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2024-08-18

化学新课标心得体会(共10篇)

化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

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马圈子中学谷春娇

在仔细研读新课程标准之后,作为新教师的我有一定的收获,尤其是在师生角色的转变上: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这种角色,导致老师上课一言堂,学生因角色的被动而导致学习缺少主动探究的兴趣,课堂沉闷。

新课程理念的新型教师应变主角为配角,做学生的朋友;变教学为导学,变演讲为参与。学生要变配角为主角,积极发言,大胆质疑,参与讨论,主动探究。这样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必须要思考,怎样做才能让自己适应这样的角色转变,让学生更能适应这种转变,我认为要实现这一转变,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尝试:

首先要从主角的占位中走出,走近学生,融入学生之中,多与学生交往,多创设空间和他们沟通,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师生民主平等关系;其次就是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善于倾听学生,搭建师生间对话、沟通的平台,这样才可能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使引导者的角色成为可能;第三就是要换位思考,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贴近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际。

短期内要求我们完全转变不太可能,但我们可以从“转变”的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只要我们把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课改的征程中义无反顾地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去反思,就一定能收获颇多。

化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

重点除知识重点外, 还有技能、方法的重点。知识内容的重点, 一般而言就是教学的重点。课堂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重点的教学。 (1) 要突出重点, 切忌平铺直叙。在时间安排上, 透彻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内容, 特别是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致的知识内容, 要下功夫、花精力解决。 (2) 要突出重点, 带动一般, 不要孤立地讲授重点。重点知识和一般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要在多种联系和反复渗透中突出重点。要集中较大精力抓好重点的教学, 同时又不能忽视一般知识, 对一般知识内容可以少讲、略讲, 使其掌握重点知识, 又理解一般知识。 (3) 要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 便于随时调节教学活动, 保证信息畅通, 使教学过程处于最佳状态。 (4) 要对重点知识内容及时强化。如通过实验、直观教具以及板书设计, 使学生视听结合;通过提问、讨论、练习、边讲边实验, 使学生动脑、动手, 加深对重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及时巩固。

二、教学目标多元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 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 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 (1) 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 (2) 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准备? (3) 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 (4) 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 (5) 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 (6) 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等等。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 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 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日, 我们应该自觉地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让化学教学围绕提高公民素质的总体目标运作。

三、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心理换位

教师通过心理换位能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鸣, 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 (1) 是想学生之所难; (2) 是想学生之所疑; (3) 是想学生之所错。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 三言两语就可说清楚, 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接受这一知识, 学习这一内容就有相当大的困难。教师要深入学生角色, 成为学生的化身, 体察他们的困难, 然后帮助他们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 提高他们的能力。

四、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 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 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四个设计。 (1) 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一般认为, 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课的开始, 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 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 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 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 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 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 重点强化, 加深理解和记忆, 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2) 是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例如讲氨气的性质时, 采用一段新闻视频导入新课, 这段新闻介绍了某地处置一起液氨泄漏事故的经过。学生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 效果不言而喻。 (3) 是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 主要是着重考查学生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起到及时反馈, 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 适时地穿插安排, 多选用难度不大, 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 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 达到加深理解, 综合运用, 并逐步形成化学知识结构的作用。

五、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教要得法。一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只要“省时、启智、轻负、高效”就是好方法。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化学教师必须充分运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 认真开展实验设计, 让学生动手实验, 在实验中发展问题、研究问题, 这样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上可知, 化学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值得去探讨, 教师在这方面下的功夫越多, 教学效果就越好。

摘要: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而课堂教学效果如何, 除教师本身的素质外, 则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 即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是否达到最优化。本文就我的教学体会, 谈几点看法。

高中新课标《化学必修一》 篇3

关键词:提问质疑;创设情景;推举代表;登台表演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312-02

这节课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1)钠的物理性质——可溶性。(2)钠的化学性质——与水的反应。(3)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氢氧化钠的特性。[来源:学科网]

过程与方法方面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知道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知道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活动、实验、探究,让他们体 验怎样科学、合理地 运用观察方法。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利用他们亲手做漂白实验和阅读《身边的化学》栏目,培养他们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的意識。

那么,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很好地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相互联系,融为一体。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落到课堂教学的实处呢?经过 认真钻研教材和充分准备实验,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及教学环节。

一、提问质疑,创设情景

钠能与水反应吗?

