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免疫缺陷病毒(精选7篇)
人免疫缺陷病毒 篇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又称艾滋病, 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引起的传染病。HIV为RNA逆转录病毒, 分为HIV-1型和HIV-2型,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约95%为HIV-1型。HIV-1型的母婴传播率较高, 感染HIV-1型的妇女在怀孕、分娩或产后哺乳的过程中可将HIV垂直传染给胎儿或婴儿, 导致胎儿或婴儿感染, HIV-2型则极少发生母婴传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最新统计, 至2009年底, 全球HIV感染总人数为3.33亿, 妇女和小于15岁的儿童分别为1.59亿和0.25亿, 其中80%以上的儿童是通过母婴传播感染HIV的。在我国, HIV感染者中女性所占比例已上升至35.0%以上, 近90%为育龄期女性。因此, 预防育龄期妇女感染、防止已感染妇女非意愿妊娠和预防孕期、分娩期和产后阶段的母婴垂直传播已成为减少HIV传播的有效手段。
1 产前监测和预防
研究表明, 妊娠本身并不改变HIV感染进程, HIV阳性的孕妇如果未合并其他疾病 (如结核、乙型肝炎、梅毒等) , 其妊娠期相关并发症 (如早产、死胎、流产、低体重儿、胎儿生长受限等) 的发生率与正常妊娠相比并未明显增加。
目前, 国内外已达成共识, 即在有条件的地方, 妇女在准备妊娠前接受HIV筛查, 对有高危因素的妇女更要鼓励其接受筛查。WHO规定, 孕妇在妊娠首次产前检查 (孕6~13+6周) 时要常规筛查HIV。由于亚太地区大多数孕妇是通过性生活感染HIV的, 因此, 建议孕期使用避孕套以防止重复感染HIV或其他性传播疾病, 同时鼓励男方在产前检查时共同接受HIV筛查。美国疾病防治中心 (CDC) 推荐有以下情况的孕妇可以选择在孕28~36周进行第2次 HIV检测:所在区域育龄妇女 HIV感染率高;所在产前检查机构孕妇HIV检出率高于1/1000;属HIV感染高危人群;孕妇出现急性HIV感染的症状或体征等, 以此降低漏诊率并及时发现新发病例。而在妊娠期从未进行过HIV筛查的孕妇, 无论处于妊娠何期都要立即进行筛查。
对于在孕前已确诊感染HIV的孕妇, 应向其充分说明AIDS的疾病进展、治疗及预后情况, 取得患者的理解。对于妊娠愿望不强烈的夫妇, 不主张其妊娠;对于有强烈妊娠愿望的孕妇, 可先予抗病毒治疗, 待病情稳定后再妊娠。
在孕期发现HIV抗体阳性的妇女应在整个孕期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除常规产前检查项目外, 应由产科医生和AIDS治疗专家共同对孕妇进行产前咨询并制定治疗方案[1]:①咨询应包括对HIV目前感染情况及预后的认识、分娩及喂养方式的选择及抗病毒药物治疗等方面, 同时评估AIDS临床分期和母婴传播的几率。②首诊时应进行全身检查, 特别注意有无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如肺结核、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感染或梅毒等疾病等。③了解患者的免疫系统和病毒感染状况, 抽外周血计数CD4细胞, 测血浆病毒载量, 并至少2~3个月复查1次。④评估开始抗病毒药物治疗或预防的时机。⑤孕期避免损伤性的诊断操作, 如绒毛活检、羊膜腔穿刺或经皮脐血穿刺等, 以降低胎儿感染HIV的风险。⑥加强孕期营养监测和指导。值得注意的是, 以往认为孕期服用维生素A对预防HIV有效, 但目前尚无循证医学方面的证据证明其有效性。
2 产时处理
分娩过程中胎儿或新生儿可能由于接触受HIV污染的母血或其他体液而感染HIV。在未治疗孕妇中, 新生儿在分娩期感染HIV的风险约为80%~85%。尽管大量的证据表明, 在分娩期采用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母婴传播, 但是HIV抗体阳性并不是剖宫产的指征。感染HIV孕妇的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 (是指在临产或破膜前进行剖宫产) 、非选择性剖宫产 (主要是指急诊剖宫产) 和阴道分娩。
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 (ACOG) 建议:对于没有使用抗病毒治疗或只服用齐多夫定 (zidovudine, ZDV or AZT) 的HIV阳性孕妇;血清中HIV-DNA>1000 copies /ml的孕妇, 在孕38周后以选择性剖宫产终止妊娠, 可使母婴传播的风险从6%降低至2%~3%。
对于病毒载量在何种水平的孕妇适宜阴道分娩至今没有统一定论。有研究认为, 如果孕妇血HIV-DNA < 1000 copies/ml, 并且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母婴传播率较低, 可考虑选择阴道分娩。但在分娩时, 尽量避免采用侵入性的胎儿监测手段 (如胎儿头皮血监测, 胎儿镜检查等) , 避免采取产钳、胎吸、人工破膜以及会阴常规侧切等操作, 同时要避免破膜时间过长, 当破膜时间超过4小时, 建议以剖宫产终止妊娠。研究显示, 在临产后和破膜后这段时间内进行剖宫产可以降低母婴传播几率。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尽管研究发现利用阴道杀菌剂 (如洗必泰) 进行冲洗, 在体外可杀死HIV, 但无循证医学证据显示阴道冲洗可以减少产时母婴传播的几率。
3 产后治疗
产后仍然需要有经验的医生为产妇进行咨询指导。咨询内容主要包括婴儿喂养方式、母婴产后治疗方案、产后避孕方式以及新生儿的监测随访等。
以往的观点认为, 婴儿采用人工喂养是预防AIDS的有效手段, 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有学者提出母乳喂养也可作为HIV阳性的产妇的首选喂养方式 (见2010年《艾滋病毒与婴儿喂养优先行动框架》) [2]。该指南建议, 对于母亲HIV阳性, 其婴儿已感染HIV或未知是否感染者, 均可在出生后的前6个月完全母乳喂养以提高婴儿的生存率, 之后的12个月可在母乳喂养的同时添加辅食, 一旦有安全适宜的辅食, 即可停止母乳喂养。对于有条件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产妇及婴儿可以母乳喂养直至出生后12个月。而对于无法立即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产妇, 仍可给予母乳喂养6个月, 6个月后如果有适当的食物 (如婴儿配方奶粉等) , 可停止母乳喂养。HIV阳性的产妇无论何时准备停止母乳喂养, 都应在1个月内逐渐停止, 母亲或婴儿已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的, 应在完全停止母乳喂养后继续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1周。
该指南还指出, 在避孕措施的选择上建议采用避孕套避孕, 避孕药物可能会与抗病毒药物之间产生不良的反应。
此外, 对HIV阳性妇女所分娩的新生儿也需要长期随访及监测, 其内容包括:①要建立完善的抗病毒药物预防方案;②常规的随访 (包括常规免疫和对生长发育的监测) ;③早期HIV的诊断和AIDS相关并发症的诊断;④对婴儿喂养方式的咨询;⑤必要时给予抗病毒治疗;⑥给予抗病毒药物后的定期监测;⑦注意预防结核病和其他机会性致病菌感染。
4 抗病毒药物治疗
