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医疗保险论文(精选12篇)
医学院校医疗保险论文 篇1
我院有护理、助产、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口腔医疗工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疗美容技术、医学远视光技术等专业, 每年在各级医院实习的实习生有2 500多人, 分布在全国的200多个实习点。笔者把近年来在各实习单位的各院校、各专业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差错进行归纳、总结, 并分析原因, 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供学校专业课教师、学校实习带教教师、实习科负责人、实习单位科室及带教教师和广大实习生借鉴, 以达到杜绝或减少各种医疗、护理等差错的目的, 减少由于实习生导致的各种医疗纠纷。
1 护理、助产专业实习生容易出现的差错、原因分析及对策
1.1 换错药、发错药
在静脉输液时换错药是护理专业实习生最常见的护理差错之一, 原因也有很多, 有的是实习生的主观原因, 换药时几乎不看输液标签就直接换药;有的实习生甚至把床头柜上患者前天晚上用于暖被子的输液瓶装的开水当成静脉点滴的药品;有些实习生的输液标签书写、粘贴不太规范, 或者书写字迹潦草, 如常把19床患者的药液挂给16床的患者, 把2床患者的药液输给12床的患者等;发放口服药时常由于有的患者不在病房, 实习生就会把药品混淆。出现类似差错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认真地进行“三查七对”, 做事马虎, 或者治疗、配药班护士书写输液卡不认真、不规范, 上班时注意力不集中, 特别是在上下班交班时间最容易出现此类差错。避免出现类似差错最主要的方法是在配药、写输液标签、挂输液标签时养成良好的习惯, 规范各项操作, 认真做好“三查七对”, 各项操作均在带教教师的示范、监督下进行, 做到放手不放眼。要严格做到上班时不接听电话, 交班时做到床头交班、治疗室交班、签字交班, 杜绝各种医护差错隐患。
1.2 算错药、配错药
由于实习生素质参差不齐, 有的实习生计算能力很差, 在配药时容易出现计算错误。在医嘱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及看医嘱不认真时, 也常常会出现配药错误, 如普通胰岛素常用量为4~8 U, 而一瓶普通胰岛素共有400 U, 在实习单位就出现过实习生配药时加了400 U胰岛素的错误。儿科液体的配置剂量要相当准确, 如一瓶2 ml的液体中含有10 mg的安定, 医嘱剂量为1 mg, 实习生就直接用2 ml。出现此类差错最主要的原因是配药时注意力不集中, 口算、心算能力差, 加上治疗班护士、患者及其家属在等待治疗, 忙中就会出现类似差错。避免出现类似差错的措施是在心算计算不清楚、不正确的情况下, 采用笔算的方法。医师的医嘱字迹要清楚、规范、使用正楷字。带教教师要随时检查、督促实习生的每一项操作, 避免出现各种差错事故。
1.3 用错药、乱用药
由于有的实习生在校时学到的理论知识不扎实, 而带教教师在其实习时又大胆放手让其单独操作, 这样也很容易导致各种医疗、护理差错事故。每种药物的用药方法不一样, 有的药物既可以肌肉注射又可以静脉点滴, 有的药物只能肌肉注射或只能静脉点滴。如第一天给患者肌注混悬青霉素, 第二天患者感到臀部疼痛, 实习生就直接将混悬青霉素静脉推注给患者, 以为各种青霉素均可以静脉给药, 幸好带教教师、患者家属及时发现, 否则就会造成差错事故;又如一位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医嘱口服生理盐水40 ml加去甲肾上腺素8 mg, 实习生想当然地就把药物进行静脉推注。出现这类差错的原因是没有认真执行医嘱。避免出现类似差错的主要措施是要严格按医嘱进行治疗、操作, 而且要在医院进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 一切按操作规程进行。
1.4 擅自进行护理操作
在治疗过程中, 特别是在抢救患者时, 要严格按医嘱进行各项操作, 否则易出现各种差错。比如在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西地兰、安定、氨茶碱时一定要注意推注速度, 过快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如有一位心肌梗死患者, 医嘱为多巴胺静脉给药, 要求使用静脉泵维持一定的血液浓度及推注速度, 而实习生直接静脉推注导致患者死亡;还有医院出现过KCl没经过稀释而直接被静脉推注导致患者死亡的事故。避免出现类似错误的方法是建议此类学生更换专业, 因为其性格不适合学护理专业, 可以改学如医疗美容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 这些专业不与患者直接接触, 不容易造成致命的差错事故。
2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习生容易出现的差错、原因分析及对策
2.1 缺乏无菌观念, 导致交叉感染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实习生常参与对门诊患者采集血液标本的工作, 最常见的差错就是所用纱布、吸管没有及时更换, 最终导致交叉感染。也有些实习生为了节省纱布, 反复使用纱布, 在门诊患者特别多或者交接班时, 吸管也未及时更换。目前在患者及其家属医疗知识水平提高以及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液传染性疾病增多的情况下, 这种做法很可能会导致医疗纠纷, 对实习单位造成不良的影响, 甚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出现类似差错的主要原因是实习生对各项操作不熟练, 或者是忙中出乱, 或者是无菌观念不强, 没有养成正确的操作习惯。
2.2 写错、发错检验报告
从采集标本、临床检验、书写检验报告到最后发报告到患者手中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只要有一点不仔细、不认真就会导致检验结果出现错误。有的实习生缺乏经验和责任心、注意力不集中, 特别是受外界因素的干扰特别大, 在上、下班交班时更容易出现差错。目前有些实习单位要求实习生上班后禁止将手机带入科室, 交接班时所接收的检验标本由接班者负责, 实习生不能代替带教教师发报告, 发报告给患者前一定要带教教师复审、签字, 以免出现类似差错。
2.3 过分依靠机器, 动手操作能力差
目前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的检验科均配有先进的检验仪器 (如全自动生化仪、血液分析仪等) , 这些检验仪器对提高检验效率和检测度起了很大作用。但实习生过多依赖仪器, 动手能力越来越差, 导致就业到乡镇医院或诊所的学生连“三大常规”操作都不熟悉, 甚至不会用显微镜。目前实习生既要学会操作仪器, 学会仪器的原理, 更要学会自己动手操作, 这对将来的就业才会有更大的帮助。
3 药学专业实习生容易出现的差错、原因分析及对策
3.1 看错药、发错药
药学专业实习生在药房的主要工作是依据医师的处方发药, 看错药、发错药是最主要、最常见的差错之一, 其原因可能是医师处方字迹潦草、不清楚, 实习生对药物名称、用途不够熟悉, 临床医学知识缺乏, 对各种药物的包装、规格不了解, 导致发错药、多发药、少发药, 进而导致各种医疗纠纷。减少差错的主要方法是让实习生在发药之前先熟悉药物的包装、规格, 仔细阅读各种药物的说明书, 了解每种药物的主要作用, 熟悉每张处方的用途和治疗疾病的种类, 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逐步进行。
3.2 在制药车间投料不准确, 影响药物质量
药学专业实习生在制药厂实习时投料不准确也是常出现的差错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实习生年龄偏小, 组织纪律性不强, 对实习主观重视不够, 操作不规范, 最终导致药品质量不达标, 从而直接影响药品安全, 给制药厂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减少这类差错的方法是对于一些关键岗位, 带教教师要做到放手不放眼, 对一些纪律性不强、常犯小错误的实习生不安排其去重要的投料车间实习, 以杜绝这类严重差错的发生。
3.3 在操作车间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药学专业实习生在操作车间实习时最容易出现意外事故, 其主观原因是实习生对操作规程不熟悉, 安全意识淡薄, 年龄偏小, 穿戴工作衣帽不规范, 实习生之间喜欢嬉戏等;客观原因是车间的防护设备跟不上发展, 有的机器陈旧, 有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等。减少意外事故发生的方法是对实习生进行操作培训, 做到不熟悉操作流程不上岗, 不符合穿戴条件不上岗, 无安全意识不上岗。
目前各级医院最敏感的问题就是医疗纠纷, 其中有部分医疗纠纷与实习生有关, 年龄偏小的实习生更容易出现医疗差错, 所以初中毕业三年制中专、五年制高职学生比参加过高考的三年制高职生更需要加强教育、管理, 在选派带教教师时也要注意这方面的差异。只有在学校与实习单位的共同管理及带教教师的精心带教下, 实习生才能遵守医院、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 才能减少或避免出现各种差错事故, 才能圆满地完成实习任务。蒉
关键词:实习生,护理差错,原因分析
医学院校医疗保险论文 篇2
过度医疗问题,已成为一种广受诟病的顽疾,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九三学社高度重视这一现实课题,日前组织专家学者召开“现代医学技术与过度医疗”主题座谈会,积极为减少过度医疗和关于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建言献策。
商业赞助侵蚀医学独立性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商业利益对医学独立性的侵蚀是导致过度医疗的重要原因。一些医药企业通过赞助学术会议等方式为医疗机构和医师提供种种“福利”,这些巨额公关费用最终都会转嫁到病人身上,为过度医疗埋下伏笔。
2014年6月,审计署公布的审计结果显示,卫计委有关司局2012年和2013年有3次工作会议99.85万元的会议费均由医药企业赞助;中华医学会召开的160个学术会议,收取医药企业赞助8.2亿元,引起社会广泛争议。
据介绍,由于一般的学术会议没有财政补贴,商业赞助已成为一种国际惯例。在我国,医药产业的商业赞助还发挥着弥补财政补偿不足、促进国内外交流、提升医疗研究和实践能力的现实作用。与会专家无奈地指出,一些会议举办者和参与者敛财倾向明显,医生从中获取名利,医疗企业趁机促销,举办方、医生、商业企业三方形成灰色链条。医疗服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服务,医生对诊断和药品使用具有绝对的话语权,这给医生提供了寻租机会。
在此背景下,如何用好商业赞助就成了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与会专家建议,要按照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原则,既要尊重医药企业与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市场化相处模式,又要划定职业底线,杜绝可能侵蚀医学独立性的直接的或隐性的商业贿赂行为。
2007年4月,原国家卫生部出台了《医疗卫生机构接受社会捐赠资助管理暂行办法》,但由于缺乏细则,其可操作性大打折扣。同时,对于什么样的学术活动可以参加、不同层次的专家是否需要统一审批标准等,各医院也没有完善的管理办法。为此,与会专家建议加强药品监管法规体系建设,健全医药交易市场规则。他们建议制定《医院、医师与医药公司相互关系准则》,规范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的合作形式,规定合作原则以及注意事项等。
监管薄弱纵容新技术和大型设备滥用
