维持依赖于心房重构, 包括电生理重构 (如有效不应期缩短、心房传导速度减慢、频率适应性降低等) 及解剖重构 (如心房扩大、心肌细胞坏死纤维化、缝隙连接发生改变等) 。研究已证实快速的心房激动能引起心房肌细胞钙超载, 从而启动细胞凋亡, 凋亡进一步触发一系列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参与凋亡细胞的清除, 可抑制血管新生, 减少一氧化氮生成, 从而可促进心房肌细胞坏死、间质纤维化, 电传导不均一, 有助于局部传导阻滞或折返, 造成缝隙连接蛋白分布的改变, 影响心肌细胞间信号的传导, 从而导致解剖重构、电生理重构和房颤持续[3]。Bruins[1] 首先提出房颤是一种炎症反应, 他回顾分析了19例接受CABG术的患者, 发现房颤的发病高峰为术后2~3 d, 而这段时期正是C反应蛋白水平的高峰期。Frustaci[4]等曾对12例孤立性房颤患者右心房肌活检发现房颤患者都有组织学异常, 其中8例患者的心房肌有淋巴细胞浸润, 周围有坏死的心肌组织;2例患者的心房肌有严重的肥厚伴空泡变性;2例患者有非特异性局部心肌纤维化, 而对照组11例预激综合征患者心肌活检均正常, 这一发现说明心房颤动是炎症反应学说具有一定的病理基础。C反应蛋白是由细胞因子如IL26等所诱导, 由人体肝脏合成的一种反应敏感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因与肺炎双球菌夹膜多糖体起反应而得名, 在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后6~12 h即明显升高, 且几乎呈正比关系, 故其水平作为组织炎症反应的1个指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精确性, 可反应局部炎症反应的存在。 Chung[2]曾回顾分析了125例心房颤动患者和67例窦性心律患者 (对照组) , 发现持续性房颤患者比阵发性房颤患者有更高的C反应蛋白, 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由此说明C反应蛋白是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素。本研究之所以选取了孤立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本身均能引起C反应蛋白升高, 从而可能影响C反应蛋白与房颤关系的结果。本研究结论亦说明心房颤动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非房颤患者, 且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高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 均有统计学差异, 故本研究同上述研究的结论一致, 说明房颤可能是一种炎症反应, 其发生及持续有炎症反应参与。因此应用具有抗炎作用的药物 (如他汀类调脂药物、阿司匹林等) 降低血清中C反应蛋白水平可减少房颤的发生及持续, 并对进一步减少房颤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炎症反应与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选择吉林市第二中心医院2002年3月至2007年4月住院及门诊的孤立性心房颤动的患者40例, 选择同期住院及门诊的非房颤患者30例, 并对所有患者血中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测量。结果房颤组血清中C反应蛋白平均值为 (3.4505±1.2195) mg/L, 明显高于非房颤组C反应蛋白平均值 (0.3900±0.1200) mg/L。结论C反应蛋白升高反应房颤的发生可能有炎症反应参与。

关键词:心房颤动,C反应蛋白

参考文献

[1]刘铭.炎症与房颤方全.心血管药物治疗与无创检查最新进展, 2008:252-257.

[2]丁旭, 刘宗英, 李雅洁, 等.心房颤动与C反应蛋白增高的临床意义.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 5 (2) :42-43.

[3]石桂良, 潘闽, 朱建华.心房颤动与炎症.国际心血管杂志, 2008, 2 (35) :84-87.

胺碘酮治疗58例心房颤动患者 篇9

资料与方法

本院从2004年1~12月收治老年心房颤动(房颤)住院58例,其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68~80(65.4±6.28)岁,房颤病程6个月~15年,阵发性房颤37例,持续性房颤21例。其中冠心病28例,高血压心脏病19例,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11例。阵发性房颤发作时间少于2年。心功能分级 (NYHA)标准[1],心功能II级47例,III级7例,IV级4例。入院后常规作胸部X线正常,腹中彩超排除胆囊疾患,游离甲状腺激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检查正常,心脏检查50例有心房增大,房颤均经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证实。

