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文化(精选12篇)
医学院校文化 篇1
1. 引言
跨文化教学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在学习非母语的目的语过程中进行目的语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 也进行目的语文化知识的教学。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 具有良好英语交际能力的人才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更显优势。跨文化交际成为外交事务、商务谈判、体育比赛、学术交流等诸多方面必然面临的现实,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学实践中, 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2. 跨文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 大量学者和教师们对跨文化交际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一方面, 这些研究侧重于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 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指出并解决阅读中的文化特点, 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阅读不仅仅是读者与阅读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 更是读者与作者间的交流。在翻译教学中,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活动, 不言而喻, 绝不是两种语言在文字上的简单转换, 其转换的过程中必然涉及两种文化, 翻译实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使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摆脱文化差异的羁绊, 从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词汇教学中, 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方法将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其根本目的不在于传授零散的文化信息, 而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帮助他们树立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提高实际交流能力。另一方面, 部分研究探讨了教师在跨文化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有研究认为, 教师因为语言教学观的不同, 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培养跨文化意识的能力和态度就有所不同。在处理教材时, 对教材的解读和文化因素的发掘也存在差异。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不断的探讨与研究,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语言教学的内部规律, 认清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不同语言形式之间、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化在语言各个层面上的不同折射等, 将语言和文化融为一体并统一于语言的实际运用之中, 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培养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 医学生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 收回有效问卷313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81%。调查对象分别为大学一年级, 二年级和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其中, 大学一年级学生占31.9%, 大学二年级学生占35.8%, 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占32.3%。在所有学生中, 未过四级的为56.2%, 已过四级的占43.8%。在本次调查中, 关于跨文化教学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老师会经常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吗?你觉得老师采用哪种跨文化教学方法更能促进英语学习?你在下列哪种英语学习中最常接触到跨文化知识?你在阅读教学课堂中, 老师常采用哪种教学方法传授跨文化知识?你在听力课堂中, 老师常用哪种方法教授跨文化知识?你在口语课堂中, 老师常用哪种方法教授跨文化知识?
3.2 数据分析
3.2.1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老师会经常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吗?
通过卡方检验:按过四级、过六级和未过级分组, x2=0.014, P=0.993, 不同级别无差异。
3.2.2 你觉得教师采用哪种方法更能促进英语学习?
3.2.3你在下列哪种英语学习中最常接触到跨文化知识?你在下列哪种英语学习中最常接触到跨文化知识?
3.2.4 你在阅读教学课堂中, 老师常采用哪种教学方法传授跨文化知识?
3.2.5你在听力课堂中, 老师常采用哪种教学方法传授跨文化知识?
3.2.6你在口语课堂中, 老师常采用哪种教学方法传授跨文化知识?
3.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3.1 学生对跨文化教学的学习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老师介绍文化背景的情况如何, 对学生进行调查, 按过四级、过六级和未过级分组, 通过卡方检验, 结果为:x2=0.014, P=0.993, 不同级别无差异。大部分教师都能做到在课上穿插文化背景的讲解, 学生可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掌握部分跨文化知识。对于哪种教学方式最能促进英语学习的调查数据进行卡方检验, 结果为:x2=5.099, P=0.531, 不同级别无差异。其中, 51.7%的学生选择了通过播放媒体资料或图片等方式补充文化教学内容, 18.5%的学生认为通过比较西方国家和本民族文化的异同能促进英语学习, 18%的学生选择了要求学生参与找资料、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的方法, 11.7%的学生认为结合课本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的方法可以促进英语学习。从调查中能够看出, 教师在英语课上基本都能做到跨文化知识的讲解, 传授跨文化知识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播放媒体资料和图片, 文化差异比较法, 让学生参与找资料、扮演角色和讨论的方法, 以及讲解课文词汇的文化内涵等方法。学生认为播放媒体资料和图片的方式最能促进英语学习, 因为这样的方式更加直观。而文化差异的比较学习法是跨文化教学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也很重要, 讨论和找资料是学生参与课堂、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最佳方式, 但是就跨文化知识的传授来说, 还是要更多地靠老师的讲解和引导。
3.3.2 教师传授跨文化知识的课堂教学方法
对问题“在下列哪种英语学习中最常接触到跨文化知识”的调查数据进行卡方检验结果为:x2=3.469, P=0.483, 不同级别无差异。54.2%的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最常接触到跨文化知识。而35.4%的学生和10.4%的学生认为在听力和口语教学中最常接触到跨文化知识。通过进一步的调查, 在阅读课堂中, 调查老师最常用的传授跨文化知识的方式, 通过卡方检验, 结果为:x2=16.125, P=0.013, 不同过级学生有差异。进一步做两两比较, 未过四级和已过四级比较, x2=4.172, P=0.243>0.0167, 无差异;未过四级和已过六级比较, x2=8.334, P=0.040>0.0167, 无差异;已过四级和已过六级比较, x2=10.768, P=0.013<0.0167, 有差异。在听力课堂中, 调查老师最常用传授跨文化知识的方式, 通过卡方检验, 结果为:x2=8.603, P=0.197, 不同级别无差异。在口语课堂中, 调查老师最常用传授跨文化知识的方式, 通过卡方检验, 结果为:x2=5.204, P=0.518, 不同级别无差异。
大多数学生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最常接触到跨文化知识, 其次是听力教学, 最后是口语教学。因为这三种不同的教学带有各自较明显的教材特点, 所以致使学生在课上有了不同的体验。现行的阅读教学的教材内容更多的涉及文化教育等领域, 且配有丰富的背景材料, 而听力教材则更加强调听力技巧的训练, 口语教程则更偏向于一些日常用语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教学课上, 学生认为教师更多的通过图片、报纸等向学生介绍跨文化知识, 其次使用关键词、句等向学生提问, 启迪学生的方法, 再次是将目标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进行对比的语言比较法。图片的方式比较直观, 而报纸则可以把最新的资讯传递给学生, 无形中也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在听力教学中, 让学生观看相关的电影、录像, 直接向学生口头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成为教师常用的方式, 听力教学的特殊环境使得教师有条件通过看电影和视频的方式传授跨文化知识, 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口语教学中, 通过中译英的方式, 让学生阅读和观看外国电影戏剧是学生获取跨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 不同的教师会根据不同的教材和教学特点来向学生传授跨文化知识。学习跨文化知识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
4. 教学启示
4.1 注重教材内容的丰富性
现行的教材种类繁多, 内容丰富, 要选择与学生水平相适应, 内容丰富的教材。教材内容要讨论日常生活、兴趣爱好, 还要关注热点、思想感情, 更要帮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 探讨和鉴别中西方文化差异, 通过教材的选材课文, 潜移默化地传授文化知识,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的情境中更好地提高使用英语的能力。一本好的教材体裁多样, 文笔优美, 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学习, 享受学习的乐趣。
4.2 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首先, 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培养文化敏感度, 不仅学习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 而且加强中国文化的学习, 只有在两种文化都掌握的情况下, 才能很好地进行跨文化知识的教授, 其次,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 应该加设中国文化的学习课, 在掌握自身文化的前提下, 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才是有用的。学校可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来加强学生的文化学习。再次, 教师在课上的教学方法可做一些相应的调整, 使教学方法多样化、丰富化。从课本课文背景知识入手, 适当进行补充说明, 利用先进的多媒体硬件设施和网络资源, 和学生一起查找大量的相关材料, 在查找、讨论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跨文化知识。在课文教学中可利用词汇和语篇的信息进行跨文化教学。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 各自创造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反映在语言上, 文化不仅影响了词汇的字面意义, 还影响了词汇引申意义。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文化意义的介绍。在语篇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弄清文章的主旨, 掌握语言知识, 提高语言技能, 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 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拓宽文化视野。
4.3 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度
随着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 对外交流的步伐越来越快, 在英语教学中对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在进行语言学习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加入文化教学, 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 逐渐提高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
参考文献
[1]易千红.大学英语阅读的跨文化教学[J].四川工业学院学报, 2003, (1) :98-100.
[2]王芳.跨文化意识在翻译教学中的培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0) :135-137.
[3]赵秀平, 孙洁滨.浅析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J].社会科学论坛, 2007, (5) :145-147.
[4]王相顺.医学生跨文化能力缺失问卷调查与原因分析[J].河南科技, 2010, (2) :56-57.
[5]程晓莉.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9) :105-107.
