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中药(共14篇)
抗病毒中药 篇1
中药大青叶有效单体抗流感病毒作用
采用中药大青叶有效单体进行体外抗流感病毒(H1N1)的研究,通过观察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效应(CPE)、 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红细胞凝集实验检测病毒血凝滴度,考核药物的抗病毒作用.结果表明:大青叶有效单体1#, 2#, 3#, 4#对流感病毒无直接灭活作用,也不能阻止流感病毒的吸附,而能抑制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内的的生物合成.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0.80, 29.74, 27.56, 25.85 mg/L,治疗指数(TI) 分别为6.33, 9.30, 10.77, 15.05. 其抗流感病毒效果优于病毒唑(IC50=101.05 mg/L, TI =5.25),和抗病毒口服液(IC50=104.41 mg/L, TI=5.03), P<0.01.在160 mg/L时能抑制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内的增殖达90 %左右.在40~160 mg/L内大青叶1#, 2#, 3#, 4#单体能明显降低流感病毒血凝滴度(P<0.05).大青叶有效单体1#, 2#, 3#, 4#能安全高效地抑制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中的增殖.
作 者:刘钊 杨占秋 肖红 Liu Zhao Yang Zhanqiu Xiao Hong
刊 名: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8(3) 分类号:Q949.748.3 Q291 关键词:大青叶 单体 流感病毒 抗病毒作用
抗病毒中药 篇2
(2) 避免犬、狼、豺、狐狸等终末宿主吞食含有棘球蚴的内脏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另外, 疫区经常定期驱虫以消灭病原也是非常重要的。如驱犬绦虫药阿的平, 按每千克体重0.1-0.2g, 一次口服;犬驱虫时一定要把犬拴住, 以便收集排出的虫体与粪便, 彻底消毁, 以防散布病原。
1 复方抗病毒中成药
利用两味或两味以上中药配伍, 利用其在抗病毒方面的协同作用, 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 最终取得具有较好临床疗效的新中成药物, 常用的有双黄连口服液、小柴胡颗粒、保肝护肾散、清瘟败毒饮、抗病毒颗粒等。
西药+中药:联手抗病毒 篇3
冬春季节,孩子患呼吸道和消化道病毒感染疾病明显增加。这其中有90%的上呼吸道感染和50%的下呼吸道感染都是病毒感染!可见,病毒性感染已经成了威胁孩子健康的首要“敌人”,要怎么消灭它们?
易变的病毒
由于病毒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结构简单易变,难以找到独特不变的靶位点,所以抗病毒的药物种类比较少,而且多针对的是一种病毒。再者,抗病毒的药物毒性大,疗效也不确定。
抗病毒药物可分核苷类抗病毒药和非核苷类抗病毒药。核苷类抗病毒药通过抑制核酸的复制、合成而起作用,常见药物有更昔洛韦、利巴韦林( 病毒唑);非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有阻止病毒脱衣壳的金刚烷胺,抑制病毒释放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磷酸奥司他韦,以及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的干扰素等。此外还有板蓝根、抗病毒冲剂、双黄连口服液等清热解毒的抗病毒中药。
抗病毒,中西结合
利巴韦林: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广谱抗病毒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病毒和轮状病毒,其疗效较好、价格低廉,可口服、静脉注射和雾化吸入,副作用较少,但长期使用(1 周以上)可能会引起贫血、白细胞减少。
更昔洛韦:是近年来使用的新型抗病毒药物,作用于D N A 病毒,主要治疗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 B 病毒等,由于引起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多为R N A 病毒,所以更昔洛韦较少用于呼吸道病毒感染。更昔洛韦常见的副作用为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以及肝功能损害等。
干扰素:也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T 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但副作用比较大,一般不用于小儿呼吸道和腹泻等急性病毒感染行疾病。
清热解毒的中药:由于可用于小儿急性呼吸道和腹泻等病毒感染的药物较少,且这些药物都有较多副作用,因此,中药抗病毒制剂被广泛使用。
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不但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还可缓解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尤其适合在呼吸道病毒感染中使用。常用的清热解毒的中药有板蓝根、抗病毒颗粒、四季抗病毒糖浆、双黄连口服液等。
相关小知识
关于病毒
病毒是由蛋白质外壳包着的遗传物质(R N A或D N A), 体积非常小(20 ~ 400n m),是所有生命形式中最小的复制性微生物。
病毒只能在细胞内繁殖,完全依赖于机体细胞提供合成和能量。
病毒具有严格的细胞寄生性,对抗生素具有抵抗作用,所以用抗生素治疗病毒感染一般无效或疗效甚微。
中药与中药文化概论 篇4
───电信科技1001 程建林
3100504014 中药文化底蕴丰富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
各种替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在发展重要作用的同时,人类“回归自然、回归绿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而中医则强调人与自然合一,正好符合了人们面向未来,追求绿色消费的潮流。尤其是世界中医药文化的全面回归,表明有利于中医药及世界其他传统医药发扬光大的社会环境正在日渐形成。
先秦医家首先通过临床观察, 以望问闻切四诊为手段, 收集了大量病人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病象, 然后“仰以观于天文, 俯以察于地理, 是故知幽明之故”, 藉直觉领悟思维方式将感性认识之“象”上升为理性认识之“道”, 将此理性认识系统地记录下来便成为《内经》。其中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理论都由此而来, 概莫能外。《淮南子》说神农“ 尝百草之滋味, 水泉之甘苦, 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 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本》草经是靠尝出来的。直觉领悟是中国古人聪明智慧的集中体现,《周易》是集大成者, 而后是《老子》与《庄子》。另一个重要哲学概念,元气渗入中医药学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一,四气疗疾中药有“气”,在《神农本草经》中说:“药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而是特指“药性”。我们的先祖用寒、热、温、凉来诠释药的特性,比“毒”要具体、科学多了,这中药的补,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别具文化情趣。有补气、补心、补血、补肾、补脾、补肝、补肺、补阴、补阳等等,与之相应的方药有“补心丹、补肝散、补肺散、四物汤、归脾汤、补阴丸、补血荣筋丸、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百合固金汤、补阳还五汤、补肾磁石丸、补肺阿胶汤等等,有以上功能的单味药,不下数十种,举不胜举。此类补法多是补脏气。这个“补”,是调理、增强的意思;这个“气”,是指生理功能,即用药物来调理增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使之发挥正常作用,充分体现中药对人体功能器官治本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中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即“类”),并说:“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又说:“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
