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学习过程

2024-11-08

体验学习过程(精选12篇)

体验学习过程 篇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数学的学习过程本质上是学生自主构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去参与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感受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亲自体验问题解决中数学的魅力,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品质。

以下就我的教学心得,浅谈几点看法:

一、主动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与用途。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的过程,经历从模糊到逐渐清晰的思维过程,只有经历这样的探索过程,数学的思想、方法才能沉积、凝聚,从而使知识具有更大的智慧价值。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学习材料、学习发现主动归纳、提升,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面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要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动手操作,从中感知材料,去体验“做”数学的乐趣。如:《栽蒜苗》一课,如果直接输给学生数据,表面看起来时间短,操作简单,效率高,但印象不深。而事先让学生去播种蒜苗,虽然时间长达半个月,操作复杂,但是学生亲身实践,感受了栽种、测量、记录的全过程,每天都在发现中享受快乐、获取知识。学生经历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同时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了“长短不一”的过程,增强了对条形统计图特点的理解,也因投入而使数学知识更显充实,最终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二、情知协调,“体验”实践能力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是情意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感磁场,让认知活动情感化,学生在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对知识的产生展开探索,带着情感进行体验,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吸收、储存、内化、转化。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体验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情感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真正做到情知合一,共同发展。

面对有待进一步抽象、概括或建立联系的数学问题,要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结论或数学结构。如:学习面积单位时,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和空间,通过“猜一猜”“说一说”“做一做”“找一找”等活动,小组合作画出并剪出1cm2、1dm2的面积单位,并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大小是1cm2。然后提供给每个小组一把米尺:怎样表示出1m2的大小呢?这时让学生自由活动进行测量。这样,把学生摆在数学家的位置,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自主地说、充分地说,先是用眼判断,再动手操作验证,做到了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学生们在这有层次的、开放的、有趣的多种数学体验活动中培养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其思维更加条理化和有序化,初步形成数学能力。

三、交流碰撞,“探索”数学思维的创造过程

1. 碰撞生疑,质疑生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意外”,要抓住课堂中不期而遇的资源,就要把问题交还给学生,让他们互相补充,渐渐接触到问题的本质,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让数学课堂因为“意外”而更加精彩。

如 : 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时,让学生用4组小棒摆成三角形的操作,对于“长3cm、2cm、5cm的3根小棒能否摆成三角形”,学生在实际操作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1不可以; 2可以。这时,教师应不急于表态,应让每组学生谈谈自己的操作过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说出自己的见解,并积极发现问题,只有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表现自我,才会在不同意见或见解的相互碰撞中有闪光的生成。教师就要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及时回应,引导学生重新操作,反思与比较,从而在再次的操作过程中发现错误。

对于看法1,认为不可以摆成三角形的同学的观点是:如图1所示,底边长是5cm,上面两根线段之和就不可能是5cm,否则,这就与“两点间的无数连线,线段最短”相矛盾,结果说明:3根小棒中,其中2根长度之和等于第3根,就摆不成三角形。看法2,经过再次拼接,发现两根短棒2cm、3cm所拼成的两边,其实成了一条线段(如图2所示),这样三条线段拼成了两条边,不能围成三角形,从反例中再次强调了:任意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大于第3根,就能摆成三角形。在解决“矛盾冲突”中产生共识,从而验证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中逐渐理顺思路,实现意见的统一,在“摩擦碰撞”中经历了“数学化”过程。

在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立足于逐步同化的知识感悟,远比教师即时的直白评价有效得多。课堂有了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学生的思维才会条理化和有序化,精彩的生成就会层出不穷。

2. 探究解惑,释疑创新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应使学生在课内外始终处于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相互交流合作的状态,学生的思维表达实践合作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通过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是引导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有获得成功的期望,有证实自己智慧力量的期望,同时还希望体会到创造的快乐。

如:东南花都的门票是:成人票30元,儿童票16元,如果购买5张成人票,赠送1张儿童票。一个旅游团有9个大人和3个小孩,该怎样买票最省钱?

买9张成人票(赠送1张儿童票)需花:30×9=270元;

买2张儿童票需花:16×2=32元;

那么一共需要: 270+32=302元。

这种思路合理利用了优惠策略,但是不是最省钱的方案呢?这时,我们不应局限于传统思维:儿童只能使用儿童票,在不增加负担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成人票。所以,这时可以启发学生:再多买几张成人票,就可以再享受优惠票呢?学生就可以打破思维框框,想出更省钱的方案:买10张成人票(赠送2张儿童票),一共有12张票,够12个人去花博园。这样只需花:30×10=300元。

通过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经历了“比较”的过程,可能得出新颖的结论,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

“知其言,更知其所言。”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应该注重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知识或问题发生过程的演示,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从而促进思维结构的形成。由此可见,在课堂与生活中上,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探究中体验到“数学创造的过程”,就会获得更完美的结果。

摘要: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由于学生的差异,过程中会出现学生的疑惑,会产生认知的误区,也会出现创新的火花,所以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关键词:感受,过程,体验,魅力

体验学习过程 篇2

从幼儿园放学,不是回家,而是赶往各种兴趣班、学习班,这已成为越来越多孩子的生活常态。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近日发布的一项关于幼儿参加兴趣班情况的调查显示,九成以上家长认为幼儿有必要参加兴趣班,五成以上家长认同“幼儿不参加兴趣班会输在起跑线上”。不少家长为孩子不止报名参加一种兴趣班,有的甚至从周一到周六每天都排得满满的。但专家认为,“童年是旅程,不是赛跑”,早期教育不应只看结果,而忽视孩子学习过程的感悟和体验。

“赢在起点”教育可能欲速不达

调查显示,正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把送孩子去兴趣班作为“赢在起点”的重要砝码,但现实生活中“欲速不达”的例子并不鲜见。一些孩子在学前参加英语、思维训练、语言训练等兴趣班,能熟练背诵唐诗,会100以内加减法,但进入小学却成绩平平,甚至发生学习困难。“童年是旅程,不是赛跑”,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桑标非常赞同这一说法。“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有序地开展智能开发,为儿童的成长营造一个适合其年龄和个性特点的早期教育环境。”

不应只把目光停留在学习结果上

钢琴、珠心算、英语、识字,是最受家长欢迎的早教项目,这些项目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教育效果明显,家长们很容易因此获得鼓励,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家长“随波逐流”。桑标认为,家长们不应只把目光停留在学习的结果上,而应当更关注儿童在早期教育过程中的感悟与体验。他以孩子学习钢琴为例,良好的早期教育应着眼于孩子对音乐的感悟及音乐素养的培养,如果只关注弹琴的技能、技巧训练,一味追求考出“八级”、“十级”,而忽视学习过程中的体验,那很可能会使孩子“痛苦地弹奏《欢乐颂》”。