美丽的焰火中有谁的贡献?

电影特技中失火的场景可以怎样设计?

工业广泛应用的污水处理剂是 什么?

告诉学生这都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钠与水反应以及生成物之一氢氧化钠的功劳。通过以上问题引入新 课:“钠与水的反应”

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质疑,首先就让学生感到了今天所学的知识(钠和氢氧化物)是有魅力的、有价值的,不是枯燥而骇人听闻的,也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更不是毫无用处的“玄学”。我们以前和以后所学的知识和今天所研究的知识一样,是绿色的、鲜活,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同学们怀着对知识的深厚感情和浓厚的情绪投入下一步的教学环节。

二、分组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指导】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首先, 在小烧杯中加入约1/2的水,滴入1~2滴酚酞,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入水中,盖上玻璃片。注意观察现象,观察时应注意几方面内容:钠在水中的哪个部位反应,形态有何变化,如何运动,发出怎样的声音,溶液颜色有何变化?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巡视学生实验情况,对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进行指导。)

【讨论交流】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是怎样的?尽量用规范的化学语言来描述。从这些现象能得出怎样的实验结论?

1、钠浮在水面上(浮)──钠的密度比水小。

2、立刻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熔)──钠的熔点较低,钠与水反应放热。

3、在水面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最后完全消失(游、响)──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气体。

4、反应后溶液由 无色变为红色(红)──钠与水反应生成碱性物质。

【提 出问题】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Flash实验演示】展示钠投入装有水、酚酞试液的U型管的课件,观察到生成的气体点燃时火焰为淡蓝色。

【引导思考】燃烧产生蓝色火焰的气体有哪些?

【学生回忆】可能是 CO、CH4、H2

【教师引导】我们的反应物是钠和水,不存在碳元素,所以产物应该是氮气。请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书写】

2Na+2H2O =2NaOH+H2↑[来源:学。科。网]

【教师引导】该反应是否是 氧化还原反应,谁是氧化剂,谁是还原剂?

【学生回答】是氧化还原反应,钠是还原剂,水是氧化剂。

【设疑】钠既能与氧气反应,又能与水 反应,那么钠应该如何保存呢?

我们不能把钠暴露在空气中,因为它会跟氧气反应,也不能保存在水里,因为钠会与水反应,实验室选择保存钠的试剂应注意两个问题:

1、选用的试剂和钠不反应;

2、试剂的密度比钠小。

所以应选用什么试剂来保存钠呢?

【学生回答】煤油或石蜡油。[来源:学&科&网]

【问题】已知钠和四氯化碳不能反应,那么钠能否保存在四氯化碳中?

【学生回答】不能,四氯化碳密度比钠大,钠浮在四氯化碳上面,起不到隔绝空气的作用。

【问题】钠着火应该怎么扑灭?用水行吗?泡沫灭火器呢?

【讨论】不能用水灭火,水和钠可以反应生成可燃性气体H2;也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因为钠燃烧生成的Na2O2能够跟CO2反应生成助燃 性气体氧气。所以应该用沙来扑灭。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各组同学讨论的非常热烈,集思广益,设计了实验方案和操作方法,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优化组合。这样的活动即复习了初中的有关知识和实验,又总结了今天所学的新知识,还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优势。

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语言表达中锻炼自己,寻找自信。这无疑为刚上高中进入陌生班级才几天的学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展示自己学习才能的机会。

三、推举代表 登台表演

同学们在经过了群策群力的精心设计后,都在跃跃欲试。各组代表上台对他们的实验方案进行了:说明——演示——解释——评价。使课堂气氛活跃而热烈,达到了高潮。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和动手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说——做——说中主动参与了学习,促进了他们化学语言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勇气。这时,教师再趁热打铁、恰到好处地给予点评和小结。

初中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4

今年,我在学校的组织下,参与了新课标远程培训。学习后,我觉得新课程标准更加具体化,明确化,方法化,也更符号学生的实际。通过学习《新课标》,掌握新课程标准修订的总体原则是: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能力为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坚持与时俱进,及时反映社会发展新动向,恰当吸收科技发展的成果。总体控制内容总量和难度,加强学科和学段间的衔接。

1、《新课标》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材从讲述一些化学初步理论的同时,添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环境问题、人类健康、医药生产与化学等内容。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同时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化学,感到学习化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不但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我国资源现状和利用前景,初步认识化学应用带来的两重性,形成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意识。

3、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要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校内与校外之间的相互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复杂而系统的学习活动。

4、实验部分有增加也有删减,更注重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独立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5、《新课标》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化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实践,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化学。《新课标》要求应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营造一种现实、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在自然的情景中,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化学”,用观察、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资料,获得体验,获得真知。

学习后,我们今后教学应该怎么做?

