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

2024-06-25

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精选12篇)

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 篇1

一、引言

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至今, 计算机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它的出现和发展大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截至目前, 计算机应用的范围已经非常广泛。信息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医学应用, 已成为现代化医学、医院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使用计算机管理病案及各种统计资料, 利用计算机开展病种管理, 对诊断正确率、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提高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利用计算机管理医院的人、财、物, 包括人事档案、工资、医疗设备技术档案、门诊收费、药房药品信息等。医疗信息管理的计算机化, 一方面使工作人员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 另一方面可以使管理者更加准确地了解各种情况, 加快信息流通, 杜绝失误和漏洞, 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 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 满足目前医疗系统对其工作人员的这一基本要求, 作为信息时代医疗战线上的一位工作人员就理应熟练掌握各种相关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然而, 由于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起步较晚, 医学院校等非计算机专业院校对计算机基础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所以, 在医学院校计算机教育方面仍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二、现有教学状况分析

我国的计算机教育源于20世纪80年代, 晚于世界发达国家, 由于发展时间不长, 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存在种种问题, 归结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 与许多学科一样, 至今仍改不了教师一味灌输, 学生拿着“口袋”一股脑装的传统授课模式。教学过程中, 偏重大容量知识灌输, 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较少。

其次, 一本教材连续使用多年, 甚至有时会出现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做明天的事;同时, 又由于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面面俱到, 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每一步操作、每一个细节都讲得清清楚楚,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快速的“照葫芦画瓢”, 最终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 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再次, 对全班同学, 无论大学入学前的计算机基础如何, 统一采取一致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然而, 据调查显示, 在进入大学之前约有13%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 同样也有约13%的学生计算机知识相当丰富, 甚至略懂编程知识。对基础差距如此巨大的学生采用同样的方法讲授同样的内容, 其结果是:一方面, 部分来自农村或偏远山区, 家庭生活条件差, 从未或几乎没有接触过电脑的同学赶不上教学进度, 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失去信心;另一方面, 部分家庭生活状况好, 计算机基础知识扎实的同学很难满足于教师上课所教授的内容, 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

第四, 教学与卫生系统的现实需求脱节。多数医学院校认为医学类学生属于非计算机专业, 仅需了解计算机、网络基本常识及office等办公自动化软件即可。然而, 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病案管理系统、药房管理系统等常见医疗信息系统的操作, 还是如CT、M R I及其他一些医疗设备的使用和维护都需要懂程序设计、数据库等专业知识。而这些知识在学校教学中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 我们对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了以下有益的探索。

三、教学探索

1、改进教学方法

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 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切实提高对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 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程为主, 教师一味灌输, 学生一股脑装的模式。应按照教育学中“建构主义”的理论, 主张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懂得知识不是主要靠教师传授给他的, 而是他自己建构起来的, 教师的作用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 而是帮助和推动学生去建构自己的知识。真正做到授之与“渔”而非“鱼”。这不仅是一个方法的问题, 而且需要从根本转变观念, 彻底改变教学方式, 实行“精讲多练”。教师只做入门性的、重点的、带有启发性的讲授, 而不应面面俱到的仔细讲授每一细节, 应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 通过自己学习和实践掌握所学的内容。这样的学习方式, 有助于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并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同时, 由于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实验课上, 教师可根据理论课上的知识点, 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并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作业题, 例如:校报的编辑排版、学生成绩单的数据处理、PPT课件的制作、学籍管理系统数据库的创建、维护等等。然后将学生按实际操作能力分成小组, 组内成员遇到问题由小组统一协商解决, 小组商定后仍无法解决的可与教师共同探讨。但实验课上, 教师的演示、讲解应做到点到为止, 不宜面面俱到, 鼓励学生根据课堂上及课本上所学的内容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解决。学期末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 考核成绩由理论成绩、上机成绩和平时成绩三部分组成。这样, 一方面会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 另一方面, 是学生养成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的观念,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重视实验教学, 做到让学生不仅“知道”而且“会做”。

2、归类教学对象

鉴于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的差异, 为避免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失去信心或学习兴趣。在开课前对大一新生进行摸底测试, 测试内容涉及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W indows、O F F ICE软件的操作、数据库基础及程序设计等方面, 根据测试结果将学生划分为两类。使同专业, 相近水平的学生一起上课。对于毫无基础的第一类学生, 将第一学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为必修课, 从开关机、W indow s系统、O F F ICE软件的操作、计算机基础、网络基础讲起, 给他们充足的时间熟悉计算机, 在教学过程中总结一般软件的使用规律, 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培养自学能力;对于基础较好, 操作熟练甚至已经通过N IT考试的第二类学生可将第一学期的基础课程设为选修课, 允许第二类学生中少数对自己信心不足的学生选修该门课程;当全班都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 大一第二学期可系统讲解数据库及程序设计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语言的基本概念, 掌握数据库中表的基本操作及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锻炼其思维方式, 为以后的应用打下基础。这种根据知识结构、知识层次将学生分类并采取不同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的方法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节约教育资源, 提高学生兴趣。

3、调整教学内容

医学院校的学生, 除了要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 还应掌握数据库、网络、程序设计等内容以及计算机在医疗系统中应用时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知识。因此, 在大一上半学期顺利完成计算机教育的基础上, 大一下半学期可进行数据库、程序设计等内容的讲授, 使学生将来能更好的使用和维护各种医疗信息系统。大二可以开设与医学专业有关的计算机应用知识课程。比如:SPSS或SAS等统计软件的使用。因为在医学科学研究中, 科研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是整个科研过程中的重要步骤, 直接关系到科研的质量, 利用SAS、SPSS可以直接读取数据库中采集的医学科研数据并对其处理分析, 从而方便、快速地解决医疗系统中数据处理的问题。

另外, 学生还应当对处于科学前沿的医疗技术、医疗设备的工作原理有所了解。比如:专家系统、远程医疗等。这就需要《计算机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图像处理》、《远程医疗》、《专家系统》、《模式识别》等课程内容的学习。为今后从事医疗事业, 掌握先进的医疗手段打下良好的基础。

4、丰富教学手段

大力开展CAI (计算机辅助教学) 和CAL (计算机辅助学习) 系统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网络、多媒体课件等各种教学手段对所研究的现象或事物提供更完整、更准确的信息;满足和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认识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从而使得教学内同更容易为学生所掌握。

四、结束语

由于当前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存在各种不足, 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对现有的教学进行了新的探索, 从而使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以及医疗系统的现状。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卫生医疗系统对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计算机知识的需求, 结合当前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对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及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为解决知识需求和教学现状之间的矛盾求提出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医学,信息

参考文献

[1]余远波.医学院校新生计算机基础调查研究《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年3月14卷2期

[2]任洪琴.七年制医学生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探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4, 26 (2) :150-160.

