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生活

2024-07-17

学校生活(共12篇)

学校生活 篇1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由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而新常态决不仅仅是指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更意味着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无独有偶,我国教育也正在经历这样一个时期: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在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问题解决、“上好学”的要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教育也面临着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显然,教育同样进入了一个新常态。 这个新常态就是,教育发展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基本解决,进入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促进公平为核心任务的新阶段,进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选择性需求的新阶段。

适应和引领教育新常态,需要涵养教育生态。过去一个时期,教育发展更注重指标的增长,如规模、普及率、办学条件;教育改革更从属于外部规律,如把市场机制引入学校内部,又把学校推向市场获取资源。这种外延式发展推动了各级各类教育迅速普及,解决了教育资源不足和机会短缺的问题。然而,在表层指标、外在规律推动教育发展的同时,教育体系却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开放性,学校与社会、社区、家庭脱节,成为闭门应试的工厂。新常态下的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品质和内涵,更加注重遵循教育规律,需要回归社会、回归自然。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根植于社会、根植于生活,教育才是人性化的、多样的、鲜活的,这才是正常的教育生态。培育和涵养这种教育生态,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特别需要强调:

一是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新的教育理念、观念层出不穷,让学校、教师应接不暇。然而,不管教育理念如何变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最朴素、也最重要;不管教育方法和技巧如何更新,都不能违背这一基本原则。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不拿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在小学阶段,要特别注意学生心智成熟进度不一样、学前教育的基础不一样;在中学阶段,则要考虑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兴趣特长的差异。避免过早把孩子置于残酷的竞争中,提前造成一批失败者。天真烂漫的孩子就像一粒粒种子,教育者要“陪伴成长、等待花开”。

二是要让学校回归社区、教育回归生活。“教育即生活”,脱离生活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是违背人性的教育。 长期以来,学校、教师、学生都被绑在应试战车上一路前行,教育失去了本应有的从容。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宗旨,就是吹散弥漫在学校上空的应试雾霾,恢复健康的教育生态。社区、家庭是生活要素的源泉,教育回归生活的前提是学校回归社区并与家庭教育整合。随着中小学招生改革效果逐步显现,学校回归社区、家庭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建立社会和社区支持学校教育的机制、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应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在教育实现这种回归的过程中,各地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新教育模式。

三是需要教育的良政善治。在需要提高质量、提供多样化教育的新常态下,如果仍然沿用外延式发展思维和方式,大包大揽、大开大阖,运动式提高质量,就可能伤害教育生态。教育品质是校长带领教师团队,经过专业劳动创造出来的。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这个劳动过程的自主性、连贯性,给学校以休养生息的时间空间。为此,政府需要做的是提供资源、选好校长、善用督导。同时,把关注的焦点由“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转移到“重点扶持薄弱学校”,对它们注入更多的支持和动力,让每一所学校办出特色。

(摘自《中国教育报》)

学校生活 篇2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校生活作文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校生活作文 篇1

时间在飞逝,一转眼,四年级就要过去了,马上就进行四年级的最后一次考试—期末考试。在这一年里我不仅有收获,还有一些遗憾。

四年级我收获了许多,我在语文方面收获到了许多的诗句、成语、词语、名言警句还有诚实。在数学方面学到了许多我们以前没见过的题型和公式。在英语方面我学到了amisaye的运用还有一些新的词句。我在生活方面学到了一些节日的意义,比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等。除了这些还有团结,有一次我们学校举行了运动会,其中有一项是“接力赛”。每班参加比赛的都是十人,比赛前,我看其他班都有秘密武器,我想我们班得不了好成绩,可正是我们团结,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在四年级里我也有遗憾,遗憾的是我考试时并没有认真,一次考试我因为不认真只考了80分,我很伤心。

我的四年级有收获有遗憾,所以我要在五年级更加努力学习。

学校生活作文 篇2

我把校园当作我的好朋友,在我眼里,她有外在美和内在美。

每天当我来到校园口时,这位朋友总是对我微笑,似乎在说:“朋友,早上好!”一句亲切的问候让我有了一种好心情。

在好心情的伴随下,任何困难我都不再畏惧,在学校里我感受到了这位“朋友”的关怀。下午放学,当我走出校门回头看校园时,她依然在对我微笑,似乎不想让我因为放学回家离开校园而感到不舍和难过。当我怀着好心情看校园时,校园显得更加美丽,更加亲切,让我感到暖风拂面,心情开朗。

校园让我自豪的不仅仅是她的外在美,那隐含在校园的内在美更让人骄傲。

我说的内在美其实就是老师为学生所付出的。这里的老师对每个学生都那么好,对每个学生都那么负责。一个老师放弃自己休息的时间来给我们讲课,把本身属于自己的时间留给学生。老师们为了让我们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调动我们的上进心,在课堂上穿插一些小游戏,小竞赛,让我们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学校还举行了很多丰富的比赛让我们有展示的机会,有的老师甚至会教我们唱一些歌,做一些游戏来增加上课气氛……老师这样做都是为了我们能有更好的将来啊!

不管是校园的外在美,还是校园的内在美,那都是校园的美。有这样美丽的校园,我感到一种幸福、温暖的味道。让我们把校园当作自己的好朋友吧。

学校生活作文 篇3

岁月的巨浪拍打着记忆的礁石,破碎了,散作一团白沫,潮起潮落,遗弃了躺在沙滩上的贝壳。大海就在眼前,可再也回不去了,只好独自品味其中的孤独。一如岁月之流把20岁的小舟搁浅,美妙韶华,定格成年龄深处那淡蓝的风景。乘着这艘小船我驶向一个叫大学的彼岸……

平静有序的大学生活在我的生命中已展开两个多月了,每月奔忙于课堂,食堂和图书馆之间,当自己完全地浸淫于知识的海洋中时,心底涌起的是一份满足和恬然;当自己漫步于校园的林阴小径时,呼吸着属于校园的空气,满足于校园的一草一木,我常常会忘穷情于其中,也是就在其中存在着另一些“不平凡”的日子……

一、和“水牛”斗争的日子

“水牛”者,大学校园里从不自己打开水而专以喝别人水为乐之人也。

本来,到开水房打水是我等莘莘学子每日必做的功课之一,毛主席他老人家早就教导过我们“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嘛。然而,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偏偏就有人从不打水。可人是铁饭是钢,没水喝真是渴得慌,于是不打水的人们端着一个特大号水杯开始讨水喝,常常是闻“水”而动,四面出击,浩浩荡荡,好不壮观。

一些勤打水的宿舍,饱受“水牛”之害,怨声载道,义愤填膺,为自己的利益不得不与“水牛”打起了平原游击战。首先把空暖瓶放在显眼之处,任由“水牛”们光顾,制造无水假象,声东击西,迷惑敌人。其次,靠门的同学肩负起放哨的历史使命,当“水牛”们挨间宿舍做“地毯式”轰炸时,马上发生警报:“水牛”进村了,大家隐蔽!一声令下,于是乎众人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有水的暖瓶藏起来,即将地表水转移成地下水。为确保“地下水”的安全,宿舍里性好的旮旯可谓全部都做到了物进其林材尽其用。这样以后“水牛”们才不那么猖獗了。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水牛”们斗,更是其乐无穷啊!

二、在食堂“历险”的日子

大学校园里我最喜欢的就是食堂了,尽管一进势食堂就让熟悉的香味熏得饥饿感消失。我说去食堂不仅仅是为了吃饭,在人间,食堂也是我大学的有机组成。从排到门口的买饭队伍你能领会耐心、公平竞争的人类生存仅不易,从饭菜价格表的更新你能意识到改革又加大了力度。我买饭的时候从不插队,但同志们来到自己面前我也并不反对,只是狠狠击上一掌以示亲热。我在月初时喜欢吃肉,月末时喜欢吃素,说自己的胃有月相变化是适到环境自然选择的结果。某日收一“狐友”短信:据说某日周杰伦来我食堂就餐,完后回家发表第一张专辑《饭特稀》。时隔三年后他又来我校就餐,完后发表了最新专辑《依然饭特稀》我无语……

三、骑破车的日子

我有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此之前,我有一辆崭新的山地车,可是它过于“红颜早逝”,不出一月就该为“他人妇”,在遗憾与气愤之余,我更懂得了:吃一堑,长一智,花高价买了辆破之又破的自行车,我就不信,就凭它也能吸引小偷们的注意。

