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标尝试新教法

2024-09-07

学习新课标尝试新教法(精选7篇)

学习新课标尝试新教法 篇1

新课改实施以来, 新的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并不断完善是当前我们一线教师的主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不断贯彻新教改的理念, 努力将之运用于教学, 并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力图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从事数学教学多年, 在新课改中, 不断尝试采用各种教法, 并取其精华, 活学活用, 在此方面颇有心得, 现将实践中的一些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做法举例详解如下, 权作抛砖引玉。

一、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

以前的数学教学, 总给人以刻板有余, 枯燥过多的感觉, 致使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持反感和厌倦的态度。新课改后, 首先, 教材更加贴近生活, 许多例题与教学内容, 趣味性增加了, 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 多媒体教学广泛普及, 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音画结合赢得了学生们的青睐, 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再次, 许多教师在自我修养上有了提高, 更加注重语言的生动幽默, 提升了教学的质量。最后, 许多新的教法的运用, 如情境模拟、场景再现、智力游戏等的加入, 使数学教学也兴趣盎然。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从兴趣出发, 以兴趣为吸引听课注意的前提, 使学生化苦学为乐学, 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 在讲储蓄问题时, 可结合生活实际, 让学生将过年的压岁钱选取一种最经济的方式存入银行, 并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银行去调查有关不同种类储蓄的利率问题, 让每个学习小组形成一份调查统计表, 展示自己所收集到的各种各样有关储蓄的信息。然后大胆创新利用教材, 让学生自行编写有关储蓄的应用题, 教师结合教学重点去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题型, 由浅入深地去展示学生的作品, 同时在班上引导其它同学去解决问题, 共同探讨。教学中可保留疑问, 课后继续到银行去咨询。这样, 将生活实践与课堂学习相结合, 把学生的个人做法与解决实际问题相配合, 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兴致勃勃地学习,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学习统计知识时, 可以让学生统计一下自己班里的作业情况, 或是对本班学生的体育达标情况等进行一番统计, 并发现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途径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必须依赖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新课改后的教材的设计给了学生自主学习以更加广阔的空间。许多的教学内容的设计生活化、可操作性加强了,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参与, 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 让学生自主地去获取知识, 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 自己找寻数学证明的思想脉络, 体会数学证明的思维和方法,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独创性, 这样更能开发数学思维潜能,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例如, 在讲正数和负数时, 教材是由温度与海拔高度这两个学生熟知的实例引入的。班上有一些扑克牌爱好者从游戏“拱猪”的角度给大家做了生动的讲解, 在讲游戏积分的过程中, 把正数和负数知识巧妙地教给了学生。又如关于有理数的分类,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去探索, 然后形成一份表格式答案, 因为这是发散思维的起始。当学生得出不同的结论时, 他们会发现, 分类标准不同, 分类结果也不同, 即每一个数必须属于某一类, 又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两类。这样自主探究得来的答案, 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学习过程, 对于结论也更加信服。

三、以提升学生能力为重点

数学学习能力的高低, 不在于会做多少题, 而是学生要掌握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我们应当逐步形成这样的一套以提升学生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首先, 我们要转变那种以教师的教为重点的陈旧观念, 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 通过质疑解疑, 使自身的能力得以提升, 训练创学生的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 教师还要巧妙创设情境, 激励学生打破陈旧的思维定势, 从独特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最后, 还要提升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并重。

例如, 在讲全等三角形时, 我们可以把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综合调动起来,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去感悟新知。我们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做一个等边三角形, 然后根据全等的知识提问:你能把它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吗?能分成三个、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吗?问题提出后,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然后互想启思去分析讨论, 最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学生有的对折这个等边三角形, 使一个角的两边重合, 这样就把一个等边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有的作一个角的角平分线, 把一个等边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有的学生用折纸的方法把一个等边三角形分成三个全等的三角形, 受此启发, 有的学生想到了用折纸法 (如下图) 把这个三角形四等分。这样的习题设计, 打破了常规思维, 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敢于实践, 努力寻求更加科学的方法去开发学生的心智, 启迪学生的思维。新课程改革的成功有赖于教师切实有效的实施。教学艺术只有结合教学规律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 不断更新教学模式, 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法, 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育人宗旨。