[6]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医学院校文化 篇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 0845( ) 07 - 0027 - 02
企业文化内涵丰富生动,内容多元,蕴涵着深刻的伦理价值观念。将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对于高职学生的成才与成人以及就业与创业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以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壮大的意义为切入点,在论述企业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强调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参考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发展实践中,经过广大职工不断创造、培育和传承而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称。它必须有较长时间的积累、沉淀和传承,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企业文化集中体现着企业的价值追求、精神传统、发展理念、行为风尚及形象识别等,是企业管理作风和社会形象的集中体现。企业文化主要涵盖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四个层面,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方式,物质文化是基础,这四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贯通,相辅相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企业文化能以其先进性、和谐性与创新性促进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完善,对社会文明风尚培育和良好企业形象的树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企业文化的内容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包容的。具体而言,它包括七类,并与上述四个层面相互对应。具体是企业特色文化和人本文化,属于精神文化层面;企业秩序文化,属于制度文化层面;企业诚信文化和社会责任文化,属于行为文化层面;企业团队合作文化和创新文化,属于物质文化层面。这些文化类型与文化模式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和现实的指导价值。高职院校应当认真体会,按照企业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原则要求建设好自己的文化,走出一条特色鲜明、让人民满意的办学之路。
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特殊性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属于大学文化建设的范畴。因此,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必须要遵循一般大学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基本规律,否则就会误入歧途。但是,基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教育目标、教学科研要求和质量评估体系等方面与普通大学存在诸多不同,所以,高职院校在发展路径选择上、人才培养模式上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上必然会有很多特色之处。尤其在文化建设上,更应紧密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市场需求,独辟蹊径,自觉主动与企业文化相衔接,相融合,与企业开展文化交流和文化对话,以企业文化的内涵、原则和要求引领其文化建设。唯有如此,高职院校才能真正建立起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才能办好让社会认可、企业满意和家长放心的高水平的职业院校。
三、启示与实践
1.精神文化层面:企业特色文化和人本文化的启示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积淀形成的共同价值理念和历史传统的总称,主要包括企业特色文化和人本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背景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法则是任何一个企业主(企业家)都明白的道理。要想把企业办好,办大,办强,就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企业管理者既要立足企业的实情和市场需求状况,又要统筹兼顾同行业伙伴的竞争与合作态势,在产品开发、生产、营销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形成自己的特色。企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建设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在营造以人为本的氛围和环境,塑造核心价值观。
企业特色文化和人本文化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启示在于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中,务必首先要重视特色文化和人本文化的建设。高职院校要以体现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为重点,认真梳理与归纳办学思想,形成先进和清晰的办学理念,凝练概括出具有现代大学精神特质,符合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的校训,总结提炼能够体现师生员工行为准则、精神面貌和文化修养的校风,使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和考风成为师生员工的共同价值追求,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融人大学教育教学的各环节,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诚信的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保障教职工民主权利,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多做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凝聚教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使其共同为学校的改革发展作贡献。
2.制度文化层面:企业秩序文化的启示
企业制度文化是维系企业内部运行以及维系企业与外部主体关系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及制度等,它是企业运转过程中一系列权利、义务及责任的综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从刚开始建立到发展壮大,都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来保障,在秩序安定和有条不紊的前提下,企业才能正常运转,并顺利开展业务活动。企业秩序文化无论对企业内部管理而言,还是与外部主体进行交往联系来说,都有着重要价值。新员工在刚加入企业时,企业就派专人对其进行培训教育,让新员工尽快熟悉企业规章制度,感受企业秩序文化的精神实质。当员工对企业秩序文化高度认同之后,完成工作的执行力就会大大提高。企业在处理与外部主体关系时,也应当有相应的制度来调整和规范,以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
企业秩序文化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启示在于,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的是技能型和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精通专业技能,而且还应具备遵纪守法、遵章守规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在企业工作,务必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自觉接受企业的`秩序文化。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中也要注重制定和完善学院章程,明确办学宗旨,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实现科学决策和规范管理。高职院校应牢固树立程序育人、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理念,对师生员工的奖惩应当坚持程序合法、程序公正和程序正当的原则。在处分或者处罚师生员工时,应保障当事人的合理知情权、正当辩驳陈述权与合法申诉权,让当事人在接受惩戒时体验到民主的意蕴。全体教职员工都应切实加强法律修养和程序意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教育教学各环节中教育学生、帮助学生、爱护学生和关心学生,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规则、程序和民主意识,使秩序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方式。
3.行为文化层面:企业诚信文化和社会责任文化的启示
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员工在产品开发、科研攻关、生产实践、产品营销、售后服务和文化活动等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加强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诚信意识的教育,使其密切联系普通员工,在广大员工中树立起良好的行为风范,这对引领广大员工为企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起点,也是企业成功的基础。现代企业要为实现诚信提供制度保障,更要在企业文化中赋予诚信以核心地位,并将企业诚信贯穿到企业方方面面。一个企业是否讲诚信,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关键在于企业领导的表现。作为企业领导者,应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实事求是,以身作则,带头讲诚信,讲责任,讲奉献,时时要求广大员工树立诚信意识,讲求奉献精神,处处提醒广大员工如果不讲诚信,不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就无法在社会立足,业务活动就无法正常开展,企业理想就无从谈起。
高职院校作为教育人和培养人的机构,应当把“讲诚信、展文明、树新风、自觉担当社会责任”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爱校荣校的情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因校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办学特色和行业特点,通过开展形式多样而又丰富多彩的紧贴大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责任观念,在大学生中形成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风尚,使其自觉担当社会责任,使诚实守信、主动担当社会责任以及全面履行法律义务成为大学生坚定的信仰追求和自觉的行为操守。
4.物质文化层面:企业团队文化和创新发展文化的启示
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和企业精神文化存在的物质基础,是企业文化的物质形态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其存在形式包括企业的经营范围、产品门类、服务项目、企业景观环境、生产车间和工作生活条件、团队建设和创新发展能力等。企业发展壮大必须有健全的物质条件做保障,没有良好的生产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企业就不会有效地运转。
高职院校应当高度重视教学和科研团队的建设,深刻认识创新发展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意义。高职院校领导者应站在“教书育人、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高度,下大气力组建、培养和优化教学科研团队,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的质量,为创新发展营造好舆论氛围,规划好方向,制定好制度。要细化创新发展指标,明确提出原则要求,鼓励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要扎实做好创新成果宣传推广应用工作,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学校努力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办人民满意的高职院校。
高等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篇3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我们所界定的校园文化,在硬件上包括学校的建筑景观,具有教育、观赏内涵的自然或经过人工加工的物体等,软件上包括一个学校所体现出来的教风、学风、考风、人际交往风气等等,通过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提高高等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层次、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能力、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办法。扩招形势下,学生人数激增,生源素质下降,校园文化作为学校长期办学需要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氛围,在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新时期加强泰山医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引导在校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完善高尚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转变教育理念,重新定位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不能引起部分在校90后大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教育观念、理念亟待革新。
加强校园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应以先进文化为指导,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情操塑造人,并以各类活动的举行展现学校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营造优良的文化氛围,而且能够在学习风气、人际交往风气等各方面积淀大学精神,实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与功能。
二、突出医学专业特色,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文化。
除精神层面外,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反映教育价值观。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的校园文化,良好的物质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医学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建设有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避免千篇一律,“千校一面”。
1、建立有医学院校特色的校园标识、标志系统,提高校园文化特色,构筑有医学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打造强有力的文化氛围。
2、构建校园网络平台,紧跟时代步伐,提供微信、微博等公共信息账号,分享校园动文化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成为学校真正的主体,并享有话语权。
3、拓展社会媒体资源,加强对外宣传,建立对外宣传公共平台,为学校提供更为广泛的宣传媒介,提升发展空间。
4、在学校公共空间开辟专区专栏,针对鱼龙混杂的网络现状对同学进行正确的引导,如及时、适时的进行优秀书籍、网站、电影的推荐和评选。
5、因学校所在的地理位置限制,与其他兄弟院校交流较少,文化气息不浓郁,学术气氛不活跃,学术讲座交流不多,且很多同学信息来源不明确,不畅通,即没有有效获取途径,应大力开展学术交流、合作,丰富同学课余生活,提高学校知名度。
三、以“和谐高校,文化校园”思想为核心,提升我校办学水平。
和谐校园的根本内涵在于高校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分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为此各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搞好平安校园建设,搞好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团结友爱、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成才环境,就会保持高校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促进高校的稳定。”
高校思想教育必须顺应时代变化,注重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新趋向,突破思想教育的传统方式,把握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演变趋势和自身的特點,深刻理解大学生,预测大学生的发展,让思想教育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社团活动形式开展,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加强横向联系,双向交流,在友好理解的氛围中建设和谐校园。
四、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积淀学校精神品牌,体现了学校校风。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引导,需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