当前,不少新技术在未经大规模临床试验和严密科学论证的情况下就悄然开展商业推广,带来了新形式的过度医疗。与会专家指出,任何一项医疗新技术都需接受大量的实践检验,明确适应症的范围,认识其局限性和不足以及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当前很多新技术宣称的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性并没有经过大规模临床试验的科学论证,并无确切的疗效,却因监管不到位而获推广应用,其实这也是一种过度医疗。
与会专家建议,应加强对基因诊断、靶向治疗、细胞治疗等医疗新技术的监管。医疗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应遵循医学发展规律和国家有关规定,除伦理委员会的审议以外,还需要同行的评判,以明确适用的范围和技术要求。
与新技术类似,国内不少医院也热衷于引进PET/CT(编者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仪器,主要应用于肿瘤、脑和心脏等领域重大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价格3000万-5000万元/台)等价格昂贵的医疗设备。截至2013年底,我国已引进PET/CT198台,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270台。目前PET/CT的数量已远超市场需求,多数医疗机构的PET/CT已不能满负荷运转,每周开机三日以内的医院接近30%,个别医院每周仅开机一到两次。
与会专家表示,PET/CT有助于肿瘤等疾病的早期发现,但有时发现了很小的肿瘤因无法做病理诊断,只能继续定期观察,反而造成病人焦虑,引发不必要的定期检查,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手术,增加了过度医疗的几率。事实上,目前判断是否为恶性肿瘤仍然只遵循一个“金标准”,即对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与会专家介绍,发达国家对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MRI(磁共振成像仪)等大型医疗设备都会严格配置,一个中等城市只有一到两个影像中心,对PET/CT这样昂贵且利用率较低的设备限制更加严格。而我国几乎县区一级的公立医院都配备齐全CT、MRI等大型设备,为减少闲置,过度医疗几成必然。
为此,与会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严格控制PET/CT等进口大型医疗设备的数量,合理配置资源,并加强对大型医疗设备的管理,遏制公立医院将PET/CT用于体检和纳入医保报销等不合理现象。
临床指南不健全,未有效规范诊疗行为
临床指南提供对某种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和临床治疗方案,广泛用于指导和规范临床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与会专家指出,当前我国的卫生保健系统医疗服务手段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医药费用不断攀升,医疗不平等和过度医疗等问题逐渐增加,这些问题都亟待发布临床指南来解决。
与会专家指出,透明、注重成本、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指南有助于建立更为客观全面的医疗卫生质量与实践监控指标,从而减少资源浪费、防范过度医疗。譬如,针对普遍存在的过度医疗问题,包括美国内科医师学会、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在内的美国九大医学学术共同体共同发起了一项名为“明智的选择”健康运动,提倡医生避免过度医疗,鼓励医患沟通,实现明智的医疗选择。到目前为止,已有70多个医学专业组织参与了这项活动,每个协会都开列了一份医学指南,有力遏制了过度医疗问题。
当前,我国也制定了一些临床指南,对临床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与会专家指出,多数临床指南质量较差,独立性和权威性较低。2006至2010年在我国境内组织制定、发表和收录的327个临床指南,只有68个声明了指南制定小组成员的利益冲突,其中有29个指南接受了药企的资金支持。尽管我国专业学会或协会针对本专业情况制定了许多标准,但临床应用情况并不令人满意。截至2012年6月,国际指南协作网数据库共收录超过7200篇临床指南,美国国家指南文库收录约2300篇临床指南,均未收录来自中国境内的临床指南。
现代医学麻醉医疗发展史 篇3
在发现麻醉药以前,外科手术治疗最大的障碍是难忍的疼痛。虽然许多国家(如中国,印度,巴比伦,希腊等)在古代即积累了麻醉法的经验,主要是应用植物性麻醉药(曼陀罗花,鸦片,印度大麻叶等),亦有神经干机械性压迫,饮酒,放血等使病人丧失神志,甚至棒击病人头部造成昏迷的“麻醉”方法,也有手术时在手术部位搽酒精,靠酒精的吸热作用减缓疼痛感,但这些方法都不能使人满意。由于手术病人十分痛苦,休克极多,迫使手术向快速方向发展。俄国外科医生皮罗果夫可三分钟锯断大腿,半分钟切去乳房。法国名医让·多米尼克·拉里24小时为200个人做完了截肢手术。病人的痛苦可想而知。
19世纪以来,手术治疗的客观要求日益增长,对麻醉的要求也更加迫切,同时化学的发展为麻醉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英国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在1799年自己吸入氧化亚氮(笑气)后,发现其炎症部位的疼痛有所缓解,因而他断定:“氧化亚氮,可以用于出血不多的手术时使其产生麻醉作用。”可是他的发现长期以来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1824年希克曼以二氧化碳,氧化亚氮和氧气于动物实验中施行了麻醉,并进行了截肢手术。他要求进行人体实验,但未被应允。直到1893年,化学家斯考芬证实吸入多量笑气可使人呈醉态,甚至失去知觉,使用麻醉剂的时代才真正开始了。美国牙医韦尔斯在1844年做拔牙手术时使用了这种镇痛药。
1818年,著名科学家法接第的著作中曾指出“乙醚有致人昏迷的作用,其效应与氧化亚氮很相似”。医生们从中受到启发。1842年,美国罗彻斯特的一个叫威廉·克拉克的学化学的学生,给一个需要拔牙的妇女施用了乙醚,使她在拔牙时无痛苦。同年3月30日,美国的另一位医生克劳福德·郎格应用乙醚吸入式麻醉方法,成功地为一个颈背部肿瘤患者进行了切除手术,随后他继续用乙醚进行了许多小手术。由于当时郎格居处偏僻,他的成就未能被世人所知。1846年10月16日,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威廉·莫顿用乙醚麻醉,从一个病人的脖子上割下一个肿瘤,仅历时8分钟,首次证明在进行大手术时,能用乙醚来进行全身麻醉。这次手术成功的消息在美国迅速传开,而后又传遍了全世界。各国相继采用乙醚麻醉进行手术,结束了病人必须强忍剧痛接受手术的时代。中国和俄国都是在莫顿成功的次年即开始采用乙醚麻醉的国家。(据《科技之光》)
医学院校医疗保险论文 篇4
1 基层卫生服务医疗需求情况
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结果表明, 以2周就诊率和年住院率等指标来衡量,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需求正在不断上升, 特别是农村乡村两级卫生组织, 年住院率以每年近1倍的速度增长, 说明在基层社区, 卫生服务需求是很大的。但是,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配置情况却不容乐观, 绝大多数病患首诊选择往往不是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因为多数人认为基层社区服务机构医生的技术水平不够, 这也是阻碍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如何培养一批能够留得住, 用得上, 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扎实的医学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2 注重医德教育
随着近年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 我们提出了以德树人, 加强素质教育的医学人才教育目标, 这也是我校的一个办学特色。
3 加强校地共育建设, 强化教学实践环节
实践性强是医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培养应用型卫生人才的重要环节。学生入校后一头扎进医学知识的海洋中, 对人的认识、对人生的认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患者全面的理解非常匮乏[1]。因此, 我们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尽可能地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真正的临床医疗事业中, 按照基层医疗需求培养人才。我校和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形成了教学附属医院的关系, 便利的交通为学校和医院合作提供了条件, 我校教师在医院顶岗从事临床工作, 学生到医院见习、实习。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样让学生了解到自身理论知识的不足, 这种医院-学校-医院的培养模式, 可以成为专科层次医学院校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4 完善教学质量体系
4.1 培养“双师型”教师
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十分重要, 医学院校的教师要有自己的特色, 与普通本科院校有很大区别, 那就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师德, 同样需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理论知识。
4.2 调整课程体系
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需求为前提的, 因此根据需求培养人才是我校的目标和宗旨。改变传统单一的纯理论教学, 在原有传统教学的基础上, 增加健康教育能力、社区卫生保健和预防干预能力多样化课程模式。教学模式由单向教学较变为双向教学, 学生不只是听课的主体, 更是提问的主体, 在双向互动中使传统封闭式教学变为开放式教学。
4.3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医学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 关键是人才的质量, 医学质量认证是权衡一所医学院校医学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借鉴多所本科医学院校的质量认证管理方案, 循序推进其在专科院校的运行, 以此保证我们培养的医学人才是真正的用得上、留得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需要的医学人才。
社区卫生服务不同于医院医疗服务, 其要求社区医生为农村居民提供“六位一体”的社区综合卫生服务[2], 但是专科层次教育并不表示要降低教育的门槛。因此, 我们要尽快调整医学教育目标, 使医学院校教育的重心放在医德、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的培养上, 注重基础教育, 强化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各种技能的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性的培养[3], 从而满足广大基层医疗单位的需要, 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孙静, 叶孟理, 张曼, 等.适应新农合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陕西教育, 2011, 1 (2) :110-111.
