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学生(共12篇)
医学院校学生 篇1
由于扩招和资源重组, 我国高校规模日益扩大, 如何加强和搞好学生管理工作已成为当前大多数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1]。因此, 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是近年来高校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2]。学生工作的好坏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学生对于学生工作的满意度, 研究大学生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满意度, 既可以知晓学生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工作, 更好地管理、服务学生, 又可以了解学生对学生工作的需求和态度, 及时调整学生工作重点[3]。本文是以某医学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以学生满意度为指标, 从学生的视角评价学校所开展的学生工作, 探索影响学生对学生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用多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新疆某医学院校学生600名, 发放问卷600份, 收回有效问卷571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2%。
1.2 研究方法
采用李克特量表 (Likert Scale) 的形式设计调查问卷,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1.2.1 质量控制
调查前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 统一方法。调查人员发放问卷时, 多是利用统一时间, 先介绍工作内容和要求, 后集中填写, 当场收卷。回收的问卷和资料录入后均及时复核、及时修改、纠错补漏, 无法更改的则作为废卷剔除。
1.2.2 统计学方法
运用Excel对资料数据进行录入。运用SPSS17.0进行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见表1)
2.2 学生对学生工作满意度的情况分析
2.2.1 学生对学生工作总体满意度的情况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满意程度最低的是关于学生工作的生活指导方面, 其中“学生宿舍生活设施”评分为6.23分, 是25个指标中的最低评分。
2.2.2 不同变量分组学生对学生工作满意度的情况比较
(1) 分析不同性别学生对学生工作满意度的差异。据调查并分析数据后得知:25个二级项目中, 每个项目女生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男生, 即女生对学校学生工作的满意度高于男生, 二级项目的1~13项、15~19项、23~25项不同性别学生对学生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分析不同学院学生对学生工作满意度的差异。据调查并分析数据后得知:各学院中公共卫生学院25个二级项目的平均得分均低于其他学院, 在“课程安排的合理性”这一项目上的得分与其他学院学生相比, 差距最大 (P<0.05) 。不同学院学生对学生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分析不同年级学生对学生工作满意度的差异。据调查并分析数据后得知:4个年级中, 对学生工作满意度最高的是大一, 最低的是大四。不同年级学生对学生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3 学生对学生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分析 (见表3)
统计结果显示, 13个影响因素中被选择频率最高的是“自己对学生工作的了解程度”, 其次是“学校的硬件设施”, 第三是“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的综合素质”, 第四是“制度体系不健全”。
3 讨论
3.1 学生对学生工作总体满意度的结果分析
对回收问卷统计分析后的结果显示, 学生对学生工作的满意度总体不高, 入学指导、就业指导及学习指导满意度评分相对较高, 生活指导方面满意度评分较低。入学指导满意度高是因为在学生工作中, 入学指导工作是一项短暂性的工作, 学生对其要求不高。而就业指导和学习指导方面满意度评分高, 原因可能是学校在这两方面的工作较好, 重视程度相对较高, 投入力度大。生活指导工作满意度低, 并且学生对这方面最不满意的是宿舍的管理和建设,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宿舍的管理和建设工作是最贴近学生的, 学生感受最深切, 且相比学生工作的其他方面也是要求最高的;另一方面可能是学校在学生宿舍方面的工作没有做好, 在宿舍环境、设施等方面影响了学生的满意度。学校在今后的学生工作建设方面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另一个满意度较低的是“奖助学金相关工作”, 这方面的满意度低主要是因为奖助学金的评定与发放工作关系到大多数学生的切身利益, 其本身具有特殊性, 在学生工作方面是一个十分敏感并且不容易权衡、很难做到令所有人满意的工作, 学校在这方面要更加注重公正公平, 建立健全评定监督制度体系。
3.2 不同分组的学生对学生工作满意度差异的结果分析
分别以性别、学院、年级为变量分析满意度差异, 其中不同学院之间、不同年级之间在衡量学生工作的25个二级项目上全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不同学院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对于不同学院的重视程度不同, 医科大学属于专科性大学, 比较注重在医学课程方面的建设, 而在公共卫生以及管理方面有所欠缺, 且不同学院的教学体制、学生管理的相关制度措施都不同, 再加上社会对于每个专业的需求不同, 这些原因造成了不同学院的学生对于学生工作满意度的差异。造成年级之间满意度差异的原因有很多, 其一就是对学生工作的了解程度。大一学生刚刚踏进校园, 对学生工作的各方面都不了解, 也没有很深的感触和体验, 因此评分相对较高, 而对于大四的学生来说, 他们经历了4年的大学生活, 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学生工作的体验比较深, 了解比较透彻, 再加上与其他学校的对比, 对学生工作方面的意见会相对较多, 因而对学生工作的评分相对较低。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咨询相关教师的基础上设定的影响学生对学生工作满意度的13个因素中, “自己对学生工作的了解程度”是选择频率最高的选项, 说明很多学生对学生工作的满意度是根据自己对学生工作的了解程度来评分的。因此, 学生工作的总体满意度较低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学生工作了解不够, 认识不深;另一方面说明学校的学生工作做得不到位, 部分高校学生工作在服务上好大喜功, 营造声势, 出台几条政策制度, 搞几项服务型活动, 就以为是为学生服务了, 雷声大、雨点小, 致使学生工作丧失其作用[4]。学校应该多开展让学生认识、了解学生工作的活动, 让学生工作不只是学校文件上面出现的抽象字眼, 而应该努力让它深入到学生的心中, 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工作的好坏。
3.3 学生对学生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结果分析
学生对学生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 学生自身因素。学生对学生工作的了解程度不同导致满意度不同, 而满意度主要来源于心理感受, 不同学生之间在心理感受方面本身就存在差异。 (2) 学校因素。主要是学校对学生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在学生工作方面的建设, 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 硬件建设主要是指学校在学生学习、生活、娱乐设施上的建设, 软件建设主要是指学校在师资队伍、制度体系方面的建设。 (3) 社会因素。主要是指社会上对专业的需求不同直接影响学生工作的开展, 从而间接影响了学生的满意度。例如, 学生每年的就业情况会受到国家出台的相关就业政策的影响, 与其他高校的对比也会影响学生对学生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周宏菊, 何振.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评估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3) :172-173.
[2]蒋明军.高校学生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 2006 (19) :70.
[3]王平, 钱贵江, 赵一强.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学生满意度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 2004 (2) :122-123.
[4]杜巍.高校学生工作服务路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0.
