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免疫反应(精选7篇)
抗病毒免疫反应 篇1
近年来,流感病毒类疾病给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有禽流感、猪流感等。猪流感病毒不仅感染猪群,而且同时感染人和禽,通常情况下,人很少感染猪流感病毒,但也发现有感染病例情况,患者多为与病猪有过直接接触后感染所致,因此对养猪业以及人类公共卫生都具有威胁性。猪、禽类和人类的流感病毒之间会发生基因重组,猪对人和禽流感病毒都易感。猪流感病毒和人感染流感病毒的症状类似,死亡率较低发病率较高,在体外,流感病毒感染包括MDCK细胞系、VERO细胞系、人单核巨噬细胞;而在体内,流感病毒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近年来,流感病毒对细胞免疫应答反应的研究比较少,下面简单做一综述。
1 猪流感病毒
猪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猪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属,为单链RNA,基因组为13kb,由大小不等的8个片段组成。A型流感病毒可以感染多种动物,禽类和哺乳动物均易感,B和C型病毒主要从人体内分离到,从猪体内虽然也分离到了,但感染猪主要是A型流感病毒。该病毒对消毒剂和热比较敏感,低温抵抗力强,猪流感是猪体内因病毒引发的呼吸系统疫病,传染率高,一般不会引起猪死亡,秋冬季节高发,全年均易发。猪感染了流感病毒后,不仅危害猪体健康,同时影响其育肥的上市时间,并增加饲料成本,虽然不能致猪死亡,但对养猪业造成的损失也不可小觑[1]。
2 体外猪流感病毒与免疫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上皮细胞是猪流感病毒攻击的主要靶子,是抵抗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因此研究流感病毒的防控从研究猪流感病毒与上皮细胞之间的作用开始。用猪流感病毒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能在富含表皮生长因子和维甲酸的培养基上生长,而且病毒繁殖生长速度比较快,人型、禽型、猪型流感病毒在猪肠上皮细胞系上易感,研究猪流感病毒在呼吸道的发病机制可以用猪肠上皮细胞系作为病毒培养基[2]。
第二道防线是天然免疫系统。主要是粘液、凝集素、急性时相蛋白,他们可以进一步保护好呼吸道上皮细胞。胶原凝集素表面活性蛋白D隶属于凝集素家族,是非常重要的天然免疫系统的效应器,猪的胶原凝集表面活性蛋白D能结合血凝素,来降低神经氨酸酶的活性,胶原凝集表面活性蛋白D可以作为病原体介质抵抗猪流感病毒,能够中和多种亚型流感病毒,尤其是对付A型流感病毒效果较好。
巨噬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在流感病毒的感染过程中和免疫应答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肺泡巨噬细胞在感染猪流感病毒时依然保持活性,并没有凋亡,α干扰素在病毒感染的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31。
树突状细胞,常见的位于呼吸道上皮屏障下方和基底膜上方,它能调节病毒粒子,在被猪流感病毒感染时产生的树突状细胞中,具有细胞溶解活性,能促使淋巴细胞产生,猪的树突状细胞对分离株的应答反应会产生α干扰素,而且α干扰素具有很高的专一性,猪骨髓树突状细胞的构成类似于猪流感病毒体内感染的小囊泡,在感染数小时后能检测出一部分病毒,但在与细胞质互相作用后,病毒粒子诱导易感细胞,对细胞产生致病作用。
自然杀伤性细胞,是免疫应答反应的重要效应器,能识别抗体结合的被病毒感染细胞,并对这些细胞产生裂解作用,叫做抗体依赖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自然杀伤性细胞对流感病毒感染具有杀伤作用[4]。
3 猪流感病毒的体内免疫应答
猪易受到禽和人感染流感病毒,继而传播给人类。急性时相蛋白,急性期反应是非特异性反应的早期反应,包括局部和全身反应,引起急性时相蛋白浓度的变化,猪的急性相蛋白包括C反应蛋白,结合珠蛋白,血清淀粉珠蛋白A和猪主要急性时相蛋白。大量病毒释放后,这些蛋白的浓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猪主要急性时相蛋白不发生变化,血清中的血清淀粉珠蛋白浓度与肺功能正相关,那么血清淀粉珠蛋白可以作为试验感染或者疾病感染程度的指示标志。
母源抗体作用指新生儿通过母体胎盘、初乳、卵黄等途径从母体获得的特异性抗体,获得特异性抗体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得到保护,免受某些病原体的感染。母源抗体对临床感染流感病毒初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这种保护作用并不完全。有母源抗体的猪免疫后,用H1N1病毒攻击时,母源抗体抑制血清中的抗体反应,可以观察到炎症变化更明显了。
4 猪流感的公共卫生意义
猪流感是目前对世界养猪业造成危害的重要呼吸道疾病之一,发病猪表现为食欲减弱,体重降低,呼吸困难,咳嗽,眼鼻有分泌物,猪流感病毒致使患猪生产性能降低,影响猪群健康状态和猪的质量,育肥和上市时间延后推迟,增加了养殖成本。猪在禽和人之间传播,作为流感病毒传播的中间宿主和多重宿主身份,给养殖业造成危害的同时也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我国南方地区人口密集,水源充足,规模化猪场密集,其地理、气候条件及人畜禽频繁接触和感染,都有利于病毒存在和变异,是猪流感病毒暴发的高发地区[5]。
尽管猪流感与其他病毒性猪传染病相比导致的死亡率较低,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不大,但由于猪流感病毒感染猪后,猪作为流感病毒的储存器,可以在猪体内保持很长时间,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病毒会感染给人类,在人群中流行传染,因此研究猪流感病毒对于人类及人类公共卫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展猪流感病毒免疫应答反应的研究,对流感病毒的防治,对人流感、禽流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密切关注猪流感对公共卫生的威胁,以期降低本病的危害性。
参考文献
[1]田亮,穆秦,岳登,等.猪流感病毒免疫应答反应的研究进展[J].猪病防控,2015(1):45-46.