[2]蒋培余, 沈志坤, 陆永良, 等.浙江省首批定向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全科医学教育, 2011, 14 (7) :2121-2122.
医学影像科医疗差错事故报告 篇5
为了尽可能杜绝或减少医学影像科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尽可能降低医疗差错事故的危害,结合医院相关规定和医学影像科实际工作特点,制订医学影像科医疗差错事故的报告、检查、处置规范。
全科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做好检查前准备工作,尽可能杜绝或减少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建立医疗差错事故登记制度,及时记录医疗差错事故发生的患者信息,医疗差错事故发生的责任人、时间、经过、原因、补救措施及后果等。医疗差错事故发生后,由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员负责及时登记记录。
医疗差错事故发生后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减轻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并及时上报科室负责人及医院相关职能部门,以便及时处理或组织抢救。
医疗差错事故发生后不得隐瞒真相,应立即封存有关资料以备鉴定;不得涂改或销毁有关资料。
医疗差错事故发生后应及时组织全科室人员进行分析讨论,寻找原因,总结教训,做好持续改进工作。
医学院校医疗保险论文 篇6
协会在未来行业教育培训定位的基本思考此前已阐述过,今仅就童蒙养正的重要性进行阐发。
为什么说我们当下仍旧处在童蒙时期?
中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是保监会成立后三届会党委的一致论断,也是与我国仍处於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的国情判断相一致的。这一定位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一)与西方保险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引入保险机制历史还不长。若按照改革开放算起我们仅有30余年保险史,若按照民国来算我们也就一百来年,即便按照发现的广州1805地下保单算我们与地中海海上贸易与劳合社咖啡馆相比也起步较晚,更何况其间轮回替往,所以我们今天依然要经历成长成熟前的童蒙阶段。
(二)中国保险业全面对外开放。1992年试点开放2001年正式开放,目的是借鉴所谓先进的产品、销售和管理经验,所以那时的保险产品、渠道、教育培训是百花齐放的,无所禁忌的,好处是开放多元,害处是个别公司试错无底线,重新审视,现在是到了应当保护市场资源、营造行业正气、严格会员自律、倡导最佳实践的时候了。
(三)开放的新兴市场面临很多新问题需要深化研究。中国保险在开放期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也打乱了民族保险自我缓慢内生发展的稳定步伐,所以当今中国保险市场既是全世界最为开放的市场,也是一个最为复杂的市场,新产品新渠道层出不穷,全球问题和本土问题纠缠一处,而在这一点,我们,也包括发达市场在内,大家都处在童蒙阶段。
为什么说我们需要树立和积聚“正”能量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赵朴初有“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才非正不能奇”,保险业和保险教育也应当有自己的浩然之气,这种正气就是保险的本质,就是保险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风险分散机制且要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一)中国保险业在寻求转型升级。在这一过程中,保险业肯定会遇到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问题,近两年寿险都是个位数增长,交强险依然亏损,销售误导理赔难依然存在,保险业占整个金融业总资产的比重依然不高,在经济社会中的影响力依然有限,因而要求我们直面,更要扶正祛邪。
(二)保险机制本身若没有正气的引导容易迷失自己。保险行业的特点是交易的非时空统一性,缴纳保费在前,出险理赔在后;签署保单在一地,领取给付赔款在另一地;甚至投保人是一代人,收益人是另一代人,这需要保险业具有最大诚信。若没有铁面无私的监管,没有自身和行业的道德自律,保险机制一旦使用不当,极容易造成利已的过度和利人的忘失。
(三)只有正能量才能为制度文化所接纳。除必须遵循保险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外,它必须实现两个对接,一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对接,深入研究和接续上中国几千年来发展出的非常丰富的跟生产力发展相一致的风险管理水平和工具,二是保险必须与经济社会制度相对接,保险只是一个工具,它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制度和和谐社会建设。
(四)保险院校教育需要更深层次的反思。近代以降,大学全面学习西方,西方工业文明的知识成果,代替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经史子集”,但一百多年后负面影响逐步显现,大学教育工作中技术化和非教养化的功利主义倾向加剧,导致了人才培养的片面发展和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所以我衷心期望保险大学生在校期间能重新捡拾起《大学》的精神,回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的正道上来,以寻求和科学的平衡发展,对于保险教育和培训,那就是从保险的精算、会计,满脑子的销售、话术和利润、股价中艰难沉重而又不得不去打开一条门缝,让清新的、也是老祖宗几千来的天地一体、人我一心的神圣空气吹进来,保险应当为祖国和各行各业,为个人家庭企业营造出和谐安宁的整体氛围,有助于人心的安宁。未来的不确定依然存在,但人们的焦虑因为有保险机制的存在而得以缓解。
保险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养”的过程
问题的解决必须彻究根源,深入研究;要统筹兼顾,审时度势;要做好规划,分段推进。企业要做成百年老店,行业要无限延续生命,就必须重视教育培训之“养“等。
养:对个人而言,良好的习惯需长期养成,对行业来讲,对规律的把握需要深入研究和长期坚持,正气需要涵养,《庄子大宗师》言: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
化:2013年保监会颁布了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这是保险文化建设的一大步。《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保险业的人文制度建设任重道远。
教:教育是薪火相传,是经验传承,是知识积淀;保险教育更要兼容并包、海纳百川、创新融合。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共同组成行业教育的两个方面,教化的力量是无穷的。
培:现代社会,新事物日新月异,新问题层出不穷,所以培训是让人不落伍的不二途径,培训是最大的福利。
(本文根据王治超在第七届中国保险教育论坛的发言整理,有删改)
医学院校医疗保险论文 篇7
新时期、新阶段我军精简整编后,新的体制、编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各医疗机构现役军人的数量,但上级所赋予的各项保障任务并未因此而减少,特别是遇到如“1998年洪水”、“5·12大地震”等极端自然灾害时,不仅举全国之力,更依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忠诚的共和国钢铁战士的无私奉献,演绎了“天灾人无灾,地祸人有情”的感天撼地传奇。之所以能够如此出色地完成任务,是前后方广大医务工作者协调一致共同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是在缺编少员超常负荷的状态下人人无私、大爱凝聚的结果。作为医疗保障和后勤支持的重要环节之一的医学工程专业,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克服着自身困难,全力做好医疗保障等工作。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带动的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现代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人员、医疗装备和科学管理上。先进、精确、高效的医疗装备在医院诊断、治疗及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规模融入高新技术医疗装备的投入使用,对医学工程专业的管理、维修和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医学工程专业的现状远远不能充分满足临床的实际需求[1]。由此,如何立足医学工程专业实际,提高医疗保障效能,确保医疗装备正常有效运行,最大化医疗卫生机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作为医疗装备管理部门的医学工程科需要着力开展的重要工作。
2 医学工程专业的实际现状
2.1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编制不足,受到的重视不够
在军队新的编制要求下,部队医疗机构各个专业编制人数普遍不足,特别是对于居“后勤之后勤”地位的医学工程专业,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参照国际通行惯例,医院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占医院科技人员的比例应不低于20%;或以医疗装备资产配置的比例来衡量,每100万元医疗装备要配备1名医学工程技术人员[2]。由于历史“重医不重药”(几乎所有医学工程科都是从药剂科专业分出来的)的原因,医学工程技术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明显滞后于其他专业,这是我国医学工程专业的普遍现状。
2.2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频繁流动,不够稳定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已经根深蒂固地占据了人们思维的主体,加之医院以医疗为核心的经营理念,临床医护人员的正常医疗行为带来的收入远远高于同样付出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经济收入上的不平衡导致了经济价值的缺失,使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工作不安心;同时使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在进职、奖励、进修培训和学术地位方面又容易被忽视,工作不能得到医院的积极肯定,社会价值无从体现;特别是一些医疗设备公司优厚待遇的吸引,导致相当部分具有很强独立工作能力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大量的流失。而医学工程科培养一名成熟的工程技术人员周期不少于2 a,因此稳定的技术队伍较难维持。
2.3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维修力量薄弱
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急功近利思维的驱动,加之不成功的教育体制改革,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未着眼于长远社会发展,纷纷砍掉了医学工程专业,导致了这类社会必须人才的匮乏,同时造成大量其他专业人员的极度浪费。使得很多医疗机构医学工程人员的引进路子狭窄,人员和技术资源不能及时有效地更新。高学历的缺乏实践经验,乐于搞科研,不能充分解决临床常规问题;许多学历低的维修工作者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遇到技术复杂程度较高的问题,往往不知所措,缺乏信心,延误了维修时间,影响了临床正常医疗行为,导致使用部门的不满。
3 加强医学工程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医疗保障效能
3.1 根据医疗机构工作实际,调整增加医学工程专业人员
医学工程科的主要职能是装备和耗材的采购供应,装备的质量控制、管理和维修保障。在现役军人编制不足的情况下,应通过针对性地增加具备医学工程专业知识的非现役公勤名额和向工科或电子技术院校社会招聘等方式引进充实相关非涉密部门,使其配置比例基本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具体人员构成应根据各单位工作实际,以临床有需求时能够及时响应并能果断有效处置为基本标准。
