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生活

2024-08-24

植根生活(精选12篇)

植根生活 篇1

现在的新课程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图片等课程资源, 但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还是一些无声无息的材料, 这就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 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 使图中人物、文中内容变得有血有肉。因此, 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 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 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

一、课堂来源于生活

宋代朱熹曾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品德这门课程便是如此, 我们的课堂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 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 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 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创设生活情境, 引导孩子们回顾自己经历的普通的、日常的生活事件, 让学生自由、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激发道德情感。

我曾参加了一次由市教研室组织的“宜兴市小学品德学科主题研讨活动”, 听到了几堂不错的课。其中有一个老师上的是三年级的《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一课, 她先从学生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公益广告《Family》入手, 创设温馨的情境, 此时的学生“无声胜有声”。这时再引导学生观看爸爸妈妈辛苦工作后照顾家庭的照片, 有护士妈妈早出晚归的, 有爸爸用心做着爱心早餐的, 还有妈妈一大早打扫卫生的……这些照片均来自于真实的学生家庭, 而非随意搜集而来, 这需要教师课外颇费些功夫, 但也正因为这样, 在课堂上极易引起学生共鸣。不仅是这些研讨课, 我们平时普通的课中也应如此。就如一年级的《我掉了一颗牙》和二年级的《做事不拖拉》, 本身教材的内容多数来源于生活, 跟学生真实生活息息相关, 只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教学、开展活动即可。

当我在教授《我掉了一颗牙》时, 我通过让学生照镜子看看掉了几颗牙入手, 激趣导入。随后通过“我来说掉牙滋味”“、我来学护牙知识”“、我来练正确刷牙”和“我来做护牙卫士”四个环节层层深入, 使学生了解牙齿的保健措施, 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养成早晚刷牙的良好习惯。这也培养了儿童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课堂要高于生活

新课改倡导品德课教学要“源于生活, 富含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 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挖掘素材, 联系生活实际, 抓住典型事例, 将课堂植根于生活, 使学生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 进行自我教育。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平安回家》这课中, 我特意利用我校的校园电视台拍摄学生真实镜头———学生放学回家时, 同学们有几人并排走着的, 有边看书边聊天的, 有不按规定路线行走的……课堂中,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很快找到了错误所在。那正确的做法是怎样的呢?在学生说的基础上, 老师再进行概括、提炼, 适时播放正确行走的录像, 使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有了一个再认知的过程, 从而提升他们的认知经验。

还是说到《现在的我能做什么》那一节课, 那位老师设计了现场展示环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学生说“会自己叠被子”时, 她当场拿出了准备好的被子让其现场展示, 通过学生娴熟的动作可以看出她在家中的表现。为了让其他同学也有所收获, 她还让那位同学分享经验“, 第一步铺平“”第二步对折“”第三步……”展示的同学因为生活经验丰富, 说得头头是道。由于系红领巾是多数同学都会的本领, 当有同学上台展示系红领巾时, 她又让其他同学诵出儿歌, 有了这个诀窍大家系得更快更好。同时让学生明白从小做好了家长的小帮手, 便能初步养成对父母、家庭和自己生活的责任感。

三、课堂回归于生活

课堂活动形成的知识, 必须要有具体行动的反馈, 才会真正起到规范行为、养成良好品质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 使这种知识得以巩固和提升。儿童的一贯的善良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又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 使学生对学校教学产生怀疑, 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品德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 该是怎么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 做到学以致用, 回归生活。

在进行《怎样和他联系》一课的教学时, 我在结尾处安排了“记一记联系的方式, 学以致用”环节。通过整节课的学习, 同学们了解了通信的有关知识, 知道在不同的情境下, 对不同的人要选择合理的通信方式, 故作为他们新朋友的“我”也该是他们联系的一份子, 我留下了我的QQ, 后来真的有不少热心的小朋友给我发来了加好友的申请, 这不是很棒的“检查作业”的方式吗?

六年级下册有《地球在发低烧》一课, 教学后学生们认识到:为了避免地球发低烧, 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来为保护地球出力。那我们可以怎样出力呢?学生联系实际, 搜集金点子:少用塑料袋多用环保袋, 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 旧电池收集要及时……。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感受真实, 教育无痕。学生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他们决心从自我做起, 从身边做起, 力行环保, 低碳生活, 用自己的行动为祖国增添一份新绿。

总之, 在品德课堂教学中, 让我们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的生活, 帮助他们把眼睛投向生活, 把耳朵贴近生活, 用心灵触摸生活, 让其思想与真实的生活对话, 通过体验和感悟收获真知、真情、真品。

摘要: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因此, 在品德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的生活, 帮助他们把眼睛投向生活, 把耳朵贴近生活, 用心灵触摸生活, 让思想与真实的生活对话, 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收获真知、真情、真品, 让品德课堂充满魅力。

关键词:品德,课堂,生活

参考文献

[1]张茂聪.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品德与生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

[2]鲁洁.在学习中找到通向生活的道路.中国教育报.2012.9.3

植根生活 篇2

德育特色工作汇报材料

一、引进来。

(一)孝文化是什么

在传统中国社会和文化中,孝具有根源性的重要作用。孝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是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儒家经典非常推崇孝。可以说,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社会就是以孝道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孝文化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将其精华内化为当代青少年的自觉意识,使当代青少年形成“孝”的观念,对于加强与改进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巨大的作用,是我国提高青少年人文素质的迫切需要。

(二)必要性

在学校开展孝爱文化教育,打造以“孝爱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发扬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培养广大青年学生对长辈们的敬养意识,有利于培养他们尊重父母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与艰苦朴素的品质,有利于培养他们自小养成自爱与关爱他人的美德,有利于他们养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与人为善的良好素养,有利于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为此,学校努力寻找出德育教育的新突破口和切入点,全力构建学校德育和校园文化的亮点工程。从教育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大力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传承弘扬中华民族孝爱文化,教化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二、扎深根。

(一)班子建设

为了在学校点亮孝爱的明灯,我校为此专设德育处,并成立了由校长牵头的活动领导小组,合理制定出主题教育方案。做到了领导重视,分工明确,多方参与,齐抓共管。我校孝爱教育立足于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立足于新课改理念引领,立足于中华民族和优秀文化的土壤,立足于学生接受教育的兴趣点;同时,即知识传播与实践行为结合,硬件建设与日常活动结合,实际工作与理论研究结合,做到全校师生生人人介入,校相关部门、相关学科介入,领导、处室、团委、学科组、班级等共同参与。

(二)宣传工作

在校园内通过班会、墙报、专栏、广播、网站等进行深入的宣传发动,营造浓厚的氛围,引导师生统一认识,加强了宣传组织工作,精心打造了 “校园文化广场”,广场边建起版报栏,以充当“孝爱文化墙”,向大家介绍我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校园橱窗里经常进行“孝爱文化展览”。班级文化建设也以孝爱为主题,切实将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和启迪。

(三)以活动为载体

校园孝爱文化教育,必须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得到教育。近两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1、校内开花

每天的8:20——8:50,学校专设读书时间,供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国学经典,并定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孝爱经典朗诵大赛。通过举办作文大赛。同学们在征文中引经据典,诠释解读孝爱与感恩的含义,结合自身体会畅谈父母爱、师生情,交流人生的认识和自己的理想。另外,我们还举办以宣传弘扬“孝爱文化”为主题的书法绘画展览、书信大赛、“感恩、爱心、孝心”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活动。

