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治理

2024-07-05

快速治理(精选3篇)

快速治理 篇1

这个学期, 因工作需要, 我接了初三 (1) 班的班主任。关于这个班上学期的状况原班主任是这样描述的:“我们一班的许多学生 (几乎是70%) , 对学习的要求是:我想学的时间才学习, 我爱学的科目才学习;对班级工作的做法是:我愿干才干, 不愿干就不干或打折扣地干;对老师的要求是:你要教得让我愿学习, 轻轻松松地学会 (不只一个学生这样对老师提要求) , 并且, 师生关系对立。许多老师的做法是:1、降低课程要求;2、你不学我不管你 (老师在课堂上讲, 学生在下面看小说、说话等) 。因此, 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就不奇怪了:不愿学——不写作业——考不好——更不愿学……常规不愿做——常规做不好——学习受影响——考不好——怨老师、怨班级、怨学校。”

由于客观原因, 这个班两年里经历了5位正副班主任, 到我这儿已是第六任了。由于频繁地更换班主任, 这个班一直没有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 缺少班级凝聚力, 常规和学习成绩成为年级倒数第一。很多学生个性张扬, 因缺乏班风的正向影响和引导, 缺少班级的约束力, 加上师生关系的紧张, 学生不肯听从劝导, 学生讲究穿戴打扮, 男生留长发、女生烫发、染发、涂脂抹粉、穿时尚服装的风气泛滥。班级被学生自己认为是“垃圾班”, 被领导看作是“年级里最难管的班级”。

接手以后, 我认真分析了一班的情况:长时间的落后局面已经造成了整个班级的自信心缺乏、向心力缺乏、班级凝聚力缺失, 师生关系紧张, 而这正是导致上述种种不良表现的核心原因!所以, 工作的突破口应该是:重建班级自信!重建相互欣赏的师生关系!

要尽快让学生自我感觉好起来相信自己能做好!并且, 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欣赏和信心!先帮学生做好, 再鼓励、欣赏他们!我做了如下几件事。

一、设定班级奋斗目标:争创“优秀班级”

我认真准备了“就职演说”和“新学年寄语”, 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已取得的成绩, 分析了班级进步的巨大潜力, 指出我们班是有实力优秀的, 并提出:识, 鼓舞士气。我同时和学生说明, 班主任和同学们一样都是这个班级的一员, 都属于班级这个大集体, 每个人和班级的关系都是“班荣我荣, 班耻我耻!”“班级优秀, 我的责任!”将责任明确到每个人。

在开完开学典礼之后, 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写了“观颁奖仪式有感”, 很多学生表示在过去的两年里没有当过优秀班级很遗憾, 要珍惜在校的最后一个学年, 当一次优秀班级!有的学生当面对我说:“老师, 下学期的开学典礼上一定会是:优秀班级:初三 (1) 班, 班主任:刘燕。这项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同学们的优秀意识。接着, 我们开展了系列主题班会:1.“班级优秀, 我的责任!”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2.“为了班级的优秀, 我要做到……”, 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 做好每个自己。3.“我为班级做点儿啥?”引导学生积极、踊跃为班级做贡献。4.为班级争光, 不为班级丢脸!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 热爱班集体的情怀。

二、及时表扬、鼓励, 迅速改变班级的心理气氛, 树立班级自信心

争创优秀班级的目标确立和声势造出以后, 我充分利用学校“常规教育月活动”, 抓实学生的学习常规和生活常规, 尽快建立学习和生活的新秩序。我制定了一个简单易行的“一日生活、学习常规百分赛”, 于学生到校的当天就贴到墙上, 开始实施。第一周初见成效, 第二周大见成效。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班级面貌很快在教室卫生、课前准备、课堂听课、作业、自习课纪律、眼保健操、课间操、路队、宿舍内务等方面发生了可喜的转变。同学们是这样描述的:“卫生保持得越来越棒!地上几乎找不到纸团、纸屑了!在课堂上, 同学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神, 那专注的表情和回答的每一个问题都印入每位任课教师的眼中, 老师们都夸一班正在一天天进步!是啊, 一班的每名同学都在努力地做好自己。路队和卫生、纪律都大有好转, 以前见怪不怪的不排队现象已经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队伍和同学们良好的精神面貌;自习的纪律也是一天天好转。我们的一班正在一步步走向大的改变。”很多同学在开学第一个月的总结中写道:班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正是我所期待的!对班级和同学们的变化我赶紧大张旗鼓地表扬、鼓励。每天晚自习结束前的5分钟我都做当日小结:认定好的方面, 指出第二天需改进的地方。在每周出版的班报上开设专栏“走在优秀班级的路上”, 将一周来班级的亮点一一列出, 对各方面做得好的同学提出表扬, 同时提出下周的努力方向。