医学院校学生 篇2
医学院校学生会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安书仪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36期
摘 要:学生会是高校工作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医学院校作为专业性强的高校,拥有出色的学生会队伍将有利于各方面工作的开展。该文通过分析医学生特点和目前学生会组织现状,探索如何创新当前医学院校学生会工作,这对于充分发挥学生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医学院校 学生会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11 医学生的特点
1.1 学制长,学业任务重,参与活动热情不高
对于医学生而言,5年的学业课时多、难度高、医学知识更新快、课程内容不断增加、学业负担较重。他们不光全面系统地学习掌握医学的专业领域知识,还要广泛学习包括医学沟通、伦理学、医学法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沉重的课程使得学生考试压力较大,他们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必须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对参与活动的热情不高。有的活动甚至表现出冷淡的态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两耳不闻窗外事,唯有高分才参与”,这给学生会开展各项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
1.2 专业发展明确,人文知识相对薄弱
我国现行医学教育课程设置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这种高度专业化教育具有极端的职业方向性。医学生未来的就业单位很明确,95%的医学类毕业生都要按照所学专业进入各级医院。课程紧,专业性强,大部分医学生忽略了人文素养类知识的摄取。常常看到我们的思政类课程逃课现象比较严重,原因在于同学们对时事关注程度不够,这样下去导致医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眼界不够开阔,无法成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3 医学专业学习有很强的实践性
在医学院校,除了课堂老师上课这种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之外,很多课程是要经过实验进行学习的。各类院校设置专业课时间不同,大部分是大二下学期就开始对临床有所了解。比如临床见习或者安排同学在临床实习之前要进行几个月的实验课。5年制的医学院校在大五让学生进行一年时间的临床实习,这就从客观上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医学院校学生组织的现状
2.1 目标定位不准确,学生会干部的服务意识减弱
医学院校的学生会和其他高校一样都是是学生的一个群众性组织。它的工作本质是联系、沟通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然而在现实中,有的学生会工作只是“表面会”,无法深入开展;还有的学生会干部缺乏持久的工作热情且出现“官僚化”倾向,没有注意学生工作的多样性,仅仅强调学生会的某几个职能,这就造成了学生会干部没有真正发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努力为同学服务自身”的主体作用,也达不到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平台的积极作用。
2.2 学生会成员整体素质不高
个人素质决定了集体的智慧。在医学院校某些学生会成员由于自身素质不高、能力不强,根本不能妥善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习,个别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生会工作之后,甚至部分科目挂起“红灯”,这都违背了以学生应该“以学习为己任”的大前提。这样的学生会成员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有所降低,也会对影响大部分人对学生会的期望,进而影响下一步学生会工作的开展和学生会干部本身的发展。
2.3 学生会干部选拔培养制度不健全,工作成果不理想
青年人做事情充满热情,但易受挫折。这个特点使得医学院校学生会开展活动时虽空有一腔热情,活动过程中会出现“虎头蛇尾”草草了事的情况。如果学生会本身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工作将无目标无方向,工作成果更无从谈起。还有在每年学生会的换届选举,以何种方式选拔也将对学生会自身造成影响。常用的有任命法、竞选面试法等。如竞选面试法,在实施面试的过程中,面试问题可能设置不够科学全面,这就会造成一部分参选学生拉不开差距。最终只能导致此种选拔方式走过场,并不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2.4 组织活动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同学需求
学生会在开展活动时不注意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单纯的为了活动而活动,对校园文化提升作用起不到作用。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只会按照一些老的活动继续组织,没能跟上时代,不会根据新形势的变化开展适合同学们参与的活动,严重影响了参与同学的积极性,不能满足同学们的需求。医学院校学生会工作的创新
3.1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会成员自身素质
素质教育理论认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而学生会则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载体。作为医学院校自身,应该站充分认识到学生会的地位和
作用。作为学生会组织的领导者要不停动脑,不断想办法、出主意。如果能将创新化为生活习惯,能够使领导者达到一个高境界,将对组织本身起到推动作用,真正实现学生会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
3.2 加强学生会干部的各项能力
学生会干部自身的能力决定着整个学生会是否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学生会的各部门要明确分工,从主席团开始,一层层的做好衔接,防止出现“无人管地带”和“扯皮现象”。其次学生会内部应该多组织学习和交流。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聚集团队的力量,才能应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在学生会内部倡导集体合作,通过组织活动达到共同目标。如举办座谈会时可以将近期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汇总,各部门一起参与讨论,最后确定实施方案。有效的民主有利于保证学生会这个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再比如组织一场学术报告会,需要有擅长宣传的人做好宣传工作,需要社交能力较强的人去解决经费问题,需要有统一指挥的人和做辅助工作的人,相互配合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取长补短,以便以后为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3.3 改革完善现有的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应该建立健全学生会管理条例、量化考核标准等制度。比如坚持部长例会、主席团会议、学生会全体大会、各项活动方案的存档工作。遇到不合理的事情与现行管理条例冲突,一定要分析原因,及时健全条例。选举保证公正、公平,内部政务要公开和透明。监督有保证,运行才更有效。
3.4 创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学生会的各个部门在明确分工的前提下应有针对的开展各类有意义的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提高,促进学校良好的学风、校风的形成。在承办活动中还要注重活动的影响力、传统性和开展参与的广泛性,尽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比如体育部可以开展“元旦长跑“、各类球类比赛”,生活部可以举办“宿舍文化大赛”,学习部可以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在组织活动前要注意宣传,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和解决;活动结束后,还要每位参与者总结经验,为搞好下一次活动提供参考与借鉴。学生会工作需要高校主管部门科学系统的管理和教育,只有紧跟时代,不断创新才能顺应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更高要求,为培养合格的高水平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参考文献
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分析与研究 篇3
关键词: 医学院校 体质健康 体育健身活动
依据2014年《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内容与要求,围绕加强学生体质健康,全面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提高我校学生体质水平,通过对赣南医学院2011和2015年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及数据分析与研究,掌握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等方面情况,探究对比差距及原因,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体育课程素质练习比例,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积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环境和氛围。
一、各项目测试结果分析
1.女生各项目结果分析
对2015年赣南医学院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分析,从学生身高体重测试率来看,与2011年体质健康测试比率相比,有较大差异。学生总体营养不良率达到7.27%,其中女生营养不良率较为突出,农村学生当中体重较轻的比例比较大,表明农村学生当中每100个学生当中就有将近一半学生体重未能达到标准,城镇学生的超重率及肥胖率明显高于农村学生。营养不良和较低体重情况比较严重,可能和在校学生学习繁重,忽视有规律的饮食,经常不吃早餐,在现在以瘦为美的宣传与环境之下,大多数女生为了保持苗条身材而刻意减少主食进行节食减肥等现象有关。女生肺活量指数2015年不及格率高达38.71%,与2011年相比差不多高出3个百分点,表明女生总体肺活量偏差,应加强锻炼。短跑50米总体成绩集中在及格与良好之间,10%左右的学生为不及格,达到优秀的人所占比例极少,表明女生在爆发力发展上较差。一分钟仰卧起坐总体成绩很好,大部分学生成绩为良好,优秀率高,不及格率较少,表明女生腰腹肌的力量较好,可能与2015级学生刚进校,爱运动,加强腰腹肌练习有关。立定跳远及格及不及格率较高,良好与优秀率较低,表明女生的下肢力量和身体协调性较差。800米中长跑项目的及格率与良好率的相加比率接近93%,表明女生耐力素质发展较好。
2.男生各项目结果分析
男生肺活量指数不及格率达到41.33%,与2011年相比平均值高了8.32%,结果表明男生的肺活量呈下降趋势,肺活量总体成绩较差。引体向上不及格率为3.83%,表明大部分男生的上肢力量还不错,但是绝大部分集中在及格与良好之间,优秀率较少,有待加强上肢力量练习。坐位体前屈不及格率与2011年相比偏高,表明男生柔韧性锻炼不足,身体肌肉弹性和关节部位的韧性差。立定跳远的不及格率为28%,及格率为40%左右,表明绝大部分男生下肢爆发力不够,身体协调性较差。1000米跑项目不及格率高达32%以上,比2011年相比高出3%,主要集中在及格,良好率和优秀率都较低。表明大部分男生的耐力素质较差,同时反映出心血管、呼吸道机能的发展较差。
二、结论与建议
被测试的两个年级在身高、体重、50米、肺活量、中长跑、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座和跳远项目中不及格率均高于全国男女生指数,良好率与优秀率均低于全国男女生指数。学生普遍对体质健康测试重视程度不高,学生缺乏锻炼,与学校场地不足,锻炼场所受限,大三未开设体育课程表及体育选修课、俱乐部不多,开展项目谝少,学生课外活动缺乏教师指导,高年级医学专业课程多,学习负担繁重,医学生实习时间为期一年,还有多个短时期的见习学习,临床实习体能消耗大,紧张忙碌,应激强度大,无规律的作息时间,缺乏持久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无法保证,饮食不均衡等因素有关。另外,因学校测试工作大部分由体育生完成,可能造成测试结果出现偏差和误差。
目前赣南医学院相关部门根据文件精神,实施了促进体育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手段,学校俱乐部与各项目运动队筹建工作已开展,加强场地建设等措施。同时,大学阶段学生应重视合理的营养摄入、规律的生活作息、适宜的体育锻炼。学校有关部门应加大对体育课程的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项目和课外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强化体育参与意识,合理安排膳食,增强学生的营养和能量摄入,科学安排学生的作息和锻炼时间,并促进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合理待遇。增加相应体育场所及设施,重视体育健身活动开展,增强学生体质,积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李晨.泰山医学院学生体质健康调查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31(2):700-703.
[3]肖斌,葛雪珍.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考试周刊,2014,(72):125.