我的破车,破则破矣,然功用不少:靠了它我才能快捷轻便地往返于宿舍与教学楼之间;靠了它我才能不时走出校门汇入人流去捡拾几许都市风情;靠了它,才能筹拟并实施我的自行车交游计划……说实在的,有车真好,有辆破车真正好。只要你愿意出发,而无须顾虑阴晴风雨以及路途的迢遥坎坷,风雨雷电不怕,泥淖沟渠何惧,破车尽可一路欢歌到天涯。正因其破,使变的命“贱”,少了擦拭保养的麻烦,少了担心被盗的忐忑,你甚至可以将它搁置在路旁而不必上锁,办完事情可免却开锁之烦,一抬腿,便可哼哼上路,却也好不洒脱,羡煞同僚。

破车是破的,但我骑的就是这个破劲儿,我骑的就是这份无遮无碍,任性使气。风风雨雨,来去任我,伴我驰骋,溅点泥,掉点漆,都是极次要的,重要的是那种活力,那一往无前,义无返顾,排除万难的冲劲。

我期待的学校生活 篇3

期待ING……

小雨蝶:我希望学校能让食堂的工作人员轻松些,让他们也能有精力好好做饭,这样抱怨饭菜难吃的同学就会少一点;我希望学校能把校服做得更好看些,这样就不会再有同学不愿意穿校服……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在我毕业后,学校还能欢迎我回去看看老师,看看这所曾经被抱怨过很多次、但等到快要离开的时候,却会让我心中充满不舍的学校。

东风破:作业少一点,拖堂少一点,放学早一点,到校晚一点,体育课多一点,假期长一点……

保持微笑、继续我的骄傲:希望老师少布置点作业,课堂上能留些时间给我们写作业;希望老师少给班干部布置点工作,让他们下课后也能休息会儿;希望食堂的大妈盛菜时能多给几块肉,不要每次我们都只吃到两块大骨头;希望没吃饱时,可以再去加些荤菜吃;希望汤不再只是一碗白开水里漂着两片“绿翡翠”;希望早上可以晚点到校……啊,我好像太贪心了吧!算了,还是苦中求乐吧。

一地斑斓:我认为学校现在还不错啊,就是和小学相比作业多了好多。希望作业少一点,让我们也有一些空余的时间。还有,希望老师不要占用其他课。好紧张,马上就要月考了,压力山大啊!

景天:我们最头疼的是老师爱向家长打小报告,无奈我只好组织大家加入“游击队”,每天和老师打“游击战”,但我真不希望这种情况长久地持续下去,我们希望能和老师好好相处。

小精灵:我觉得学校应该减少学生的压力。老师每天都说作业多一点是为了我们好,可是多到我们做不完,这也是为我们好吗?

现实派

心尘の驱动者:我觉得学习就是要靠自己努力。其实学习生活中有许多乐趣,进步是乐,成功是乐,有知心朋友也是乐……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现状,但要学会主动寻找快乐。

中华少年:我比较向往美国的学校,但我们这一代人,恐怕是享受不到了!谁叫明天的美好还在等着我们去创造呢!

Give me a chance:现在的一切,我们分毫都改变不了,只有未来是可以改变的,那就靠我们自己努力吧……

诗小诗:有时候觉得学习真是一件被逼无奈的事情,可又有时候,一个好分数就能让我笑逐颜开,看到父母欣慰的表情,就又觉得很快乐。苦和乐都是相对的,大家要摆正心态呀!

笑笑的话

学校公共生活的缺失及重塑 篇4

(一)何为学校公共生活

我们可以依据学生的生活场所将其生活分为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学校生活三个范畴,其中家庭生活主要以家庭伦理为基础,强调学生的私德;社区生活虽然强调公共性,但不是以培养学生的公德为目的,而是要求展现、检验公德;而学校组织本身具有公共性、伦理性、育人性的特征,因此学校生活既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又是一种以师生、生生相互交往而形成的教育生活。第一,作为特殊公共生活的学校公共生活,是指师生、生生作为平等主体以一定的法理规范为准绳就公共事务进行协商对话,以追求问题解决、维护公共利益和良善秩序,并能够培养学生公共价值观与公共知识、公共交往能力的民主的、联合的教育生活。第二,作为教育生活的学校公共生活,是指学生在广泛、积极参与公共生活过程中,能够得到师长的理性引导,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学校公共生活对于学生公民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价值。

学校公共生活的建构应该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既要强调复数性儿童本位,尊重不同的个性表达与私密空间,还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儿童发展的特点,逐步引导儿童自然、自由、自觉地成长为社会公民。本文所探讨的学校公共生活主要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之外的课外活动、课间休息为载体,既强调学生的自主自治、自觉自愿、自由平等,又强调学生的边界意识、责任意识与权责一致,旨在促进学生公民人格养成的公正的、具有关怀伦理的团体生活。

(二)学校公共生活的缺失

中小学生一直被家庭着、学校着,却缺乏公共生活体验,逐渐丧失公共交往能力,成为家长、教师争相标榜自己的工具和武器。在我国影响中小学生进行公共生活体验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第一,杜威提出公立学校应该创造讲民主的公众,而科层制的管理机制以及韦伯所言的学校地位文化恰恰阻抑了民主公众的生成。学校公共生活由教师主导,被形式化、官方化,脱离中小学生生活实际,从而缺乏吸引力。第二,迫于升学、就业等压力,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被学习占据而缺乏体验公共生活的时间和机会。正如卢晓东教授所言,超负荷的学习量在强化基础的同时,会诱使我们陷入“范式陷阱”,固化思维模式,阻抑创新。超负荷学习量、“三点一线”教育、“工厂式”标准化教育已然成为我们成人对孩子天性和自然、快乐成长的“暴力干预”,成为公众呼吁教育为孩子留白,建设学校公共生活的强大动力之一。

(三)重塑学校公共生活的路径

面对学校公共生活的困境,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校公共生活的主体是谁,学生还是老师?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好公共生活中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对于学校公共生活的主体有“学生说”也有“老师说”,但无论谁是主体,都应以作为公民的个体与公众而出现,只有前提为公民,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才有可能走向平等的主体间性。第二,我们该如何理解学生的公民身份?中小学生怎样才能由“是公民”到“做公民”?公民培养与形成的关键在于以学生的生命在场取代身体在场,充分理解学生的社会身份、情感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负责任的公民生活。第三,我们一再尊崇的学校公共生活的道德维系,诸如“公约、理性、平等、关怀、责任”等,到底是在强调做还是强调不做?我们应以此为契机,使学生学会站在弱者的角度去看世界,看生活,学会保护弱者。第四,学校公共生活应该走向理性化还是情感化?应该依靠法律、契约、公约来维护秩序,还是依靠道德、人情?是否应该超越理性与感性,以关怀伦理为核心?

参与学校公共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公共精神、民主合作能力,使之成为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创造者、承担者。面对学校公共生活现状,我们应该从德性视角来反观我国学校公共生活的现状,并透过公民社会的伦理要求来探索重塑学校公共生活的可行之路。学校公共生活的开启主要在事实与价值层面来展开,事实层面主要指学校公共生活的具体形式,价值层面主要指学生对学校公共生活内涵、伦理基础、公共价值等的理解。[1]在事实层面,学者们主要围绕下述几个方面来谈:第一,学校公共生活的良序善好依赖一定制度的规约,比如听证会制度、班级制度、学校章程等。目前,很多中小学正在进行提现公共价值与理性精神的现代性学校制度的设计与实践。学校制度以公约的形式出现,既能吸纳学生的智慧与声音,得到学生的广泛理解与认同,又有利于学校管理扁平化,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主体间性。第二,活动是学校公共生活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实现公共参与,学会公共交往,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第三,公共生活需要公民组织,因此重塑学校公共生活需要重塑学生组织。学校应该给予学生组织一定的发展空间,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发展,为学生发展,让学生自觉自愿参与,实现学生的自主与自治。

在价值层面,主要围绕学校文化与公共话语来谈。第一,学校文化与学校理念是学校公共生活的灵魂,也是学校组织各项活动的背后机理与价值引导,因此建设人文学校,守护学校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建构学校公共生活有重要的价值。第二,学校公共生活的开启还需要依靠公共话语,其形式主要包括演讲、辩论、办报等。第三,学校的公共生活应该尊重学生的年龄与心理发展规律,符合学情,使学校生活儿童化。这也有助于推动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依儿童年龄与心理特点分层,实现各年级段学生过不一样的生活。

摘要:学校公共生活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对塑造学生的公共品质、公民人格等有着重要价值。然而,由于科层制、课业负担以及狭隘的利己主义等原因使学校公共生活官方化、形式化、虚假化,如何重塑有德性、民主的、真实的学校公共生活成为教育者当前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学校公共生活,缺失,重塑