所谓养命、养性,都是突出了中药调养人体的功效,从而保证机体、各个器官组织的功能正常,这就是许多人信奉中药的原因之一。是中药学的进步,也是它的特色,这其中也充满了文化意味。中药的这种特性,被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因为它对于疗疾治病十分重要。对于寒病就要用热性药,对于热病就要
用寒性药,这里药性与病性是相逆的,所谓相反相成,这就是药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若非如此,如果“以热益热(用热药治热病,下句仿此),以寒增寒”,就会导致“精气内伤,不见(现)于外”,这是治疗上的严重失误(《汉书·艺文志·文技略》)。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严肃地批判了那些“寒而冷之(是寒病,却用寒使病症更寒,下句仿此),热而温之”的医生,“是重加(即加重)其病”,必导致死亡。中医药学上称这种用药方法为“正治”,即常规治法。还用一种“反治”,将在本文“其五”中有述。由此可见,运用药的“四气”来治病,是多么重要,许多服用过中药的人,或许对此知之甚少。
其二,药补趣话。此外,还有味补。《神农本草经》中说:“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这五味对人体有何作用呢?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讲得明白:“五味所入(即进的器官):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可见药味不同,功效各异,原因是,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泄能燥,甘味能补能缓,辛味能散能行,咸味能软坚润下。根据五味的药用功能与进入相应脏腑的情况,也可以发挥其“补”(或补养、或调理)的作用。这些恐怕都是一般人并不熟知内涵。更有出人意料的补,将在本文“其五”中有述。
其三,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需要可用一味或几味;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或者是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是辅助君臣药起治疗作用,或治疗次要症状,或消除(减轻)君、臣药的毒性,或用于反佐药,使药是起引经或调和作用的药物。以《伤寒论》中第一方“麻黄汤”为例,主治外感风寒的表实证。君药——麻黄(3两),辛温,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发肺气以平喘逆。臣药——桂枝(2两),辛甘温,温经和营,助麻黄发汗解表。佐药——杏仁(70个),苦温,降肺气助麻黄平喘。使药——炙甘草(1两),苦温,调和诸药又制约麻、桂发汗太过。麻、桂、杏皆入肺,有引经之效,故不再用引经的使药。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的药性有有次,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协调作用,形成一股强大的药力,去攻克外感风寒这一堡垒,临床疗效十分显著,成为千古名方、经方。中药方剂的组成不是几种药物的简单组合,而是在丰富的临床实践基本上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文化内涵的核心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和”。
中药文化底蕴丰富
其四,药中哲理。中药自有它的药理,如前所述;还有它的哲理,常为人所忽视或不识。我们知道,哲学是教人如何以更高层次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并从中找出规律,以更好地指导我们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这里仅就药中哲理略谈一二。(一)药性有“阴阳”:“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概括了天下万物相对的两种不同属性,大至宇宙天地,小至草木鱼虫的矛盾与对立、共性与个性,无不尽在其中。这里仅择一些与自然、医药、人身有关的概念,以见一斑:天地、日月、男女、刚柔、动静、升降、生死、长消、寒热、正邪、益损、增减、气血、脏腑„„《神农本草经》说:“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后世医药学家多用“阴阳”来阐释药理。金代医家李杲在《东垣十书·汤液本草》的“药类法象”一章通过阴阳,既阐释了药之特性,又阐明了药之功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规律性。(二)治则有“反治”。在其二中提到了“正治”,还有“反治”。反治与正治相反,是当疾病出现假象,或大寒证、大热证时,对正治法发生格拒而采用的治法。其中有“热因寒用”,是以热药来治疗真寒假热证,要佐以少量寒药,或热药凉服才发挥作用;有“寒因热用”,是指用寒凉药治真热假寒证,要佐以少量温热药,或寒药热饮才发挥作用。这既体现了中医的辨证,又体现了用药的辩证法,具有很深的哲学内涵,这是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之处。(三)补益有哲理。在其三中,讲到两方面的药补,金代医家张以正论补,颇具哲理,别树一帜。,在世界药学理论和文化中,都是独具特色、独一无二的。它们不仅融汇了我们祖先在药学上的唯物辩证的睿智,而且形成了中药方剂必须遵循的圭臬,还具有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
其五,中药理念。稍有知识的人都知道,“天然药物”的提出和兴起,是西方医药界针对西方人惧怕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转向自然界寻找新的药物途径,通过研究,从某些含有特殊药用成分的动植物身上,运用科技提取一种或(几种)药用成分,制成药物,用于临床,这无疑是当代制药学的一个新的领域、一种新的发展。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为什么有些人竟以接受新事物为幌子,一下子就联系上中药了,认为中药汤剂西方人说它是“一锅浓浓的草根树皮黑汤,既不卫生,又难喝,还说不清它的成分,实在可怕”;中药丸剂西方人说它是“一团黑乎乎的药丸,难以接受”。于是就下了这样的结论:中药落后,成分讲不清,应该赶紧改成“天然药物”,否则就会在国际上没有市场、没有前途。难道“中药”真的面临绝境,惨到要改名换姓才能生存的地步吗?我们的观点是明确的:“天然药物”不等同于“中药”,务请诸君保持清醒头脑。对于“天然药物”的概念与内涵,上文已做简述;而“中药”的概念与内涵,与之决不相同。尽管中药材大都取自“自然界”,有些也可以直接药用,但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药”,我们称之为“中药”的,也不是可以笼统而言的,对宇宙,我们知道了多少,又有多少模糊未知的,但是,我们不是有综合宇宙学吗?对人类居住的地球,我们依然存在许多模糊与未知,不是有综合地球学吗?就说对人体自身,我们到底还有多少模糊与未知,人类基因图谱的问世,无疑是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而综合性的人体科学还面临着多少有待探索的课题。