3.2 结合专业特点,内部带教和选送培养齐头并举
医学工程科要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力量和装备,采取“老带新、强带弱”的方式,给年轻的技术人员多动手、多实践的提高机会;同时抓住医疗装备采购中厂家提供免费技术培训的机会,把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送出去进行专业培训,并且利用好厂家到院处理故障的实际教学机会,安排专人积极配合参与,并长期跟踪维修。通过一定时期的实践积累,使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熟练掌握装备的结构与原理、操作规程以及故障处置方法。还可以与工程技术力量较强的医院建立帮带联系,将技术人员送去进修深造。多种方式齐头并进,使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尽快得到提高,满足临床服务技能要求。
3.3 发挥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实施人才激励机制
合格的医学工程技术工作者,首先应当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尤其需要具有高素质的和谐人才。要把军队医疗机构的医学工程人员培养锻炼成和谐人才,就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医学工程专业的重要性,在思想上热爱医学工程专业、热爱本职工作。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采取择优上岗,对于工作业绩突出的医学工程人员给予适当的物资和精神奖励,把工作业绩与职称、待遇、奖励关联,营造奋发向上的健康氛围,充分调动工程技术人员自觉提高业务水平的积极性,重视个人能力的提高[3]。
3.4 在自主维修保障前提下,合理搭建医疗装备社会化服务保障平台
医疗装备的更新换代速度远远高于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更新能力,有的新装备生产厂商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从技术信息和材料配件等方面对医疗机构进行全方位的所谓知识产权保护,形成了一个一定时期内无法突破的壁垒。针对这种状况,除在装备购置环节上对厂商提出售后服务保障要求外,现阶段还应充分利用社会上一些技术能力强、服务保障好、用户信誉度高的第三方维修力量作为自主维修保障前提下的有力补充。在大、中型城市集中的一定区域内,还可以利用各医院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各自特长,开展横向联系,取长补短,实现维修保障资源共享。多种方式综合运用,提高装备维修保障的实效,最大程度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先进的医疗装备需要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人员来驾驭,医学工程科作为直接管理的职能部门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加强医学工程技术队伍的建设,科学管理,提高服务保障业务水平,充分满足临床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彭幼林.加强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提高卫勤保障能力[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11):38.
[2]陆叙林.加强医疗仪器设备管理提高医疗仪器设备使用效益[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5):163.
医学院校医疗保险论文 篇8
1 面向农村社区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必要性
1.1 我国社区特别是农村社区卫生人员严重不足且总体素质不高
1.1.1卫生人才资源结构失调
按照国际标准, 每名全科医生应服务2 000~3 000人。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 到2010年, 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原则上要求每万人口配备2~3名全科医生、1名公共卫生医生。根据2005年人口普查数据测算, 仅城市就至少需全科医生11万~16万人。目前我国全科医生不足4 000人, 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0.9‰。全科医学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1], 在广大农村社区这一问题更为严重。据湘西自治州卫生局2009年统计资料显示:湘西自治州每千人中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03, 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1.32, 注册护士0.68,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72、1.56和1.02, 与长沙市 (6.15、2.59、2.05) 相比, 差距更为明显。市区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拥有量远远高于农村水平, 是农村的15倍。
1.1.2卫生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
到2006年末, 全国乡镇卫生院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18.5%, 无专业学历者高达21.6%。占全国总人口57.01%的乡村人口, 其执业 (助理) 医师只占全国总数的5.3%[2]。湘西自治州现有全科医师975人, 均为县市级医院的医生,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乡镇卫生院) 取得全科医生资格的人数为0, 每千人卫生床位拥有量1.97张,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92张[3], 这说明湘西自治州卫生人力、物力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这对农村社区卫生需求较高的民族地区来说, 显得极不平衡。卫生人才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 社区特别是农村社区卫生人才短缺且总体素质不高, 是造成群众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目前全科人才的培养主要采用在职人员全科医学岗位培训、毕业后规范化培训2种模式。从实践来看, 这2种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社区卫生服务开展的初期, 在职人员的转型教育是一种培养准全科医生的有效方式。这种“快速充电”式的培训方式培养周期短、见效快、可操作性强, 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但因其培训起点低, 以此为基础培训的全科医生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改变基层医疗人员学历层次低的状况。而且岗位培训人员是在职人员, 工作与学习在时间方面的矛盾造成学员不能保证出勤, 或因培训占用的时间严重影响其经济利益而被迫中途退出, 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质量[4]。以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为重点, 使高等医学院校本科学生毕业后经过规范化的培训取得合格证书, 获得全科主治医师的任职资格, 并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中学科骨干的高素质人才, 这是实现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理论上讲, 从长远角度看, 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是全科医学教育的核心。但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 我国目前多数地区还未开展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 这一培训模式仅局限于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而且在开展地区培训的规模也不大[5]。由此可见, 现行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尚不能满足农村社区卫生人才短缺、总体素质不高, 特别是全科医学人才严重匮乏这一现状的需要。因地制宜, 勇于创新, 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途径是当前高等医学院校的一项迫切任务。
2 适应医学社会发展, 不断创新育人模式
2.1 教学对象
湖南省开展定向免费为农村培养医学本科生试点工作, 在职乡村医生、医学高专和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普通专科毕业生均可参加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热爱祖国、品行良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体检合格, 毕业后志愿回生源所在地的协议乡 (镇) 卫生院工作者即予以录取。2009年在湘西地区 (湘西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邵阳市) 先进行试点, 并委托吉首大学进行培养。
2.2 改革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
以培养具有较好职业道德、“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农村社区实用型全科医学人才为目标。其专业能力要求为: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熟悉全科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 提高处理社区健康问题的能力, 并逐步使他们学会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指导下, 具备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防治能力, 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 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卫生服务。
2.3 革新培养模式
根据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 将过去的那种学校教育加医院实习的培养模式改为:第1~3学期为理论课学习, 第4~5学期到经省卫生厅确认的“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基地”进行规范化培训, 其中, 在校教育60周+医院实习32周+疾病控制中心学习2周+社区实践6周。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 专业名称:临床医学 (全科医学方向) 。学制:2年半。
2.4 抓好教学计划的制订工作
在全科医师的培训中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一个根本问题。我们在全科医师的培训实践中积极摸索, 不断完善全科医师的培训模式。我们针对学生有较成熟的心理基础、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学习主动性高、思维能力强的特点, 从他们多是在职学习, 存在年龄、学历、经验、基础等差异和承担着学生、父母、儿女、职员等多种社会角色, 面临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多方面压力等实际出发, 考虑到医务人员的工作实际情况, 我们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充分考虑了教学与技能实习环节的联系, 以保证学生在学习中既能融会贯通全科医学的新理念, 又能了解和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
