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度磁测

2024-11-06

高精度磁测(精选8篇)

高精度磁测 篇1

1 区域地质概况与地球物理特征

1.1 区域地质概况

粤北地区位于华夏古陆西缘及加里东隆起西南缘与湘、桂、粤北海西—印支坳陷的结合部。这种独特的大地构造背景是地壳中的相对薄弱地带,为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大地构造条件;同时,该区又处于北东、北西及东西向多方向深大断裂构造的交汇部位,既是早期的岩浆活动中心,又是成矿期的构造热液活动中心。岩浆多期次侵入、岩石破碎、蚀变强烈,有利于铀的成矿和富集。

区内岩浆侵入活动以燕山早期最为强烈,燕山晚期细粒花岗岩小岩体及中基性岩脉(墙)极为发育,岩性较复杂,有酸性、中酸性花岗岩、基性、中基性岩脉(墙),还有火山岩、次火山岩,是一个多期多阶段复杂岩浆(深源、浅源岩浆)活动的地区,为铀成矿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

1.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磁测区内岩石的磁性特征,是磁测资料地质推断解释的重要前提和依据。根据磁测区出露的岩石、钻孔岩芯标本及部分磁性参数测定,整理、统计结果(如表一所示)。结合磁测资料,初步得出如下认识:

(1)中酸性岩浆岩当其具有不同磁性时,可叠加在背景场上或产生低缓局部异常;当其侵入到泥质岩石中,由于所形成的热液蚀变通常具有磁性,可以产生局部异常。

(2)基性岩磁性一般较强,由它们引起的异常范围较小、强度梯度较大,多发育在断裂中,磁法可较好地圈定这类隐伏岩体。

2 资料预处理

我们对整个工区的ΔT数据进行了处理与转换,主要包括:ΔT数据的预处理(圆滑滤波);位场转换(主要有化极、分量转换、向上延拓等)。

2.1 ΔT数据的预处理

应用编制的重磁数据处理程序(RGIS软件),对整个工区的ΔT数据进行预处理。为了消除高频干扰和畸变,对原始ΔT数据进行了正则化滤波处理,正则化滤波尺寸为5点。滤波处理后,在达到圆滑滤波目的的同时,尽可能地保留异常细节,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果。

2.2 位场转换

根据解释工作的需要,对经滤波处理后的ΔT原始数据进行位场转换处理(RGIS软件)。首先,对ΔT数据在原平面上进行化极和分量转换,以便更好地揭示磁源体的性质、形态及空间位置等特征。其次,对原平面垂直磁化时磁场的Z⊥分量分别向上延拓,突出规模较大的或深部的异常信息。所有图件的编制全部按规范要求进行,采用MAPGIS制图软件成图。测区图件坐标采用1954北京坐标系统,根据地质和磁场特征,等值线间隔最小值选择为30nT。

3 解释推断

3.1 磁异常分析

依据本次高精度磁法工作获得的测区4m2范围的磁测资料和磁异常解释的基本原则,圈定解释了磁异常,推断隐伏(半隐伏)岩体,预测找矿有利地段。

综观工作区磁测△T平面等值线图(如图一所示),磁异常总的变化趋势为由东向西逐渐增高,磁场变化较复杂,波动较明显。△T的变化范围在-450nT—350nT之间。局部异常多呈东西、近北西向展布。以测区中间为界,可将该工作区分为相对高、低(负)磁异常两个区,高磁场区局部异常较明显,等值线相对密集,且变化较大;低(负)磁场区则多以宽缓的负磁异常出现,等值线相对稀疏,异常幅值变化较小。结合地质资料可以看出,磁场特征基本上反映了该区的构造、岩石及地层总体上呈北东、北西及东西向多方向交汇部位展布的特征,而北西方向的磁场变化反映的是后期构造的切割及岩石地层的突变。从地层出露情况来看,高磁异常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体地层;低(负)磁异常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体地层,并有零星岩体侵出。从区域重磁资料及测区磁场特征看,整个磁场区基本上是构造的交汇部位岩浆多期次侵入、岩石破碎、蚀变强烈的反映。

3.2 磁异常解释

依据本工作所完成的1∶5000地面高精度磁测资料,在全区范围内共圈定局部异常两处。由图一可见,由于区内岩性磁性的差异、岩浆活动的不均匀性以及构造作用,使全区各局部磁异常的范围和异常强度各异,呈现出磁异常的不连续性,或呈串珠状及条带状的明显特征。该区磁异常特征及推断解释如下:

在低缓背景场中,有一近条带状正值异常,走向近东西,强度约为200nT,异常范围长约1000m、宽约40m,东段强度较弱,呈断续分布,可能受北东向断裂错位北移,呈异常叠加现象,异常北侧分布串珠状东西走向负异常带。

异常区位于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中基性岩脉,异常东段有北东向硅化破碎带出露,并发现有铀矿点,异常为中(基)性岩脉引起。

3.3 岩浆岩的磁异常特征及解释

前人研究认为,该测区岩浆活动较频繁,多期、多阶段活动较明显。本项研究表明,该区岩体(脉)与磁异常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各测区东西向等展布的磁异常上叠加的近呈串珠状排列的局部磁异常是反映岩体(脉)分布的最典型特征。测区岩浆岩以中酸性为主,中基性岩次之,由实测的岩石磁参数结果(如表一所示)得出,岩石磁性与岩性有关,其中中基性辉绿岩磁化率平均值在5000待统计×10-64πSI左右,可形成一定强度的磁异常。从出露岩体看,测区大多为燕山期岩体,侵入的中基性岩脉可形成一定强度的磁异常,故可利用磁异常圈定隐伏、半隐伏中基性岩体。

纵观磁测区,磁异常部位见岩脉出露,磁测所推测的半隐伏状态的中基性岩脉规模较小。杉子角岩脉位于测区东部,地表多处出露面积较大的辉绿玢岩,该地段磁异常呈东西条带分布,与岩脉(体)走向一致,磁异常范围大于出露的岩体范围,说明隐伏的岩体边界较宽,异常地段多见蚀变现象,显示有较好的成矿条件。从对△T上延后结果(如图二所示)看,该磁源体埋藏较深。象头岩体,位于沙溪测区西部,岩体出露规模较大。正△T异常与岩体位置吻合,在岩体北测边缘有相对孤立的负磁异常,上延后结果显示,在出露岩体北侧边缘局部异常基本消失,说明磁源体埋藏角岩体较浅,岩体出露燕山期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磁异常地段多见硅化断裂现象。出露岩体位置与磁异常基本吻合,从对△T上延后结果(如图二所示)看,异常特征依然明显,磁异常范围大于出露的岩体范围,说明该岩体边界较宽且埋藏较深。

区内已知铀矿床、矿点、矿化点处。铀矿的形成均受特定的地质环境(地层、构造、岩浆活动等因素)所制约,矿产在该工作区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该项研究表明,负磁异常或正、负磁异常变化部位是铀矿产发育地段,△T最大幅值约为600nT,但个别已知矿床与磁异常特征规律反映不够明显。