[3]教学论.第七章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二节教学手段

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 篇2

目前,在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医学专业严重脱节的问题普遍存在。

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内容主要采取工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模式,即讲授计算机的发展简史、Windows操作系统的操作、Office办公软件及简单的数据库知识和网络知识等。

现阶段,既没有专门针对医学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材,也少有教师针对计算机在医学上的实际运用作内容上的补充。

容易使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错觉,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从而降低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所以,必须设法让他们在校期间学习到与医学有关的实用计算机知识。

1.2 教学内容滞后且不能满足医学专业的需求。

计算机业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快,新概念、新方法、新思维不断涌现,新的软件和硬件层出不穷,而教学内容却跟不上时代的变迁,课堂上仍讲授一些过时的内容,普遍落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另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掌握与网络操作和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这些知识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所占的比重普遍偏少。

1.3 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

在医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普遍采用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基本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大都是把计算机专业方面的课程硬搬给其他专业的学生,譬如笔者所在的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常用软件学习,另一部分为VB程序设计,教师授课时只是把计算机的方法和技术交给学生,学生因为单一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而丧失学习兴趣。

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 篇3

关键词 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4-0107-02

信息技术正在给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教学方法等带来巨大的冲击,国内外许多专家预测,这一冲击将孕育教育的第二次革命。因此,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各个学校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本文主要对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进行探讨。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以及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许多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仍以应用基础为主,随着新时期教育的第二次革命的开展及社会对医学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积极思考和探索课程改革,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 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现状

教材与医学专业关联度不高 当前医学职业院校选用高职院校计算机类教材居多,如《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这一类教材所授内容大多涉及计算机概述、系统操作、Office等,较为基础。而现代医学信息化,诸如医院管理、门诊诊疗、远程诊断等医疗信息系统早就应用于临床实践,现有教材与临床实际脱节,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教学方式“固态” 由于计算机课程在医学院校一般属于基础文化或选修课程,相对于医学专业课程受重视度不高,学时也相对较少。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多为“理论+操作”的模式,往往会造成单一模式教学的“固态”,导致教学与学习效果均不理想。

课程体系单一 当前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在选取教材时多为应用基础操作一类,虽然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学生因知识结构不同而造成的差异化,但相对于现代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和信息化的要求相去甚远。单一的课程体系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医学信息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知识学习的需要。

2 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思考

情感与价值观并重 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由于非医学专业课程,在医学院校大都不受重视,课程学习也往往单一。该专业课程改革目标就是要改变以往单一重视学生知识层面的学习,过于强调“知识本位”,而忽视学生认知、情感、价值观念等培养的模式,重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认知情感与价值观念的协调发展,以使各要素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学知识与学会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程改革强调学习知识与学会学习并重。根据当前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医学发展的联系,选择有利于职业生涯的必备知识与技能,重视课程引导,教会学生学习,以利于知识学习与学习方法掌握的相互促进。

重视直接经验 加强计算机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是对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又一考量。课程改革与课程结构的设置应多关注学生的经验培养,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锻炼,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这也符合对当前医学教育教学规律和医学教育改革创新的客观要求。当前医学教育偏向间接经验,学生在接受新知时,机械记忆,强化记忆偏多,教学和学法的单一也对学习效率和教育质量有一定影响。因此,重视课程结构的改变和课堂的改变,有利于促进学生直接经验的养成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3 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与探索

加强教师培训 为了加强内涵建设,探求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团队整体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改革中应首先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挖掘内部资源,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学习工作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不定期开展以“学习、实践、分享、提高”为主题的内部培训活动。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计算机能力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模块化课程 倡导课程结构“模块化”,也就是将计算机课程根据教育内容和教学要求的不同,划分为多个模块,每一个模块相对独立,都有各自的任务目标和完整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对独立的考核标准,每个模块又构成统一的体系。结合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特点,实施“模块化”教学,能更好地以某个或某项操作技能入手,实施以能力为本位,以计算机操作训练为重点,以全面提升为目的的课程目标。

课程设置医学化 当前医学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在选择计算机教材时,多选用计算机基础知识一类的教材,主要侧重于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掌握,课程设置不能体现医学特色。新时期注重复合人才的培养,计算机课程改革就是在“三基”训练的同时,注重医学实际与计算机知识的结合学习,开设相应的课程学习。比如现代医院都是信息化管理系统、电子病历、远程诊疗等,学校可以开设诸如医学信息技术基础、医学信息检索等方面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根据不同医学专业临床应用对计算机要求的不同,而开设有针对性的计算机课程,使课程更贴近专业化、医学化。

课程教学阶梯化 阶梯化课程教学是指针对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不同内容、阶段,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将课程知识以分层分类的形式进行讲授的一种教学方法。当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加上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基础的不同,单一的课堂教学也不能更好地顾及全体学生。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思考将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实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注重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分为理论教学、技能操作、实用技术等与课程相适应的多个阶梯,阶梯间体现知识结构的难易和纵深,以期以更好的脉络和不同的角度提高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水平和信息化水准。

课程考核多样化 当前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考核仍以应试为主,结构方式较为单一,而课程考核方式的单一从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与方法。结合培养医学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改变医学院校课程考核的方式与结构,对不同专业要求的学生采取差异化考核,有效提高考核质量,也有利于学生发展。

4 结束语

教学改革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教师应根据当前医学信息化要求的不断变化,认真思考医学生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顺应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造就具备高素质计算机信息素养的医学生,满足他们将来在岗位中的需求,同时促进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做到教育的与时俱进,跟随第二次教育改革的潮流,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尚宪刚.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初探[J].软件工程师,2013(11):50-52.