每个班先后举行“知恩”与“感恩”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父母恩、教师情,并认识到感恩与尽孝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学校不断地发现典型,树立孝爱标兵,利用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宣传栏各种渠道介绍表扬孝敬父母的典型及其事迹。表扬鼓励的同时及时批评制止那些不良行为,增强学生的是非观念和道德选择能力,使自发的“行孝”行为成为有意识的习惯,学生孝爱行为实践得以持久。家校牵手,促进家庭孝爱教育最优化。学校和家长因时、因事、因地采取面谈、电话、“校讯通”网络等形式,不拘一格地开展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孝爱教育效果的反馈,便于学校有针对性地选择或改进个体教育方式,有利于家长了解并积极参与学校孝爱教育活动,监督并评价学生在家“行孝”实践。

2、校外散香

我们的孝爱主题活动坚持知行一致的原则,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在言行中体现孝爱美德。学校将九集镇福利院作为校外德育教育基地,在中秋、重阳等节日为福利院老人送节目、送温暖,定期组织学生到红领巾一条街清扫街道,还为特困生、重病师生进行爱心募捐。通过各项孝爱文化活动的开展,广大学生领略了孝爱文化的底蕴,深化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建设成就;培养了尊敬长辈、关爱他人与热爱祖国的热情„„

三、培土强根。

如今校园内干净整洁,秩序井然,拾金不昧的现象层出不穷,同学们懂得珍惜父母辛勤的劳动,懂得体谅和关爱他人。孝爱文化已在全校学生中入口、入耳、入脑、入心,孝爱美德已自觉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此间不少学生自觉把这种孝爱精神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实际动力,在孝爱教育实施阶段,不仅校内刻苦学习的氛围更浓,而且讲文明、讲礼貌、团结互助、尊敬师长等现象蔚然成风。在家庭中,学生孝敬长辈、体谅父母的行径也逐渐多了起来,不少家长对于学校的孝爱教育大加赞扬。作为德育工作者而言,学生德育之路还很长,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我们还将为之而努力。

1、孝爱文化课堂建设

后期我们致力于建设孝爱特色文化课堂。专门安排一间教室作为孝爱文化传播的固定场所,配备电教设备展播关于孝爱题材类的优秀电影、微电影、十大孝子颁奖晚会等视频资料,并邀请先进人物讲座,安排老师在正常的学习之外负责孝爱文化课堂。编撰孝爱文化校本作为课堂教材,普及孝爱文化。

2、校园德育文化成果展览室建设 专门建立校园德育文化成果展览室。一来为学校德育工作留存相关资料提供便利,二来也可作为学生德育场所,供参观学习之用。其内容包括各项比赛的照片、视频等影像资料,历次比赛优秀作品,师生帮助敬老院和孤寡老人等照片资料等。

孝爱教育实践,让我们深深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要与学校德育工作结合起来,我们要加强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帮助他们从小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良好品质,把青少年培养成孝、仁、义、忠、信的一代新人。我们还应该把孝爱教育作为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熏陶,持之以恒,使年轻一代成为孝敬父母、热爱国家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这是我们德育工作始终追寻的目标。让孝爱文化植根校园,并发扬光大,我们一直在努力!

附相关照片: 班级文化建设:

孝爱社会实践:

植根生活沃土 抒写真情人生 篇3

【关键词】兴趣 积累素材 写作技巧 社会实践

“学生咬笔头,老师皱眉头”的现象是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常碰到的现象。学生们害怕写作文,作文存在假大空的现象,写作模式化、套路化,写作材料陈旧而且生搬硬套,缺少必要的联想、想象,缺乏真情实意,无病呻吟,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学生没有写作文的兴趣和热情,平时也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素材积累、写作技巧积累、修改方法积累,如何让学生写作是有真情实感,力求准确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一、重视作文,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热情

写作是公民具备基本素质之一,是语文学习的应有之意。教师要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写作的重要作用,明确写作的重要意义、价值,引导学生抛弃怕作文、怕写作的思想,逐渐使他们爱作文,爱写作文。语文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和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如: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報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此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通过丰富的教学让学生感受语文之趣:古今中外的文人雅士,名作大家的奇闻轶事、旷世绝恋:李白的飘逸、苏轼的旷达、陆游的爱而不能和毛泽东的雄才奇略,告诉学生陶渊明隐居的悠然、苏东坡被贬的旷达、柳永离别的哀怨、杜甫落魄的困顿;通过思辨感受智慧;通过对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的点评引导学生去品读古典名著。让学生在名人不凡的经历中领略独特的人文魅力之美:让学生欣赏名家笔下的自然美景:静谧偶得的荷塘月色、壮阔的滕王阁、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和香甜的映日荷花……去感受到大自然的千姿百态,雄奇秀丽;让学生们读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名篇让他们感悟到一种诗意的人生,诗意的生活;通过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激情的演讲,告诉学生美国社会也有种族歧视和不公平;通过潇洒走苍穹的杨利伟、聂海胜告诉他们,在感受社会大潮风起云涌的同时,树立对责任感,做负责人的公民;让他们了解到“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是一种生活,“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也是一种生活。“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是一种人生,“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也是一种人生。而每一种人生,映射在语文的世界里,无疑都是美的①。通过这些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写作的欲望、激情。

二、通过阅读、摘抄,积累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课标》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都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教学中我组织学生有计划地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必读书目,并在阅读课进行分析、讲座,让学生领略经典的美妙之处,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充实其知识储备库。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便特别让学生学会积累素材,要求学生必自己备一本子,写观察日记,记录自己所见之事。比如蚂蚁上树,鸡飞狗叫,柳絮舞春风,秋风扫落叶,邻里争执,路见不平,好人好事,趣闻趣事……都要让学生仔细观察一番,并设身处地地分别置身正反双方,表情达意,然后再记叙描写议论一番。

三、通过用过练笔,熟练使用写作技巧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进行方法的指导: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仿写拟人句、排比句、比喻句等句式的训练;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的描写进行片断训练;还可以对课文进行扩写、缩写、续写、改写等进行篇的训练。此外,可以练习各种形式的开头结尾,可以结合相关课文练习写景、状物的写作顺序,可以联系课文的题目分析作者的选材,立意的目的。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掌握段式写作技巧如并列式、总分式、连续式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进行文章怎样审题,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又怎样写人,记事,叙事等的训练。学生逐步积累了写作技巧,所写的文章就会大有进步。

鲁迅说:“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巴金先生说:“你只有写,你才会写。”学生练笔的方式主要有:写日记、写周记、仿写(模仿课文写作)如在完成童话《皇帝的新装》和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我就会让同学们练笔,《续写皇帝的新装》、《于勒叔叔后传》,以培养同学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正确引导不很多对文学感兴趣的同学写QQ空间,开博客、微博(当然以不能影响学生学习为前提)。在练笔的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注重对不同类型、不同题材进行训练。练笔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使用自己所摘抄积累的素材和写作技巧。教师要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及时给学生反馈,可以对问题作文进行集体“诊断”,可以评出“每周之星”、“写作之星”,优秀的作品还可以帮助投稿,来促使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