在各方面常规做好的基础上, 我们又着力打造班级亮点和特色。我们是全年级第一个开始做眼保健操的班级, 并做到了最好, 做到了我们自己引以为荣。为班级争光、不为班级丢脸成为大家的共识, 有的同学这样写道:“今天, 我们以一班为荣, 明天一班以我们为骄傲。”

随着常规教育月的结束, 我们班被评为“先进班集体”。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们的士气。听到这个结果时很多学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是听错了吧?是在做梦吧?这么快就当了先进班集体?!张先威同学无比感慨地对我说:“老师呀, 第一次啊!”一向不交作业的董可一脸的不以为然:“我都交作业啦, 能不优秀吗?”

的确, 很多同学认为这是情理之中的事, 因为我们确实付出努力了, 我们确实做得很好。我适时召开了主题班会:“班级优秀, 我的荣耀”, 让同学们畅谈当先进的感受, 充分享受进步的快乐, 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和班级的优秀息息相关, 明白只要努力、就会收获的道理。

自信, 又回到了每一个同学的脸上。班级气氛大为改善, 班级凝聚力大为加强, 在随后举行的校运会上, 我们全班团结一致, 齐心协力, 又一举拿下四个奖状:精神文明班级, 团体成绩第一, 跳绳第一, 女子接力第二。然而, 由于意外, 我们痛失了男子接力第一。全班同学为所取得的成绩欢呼、跳跃, 也为失去的那个第一感到遗憾和伤心。我又适时地召开了主题班会:“相约2010校运会, 夺回失去的第一!”鼓励学生发扬运动会上的拼搏精神, 发奋学习, 顺利通过中考, 继续留在母校读高中, 以弥补留下的遗憾。

有句话说, 失败是成功之母。但, 对教育而言, 只能是从成功走向成功。所以, 及时确认学生的良好表现, 给予激励, 会使学生越做越好。

三、组建“宿舍师生成长共同体”, “学习小组生生成长共同体”

在第一、二周实行“一日生活、学习常规百分赛”取得明显效果后, 于第三周我们分别建起了5个“宿舍师生成长共同体”, 10个“学习小组生生成长共同体”, 并制定了相应的考评条例。每个“宿舍师生成长共同体”都由一名任课教师做导师, 全面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10个学习小组主要是在教室这个环境中进行系列“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的学习活动及学习常规考评。一个学习小组里的成员基本同属一个宿舍共同体, 这样便于将小组的考评成绩记到由同一群体组成的宿舍共同体中, 考评成绩最后是以宿舍共同体为单位记录, 最后再记到每个同学名下, 即, 宿舍共同体的总得分是多少, 其中的成员就每人记多少, 作为学生平时基础素养的得分, 同时也是期末各项评比的依据。10个学习小组共同体又按ABC分层分为5个竞争组, 以便分层作业、辅导和竞赛。每个周末每一个竞争组里都选出一个优胜组。给予奖励加分, 记入所在宿舍共同体里。同样, 一周做到内务零扣分的宿舍为优秀宿舍, 给以奖励加分。各个共同体一周的考评情况会在周末的班报中公布。

四、改选班委, 形成新的班级核心价值追求

一个班长时间没有形成良好的班风与班干部的使用有着很大的关系。在一班, 班干部首先应该是能在学习和常规方面率先垂范, 起表率作用、模范带头作用, 而不是去“管人”。然而, 之前的班干部主要是在“管人”, 里面有多位规范不好或者成绩较差的学生。这个学期, 在常规表现出良好的态势, 班级状况基本稳定后, 我果断、快速地改选了班干部, 把一贯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吸收进班委里, 使那些不能起表率作用的原班干部落选, 以便专心提高学习成绩。让学生感受到老师重视的东西, 从而形成一个班级的核心价值追求。这样做的结果是, 新班委的同学工作起来理直气壮, 并能在各方面给同学们做出榜样, 改选下来的同学心服口服, 并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班委改选后, 班级工作更加顺畅啦。

五、用“提高分”进行增值评价, 促进每一位学生进步

说实话, 抓常规能做到短期内改变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 使一个班级快速转变, 那么, 要想提高一个班级的学习成绩就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和过程了。一班从入学后的第一次考试到现在的每次大考都是年级的倒数第一, 要彻底改变班级的落后, 学习成绩是关键的一个因素。班级学习成绩的进步有赖于每一同学的成绩进步。适逢学校举行“进步之旅”系列考试活动, 我们再一次召开了主题班会:“班级目标:摘掉倒数第一的帽子”!提出“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