[2]杨盛春.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探讨[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1,32(5):307-309.

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研究 篇4

当前部分医学院校计算机教材与医学专业的需要不相适应,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内容主要是理工科院校的课程,比如计算机的发展史、Windows操作系统、Words图文处理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等知识,这些与新时期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不相适应的。如今网络信息技术逐渐普及,作为医学人才也需要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对医疗、科研以及教学等内容进行管理与应用,能够使用计算机对患者进行检查、治疗,并开展教学工作[1]。

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医学院校学生的学科内容多、课程任务繁重,时间紧,计算机教学的时间不多。教师在理论课上为了赶课时对学生进行大量计算机知识的灌输,到实践课上,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践课间的时间相隔比较远,学生基本上已经忘记理论知识,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好,无法强化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学生自身素质水平的差异,也让这种教学方法难以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教学的效果、学生学习的效果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师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其他学科教师转化来的,还有就是理工院校毕业的计算机专业的人才。这二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医学知识不足,在教学中不能将计算机知识与医学知识有机结合,医学应用中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得不到有效地体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强,也就无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有效对策

1.积极完善改革教学内容

要促进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在计算机教学中应加入医学知识,充分展现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特点[2]。当前,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坚持理论基础知识以及技能的提升,注重将医学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相结合,依据不同的医学专业开设相对应的计算机课程,满足时代发展背景下医院的实际需要,设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影像专业中要加入计算机影像设备知识与应用的讲座,以图像储存、通讯系统为主,涉及影像设备的原理、图像的储存传输管理等;检验专业应加强医学信息理论中的检验系统,向学生讲解与检验相关的数据采集、传输、管理等,包含病人的基本信息、检验结果、质量管理、核对数据等。对于不同医学专业的学生应设置不同的计算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2.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教学中涉及理论和实践性的内容,在教学中不能只是单纯的使用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在讲授计算机理论知识或者概念性比较强的内容时,可以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并配合多媒体课件教学,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对于实践教学,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法开展教学,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与现实生活相贴近的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认真的思考,使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努力强化计算机教师素质水平的提升

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逐渐加快,学校应提高对教师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努力强化教师的教学素养,使其能更好的投入到教学中[3]。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定期进行教育培训并不定期的组织教师、主管领导、专家等对教材、教学内容等进行介绍与研究。聘请医学专业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努力构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从而更好地满足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实际需要。

总而言之,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实现了良好的应用与发展,社会对医学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医学院校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明确计算机技术以及医学发展的实际需要,明确教学目标,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促进计算机教学效果的顺利提升,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钰,林巍,王哲,刘秋红,李海英.新时期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4(4):442-444.

[2]翟阳阳,杜菁,潘清,刘文艳,王珂,谢艳.4G移动通信技术对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医疗设备,2015,8(8):70-72.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探究论文 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教学;多媒体技术

随着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更好的开展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创新性举措。尽管从总体上来看,多媒体技术已经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对此广大高职计算机教师应当引起重视,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着眼解决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加科学的应用于高职计算机教学当中。

1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是基于计算机的一种技术,对于高职计算机教学来说,能够将多媒体技术更好的应用于教学当中,进而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尽管当前绝大多数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已经应用多媒体技术,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最为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这主要是由于一些高职计算机教师认为计算机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强的相融性,因而过多的应用多媒体技术,而自身的教育教学模式没有得到体现,教师由于过多应用多媒体,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情感等方方面面无法实现,进而制约了计算机教学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存在一定的“制约性”,这主要是由于一些高职计算机教师在应用的过程中,认为多媒体技术应当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因而在实施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让学生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学习,教师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讲解,特别是教学进度过快,导致不生接受能力不足,同样会制约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科学应用。

2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化对策

对于高职计算机教学来说,尽管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同样需要注意把握好“度”,特别是要从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及学生的基础出发,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强化多媒体技术的融合性。对于高职计算机教学来说,要想使多媒体技术得到更有效的应用,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提高二者之间的融合性,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作用,高度重视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有,特别是要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使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发挥更大作用。比如教师在开展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课件的制作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对于某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分别制作课件,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完善,最后进行一些评比活动,这样能够使学生既有效的掌握计算机知识,又能够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二是强化多媒体技术的适度性。高职计算机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要切实把握好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度”,既不能过多的应用,也不能过少的应用,而是要更好的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导作用,而不是主导功能。这就需要高职计算机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要根据计算机课程的需求进行多媒体教学,能够应用的要尽量应用多媒体技术,不能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则不应用多媒体技术。比如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要对视频、音乐、图片等进行科学的设置,提升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科学性,切忌盲目应用。三是强化多媒体技术的实用性。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应用多媒体技术必须以实用性为主。这就需要广大计算机教师在开展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其作为辅助教学,对于那些难度较大的内容则不适合应用多媒体技术,而对于那些具有较强操作性、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则要更多的应用多媒体技术。要高度重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融合,使其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和演示性功能,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要提升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性,强化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教学内容的统一性,提升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可操作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尽管从总体上来看,多媒体技术已经在计算机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计算机教育的实效性。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以及广大计算机教师要对多媒体技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提升计算机教学实效性出发,进一步强化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应用中的融合性、适度性以及实用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作用,提升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庄开宙.谈谈多媒体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08).