学校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不仅彰显着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校园文化是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其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成为一部无声的教科书。确立面向现代化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形成开放的校园文化建设观念。在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中形成有助于青年学生社会化的文化氛围,形成青年发展、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推动校园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人们对校园文化功能的深入了解,尤其是看到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大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己成为普遍认同的重要工作。通过舆论宣传,扩大教育效果,有意识地正面引导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并最终成良好文化的传播者。校园文化建设已呈现无限生机。
参考文献:
[1] 田建国.当代大学德育走向[M].泰山出版社,2000
医学院校文化 篇4
一、高职院校必须增强文化自觉
近年来,在社会需求及国家推动下,我国高职教育就规模而言,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其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不断创新,办学内涵逐渐充实,办学特色不断彰显,社会影响力逐步扩大。高职教育对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高职教育起点较低、起步较晚,一经面世就兼有“高等”和“职业”双重属性,既具高等性又具职业性,既是学校教育又是岗位教育,既是知识传授又是技能培养。在文化建设层面上由于缺少历史底蕴,同时又直接服务于生产建设一线,使得高职院校既要重视培育、建设一般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文化,同时又要重视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业文化,还要重视建设与行业、职业、岗位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因此,高职教育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较之普通高等教育更为复杂和艰巨。
从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审视,我国的高职教育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社会吸引力还不强[2],其定位与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距:一是过于强调“职业”与“就业”,从教学模式、培养计划、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过于突出其职业性,工具理性至上,价值理性淡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所忽视。在社会上,高职教育几乎成了技术教育、岗位培训的代名词[3]。二是存在盲目“移植”西方职业教育的倾向,“拿来主义”至上,没有注重消化吸收。从历史渊源看,职业教育是西方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其理念带有鲜明的西方文化特性。近些年,我们虚心学习西方职业教育经验,采取大规模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将西方职业教育的“真经”,尤其是德国、新加坡等国的经验,源源不断地“移植”到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对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简单地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西方化和将西方职业教育中国化,都容易使我国高职教育误入歧途。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莱文曾说过“高等教育的模式取决于国家的文化内涵”,一语道破高等教育的实质。
作为广受关注和尚存争议的高职教育,应在规模大发展的基础上切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阶段性反思,保持科学理性的思维,转换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重视文化育人,增强文化自觉。
对于文化自觉,费孝通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原则。”[4]从实质上讲文化自觉就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目前,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加强文化自觉,要积极主动地反思高职院校的文化现状与发展困境,对“崇尚技能,忽视人文”的现状要有足够的警醒。
办好大学,必须要办好教育。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还是使人成其为“人”?笔者认为,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成其为“人”,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是教育活动的永恒主题,而文化传承创新则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文化育人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使命,这一人才规格的设定体现在技能型和高素质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偏废。完成这一使命,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全面考虑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主动担当文化育人的使命。
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大学要传承创新文化,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文化育人”的理念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界对于大学使命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文化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教育的本质就是人与文化之间的双向建构,先进的文化可以教化、培育和提高人的知识、素质和技能,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培育具有高职特色的文化,浸润、教化具有高职特质的专门人才。
1.院校文化建设要融入工业文化。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作为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其院校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反映高职教育的规律,融入工业文化元素。所谓工业文化是工业社会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进步的水平和状态,体现在大气、开放,表现在重团结、重创新,讲服务、讲诚信。高职院校要研究工业文化的特点,在观念、制度、方法、习性、作风和价值取向等多个层面进行变革和创新,努力培育融入工业文化的院校文化。首先,要依据学校办学定位与特色,将所服务的行业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使学生在校园就能切身感受现代工业文明;其次,要以重点专业为依托,开辟适当空间,将知名企业的生产线、试验场或检测站等真实的工业生产环境引进学校,形成“校中厂”式的工业文化;再次,要在企业建立紧密型实验实训基地,延伸和扩大教育教学空间,借企业真实的工业环境为教育教学服务,形成“厂中校”的工业文化;有条件的院校,可通过政府支持、政策引导,把高职院校建立在工业园区,或者围绕学校建立工业园区,形成院校文化与工业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
2.教学组织要融入行业企业文化。学校和企业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各有其独特的功能不能相互取代,但是二者都具有“育人”的文化。“学校人”成为“企业人”是学校的使命和企业的期待,彼此之间具有对接、耦合的可能和需要。高职院校要通过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传承创新行业企业文化,实现文化育人。首先,高职院校要克服工具理性至上的倾向,重视加强职业文化素质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结合并突出行业企业文化特色,普及和提升职业文化素质。其次,要通过校企合作把行业企业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环节,通过双师互动、资源共享、联合攻关等形式,理解、消化、吸收优秀企业文化;按照真实的优秀企业生产场景规划校内实训基地,营造准企业文化环境,形成浓郁的职业文化氛围;通过吸引优秀企业家、管理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内兼课或讲座,让学生尽早接受优秀企业文化熏陶;通过把优秀企业的管理理念、工程案例融进教材和课堂,使学生在高起点上接受优秀企业文化教育;通过学生到优秀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直面接受优秀企业文化教育。再次,要通过科技服务,展现学校专家、学者的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科学有序、敬业奉献精神,传播现代知名企业的优质服务理念;通过毕业生走进企业,实现优秀企业文化的广播广种和创新发展。
3.严格职业训练培育优秀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员工所具有的共同价值理念、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表现为坚定的追求目标、强烈的群体意识、正确的竞争原则、鲜明的社会责任和可靠的价值观念和方法论,企业精神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有形力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高职教育“第一线”的培养目标定位,要求高职学生应该树立优秀企业精神。强化职业训练是高职教育的鲜明特征,是培育优秀企业精神的重要环节。为此,高职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实施“双主体”合作育人,通过严格的职业训练环节,持续不断地熏陶学生感悟和接受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学生优秀企业精神。首先,职业训练计划设计要体现“真刀真枪”。提高学生职业认知和职业能力,一般要经过随岗、跟岗、顶岗三个实践教学环节。其次,组织实施职业训练要体现“真实企业”。职业训练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未来“真实职业”感受的过程,所以,必须按照“真实企业”的制度规定来要求学生,从职业环境营造、职业着装要求、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规程教育、职业惩戒教育等方面都要按照真实企业的标准组织实践教学,即使是在校内实训基地组织训练也同样不能打折扣,使学生始终浸润在“职业人”的文化氛围中,养成认真从业、诚实劳动、诚实守信、甘于奉献的优秀文化品质。第三,职业训练结果考核要体现“奖惩兑现”。职业训练是必要的教学环节,其考核应像企业验收产品一样有要求、有标准、有验收过程、有奖惩措施。
三、高职院校必须关注文化间性
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强调,高校“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1],这同样也是对高职院校的要求。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实现高职院校开放办学,必须坚持“国际视野,中国道路”[5],关注文化间性。
1.坚持改革开放,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经济全球化要求教育必须国际化。高职教育国际化本质上就是按照国际标准、国际规则实施高职教育。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以国际视野定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在专业教育中要积极引进国际标准,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和国际思维的高职人才。为此,高职院校要坚持改革开放,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不断拓展交流方式和渠道,要扭转向职教发达国家单向性学生流动的被动局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规模、成建制地吸引国外教育对象向国内流动,甚至在国外建立分校,要努力在国际社会争取更大的职教话语权,不断扩大中国高职教育的影响力。
2.增强民族自信,营造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文化。中国的教育现实是以较少的投入办成了全球最大的教育,高等教育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仍然是尚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赶超世界领先水平的高等教育更是有很长的路要走。而高职教育历史虽然较短,但近些年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态势却令人瞩目。所以,高职院校要增强自信,只要坚持“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特质,坚定走自己的路,坚持与区域和行业发展紧密联系,培养不可替代性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就一定能彰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文化的魅力。但是,从总体而言,我国高职教育还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通过人才培养的特色和水平、对社会的切实贡献来实现高职教育的社会价值;通过各种形式的成果展示活动来昭示高职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从而不断增强高职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3.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中外高职教育文化间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国高职文化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他国高职文化同样也有其传统文化渊源。虽然渊源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具有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独立的“间性”特点。对中外高职教育之间相互作用的正确认识和理性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来洞察、发展中国高职教育文化,这既是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态度,也是在多样性文化环境中思考、认识和发展自身文化的能力。不长的历史和快速发展的现实表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可以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人才支持,快速解决发展中的难题,还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通过特有的组织力量实施文化强力影响,这是其他体制难以做到的,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政治和组织比较优势。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文化相互激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任何一个组织或群体都不可能游离于这一环境之外。作为高职院校,首先必须清醒认识中国特色的高职文化,根据自己对环境的适应力决定对他种文化的选择、取舍,其次要通过开放交流,理解所接触的他种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自觉自为的文化交流中,形成和平共处、各抒所长、和谐发展的共同准则。在高职教育规模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高职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显著和社会对高职教育给予很高期待的特殊时期,高职院校更要关注文化间性,以使自身的发展建立在更高的起点,并不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和发展力。
教育的宗旨是提高人的素质,教育的途径是以“文”化人,高职院校担当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其本质是全面履行高职教育职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以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摘要: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把“文化传承创新”界定为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高职院校应针对现状增强文化自觉,发挥优势彰显特色,通过校园文化、教学组织、职业训练等软硬件建设积极担当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重视文化育人,在国际化进程中关注文化间性,以自身特色文化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文化传承创新
参考文献
[1]新华社.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07-19].http://www.gov.cn/ldhd/2011-04/24/content_1851436.htm.