我借用合作教学的理念, 采用“提高分”的方法处理学生的考试成绩, 引导学生自己和自己比, 和自己的过去比, 鼓励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这样就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进步之旅 (一) 考试中, 很多学生取得了进步, 其中郭正华同学总得分率提高了10.3%, 为全年级进步最大的一位同学, 常德林同学的总得分率提高了4.5%。

利用提高分进行增值评价, 可采取以下措施。

根据多次 (两到三次) 考试或某次大考的情况, 为每个学生确立一个代表其水平的“基础分”, 在随后的考试中, 成绩只要比“基础分”高, 学生就会获得一个“提高分”:进步分+保持分。“进步分”通常是比基础分高出几分, “保持分”就是保持了基础分的分数, 含义是只要不退步, 老师就鼓励。保持分通常是一分。但, 对于基础分较高的学生, 保持分和进步分的分值要视情况专门规定。本着公平、公正,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提高和进步空间的原则, 我们做了如下具体的规定。

每次考试完, 老师会及时处理考试成绩:计算每个学生的提高分和小组的加分, 小组的加分是将小组成员的提高分之和除以小组成员数得来的, 如下表所示:

注:计算过程中, 基础分中小数点后的数通常被舍掉, 测试成绩中小数点后的数通常四舍五入。

教师不记录个人成绩, 只记录小组的加分, 并作为奖励各小组的依据, 再依据小组的奖次给每个组员以相应的奖励。这样一来, 小组的成绩与每一个组员的成绩息息相关, 缺一不可。如果某次考试中某学生的提高分超过了10分, 那么就给该生调整其“基础分”, 方法是考试得分加基础分后再除以2就得到一个新的基础分 (见上表中金丽同学的调整基础分) , 该生随后的提高分就会依据新的基础分计算。这样做是适时地为每一个学生制定新的适合他的新目标, 促其不断进步。学生“基础分”调整的次数越多, 说明学生进步的速度越快。有的学生一学期中调整“基础分”达4次之多。教师及时表彰鼓励调整基础分次数多的同学, 对于基础分很高的同学来说, 如能连续保持基础分, 教师也给予同样的表彰与鼓励。这样确实能做到面对每一个学生, 分层指导, 因材施教, 促进每一位学生进步, 最终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对于两次试卷难度不一样的问题, 可通过平衡两次试卷难度来解决。可尝试这样的方法:用一次考试全部考生的平均分除以试卷的分值的得数与另一次考试全部考生的平均分除以试卷的分值的得数相比较, 它们之间的差可以补到试卷较难的那次考试的数据处理中。

对于各科试卷或先后试卷分值不一样的情况, 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可尝试用得分率的方式, 即将上表中的基础分和测试得分改为基础得分率和测试得分率, 再进行相关数据处理。

六、结束语

班集体是开展班级工作的一面大旗, 班主任如能将其挥舞飘扬, 全班同学会聚集旗下, 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 会战无不胜的;以班级的名义去开展学生工作会增强他/她的集体主义意识和感受到自我价值;自信心是一个班级工作的突破口, 也是做个体学生工作的切入点, 要让每一个学生感到他很重要, 对这个班级很重要, 那么他她就有了进步的理由和信心了。好学生是夸出来的!适时表扬学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方法是:先帮学生做好, 再大张旗鼓地表扬!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快速治理 篇2

一、社会治理的概念及特征

( 一) 社会治理的概念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 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由统治者与服从者的关系演变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者与需求者的关系。政府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上, 需向社会各个参与的组织、团体或者个人发起公平公正的竞争、招投标等方式, 让他们参与。“在公共管理中, 控制关系日渐式微, 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服务关系, 管理主体是服务者, 而管理客体是服务的接受者。这是一种新型的管理关系。”[1]服务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应运而生。

( 二) 社会治理的特征

1. 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治理的主体是政府, 但不是唯一的主体。治理的主体是所有能得到公众认可的社会组织、公民、第三部门等。“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2]

2. 主体的互动性。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其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 而社会治理强调政府与社会是一个上下互动的过程, 在制度化的合作机制下, 不同的参与者相互调适, 共同解决冲突, 增进彼此的利益。

3. 公民社会重新获得权力。我国是社会主义民主国家, 要让公民真正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政府与私营、民间组织或个人等进行广泛合作是当代民主的新形式, 通过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监督, 实现对社会的共同治理。