[2]陈义祥,蒙雪琼,等.猪流感病毒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情况及公共卫生意义[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4):582-588.
[3]祁贤,陆承平,等.猪流感病毒进化方式及其流行特点[J].微生物学报,2009,49(9):1138-1139.
[4]伍锐,金梅林,陈焕春,等.猪流感病毒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4,25(1):25-28.
[5]杨帅,朱闻斐,舒跃龙,等.猪流感病毒概述[J].病毒学报,2015,29(3):330-331.
抗病毒免疫反应 篇2
1 PCR检测的基本原理
PCR是一种体外 DNA 扩增技术。由变性、退火、延伸3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其基本原理是在模板DNA、引物和脱氧核糖核酸存在及DNA 聚合酶的作用下,使DNA链扩增。根据血清学反应和病毒核酸序列测定将HIV分为 HIV-1和 HIV-2两型。HIV-1流行于世界各地,对人类威胁大,在我国流行的毒株也主要是HIV-1。HIV-1的基因组由两个相同的单链RNA分子组成,有9个开放阅读框编码,包括结构基因(gag)、酶基因(pol)、膜基因(env)、6个调节基因和两侧长末端重复序列[2]。其中gag基因和pol基因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可以用于设计引物进行PCR。
2 PCR检测HIV的方法
2.1 常规PCR
常规PCR需要选择特异性高的基因设计一对引物用于PCR,经电泳确证后完成检测。Chohan等[3]用滤纸干血点法(FP-DBS)采集样品,根据HIV-pol基因序列, 设计一对引物:上游引物为pol 151 5'TACAGTGCAGGGGAAAGAATAATAG3',下游引物为pol 40 5'CTACTGCCCCTTCACCTTTCC3',预期扩增产物为166 bp碱基对,通过2%琼脂糖和溴化乙啶染色的凝胶电泳确证,建立HIV-1 pol PCR FP-DBS法。他们先对115例已知感染HIV-1的婴儿进行验证检测,随后用采集来的186例婴儿血样作进一步的检测评估,同时用罗氏HIV-1 试剂盒1.5版作对比检测。结果HIV-1 pol PCR FP-DBS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8%和98.1%。常规 PCR 检测临床血标本容易受到血中大量存在的外周单个核细胞 DNA 非特异性扩增的影响而使敏感性降低。最早应用于检测HIV的PCR是常规PCR,是后来各种改进型PCR的基础。
2.2 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是在常规PCR的基础上,为了扩增痕量DNA模板而发展起来的技术。在这个技术中,首先用1对外引物进行第1轮扩增 ,然后再使用第1对引物扩增的DNA序列内部的1对引物再次扩增。经过两轮PCR后将痕量的模板DNA扩增至可以检测到的量。肖信等[4]根据HIV-1的env、pol、gag基因区的3段目的片段设计引物,建立nested PCR法对118份HIV阳性样本和48份HIV阴性样本进行检测,结果env区、pol区、gag区的灵敏度分别为80.5%、88.1%和90.7%,特异性分别为85.4%、91.7%和93.8%。nested PCR在第2轮扩增中使用1轮引物,其可以同第1轮引物内侧的靶序列结合,减少引物非特异性退火,降低扩增多个靶位点的可能性,从而增加了特异性扩增,同时也提高其敏感性,因此,nested PCR常被应用于检测HIV[5]。
2.3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是在同一个反应管中同时完成多个不同基因扩增的PCR反应。代丽丽等[6]针对HIV-1的 gag、pol和gp 41区设计3套引物,建立检测HIV DNA的多重PCR对 119例HIV阳性患者进行检测,结果M-PCR的敏感度为97.5%,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97.5%,阴性预测值为 100%, 准确性为 98.2%。常规PCR仅应用一对引物,通过PCR扩增产生一个核酸片段,仅能用于单一致病因子的检测。HIV有多种特异性基因,只针对一种基因的单一PCR,有时会漏检。M-PCR能全方位高效率地在同一PCR反应管内同时检出多种病原微生物,或对有多个型别的目的基因进行分型。
