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024-09-22

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共13篇)

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1

新课标学习心得

暑期我们参加了济源市的新课标培训,开学后学校也响应课标改革的大好形势,我们在学校也如火如荼的开始学习新课标的相关内容。通过初步学习新课标,我有以下心得体会,教育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还要求教师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新课程标准下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我认识到人教版教材中,特点鲜明,那就是知识系统,重视知识的落实与训练。在新教材体系中,简单的模仿与机械的重复训练恰为所忌。所涉及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学习机会,展开科学探究。基于这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利用分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既然新教材不再过分强调教材的权威性和学术性,而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那么教师就不必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能质疑的。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学生是中心,一切围绕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这个中心进行。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材料,如教师用书、教学指导书、活动手册、学生基础训练、测试试题等,教材也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探究活动和高质量的“在线测试”、“挑战自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供教师去选择。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要创造性地选择和应用这些教学材料。

旧的教材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发挥空间较少,只要求教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只要求学生掌握课堂传授的知识,对于教材和教学任务来说,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很多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而新的教

学模式要求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选择、去创造。新课标中没有了知识点的特别具体的要求,教材中没有了非常集中的知识点,“教学指导用书”中没有了明确的重点、难点,难怪我们有时会感觉不知所措。

而我认为,要教好新教材,首先要研读国家新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改革的实质,领会教材意图,但这只是问题的一半,另一半则要从当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准确定位。

另外,教材中减少了明显的暗示性的、提示型的问题和作业,大大增加了的问题设计的开放性,甚至是不确定性,往往只提供广泛的背景素材,提供解决问题种种途径的可能性。这样做显然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而不是根据暗示或提供了明确答案,只让学生按照既定的思路思考,求得一致的答案。我认为教材中“反思交流”、“挑战自我”中设计问题的目的不在于得到何种既定答案,而在于鼓励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可能一百个学生会有一百种发现,有的对有的错,有的有道理有的无道理,但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如果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善于探索的习惯,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态度将使他终生受益。

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学生最大的变化就是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学习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主体性得到真正发挥。外在的表现就是对化学课产生了空前的兴趣。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化学好像不那么难了!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改变了过去“听、记、背、练”的被动状态。由于探究学习更具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探究“教室内外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一样?”的实验时,学生在选择收集室内外空气样品时,各抒己见,方法多样,然后争先恐后地作实验,当教室内的空气样品使二氧化碳迅速变浑浊,而室外的空气样品没有使二氧化碳迅速变浑浊时,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惊呼“开窗换气!”,教学的三维目标已经达到了!这不就是教育工作者盼望已久的场面吗?

在学习形式上,课程改革打破了一本书一本作业的多年一贯的僵化模式,变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学生不再局限于在书本上学习化学了,而是从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 的新理念。教材设计了许多“家庭小实验”“信息冲浪”,学生可以撰写化学小论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的学习形式丰富多彩,改变了过去作业的千篇一律。取而代之的是以小论文、小资料、小实验等。这些得益于新教材新颖形式的启发。

综合以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转变,我觉得新教材使教师讲的少了,学生活动多了:教师照本宣科的少了,研究教法的多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少了,课外实践多了;学生作业少了,作业形式多了。要求教师备课更应注意细微环节。当然,新教材带来的变化已经显而易见,但是,对课该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升

学考试的改革,中考不理想,其它方面再好也得不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承认。但愿教育主管部门早日出台新的评价方式!学习新课标最切身的体会就是教师教育理念和师生角色的转化!

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2

新课标的顺利实施, 要求教师树立全新的课程理念, 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性转变, 学生主动学习方式的培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 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 要适应新课程教学, 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 诚心接受, 热情投入, 有效实施并据新课程要求,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实现下列转变。“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育的本质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与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已在全国各地全面启动, 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学生主动学习, 应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

1.具有良好的基础

学习新知识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 学生便会应用已掌握的旧知识去探究, 学生的学习才有主动性。可设计成学生动手的趣味实验“空瓶生烟”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2.保持持久的动力

旧的教育观念, 在教学方法上是注入“满堂灌”, 让学生死记硬背, 处于被动地位, 由于题海战术, 教师陷在作业堆里, 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接受现代教学思想, 而教学思想转变的核心是对“教”与“学”关系的处理。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让学生真正成为的主人。只凭兴趣或好奇心去维持主动学习是很难持久的。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有意注意的时间不是很长, 学生很容易疲劳, 开小差。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应创设一些有趣的教学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 培养他们对化学的兴趣,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4.引进竞争意识