纵观全区可以发现,多数已知矿点、矿化点均产在磁异常地段。

3.3.1 根据磁异常

磁场抬高一般与深部岩浆活动有关,而岩浆活动又是形成内生铀矿产的必要条件。由此得出:(1)分布在背景磁场的局部异常及边缘往往与高侵位的小岩体有关,是今后找矿的有利部位;(2)磁异常反映的断裂构造及其交汇部位和磁异常圈定的半隐伏、隐伏岩体及其接触带是今后找矿的有利部位。

3.3.2 岩浆岩及地层条件

测区铀成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成矿岩体均属燕山期,主要是高位侵入的中基性岩体。因此,位于该种地质环境中的磁异常,可认为是找矿的信息。

3.3.3 构造条件

受断裂控制及其处于构造结合部位的异常,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根据以上考虑认为,北西向断裂对成矿关系密切,已知矿点多数与几条北西向断裂有关,有的位于断裂交汇处,有的位于交汇处侵入岩周围,由于北西断裂与东西向断裂相互作用,形成的次级断裂给矿的赋存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磁测工作的基础上,依据区内主要局部异常,圈定隐伏岩体1,据此初步划分出1找矿靶区。地质成果及找矿靶区列表简述如下:该磁场异常特征(未测完整)呈形状较不规则的条带状异常,走向近东西,强度、梯度较大,幅值达300nT,异常北侧有强度、梯度大的负值异常伴随。异常及附近出露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见硅化现象。建议重点在异常北东部进一步开展研究、查证工作。

4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4.1 结论

通过对野外工作获得磁测数据和资料的全面分析,解释了工作区磁异常分布规律,揭示了起因,为铀矿产勘探提供了地球物理基础资料。工作严格按照设计任务书和磁测规范开展,质量可靠,达到了预期目的。

取得的主要认识:东磁测区局部磁异常整体呈近北西展布,中部以东测区磁异常分布零星杂乱,规律性不明显;磁异常形态各异,异常强度大、规模不等,反映了该地段构造、岩浆活动时间长且较强烈的地质背景。

4.2 存在的问题

(1)综观工作区磁测△T平面等值线图(如图一所示),结合地层及岩性出露情况来看,磁场特征基本上反映了该区的构造、岩石及地层展布的特征。东测区磁场变化较复杂,波动较明显,磁异常的面积及幅值均明不大。测区之间磁异常特征的差异还有待进一步分析、认识。

(2)由于对磁异常解释以定性为主,因此,对所反映出来的磁异常特征与找矿标志之间的关系、磁隐伏岩体信息提取、示矿磁异常的数据处理和识别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管志宁.我国磁法勘探的研究与进展[J].地球物理学报,1997,(S1):299-307.

[2]管志宁,郝天珧,姚长利.21世纪重力与磁法勘探的展望.地球物理学进展,2002,17(02):237-244.

[3]管志宁.地磁场与磁力勘探[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4]申宁华.磁法勘探的科技进展[J].物探与化探,1989,13(05):347-355.

[5]谭承泽,郭邵雍.磁法勘探教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

[6]许建荣.地面高精度磁测仪器的应用探讨[J].江苏地质,1994,(Z1):145-149.

[7][2009]239.中央地质勘查基金[Z].

[8]秦葆瑚.高精度磁法勘探[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4.

[9]merril R T and Mc Ellinny MW.1983.The Earth's magnetic press.

[10]Gravity and magnetic fields of polygonal prisms and application to Magnetic terrain corrections.DONALO PLOUFF.<GEOPHYSICS>,1976,41(04).

高精度磁测 篇2

【关键词】高精度磁法;上顶子铁矿;化极延拓;找矿预测

前言

目前利用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进行磁铁矿勘查的技术比较成熟,利用高精度磁法找矿成功的案例也非常多。辽宁省开原市上顶子铁矿产于沉积变质岩中,属于“鞍山式”铁矿,通过对开原市上顶子铁矿进行的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工作,发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磁异常体,深入研究磁异常特征以后,评价了铁矿引起的磁异常,总结了在该地区寻找铁矿的经验。

1、工作区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

1.1地质概况

工作区位于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铁岭~靖宇台拱李家台断凸上。勘查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是太古界鞍山群通什村组以及第四系残坡积物。通什村组(Arat)主要由斜长角闪岩、绿泥片岩、云母片岩、角闪片岩、石英片岩夹磁铁石英岩(主要含矿层)等变质岩石构成,地层产状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40°~85°。

区内出露大面积中基性、中酸性岩浆岩,主要为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及少量玄武岩。受混合岩化作用影响,局部片麻理较发育(图1)。区内主要有两条推测的次级断裂构造,一条位于跑达沟,一条位于大南沟,两条构造均为北西—南东向。

1.2地球物理特征

地面高精度磁法的工作区分布的主要岩性是花岗岩、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等。磁参数测定工作主要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岩(矿)石标本进行测定,其测定统计结果见表1。

可以看出,区内出露的花岗岩的磁化率(κ)的几何平均值为0.030×10-3SI;斜长角闪岩的磁化率(κ)的几何平均值为0.030×10-3SI,这两类岩石基本没有磁性。玄武岩的磁化率(κ)的几何平均值为2.430×10-3SI,玄武岩具有弱磁性,而磁铁石英岩的磁化率(κ)的幾何平均值为161.633×10-3SI,可以看出矿体与围岩有着明显的磁性差异,因此具备用磁法在区内寻找磁铁矿的地球物理前提条件。

2、磁异常特征与解译

2.1磁铁矿体的磁场特征

磁异常的特征与磁性地质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产状及其磁性特点直接相关;磁异常的轴向,一般是地质体走向的反映;在地质体本身出露和埋藏较浅的情况下,地质体本身不均匀的磁性,常会使其磁异常发生起伏变化,磁性愈不均匀磁场形态变化愈大;磁异常的强度和范围随埋深而变化,埋深小,异常强度大,范围小,埋深大,异常强度小,范围大。通过对高精度磁测数据进行化极处理后,可以使地表磁异常的分布范围与磁铁矿体套合的更加接近。通过化极处理后的磁异常进行向上延拓处理后,可确定地下不同深度下的磁异常平面形态特征。

在尊重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为了把矿体异常从区域背景磁场中分离出来,针对本区的磁场特点,对测区1:5000磁法数据进行了化极、延拓数据处理,发现二个磁异常,磁异常编号分别为C1、C2(图2)。现分别描述如下:C1号磁异常带呈串珠状近北北东向分布,走向长度1000米左右,宽度约50米左右。磁异常影响范围较大,但磁异常的强度不大,最大磁异常为1800nT。C2号磁异常带呈串珠状近南北向分布,走向长度1400米左右,宽度约80米左右。磁异常影响范围较大,但磁异常的强度较大,最大磁异常为4500nT,异常峰值变得较为突出,异常带变宽,长度较长,与磁性体平面投影形态较为接近。