摘要:新课改实施后, 新的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并不断完善是当前我们一线教师的主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不断贯彻新教改的理念, 努力将之运用于教学, 并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力图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做法作了举例分析。

关键词:数学,创新理念,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罗小伟, 《中学数学教学论》, 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0

[2].李玉琪, 《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学习新课标尝试新教法 篇2

马头一中 李昭

2014年10月20日星期一上午我们生物组进行了四节优质课的听讲,很荣幸,我作为一名公开课老师讲了第一堂课,很激动也很兴奋,也发现了很多不足,还有许多需要更正改进的地方。听了三节优秀同仁的精品课,真的是收获颇丰。

听了郭老师的课,受益匪浅,课前准备充分,课堂的导入很新颖很自然,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很清晰,小组讨论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最后作为八年级的内容,与中考题衔接的很恰当。

第三节课听了颜老师的实验课,更是精彩至极,真的是大开眼界,课前准备非常充分,设计巧妙,趣味性很高,难度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真的是一节奇妙神奇的一节课。颜老师的调动性高,语言优美有激情。

第四节课听了李老师的冲刺省级优质课,李老师的教学编排很流畅,听了之后收获很多,课前实验准备很充分,课堂实验穿插的很恰当,对照实验进行的也很到位。李老师的教态自然,语言优美流畅。

下午我们进行了初中新课标生物教材教法培训,潘老师跟我们讲解了新教材的教法,有了很多的收获,很多内容自己并没有意识到,经过潘老师的点拨清晰了许多,也解决了自己之前教学过程中的很多疑惑。比如重要概念的学习;概念与术语;概念与日常观念;概念与定义;概念与事实;概念教学的意义;关于教学建议等等。

最后诸葛教研员给我们作了最后的总结,以及将来讲课需要注意的问题,真的是收获颇多。首先,一节好课一定注意课堂的完整性。教学目标要注意,是否注意了前后照应,若没有可以省略。

第二,课堂小结不可把学生的零碎总结作为本节课教师总结,老师一定要将课堂总结展现出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第三,板书一定要设计精心巧妙,所有知识点、知识框架一定要在黑板上呈现出来。

还有一些教学过程中的细枝末节的注意问题:

1.小组自主探究:学生先自己探究发现,然后出现问题之后再小组内讨论。

2.难点突破:万不可直接将难点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使其理解的接纳。

3.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及生成的东西,教师要擅长捕捉,以积极表扬的态度对待。4.课堂上多用激励性语言。

5.学生展示的时候,先请学生说展示结果,然后教师总结,不要忘记了批阅。

6.教材是使用的,而不是教教材,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添加内容以及编排顺序等。

学习新课标尝试新教法 篇3

一、编排体现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新课标英语教材是零起点,编排为单元结构,每个单元有三个话题,每个话题有四个小节(section),按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编排。每个话题的后面部分还附有“语法重点”和“习惯用语”,归纳该话题的重点语法和句子。这样每个话题既自成体系,又增加了新教材的透明度,起到帮助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巩固的作用。这些编排以多年教学实践为依据,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到繁,是符合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认识规律和特点的。

二、语言材料大部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三、十分重视英语的交际功能

四、重视文化教育

新课标英语教材力求通过所编材料给学生提供了解外国文化的机会。通过价值观、思维模式、文化风俗、饮食习惯等的比较,使学生在理解和尊重外国文化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