参考文献

初中学校生活日记 篇5

这六年来,我还在教师的培养下,慢慢发展起来,无论在学习上和品行上,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回忆我初进院校的情况下,真的是一个顽皮愚昧的小朋友。但如今,我已提高了很多专业知识,并明白人生道理。这彻底得益于老师们很多年来对于我细心的教育和关爱。

还记得读一年级的情况下,我经常被年纪大的同学们欺压,内心觉得很难受、很憋屈。教师了解后,便经常宽慰我,激励我,叫我顽强起来。与此同时,劝我不要和欺压我的小伙伴争吵,要爱人如己。当我懂得了这一大道理后,便确实没向她们报仇。没多久,大家还变成朋友。

在读了三、四年级的情况下,还非常少有同学们了解我,我也不做积极去结交她们,因此我很孤独。教师好像看得出了我的心事,教我结交朋友应积极点,那样好朋友才会多。我就懂了这一大道理,因此便积极去找个朋友了。

升上六年级之后,我身体比较弱,经常得病。有一次,教师发觉我并没有念书,便通电话到我们家。当了解我得病以后,她要我安心静养。还特地分配同学们把当日的课程送过来,这真使我十分打动!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篇6

我有一个梦想,梦想成为一个科学家,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我有一个梦想,梦想有一天,自由地在大学听课,与专家教授面对面地探讨问题。

今天,所有的梦想都照进了现实,我们走进了清华园,走进了中科院,我们可以当一天科学家,可以与科学家面对面。总有一天,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都能安放我们的课桌。

不,整个地球。

不,整个宇宙。

都是我们的课堂。

……

(摘自《北京海淀社会大课堂高峰论坛暨特色活动博览会》开幕式学生主持词,作者:吕玄瀚 张亚宁)

这是2009年5月16日,在美丽的清华大学校园举行的北京海淀社会大课堂高峰论坛暨特色活动博览会开幕式上,小主持人们的心声,也是所有深受应试教育束缚的孩子们的呼声。

一、素质教育新拓展的一次盛会

社会大课堂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的一项素质教育工程,这既是政府从教育的角度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体恤学生需求的一项实事,也是利在当代、惠及长远、造福子孙万代的一件大事,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郭振有,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科普部副部长王延祜,教育部基教一司校外教育处处长吕同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朱小蔓,中国科学院规划战略局局长潘教峰,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程建平,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郑萼,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德育处处长关国珍,北京市教科院副院长张铁道,中共海淀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副区长贾沫微等相关机构的领导和专家,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高校负责人,海淀区中小学校校长、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负责人、乡镇街道教育主管、校外联系会议成员单位负责人以及家长代表近千人参加了开幕式。

为了贯彻落实市教委关于推进社会大课堂持续深入发展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社会大课堂的建设与应用,海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教工委、教委进行了精心组织部署。海淀区专门成立了以区委常委、主管区长为首的社会大课堂统筹协调办公室,由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26家成员单位参加,为海淀社会大课堂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海淀区教委结合海淀资源特点,深度开发并充分发挥区域科技教育文化优势,借助社会大课堂的广阔平台,积极与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区域资源单位沟通协调联合联动,共享共生,努力探索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效结合,共同育人的创新之路,努力形成海淀社会大课堂的区域特色。在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的热情支持和通力合作下,由海淀区教委、清华大学、科教院、中科院、科学传播办公室联合主办,由区教委社会大课堂办公室、清华附中、中科院联合承办本次海淀社会大课堂高峰论坛暨特色活动博览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特别是对基础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比较封闭,教材、课程、教育教学管理和学校的运营模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社会脱节的现象。这使学生不太了解社会,走到社会之后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比较艰苦的凤凰涅槃的过程。

在本次高峰论坛上,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孙鹏主任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更新教材的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但是总的来说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方面,我们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的保障,现在还不完善。另外,海淀区是一个高科技园区,是一个大学和科研院所云集的地区。“整合这样的区域资源,更好地为我们的学生服务,这一直是我们在不断思考的问题。这次活动,不仅为我们学生提供了走进清华,走进我们的科研院所,直接与我们的科学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不仅是为我们开启了参与科学实验和丰富科学知识的大门;更重要的是使我们的孩子们、学生们真切感受到社会科研人员、专家学者对他们成长的关心”,他说:“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他们之中,一定会涌现出新时代的科学家。在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的这段经历,也许会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决定作用,为他们的一生留下不可磨灭的意义。”

一个让学习伴随人一生的社会,一个为孩子成长提供无偿服务的社会,一个把教育视为崇高神圣的善举的社会,一定是个现代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我们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社会大课堂就是要更好地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和不足,释放师生的主体性,就是要释放社区和诸多教育机构的教育力。

据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张凤华介绍,本次活动由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五个重点活动组成。一个中心是本次高峰论坛和特色活动博览,两条主线是体验清华、体验中科院。本次活动最大的亮点为“双百行动”,百名清华大学学者解读百科知识,让孩子在清华大学上一节实实在在的实验室探究课。另一个特色就是在中科院举办的“五个一”活动,即体验当一天科学家,搞一次科学探究,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一节课,表演一场科普剧,与科学家进

行面对面的研讨。中科院和清华大学将对中小学生开放30个研究所和32个实验室。这次活动历时一周,参与师生有8000人次。

二、学校教育的自我超越

社会大课堂和学校教育有什么不一样呢?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铁道认为,“社会大课堂”实际上是一种教育创新,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现代社会当中学校教育的自我超越。社会大课堂的意义是社会的资源为学校所用,同时学校自觉地利用社会资源给我们的学生包括老师提供以前没有过的全新的与时俱进的正在生成的知识。学校教育是一种间接体验,前人积累了知识,以教科书的组织方式,以课堂的传递形式来让学生去感受。社会大课堂是一种直接体验。这种直接体验是学生亲自去观察,亲自去思考,亲自去上手,亲自去解剖。这是社会大课堂不同于课堂学习主要的区别。

海淀区通过挖掘、培育、整合教育科技资源,打造大课程、大教育资源平台,全力为中小学生构建多元、开放、优质的学习环境。从2008年初开始,遴选了70家区域资源单位作为海淀区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积极推进校外教育机构建设,加大对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和素质教育基地的投入,充实8个地区活动中心社会实践基地职能。另外,海淀区成立“校外教育志愿服务团”,招募在校大学生、专家、社会工作者开展志愿服务,协助进行活动组织、项目辅导等工作,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大课堂的建设中。

为了实现大课堂学生用得上、喜欢用,受到教育、接受历练、提升素质,海淀区将社会大课堂建设的着力点放到了联体、联动、联合上,积极探索了“六大行动模式”,即大中小学联体模式、项目课题带动模式、企业社团参与模式、学校社区联动模式、学区整体推进模式、综合应用常态模式,努力构建校内外融通、全社会育人的格局。同时,注重资源整合和整体效益,坚持“四个结合”,即大课堂建设与德育工作结合、大课堂建设与课程改革结合、大课堂建设与校外教育结合、大课堂建设与管理创新结合,保障社会大课堂的生命力。

三、走进社会课堂播撒科学梦想

本次论坛期间,记者跟着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在清华大学机械与工程系的教学实验室,听取了老师生动活泼的有关机器人的课程;参观了清华大学化学系摆放着诸多仪器设备的实验室;在清华大学实验物理教学中心,实验室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几十个有趣的实验,观看了3D电影,并吸引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清华大学行为与沟通实验室,清华的老师向学生介绍了人才的测评,并让学生做了“职业兴趣测试题”,让学生提前关注自己今后的职业定位,做好人生的规划……可以说,这些实验和课程不仅让中小学生有在清华大学上课的机会,而且对培养学习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初二年级的刘畅同学认为,社会大课堂是发现真实问题的地方,是提供各种社会资源的地方,是解决问题和创新的地方。北京理工附中高中一年级的周亚楠同学曾经在中科院的微生物所学习分子生物学,她认为,在社会大课堂,她学习到了前沿的科学技术,体验到了不同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学习到了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判断,并且懂得了尊重和真诚。

清华大学精仪系摩擦学研究所所长邵天敏教授说,实验室的工作实际上某种程度就是延续中小学时代的游戏、玩具。中小学的时候搭积木,大学的时候在大学实验室里可能也是类似于搭积木的工作,只不过是在更严谨、更完备的基础上,要知道为什么去搭,怎么样去搭。小学的时候只是搭着好玩,来实验室参观学习实际上就是要消除这个神秘感。物理学界非常重要的发现和理论的出现,实际上都是在一些非常简陋的讨论下做出来的,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兴趣,只要能够钻研下去就能成功。十几岁的青少年想象是非常丰富的,两个非常著名的华人丁肇中、杨振宁,他们获得诺贝尔奖都是三十几岁,这之前有个过程,也许他们在二十几岁就已经表现出相当强的能力和潜能,这肯定是与他们在中小学时代的兴趣培养分不开的。

