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标体验新教学论文(精选4篇)
学习新课标体验新教学论文 篇1
一、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期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我先复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1)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2)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呢?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条?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应有多少条对角线?(3)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思考探索,学生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还因势利导探索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活跃了思维,锻炼了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民,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例如在学习同类项概念时,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把事先准备好的配组同类项卡片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同类项朋友后,被“挤”出座位的另一个学生再去找自己的同类项朋友,比一比谁找得既快又准。这种生动的形式和有趣的方法能使学生充分活动,学习兴趣大增,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方法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泉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以及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实践与探索”中的储蓄问题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到本镇的几家银行去调查有关不同种类储蓄的利率问题。在教学中,我让每个学生先展示自己到银行收集到的各种各样有关储蓄的信息,然后再按每四人一组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编写有关储蓄的应用题。我选择地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全班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攻关,最后选派一些小组的代表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我通过这样教学,使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导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例如对“统计图表”的教学,我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来完成以下问题:(1)先在网上查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收集相关数据;(2)利用Excel来设计一张统计表来表达所收集到的数据;(3)根据表中的数据来选择设计不同的统计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网上找到了相当丰富的题材。上课时我注意观察每个学生搜集的材料和他们的活动过程,及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并请他们作介绍,然后同学之间相互提问、探讨。这样做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数学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新课标 新理念 新教学 篇2
【关键词】化学教学;新课标;实验
新课改的提出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说在教育发展史上掀起了一股文化浪潮。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人文性课程改革与评价机制。化学本身,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性教学活动。为贯彻新课标教学理念,将化学课堂进行了创新,力求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现将部分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如下:
1 树立教学新观念
传统教学方式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将理论知识硬性输送给学生,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在新课标理念提出以后,灌输式教学受到严重打击,有必要反省发现新的教学观念,实现师生双向互动。化学是一门灵活的实验学科,我们必须建立起双向的互动机制,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化学课堂,充分保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摆脱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现状。
2 从身边生活中发现化学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要灵活多变,注意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化学,并学会综合解决生活问题。可见,“生活化”逐渐成为化学新课标理念下的一大特征。化学知识的形成,经历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化学不应该是实验室里的小白鼠,而是一门自然科学。
在我们的起居生活中常见的有食盐潮解、酒酿陈香、水垢茶渍等,这些都与化学息息相关,也被纳入在普通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的范围内。
拿水垢茶渍现象来说,为什么盐酸能轻易除掉这些茶垢呢?水中溶解有碳酸氢钙,当碳酸氢钙受热分解后,就转变为原来的二氧化碳、水及碳酸钙。含有这些物质的热水在盛入容器时,就会沉淀结起,生成茶垢。盐酸去除碳酸氢钙又是一个化学反应,当新的物质氯化钙产生,茶垢也就消失了。这一现象在高中生眼里并不罕见,化学“生活化”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印象,更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深刻体会到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3 在课堂实验中认识化学
化学结果都是在前人乐此不疲的实验中得出的,只有将实验教学充分带入到化学课堂中,才能重新认识富有活力的化学。可以说,实验在整个化学课程中占据半壁江山。《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是越来越关注化学实验的有效性,并认识到实验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实验的模拟情境中,学生更能掌握化学理论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的教育功能,需要我们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来。
举例来说,在“氨气的喷泉”实验教学中。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充分认识氨气的溶解度。其实验操作的具体过程,大致如下:
(1)准备好实验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
(2)在小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浓氨水、氢氧化钠固体(或生石灰),迅速送入烧瓶内,重新安装好装置,观察现象;
(3)反应完毕,欣赏美丽喷泉;
(4)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实验结果。
该实验的顺利完成,让学生认识到了氨气的溶解度之大,发现其性质及变化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学生意识到了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意义,进而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实验态度及科学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化学课程学习中,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真正实现了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4 将德育与化学有机渗透
高中阶段的德育,即对学生个人作思想行为、法律法规、素质活动等形式的教育。在当下,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其地位达到了与智力教育的同等高度。在高中化学新课标中,明确提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内的三维教学目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化学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有机融入德育,以保证学生的德与智平衡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德育与化学的结合,并不是一项大难度的研究课题。像在晶体项目的研究上,我国就取得了先进成果。在“核酸与蛋白质”这一节课程上,首先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了我国在蛋白质研究方向上的显著成就,让他们作一个简要了解,拓展学生的课外化学视野。这样一来,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化学的伟大价值并树立强大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同时,树立了正确的德育价值观,推动学生良好的身心发展。
5 结语
化学教学自始至终是一项灵活多变的工作,要推动其顺利开展,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尤其高中阶段是学生心智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学引导者,首先要树立教学新观念,在发现化学、认识化学的基础上,还必须要培养学生正确德育观的形成。总而言之,我们只有在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深入发现化学教学的精髓,真正贯彻新课标教学理念实现化学新课堂。
参考文献
[1]梁发慧.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09).