竞争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催化剂, 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能始终有意识地引进竞争意识, 强化竞争机制, 无疑将能使学生们把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求胜心人人皆有, 我们要合理利用学生的求胜心理把学习的主动性推向高潮。把竞争意识引入课堂教学中来, 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以主人翁态度, 在老师的引导下发自内心地去自主学习。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需要老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培养, 逐步提高。

三、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可从四个方面做起

1.肯定成绩, 培养热心

教师应对学生的成绩加以肯定, 并适时加以引导和点拨, 使学生能从实验的表面现象的观察深入到对实验本质的探究。不可否认, 学生素质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 有的学生思维速度慢, 有的学生思考深度不够, 不过只要学生主动去学习, 总会有进步, 这是难能可贵的。老师应该尊重学生暴露出的思维、提出的方案和解出的结果。

2.创造条件, 参与主动

要培养主动学习, 还要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主动学习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研究、探讨中来, 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这种参与需要老师的巧妙的调动和精心的安排。让学生和老师换位, 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要鼓励学生从事实践活动, 因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创新的源泉。

3.设问精心, 点拨及时

为了使学生的主动学习持续下去, 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 这此问题要有目的性、渐进性和思考性。学生在主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 由于考虑不全面, 出现障碍, 致使思维中断, 学习的主动性因而受阻。此外, 实验也可以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由学生来操作, 并由学生观察、讨论和发言。以此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 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效的条件, 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强大兴趣。

4.鼓励学生, 问题质疑

“沉寂”不完全代表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 学生和老师间毫无互动的课堂教学无疑是失败的。开展“问题教学”, 不仅有助于推广课堂教学新观念和探究性教学方式, 而且能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高级理解和智慧发展, 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主动学习中, 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说明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之中, 抓住自主学习中学生的疑问和困难, 这是使主动学习不断深化的一个重要前提。特别是一些学生敢于提出自已的想法, 提出跟别人不同的意见, 说明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为突出。如遇到学生对问题的质疑时, 老师一定不能斥责学生, 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应适当引导、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即使老师对某些问题不太了解, 也可和学生一起去探究。鼓励学生不断去想问题、提出问题, 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便油然而生。

四、在教学中的实践

“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 才是成功的教育”, 这是目前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理念。成长无法替代, 发展必须主动, 培养健全人格, 保护学生个性的前提是促进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地发展。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 内化的不可替代性, 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素质教育中, 教育的主战场依然是课堂, 如何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就成了教育的关键所在, 在化学教学中, 如何来激发、具体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呢?

1.诱导学生自己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一个有力手段, 不论是观察实验或操作实验都会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 我们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

可见, 实验确实是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动机的好方法。尤其是在我们设计一些学生自己上讲台演示的实验后, 学生的热情更高了, 但在整个高中化学中, 实验虽较多, 毕竟不是全部, 许多章节确实很难设计实验, 在这种情况下, 就是要靠教师的引导。

2.引领学生自己做

学生心理不成熟, 自己不可能独立地把握学习内容和方法, 也不可能有效地自我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 必须有教师的组织和指导, 新课程提出教师要少讲, 并非不讲, 教师要在学法上先给出一个框。

由学生自己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 记忆会更加深刻一些。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来自己设计实验, 完成实验。

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正确思维、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自主、自治、自理、自学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不是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被老师牵着走, 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 从而提高学生素质。

摘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 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 要适应新课程教学, 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 有效实施并据新课程要求,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实现转变。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与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

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8

一、 在新课标中强调学生学习品质的意义

新课标对于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看重对于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有着重要意义的。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由于化学课程的特殊性,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实验课堂,在实验中探究性实验又居多。学生能否具备良好的思辨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探究能力是决定学生能否学好高中化学的关键,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为了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这些品质将会伴随学生一生,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受益。教学过程应当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实际能力及品质的培养,"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够对于各类知识点及教学难题展开独立的分析,才能够在探究过程中找到最终答案,有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会真正有收获。

二、 学生难以展开自主的化学学习的原因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体现在学生进行探索性试验的能力。尤其是化学课程中有很多实验过程,很多知识及原理都是有赖于实验来验证说明的,还有很多知识是在探究性实验中被发现的。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能主动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性实验对于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经常能看到学生探究性的精神不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的现象。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思辨能力及探究能力,对于很多问题及现象不愿意多思考,这是直接导致学生难以展开自主学习的主要原因。

