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2024-09-08

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精选8篇)

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1

暑期新课标培训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

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2

一、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对象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必修课, 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追求目标, 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于在同一主题下, 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 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 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一些思维灵活但缺乏学习主动性或踏实精神的学生, 他们在学习成绩上的落后, 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与评价标准与他们的认知风格和个性存在差异.而恰恰是这些学生对于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很感兴趣, 只要我们进行适当的引导, 帮助他们运用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研究性学习在自由活动中积累生成的思维表征图式, 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个体的数学潜能, 触发学生潜能的发挥,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会具有创造力.因此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对象应是全体学生.

二、研究性学习的发展认识

基础教育阶段在高一年级开始开展研究性学习, 许多学校对此采取先让学生提出相应的研究性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结果是使许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研究性学习, 需要有学生的创造性, 对生活中的现象要敢于质疑, 由此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研究性.长期以来, “应试教育”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而不是去启发学生对现象提出质疑, 甚至有时消极回避学生所面临的困惑.从而学生无法进行研究性学习.例如, 在人教版的第一册 (上) 数学教材中提出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 就需要学生事先掌握相关知识, 要有对事实的质疑性.在一些封闭学校, 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自然和社会, 他们的大脑里装满了概念和法则, 到了高中, 许多学生没有了质疑的习惯和研究问题的冲动, 向老师提出的问题多是“某某题目怎么做”.由此学生的创造性应该从小就进行培养.

三、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认识

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从已开展的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情况看, 认真参加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学生, 基本上都没有影响数学学科内容的学习.由于开展课题研究的需要, “用然后而知不足”, 学生常常自觉地加深或拓宽与课题相关的数学学科课程的学习, 有的是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 更加加深了对数学学科课程的理解和热爱.因此数学研究性学习和现有数学学科教学两者之间, 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把研究性学习活动与课堂教学截然分开, 专设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 笔者觉得这种把知识和能力截然分开的教学模式是不科学的, 到最后往往会使活动流于形式.高一新教材集合这一单元中有这样一个例题:已知集合A满足准哿A哿{a, b, c}, 求这样的集合A的个数.一般地, 我们大部分数学老师在讲解这题时在讲解个数为n的有限集合A的子集的求法后, 给学生总结出具有n个元素的集合所有子集的个数为2n.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得到结论后会问为什么是2n.而许多教师会告知学生到高二学习排列组合时会证明, 现在只须记住这个结论.笔者认为在这里就可以渗透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先学习排列组合的有关内容再加以研究解决.这样学生在你的指导下,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又初步对另一部分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同时也看到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更重要的是学生主体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主动获取的成功体验.又如, 在进行“函数表达式”一节的学习前, 可将教材第62页的习题4先行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抛出,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这样的例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遇到.只要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对某些知识点作适当的引申, 向学生提出一些值得研究并且能够研究的问题, 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研究性学习的创造认识

“生活中处处留心皆数学”.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 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产生积极情感, 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新高中数学新教材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有六个, 在我们生活中更是有很多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比如:你在上课时坐在什么位置才能最清楚地看到黑板上的问题?在坐公共汽车遇到堵车时, 想到用数学知识尽快消除堵车的方案, 你在开、关窗户时, 窗户的面积与采光量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与数学有关.数学与生活是如此的息息相关, 让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并研究这些数学问题吧!

新课标的数学学习 篇3

关键词:思维;研究性学习;新课标

一、学生的思维

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高中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的;发展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然而,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在课堂上待我们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呢?”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同学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这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思维障碍,有的是来自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而更多的则来自于学生自身,来自于学生中存在的非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因此,解决好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增强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基础)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时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媒介点”时,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或经“校正”后吸收。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其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那么这时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如非负实数x,y满足x+2y=1,求x2+y2的最大、最小值。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如对x、y的范围没有足够的认识(0≤x≤1,0≤y≤1/2),那么就容易产生错误。另一方面学生不知道用所学的数学概念、方法为依据进行分析推理,对一些问题中的结论缺乏多角度的分析和判断,缺乏对自我思维进程的调控,从而造成障碍。如函数y= f (x)满足f(2+x)=f(2-x)对任意实数x都成立,证明函数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2对称.对于这个问题,一些基础好的同学都不大会做(主要反映写不清楚),我就动员学生看书,在函数这一章节中找相关的内容看,待看完奇、偶函数、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图象对称性之后,学生也就能较顺利的解决这一问题了。