作为中学校长,清华大学附中校长王殿军认为,有时候给他们在脑子里播撒一个科学的梦想,一粒科学的种子,可能比教给他们更多的知识更加重要。走进社会课堂,首先让学生看到的是一些重要有趣的事情,这样能帮助学生们开阔眼界,增长兴趣。社会大众希望能够弥补我们学校教育的缺陷,让我们的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产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四、社会大课堂是一项系统工程

对于海淀社会大课堂的有益探索,中央教科所专家认为符合教育的发展要求,符合海淀的地位和使命,经过探索和实践,必将能够更好地发挥海淀的优势,强化海淀的特色,引领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海淀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今后海淀区将进一步加强艺术、国防、人文、革命传统、绿色农业及社会公益教育活动的校外实践基地和活动场所建设,争取在2010年前,开发出涵盖面更广,内容更丰富,与学校课改同步,与学生现实生活融合的200家大课堂,满足广大未成年人的成长需要,把社会大课堂做成民心工程。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校外教育处处长吕同舟说,开展社会实践大课堂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科学的规划和指导,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促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一种新型的校内外结合的教育形式,需要不断地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保障措施,才能有效地实践并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学校生活 篇7

一、现代学校“公民教育”与政治生活的 互动

学校“公民教育”的成效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进步密切相关。由于“公民教育”的思想、内容、形式与载体等关键要素受制于政治, 所以政治生活的开放与包容能促进学校开展生动、活泼的“公民教育”。同时, 学校的“公民教育”能推动民主政治的进步。它通过树立人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社会意识和群体意识等, 对政治生活发生反作用。

我国的“公民教育”从无到有, 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私有财产受到更大的保护, 人们的民主权利也获得更多的保障, 在这种背景下, “公民教育”蓬勃发展, 既有效提高了人民的民主权利意识, 又对建设公民社会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当下, “公民教育”理应有更大的发展。尤其是学校的“公民教育”应努力帮助学生确立主人翁的地位, 使他们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学校“公民教育”与国家意识重建

学校“公民教育”应树立学生正确的国家意识。因为, 学生生活在国家之中。而国家通过意识形态、行政机构和公共场所等与公民的生活发生联系。国家需要人民献身, 这既是人民对国家的义务, 又是学校“公民教育”强调的内容。但随着现代政治科学的兴起与传播, 国家逐渐成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这就需要公民对国家持冷静、客观的态度, 并具有反思与批判的意识。同时, 学校“公民教育”一定要强调国家对人民的义务与责任。

三、学校“公民教育”与社会生活重建

当下, 学校“公民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 社会生活决定学校“公民教育”的成效。例如, 政府官员、富豪人士等优势阶层的行为对社会风气具有一定影响, 对学校“公民教育”具有一定冲击。因此, 学校应做到两点:一是正视现实生活的复杂性, 并如实呈现给学生, 以形成学生的社会批判意识;二是帮助学生树立对社会生活的警戒心理, 以便在不利的环境中坚守公民的道德素养。

四、学校“公民教育”与道德生活重建

我在加拿大的学校生活 篇8

一、关于外教课的观察和思考

Amy是正宗的法国女人,在她主持的半天课堂里,授课除了朴实无华全程使用法语外,我发现各个班级的法语老师们都还担任了艺术课和体育课。这让我感到,国外重视外语的程度比我想像的还要重视。从时间上看,从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他们的授课时间跟英语授课时间都是对等的。从形式上看,外语不仅承担语言方面的训练,而且还把法语用到艺术体育课堂上,着实让我很惊讶。

加拿大的法语课堂真是太吸引人了:这一周,在Amy的每个半天里,孩子们自觉的说着法语,制作母亲节贺卡,贺卡上写有以mother每个字母开头的自创的法语诗句,漂亮而有创意;制作纸袋手偶;学习南极洲后用气球和报纸做成立体状地球;续编法语故事的结尾,并制作法语卡通故事片……我还看到教室里,琳琅满目的手工法语装饰的灯笼,发芽的花种子,还有写满法语的4月22日地球日卡等等;在体育馆里Amy老师用法语讲规则组织活动,孩子们耳濡目染法语,一点不觉语言陌生或障碍,跟随老师的法语指令玩得尽情尽兴,真是愉快而有趣的外教课!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孩子们用法语续写故事的结尾,自制卡通片,我也有幸学会了制作有声卡通片。这一天Amy神秘有趣的讲了“咕咚来了”的法语故事,然后到故事快结尾的时候Amy老师不讲了,她请孩子们发挥想象,故事会有什么样的结尾,结果孩子们给出了许多种不同的结尾来。紧接着,Amy老师拿来ipad打开软件,边画边把孩子说的结尾记录下来,不久,一个有声卡通产生了!示范结束,Amy老师给孩子两人一组合作自己续编的故事,孩子们自己在Ipad上绘画,自制法语卡通片。真是一节有创意有趣的法语课啊,我想孩子们一定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老师。

二、气氛浓厚的母亲节,孩子们写给母亲的一份信

本周日,五月份的第二个周日是母亲节。从学校到课堂处处飘满浓浓的温情的感恩母亲感恩母爱的气氛,各种活动都渗透母亲的主题。

在法语老师Amy的课堂里,是孩子们动手动脑制作法语诗歌贺卡,还有人手一份的小盆景,孩子们亲手为母亲在上周就播种下去的万寿菊,据说那是两周就可开花的种子,母亲节时就可以开花了,盆景上写上了英法对照的对母亲说的重要的一句话和孩子的姓名。放假前,孩子们每人手捧纸袋装上盆景,我能想象每个母亲在收到这份孩子亲手种下的花时的感动。

Loouise的英语课堂是写给母亲的一封信。显然,写信不是新授课。我趁此也认真学习了Loouise老师娴熟地拿捏授课的轻重缓急的节奏技巧,体验西方人正宗的写信程序和方式。

Loouise先谈母亲这个神圣的词汇,她用最华美的诗歌开启孩子们的心;

然后Loouise把贺卡样本拿出来,讨论母亲节快到了,告诉孩子们贺卡的左边有了法语诗歌,右边会有个小信封,将要装上一封自己写给母亲信;

紧接着师生一起以最快速度复习了信件基本要素及格式:称谓,日期,主体,落款等。(国外的信日期是写在右上角的)针对二年级小朋友,老师开始示范,从大体格式入手,把格式先写好,最后把重点放到主体上讨论:老师采用了一种发散的形式,从母亲一词导出许多孩子们的话语来--那是一种声音,来自孩子们自己的,对母亲的心声;点点滴滴都是来自孩子们敏感的生活发现。

最后孩子们起草,老师逐个审核,审核通过或被建议后最后正式成稿,我一篇一篇的尾随着读他们的信,国外的孩子写得还真多,我想这该源于孩子们会触摸生活的心和老师的唤醒吧。学会感恩,这是多么重要的课题啊!生命因为感恩而幸福满满!

三、学校书市(book fair)

周三,Loouise带领全班来到学校书市,尾随其后的还有其他班级,这里全是琳琅满目的各种书和图片,学习用品甚至小玩具,全部由一家厂家提供的,每个学生都精心的挑选,有的还买了很多本,然后学生自己付账,很是热闹。

Loouise热情的告诉我,学校通过这次活动,赚的钱就会扩大学校图书馆规模,添置新书。这种书市活动一年两次,每年的五月份和九月份,这样的活动,既扩大孩子读书视野,培养学生学习力,又借此为学校添砖加瓦,真挺有意义的。难怪,Kemptival公办学校图书室大得惊人,书多的惊人!