中药的配伍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常表现为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数病相兼,故单用一药是难以兼顾各方的。所以临床往往需要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药物配合使用,药与药之间会发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强或降低原有药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副作用,有的则能产生或增强毒副反应。因此,在使用两味以上药物时,必须有所选择,这就提出了药物配伍关系问题。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为“七情”,“七情”之中,除单行者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讲配伍关系。现分述如下:(一)单行:
病毒的发展病毒防治 篇5
当前计算机病毒的最新发展:
1、病毒的演化,任何程序和病毒都一样,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一些人还在修改以前的病毒,使其功能更完善,使杀毒软件更难检测,
2、在时下操作系统抢占市场的时候,各种操作系统应运而生,其它操作系统上的病毒也千奇百怪。
3、一些新病毒变得越来越隐蔽。
4、多变型病毒也称变形发动机,是新型计算机病毒。这类病毒采用复杂的密码技术,在感染宿主程序时,病毒用随机的算法对病毒程序加密,然后放入宿主程序中,由于随机数算法的结果多达天文数字,所以,放入宿主程序中的病毒程序每次都不相同,
这样,同一种病毒,具有多种形态,每一次感染,病毒的面貌都不相同,犹如一个人能够“变脸”一样,检测和杀除这种病毒非常困难。
5、即然杀病毒软件是杀病毒的,而就有人却在搞专门破坏杀病毒软件的病毒,一是可以避过杀病毒软件,二是可以修改杀病毒软件,使其杀毒功能改变。
中药方剂防治仔猪病毒性胃炎 篇6
仔猪急性病毒性胃肠炎多见于10日龄以内的仔猪。此类腹泻不同于细菌感染, 又无明显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典型症状。病情来势凶猛, 发病突然, 呕吐, 体温升高, 发热畏寒, 粪黄绿或灰白色, 喜卧, 不食或少食, 抗菌消炎药治疗效果不明显。中兽医学认为, 此类腹泻多由外感秽浊时邪, 疫毒之气入里生湿发热而致, 故有湿胜者泻之说。邪气入里, 湿热内胜, 脾不运湿, 则泄泻;秽浊之气扰乱胃气, 胃气上逆, 出现呕吐。粪呈黄色或灰白色, 舌红、脉数、苔腻均为湿热之象。该病尚无理想的疫苗, 因此在寒冷季节应加强饲养管理, 防寒保暖, 避免从疫区或疫场引入带毒猪。该病发生后除隔离病猪进行治疗外, 可选用10%-20%新鲜石灰乳、10%-20%热草木灰水、1%-2%烧碱、1%石炭酸进行消毒。具体药方如下:
土炒白术、茯苓各20g, 干姜、党参各15g, 甘草、泽泻、桂枝各10g (此方为30-40kg猪药量) , 水煎2次, 混合后2次灌服。方中党参补脾补虚温中利水, 土炒白术补脾, 干姜温中, 甘草补脾, 茯苓利水, 泽泻、桂枝温阳化气。
抗病毒中药 篇7
【关键词】 HTV;抗病毒;中药塌溃
【中图分类号】R59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32-02
艾滋病病毒感染是二十世纪以来对人类威胁巨大的传染病之一,随着病情的进展,多数HIV感染者经过8-10年的无症状期后进入到艾滋病期,可并发多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而死亡。由于艾滋病病毒结构的特殊性,目前尚无清除HIV的药物和疫苗被研制。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鸡尾酒”抗病毒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抑制HIV复制,但对患者服药的依从性要求较高。同时,抗病毒药物本身的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笔者根据中医的穴位和经络理论,进行了抗病毒药物联合中药塌渍治疗HIV感染的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现有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HIV感染者60例为研究对象,男55例,女5例,年龄19~58岁,平均年龄(32.72±8.45)岁,病程2~11年,平均病程(4.16±0.67)年,CD+4T淋巴细胞62~408个/mm3,平均(152.53±37.15)个/mm3。按照自愿的原则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研究组男27例,女3例,年龄19~26岁,平均年龄(34.22±4.17)岁,病程2~9年,平均(3.86±2.42)年;对照组男28例,女2例,年龄22~28岁,平均年龄(33.19±6.06)岁,病程4~11年,平均病程(4.22±1.84)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平均CD+4T淋巴细胞计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①经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国家认定的实验室检测HIV抗体筛查及确证均阳性;②CD+4T淋巴细胞计数<500个/mm3;③排除合并任何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患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应用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方案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Aspen Port Elizabeth(Pty)Ltd.制造,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30589]300mg、拉米夫定片(上海迪赛诺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33270)300mg、依非韦伦片(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33265)600mg日一次口服。研究组加用中药塌渍治疗。 基本方剂组成如下:槟榔10g,厚朴15g,草果仁5g,知母3g,白芍10g,黄芩10g,甘草5g。按30人份,每人每周治疗3次称取总药量,共研细末,烘干,分装成小包装备用。每次治疗取一小袋塌渍中药粉末一小袋,以适量蜂蜜调和成糊状,均匀摊涂与15cm×15cm双层纱布上,再敷于患者肝区皮肤上,热毛巾或热宝加热外敷30min。每周治疗3次,疗程6个月。
1.3 观察指标 研究组和对照组均以6个月为观察周期,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按存在症状体征的数量计分,即有一项症状或体征计1分,最高5分;以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2]为参考,制定《HIV感染者生活质量调查简表(QOL)》调查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QOL简表内容包括食欲、精神、睡眠、疲乏、疼痛、家庭理解与配合、自身对疾病的认识、对治疗的态度、日常生活、治疗副作用、面部表情12个方面,每个方面按程度分为5个层次,分别赋1~5分,满分为60分,<20分为生活质量极差,21~30分为生活质量差、31~40分为生活质量一般,41~50分为生活质量较好,51~60分为生活质量良好;比较患者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由四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录入SPSS 11.5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平均症状体征评分 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平均症状体征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平均症状体征评分显著低降低(P<0.01),但治疗后研究组平均症状体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