在没有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干预前, HIV母婴传播率为14%~42%。自从20世纪抗病毒药物广泛应用以来, 母婴传播率已有了明显下降, 目前发达国家已成功将母婴传播率降至1%~2%。2010年WHO重新修正了孕期AIDS治疗指南, 建议如下[1,3]:①既往从未使用过抗病毒药物治疗, 孕期需要进行治疗的孕妇, 其孕妇开始治疗的时机与非孕妇相同。一旦出现CD4≤350 cell/mm3 (无论AIDS临床分期) 和 (或) 临床Ⅲ期或Ⅳ期 (无论CD4细胞计数) 情况, 无论孕妇处于妊娠何期, 均要立即开始治疗, 并持续至产后甚至更长的时间。一线治疗方案为AZT+拉米夫定 (lamivudine, 3TC) 为主, 同时联用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类药物, 如奈韦拉平 (nevirapine, NVP) 或依法韦仑 (efavirenz, EFV) 。由于EFV具有潜在的致畸性, 在孕早期禁用。出生后的新生儿无论采用何种喂养方式, 均应每天给予NVP或每天2次AZT, 直至出生后4~6周。②孕妇本身不需要治疗, 为了预防母婴传播而使用抗病毒药物, WHO推荐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 (见表1和表2) 。有条件的情况下, 抗病毒药物预防可于孕14周开始。我国的指南建议, 可从孕28周开始治疗。尽管目前对于何时开始治疗缺乏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 但是大量回顾性的资料表明, 尽早开始长期的治疗其效果要优于短期。③怀孕时已经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孕妇继续原方案治疗。
目前认为, 在药物选择上要考虑自身经济条件、耐药性和药物不良反应等多方面的因素, 如长期使用AZT会造成贫血和NVP的肝脏毒性作用等, 应力求达到个体化治疗。
注:ABC:阿巴卡韦;TDF:替诺福韦;FTC:恩曲他滨;LPV:洛匹那韦
5 其 他
机会性感染即由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 只有当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才引起感染, 它是AID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 机体免疫力下降, HIV感染者对各种机会性感染的易感性也逐渐增加。预防机会性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是抗病毒治疗, 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 达到预防的目的。但由于抗病毒治疗的复杂性及费用等方面的原因, 很难让所有患者都得到抗病毒治疗。复方新诺明是价格低廉的广谱抗生素, 对多种机会性感染, 如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弓形体、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非伤寒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都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国外研究发现, 在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前3个月, 同步使用复方新诺明辅助治疗可使患者3个月内死亡率降低59%, 6个月后继续使用该药治疗的患者死亡率较不使用者降低35%。但该药物在孕期使用的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目前, 由于抗病毒药物的广泛应用和治疗方案的不断完善, 安全分娩措施及合理的喂养方式的推广使得HIV在母婴间的垂直传播有了显著降低, 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如长期使用药物所引发的不良反应、母亲的耐药性、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高昂的治疗费用等。但我们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HIV母婴间的传播一定可以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tiretroviral drugs for treating pregnant women and preventing HIV infection in infants: recommendations for a public health approach, 2010 version[M]. Switzerland:WHO Press, 2010:20-53.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uidelines on HIV and infant feeding, 2010.Principl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infant feeding in the con-text of HIV and a summary of evidence[M].Switzerland:WHO Press, 2010:30-39.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 for HIV infection in infant and children: towards universal access recommendations for a public health approach, 2010 version[M]. Switzerland:WHO Press, 2010:22-27.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说课探讨 篇2
1 教材分析
1.1 分析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说课内容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医学微生物学》教材的第32章逆转录病毒中第1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本教材是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的教材, 适用于临床、基础、口腔等医学类专业的本科教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 即艾滋病的病原体, 无论是在生物学特性还是致病性方面都极具特性和代表性。艾滋病已遍及全球各地, 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统计, 目前全世界有3340万名HIV携带者, 每年约有200万人因艾滋病而死亡。所以,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病毒学乃至整个病原生物中的重要病原体, 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1.2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他们已经系统学习了解剖、生理、生化和免疫等专业基础课程。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 认识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 但学习主动性较低。因此, 在讲解主要知识的基础上, 要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 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要注重引导, 扩展思维, 加强多学科之间的联系, 尤其是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结合,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目标