[2]徐仲飞.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6).
[3]王冬.新课标下培养学生学习品质的策略和途径[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5).
[4]吕慧君.立足新课标 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果[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5).
学习新课标体验新教学 篇3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激发学生潜能, 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挖掘学生的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 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二、转变教育观念, 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 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 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 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 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 关心学生, 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
四、关注个体差异, 促使人人发展
学习新课标体验新教学论文 篇4
世纪之交, 我们迎来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而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也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之中。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 应跟上时代的要求, 做一个全新的教师。故对新课标、新课程、新教学进行了一些研究。
一、学习新课标, 适应新课程, 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一种具体的做法在重复了千百次后就会变成传统, 一种传统在同一价值观的认同下则会形成一种规范。今天, 站在新课程的层面上, 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体现课程意义的新教材, 它们较好地构筑了适合学生学习的音乐天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 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我们必须切实转变观念,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全新教学观念。
1. 重新理解“课堂纪律”。
走出语数的课堂, 学生就像出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兴奋, 在音乐课上唱歌、跳舞、做游戏, 他们想尽情地交流, 自由地表现。这时, “纪律”两字就不再显得那么重要。因此, “课堂纪律”也就成了音乐教师们头疼的问题。其实, 作为一名艺术教师, 我们应该重新去理解“课堂纪律”四个字的含义。一堂严加管制的音乐课, 学生难以自觉地去感知音乐, 难以在音乐学习中营造一个和谐的内心世界, 思维平平, 无激情可言, 更别说从音乐中体验快乐。音乐教育家柯达依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课堂纪律固然重要, 但轻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做法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在音乐课里, 鼓励学生大胆地动起来, 大声地唱出来。让他们在音乐中提体验满足感、幸福感, 享受成功的乐趣。
2. 淡化学生技能技巧。
过去人们谈到音乐教育, 就会很自然地与是否会正确拍打节奏、会熟练识谱、会吹奏乐器、会运用歌唱方法等具体内容联系在一起, 教学程序也大同小异地按组织教学、视唱练耳、读谱教学、唱歌教学、欣赏教学这条线走, 美其名曰“环环相扣, 音乐双基扎实”。音乐基础知识固然重要, 但深究一下, 却是以扼杀儿童的好动天性、泯灭创造力为代价。如果我们想尽快跟上课改的步伐, 就必须审视自己过去的教学观念, 淡化技能训练, 使音乐能真正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并将培养素质全面、个性鲜明且具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人作为主要任务。
3. 突出个性发展。
由于先天遗传与后天教育环境的差异, 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潜能也有一定甚至很大的差异。因而, 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上是不一样的, 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表现也是不一样的。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们不能以同一个标准去对待所有的学生, 而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 把全体学生的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 参与音乐活动, 表达个人的情感, 享受音乐的乐趣。
二、钻研灵活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设计教学活动, 激励音乐创新与创造
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 教师的任务不再是单纯向人脑的仓库里“装”知识, 而是要变“教会”学生知识为“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为此, 改进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课堂教学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体验性教学方法———即以感受情感为主, 激发学
生的兴趣, 感受、鉴赏音乐美, 培养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 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 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应当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经验, 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在教《粉刷匠》这课时, 笔者先以粉刷匠的装扮出现, 引起学生的注意, 随后, 请学生聆听不同的变奏音乐, 将不同的情绪的音乐片段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学生通过聆听, 感受音乐, 熟悉旋律, 为歌曲学习埋下伏笔。再拿起画笔, 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强度, 而且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同音乐情绪、情感和谐地交流, 并与之产生共鸣, 从而获得从内心深处的体验。
2. 实践性音乐教学法———即以音乐实践活动为主,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亲自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形成表现音乐的技能技巧, 提高音乐的表现能力, 让“教是为了不教, 学是为了应用”的教学思想, 融会贯通地应用到音乐教学实践中。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一些音乐游戏, 角色扮演, 通过学生自己的想象, 创造自己的音响效果, 从中体会创造想象和演唱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还应给学生发挥创造的机会, 激发创造的热情。如在课前有目的地播放一首乐曲, 讲述一个故事, 播放一段插图等, 请学生为歌曲或乐曲编创动作, 或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音乐节奏, 或根据节奏编几个小节的旋律, 或让学生填写旋律、发展旋律, 或通过乐器的演奏, 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切身体验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 进而创造美。在游戏中自己去探索音乐, 感受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 达到培养学生在音乐实践中进行音乐创造的目的。