由于面向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不要求学生有十分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 根据“够用、适度”的原则, 通过调整对基层临床意义不大的公共基础课 (如化学、英语、物理等) 和专业基础课 (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 将节省出的课时用于专业课教学, 同时增设全科医学概论、社区预防与保健、康复医学、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社区常见健康问题、重点人群保健、急症与急救、心理障碍与精神卫生、中医学等实用课程, 这样就保证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质量。
2.5 改革教学内容, 增强实用性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加强教材建设, 改变成人医学生多沿用高校普通生教材的现状, 组织编写有自己特色的教材和参考书, 充分反映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 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根据农村社区全科医生的能力要求重新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 (讲义) , 删除基础课程中与基层社区卫生工作无太大实际意义的临床反复验证性实验内容, 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试验等, 增设三大常规检查、心电图机检查、快速末梢血糖测定、常见病的X线片拍摄等临床实用操作实训课;避免各课程为了强调自身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导致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 现行教材中相互重复的内容则在某一课程中单独讲述;新教材 (讲义) 编写中应强调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防治。
突出素质教育, 更新教育观念, 注重对全科医师思维、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处理好人文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关系、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关系以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等, 特别是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全面发展, 积极引导学生转变思想和价值观念, 培养他们的独立、进取精神, 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确保全科医师培训教育成为他们人生的“加油站”和新起点。培养学生对全科医疗的兴趣, 鼓励他们不断努力探索, 在短期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以适应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迫切需要。
2.6 改革教学手段
将现行教学形式逐渐过渡到全科复合型师资完成教学, 借鉴国内兄弟省市的经验, 不脱离医学教育的特点, 充分利用社区医疗背景探索榜样学习、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录像录音、直接应诊、示范教学、模拟教学、讨论等各种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7 强调医疗实践技能
进行临床各科专业授课和实习带教, 重点培养以症状为导向的诊疗模式, 常见病、多发病和传染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原则和转诊指征, 常见急症的处理原则和院前急救的基本知识, 而不是片面地寻求医技上的高、新、尖。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全科医学诊疗思维, 避免在临床实习教育中走专科医学生培养的老路;同时教育学生不要好高骛远, 把精力集中于在农村开展得起来的医疗卫生服务技能的学习上, 如对外科术中着重于引流、清创、骨折和关节脱位保守治疗等门诊手术和单纯性阑尾炎、腹股沟斜疝等简单手术的学习, 确保学生的动手能力。全科医生负责初级的卫生保健工作, 不要求掌握精而深的临床医学知识, 只需要具备解决农村中常见病、多发病和主要健康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学中要突出知识、技能的实用性, 而这正好符合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特性。我们在全科医学的教育中, 加入一些适宜技术的内容, 尤其是中医适宜技术, 像拔罐、刮痧、针灸、按摩、理疗、穴位敷贴、中药足浴等, 既易于操作、疗效显著、费用低, 又集治疗、预防、保健等功能于一身, 是乡村医生开展农村全科医疗工作行之有效的手段。对乡村医生进行针对性教学, 尤其是让他们到临床、社区亲身体验全科医生的工作, 可以使他们熟悉全科医生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 帮助他们掌握社区病患接诊技巧, 掌握健康档案的建立模式、社区病历的书写格式, 学会组织社区保健活动、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技巧。乡村医生一出校门, 既学习了全科医学的相关知识, 又掌握了全科医生开展社区工作的具体方法。
2.8 加强教学管理, 严格考试制度
教学质量的监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组织过程。考试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一种主要形式, 是检查教学效果和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实施全科医师培训的规范考试制度是检测和评价全科医师培训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是体现全科医师培训办学特色、办学方向及培养目标的关键。在内容上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 在要求上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理论方面应突出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实践方面则应强调对学生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除采取常用的闭卷笔试、开卷笔试等形式外, 还增加了对临床技能的考核,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并且能够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9 提高教学质量, 搞好教学效果评价
对于全科医师培训这一新的教学任务, 无论是教学管理部门, 还是授课教师, 都有必要了解学生对教学的评价, 深入到学生中间进行问卷调查, 或者与他们进行交流以获得有利于搞好全科医师培训教学的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进而指导下一培训计划。提高全科医师的培训质量是发展全科医学的基本保证, 应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的临床技能和服务质量, 构建健康和谐的社区服务体系。
3 结论与建议
我国全科医学起步较晚, 现阶段不可能完全照搬国外模式。在现行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当前农村社区卫生人才短缺、总体素质不高, 特别是全科医学人才严重匮乏这一现状需要的情况下, 因地制宜, 勇于创新, 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开展面向农村社区为主的全科医学教育, 积极探索出一条培养时间较短、人才素质较高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之路, 是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这对促进我国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 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缺乏等问题仍是普遍存在的, 全科医师培养还处在初级阶段, 这要求我们要不断开拓, 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全科医学工作是我们共同的一项事业, 全科医学的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为了全科医学事业的发展, 医学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办学潜力, 为全科医学教育的进步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白剑峰.社区全科医师太少已成社区卫生发展瓶颈[N].人民日报, 2006-2-28 (11) .
[2]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6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EB/OL].http://www.chinacdc.net.cn/n272442/n272530/n274625/17481.html, 2007-05-09.
[3]湘西自治州卫生局.湘西州农村卫生工作情况汇报[R].2009, 3.
[4]刘冬莹.天津市359名参加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学员教育相关情况的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 (4) :1035~1036.
医学院校医疗保险论文 篇9
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通过审定的学科名词,可选用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 (Me 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对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 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 ) 为准。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名称。文字严格执行《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以1986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和1988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为准。
医学信息标准化对区域医疗的意义 篇10
从业务管理考虑,需要制定统一的接诊程序、检验质控、诊断标准、治疗原则、慢性病管理方案和康复计划,使广大官兵,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在体系部队就可以得到全面、系统、规范的治疗和康复服务。从技术实施考虑,需要考虑统一的网络架构、数据库选择、数据结构设计、数据类型、可视信息规范、标准化接口等;从基础数据准备考虑,军队标准、国家标准甚至国际标准应该是各类系统的基础数据源,提供基本数据及扩展标准,那么数据维护工作会规范很多。如此一来,各类信息系统可以在一个标准化[2]的环境中实施,并为后续的共享、互联打下基础。
这种思想可以延伸到中心医院和地方社区服务的辐射型区域医疗模式中。
1 医学信息标准化定义及部分现有编码标准
狭义的信息标准化是指信息表达上的标准化,实质上就是在一定范围内人们能共同使用的对某类、某些、某个客体抽象的描述与表达。医学信息的标准化是特指信息标准化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3]。
计算机广泛引入信息处理技术以来,信息标准化的表达方式常常用数字、字符等抽象符号表达,这是因为计算机处理起这些抽象符号较之信息的其他表达方式(如:语言、文字、图形、图像)更节省、更快捷、更方便,这便产生了大量的编码规则和标准化编码。目前国际上部分著名医学信息编码标准有:
1.1 ICD-9和ICD-9-CM
ICD-9是世界卫生组织在欧洲早期制定的标准上拓展、细化、补充、修订形成的,其目的是用于疾病率与死亡率的统计,也可用于医院临床的疾病诊断与手术操作的分类、存储、检索及统计应用。ICD-9-CM是ICD-9在美国的临床修订版,它更适合于临床的需要,是DRG分组的基础。
1.2 ICD-10国际疾病及健康相关问题统计分类
ICD-10大大扩展了ICD-9,增加疾病分类的数量与细致程度,并且适应于流行病学及保健评估的需求,编码方式亦更加科学实用。