[2]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07-16].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3]罗忆.探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文化[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0(02).
[4]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90.
校园文化示范院校验收 篇5
根据学校1月27日示范院校验收工作专题会议要求,请您落实以下事项:
一、人才培养工作个性评估要素“文化传承对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支撑”自评及材料收集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需要各相关部门、系部根据职责范围,围绕以下内容对2011—2014年期间的工作及成效进行客观性描述,形成自评报告,并收集相关支撑材料装盒于1月30日17:00前报党委工作部。
1、院校协同(临床医学系,包括附属医院、教改医院);校企结合、产学联动(各系部,包括协议书、行业指导委员会、相关活动新闻或会议记录)
2、共识共行教育(党委工作部、学生处,包括办学宗旨、校训、校史校情、医学生誓词;入学教育、校史馆)
3、企业文化进校园(学生处、团委、思政教研部、药学系、其他各系部)
4、社会实践(团委)
5、各系部职业技能大赛、护理系“小发明小创造”活动、“5.12”护士节庆祝活动(各系部、护理学部)
6、大学生村官(党委工作部、学生处)
7、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学生处)
8、校友论坛、优秀毕业生事迹宣讲(各系部)
9、情景剧创作与演出(团委)
二、示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项目验收自评报告及材料收集
医学院校文化 篇6
关键词:职业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
教育职业应该来自社会职业,是各种社会职业的共同点,是对职业的符号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合企业文化,形成基于职业化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概述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与结构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其本质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的结构由外到内可分为三个层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在当今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激发青年学生激情,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在以大学生自己为主体营造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以及由大学生参与的报刊、讲座、社团及其他科学文化体育活动和各类文化设施会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充盈着大学校园的各方面建设,从而使得大学校园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二、影响校园文化形成的因素
(一)个人文化。高校的领导者和员工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尤其是高校创建者的价值观、性格特质、办学指导思想等对校园文化起重要作用。
(二)民族文化。现代组织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作为校园文化主体的高校全体员工,同时又是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长期受其民族文化的熏陶,并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
(三)外来文化。严格说来,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层次高校的校园文化是有差异的,它们对于某一特定的校园文化而言,都是外来文化,这些外来文化都会对该学校的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四)层次特征。高校各个层次培养目标、竞争环境、学生需求、社会期望的假设等都影响高校校园文化。高职院校的竞争越激烈,校园文化对外界的反应和敏感程度越高。
(五)高校传统。一般而言,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高校传统的发育过程,其发展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高校传统的去粗取精、扬善抑恶过程。高校历经各种挫折和变故之后,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帮助自身更好地发展。因此高校传统是形成校园文化的重要因素。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除了具有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文化品位和钻研精神的提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导向,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增强外,由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定位都有明显不同,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又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出了职业特征、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特点。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企业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校园文化的熏陶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吸收到校園中来,融企业文化于校园文化中,培育校园文化的“职业性”特征,才能真正实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融合企业文化,培育高职校园文化的“职业性”特征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围绕着高职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构建自己的文化特色。
(一)物质文化上突出“职业”的特点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学生在社会上、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设施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在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过程中,要改变偏重基础设施建设的思想,加强实验实训教学设备建设,重视校园环境建设的职业化、社会化建设,必须在物质层次上突出“职业”的特点,以适应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二)制度文化上引入“职业”的模式
高职院校在制度上引入“职业”的模式,让学生在校园内接受企业制度文化要求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职业素质的养成。如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引入“模拟公司”的模式,学生由“学员”转变为“员工”,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按照公司对员工的一系列要求体现在考勤制度中,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违反考勤制度对企业生产的影响和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提高其遵守纪律与制度的自觉性。
高职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中,还要考虑到高职校园制度文化与企业制度文化的衔接,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对企业制度文化产生认同,缩短学生今后踏上工作岗位接受企业制度的适应期。高职院校在制度上引入“职业”的模式,让学生在校园内接受企业制度文化要求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职业素质的养成。
(三)精神文化上培育“职业”的素质
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这两种文化对接的关键。近年来,用人企业越来越看重高职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吃苦耐劳精神、责任感等职业道德素质。他们认为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健康的心理品质等,而且应该对企业的经营观念、企业精神等企业精神文化有所了解,要认同企业的文化,形成与企业相统一的价值观。
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引入企业精神的精髓内涵,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企业精神的基础上,在精神文化上培育学生的“职业”的素质。
(四)加强校企合作,吸收和借鉴优秀企业文化
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形式,真正地实现了校企文化互融互动,让将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尽早为就业做好各项准备。
加强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利用学生实习机会去理解企业文化。高校教学活动中的实习能有效地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为学生真切、客观地体会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与企业文化对接的互动。如学校在实习中增加学习和把握企业文化的专门项目。学校组织开展企业文化专题讲座、举办企业文化发展成果会等有效地把企业文化引入校园。
3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企业文化引进后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是关键,两种文化形式在相互碰撞中要相互渗透和彼此借鉴创新,共同发展成为一个相互包容的整体。两种文化的融合不仅能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而且也能弥补学生走向企业后由于缺乏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而显现出的种种弊端。
总之,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中来,促进“校企文化”的有机融合,进而真正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这已成为当前众多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首要问题。
医学院校文化 篇7
文化素养在教师素质结构中占有支撑和主导地位,不仅决定着教师自身发展的取向,同时也是教师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笔者通过对辽宁省医学院校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探求提高高校体育教师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以期对促进医学院校“医体结合”的体育教学改革起到参考作用。
调查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在辽宁省中国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学院、辽宁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5所高校中,选取130名体育教师作为调查对象。
2.调查方法
运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调查结果
1. 体育教师的文化程度
从表1可看出,辽宁省医学院校体育教师的文化程度大多是本科学历,占被调查总数的73.1%;有研究生学历的占被调查总数的23.8%;有专科学历的占被调查总数的3.1%。从整体上看,医学院校体育教师的文化程度属于中等偏低水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关键原因是在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起到中坚作用的中老年教师群体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调查对象的4名有专科学历的教师都来自这一群体。由此可见,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这一现实问题,将成为制约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潜在因素。
2. 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
从表2可看出,医学院校体育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有较明显的不均衡性,在其专业知识构成中,体育科学知识为上等水平的占被调查总数的63.8%;与体育科学相关的生物科学为上等水平的占被调查总数的59.2%;而政治理论和教育科学为上等水平的未超过被调查总数的一半。数据表明,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与素质教育理念所要求的全面发展,还有较明显的差距。
3. 体育教师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高校体育教师最基本的专业素质,是实现知识传递与信息交流的必要条件。表达能力按其应用形式,可分为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两大类。
(1)语言表达能力
从表3可看出,高校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能够满足教学的需求。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其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在动作讲解和课外辅导两个方面,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上等水平的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56.9%和52.3%,这是因两者在讲解形式和内容上有相通性,而动作讲解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素质能力。在理论传授和师生交流方面,体育教师则表现出较低的水平,具有上等能力的分别为36.2%和28.5%。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重技能、轻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形成地位落差,无法进行平等交流。
(2)文字表达能力
从表4可看出,体育教师仅在教学总结一项具有较高水平,具有上等能力的占被调查总数的56.9%,而在编写教材、撰写论文、制定计划方面,具有上等能力的占被调查总数分别为36.9%、31.5%、46.9%,表明他们整体水平较低。素质教育要求体育教师除了要圆满完成教学工作外,还要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以把握当前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并以此为依据作为教学工作的导向,使得教学发展取向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撰写论文、编写教材、制定教学计划都是对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考量,而体育教师在这几方面能力较低,将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产生较严重的制约。
4. 体育教师的道德修养
从表5可看出,体育教师具有上等水平的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68.5%、59.2%、54.6%、49.2%。表明体育教师在道德修养方面具有较高水平,这一方面得益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对教师的影响,使他们自我遵守意识得以形成和完善;另一方面,彰显出他们对本职工作的热爱,能够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以文明的尺度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体育教师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是促进他们不断实现自我完善、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內驱力,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理念要求的重要基础。
调查结果分析
文化素养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整体,只有各构成要素实现均衡性提升,才能达到较高水平。一旦出现各构成要素发展失衡,就会对文化素养的整体水平产生影响。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制约性因素,对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产生了较严重的影响。具体体现在:
1.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
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上,因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过于注重对体育技能的掌握和传授,忽视了对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致使他们在文化素养方面呈现出失衡状态,其结果是仅仅能够适应教学工作,而缺乏必要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脱离素质教育理念的现象,是造成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的主要原因。
2.自我发展意识缺乏
自我发展意识实质是一种自我激励,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基础。素质教育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具备较完善的素质能力结构,具备激发和强化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意识,能够不断修正自身素质结构的偏失和漏洞。但是,当前许多体育教师缺乏自我发展意识,已成为影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主要诱因,极易诱发随遇而安或满足于现状的心理,将自身的发展目标仅仅局限于完成本职工作,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造成提高文化素养缓慢或停滞不前。
3.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当前,社会上的许多不良现象,如拜金主义、功利思想、道德意识沦丧、人际关系淡漠等对人们产生了较严重的误导和影响,同样也极易使高校体育教师产生心理失衡。尤其是在体育教师自身社会价值向利益转换过程中,由于两者之间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使教师产生消极情绪,因而严重影响了教师养成高水平文化素养。这种现象在青年体育教师群体中尤为突出,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健康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提高医学院校体育教师文化素养的建议
在体育教师自我发展过程中,采取广播、电视、网络、自修等方式,促进他们自觉地提高对文化素养内涵的理解和认知,强化他们自主完善意识。
为了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对他们进行相关医学知识和体育教学培训势在必行。例如,学校可以聘请专家或优秀教师定期对他们进行指导,或组织他们到相关机构参加学习培训。学校应建立长期、稳定、规范的培训机制和进修机制,促使体育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全面提高。
学校管理者应更新观念,重视体育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巨大价值。学校应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拓宽体育教师的知识面,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而使医学与体育能够达到高度融合,更好地为大量培养职业实用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黄依柱, 曾卫平, 朱建伟.现代体育教育与体育教师素质重构[J].湖北体育科技, 2005 (9) .