根据临床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要求,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1) 掌握HIV病毒的主要的生物学性状、传染源与传播途径、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2) 熟悉HIV的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
2.3 情感目标:加强德育渗透, 让学生能正确认识艾滋病, 关爱“艾滋病”病人。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结合学生的专业基础及职业医师考试大纲, 将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HIV病毒的形态、结构、复制及变异、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难点:病毒的复制及致病机制。
4 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解法、比较法、启发讨论法、归纳总结法等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 同时借助图片、数据、视频及FLASH动画等手段来讲清重点, 解决难点, 并随时提出问题带动学生思考。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及病例讨论来学习本节内容。
5 教学过程分析
5.1 时间安排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本次内容共1学时。新课导入5min课程精讲30min案例分析3min归纳总结2min。
5.2 问题情境, 导入新课
提问哪种疾病被称作是二十世纪的瘟疫?多媒体呈现出卡波齐氏肉瘤、鹅口疮、带状疱疹、弓形虫病等病人的图片, 指出这些疾病都能在这种病人的身上出现。借此吸引学生注意力, 引发让学生讨论,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指出这种疾病就是艾滋病, 通过一系列的数据, 展示AIDS虽然仅有三十多年的历史, 但它的危害极大, 如同大海中的“冰山”[4], 已遍及全球各地, 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人类传染病之一。以河南驻马店的艾滋病村为例, 引入中国艾滋病的流行状况, 让学生清楚我国进入艾滋病的快速增长期, 艾滋病群体已经从高危人群遍布到各行各业, 因此增强对艾滋病的认识, 加强防治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然后导入新课, 指出今天我们将要对这种疾病的病原体及其所致病机制进行深入和全面的学习。
5.3 新课讲解
首先介绍HIV的生物学特性。结合电镜扫描图和HIV的模式图介绍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精讲病毒包膜上的糖蛋白gp120和gp41, 把它们比作是HIV感染人体的两大“秘密武器”。前者与病毒的吸附有关, 自身易变异, 可帮助病毒逃避免疫清除;后者则能介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病毒的复制过程是本节的重难点, 先通过插入病毒复制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学习,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比较HIV与已学的病毒复制过程的异同, 引导他们归纳总结出逆转录过程和整合过程,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提出HIV有效疫苗研制非常困难, 引出病毒的变异性, 并指出病毒高变异性的原因。
在介绍病毒的致病性中, 重点介绍传染源和传播途径。通过图片展示艾滋病的主要传染源HIV携带者和AIDS患者, 尤其要强调前者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回顾乙肝病毒的感染, 介绍艾滋病三种主要的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另外, 通过图片告诉学生同HIV携带者或者艾滋病人握手、吃饭、游泳、拥抱甚至是接吻一般都不会感染HIV, 教育学生不要谈“艾”色变, 应该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 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
通过播放动画视频来让学生了解HIV感染后病人四期不同的临床表现。同时将正常病人和潜伏期的HIV感染者分别比作是外表相似但实质不同的房屋, 正常人的房屋坚固, 而HIV病毒如同里面的蛀虫, 将房屋内部挖空, 当一场风雨来袭, 正常人屹立不倒, 而HIV感染者可能因此而死亡。
通过提问HIV感染者为什么抵抗力如此低下引入HIV的致病机制和免疫力。以讲解为主, 同时以flash动画为辅助手段, 帮助学生理解HIV的致病机制及免疫性。让学生理解HIV病毒主要通过损伤CD4+T细胞 (Th) , 导致机体细胞免疫严重受损, 造成体液免疫功能障碍, 同时由于HIV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 可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杀伤。
微生物学检查主要是检测抗体、抗原或者病毒的组分。艾滋病目前无特别有效的疫苗和药物治疗方法, 仍以预防为主。重点介绍预防措施, 同时教育学生要洁身自爱, 拒绝性滥交, 另外强调安全套使用的重要性。
5.4 应用新知, 分析案例
患者, 女, 32岁, 农民, 曾因生活困难, 在血贩子处多次卖血。后出现感冒症状, 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两年后, 病人出现低热、盗汗、乏力并伴有严重腹泻, 同时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一月后, 病人症状加重, 出现呼吸困难, 食欲下降, 体重明显减轻, 同时伴有多种机会致病菌感染。实验室检测抗HIV抗体呈阳性。
据此分析此患者得了什么疾病, 她是如何被感染的?你对病人的家属有何建议?
5.5 提出问题, 归纳总结
你认识的HIV是什么样的, 如何进行复制?哪些行为可以传播HIV?借此来帮助学生回忆本次课程的重点知识, 同时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网站, 扩充学生的学习资源。
6 结语
说课作为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是教师对课堂内容的整理和体验[5]。说课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同时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姜小军.高校教师说课技巧刍议[J].教育与职业, 2012, 3:176-177.
[2]周静, 金荣, 张子英, 等.解热镇痛抗炎药说课设计案例[J].北方药学, 2014, 11 (10) :143-145.
[3]崔姗姗, 李艳坤.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设计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 12 (11) :98-99.
[4]韩日新.结核分枝杆菌教学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15:75-76.