2.2磁异常延拓处理

由于异常峰值很大,为了消除地表以及近地表浅层磁性体的干扰,压制浅部异常,突出深部异常,对化极处理后的磁异常进行了不同高度的向上延拓处理。根据已知地质条件以及磁异常形态特征,从向上延拓100米、200米的等值线平面图上看(图3),C1号磁异常带上延100米时异常基本消失,说明引起该异常的磁铁矿矿体向下延深不大。C2号磁异常带上延100米异常显示明显,说明引起该异常的磁铁矿矿体向下延深较大。但上延200m时,磁异常等值线变得较为平缓,磁异常变弱,磁异常最大值300nT左右,说明该磁性体的埋深的最大延伸为200m左右。

2.3剖面反演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下磁性地质体的空间分布特征,选择了测区内最大的C2、C3号主体异常带进行系统的研究及评价,为此使用中国地质大学研发的MAGS4.0磁法勘探软件在Ⅰ勘探线上切取磁异常的剖面数据,利用该数据进行二度半人机交互反演来了解地下磁性地质体的分布特征及分布规律,本次反演设定的参数分别为:磁化率κ=200×10-3SI(κ),当地正常地磁场T0=53800nT,据此算出总磁化强度J=8562×10-3A/m。以水平有限延伸板状体为反演模型,通过调试相关参数进行拟合反演,直到理论曲线与实际测量曲线趋于一致时,此时的二维板状模型为矿体沿剖面方向的理论投影。从Ⅰ勘探线反演推断解释剖面图上可以看出,该剖面磁异常是由二个倾向东的磁铁矿矿体引起的,其中C1、C2号异常是由Fe1、Fe2号磁铁矿体引起的(图4),可以看出,沿Fe1推断矿体埋深100m左右,沿Fe2推断矿体埋深180m左右,与向上延拓结果基本吻合。

2.4工程验证

选择C2号异常进行深部验证工作,依据磁异常特征及反演结果在C2号异常最高值东部100m处定为验证孔位。经钻探在98~116m处开始见到磁铁石英岩,由3层磁铁矿组成,单层厚度分别为2.6lm、4.29m、6. 21m。磁铁矿含量较高,mFe为29.52-35.82%,说明了磁异常的解释基本上反映了隐伏铁矿的存在,也表明了依据上述勘查条件进行隐伏铁矿勘查的有效性。

3、结论

(1)区域内磁铁矿矿体与围岩磁性差异明显,运用地面高精度磁测进行找矿工作,效果比较理想。(2)对原始数据进行化极处理可以使磁异常更加准确地反映磁铁矿体地表的位置及范围,延拓处理可以确定矿体的最大延伸。(3)对磁异常区选取典型剖面反演,可以更加直观地分析矿体在剖面方向上的分布形态。

参考文献

[1]徐文耀.地球电磁现象物理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75-80.

[2]卢焱,李健,白雪山等.地面磁法在隐伏铁矿勘查中的应用一以河北滦平II号铁矿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38(4):698-702.

[3]柳建新,郭振威,童孝忠,等.地面高精度磁法在新疆哈密地区磁铁矿勘查中的应用[J].地质与勘探,2011,47(3):432-438.

高精度磁测 篇3

关键词:哈西亚图,铁矿床,似层状矽卡岩,高精度磁测

1 地质特征

1.1 地层

区域上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元古界金水口岩群(Pt1J)寒武奥陶系滩间山群(∈OT)、上三叠统(T3)及第四系[1]。

1.2 构造

普查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东昆仑祁漫塔格山北坡—夏日哈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岩浆弧带,主构造方向为北西向[3]。

1.3 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出露分散,多数呈岩株产出,岩体分布受北西向构造控制。总体分为华力西期和印支—燕山期,以华力西期为主[2]。

2 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2.1 1/50万航磁异常特征

1975年国家地质总局航空物探大队九0二队开展了1/50万的航空磁测工作,在普查区内北侧圈出了两个航磁异常。

2.2 1/5万磁异常特征

2008年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在向阳沟口—手掌山一带,针对小孤山铁矿点及1/50万航磁异常圈出的两个航磁异常,开展了1/5万高精度磁法测量,圈出了13个地磁异常,对该区普查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 磁异常特征

1/1万高精度磁测进一步浓缩了1/5万磁异常,缩小了找矿目标。异常形态与1/5万变化不大。

3.1 物性特征

为了解普查区的岩矿石的磁性特征,在开展磁测工作的同时,对区内出露的各类岩矿石标本进行了系统采集,并且对采集的矿石标本进行了测定。

(1)磁铁矿石磁化率K平均值为4494×10-6×4π,剩磁强度Jr平均值525×10-3A/m。(2)斜长角闪岩、石英闪长岩、变粒岩等岩石具中等磁性,且变化范围较大。(3)其它岩石磁性普遍较弱,一般磁化率K在(30-241.9)×10-6×4π之间变化。

3.2 异常特征

1/1万高磁测量圈定了C1、C2、C3三个磁异常,通过地质物探综合考虑,应对这三个磁异常进行验证。

3.2.1 C1地磁异常

该地磁异常位于普查北端,异常中心位于

1勘探线。磁异常规模比较大,形态规则。等值线形态略呈马蹄形。走向东西向。磁异常宽度300-400m不等,长度约1.1km;南正北负,△T极大值788nT,△T极小值为-294nT。

地磁异常处在石英闪长岩的边缘部位,在露头上发现含有弱磁性的石英砂岩,其余被风尘砂覆盖情况不明。异常区套合有V岩石异常,因而推测岩体中含有钒钛磁铁矿。推断该异常是由磁铁矿化岩体引起的,需进一步工作进行验证。

3.2.2 C2地磁异常

该地磁异常位于C3地磁异常东侧2km处,异常中心位于3勘探线。磁异常规模比较大,等值线形态马蹄形,走向东西向。磁异常宽度约800m,长度约1.8km;该异常分为2个异常,即C2-1和C2-2。

C2-1异常强度大,△T极大值7314nT,△T极小值为-1272nT。异常梯度陡,南正北负,为一叠加异常。地表为第四系覆盖,通过钻探验证为矿致异常,由磁铁矿引起,并伴生有多金属矿。C2-2相对C2-1异常来说异常强度明显变小,异常面积较大,显示为一低缓异常。异常区地表未见露头,全为风尘沙所覆盖。经钻孔验证,该异常深部为闪长岩体,岩体内可见磁铁矿化,但考虑到该异常面积大,钻孔中也未揭露到接触带,而且岩体中也可见磁铁矿化,故该异常仍需进一步工作。