博约而观取,厚积而薄发。写作既要重视积累又要重视创造,积累是基础,创造是关键,要将积累与创造有机结合。

四、走进生活大课堂,参与社会实践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文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学生们要想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就必须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教师应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如春游、野炊、故事会、辩论会、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家庭中可以鼓励学生学做一些力所能及家务,从劳动中吸取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如洗衣服、爸爸妈妈生日给做几个菜、钉钮扣、打扫、整理自己的房间等。学校生活是中学生的主要舞台,这里的学习、师生交往、同学之间交往,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都是学生积累素材的好途径,更是他们以后最重要的回忆。社会现实生活绚丽多姿,但是复杂,我们要留心观察,辩证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如讲述同学们感兴趣的重大新闻,谈谈传递“正能量”或非正义行为的事情等。让学生在听和说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占有了作文的第一手材料,有了写作的激情,才能使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引发出一些感悟,写作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从而使其人文素养得到熏陶,良好个性得以形成,人格魅力不断升华。如果能长期坚持这样做,那么,写起文章来,各种人物和事件就会源源不断地涌至笔端,不再有“无米之炊”的苦恼。如果观察仔细,分析正确,写出来的一定是抒真情、写实感、唤起读者共鸣的好文章。

学会写作,喜欢写作,快乐写作,享受写作的乐趣是初中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正确引导,交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学生们培养了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掌握了写作的科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的积累、沉淀,就能写出灵动、流畅、优美的文章将是水到渠成。

【注释】

①薛小梅. 语文之美漫谈.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 叶圣陶.《文章例话——叶圣陶的二十七堂作文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版.

让数学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创设生活情境

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 所以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 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 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 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杜威则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用实例提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的观点.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去展开教学.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创设生活情境, 引入学习内容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 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上课之初, 教师可创设出生活情境, 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去.这种情境式的导入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学习一次函数时, 我们可以以身边常用的作息时间表为例来谈一谈一天之中每一个时间点与同学们所在地点相对应形成的函数图像, 这是大家最熟悉的内容, 由此, 学生先了解什么是函数图像, 然后通过一天中时间的变化与地点的转移形成的图像, 明白了用描点法画函数图像的一般步骤.

我们以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开头, 学生没有畏难情绪, 容易在老师的带动下进入到学习中去, 而选取身边的最熟悉的情境, 让更多的同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现象很普遍、数学问题很简单, 这就为同学们的进一步探究开了个好头.

二、创设数学情境, 提供思维方法

生活情境是教师为让学生进入到数学问题中而为学生创设的, 一般要学生自己去经历、理解、体会, 要适当留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种情境的设置不只限于上课之初的创设情境去引领学生发现问题, 而是可以出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如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我们也会创设出生活情境让学生去感受、去理解, 从而找到解题的思路与方法.

如在教学“合并同类项”时, 我们知道这一知识点比较枯燥, 如果我们把它与生活相联系, 就会生动起来.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现成的道具来作具体的分析:教师准备出一小袋硬币, 倒在讲台桌上, 问哪名同学可以快速地帮老师数清这一堆硬币到底是多少钱.一位动作极快的同学跑到讲台前一个一个快速算起来, 稍后, 另一名同学马上大声说:“不能一个一个地数, 把它们分分类, 分类数快.”听到这样的声音, 老师把数了一会儿钱的同学换下, 让这名同学上来数, 只见这名同学把不同面值的硬币分好类, 再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地拿出来, 把5角的2个2个地拿出来, 很快桌子上出现三份:一元、五角和一角的.

生活情境当堂演绎结束后, 老师启发大家:生活中有分类法, 在数学中, 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这就是———合并同类项.接下来再让大家做合并同类项的题, 大家从算理上已然将它具体化了, 所以做起来得心应手, 同时也对这种思维方式熟悉了.

三、探究数学问题, 联系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 我们苏教版新教材更体现了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 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 让数学问题生活化.而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也一定要将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不但要创设数学情境, 还要注意一些问题在生活情境中的实际意义.

我们初中阶段接触的一些买票、乘车等问题中, 同学们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明白了买票时当有团体票、成人票、儿童票等多种方式可选时要通过选取最省钱的一种;而乘车时要照顾到所有人都能坐上车等.我们学习数学就是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 所以解题过程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由此可见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智慧的挑战.创设教学情境需要教师对教学知识本身进行周密思考与精心设计, 起始的导入教学内容的创设情境要有生活意义, 能吸引学生的听课注意, 同时又具有简洁省时的特点.中间启思的教学情境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去启迪思维, 让问题化抽象为具体, 同时将这种思维方式具体呈现出来, 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在解决问题时, 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些取之于生活实际的问题须考虑现实因素, 这样才能使问题的答案更合理.

因此, 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之中而又服务于生活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并培养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渭义.走进新课程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

孝雅教育植根学校闪光社会 篇5

——长埫口镇中心学校孝雅教育活动回眸

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公民尤其是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培养讲文明、讲礼貌、有责任心和公德意识的新时代接班人,是新形势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新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一直是我们教育界和教育工作者在思索的一个问题。毋庸置疑,品德为先,德育为首,有德无才是凡人,有才无德是小人,无才无德是庸人,有德有才是圣人。

目前,在青少年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不懂人情世故,不知孝敬父母,不懂谦让,不能公平竞争,不会情感沟通,不善人际交往,贪图享乐,厌恶学习,目光短浅,自私霸道……曾有媒体报道,一女生迷恋网络游戏高考失利竟然责骂妈妈;上海一青年为染头发向母亲索钱未果,对母亲拳头相向;马加爵,大学里的天之骄子,却心灵阴暗,举起铁锤残杀四位同窗……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应该怎样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成为有用之材?

以孝雅为精神内涵实质的传统美德教育,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孝”是个人的基本道德品质,是教育的发端;“雅”代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孝雅教育”能让学生拥有善良之心、感恩之心、责任之心,让学生做到举止文雅、谈吐儒雅、情趣高雅。近年来,长埫口镇各中小学开展了“孝雅教育”活动,并以此为抓手,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构建以“孝”、“雅”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讲文明、讲礼貌、有责任心和公德意识的良好道德品质。

一、健全组织,予活动以保障。

1、我镇各校成立了以一把手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对孝雅

教育给予保障支持。

2、开展“孝雅”教育是一项提高民族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工程。为使“孝雅”教育活动真正落到实处,收到效果,我们把此项活动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中心学校要求各学校制订了详细的《“孝、雅”教育活动方案》,举行了“孝、雅”教育活动师生动员大会,统一思想,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3、全镇各校召开教师大会,学习有关“孝雅”活动的文件精神,宣布活动方案,做到“爱与奉献,上下齐心”。

二、渲染氛围,营造活动主题环境

以孝雅教育为突破点,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内涵,彰显学校文化魅力,提高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需要。

长埫口镇中心学校以市教育局开展的环境建设年活动为契机,要求全镇各校以孝雅两大主题思想来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让全镇每一所学校都充满人文,让每所学校形成自己的特色,展示自己的人文魅力,长埫口镇的新河小学真正做到了让每一间教室,每一条走廊都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全校两百余名师生游走期间都能感受到“学校因我而美丽,我因学校而精彩”,长埫口二中、大福中学、长埫口小学、敦厚中学、长埫口一中都在校园墙壁、走廊、教室、橱窗、寝室等地方精心布置有关“孝雅”的古今图画、名人警句、诗词歌赋等。让每一块墙说话,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墙一角,都成为教育学生的活的教科书。通过高品位的环境布置,使学生受到熏陶、得到启发,在良好的氛围中自觉的实践“孝雅”。