人免疫缺陷病毒 篇3
关键词:婚前检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 艾滋病) 的病原体。近年来, 艾滋病感染率在全球有所增加, 尤其是不发达国家中, 发病率逐年增加。感染HIV后免疫功能严重受损, 会继发机会性感染或者肿瘤。艾滋病已经对社会安全以及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威胁。诊断HIV感染是进行艾滋病预防和控制的重点工作, 也是难点。使用敏感性方法检测、诊断进行血液筛查。目前, 检测HIV的方法分为病毒或抗体检测。为了解玉林市婚前HIV感染状况, 对2012年玉林市辖区内7县市区婚前HIV检查结果归纳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统计源资料为“广西婚前保健情况月报表 (五) ”, 资料包括玉林市辖区内北流市、容县、博白县、兴业县、陆川县、玉州区各福绵区等7个县市区的月报表。
1.2 方法
对2012年1~12月玉林市7个县市区婚前HIV检查月报表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检测方法先采静脉血经离心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HIV筛查, 筛查阳性者送检测中心采用印迹法确诊。
2 结果
2012年玉林市110 135名婚前男女接受HIV检测, HIV感染确诊为37名, HIV感染率为0.34‰;其中, 55 065名婚前男性接受HIV检测, HIV感染确诊为23名, HIV感染率为0.42‰, 55 070名婚前女性接受HIV检测, HIV感染确诊为14名, HIV感染率为0.25‰。
3 讨论
本调查表明, 玉林市婚前男女HIV感染率为0.34‰, HIV感染已在我们身边慢慢传播, 已不再是玉林市的罕见疾病, 婚前男女HIV感染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当地人群的感染水平。婚前HIV感染状况, 各地报道各有不同, 根据黄忠禧等[1]报道, 防城港市婚前检查HIV感染率为0.15%;根据龚渝蓉等[2]报道, 德宏州婚检人群HIV感染率0.99%。大量文献显示, 艾滋病已不再是我国的罕见疾病, 玉林市HIV感染率相对较低。
艾滋病可以使用各种实验方法检测不同时期HIV病毒感染, 高灵敏度的方法能够早期诊断, 避免漏诊。目前检测HIV病毒的方法包括体内抗体检测和病毒检测。抗体检测主要针对早期感染, 检测血清内HIV抗体, 间接诊断HIV感染。病毒检测包括病毒分离培养、病毒抗原检测以及病毒核苷酸检测。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使用范围的扩大, 现已逐步应用于实验室检测HIV感染。提高检测的灵敏度、缩短感染窗口期。
HIV感染目前尚无有效免疫疫苗预防, 也没有特效药物治愈, HIV一旦侵入机体细胞, 将会和细胞整合在一起终生难以消除, HIV主要攻击人体的辅助T淋巴细胞系统, 致使人体的免疫功能慢慢下降而致感染性疾病及肿瘤而死亡。HIV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 血液传播, 母婴传播, 一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接触并不能传播。传播途径以性接触传播为主, 但并不是所有的性接触人类免疫缺陷病感染者都会感染, 根据邱荣仙等[3]报道, HIV感染者的配偶感染率为40.00%, 乙永林等[4]报道, HIV感染者配偶感染率为42.86%。HIV感染孕妇可以通过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感染率约三分之一, 还有三分之二是正常的胎儿, 一旦发现HIV感染孕产妇应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可以进一步有效降低新生儿HIV感染率。HIV感染孕妇对胎儿的发育的影响, 根据张春丽等[5]报道, 产妇感染HIV对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影响较大, 对新生儿的出生身长影响不大, HIV感染产妇分娩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为2 792.86g, 为本地同期单胎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3 109.30g的89.82%, HIV感染产妇分娩新生平均出生身长为49.29cm, 为本地同期单胎新生儿身长的98.58%。
综上所述, 玉林市艾滋病婚前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婚前进行医学HIV病毒检测, 尽早发现, 早期治疗, 避免出现性传播和母婴传播[6]。同时加强对艾滋病预防方法和必要性的宣传, 提高人们对HIV感染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的认识, 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 黄忠禧, 沈芷伊, 覃碧芬.防城港市婚前医学检查人群感染HIV、梅毒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25) :3970-3971.
[2] 龚渝蓉, 杨跃诚, 段松, 等.德宏州2006-2009年婚检人群HIV感染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1, 15 (4) :295.
[3] 邱荣仙, 周朝当, 杜坚, 等.28例孕妇HIV感染/AIDS的传播方式及配偶感染情况[J].中国妇幼保健, 2009, 24 (31) :4365-4366.
[4] 乙永林, 王炳留.连云港市HIV/AIDS中配偶感染状况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21) :125-159.
[5] 张春丽, 张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母亲分娩新生儿生长发育状况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2) :302-303.