五、注意语言技能的全面训练

所谓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新课标英语教材把这四个方面紧密联系、融为一体,通过大量的语言操作和练习,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掌握了语言技能才能达到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才能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六、注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七、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这套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大部分内容都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而每个Topic的Project既可在课内进行,也可以放到第二课堂来完成,让学生无拘无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语言,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根据新课标英语教材的几大特点,英语教师应该重视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会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提高。因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前提,也是提高听课效果的保证。预习可使学生初步熟悉教材,发现疑点和难点,找出自己的薄弱处,为下一步听讲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打下一定的基础。预习内容包括词汇、句型和语法项目等。提醒学生参看每个话题(Topic)后面的语法重点(Grammar focus)以及习惯用语(Useful expressions)。遇到疑难问题可参看课文注释(Notes to the texts),将自己无法解决的知识点作为疑点、难点。在预习时,要做好笔记,并在书上作记号,标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在上课时认真听讲,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要关心、爱护、尊重每个学生,做到一视同仁,不可有偏爱现象,否则学生就会产生反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主要动力,对提高课堂效益是至关重要的。师生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起学生极大的热情去参与。教师应注意提高自身素质,用自己的身心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激情去感化学生、用自己的热情去感动学生,使学生和你协调一致,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重视语音训练,打好语言基础

对于七年级学生,教师首先应着重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初学英语的学生,一般怀有好奇、兴奋和期待的心理,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应向他们介绍怎样打好英语语言基础的方法。

1把好语音关。这是学好英语的基础。要学好英语语音,首先要学好国际音标,认真听老师的发音或听正确的录音。听清楚了,就要大胆开口、反复模仿、耐心纠正,直到发准音为止。不要怕错,开始模仿时不可能很正确,只要认真学而又有耐心,没有学不会的。

2抓好词汇关。词汇学习是贯穿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新课标英语教材虽是零起点,但词汇量很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教师的授课质量,因此对词汇教学应该有足够的重视。

(1)利用字母和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掌握单词的拼写形式。

(2)利用电教媒体教单词的读音和词义,或在具体情景中教单词、学单词。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的最终日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那么,如何在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呢?我认为,在英语课堂中我们应该利用七年级学生好新奇、好活动、好游戏、好表现自己的特点,围绕教学的重点开展多种新颖有趣的活动,创设出各种真实或贴近学生平时生活的情境,要尽量利用教具和实物,进行以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真实或逼真的演习。如把讲台当作货架,把一些文具放到上面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练习等。

通过练习,使他们感到交际对象就在面前,能变枯燥为生动,变乏味为有趣,实现语言知识和技能与学生的情感同步发展,使英语课堂成为学生用英语开展交际活动的场合。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得有兴趣、有成效,而且能真正学会运用英语。教师是学生交际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欣赏者,这样才能保证英语交际活动的有效性,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五、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通过人们的学习和实践而不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此举个例子。在教"there be"结构时,我课前把一些塑料水果和玩具动物装到一个袋子里。上课时,我指着袋子说:There are some things in the bag.What’rein it?Who can tell me?Please put up your hands.(我边说边用手拿出袋子里的东西)这时学生的思维就开始活跃起来,他们会迫不及待地说,“Some apples.”“A ba-nana.”一个个展开联想,答案不一,众说纷纭。如果说对了,我就说:“Yes,you are right.There’s a/an.in it/There are some.in it.Thank you.”如果说错了,我会说:“No.Guess again.”如果还是说错了,我就说:“Thereisn’t a...in it./There aren’t any.in it.Thank you a11 thesame.”通过反复操练,学生对“there be”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我把玩具动物拿出来,让他们就自己=15桌上的文具两人一组用“there be”结构进行练习。我走到旁边作些指导,宽容地对待学生,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们会取得进步,同时注意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处于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

六、重视单元检测.保证新课标英语教材的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每讲完一个单元,就要列出该单元重点,让学生提问,由教师集中解答,同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单元测试。测试题分两部分:听力部分(包括听录音选画面、听句子选答语、听短文选答语、听短文填所缺单词等);笔试部分(包括词形变化,单项选择、完成对话、完形填空、短文阅读理解、看图写话、看图回答问题等不同形式的检测),教师对单元测试认真批改,从检测中发现薄弱点后再进行讲解,加强训练,保证语言技能的全面提高。