我们要求各学校以”孝、雅”为主题,利用每周升国旗仪式、主题班(团、队)会、黑板报、宣传栏、校园网站、橱窗等阵地,悬

挂主题宣传条幅,起草、张贴、发放《活动倡议书》,为孝雅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强舆论宣传、社会宣传和理论宣传。

我们中心学校还充分利用网站功能,开设”孝、雅”专版、专栏,广泛刊播学生参加活动的收获、体会,及时发现、总结、宣传活动中

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表彰好人好事,推动活动不断深入。

三、孝雅活动精彩纷呈,各现其能。

1、五个一活动塑造孝雅之星

我们结合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深化活动内涵,组织学生开展“五

个一”活动,一是每天自查一次不雅行为;二是每周向父母(或长辈)说一句体贴性的话;三是每天向父母(或长辈)做一件侍奉性的事,如端一杯茶、夹一次菜、洗一次脚脚等;四是每学期给父母(或长辈、老师、帮助过自己的人)写一封,向他们反映自己的学习思想以及生活情况,让孩子们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升华心灵,陶冶情操,成长为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通过孝雅五个一活动的开展,孩子们的言行举止大为改观,他们比从前更加富有爱心和同情心,把争做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回报父母的最好行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得以确立,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养成。

长埫口小学小孝星曾涵,父母在外打工,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她经常帮帮助年迈的奶奶做饭、洗衣服、拖地,她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我为自己能减轻爷爷奶奶的负担而感动高兴”。

大福小学小孝星,从小就很会孝顺大人,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感人故事,却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表现出来。在生活中,她也很懂礼貌讲孝心,每次出门,进家门,总是和家人打招呼,回到家里后,能主动给大人开门、倒茶、拿鞋,帮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客人到家时,大胆、主动地与客人打招呼,和兄弟姐妹友好相处;经常把学校发生的趣事和大人说说,遇到困难时也能主动和家人交流,寻求

帮助。在村里见到老人总是爷爷、奶奶地叫个不停。

2、孝雅耳濡目染,精髓散落校园,植根学生心中

学孝,就是让学生知孝、懂孝,树立起孝的观念。我们要求全镇各学校利用专门的时间学习宣讲孝敬父母的内容,唱感恩之心的歌,跳感恩之心的舞,大福中学每年一度的大家唱大家跳活动将感恩发挥到了极致,师生千人感恩的心徒手操、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无声的教育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人。

学雅规,我们明确要求学校从日常生活入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在走路、上下楼梯、集合站队、大型活动、进餐、就寝、清洁卫生、回家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雅行规范。

3、诵读经典与文化健身完美结合长埫口小学、新河小学教师自编了古诗韵律操,让学生在课间时间锻炼,学生和老师边在音乐中诵读古诗,边做出健身动作,形式别具一格,大课间活动,学生不但锻炼了身体,还同时诵读了38首古诗。寓教于乐的形式,深受学生欢迎。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铸就学生品格、激励志向、丰富知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营造浓郁的“文化健身”氛围,两所学校以“书香校园之古诗诵读与文化健身”为特色,积极倡导“我与古诗文同行”的思想,努力践行“我读诗、我锻炼、我成长”的理念,除了在校园内诵读、推广普及古诗文外,还在校本课本编入了古诗、《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夯实学生文化底蕴,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校园内唱响古诗文。

4、让教师成为孝雅教育的先行者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我们长埫口镇中心学校通过各项活动全面提高教师

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以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我们通过师德标兵事迹报告会,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我最喜爱的教师”网络评选活动,在全镇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让教师成为孝雅的先行者,用教师的言行来感染学生,将孝雅活动引向深层次。

植根于生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6

一、营造氛围。唤醒灵趣

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布赞说:“婴儿出世那一刻,就真的已经是才华横溢了,仅仅两年时间,他就学会了语言,比任何一位哲学家、博士都要好,并且,到了3岁或4岁,他在语言方面就是一位能手了。”确实如此,我们没有刻意去教婴儿学语文,没有教他语法、逻辑、修辞知识,但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学会了母语,听说能力达到了较高水平,可见良好的生活交际环境是多么地重要。

1、营造环境氛围。

课改的春风呼唤创新,那就让我们大胆地走进孩子们的心灵,积极地行动起来——春天,有碧绿的草地、飞翔的燕子、美丽的花朵,让学生在“满园春色”中学习、生活;夏天,有茂密的树林、火红的骄阳,让学生在“绿荫”中学习;秋天,有成熟的瓜果、金色的稻田,让学生在一派喜人的“丰收图”中学习……我们还可以让教室的各个角落充满生活的味道“生物角”、“读书角”、“先锋角”、“环保园地”载满孩子生活的体会;课堂可以是一家“超市”,可以是一艘“宇宙飞船”,可以是一个“月球”,可以是庄重的“演播厅”……在如此富有生活味的环境中学习语文,学生又怎么会感到枯燥与乏味呢?2、营造学习氛围。《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我们教师的责任在于给学生提供各种条件,点拨、引导、激励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生活的导师。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应有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使学生自主的发展。如教学古诗《暮江吟》前,我把学生带到计算机教室,让他们自己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是一个怎样的人、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诗歌大意等等。在授课时,我因势利导,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资料来导人,开放学习时间和空间。在理解诗意时,我让他们用画来表达诗意,结果学生的《落日余辉图》很好地表达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境;《夜色露珠图》绝妙地展现了“露似真珠月似弓”的美境……这种内容选择的自主,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体现。

3、营造评价氛围。

传统的评价过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过多地发挥了评价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新课程体系下,我们的评价应更多地贴近生活,更多地富有生活情趣,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发展,让更多的学生尝到学习的快乐。例如,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成长记录袋的作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可以就自己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态度、课堂中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自己的学习成果等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评价。

二、多方链接,积极体验

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要给语文教学注入活水,就必须形成语文教学的开放系统,将语文教学与生活有机地链接起来。在学习时间上,提供一切机会,在学习空间上,要包括学校、家庭、社会,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1、链接校园。

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教师如能顺应学生的这些特性,对他们的自身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我们不妨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把学生的有限思维与广阔的大千世界链接起来——春天到了,引领孩子们到校园里找找春天的足迹,看看草地有没有变化?花儿发芽了没有?柳条泛青了吗?头顶可有小燕子的呢喃?学校旁边的小河解冻了吗?可有鸭子戏水?然后,坐在青草地上,在春意盎然中学习朱嘉的《春日》:“胜日寻芳泪水滨,无边风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要上口语交际课了,主题是即兴演讲挪么,学校的广播室就是学生锻炼的最佳去处。要习作了,那就让学生到低年级的教室里当一回小老师吧,如果觉得还不够味,那就让他们当一回小記者,采访一下学校有经验的老师或治学有方的校长吧……有了这些体验,学生就乐学了。

2、链接家庭。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地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教师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教师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的文章等等。在教学中,我们还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生活相似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完《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后,我让学生回家为长辈做一件事;教《乡下孩子》之前,我让学生随同爸爸或妈妈逮一回小鱼、捉一下螃蟹,体会乡下的野趣;要写《我家的一个星期天》的作文了,我让学生和父母一起下地,和父母走亲访友,和父母出游……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有了实践,学生也就能笔下生花了。

3、链接社会。

社会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教学《小镇的早晨》时,清晨,我带学生去小镇中直接体验那份喧闹、繁忙、紧张的氛围;教学《春笋》时,我带孩子去竹园,让孩子用眼睛观察形状,用小手触摸感觉,用鼻子去闻那清新的味道,用耳朵聆听竹笋拔节的律动,用心感悟向上成长的美妙;教《夕阳真美》时,我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让学生领略夕阳的美景;教《云房子》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必须把综合性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到广告牌上找错别字,到小河边作一次环境污染调查,采访采访周围的名人,写写社区里的新人新事……让学生投身于自然、投身于社会,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只有植根于生活的语文教学,才能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引入一泓活水,才能永远焕发出生命活力,那就让我们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充满生活的味道吧!