2.2 平均QOL评分 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平均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治疗后平均QOL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平均QOL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平均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3 CD+4T细淋巴胞计数 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CD+4/CD8+比值 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CD+4/CD+8比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CD+4/CD+8比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CD+4/CD+8比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种逆转录RNA病毒,具有嗜淋巴细胞特异性,尤其是CD+4T淋巴细胞。HIV感染人体后,造成T4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持续下降,可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AIDS)。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抗病毒药物只能针对病毒的局部结构或复制过程的局部环节进行干扰和阻断,不能彻底清除体内HIV,治疗目标只能停留在延长患者无症状期,患者远期后果仍不乐观[3]。
我国自2002年开展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以来,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的入选标准从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放宽到<500个/mm3,抗病毒治疗药物也由副作用较多的齐多夫定、司坦夫定、奈韦拉平等更换为副作用较少的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和依非韦伦。即便如此,仍有多数HIV感染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腹部不适、食欲不振和多梦等症状[4]。可见,单纯的抗病毒治疗并不能解决HIV感染者的所有问题。
我国自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就开始了中医治疗艾滋病的研究和实践。虽然中医药对抑制和清除HIV的作用较小,但对改善患者症状,尤其是减轻抗病毒药物的副作用方面效果较为显著[5]。我们根据艾滋病发病机理,借鉴祖国医学的宝贵经验,以中药“达原饮”为基础方剂,采用抗病毒药物联合中药塌渍的方法治疗HIV感染病例。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平均症状体征评分、平均QOL评分、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平均QO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药塌渍治疗联合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改善HIV感染者症状体征和生活质量。
按照中医经络理论,经为主干,遍行全身,这是塌渍治疗的基础;在中医脏腑理论中,肝主藏血,血量丰富,塌渍治疗可以最大限度作用于靶器官;同时肝主疏泄,塌渍治疗可以缓解HIV感染者消极、恐惧心理;本方中槟榔、厚朴、草果三味主药协同作用,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6]。另外,在中药塌渍治疗中应用红外线照射可以增加药物渗透作用[7]。
本临床观察中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药塌渍治疗对增强抗病毒药物的抗病毒效果作用有限。
参考文献
[1]向青青,黄峇缅.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病人的依从性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3,19(3):166-168.
[2]孙知寒,马洪路,王莲屏.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100量表在脊髓损伤人群生活质量评价中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临床康复,2005,9(5):33-35.
[3]孔衍琳,蒋就喜.我国艾滋病流行近况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4,14(12):1657-1659.
[4]郑锦雷,杨介者,徐云,等.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方案的效果评价[J].浙江预防医学,2010.22(1):5-7.
[5]臧立权,王雪冰,南红梅,等.达原饮加减治疗艾滋病合并症医案三则[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3):396-397.
[6]赵博,高繁.浅谈温病学及达原饮[J].光明中医,2015,30(1):16-17.
[7]张征,田亚婷.中药塌渍治疗慢性非感染性腹泻32例[J].陕西中医,2010,31(8):80
中药美容 超的中药美容配方 篇8
1、要体谅古代的医术还有纰漏之处,有一些会致癌,或者是不科学的用药掺和在里面。譬如轻粉,铅粉,官粉等等都是不能用的。虽然只是极少数,但在用药前一定要先过问懂中医师,取其精华就好。
2、美容中药有些时候是可以加上一些自己懂得的药品,譬如当归、青黛、滑石、糯米等等,有经验以后就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适量添加。
3、美容中药分量是比较宽松的。譬如想要美白效果好一些的可以多加白芷,长痘痘的可以多加绿豆、薄荷两种,总之各取所需就好哦!
4、强烈建议大家自己配药!不要觉得麻烦,因为一些大药房已经有代客磨粉的服务。用莹肌如玉散来说,自己配200g用不到10元,但在网上买要用60元100g!哪里比较划算相信大家明白!
1、玉蓉散
【组成】白蔹、白芷、细辛、白蒺藜、白术、甘松、白僵蚕、白芨、白莲心、白茯苓、白附子、薏苡仁各50g、檀香、防风各15g、白丁香30g、珍珠粉依喜好、薄荷10g
【功效】镇静、美白肌肤
【制备】全部打成微末
【用法】调和蛋青或清水,敷脸
2、莹肌如玉散【来源】《普济方》
【组成】楮实150克,白芨30克,升麻250克,甘松21克,白芷,白丁香、砂仁各15克,糯米末600克,山奈9克,绿豆150克,皂角900克(去弦及子)。
【功效】润泽肌肤,去垢除斑。
【制备】上药共研为末,和匀。
【用法】常用敷脸
3、百效洗面药【来源】《外科百科金书》
【组成】皂角60克,升麻16克,楮实10克,绿豆、白芨、白芷。天花粉各2克,甘松、山奈、砂仁、白丁香各5克。
【制备】共研成细末
【用法】以水研为浓汁涂洗面部。
【功效】此散专治去黑黯、
4、八白散【来源】《必用全书》
【组成】白丁香、白蒺藜、白僵蚕、白芨、白丑、白芷各90克,白附子、白茯苓各15克,皂角(去皮、弦)三个,绿豆少许
【制备】共研为极细粉末备用
【用法】和水敷面
手工干掉一般的病毒!病毒防范 篇9
2. 删除C:Documents and Settings******Local SettingsTemp下的所有文件
3.删除 C:Documents and Settings*******Cookies下的所有文件
4.删除 c:winnt*.tmp下的所有文件,
5. 删除:C:WINDOWSSYSTEM32最新的dll文件(注意确定自己是否最近有安装软件,有就要谨慎删除,以免误删)
6.C:Documents and Settings**********Local Setting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
下的通通干掉,
手工干掉一般的病毒!病毒防范
,
搞定!OK!