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的,教师应对测试提出具体的知识、技能、技巧和能力各方面的要求。知识方面,要求学生全面地、系统地掌握每个单元的基础知识.尤其是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四会”内容,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词汇、语法知识在语言技能方面体现出来;技巧方面,要求学生在技能基础上,循环往复,达到对技能的熟练掌握,使技能的运用向自动化发展;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技巧的基础上.要有综合运用的能力,即能把三者结合起来,为交际运用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施新课标 探究新教法 篇4

一、实施新课程标准, 树立新观念

首先, 新教材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思想, 即将知识教学思想转变为能力教学思想,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其次, 新教材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不应该采取单一的讲授法, 而必须借助新课程标准发现和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

要想达到这一要求, 教师必须从根本上实现五个转变。第一, 在研究焦点上要从教什么到如何教转变, 从学什么到如何学转变;第二, 在教学观念上要从重语言知识传授到知识与技能并重转变;第三, 在操作方法上要从单纯的机械操练和语法讲解到注重培养、训练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转变;第四, 在教学模式上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模式转变;第五, 在教学手段上要从以前的黑板加粉笔的模式到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转变。

由此可见, 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分析, 对学生的需求和水平进行分析, 并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补充和调整教材的内容, 研究如何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 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和任务。

二、实施新课程标准, 探索新教法

(一)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中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首先, 从学生参与教学着手。传统的教学观总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知识为特征。而新教材要求师生相互合作, 给予学生自我调控、自己做主的机会, 学生可按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完成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和学生建立平等、愉悦的情感,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其次, 教师指导与小组活动相结合。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加工为既有可操作性, 又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语言学习任务, 需要课前做大量认真、细致并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因为成功的教学活动取决于教师良好的组织和学生对教材目标内容方式的理解。所以, 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 使小组活动生动、直观、形象、新颖, 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既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又能控制课堂教学节奏, 一举多得。

(二) 改变以往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 体现自主性、真实性

新教材内容丰富, 设计多样, 语言素材比较真实, 富有时代气息, 所涉及的课题也比较贴近生活, 紧跟时代的步伐, 如旅游、体育、高科技、环境保护、交友、文学艺术、影视等, 而且学生对大部分的话题有所了解, 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 在使用教材时, 教师绝不能禁止或绝对处理教材, 而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灵活运用教材。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调动学生的意识, 启发学生自己所掌握的相关背景知识, 这样才能让学生利用各种想象力有意识地参与课堂, 从而把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来使用。

比如, 高一第一单元的话题是Friendship, 我利用Warming up设计了两个问题:“Do you have a good friend?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friend?”由于刚刚与初中同学分开, 许多学生十分怀念自己的好朋友, 这样的问题恰恰问到了他们的心里, 所以学生普遍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最后大家不约而同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Friendship is very important.We need the help of our friends in life.我接着问道:“What will happen to us without friends’help?”这时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想到了许多可能遇到的困难。于是我因势利导, 开始了课文的理解。之后, 学生很快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又问道:“What will you do to survive on the island alone?”通过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都感到在新的环境里, 我们还需要新朋友, 于是我让学生写一篇短文:My neighbour student, 通过写这篇短文, 促使学生去了解自己的邻桌。待到本单元临近结束时, 我又组织学生做了一个小游戏, 即让学生根据本班某个同学的特点写个谜面, 请大家去猜, 结果学生纷纷踊跃参与, 大部分学生都用了3~4个英语句子描写一个同学的生活特征或学习上的特点, 有的甚至准备了好几个谜面, 其间不乏笑话幽默, 整堂课大家都很轻松。

事后, 我发现这个小游戏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促进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友谊, 训练了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也让学生发现学习英语是有用且有趣的。

(三) 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以多媒体优化组合构建的课堂教育模式, 是心理学的感官原理理论应用于英语教学的一种实践活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不适应时代的快节奏, 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多媒体优化组合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常常能使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变得新颖而引人入胜。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调动学生的意识, 让学生有意识地参与课堂教学, 把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来使用,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宗旨, 推进素质教育。

综上所述,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 我们应转变旧的教材观, 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 认真领会课程改革的理念。只有这样, 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的思路, 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和社会要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琴.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J].青春岁月, 2012 (12) .

[2]黄艳琼.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英语教学之浅见[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 2011 (11) .