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

二、学生的学习

研究性学习课程已作为必修课正式开始实施了,同时要求各门学科都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不在乎能不能取得什么成果或发现。美国在小学阶段就开展研究性学习了。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可以是有定论的东西(如定理、公式)也可以是未知领域,答案不确定、不唯一、丰富多彩都有可能,但提出的课题对学生必须有价值、有意义,符合学生实际。笔者曾对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生的理论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在此结合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谈点己见,以供同行商榷。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这将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满足學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研究位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初中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4

从数学新课标中,我们发现数学课标中要求并强调数学学科本身要注意的一些规律:实际问题数学模型,并最终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让学生懂得数学与生活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就是课标中提到的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要获得不同的发展;在课标中同时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全体、长久持续地发展。所以数学课程改革除了要注重数学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之外,就是要求实行人的教育,这与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数学课程的改革就是加强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功能,加强数学学科的学科育人功能。具体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授课过程中知识点的设计要少而精,做到重点问题重点讲解,且要举一反三,追本求源,瞄准知识的生长点。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及解题过程的总结及整理,并注意知识点的提炼与总结。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当好组织者。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学习,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这样培养学生对数学钻研并提高合作能力,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其次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一堂新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用学生感兴趣教学因素、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

三、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初中数学课程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四、初中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应是:课程价值的思考者、学科专业的播种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探究的协作者、资源保障的服务者、终身发展的示范者。我们可通过在汲取学生时代的经验的同时,通过在职培训、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参与有组织的专业活动来促进我们自身的专业成长。

在学校的教育改革中,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设计一堂课时,新课的引入,题目的选取及安排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

新课标数学心得体会 篇5

一、新增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

20xx年课标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新数学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进行了明确:“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让孩子知道数学可以解决身边的问题,增强孩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

二、学段目标更加细化

20xx年的新课标分为了三个学段,每个学段有每个学段的学业目标和评价标准。新课标分级更细更容易操作,阶段衔接也更加合理。学业目标和评价标准给了我们一线老师指明了方向,知道教学时要教什么,怎么教,教学的目标不仅要体现教学的知识,更要体现教学的育人价值。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6

吴起县 妙的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描述客观的事物与现象,寻找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主动的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搜集应用事例,体会应用价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搜集有关资料并介绍给学生,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地图用四种不同颜色区分地区、飞机设计等都和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社会已进入“数字化”的世界。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数学应用的具体案例,并相互交流。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我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百分数的资料,像商品标签各种成分的含量、存款利率等。再如,教学“认识千米”时,到图书 馆或网上查找世界最长的三大河流是多少千米。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发展,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四、创造应用机会,开展实践活动。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美国数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可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后,让学生做小会计师,在父母的带领下把自己积攒的钱存起来,根据银行的利率算—— 算,怎样存更合算,熟悉、掌握存款的方法和计算利率的方法,或者到商场购买打折商品,计算打折商品的总价。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

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7

一、改变单向教师传授,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阶段的教学, 由于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 他们的年龄偏小, 知识、经验的储备不足, 学生的学习尚不能完全进入到自主学习的状态中, 所以接受式学习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 我们要努力让这种接受式的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富有创意, 能深深吸引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让他们乐于接受。教师在备课环节就要注重让每一个环节都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用多变的方式给学生以新鲜感, 使学生在被动接受中依然能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首先,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多媒体课件以其音画并举、声形并茂的方式, 可将许多难于理解的抽象问题具体化, 或是通过给学生展示生活化的场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使学生于具体情境中去学习抽象的数学道理。如:在学习“秒”这一抽象概念时,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奥运开幕式场景中倒计时的画面;然后再展示新闻联播前读秒的镜头, 让学生于生活中的熟悉的画面中去理解和认识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其次, 教师可以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小活动、猜谜、讲故事等方式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在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讲一讲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找水, 八戒找了一个大西瓜回来。悟空说:“师傅口渴了, 分西瓜的二分之一给师傅。”八戒总想多吃点, 大喊:“西瓜是我找到的, 俺老猪得多吃, 我要吃八分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此去探讨一下, 到底谁吃得多。学生们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学习, 更容易进入到比较分数大小的问题探究中。