兴趣班学习占用孩子休息游戏时间

兴趣班学习一般被安排在每天放学后,一些家长为孩子不止报名参加一种兴趣班,有的甚至从周一到周六每天都排得满满的。从调查数据来看,幼儿一周参加兴趣班学习习近平均次数是2.6次,一次平均用时110分钟。如此算来,一周幼儿参加兴趣班的时间占到286分钟,平均每天40.9分钟。调查还显示,80%左右的幼儿回家要完成与兴趣班相关的作业和练习,如做数学题、练琴、画画等。过于密集地参加兴趣班学习,势必导致幼儿调整休息的时间被占用,游戏和交往活动时间也相应减少。

早期教育未必都要上兴趣班

体验数学过程,学习数学知识 篇3

一、鼓励亲自动手,探索隐形知识

隐性知识通常是指无法通过语言、文字或图表来描述和传递的知识,只能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从形象具体的实践活动和实例中探索和分析,以此来学习知识、增长经验、提升技能。而小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引导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笔者就让大家通过亲手测量来从实际观察上体会到三角形的内角和差不多是180度。为了消除测量误差,增强可信度,笔者引导学生用纸剪成的三角形的三个角对折到其中一个底边上,很明显三个角拼成了和底边吻合的平角;演示完毕,学生茅塞顿开。然后再引导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理论推算过程,让大家通过多感官、多角度来产生对知识全面而形象的认知……这样设计数学课堂,不仅能从理论层面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掌握了数学方法,提升了动手实践技能。

二、演示数学过程,体味知识形成

小学数学教师要精心创设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和情感体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以期让同学们的心智得到刺激和成长,并经历这种心智运动所伴随的情感体验。

如在引导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笔者就先让孩子们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具有什么特征。这时,肯定会有同学中计,说:“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这时我们再反戈一击举出16,19,26等个位是3、6、9的数让大家演算,将刚才的猜想轻松击败;然后我们再引导学生将任意选几个被3整除的数用“算珠”在计数器上摆列出来,大家通过多次试摆举例,就会发现规律:一个数每个位数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时,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如此设计让学生通过猜想、演算和论证等数学过程,让大家深刻体验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增强了理解和探索能力,达成了教学目的。

以上是我在小学数学课堂实践中对体验教学的两点建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因此我们就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边学边用,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让体验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 篇4

一、分析已有经验是学生体验的重要前提

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生获得体验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要以学生的知识、经验来设计教学,开发课程资源。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小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新课教学: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去寻找生活中的小数,找到了吗?

生:一包饼干2.50元。

生:体操比赛中的得分14.25分。

生:自动铅笔用的笔芯有的是0.5元,有的是0.7元。

......

师:老师也从生活中找到了一些小数。(师出示下图)

师:你看到了哪些小数?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谁能给大家说一说……

师:老师从你们的体检中了解到了身高方面的信息,这是其中四位同学的身高情况:

师:如果给这四位同学从高到矮排队,应该怎么做?请大家小组讨论。

组1:我们认为,只要先把这些数据中的计量单位统一起来,才可以排队。

组2:我们认为,把米化成厘米。

组3:我们组的意见是,可以把厘米化成米。

.......

从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给学生提供的素材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课前教师就让学生观察寻找小数,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又加深了对小数的意义的理解。教师又充分利用学生的身高来进行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与感悟。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教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知识背景。

二、注重自主探索是学生体验的重要方式

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体验方式有很多,而自主探索是其重要的体验方式,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可以获得更深刻的知识,从中也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一]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和若干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

①长方形长4厘米,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②长方形宽2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③通过动手摆可以看出,这个长方形可以摆()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也就是面积为()平方厘米。

2.小组操作完成探究题。

3.汇报交流。

当学生回答②③题时答案不一,学生感到茫然。教师再次引导画图。

4.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

教师先让学生讨论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再讨论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案例二]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三个长方形,(分别为长3厘米,宽2厘米;长5厘米,宽3厘米;长6厘米,宽5厘米的三角形)和15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1.测一测第一个长方形,由于第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只有6平方厘米,所以学生基本上是在这个长方形内摆满了6个小正方形,

2.测一测第二个长方形,第二个长方形面积刚好是15平方厘米,所以有的学生摆满了15个小正方形,有的则摆了一行5个,又竖着摆了3个,学生为什么会出现第二种情况呢?笔者认为,学生在第一个长方形的基础上,他们的思维阀门已打开,当教师让他们测第二个长方形时,他们也是在总结和提升的,这也正是教师所要达到的目的。当这位教师让学生展示和交流了这两种方法后,绝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已经得到提升。

3.测一测第三个长方形,面积为30平方厘米,这时由于小正方形只有15个,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不能全部摆满了,所以只能想到一行摆6个,竖着摆5个,进而研究一行6个,竖着摆5个,就是能摆5行,每行的6个×5行就等于30个小正方形,也就是30平方厘米……

4.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案例中的教学内容都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的效果就不一样。案例一从表面上看,学生也经历了操作——探究——讨论——结论这一过程,但由于操作过程过于简单,学生为了完成教师预设的问题,教师为完成预设的教学过程而草草收场,最后学生得到的是教师硬塞给的结论。案例二中,教师精心创设了体验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在不同的要求下摆小正方形,由摆满到不摆满,由直观到形象,由形象到抽象,让学生进行充分体验,接触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关注思考方法是学生体验的重要目标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考方法,让学生的体验更有方向性。

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这节课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猜想、举例验证,归纳得出了加法交换律。有同学提问:加法有交换律,乘法、减法、除法也有交换律吗?然后请学生进行举例验证。在验证减法的时候,课堂生成了这样一个片段:

生:我验证过了减法也有交换律,比如:1-1=1-1,3-3=3-3……

师:好像说得有道理呀!你认为对吗?

生:不对,那是被减数、减数相同的情况下,比如2-1不等于1-2,这个例子说明减法没有交换律。

师:是呀,数学中有很多的假象,只要举一个反例就能将假象推翻,这是一种很好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这是一个充满数学思考的教学过程。教师引领着学生经历了猜想、举例验证、再总结的探究过程,教师重视了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着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类比推理出某些结果。这样的一个迂回教学流程反映了教师不只是重视传授正确的知识结论,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蕴涵在知识内的数学思想方法。

体验成长的过程小学作文 篇5

运动会上同学们像猛虎一样向前冲,虽然我没有来看这场运动会现场的景象,但我心中默默的为同学们加油,这让我感到很快乐。更幸福更快乐的是金波爷爷来看我们,我的心里充满了好奇心,我想问:“金波爷爷年纪那么大,可写的童话故事和诗歌都那么好,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我也要好好学习,以后也写出更好更有趣的文章和故事给小朋友们看。

这个充满幸福快乐的学校,花草树木那么多,那么漂亮,还吸引来许多的昆虫,我看了这场景心情也提高了很多,也为有这么美好的学习环境感到无比的幸福与快乐。

我还有一个充满幸福快乐又可以让我健康成长的家庭,那又是什么景象呢?爸爸、妈妈和我在一起散步的时候我很快乐,吃到爸爸妈妈做的香香的饭时我会感到幸福,我穿上新衣服的时候也会感到快乐,我做完作业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游戏时会更快乐,还有很多很多很多。