2.4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是将信使核糖核酸(mRNA)逆转录成互补DNA再进行常规PCR的技术。其原理是以mRNA作为模板,采用Oligo(dT)或随机引物利用逆转录酶反转录成cDNA。再以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而获得目的基因或检测基因表达。现阶段主要结合M-PCR的优点,采用多个不同基因,在同一个反应管中同时进行RT-PCR即进行多重RT-PCR。肖信等[7]针对HIV-1的pol、gag和env基因设计PCR引物,建立同时扩增3个基因的多重巢式RT-PCR方法,检测118例HIV-1阳性样本和48例HIV-1阴性样本,并与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比较,对多重巢式PCR方法进行评价,结果多重巢式RT-PCR方法的检测下限为250 copies/m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6%和97.9%,重复性为98.3%,与免疫印迹法的一致性为97.6%。多重RT-PCR检测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度、重复性好、快速等优点。
2.5 免疫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聚合酶链反应(免疫PCR)是利用抗体与抗原结合原理,用酶或同位素标记抗体捕获待检抗原进行PCR检测。免疫PCR是在ELISA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方法,用PCR扩增代替ELISA的酶催化底物显色。郑姬等[8]以金磁微粒为免疫 PCR载体、鼠抗HIV-p24单抗为捕获抗体、生物素化的羊抗p24多克隆抗体为检测抗体 ,通过链亲和素的桥联标记生物素化的多抗,被双抗体夹心捕获的人重组HIV-p24抗原通过PCR扩增报告DNA的方式予以检测;用方阵滴定法确定最适链亲和素和标记DNA浓度,用Quantity one凝胶定量软件分析电泳图像。结果免疫PCR检测的灵敏度为0.1ng/L,比传统 ELIS A检测的灵敏度高。He等[9]报告一个更灵敏的定量检测方法即免疫脂质聚合酶链反应(ILPCR),他们采用脂质体(一个空心的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封闭壳的纳米球)为免疫载体,包被有呈报DNA,脂质体表面含有生物素标记的聚乙二醇(PEG)磷脂结合物。捕获抗体将靶抗原捕获后固定在传统ELISA微孔板上,然后再加通过亲和素(NeutrAvidin)桥联的生物素标记的抗-p24第二抗体,用洗涤剂溶解,脂质体破裂释放专门绑定的包被呈报DNA,采用实时PCR进行定量检测。该方法最低可检测到2.4 pg/ml的p24。
2.6 实时聚合酶链反应
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PCR)是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借助荧光信号检测扩增产物,利用荧光信号的累积来实时监测整个PCR的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实时PCR所使用的荧光化学可分为荧光染料和荧光探针两种。莫雪梅等[10]选择HIV-1的 gag和 env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建立SYBR GreenI荧光定量PCR测定HIV-1前病毒载量的体系,并以其观察6 μg/ml~6 ng/ml的重组病毒巨噬细胞炎症蛋白(rvMIP)、逆转录酶抑制剂(AZT)、膜融合抑制剂(T-20)、rv MIP+ AZT、rvMIP+ T-20对HIV-1前病毒载量的影响。结果所建立的荧光定量 PCR体系的检测下限为101copies,其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89。所建立的 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快速、准确及成本低廉等优点。肖信等[11] 选用HIV-1的gag区设计引物和Taqm an探针,建立检测HIV-1病毒载量的实时RT-PCR。对照56份HIV-1阳性样本和52份阴性病例检测,结果实时RT-PCR方法最佳线性范围为1.5×102~1.5×108 copies/ml,经与标准病毒载量检测方法比较,灵敏度高, 特异性及重复性好。最近,Pau等[12]研究出一种不需要特定目标的荧光探针或插层染料体系,而是使用一种新的双链引物,通过共扩增了人类基因核糖核酸酶P的内部控制,监测DNA提取和PCR扩增效率,建立快速实时PCR法检测全血中的HIV-1前病毒DNA;该方法扩增效率高、PCR循环时间缩短,可作为在各种不同场地用于替代检测HIV的确认测试方法。与常规PCR相比,实时PCR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有效地解决PCR的污染问题,特异性、敏感性更强,并进入自动化和国际标准化应用平台。实时PCR的载量分析,不仅能预测疾病的进程,还能指导制定和调整抗病毒治疗的方案[13]。目前,实时PCR已应用到HIV前病毒的检测,早期发现HIV感染者;还可以通过等位基因特异性实时PCR检测因突变而耐药的HIV亚型耐药人群的水平[14]。