提高医学院校学生的语文兴趣 篇4
一医学院校学生语文学习的问题
在医学院, 大学语文的开设出现了形同虚设的情形。原因主要有:一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医学教育的课程开设过于繁杂, 造成学生的课业压力过大, 随着课程负担的增加, 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举个例子来说, 医学院学生每年的课程大约开设24门, 这已经比其他专业的课程多出了不止一、两倍, 再设置大学语文这门课程, 一方面学生会觉得力不从心, 另一方面也觉得没有必要。二是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教育的脱节, 使得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由于基础薄弱而造成恶性循环, 逐渐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把大学语文当成是障碍物, 抱着考试过了就可以的态度学习, 造成大学语文在审美教育、生命教育、人文教育等方面的缺失, 使得大学语文教育存在以下的现状:
1运用能力的缺乏
一般情况下, 高校会要求英语水平达到什么级别, 医学院校也是这样的, 要求医学院校的学生英语必须过几级, 这是提高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 有利于学习世界先进的医学知识。但是, 我们也不能忽视学生对于本国语言的学习, 这种学校对大学语文无所要求的情况, 也造成了学生在专业上建树很高, 但是一到撰写论文、专著的时候, 一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 一到写自己的个人简历的时候, 一到写患者病历的时候, 出现错字连篇, 语句不通, 思路不顺畅等现象, 甚至在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谈的时候, 词不达意, 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语言的运用能力, 是与别人进行有效沟通所必不可少的。作为医学类的学生, 如果缺少了这一方面的能力, 不但不利于自己对于学业的追求, 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造成与人交往方面的困惑, 更有可能与患者及其家属在交流的过程中存在障碍, 造成工作的不便, 影响自己的前途。
2创新能力不足
现如今的大学生, 应付各种各样的专业考试, 沦为了考试的机器, 这种文化氛围, 使学生没有自己的时间与空间, 进行专业的前瞻性问题的思考。医学院学生在这么多门专业课的学习与考试之后, 没有过多的时间了解与深入思考医学界的前沿性问题, 这也造成了创新能力的不足。而医学院的大学语文教育也忽视了对于学生这一重要能力的培养, 仅仅当成是一种教学设置, 完成教育任务即可。通常情况下, 我们提到创新能力往往与专业技能挂钩, 但是创新意识的养成, 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是单单某个学科能做到的, 这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大学语文教学中, 应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以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甚至将大学语文课当成是休息课或者逃课。
3人文精神的缺失
医学院学生同样面临着其他专业学生正面临的就业压力大的问题, 给学生的精神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大学语文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提高对生命的重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与激情, 培养对于社会的责任感, 健全人格。医学院的大学语文课程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自己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使之成为医学院课程设置中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与之相关的生命教育的缺失, 造成了大学生自杀或者暴力事件的贫乏, 这也是大学语文教育应该努力的方面, 提高学生对于生命的珍视, 避免这种漠视生命的事件的发生。对于医学院学生来说, 生命教育尤为重要, 他们不但要提高对于自身生命的珍视, 也要提高对别人生命的认识, 这对于救死扶伤的未来医生来说, 这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医学院校提高学生语文兴趣的策略
大学语文的学习对于医学类学生来说的重要性在上述的论述中已经凸显出来了, 我们不能忽视大学语文的重要性, 更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虽然医学院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归根结底是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 那么, 医学院校的教师, 如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希望为医学院的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同时与广大同仁进行交流,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拓宽医学院校语文教师的知识面, 加强语文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
作为医学院的语文教师, 与其他高等院校的语文教师的不同之处, 就是面对的学生群体不一样。虽然都是差不多大的学生, 但是医学院的学生毕业后是医生或者护士。这就要求医学院语文教师加强对于医学知识的了解, 以便很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然后, 就是在选用教材的时候, 可以尽量选择一些与医学有关的教材, 再加上对于医学专业的了解, 将语文教育与专业课相结合, 就是合格的医学院校的语文教师了。所以说, 医学院校的语文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 加强自身的学习, 多与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学习, 掌握一些基本的医学专业的相关知识, 用更加丰富的知识来与学生进行交流, 就更能感染学生。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提高学生对于学习大学语文的重视度,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具有积极的作用。
2语文教育联系医学现象, 将大学语文与专业课挂钩
在语文教育过程中, 适当的与专业课结合起来, 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从内心愿意上语文课, 提高到课率以及上课的效果。比如说, 枯燥的学习大学语文的书信格式, 大学生可能就会觉得, 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学过了, 干嘛还要学这个, 就不听讲了。如果我们将书信格式运用于求职信, 让学生以求职信的格式来学习书信就不大相同了, 立刻就会意识到书信对于他们就业的重要性。通过学生作业的情况, 来反思他们在书信格式上、语法上和修辞上的使用情况, 就能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再比如说, 大学语文教育可以将医学知识引入大学教育, 可以让学生任选题目写一篇医学小论文, 这样就能让那些只重视医学专业课的同学提高学习的兴趣, 并从医学小论文出发, 考察学生能否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是否符合语法规律和论文格式, 这样既能加深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 又能使学生学有所用。再者, 可以通过改进考试形式的做法, 将医学的相关知识融入大学语文的考试当中, 举个例子来说, 在大学语文考试的作文当中, 要求学生讲如何与患者进行交流, 怎样给患者进行问诊等, 以作文的形式呈现出来, 提高医学院学生对于大学语文学习的重视。
3寓教于乐, 改变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的活跃性
大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自主性, 要摆脱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尤其是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因为将来就业等原因还比较重视专业课的学习, 大学语文就不一样了, 对这门学了那么多年的课程, 潜意识里就不重视, 认为不学也没关系, 或者自己已经学得很好了。所以,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要融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寓教于乐, 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到知识。我们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将课本的情节转换成舞台剧,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加学生对于课本的研习, 将学习变成学生的自主行为。另外,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让学生锻炼写作能力, 像办班报, 可以让学生设置各种形式的专栏,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写作, 让更好的学生参与进来, 促进大学语文的实用性, 促进学生课堂知识的学习, 将课堂延伸出去, 拓展到课外, 解决了课堂短短几十分钟的不足。
4改变教育观念, 将素质教育引入大学语文教育
谈到素质教育, 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艺术。但是, 就素质教育的本质来说, 还是基础教育。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目的之一, 鼓励学生勇于实践, 走出课堂, 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比如在舞台剧中, 可以根据课本的内容作出情节上的变动, 不必拘泥于课本, 拓展学生的思维,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提高大学语文教育的质量, 给更多的学生以关注,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健康成长。另外, 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 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 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总之, 大学语文教育在医学院校的课程教学中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要采用灵活的形式, 根据学生的情况, 因材施教, 使课堂变得更有实用性和趣味性, 提高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将大学语文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来, 潜意识里提高学习语文的效果, 培养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杨.大学语文对提高医学院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J].现代语文 (理论经纬) , 2012 (3) :25-26.
[2]黄益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有益尝试[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汉语言教育) , 2007 (4) :31-32.
[3]王秀瑞.谈谈怎样创造性地培养语文学习兴趣[J].西江教育论丛, 2006 (1) :34-36.
[4]杜建军.论提高医学院校学生的语文兴趣[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3, 5 (3) :385.
[5]方天云.渗透生命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中[J].新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5 (1) :180-182.
[6]李文, 熊旭东, 丁红姗.医学教育中语文学科教育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3, 13 (7) :110, 112.
[7]巴丹.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育初探[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1 (8) :562-563.
[8]安玮娜.医学类高职语文审美教育的缺失与复归[J].现代语文, 2012 (3) :90-91.
医学院校学生 篇5
为了解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状况,特以我院为例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对策探讨.