体验生活过程,激发学习乐趣 篇6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快乐学习

品德教学就是由课堂向社会的延伸,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的创设条件,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的接触。而我们教师是重要的引导者,领路人,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创造出一种自由宽松的民主气氛,它能借助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心理氛围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鼓励学生在交往中展示自己的能力,给予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注重学生在心理特征、认知能力和社会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都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和自由度。同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敢于质疑,以说真话为荣。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评判他人的观点。

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给学生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中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弘扬学生的个性。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个性比较张扬,模仿力强,有强烈的表现欲,小品、故事、情景剧都是学生喜欢看的节目,也是学生自我展示的一种方式。

二、体验生活过程,激发道德情感

宋代儒家大师朱熹说过:“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孩子的心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从思想到行为,从行为到习惯,从习惯到品德,从品德到命运,一是揭示了品德、行为、习惯与个人命运的关系;二是揭示了思想道德必须转化为个人的行为习惯才能形成品德。《品德与社会》课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儿童的探索情趣,也有利于儿童对他们所接触到的生活内容、周围环境进行认真观察、发现、探究和感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认识,因此要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明辨是非,以达到培养道德情感,深化道德意识的目的。

三、走进社会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品德与社会》的指导思想,要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年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童年生活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老师与学生之间情感的沟通、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像一座架在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的桥梁,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来源于是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反应小学生的真实生活,整体生活,但是教材呈现的毕竟是静态的教学内容,而我们要追求的是动态的过程性的真实教育,因此,我们就要引导孩子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到实际生活中去品味《品德与社会》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教师要树立“生活即教育的教材观”,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努力开发和利用与儿童生活有关的一切资源,挖掘学生活生生的生活资源作为铺垫,让教学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教学活动延伸到儿童生活,通过引入生活事件,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增加教学“绿色”生机,在学生的思想认识与生活的沟通之间架一座桥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找出生活的素材,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组织起来,使教学素材取之于生活,使课堂教学生活化。例如,教学《快乐其实很简单》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调查班级、家庭、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的快乐是什么,关键要弄清楚人们为什么快乐。然后在课堂上把自己调查到的材料跟同学们进行交流。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不同的、层面的人有不同的快乐标准……这样的活动,不但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理解了“让别人快乐,自己会更快乐”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的爱心意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趣味性。

体验学习过程 篇7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大卫·科尔博构建的体验式学习模型,是体验式学习理论的代表,即“体验式学习圈”。他提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然后对体验过程进行反思,进而与其他人分享体验带给自己的感悟,再整合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因为实践本身就是一种体验,所以又进入了下一个“体验式学习圈”。[1]

体验式学习是以体验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观和学习形式。它是以学生的经验与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身心投入为前提,以学生的自主体验和自我体验为核心,以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活动。

从学习的角度分析,体验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强调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彰显学生的不同个性,满足学生对学习的不同需求,最终使学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这也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中以老师为主导的不足。

从生理角度分析,人脑的记忆功能非常强大,但并不代表每个人的记忆能力也很强。传统教育中课堂讲授的灌输模式属于人的“概念记忆”,即对某一事物的认知源于概念性的解释。这种记忆在脑海中存留时间较短,并且极易被其他记忆所覆盖。概念记忆需要不断地重复强化,才能形成相对永恒的记忆,否则它有可能会很快并彻底消失。而体验式学习属于人的“行为记忆”,即对某一行为、动作、做法或技能等的回忆。这种记忆极少会被忘记,因为涉及具体行动。例如体育运动,一些运动技术长久不用的话,也许会生疏,但极少会被遗忘。

二、体验式学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体现

情境学习是体验式学习理论的重要思想,而体育教学过程正是典型情境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很多专项性动作技术的学习。[2]从广义上来说,体育教学过程是指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计划、实施的,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接受各种体育道德和行为教育的教学程序;从狭义上看,体育教学过程是让学生不断体验运动的乐趣,形成运动爱好,掌握运动技能,培养运动兴趣,保持健康的过程。

1. 体验式学习在体育教学方法上的体现。

一直以来,体育教学多以传统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过于强化竞技体育的运动技术、技能,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体差异,形成无区别、无差异性的一概而论的统一的教学模式。体验式学习作为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而且能让学生身心同时受到锻炼,处理好学生的基础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协调关系,并把个性发展置于重要的位置,最终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多个目标的要求。

另外,体育本身是一种体验式活动类课程,而体验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体验者从自身角度出发,去理解、去感受、去建构,进而生成对事物的独特的感受、领悟和意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同的项目和过程使每个个体的体验各不相同,这使课程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价值取向,也就成为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实施与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体验式学习突出了体育教学的可塑性、自主性和完善性原则,有利于体育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2. 体验式学习在体育教学内容中的体现。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是在教材的影响下先看内容然后再去制定教学任务,他首先考虑的是教材中的具体内容,比如具体的运动项目、运动技能,要求学生被动地去适应;而体验式学习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生未来的发展,然后根据这样的思考去选择适当的活动,让学生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在体验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全面发展。

体验式学习在与体育课程结合中,它的形式不仅包括个人或所处的团队的行为,而且包括平时的竞赛、游戏、组织练习等互动。与传统体育教学比较,体验式学习模式的体育教学具备四个明显特征:第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教育,讲究学生自身体育学习的领悟与体会;第二,从传统的教材中解脱出来,强调学习的资源是每个参加者和学习的整个过程而不仅仅只注重学生对技能本身的掌握;第三,要求学生主动地去做,去感受,去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强调即时感受;第四,要求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学习,一起解决问题,分享总结经验。因此,在这种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动地参与学习,并且从体验中产生有意义或相关的洞见。

3. 体验式学习在体育教学模式上的体现。

体育教育家穆斯卡·莫斯顿在其专著《体育教学》中提出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新模式,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确立新的教育对象观。因此,体验式学习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新方向。[3]

在体验式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将建立起基于个体独立自主的平等新型师生关系。学生就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在体验的过程中,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教师侧重进行引导和点拨,以及同学进行平等的讨论和交流。

体育教学尤其是运动技术的教授课程,是非常典型的体验式学习理论中的情境学习。传统的讲授式方法,对于专项性技术动作学习的作用不是很明显。即使能够熟记动作要领,但理论和实践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情境学习在体育教学模式中非常重要。因为在学生不断练习的过程中,老师会及时发现学生的不正确动作,给予纠正。学生如果遇到自己不清楚的地方,也会向老师请教。师生之间不断地交流与沟通,也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体验式学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发展趋势

1. 学习目标多元化发展,变革体育教学观念。

传统体育教育的核心就是将体育的各种概念、理论、技能从教师传递给学生,它承袭我国传统师者的教学理念,形式上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讲授的主导地位,轻视学生的主动参与。而体验式学习的核心是学生的参与,因此其发展必然引发体育教学观念的变革。[4]