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 篇6

关键词:计算机 基础 教学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c)-0169-01

21世纪以来,计算机应用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进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所以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以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办公软件的使用为突破口,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程。

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实用型三种。每种类型的人才,其承担的任务不同。其中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可供生产、服务和管理操作应用的技术或方案,能熟练掌握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强调学与用结合、学与做结合、学与创新结合。我校是医学类本科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应该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改革,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

1 我校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我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大基》)作为学生的必修公共基础课,是学生入学第一学期的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会网络的基本使用方法,应用计算机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后续的计算机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1 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使教学内容能与软件的发展相适应,我校《大基》课程的讲授内容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发展而变化。其中,操作系统部分讲授Windows 7的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的学习,讲授最新的2010版。整个课程教学内容涵盖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和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讲授30学时。

学生的专业不同,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要求各不相同。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由于其专业与计算机应用联系紧密,所以其教学内容还包含数据库技术基础知识,其教学课时变为36学时。

1.2 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方式上,2012年以前,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理论+实验”的教学模式,理论授课在多媒体教室,讲授计算机基本知识和软件及操作系统的使用。虽然教师的操作过程通过投影显示在屏幕上,但由于光线、距离等多种原因,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等到实验课时,学生常忘记操作方法,需要教师重新讲解,浪费时间和教学资源。因此,我校对《大基》课程进行全面改革,30学时课程全部在计算机教室(机房)完成,融学习与实践于一体。学生学习直观,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解决问题,提高了学习效果。

1.3 考核方式的改革

《大基》课程的考试方式为上机考试,学生每人抽取不同的考试题目,其考题中均包含对已学软件的使用考核,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根据各专业对计算机操作水平的不同要求,改革了部分专业的计分方式。各别专业(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由二级制(合格、不合格)变为五级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1.4 其他教学改革

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我校一直在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保证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按照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特点,编写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枯燥乏味的知识,没有办法抓住学生的眼球,当然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为提高教学质量,除需教师在课堂上生动讲解及操作演示外,精美的例题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根据医学院校学生的特点,自己编写《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指导》,配有课堂讲授知识的练习题,也有相关软件知识的综合应用题目,还有设计提高型题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练习。

为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所学知识,每次学生学习完一种软件后,需要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独立完成相关的设计性实验的内容,提交电子作业并完成实验报告的书写。学生的平时学习和实验完成情况,在最后的考核中,占总成绩的40%。

在教学上,高职称教师有更多的教学经验、更好的教学手段、丰富的理论知识,通过高职称教师参与基础教学的方式提高教学水平,中、青年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向老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不仅担当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角色,同时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学生自己学习,动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2 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将来可以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专业问题,为学生个人的发展奠定夯实的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如何提高计算机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以致用,需要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只有不断的改革实践,才能找到适合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冀全朋,王月浩,晏宁.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甘肃科技纵横,2013(8).

[2]房学军,马铁成,谷秀梅,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8(12).

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7

1 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内容理论部分整体安排过多,各章节理论知识的衔接不够,不具有连贯性,不利于学生整体理解和掌握,需要对教学内容重新组织安排。此外,《计算机知识》是一门要求实践操作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安排过多,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达不到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目的。

1.2 新生入学计算机能力参差不齐

考入医学类院校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存在很大差距。据调查,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较好,而来自经济不发达甚至偏远地区的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少,因此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计算机这门课程有一定难度。此外,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仍停留在浏览网页、上网聊天和玩游戏等,对计算机课堂知识不感兴趣,认为只要期末考试及格就可以。这些都对计算机课程教学增添了难度,针对学生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何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及素养是医学类院校计算机教学的难题。

1.3 课程设置与医学专业脱节

目前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计算机课程与医学专业普遍存在脱节现象。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公共课在教学内容上一般采取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即教学内容上缺乏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的特色。医学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将担负着各级医院、教、研工作,在他们的工作中不可避免要使用计算机,因此,如何使计算机教学与医学相关知识有机融合是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又一难题。

2 教学改革措施方面

针对教学改革存在的三点问题提出对计算机课程教学方面的改革措施:

2.1 教学方面改革

(1)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是基础,更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一般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课比例为1:1,但这个比例远远不够,应把两者的比例改为2:3。加大学生上机操作时间,从而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课程定位与设计方面:采用先进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搭建教师和学生沟通的平台;教学中组织各种计算机操作技能比赛,给学生创造利用所学知识展示自我的平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3)教学模式:分别从教(做什么)、学(怎么做)、做(完成任务)、评(做的怎么样)、展(如何做的更好)五方面展开。

(4)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课堂根据任务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操作技能)、案例教学法(教学的过程由传统的从理论到实践改为从实例到理论或原理)等。

2.2 分层教学法应对学生知识能力差异

由于新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计算机能力较强;一部分学生计算机方面甚至没什么基础,如果统一对学生进行整体授课,掌握计算机能力较强的学生等于重复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在授课过程中没有额外时间对其进行指导,因此授课效果势必不好。因此采用分层教学法,新生入学就对其进行计算机入学考试,考试成绩达到规定分数者可以免休计算机课程,没有达到规定分数者须进行系统学习。此外,把课程考核与职业证书结合起来,鼓励学和参加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2.3 医学知识与计算机教学有机融合

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能利用计算机解决医学领域中的相关问题,全面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在教学中应注重计算机知识和医学知识有效的结合,将医学专业中的案例加入到教学实例中,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医学专业的应用要求。此外,计算机在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用途是医疗设备,如医学检验、基因测序等设备都离不开计算机,大多数检验人员只会对设备进行简单操作而不知道其工作原理,由于各种检验设备对疾病的预防及医学科研、诊断与治疗非常重要,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把这方面知识加到教学过程中,并在学校的现有医疗设备上进行实际操作。

3 总结

《计算机基础》是医学院校一门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全校计算机公共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方面至关重要。该文仅从三方面对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还有很多方面学进一步进行改革,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必需与时俱进,使计算机课程对医学院校的学生起到真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喻焰,魏文芳,张仁庆.独立设置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邵阳医学院学报,2004(6).

[2]刘仕云.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8).

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 篇8

1 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国家教育部新专业的基本要求和学分制教学改革的需要,我校从2010级在校学生开始实行新的学分标准,该门课程由原来的72学时减少为64学时,课程学时数减少,需要重新组织、优化教学内容,使之在有限的学时内,更加有效率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1.1 精简教学内容

该课程软硬件并举,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内容一般包含微机基本知识、微处理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存储器、中断、可编程接口芯片、数/模转换和模/数转换等几大部分,每一个部分又包含多个知识点,内容繁杂,课时有限,因此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化繁为简[2]。对于那些实用性不强、知识上重复的内容可以进行删减或做简单复习以节约课时,把时间用在重点、难点的知识上。例如微机基本知识部分的数制和编码知识在数字电路和C语言程序设计中都有涉及,本课程就不再进行讲解;定点加法、减法运算,存储器的字位扩展概念等在计算机组成原理中已经学过,本课程中只是简单复习,直接应用;DMA控制器8237A的实用性不大,不做讲解;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中十进制运算指令、串操作类指令不作为重点知识,引导有兴趣的学生自学完成此部分内容。