人免疫缺陷病毒 篇4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我院于2004年8月在市疾控中心的督导下, 开展了H IV抗体检测工作, 检测对象为:
孕妇、性病患者、吸毒人员、外出打工者、长途司机等高危人群以及自愿要求检测者。重点监测科室为:妇产科、皮肤科、传染科、感染科、门诊自愿要求检测者, 截止到2006年检测人数已达5 000人。
1.2 方法选择2004年8月—2006年8月门诊工作日
登记本与相关皮肤科、妇产科、传染科、感染科艾滋病抗体登记本内容作为调查对象。
2 结果
大部分接受检测人群H IV抗体初筛试验为阴性, 其中有4例H IV抗体初筛试验为阳性:妇产科2例, 传染科1例, 内科门诊1例。
3 管理措施
虽然大部分参与检测的人群初筛为阴性, 但并不能代表其中无H IV抗体感染者, 因为艾滋病潜伏期长, 平均为6年~8年, 艾滋病抗体检测经酶联免疫吸附法做初筛试验, 再做免疫印迹法试验后, 方可进行确诊[1]。而从4例初筛阳性检测者存在的问题中, 却暴露了医院H IV抗体检测管理存在的许多薄弱环节:门诊工作日志以及重点检测科室艾滋病抗体检测登记本登记不健全, 有漏登、未登现象;患者的地址、联系方式不具体, 其结果是出现H IV抗体初筛阳性者无法与患者及时取得联系, 也无法对出现艾滋病抗体阳性者进行追踪检测、直至确诊, 其结果是造成疫情的蔓延和传染源的扩散;艾滋病H IV抗体检验单填写不规范, 采集血标本不记录时间, 标本有溶血、血量不足的现象发生, 其危害是增加患者的精神负担, 不能及时进行对高危人群进行检测, 影响正常的检测结果。针对以上薄弱环节特制订的管理措施如下。
3.1 加强领导以法治之。
首先, 成立由分管副院长负责, 医务科、传染科、保健科组成的传染病领导小组, 负责对重点监测科室进行监控管理。医务科组织全院医务人员学习新的《传染病防治法》, 提高医务人员对H IV抗体检测工作的重视, 遇到疫情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3.2 制订行之有效的安全防护制度, 规范门诊工作日志,
重点科室设专人负责、专人管理, 重点检测人群建立登记本, 登记联系电话, 以便发现疫情及时控制传染源, 防止传染源的蔓延与扩散。
3.3 将门诊工作日志登记本、重点检测科室登记本纳入医院目标管理中, 并定期检查, 确保登记真实可靠。
3.4 重点科室的管理:
(1) 妇产科门诊给就诊的孕妇建立保健手册, 向患者做好H IV抗体检测的解释工作, 取得患者的合作, 再到检验科抽取血液标本检查后, 方可回妇产科做进一步的妇科检查诊疗工作, 杜绝携带艾滋病病毒母婴垂直传播发生。 (2) 皮肤科做好性病、吸毒人员的互动检测工作, 并为性病患者做好保密工作, 劝导他们洁身自好, 保持忠诚单一的性关系。指导他们正确地使用质量可靠的安全套, 以减少艾滋病性传播的发生几率, 并在性病门诊设立咨询电话, 实行保护性医疗措施, 为性病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3) 检验科做好采集血标本、输血前后的H IV抗体的检测工作, 杜绝院内H IV通过输血途径感染的发生。 (4) 感染科门诊做好外出务工人员、自愿检测者的H IV抗体的检测登记工作。 (5) 保健科及时掌握全院疫情动态, 及时准确进行防疫直报工作。 (6) 参加主动监测科室的一线人员必须加强自我防护, 提高采集血标本的准确穿刺率, 杜绝标本溶血、血量不足现象发生。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现象, 按艾滋病职业暴露办法常规消毒处理。
综上所述, 只要我们医护人员密切配合, 人人参与, 群防群控, 医院H IV抗体检测及其管理将逐步趋于完善, 更加健全, 从而充分发挥医疗单位在抗击艾滋病工作中的核心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人免疫缺陷病毒 篇5
关键词: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措施,调查分析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职业暴露是指工作人员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或其他工作过程中, 被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黏膜, 或被含有HIV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 而具有被HIV感染可能性的情况[1]。艾滋病至今尚无完全治愈和清除病毒的方法, 随着艾滋病疫情增加, 各种诊疗操作逐年增多, 职业暴露和防护一直是人们面临的重大问题。作为HIV职业暴露的易感染人群,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HIV职业暴露的概率将会大大增加。信阳市2005—2013年共发生了33例HIV职业暴露, 经过及时采取相关的干预措施, 定期随访检测, 无一人因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 我们现将发生的职业暴露情况及处理过程总结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0—2013年信阳市10县区报告发生的33例HIV职业暴露人员。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个人的一般情况, 职业暴露的原因、过程、程度以及处理措施等。暴露后评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4年5月31日颁布的《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实行) 》标准[2], 确定暴露级别和HIV暴露源头严重程度, 对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及暴露情况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年龄及性别构成
全市10县区共报告职业暴露33例, 20~29岁年龄段发生职业暴露的比例最高, 占72.73%。见表1。女性21例, 占63.64%;男性12例, 占36.36%。
注: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2 暴露方式和部位
33人中, 针刺伤18例, 占54.54%;咬伤或抓伤8例, 占24.24%;手套破损血液污染破损皮肤3例, 占9.09%;手术中划伤2例, 占6.06%;体液溅入眼睛2例, 占6.06%。手指25例, 占75.76%;前臂3例, 占9.09%;眼睛2例, 占6.06%;脸颊2例, 占6.06%, 颈部1例, 占3.03%。
2.3 职业构成和暴露级别
33人中, 护士职业暴露人数为15人, 占45.45%;暴露级别2级以上11人, 占33.33%。见表2。
注: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4 暴露源级别
1级15例, 占45.45%;2级11例, 占33.33%;级别不明7例, 占21.22%。
2.5 预防性服药情况