四、文艺汇演(talent show),由舞台联想到教育

周四下午和晚上,Kemptival Public School开展了两场一年一度的文艺汇演。值得一题的是,我看到他们的宣传单,每个家长都得付20加元才能观赏的,一家三口来可以优惠到50元,而家长觉得这样挺好。

每个节目里,无论精彩与否,舞台上的每个孩子都非常自信,大方。

在学校两个多月来,我从来没有见过任何老师失态过,每个孩子都是如此自在快乐。我也没有见过特别极端的特别逆反情绪的孩子,我眼中的孩子都是那么通情达理,偶尔也有调皮管不住自己的孩子,却没有浮躁不安的老师,老师通常是提醒暗示,三次提醒无效的惩罚是取消他自由玩的时间,这种方式很凑效,这让孩子们知道,浪费的其实是自己的时间,跟别人无关。

当前学校学生道德生活的理论探析 篇9

一、“道德生活”概念的涵义

道德生活是人类将道德纳入生活之中并以道德来指导和引领生活的生活, 是立根于生活之中同时又赋予生活一种意义和价值且能够予以自由选择的生活, 是即渗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又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作一协调统合且要求和谐发展的生活。 (1) 道德生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是对人们生活行为进行善恶的评价, 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活。现今我们对道德生活内涵理解分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的道德生活是指保持善良和正当的生活, 按照道德要求进行生活, 排斥一切不道德的行为和现象。广义的道德生活是能够正确区分善恶, 以善恶评价进行生活, 广义道德生活即包含狭义道德生活, 又包含其他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和行为。本文所论及的道德生活, 包含广义和狭义两种, 学校学生通过道德教育, 分清善恶, 以善恶评价为准则进行道德生活。

道德生活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学生道德生活培养也是道德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才, 学生的德育水平关乎国家整体素质水平, 学生道德生活出现状况应及时发现并提出积极改善对策。本文侧重研究学生道德生活现状, 认为学生道德生活即是广义道德生活中善恶的区分, 又是从学生注重道德问题, 认真学习道德知识, 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 确立明确道德目标和追求更高道德境界进行研究, 深入发掘学生在学校中道德生活出现的问题, 它是道德教育在生活中的体现, 也是精神生活一个重要方面。

二、道德生活相关概念辨析

学校学生道德生活应构建一种高素质、高品质的生活, 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素养。通过学校学生的道德生活与日常生活、德育生活、文化生活和公民政治生活的四方面结合, 培育出良好的学生道德生活环境, 促使学生确立明确道德目标和追求更高道德境界。

1. 学生道德生活与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中包含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而道德生活从属于精神生活, 是上层建筑, 所以道德生活蕴藏于日常生活之中, 是日常生活的道德体现。学校学生的道德生活要以日常生活为基础, 回归于学生的日常生活,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和道德教育来引导学校学生的道德发展。相对于学校学生的生活而言, 日常生活显然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教育回归于日常生活将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从这个方面上来说, 学生道德生活应时刻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存在形态, 通过发现日常生活中的 “恶”, 彰显日常生活中的 “善”, 以它为标准来建立一种更加合理的、更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日常生活, 最终促进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的日常生活。

2. 学生道德生活与德育生活

早在古希腊时期许多学者就致力于追求至善美德,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 德性是理性地选择道德行为的道德禀赋和人格品质, 同时也是一种过好生活的艺术。因为, 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2) 在中国孔孟也同样致力于研究德育品质, 从诸多学者提出的德育观点我们了解到, 德育生活是包含德育涵义和价值、追求更高道德理想的一种生活。德育生活同样也是来自日常生活, 但它又以日常生活不同, 超越了日常生活进入一个更高的道德境界生活。培养学校学生的德育品质, 引导学生的养成良好的美德, 通过善良、诚信、公正、友善、勇敢、正义等等, 用这些伦理美德来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

3. 学生道德生活与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是道德生活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重中之重。文化生活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于道德生活很大一部分是由文化生活构建的, 没有文化, 我们什么都不是, 甚至都不是人这一物种。虽然人类创造文化, 但是文化是与人类相辅相成的, 文化生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引导着人们向善, 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所以文化生活是重中之重。学校是学生学习文化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学生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 文化水平高, 道德生活就会提升, 相反会使道德生活下降。由此可见, 我们不能忽略对学校文化生活的建构, 要通过建构一种高品质的文化生活来陶冶和培育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4. 学生道德生活与公民政治生活

由以上三点, 我们了解到道德生活需要回归于日常生活、德育生活和文化生活, 以此来帮助学生实现道德修养的现实性与超越性的构建。但是, 我们也应该意识到, 在我国政治稳定, 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人们不应只是过着日常生活、德育生活和文化生活, 我们应积极融入公共生活。国家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公民的政治生活, 我们需要唤醒公民权责意识, 不断改变着人们以自身为中心的生活样态。学校应该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公民的政治能力和政治行动能力, 这已经成为了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道德生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的, 它需要在学校生活范围内建构一个适合于公民政治生活空间, 来促进学生的公民政治思维的养成。学校教育学生不仅作为受教育者生活于社会中, 同时更是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而生活于社会, 学生同样享有公民所具有的权利, 同时也必须学会承担相应的公民责任。

三、道德生活的类型

道德是以善恶来划分, 道德生活同样可以分为三种: 社会道德生活、家庭道德生活、学校道德生活。

1. 社会道德生活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 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 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学生也是社会的一员, 即可以享受公民的权利, 同时也必须履行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做到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和关心他人。身为社会的一员, 学校学生应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以此作为自身道德生活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学习和保持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构建优越的社会道德生活, 保持良好的社会道德生活环境, 使学生可以安心在学校接受教育, 获得更多文化知识和道德素养, 对培养学生道德生活其重要作用。

2. 家庭道德生活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 是家庭道德生活的第一场所, 也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婴儿出生后逐渐具有社会性, 培养良好的道德教育观念, 这和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他们自身待人接物的态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往往给家庭成员和子女留下很深刻的影响, 他们在日后的成长和学习中往往以此为基础并作为判断的参照物。因此, 家庭的道德教育对子女成长有着很大的重要性, 父母对培养子女的道德教育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

3. 学校道德生活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二个家庭, 学生离开父母家庭教育以后, 在学校度过漫长的学习生活, 对道德品质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对学生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 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通过思想品德课程来教育学生, 使学生了解到个别道德教育可以加强和影响学生道德生活。学校是教育的主体, 其中教师身为言传身教的行为者, 在对学生受教育者进行文化和道德教育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目前学校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例如: 学生是否注重道德问题, 是否认真学习道德知识, 是否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 是否确立明确道德目标和追求更高道德境界等等, 这些问题让现实生活对道德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使得学生道德生活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道德教育者 ( 教师) 积极面对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 从学生切身道德生活的需要出发设计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向学生传授与现实生活相观的道德教育, 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四、道德生活的特点

1. 道德生活是人类特有生活方式

道德生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生活方式, 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方面。除了人类之外的其他生物包括植物、动物, 它们只是单纯的生存, 并不具有道德。荀子在其 《荀子·王制》 中提到:“水火有气而无生, 草木有生而无知, 禽兽有知而无义, 人有气有生亦且有义, 故最为天下贵也。”早期许多儒家学者认为, 人类之所以异于植物、动物就在于人类有独特的道德, 可以过上有道德的生活。动物是不具备仁义道德的, 同样也没有礼教, 然而如果人同时舍弃了仁义道德和传统礼教, 那人就没有办法与植物、动物区分开来。

2. 道德生活是特有的一种精神生活

道德生活是一种精神生活, 类属于上层建筑, 是一种以物质生活为基础的精神生活。人的生活可以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是人类最基本的、最原本的、必须的生活, 同样也是道德生活的基础。但是人类生活的目标、价值和意义并非是为了生存而活, 人类不断尝试脱离肉体从物质生活走向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然而精神生活又是依附于物质生活的, 只有满足物质生活, 道德生活才可以向着这一基础无限超越, 人不应只是活着, 人会为了更高生活质量或者更有价值的生活而活着。虽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两个不同面, 但它们并不妨碍彼此的存在, 它们是对立统一的, 二者相互作用形成 “道德生活”。

3. 道德生活是对道德进行评价

道德生活是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 它在促使人们不断地去追求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这是有别于动物的。道德生活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不同, 原因在于道德生活是在追求人生价值、人生理想和人生意义, 人是一种有思维能力的动物, 在追求人生的目标时, 渴望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对于动物而言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就是十分美好的生活, 但是人类不单单只是生理需求得到满足, 他们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人类往往是拥有两个世界, 一个是现实世界, 而另一个是精神世界, 二者相辅相成, 精神世界不断完善作用于现实世界, 现实世界为精神世界提供有利的条件, 引导和激励精神世界不断创新。

五、“道德生活”的衡量标准

学生道德生活衡量标准说到底就是要弄清楚, 用什么标准来度量学生的道德生活, 用什么尺度来衡量学生道德生活水平, 并观察其是否达到了社会所期望的理想值。本文研究学校学生道德生活现状, 对学校学生道德生活状况的衡量标准分为五点, 分别是学生“是否注重道德问题”, “是否认真学习道德知识”, “是否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 “是否确立明确道德目标和追求更高道德境界”依此分析目前学校学生道德生活状况, 陈述学生道德生活的问题、成因, 提出修正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泽应.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东方出版中心, 2014, 6.