例如,在做验证氯气的漂白作用的实验时,实验过程中我想让学生通过一组实验的对比,能够探究性的找出氯气具有漂白性的真正机理,于是,我设计了几种不同的实验条件。实验一、氯气通入石蕊试液中-实验现象:先变红后褪色。实验二、干燥的氯气中放入干燥的含石蕊的纸片-实验现象:不褪色。实验三、干燥的氯气通过用水润湿的含石蕊的红色纸片-实验现象:先变红后褪色。实验四、在氯水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实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实验五、在盐酸中加入石蕊试液-实验现象:变红。经过这一系列的实验及产生的现象,我让学生充分进行对照,探究性的找出相应结论。学生的反应远没有我期待的热烈,很多学生的想法仍然停留在是氯气能够漂白石蕊,对于漂白过程中的深层次机理缺乏认识。

三、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措施

1. 让教学内容和生活联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与日常生活实际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联系有关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讲乙酸乙酯时可以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在做鱼时加点醋和酒我们可以闻到一股香味呢?可以让学生回家尝试一下。讲铝热反应时可以和学生讨论,铁轨在野外出现损坏时在没有电源的情况下是怎么焊接的呢?讲乙烯用途时可以举生活中实存的例子,刚买的香蕉皮是绿色的比较生,我们可以把香蕉和熟苹果密封在一个塑料袋中,几天香蕉就熟了,这是为什么呢。类似的这些问题还有很多,教学中可以先通过提出这些问题引发学生思维与探讨,然后再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阅读、分析教材内容并展开讨论,这个过程不仅能够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很好的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法提高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要注意启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注重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探究性教学方式在化学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发发表自己的观点,带领学生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究、寻找真理。不仅如此,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具備是学生能够形成自主学习品质的重要契机。

比如一次实验课,我要学生用希夫试剂、银氨溶液等试剂鉴别乙醇,乙醚两种无色溶液。按常规就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加入希夫试剂后溶液变红的为乙醛,另一种是加入银氨溶液加热有沉淀生成的是乙醛。但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又出现了两种方法:一个很喜欢物理的同学提出了第三种方法,就是用手握住试管,能沸腾的就是乙醚;一个平时对酒有所了解的学生提出了第四种方法,就是闻气味,因为乙醇有酒的香味。显然前三种方法着重运用了视觉空间智能与数学逻辑智能,而第四种着重运用了自然观察智能;四种不同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们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你很难说这几种智能孰优孰劣。想要让学生的探究能力能够得到良好的锻炼与提升,这需要教师不能用单一的观点去确定教学目标,必须使目标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从而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过程中对于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这对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很有帮助的。

结语: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应当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各种能力及学习品质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具备仔细的观察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及对于问题的分析与探究能力,学生只有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升才能够找到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够更好的展开自主学习。对于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培养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只有这样,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才能够得到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苏永平;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设计的新视野[J];新课程(教师版);2007年01期

[2]李彩珍;黄永江;高中化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微探[J];考试周刊;2008年04期

学习初中化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4

课标的内容核心是以科学素养和三维目标为特征的化学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构建主体导向的三级三维课程内容结构,用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生活”,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多样化评价。必然引领自己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变。学习新课标进一步认识到自己认知的浅薄,感悟到实验教学的落脚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可以去干事情,而不仅仅是在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实验教学的功能价值,注重学科素养的培养。

课标中提出了课堂与科技进步的理念,使我对化学学科进行重新定位。面对我们基层的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实现承载化学学科的功能价值。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是认识物质到改造和应用物质的科学,新课标教学呈现的情景素材的与时俱进,让学生认识到了化学与科技的关系。面对食品添加剂的泛滥和能源困乏的当今社会,我们应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物质,从过分注重学科系统经验知识的课程向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体现STS教育思想的化学课程转变。在青少年人格定性的中学时代,我们不能只拘于知识经验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给予他们批判质疑反思的机会。在教学过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来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化学新课标培训心得 篇5

太和六中 孙峰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有幸参加2016太和县暑期教师培训班。通过太和三中郭老师对新课标的认真解析,我感觉使我受益匪浅:视野开阔了、理念更新了,能力提升了,方向明确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更主要的是对新课程又有了新认识,体会到了一些教育教学的真谛。

一、主要收获

学习是紧张而忙碌的,但又是充实而快乐的,我们在享受“学习”这种乐趣。聆听专家的讲座,与专家老师近距离的对话,与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切磋,使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在教学理念、心理学知识、科研的方法、课堂教学的艺术、教研活动的形式等方面都得到较多收获。

(一)九年级化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更具人文性

九年级化学课程既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从化学的角度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的方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治理环境污染,又要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让学生在面对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够做出更理性、更科学的决策。这个标准更具人文性,从人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去编制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