[2]姜建华, 董晓虹.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9 (3) .
[3]宗有智, 周福民, 郭彦龙, 唐旭东.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构想[J].延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2) .
[4]湛育明.医学院校体育教育中应突出医疗体育的功能[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9) :122-123.
医学院校文化 篇8
一、构建具有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面临的问题
1. 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 有部分领导和老师对校园文化活动认识不足, 认为大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 没有必要开展那么多的校园文化活动。由于对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所以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 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 活动基本上都是由没有社会经验和阅历的学生自行组织开展的, 在经费、场地和人力物力等方面投入也明显不足。另外由于学生自身文化功底不足, 知识不够丰富, 所以在开展活动时, 一般都是看别人搞什么活动就照样子开展什么样的活动, 活动的随意性较大, 活动的内容显得单薄和空泛, 缺乏足够的内涵, 也难以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 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分离。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在开展活动时, 通常是因为活动而活动, 没有把校园文化活动与医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因此, 校园文化活动没有很好地发挥它在医学生专业学习、生活、人格培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构建具有医科特色的校园文化, 加强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人才的培养
1. 将医德医风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
校园文化是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通过这种途径,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能够更好地拓宽教育渠道, 形式多样, 方式灵活, 丰富多彩, 生动有效。[2]校园文化活动是高职高专医学生隐性课程的典型代表, 而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培养医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素质及职业道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隐性课程的作用, 在活动中渗透医德医风教育。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把医学的仁爱和奉献的精神传递给广大医学生,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医学的高尚和渊博, 从而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情感。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充分利用校园的物质环境开展医德医风教育。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内公共设施开展医德医风教育, 如可以在实训室的走廊、校园道路的灯箱、路牌、公告栏等载体上展示有关医德医风的名言警句,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医德医风教育。
二是充分发挥校园报刊、广播站、校园网络等宣传工具的宣传功能, 积极宣传良好的医德医风, 让它们成为对学生开展医德医风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
三是制作学校名师名医宣传主题教育短片, 通过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鼓舞和激励医学生自觉接受医德医风教育, 自觉加强医德医风的学习, 从而营造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高尚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医德医风教育。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陶冶学生情操, 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 更是对医学生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的有效途径。高职高专医学院校要以重大节日为活动契机, 积极开展以医德医风教育为主题的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各类科技、文化、艺术等活动。如医学人文知识讲座、关于医患关系等主题的辩论赛、关于爱岗敬业的演讲比赛、医学礼仪风采大赛、“5.12国际护士节”授帽传光仪式等, 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启迪思维、开阔视野、提高医德医风修养。
2. 大力开展与医学生专业学习相关的科技文化活动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是培养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实用型人才的场所。因此,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要牢记使命, 明确育人宗旨, 在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中, 积极营造出一个重视学习、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浓郁的学习氛围。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只有以学生为本,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校园科技文化才能彰显出医学学府的文化底蕴, 才不至于出现学生在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时, 只顾娱乐而对学习却表现出厌恶、冷淡的本末倒置的情况。作为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 在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方面要给予学生积极有效的引导, 引导学生在开展活动时将活动与医学生专业学习有效结合起来, 做到活动与学习两不误。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各级团学组织要大力组织开展与医学生专业学习相关的科技文化活动, 如医学技能操作大赛、医学专业知识竞赛、外科操作比赛、问诊比赛、义诊活动等等。
二是充分发挥与医学相关学生社团的功能。社团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主力军,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要充分发挥社团成员的聪明才智, 尤其是要积极指导并充分发挥与医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社团的作用, 如医学技能协会、防艾宣传协会、视力保护协会等, 从而促进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学习的有效融合。
三是充分利用学校各专业的优势资源, 开展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专题讲座和科技文化活动, 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从而自觉地利用学校各方面的资源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医学生的专业学习。
校园文化活动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敢于正视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构建具有高职高专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为祖国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输送优秀的实用型人才, 从而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校园文化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构建具有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有利于增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加强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构建
参考文献
[1]孟秀红, 张锋, 王磊, 等.塑造医疗职业人格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5, 18 (2) :16-19.
[2]张艳红, 张澍军.影响大学生德性成长的校园文化因素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136.
[3]蒋竞辉.浅析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0 (10) .
[4]汪子为.校园文化与创造力的培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5]丛喜权.刍议高等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医学研究杂志, 2008.
[6]周全, 徐洁, 张翅.浅析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 (科教) , 2008 (14) .