(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

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一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便是这个道理。化学教学不应该过多求同,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感受体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是课程标准四条基本理念中的一条,它作为一种精神贯穿课程标准的始终。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标准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内容意义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学会观察、试验、分类、比较等基本方法。

(三)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科学素养上。

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化学课程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化学教学评价正经历从知识取向、能力取向、实际应用取向向科学素养的多元取向的转变。

高中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5

——刘仪军

新一轮课改是从适应时代的需要出发,对化学教材大幅地进行改编,要求教师必须以一个全新的观念去审视新教材,通过学习,加深了对新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现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就是课程结构的变化。因为课程结构的变化而带来了课程内容、教学要求以及考试评价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所有的学生都要学化学,而不同的学生可以学不同的化学。所有的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都要有最基本的发展,但是在进入高中之后,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个性、特长、潜质在科学素养发展方面获得不同的发展。新课程的课程结构强调领域和模块,层次性和选择性。从观念上说:新教材融进了大量的新知识,甚至有些知识对教师和学生来讲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像: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氨前景展望等。设置了较多的讨论和生活观察题目,从中折射出新的知识、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承担起引导、启发、点拔、评价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树立良好的学习观。新课程必修共有两个模块,选修有六个模块。必修的内容比较少,学生的心里负担较轻,对培养孩子的兴趣有好处。除此之外,必修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学完必修课以后对化学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在这基础上学生就可以进行选择。选修有六个模块,内容非常丰富,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打下基础,很有好处。

二、对新理念的认识。

正确树立高中化学新理念 建立有共同基础而又能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适应时代需要的可选择的化学课程体系;强调化学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能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参与社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的学习方式,重视化学学习方法的启迪,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发掘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现状,帮助学生改变被动接受、死背硬记、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进行接受学习的同时,增强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倡导 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学习主动探求,能互相交流讨论、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了解学习需要和发展方向和可能性,予以指导、帮助;创设学习情景,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工具,参与学习过程给予帮助、指导。师生要共同创造美好的有生命力、有创造力的教学生活 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工作中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不再是教书的匠人,而应肩负起了解人,培养人的工作。教师不是学生的主宰,学生也不再教师的工作成绩与效果的表征,新课程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阶段的激励人,引导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帮助、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潜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指导。教师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书育人:在课堂上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讲解、传授者,是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指导、调整者。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发展方向和可能性,予以指导、帮助;创设学习情景,提供学习工具;组织学习活动、参与学习过程;倾听学生发言、发问;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帮助和指导,师生要共同创造美好的有生命力、创造力的教学生活通过新课程的学习,我觉得作为教师必须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发扬继承优秀的教学传统,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努力实践、探索,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结合新课程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化学专业知识,对社会的认识水平提高,同时扩大知识面,提高信息的获取,加工和传播水平。

初中化学新课标学习感想 篇6

通过两天的新课标学习,我觉得我们应努力克服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定势,更新教学理念,逐步走进化学新课程。在学习中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思路让我兴奋,同时也处处感受到压力和困难,使用新课标教材已有几年,在这几年的摸索与实践的过程当中我对于新旧教材的变化及教学方法及其它若干方面的变化略有体会,现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谈谈我的心得。

转变教学行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初中化学课程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对话”不仅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教师要将教材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情趣融合并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学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应当摈弃那些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要将过多的“自我表演”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口头表达、讨论问题、发表见解都要到位。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多做暗示。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化学实验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标 篇7