[3]霍连义.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方式[J].学周刊, 2011 (15) .

[4]陈亚丽.新课程下高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设计[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 2007 (6) .

[5]赵丽芳.新课标下如何搞好高中英语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 2009 (21) .

[6]顾正广.新课标下江苏牛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互动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 2011 (50) .

学习新课标心得 篇5

我和同事陈婷婷分三次到(11月28日、12月5日、12 月12日)安贞里第一小学,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发现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较大的调整变化。通过学习,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该如何在课堂中实践新课标的精神也有了更多的思考,不管是“识字和写字”、“阅读”、“写话、习作”还是“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2011版的新课标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下面我将这次学习的体会总结如下:

新课标更加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学生是独立的有思想、有主见的行为个体。老课标低段口语交际板块,要求学生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但新课标将“精彩情节”改为“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虽然只有几个字的差别,但这番改动非常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感受和主观意见。老课标所谓的“精彩”是教师或教参已经定位的东西,在学生看来,教师所谓的精彩也许平淡无奇,因此在复述时,难免失去兴趣。而新课标让学生复述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都可以,摆脱了教参教师的束缚,给学生最大限度自由选择的权力,学生感觉被尊重了,因为学习起来更有积极性。

新课标构建的新课堂,是一个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情感得到宣泄,知识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的艺术殿堂。我将带着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把它付诸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新课标还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本标准还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要求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可见,新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于2012年8月24、25日参加市教研组组织的《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培训活动,从中受益匪浅,感受很深。对小学语文课程有了更多的认识与了解,对自己的教学观点和做法进行了反思,接下来,我来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语文课程标准概念的深化

时代在变化、进步,在变化与进步的同时,小学语文教育也有一些改革。十年的课改实践,为语文教育提代了丰富的经验。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更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书中,对阐述课程性质里也有了更多的变化,如在“前言”中“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将“语文”改为“语言文字”更为确切。除了字面上的改变,课标中还加深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特别突出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凸出语文教学由“人文唱主角”向“语言为中心”转变。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二、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变化

在对课文课程方向有所认识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也有所改动。课程目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主要目的在于语文素养的提高。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加强对创新与合作精神。

在对不同年段教学也有小小的变化,如第二学段(3~4年级)识字与写字版块中,对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这与原课程标准中2000个左右会写汉字中,足足少了400个左右,对比原课程,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识字、写字量要求有所降低。因为过度书写对小学生的身体发育会造成危害,新课程在这里体现以人为本,考虑学生的心理和身理的健康发展为主。所以减少写字量,这对减轻学生的负担,降低教学难度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方法的要求

在教学方法上,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一些新的改变。比较明显的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寻学生掌所致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与此同时,在教学中努力全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别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注重。在对教学方法中具体要求如下:

1.关于识字与写字教学

识字与写字就中、高年段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教学中,应注意儿童的儿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生活经验。不仅如此,要运用多种趣味的识字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多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注意拼音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2.关于阅读教学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的同时,还应沉浸在其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有所思想启迪。教学中,不应以教师本身对文本的分析评价来传递于学生,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而是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多元化、多角度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一定要远离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有感情的朗读”是朗读中的要求,学习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且自然。阅读不单单是读,还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不能死记硬背的方法。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开展有关的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3.关于写作教学

我们知道,写作题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想于去写,乐于去写。新课标再次提出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写于生活,从而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作为教师,为学生的写作应提供有利条件,尽量甚至不要对学生写作进行束缚,鼓励自由表达为主,但不是放任自由,在平时练笔指导中,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但是学生自主选题。

其实写作是与阅读、口语交际、日记教学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利用丰富的写作形式,利用信息与网络化的优势,增强学生创造性的表达,提高其写作能力。

4.关于口语交际能力教学

应该说从小学一年级时,教材就开始针对学生训练说话能力,在新课标中就明确表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经的必备能力。口语交际就是听和说互动的过程,在交际情境中才能更好地使学生进行,轻松、浓郁的交际情境才有能使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内心想说的话。然而题材,就是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让学生有话说,乐于说,教师在其中只担任倾听与引导的角色。