1、科学素养理念。

九年级化学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贯穿始终。具体这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结果。为此要求新课程目标要体现人文性,内容上要体现社会性,教学上体现体验性,让学生在体验探究的活动过程掌握方法,形成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探究意识。

九年级化学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学生学习化学方式的转变,要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性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并通过亲身经验与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弄清了新课堂的本质和教学中的切入点,改变了教学中陈旧的观点

第一,课堂教学教学的本质是学生为主体,师生双向活动。通过开展平等对话、交流、勾通活动,实现师生的教和学的相长。改革教师表演为主的单向流程教学模式,创建学生全面参与的多种教学模式。

第二,创造性设置课堂教学情景。从生活经验,生产实际,原有知识质疑,出乎意料的实验,化学史,热点新闻,播放视频资料等中,创造性在设置课堂教学情景,深动地展示课堂教学。

第三,注重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引出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提供质疑,让学生在矛盾中感知其道理,认识真理所在,从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

第四,化学用语要准确,书写要规范。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书写,不容错写、别写的地方,这化学的学科特点的基础要求。

第五,课堂教学评价与分析,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评价与分析要从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教学方法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状态是否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面去评价和分析。

第六,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把学生如何获得知识转变为如何获得技能,就如古人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这个观念的形成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个观念的引导,在今后课程改革中尽管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挫折,但我会去探索、解决,而不是躲避,因为希望就在前面!

三、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通过这次培训,我收获很大,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不断的学习,提升自我。

作为一个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与教学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为此,教师在博览群书之外,还要做有心人,通过下面两种途径获取知识与经验:一是向同事学习,二是向学生学习。信息时代的一个特点就是社会成员获得的信息渠道多元化、即时化。在当今时代,教师真正需要的是虚怀若谷的态度,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知识和经历方面的欠缺,虚心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争取通过不断的学习,无论是专业技术还是思想意识都与时代同步。

2、把学生放在首位。

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化学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思想,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促使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使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把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注意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同时进行人文精神教育。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联系生活、社会实际,突出科学技术社会的观点,展示化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实行弹性教学设计,除遵照课程标准精心设计必学内容外,还要考虑拓展性课题等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以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3、注重学生实际。

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注重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对于概念的定义不过于强调严密性,改变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性的倾

向。加强学生参与力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探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科内容与社会相关内容相结合,化学知识与化学事实相融合,并融入学习过程、方法及价值观等,体现人文精神,实行弹性设计,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促使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结构上采用单元课题式,突出主题,并具有综合性,加强实验,并注重改革习题,赋予其新的功能。

4、重视学生探究性学习。

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5、加强反思。

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等进行的反思。应通过不断地自学反思,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要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学会反思技术,进行反思性教学,并让反思成为习惯,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一学,学习教育理论文章,以及别人的先进经验;二读,坚持读业务文章,读与校本课题有关书籍,掌握最新的;三写,写读书笔记、写评课记录、写读书体会等,教师是新课程的促进者,在培训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我要以主动的态度,反思的精神去努力学习,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素质。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自己对教学的责任心和责任感,我会很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更加努力地提高自己教学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素质,更好从事教育事业。

学习《新课标》体会 篇6

潜山县希望小学数学课题组

周源生

今天我校数学课题《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均衡发展》研究小组,组织了课题组成员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使我深深认识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教师只有彻底地“洗脑”,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深入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改变教师角色,在教学中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

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三、改变传统的评价,健全新的评价机制。

评价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交互化,继续坚持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长。

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7

关键词:教育技术,高中物理,信息技术,“整容”

2008年5月5日至6月5日, 我有幸受青海油田教培中心的委派参加了由中央电教馆领导, 青海电教馆组织的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获得“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网络课程主讲教师培训结业证书, 培训期间认真听取了韩骏博士的有关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精彩讲座以及中央电教馆王珠珠馆长的总结, 深有体会。现在将我的一点感想写出来, 希望与大家一起分享, 若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和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社会上普遍这样认为:老师要有一桶水, 才能给学生一碗水。老师永远要比学生强, 才能教育好学生。这种观点是否正确?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我想在大家回答之前先来解决另外几个问题。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如何更好的进行学科整合?学科整合是简单的整容吗?教育对于我们每一个老师来说并不陌生, 但是要想具体回答什么是教育, 什么是教育技术, 我想很多人就会感到不知道从哪里说起。在参加教育技术培训之前, 我也是认同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总是以为教育就是教学, 教学就是上课, 上课就是讲讲讲, 练练练。听了韩骏博士的精彩讲解后我才发现, 教育并不单纯就是上课, 是要有技术, 有能力的。老师就是具有教育技术能力的人, 所以并不是所有有文化, 有知识的人都能来当老师。这和社会上的认识又是一个矛盾。