说明: “ ******* ” 为用户文件夹名。
抗病毒中药 篇10
化学药物中四环素类比其他抗生素的抗菌谱广, 正是因为四环素类药物所含的羟基较多。
近一个世纪以来抗菌化学药物 (即西药) 发展至今, 如磺胺药, 抗生素等, 作用机理都是干扰基因过程的化学反应, 是干扰细菌的基因抗代谢过程, 抑制其繁殖, 如抑制逆转录或细菌的蛋白酶抑制等, 但同时也会和人体有关受体细胞内外起强烈的化学作用, 毒性都很大。但天然药物含多羟基成分的是极性强的分子, 一般说是不能透过细胞膜, 只能在血液循环中与细菌或病毒共振夺取其性命, 不涉及化学反应, 因此毒性不大, 而且是快速的过程。
有机化合物中的羟基 (-OH) 振动光谱的伸缩振动波长约在2.7~3.2 μm左右, 正在许多细菌长度的范围, 其组合频率电波的叠加更短, 可在病毒范围, 故中药成分中含有多羟基的能达到某些细菌 (或病毒) 的选择性共振点上, 就有杀菌抗病毒的疗效。
如:金银花是抗菌谱很广的中药, 其主要成分含有绿原酸 (6个羟基) 和咖啡酸 (3个羟基) , 还含有木犀草素 (4个羟基) 。中药学中只报道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的功效。但对抗菌疗效报道不突出。估计抗菌谱至今研究不彻底。
一种中药往往含有数种甚至十多种化学疗效成分, 加上叶、茎、根等, 每一种有疗效成分的含量是甚少的。故中药化学成分抗菌的药理研究至今极不完善。本文考察含有黄酮类、蒽醌类、鞣质类, 以及抗艾滋病天然药物中含有多羟基化学结构的药物, 证实大量多羟基结构是有共振杀菌疗效的, 分别作以下的介绍。
1 含黄酮成分的抗菌中药
黄酮类化合物均具有3个羟基以上结构。主要的有槲皮素 (5个羟基) 、木犀草素 (4个羟基) 、山奈酚 (4个羟基) 、芹菜素 (3个羟基) 、黄芩素 (3个羟基) 、芦丁 (4个羟基) 等。
常见的含以上黄酮类成分具有抗菌性能的典型中药有:
1.1 黄芩
含有黄芩素、汉黄芩素、黄芩甙 (2个羟基) 、汉黄芩苷 (2个羟基) 及黄芩新素等。有较广的抗菌谱, 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脑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钩端螺旋体及多种致病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1.2 槐花
主要含芦丁及檞皮素等, 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1.3 芫花
含芹菜素、芫花素等。醋制芫花的醇水提取物, 对肺炎杆菌、溶血性链球菌、流行性感冒杆菌有抑制作用;水浸液对黄癣菌、大芽胞菌、铁锈色小芽胞菌、星状皮癣菌及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1.4 菊花
含有木犀草素, 芹菜素等, 水浸剂或煎剂,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多种致病性杆菌及皮肤真菌均有一定抗菌作用;高浓度时, 对流感病毒PR3和钩端螺旋体也有抑制作用。
1.5 金银花
主要成分除含有绿原酸和咖啡酸外, 还含有木犀草素, 肌醇, 皂甙, 鞣质等。有广谱抗菌作用, 对钩端螺旋体, 流感病毒及致病霉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亦有抑制作用。
1.6 银杏叶
含有银杏双黄酮、异银杏双黄酮、银杏内酯A, B, C, (均有3个羟基) 以及檞皮素、山奈酚、芦丁、异鼠李素 (4个羟基) 等糖苷。抗菌谱未确定。
1.7 蒲公英
含异檞皮苷 (苷元有4个羟基) , 对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卡他球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8 桑枝
含桑色素 (5个羟基) , 抗菌谱未清。
1.9 红花
含红花素 (4个羟基) , 抗菌谱未清。
1.10 石苇
石苇中的异芒果素 (4个羟基) , 其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 含蒽醌类中药
含蒽醌类中药的醌基有致泻功能, 然而这种中药成分中兼有多羟基, 药理实验多肯定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如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等都含有3个羟基, 番泻叶甙A、B、C、D都含有4个羟基。
主要兼有抗菌活性蒽醌类中药的药理记载如下:
2.1 大黄含有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 (2个羟基) 等以及其甙类。
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 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糖球菌和链球菌, 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对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2.2 决明子
含有大黄酚、大黄素、决明素 (2个羟基) 、橙黄决明素 (3个羟基) 等。醇浸液对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水浸液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2.3 芦荟
含芦荟大黄甙, 水浸液对多种皮肤真菌和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2.4 番泻叶