3.2.3 C3地磁异常

该地磁异常位于普查区西部,异常中心位置位于5勘探线,走向为近东西,等值线呈椭圆形。异常南正北负,强度高,梯度大,异常长约1200米,宽度约800m,△T极大值为10925nT,△T极小值为-2038nT。异常曲线圆滑规则,南部场强缓慢下降。从平面剖平图上看,该异常为一个叠加的强磁异常。在总的范围内出现3个高磁中心,致使异常形态复杂。

3.3 异常解释与推断

结合C1、C2、C3三个异常,对其进行了延拓处理(见图2),分别上延200米,400米,1000米和1400米,上延200米后,C2-1异常和C1异常磁场衰减很快,C3异常和C2-2异常磁场衰减缓慢,上延400米和上延1000米后C1异常和C2-1异常磁场衰减为正常场,C3异常衰减也很快,上延1400米后C3异常和C2-2异常连为一体。推测C1异常为近地表的闪长岩体引起,C2-1异常为埋深不大的铁多金属矿引起,C2-2异常为规模大且向下无限延深的中酸性岩体引起,C3异常为埋深50-800米左右铁多金属矿体群引起,浅部矿体向南倾,深部矿体趋向于南东倾伏。在碳酸盐岩的平静场与侵入体磁场的过渡带上叠加的次级磁异常成为本普查区的找矿标志。

普查工作大致查明C2-1、C3磁异常为矿致异常,含矿岩性为矽卡岩。矿石类型为:Fe、Fe Zn、Pb Zn、Au、Fe Au。对C3磁异常区的22条矿体进行资源量估算,磁铁矿资源量规模达中型。同时该区的金矿也具有一定规模,伴生元素以Au、S、Ga、Ge为主。

4 结论与建议

(1)通过1/1万的高精度磁法测量,在哈西亚图地区圈出了C1、C2、C3、三个异常,通过地质物探综合分析,C2-1、C3磁异常为矿致异常。(2)C3异常区地表揭露了M22铁矿体,宽10-20m,长180m左右,并有金矿化显示。在C3异常区(1km2)圈定矿体22条。C2-1异常区(0.05km2),圈定矿体3条,按矿石工业类型划分:铁矿体、铁锌矿体,个别矿段共伴生铜矿。C2-1至C3异常区的中间地带虽无磁异常,但从两个异常区的含矿特征看,该段也是寻找金、多金属矿的有利地段。(3)初步确定该矿床为层状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

参考文献

[1]青海省地质矿产局合编.《青海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2]孙崇仁.《青海省岩石地层》,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

[3]宫同伦.《板块构造基本理论》,西安,西安地质学院,1984.

[4]叶天竺.《区域成矿预测方法》,北京,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

高精度磁测 篇4

1 火烧区高精度磁测的基本原理

在煤层自燃过程中,煤层及围岩中铁、磷等物质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煤层顶底板随着煤层燃烧以后温度的降低,冷却以后形成烧变岩,烧变岩温度降低后保留了较强的热剩磁,其烧变岩和正常围岩具有了明显的磁性差异,再结合具体的地质资料,来解决煤层自燃后火烧范围的[1]。

煤层自燃后地表观测到的磁场特征如图1所示。

2 测区地质特征

2.1 三叠系中-上统小泉沟群(T2-3xq)

测区未出露,上部为浅灰、浅褐黄色粉砂岩、砂岩、灰色泥岩、薄层状,夹薄层砾岩,含炭屑;中部为浅灰,浅褐黄色砂岩、砂砾岩、粉砂岩夹炭质泥岩,见叠锥状泥灰岩;下部以紫红色、暗红色泥岩和粉砂岩为主,夹黄绿色、褐黄色砂岩及砂砾岩层。

2.2 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J1b)

在测区北部零星出露,是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底部为厚灰白色砂砾岩、含褐红色、暗红色泥质斑块,砾石分选性好。

2.3 侏罗系下统三工河组(J1s)

在测区西北部出露,为本区含煤地层,上部以灰绿色、浅灰色粉砂岩为主,夹少量厚层状细砂岩和中砂岩,含煤层,中部为黄褐色、褐黄色粉砂岩和泥岩,夹数层的菱铁矿薄层,下部以浅灰色中砂岩为主,局部相变为含砾中砂岩,含局部可采煤层1~5层,编号为13~17号煤,其中13为主要可采煤层,是煤田很好的标志层,底界为褐黄色厚层状中砂岩。

2.4 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J2x)

测区内无出露,为本区含煤地层,底部为灰白色—浅褐黄色砾岩中下部由浅灰色、灰白色中细砂岩、粉砂岩组成,厚约近百m不含煤中、上部由灰色粉砂岩、泥岩、煤层及炭质泥岩组成,含煤3~7层。

2.5 新近系(N)

在测区南部有小面积出露,底部为厚层状褐色砾岩,砾石成份以石英为主。

2.6 第四系(Q)

冲洪积物,成分为砾石、砂、亚砂土,砾石成分为火山岩碎屑。

侏罗系为本测区主要含煤地层。构造为背斜西翘,向东倾没,南翼被下第三系不整合所复,并继承褶皱。由于煤层顶底板中的铁质多是铁的氧化物,随着烧变岩的形成它们大部分转换为磁性矿物。根据烧变岩热剩磁特征,利用磁测方法可以发挥其作用,进而确定煤层自燃区域,划定的火烧边界。

3 测区磁性参数特征

对测区出露地表得到的烧变岩、砂岩、砂泥岩进行磁参数测定,所测磁性参数见表1。熔融带(相当于煤层自燃位置)烧变岩磁性最大,K平均值为253×10-5SI,次为上下烘烤带,磁性影响较弱,围岩系沉积岩属弱磁性。

4 野外数据采集与处理

仪器采用加拿大产的GSM-19T磁测仪器,仪器在开工前后进行噪声水平测定、探头一致性、主机一致性、观测误差测定、系统观测误差试验,试验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

野外测点观测时要减小地面不均匀磁性的随机干扰,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工作过程中全身“去磁”,磁测干扰较强区域,如大型建筑物、村镇、高压线等,可适当偏移设计点位。

质量检查按照同点位、不同仪器、不同人员、不同日期的“一同三不同”方法对测地工作和磁测进行了质量检查,测地工作平面精度、高程精度和磁测精度均满足要求。磁测实达总精度和各项分精度均符合要求,说明野外观测数据质量可靠。

数据处理包括日常资料整理、日变改正、高程改正、基点改正和异常计算等。

5 推断解释

1)剖面平面图(图2)结合测区现场地物和地质调查成果,测区中部及中北部区域正负异常变化大(A-I区),其主要磁源为煤层烧变岩;其余区域变化相对较小,其以背景场值为主,其磁源为第四系和侏罗系沉积岩系。