要解决这些矛盾, 我们首先来谈谈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 它与施教者和受教者有着很密切的联系, 并不是施教者的知识水平越高, 受教者的知识水平越低, 教育就越容易。现在有的家长已经深有体会, 大学毕业的家长无法给小学的孩子做辅导!同样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 我深感自己肩上的压力, 因为很多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最头痛的就是物理, 有的家长就曾经告诉我说“她一辈子都没有学懂过物理, 物理太难学了”。所以我在教学中尽可能的简明扼要, 并且追求生动形象, 这样才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讲究方式方法和时间, 不是所有的课都一定要使用信息技术, 有的课勉强使用会让人感到很生硬, 适得其反。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 其效果取决于教师的具体应用, 而教师的行动是受其本身教育思想和理念支配着的。因此, 我个人认为, 搞好教育技术的应用, 关键在于学校领导要重视用正确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广大教师及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人员。

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已经成为除教师、学生、教材等传统教学过程基本要素之外的第四要素。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确实对优化教学过程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 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教育技术亦不例外, 由于不当的提倡和应用造成的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

目前, 在教育技术的倡导与应用中, 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1.学校只重视硬件建设和使用率, 忽视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在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 管理者忽视了为教师搭建交流研讨的平台, 没有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实践。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特别是以计算机网和卫星教育网升级、扩充为标志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推进, 为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 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 承担起知识传播中心和知识组织核心的作用, 创造了良好条件。比如有的学校为每名教师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 并规定每一节课使用多媒体不得低于规定时间。但在新教学模式推广前, 却没有有效地组织教师对应用中的思想理念进行学习研究, 造成了大部分教师把多媒体应用变成了表面文章, 出现许多弊端。就像一个演员在脸上涂了很多的色彩, 看起来很漂亮, 但是表演技巧没有发生任何的进步是一样的, 结果是适得其反。

2. 部分教师只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中技术方面的学习, 忽视作为教育技术重要部分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等内容的学习与研究。这样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真正需要就难以有效结合, 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益就不理想。这一部分教师勤于学习, 善于钻研, 对新技术特别敏感, 他们不断把新的技术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中, 却很少考虑这些设计会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什么不良影响。PPT因入门要求比较低、功能丰富、便于修改、表现能力也比较强, 是使用最广泛的教学课件形式之一。但是根据我的经验发现PPT适合展示例题, 而解题过程还是必须要亲自在黑板上逐步演示。坚决反对全程使用课件, 那样会造成学生视觉疲劳, 注意力下降, 从而影响听课效果。

3. 各级行政和业务管理部门只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形式, 而忽视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实质。往往在公开课、优质课评比中, 要求必须使用多媒体, 否则扣分。这是一种不良导向, 忘记了教育技术仅仅是一个辅助手段, 手段应为内容服务。于是课堂教学出现了泛技术化的倾向, 为得分而操作机器, 放弃了对教学需要而进行的深入钻研。

所以我认为要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要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才能采取对应的信息技术, 从而达到整合的目的。反对那种为了某些个人目的而进行的“整容手术”, 新课标学科整合不是单纯的学科“整容”!我们需要的是教学内在的本质的变化, 而不是做做表面文章。

参考文献

[1]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试用教材.《教育技术培训教程 (教学人员.初级)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第326页.

[2]引自王珠珠馆长的精彩论文.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分析.可参见王珠珠馆长的博客http://www.teta.com.cn/teta/portal/blog/html/diary/showlog.vm?sid=wzhuzhu&log_id=531997b219b410100119b7bb4b520016

[3]引自韩骏博士发表的论文PPT制作中值得探讨的几个方面, 可参见韩骏博士的博客http://www.teta.com.cn/teta/portal/blog/html/diary/showlog.vm?sid=hanjun-zj&log_id=531997b21a1b6753011a234aa530015f.