1.2 合理安排授课顺序

一味地按照教材的顺序讲授会占用很多课时并且内容不连贯,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授课的顺序上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授课的需要。例如把微处理器的外部特性这部分知识放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之后再讲,实现先软件后硬件的整体讲课思路,使学生先从软件部分开始学习,再逐步过渡到硬件知识,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对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这部分内容,教材一般都是按照寻址方式、指令系统、程序设计的顺序进行编写,讲授这部分知识时,采取先整体再分述的讲课思路,从一个简单并且形式完整的源程序着手,对其进行各部分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对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框架有一个整体认识之后,再具体到什么是寻址方式、有哪些指令等内容,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程序控制类指令分别相应的调整到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中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子程序设计中进行讲解,这样内容穿插,知识重新整理、糅合,显得更加紧凑、融为一体,提高了教学效率,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授课艺术水平[3]

由于本课程具有概念抽象、知识点多、内容难以理解等特点,学生学习起来感到非常棘手,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差等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授课艺术水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晦涩难懂的知识化难为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

2.1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上好课程的第一次课,对课程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要充分重视第一次课程的讲授,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通过列举与医疗方面相关、生产实践相关、现实生活相关的具体实例,介绍当前的前沿技术和目前出现的新方法和新领域等知识,引起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使学生感到有的放矢,提高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同时介绍本门课程的教学安排,教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并且提供给学生相关的学习资料、参考书籍、学习网站等信息,使学生有充足的信心能够学好本门课程,避免产生轻视或畏难情绪,为今后的课程的深入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采用比拟方法教学

比拟法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运用比拟法能帮助学生透彻的理解新知识,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对本课程中遇到枯燥无味又不易理解的内容,采用比拟方法,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比拟抽象的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例如介绍中断系统时,对中断可以理解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在自习室自习,这时手机电话铃声响起,学生拿起手机,轻轻的走到自习室外面接听电话,接听完电话之后,再回到教室继续自习。这样一个生活实例就是中断的含义,其中电话铃声响起就是一个中断源,接电话就是中断处理,接听完电话回到教室座位上继续自习,就是中断返回。使用这样的比喻,就会使学生通过现实生活的例子真正体会中断、中断源、中断处理、中断返回等相应的概念含义,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3 恰当使用多媒体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实现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互补的教学策略。对于课程中工作原理抽象且不容易理解的内容,采用多媒体辅助方式制作动画效果演示模拟,将其具体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一条指令是如何执行的,可以通过动画演示出来,使学生清晰直观的感受这条指令具体的执行过程,将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通过动画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每当学生看到这条指令,脑海中就会浮现动画的画面,帮助理解和记忆;在讲授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时,可使用集成开发环境工具直观显示每一条指令执行后的结果、内存单元、寄存器的内容变化情况,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正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多媒体法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多使用多媒体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不但不能提高,反而会大打折扣,恰当使用多媒体、科学使用多媒体。

2.4 采用互动教学方法

为活跃课堂,改变沉闷的教学气氛,带给学生一个灵活生动的课堂氛围,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制造悬念、提出问题请学生回答等多种方式,促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布置学生一些课后作业题目,要求学生认真准备,在下次课堂上,以抽查方式选出几位学生,向全班同学阐述自己的设计思路,展示自己成果。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真正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个相互促进、互相学习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由于课时有限,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交流有限,为把“互动”延展到课堂之外,专门建立了一个针对本门课程教学的QQ群,学生可以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留言,学生通过此平台互相答疑解惑,互相促进,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此种方法不但方便快捷的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而且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动态,同时对师生交流也起到促进的作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3 强调实验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教学是重要一环。精心挑选实验内容,按照教学进度,及时安排实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采用一人一组的方式,每次实验都安排验证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最后一次实验安排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每次实验结束需要提交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的步骤、过程、结果、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心得与体会等,最后通过实验考核给出最终实验成绩。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微机接口竞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等活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既能不断的扩充知识,构建系统知识体系,又能开阔思路,挖掘潜能,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创新精神。

4 结束语

《计算机接口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对于此门课程的教学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对于本门课程的改革,虽已见初效,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改善,学生主动性、学习热情有所提高。但此课程是一门公认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4]。目前,正值我院处于学科迅速发展阶段,如何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寻求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科学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些都是教师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本课程的改革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摘要:《计算机接口技术》是医学院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该文结合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内容繁杂,难于理解的特点,从优化教学内容、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加强实验教学环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计算机接口技术,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邹琦萍,阮忠《.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的教学改革探讨[J].福建电脑,2012(3):189,199.

[2]欧启标,曾庆魁,秦子雄,黄尚荣.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探讨[J].广西物理,2010,31(3):55-57.

[3]徐琳,李伯全,陈进,潘海彬.非计算机专业《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155-156.

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 篇9

一、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 思想认识不全,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医学院校,培养学生的医学卫生知识必将成为其主要的教学任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和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思想认识不够全面。很多的教师和学生就认为计算机知识与医学知识毫不相关,学不学计算机知识都无所谓。从而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重视程度也严重不足,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资源配置在医学院校内较大地落后于其他专学科的配置,进而严重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2. 教学内容雷同,忽略专业特点。

目前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基本相同,主要包括了计算机基本理论、XP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和网络基本应用等几个方面。这些知识的确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所需要讲授的重要内容。但是,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将来工作中除了要掌握这些通用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之外,更多的会涉及与医药卫生行业相关的医学信息技术,如医院管理系统、门诊系统、电子病历、社区卫生管理系统等等。这些医学信息技术急需在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拓展讲授。

3. 教学理念陈旧,教学形式单一。

现在很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都还遵循着比较陈旧的传授式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也基本上采取的是“课堂讲解,课后练习”单一模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导致了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严重脱节,无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1. 分析社会需求,明确教学目标。

社会需求是制订教学目标的重要参照,也是考核教学质量的最终指标。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将来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来解决医药卫生工作的各种医学信息问题。分析社会实际工作中的情况,需要医学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既包括通用的计算机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也包括医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医学信息技术必然成为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2. 根据学生实际,实施分层教学。