含番泻甙A、B、C、D芦荟大黄素双蒽酮 (6个羟基) 、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山奈酚等。对多种细菌 (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及皮肤真菌 (奥柱盎氏小芽胞癣菌等) 有作用。
2.5 虎杖
主要含有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白藜芦醇 (3个羟基) 、虎杖苷 (2个羟基) 和迷人醇等。25%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对某些病毒亦有抑制作用。
3 鞣质类中草药
鞣质就是多羟基化合物, 按本文论点鞣质类中药必定都具有很广的抗菌谱。但中药学发展至今, 对含鞣质的中药疗效只强调主要用于止血、收敛和收伤。对抗菌性能的报道不突出, 亟待大力发展。常用的含鞣质类中草药有:五倍子、大黄鞣质、诃子、儿茶、虎杖、四季青、麻黄、拳参、红藤等。都记载有一定的抗菌谱, 其中儿茶中含有的各种儿茶素和表儿茶素, 其分子中都有5个羟基, 抗菌谱必广。儿茶含儿茶鞣酸20~50%, 儿茶素2~3%。
儿茶中主要成分包括 (+) 儿茶素、 (-) 儿茶素、 (-) 表儿茶素、儿茶鞣质、对苯二甲酸、甲酯等, 此外还含较多的多聚糖。儿茶迄今在体外实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多种杆菌、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亟待深入探索更广的抗菌谱。
4 抗艾滋病的天然药物
艾滋病至今没有根治的药物, 当前提出的常用抗HIV化学药物 (约17种) , 都是干扰基因过程化学作用的毒性和副作用很大的化学药物。本理论系列论文 (Ⅳ) [4]中报道天然药物治疗艾滋病化学成分结构共约42种, 疗效显著, 其中大多数都是多羟基结构的有机化合物, 国外论文中都声明机理不清楚。我们就可以按照本文理论解析抗杀艾滋病毒, 是多羟基振动选择性专一与艾滋病毒共振所致。
5 讨论
(1) 以上证实所记载的大量含有多羟基化合物的中药, 都有一定的各不相同的抗菌谱, 本文认为抗菌作用是通过多羟基化学键振动散放的波长与等长范围运动着的细菌共振, 该细菌被杀灭。
(2) 中药学发展迄今, 只在解表、清热、解毒、化湿、理气、活血等性能作出肯定, 而对于抗菌的报道很不完善。
(3) 单糖类化合物, 如葡萄糖, 各种五碳糖和六碳糖, 虽然都是多羟基简单化合物, 但不是抗菌药物。这是因为单糖化合物的分子量小, 在体液中流动性大, 不能与细菌作短暂的弱吸引匹配共振。且这种化合物内部多羟基链结合及分子间 (以及体液中水分子) 氢键缔合力大, 失去和细菌共振能力所致。所以即使是甙类药物, 我们只能考虑甙元中的多羟基共振作用。
(4) 化学键振动共振杀菌的效果与振动强度有关, 即与化学键伸缩振动的力常数有关, 力常数决定于共价键极性和键的价态, 极性强, 振动强度大, 如OH>NH>C-H, 和C=O>C=C等;价态大振动强度大, 如C≡C>C=C>C-C, >C≡N>C=O>C-O等, 但振动波长与化学键的折合质量有关, 折合质量大 (即键合原子的原子量大) 波数由大变小, 所以虽然如>C=O, >C≡N等键力常数很大, 但因折合质量大, 化学键振动波长比细菌的长度大得多, 不能共振杀菌。由此看来, 有机分子中含有羟基的药物是最有共振杀菌能力的药物, 其次为-N-H基, 所以最有希望共振杀菌的药物是含多羟基结构的中药。
(5) 含多羟基药物对某些病毒也有抑制问题:O-H基化学键振动波数, 一般在4500~3100cm-1范围内, 换算成波长在2.2~3.2μm之间, 正适在许多细菌的长度范围, 但是一般病毒的长度只有约0.1μm左右或更小, 要小10倍之多, 而且也有许多细菌的长度比2μm要小, 看来不能共振杀灭。但许多文献肯定:金银花、黄芩、大黄等含多羟基药物也有抗流感病毒作用。许多复杂的多羟基天然药物能抗艾滋病[4]。虎杖抗疱疹病毒, 茶多酚抗轮状流感病毒, 小柴胡汤抗肝炎病毒等[6]。
笔者认为:具有相近频率和相同对称性的同一分子中两个临近基因是可以发生振动偶合的, 以及其倍频、合频与另一模式的基频也有可能发生共振偶合 (Fermi) , 其结果有机会去产生增大的振动频率 (波长变小) , 如果能巧遇达到某种病毒大小的长度, 就可以发生选择性共振抑制病毒, 达到抗病毒的目的。由于羟基在所有基频中伸缩振动的频率最大, 极性也最大, 该化学键振动偶合后达到与某病毒的选择性共振机会较多, 所以含多羟基的中药也有抗病毒的机遇。正如本文参考文献[4]所提的根据各国发表的抗艾滋病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结构42种中, 大多数都是多羟基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
(6) 本文认为, 如果化学键振动共振杀菌疗法成为医药学的一大规律, 则按此创造出来的新药, 必定有快速疗效, 大大优于干扰细菌基因过程的化学疗法和免疫疗法。自中药中抽提出多羟基有效成分, 研制出快速高效的共振杀菌抗病毒新药, 必有厚望。
参考文献
[1]黄为华.药物的化学键振动杀菌抗病毒机理 (I) .天津商学院学报, 2004, 24 (3) :30.
[2]黄为华.化学键振动共振杀菌机理 (II) :在中草药有效成分中的验证.天津商学院学报, 2005, 25 (3) :10.
[3]黄为华.化学键振动共振杀菌机理 (III) :在含鞣质类中药的抗菌性能上的验证.天津商学院学报, 2006, 26 (1) :90.
[4]黄为华.化学键振动共振杀菌机理 (IV) :在抗艾滋病天然产物结构上的验证.中国科学学报, 2007, 4 (8) :17.
[5]黄为华.化学键振动共振杀菌抗病毒机理 (V) :在唑类抗真菌药物上的验证.中国科学学报, 2008, 5 (7) :7.