3 HIV PCR技术应用展望
猪场免疫操作及免疫反应处置技术 篇3
1 免疫操作技术
1.1 免疫接种前准备
1.1.1 人员和器械消毒:
(1)人员消毒注意点:防疫人员剪短手指甲,用肥皂、消毒液洗手,再用75%酒精消毒手指;穿工作服、胶靴,戴橡胶手套、口罩、帽等;不使用能对皮肤造成损害的消液洗手,在进行气雾免疫时应戴护目镜。
(2)器械消毒注意点:器械清洗一定要保证清洗洁净度;灭菌后的器械1周内不用,下次使用前应重新消毒灭菌;禁止用化学药品消毒;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时,要检查包装是否完好和是否在有效期内。
1.1.2 器械准备:
(1)金属注射器不宜用高压蒸汽灭菌或干热灭菌法消毒,一般使用煮沸消毒法灭菌;(2)一次性注射器、注射器等器械应在免疫注射前准备,注意使用有效期。
1.1.3 待接种生猪体况检查:
(1)查猪只精神、食欲、体温,体况异常或比较瘦弱的的不免或暂缓免疫;(2)查猪发病史,发病的不免或暂缓免疫;(3)怀孕后期的母猪,不免或暂缓免疫;(4)对上述不免或暂缓免疫的生猪进行登记,以便及时补免。
1.2 免疫方法
1.2.1 皮下注射,注射部位多在耳根后皮下,油类疫苗不宜皮下注射。
1.2.2 肌肉注射,注射部位在耳根后4指处(成年猪)颈部内侧或外侧或臀部。
1.2.3 滴鼻接种,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是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的滴鼻接种。
1.3 免疫注意事项
1.3.1 强制免疫疫苗必须向各级兽医防疫机构申领,其他猪病疫苗必须向取得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兽药经营许可证》的兽药供应商购买,切忌私自盲目采购和使用非法疫苗。
1.3.2 领用或购买疫苗时,应带好冷藏箱,防止疫苗失效。
1.3.3 应根据本地区和本猪场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制定相应的免疫计划,合理安排各种疫苗的免疫间隔时间,不能盲目照搬其他猪场的免疫程序。
1.3.4 疫苗储运及使用时,温度应符合说明书要求,严防日晒及高温。液体疫苗使用前应充分摇匀,每次吸前再充分振摇,冻干疫苗加稀释液后,充分振摇,必须全部溶解后方可使用。
2 免疫反应处置
2.1 常见反应
2.1.1 正常反应:
指疫苗注射后出现短时间精神不好或食欲稍减等症状,此类反应一般可不作任何处理,可自行消退。
2.1.2 严重反应:
主要表现在反应程度较严重或反应超过正常反应的比例。常见的反应有震颤、流涎、流产、瘙痒、皮肤丘疹、注射部位出现肿块、糜烂等,最为严重的可引起免疫动物的急性死亡。
2.1.3 合并症:
只有个别动物发生的综述症状,反应比较严重,需要及时救治。
(1)血清病:多发生于一次大剂量注射动物血清制品后,注射部位出现红肿、体温升高、荨麻疹、关节痛等,需精心护理和注射肾上腺素等。
(2)过敏性休克:个别动物于注射疫苗后30 min内出现不安、呼吸困难、四肢发冷、出汗、大小便失禁等, 需立即救治。
(3)全身感染:指活疫苗接种后因机体防防御机能较差或遭到破坏时发生的全身感染和诱发潜伏感染,或因免疫器具消毒不彻底致使注射部位或全身感染。
(4)变态反应:多为荨麻疹。
2.2 免疫接种后不良反应处置
2.2.1 不良反应的预防:
(1)保持动物舍温、湿度、光照适宜,通风良好;做好日常消毒工作;(2)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选用适宜的毒力或毒株的疫苗;(3)应严格按照疫苗的使用说明进行免疫接种,注射部位要准确,接种操作方法要规范,接种剂量要适当;(4)对疫苗的质量、保存条件、保存期均要认真检查;(5)免疫接种前,避免受到寒冷、转群、运输、脱水、突然换料、噪音、惊吓等应急反应。
2.2.2 不良反应处置:
(1)免疫接种后如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应采用抗休克、抗过敏、抗炎症、抗感染、强心补液、镇静解痉等急救措施;(2)对局部出现的炎症反应,应采用消炎、消肿、止痒等处理措施;对神经、肌肉、血管损伤的病例,应采用理疗、药疗和手术等处理措施;(3)对合并感染的病例用抗生素治疗。
免疫接种是一项综合性技术,只要防疫人员做足免疫前准备、做好免疫时操作、做细免疫后观察,免疫接种就一定会为防治生猪发生传染疫病起到到重要作用。
相关链接