2)本次磁测在ΔT异常区布置了多条精测剖面,其通过异常的正负极值点。从图3可见,反演剖面ΔT反演曲线形态中火烧区呈明显的相互伴生的正负异常,正异常幅度最高达700n T,负异常幅度最低达-400n T,从现场调查看,本区域数条精测剖面区域有明显火烧痕迹,呈现红褐色(砖红色),其中有35、42线精测剖面求导曲线表现为多峰特征。图中剖面ΔT曲线均为中部偏北负异常强,中部正异常强,且梯度变化大,南部北部曲线均接近0值。

3)主要磁异常主要集中在A-I区,该区共圈定磁异常6个,ΔT变化范围-800-1000n T。异常多分布在中部、中部偏东、中部偏北区域编号为M-1~M-6(见图4),走向为北西南东方向。该磁异常区域内,有多处负磁异常点,推断为由于烧变岩层出露地表后,经剥蚀风化后形成第四系所引起。

该区中东部、中北部烧变岩埋藏较浅且磁性较强。由精确测线剖面反演示意图可得,中部埋藏较深且磁性较强,说明该处磁性异常较为集中,其余异常埋藏较浅。通过对磁异常区做上延(见图5)处理,可以看出磁异常整体上较弱,其中M-4异常较强,说明M-4处埋藏较深。异常区内多有多处烧变岩出露,多数露头区ΔT值较高。综合各因素,根据磁异常等值线图、上延100米垂向二阶导数平面等值线图对比分析圈定该区火烧区边界。

6 结论

1)通过对测区物性标本测定,说明测区煤层自燃后所形成的烧变岩与周围围岩之间有明显的磁性差异,具备了用磁法圈定煤层自燃边界的地球物理前提。

2)通过磁测成果分析,结合地质、露头调查,经过钻孔验证,基本圈定了测区内火烧区的范围。煤层火烧区主要分布于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含煤地层,总体近北东南西走向。

3)利用高精度磁测方法,结合地质调查,是圈定煤田火烧区边界的一种简单、经济和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高精度磁测 篇5

关键词:矽卡岩,大理岩,花岗闪长岩,接触带

1 矽卡岩型矿床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中酸性侵入体和碳酸盐类等岩石的接触带及其附近, 由含矿热液交代作用而形成的热液矿床称为接触交代矿床。在接触交代矿床中一般都具有典型的矽卡岩矿物组合, 而且矿床在成因和空间上都与矽卡岩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 这类矿床又称矽卡岩型矿床。矽卡岩是一套蚀变岩组合、具有粗粒结构、主要由多种硅酸盐矿物和部分氧化物矿物组成的岩石, 按成分可把矽卡岩分成钙矽卡岩和镁矽卡岩两类:钙矽卡岩是指热液在接触带交代石灰岩时主要形成石榴子石 (钙铝榴石-钙铁榴石) 、辉石 (主要为透辉石-钙铁辉石) , 有时还有相当数量的符山石、硅灰石、方柱石以及透闪石、阳起石、绿帘石等。矽卡岩型矿床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从世界范围看, 这类矿床是世界钨的最主要来源, 是铜、铁、钼、锌的主要来源之一, 同时也是钴、金、银、铅、铋、锡、铍、稀土、硼等相对次要的来源。这类矿床在中国也占有特殊地位, 如矽卡岩型铜矿占中国铜矿储量的第三位 (16.4%) , 占富铜矿储量的第二位;铁矿占富矿储量的第一位 (38.0%) 。矽卡岩型矿床中经常伴生镍、铋、硒、碲、金、银等稀有、分散和贵金属元素, 有的含量较高, 可综合回收利用。

2 高精度磁测的目的与任务

黑龙江省逊克县宝山区有碳酸盐类岩石大理岩与中酸性侵入体黑云母花岗岩接触形成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化点, 为了在该区找矿工作能够有新的突破, 2006年在该区开展了高精度磁测工作, 其主要目的是区分大理岩与黑云母花岗岩的磁性与磁场特征, 寻找两者的接触带, 为寻找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提供有利靶区。

3 地球物理特征

工作前我们利用瑞士产KT—6型磁化率仪, 对包括矽卡岩在内的三种岩性在其出露地表部位进行了磁化率测定工作, 测定结果见表1。

从上述磁化率测定结果可以看出, 大理岩、矽卡岩、黑云母花岗岩磁性差异明显, 大理岩几乎没有磁性, 而且磁性特别均匀;黑云母花岗岩中等磁性, 而且磁性特别不均匀, 矽卡岩磁性介于两者之间。

4 方法与技术

本次高精度磁测工作, 使用两台加拿大产GSM-19T微机质子磁力仪, 观测参数为地磁总场T, 仪器分辨率均为0.01nT。测程为19 000nT~131 000nT, 仪器实测噪声0.04nT, 日变站兼基站选址是靠近驻地正常场内, 在半径2m, 高差0.5m范围内实测磁场变化不超过2nT, 符合规范要求。校正点选择利用每台仪器每天正式工作的第一个测点, 这样每台仪器更能保证每天的工作质量。基站T0实测为T0=56093.17nT, 仪器探头高度为2m, 日变观测读数间隔20s, 仪器每天早于校正点读数开机, 晚于校正点读数关机。两台仪器时钟严格同步, 日变改正通过计算机软件GEMLinkw3.0自动进行日变改正, 日变改正后值再经过高度改正和正常场改正即为该测点的磁异常值△T。

5 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本次高磁扫面工作, 比例尺为1/万, 网度为100m×10m, 共完成观测点2 323个, 质检81个, 全区质检点分布均匀, 占全区观测点比例3.5%, 全区总观测均方误差ε=1.96nT<5n T, 全区工作质量合格。

6 主要工作成果及解释推断

通过本次高精度磁测面积性工作, 基本了解了三种岩性的磁性特点与磁场特征, 而且找出了大理岩与黑云母花岗岩的接触带, 下面对磁异常的特征分别进行解释和推断:

1) 厚度相对较大的大理岩磁场特征:

这种大理岩的磁场强度在-200nT~-300nT之间, 磁场呈平稳单调的负磁场, 主要分布在测区的西北部。

2) 厚度相对较薄的大理岩磁场特征:

这种大理岩的磁场强度在-50nT~-200nT之间, 在剖面平面图上可以看出这部分磁场有比较缓的磁场波动。这说明比较薄的大理岩下面有黑云母花岗岩存在, 而且岩体磁性不均匀, 埋深也不同, 所以才引起磁场的缓慢波动, 磁场越高说明此处大理岩越薄, 下面岩体埋藏越浅。这部份磁场主要分布在测区的东北部和西南部。

3) 大理岩与黑云母花岗岩互层的磁场特征:

这种磁场的特征为:磁场从-100nT~100nT急剧变化, 正异常应为黑云母花岗岩的磁场特征, 负异常应为大理岩的磁场特征。

4) 黑云母花岗岩的磁场特征:

区内正异常 (50T~300nT) 之间的磁场都是黑云母花岗岩的磁场特征, 这部分磁场呈高低相差100nT左右锯齿状跳跃的磁场特征, 说明黑云母花岗岩的磁性不均匀。