作 者:农乐颁 黄理泰 陆天贵 陈国湘 廖赞勇 作者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 刊 名:当代青年研究 CSSCI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YOUTH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B844 关键词:民族地区 医学生 职业道德
医学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学生党建思想政治针对性
1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党知识和理论学习有很大差距。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为了考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且基础理论的学习不扎实;甚至一些学生,而且还是入党后的学生,对西方的所谓民主、自由、人权有着盲目的向往;个人价值观倾向于实用主义,存在着较强的功利性。
1.2热衷于入党晋位,而忽视了如何党建。很多学生热衷于通过积极表现入党,而入党后的学生却没有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发展党员中存在着把关不严,对发展入党的学生要求不是很高;从教育角度看,目前的教育内容不够规范,远远跟不上时代进展;学生的管理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对后期的党员学生的管理机制没有跟上。
1.3学生党支部的生活内容陈旧。支部生活仅仅限于上传下达,和流于形式,表现形式陈旧单一,没有创新性,往往开会较多,谈心较少,说教较多,聊天较少,思想工作过于强调普遍性问题,而对学生的个人问题忽视。
1.4从事学生党务工作的人员较少,业务水平不足。一般院校中的学生辅导员日常杂事较多,很少有静下心来思考如何对学生进行党建思想工作,从而把流于形式的统一部署当成了主要任务。在大学校园中,辅导员的年龄也越来越年轻,这些辅导员从毕业到当辅导员时间很短暂,而且本身也没有任何的党建经验,对理论把握,对政策的运用缺乏统筹把握和灵活性不够,这也是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2对如何做好医学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几点建议
2.1从源头入手,加强和规范大学生的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察
2.1.1在临床学院往往是很多学生入党的最后一年,因为很多院校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较松,流于形式。其实,学院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察的过程,是如何保证一个党员质量的关键。一是要给入党积极分子安排必要的工作,首先要分配班级的工作,让他们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积极锻炼成长。二是要在系里和学院开展活动时,安排一些积极分子担任组织者和重要的工作人员,通过这些具体的工作,让他们有了责任心,有了使命感,切实地感受到党的印象力,增进对党的感情,同时也为进一步考察准备了第一手的资料。
2.1.2在学生入党时要切实做好新党员的质量关,确保我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一是要发挥好共青团的助手功能,各班团支部要选拔推荐优秀的共青团员给党组织,只有团组织推优,才能保障发展党员的第一步的纯洁性。二是要扩大入党的民众调研工作。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听取团组织的推荐对象的意见,特别是要扩大范围,包括辅导老师、同学、实习老师、患者等的意见,考察合格,予以公示,如异议,再进行递交入党申请书等材料,同时要组织老党员进行公开评议,评议时要抽取一些学生代表。三是上级的党组织要派出专人进行面对面谈话,进一步了解发展对象的思想和综合素质。
2.2从教育培训入手,将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发展后的教育培训结合起来。一是要注重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连续性、规范性的教育。要充分重视利用一些基本知识的培训班,要不断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学员要及时总结所学知识,并递交培训感受文章。二是要把预备党员的教育工作当作党员教育培训管理的关键性环节。预备党员首先是大学生的标杆,是最接“地气”的党员。对预备党员的培养要注意多开展个人思想汇报的方式,既要培养又要听取心声。三是要把党员的后续教育和管理作为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支柱。只有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才能培养出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争先创优的氛围,从而提高党员教育的实效性。
2.3从科技手段入手,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微信等工具,为大学生的思想广开言路,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架构桥梁,为党建工作搭建网络平台。要用现代化的系统管理软件,对党员学生进行目标化管理,从设立目标,明确目的,设立目标实现过程,成果评估等进行管理,从而系统性地提高党员的党性休养,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2.4从党支部入手,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党支部要实事求是地做好党员学生的继续教育工作。严格按照规定开展党员组织生活,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形式,明确宗旨,提高认识。在民主生活会上,要认真研究、部署,要发挥组织者的带头作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同时要注意民主生活的考勤工作,上级部门要定时和不定时抽查。注重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
3结束语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人员,我们要从开拓新的教育内容,搭建新的教育载体,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建立新的管理制度等方面着手,使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与时俱进、卓有成效,确保我们党的建设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谢骐,黎娅,邓奕,王怡.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管理机制浅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2]张秋野,俞晨,李均熙.90后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2(07).
[3]林建安.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双效互动”模式探微[J].咸宁学院学报,2011(03).
刍议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教育 篇7
一、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基本概述
(一)医德教育的含义
近年来,医德理论不断深入发展,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教育作为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医学院校为适应社会的医德要求,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各种教育活动,使医学生接受教育者所传授的医德理念,进而用以指导医学生的医事行为的活动,主要包括医德规范教育、医学伦理教育、医事法教育、医患关系教育、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教育、医德实践教育六大内容。
(二)医德教育的特点
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教育有其鲜明的特点,它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教育,医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与一般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相比具有更加明显的实用性、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实践性。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是关于人类生命健康的学科。医学教育在培养模式和课程设计方面都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医学教育初期,是一到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阶段,由此开始逐步过渡到临床课程学习阶段,其实践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和医学教学特点息息相关。医德教育理论是在实践过程不断形成发展的,而医德教育的目的最终要回到医疗实践活动中去,并为医疗实践活动服务。
2.系统性。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教育与医学教育密切相关,从基础课程到临床课程,从理论到实践,从人文课程到医学专业课程,他们既相辅相成,又各自形成一套系统性的体系,有着独立的结构。充分认识到医德教育的系统性,有利于高校在培养医学生过程中开展全方位的医德教育。
3.长期性。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甚至是整个职业生涯。医学生入校后,医德教育课程就接踵而至,并在医学教育各个环节同步进行医德教育的深入学习,旨在使医学生能够在高校学习阶段实现从内化到外化、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2]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长期性主要表现在医学生认知过程的长期性、医德心理培养的长期性和医德行为强化的长期性三个方面。
二、当前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医德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医德教育者不仅要有专业的医学知识,还要具备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而当前各大医学院校一方面缺乏足够的医德教育教师人数,另一方面缺乏专业素养较强的医德教育工作者。当前,从事医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具有法学、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没有系统、完整的医学理论知识,并不能有效将医德教育与临床实践完美结合,他们对医学生只能进行最普通的思想政治教育。此外,医学生在实习时,实习管理人员大多是在医院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医务人员,很少与患者有近距离接触,缺乏为患者服务的直接经验,甚至有些管理人员自身存在种种不良行为,这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束缚了医学生医德素质的提高。
(二)医德教育课程内容陈旧单一
许多医学院校在医德教育课程设置上较为滞后、单一,并没有根据医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具体安排,缺乏针对性,使得教育效果出现严重偏颇,学生的知识水平只能停留在理论方面,缺乏实践性。在医德教育理论方面,没有根据时代发展背景和社会热点对医德教育课程进行补充完善。更有甚者,部分院校的医学伦理教材在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都采用同一版本,对不同教育程度的医学生而言,只是不同的教师讲同样的内容,其他方面并无区别。同时,虽然学术界对医德教育课程内容进行过较多讨论,然而却依然处于讨论阶段,并没有把相关有效研究成果付诸于实践。
(三)医德教育形式枯燥滞后
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德课程往往采取填鸭式方式进行教学。医德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上将医德理论知识以灌输式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枯燥乏味,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脱离了实践,使学生对医德教育产生强烈的反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医德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对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医德教育方法缺乏重视,而这些也正是医学生目前最喜欢的通讯方式。另外,新媒体上关于医德教育的相关医学知识比较匮乏,没有足够有效的利用价值。可见,这样的教育形式相对较滞后,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医德教育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医学生在医德教育方面呈现萌芽期、成长期、社会化前期三个阶段,医学院校应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落脚点,将提高医学生的医德医风作为起点,努力克服课程重复、知识点叠加、学业过重等问题,科学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时间,强化医德教育等人文课程,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尽可能地做到医德教育课程贯穿于整个医学教学阶段,同时也要积极开设形式多样、生动灵活的课程设计项目,充分调动学生学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医德教育贯穿课程设置的始终,以便更加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对医学专业人才在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方面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医德教育教师队伍
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教育方面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是打造一支业务精湛、道德高尚的高素质医德师资队伍。换言之,教师内在的人格魅力和情感资质对医学生的医德情感和美好心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为了打造高素质、综合性的医德教育专家,医学院校应该加强对医德教育专职教师进行定期或是不定期培训,使教师能够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生群体。当教师仅仅只是在口头上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实际行动中却没有任何表示,势必会影响医学生对医德的认可和自觉性,进而影响教育效果的实现。反之,当医学生在实习中看到指导教师全心全意对待患者的动人画面,必然能够从中体会到春风化雨般的医德教育,并会有意无意地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三)构建完善的医学院校学生医德评价机制
完整的学生医德评价机制是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医学院校展开的医德教育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医学院校构建学生医德评价机制,能够帮助学生确定医德素养学习的方向,激发学生自觉提高医德素养,树立良好医德素养的榜样。从表面上看,学生医德素养评价似乎很简单,然而在事实上却是一项较为系统、复杂、长期的任务,主要包括具体评价制度的确立、学生医德素养标准的构建和学生医德评价方法的制定。一旦学生医德评价机制确定下来,那么医学生便有了评价自身的标准,他们可以根据评价指标检查自己在医德素养上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能够对自己的医德素养进行公正严格的评价,进而做出相应的改变。如可以采用量化考核的模式,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以及职业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评价主体要逐步实现多元化,包括授课教师、管理部门、学生自身、实习单位等;还可以采用网上评价的先进模式,提高考评的科学性;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从制度方面加强医德教育的规范性与权威性等。完善的医学院校学生医德评价机制,对提升学生的医德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
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与协同合作,且任重而道远。高校教学和校园文化是医德教育的有效载体,但是良好医德医风的形成离不开实践的体验、情感的熏陶和生活的磨练。要想使学生的医德素养真正有所提高,就必须启发学生自身进行思考,教育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关爱人、关爱生命、关爱内心世界和社会的良好情操。同时,医学院校必须将道德教育、政治教育、职业教育、医患关系教育、医学伦理教育、医德规范教育等作为常规性的教育内容,持续加强师资建设与课程建设,实现人文教育与医德教育的有机结合,不断推进德育评价方案的优化,进而促使学生的医德素养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邓盛木.论医学院学生医德教育的含义和特点[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科教论坛,2010(14).
[2]左振.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2014.
[3]裴东辉.浅谈医学院学生的医德教育[J].科技资讯·学术论坛,2013(3).
[4]段志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中的理论问题探讨(上)[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2).