植根生活 篇7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捕捉生活

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孩子们认识世界大部分是依靠眼睛的观察, 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 去捕捉生活中的美。小学阶段的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他们的眼睛总是东张西望, 会紧盯着喜欢的东西不放松。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引导孩子们用双眼认真仔细地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去感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笔者尤其重视让学生留心在生活中搜集各种材料, 真正做到物尽其用。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美术第二册教材时, 学生对课文进行一番翻阅后, 很快发现这学期要搜集一些石子、瓶盖、包纸、纽扣、珠子、彩色塑料管, 各种形状的纸盒、塑料袋、图钉、果冻盒、蛋壳, 圈筒卫生纸的卷筒等等, 为了激起学生搜集以及学习的兴趣, 笔者在班中设了一个美术角, 安置了几个纸筒, 让他们把平时搜集的物品进行分类, 并安排好定期展示, 表现积极的学生, 笔者会及时鼓励表扬,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前充分准备好课上所需的材料, 从而顺利地进行教学, 又很好地培养了仔细观察生活, 留心生活, 搜集材料, 创造美好的习惯与意识。

二、启发学生表现生活, 创造生活

时代进步的象征是创造力, 创造力是民族兴旺的必备条件,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前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 都力求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与理解, 表现生活, 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品。美术课程对学生创造力培养最具成效, 艺术创造的源泉是想象力, 科学发明的源泉也是想象力。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 给他们个性的自由腾出充足的空间。绝对要摒弃满堂灌、依葫芦画瓢的传统教学, 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表现, 鼓励学生对艺术作品发表别具一格的见解。如笔者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深入生活, 将生活中的某一事物表现出来, 如除了溜冰鞋、脚踏车、花盆、田野的树等静物之外, 还可以表现生活中如卧室的一角、我的窗前等的某一场景, 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些事情, 如我的派对、我们摆地摊等等。笔者发现, 孩子们的作品不尽相同, 将儿童不同的个性特征充分体现了出来。

三、注重学生实践生活, 体验生活

认知的基础是实践, 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调查活动, 让学生接触社会, 对有关“美术”的知识作初步的探索, 进而内化为搜集、整理、归纳、分析信息的方法。在实践的过程中, 学生体验到美术也源自生活, 只有不断的徜徉于生活中, 在生活中坚持探索, 思维品质才能得以提高。也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 在课堂中获取的知识才会不断得到深化, 才能理清事物的普遍性和独特性于繁杂中。笔者经常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 与自然、社会和生活零距离亲密接触, 抓住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并在笔者的适时恰当的指导下, 进行学习实践活动, 巧妙地盘活生活资源, 将之变成美术资源, 可以通过观察、写生、看电视、看报、上网、调查、动手尝试等主要渠道获得。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我们对实践活动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如一年级的学生可进行日记画、写生等绘画创作, 还可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一些小玩具等;二、三年级的学生可开展观察社区建筑、了解文化遗产、调查环境情况等活动, 然后用各种美术形式对结果进行表达……在实践中, 学生能更好地体验生活。

四、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 延伸生活

传统的教学中, 评价方式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观、传统与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方式严重地遏制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积极性, 使他们个性与能力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也很缓慢。因此, 美术教学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人文化, 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势在必行。要体现出美术的多样化、个性化、创造性等基本特征是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教学评价时, 笔者不再用“同一个标准”去评价学生画的内容、形式, 而采用“评价卡片”和小型美展等评价方式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此外对作品评价也不作硬性统一, 努力做到因人而异, 可以通过学生自评、互评, 从而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评价中, 学生开始体验美术学科涉及各学习领域, 并寻找科学合理的组织方法, 发现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 很好地融合多种不同教学内容,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 知识掌握的综合化。在学生参与评价生活的过程中, 学生的视野开阔了, 学生的个人修养及综合素质也提高了。在对不同事物进行评价分析时, 延伸了生活, 他们会深切地体会到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是如此的丰富, 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总之, 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 是一种让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认识美术、了解美术的学习方式。也只有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 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小学美术课堂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植根生活 篇8

一、善于观察,感悟生活“貌美”

陶行知说过:“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所谓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必需的教育”。习作是建立在儿童对生活的不断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的,需要学生运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去观察、去发现、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教育结构,进而产生高于观察和思考层面的作品。每一个个体从一出生便开始观察和体验生活的种种“美貌”,而这种与生俱来的观察品性正是小学生应当延续和长传的重要品质,是帮助他们提升习作水平,增强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先导”,应当受到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例如,在教学习作《推荐雏鹰奖章获得者》这一课时,只有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当中,认真且用心地观察身边的人和物,才能在习作时拥有一手良好的素材,将生活的各种“美貌”流淌在自己的笔下,也才懂得如何正确地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基本特征。也只有学生拥有一颗善于观察生活的心,才能学会运用独特的方式,如采访、传记等来写作,也才能发现身边人物所拥有的闪光点,真正实现生活与教育的交融。

二、情境创设,再现生活“容颜”

夸美纽斯曾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教学情境的创设正是要以直观还原和再现知识的形式, 表征知识所指向的客观存在,包括知识所反映的实际事物以及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习作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文字符号来表达生动而又美丽的生活场景,但如果学生不能将自己在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与这些僵硬的文字符号联系起来,那将是一种愚蒙的无用功。因此,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在此给了我们珍贵的启示,即我们可以通过连结知识,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再现生活的“容颜”,让学生在这样的生活情境当中,不仅能够观察,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思考和从事有意义学习的动机, 焕发出习作的美好灵感。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 《习作一》教学,本课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写作手法,围绕一两个事例,描写一位老师。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通过回顾本单元学过的内容,学习描写老师的正确表现手法。但如果要触发学生心中的猛烈情感,帮助学生激活更多的写作灵感,教师还应当引领学生回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当中去寻找,如“相信在座的每位同学的成长都包含着老师的心血,现在老师想创造一个平台,让同学们选择一位老师,说说自己对老师的心里话”,这样创设情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写作情感,还能帮助学生通过再现生活情境,快速找到写作的素材。