新课标中的化学实验 篇8

【关键词】化学实验;注重过程;处理好关系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2-0032-02

实验是实现化学教学目的的途径之一,由于“应试”教育,使化学实验被淡化成为“黑板实验”或“叙述实验”,从而失去了实验的真正含义。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应试”教学,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和事实的内在联系,是对学生创造性的摧残。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强调在课堂上强化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强化课堂教学的过程性,实验结果和过程并重;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知识,获得新知识。

1 注重实验过程教学

1.1 优化实验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作为化学教学的途径,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究过程。因此,必须加强实验操作过程的探究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操作实验,通过充分挖掘教学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层次性的实验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全程实验过程。

例如:在比较铝和铁的活动性强弱教学中。教材中是把铁钉和铝片放入相同浓度的盐酸中,通过看是否有气泡产生或者生成气泡的快慢来确定金属活动性的强弱。我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发现先放出气体的是铁,而铝要过很长时间才放出气泡,这样得出的结论是铁活动性强于铝,很明显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我分析产生错误结论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①铁钉和铝片的体积大小不同,导致与酸接触面积不同,影响反应速率。②光亮的铁钉无锈或经过油漆可直接进行反应;而铝不同,铝表面有三氧化二铝,因而与酸接触发生了两个反应,盐酸先与三氧化二铝反应,无明显现象,直到露出里面的铝再与酸反应,才看到气泡。所以反应看到气泡所需的时间比铁所需时间长,因此得出错误结论。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在设计铝与铁活动性强弱探究的这堂课时,确立了两个目标:①先让学生按照教材的方法动手操作实验,让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②组织分析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以及如何操作才能得出正确结论。③给出相同大小的铁片和铝片,并提前打磨光亮,再让学生进行这项实验,这样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④引导学生归纳,同是铁、铝与盐酸反应,为什么开始结论错误而后面正确?这样引出了定量和变量在化学课堂的研究,再设立定量和变量的有关练习题加以巩固。

这种学习方式优化了原定实验的操作过程,更强调实验性、参与性、开放性和探究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获得了发展。

1.2 重视过程观察,培养思维能力:实验中的观察是提出化学问题的重要途径,是验证化学假设和理论的直接手段,是发展思维和想象的基础,所以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要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过程,将目的性观察转变为思维性观察,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

1.2.1 学会对比观察,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化学实验中的对比观察容易让同学发现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抓住事物的本质。如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是蓝紫色火焰,但都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把这两种现象进行对比,可发现同是硫的燃烧,现象有所相不同,原因是氧气浓度不同,产生不同的现象,而结果都是相同的生成物二氧化硫。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到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产生的不同现象,而且对现象不同的原因也有了一定认识。再如:比较氢氧化钠和盐酸两种溶液的酸碱性强弱,可用pH试纸测出pH值大小,就可知两种溶液的酸碱性强弱,还可分析造成pH值不同的主要原因为是构成物质的离子不同。这样既抓住事物本质不同的原因,又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1.2.2 学会有条理的观察,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在化学实验观察中,有条理地进行观察,能获得准确、全面的观察材料,得出正确的结论和判断。

例如:用一氧化碳冶炼氧化铜,有两条观察思路:先整体观察,即气体发生装置+冶炼装置+检验一氧化碳产物的装置+尾气处理装置;再对主要装置进行观察,如冶炼装置、检验一氧化碳产物的装置。然后再回到装置的整体上来观察;另一条是对化学反应变化的观察,反应物(氧化铜的颜色状态)+反应条件+反应时发生现象+生成物。这样有条理的观察既能看到反应的细节,又能看到反应的整体,同时还能看到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2 处理好几个关系

2.1 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驾驭意识不能太强,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启发学生思考,不要让学生落入教师设置的思维定式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即假设“我是学生”才能预测学生在哪些问题上易出现偏差,努力架设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桥梁,充分发挥学生协作能力,这样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远远大于只凭老师演示或讲解好的多。

2.2 吃透教材研究学生处理好课时计划和单元计划的关系:过程教学要从全局出发,以一学期或一学年为单位把握教学进度,而不是孤立地以一节课来计算。学生的知识的获得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难点和重点与学生的实际程度形结合,将其在教学过程中突破,这就要因课的难易程度和随学生掌握的情况而异,进行快慢结合。有的课思维容量不大,不适合采取过程教学模式,就可以加快速度将课时挤出来,为以后过程教学的展开赢得时间,这样的过程教学在整个教师授课意识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目的。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9

一、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

我们教师应认真学习了解新课程的改革目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作为出发点,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作为一个居高临下的管理者。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都活跃起来,这一点也是教育工作中的难点。使他们初步学会了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从而喜欢上数学。

二、重视数学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真正让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得以应用,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学。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的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现象,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三、营造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氛围

一些学生在是数学学习中缺乏主动性、探究性,也没有预习的习惯。我们教师则不能单单地授完课,布置作业就行了,在当今的知识经济社会,学会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去学习,而不是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话题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我们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给他们一点提示,鼓励他们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推理、查资料、交流等方式解答。