医学院校学生 篇8
一、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先天不足与后天失养”
一般医学院校的特色专业都集中在医学专业上面, 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往往会在具有特色的医学专业上面下功夫。而非医学专业大部分是在医学专业已经发展的相当完善和成熟的基础上才开设的。从我国各医学院校开始招收非医学专业的时间来看, 一般医学院校开设非医学专业的时间较短。在非医学专业开设的初期, 大部分的专业建设人都是从相关专业分离出来后才开始探索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的, 与原有的医学专业相比较, 非医学专业显得“底气不足”。另外, 非医学专业开设的原因除了响应国家政策、市场需求外, 还有一个原因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也就是为了辅助医学专业更好的发展而开设的。因此, 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 限于资源的有限, 学校首先支持的无疑是具有优势的医学专业。这就使得在夹缝中生存的非医学专业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资金投入等方面都落后于医学专业, 非医学专业的发展因为“营养不良”更加举步维艰。
2. 学生对非医学专业缺乏正确、全面的了解
在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当中,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被调剂到非医学专业的。由于很多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都没有在相应的网站对其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和就业前景等做具体的解释, 因此这些学生在进校前对其所学专业几乎不了解。开学后, 有的学校也没有为他们举行专业课程教育课和细致的讲解专业概况。有的学生从高年级学生那里咨询到的甚至是对本专业的抱怨与不满, 这些便导致了非医学专业的学生一进校内心就充满了困惑感, 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3. 各方压力大导致心理负担过重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外界的压力:每到假期回家, 邻居和亲朋好友总会问“现在在哪里读书啊?在哪个学校读书啊?”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同时伴随着这些问题的还有他们表情和话语由赞赏和倾慕到失望和不解的变化。医学院非医学专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非医学专业本身就很敏感, 再加上别人总是反复类同的质问, 这便在无形中给非医学专业学生增加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来自于专业的压力: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一般在学习专业主干课程的同时还要学习一定的医学相关课程, 这对于没有系统学习医学课程的非医学专业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而导致补考、重修现象严重, 这便加重了学生心理负担。还有一部分学生进行辅修医学专业来坚守着对医学专业的向往, 这无疑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1) 但也有的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没有一门课是和医学知识相关的, 这样就会导致这些学生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因为他们在医学院校里面学习了几年的时间, 最后可能连最基本的医学常识都不懂, 他们会觉得自己在医学院校里面读书是“名不正、言不顺”。
4. 自我认知不足、自身定位模糊
自我认知 (self-cognition) 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 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 (2) 一部分非医学专业的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 总觉得自己是医学院校里的“异类”学生, 觉得自己不如医学专业的学生而产生自卑心理。有的非医学专业学生自身定位模糊, 对以后的职业方向不确定, 觉得自己以后的竞争力太弱, 因为既不能和医学专业的学生相比, 也比不过其它综合性院校同类专业的学生。
二、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心理
1. 对所学专业缺乏动力和兴趣
非医学专业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专业调剂到非医学专业的, 所以从一开始这些被调剂的学生就对自己的专业带有不接受或者反感情绪, 学生往往会认为自己学的专业不好而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有些学生大学期间甚至放弃了本专业学习, 转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其它专业。 (3) 有的学生一门心思的把希望寄托在转专业上面, 一旦转专业失败就会产生强烈的抱怨和不满情绪, 从此便一蹶不振, 打着在学校读书的旗帜实则是在学校混日子。也有学生没有认识到现学专业对自己以后发展的重要性, 而把全部精力和希望都放到自己心仪专业的考研上面, 以希望改变自己“配角”的身份和证明自己不比医学专业的学生差。
2. 在医学院校缺少话语权和自信
话语权也就是说话权, 即控制舆论的权力。处于“边缘化”的非医学专业不是医学院里面的“主角”, 故很多时候会受到在学校享有优先发言权的医学专业学生潜意识的排斥。学校学生会和各种社团里面, 医学专业学生的比例都非常高, 所以非医学专业的学生进入校学生会是比较难的, 社团相对好进一些, 但是在社团里面也是属于“少数派”和被忽视的对象, 这些体验都会对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和伤害。
3. 对就业缺乏信心和方向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 各专业的毕业生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都不是很容易, 而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从每年的学校毕业季招聘会上, 都可以看到去医学院校招聘的医院很多, 有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人数和招聘需要的岗位人数达到1:8的比例。可有90%以上的招聘单位招聘的都是医学专业的毕业生, 招聘非医学专业的单位却很少。没有毕业的非医学专业的学生看到就业前景是如此的惨淡, 也就没有信心努力去学好自己的专业了。
三、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措施
非医学专业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此解决这些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也不是单一的。要预防和干预非医学专业学生心理问题, 应该从专业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多个方面着手。
1. 做好专业思想教育, 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
这里所说的专业思想指的是非医学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总体认知、心理适应及各方面的反馈情况。如何做好非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 学校方面;学校要高度重视非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形成从新生入学阶段到毕业阶段全程化、持续性的专业思想教育。对非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事先要进行策划和安排, 有针对性的对非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进行系统性的介绍, 给学生留下良好的专业印象和对专业发展的希望以激发他们对专业学习的热情。第二, 老师方面;无论是专业老师还是辅导员老师, 都要加强对专业来胧去脉的了解, 这样才能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对专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优越感。此外, 通过电话、短信、QQ、微信等多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对情绪消极和不稳定的学生进行疏导,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第三, 父母方面。父母要多和子女沟通, 不要因为孩子的非医专业打击孩子, 甚至说讽刺的话。古话有云:“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让孩子用这样的心态和信念去对待自己的专业, 鼓励孩子无论学什么专业, 只要学好了, 就一定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2. 建立全方位的健康教育机制, 提高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 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 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 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4) 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医学院校要利用好学校各方优势资源来完成。一方面, 各医学院校可建立完善心理咨询中心, 形成专、兼职相结合的辅导人员队伍, 长期或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测试和咨询辅导活动。 (4) 另一方面, 非医学专业院系也可以邀请心理老师针对本专业的学生以讲座方式进行引导, 在讲座的过程中, 用非医学专业的学科或学生来举例, 增加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存在感和被认同感。同时, 对各个同学的心理问题起到疏导性和预防性作用, 提高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3. 老师要树立榜样、增加人格魅力并列举优秀典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老师的言传身教则会对学生产生最现实和最直接的影响。作为非医学专业的老师和辅导员, 要提高自身对本专业的认同感, 不能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在本专业工作只是出于工作的需要, 甚至看不起本专业的学生。专业老师也要增加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学术能力, 争取走出校园去进修的机会, 把自己所学的最新知识和学生一起分享, 增加自己的专业魅力和人格魅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 学校从整体上扮演着一个“导演”的身份, 而学校的各个专业都是“演员”。一部成功的作品, 除了导演对题材、剧本、主角等的选择外, 配角的选择也是好作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 只有学校里的“主角”和“配角”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配角”们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而不是可有可无、被忽视的对象时, 医学院校才能够和谐发展, 非医学专业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校园氛围下健康成长、愉快学习。
注释
11黄康土.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学园, 2013 (5) :51-52.
22 http://baike.haosou.com/doc/5451246-5689617 .html.
33王静.高校边缘化专业学生心理及对策分析[J].延边党校学报, 2013 (5) :36-38.