由于入学前学生的地理因素和家庭条件的不同,使得医学院校的学生实际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各不相同。一些来自发达地区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在中学阶段都已经学习和掌握了较全面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而另一些条件差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对来讲还很陌生。针对这种情况,如果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必然会导致前者觉得知识简单而失去学习热情,也会导致后者觉得学习困难而产生畏惧情绪。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让其自学或复习已经掌握的知识并适时增加一些诸如网页制作方面的新知识,基础差的同学则详细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并辅助他们提高操作技能。通过采用这种分层教学模式的改革,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3. 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进行教学。针对每一个知识点不再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事先布置一个与知识点相关的工作任务,并设计好解决任务的工作背景,给学生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帮助意见,然后让学生根据任务和老师的指导主动地搜集和学习完成任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最后再在课堂上提交完成任务并交流实现任务过程的学习心得。

4. 注重素质教育,兼顾认证考试。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直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之一,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必须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社会的现实压力又要求学生在就业时提供计算机相应等级证书,以证明自己的计算机知识水平。这就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在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还必须兼顾计算机等级认证考试,以便学生通过考试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拓展计算机基础知识面、加强学生实验操作练习学时、创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情景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又紧紧围绕等级考试的考点要求,详细讲解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多次模拟练习等级考试,从而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以确保等级考试的过关率。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计算机科学日新月异,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改革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信息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普通高校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公共必修课, 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工作既有与普通高校相似的共性, 又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是一个探索的课题。为此, 本文根据实际教学工作的经验, 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 对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进行了科学分析, 并对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苹, 李书珍, 李晓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施——以《计算机基础》为例[J].北京:中国电化教育, 2010, (4) .

[2]商信华, 肜丽.《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广州, 现代计算机, 2010, (6) .

[3]陆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 计算机时代, 2001, (11) .

[4]刘莹昕, 孙艳秋.论中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 .

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 篇10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 它们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针对我国不断推进的新医改政策和卫生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前形势, 医学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已经成为当前医学人才的核心能力与基本要求。在高校里, 计算机基础教学也面临新的变革与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 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这种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不适合现代教育观点。所以, 现在我们要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上来, 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等医学专科学校与工科院校相比, 无论从计算机设备、师资力量还是学生基础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因此, 改善计算机教学环境,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便成为医学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对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育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 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以提高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质量。这里笔者根据在医学院校的教学实践, 从教学模式、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因此, 结合医学与计算机专业特色, 改革计算机教学是很必要的。

2 突出高职高专特色, 调整和完善教学计划

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1]。首先, 要求课程设置就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教学计划的制定就应该贴近市场, 贴近社会需要, 培养出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次, 建立以培养基本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特征的教学新体系;最后, 要根据培养目标, 开设计算机课程时应该认真开展市场调研, 根据市场需要、学生就业以及学院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 并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 围绕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这一中心任务来培养人才, 并适时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作出相应调整。

2.1 课程设置要紧跟市场需要

计算机成为我们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必备工具, 但计算机的发展很快。尤其是计算机软件发展, 我们教给学生的内容如果不及时的更新, 则等学生毕业时就过时了, 真正用的时候又学无所用。因此, 在计算机的应用软件教学中, 尽量根据市场的发展需求, 选择设置课程教学内容, 能及时对教学计划做出调整, 删掉旧课程, 补充新内容。再者, 医学信息处理学已成为一门新兴的、医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边缘学科, 对医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医学院校应该将这门新课程作为选修课, 也是很有必要。

2.2 课程设置要和专业培养方向结合, 不能盲目跟风

在设置计算机课程时, 要清楚计算机课程与专业发展的关系[2]。如果需要则设置, 否则要不设其课程, 不能盲目跟风。比如, 有很多学校, 它们都开设计算机网络、网页设计课程, 不管与专业发展或其他课程的联系, 总之一窝蜂全开设置, 这种做法显然不合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必须要有计划, 不同的专业, 即使需要设置同样一门课程, 由于专业培养方向不同, 内容也应有所不同。因此, 只有明确培养目标才能更好的设置计算机课程。

2.3 紧抓证书教育, 以考取证来促进学习

面对就业市场的需求, 学生在校期间考取相关一些证书非常必要。比如:计算机等级证、英语四六级证, 这些证书已成为学生毕业的敲门砖。证书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为了促进学生考取相应证书, 将证书考试课程融入教学计划当中, 促进学生的学习, 这样学生在学习的同时, 还可以获取证书, 为其以后顺利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4 遵循高职高专的教学规律, 改进和加强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指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工作。如何组织好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工作也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编制和完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计算机教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必要保证, 教学工作应该始终以教学大纲为中心进行。随着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不断更新, 计算机教学内容也应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有所调整,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对教学大纲也要适当修改, 使之不断趋于完善。在大纲的编写方面应体现实用、实效性原则, 不仅照顾普及的需要, 又要兼顾先进性。比如, 当许多优秀软件陆续问世和应用时, 应及时更新教学大纲, 安排这方面的内容, 并根据具体情况安排课时量。

2) 选用合适的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物质载体, 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手段, 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每一门课的教材选取既要保证基本的知识要点, 又要适合学生的专业。所以, 学校经常鼓励我们专业教师根据专业知识经验编写适合学生的实用教材。例如, 对有些专业的学生, 要求他们达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某级水平, 在选用教材时就应偏向选择等级考试相关类教材, 至少要和考试内容从体系结构上保持一致。另外, 即使是同一门课, 由于专业不同, 其教材的选择也应不同, 至少从案例选择上来说应尽量贴近专业, 例如, 护理专业和影像专业, 选择的教材就应有所区别。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 在选择教材时既要注意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 又要不断追踪和吸收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新成果。

3 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一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学习带有较强的职业特色, 针对学生在知识结构、学习习惯、认知心理等方面的特点,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在教学方法上, 应注重理论结合实际, 避免空洞地讲解, 要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实行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以及精讲多练、边讲边练等多种教学方法。考虑到学生专业不同、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 因材施教, 使他们不断追踪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 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热情, 激励学生主动探究,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3]。例如, 对计算机应用基础, 应讲授与上机实践相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课程, 宜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进行。在平时的计算机教学中, 应注重实践, 多使用任务驱动法、层次教学等多样教学方法, 同时与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 进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例如, 对具有一定应用性、实践性的课程, 采用笔试和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当然, 平时作业也是考核的一种途径, 高职高专教育体现的是应用性, 而计算机应用类的作业并非通过传统的方式交纳, 而让学生通过网络提交作业, 例如, 应用计算机网络将作业以邮件的形式发到教师的信箱里。