所有患者均给予胺碘酮(天津市中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263)治疗。胺碘酮负荷量0.2g每日3次,1周后0.2g,每日2次,从第3周开始服用维持量0.2g,每日1次,半年后再减量,每3~6个月减1次,每次减量为每周0.4g。持续性房颤患者同时服用华法林2~2.5mg(根据凝血功能),每日1次。同时治疗高血压、心绞痛、纠正心力衰竭等。阵发性房颤不发作或偶有发作(<1次/2月,<1小时),持续性房颤转为并维持窦性心律或变为偶有发作的阵发性房颤。

疗效评价标准:①有效:阵发性房颤发作减少60%(时间和次数),持续性房颤转为阵发性房颤;②无效:阵发性房颤发作减少小于60%,持续性房颤存在;③复发:在药物减量过程中房颤发作增加1~2次/周。服药后患者每日记录心悸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有条件在心悸发作时做心电图监测,出院后每周门诊就诊1次,了解房颤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毒副作用,调整药物用量,根据情况每3~6个月复查胸部X线、T3、T4、TSH。58例随访时间为0.9~2.9(1.9±0.9)年。

结 果

58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39例、有效11例、无效8例。其中有3例在停药半年后复发,1例经加用药物后显效,2例转为持续性房颤。有20例同时合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显效时间最快2小时2例,1天内显效9例,2天内显效13例,1周内显效10例,2周以上5例。

在服药过程中,有1例在随访1年时作胸部X线发现有间质性肺炎,无症状即停药,半年复查胸部X线正常,2例服药1.5年时TSH轻度升高,无症状,停药后3个月恢复正常,1例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经停药后恢复正常。

讨 论

房颤常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目前,在老年人其他心脏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甲亢性心脏病引起的房颤发病率越来越高,房颤可导致血栓栓塞和心功能不全,因此应采取积极治疗,目前治疗房颤虽然有许多方法如射频消融、迷宫术等,但均不能完全根治,且治疗成功率不大,故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

有资料表明,胺碘酮转复房颤维持窦性心律成功率为53%~87%。本组资料有效率为86.2%,与此相符[2],口服胺碘酮,负荷量0.2g,每日3次,5~7天,继之0.2g,每日2次,5~7天,以后0.2(0.1~0.3)g,每日1次维持。本组资料负荷量0.6g/日,控制房颤的成功率与文献报道相似。在本组资料中,有20例同时合并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后显效,提示交感神经张力升高在患者的房颤发生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较其他药物低。主要为心外不良反应,较为常见的甲状腺功能障碍、眼部碘沉着和肺部的毒性反应。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呈明显的剂量相关性,随着维持剂量的下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明显下降。本组资料中,仅4例因不良反应停药,其中1例胸部X线发现间质性肺炎,2例有甲状腺功能异常,未发现有眼部碘沉着,均经停药后恢复正常。

总之,胺碘酮治疗老年房颤有较高的疗效,患者有较好的耐受性,但需定期检查肺和甲状腺功能,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相关的毒副反应。

参考文献

1 王吉雅.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5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疗专题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6:323

甘肃处理徽县血铅

超标事件责任人

据新华社兰州8月15日电记者宋常青从甘肃省政府办公厅了解到,甘肃省已于日前正式对陇南市徽县368人血铅超标特别重大环境事件责任人处理情况进行了通报,相关责任人受到处理。

2006年3月至8月,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水阳乡新寺村、牟坝村、刘沟村共查出368人血铅超标。监察部执法监察室和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联合调查组调查认为,这次血铅超标事件是特别重大环境事件。

通报指出,造成污染的徽县有色金属冶炼公司自1996年建成到2004年间,违反有关法律法规,长期不按规定运行治污设施、超标排放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徽县人民政府、环保局、经贸局和发展计划局、陇南市环保局等部门及主要领导,对这次事件的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涉及此次事件的相关责任人中,徽县有色金属冶炼公司原经理、董事长冉宏涉嫌构成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被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在职或已经另任他职的原陇南行署环保处负责人、陇南市环保局环境管理科负责人、陇南市交通局局长、徽县原县长、徽县原副县长、徽县原计委主任、经贸局局长等7人分别处以党内警告、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和撤职处分;对其他8人进行了组织处理,另有4人正在进一步调查之中,将依据法律法规提出处理意见。