医学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探索 篇9
1.1 学制长, 课程多, 课余时间相对少
医学生培养过程具有职业化、精英化特点。其课程门数多, 内容丰富, 课堂教学安排较满, 课余时间相对较少;学制上普遍长于非医学类专业。很多学生因学业的压力, 易形成学习至上思想, 而忽略政治上的进步。
1.2 培养目标明确, 培养要求高, 学业任务重
医学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 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 培养要求高, 是医学人才专业培养的重要保证。医疗卫生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品德、综合素质等也有较高要求。这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学业压力, 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外, 还要学习相关医学知识、公共知识、大量的实践知识等, 学习任务繁重。很多学生在学业上、政治上、生活上需要组织的正确引导和帮助。
1.3 临床实践教学长, 学生分散
医学生的实习课程具有承前启后、巩固所学医学理论知识、培养临床医技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课程设计上, 其实验课、见习课、实习课占了很大的比例。临床实习至少有一年或更长, 以若干小组形式下派到实习基地。学生分散, 难以集中, 远离组织, 给学生党建工作带来极大难度。
1.4 社会期望值高, 入行资格要求高, 就业压力大
随着民众维权意识、健康意识增强, 对医务人员期望更高, 不仅要求具有很强医学理论和临床技能, 还须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较强的责任感、高尚医德。从就业看, 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场所主要还是医疗卫生相关的行业, 很多就业单位在学历、学位、能力、素质、执业资格、职称等方面的要求和门槛提高,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民众高期望、行业高要求、家长高期盼、就业形势严峻等, 使得学生心理负担重、思想波动大。
2 理清学生党建中的难点和问题, 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近年来, 积极要求入党的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学生党员比例显著提高, 但因高校内外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等因素, 学生党建工作也出现了一些具体问题和薄弱环节, 不同程度表现出以下一些问题。
2.1 组织管理角度可能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力量不足。一是学生基层党组织的人手不够。学生党建工作者主要是由辅导员兼任, 而辅导员短缺, 日常事务繁多, 增加了学生党建工作做精、做细、做强的难度。二是对基层党务工作者的系统培训不足, 不利于把握新情况。三是学生党支部的设置与工作开展的协调性有差距, 如支部过大, 支部工作对应的非党员学生过多等。
2) 学生党建管理工作欠规范。高校普遍制定了关于学生党建工作的制度, 但大多比较宏观。同一高校, 因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的支部落实的情况千差万别, 少数党建工作者由于缺少培训和指导, 规范性参差不齐, 效果不一。
3) 党员及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系统化不足。基层学生党组织虽然建立了各自的信息档案, 但缺乏整体的、规范的学生基层党组织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学生党员档案系统。为党员管理、流动、教育、发展、情况报送等带来极大的不便。
2.2 部分学生党员可能存在的问题
1) 入党动机功利化倾向。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已走向市场化, 就业竞争加剧, 部分学生入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增加择业竞争砝码, 或达到“部分单位招聘必须是党员”的基本要求。
2) 理想信念不够坚定。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现代化的实现,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快捷、便宜, 各种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如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当代学生的思想, 一些学生的价值观出现迷茫、困惑或误区, 表现出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3) 纪律性不强, 带头作用有所弱化。有的学生党员的组织意识、组织纪律散漫, 或违反校纪;有的在学习上有补考、重修、降级的情况;有的党员随着年级的递增, 将时间精力全部转向找工作、考研及私人活动等, 参加组织活动、集体活动、社会工作等积极性减弱, 模范带头作用有所弱化。
4) 党性修养不够。
2.3 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 重发展, 轻教育。一是加快发展速度而忽略了发展标准, 重发展数量, 忽略了发展质量。二是重视学生入党前的教育、考察, 放松了入党后的教育、培养、监督。
2) 学生党员发展分布不平衡。党员总量不少, 但总的比例偏低, 低年级明显。从发展情况来看, 大四、大五的学生党员比例急剧上升, 学生党员发展在年级之间的分布极不平衡。低年级急需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党员人数却极少;高年级学生党员多, 但又忙于考研、就业、实习等, 模范带头作用减弱。
3) 党员、积极分子的教育形式单一。一是教育活动的形式单一, 主要用于解决党员发展事宜, 或学习文件、报告及领导讲话等。二是内容上以理论教育为多, 实践教育和党性修养活动较少。三是多数学生党员被动接受、被动参与, 缺少主动思考和讨论。
4) 学生实习期间的党建难度大, 工作效果削弱。医学生实习时间长, 学生分散到不同地方、不同单位、不同科室实习, 难以集中, 或距离较远或忙于实习或就业, 党建活动效果减弱。
3 拓展学生党建工作途径, 有效发挥党建育人功能
3.1 树立学生党建工作基本理念
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党建中的引领地位。针对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功利性和现实主义倾向,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实校园文化, 引领校园的思想潮头;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培养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合格大学生和高质量的学生党员。
2) 坚持“育人为本、信仰为根”的工作思想。学生党组织是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平台之一, 须牢固树立“育人为本、信仰为根、德育为先”的思想, 以保持学生党建与学生教育活动的互动性、协调性, 有效整合资源, 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协同作用。
3) 坚持“学生党员在学生党建中的主体地位”观念。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具有双重身份, 其主体地位在党建中容易被弱化、忽略, 也容易形成被教育、被学习、被活动的被动局面。党建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组织建设、教育培养、队伍管理、内外服务中坚持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 增强其使命感、责任心和实效。
3.2 建立和谐、有效的学生党员教育模式
1) 加强学生党建与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结合, 贴近学生的需求。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需求, 将党员的教育、学习活动融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中;将职业教育和职业素质、能力培养贯穿于党课教育和党员培养中, 促进党员教育、培养的和谐性、有效性、新颖性;增强教育活动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2) 加强学生党建与学生社会实践的结合, 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坚持党员的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在社会实践中更多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体验社会。开展“大学生进社区、下农村、走基层、入职场、搞调查、做宣讲、当志愿、做课题”等社会实践活动, 是学生党员及青年接受社会主义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坚固共产主义信念的有效教育途径;让学生在同劳动中体验, 在同生活中感悟、在实践经历中升华。
3) 坚持政治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提高学习时效性。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重要节日、重要形势开展学生党员主题教育活动, 设计生动、活跃的党日活动, 举办灵活多样的主题鲜明的形势政策教育和道德理想教育活动。
4) 拓展学生党建阵地, 实现党员教育进社区、进宿舍、进寝室。一是有条件的学生社区设置学生党组织, 在学生宿舍里开展党建工作。二是有条件的宿舍设置党小组, 开展党小组的教育、服务、考察等工作。三是在学生园区建立学生党员工作站;开辟“学生党员活动室、工作室”等党建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党组织活动, 如“学生党员示范宿舍、示范服务日、示范岗”等, 开创学生党员教育的新途径。
3.3 创新学生党建管理体系
1) 认真贯彻16号文件精神, 科学设置学生党组织。对符合条件的院系建立党委或党总支, 有专职分管学生党建工作的院级领导, 避免指导、管理的脱节。根据学生党员情况, 党支部可以建立在本专业、本年级或建在班上。
2) 完善组织发展工作程序, 实现学生党员管理的全程化。进一步规范积极分子的培养、推荐、考核、公示、审批、转正6个党员发展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完善学生党建中的组织工作程序, 如积极分子的培育考察程序、党员发展工作程序、党校培训制度、入党后的教育考核程序等。促进学生党建工作有章可寻, 确保学生党员质量。
3) 建立学生入党转正答辩制度, 创新学生入党考核新机制。确定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转正之前, 实施公开答辩, 重点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及预备党员的政治思想认识、理论水平及综合素质。支部成立专门的答辩小组, 负责答辩的实施;方式上公开透明, 面向全体同学开放;程序上本人陈述、提问、评分、总结、优缺点现场反馈、出据答辩报告等环节。通过入党答辩, 一是对其本人公开考察、透明评价;二是建立互相学习、监督平台;三是对发展对象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很好的展示、锻炼、培养平台。实践证明, 学生党员发展中, 入党答辩制度确实是一项非常有效的考察、教育及培养方式。
4) 实施学生党建项目管理模式, 强化党建工作的责任。根据学生党建工作的特点, 实施“学生党建工作项目管理模式”, 理顺工作关系, 强化职能到位、任务分解、责任到人、事件到底, 形成“凡事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人负责、有人监督、有头有尾”的工作格局和责任体系, 使学生党建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办成实事。
5) 建立党建工作和党员档案“电子管理系统”, 实现学生党建工作的信息化。建立高效、准确的学生党建管理、查询、统计平台。首先, 要建立全校性的学生党支部、学生党员的基本信息电子管理系统。其次, 建立完善的党员、积极分子的纸质档案, 规范管理, 为党员发展、审核、考察和党员培养、教育、考评、关系转移等提供必要的档案资料和依据。
3.4 建立“党员阳光交流评价”机制, 完善学生党组织的监督职能
建立合理的学生党员“讲评公示”活动平台。根据学生党组织自身特点, 学生学习、生活及所处阶段的特点, 组织开展“讲评与公示”的阳光交流评价监督活动。建设好学生党员承诺平台、讲述交流平台、评价学习平台、公示监督平台, 以增强学生党员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自觉性。内容上与学生特点、学习任务、自身发展和学生党组织建设需要相结合, 如理论学习、时政理解、思想认识、入党信念、组织观念、党风党纪、模范行为、旗帜作用、学业表现、公益活动等, 具有可操作性。以讲促学、以评促建、以示促改, 以达到创新学生党建、提高党员质量、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目的。
3.5 加强实习生的党建工作, 改善学生党建的薄弱环节
实习期间确保学生党员离校不离党, 工作不脱节, 培养不断线。一是加强学生党建与实习基地党建的结合, 接受其管理、教育、培养和组织生活。二是根据实习基地学生党员的数量与质量、专业等建立合理的党小组, 发挥党小组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职能以及对积极分子的考核、培养职责。三是建立实习生党员管理、交流、组织生活的网络模式。通过网络、电话、QQ、微信等渠道布置工作、开展学习、加强交流、召开民主生活会、专题讨论等, 促进实习期间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具有自身特色, 树立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理念、建立有效的党员教育模式、完善学生党员管理体系、健全学生党员监督评价体系、改善学生党建薄弱环节是新时期创新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医学生,创新
参考文献
医学院校学生 篇10
关键词:医学院校,自我管理,能力
1 医学院校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能力
医学院校学生踏进大学校门, 都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为了适应以后竞争激烈的社会, 他们表现出超强的自我学习和完善的欲望;为达到理想中的目标, 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去努力学习和展示自我能力。但不一定每一种表现自我的方式都能够提高自身能力, 医学院校学生要充分地发挥有利于自身的积极方面, 克服不利的一面, 把积极和不利影响因素都当成调节自我努力的动力, 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1]。
1.2 能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社会要求医学院校培养更多动手能力强, 能够将所学的医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 各方面较强的复合性人才。学生通过自我管理不仅可以加强其实践教育, 吸收更多的知识, 提高自身的多种能力, 在实践操作中更加地应对自如。
1.3 能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使学校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传统的医学院校都是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 管理好学生, 实行奖惩, 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觉服从。可是人是主观灵活的, 学生不仅是被管理对象, 也是一个自由体, 有一定的个性, 要加强自我管理, 使其按自我目标管理好自我。同时将学生自我管理和学院管理良性结合, 更加民主、透明、科学、合理。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可以有效地使学生自我调节和控制, 自我克服一些心理和行为障碍, 有利于学院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2]。