三、走出课堂,体验生活真情

“生活即教育”,因此,我们必须走“教学做合一”的路子。单纯的观察和思考只是记忆中的抽象东西,很多情况下无法将即时的情感完全发挥出来,而生活情境的创设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并非一劳永逸的东西。指导小学生写作最为关键的还在于让学生真正地走出课堂, 归依生活,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生活当中自由畅想,让写作灵感在学生的脑海中自由驰骋。教师只需充当一个生活的导师,与学生一起,在共同体验生活“真情”中,完成有益且具有创造性的习作教学。例如,在教学《二月八,看巧云》时,教师可以借着春游的机会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春天云彩的变化情况,让学生集体感受春天朝霞和晚霞的变化特点和规律,并要求学生及时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东西,记录下自己的所闻所感。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的方式, 来探讨“如果让你来介绍春天云彩的变化特点,你将如何介绍呢”,从而引导学生在现场学会描写云彩的正确手法,如描写的时间顺序等。另外,教师可以结合综合探究课程,选择以实践探究的方式来组织学生深入生活,收集写作素材,让学生在经历观察、记录、分析、思考、总结和归纳等过程后,形成一份探究材料,再引导学生根据这份材料,运用正确的写作手法将它表现出来。

植根生活 篇9

早在两千多年前,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不观于高崖, 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 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 何以知风波之患。”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 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 到“词的源泉”去旅行, 他把这称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他曾说:“宁静的夏天拂晓, 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 印入我们眼帘的是朝霞那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别。”对生活的直接观察充满了情趣, 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致, 不仅获得了生活的经验, 而且获得了美感体验。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杜威, 针对学校教育存在的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 提出了“教育即生活”这一极具号召力的教育信条。这一命题具有两层含义, 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与儿童生活相结合;二是要求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 直接参与儿童的生长过程, 建构一种美好的生活。

作为语文老师, 我们早就发现, 教学内容若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则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高, 反之, 则学习热情就低。

如何做到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呢?各方人士都在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顾黄初先生指出:“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 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 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语文教学的改革, 关键在贴近生活, 这是‘根’。”特级教师张孝纯提出“大语文教育”的主张, 强调语文教育应把视线扩展到校内外的语文课外活动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语文环境。

在现有的学习环境下, 我们在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方面做了一些探究。

一、语文教学环境和形式要贴近生活。

教学要注重创设教学环境, 为学生进行自由探索、合作学习提供安全、民主、和谐、宽松及信息资源充分的教学环境。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应用多种手段, 营造贴近生活的氛围, 将静态变为动态, 调动学生求知兴趣和探索欲望。特别在今天, 多媒体的适当运用, 可高效实现这一构想。以前在讲《周总理, 你在哪里》时, 学生们读起来, 总觉得别扭。最近一次讲时, 我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周总理的生平事迹, 当哀乐声响起, 学生们都变得肃穆, 一节课下来, 很多学生的眼睛红红的。当然, 纸上得来终觉浅, 若在教学中, 能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 或许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北京一位名师, 为了让学生感受飞的感觉, 特意带学生乘了一次飞机。当然,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 不可能有这样的条件, 但我们可以有这样的思想: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发生密切联系。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 为了创设贴近原文的环境, 可将语文课堂搬到小山坡上, 在浓浓的春意中, 让学生尽情享受、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体味春天的色、香、味。开放式的教学场景, 明媚的春光, 定能使学生完全融入课文之中, 得到亲身体验, 畅所欲言, 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在教学形式上, 我们不仅可以将课堂搬到室外, 而且可以将课堂模拟布置为“新闻发布会”、“逛商场”、“小品表演现场”等。如在讲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 我让学生分别扮演伽利略和记者, 进行人物专访;在讲授《威尼斯商人》时, 学生们又变成了表演者。此时的老师, 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而是孩子们学习的伙伴, 生活的导师。

二、语文教学内容要联系生活。

在苏教版语文书的编排中, 既有以往的课文, 更增添了专题、语文实践活动课, 就连是单元的编排, 也突破了以往以文体划分的窠臼, 转为以思想内容为划分的依据, 整册书的编排, 体现了对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作为老师, 我们要尽力挖掘书本中能与学生生活发生联系的内容。

在讲读课文时, 我们一方面要关注文本, 赏析语言, 另一方面要注意学生的感受, 既要有对文章本身的体会, 更要有对生活中相似情境的品味。在《晏子使楚》中, 让学生去发现晏子的闪光点, 拓展阅读其他有关晏子的文章, 对比自己的言行;在《岳阳楼记》中, 让学生去体会先贤的宽广的胸襟、伟大的政治抱负, 联系现实, 想象自己的未来……在与生活的联系中, 学生能感受五千年中国文学的丰厚浩瀚, 去碰撞文人墨客字里行间悸动而孤独的灵魂。

在专题、语文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 要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大胆的突破,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像在日常生活中一样自由。

其实语文教学本应面对学生的生活实际, 使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 既让学生懂得获取知识的方法, 同时又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 让学生在思想方面受教育, 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当然, 旖旎风光、惊险遭遇, 可遇不可求, 是生活的非常态。平平凡凡, 寻寻常常, 随处皆是, 方是生活的常态。可以说, 在和平年代我们绝大多数人处在平平凡凡的生活之中。所以, 语文课堂我们应该借助课文引导学生张开感知之网, 学会感受这平平凡凡的生活, 从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价值, 感受时代的鼓点、真善美的所在, 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 从寻常中洞察不寻常, 并能将这发现诉诸笔端。

三、语文训练要关注生活。

提到语文训练, 人们就会想到字词的默写, 语言的评析, 包括写作。其实语文远远不止这些。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炫目的精美画面的描绘, 杜甫的“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不都是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自身的独特感受吗?

其实, 语文的训练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思考生活, 进而指导生活。

观察, 是语文训练生活化的最简单最易行的方法。我们可以利用自然、人文、媒体等资源, 引导学生去观察。日出日落、秋月春风、名川大泽等形成了无比奇妙的自然奇景,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前人的活动, 在镇江地区留下了丰富的人文遗产, 人类文明不断延续, 影视、网络等新形文化形式不断涌现。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结合课文, 有意识地让学生从身边做起, 注意观察、搜集资料,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让他们在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引领下, 学会观察生活, 探寻尘封的历史。

思考, 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提高。观察自然, 可让学生思考自然现象的科学原因, 观察人类活动, 让学生去思索人性的复杂。在语文训练中, 我们可以利用家庭、社会、校园文化资源, 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受各种因素影响, 往往容易形成自私、人性、傲慢、偏激、脆弱的不良心理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善于引导, 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教学《我与地坛》一文时, 我充分利用家庭的资源, 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回忆父母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 以及他们是否尝试过关心父母, 为父母排忧解难。这方面学生有着难以叙说的体验, 对文章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指导生活, 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我们要观察生活中人们的嬉笑怒骂, 思考人生的成败得失, 反思人该怎样活着。只有将语文与生活密切联系, 我们才能指导学生们的生活, 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

相信在语文教学这一广阔的天地里, 只要充分运用教育艺术, 将“生活”这一活水引进课堂, 必将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 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教学和谐地统一起来, 必然会有“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艳。

参考文献

[1]顾黄初.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

教育植根于爱 篇10

“阮老师, 泰×上课和同学打架, 英语老师被他气得半死。”班长气喘吁吁三步并作两步地跑来向我汇报。正在备课的我放下手头的工作, 快步来到教室门口, 只见泰×耷拉着脑袋站在那儿, 气势汹汹的, 一脸不服气。我把他带到办公室, 一脸严肃地问:“怎么回事?为什么和同学打架呀?”“后面的同学在取笑我。”他嗫嚅着。“我不是经常跟你们说, 耳朵长在你们头上, 你们可选择充耳不闻。嘴巴长在别人的脸上, 我们没法堵住他不说。随他说, 做好自己。”“可是……他说我又脏有臭, 像个乞丐!”他怒目相视, 气愤地回答。我无言以对, 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我在心里呐喊着:孩子, 对不起, 阮老师对你疏于教育, 忽视你了。要是阮老师多了解你、多帮助你、多关爱你, 你肯定会快乐健康地成长着!