药物和疫苗同时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防御素在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 篇4
1 防御素概述
防御素为一类富含半胱氨酸的阳离子小肽,分子内形成数对(通常是3对)二硫键,主要根据6个半胱氨酸残基的结合性,防御素分为2类:α-和β-防御素。在α-防御素中CysI-CysVI、CysII-CysIV、CysIII-CysV形成二硫键,而β-防御素中对应的连接是CysI-CysV、CysII-CysIV、CysIII-CysVI[1]。尽管有这些区别,但是它们的三级结构还是非常的相似,说明其结构在发挥功能中重要作用。目前,人类中已经鉴定了6种α-防御素,由于前4种主要存储于嗜中性白细胞的嗜苯胺蓝颗粒,通常称为人嗜中性白细胞肽(human neutrophil peptides,HNP)1-4。防御素5-6(HD5-6)由于存储于胃肠道基底绒毛Paneth细胞颗粒内,通常称肠道防御素。人β-防御素(human beta-defensins,HBD)包括HBD-1、HBD-2和HBD-3广泛表达于上皮细胞,在大多数皮肤和黏膜包括正常呼吸道和口腔上皮可检测到,是天然黏膜防御系统的重要效应子[2]。近来,称为θ-防御素的环状抗微生物肽已经在猕猴中鉴定,而人类所有编码θ-防御素的基因含有终止子,因此可能构成表达的假基因[3]。尽管不同防御素具有差异性,但它们的显著特点是能够杀灭广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构成天然免疫的重要成分。
2 防御素抗病毒作用
2.1 阻断病毒进入
病毒成功感染的前提是吸附并进入敏感细胞,因此干扰这些过程的因素均可阻断病毒建立有效感染。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防御素能在病毒入侵的不同步骤阻断病毒进入。先前研究表明人上皮细胞HBD-2和HBD-3通过直接与病毒粒子相互作用和调节免疫活性细胞上复合受体CXCR4阻断了HIV-1复制[4],该研究小组进一步研究发现HBD-3是HIV-1复合受体CXCR4的拮抗剂[5]。与这一结果相一致,Gallo S A等[6]证明Retrocyclin-1[根据人θ-防御素假基因序列合成的环状18肽(RC-100)](4μmol/L)能完全阻断HIV-1囊膜蛋白利用CXCR4或CCR5介导的融合,进一步分析发现RC-100抑制HIV-1囊膜蛋白介导融合,但没有损害CD4的侧向移动,并且抑制CD4缺陷细胞与携带不依赖CD4 HIV-1囊膜蛋白细胞的融合。因此,它能在没有膜蛋白交联或抑制gp120-CD4相互作用情况下发挥作用。RC-100在HIV-1囊膜蛋白融合级联的晚期发挥作用,但是早于六螺旋束形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表明RC-100以不依赖聚糖方式高亲和力结合gp41功能域,并且选择性结合gp41 C末端七肽重复区。
另有研究表明,θ-防御素Retrocyclin-2以高亲和力[K(d),13.3nmol/L]结合固定单纯疱疹病毒2型糖蛋白B,阻断病毒吸附,并且在单纯疱疹病毒2型结合或穿入阶段加入Retrocyclin-2显著降低VP16核转运和ICP4表达[7]。与这一结果类似,Furci L等[8]发现α-防御素对初期分离和实验室适应HIV-1分离株有广普抑制活性,这种抑制的主要机制是α-防御素特异性结合HIV-1主要细胞受体CD4和病毒囊膜糖蛋白gp120。而且,α-防御素处理CD4+T细胞导致CD4表达显著下调。通过单克隆抗体竞争试验,与α-防御素相互作用的区域定位于CD4的D1结构域、CD4相邻表面和gp120的复合受体结合位点。与这些结果相一致,α-防御素抑制HIV-1 gp120结合CD4。这些数据说明α-防御素特异性阻断HIV-1感染的起始阶段,并且调节CD4表达。最近,Falco A等[9]研究发现HNP-1不仅能通过干扰病毒性出血败血症病毒(viral haemorrhagic septicaemia rhabdovirus,VHSV)G蛋白依赖的融合灭活VHSV粒子,而且能通过上调Ⅰ型IFN反应关联基因,如Mx,抑制VHSV复制。
2.2 阻断细胞内病毒复制
先前研究表明有免疫血清存在时,HNP-1作用于靶细胞,并在核输入、逆转录和整合后步骤阻断HIV-1感染。而且,初始CD4+T细胞中,HNP-1介导的HIV-1抑制与α-防御素-1抑制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信号途径有关[10]。近来,Buck等[11]发现HNP(-1,-2和-3)和HD-5是表皮和黏膜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有效拮抗剂。抑制浓度的防御素没有损害病毒粒子的结合及从细胞表面的内摄作用或脱壳,但是防御素处理细胞中乳头瘤病毒没有自小囊泡释放并运至细胞核。这说明α-防御素干扰步骤发生于病毒结合后,内体释放前。与这一发现相一致,在病毒起始结合细胞后几个小时,乳头瘤病毒对α-防御素仍然敏感。流感病毒感染后,Salvatore M等[12]立刻用HNP-1处理培养细胞,导致流感病毒复制和病毒蛋白合成显著抑制,并且流感病毒感染前HNP-1处理细胞后清除,也能抑制病毒复制,表明这种抑制是由于细胞通路的调节。进一步分析发现HNP-1抑制病毒感染细胞的PKC激活,表明与PKC有关。