心房颤动148例诊治体会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4~2007年期间住院患者中房颤患者148例。其中男性107例, 女性31例。年龄30~75岁。本次调查分为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组。

1.2 治疗方法

1.2.1 在心室率快伴心悸、胸闷等症状的房颤患者采用静脉给药, 常用毛地黄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如:西地兰0.4~0.8 mg静推, 美托洛尔5~15 mg静推 (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 硫氮FDA7酮10 mg静推 (对毛地黄类难以控制的肺部疾患、交感神经兴奋、发热等状态时的房颤心室率有较好的效果) 。

1.2.2 需长期控制心室率的房颤患者可用 维拉帕米120~480 mg, qd, 或氨酰心安25~100 mg, qd (降低活动后心室率) 或地高辛0.1~0.25 mg, qd (降低休息时心室率) 。

1.2.3 对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性的心室率快的房颤患者采用介入治疗。

1.2.4 恢复窦性心律 首先I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奎尼丁, 因为是传统药物, 使用上有许多经验, 一般病例选择好后给药3天, 从中午12点给药, 第一天0.2 g/次, 第二天0.3 g/次, 第三天0.4 g/次, 间隔2 h给药一次, 每天共5次, 转为窦性心律后随时停药, 第三天服药后仍未转复, 停止给药。转复率约为75~88%。也用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普罗帕酮转复房颤的报道:普罗帕酮70 mg, 30~45 min静推一次, 共1~3次或口服450~600 mg, 顿服, 转复率可达70~80%。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150~300 mg静推, 或口服0.2 g, 3次/d, 用5~7天, 转复率也较高, 能达80%左右。也有报道用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10 mg, 3次/d转复房颤, 转复率也较高。

2 结果

148例房颤中, 高血压并房颤47例 (占34%) , 冠心病44例 (占30%) , 风心病伴房颤30例 (占20%) , 肺心病伴房颤15例 (占10%) , 心肌病伴房颤12例 (占6%) 。

3 讨论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 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社会发展及人口老龄化, 近年来房颤的疾病谱也发生变化, 不是风心病占首位, 而是以高血压、冠心病占首位[2]。在一般人群的总患病率在0.4%, 成人患病率在0.5%~0.95%之间, 60岁以下的患病率为1%, 随着年龄增加, 房颤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在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 心房内激动传导的方向不一致, 频率快而且不规整, 这使心房丧失了有效的收缩功能。房颤时心房的激动频率高达300~600次/分, 虽然由于房室结的保护作用可使这些激动不能全部到达心室, 但是心室率 (心率) 仍然可达到100~160次/分, 不仅比正常窦性心律快得多, 而且节律绝对不整齐。

由于地区处于北方, 气候寒冷, 钠盐摄入增多, 高血压的发病率高, 加之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不足, 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病率也增高了。房颤的发生机制一直未得到阐明, 一直存在争议。房颤的机制研究多年来未获得根本性突破[3]。房颤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两种。药物治疗包括控制心室率和转复窦性心率。非手术治疗包括射频消融, 外科手术等。抗凝治疗也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房颤治疗仍是当前心律失常治疗中的最薄弱环节。三个主要策略为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控制心室率以及预防血栓栓塞形成。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长期治疗的疗效较差, 而且可能有药物的副作用, 主要是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因此, 非药物治疗引起人们的关注。

综上所述, 尽管房颤有多种治疗方法, 但迄今为止, 仍然危协着人们的健康。控制室率及预防血栓栓塞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目的对148例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分析, 总结临床诊治经验。方法①药物控制心室率;②恢复窦性心律。结果148例房颤中, 高血压并房颤47例 (占34%) , 冠心病44例 (占30%) , 风心病伴房颤30例 (占20%) , 肺心病伴房颤15例 (占10%) , 心肌病伴房颤12例 (占6%) 。结论心房颤动有多病因、发病率高、年青化特点。控制室率及预防血栓栓塞是治疗重点。

关键词:心房颤动,病因,防治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95.

[2]高大中, 王春彬, 等.心房颤动1533例病因及治疗策略变化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7, 27 (19) :1517-1518.

上一篇:虚拟交互技术下一篇:中国现代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