5) 矽卡岩也就是大理岩与黑云母花岗岩接触带的磁场特征:

这部分磁场应该是-50nT~50nT之间, 也就是0n T异常左右条带状或线状的异常。

7 结论

1) 从磁场特征分析, -50nT~-200nT之间缓慢波动的磁场特征, 是深部找矿的有利部位。原因是它反映的是在大理岩下部有黑云母花岗岩存在说明在深部有两者的接触带;

2) 从磁场特征分析, 0nT磁异常附近-50nT~50nT之间条带状或线状的磁场特征, 更是找矿的有利部位, 原因是它反映的是大理岩与黑云母花岗岩的接触带;

3) 从磁场特征分析, 磁场从-100nT~100nT急剧变化的磁场特征, 同样是找矿的有利部位, 原因是它反映的是大理岩和黑云母花岗岩互层同样有两者的接触带。

参考文献

高精度磁测 篇6

自上个世纪以来, 我国利用地面高精度磁法勘查铁矿的技术比较成熟, 最早利用磁铁找露头铁矿的技术, 历史更加悠久 (梁德超, 1999;柳建新, 2006;傅群和, 2008) 。高精度磁测使观测精度从过去的几十n T提高到现在的几n T或1n T左右, 且操作简便, 工作效率高, 并具有信息量多、弱异常特征可靠性高的特点, 磁铁矿具有较强的磁性, 为本区强磁性体, 与围岩存在明显的磁性差异, 因此, 在本区选用高精度磁法寻找磁铁矿、基性岩体具备较好的地球物理前提。为了了解九龙矿区磁性地质体的分布情况, 对矿区布设了高精度磁测工作。力求在二叠系上统下部的灰-灰绿色凝灰岩、玄武岩和条带状大理岩的接触带附近或岩体中发现磁铁矿 (化) 信息, 为地质工作提供依据。

1 高精度磁测方法技术

1.1 仪器

本次物探磁测采用捷克产的PMG-1质子磁力仪, 自动采样设为10s次以观测日变数据。各项性能指标测定数据如下:

操作及点位误差±1.08n T

仪器噪声水平±0.2n T

仪器一致性±0.80n T

探头一致性±0.15n T

1.2 测线布设与定位工作

尽管由于测区地形切割程度较高, 相对高差较大, 物探测网的布设既考虑尽可能垂直地质体走向布置测线, 又考虑能让测者携带仪器到测点准确测量。基线测量采用野外轻便GPS施测, 定点精度为3m。根据设计的基线方位、基线点坐标, 用GPS实地逐点定位测量, 埋设质量好的竹筷子一双并标明点线号, 以小红布条标志。

1.3 数据采集方法

测点观测按测网进行, 观测参数—为总场强度T, 观测过程中对异常点、畸变点均进行了重复观测, 日变观测使用了与野外观测相同类型、性能优良的仪器, 在基点上进行。在一个工作日内, 日变观测始于野外生产各仪器早校正点观测之前, 终于晚校正点观测之后;读数采样时间为10s。

2 地质概况

测区所在大地构造位于扬子准地台 (Ⅰ) 康滇地轴 (Ⅱ) 泸定一米易台拱 (Ⅲ) 上。岀露地层有泥盆系、二叠系至三叠糸和第四系。岩浆、构造活动強烈而频繁, 为区域內成矿创造了良好条件。矿区位滨东背斜西翼, 湾坝河断层呈北东向在矿区东部外围通过。出露的地层有二叠系 (P) 和第四系 (Q4) 。

地层:矿区出露的二叠系按岩性特征可分为二叠系下统 (P1) 和上统 (P2) , 走向北东, 倾向北西, 倾角65°~68°;构造:矿区位于滨东背斜西翼, 构造比较发育, 区内以压扭性断裂构造为主, 位于矿区东部和东南部。属成矿前期断层, 亦为导矿容矿构造。主要有2条。节理对矿区的找矿评价工作影响不大, 以成矿前的扭性节理最为发育, 主要2组方向;变质作用与变质岩:矿区以区域变质作用为主, 主要有浅绿色变质玄武集块岩、细晶质石英大理岩、灰绿色变质玄武岩, 灰色~灰紫色凝灰质板岩、千枚岩。

3 地球物理特征

对研究区内分布的岩 (矿) 石标本, 采取了初略测定与详细测定方法进行磁性测定, 结果如表1。

根据表1测定结果, 分析认为:玄武岩和凝灰岩都是基性岩, 一般基性岩体含较多的磁性矿物, 平均磁化率为576×4π×10-6SI、252×4π×10-6SI, 大理岩属于变质岩, 平均磁化率为43×4π×10-6SI属于微磁性体, 磁铁矿的平均磁化率是10268×4π×10-6SI, 可见, 研究区内的磁铁矿的磁性为最强, 其K、Jr的值都其他岩石高出几十倍。综上所述, 磁铁矿具有较强的磁性, 为本区强磁性体, 与围岩存在明显的磁性差异, 因此在本区选用高精度磁法寻找磁铁矿具备较好的地球物理前提。

4 磁测成果及解释推断

通过对实测数据处理, 再经过经MAPGIS6.7成图1。

A-测区磁异常△T平面等值线图;B-测区磁异常△T平面剖面图;C-测区磁异常△T向上延拓20米平面等值线图;D-测区磁异常△T向上延拓50米平面等值线图;E-测区磁异常△T向下延拓20米平面等值线图;F-测区综合推断图。

通过对整个区域的异常分析, 异常呈现正负异常伴生的带状异常, 对异常划分为I-1、I-2、I-3、I-4、I-5五个异常带, I-1、I-2、I-3异常呈现带状带走向是北东走向, 并沿北西方向依次展开, I-1、I-2异常带的长度/宽度明显>3, 所以推断沿走向无限延长的水平圆状体或板状体, I-3异常是有分散的的几个小异常组成的异常带, 连续性一般, 而I-4、I-5两个异常类似椭球状。下面对异常区进行详细的描述:

由于异常带相距较小, 产状较复杂, 因此, 有必要采用延拓方法来区分不同成分所引起的异常。通过向上延拓来压制局部异常的干扰, 反映出深部较大的磁性地质体。可以看出向上延拓曲线较实测曲线光滑且平缓, 而且异常带之间的界限也不太明显了, 说明矿体具有一定的深度。向下延拓相当于测量界面更加接近磁性体, 其曲线形态较实测曲线形态跳跃剧烈, 异常变得尖锐, 较好的勾画了较小的异常场源体的轮廓, 可以看出I-3、I-4异常跳跃剧烈, 异常更尖锐。相比较交I-3、I-4, 异常带I-1、I-2还是具有一定连续性所以也从侧面证实了I-1、I-2埋藏具有一定深度。