最近,Smith J G等[13]证明微摩尔浓度的人α-防御素抑制腺病毒感染,进一步研究发现防御素直接结合腺病毒的裸露外壳,并阻止腺病毒粒子从细胞内小泡释放,引起病毒粒子在早期内涵体和溶酶体中积聚。
3 防御素免疫调节作用
3.1 趋化作用
CC趋化因子受体(CC-chemokine receptor,CCR)6是趋化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CC趋化因子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惟一的已知受体。已经证明HBD-2通过和CCR6相互作用能招募记忆性T细胞和幼稚树突状细胞,从而促进获得性免疫反应。随后,有研究表明鼠β-防御素-2不仅能通过CCR6趋化幼稚树突状细胞,而且作为Toll样受体-4的内源性配体能直接作用于树突状细胞,诱导共刺激分子上调和树突状细胞成熟[14]。与这些结果相一致,Grigat J等[15]研究表明人α-防御素家族对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趋化作用在进化上保守,并受β-防御素-2严谨调节,相似的是,β-防御素家族对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趋化作用在中进化上保守[16],这说明了防御素趋化作用在免疫调节中的重要性。最近,Falco A等[17]证明HNP-1在鳟鱼体内对白细胞具有明确的趋化作用,表明HNP-1跨越物种的有效性。
3.2 诱导细胞因子
在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中,细胞因子发挥重要作用,防御素能通过诱导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功能。先前研究已经表明,呼吸道上皮细胞中HNP(-1、-2和-3)上调原代支气管上皮细胞IL-8和IL-6表达[18]。Boniotto M等[19]研究表明HBD(-1、-2和-3)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这三种防御素都能上调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然而其它细胞因子如IL-6 和IL-10的诱导则有较强的选择性。值得注意的是,诱导的许多细胞因子与获得性免疫反应有关,表明了β-防御素在连接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的可能作用。与β-防御素诱导效应相似,低浓度和中浓度(5和10μg/ml)纯化HNP-1处理的人支气管和肺泡上皮细胞以剂量和时间依赖的方式分泌更多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20]。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结果的相同之处是防御素诱导IL-8产生,而IL-8又吸引中性粒细胞,导致产生更多防御素,从而保持抗微生物环境。
T辅助细胞(helper T cell,Th)1型细胞因子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ity t lymphocyte,CTL)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有关,并促进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IL-12和IFN-γ是重要的Th1型细胞因子。Ma X T等[21]研究表明L1210-MBD-2(能分泌功能性鼠β-防御素-2的小鼠白血病细胞系L1210)接种小鼠增加了IL-12和IFN-γ产量。
先前Falco A等[9]研究已经表明HNP1能诱导鲑鱼Ⅰ型IFN反应关联基因,如Mx,抑制VHSV复制,最近,他们又研究了HNP1在鳟鱼体内的免疫调节作用。肌内注射合成的HNP1诱导鳟鱼编码促炎症细胞因子(IL-1β、TNF-α1和IL-8)和CC趋化因子(CK5B、CK6和CK7A)及I型IFN反应相关基因[Mx1、Mx2、Mx3和IFN调节因子3(regulatory factor 3,IRF-3)]在鳟鱼不同组织(肌肉,前肾和血液)转录表达[17]。这表明除了直接作为抗病毒效应分子,HNP-1还能跨越物种介导免疫调节。
4 存在问题