学生的需要、能力、条件等实际是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时,体育教学目标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因为学生之间在各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对体育学习的需求具有多元性,所以,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应考虑此类因素,使教学目标尽量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式学习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它可能是单一的体育知识的学习,比如讲某一体育运动变成团队游戏来开展体育教学,或者通过介绍明星价值、球队风格、教练员执教魅力来普及体育理论等;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比如体育美学、体育传媒、体育心理学等。因此,体育教学的目标也是多样的,它可能偏重比赛成绩方面,可能偏重于基础理论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精神和行为交流方面。这种教学观念将学生单纯的对体育教学身体活动的认识、理解和看法升华为融入自身见解和生活的特殊认识过程,

2. 尊重学生的主观意识,改变体育教学规律。

传统的体育教学规律是教师将各种专项性技术动作方法、体育概念与理论,统统以“标准答案”的形式单一地灌输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或通过观看录像等手段让学生简单模仿,记忆现成的动作技术,最终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程序化的教学是把学生当成“物”的表现,它忽略了学生是有自由意识、有丰富灵感和独立判断能力的人。

体验式体育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因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体育技能,增强社会适应性,促使学生不断地成长,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保证学生将来有过硬的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3. 拓宽学习空间,改善体育教学环境。

传统的体育教学环境仅限于运动场上,非常窄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范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5]现代办学设备也越来越丰富,学校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切便利条件,学生可以利用图书室、现代电子电讯设备、实验设备如网络、电子信息、人与人间交流、书本知识、休闲体育活动等方式来学习体育知识或与体育相关学科的,以及相结合的知识。另外,学生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体育教学在时间和地点上延伸到体育场馆以外,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教学环境相互融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这样不仅扩大了学习的空间,而且丰富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

四、结语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活动,既包含了技能的传授,又包含了学生认知学习、社会学习和情感培养等。所以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体验式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主体,以亲身体验为基础,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发挥体育教学的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

[1]桂海荣, 邓文才.体育体验式学习模式的探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6 (5) :125.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7.

[3]黄力群.体育教学中实施体验式学习的探索[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2 (3) :82.

[4]潘绍伟, 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95.

体验学习过程 篇8

一、教学背景

《速度》选自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这是一节典型的物理概念课, 是初中学生系统学习物理知识的开端。 物理概念的学习在过程方法上常常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因此, 本节课重在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学习方法等能力, 为之后的物理概念学习起到铺垫和引领的作用。

根据华师大版教参中的教学目标:知道可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并理解速度的含义。学生对速度已有充分的生活经验, 能感知物体运动的快慢, 知道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能用数学方法计算相关速度。小学只重视速度公式的应用, 初中更重视速度的内涵, 因此, 理解速度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片段及评价

速度概念的构建:

评价:学生根据速度的前概念能快速说出快慢的比较方法, 迅速接受速度的定义和公式, 但同时也存在两个误区:速度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速度定义中的单位时间就是时间。该教学片段, 教师通过两个问题的引导由教师直接交代得出速度的定义, 学生对速度概念的形成缺乏过程体验, 因此, 学生只能说出速度的定义, 而且这种陈述只停留在记忆性的层面, 不能明确区分时间和单位时间, 也不会去思考为什么要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来比较快慢, 并根据比值来定义速度。通过上述教学过程, 学生对速度的理解仍停留在前概念的层次上, 不能有效扭转前概念中的两个误区, 并没有真正地理解速度的含义。因此, 教师必须要纠正学生前概念中的错误认识, 而该环节的突破也正是本片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修改及效果

速度概念构建的修改:

评价:从三维目标看, 修改后的教学在注重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该教学片段通过不同方法的快慢比较, 体验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 解决了原教学中的两大难点:速度其实是以1秒内通过的路程长短来比较运动快慢的, 并将这个统一的时间“1秒”作为一个基本单元而定义为单位时间, 从而扭转了学生前概念中的两个误区, 使学生能正确理解速度的含义。同时, 学生也会意识到引入速度这一物理量的必要性和速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作用。另外, 该教学片段还使学生学会学习新物理概念及物理量的方法, 一个新物理量的引入常常是为了方便解决实际问题, 且该物理量的定义要符合常规的逻辑思维, 容易被人们理解。因此, 其他物理概念的学习也往往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 由此可见, 速度概念的学习将为之后物理概念的学习起到引领作用。

四、教学反思

物理概念是初中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像本节课出现的问题:由于前概念忽略事物本质而停留在事物表象, 或由于生活经验带来的不恰当认识对新知识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 甚至是小学科学学习中形成的不完善概念对目前学习造成的困扰等类似问题, 将来也会在其他物理概念的学习中遇到。比如, 密度概念的学习, 学生的前概念有很多误区:质量大的密度大;密度只是质量和体积的比值;质量变了密度也变了等等。要正确深入理解密度概念就必须使学生充分体验密度概念的形成过程, 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此类似的概念学习困惑还有很多, 针对以上问题,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突破学生的前概念带来的不利影响, 加强学生亲身体验, 重视概念形成过程, 使学生对所学物理概念能有客观、 正确的认识。同时, 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本身的内涵, 更要重视学习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为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逐步渗透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为学者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做准备。

摘要:学生的速度前概念会影响其初中速度概念的学习。通过教学设计的改进, 凸显过程体验在纠正学生速度前概念时的作用, 阐述过程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前概念,速度,过程体验

参考文献

体验学习过程 篇9

一、影响学生学习体验的因素

1. 游戏产品。

游戏型课件隶属于教育课件,有教育的功能,因为被冠以“游戏”的头衔,因此也有游戏的功能。有研究者曾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在玩中得到知识、技能的发展,以愉悦的心情完成学习”。我们把这种学习状态转为“流”状态,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最高的。

首先教育游戏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可根据目标进行每一步操作;其次,游戏课件的设计要具有吸引力,才能使学生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刺激,全神贯注于游戏课件的学习;再次游戏课件的设计要对学生做出及时反馈,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这样才能把这种“流”状态维持下去,使学习效率达到最高。

2. 学习者特征。

游戏型课件面临的群体是学生,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型课件的设计要考虑增加其趣味性,趣味性越强,越能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也就会最高。对于中学生而言,游戏课件的设计中不仅要考虑趣味性,还要考虑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呈现形式。对于大学生来说,相对于中小学阶段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探索性,所以游戏课件的设计要加入让学生自主探索的环节,满足学生的需求。

3. 游戏任务场景。

游戏型课件的任务场景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体验,对于不同学习场景的教育游戏,学生的体验也是不一样的。难度较高的教育游戏,学生更侧重体验游戏挑战带来的刺激性。对于技能型教育游戏,学生更侧重体验游戏的流畅性。

二、评价体系的建立

1. 教育指标。

教育游戏课件是用来学习的,因此在追踪和评价学生的体验时首先要联系到教育性。教育性包括确定清晰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学习时每一步都有清晰的目标;课件的内容要灵活多样,来确保知识技能情感的准确性;关卡的设计要符合规律学习规律,来确定知识技能情感目标学习的严谨性;知识反馈要明确及时,以确保学生可以清楚的知晓活动进展情况。