抗病毒中药 篇11
药物归经这一理论,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的。由于经络能够沟通人体的 内外表里,所以一旦人体发生病变,体表的病症可以通过经络而影响内在的脏腑, 脏腑的病变也可通过经络而反映到体表。各个脏腑经络发生病变产生的症状是各不相同的,如肺有病变时,常出现咳嗽、气喘等症;肝有病变时,常出现胁痛、抽搐 等症;心有病变时,常出现心悸、神志昏迷等....。在临床上,用贝母、杏仁能止 咳,说明它们能归入肺经;用青皮、香附能治胁痛,说明它们能归入肝经;用麝香、菖蒲能苏醒神志,说明它们能归人心经....。由此可见,药物的归经也是人们长期从临床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
疾病的性质有寒、热、虚、实等不同,用药也必须有温(治寒症)、清(治热 症)、补(治虚症)、泻(治实症)等区分。但是发病脏腑经络又是不一致的,如 热性病症,又有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在用药治疗时,虽然都需要根 据“疗热以寒药”的原则选用性质寒凉的药物,然而还应该考虑脏腑经络的差异, 鱼腥草可清肺热、竹叶可清胃热、莲子心可清心火、枯草可清肝火,就是由于它们归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同样原因,对寒症也要进一步分肺寒,脾寒....,虚症要分脾虚、肾虚....,实症要分燥屎里结(大肠实)、痰饮停聚(肺实)....。在疗上,温肺的药物,未必能暖脾;清心的药物,末必能清肺;补肝的药物,未必能补肾、泻大肠的药,未必能泻肺……,所有这些情况,都说明药物归经的重要意
义。
但是,在应用药物的时候,如果只掌握药物的归经,而忽略了四气、五味、补 、泻等药性,同样也是不够全面的。因为某一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可能有的属寒、 有的属热,也有可能有的属实、有的属虚,那就不能因为重视归经,而将能归该经 的药物不加区分地应用。相反,同归一经的药物种类很多,有清、温、补、泻的不 同,如肺病咳嗽,虽然黄芩、干姜、百合、葶苈子都能归肺经,在应用时却不一样 ,黄芩主要清肺热、干姜主要能温肺、百合主要补肺虚、葶苈子主要泻肺实....,在其它脏腑经络方面,同样也是如此。归经是中草药性能之一,性味也是中草药的 另一方面的性能,其它还有升降浮沉、补泻等性能,应该全面掌握它们的性能,才能在临床治疗中更好地运用各种中草药。
关于药物的归经,古代文献上又曾将它和“五味”联系起来,认为:
味酸---能入肝。
味苦---能入心。
味辛---能入肺。
味甘---能入脾。
味咸---能入肾。
[中药鉴别]中药入水辨真伪 篇12
水试法可辨真伪。这是根据一些中药材遇水后能产生较明显的特殊理化现象,从而鉴别其真伪。下面介绍几种水试中药辨别真伪的方法。
胖大海投入热水中,膨大呈海绵状,可达原体积的8倍。伪品为圆粒平婆的种子,入水膨胀较慢,仅达原体积的2倍。
苏木碎片入热水中,水染成红色。伪品系木材经染色而成,浸入热水中呈浅黄色、黄色、橙黄色。
西红花 投入水中,水被染成黄色,不显红色,无沉淀,柱头膨胀呈喇叭状,无油状漂浮物。若水浸柱头呈条状或丝状,系伪品金针菜制造;若掺杂细沙、淀粉、植物油等,则出现沉淀、油状漂浮物。
秦皮 置盛水透明玻璃杯中,水在日光下可现碧蓝色荧光。而伪品及其他树皮水浸液无荧光。
牛黄投入清水中,可吸水变潮湿但不变形,不溶解,不脱色,不浑浊。加少许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黄,俗称“挂甲”。伪品多用黄连、大黄、姜黄、鸡蛋黄等粉末或马铃薯加植物色素伪造,入水则迅速溶解、破碎,使水浑浊。
蟾酥表面或断面沾水迅速泛出乳白色液状物并隆起。掺伪者沾水也泛出乳白色液状物,但液状物泛出慢且不隆起。
蛤蟆油 用温水浸泡呈絮状,体积可膨胀lo~15倍。伪品水浸后呈螺旋形鸡肠状,体积仅膨大 3—5倍。
熊胆 取少许投入清水中,即见熊胆旋转并呈黄线下沉而不扩散,静置24小时全部溶解出来的黄色色素布于杯底。伪品猪、牛、羊胆,虽然也呈不同程度的黄线下沉,但 24小时后水全部染成黄色或有不溶絮状物。
金钱白花蛇 用水浸软后观察,蛇头蛇尾齐全,连为一体。伪品系用大蛇剥条而成,蛇头可拔出,蛇尾短粗。
抗病毒中药 篇13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又称雏鹅腺病毒性肠炎,是由腺病毒引起的3~30日龄以内雏鹅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发病急、死亡率高及小肠呈现出血性、纤维素性、渗出性和坏死性肠炎。2015年7月承德市某肉鹅养殖场养殖有雏鹅4000余只,15日龄转群后有部分雏鹅腹泻,排白色稀便,每日死亡由10~15只迅速上升至20~28只,发病期间曾使用清瘟败毒散、多西环素、卡那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但效果不明显。根据鹅群发病临床症状、剖检变化、鉴别诊断,初诊为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为有效控制鹅群中病毒性肠炎的发生,本试验根据自拟中药复方对本病进行治疗,现将诊治过程总结如下。
1临床症状
病雏鹅精神萎靡,食欲下降,常采食后又将饲料吐出。部分病鹅行动迟缓,站立不稳,左右摇摆,长时间蹲卧,发育迟缓,但饮水仍不减少。病鹅间歇性腹泻,排暗绿色或灰白色假膜样稀便,常混有气泡,有恶臭味。少数病雏呼吸困难,自鼻孔流出少量鼻液,喙端及边缘的色泽变暗,死前两腿麻痹,不能站立,以喙触地,昏睡或抽搐而死,病程3~5天。
2剖检变化
剖检五只病死雏鹅发现主要病变在小肠,中、后段均形成黄白色凝固性栓塞,长10~26厘米,直径1~2厘米,栓塞处呈乳白色,外部为肠黏膜,内部是肠内容物。病程短的病雏,在小肠黏膜上有严重出血、肿胀,积有大量黏液性分泌物。