虽然防御素比目前应用的抗生素有很多潜在优势,并且抗微生物肽效力在动物疾病模型中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但是防御素疗法应用于临床还有很大的挑战:如在体内对蛋白酶降解的敏感性,会负性影响药代动力学,因此阻止防御素全身应用;关于高电荷肽潜在毒性信息还缺乏;在生理盐条件下获得高杀微生物活性能力还存在疑问;防御素开发和生产相关的相对高成本;不同生理和/病理条件下,防御素的功效有差别甚至相反,如最近Klotman M E等[22]证明淋球菌诱导的HD5和HD6能促进HIV感染。
虽然有很大挑战,但是防御素鼓舞人心的性能表明它们作为一类新的药物仍然很有前景。开发具有包埋保护基团或稀有氨基酸的更小肽已经被一些实验室和公司所采用,以克服昂贵的造价和降解的敏感性;以基因工程手段,在宿主内大量表达防御素,不失为降低成本有效途径。相信随着该领域的不断成熟,开发基于防御素治疗面临的一些问题将会不断得到解决。
5 展望
目前,化学药物对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还都很有限,科研工作者探索的目光注意到了生物天然源的肽类抗生素,防御素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其抑菌和杀菌活性已为大家所熟知,但其在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和机制还不甚明了,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为病毒病的预防和治疗奠定了基础。卵清蛋白(OVA)和HBD-1或HBD-2通过鼻内免疫C57BL/6小鼠,与仅免疫OVA相比,HBD-1和HBD-2诱导更高水平的OVA特异性IgG[23]。近来,Ma X T等[21]又进一步证实了防御素的免疫增强作用。L1210-MBD-2接种小鼠显著降低了白血病发生,增强了CTL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所有接种恢复小鼠对亲代L1210攻毒表现出保护性免疫,并产生白血病特异性记忆CTL。带有辐照L1210-MBD-2细胞的疫苗能治愈50%的白血病小鼠,表明鼠β-防御素-2有效地激活抗白血病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有望成为新型的免疫佐剂。最近,Brandt等[24]在小鼠模型中证明合成θ-防御素retrocyclin-2预防单纯疱疹病毒1型角膜炎的有效性。有趣的是,RC-100和RC-111(与RC-100具有相同的氨基酸序列,并且也是环状的,但是其氨基酸残基沿肽骨架以反向排列)对HIV-1感染却有显著不同的效应。0.2mg/ml RC-100抑制大约80% CD4+细胞感染,而其反向类似物RC-111显著增强了感染。相反,40ng/ml RC-111显著增强了HIV-1感染CD4-细胞,而10mg/ml RC-100显著抑制了HIV-1感染。RC-100和RC-111显著不同的作用表明θ-防御素的拓扑学和极性能决定它们对HIV感染的效应。RC-100抑制HIV-1感染,有望开发成为抗HIV-1药物,而RC-111增强HIV-1感染则有益于开发成增强HIV慢病毒载体基因呈递的促进剂。
摘要:防御素是由粒性白细胞和上皮细胞产生、富含半胱氨酸的内源性抗微生物肽。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防御素在抗病毒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调节。深入理解防御素在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病毒病。因此,该文重点综述防御素的抗病毒活性和免疫调节作用。
猪免疫不良反应应对 篇5
1.1 过敏反应一些体质差和体质过敏的猪会在接种某种疫苗后立即发生过敏反应。发生过敏反应的猪站立不稳, 最后倒地, 四肢划动, 口吐白沫, 呼吸急迫, 若不及时抢救会造成猪只死亡。
1.2 局限性不良反应猪接种口蹄疫疫苗、仔猪副伤寒疫苗后会出现发热、皮肤发红、精神沉郁、废食等不良反应, 发生这些反应的猪生长会暂时停滞。
1.3 流产和死胎妊娠母猪接种口蹄疫疫苗后可发生流产、死胎。
1.4 引发或加重疾病免疫不良反应会造成猪免疫力下降, 有时会引发内源性细菌感染, 如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巴氏杆菌感染。猪感染猪瘟时再接种猪瘟活疫苗会加重病情, 并加快病猪死亡。
2 发生原因
2.1 疫苗质量差, 疫苗受污染, 含有热原质, 灭活疫苗灭活不彻底, 含有少量活病毒均可导致猪在免疫时发生不良反应。
2.2 活疫苗接种后散毒, 而后毒力增强时可导致猪发生不良反应。
2.3 疫苗佐剂刺激性过大可导致猪在免疫后发生不良反应。