二、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内涵

对于城市化, 学者们都有自己的定义。西蒙. 库兹涅茨将城市化定义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方式的变化。[3]威尔逊认为城市化是一种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的现象。[4]国内学者林国先认为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5]刘纯彬、郭书田、刘福垣等学者认为这种集中既是城镇数量的增加, 又是城镇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充。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1979 年美国地理学家R. 诺瑟姆发现当城市化率突破30%以后, 将进入加速阶段, 直到城市化率接近70% 。而中国在2009 年, 城镇化率已将近47% , 根据R. 诺瑟姆所发现的这一规律, 中国的城市化仍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三、快速城市化下的社会治理创新

( 一) 快速城市化下社会治理创新的原因

1. 新区快速城市化引发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压力。城市的快速发展引起了新区的兴起, 大量人口动迁。流动人口日益增多, 区政府面临骤然增加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压力, 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的任务非常繁重。已有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已经越发不适应新社区发展的新形势, 社会管理模式必然革新。

2. 社会人口的结构性变化, 迫切要求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 居民由以前的农民转化而成, 在生活、心理等社会适应性问题方面, 需要一个过渡期, 其服务观念及管理理念比较缺乏, 居民的社区参与度不高。因此, 良好的社会治理机构能够通过合作, 带动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社区的治理, 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的治理机制。

( 二) 快速城市化下社会治理创新的意义

1. 民主化加强。社会治理的主体可以发展为政府、公民及其他社会组织, 主体之间互相协作, 共同参与治理公共事务。这就保证了治理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平等, 能够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交流。有能力的政府、市场亦或是公民社会组织, 都有机会参与对社会的建设、管理与服务。

2. 公共利益得到最大化。社会治理是一种互联、互补、互动的过程。湖南长沙地铁试乘多次, 调查民众体验效果以期达到最佳运营。在此事上, 政府让民众积极参与, 与公民社会谈判、反思, 采取积极有成效的合作, 最终达到了理想的成果。

3. 促进社会转型。当代社会治理不再是单纯依赖行政手段, 而是通过各行为主体之间的调整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于正在奋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我国来说, 社会治理无疑是一种构建和谐社会的模式选择。

4. 以法治为框架, 推动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众的互动, 实现善治。纵观中国历代社会政治, 人治在我国的影响是悠久而深远的, 它的功德是不可否认的。但当代社会若是需要确保其长久健康有序的发展, 依靠的是法律。快速城市化的发展, 要搞好社会治理, 法制化和规范化必不可少, 要以法律为准绳, 明确各方的权、责、利, 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保障社会治理的有序性, 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康之.公共管理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7.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6) :329.

[3]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

[4]Christopher Wilson.The Dictionary of Demography[M].Oxford:Basil Blackwell Ltd, 1986.

快速治理 篇3

1 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

10号煤层为太原组煤层,厚度约2.65 m,煤层倾角6°~8°,煤层顶板为太原组K2灰岩,下部地层依次为太原组粉砂岩、11号煤层、太原组泥岩、本溪组泥岩—砂岩互层、奥陶系灰岩。奥陶系灰岩为富水性中等至强含水层,水位标高约+500 m。10号煤层底板至奥陶系灰岩顶界面约38 m,该煤层底板承受奥陶系灰岩含水层水压约1.3 MPa,煤层开采底板破坏深度为12 m。

2 陷落柱结构特征探查

在对陷落柱进行注浆治理前,需要先查明陷落柱的结构特征。为此,首先对10-106工作面实施井下瞬变电磁法探测和坑透法探测。参照井下物探资料显示的异常区,设计并施工了8个探查钻孔。探查孔为二级结构,第一级为直径108 mm的孔口管,长度6 m;第二级为裸孔段,孔径91 mm。钻孔沿煤层全程取芯钻进。根据钻探揭露资料,陷落柱长轴最大长度约53 m,短轴最大长度约29 m。探查孔布设及陷落柱平面形态如图1所示。

3 陷落柱注浆钻孔设计

10-106工作面突水陷落柱治理工程的核心就是对陷落柱位于煤层底板破坏深度以下的层段进行注浆加固,制造人为堵水塞,以封堵陷落柱突水通道[3]。采用井下施工,快速注浆封堵的治理方案。

根据陷落柱揭露形态特征,实际施工了6个注浆孔和2个检查孔,见图2。注浆孔和检查孔均为沿煤层底板向下施工的斜孔,其中注浆孔的施工位置位于掌子面内,检查孔的施工位置位于10-106工作面副巷。注浆孔的作用是向陷落柱内部及其周边区域注入水泥浆,形成堵水塞;检查孔的作用是检查注浆堵水的效果,在发现注浆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对陷落柱进行复注。检查孔应布置在注浆孔布置较疏或注浆过程中可能出现质量缺陷的区域[4]。