学校生活 篇10

一、提出“生活作文”的背景与意义

1、以人为本的理念。目前课程改革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 认为教育者的责任是让学生学习关于生活的知识、经验, 具有生活的技能, 能够提升生活的质量, 使生活丰富、多彩、积极、健康、自由、快乐。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学, 在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方面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学习语文就是学习生活, 学生只有热爱生活, 有丰富的感受, 才有作文的愿望, 才能写出内容充实的文章。“生活作文”要求教师在生活中寻求一切可以教育的资源,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感悟生活, 并通过作文再现生活, 在吸收——消化——运用的过程中理解生活的真谛, 从而明确如何处理人与自我,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关系。可见, 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服务于生活的“生活作文”教学是与人本主义教学观一脉相承的。

2、大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 而且课外资源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在语文教学中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应该打开校门, 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生活, 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学生不仅属于学校, 更属于社会, 要突破校园四角天空的束缚, 置学生于社会大熔炉中, 让学生在不断的开拓创新中健康成长”。“生活作文”正是以生活为依托, 在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创设生活中表现生活、反映生活。因此, 它遵循大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3、我们一直在进行中等职业学校“生活作文”教学的尝试, 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而我校又地处塞外边陲, 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为我们提供了教育教学的源头活水。因此, 从生活内容到对“生活作文”的研究积累来看, 中等职业学校“生活作文”教学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意义。

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核心是社会实践, 应给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机会, 让他们从体验中获得生活的感受和对世界的认知, 获得人生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经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写作教育存在的一些差距与问题:

1、在写作教育实践中, 部分教师过多关注与强调写作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而没有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2、缺乏对活动资源的综合利用。写作教育活动大多围绕作文的写作对学生进行辅导, 基本没有离开集词造句、范文评点一类的教学方式。没有很好地利用地区的丰富人文资源和教育资源, 缺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写作营养的有效手段。

3、过分注重课堂教学的效果, 忽略社会生活实践对学生写作动机的激发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生活是一切写作的源泉, 努力引导学生开掘社会生活实践的内容, 丰富学生生活经历, 是作文教学的根本出路。

4、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写作基础薄弱, 不善于从生活中提炼素材, 缺少真情实感, 作文“三话化”倾向严重。即作文中假话、空话、套话太多。

三、笔者在“生活作文”教学中的尝试

1、课前五分钟板块

多年来, 我一直坚持把课前五分钟交给学生的教学模式, 内容丰富多彩, 有小故事、大道理, 诗歌鉴赏, 自我介绍, 成语故事等。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这四种能力密不可分。在准备演讲过程中, 需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 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这与“生活作文”也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几年的努力, 在这方面也收到一定的成效。

其一, 锻炼了学生们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 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

其二, 提高了同学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开阔了眼界, 扩大了知识面, 丰富了学生们的业余生活。常言道:“处处留心皆学问。”“悟性就在你的脚下。”同学们为了能搜集到有意义的题材, 在同学们面前露一手, 随时随地就能触发他们的感官, 去体验生活, 去表达生活,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其三, 沟通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心。从而让学生喜欢课堂、喜欢学校, 增强他们表现学校生活的愿望。

2、平时采取多种措施来强化积累

生活阅历、情感体验、语言语汇、方法技能、人文思想等的匮乏, 是学生习作中出现“编”、“抄”、“套”、“假”、“大”、“空”现象的最主要根源。唯有“厚积”, 方能“薄发”。丰厚的积累是通畅表达、自由表达、个性化表达的基础。因而, 我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自主体验、自主积累的意识、兴趣、能力及习惯。在帮助学生“脱贫”方面, 采取多种措施来强化积累:

其一, 抓观察, 丰富生活积累。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通过观察、记录、交流, 学生们不但占有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写作素材, 而且切实感受到了时时处处有生活, 自主观察、体验、思考、感悟、表达生活的意识、兴趣、能力、习惯得到了有效培养。

其二, 抓体验, 丰富情感积累。我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亲历体验、角色体验、换位体验等机会, 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校门, 走向大自然, 去观察万物的兴替, 去感受春天的气息, 去欣赏鸟儿的歌喉, 去调查环境的现状, 去体验劳动的艰辛……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丰富, 对周遭事物的感受能力也自然有所提升。

其三, 抓读背, 丰富语言积累。开展以“读背为手段、运用为目的”的读书教育活动,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如举行“美文赏析”、“故事演讲竞赛”、“读书心得交流”等) , 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多背记、多积累, 多交流、多借鉴, 多运用、多创新, 努力规范学生的语言, 夯实通畅、自由、个性化表达的基础。

其四, 抓熏陶, 丰富人文积累。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将教作文和教做人、生活结合起来。凭借教师言行和教学内容, 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努力做到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意识、生活意识。

四、职业学校“生活作文”教学的方法

1、加强课前五分钟板块的训练。

2、通过抓观察、抓体验、抓读背、抓致用、抓熏陶的方法, 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提高学生“生活作文”的能力。

3、学生文学社团的创办和学生刊物的出版。渴望自己及自己的习作被发现、被肯定, 是学生固有的心理需求。而这一需求, 恰恰是习作的最佳动力。为了倡导生活作文, 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我们可以创办文学社团和学生自己的刊物。学生刊物有一个导向, 就是关注学生生活, 选稿时尽量选择那些具有真情实感, 表现自己学习、家庭生活的文章。这样效果非常明显, 孩子们积极性也很高, 投稿会非常踊跃。

4、平时作文中优化指导过程。总结是作文指导过程所需的基本板块, 把生活引进课堂, 指导学生善于观察、思维, 学会反思生活, 从纷繁的生活中发现、捕捉、提炼写作素材, 提高学生生活认识水平。一句话, 就是用生活的观念指导作文, 用生活的色彩装扮作文, 用生活的情感营养作文, 最终形成“先生活后作文”的体验式作文教学模式。

5、组织各项活动, 配合生活作文练习。如:文娱活动、班队活动、征文活动、实践活动、公益活动、演讲活动、读书活动等。

6、作文教学中的阶段练习。在职高作文教学中, 我们可以探索阶段练习, 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第一年, 主要是进行记叙文写作的练习, 前半学年侧重记事, 后半学年侧重人, 在练习大作文之前, 先进行片段练习, 从写一个动作, 一个表情, 一个场景练习开始作文训练。第二学年侧重议论文的练习, 第三年进行综合练习。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写自己的亲身经历, 写自己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

中等职业学校“生活作文”教学是一个大课题, 需要老师们精心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观察生活, 表现生活, 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 因此也需要同行们一起来参与和探讨。

摘要:学生只有热爱生活, 有丰富的感受, 才有作文的愿望, 才能写出内容充实的文章。“生活作文”正是以生活为依托, 在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创设生活中表现生活、反映生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生活作文”作了一些尝试, 总结了一些方法。

《笨狼的学校生活》之二 篇11

井底之蛙

世界上有两千七百多种蛇,没有哪一种蛇有一个可爱的鼻子。

蛇只有两个鼻孔,没有好看的鼻梁。眼镜蛇小姐也一样。因为没有鼻梁,眼镜蛇小姐戴眼镜很不方便,所以,眼镜蛇小姐的眼镜不能像我们的眼镜一样,挂在耳朵上,架在鼻梁上。她的眼镜只得用一根橡皮绳绑在脑袋上。

眼镜蛇小姐天生就是这副样子,她没有鼻梁,不是任何人的错,尤其不是笨狼的错。但如果笨狼上课答错了问题,眼镜蛇小姐就会用粉笔头弹他的鼻子,因为笨狼有一个漂亮的大鼻子。

眼镜蛇小姐教算术。她的身子非常柔软,她教课很有意思。她教大家认哪个阿拉伯数字,就把自己的身体摆成哪个数字的样子,总是摆得又快又好。事实上,如果教10以上的数,眼镜蛇小姐就会觉得比较困难,因为她只有一个身子,没有办法摆成两个数字的形状。眼镜蛇小姐说:“当然,对你们来说,真正有用的数字是0到9,10以上一点用处也没有。”

笨狼说:“10以上的数有用!我们班上有十八个学生。要是没有18这个数字,我们班不就没有学生了吗?”