医学院校文化 篇9
一、工业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工业文化是指整个人类社会在实现工业化进程中不断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和在此基础上逐渐总结出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各个行业优秀企业文化的概括与结晶。工业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 张心昊从精神文化的角度认为, 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重视科技的创新精神、开放吸纳的进取精神、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为国分忧的兼济精神、勇往直前的奋进精神等是工业文化的主要内涵[2]。余祖光则主要从行为和制度文化的角度阐释工业文化的内涵, 认为工业文化应包括合格公民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劳动者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企业法人的意识与行为规范、环境生态意识与行为规范、多元文化理解与行为规范等[3]。上述界定是从工业文化整体而言的, 严格地说, 工业是各种产业、各个行业和不同类型企业组成的集合体。工业文化包括产业文化、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三个层次, 其中, 企业文化是构成工业文化的基本单元, 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且为企业员工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4]。它体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制度方面时被称为企业制度文化, 表现在企业的日常工作行为时被称为企业行为文化, 但它们都受企业价值体系统领和规定, 企业的价值体系也即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文化的具体内涵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征, 在不同的企业又有不同的表现, 从最基础、最根本的意义出发, 创业精神、责任意识、诚实信用、吃苦耐劳、遵守规则、注重质量与效率、团队合作、爱护环境等是其不可缺少的要素。
在当代, 工业文化不仅成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 也是衡量一国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它深深地熔铸于社会生产力之中, 对工业生产发展形成深刻的影响, 成为工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量。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二是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行为规范;三是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四是推动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五是提升物质产品的品质及附加值;六是工业文化本身也成为经济增长的要素[5]。因此, 要在工业发展中自觉地注入文化内涵, 使工业发展不仅实现量的持续扩张, 而且实现质的提升, 从而使工业发展走上人性化、效益高、能耗低、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目前, 我国不少企业的文化水平离现代工业文明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如诚信缺失、无序竞争、环境污染、生产假冒伪劣产品, 等等。从根本上看, 这是企业文化缺失所致, 但追根寻源, 不能不说与我国工业文化教育薄弱有关。
当前, 高职院校校园充斥着技能训练、考级考证、追逐利益的功利主义文化, 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看都过于强调“职业”与“就业”, 工具理性至上, 价值理性淡薄, 职业教育几乎成了技术教育、技能训练和岗位培训的代名词, 人文素质教育边缘化。然而, 教育的职责是育人而非制器。在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如果劳动者没有高度工业文化素养和职业精神, 很难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更难以创造现代工业文明。相关调查显示, 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业文化素养的满意度 (20%-40%) , 远远低于对知识 (80%) 和技能 (60%) 的满意度, 主要反映在毕业生的吃苦耐劳精神、责任心、遵守纪律、团队合作能力、成本与质量意识等方面与企业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毕业生也认为, 他们初进企业最大的苦恼不是技能和知识, 而是文化认同和基本素质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6]。因此, 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 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同时, 还要注重学生工业文化素养的培育, 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本源, 彰显职业精神, 主动融入工业文化, 谋求与工业文化并生共长, 自觉担当起工业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责任。
二、高职院校在工业文化发展中所承载的使命
1. 工业文化的传承。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创新型工业化国家, 需要培养大批具有现代工业文化内涵和素养的建设者。高职院校毕业生是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生力军, 他们的工业文化素养直接决定着工业化的先进程度。因此, 高职院校要主动担负起传承工业文化的重要使命。在育人过程中, 首先, 要充分挖掘民族工商业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传统, 张扬具有时代精神、体现工业文化的楷模, 如代表整个工人群体精神象征的铁人王进喜等先进典型, 通过他们的模范事迹去影响﹑熏陶学生, 将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其次, 要将本校毕业生艰苦创业事迹作为重要的教育材料, 因为这样的典型事迹更贴近在校学生, 更有亲和力、感召力和带动力, 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形成积极奋进的氛围;第三, 要传播符合现代工业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念, 如遵守规则、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爱护环境、注重效率及竞争合作等, 形成浓厚工业文化氛围, 培养符合现代产业升级、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要求的工业素养。
在传承我国优秀传统工业文化的同时, 也要理解、吸收、借鉴国外优秀工业文化。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工业基础薄弱, 工业文化的积淀尚不够完善、系统, 我们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 也要对国外优秀工业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借鉴, 一方面, 可开阔视野, 使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上, 借鉴、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加快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步伐;另一方面, 对国外先进工业文化了解的越深, 对我国工业文化就会更加珍惜, 在借鉴和研究上就会更有深度、更有鉴别力, 在将文化精华与糟粕的剥离上也会更加科学化。
2. 工业文化的创新。
创新工业文化, 既是高职院校传承工业文化的基础, 也是高职院校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的要求。前人在工业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可供今人借鉴, 但它不能代替今人对工业文化的新创造。毋庸置疑, 企业既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 也是先进工业文化的创造者。无论企业是主动还是被动、自觉还是不自觉, 都在发展企业、创造财富的同时, 也创造现代工业文化。尤其是世界顶级企业, 它们在现代工业文化建设中起着引领作用, 不仅创造了优质的产品, 也创造了优秀的文化。如真诚到永远的海尔文化, 创无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的中国移动文化, 建筑无限生活的万科文化, 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 当前我国一些企业, 尤其是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尚处于非自觉阶段, 甚至还有些与现代工业文明相悖的地方, 亟待提高和完善。高职院校作为直接为工业建设服务的高等教育机构, 应发挥其人才优势, 与有文化责任、有文化担当的行业、企业一道, 开发工业文化资源, 梳理现有工业文化中不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因素, 积极探索、培育和塑造符合全球化时代需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工业文化, 推动工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发挥在工业文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三、高职院校担当文化使命的路径与方式
高职院校要担当传承创新工业文化的重任, 必须提升高职院校的文化自觉。要按照高职教育规律的要求, 主动融入工业文化, 努力培育融入工业文化的院校文化, 将优秀工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使学校教育承载着先进工业文化的魂魄, 使学生在校园就能切身感受到现代工业文明, 这既是高职院校担当文化使命的前提与条件, 也是路径与方式。
1. 主动融入工业文化, 建设凸显工业文化特征的高职院校文化。
用工业文化建设思想丰富高职文化内涵, 是建设凸显具有工业文化特征的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工业文化是行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 需要有目的的设计与引导, 通过人为的主动提炼、设计和引导, 能够使自然形成的文化理念明晰化。因此, 正确处理文化、理念的自然沉淀和人为设计的关系, 是工业文化建设方法中的主要思想和关键问题[3]。目前, 许多先进企业已经进入文化管理阶段, 其员工的行为并不只是靠科学管理的规章制度来硬性约束, 而更要靠共同价值观来引领[7]。因此, 它们非常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 包括确立使命与责任、描绘发展愿景、确立经营理念、凝练核心价值观和制定行为规范等。作为为企业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要研究工业文化的特点, 学习借鉴企业文化建设的思想与经验, 在理念、制度、方法等多个层面进行变革和创新, 建设不仅具有大学文化而且具有工业文化特征的院校文化精神, 凸显工业文化对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品位的影响和渗透作用, 主动把工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企业价值观﹑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伦理道德﹑企业风貌等渗透到院校精神文化的塑造中, 将工业发展中形成的重要的企业管理制度﹑生产经营方式等融入到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育教学理念中, 将工业文化中的“以人为本”理念﹑任人唯贤的选人用人机制等运用到院校管理中, 将企业中的优秀管理方法和制度引入到学校的管理中, 使学校与企业实现深层次的文化融合。
具体来说, 一是建设具有工业文化特征的院校文化。高职院校要结合所面向的行业企业的特点、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 明确办学宗旨, 凝练学校核心精神, 塑造独特的文化气质与风格。二是精心设计学校硬件环境, 将优秀工业文化元素植入校园。学校的雕塑、围廊、花园、实验室、实训车间建设, 要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元素, 营造鲜明的工业文化氛围。三是将优秀企业的文化管理制度引入高职院校, 如将金融企业的诚信积分制度引入校园, 等等。
2. 践行工学结合, 将工业文化纳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教育的核心是人与文化之间的双向互动, 先进的文化可以教化、培育和提高人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育人的最终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企业人。高职教育要实现教育与企业的有效衔接, 不仅要做到工业文化进校园, 还要努力使企业文化进课堂, 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全方位地渗透工业文化的影响。
在基础文化课教学中, 应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法律与道德等课程, 开展企业文化中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规范、纪律观念和守法意识教育;在专业理论教学中, 要与企业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研究教学内容, 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吸收到课程内容之中, 促进企业文化向课程文化的渗透。
实践教学是学生最直接、最真切感受企业文化的有效形式, 是实现企业文化育人的最佳路径。首先, 要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实施“双主体”合作育人。高职院校应将知名企业的生产线、试验场、实验室、检测站等引进校园, 建立真实的工业生产环境, 按照企业生产的要求张贴企业规章、操作规范、工艺流程, 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真实的企业环境, 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形成“校中厂”式的工业文化, 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便捷、直观地体验到现代企业的运转模式, 使学生在潜意识中浸润企业文化, 从而提高学生对工业生产的认知和适应能力;同时, 学校要主动与管理规范、文化先进的大型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实习基地, 借企业真实的工业环境为教育教学服务, 形成“厂中校”的工业文化, 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掌握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职业素养, 真正受到工业文化的滋润与熏陶。其次, 要按照“真实企业”的规定组织实践教学, 从着装、规程、奖惩等方面都严格按照企业的要求, 使学生始终浸润在“职业人”的文化氛围中, 养成规范严谨、精益求精、诚实守信、敬业乐业的优秀文化品质。
3. 开发、创新工业文化, 为新型工业化提供精神动力。
胡锦涛同志指出:“推进文化发展, 基础在继承, 关键在创新。”高职院校作为文化教育机构, 不仅承担技术开发与推广的任务, 也要发挥其人才和智力的优势, 建立工业文化研究机构, 将工业文化发展中的问题作为科研课题, 积极开展工业文化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在工业文化创新中发挥作用。一是大力发掘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积累和沉淀的优秀文化。伴随我国工业的成长, 初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工业文化, 在历史发展中积淀的工业文化遗产, 需要整理、开发和提炼, 高职院校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 用改造和创新的方法, 发掘工业文化遗产中的内在价值, 赋予其崭新的时代精神, 提升其品质, 在彰显其精神风貌的同时, 培育新的工业文化精神。二是立足本区域, 研究当地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为当地企业的文化建设提供建设性的方案。高职院校作为所在地区的文化教育机构, 自然应该将该地区工业文化建设作为重要任务, 高职院校可通过对当地企业个案的文化研究, 帮助本地企业尤其小微企业梳理文化建设思路, 根据它们生产经营的定位和历史发展积淀, 对其文化进行创意研发、特色设计、策划咨询, 如开发企业文化标识系统、凝练企业核心价值观、设计文化管理的方法与策略等, 为企业文化建设助力。
将“学校人”培养成为“企业人”, 创新工业文化、提升工业品质, 是高职院校的使命和企业的期待。高职院校应把文化传承创新置于重要地位, 在进行文化育人的同时, 将自己建设成为区域工业文化的孕育中心、创新中心, 为推动区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 (缩印合订本)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1533.