1.3 DRG诊断相关分组
DRG是专门用于美国医疗保险预付款制度的分类标准。它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临床诊断、病症、手术、疾病严重程度及转归等因素把患者分入大约500个左右的相关组,然后决定应该给医院多少补偿。
1.4 NDC国家药品编码
NDC是被美国联邦药品管理署要求使用的标准药品编码,它包括了药品的许多详细信息,包括包装。直至1995年,该码包括了170 000多条NDC编码。NDC的缺点是没有药品商品名与通用名的参照表。但有些第三方产品像Multum、Micromedex、FirstDatabank、Medi-span等可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
1.5 X12N
美国标准分委员会(ASC)制定了一系列用于各行各业电子数据交换(EDI)的标准,其中ASCX12N是专门制定用于保险业的标准。
1.6 DICOM医学数字化影像通讯标准
由美国放射学会(ACR)和国家电子制造商协会(NEMA)为主,制定了一个专门用于数字化医学影像传送、显示与存储的标准,该标准产生于1985年,当前已修订为第3版并正式命名为DICOM3。DICOM3已被全世界的医学影像设备制造商和医学信息系统开发商广泛接受,实际上已成为全世界PACS普遍遵循的唯一标准。
1.7 HL7医院电子信息交换标准
HL7是1987年开始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规范医疗机构,用于临床信息、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电子信息交换的标准。它特别适合于解决不同厂商开发的医院信息系统、临床实验室系统及药学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问题,目前使用的是2.4版。HL7是信息交换标准,信息表达的标准化、代码化是信息交换的基础。
我国近年来也制定了相应的《我国医院信息系统》标准代码(电子版)、全国卫生系统医疗器械仪器设备(商品物资)分类与代码、化学药品(原料、制剂)分类与代码等国家标准。
2 HIS现状
HIS在应用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标准不够完善,我们在许多方面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或者军队标准;标准制定滞后于系统;HIS不遵循统一的标准,导致各自为政,无法快捷、合理地实现数据共享。
以军队HIS为例,电子病历的文档存储有多种方式,一些医院使用WORD文档,一些医院使用XML文档,还有其他一些诸如结构化、半结构化病历等,这样便对信息的共享造成一定程度的技术成本:需要做大量的接口,进行各类信息的转换,才能使应用级用户可以看到一个一致的信息。另外,大量冗余数据的存在造成了信息不一致的问题。我们每家医院的基础数据千差万别,业务数据各自为政,即使通过物理的网络链通,可以共享到多方的数据,也会有大量冗余数据存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数据的不一致等严重后果。很明显的问题如:不同体系间的转诊信息,一名战士因外出公务生病,只能在非体系医院就治,此时他的索引信息不会自动转至医院,需要在医院的数据库中重新建立一套其索引信息,按照一般患者处理;回到原体系医院后,这一段的病历也不会自动转回来,其健康档案、疾病历史等不能够完整地展现。再者医院信息化构建也没有标准化的模板可用。例如医院作为医疗中心,其HIS、LIS、PACS等应是系统中的一个独立体,其数据通过网络、软件等相应手段辐射到下级体系,而不应在下级体系单位再造一份复本数据。这样,从硬件资源、软件运维等诸多方面均可以有所节约。
3 实施医学信息标准化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1)指标体系标准化[4]
指标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所有医学信息的标准,是按其内在联系所组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应具有目标性、集合性、可分解性、相关性、适应性和整体性等特征。在医疗管理层次和业务部门众多的情况下,只有统一和规范指标体系,才能使各系统和各个层次开发和实施的系统能够实现数据和信息的兼容与共享。
(2)开发标准化[4]
HIS开发标准化主要指在系统开发中遵守统一的系统设计规范、程序开发规范和项目管理规范。系统设计规范包括规定字段、数据库、程序和文档的命名规则和编制方法,应用程序界面的标准和风格等。程序开发规范对应用程序进行模块划分、标准程序流程的编写、对象或变量命名、数据校验及出错处理等过程和方法做出规定。项目管理规范规定项目开发过程中各类问题(如设计问题、程序问题等)的处理规范和修改规则,文档的编写维护,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守软件工程的设计规范,实现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
(3)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化[4]
目前有许多医院及体系部队使用各种应用系统,大多是在不同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硬件平台和网络环境下开发与运行的,这些应用系统在开发时并没有考虑到区域医疗数据的集成,造成区域范围内部数据比较散乱,容易出现数据不一致的现象。可以说信息系统的质量与接口的标准化密切相关,接口标准化已成为医学信息信息标准化的重要一环。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化对系统内部和系统间各种软件和硬件的接口与联系方式,以及系统输入和输出的格式制定规范和标准包括网络的互联标准和通信协议、各种数据库的数据交换格式、不同信息系统之间数据的转换方式等。
4 现有不同标准数据的对照
为实现区域医疗,延伸网络服务,我们需要将不同标准下的不同信息系统进行对照,使得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数据的相对一致性[5]。但这是一项内容繁杂、工作量大、耗时长、不易实现的手工工作,将造成现有系统功能、性能等方面较大幅度的下降,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5 理想化的标准化,期待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1)医疗卫生服务形成体系化,在一个区域的不同环境中均可提供预防、治疗、康复等服务。由于有统一共享的健康档案,患者不论在区域中的哪一个支点,均可以享受医疗服务。
(2)以大医院为中心,进行技术辐射、服务指导。统一标准下的远程医疗网络应用,使中心医院的医疗技术得以向周边辐射,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指导。
(3)节约资源。众所周知,PACS占据了大量的存储资源,在区域化环境下,一个医学影像中心的存储可为区域内成员提供“一方拍片,多方阅片”的手段。
(4)医生可以共享患者在不同医院、卫生机构等的治疗情况,让医生在接诊时能够了解到就诊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医疗机构的医疗历史记录,以此辅助医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和治疗的效率,为减少重复检查检验、降低医疗费用创造条件。
(5)卫生数据中心不仅为患者提供服务,也可为机关管理部门提供统计,以分析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运行情况。
(6)为全军范围乃至全国范围的整体医疗架构提供基层标准化。
参考文献
[1]向鸿梅,李仙彤.区域医疗机构动态管理与服务社会化模式的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2007,15(2):89-90.
[2]李毅,张震江,郭华源,等.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体系创新战略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2):134-136.
[3]李包罗.医学信息标准化与HIS的实践[EB/OL].[2009-02-01].http://ywc.jlu.edu.cn/modue/contentTemplate.php id=136.
[4]郑玉堂.数据标准化与企业信息化[EB/OL].[2009-03-06].http://www.ccafm.com.cn/neikan6/shujubiaozhunhua.htm.
医学院校医疗保险论文 篇11
摘 要 本文从造成我国医学专业毕业生①就业困境的三点体制原因分析,给出了医疗体制需要完善和改革的方向。本文的特点是撇开费用成本,单纯从医疗服务的供需角度对中美两国进行比较,由现象看本质地讨论如何改善我们国家对医疗这种特殊商品的供给。
关键词 医学专业 就业困境 医疗体制 就医观念 垄断
一、引言
我们国家学习医学院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一个困境,医学学生就业率下降是“就业难”最直接的体现。根据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麦可思公司日前发布“2009大学生就业能力排行榜”,本科失业率最高的10个专业中,医学类专业占了3个。中医学失业率排在第一位,毕业半年后有30%的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传统就业较好的口腔医学就业率也不尽如人意,失业率达29%。临床医学的失业率也有24%。这种局面是否正常呢?我认为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更深入的考察。
二、医学及相关专业毕业生数量并非供大于求
综合来看造成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经济大环境不好,另一个原因就是岗位供需的差距。但是,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情况可以从其他专业当中挑出来,医学院毕业生供大于求是一个“伪命题”。至于为什么说第二个原因不能用来解释医学毕业生就业困境要用下文的一组数据在说明,我们可以先考察一下如何来否定第一个原因。
(一)从医学及相关专业毕业生的特点分析
医学院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是不同的,因为他们的知识技能和能为社会提供的服务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一般来说,社会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量是随着居民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而且是一种近似正比例的增加。但社会对其他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却不是随着人口增加正比例增加的,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比如说社会对汽车的需求增加了,但不一定成比例的反映到对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上去。因为汽车厂可以用前期的库存来满足这部分增加的需求,还可以通过进口来满足国内的需求。而人口的增加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是近似正比例的增加,因为医疗服务没有那么多的可替代途径,它不能被库存也不能通过进口。也就是说,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是一种刚性需求。因此我们可以说,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不好的原因中应该不包含这种经济波动的系统性影响因素。
(二)与美国比较分析
然后我们再考察一下第二个原因为什么不成立。这里主要通过我们国家和美国之间的一组数据来说明问题。在给出数据之前也很有必要对美国公民的医疗状况做一个介绍。
美国的医疗机构中,州及以下政府所办的非营利性医院仅占医院总数10%,民间非营利性医院占60%,民间营利性医院占30%,而私人诊所遍布全国所有社区,几乎都是营利性的机构。美国始终不是全民公费医疗,美国医疗保险体制是一种“雇主主导制”。即没有一个全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保险都是由各家公司去买,鼓励各家公司买保单,不需要政府插手,美国的医疗体制是全世界作的最市场化的。但它所受到的批评也不少,由于美国保险主要是由私人保险机构提供,美国的医疗服务主要是由私人医院提供,增加了成本但是没有增加价值。在这个庞大的体制下,每个利益团体各有其经济利益的考量,全面性的体制改革将难以实现,而且成本控制仍将是首要课题。