职业暴露人员在知情同意、了解服药可能的不良反应后, 服齐多夫定 (AZT) +拉米呋定 (3TC) 组合9例, 思他呋定 (d4T) +3TC组合4例, AZT+3TC+茚地那韦 (IDV) 组合2例。
2.6 服药时间
15例预防性服药人员中, 24 h内开始服药9例, 第2或3天开始服药6例。服药持续时间为28 d。
2.7 暴露后的防护措施
所有职业暴露者均要求及时进行正确的局部处理;根据暴露程度、暴露源等危险程度指标, 评价是否需要预防性服药、基础性预防服药和强化用药;立即进行检验, 暴露后检测HIV抗体为基础值, 4、12周和6个月后再次检测, 结果全部为阴性, 33例职业暴露者无一例被感染。
3 讨论
从调查结果可见, 发生HIV职业暴露多为年轻的护士, 分析原因, 是因为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暴露机会较多, 工作年限短, 自我防护意识不强, 在接触锐器时不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去操作;工作经验不足, 易对艾滋病恐惧、紧张, 导致职业暴露的发生。有资料显示, 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医护人员, 不仅要面对病情复杂多变的艾滋病患者, 还要面对悲伤、焦虑的家属, 甚至还会受到艾滋病患者的挑衅和威胁, 身心疲惫[3]。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缺乏较为严重, 知识的缺乏与实际工作的需要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4]。由此, 要进一步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遵守安全操作规范, 全面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职业暴露后, 要科学应对, 避免无所谓或极度恐慌的心态。要建立安全的医疗环境, 准备防护设施和用品, 有迅速快捷的预防药物取药渠道。
有少数HIV感染者, 为了经济利益, 利用HIV感染者的身份, 充当替人要债、摆平土地房产纠纷的先锋, 咬伤、抓伤警务司法人员和调解干部。解决此类问题, 首先要掌握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变化, 学会与艾滋病患者进行沟通, 防止艾滋病患者因产生厌世和仇恨情绪而发生攻击行为;同时, 要教育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按照艾滋病防治条例,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不得以任何方式故意传播艾滋病[5]。
由于艾滋病的特殊性, 在HIV职业暴露后, 应遵循以下4项原则:及时处理原则, 报告原则, 保密原则和知情同意原则[6]。从职业暴露自我处理情况分析, 多数人慌张, 不注意处理伤口, 急着打电话找药, 说明医务人员、警务和司法人员职业暴露应急的培训还不够。及时、正确的局部处理和暴露后的干预, 可以降低感染风险[7]。需要进一步规范职业暴露的处理, 包括紧急局部处理, 由专家对暴露级别和危险度进行评估, 确定是否进行药物预防, 如有必要, 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 应于24 h内开始服药, 并采用2或3种药物疗法, 尽早、全程预防性用药是有效降低HIV职业暴露者HIV感染风险的关键。预防用药尽量不与依非韦伦 (EFV) 、耐韦拉平 (NVP) 或阿巴卡韦 (ABC) 联合, 避免发生严重的反应, 且易发生在用药的第1个月。暴露者应于当天检测, 并以后定期检测直至窗口期以后, 这样可以界定感染时间, 避免纠纷。虽然有资料表明有5%的职业暴露者6个月时HIV抗体阴性, 而12月时抗体阳转, 但不推荐12月后的HIV抗体检测[8]。要向单位领导及时汇报事故, 整个处理过程注意做好保密工作。
参考文献
[1]沈洁, 张云, 杨凭, 等.艾滋病自愿咨询监测实用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45-4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试行) 》[Z].2004-06-01.
[3]陈庆玲, 李惠琴, 张莎, 等.艾滋病医护人员职业倦怠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3, 19 (9) :679-682.
[4]赵光昱, 朱建军, 刘梅瑶, 等.凉山黎族自治州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的认知与防护行为[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4, 20 (1) :22-2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艾滋病防治条例》[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57号, 2006-01-29.
[6]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3-69.
[7]陈立军, 宋丽红, 陈宝敏.2005-1011年传染病医院暴露情况调查及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3, 19 (10) :730-732.
人免疫缺陷病毒 篇6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6~2010年在我院产科门诊孕期保健及产科住院孕期未做检查的待产妇、特殊产妇(死胎、死产、自然流产),共计10523例。年龄16~46岁,以19~35岁为主。
1.2方法
采集受检者静脉血4ml,离心后取血清备检。艾滋病初筛实验采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样本中的HIV(Ⅰ+Ⅱ)抗体,试剂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和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初筛阳性的标本由福州市CDC用蛋白印迹法(W.B.)做确诊试验进行确诊;梅毒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法(TPPA)方法进行初筛和确诊,试剂分别由上海荣盛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和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生产。所有试验操作步骤均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3仪器
伯乐1575洗板机和伯乐680自动酶标仪。
2结果
10523例孕产妇中HIV(Ⅰ+Ⅱ)抗体阳性1例、TP抗体阳性81例,感染率分别为0.095‰和0.77%,其中1例艾滋病孕产妇合并有梅毒感染,为外来人员,本市户籍人员检出率为0;在81例TP抗体阳性孕产妇中外来人员占29例,本市户籍人员占52例。
3讨论