2. 游戏指标。

游戏指标是指游戏型课件的可玩性。游戏指标包括游戏中有吸引力的情节,用来衡量游戏是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包括明确的游戏规则,来衡量游戏的内在机制是否可行;包括可选择性,来衡量学生在游戏中是否有选择的自由;还包括适度的挑战和合理的激励,来衡量游戏是否激起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游戏是否有适当的奖励。

3. 可用指标。

可用指标是从学生角度出发,包括可记忆性,衡量软件的记忆能力,比如符号的含义前后是否一致,菜单的设计是否属于一个系列等;包括可操作性,来衡量按键的位置,游戏操作的方式是否符合常人的习惯;包括可学习性,来衡量教育游戏的引导帮助功能以及游戏中符号的设计是否容易理解;还包括反馈性,软件操作过程中要及时反馈,比如用户按键要有按键声。反馈要明显,比如游戏中获得的分值能量等奖励要显示明显。反馈要恰当,比如没有正确操作却恰巧完成了任务,此时要得到恰当反馈。

4. 需求指标。

需求指标是从学生学习需要角度进行评价的指标。根据知识点内容是否满足学生需要和游戏提供的学习功能是否满足需求来确立需求指标。

三、评价的实施

为了验证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需要对用户进行体验调查,来评判这款游戏型课件的用户体验满意度如何。

1. 设计问卷。

首先要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要基于评价体系来设计。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是问卷说明,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评分方法。第二部分是对评价体系的各个指标进行测评,让被调查者给每一个评价体系指标打分,来判断每一个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位置和重要性。

2. 发放问卷。被调查者应选择利用游戏性课件进行学习的学生,被测的游戏要求至少投入使用半年以上。

3. 分析问卷。

第一步是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然后对单个问卷进行分析和所有问卷进行聚类分析,最后结合对个别学生的访谈记录分析数据,最终得出结果。

总之,追踪和评价学生在游戏型课件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是验证某一游戏型课件优劣的重要工作,其中关注课件本身的科学性外,尤其要关注的是游戏型课件的吸引度和学习收获。

参考文献

[1]董哲哲.教育游戏用户体验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体验学习过程 篇10

一、不要扼杀孩子对美术的兴趣

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 一个画苹果的故事常被很多教育者津津乐道。故事讲的是, 第一种先由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只标准苹果, 规定出先画左后画右, 这里涂红, 那里涂绿;第二种是由教师擎着苹果, 让孩子观赏后作画;第三种是教师提着一篮苹果, 任小朋友拿一个画。

故事的结果是, 第一种孩子笔下的苹果画得最像, 并且都是一样的相似“好作品”, 而第二种和第三种孩子的作品看上去表现各异, 参差不齐, 却也是丰富多彩。

从表象上看, 由于教师采用的方法不同, 导致不同的结果, 而实际上最根本的区别是三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培养出了三种不同思维方式和个性特征的学生。

事实上, 第一种教师的教学方法最为严重的影响是, 它极大地伤害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一份惊人的调查数据显示:从孩子会用笔到幼儿园期间, 孩子喜欢画画的占调查人数的99%;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下降到90%;再到六年级下降到60%。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一是由于学校的因素, 家庭的误导。二是传统教学模式使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 这也是使学生失去兴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不是孩子不喜欢画画了, 而是我们的家长和教育者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扼杀了孩子对绘画和美术的学习兴趣。这种情况到了初中阶段, 随着升学压力的加大, 学生对学习美术兴趣的衰退则更为严重。

因此, 如何唤起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成为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师共同面临的难题和责任。

二、转变教育观念, 唤醒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 我发现, 要想提高美术教学的效果, 首先要让学生对美术感兴趣, 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 喜欢你的每一节课。而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还原美术的本质特点, 让学生获得快乐。

美术的本质是带给人美的享受, 是一种快乐。而这种快乐首先是在绘画者或美术创造者自身感受到的基础上, 再通过他的作品传递给欣赏者的。

可以想象, 一个学生不能参与和体验美术创造过程中的快乐以及享受成果带来的快乐, 他如何能喜欢美术这门学科, 又如何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因此, 我认为, 不论是哪种教学方式,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问题, 只有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 都能体验到学习美术过程的快乐以及有机会享受美术成果带来的快乐, 才能让他们找回失去的兴趣。

因此, 如何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获得这两种快乐, 是提高课堂效率, 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

三、精选教学内容, 多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快乐

美术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最大的优点是不需要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 这给中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赋予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以苏教版新课程七年级的美术教材为例) , 我的做法是加大学生体验性学习内容的比例和提高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美术的兴趣。例如, 以同学之间互相了解、增进友谊、团结友爱为目的, 使学生获得人际交往的经验的《夸张有趣的脸》。教学中, 我通过多媒体播放各种漫画名人肖像和赵本山《卖拐》搞笑小品, 再让学生模仿面部表情等方式让他们乐在其中。

再如, 在《时间的表情》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课前准备了许多材料:旧闹钟、奶茶盒、易拉罐、可乐瓶、包装盒以及旧光盘等。然后, 我启发学生说:“这些东西能通过再次利用, 做成钟表吗?大家试一试,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行!”教学中, 学生通过观察、触摸、聆听, 体验到了时间的宝贵以及各种时钟的精美外观、功能等。接下来, 我把学生们分成小组, 让他们自己动手来制作, 我也参与其中。由于学生对时间和钟表有着较为切身的体验, 很多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个性化很强的钟表, 因此参与异常积极。课堂中, 我通过钟表店招聘设计师和设计自己想要的个性钟表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结果各小组讨论积极, 学生畅所欲言, 并进行了自主的分工与合作, 在规定的时间内出色地完成了作品。

实践证明, 这种教学方法很有效果, 让学生真正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 调动了学生思维和情感的体验, 并通过动手实践制作的体验, 获得了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

总之, 教师应该多让学生体验性学习美术过程的快乐, 从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 这样既能保证体验性学习的实效性, 又能保持体验过程中的快乐性以及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从而使得学生对美术课兴趣浓厚。

四、多肯定性评价, 让学生享受自己劳动成果带来的快乐

美术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 它在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同时还包含着一定的技能学习, 最直接的呈现方式就是每一堂课, 学生都要通过动手完成一份美术作业。学生的每一件美术作品, 都是经过自己劳动获得的, 它包含了学生在这一堂中的情感体验, 以及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并经过思维加工, 再动手创作出来的作品。尽管这种作品可能是幼稚的, 也谈不上什么技法, 但它却是学生思维、情感、体验、技能等综合而成劳动成果。因此, 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 一个肯定的评价对学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改进教师教学, 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不论是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 还是面对学生的美术作品, 都应让学生享受评价, 而不是反感评价。及时地表扬与鼓励, 不但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 还能使他们更富有创作的勇气和热情。