3分组与治疗
随机将该鹅群平均分为中药治疗组和对照西药组,每组2000只左右。
中药治疗组用药:党参15份、白术15份、茯苓10份、木香10份、黄芪10份、煨诃子8份,代赭石6份,上述药剂混合均匀,每2000克为一剂,1剂/天,连用5日,煎煮后药液饮水,药渣拌料。
西药治疗组用药:禽用干扰素、氧氟沙星,市购,按照说明书连用五天进行使用。
4疗效分析
试验期间,每日观察鹅群生长状态,五天后统计鹅群治疗指标。由下表可知,自拟中药治疗组对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2%与96%,西药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39%与74%。
停药后3天,给药试验鹅若无明显临床症状,抽样剖检无典型病变,判为治愈;用药治疗后症状减轻为有效。经统计学分析,显著高于对照西药组(P<0.05)。说明本试验自拟的中药复方对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临床上常用的抗病毒西药。
5讨论与小结
5.1中兽医学认为,雏鹅为稚阳之体,气血未充,脏腑娇嫩,脾胃素弱、饲养管理不当、寒热不调、暑湿侵入均可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引发腹泻。本中药复方以温中散寒、祛湿止泻、清热利湿、调中止泻为原则进行治疗,疗效良好。
计算机病毒定义及病毒特性 篇14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具有破坏性和感染能力的计算机程序,与其他正常程序不同,当计算机病毒从某种途径进人计算机后,便会自动进人有关的程序,破坏已有的信息,进行自我复制,破坏程序的正常运转,山于病毒像微生物一样。既有繁殖力,又具有破坏性,因此,人们形象地称之为“计算机病毒”。
关于计算机病毒的确切定义,尚无统一的定论。下面是本书作者给出的简单定义:计算机病毒是一段由恶意的程序员编制的、特殊的、有害的计算机程序,这种程序在计算机系统运行的过程中.能实施隐藏、寄生、侵害和传染的功能.
对上述定义作如下补充说明:
1、隐藏 为增大破坏力,计算机病毒一般具有隐截性,通常情况下它能使计算机表面上工作正常,不被计算机使用者察觉,只在某种特定的条件才突然发作,破坏计算机中的信息。
2、寄生计算机病毒通常不单独存在,而是“粘”在(寄生)一些正常的程序体内,使人无法将其“一刀切除”。
3、侵害 是指对计算机中的信息或设置进行增、删、改.另外病毒占有存储空间、争夺运行控制权造成计算机运行速度缓慢,甚至造成系统瘫痪.
4、传染 传染是指病毒通过自我复制,从一个程序体进人另一个程序体的过程.复制的版本传递到其他程序或计算机系统中,在复制的过程中,形态还可能发生变异。
计算机病毒的特性
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性,对于防范计算机病毒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病毒有两种状态:静态和动态.一般来说,存在于硬盘上的病毒处于静态,静态病毒除占用部分存储空间外.不会表现出其他破坏作用.当病毒完成初始引导,进人内存后,便处于动态,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实施破坏、传染等行为。
(1)破坏性
破坏性是指计算机病毒具有破坏文件或数据,扰乱系统正常工作的特性.计算机病毒感染系统后,都将对操作系统的运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轻则干扰用户的工作,重则破坏计算机系统,
(2)传染性
传染性是指计算机病毒具有把自身的拷贝传染给其他程序的特性.传染性是计算机病毒最重要的特征,是判断一段程序代码是否为计算机病毒的依据.运行被计算机病毒感染的程序以后,可以很快地感染其他程序,使计算机病毒从一个程序传染、蔓延到不同的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同时使被传染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成为计算机病毒的生存环境及新的传染源。
(3)潜伏性
计算机病毒具有依附于其他媒体而寄生的能力.依靠病毒的寄生能力,病毒传染给合法的程序和系统后.可能很长一段时问都不会发作,往往有一段潜伏期.病毒的这种特性称作潜伏性.病毒的这种特性是为了隐蔽自己,然后在用户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进行传染.
(4)隐蔽性
这是计算机病毒的又一特点.计算机病毒是一种具有很高编程技巧、短小精悍的可执行程序.但一般都不独立存在,而是使用嵌人的方法寄生在一个合法的程序中。有一些病毒程序隐蔽在磁盘的引导扇区中,或者磁盘上标记为坏簇的扇区中,以及一些空闲概率比较大的扇区中。这就是病毒的非法可存储性.病毒想方设法隐藏白身,在满足了特定条件后,病毒的破坏性才显现出来,造成严重的破坏。
(5)变种性
计算机病毒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可以产生变种。有些病毒能产生几十种变种.有变形能力的病毒能在传播过程中隐蔽自己.使之不易被反病毒程序发现及清除.
(6)可触发性
计算机病毒一般都有一个或者几个触发条件,一旦满足触发条件,便能激活病毒的传染机制使之进行传染,或者激活病毒的表现部分(强行显示一些文字或图像)或破坏部分‘发起攻击).触发的实质是一种条件控制,病毒程序可以依据设计者的要求,在条件满足时实施攻击.这个条件可以是输人特定字符,或是某个特定日期或特定时刻,或是病.毒内置的计数器达到一定次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