“不管有没有18这个数字,你们班都有十八个学生。这跟有没有数字没关系!小心你的鼻子!”眼镜蛇小姐说完,“噗”地吐出一个粉笔头,不偏不倚,正好打中笨狼的鼻子。

“打中了!眼镜蛇小姐,你又打中了!”笨狼高兴地捡起粉笔头,跑上去还给眼镜蛇小姐,“这节课,你第十一次打中了我的鼻子1 11也是10以上的数!”

鹅太太正好经过窗外,她听见这话,马上走进教室,警告眼镜蛇小姐:“眼镜蛇小姐,我提醒你注意!如果你再体罚学生,我会解雇你的!”

鹅太太走了。眼镜蛇小姐狠狠瞪了笨狼一眼,意思是说:“你等着吧,接下来有你好看的!"于是,她不怀好意地吐吐舌头,说:“现在,我们来做智力题。一只青蛙在100米深的井里,他白天往井上跳3米,晚上又退下去2米,他要多少天才能跳出井来?”

大家很喜欢做智力题。眼镜蛇小姐话音刚落,聪明兔、伶俐兔、猫小花、乖乖羊就把手举起来了。他们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回答问题总是又快又准。接着,棕小熊、淘气猴、小浣熊、红公鸡和白母鸡也表示自己算出来了。猪小胖和小狐狸还在抓耳朵。笨狼也在使劲想。

眼镜蛇小姐说:“棕小熊,你回答!”

棕小熊站起来回答说:“100天!”

棕小熊说完,淘气猴马上跳起来反对:“不对,是97天!”

聪明兔又跳起来反对淘气猴:“不对,是98天!”

教室里乱成一锅粥,有的说98天,有的说97天。猪小胖和小狐狸并没有想出答案来,这会儿也凑热闹,他们决定支持棕小熊,因为棕小熊的个子最大,最有力气,他们大着嗓门喊:“100天!棕小熊说得对!我们支持棕小熊!”

笨狼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像是被什么吓住了!眼镜蛇小姐示意大家安静,她一扭一扭地来到笨狼的课桌旁,故意问笨狼:“笨狼,这里有三个答案,你认为谁的对?”

没想到笨狼“哇”的一声哭了,他说:“眼镜蛇小姐,那口井在哪里?快带我们去救青蛙吧!”

眼镜蛇小姐吓了一跳,问道:“你发什么疯?”

笨狼说:“青蛙肯定出不来!井那么深,他会饿死的!”

笨狼的话提醒了大家:对呀!不管是97天、98天还是100天,那只可怜的青蛙不吃不喝,肯定没法坚持,他非死在井里不可!

“什么乱七八糟的!"眼镜蛇小姐说,“我是问你们要多少天,我没问青蛙是死是活!”

“我们连青蛙是死是活都不知道,当然不知道要多少天了!"聪明兔说。

“你呢,棕小熊,我再问你一遍,你认为到底要多少天青蛙才能出来?”眼镜蛇小姐用鼓励的眼神望着棕小熊。

但棕小熊也已经恍然大悟了。他坚决地摇摇头:“井那么深,不等青蛙跳出来,肯定早饿死了!”

“可怜的青蛙!”笨狼哇哇哭。

伶俐兔、猫小花和乖乖羊也跟着哭起来。

猪小胖看到大家哭,也哭了:“哇呜呜呜……”他决不放过任何一个练嗓子的机会。他的哭声像警报器一样响。目艮镜蛇小姐急忙用一个垃圾桶罩在头上当减音罩,飞快溜出了教室。

哭声一直持续到牛博士的语言课。牛博士弄明白究竟出了什么事情,急中生智,想起来一个故事:

“是有这么一只青蛙,住在一口深井里,他原来是想跳到井外看看天有多大,后来觉得还是不跳的好,因为他认为天应该只有井口那么大。这个故事后来就演变成一个成语——坐井观天。”

笨狼破涕为笑:“那只青蛙真傻!天哪会只有井口那么大,明明有我们森林镇那么大嘛!”

猪小胖说:“你才傻呢!天比森林镇大多了,一直到绿色草原那边都有天,我跟爸爸去看过……”

于是,同学们忘记了可怜的青蛙和刚才的悲伤,热烈地讨论,起天究竟有多大的问题来了。牛博士坐在讲台上,用善良的大眼睛看着这群活泼可爱的学生,又作起诗来:

学校生活 篇12

学校改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对学校现实状况、预期目标、可能条件、主要阻力综合考量。在已有的学校改进活动中, 人们经常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通过教育教学思想的创新实现学校改进, 二是通过管理思想的更新改进学校, 三是通过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以提高学校效能。三种类型大致可以归为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三种创新途径。三种类型各有优势:教育教学思想的创新是站位最高的一种改进活动, 其预期收益也最大, 但由于它的难度大, 持续的时间长, 因此要承担更多的风险。

2009年春季学期工作重点有两个:帮助学校明晰自身需求导向的策划方案或办学理念系统或文化总结报告;在实验小学、一小和五小三所学校做课例分析, 其他学校参与协作和观摩学习。

3. 实践反思与思考

香港的学校改进与发展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 大批来自中小学的学科专家被聘做学校发展主任, 参与中小学教育实践。大学专家是总策划者和指导者。丰台项目与其不同的是, 大学专家是组织者之一, 也是亲自参与者之一, 他们直接做学校联系人。

由于学校发展是文化建设和管理思想的更新可以借用商业企业管理的一些思想和做法, 往往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功效;但这种改进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那就是商业企业管理与学校管理之间的关联度问题, 一些企业管理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未必适合学校。以信息化建设为核心的技术改进日益成为学校竞争的主要手段, 也自然成为学校改进的突破口;但是, 由于技术改进的关键不仅仅是如何引进技术的问题, 而是如何将技术与学校办学的理念相结合、并转化为学校实际的教学与管理优势问题, 因此技术改进必须依赖于前二者, 尤其是办学理念的创新。

随着学校改进的深入, 学校办学效益和质量在不断地提高, 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但是现实中人

教学活动两个方面同时运做的, 这两个方面被专家们称做大齿轮和小齿轮的运转和咬合。因此, 丰台项目把擅长教育管理理论、见识广博的大学专家和擅长学科研究与指导的教研员结合起来, 组成小组, 共同做学校联系人, 目的就是兼顾学校大小两个齿轮的运转。两个方面作用不可替代, 但可以相互学习和交流。

在三方联盟中, 坦诚相见, 开诚布公是很重要的。学校提升的程度取决于学校开放的程度和坦诚的程度。真诚第一, 平等交流, 互相尊重是项目组的工作原则。信任、信心、信念和信誉是联盟共同们不难发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学校改进轰轰烈烈, 但另一方面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的教育生活质量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改观。调查显示, 教师目前的生活质量不高、生理耗竭和职业评价衰落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甚至有近六成被调查者有生理耗竭现象。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虽然不及其他学段教师严重, 但职业倦怠现象也是非常普遍的。有人对辽宁省大连市和铁岭市进行专门调查研究发现, 小学教师中有21.6%的人存在高职业倦怠特征。[1]与教师职业倦怠紧密联系的是学生的学习生活 (受教育生活) 倦怠问题。虽然学校教育在不断发展, 学校改进在持续深入, 但学生与教师一样, 未必能够通过学习而获得更多的快

的追求。

大学团队要关注自我建设, 包括沟通技巧的练习, 学习如何与政府话语和中小学话语形式的对接;遵守研究的一般伦理规则, 自我开放, 让中小学和政府也了解我们的规范和话语形式。这样三方沟通才能没有障碍。

联盟的三方都要充分考虑项目的风险。目标要有限, 行动追求实效。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合作过程是最宝贵的, 变化会悄然产生。这就是过程效果论。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中和) 乐。最新的研究表明, 我国中小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感受比较大, 以教育比较发达的北京为例, 学生中, 有14.8%表示对学习“不喜欢”, 有47.5%表示“疲倦”, 有20.7%的感到“枯燥”, 甚至有10.2%表示“绝望放弃”。[2]坦白地说, 虽然学校在持续改进, 但教师的教育生活与学生的受教育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改观, 因此有必要在继承原有改进理念的基础上, 将学校改进的重点进一步指向师生的日常教育生活。

基于日常教育生活的学校改进还有以下两点理由:第一, 无论是价值引领, 还是管理变革, 抑或是技术提升, 最终都要落实到人, 都要依靠人的变革。而人的变革最终要落实到人的生活, 教育变革的基点只能是一个, 那就是这种改进必须和师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必须能够改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活。否则, 外在于他们生活本身的任何改进举措, 都难以持久地发生作用。第二, 生活与教育有天然的联系, 改进教育必须从改进生活入手。从广义上看, 教育就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人是在一种生活中接受教育的。陶行知说, 生活就是教育, 有什么样生活就有什么样教育;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 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 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所以, 没有生活的变革, 期望达到理想的教育改进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理想的学校教育生活的基本特征