注浆孔为三级结构,第一级为直径108 mm的孔口管,第二级为直径89 mm套管段,第三级为直径55 mm裸孔注浆段。检查孔亦为三级结构,第一级为直径146 mm的孔口管,第二级为直径108 mm套管段,第三级为裸孔段,孔径91 mm。用水灰比为1∶1的水泥浆加5%水玻璃(42 Be)进行固管,孔口管安装法兰盘和闸阀。钻孔参数见表1。

4 注浆工艺

采用孔口封闭止浆,分序分段下行式注浆法。一般情况下,注浆孔从上到下分为3个注浆段:第一段为煤层底板以下0~12 m的层段,第二段为煤层底板以下12~22 m的层段,第三段为煤层底板以下大于22 m的层段。要求从上到下依次分段钻进、注浆,上段未达到注浆结束标准,不得进行下段施工。

每个注浆层段的注浆工程分为充填注浆和加压注浆2个阶段。充填注浆指大量灌注水泥浆,以充填陷落柱内部的空洞或裂隙,浆液采用水灰比1∶1的纯水泥浆,泵压保持为奥灰静水压力的1.5倍,即2 MPa。当发现突水点或前期施工的探查钻孔大量跑浆时,结束注浆。间隔8 h后,扫孔至孔底进行复注。此时进入加压注浆阶段,即逐渐增加泵压,通过高压注浆封堵注浆孔之间残留的小裂隙。加压阶段的浆液采用水泥浆、水玻璃混合双液浆,其中水泥浆水灰比为1∶1,水玻璃波美度为42。当孔口压力达到4 MPa,并持续30 min以上后,结束注浆。间隔4~5 h后,进行下一层段注浆施工[5]。

注浆施工顺序:注1孔→注2孔、注3孔→注4孔、注6孔→注5孔。

5 注浆施工及效果检验

自 2011 年 10 月 16 日开始注浆,至 2011 年 10 月

31日各孔注浆施工结束,历时16 d,钻孔注浆全部满足结束标准。此次注浆工程共耗用5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875.5 t,水玻璃1 t。

注浆结束后,施工了检1孔和检2孔,通过采集注浆段岩芯的方法对堵水塞体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堵水塞体长度不小于10 m,完全满足设计要求。另外,在注浆后对10-106工作面再次进行了井下瞬变电磁法探测,经注浆前后探测结果对比发现,陷落柱内部低阻异常区面积大范围减小,说明注浆效果总体良好。

6 结束语

通过注浆治理工程的实施,10-106工作面陷落柱突水点的涌水量减少至3 m3/h以下,2011年12月工作面推过该突水陷落柱后也未再次发生突水事故,实现了治理目标。此次治理工程首先实施物探和钻探查明了陷落柱的形态特征和充水性质,然后根据探查结果设计了注浆钻孔和检验钻孔,确立了分序分段的注浆工艺,提出充填注浆和加压注浆的2个注浆阶段,并给出了不同阶段相应的注浆结束标准,为团柏煤矿及其他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矿井在陷落柱突水快速注浆治理方面总结了经验。

摘要:以团柏煤矿10-106工作面陷落柱突水注浆治理为例,分析了陷落柱空间结构特征及突水水文地质条件,制订并实施了陷落柱形态探查设计,提出了对陷落柱快速注浆封堵的治理方案。根据陷落柱结构特征及工作面地质条件,确定了快速注浆工艺,设计出堵水效果检验钻孔,最终实现了治理目标。

关键词:工作面,陷落柱,突水,注浆,治理

参考文献

[1]王梦玉.矿井防治水和水资源管理研究论文选集[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1.

[2]彭纪超,刘海荣,孙利华,等.山西省煤矿区陷落柱分布规律与突水预测研究[J].中国煤炭地质,2010,22(7):26-30.

[3]李大敏.张集煤矿隐伏陷落柱快速治理[J].煤炭科学技术,2000(8):31-33.

[4]刘再斌,南生辉,郭晓山,等.陷落柱治理注浆工程效果检查技术[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8(6):59-61.

【快速治理】推荐阅读:

快速处理07-16

快速评价10-17

快速支护10-20

快速出图05-12

快速作文05-21

快速设计05-26

快速跟踪06-08

快速溯源06-20

同步快速06-26

快速调节07-03

上一篇:GIS平台下一篇:语言环境识字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