医疗体制建设的首要目的是什么——公民患病可医!总体地看美国的医疗体制,只能说它的运行成本偏高或者过高,从医疗服务在供给是否能满足需求的角度上看,它基本不存在问题。而我们国家的医疗体制的最大问题不在于是否产生了巨大的运行成本,而是如何提供足够的、公民所需的医疗服务。因此,在对下面一组数据进行对比时,我们只着眼于对供求数量的考量,对于体制运行的成本问题先暂时不予以讨论。下面将给出一组中美两国2008年的一组数据: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算两组数据:平均每万总人口所分配到的医学毕业生人数中国为2.7,美国为1.3,平均每万农村人口所分配到的医学毕业生人数中国为5.0,美国为6.4。这两组数据可以说明,我们的毕业生数量平均后和美国的差距并不大。可能前一组数据还不具有完全的说服力,那么后面一组按照农村人口作为标准的数据更加实际和具有说服力。因为农村医保制度缺位、生活条件相对低要低、保健设施和保健的观念更缺乏,因此他们才是医疗服务应该重视的群体。另外假设我们能够剔除教改扩招的外部影响的话,医学人才供过于求的论断就更不会成立了。
三、造成医疗服务供给不足的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呢?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公民就医习惯
在我们国家,普通公众的就医观念就是:需要治的病就大治,无论是什么程度的疾病,小医院根本不值得相信,只要去大医院才能治好病。但根据相关统计,每年到大医院就诊的人群,有80%左右是在基层医院即可解决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不会上大医院就诊,社区全科医生会及时发现需要转诊去大医院的病人。大医院根本不设门诊,只有转诊。我们国家的乡镇医院、村级诊所和社区医院基本都是形同虚设,它们只发挥了药房的作用。县级以下医疗机构医疗水平越低,公众就越依赖大医院。据卫生部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的30%又集中在大醫院。这种资源调配的错误思路在我们国家的改革过程中并不少见。比如说第一阶段的教育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只放在了高等教育层面上。医疗机构和医疗资源应该是类似于金字塔式的、有层次的配置。县级以下医院应该有对一般疾病的治疗能力,当超出其医疗能力时应该及时的建议病人转向高一级的医院。这样,金字塔底部的县级以下医疗机构就需要大量的医务人员从事对常见病的处理。由于我们国家和美国的行政划分不太一样,而且国情也不一样,所以在美国没有很明显的乡镇医院、村级诊所和社区医院划分。但美国医疗体系中有一股相类似的力量——私人医生。首先美国医疗保险覆盖了大部分私人诊所,老百姓患一般的疾病必须首先看私人医生,经诊治如果认为有必要到医院进一步治疗,则通过私人医生联系相应的医院办理相关手续,这样在医院发生的费用才能通过保险公司支付。与我国相反,美国技术好的医生在私人诊所较多,因此私人医生和病人之间关系非常融洽,也比较容易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其实,新的医改应该学习新教改,吸引人力资源的流动,建立起这种医患的信任关系。另外,在保证和满足广大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一些高档次的医院,满足不同需求的人群。
(二)政府对医疗服务的垄断
私人资本在医疗行业的处境非常艰难,一直困扰私立医院的三大问题——国民待遇不平等、市场竞争实力悬殊、公私税收两条线。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医疗市场就已经引入市场机制,但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民间力量似乎“有负众望”。据卫生部统计,2008年全国医院诊疗人次总数中,私立医院部分仅占医院总数的9.5%。在我们国家的医疗行业,国家居于垄断地位。经济学理论认为,对于垄断行业,要么政府对其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实行限价或者引入竞争者来打破垄断,提高社会福利。也就是说——要垄断就监管,不垄断就竞争。反观我们国家,一方面国家没有完全开放私人资本在医疗行业的权限,另一方面有鼓励医疗行业走市场化,让公立医院转为私立医院,自负盈亏。这其实是个矛盾。国家的垄断力量使得医疗行业的规模过小,而且医疗成本偏高。在美国申办医疗机构比较自由。政府审查所办医疗机构资质的合法性,只要符合规定的办医标准和行医者的执业资格即可。因此,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在美国占据着主导地位。尽管美国政府采取的是高度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然而在立法和监督方面是非常严格的,任何市场行为都不能超越其法律框架之外。因此,我们国家的医改应该在做好立法和监督的前提下放开私人资本参与医疗行业的通道,将市场可以解决的问题交给市场,市场没动力解决的或者没能力解决的才交给政府。政府应该创造更适合私人资本运作医疗机构的环境,释放更多的医疗服务岗位。
(三)医疗保险体制
医疗保险也具有保险的两大职能:风险转移和补偿转移。即把个体身上的由疾病风险所致的经济损失分摊给所有受同样风险威胁的成员,用集中起来的医疗保险基金来补偿由疾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虽然说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是“刚性的”,但它仍然也要受到价格信号的刺激,这和其他商品或者服务市场是一样的。而医疗保险体制的健全合理与否直接决定医疗服务市场的价格信号是否合理。由于我们国家没有健全的医疗保险体制,巨大的医疗成不使得患者不得不消极治疗,特别是对于收入不高的农村居民更是如此。我们应该建立全国统一标准的医保资金划拨体系,建立全国一体化的公民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在医保资金的来源方面应该发挥我国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增加医保资金在大型国企和矿产资源中的持股和分红比例。让全民共享国家福利。总之,医疗价格偏高就打消了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就相对减少了对医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我国医疗保险体制仍然不健全是造成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又一个原因。
四、结论
本文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考察我们国家医学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原因,而是借助这个角度来审视我们国家医疗服务的供给面和需求面的问题所在,透过这个表象来看本质。我们国家医疗服务的供给不足,这种不足不仅仅是数据上可以說明,如果综合考虑到我们国家居民的饮食饮水卫生、生活环境、保健水平和相对庞大的农村以及城市低保人口等因素,医疗服务供给的缺口就显得更大了。医疗体制改革已不仅仅是我们国家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一环,而是关乎整个民族素质和国家的竞争力,乃至是一个国家对人性的关怀。因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跟健康连在一起。就像本文说过的一样,医疗体系存在的首要目的就是让公民患病可医!
注释:
①本文所述医学专业是指包含临床、牙医、骨科等所有能够提供医疗服务的相关专业.
②美国教育部统计的学生数是按骨科、牙医等细分后的数量,表中数字已被作者合并.
参考文献:
[1]陈伟,叶俊,沈绍武.对美国医疗服务体制的考察与思考.北京悬壶平衡针灸研究院.2005.
[2]丁林.公私结合——普通移民眼中的美国医疗制度.新华网.2005.9.22.
[3]刘北辰.美国医疗制度的几个特点.新思路.2008(5):55.
[4]李凤桃.私立医院投资难题有望解决 "新医改没有忘记我们".中国经济周刊.2009.5.5.
医学院校医疗保险论文 篇12
1 现代医学模式运用于医疗实践的阻碍因素
1.1 政府重视不够
人类疾病谱由急慢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向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发展[3],这促使现代医学模式的产生,同时也凸显出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躯体疾病的现象,但政府对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心理、社会干预的重视度还不够。现代医学模式进入我国医疗领域已30多年,但以《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为主的医疗机构管理法规中,并未涉及现代医学模式如何运用于医疗实践的明确法律、法规条文,没有法律的保障,现代医学模式进入医疗实践就缺少了“名正言顺”和权威性。
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患者可选择不同的医院得到生物医学技术对躯体的治疗,但要得到心理、社会需求的满足却不易。三级综合医院以治疗患者身体疾病为主,为规范医生的执业风气,如今的执业医师体制禁止医生申请两个专业执业,同时拥有心理和机体诊治能力的医生被法律限制,不能发挥自己的整体医治才能,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4],且卫生部门对如何才能真正达到对患者心理、社会的干预,在组织和管理上的标准还未制定,医生想从心理、社会方面满足患者需求,却不知从何下手。我国只在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和北京国奥心理医院搞心理咨询报销咨询费试点,其余地方的心理咨询均属自费项目,患者到专业的心理门诊寻求帮助,费用是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的一道门槛,再加上社会舆论对寻求心理治疗行为的偏见,加重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和对心理咨询师的不信任,也造成其寻求心理帮助的行为退缩[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应是提供心理、社会干预的主要场所,但我国对此的医疗投入还相对欠缺,虽自医改以来,基层医疗建设的投入在加大,但社区缺乏全科人才,对于居民的心理、社会需求尚无能力满足,且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也较少开展[6]。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基层医疗建设的投入,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心理和社会干预服务的功能。
1.2 医院形式主义及经济利益的制约
现代医学模式的医疗实践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非一朝一夕可完成,正是因为如此,许多医院的形式主义作风盛行,停留于现代医学模式“提口号、走过场”的状态,而未将具体工作落到实处,也未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和实践指导方针。
我国GDP在逐年增长,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始终只占GDP的5%左右,这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10%以上。政府的这笔财政投入仅占医院业务收入的5%~8%左右[7],这就意味着医院90%以上的经济收入要从医疗服务中获取,医院因此将营利作为首要任务。医生在医院及市场环境的熏陶下也受经济利益驱使,重利益,轻职业道德;重“以疾病为中心”,轻“以病人为中心”,诊断和治疗过于依赖医疗仪器的医疗行为,造成医患之间缺乏沟通。同时,医务人员利用自身专业医学知识的优势,诱导患者过度医疗,造成高昂的医疗费用[8]。央视的一项调查显示,参加调查的人中94%认为医生的声望相比十年前有所下降,下降的原因,41%的参加调查者认为是医生过分追求经济利益,40%认为是医生职业道德水平下降[9]。政府经费投入不足增强了公立医院以追逐经济利益为首要任务的倾向,而全面实施现代医学模式需要消耗医院更多人力、物力、时间和经济收益,对医生的职业道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与医院的逐利倾向相背离,因而医院和医生都不愿意实施采纳现代医学模式。即使有管理者及医生知道形式主义及以经济利益为主的弊端,意识到践行现代医学模式的紧迫性,但置身于消极的大环境,仅凭个人力量无法扭转医疗不良风气,有的甚至被同化。
1.3 受生物医学模式束缚