以上就是我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在新课程里还有我们要深入学习的精华。我们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进步。

学习《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嘉积镇华联小学 吴清燕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语文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4、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思品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按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总结 大致坡中心小学 钟丽容

在8月24.25日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参加了2012年海南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培训。通过本次培训学习,收获甚多。在这里,我们聆听专家讲座、反思教学实践、交流心得体会,匆忙有序,受益匪浅。综观新课标,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课程性质明确定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对于“语文课程性质”这一原点、核心概念的科学、明晰、统一的阐释,衍生出一系列自说自话式的、无谓的争论,使语文课程的研究和实践陷入了误区和混乱。现在,理论研究者普遍倾向于认同将“言语性”作为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最核心、最本质的属性。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习得”,因为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包括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两个方面)。新课标以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性质的共性是“综合性、实践性”;独特个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定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言文字运用”仅在前言中就出现了四次。新课标从“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规范、能力等角度进行了全面论述,而且将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思想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这是实验稿中所没有的。这些论述,表明了语文课程应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加贴近了语文的本质,学科特点更加凸显,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和明晰。这对于切实纠正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凸显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多读、多写、多积累

在前言部分,新课标将原来的“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改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并在课程设计思路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究竟有哪些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呢?当历经十年课改的种种探索之后,人们静心思考这一问题时忽然发现,原来这是一个似乎早已有明确答案、本应不成问题的问题。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文字为核心,必须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具体言之,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学会观察、思考、表达。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作进一步强调,并提出“多读多写,日积月累”“体会、把握”等具体方法,这恰恰体现了对母语教育特点的正确、科学的把握。

此外,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是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感悟、以统一的解读取代多元的思考以及集体讨论多、个人阅读少的现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新课标还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

新课标提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同时,首次明确界定了“有感情地朗读”。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最主要的目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突出了“自然”的朗读要求,非常具有针对性。

三、高度重视识字写字——识字减数量、写字提质量

就语文教学而言,有的教师认为指导学生写字是软任务,不但每周上一节写字课形同虚设,就是识字课中的写字指导环节也常常是指导多、练写少,学生真正写字的时间少得可怜!有的教师教学中习惯用播放课件指导写字,即使有教师板书范写,其书写水平也难如人意。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第一学段,新课标已将原来的“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将第二学段的“2000个左右会写”减少为“1600个左右会写”。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级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第三学段的硬笔字还增加了“力求美观”的要求。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识字写字“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新课标还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本标准还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要求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可见,新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在培训中,聆听了专家解读新课标,习得了在新课标下阅读教学新理论和思想。阅读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语文教学思维的原点和终点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让语文课回到语文本身,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重视在优秀诗文的诵读中培养想象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学生终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具体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知道阅读教学强调多重对话,对话是多元而又开放的。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新课标不仅强调学生主体,也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学习新课标 迎接新挑战 篇6

一是去年11月初,笔者在广州出席了全省高中语文教学研讨会。该会议主要就各地使用新教材的情况进行研讨,会上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另一次会议是在去年12月11日下午,清远市督导室的领导应邀前来我校指导工作,并为我校全体教师以及我市部分中小学校的领导作了一个关于“创建等级学校专题工作”报告。该报告高屋建瓴,全面具体地分析与阐述了创建等级学校的形势及要求。其中令我最为震惊的一点,便是他毫不隐讳地指出目前我市教育教学存在的差距,认为我市目前的教育步伐不仅与珠三角有较大差距,甚至在本地级市来看,与东部的县区市都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所使用的教学手段,也反映在教学观念方面。正因为如此,我总是忐忑不安,我认为现在应该是我们认真反思的时候了。我们应该深切地感受到目前所面临的危机与挑战。我觉得目前我们主要存在着这些不足。

(一)教学信息不畅通。如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各学科推出课程标准的有关情况以及新教材的实验情况,我们有很多老师了解很少,甚至一无所知。由于跟外界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只能独自关起门来干活。