四、让学生勤动手,真正体验数学

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学数学也不能一直光用耳朵听,要通过动手实践后才能激发学思维和想象。在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通过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一些学生的动手反应能力还是存在一定的弱势,缺乏这方面的锻炼。所以,我们教师应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训练。如在学习立体图形一章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棱、顶点、面数的关系,立体图的点面关系。我们可以举行一次关于正方体的动手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准备好材料,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同时要可以切开的。有农村生活经验的学生,大部分都可以想到充分利用土资源,将泥巴捏成正方体,再一一地进行实物指导,这样通过观察、交流后,从感观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加深了理解。

五、教师的教学观念要与时俱进

“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教学观,教师的角色已从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新课程的推行,适应了时代的潮流,我们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引导学生走出原有的传统模式,充分地使学生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真正转变学生的思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数学”为“用数学”,加强学生的数学基础,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六、重视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10

《新课程标准》中的六条基本理念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结合我国英语课程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是我们英语教学的根本理念。

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面向全体学生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英语课程应该是为每一个学生开设的。因此我们设计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当然我们也应该积极的创造条件,满足那些有更多学习潜力的学生的需要。同时在这一理念中必须注重素质教育,我们英语教育也因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体验语言的美,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要渗透情感教育。

理念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保证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整体设计目标贯穿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英语课程的九级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成为一个整体,不仅有利于不同学段之间英语课程的衔接问题,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性的学习。

理念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我们的英语教学要始终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来设计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我们教师的备课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授内容为主。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或误解:我的备课内容讲完了就是完成任务了,不管学生的状况。还有老师认为有效教学就是教的有效,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如何。这一理念要求我们要以学生的需要为依据。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是只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现有基础、学习潜能、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每个学生,也不能强迫学生学习单一的学习材料,我们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在设计检测练习、布置作业时都应该考虑学生的不同水平,可以设计分层作业、分层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理念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理念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理念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习体会:

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性。英语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我们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11

关键词:综合素质 转变观念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创新精神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化学实验教学的特殊教育功能是其它任何内容都无法替代的。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实验教学,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心理素质、智力素质和能力素质等。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下面就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1、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

传统的实验教学强调讲清原理,演示好实验,尽管也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训练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能否看清实验现象,能否明白实验原理,实验的难点在何处等等。《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看,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是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既要强调实验在训练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更要强调实验在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这也是化学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更高目标。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为达到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每个教学环节都要留有余地。能由学生动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包办代替,让学生亲自试验并解答;能由学生分析思考得出的结论教师就不急于下结论,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时间。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步骤,搞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一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手、动脑,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改演示实验为协同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的演示实验往往因为可见度不够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使看不清楚的学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适应《新课标》实施合作学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应最大限度地将教师单独操作的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参与操作的协同实验,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共同完成,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学到的制取、收集气体装置、验纯方法、气密性的检验、给物质加热的基本方法、有毒有害气体的防护及处理、正确连接仪器装置、规范使用仪器等技能,都是一个合格公民应有的基本劳动技能,都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而验证性实验只能单纯地限于模仿、重复教师演示过的实验,缺乏一定的难度,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会挫伤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知识的积极性,阻碍学生亲自探求未知奥秘的行为,造成学生实验时不认真操作,不认真观察现象,不能发现问题,学习不到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新课标》将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就是要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获取转变为主动探究。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能突出实验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学会研究与探索的方法。如同学们在做实验时发现,将镁条放人某氯化铜溶液中,镁条表面有气泡产生。对这一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设计了以下探究方案进行讨论:(1)甲同学推测该气体可能是氢气,并收集气体用点燃法检验;(2)乙同学猜想该氯化铜溶液呈酸性,并用pH试纸检测;(3)丙同学用锌与该氯化铜溶液反应,观察是否也有气泡产生-------这样,整个实验就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行设计,独立操作完成,既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又包含了创造性思维训练,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技能和实验技能,又学到了科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5、积极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

《新课标》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一点应反映在化学教学的全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化学课外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超越的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多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发动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寻找身边的化学,使其成为自己实验的研究内容,动手、动脑,长知识、长能力。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全面开放实验室,使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特别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新的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进行一些小实验,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疑问,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他们养成用实验来探 究未知,大胆质疑,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