例如, 在《时间的表情》这一课的学生作品评价中, 我通过多种评价形式充分肯定每一个小组、每一件作品和每一个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将每一件作品进行展示, 让“设计师”上台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我从中找出学生作品中的亮点进行肯定和表扬。在这一堂课上, 我还通过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等奖项, 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美术学生过程和享受自己劳动的快乐。课后调查发现, 学生都很喜欢这种形式的教学, 并且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期。

实践证明,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只要每一堂课上都坚持重视发现学生的富有个性或独特的创造, 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创意或是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加以肯定和鼓励,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 每一位学生都会对美术、对自己充满信心。

摘要:美术的本质是带给人美的享受, 是一种快乐。而这种快乐首先是在绘画者或美术创造者自身感受到的基础上, 再通过他的作品传递给欣赏者的。可以想象, 一个学生不能参与和体验美术创造过程中的快乐以及享受成果带来的快乐, 他如何能喜欢美术, 如何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因此, 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课堂中绘画、制作等活动过程带来的快乐以及在完成美术作品后能享受自己劳动成果带来的快乐, 成为唤醒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关键。

关键词:快乐学习,学习兴趣,体验性学习,肯定性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学美术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主编.尹小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体验学习过程 篇11

关键词:前概念;速度;过程体验

前概念是学生在学习系统科学知识之前,头脑中对该系统中的客观事物已经形成的概念、规律、思想方法、逻辑素质等的总和。初中物理是一门来源生活、基于小学科学的学科。学生对各种物理现象已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并形成了一些与科学知识相悖或不尽一致的观念。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扭转错误前概念,构建新概念模型,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一、教学背景

《速度》选自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这是一节典型的物理概念课,是初中学生系统学习物理知识的开端。物理概念的学习在过程方法上常常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因此,本节课重在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学习方法等能力,为之后的物理概念学习起到铺垫和引领的作用。

根据华师大版教参中的教学目标:知道可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并理解速度的含义。学生对速度已有充分的生活经验,能感知物体运动的快慢,知道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能用数学方法计算相关速度。小学只重视速度公式的应用,初中更重视速度的内涵,因此,理解速度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片段及评价

速度概念的构建:

评价:学生根据速度的前概念能快速说出快慢的比较方法,迅速接受速度的定义和公式,但同时也存在两个误区:速度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定义中的单位时间就是时间。该教学片段,教师通过两个问题的引导由教师直接交代得出速度的定义,学生对速度概念的形成缺乏过程体验,因此,学生只能说出速度的定义,而且这种陈述只停留在记忆性的层面,不能明确区分时间和单位时间,也不会去思考为什么要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来比较快慢,并根据比值来定义速度。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对速度的理解仍停留在前概念的层次上,不能有效扭转前概念中的两个误区,并没有真正地理解速度的含义。因此,教师必须要纠正学生前概念中的错误认识,而该环节的突破也正是本片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修改及效果

速度概念构建的修改:

评价:从三维目标看,修改后的教学在注重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该教学片段通过不同方法的快慢比较,体验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解决了原教学中的两大难点:速度其实是以1秒内通过的路程长短来比较运动快慢的,并将这个统一的时间“1秒”作为一个基本单元而定义为单位时间,从而扭转了学生前概念中的两个误区,使学生能正确理解速度的含义。同时,学生也会意识到引入速度这一物理量的必要性和速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作用。另外,该教学片段还使学生学会学习新物理概念及物理量的方法,一个新物理量的引入常常是为了方便解决实际问题,且该物理量的定义要符合常规的逻辑思维,容易被人们理解。因此,其他物理概念的学习也往往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由此可见,速度概念的学习将为之后物理概念的学习起到引领作用。

四、教学反思

物理概念是初中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像本节课出现的问题:由于前概念忽略事物本质而停留在事物表象,或由于生活经验带来的不恰当认识对新知识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是小学科学学习中形成的不完善概念对目前学习造成的困扰等类似问题,将来也会在其他物理概念的学习中遇到。比如,密度概念的学习,学生的前概念有很多误区:质量大的密度大;密度只是质量和体积的比值;质量变了密度也变了等等。要正确深入理解密度概念就必须使学生充分体验密度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此类似的概念学习困惑还有很多,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突破学生的前概念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学生亲身体验,重视概念形成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物理概念能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同时,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本身的内涵,更要重视学习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逐步渗透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者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做准备。

参考文献:

程传满.物理前概念及其教学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

作者简介:黄瑜琼,浙江省宁波中学(初中部)科学教师(物理)。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宁波中学)

编辑 张珍珍

摘 要:学生的速度前概念会影响其初中速度概念的学习。通过教学设计的改进,凸显过程体验在纠正学生速度前概念时的作用,阐述过程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前概念;速度;过程体验

前概念是学生在学习系统科学知识之前,头脑中对该系统中的客观事物已经形成的概念、规律、思想方法、逻辑素质等的总和。初中物理是一门来源生活、基于小学科学的学科。学生对各种物理现象已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并形成了一些与科学知识相悖或不尽一致的观念。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扭转错误前概念,构建新概念模型,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一、教学背景

《速度》选自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这是一节典型的物理概念课,是初中学生系统学习物理知识的开端。物理概念的学习在过程方法上常常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因此,本节课重在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学习方法等能力,为之后的物理概念学习起到铺垫和引领的作用。

根据华师大版教参中的教学目标:知道可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并理解速度的含义。学生对速度已有充分的生活经验,能感知物体运动的快慢,知道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能用数学方法计算相关速度。小学只重视速度公式的应用,初中更重视速度的内涵,因此,理解速度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片段及评价

速度概念的构建:

评价:学生根据速度的前概念能快速说出快慢的比较方法,迅速接受速度的定义和公式,但同时也存在两个误区:速度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定义中的单位时间就是时间。该教学片段,教师通过两个问题的引导由教师直接交代得出速度的定义,学生对速度概念的形成缺乏过程体验,因此,学生只能说出速度的定义,而且这种陈述只停留在记忆性的层面,不能明确区分时间和单位时间,也不会去思考为什么要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来比较快慢,并根据比值来定义速度。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对速度的理解仍停留在前概念的层次上,不能有效扭转前概念中的两个误区,并没有真正地理解速度的含义。因此,教师必须要纠正学生前概念中的错误认识,而该环节的突破也正是本片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修改及效果

速度概念构建的修改:

评价:从三维目标看,修改后的教学在注重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该教学片段通过不同方法的快慢比较,体验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解决了原教学中的两大难点:速度其实是以1秒内通过的路程长短来比较运动快慢的,并将这个统一的时间“1秒”作为一个基本单元而定义为单位时间,从而扭转了学生前概念中的两个误区,使学生能正确理解速度的含义。同时,学生也会意识到引入速度这一物理量的必要性和速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作用。另外,该教学片段还使学生学会学习新物理概念及物理量的方法,一个新物理量的引入常常是为了方便解决实际问题,且该物理量的定义要符合常规的逻辑思维,容易被人们理解。因此,其他物理概念的学习也往往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由此可见,速度概念的学习将为之后物理概念的学习起到引领作用。