[2]张心昊, 等.唐山工业文化初论[J].唐山学院学报, 2005 (06) .
[3]余祖光.先进工业文化进入职业院校校园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2) .
[4]杨月坤.企业文化创新——企业创新的动力之源[J].工业技术经济, 2007 (12) .
[5]丹增.文化生产力及其发展问题[J].求是, 2007 (09) .
[6]杨舒, 解艳华.工业文化进校园, 亟待破解“融合”难题[N].人民政协报, 2011-08-24.
医学院校文化 篇10
一、吸纳企业文化对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 吸纳企业文化有利于高职院校更新教育理念和丰富校园精神文化, 促进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的变革
现代企业一系列优秀的管理理念和精神的确值得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为我所学、为我所用。借鉴与学习优秀企业文化, 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 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互渗透, 能够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并体现高职院校特有的职业教育文化特色。
2. 吸纳企业文化能促使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 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
(1) 有利于高职学生塑造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倡导校企合作, 实行工学结合, 校企文化在互动中形成合力, 能更好地引导高职生处理好奉献与索取、效率与公平、自主与监督、竞争与协作等关系, 加深对不同文化和多元社会的认识与理解, 纠正他们认知上的偏差;企业员工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等优秀的文化价值理念, 能提高他们的人格品质, 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现代企业不断变革和创新的必要条件是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高职毕业生只有具备继续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才能在人才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受到企业的欢迎。
(3) 有助于学生较快地适应企业环境和形成综合职业素养, 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高职教育的“高”应当体现在学生较高的综合素质上, 而这依赖于较高的人才培养水平以及对企业文化的吸纳。实行校企合作, 推行工学结合, 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实践情境中就更容易感悟优秀的企业文化, 从而加快他们的社会角色转化, 培养他们作为未来职业人的全面的职业综合素养。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实现对企业文化的吸纳
1. 正确对待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交流中的差异与碰撞, 坚定不移地推行校企合作
因为需要面对竞争与淘汰, 企业更加注重绩效和讲究实际利益, 所以经济价值才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而学校的职责是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 它更注重社会效益。于是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矛盾在交流过程中日益凸现。其实, 碰撞和矛盾是必然的, 也是有益的。高职院校应该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为载体, 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 引进企业文化的有益元素, 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当前所推行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真实情况, 领略到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 为他们树立敬业精神、顺利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
2. 营造氛围, 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与管理全过程
首先,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岗位意识, 这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及校企文化交流的重要目的和内容。其次, 移植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 缩短学生适应期。最后, 突破原有的诸如建立校园社团、举办文化艺术节和汇报演出等传统模式,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制度建设、团队素质训练、模拟职业面试、技术创新竞赛、创业大赛等渗透企业文化元素的新活动, 营造学技术、练技术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接近并达到企业职业素养要求。
参考文献
[1]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医学院校文化 篇11
关键词:建筑企业文化;校园文化;高职教育
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能被全体员工认可并共同遵守、能体现企业特点的最高目标、经营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及在科技发展、社会化水平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企业所树立的公众形象。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企业管理实践的结晶,是管理科学发展的趋势,它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能动性和发展性,通过价值共守、精神共通、情感共流和命运共担,来营造良好的企业生产和管理氛围,达到经营管理效益最大化。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二、建筑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据调查,很多建筑专业毕业生上岗后,短时间内跳槽以致待业在家,这种现象非常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对建筑行业工作环境不适应,嫌苦嫌脏;②对工作制度不适应,时间观念淡薄;③对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不熟悉,专业底子薄弱。总的来说,影响学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员工”转变的一个主要原因——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没有有效地融合。
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继续定位在“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上。这种具有鲜明职业特征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从根本上决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突出职业特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以适应和满足就业市场和行业企业的需要。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实现有效的融合。
对于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学生的培养来说,校企文化的融合更为重要。原因有二:
(一)高职教育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必须通过校内不断地学习企业文化及校外顶岗实习,亲身体验严格的企业制度以及工作流程,及早地从思想上进行“校园”到“社会”的转变,为毕业以后“零距离就业、高质量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要面向市场,其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企业,企业需求的是有高素质、高技能型的复合型人才,仅仅专业技能高而与企业文化格格不入的学生并不是企业未来的优秀员工,建筑行业中施工类岗位的工作环境较苦,学生在校内就应了解各个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及企业环境,通过参加校企互动来慢慢熟悉工作环境,避免出现“上岗即跳槽”的行为。
四、建筑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合的意义及融合点
高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最为密切,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立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企业的需要作为办学目标,努力使毕业生实现“零距离”上岗。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主动适应企业文化,进入企业就能立足、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这也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对于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建筑行业校企文化的相互融合可以从培养学生的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一)培养团队精神及协作能力。高职院校要把团队意识教育作为贴近企业,保证就业的重要措施来实施。在学生的课余活动及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学校的实训基地、实训室进行技能训练,使学生不断受到模拟企业环境的熏陶,深化对职业岗位的感情。
(二)重视吃苦耐劳精神。随着现代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学生没有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思想和心理准备。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管理人员,必须有实干精神和吃苦精神。
(三)强化遵纪教育。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决定了高职校园的散漫风气和无组织无纪律性。为了保证学生能够与岗位零对接,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遵纪教育,可以通过制定不同的制度、策划不同的活动来约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作风。
(四)增强诚信教育。诚信是一个企业能否在商品经济中立足和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注重诚信教育是校园文化发展中对社会大文化的适应,是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体现。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诚实守信显得尤为重要。
五、建筑工程学院校企文化融合案例及途径
为增强校园文化与建筑企业文化的融合,利于我院学生的就业与发展,我院建筑工程学院与山东天齐集团创建了“天齐实验班”。在培养实验班学生的整个过程中,企业全程参与学生的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具体途径如下:
(一)企业管理人员进校园宣讲企业文化及用人之道,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树立职业理想,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建立企业文化墙,展示企业精神、价值观及企业文化图片等固定内容,同时可不断更新公司动态、活动消息等内容,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且动态地接受企业文化的影响。
(三)学生深入建筑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参加企业组织的文化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
(四)组织我院毕业的建筑企业优秀员工与在校生座谈,使在校生真实感受到成功就在自己身边,在树立信心的同时明确努力方向。
通过以上举措,学生能熟悉建筑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生活,以便顶岗后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缩短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时间。
参考文献:
[1]魏小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6
[2]杨林,马顺彬.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思考[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6
[3]来文珍.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
[4]蔡志恩,温天山.高职职业文化: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积淀[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0
[5]王治芳,孙培东.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J].现代教育,2013,8
高职院校隐性文化解读 篇12
隐性文化是相对显性文化即明显外在的影响、约束人们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而言的。隐性文化诸如人的生活态度、行为习惯乃至群体氛围、社会风气等, 是强烈影响和改变人们思想行动的一种“力”。隐性文化是流淌在人们思想深处的一股股潜流。这潜流是活脱奔涌的潜能, 是蓄势待发的潜力, 我们应该潜心优化它, 让它在校园内起调节、陶冶、激励、升华作用。