二、改变单向被动接受, 倡导学生动手实践

教学家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知识, 他提出了“做中学, 学中做”,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动手实践法学习数学。动手操作、亲自实践应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方式。有效的操作中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们在操作中更容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 他们喜欢动手操作, 在动手操作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动手操作中能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在动手操作中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 教师可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个胡萝卜和一把水果刀, 通过动手操作切萝卜, 让学生们先在头上竖切一刀, 得到长方体的一个面, 再横切一刀, 得到一个相邻的面;然后给两个面相交的边起个名字, 叫作棱;再切第三刀, 得到三个相邻的面, 这时出现了三条棱相交的点, 师生给这个点起个名字叫作顶点……就这样, 让学生在切胡萝卜的操作过程中亲身经历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 在游戏般的操作过程中, 学生们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

三、改变单向教师讲解, 倡导师生合作探索

新课程理念比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但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低, 这就需要师生合作去共同探索。教师要作为教学的引导者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者的双重身份去从事教学。如在学习“毫米的认识”一课时, 教师先引导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 并估一估大约的数字, 把结果填入表中以备对比之用;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测量, 当测量中出现不足一厘米的现象时如何解决问题, 这样自然地引出对毫米的认识;然后结合刻度尺去感受毫米的具体长度及与厘米的关系;最后在测量与计算中学会运用毫米这一数学概念。在这一学习过程中, 教学既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也体现出教师的科学引导, 由此可见, 师生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四、改变单向个体独立, 倡导学生合作交流

子曰:“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只有独立思考是不够的, 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特点并结合座位就近原则组成四人学习小组, 以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的相互启迪和共同探讨。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把自己的见解告诉给大家, 互相之间取长补短, 且让能者为师, 弱者为生, 生生互助, 共同进步, 这正是素质教育中的每个人都得以提高的具体体现。

总之,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 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 新教材仅提供一些简单的素材, 因此, 还要我们教师细心揣摩发现教学背景相关的素材, 挖掘课程资源, 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 日渐完善, 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 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 改变教学方法, 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的实施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 只要我们勇于实践, 不断探究, 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不断发生的问题。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从这句话中, 我们可以归纳出数学教学中适宜采用的四种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即教师生动传授、学生动手实践、师生合作探索、学生合作交流。本文就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这些学习方式作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贾秀霞.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引趣”[J].学苑教育, 2009, (9) .

[2]顾汝佐.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J].四川教育, 2007, (7) .

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8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自主学习;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76-01

每个学生都具有发现的潜能,由他们自己某种程度上通过组织和整理,进而重复人类数学发现的活动是可能的。数学课程应当推动这种潜能的开发,使学生通过提供足够的资源、空间和时间,有重复人类数学发现活动过程的机会。以下就学生主体性与自主学习的主要表现做如下阐述: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就是让学生想学、乐学。在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传授知识建立在对学生片面认识的基础上,而学生只作为接受的主体,没有形成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的培养,达到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因此,从教师方面,培养健全学生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尊重自己已有的经验,将丰富的现实情景引入课堂,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解题策略,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从学生方面,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它走出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使学生的求知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实现,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与幸福,从而变信心不足为充满信心,从而想学、乐学,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独立性相对于依赖性,在新课程理念中,学生的学习从应依赖走向独立。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性,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自主学习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从而有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确定哪些知识、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悲的,同时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概念,并且强调学生学习与方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些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其他什么东西,但是人却不能提供智力,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因此,培养学生愿意主动、独立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自主学习”确立了:“先学后教”的原则: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值得强调的是,就是在教师教的过程中,也依然要十分注重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会学、善学。

三、充分了解学生的独特性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塑造;不仅促进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较全面的发展,而且促进每个学生相对于他自己而言是最好的发展。

注重学生个性的素质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把学生看成一个理性,感性和灵性的“全人”,而不是吸收、储存知识的仓库或者专门应付考试的机器人。二是确认“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师不是教“教材”(书),而是教“学生”(人)。三是教师应了解、尊重、欣赏并发挥学生个性由因材施教达到人尽其才。

四是通过各种教学设计与措施,使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进而由先前成功的经验助长学生以后不断获得成功。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题,加强课堂练习,以达到掌握目标的目的。练习应分为三类:A类,课本练习题适应基础差的学生;B类,课本A组题,适应中等的学生;C类,补充练习,适应于优生。通过分层练习,使不同层次能学习均主动达标,体现了学生的独特生。

四、在学习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作为教师应关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上一篇:论软件项目的质量管理下一篇:毕业论文最后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