四、教学反思

物理概念是初中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像本节课出现的问题:由于前概念忽略事物本质而停留在事物表象,或由于生活经验带来的不恰当认识对新知识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是小学科学学习中形成的不完善概念对目前学习造成的困扰等类似问题,将来也会在其他物理概念的学习中遇到。比如,密度概念的学习,学生的前概念有很多误区:质量大的密度大;密度只是质量和体积的比值;质量变了密度也变了等等。要正确深入理解密度概念就必须使学生充分体验密度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此类似的概念学习困惑还有很多,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突破学生的前概念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学生亲身体验,重视概念形成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物理概念能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同时,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本身的内涵,更要重视学习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逐步渗透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者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做准备。

参考文献:

程传满.物理前概念及其教学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

作者简介:黄瑜琼,浙江省宁波中学(初中部)科学教师(物理)。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宁波中学)

编辑 张珍珍

摘 要:学生的速度前概念会影响其初中速度概念的学习。通过教学设计的改进,凸显过程体验在纠正学生速度前概念时的作用,阐述过程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前概念;速度;过程体验

前概念是学生在学习系统科学知识之前,头脑中对该系统中的客观事物已经形成的概念、规律、思想方法、逻辑素质等的总和。初中物理是一门来源生活、基于小学科学的学科。学生对各种物理现象已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并形成了一些与科学知识相悖或不尽一致的观念。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扭转错误前概念,构建新概念模型,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一、教学背景

《速度》选自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这是一节典型的物理概念课,是初中学生系统学习物理知识的开端。物理概念的学习在过程方法上常常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因此,本节课重在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学习方法等能力,为之后的物理概念学习起到铺垫和引领的作用。

根据华师大版教参中的教学目标:知道可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并理解速度的含义。学生对速度已有充分的生活经验,能感知物体运动的快慢,知道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能用数学方法计算相关速度。小学只重视速度公式的应用,初中更重视速度的内涵,因此,理解速度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片段及评价

速度概念的构建:

评价:学生根据速度的前概念能快速说出快慢的比较方法,迅速接受速度的定义和公式,但同时也存在两个误区:速度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定义中的单位时间就是时间。该教学片段,教师通过两个问题的引导由教师直接交代得出速度的定义,学生对速度概念的形成缺乏过程体验,因此,学生只能说出速度的定义,而且这种陈述只停留在记忆性的层面,不能明确区分时间和单位时间,也不会去思考为什么要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来比较快慢,并根据比值来定义速度。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对速度的理解仍停留在前概念的层次上,不能有效扭转前概念中的两个误区,并没有真正地理解速度的含义。因此,教师必须要纠正学生前概念中的错误认识,而该环节的突破也正是本片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修改及效果

速度概念构建的修改:

评价:从三维目标看,修改后的教学在注重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该教学片段通过不同方法的快慢比较,体验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解决了原教学中的两大难点:速度其实是以1秒内通过的路程长短来比较运动快慢的,并将这个统一的时间“1秒”作为一个基本单元而定义为单位时间,从而扭转了学生前概念中的两个误区,使学生能正确理解速度的含义。同时,学生也会意识到引入速度这一物理量的必要性和速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作用。另外,该教学片段还使学生学会学习新物理概念及物理量的方法,一个新物理量的引入常常是为了方便解决实际问题,且该物理量的定义要符合常规的逻辑思维,容易被人们理解。因此,其他物理概念的学习也往往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由此可见,速度概念的学习将为之后物理概念的学习起到引领作用。

四、教学反思

物理概念是初中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像本节课出现的问题:由于前概念忽略事物本质而停留在事物表象,或由于生活经验带来的不恰当认识对新知识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是小学科学学习中形成的不完善概念对目前学习造成的困扰等类似问题,将来也会在其他物理概念的学习中遇到。比如,密度概念的学习,学生的前概念有很多误区:质量大的密度大;密度只是质量和体积的比值;质量变了密度也变了等等。要正确深入理解密度概念就必须使学生充分体验密度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此类似的概念学习困惑还有很多,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突破学生的前概念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学生亲身体验,重视概念形成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物理概念能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同时,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本身的内涵,更要重视学习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逐步渗透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者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做准备。

参考文献:

程传满.物理前概念及其教学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

作者简介:黄瑜琼,浙江省宁波中学(初中部)科学教师(物理)。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宁波中学)

体验营销产生的过程 篇12

什么人在什么阶段最容易食用麻辣呢, 我们做过分析认为主要是年轻人在荷尔蒙分泌最旺盛的阶段, 大致25岁、26岁、27岁, 但这个时候他的消费能力不是最强的时候, 但他这个能力还会保持一段时间, 大概到27岁、28岁。女性对麻辣口感的敏感度远远高于男性, 因此麻辣诱惑开业之初目标就锁定28岁女性为主的客户, 这就是麻辣诱惑诞生的背后我们自己做的调研和思考, 是建立在体验营销基础上的品牌。

我们在北京经历六年多的时间, 在上海又开了第一家店, 华南还没有, 大家知道在中国辣的市场里有很多麻辣品牌, 但是可能多少受了我们的一些启发, 麻辣诱惑是在我们理性分析基础之上确定的。

我们餐厅的设计要和体验相吻合, 体验是从感觉一直到形成感觉的强刺激, 然后形成一个记忆, 因为人形成记忆不是连续性的, 而是片段的, 也不是文字性的, 多半是图像性的, 而人多半是感性的, 如果我们能产生记忆或共鸣的话, 有可能消费者对我们的评价就产生一个良好的营销效果。不单是服务水平比一般企业高出50%, 而是他的印象中比其他企业的分值高出50%。消费者选择的时候高出几倍十几倍, 这就是消费者形成感性认识的一个过程。

现在的餐饮企业已经从产品的阶段到了体验的阶段, 这个发展的必然性是一个历史的趋势, 没有回头路可以走。注意体验的时候我们强调环境体验, 我们的设计是有思考的, 我们的椅面做了弧形的, 在椅子的用料上用一些女性消费者接触比较舒服的像绸缎和丝绒这样的面料, 让消费者产生很好的触觉感受。在大红杯子上我们运用了一些想法, 因为女性消费者很感性, 我们的杯子非常重, 半斤多的重量, 而且它的直径很大, 大概11厘米到12厘米的直径, 这样一个杯子让女性消费者很难拿得到, 有可能会两手抱着这个杯子, 因为很重, 这时候迎合了女性消费者潜意识中追求安全感这样一个心理需求。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 比如上面圆形的设计也为呼应女性柔美的心理需求, 这是我们店面的设计和女性消费者心理需求上做一些呼应。