充分践行新课标,重构化学新课堂 篇12

一、利用生活资源,重视生动形象化教学

化学知识具有明显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强的特征, 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长发展时期。这就需要努力践行新课改,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开始, 把理论性较强的课本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易于接受。例如:在教学“溶液”中的气体溶解度这一内容时,某些学生对气体溶解度、压强与温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时不能理解。于是提出问题:在夏天给雪碧开盖前为什么总感觉到瓶盖是硬硬的? 在开盖后为什么雪碧会自动喷出来? 对于这个问题有学生认为这与瓶内液体压强有关,也有学生认为这与空气的温度有关等。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 便讲述溶解度是随着空气的压强增大而增大,相反也会随着压强的减小而减小。在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夏天我们喝完汽水之后会打饱嗝? 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个问题:原来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从而在体内变成气体排出,因而会打嗝。这样就把课本中的理论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从而化抽象化为具体,学生感到有趣。

二、利用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实践活动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化学实践活动的最好方式是让学生做实验,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从而培养缜密、敏捷的思维。做实验的最好场所不是教室,而是化学实验室。化学实验室里有专业的设备与仪器,也比在教室里进行实验更有氛围。当今的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提倡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需要学生亲身参与实验,自己动手,设计步骤,观察过程,思考问题,探究科学原理。例如:在探究“氧气的性质”的实验时,学生可以通过探究蜡烛燃烧实验得到可燃性是氧气的重要性质的结论。长期做实验可以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而在一次次的实验步骤中可以锻炼出他们周密安排、充分准备的良好意识,随着化学实验的深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对初中化学的理解也会更透彻与清晰,学习化学的兴趣与日俱增,学习能力自然水涨船高。

三、重视探究学习,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这门学科的研究离不开开展各种化学实验, 而传统实验一般都是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这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只能根据老师总结的现象得出结论, 没有自己的探究过程, 不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更谈不上提高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增强实验的探究性,从而实现新课改倡导的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 应”时 ,传统实验 都是由教 师演示 ,学生只是 根据老师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根本无法真正判断氧化反应的过程。由于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在实验过程中还不能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改进化学实验中的演示实验, 尽量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动手的探究性实验,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经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观察实验并从中分析现象、总结经 验 ,从而达到 实验探究 的目的 ,进而提高 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四、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人类当前与未来的一项全球性战略课题。初中化学新教材十分注重有关环保问题的阐述,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关环保知识。例如课本中介绍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无意识地破坏臭氧层的,以及酸雨的形成、温室效应、白色垃圾、土壤及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还讲述居室中常见的化学污染及其预防措施, 在选修课本中讲述生活中常见污染物及其防污染办法等。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环保教育贯穿到教学中,让学生明白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样学生就会明白环境的重要性, 也能真切地体会很多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对人类生存带来的巨大危害, 人类只有通过自身的改变才能避免各种化学因素带来的环境污染。所以,每当学习到与环保相关的知识点时, 都应该通过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这样不仅能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而且能拓宽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视野。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是基础,在通过化学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学习化学的意义,从而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五、重视学习体验,密切化学与生活联系

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化学教学要引导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 让学生在联系实际生活中体验化学这门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对化学知识产生兴趣是学好化学的前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与课本知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分析、总结各种化学现象与规律, 同时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以激发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从而深切体验到化学知识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例如:铅笔与金刚石这两者的主要组成元素都是碳,但是它们硬度有天壤之别;煤与石油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能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节约利用这些能源?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如何开发新能源? 还给学生介绍人类如何开发新能源的例子。如用植物油代替石油的办法;美国科学家研究如何利用人体能等。在学习了p H值知识后,就让学生学会用试纸测定家庭中常用的食醋、洗发精等的酸碱度。通过对这些常识性的化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学生体验到化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感受到化学这门学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13

通过对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2001版是这样描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011版则作出如下描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识字与写字

新课标规定,中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九年里,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不过,和老版语文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对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有所降低。

一至二年级的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在老课标中,一至二年级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是800到1000字。三至四年级学生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事实上,在老课标中,要求这一年级段学生会写2000个左右汉字,在会写字数量上,“新课标”减少了400个。

虽然低年级和中年级在会写字数量上的要求降低了,但对于中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多识少写更合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会写字量减少了,但“新课标”对写字的质量要求提高了。一至二年级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规范、端正、整洁。三至四年级就要求学生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并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到了五六年级,则要求硬笔书写楷书整齐美观,并有一定速度,同时能用毛笔写正楷字。对于初中生,则在硬笔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会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并能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之美。

为了能让各个学段的学生达到书写的要求,语文“新课标”还在第三部分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求,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小学1-6年级,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提高书写效果。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不断变革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发展知识规律和原理、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是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并不断发复地有意识地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活动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上一篇:房屋拆除合同042下一篇:招投标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