三、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民主化的原则下, 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 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积极定势, 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通过师生互动改变传统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 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新型师生关系, 就使教与学之间不再是教师居高临下的“我讲你听, 我管你服”, 而是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关系, 教师愿意教、善于教, 学生喜欢学、勤于学。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以一个精讲点拨的指导者的身份, 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创设充满音乐美感, 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 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情趣, 使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角色, 投入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探索音乐的奥秘, 主动获取知识,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最佳的展示自我的学习平台。
四、以审美为核心, 突出音乐主体, 感悟音乐艺术, 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以审美为核心, 突出音乐主体, 感悟音乐艺术。
新课程倡导音乐审美为核心并贯穿音乐教学始末, 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 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 这也是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类型、风格多样的音乐体验, 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培养具有音乐审美、鉴别能力的音乐听众, 使其置身于音乐的审美活动中体验蕴涵其中的真善美。在鉴赏一首音乐作品时, 它给学生带来的将是直接与人的生活经历相碰撞, 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分析, 使学生身临音乐其境, 与作品中的人物、内容同呼吸、共命运。
2. 审美为核心, 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音乐课程标准》把音乐体验价值放在音乐课程价值的首位, 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 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与音响形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 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致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地发挥, 以利于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应有机地渗透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艺术是综合的艺术, 它所包含的内容万千, 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可替代的。所以, 音乐又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 它用特有的魅力净化着学生, 让每一个生命的个体都能在音乐的殿堂中感悟艺术、感悟人生。
五、建立完善的评价方式, 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教学评价的新气息, 引导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学生, 正确地评价学生, 让学生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和发现自我。
1. 评价方法要多样化。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我们也不能像有了灵丹妙药一样对一种评价方法百用不厌。因为同一种方法用在不同学生身上会产生不同的效应。我们要在评价方法的设计上多花一些功夫, 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 对学生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学习达成状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 分层激进, 让每位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 学生在智力发展、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各个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因此, 评价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如一个简单的问题, 如果差生答对了, 我们应该立即奖他一颗聪明星, 并对他说:“你的进步真大呀”或“只要不断努力, 你一定能获得成功的!”;而对于比较优秀的学生, 我们只要点个头或说一声“好”就行了;如果胆小的学生能积极参与, 就要及时给予鼓励:“你真勇敢”、“老师喜欢你”等, 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
3. 延迟评价, 呵护学生的自信心。
传统的教育, 教师总习惯及时给学生作出评价, 无视学生的发展态势, 这样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 挫伤学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而延时评价要求教师以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学生, 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如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讨论的问题、创编的歌词, 不要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 而是以普通一员参与讨论,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尽情歌舞。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验、去感受美, 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 情感的自由, 创造的自由, 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教师只是在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目标时才以平等的身份表明自己的理解和主张, 以求“水到渠成”的效果。延时评价是一种信任和期待, 是一种点拨和启发, 它有助于保护学生学习的成就动机,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习新课标体验新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新课标需要新体验阅读09-04
新课标下的教学新体验12-01
学习新课标尝试新教法09-07
学习新课标构建新课堂11-03
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12-07
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01-21
暑期新课标培训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08-23
信息技术新课标学习心得05-20
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09-08
初中数学新课标学习总结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