3.1 不断改进教学手段

计算机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 授课要直观, 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 因此, 授课时可根据课程性质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室、机房、实验室等多种教学场所,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将学生带出课堂, 进入企业, 将现实职场变课堂, 用事实说话, 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 提高学生的认识。

3.2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 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特别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 要求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计算机教学中必须加强实践活动, 紧密结合生产实践, 才能切实使学生增强计算机意识,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逐步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提高就业能力。

3.3 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能力培养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有关计算机的各门课程, 应始终围绕计算机的应用这条主线, 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及时了解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最新应用状况和发展水平, 使之融会贯通, 灵活运用。其中, 培养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相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如综合处理能力、系统分析设计能力以及实施方案的灵活性、操作的技能技巧等。为此, 可结合不同专业特点, 采用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例如, 目前社会上很多应用软件 (如办公自动化软件、网站设计类软件、数据库软件等) , 教学中可以结合专业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实际应用效果好, 系统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的软件, 使学生通过学习和使用这些软件, 解决专业领域问题。

首先, 学以致用, 切实加强上机实践。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要切实安排上机操作, 在课时安排上, 保证上机实践与讲课有适当比例。一般说来, 主要课程, 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上机实践的课时数应在总课时中占较大比例。教师应对上机实践作出明确安排, 每次上机前都有预习和准备, 对实践操作的目的、任务、内容、流程与要求等要进行详细的讲解, 并直接参与上机指导, 以便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发现和解决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做, 既可以避免上机操作的盲目性, 又可大大提高机器的利用率, 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此外, 还可以尽最大可能地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自主学习。

其次, 结合市场需要, 改革实践方式[4]。市场是检验人才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 为此, 学院在实践教学上应极力切近市场, 或者让学生直接进入对口企、事业单位, 借助其雄厚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市场磨练, 从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 使学生真正搞清市场的需求, 掌握行业的背景、规则以及工作方式, 同时还会使其更加明确专业的培养方向,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后, 以就业为目标, 搞好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得如何, 特别是综合能力方面, 除笔试、口试、上机考核外, 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进行考查和评价也是一种方式。教师应帮助、指导学生根据工作实际进行选题,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结合有关单位的课题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 这样更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 更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当然,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建设一支“双师型”的计算机教师队伍, 是搞好这项工作的关键。

4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用性

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医学科学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更好地利用医学知识库和检索医学文献;教员可以利用它编写教材, 并可通过电子邮件与同事和学生保持联系, 讨论问题, 改进学习和考察学习成绩;医务人员可根据各自的需要和进度, 进行学习和补充新医学专门知识。目前在一些医学研究和教学单位里已建立了可由远程终端通过电话网络访问的各种CAI医学课程[5]。利用计算机进行医学教育的另一种重要途径是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 即用计算机模拟人体或实验动物, 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验环境和手段, 使学生能更方便地观察人体或实验动物, 在条件参数改变下的各种状态, 其中有些状态在一般动物实验条件下往往是难于观察到的。由于光盘技术、语言识别、触摸式屏幕显示等新技术的发展, 教学用的计算机模拟病例光盘等已试制成功, 并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供应, 利用这种光盘可方便地显示手术室等现场实际图景和情况, 或有关教科书和文献资料, 供学生学习。

5 结束语

计算机是人们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市场对计算机人才需求很大。作为高职高专院校, 如何培养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最大可能地搞好计算机教学, 只能在实践中探索, 探索中改革, 改革后再实践, 不断积累经验, 只有这样计算机教学才能真正地适应市场的需要。将计算机专业与医学专业相结合, 培养出面向基层乡政卫生部门服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这样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摘要: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 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学习的必备工具。为了适应市场需要, 在医学院校中如何培养出面向基层医疗服务的应用型人才。我们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注重实践环节的组织和实施、突出学科的实用性。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不断深化改革, 修改和完善教学计划。

关键词:计算机,实用性,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周国安.改革实验教学, 加强科学实验能力培养[J].实验室科学, 2006 (1) :28-29.

[2]叶枫.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不断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10) :103-105.

[3]张云.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探析——以《国际贸易实务》课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6) :83-84.

[4]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 (上、下) [J].电化教育研究, 1999 (1、2) :14-17.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篇11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计算机基础教学 分层次教学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育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在高等学校的各项改革中,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培养人才的全面素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等院校更应当把加强教学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重视教育、重视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隨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做为当代大学生,能否掌握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是衡量其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已成为高等学校各个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学生从事各项实际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让计算机基础知识能更好的为其他专业课程服务。本文通过探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寻求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有效开展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让其更好的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服务,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对于高职院校医学类学生来说,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学科,首先在认识程度上,学校和学生往往没有专业课程那样重视。作为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有限的课时里,培养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掌握计算机技能,就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

在教学中先预设任务,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确在完成这一任务过程中所要掌握的操作,再逐一介绍,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每一节课上,先展示提前做好的样品,然后再逐个分析操作,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从具体到抽象,从实际到理论,从个别到一般,使学生很容易地接受了知识,还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在引领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探索,加深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二) 采用无纸化考试系统教学

无纸化考试系统,是信息时代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应用。无纸化考试系统可以极大地提高考试的灵活性、公正性、可信度和工作效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分布式计算能力的提高,无纸化考试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教育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我们对全校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已经全面采用无纸化考试,该系统重视考核学生的技能,并兼顾基础理论,使学生不仅理解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也能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上网查阅信息等有关技能,大量的各章节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克服纸上谈兵的弊病。

二、寻求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的社会人才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更重要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其在课上所学的知识,能学会所用,为其将来的就业提供一定的保障。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和其他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能更好的为其他专业课程服务。为此,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前,认真地进行了市场调研,了解了当前市场对学生技能的实际需求。