1.4 能有效地促进学院教育革新
学院的主体是老师、行政人员、学生, 其中学生占绝大多数, 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地促进学院教育革新。学生亲身感受教育改革, 及时发现学院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不足, 并及时地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 有利于学院及时地改进教学和管理方法。如学生针对学院食堂和后勤工作提出改进意见, 完善学院后勤工作。
1.5 可以促使学院校园文化生活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
学院校园文化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是学生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 与学院其他人和集体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学院的校园文化开展又是学生课余时间以自由形式参加的, 如组织参加球类和歌唱比赛、联谊会、摄影和绘画比赛、辩论会等。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可以促使学院校园文化生活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
2 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主要形式
2.1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按照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目标, 有计划地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提高学生独立组织实施能力。具体工作如下:加强马列理论教育, 成立业余马列理论学习小组, 并组织全院学生学习, 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院党委指导学生创建业余党校, 学习党章和党的基本理论知识, 接受党的教育。带领学生开展学习雷锋活动, 定位好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2 激发学生的独立学习热情
学院可定时指导团委和学生会, 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演讲会, 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 奋发图强。学院团委和学生会应经常组织学生交流学习, 让每个学生拥有一套适合自我的学习方法, 并利用好图书馆的资料辅助学习, 努力增强自我独立的学习能力。
2.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生活
医学院校学生学习压力大、量多, 课外文化生活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减轻心理压力, 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学院还应组织学生成立各种兴趣爱好协会, 经常开展交流活动, 定期组织友谊比赛, 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2.4 组织学生课余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勤工助学
学生课余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将学校所学的知识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 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和发挥特长, 提高实践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寒暑假时间较长, 学校可组织学生到县市级医院或农村乡镇医院去实习, 把自己新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回学校后评出优秀集体和个人,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勤工助学是学生课外时间在校内外进行一些有工资回报的工作, 市场经济体制下勤工助学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得如火如荼, 各专业学生可根据自我所学和所长去进行勤工助学活动, 一些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也可兼职做家教和家庭辅导, 在学校承担一些杂活, 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
2.5 加强学生日常生活的自我管理
学生日常生活中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 是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的重要途径。
3 更好地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医学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 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不同, 应在学生中开展不同的自我管理的方式, 与此同时, 为学生自我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3.1 促进新生掌握学院的管理制度
学院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 应集中组织学习学院的学生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条例、行为准则, 并组织考试, 促使新生在内容上完全掌握, 规范其行为。
3.2 培养一批得力的学生干部
学生干部作为老师最好的助手, 能在实际的生活中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学生干部来自学生之中, 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各项活动情况和动态。最关键的是学生干部优秀的一面能慢慢地影响和作用于学生, 可以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同时他们和学生经常接触了解, 能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实际的思想和心理变化、要求, 然后快速地报告学校领导, 学校可以根据这些反映情况在教学管理和生活等方面工作进行有效改善, 切实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事实上, 学生干部对于学校管理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院的领导和教学部门要听取学生干部好的建议, 适当地奖励他们, 并让他们行使一定的监督权,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提高他们的办事能力和责任感。
3.3 调动学生参与自我管理积极性
调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参与意识, 并且在学生各项活动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校正确地引导学生参与学院的管理工作, 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同时, 让他们始终持久积极地参与其中。
3.4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实行开明民主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开通民主渠道, 让学生有机会把良好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有效地反映给学校, 学校再及时、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我管理, 有利于学校更加主动地管理学生。开明民主的管理制度也利于学校领导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的现状和动态情况, 更好地和学生互动。
3.5 科学、合理地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要科学、合理地提高医学院校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首先应科学管理学生干部, 其次是科学管理学生每天的生活。加强学生干部的素质培养, 明确其目标责任制, 定期培训和考评, 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干部在学生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并通报有关部门和老师。全方位提高学生干部自我管理能力的同时, 对学生的每天生活管理实施达标验收制和奖惩制度, 提高其参与意识的同时也增强了自我管理能力[3]。
4 结语
加强培养医学院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协调发展其知识和能力, 促进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个性和共性全方面发展, 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4]。医学院校一定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能力和自我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邵彩玲, 黎鸿雁, 张洪杰.高校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构建[J].煤炭高等教育, 2008 (5) :93-95.
[2]聂振伟.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必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杨小萍.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及对策探讨[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3) :91-92.
[4]董晓曦, 刘睿中.人本主义教育观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J].药学教育, 2008 (2) :12-15.
医学院校学生 篇11
摘 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学习动力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学习动力存在问题的对策:营造良好的高职医学教育育人环境,激发学习动力;明确高职医学教育的定位,开展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关键词: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学习动力;现状;原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95-02
“学习动力”是由各种影响学习活动的因素产生的,是具有引起、推动和维持学习主体进行学习活动的各种力量的有机融合[1]。
本次调查对象为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采用整体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以班级为单位,抽取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校学生共500人,调查问卷统一发放,统一收回,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96份。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问题突出,这不但会造成学生学习质量、学习成绩的降低,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提高大学生学习动力水平是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学习动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学习态度消极,学习兴趣不够浓厚
调查显示,10.4%的学生出勤较差;48.6%的学生偶尔和从不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74.2%偶尔参加和从不参加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9.8%的学生认为“上学无用”这种观点完全正确;30.8%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25.2%的学生参与社团、院系和班级学生工作;30.4%学生不太喜欢和不喜欢所学专业。
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各种新事物不断涌现,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这不可避免地给当代大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一些知识贬值、不公平的现象日益动摇着大学生对学习的信心,挫伤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价值判断和行为出现偏差,开始怀疑读书的价值,甚至出现了“读书无用论”思想。其次,对专业认识的不足导致在学生不能对专业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不能主动探索,深入研究,最后产生与专业渐行渐远的恶性循环。
(二)学习目的更趋功利化,缺少合理的学习和职业规划
在为什么学习调查中,11.4%的学生选择奉献社会、报效祖国,11.6%选择服从家长决定,实现家庭愿望,18%选择对学习活动和学科内容感兴趣,59%为了谋求自己发展,找一份好的工作;在参加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的目的选项中,35.8%选择为综合测评加分和扩大交际圈;是否对未来有规划、制定阶段性目标并严格执行的选项中,28.4%选择有规划、制定了阶段性目标但很少能够实现,22.6%选择有规划,但是没有阶段性目标和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
进入大学后,学生对自己放松要求,把学习看作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文凭,为谋取工作取得一些资本。并且发现自己与他人有许多方面的差距,如才艺、家庭背景等,容易产生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感方面的困惑,激不起学习动力。另外,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一客观现实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受社会负面影响,一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学习功利化,只学习他们认为有用的,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抛弃了学习的本质,有损于学生长远的发展。
(三)学生评价方式单一,缺少有效的学习方法