2.4 多种疫苗同时接种可导致猪免疫系统紊乱, 抗病力下降而发生不良反应。
3 应对
3.1 科学确定免疫谱和制订免疫程序, 防止滥用疫苗。养殖场应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确定接种何种疫苗、何时接种疫苗。制订免疫程序时主要考虑接种病毒性疫苗, 如种猪主要做好猪瘟、伪狂犬病、细小病毒、乙脑等疫病的免疫。注意不能同时给猪注射多种疫苗
3.2 免疫接种前应准备好抗过敏药物, 如肾上腺素, 发现猪过敏时可立即肌肉注射肾上腺素, 25 kg以下猪注射0.2 m L, 25~100 kg猪注射0.5 m L, 100 kg以上猪注射1 m L。
3.3 病猪、妊娠母猪应待康复后、空怀时再接种疫苗。
3.4 免疫前应检测猪的抗体水平, 有针对性地进行接种。猪瘟、口蹄疫等疾病可用免疫抗体快速检测卡检测抗体水平, 猪耳静脉采血1~2 滴滴入检测卡孔内, 5 min后即得出结果。检测合格者不再接种相应疫苗, 不合格者应接种相应的疫苗。
动物免疫不良反应预防 篇6
进行免疫接种后, 要注意观察被免动物的饮食、精神状况, 并抽查检测体温, 对出现异常的应予登记, 对严重病例应及时进行救治。
1.1 正常反应
指疫苗注射后出现的短时精神不好或食欲稍减的症状, 此类反应一般不作处理, 其多可自行消退。
1.2 严重反应
主要表现在反应严重或出现反应的动物数量超过正常比例。常见的反应有震颤、流涎、流产、瘙痒, 皮肤出现丘疹, 注射部位出现肿块、糜烂等, 严重的可引起急性死亡。
1.3 合并症
个别动物发生的综合症状, 其反应比较严重, 需及时救治。
1.3.1 血清病
是指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的一种超敏反应, 多发生于一次性大剂量注射动物血清制品后。被免动物注射部位红肿, 体温升高, 有荨麻疹、关节痛等, 对此需精心护理和注射肾上腺素等。
1.3.2 过敏性休克
指个别动物注射疫苗后30 min内出现的不安、呼吸困难、四肢发冷、出汗、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对此需立即救治。
1.3.3 全身感染
指活疫苗接种后因动物机体防御机能较差或防御力遭到破坏时发生的全身感染和诱发的潜伏感染, 或因免疫器具消毒不彻底而导致的注射部位感染或全身感染。
1.3.4 变态反应
多为荨麻疹。
2 免疫不良反应的处理
2.1接种后如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应采用抗休克、抗过敏、抗炎症、抗感染、强心补液、镇静解痉等急救措施, 常用肾上腺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2.2对局部炎症, 应采用消炎、消肿、止痒等处理措施;对神经、肌肉、血管损伤的, 应采用理疗、药疗和手术等方法处理。
2.3合并感染病例用抗生素治疗。
3 不良免疫反应的预防
为减少、避免免疫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应注意以下事项:
3.1 保持动物舍温度、湿度、光照适宜, 通风良好;做好日常消毒工作。
3.2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选用适宜毒力或毒株的疫苗。
3.3 严格按疫苗使用说明进行接种。注射部位要选准, 接种操作要规范, 接种剂量要适当。
3.4免疫接种前对动物进行健康检查。凡发病的, 精神、食欲、体温不正常的, 体质瘦弱的、幼小的、年老的、怀孕后期的动物不予接种或暂缓接种。
3.5认真检查疫苗的质量、保存条件、保存期, 必要时先进行小群接种, 确认安全后再做大群免疫。
3.6免疫接种前, 避免动物受寒冷、转群、运输、脱水、突然换料、噪音、惊吓等刺激。可于免疫前后3~5 d在饮水中添加速溶多维或VC、VE等降低应激反应。
动物免疫反应的应急处置 篇7
1 提前做好不良免疫反应的预防工作
(1) 免疫接种前对动物进行健康检查, 在动物食欲或精神不正常及体弱、幼小、怀孕后期的动物应不予接种或暂缓接种。 (2) 保持圈舍温度、湿度、光照适宜, 通风良好;做好日常消毒。 (3)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选择适宜的毒力或毒株的疫苗。 (4) 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接种, 剂量要适当。 (5) 免疫接种时间最好选择清晨或动物情绪比较安定时。
2 认真观察动物免疫后的反应
2.1 正常反应
在疫苗注射后3h内出现的精神不好或食欲不振等症状, 一般不用做专门处理, 可自行消退。
2.2 严重反应
主要表现有震颤、流涎、流产、皮肤丘疹、注射部位肿块等症状有的甚至出现急性死亡, 需进行及时救治和处理。
3 动物免疫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