生物医学模式“还原论”根深蒂固,使现代医学模式“整体论”的发展受限,导致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迫切性不强。现代医学模式虽已提出近40年,但以生物-心理-社会为前提的疾病、健康及诊断和治疗的标准还未建立,医疗的大多数标准还是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近年来,虽以现代医学模式为主的基础诊疗框架已经成立,但其理论框架运用于临床医疗活动的过程却是缓慢的[10]。其原因可能为单一的生物致病因素,已在许多医务工作者脑中形成定式,但多因单果和多因多果的致病形式还未打破这一定式,医院高端医疗仪器的配备均为生物医学模式服务,技术至上的观念驱使医生善于用生理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药理学等视角从某个器官、细胞甚至分子水平来诊断疾病,然后用相应的药物或手术实施治疗[11],这利于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但却阻碍了医生发现患者的心理、社会致病因素。加上医生对心理、社会致病因素所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因果关系缺少一定的判断能力和标准,心理、社会干预措施所取得的效果也不如生物医学技术来得快和明显[12],生物医学技术仍是医生解决临床问题的首选手段。“一大、一多、一少”的制约现象也较严重,即医务工作者日常工作强度大,患者数量多,询问患者心理、社会致病因素时间少。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难免会受生物医学模式的禁锢。
1.4 医务人员心理、社会医学知识缺乏
随着人们医疗需求的增长,患者对于医务人员洞悉其心理、社会治病因素的需求越发强烈,但其对现代医学模式认识还不足,不知如何寻求心理、社会干预措施。医务人员自身心理、社会知识也相应缺乏,面对患者的心理、社会需求,他们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消极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现代医学模式在运用时需要心理学科及社会学科的专业指导,但医学生在接受医学教育时这两个学科的课程相对缺少,走上工作岗位后医疗实践要求医务人员执行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性医疗,医院的临床科室划分过细,非医学心理学和医学社会学专科的医务人员缺少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医院也未通过在岗继续教育来增强医务人员自身心理、社会知识的思想武装。调查显示,50%以上的医学生和医生的医学人文教育的含义“不了解”和“不是很了解”;70%以上的医学生和医生认为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比重应根据现代医学模式的需求适当增加;参加临床工作的医生表示,仅3.9%的医生经常有机会接受到医学人文知识的在岗教育;36.6%的医生几乎或一直无机会接受此教育[13]。可见医学生和医生的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医学人文知识还相对欠缺,希望得到医学人文知识的愿望较强烈。我们可将此视为一种恶性循环,即患者对心理、社会需求的需要,到医务人员心理、社会医学知识的缺乏,再到医务人员的职业压力加剧,对践行现代医学模式缺乏积极性。对此,我们应试图给这个“环”在适当之处撕开一个裂口,让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有个适当的进入口。
2 加快现代医学模式进入医疗实践的对策
2.1 政府的政策支持
政府加大对现代医学模式进入医疗实践的政策支持,使医疗服务更加适应疾病谱的发展,完善以预防、治疗、保健为一体的医疗服务模式。政府将践行现代医学模式纳入法律、法规中,以巩固现代医学模式的地位和增加其运用于临床实践的紧迫性。鼓励医院将医疗资源投入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和保健中,对践行现代医学模式较好的医院和优秀个人,政府实行财政奖励,以提高医院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加强三级综合医院和乡镇医院、社区医院、康复医院的联合医疗,加大对社区、乡镇医院和康复医院的投入,吸引和培养全科人才,调动社区和康复医院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做好对人们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健康意识。
政府和社会正确引导人们对心理、社会需求的认知。当今的生活、工作节奏,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发出了挑战,心理咨询和治疗不应被视为另类和被歧视的行为,人们应以平常心对待。卫生部门开放拥有心理、社会诊治能力医生的执业政策,鼓励已具有医学心理学和医学社会学知识的医生,投入到践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工作中,可节省医疗资源和加快实践现代医学模式的步伐。另外,政府和医院加大对心理门诊部门的投入和管理,为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渠道,对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加强对其职业水平考核和管理的标准制定,规范执业行为以取得社会人群对他们的信任。政府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加大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研究,为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和其中的因果关系做实证研究。目前我国一般采用SCL-90量表作为心理健康筛查工具,此量表具有广泛性,但缺乏针对性,政府应鼓励相关人士针对不同人群,如学生、教师、医务人员等[14],结合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心理问题筛查工具,以供医疗实践参考借鉴,也为说服受生物医学模式禁锢的人们转变医学观念提供证据。
医学教育模式的改变是恶性循环的突破口。现已进入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可通过在岗继续教育来学习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知识,但此方式所达到的效果有限,医学教育应将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人文课程列为医学生专业必修课,增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为实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培养继承人的基本措施。《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01-2015)中明确指出:“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多数医学院校已对医学生开展医学人文课程来提升其医德修养,但教学内容的方式单一,多为理论知识的灌输,过于枯燥,不能被学生理解吸收,课程设置也缺乏系统性,教师给予学生人文素养良好引导的能力还有待提高[13],因此医学院校只开展医学人文课程还不够,课程设置应有系统性,联系临床实践,改革教学和考核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正确引导医学生对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人文知识形成整体性思维,为医学生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将“医学”与“人文”相结合并灵活运用打下基础。
2.2 转变医院管理模式
实践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医院管理模式迫在眉睫。医院领导和医务人员应弃“提口号、走过场”,扬“脚踏实地”的行为,将实践现代医学模式的任务落实于医疗活动中,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医院各岗位的医务人员践行现代医学模式的实践指导方案,并定期考核。同时,医院设立心理、社会医学委员会具有必要性,定时对医务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社会知识的培训,缓解医务人员的生活、职业压力并用医学心理学和医学社会学为主的医学人文知识武装医务人员的思想。
现代医学模式是在生物医学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它克服了后者的局限性,运用生物医学技术是治疗慢性疾病的直接手段,但临床实践中加入心理、社会因素更利于健康和提高对慢性疾病的管理[15]。医院督促医生树立整体医学观,加强多因单果和多因多果致病形式的探查,打破单一生物致病因素在医生诊疗中形成的定式。改变以往以医生为主导的就诊模式,鼓励患者、医生共同参与医疗活动,让患者开口说话,改变看病不看人的不良作风,这利于医生发现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对其健康的影响,同时也增加医患交流,让患者受到相应的尊重,提升医患之间的信任度。
践行现代医学模式有损经济利益是鼠目寸光的观念,生物医学技术所产生的诊疗和经济价值不容否定,但要实现医疗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类对心理、社会支持的潜在需求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目前看来,践行现代医学模式是不二之选。因为现代医学模式契合了科学与人文,凸显出医学中“人”的结构,即构成“人”的一撇和一捺与医疗中的医德和医技相对应[16]。医德和医技是医疗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医德又是抵抗经济诱惑和践行医疗心理、社会等人文关怀的内在动力。因此,医院在考核医务人员医学技术及科研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其思想建设、医德医风教育及人文素养,经济利益和物质需要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生存的基础配备,但这并不是排斥现代医学模式的借口,医疗工作忙、累,但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使命,以患者利益为主的职业精神坚守,应高于经济利益,医院对此要做正确引导,将整体医学观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医疗活动始终。
2.3 向患者灌输现代医学模式知识
医务人员向患者灌输生理-心理-社会综合致病因素有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现代医学模式的认知水平,是让患者参与实践现代医学模式的重要环节。患者缺乏医学专业知识,更不明白心理、社会因素将导致躯体疾病,因此主诉时难免遗漏或忽视与心理、社会因素致病相关的问题,有的甚至隐瞒病情或提供不准确的疾病信息,误导医生诊疗,也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对此,医务人员应帮助患者加强对现代医学模式的认知,通过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疾病观、生死观和医学观,引导患者叙述与疾病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并告知患者不良的心理、社会环境有损健康。医务人员用专业的医疗知识,指导患者遵从医嘱,采取医生建议的服药方式、就医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定期到正规的卫生保健机构,获得心理咨询或治疗的卫生保健知识。
综上所述,现代医学模式运用于我国医疗实践的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阻碍,并且现代医学模式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是漫长的,医务人员的观点转变和对心理、社会知识的学习、应用需要时间来过渡,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正向推导,但人们对生物、心理、社会三者的整体性需求却来得猛烈,医患的供求达不到平衡,将加剧医患矛盾,因此政府、医院和医务人员应加快实践现代医学模式的进程。
摘要:现代医学模式在医院管理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指导性作用。但现代医学模式运用于我国医疗实践受到诸多因素阻碍,如政府的支持不足、医院形式主义及经济利益的制约、受生物医学模式束缚及医务人员心理、社会医学知识缺乏。要利于医疗的可持续发展和医患和谐相处,须加快现代医学模式运用于临床实践的步伐,其对策包括: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医院管理模式的转变,向患者灌输现代医学模式知识。
【医学院校医疗保险论文】推荐阅读:
江西医疗医学基础知识08-24
口腔医学之医学教育论文06-07
医学院校本科论文11-04
遵义医学院论文06-08
地方医学院论文07-24
医学期刊论文07-31
医学检查论文09-17
医学论文10-04
医学培训论文11-04
医学论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