在垂直异常带的位置布设精测剖面, 对精测剖面进行半定量推断解释, 推断矿体位置和埋深, 如图2。

通过平面等值线可以看出异常带长度/宽度>3, I-1、I-2推断为二度体, 在参考地质情况推断为沿走向无限延长的水平圆柱体或板状体。从磁异常△T剖面图上可以看出异常基本是对称的, 所以推测矿体的中心位置在极大值位置。边界范围的确定近似通过 (△Tmax/2) 来确定, 一般最浅的位置是在等值线梯度变化最陡的地段, 通过经验切线法分别计算的矿体的上顶板的埋藏深度。I-2矿体上顶板埋深约30米, I-1矿体上顶板埋深约45米, 推断倾向向北倾。

5 结论

①由于本测区岩、矿石磁性差异明显, 且尚未发现较强的磁性干扰岩石, 所以, 利用磁测方法扫面得出异常后, 并进行后期数据处理, 具有很好的异常效果, 说明高精度磁测对寻找、评价磁铁矿矿具有比较明显的作用。

②通过对异常和测区地质情况综合分析, 很好的完成了对找矿的预测。通过推断分析在测区发现3条隐伏型矿体, 缩小了找矿靶区范围。

③对精测剖面半定量推断解释很好的推断了矿体的位置和埋深, 也需要进一步的地质工作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李才明.重磁勘探原理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 2013.

[2]谭承泽, 郭邵雍.磁法勘探教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3.

[3]梁宝俊, 李云刚, 李双庆, 张建生.内蒙古中部鞍山式铁矿及找矿方向[J].西部资源, 2008 (02) .

[4]沈方铝, 龚育龄.地面高精度磁测在八河铁矿区找矿中的应用[J].南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01) .

高精度磁测 篇7

G856质子旋进磁力仪产于美国, 是测量磁场强度的仪器。它精度高, 稳定性好, 自身轻便, 机器内部能存储上万组数据, 能和计算机进行数据通信, 采用触摸式按键及小巧便携式机型, 已成为磁场研究的主要仪器, 特别适合野外流动测量和基站日变观测, 在考古、探矿、石油勘探、地质测绘、地震预报、地磁测量等领域广泛应用。仪器具有手动测量和自动测量两种工作方式, 测线号、时间、磁场调谐均可按键输入, 工作环境温度变化范围宽, 采用单片微处理器编程控制, 性价比高, 是目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磁力仪[1]。

2 数据处理与解释

2.1 日变改正

仪器配套有与电脑连接的数据传输线及软件Magmap2000, 将数据线与电脑连接, 打开Magmap2000后, 点击File中的Import G-856 Data, 弹出对话框, 选择好路径后, 将数据传输到电脑中。

将当天的日变数据打开后, 随即打开任意一台磁力仪所测数据 (2个同时打开) , 日变基站选择Base station, 另一台磁力仪选择One sensor survey, 然后点击File中的Export, 选择好保存路径后输出, 即完成了一台磁力仪的日变改成过程。

日变改正后, 可根据需要简单作出一条剖面的剖面成图, 用来观测是否有异常。

2.2 高度改正与水平梯度改正

水平和梯度的改正采用MAGS2.0, 打开软件, 选择野外磁测结果整理→高度、水平梯度改正。如图2-1水平梯度改正和高度改正输入文件格式是固定的, 输出文件则是根据用户的选择而定, 可选择一项改正或是两项都做, 也可选择是否输出改正后的观测值。输入输出文件格式详细介绍如表2-1:

运动该程序时, 选择好要改正的文件, 程序会自动给出输出文件名;并输入当地地磁场水平分量H和垂直分量Z, 程序会自动计算出总磁场强度T0;勾选所要做的改正项, 选择是否输出改正后的观测值;再点击“确定”按钮, 即完成计算, 记过保存在“输出结果文件名”中。

改正后的数据, 可根据实际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异常图。

3 物探中的应用

此次在云南某地利用G856磁力仪寻找铁矿 (如图3-1云南某地区高精度磁测ΔT异常综合图) 。T1、T2、T3异常地带有已知矿体分布, 并且有较强的磁异常, 推断磁异常为玄武岩和铁矿体共同引起, 该区的铁矿为玄武岩风化淋滤形成的铁矿, 矿体产于玄武岩底部, 玄武岩为中强磁性, 铁矿为弱磁性, 两者一起会产生较强的磁异常;

4 野外操作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1 遇到问题

在野外的实际操作中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无论你按什么键都会显示出“ERROR”, 这是由于意外断电造成的, 可以在“ERROR”没有消失前再次按动按键即可。此仪器只能手动读数, 不可做日变做。因为不能自动读数。

4.2 解决方法

可以打开机盒, 在电路板的侧面有一个红色的按钮, 可以用于恢复, 也可以连续两次按动操作面板的ERASE键, 也可以恢复。但是这两种调试方式之后, 必须将所有的仪器重新调整时间, 时间必须是同步的。

5 结论

随着科技发展, 磁力仪的硬件与软件良好的结合, 并且逐步升级, 计算过程大大简化, 也降低了数据处理的时间, 作者结合着自己的一些实际应用经验简单的阐述了G856磁力仪后期的一些数据处理, 由于作者业务水平有限, 难免在一起地方有不足的地方, 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摘要:高精度磁测广泛应用于地质找矿, 磁力仪以及相应配套的软件也不断升级。本文作者结合野外的操作, 阐述一些实践方法。

关键词:高精度磁测,G856磁力仪

参考文献

高精度磁测 篇8

1 地质特征

研究区中新生代地层属大兴安岭-燕山地层分区, 博克图-二连浩特地层小区[5]。中生界侏罗系约占基岩面积的90%, 为一套基性、中基性、酸性火山岩, 其中夹正常沉积岩, 划分为塔木兰沟组 (J2tm) 、满克头鄂博组 (J3mk) 和玛尼吐组 (J3mn) 。中生界白垩系零星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 出露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 (K1d) 泥岩、粉砂岩。区内新生界第四系十分发育, 广泛分布于地势平坦及低洼地带, 按成因类型由老到新依次初步划分为更新统坡洪积物 (Qp3spl) 与全新统洪冲积物 (Qhpal) 。工作区位于大兴安岭-燕山火山活动带之根河-二连浩特火山活动亚带中北段根河岩区上, 火山岩极其发育, 主要分布于中侏罗统塔木兰沟组、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 (J3mk) 和玛尼吐组内, 主要岩石类型有安山岩、流纹岩、正长斑岩、凝灰岩等。

2 地球物理特征

全区共采集物性样品218块, 并使用PMG-1型质子磁力仪采用高斯第二位置进行了物性样品的磁性参数测试工作, 并以组为单位进行了统计计算, 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 研究区内各主要地质单元中的岩 (矿) 石磁性均属于无磁~中等磁性, 但各地质单元之间存在一定的磁性差异, 为开展地面磁法工作提供了物理依据。玛尼吐组为中等磁性的地质单元, 其磁化率变化范围较宽, 标准离差较大, 表明地层的磁性是不均匀的;满克头鄂愽组为弱磁性的地质单元, 其磁化率变化范围较窄, 标准离差较小, 表明地层的磁性是比较均匀的;晚侏罗世次火山岩看显示为中等磁性, 其磁化率变化范围较宽, 标准离差较大, 地层的磁性也是不均匀的。