(二)教学观念滞后。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不少教师只能按照自己一贯形成的思路进行教学。习惯于偏重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发展。

(三)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手段多数停留在传统的“一本教材,一张嘴,一支粉笔”上,课堂容量少,教学效率不高。

(四)互相学习与深入研究探讨的氛围不浓。

针对目前存在的不足,我认为除了注重改进教学手段,如充分运用目前学校提供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扩大课堂教学容量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注重加强与外界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在学习方面,我认为现在极为迫切的一个学习内容便是深入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本学科最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做到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切实更新自身观念,以实际行动迎接新的重大的教学改革浪潮的到来。因为从2004年秋季开始,我省全面推行新的课程标准,即在全省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现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及有关情况作简要的概述。

首先,谈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产生并非偶然,它是在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指导下,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具体部署,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深入讨论,反复征求意见和修改,于今年初制订出来的。其产生的大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需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种新的挑战,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首要战略对策,把建立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看成是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保证。把今天的教育看作是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

2.提高国民素质的迫切要求。我国确立了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就必须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包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三个方面。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就是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才,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也都能够成才、都能够成功。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平均发展,更不等于学生学习成绩门门优秀。在未来社会中,全面发展并且学有所长的复合型人才,其社会适应性和生存竞争能力更强,发展潜力和成功的几率也更大。人无全才,要“扬长”,而不能只是“补短”,求全责备有可能导致平庸,鼓励学生在某一方面冒尖,也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暂时落后。“合格加特长”就是有用之才。主动发展就是要培养健全人格,保护学生个性。过去我们习惯于“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现在我们更强调“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一个出色的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思考、学习、批判的本领,培养学生开拓新领域、分析新情况、迎接新挑战的能力。

3.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正在经历一场根本的变革,过去的课程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存在不少弊端,主要表现为“繁、难、偏、旧”。“繁”,就是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导致课程内容繁多、重复,有些内容甚至带有浓厚的繁琐哲学和形式主义色彩,不必要地加上一些形容词、名词,使简单的命题复杂化,难于理解,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难”,就是课程要求过高,教材难度过大,有些学科的内容过深,不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学生难于理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偏”,就是偏于知识传授,偏到考试科目上,考试出偏题、怪题,各学科缺乏联系,忽视了基础教育“广而博”的特征。“旧”,就是课程内容陈旧,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不能及时反映科技、经济、社会的新知识和新进展。1997年下半年开始的、在国内许多报刊展开的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使语文教育成了举国上下普遍关注的话题,语文教育界对种种问题的反思和社会各界参与的讨论,为语文课程的改革作了铺垫。

可见,课程改革是社会时代形势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直接体现着课程改革的精神,它具有培养目标新、课程要求新、课程结构新、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新等特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制订出来的,它直接体现着新课程方案的精神实质。它由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三个部分以及附录组成。其中前言部分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个方面;课程目标部分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方面;实施建议部分包括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以及选修课程举例两个方面。它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遵循着三个基本理念: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由上述可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顺应社会发展、时代的要求而产生的。它以全新的理念、丰富的内涵展示在我们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它那强烈的社会时代感,鲜明的学生发展观,无不强烈地震撼着我们每一位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它将作为我们高中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南。为此,我深深地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感到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历史已赋予我们神圣的职责,那么面对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我们应该做的东西很多,但我以为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逐步实现自身角色转变。课程改革是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新课标要求教师:1.必须有专业的学术知识。2.要有职业道德,有敬业精神。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要能够抵挡诱惑,育人先育己。古人说“智如泉涌,行可以为仪表者,人师也”。3.要有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必须有自己的教育理论,认识上的模糊,必然会导致实践中的盲目。同时,必须具有教育的能力,要了解青少年的特点。实践性来自对学生的了解。还要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判断推理的能力。4.要有实践综合能力。教师拥有的学历不等于能力,能否成材取决于岗位上的锻炼、训练。教师必须和学生一起成长,否则无法使用新课程,要与时俱进。同时,教师要不断的自我发展,可以这么说,不会自我发展就不会有生存的空间。为此,我们应该努力逐步实现自身的以下五个角色转变:

1.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3.由“一桶水”向“长流水”转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长流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4.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5.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与开发选修课、活动课,不断丰富与完善教学内容。新课标要求构建一个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强调“合格+特长”。为此必须切实加强对选修课、活动课的研究力度。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自身的实际,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结合语文学科优势,认真组织一些与选修课密切相关的活动课。例如,在“诗歌与散文”选修专题课方面,可以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在“语言文字应用”选修专题课方面,可以举办学做节目主持人、给初学普通话的人正音、开设文章病院、举办语言的疑难杂症征答活动等。在活动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学习新课标,“活”用新教材 篇7

关键词 新课标 新教材 教学

新课程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所编写的旧教材,过于注重知识编写,其逻辑严密、高度抽象概括、知识环环相扣,使学生感到惧怕。而在新课标的观念下所编写的新教材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教师只有善于发掘出新教材优点,转变教育观念,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材 ,结合我本人二十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认为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下,我们教师要学习新课标,把握新教材,“活”用新教材。下面从新教材具有的几个突出的优点着手,进行教学。

一、新教材从学生的身边出发,确实把知识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材每一章开始,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引入,体现整章的核心,而每节课开始,也安排生活中的例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学会观察,教育学生记住“处处留心皆学问的信条”。生活中溶液浓度配比问题、储蓄利率问题、工程问题、投币问题等都是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譬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材创设电影院的情境。在电影院内如何找到电影票上所指的位置?此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先看第几排再看第几号,而有的同学说还要看是几楼(因为有的电影院是两层甚至是多层的)这是每一位同学都很熟悉的,即使平时考试成绩很差的同学也不陌生,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此时教师作适当的鼓励,学生的热情就更高了。并顺势引出,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中的”6“和含义有什么不同呢?从而导出新知识,如果将”8排3号“简记作(8,3),那么”3排8号“如何表示呢?(5,6)表示什么含义呢?这样的引入学生学起来不容易混淆,应用不着教师费心的讲解了,只需作适当引导,归纳就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又如,学习旋转知识中,举出生活中钟、车的方向盘等,观察它们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从而导出旋转的概念,化抽象为直观,教师点出有的知识虽然抽象但有可直观理解,消除学生对几何知识的恐惧心理。

二、每一章节基本上都按排了“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的内容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在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教师按照教材编排上述的内容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體现教师组织学生主动获取、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学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时,教材设计了“想一想”在笔直的铁轨上,夹在两根铁轨之间的枕木是否一样长?教师不要急着下结论,给出定理,而是组织学生展开思考。有的学生认为不一样长,因为当铁轨的宽度不一样,那么夹它们之间的枕木就不一样长了;有的同学则反搏说,铁轨是让火车行走的,而火车的两边的铁轮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也即它们的距离是不变的,要是铁轨宽度不一样,火车就会出轨造成事故。此时课堂成了学生的辨论台,然而教师作适当引导,题目的前提是在笔直的铁轨上,不用考虑转弯时的变化,学生一点即明。同学们开心的笑了“哦!”,“我早说了吗!”等声一遍,再转入下面的学习就从容多了,也体现了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和掌握知识。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交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学生举出多种多样的例子,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材的实例多、实物图多

化深奥为浅白,化抽象为直观,降低了教师“教”的难度。 传统的数学教材即使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么深奥的数学呢,它们有用吗?”而现在教材列举了很多实际的例子,不用教师费心说,学生看题或在学的过程中已感知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九年级下册“船有触礁的危险吗”这一节内容,它是利用三角函数知识求路线或物高的内容,本是难度大而又枯燥无味的内容,但因其实例,学生生活中会应用到的知识,学生很感兴趣,并且再加上美丽的实物图,把学生感官也调动起来了,学的劲就不用说了。而教师也不用把知识“形象化”了才去让学生理解,相对来说教师讲授的时间少了,学生学的时间多了。

四、教材课后编排了大量的“读一读”环节,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点延伸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上一篇:高职无机化学教学下一篇:文化内涵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