据报道,全球每年有1.3亿婴儿出生,同时有630万例死胎、死产及早期新生儿死亡,其中先天梅毒和HIV感染占了相当的比例。梅毒和艾滋病是孕产妇和婴儿发病与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几乎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我国艾滋病、梅毒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同时这两种病原体都可以通过胎盘垂直传播,或是在宫内、或是在生产时、或是染病的母亲产后对婴儿密切接触的传播,严重威胁母婴健康。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HIV和梅毒女感染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在孕期保健及住院待产时,仅靠查看病史和临床体检是无法发现的,容易造成漏诊、漏治,对孕妇和胎儿潜在的危险性更大,并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艾滋病是人兽共患疾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HIV)引起。HIV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造成免疫功能严重缺损,使之出现非特异性症状。艾滋病潜伏期的长短个体差异极大,短则2年,长达10年。在发展成艾滋病之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可无任何症状地生活、工作。但在被感染2~6周后,血清HIV抗体可呈现阳性反应。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孕产妇HIV的感染率为0.095‰,低于徐小红[1]报道的深圳市宝安区的结果(0.020‰)和杨健[2]报道的广州市区的结果(0.092%),但也不能忽视。虽然此次检出1例非本土病例,但仍需引起高度重视。妊娠时孕妇的免疫功能处于抵制状态,使妊娠期HIV感染机率增大,同时母婴间又能垂直传播,且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故要大力提倡孕前和孕期HIV(Ⅰ+Ⅱ)抗体的血清学筛查。对于孕前已感染HIV的应避免妊娠;对孕期HIV(Ⅰ+Ⅱ)抗体筛查阳性的孕妇,要根据临床症状适时终止妊娠,或采取服用有关抗艾滋病的药品等治疗措施。降低婴儿感染HIV几率;若要分娩,主张以剖宫产为宜,产后不哺乳,尽力减少婴儿围产期感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报道,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HIV感染孕产妇的母婴传播率约30%~35%,通过干预措施可减少到10%以下(最低2%)。
梅毒是性传播疾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妊娠任何时期梅毒都可能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导致流产、死胎、死产或分娩先天梅毒儿。近几年,孕产妇梅毒发病率和胎传梅毒呈不断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通过及时发现孕产妇中的梅毒患者特别是隐性梅毒患者,可阻止新生儿梅毒的蔓延,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降低先天梅毒的发生。故在孕前和孕期预防监测梅毒,是阻断先天梅毒垂直传播的最有效途径。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孕产妇梅毒感染率为0.77%,明显高于徐小红[1]报道的深圳市宝安区孕妇梅毒感染率(0.40%)和王丽珍[3]等上海市孕妇梅毒感染率(0.32%),但与杨健[2]报道的广州市区的孕妇梅毒感染率(0.597%)较为接近。说明梅毒向妇女儿童蔓延的趋势较严重,已危害妇女及新生儿的健康,故孕前或孕早期就进行各项血清学检测和开展健康教育非常必要。梅毒母婴传播与妊娠期治疗早晚有关,据报道,孕早期发现并进行治疗者胎儿宫内感染的几率为16.1%,而25周后治疗者宫内感染的几率高达46.4%,因此,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尤为重要。
本次调查结果发现了1名HIV和梅毒双重感染的孕妇,这名孕妇一年前流产住院时,HIV(Ⅰ+Ⅱ)抗体初筛阳性,但W.B试验不确定和梅毒阳性,动员其定期检查、规范治疗及要求对其性伴侣进行检查,但遭拒绝,同时因其是外来人员,无法监控到位,直到此次来我院分娩时被确诊为艾滋病合并梅毒感染,而且其性伴侣也被确诊为艾滋病,新生儿的具体情况不明。为此,要加大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力度,并进行广泛有效的健康教育宣传。
综上所述,艾滋病和梅毒均为对人体危害极大的传染病,且具有相同的传播途径,为此选择和采取各种有效的干预性预防措施,阻断或降低艾滋病和梅毒母婴传播的发生,对优生优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1)应加大对育龄妇女的健康教育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教育,提高卫生知识和防治意识,指导孕前、孕早期的自我保健;(2)在孕前、孕早期应常规进行HIV、梅毒等传染病筛查;(3)一旦发现异常,应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及时避孕或根据临床症状适时终止妊娠或采取必要治疗措施,阻断母婴垂直传播,降低感染率;(4)加强孕产妇患者及新生儿的随访工作,按有关规定进行医学观察和追踪管理,并做好咨询和保密工作;(5)加大治疗艾滋病药品和疫苗研究开发投入,尽快生产出有效的治疗艾滋病药品和疫苗;(6)对孕前、孕早期或孕期未做检查的待产妇进行HIV(Ⅰ+Ⅱ)抗体、TP抗体血清学筛查,有助于医务人员在诊疗和护理时加强操作隔离保护,避免医院感染,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摘要:用ELISA法和凝集法对2006~2010年在我院产科门诊行孕期保健及产科住院孕期未做检查的待产妇、特殊产妇(死胎、死产、自然流产)进行艾滋病HIVⅠ+Ⅱ抗体、梅毒(TP)抗体血清学检测。结果 10523例孕产妇中HIVⅠ+Ⅱ抗体阳性1例,TP抗体阳性81例,感染率分别为0.095%和0.77%。其中1例HIVⅠ+Ⅱ抗体阳性的孕产妇合并有梅毒感染,为外来人员,本市户籍人员检出率为0;在81例TP抗体阳性孕产妇中外来人员占29例,本市户籍人员占52例。
关键词:孕产妇,艾滋病,梅毒
参考文献
[1]徐小红,陈子平,陆泉.深圳市宝安区2002~2004年6081例孕产妇梅毒/HIV监测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7):888- 890.
[2]杨健,杨文林,黎志中.133例早期潜伏梅毒的临床与血清学分析[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0,7(4):9-11.