3 工作方法及成果解释

3.1 工作方法

根据设计要求, 研究区地面磁法工作按北西330°角方向布设磁法测线, 磁法测量网度为500×100m, 测量参数为地磁场强度T (n T) 。计算了测区磁场观测精度的总均方误差ε=±2.04n T, 点位误差<20m, 均满足规范与设计要求。

3.2 成果解释

利用金维地学信息处理研究系统软件对实测ΔT进行了数据处理, 其中包括ΔT原平面化极、数据网格化、向上延拓及导数的求取等。利用处理所得数据采用MAPGIS三角剖分法绘制各类成果图件, 提供资料解释使用。

3.2.1 断裂构造解译

依据断裂构造磁异常的解译原则[6a], ΔT化极等值线平面图上正、负磁异常带状、串珠状展布的磁场特征, 本次地面磁法工作在研究区内解译出16条断裂构造, 各断裂构造位置见图1。其中北东向和北北向12条, 编号为F1-F12, 北西向4条, 编号为F13-F16。根据各构造位置的磁场展布特征进行了解译, 断裂构造F1、F3、F8、F10、F12、F14磁场特征为串珠状展布的高磁力带, ΔT向上延拓200m构造线清晰, 为浅部构造。断裂构造F2、F4、F5、F6、F7、F9、F11位于研究区西南部, 断裂呈直线形展布, 长约15km, 走向北北东, 磁场特征为串珠状展布的低磁力带, ΔT向上延拓500m构造线清晰, 为区域构造。断裂构造F13、F15、F16走向北西, 磁场特征为串珠状展布的高磁力带, ΔT向上延拓500m构造线清晰, 为区域性构造。

综上所述, 研究区内的区域性断裂构造以北东向为主, 北西向的只有F11一条;浅部和表层构造既有北东向, 也有北西向的。

3.2.2 火山机构解译

火山通道的磁场特征主要有: (1) ΔT化极上延各高度均为封闭的正磁场或负磁场, 且异常位置重合或近似重合处; (2) ΔT化极有环形或半环形正、负磁异常相伴生处, 可能为规模较大、多次喷发的火山通道[6b]。

根据ΔT化极等值线平面图和ΔT化极上延各高度等值线平面图所展布的磁场特征 (图2) , 结合ΔT化极等值线平面图及化极上延200m、500m、1000m、2000m均为闭合的正磁场, 且位置近于重合;化极上延1000m、2000m0°、45°、315°角水平导数0值线分别交于一点, 且位置近于重合, 在研究区内解译火山构造9个, 其中:火山通道8个, 编号H1-H8;断裂喷发带1个, 编号HF1。各火山构造周围均出露有大面积中生代火山岩, 构造的磁场特征分述如下:

火山通道H1位于研究区西北角, 化极上延2000m水平导数0值线交点比化极上延1000m水平导数0值线交点向南东略有位移, 故推测其产状向南东微倾;火山通道H2位于研究区西南角, 化极上延2000m水平导数0值线交点比化极上延1000m水平导数0值线交点向北东略有位移, 故推测其浅部产状近于直立, 深部向北东微倾;火山通道H3位于研究区西南角, 化极上延2000m水平导数0值线交点比化极上延1000m水平导数0值线交点向北西略有位移, 故推测其产状向北西微倾;火山通道H4位于研究区西部, 位置处于解译断裂喷发带HF1上, 化极上延2000m水平导数0值线交点比化极上延1000m水平导数0值线交点向南西略有位移, 故推测其浅部倾向北西、深部转为南西;火山通道H5位于研究区南部, 化极上延2000m水平导数0值线交点比化极上延1000m水平导数0值线交点向南西略有位移, 故推测其浅部倾向北西、深部转为南西。火山通道H6位于研究区中部, 化极上延2000m水平导数0值线交点比化极上延1000m水平导数0值线交点向南东略有位移, 故推测其浅部产状近于直立, 深部向南东微倾;火山通道H7位于研究区东部, ΔT化极等值线平面图磁场特征不明显, 火山通道外围化探异常呈半环状包围, 故解译为隐覆的火山通道。化极上延2000m水平导数0值线交点比化极上延1000m水平导数0值线交点向北东略有位移, 推测其浅部倾向南西、深部转为北东;火山通道H8位于研究区东北部, 化极上延2000m水平导数0值线交点比化极上延1000m水平导数0值线交点向北东略有位移, 推测其浅部倾向向北、深部向北东微倾。

断裂喷发带HF1位于研究区中部, 呈“~”形展布, 走向北东东向, 长约35km, 宽5km-10km。磁场特征:ΔT化极等值线平面图及化极上延200m、500m等值线平面图呈串珠状高磁力带展布, 化极上延1000m、2000m等值线均为带状闭合的正磁场, 且位置近于重合;化极上延1000m、2000m0°、45°、315°角水平导数0值线交点均呈串珠状展布, 且位置近于重合。化极上延2000m水平导数0值线交点与化极上延1000m水平导数0值线交点位置接近, 推测其深部产状近于直立, 浅部倾向北西且西侧倾角大于北侧。以上对研究区内解译的火山构造进行了详细论述, 其中断裂喷发带HF1是研究区内区域构造的主体, 它的走向代表了研究区内区域构造的总体方向。

4 结论与建议

断裂构造和断裂构造的交汇部位往往是多金属矿形成和赋存的有利部位, 本次地面磁法工作依据带状或串珠状展布的高、低磁力带的磁场特征, 在研究区内解译断裂构造17条, 其中北东向区域断裂7条、浅部断裂5条, 北西向区域断裂2条, 浅部断裂3条。火山构造是地下岩浆侵入和喷发的主要通道, 岩浆活动带来的巨大能量为火山构造周围围岩中矿物质的富集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火山构造周围往往是多金属矿形成的最佳部位。根据ΔT化极等值线平面图和ΔT化极上延各高度等值线平面图所展布的磁场特征, 本次磁法工作在研究区内解译火山构造8个, 其中火山通道7个, 断裂喷发带1个。

参考文献

[1]刘爱平, 等.激发极化法在冀北某铜钼矿勘查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 2008, 32 (4) :363-365.

[2]娄德波, 等.磁法在我国矿产预测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23 (1) :249-256.

[3]郑全库.高精度磁法在多金属矿产勘探中的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9, 9 (9) :2421-2415.

[4]周多, 等.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地区磁异常特征及成矿预测[J].地质与资源, 2015, 24 (4) :369-372.

[5]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R].内蒙古陈旗地质队内部资料.

上一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下一篇:老年心房纤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