三、有效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积极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随着变业压力的增大,对高校大学生来说,多一张资格证书,在择业的时侯就多了一些机会。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计算机的应用更加快速的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许多用人单位已经把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作为干部录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上岗资格的重要依据之一。计算机等级考试也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热门考试之一。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极大的促进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 增强了学校领导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视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达标的一项指标中,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必须达到70%,这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使各高校领导更加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不仅在硬件中增加了投入,促进实验室的硬件环境改善,满足正常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和考试的需求,还保障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时,规范了计算机基础教学。

(二) 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过级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反映了学校在基础教学方面的效果,考查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因此,任课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我,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教学环境中进行探索和改革,从而在整体上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水平。

(三) 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学习的重要性,虽然等级考试不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毕业,却标志着学生掌握这门现代化工具的能力。

(四)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

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普及性和适用性,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技术的积极性。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他们不断汲取计算机科学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理解和自学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计算机等级考试促进了计算机基础教学,但不能过分依赖等级考试。只有两者找到契合点,才能积极发挥等级考试的引导作用,使教师的多样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新丽.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教学的导向[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2):21,66~69

[2]侯相茹.计算机基础教学与计算机等级考试[J].学问,2009(1):43

[3]王惠.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2008(6):140~142

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 篇1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

1 医学院校计算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 计算机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全国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 是高等医药院校医药类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是当前信息社会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院校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为毕业后的工作、学习和科学研究提供有力工具。

在当前不断变化的形式下, 如何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如何根据医学院校学生的需要,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实际计算机应用能力, 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2 医学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实际教学中, 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 知识的传递主要依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 教师处于“雕刻师”的地位, 学生处于“玉”或“石”的地位, 教育教学变成类似于“填鸭式”、“强制性”的育人活动。作为认知主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 不利于形成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2 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医学院校学生, 文理兼招, 作为计算机课程开设的基础---数学知识, 文理科生基础不一, 这直接影响对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并且, 由于城乡差异等诸多原因, 一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进行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 而有一部分学生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学生很少接触计算机, 知识层面参差不齐。这直接导致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过程中, 存在基础好的学生等待新知识的教学, 而基础差的学生追补旧知识的状态。

2.3 课程教学任务设置存在“课时少, 内容多”的瓶颈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课时少, 内容多”的问题。许多高校课程设置理论学时为54学时, 实验学时为54学时。课程内容涵盖《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和《Visual Fox Pro程序设计》两门课程, 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原理, 和常见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的使用, 并掌握一门程序设计语言, 如Visual Fox Pro。考核方式是校内无纸化考试与省级高校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相结合。课时少, 内容多, 导致许多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一直处在赶课的状态, 上课速度偏快, 而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偏慢, 影响教学效果。

3 改变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果的思考

3.1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培养创新精神

知识经济时代的计算机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和行动研究者, 不但要与时俱进, 而且要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力量。不仅仅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能力、科研能力, 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重德育, 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教师一定要有激情, 有热情, 热爱自己所带的课程, 热爱自己的学生, 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 尽量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知识, 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的自主性。与学生保持密切的交流和沟通, 让学生畅所欲言, 形成自己独立的学习观, 并主动学习, 提升教学效果。

创新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为知识讯息万变的行业, 计算机教师更要强化创新意识, 富于创造精神, 具有创造能力。只有教师本身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 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引导式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 这是教育界的名言, 也是教育界的真理, 每一个学生, 都有自己独立的性格特点。作为大学教师, 授课的对象, 是一个个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独立的大学生, 是一个学习能力最强的群体, 一定要当好因材施教的主角,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可以将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 每个小组利用程序语言的学习, 最终完成一个软件产品的设计。在设计小组内部, 可以根据各组员的性格特点, 分配他们各自的任务, 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3 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可以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解决“课时少, 内容多”的现实矛盾问题。例如, 将课程中操作性强的内容留一部分在实验课程中讲授, 讲授过程中, 让学生同步练习, 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篇内容讲解前, 先把知识框架构造出来, 从理论逻辑出发, 梳理知识脉络, 让学生从整体把握知识内容, 再一一铺陈开来。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医学院校学生, 多数学习计算机知识是冲着通过省级考试拿证书, 学习的目的性较强, 对课程的兴趣度比较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思考采用如下一些方法, 提高学生积极性:

1) 用精美的现实案例吸引学生的眼球, 抓住学生的兴趣;

2) 基于问题的PBL教学, 师生互动, 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 用问题吸引学生, 让学生去思考;

4) 从学生角度出发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

5) 课堂练习:让学生做小结, 构造知识树, 提出难点或有兴趣的问题

6) 借助“网络课堂”等辅助教学手段, 提供各种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 供学生课后学习交流。

3.4 完善实验环节

计算机课程的教育, 实验环节尤其重要, 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并在实践中锻炼创造能力。目前大部分实验课程内容设计为验证性操作, 学生按照书本指示一步步操作, 操作完成后就此结束实验, 书本一丢开, 许多知识随后就忘记。也有一部分教师对实验课程也不太重视。现行的计算机水平考试制度, 有机考环节, 对学生的操作具有一定的督促力, 然而, 学生的创造能力, 还是靠教师激发。在课堂教学中, 布置一个个小的实验任务, 不附答案, 每次实验课都有一个作业验收环节比较好, 有条件的话, 还可以对学生作业进行公开评讲,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把学生打游戏或者做其他分心事情的时间霸占住, 久而久之, 学生的精力也就集中上来了。

此外, 期中布置一个分小组完成的大作业, 引导学生去查阅计算机有关的各项资料, 自主完成软件设计的任务, 在实验课程中, 分期检查, 关注产品设计的进度, 也是可行的好方法。

4 结束语

教育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教育是带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身处知识经济时代, 我们必须对计算机教育进行反复思考和重定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更多的计算机知识, 增强自己的应用操作能力, “使学习从‘知识积累’向‘能力生成转化’”, 是我们计算机教育者的共同心愿, 许多的东西, 等待我们去发掘, 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孔宪君.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使命与计算机教育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 2010 (1) .

[2]朱红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讨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 2009 (1) .

[3]古鹏, 黄峥.计算机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 (23) .

[4]王义遒.再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 (3) .

上一篇:两茬栽培下一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