家访已是刻不容缓的事。当天下午放学后, 我和泰×一起回了家。走进他家, 只见眼前一片狼藉, 一股股馊味和着酒味, 刺鼻而来, 我实在呆不下去了, 走到他家门口。他的爸爸不在家, 我打电话给他时, 他爸爸说去了佛山跟车做搬运工。刚好隔壁的一个奶奶走过来和我聊天。这时, 我才知道他在一个复杂的家庭里长大, 自小就看到父母经常打骂, 警察上门调解是家常便饭。他的父母是普通的工人, 收入低, 爸爸爱酗酒, 妈妈被爸爸暴打后不敢回家。可怜的泰×放学回家没饭吃, 天天和姐姐买方便面充饥。他面黄肌瘦, 衣衫脏兮兮, 脸、手脚都是黏着污垢。生长在这个破碎家庭的他没有安全感, 更得不到温暖。因此, 造成了他自卑, 不会与人共处, 情商低下而且喜欢意气用事。我看着眼神呆板、毫无精神的泰×, 心里悲戚戚的。我拉住泰×的手, 带着他和姐姐去快餐店吃饭, 看到他狼吞虎咽的样子, 我的鼻子酸溜溜的, 心想:高速发展的新塘, 大部分人都富裕起来, 怎么会有这么可怜的孩子。我一直看着泰×吃饭, 他吃得很急, 可能因为有一段时间没吃过这东西, 喜欢吃吧, 看着他满嘴脏的, 我拿着纸巾帮他擦嘴, 他红着眼圈, 眼泪在眼珠里打着滚。我知道他感受到我的关心, 他感动着, 他想说谢谢我, 就是难以开口。等两个孩子吃饱了, 我打电话给他妈妈, 叫他妈妈带他们去梳洗干净。他妈妈来时, 连声说谢谢并哭泣着说:“老师, 我不是不想照顾孩子, 是因为他爸爸知道我回家又要打我。看着两个孩子这个样子, 我有多心疼……”听了她半小时的哭诉, 我只能做一位忠实的听众, 表示我对她的尊重和关心。我跟她说:“你的孩子还小, 是长身体的时候, 苦也不能苦孩子, 起码让他们吃得饱, 穿得暖。”他妈妈说:“我会尽量回家看看他们。”望着他们三个人的身影, 我不禁长叹:在一个没有爱的家庭中, 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难以忘记泰×回眸一笑的那刻, 这可是他久违的笑容。其实孩子很容易满足, 只要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关爱, 他就快乐满足。

第二天, 我看到了一个较干净的泰×迟迟来到教室上课, 我问他为什么迟到了?他低声说:“我从家里走路过来的。”我怜悯着说:“孩子, 走路过来很危险的, 老师担心你, 你要叫爸爸送你上学。”他点点头。那天的他, 上课很认真。放学前, 我请他到我办公室, 我亲切地说:“泰×, 今天的你干净、认真, 老师看到你的努力和进步很开心。孩子, 你要相信自己, 你是个坚强勇敢的孩子, 同学们都喜欢这样的你, 更喜欢进步的你, 希望你在学校快乐着。”他点点头。看着他离开的身影, 我不禁想起:人人献出一点爱, 人间永远是春天。我希望我和孩子们的爱能让泰×感受春天的到来。

二、效果

虽然泰×还是穿着脏衣服, 但是我看到他呆板的眼睛有了光彩。我给学生上了一节关于《尊重与爱》的主题班会, 借助制作的课件让学生明白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爱别人就是爱自己。在这节班会课上, 泰×领悟到我的用意, 他不时向我投来感谢的目光。我坚持着用伯乐的眼光多发现泰×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他。当我看到他把书拿出来小声读的时候, 我会说:我发现泰×读得很认真;当我看到他能完成课堂上的作业时, 我会说:泰×把握时间完成作业了, 你真努力;当我看到排队时别的男同学在吵嚷着, 泰×在安静着, 我会大声说:请大家向泰×学习, 排队要保持安静;当我看到他在课间和同学走在一起玩时, 我会说:泰×, 老师看到你和同学一起玩, 真开心……我希望自卑的他渐渐树立自信, 也在同学中树立良好的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一步一个脚印进步着。看到课间同学们和他玩耍时他露出开心的笑容时, 我高兴着;看到课堂上他认真听讲, 成绩进步着, 他露出自信的眼神, 我欣慰着。我每天都抽点时间和他谈心, 告诉他每天的进步和闪光点, 鼓励他, 关心着他的生活, 接纳着他的情绪, 理解着他的感受, 给予他真诚的爱。

三、反思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爱是教育的源泉。为人师, 要用真心实意爱着每一个学生, 设身处地为他们考虑, 就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就能更有效地沟通和接受彼此。在泰×的教育案例中, 我深深感受到为实现对学生精神和情感世界的关注和改变,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耐心观察, 细致了解分析其问题行为出现的原因

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一定存在客观方面的原因, 其具体原因也有很大的差别。在教育过程中, 切忌不问具体原因就采取简单粗暴的批评和惩罚等教学方式。作为班主任, 对学生问题行为产生原因的探究, 需要认真侧面观察, 需要对其他同学和家长进行调查和了解。此外, 还需要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 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了解他们真实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 从而对症下药。

2.教育要带着对学生的爱和关心

教师只有满怀着对学生的爱和关心, 师生才可能彼此敞开, 接纳, 这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和基础。在泰×的案例中, 如果我对他的违纪行为一味进行批评和惩罚, 我想带给他的往往是破坏性的心理伤害, 使他变本加厉做出出格的行为, 而没有积极意义上的教育影响。

3.教育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多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树立信心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感受, 才能心灵上的链接, 学生才能接受我们的帮助和教育。作为教师, 应该抓住教育时机, 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进步, 用鼓励代替批评, 使学生建立对自己的希望和信心。

学生问题行为的解决, 需要教师的教育热情, 更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 需要教师运用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改变行为问题, 更可以让他们获得精神世界的充实, 健康地成长。只要我们对学生心中有爱, 就能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总之, 为人师, 要用真心实意爱着每一个学生, 设身处地为他们考虑, 就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就能更有效地沟通和接受彼此。

参考文献

[1]蔡艳荣.教育植根于爱[J].教育探索, 1994 (2) :10.