隐性文化是在一定氛围下, 由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熏陶和浸染读者的文化, 它赋予人的是“内省”的过程。隐性文化一旦“内化”和“升华”, 其对人的影响异常巨大而持久, 这就是隐性文化的内力。隐性文化, 是校园文化的浓缩, 为校园文化的传播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所历史悠久的具有自己独特文化的学校, 是经过历史的文化沉淀而形成自己隐性人文精神的。一个学校的特色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学校, 不仅有物质文化的影响, 而且有精神文化熏陶———这是一所大学文化赋予的一种精神财富。例如, “你珍惜我的生命, 我绿化你的生活”、“北大是喷泉, 清华是岩浆”, 生动形象地道出了北大和清华学生不同的精神风貌, 肯定了不同的校园精神和隐性文化教育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学校教师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 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 这种身教远远胜于言传, 时间长了, 学生逐渐变得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如果学校的自然景观令人心旷神怡, 学生身处其中, 就会心情愉快, 有利于心理健康;如果学校的建筑设施, 富有人文气息, 就会陶冶学生的情操, 净化学生的灵魂。不论是普通高校, 还是高职院校, 图书馆是学校最富代表性的文化景观, 因为图书馆体现了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特色, 是超越大众文化的精英文化。如果使图书馆建设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 就会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隐性文化构建
(一) 构建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
1. 图书馆环境
培养崇高的人文精神, 既是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又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工程。图书馆担当着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和学术技能、建立审美情趣和陶冶情操的角色, 担当着校园丰富多彩文化的组织者和倡导者。一所好的大学图书馆应该注重所藏文献的学科知识的涵盖面, 重视本校文化的收藏, 重视本校师生和校友著作的收集, 使学生通过图书馆感受到校园先进文化特质。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图书馆, 布局合理, 环境幽雅, 图书品种繁多, 馆员服务到位。学生在这里不但学到知识, 而且得到了激励。当走进图书馆时, 除了艺术的陶醉, 还必然会随着审美情感的微妙变化, 净化和启迪自己的心灵。这种隐含激励作用一旦形成, 就有可能影响人的一生。
2. 校园环境
高职校园, 在合适的位置展挂一些中外名人肖像及生平简介, 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如孔子伦理思想之崇高, 屈原爱国精神之伟大, 爱因斯坦科学创新精神之可敬, 从而激励学生胸怀大志, 发奋学习。学生在独特的人文意境中习得的, 主要是情感、态度、气质、信仰等等, 校园建设将这些综合作用考虑进去, 构建丰富深遂的人文意境, 是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高度重视的课题。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如举办绘画展、摄影展、革命历史故事展、新科技知识展等, 独具品位,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丰富了校园文化和学生课余生活。
(二) 营造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
环境影响人, 环境塑造人, 在高职院校, 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非常重要。一般来说, 人在显性文化功能中是用感官直接面对, 而隐性文化功能效果的发挥则更多地依赖于人的认知心理的启动状态, 依赖于人用心灵和情感去体验。高职院校应当营造愉悦、幽静的氛围, 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处于一种雅、静的环境中。好的学习环境, 既能提高对显性文化知识的学习效果, 又会自然而然地贴近知识殿堂的底蕴, 提高文化功能深层的感染力。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加强学院的环境建设, 学院挂有很多激励显示奋发向上的标语, 将所有带“严禁”“不准”等类言词的警示牌或规章制度都换成了幽默的文明用语, 例如:“手下留情, 脚下留情”、“小草微微笑, 请您旁边绕”、“文明从脚下起步, 奉献从你我做起”、“大礼不辞小让, 细节决定成败”、“理想就是价值, 奉献就是人生”、“美德贵在坚持, 文明重在行动”、“多一句文明用语, 增一缕校园春风”、“不惜寸阴于今日, 必留遗憾于明日”、“勤能补拙是良训, 一分辛劳一分才”、“播种文明、收获温馨”、“自尊而不自居, 自强而不自骄”、“帮助他人, 快乐自己”、“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文明师生, 建一流校风”、“多为成功找方法, 不为失败找理由”等。在各主要通道、大门门厅的适当位置布置精心选择的名人格言和名人画像, 以烘托校园环境, 发挥了校园环境的隐性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图书馆布置新颖, 采光、通风良好, 整洁、宁静, 形成了“学术殿堂”的读研氛围, 充分发挥了图书馆隐性文化的作用。
三、隐性文化构建的思路
(一) 构建隐性文化必须确立清晰的办学理念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一所高职发展的灵魂与核心, 它的确立应该是当前长远兼顾, 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并举;既为全体师生认同, 又是本学院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学校校长要坚持用自己的办学理念指导学校健康快速发展, 并能鲜明地体现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学校确立了先进的办学理念之后, 还要围绕办学理念确立统一的校风校训和教风学风内容, 并将它们坚持不懈地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始终, 在统一和谐的办学理念之下, 让全体师生形成健康高尚的校园价值取向。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 确立了清晰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坚持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几年来,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促进学院内涵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谋划学院强校战略;坚持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 即稳定规模、优化机构、提高质量、讲求效益, 加强内涵建设, 提升创新能力。
(二) 构建隐性文化必须重视学校的制度创建
制度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保证, 也是学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从目前现实意义上说, 学校的制度不再仅仅是约束师生行为的措施, 而是引导大家在参与和执行中得到教育、受到激励的催化剂。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应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民主制定, 特别是要重视发挥师生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的作用, 要让学校制度成为师生自觉行动的指南。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几年来, 特别注重学院的各项制度建设, 如干部考核制度、科研管理制度、财会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等, 学院在不断深化改革和发展中也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让制度促进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 不断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三) 构建隐性文化必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几年来,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努力构建校园内和谐的人际关系。学院领导走进师生的心灵, 关注师生的发展, 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 激发教师的兴奋点, 为教师的发展铺路搭桥, 努力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让教师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学院充分发挥学校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和辅导员的骨干带头作用, 在他们的影响下, 在全体教师中形成合作向上的教育氛围。注意引领全体教师关爱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让全体学生在校园中享受到父母之爱和家的温暖, 增强安全感和和信任感,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 构建隐性文化必须发挥校史校情的作用
每所学校有各自不同的发展历史, 每所学校都有各自的亮点。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辽宁省供销学校和辽宁省电子学校, 这两所学校从建校到发展各有特色。合校以后, 充分挖掘学校的校史校情, 建立了符合自己校情的校本文化, 挖掘学校周围社会与社区教育因素和学校的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学校特色等等内容, 让全体师生在富有本校特色的校史校情文化中接受教育熏陶, 促进健康成长与发展。
(五) 构建隐性文化必须开展丰富的特色活动
学院要制定计划, 抓好落实, 坚持开展富有本校特色的文化活动, 要充分发挥本校有关教师的作用, 坚持开展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感恩教育、艺术教育等。活动不在多、不在杂, 而在于突出本校特色和坚持不懈地开展起来。要通过开展活动, 让全体师生全员参与, 要采取激励手段促进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让全体师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特长, 获得成就感。让校园内永远充满歌声与笑声, 让校园成为学生永远留恋的地方。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几年来经常开展展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文化艺术节、科技大赛、技能大赛、演讲大赛、球类大赛、趣味运动会等, 使校园生活丰富多彩, 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 又拉近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使培养的学生更适宜于人才市场的竞争。
(六) 构建隐性文化必须提升教师的人格力量
教师要甘当“铺路石”、“人梯”, 这是人民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的。教师不仅在传授知识方面起重要作用, 还要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起积极作用。要使教师发挥教书育人的双重作用, 就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文化修养。只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了, 才能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因此, 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人格魅力;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业务水平, 发挥教师隐性文化的育人功能。
其实, 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都潜藏着隐性文化的育人功能。因为, 教师是榜样, 教师是引路人。如果教师在业务上精益求精, 勤勤恳恳, 就会激励他的学生在学业上精益求精, 勤勤恳恳;如果教师乐于奉献, 关心他人, 就会激励他的学生乐于奉献, 关心他人;如果教师公平待人, 主持公道, 就会激励他的学生公平待人, 主持公道。
提升教师的人格力量, 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学生将来就业打坚实的思想基础。提升教师的人格力量, 要求教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品格鼓舞人。变偏重灌输为注重渗透, 不仅要寓教于课、寓教于会、寓教于学, 还要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寓教于管;变单一播洒为全面覆盖, 提升教师的人格力量, 要求教师通过自身内在的素质和人格力量, 以及疏通引导的办法, 化解矛盾, 理顺情绪, 把学生的思想行为导入正确的轨道。
摘要:隐性文化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熏陶和浸染读者的文化, 它赋予人的是“内省”的过程。隐性文化一旦“内化”和“升华”, 其对人的影响异常巨大而持久。要构建隐性文化, 必须构建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 营造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 提升教师的人格力量。
关键词:隐性文化,人文环境,育人环境,教师人格
参考文献
[1]王纲.丰富精神力量构筑隐性文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2) .
[2]开发“隐性文化力”[J].中国建设报, (2002-06-28) .
[3]徐木兴, 刘朝马.论高校内涵式发展模式与运行策略[J].辽宁教育研究, (2008.6) .
[4]王鸿鹏.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升核心竞争力[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4.2.
【医学院校文化】推荐阅读:
医学院科技文化艺术节10-10
医学文化节邀请函08-02
地方性医学医学院校09-11
医学实习指导动物医学08-04
医学临床实习帮助--医学口诀08-27
检验医学与医学检验07-15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09-14
八年制医学生临床医学09-27
临床医学中医学课程11-07
口腔医学之医学教育论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