理想的学校教育生活具有诸多特质, 但最核心的要素应该有两点。第一, 它应该是一种师生“向往”的生活。生命的活动构成了寻常的生活, 它外在化地表现为各种“事情”, 但这些“事情”不代表生活的本质, 其根本在于一个生命体内在的“向往”。如果缺乏生命的向往, 那么生活就会因为“没意思”而显得单调而无味。教育生活更是这样。教育生活由教师“教”的生活和学生“学”的生活构成了一个互为一体的活动方式, 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同时起到主体的作用。就教师而言, 教育生活的核心是启迪青少年智慧与灵魂, 为青少年一生幸福奠基;是用爱来交换爱, 以智慧启迪智慧, 以人格影响人格。当教师怀着这样的“向往” (也就是持续改变教育生活的各种愿望) 去教书育人的时候, 这种生活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育生活。如果仅仅以教育为谋生、甚至谋利的手段, 这样状态下的教育生活就是在疲于奔命或敷衍了事, 教师也就永远无法享受到真正的教育生活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就学生而言, 理想的学习生活应该带有这样的“向往”:怀着对未来的憧憬, 怀着对知识的渴求, 怀着对高尚人格的无限向往, 在教师的帮助下, 去探寻和改造未知世界, 去努力地追求幸福和传播幸福。理想的教育生活包含高质量的“教”的生活和“学”的生活,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第二, 这种生活是具有自主性的、创造性的、幸福的生活。与生俱来的生命力是向上的、积极有为的, 但是由于受到现实中各种诱惑的蒙蔽和习性的干扰, 人的生命力有时候又会逆转直下, 与生命意义的走向背道而驰。因此, 人的意义就在于追求符合生命本源的、积极向上的生活, 学校改进也就是要实现符合师生生命内在要求的理想的教育生活。这种教育生活具有丰富的内涵, 但主要体现在教育生活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幸福等特质上。首先, 自主的生活回答了谁是教育生活的主人问题, 正确的回答应该是:教师是“教”的主人, 学生是“学”的主人。自主性的教育生活要求学校要解放教师、教师要解放学生、学生要解放自己。其次, 教育要实现人的价值, 而人的价值的最高形态就是创造。什么是幸福的、快乐的、成功的、完满的教育生活?标准应该很多, 但核心是创造, 通过师生的创造性活动, 感受深刻而快乐的体验, 从而赢得尊重, 获得尊严感。再次, 幸福的教育包括教育生活的幸福和通过教育生活而走向幸福两层意义。幸福需要物质条件作为保障, 但光靠这些是不够的, 尤其是在物质条件日益改善的今天, 必须提高师生感受幸福、享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教育的幸福更多的是通过教育而获得的内在的幸福, 是创造幸福和体验幸福能力的有机统一。

三、创造理想学校教育生活的主要措施

实现自主性的、创造性的、幸福的学校教育生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方方面面, 但基本指导思想归于两点:一是解放, 二是引领。解放就是释放师生创造自己理想教育生活的动力, 使得师生内心向上的“欲求”不被压制, 使得教学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引领就是要为师生指明发展的方向。根据这种“思路”, 我校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以改善教育生活为核心的学校改进运动的。

1. 加强价值引导, 提升教师的职业境界

在物质条件不能根本改变的情况下 (公立学校是不可能通过学校行为来改进物质待遇的) , 改进教育生活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价值引领, 改进教师的职业心态, 提高教师的职业境界。从根本上说, 教育是人类的灵魂事业, 它不是市场行为, 一个真正教育者 (注意不是一个开办学校的办学者, 而是教师) 不会是一个以教谋私的人。因此, 我校坚守理想的教育职业的价值核心——奉献, 并坚持对教师进行不断的价值引领。通过对“教育就是奉献”这个命题的理解、商谈、辩论, 使得教师普遍认识到, 奉献是教师职业最大的特征, 是获得教育幸福的源头,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不应该以教谋私。为有效提高教师职业境界, 我们基本同意教师职业境界四层次划分[3], 引导教师以此为标准主动与自己的思想意识相对照, 发现自己所处的教育境界, 通过自我反省, 有意识地由前两种境界向后两种境界转化。

为增强学校价值领导, 学校还重拾尊师重教的传统。但提出尊师重教, 并不是单纯号召社会都来尊敬老师 (这不光是靠学校就能做到的) 。我们在倡导学生尊敬师长的同时, 重点是强调教师的自尊、自爱、自新, 其核心就是教师的自我唤醒, 用真正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提升自己。

2. 尊重教师的已有智慧, 引领教师创造新的教育生活

学校改进需要专家引领, 但必须以教师为本, 因为教师才是学校改进的主力, 是教育改进的智慧源泉。尊重教师除了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之外, 还要落实到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上。我校在教师校本培训时, 非常注重教师实践智慧的总结和梳理, 力求教师智慧的提升和共享。经过梳理我们总结出高智慧教师的七条经验, 即:向学生表达出高度期望;尊重差异;鼓励多样化学习;师生平等有效沟通;鼓励自主学习能力;及时反馈;强调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这些原则, 成为我校教师的共同财富。

催生教师尽早成熟, 除了要不断总结教师智慧之外, 还必须善于引领教师有创造性地工作。教师工作很平凡, 但却未必简单, 它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但现实中许多教师之所以年复一年地重复昨天的故事, 形成职业倦怠, 就是因为内在激情与生命冲动的丧失。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劳动, 关键在于转变教师的角色, 从教书匠向反思型、研究型教师转变。为此我校在校本培训上不断创新, 除了校本学习、课题研究、以老带新等方式之外, 还创造性地开办了青年教师读书会、教学创意小展示、班主任故事会等活动, 旨在创建形成研究型教师的体制机制, 改善教师的学习生活。

3. 加强对教师的职业幸福观教育

幸福需要创造, 幸福生活也需要不断引领, 教师与学生都是这样, 因为这个社会的诱惑太多。为此学校主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 通过讲座、读书、培训、调研等方式, 帮助教师理解幸福与教育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职业幸福观和幸福教育观。其次, 以改善课堂生活为核心, 提高师生课堂生活的质量, 以此增加师生的教育幸福指数。再次, 以丰富教师和学生课余和课外生活为主,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 不断形成“人人知幸福、人人谈幸福、人人创造幸福”的文化氛围。最后, 开设相应的课程, 引导教师积极看待生活中的职业倦怠问题, 正确理解人生意义, 做好每个人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 不断提高职业倦怠的预防能力和自我矫治能力。

4. 切实抓好学生的品行教育

学生是成长中的主体, 是走向成熟的生命, 改善学生的生活没有其他路径可走, 关键在于改善学生的品行, 使之形成良好的习惯。但这个过程主要不是一个“外铄”的过程, 而是唤醒学生的内在“向往”, 成为生命的自觉。为此, 我校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根本, 紧紧抓住“默化”这个唤醒手段, 以品行养成为目标, 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措施包括:第一, 以尊重为前提, 确保学生的心理安全。我们认为, 教育的前提是尊重, 只有尊重才能唤醒学生内心的自觉, 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具体要求教师自觉做到“三不”与“三让”:不当众训斥孩子, 不挖苦孩子, 不让孩子惧怕老师;让孩子获得成人般的尊重, 让每个孩子体面地生活在集体中, 让孩子学会根据道理判断对错。第二, 强调无声的教育。教育是有形的, 但更是无声的, 我们主要在尊重的基础上, 通过教师无声行为和高尚人格影响孩子, 通过空间环境影响孩子。在空间布置上, 不仅要求学校每一块墙壁会说话, 还要让每一块墙壁能够与学生对话, 在交流与对话中, 促使学生的自省与自律。第三, 真正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品行和习惯是外在化的主体意识, “默化”最终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为此学校开展了“承诺卡”和“亮晶晶”活动, 收到极佳效果。该活动主要有两个核心环节:一是承诺, 二是评价。所谓承诺, 就是在每个学期初, 教师组织学生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 主动承诺改进目标和措施, 这种承诺不是外在的强制, 而是内在的自省自律;在自我承诺基础上, 主要抓住多元评价工作, 在评价中不仅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 还尊重学生的评价选择权, 真正将自评与他评、单向评与综合评、即时表扬与积分奖励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丽华, 王丹.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9) .

[2]申继亮.中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心理发展状况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73.

上一篇:高校财务风险问题探究下一篇:绩效福利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