基于传统的人才价值观,社会、学校、家庭都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学习的标准,甚至把学生的成绩与学生的发展机会挂钩。这种教育评价方式束缚着学生的自我潜力的发挥,导致无法正确的评价自己,对学习没有信心。调查结果显示:觉得与本科同学相比觉得自卑的比例为45.2%。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学习困难主要在哪个方面”的调查项中,21.2%个人功底较差,20%学习方法不得当。高职学生大多数因高考分数不理想而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其中还有部分中职生,不少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缺少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制约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造成学生学习动力的下降。
(四)情绪管理能力较弱,不能很好进行心理调节
目前,大学生已步入“90”后的年龄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大多数缺乏挫折教育,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选择退缩和放弃。心理也正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迈进的关键时期,情绪表现出多样性和波动性的特点。
当产生不良情绪时,选择还是按原计划办事,但效率有所下降的53%;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心烦意乱的占27.4%。由此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曾感到过学习的压力,但是如果学不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出现,会削弱和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会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下降,特别是对于贫困生这样的弱势群体。因此良好的情绪自我调节、自我管理能力的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一课。
二、增强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学习动力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高职医学教育育人环境,激发学习动力
高职医学院校要为学生营造营造良好的高职医学教育育人环境,帮助学生摆脱价值困惑,认清生活目标,主动进行探索与学习。首先,高职医学院校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个性特点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健康向上的社会主流文化,形成稳定的价值导向,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迎难而上的人文精神与活泼坚毅的性格,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习动力。其次,认真分析学生学习专业的动机,培养其对专业的兴趣爱好,从价值观、理想信念的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第三,突出高职医学教育办学特色,为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建设独具特色的精神家园,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第四,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管理理念,从传统教育的“管”转变为引导、尊重和信任,营造健康向上、令人身心愉悦的校园氛围,进而带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明确高职医学教育的定位,开展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职医学教育发展期的定位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高职医学院校建设的一些落后于需求的现象是造成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应明确高职教育的目的,做好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师资设备、学校管理等工作,让学生感受到进入高职医学院校学习和其他院校的区别,从而真正产生自己是大学生的成就感。这有利于消除高职医学院校学生进校后由于心理落差和自卑而引起的适应不良。同时,为避免学生就业时的盲目和自卑,让高职大学生能够以充满自信的心态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应根据高职医学教育目标对学生的就业进行准确的定位,及早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开设相关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提供就业心理咨询等相关服务。并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长与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明确生活与学习目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越浓厚的学习兴趣越能让学生产生较高水平的学习动力,更好的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习兴趣的产生与教学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提高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加强高职医学院校所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让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行为。其次,设置以临床一线医学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实施“双证书”教育;遵循树立终身教育思想原则,开设灵活多样的选修课,多元化引导学生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激发学习动力。第三,逐步改变传统单一以成绩为标准的学生评价方式,构建既能反映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又能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动力,达到学生整体及个性都健康发展的双重效果。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成立宪章中指出:“健康乃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①心理学家弗洛姆也指出:“当今是个心理学的时代,心理学的新趋势是注重如何帮助健康的人发挥潜能”[2]。因此,我们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是要促进全体学生的人格完善,针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要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及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调查,界定不同年级、不同群体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需要,使有不同心理健康需求的学生,获得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另外,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让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问题,提高心理素质,获得自我改善和发展能力。并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不断推进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更系统化、科学化、整体化和规范化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苗秋香.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学习动力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
[2]弗洛姆.自为的人[C]//孙依依.弗洛姆全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233.
对医学院校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2006年9-10月, 采用问卷调查法, 对包头医学院影像系1~3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 调查问卷包括损伤的时间、部位、性质, 引起损伤的项目和基本原因等内容。要求学生如实逐项填写运动损伤登记卡, 共发放运动损伤登记卡片300张, 回收291张, 合格285张, 合格率为97.9 %。其中男生187人, 平均年龄为21.50岁;女生98人, 平均年龄为21.17岁。运动损伤定义为: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均称之为运动损伤, 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开放性损伤是指伤后皮肤或黏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伤口与外界相通, 如擦伤、刺伤、切伤及开放性骨折等;闭合性损伤是指伤后皮肤或黏膜的完整性没有遭到破坏, 损伤组织及裂口与外界不相通, 如挫伤、关节扭伤及闭合性骨折等。
2 结果
2.1 运动损伤时间
学生运动损伤发生时间见表1, 运动损伤主要发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
2.2 运动损伤部位
学生运动损伤发生部位见表2, 常见的运动损伤部位大部分在四肢骨连接处, 以软组织损伤为主。
2.3 运动损伤的类型
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类型见表3, 大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中所发生的运动损伤多属于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2.4 运动损伤的运动项目
对抗性较强的球类 (篮球、足球) 项目运动损伤最多 (82例, 占73.2 %) , 见表4。
2.5 运动损伤原因 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见表5。
3 讨论
我们调查发现学校运动损伤主要发生在课外体育活动 (63.3 %) 和运动竞赛 (26.7 %) , 体育教学中有7例、占6.2 %, 运动训练4例、占3.5 %。可见,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 培养大学生们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考虑男女学生的生理特点, 实施合理的教学方法, 并根据学生的体质情况区别对待。针对练习项目的要点, 分析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的因素, 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体育锻炼原则, 循序渐进, 避免蛮干或超越体能的限度, 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
文献报道体育教学与体育运动中的运动损伤, 大多数是闭合性软组织急性损伤[1], 本次调查与此一致。膝关节损伤22例、占19.6 %, 踝关节损伤51例、占45.5 %, 肩关节损伤11例、占9.8 %, 指腕关节损伤14例、占12.5 %, 肘关节5例、占4.4 %, 腰部4例、占3.5 %。由此可见, 下肢关节损伤比上肢关节损伤的比例要大, 尤以踝关节和膝关节损伤最多。由于踝关节的解剖特点, 当关节跖屈时, 其稳固性相对降低, 而内侧副韧带比外侧副韧带要坚实, 在运动中如因场地不平或重心落地不稳, 就容易发生踝关节内翻, 引起外侧副韧带拉伤[2]。膝关节由于内侧副韧带比较薄弱, 绝大多数的损伤可伤及内侧副韧带;而半月板位置特殊, 其损伤约占70 %以上;慢性损伤则以髌骨劳损多见[3], 造成这些慢性损伤的原因主要是膝关节过度伸直、弯曲、旋转及外力撞击或超长时间运动、极度疲劳等。合理的处理有赖于正确的诊断。在损伤的即刻, 由于伤部尚未肿胀, 反射性的肌肉松弛与感觉神经的传导暂停, 疼痛较轻, 所以较易检查, 一旦肿胀和疼痛加剧, 肌肉发生痉挛, 则检查困难。因此根据损伤的病理过程, 软组织操作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4]: (1) 早期:伤后24~48小时以前, 主要用冷敷, 加压包扎、抬高患肢, 有止血、镇痛、防肿的作用。 (2) 中期:受伤24~48小时以后, 主要用热敷、按摩、拔罐、药物止痛等, 以改善伤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促进组织新陈代谢, 有助于淤血与渗出液迅速吸收, 加速再生修复; (3) 后期:肿胀、压痛等局部症状已消失, 损伤基本修复, 主要有按摩、理疗、功能锻炼辅以药物疗法。
调查发现对抗性较强的球类 (篮球、足球) 项目运动损伤最多 (82例, 占73.2 %) 。因球类运动都有直接的身体接触, 极易出现运动损伤, 尤其是足球最多, 有45例, 占球类损伤的40.1 %。其次是篮球, 有37例、占33 %, 排球有6例、占5.3 %, 其他项目 (如跑步、跳远、武术、体操、乒乓球等) 引起的运动损伤24例、占21.4 %。因此应加强体育基本技术教学, 体育教师对运动技术要领应讲清楚, 突出重点、难点, 对容易发生损伤的动作要反复提醒学生,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要加强体育理论教学, 使学生掌握较全面的体育运动基本知识、裁判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调查发现准备活动不充分也是造成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 有20例, 占17.8 %。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使身体进入运动之前, 生理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 在普遍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前提下, 动员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机能, 克服惰性, 提高全身的物质代谢水平, 加强肌肉韧带的柔韧性和弹性, 降低肌肉的粘滞性, 以适应机体运动的需要, 并对预防肌肉拉伤、关节扭伤以及因心跳过快而引起的心慌、恶心、呕吐、头昏等有重要作用。很多学生对此认识不足, 不认真做运动前的准备活动, 或根本不做准备活动, 为运动损伤的发生留下潜在隐患。因此应加强运动前的准备活动, 向大学生讲清楚准备活动的重要意义, 根据练习项目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做好准备活动, 防止在课外体育活动和比赛时发生运动损伤事故。同时加强群众性的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工作的管理。
参考文献
[1]谢军.关于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技, 2004, (3) :25-26.
[2]高顺生.实用体育保健[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37-38.
[3]曲绵域, 高云秋.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