植根生活 篇11

[关键词]高中地理 生活化教学 源头活水策略 应用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过去教科书是课程学习的全部内容,如今社会生活则是课程学习的教科书。”自新课标施行并纵深推进以来,以生活化为主的开放性教学已逐步形成不可逆转的发展之势。生活化教学能够为各类课程活动源源不断地输入活力元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结合高中地理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简要阐述之。

一、创设生活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坚持以“教育即生活”理念为指导,通过灵活处理教学材料,把教材内容转化为生活性资源,把教学活动投放到现实背景之下,积极创设一种丰富多元的生活化教学环境和活动氛围,有效淡化课程形式,是培养学生地理课程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比如,在教学“大规模海水运动”内容时,某教师通过《如果有“鞋”漂浮,跟着它》这则新闻报道进行了课前导入。1990年5月27日,汉萨卡·卡里尔号货船正从韩国驶往西北太平洋的途中。这艘货船在行进中不幸遭遇到一场特大风暴,甲板上丢失了21个集装箱,其中5个里面装有8万双“耐克”鞋。从那以后,加拿大西岸和夏威夷岛上的人们从海滩上陆续捡到了一千三百多只不同类型的鞋子。“漂流鞋”事件说明了什么地理现象?人们能否知道其他丢失的鞋子将会漂向何方?这种以生活事件和实际问题为导入的教学法,有效发挥了引人入胜的作用。

二、引用生活现象,有效透析地理原理

高中教材中的许多地理原理,既是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也是难点。教师应善于借助一些社会生活现象解析地理原理,从而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理解与掌握,有效实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教学目标。比如,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由于中心附近气压极低,从四周指向中心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极大,风速也极大。而风速越大,地转偏向力对水平气流运动的影响力也就越大。气流在围绕台风中心高速旋转上升中产生了强大的惯性离心力,使得气流很难到达台风中心,因而中心空气密度较小,这样气流由高空下沉予以补充,从而形成了“台风眼”现象。这种解释比较“玄乎”,令人难以理解。有鉴于此,教师可把其与洗衣机脱水原理相链接——电机转动带动转桶旋转,脱水桶高速旋转时产生了较大的离心力,而水分在离心力作用下与衣物相互分离,并通过小孔被甩出了内筒,从而达到脱水的目的。此外,还可用“空调、暖气安装位置”来解释大气运动的原理。

三、增强生活体验,有效培养地理技能

训练与培养学生必要的学习技能,既是地理课程的应有之义,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积极开展有关地理技能的生活化教学,既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手口脑联动能力,又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学用结合与知行统一,从而赢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比如在教学“地图基础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多人学习小组的形式,合作绘制校园平面图,以有效培养他们的实际绘图能力;教学“旅游活动的设计”时,可指导学生分组设计暑期夏令营的考察方案,主要包括考察目的、景点概况、行经路线和费用预算等,以逐步培养他们的地理考察能力;教学“工业区位选择”时,可提供某地区的分布简示图及相关素材,引导学生为不同类型的企业寻找相对科学合理的布局位置,以初步培养他们的地理评价与决策能力;教学“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影响”为主题进行一场辩论会,以有效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思辨能力。

四、借助生活素材,有效拓展地理视野

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是一部色彩斑斓、博大精深的天然作品,也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最具活力的地理教学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为教而取、为学而用”的拿来主义原则,充分利用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素材,以丰富课程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拓展学生视野,最大限度地开发地理学习的空间和潜能,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教学“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可借助“交通信号灯为什么是红色”来具体解释:红色光波最长且穿透力最强,最易为人们觉察并引起心理上的警觉。再以乡土生活资源为例。教学“乡土自然及人文环境”时,可借助本地的房屋建筑和服饰文化;教学“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形成原因”时,可借助于本地的旅游景点;教学“自然、人文与科技文化”时,可引导学生参观本地的博物馆和科技展览馆……如此而为,对地理课程学习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如果把教材内容及其教学活动看成是植物生长,那么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则是为之提供各类营养的优质土壤。只要紧紧植根于这种土壤,地理课程教学就一定能够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让民主教学植根语文课堂 篇12

一、尊重学生主体,促进个性发展

1.要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一定的学习潜能,都拥有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权利。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学习的自主权 还给学生。如 在作文教 学中,允许和鼓励学 生多角度 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允许和鼓励学生自选文体、自选内容、自拟题目,而不是一刀切、同要求、同题作。在随笔或日记、周记中,更要鼓励学生写自己所见所想之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个性,写出特色,少加框框限制,给学生自主选择的自由和空间,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自我的快乐之举,而非绞尽脑汁完成任务的痛苦之事。教师要在为学生创造学习自由的同时,准确地把握教学目的,使教师教学的方向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得到完美的统一。

2.要尊重学生不同的阅读见解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 “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 界如此多 彩。”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允许不同的学生阅读文本时有不同的见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尊重学生各自的鉴赏个性和鉴赏结果,鼓励其对作品再 创造。如阅读 《散步》,有的学生羡慕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有的学生深切感受到自己 父母身上 的重任,表现出对父母的理解和体谅……倘若简单地按预定的“标准”答案去匡正学生的不同阅读见解,那么长此以往,何谈阅读能力的 提高,何谈学生 的独特见解,何谈人的个性发展?

3.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都渴望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应该充分发掘每个学生潜能,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师需要适应不同资质禀赋的学生,制订灵活可行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不同的语文素养、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等个性因素,实施不同的学习要求,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依据学生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的差异,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 水平选择 不同层次 的作业。这样,他们就能 在教师的 指导下,在选择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二、多给赞赏激励,充分发挥潜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在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中起到调节、组织、导向和动力的作用。在师生频繁的交往中,教师如果经常向学生表达出肯定与赞赏的情感,学生就会感受到进步与成功的愉悦,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宋定伯捉鬼》一文的主题,教参早有定论,可笔者在上课中却出现一个学生为“鬼”翻案,认为文中的鬼,憨头憨脑,自始至终没有一丝一毫加害宋定伯的意思。宋定伯说什么他都信,没有心眼,诚恳老实。而宋定伯从一开始就打定了要捉鬼卖鬼的主意,一路上使 尽了欺诈 的手段,可恶的是 宋定伯, 而不是“鬼 ”。面对学生独特的见解,我们应该感到欣喜,应充分肯定 他们创新 的勇气和 智慧,要给予鼓励和褒奖。

虽然现在越来越多教师都能意识到赞赏性评价的重要性,但有两点问题仍需引起注意:一是赞赏性的语言显得单调、呆板,无非是“不错”“很好”“有自己的见解”之类。教师应针对性地点评。二是平时回答问题较少或者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很少得到赞赏。如果他们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或语言表达比较流畅时,我们更应该及时地赞扬他。

三、多给展示机会,满足表现欲望

青少年大多有强烈的好胜心和表现欲。教师应当善于利用这一特点,积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 生更多地 展示自我,而不是教师自己“一言堂”“满堂灌”。

课堂中推行问题讨论。上课时,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个或若干个有争议深层次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如教《死海不死》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说明文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约数并不影响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提出“使用约数是否影响语言的准确性”这一问题,让学生先分小组讨论,然后推选 代表发表 见解,同学们各执一词,展开激烈的争论。最后在讨论和探究中师生达成共识: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还存在许多未知的领域,很多数据在当时科技条件下还难求精确,把这样的 约数用在 说明文中,不仅不影响说明的准确性,还体现出人类对未知的领域的真实认识。这种讨论课让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和主动参与欲望得到了最大满足。

上一篇:科学划分论文下一篇: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