产品层面如果让消费者产生记忆, 环境层面、视觉层面产生整体统一的美好的记忆, 这时候餐厅的体验营销目的基本就实现了。

我们的体验营销还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很多企业做得非常好。我知道的一个企业, 如果体验营销做得好, 在这部分投资的回报可能要远远大于他在硬件上的投资回报, 非常高的。比如说在点评上能达到32分, 他认为人与人的体验是最容易被人强化和记忆的环节, 所有的资源都朝着这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去指向, 背后是有理论基础支持的, 它所有的营销都建立在很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所有的导向通过五年到十年的培育, 某一项指标非常高, 让消费者产生极强的记忆, 消费者会给他很高的回报。在这部分的资源回报率非常高, 远远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率, 这是体验从经济上讲的原理。包括像迪士尼这些企业, 它的理论基础是非常成熟的, 我们也希望向先进的体验式企业学习。

一个企业从产品的竞争向体验式竞争需要非常大的跨越, 这个背后也是很难的, 至少需要三年到五年以上长期的时间才可以, 这就是为什么麻辣诱惑十年时间只扩展了北京和上海地区, 其他地区没有去, 而且我们只有直营店, 没有加盟店, 因为我们认为加盟的方式在给消费者体验方面会有很大的折扣。例如我们在麻辣诱惑西单店, 那个店所有的点评数量是北京4.8万家的第一名, 也有些相关的市场调研, 类似像情侣约会的市场我们都是排第一位的

购物中心和企业的合作, 我个人认为主要是以合作为主, 以博弈为辅。合作是主旋律, 博弈是相对次要的部分。

站在企业角度如何分析与购物中心合作的利弊。简单做一个背景扫描, 从目前的数据得到, 现在全国购物中心的数量有2795家, 假设每家全国餐饮门店的数量450万家, 购物中心餐饮门店占比是2.48%。我想告诉地产商, 这个比例是宏观的比例, 这个比例决定了谈判的背景。我们再往下看销售额的占比, 因为很多购物中心集中在二线三线甚至三线半, 整体销售我想不会太大, 我们假设它一年销售额是5个亿, 北京比较大的也有十几个亿, 但是整体上大概5个亿的销售额, 一般餐饮店在购物中心的体量占25%~30%之间, 销售额和面积占比不能完全成正比关系的。简单的估算, 大概年销售额是2795亿, 这个比例关系大概是13.9%, 我们在2010年的统计报表, 中国消费餐饮是1.78万亿, 但大概40%是没有开发票的, 总的能达到2.3亿左右。就说明购物中心对于餐饮行业来讲没有绝对的优势, 这是一个谈判的基础条件。同样, 餐饮行业对于购物中心也没有绝对的谈判优势。因此, 构成了主要的方向或者主要的内容一定是合作, 一定是互相尊重, 一是外部协调难度降低否则这个基础就没有了。

站在餐饮角度来看购物中心, 有利的方面:一是外部协调难度降低;二是整体的形象容易保障;三是顾客群较容易保障;四是天气、交通等对临街商铺不利的同等影响较少;五是容易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 降低交易的成本。我们可以看到一南一北购物中心的发展水平是比较高的, 南就是广州深圳, 因为夏天室外太热了, 大家在临街商铺逛街的难度太大, 同样哈尔滨也会面临这个问题, 冬天在临街逛商铺也是难度带大了, 所以购物中心也比较发达。上海地区属于中间状态, 临街的商铺不错, 购物中心也不错, 主要是取决于交通便利性。

不利的方面:一是独立的形象不太容易保持, 因为购物中心的经营面有限, 有可能吞食餐饮的独立形象;二是年限、租金等条件较临街商铺低;三是失去一些独特的服务进而丢失长期竞争力, 购物中心里一般是便利性强的, 如果服务性强的企业到了购物中心削减投资的话可能会丧失核心竞争力, 所以我们会坚持有50%开在临街, 是为了保持我们的竞争力不被退化;四是购物中心的条件过于苛刻, 比如有些购物中心安POS机, 像对待零售商一样对待餐饮企业, 比如拿服装品牌看百货公司和独立店之间的关系, 再拿餐饮企业对比一下, 这个决定就不一定做了, 餐饮企业估计跑了, 因为是2.48%的占比, 还有97%可以选择, 我觉得, 购物中心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 不要上来就收费, 因为他有97%的可以选择, 它不像一个服装品牌开独立店运营难度非常大, 它需要依托百货公司, 餐饮企业不是这种模式;四是购物中心的风险转架给商家。

购物中心的竞争就是一个生态系统与另外一个系统的竞争。一个购物中心或以购物中心为主体的生态系统的形成, 这是一个整体竞争的概念。一个生态系统的形成一定包含这些基础条件, 比方它的投资商、运营商、顾客、员工、供应商、合作商、政府等等一系列利益相关者就是购物中心投资的生态环境, 也是它竞争的生态环境, 这一个系统的生态环境和另外一个以购物中心为主体的投资生态环境的竞争就是两个购物中心竞争最重要的依据, 如果我们考虑生态系统的时候更多地平衡了多方的利益, 我认为这个购物中心的生态系统就非常健康, 再和其他购物中心进行竞争的时候, 这样一个健康的购物中心就会淘汰弱化不太健康的购物中心, 所以是一个生态系统与另外一个系统的竞争, 两个生态竞争的优劣就能选择出哪个能够在未来长远发展。

生态系统的参与者有投资者、顾客、员工、消费者、供应商、商家、政府, 每个参与者的利益既相同又有不同, 比如政府的诉求就是GDP、税收、财务收入、就业形象;顾客的诉求, 就是好的体验环境与优秀的品牌集合;投资者的诉求, 近期的租金收益与长期的综合性收益;商家的利润收益, 商家的收益一般都是线性的, 前期约定的基本就是商家的收益, 但是购物中心和综合体的收益往往是多维度的、多元的, 它可能来自于物业的升值、土地的升值甚至来自于五星级饭店的出租等等。

如果开发商用租金贴补有实力的商户, 这样好的商户就会进驻, 好的商户进驻以后就会有高质量的顾客, 有高质量的顾客就会使旁边的写字楼、公寓、酒店有很好的销售和回报, 这样综合体的综合价值累加作用就会提升, 然后就能给政府提供很好的税源、形象和民生, 这样政府会非常喜欢, 政府得到收益以后, 如果这届政府能够享受到就非常高兴, 各方利益得到满足以后, 尤其政府的利益得到满足以后政府会出更好的土地, 比如说宁波零土地出让金给了万达。类似这样的模式就构成了整个综合体或购物中心开发的逻辑, 这个逻辑只适合郊区的综合体, 在城区核心区的不一定适合, 因为回转的空间不一定这么大, 利益链条没有这么复杂。

对于购物中心和商家的关系, 商家在购物中心中可能发挥一个聚集顾客、提升体验、提升品牌的作用, 购物中心和商家的关系一定是一个以合作为主线、以博弈为辅线的关系, 就是双方能够达到共赢, 会促进更多的赢家。

上一篇:产能合作下一篇:课堂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