人免疫缺陷病毒 篇7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 年12 月- 2014 年3 月收治的肺孢子菌肺炎患者25 例,其中男15 例,女10 例; 年龄为32 ~68 岁,中位年龄51. 2 岁。
1. 2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肺孢子菌肺炎的诊断标准[4]: ( 1) 起病隐匿或亚急性,干咳气短或活动后加重,可有发热、发绀,严重者发生呼吸窘迫; ( 2) 持续发热96h,经积极的抗菌及常规抗真菌治疗无效; ( 3) 胸部X线检查可见两肺出现毛玻璃样肺间质病变征象; ( 4)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计数< 0. 5 × 109/ L; ( 5 ) 动脉血气分析有明显的低氧血症,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常在60mm Hg以下,动脉血CO2正常或稍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增大,可有呼吸性碱中毒,晚期出现呼吸性酸中毒; ( 6)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痰液中发现肺孢子菌包囊、滋养体或囊内小体。
1. 3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卧床休息、吸氧,改善通气功能,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如出现严重低氧血症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小剂量复方新诺明2 片( 每片含磺胺甲口恶唑0. 4g、甲氨苄啶0. 08g) 口服治疗,每天3 次; 卡泊芬净首日70mg,以后50mg,静脉滴注,每天1 次; 胸腺肽200mg加入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 次。治疗疗程为2 周。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血气分析动脉氧分压( Pa O2) 及胸部影像学阴影吸收情况。
1. 4治疗结果本组患者显效23 例( 92% ) ,有效1 例( 4% ) ,无效1 例( 4% ) ,总有效率为96% 。治疗过程中出现恶心3 例,呕吐1 例,皮疹2 例,上述症状经对症治疗后缓解或好转,未影响治疗过程。
2 讨论
2. 1 病原学及易感人群肺孢子菌肺炎是由卡氏肺孢子虫引起的呼吸系统感染,又称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或卡氏肺囊虫病,目前统称为肺孢子菌肺炎,而其致病菌称为肺孢子菌[5]。肺孢子菌为真核单细胞生物,属真菌类。该菌常寄存在肺泡内,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在健康宿主通常不致病,当宿主出现免疫功能低下时,处于潜伏状态的病原体即大量增生,在肺组织内扩散从而引起弥漫性肺泡损害,从而导致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肺孢子菌肺炎主要的病理变化为肺内弥漫性、间质性、肺泡性肺水肿,肺泡内充满泡沫样水肿液及大量肺孢子菌。本病可见于恶性肿瘤、器官移植术后、恶性营养不良、胶原性疾病者及大量的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及放射线照射等导致机体免疫低下者[6]。
2. 2临床特点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造成漏诊、误诊[7]。患者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继而出现胸闷、气短等,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气短逐渐加重,尤其是活动后,可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而肺部体征少,体征与症状的严重程度不成比例是该病的典型临床特点。近年来,由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恶性肿瘤的放化疗以及器官移植患者数量的增加,本病的发病率有所升高。
2. 3 辅助检查与诊断肺孢子菌肺炎的确诊依靠病原学检查。肺孢子菌目前尚不能在体外培养获得,涂片检查是主要确诊方法。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的痰少,常规痰标本涂片肺孢子菌检出率很低,可予诱导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经支气管肺活检敏感率可高达90% ~ 95% 。近年来开展的痰肺孢子菌PCR检查明显提高了肺孢子菌的检出率。
2. 4预防及治疗本病尚无有效可靠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本病患者抵抗力较差,且常合并有严重的基础疾病,故预后较差,未经适当治疗,病死率可达100% 。但药物预防可显著降低免疫力低下者肺孢子菌肺炎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存期。临床上一旦确诊为肺孢子菌肺炎,就需要进行药物治疗。肺孢子菌感染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经普通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病情进展迅速,如无及时有效的诊断与治疗,病死率极高。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病情预后、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目前最常首选药物为复方新诺明,其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肺孢子菌的叶酸代谢,从而达到治疗效果。但目前有些患者表现对磺胺类药物耐药、重症肺孢子菌肺炎疗效不佳,且大剂量应用易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寻找新的抗肺孢子菌的药物是目前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卡泊芬净是一种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的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其具有抗肺孢子菌感染的作用,毒性低、不良反应小是其重要特征。胸腺肽为免疫调节药物,可通过连续诱导T细胞分化、发育的各个阶段,维持机体免疫平衡状态,增强T细胞对抗原的反应,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胸腺肽作为一种小分子活性多肽,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促炎因子水平,减轻炎性递质作用,改善危重患者预后。
2. 5 预后由于发生肺孢子菌肺炎之前患者多有免疫功能低下的基础疾病,且常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可不典型,所以往往延误诊断。有研究显示,非HIV感染肺孢子菌肺炎的预后较HIV感染肺孢子菌肺炎患者更差[8]。最可能的原因是后者的炎性反应严重,从而导致严重的肺损伤。
总之,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肺孢子菌肺炎起病急,早期呼吸困难明显,容易并发呼吸衰竭,肺部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双肺弥漫性渗出样改变,经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是肺孢子菌肺炎病原学诊断的重要方法。磺胺类药物联合卡泊芬净治疗有一定疗效,两者间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可起到协同作用,从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注意加强支持治疗,胸腺肽辅助治疗可增强患者免疫功能,保护其他器官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曲丹,马跃,徐小嫚,等.非HIV感染肺孢子菌肺炎患者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30):3599-3601.
[2]赵铁梅,佘丹阳,解立新,等.非艾滋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6):1384-1386.
[3]王晶.肺孢子菌肺炎的诊治[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7):26-28.
[4]余纪会,敖敏,郭述良.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15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37(2):165-168.
[5]孙培培,童朝晖.肺孢子菌肺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2,35(10):775-776.
[6]王凤梅,赵爱阳,金敬顺.肺孢子虫肺炎临床研究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14,19(7):1315-1317.
[7]曾健生,钱素云.肺孢子菌肺炎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8):1453-1456.
【人免疫缺陷病毒】推荐阅读:
抗病毒免疫反应11-06
轮状病毒免疫途径12-17
职场精明人12大致命缺陷01-22
人免疫球蛋白10-17
人狂犬免疫球蛋白12-21
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07-19
零缺陷及零缺陷管理05-10
零缺陷07-17
护理缺陷07-19
性能缺陷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