1. 由教师的演示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探究式教学转变。

过去演示实验教学的模式通常为:教师按着教材向学生传授有关新知识—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用实验结果验证新知识—师生作概括总结。这种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 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 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新课程实验教学要求激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协助和点拨。要鼓励同学之间、同学老师之间的实验协作, 教师就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 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 尽可能地将知识点设计成学生动手的探究性实验, 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探究实验。教材中的许多地方都可以如此处理。如教材中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可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步骤如下: (1)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过氧化钠, 向试管中滴入水, 并立即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观察现象并分析结论; (2) 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上述反应生成的溶液, 滴入装有4毫升水和两滴酚酞试液的试管中, 观察现象并分析结论。又如, 教材中苯酚与溴水的反应, 乙醛的银镜反应, 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等许多实验均可设计成探究式实验进行教学。这样, 在实验结束后, 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的思路, 以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 对出现错误和偏差的实验要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 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 教师应细致地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 合理改进实验和补充实验。

教师在平时备课的过程中要努力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已有实验, 对现象不明显、效果不好的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 这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多进行实验研究, 反复实验, 寻求现象最明显的实验途径。教师还可以将教材中可供探究的知识点设计成探究性问题通过实验进行教学, 使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新课的引入, 重点、难点的突破, 知识的深入, 复习、习题、课外活动, 等等。如在氮气一节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教学中, 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教材只给出了反应方程式, 没有进行实验探究, 此处教师可增加探究性实验, 操作如下: (1) 展示收集满二氧化氮的试管; (2) 把盛有二氧化氮的试管倒立于水中, 打开胶塞; (3) 待液面不在上升时, 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取出试管, 试管口向上, 移开拇指; (4) 向试管内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并回答以下问题: (1) 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颜色消失说明了什么? (2) 松开手指后, 气体由无色又恢复红棕色说明了什么? (3)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了什么?通过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 将本部分内容设计成探究性实验, 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3. 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拓宽学生的视野。

高中生会接触到许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开阔思路, 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家庭小实验就是加强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的一种手段。实验中要不拘泥于器材、场所的束缚, 勤俭节约, 开动脑筋, 利用身边的坛坛罐罐进行实验。例如, 采取何种方法可除去饮用水中的沉淀物;发酵粉加水或加热产生二氧化碳的验证;用方便材料制作分子模型;测定雨水的p H;用食醋和纯碱稀溶液改变花的颜色;制作橘子电池;用熟苹果催熟青香蕉、绿橘子;区分毛织物和化纤织物;用鸡蛋清做蛋白质的盐析与变性实验, 等等。课余家庭小实验的完成, 不仅能验证理论知识,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强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 而且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追求绿色化学实验,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所谓绿色化学实验是指设计对环境没有或者只有很小的负面作用的实验。绿色化学实验是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它对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应重视环保教育, 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 从我做起”的意识, 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化学实验, 特别是像制备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 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等, 往往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 直接影响师生健康。实验时将有害气体尽可能作化学处理, 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同时我们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 例如, 在生产和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废气, 为了使它们不扩散到大气中, 你用什么方法将它们除去?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最后归纳为:对于酸性物质, 一般可用碱液吸收。同理碱性物质就用酸液来吸收。某些有毒物质可使它转化为沉淀或可溶物 (如硫化氢可通入硫酸铜溶液中, 转化为硫化铜沉淀) 等。这样使学生掌握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的简单原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则可将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 通过导管 (有些如氯化氢、氨气再经一倒挂漏斗) 进入相应的吸收液。在进行化学实验时, 不断改进化学实验 (如用实验方法鉴别浓硝酸和稀硝酸时, 铜片改为铜丝, 不需反应时, 只要抽出铜丝, 反应即停止) , 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 (如在进行氯离子检验, 碘升华实验时) 。这样不仅节约药品, 还能减少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 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 (如银镜反应的废液的回收利用) ;若不能回收利用的, 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 以便清理。在设计实验方案时, 要尽量避免使用和生成毒性较大容易形成污染的物质, 尽量选择污染少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装置;在无法避免使用或者产生有害物质污染的情况下, 实验方案必须包括有效保护和消害处理措施。

总之,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增强演示实验的探索性, 增设边讲边做实验, 多采用探究法教学;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实验设计、评价能力;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督促学生完成家庭实验。学生由被动、机械操作变为主动、探究实验, 活跃了学生思维, 开发了学生潜能, 使学生成为了实验教学的主体, 巩固了实验教学效果。

摘要:化学实验是新课程的中心, 在新课程理念下, 化学实验教学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教师要多采用探究法教学, 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使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实验教学,新课标

参考文献

[1]朱永新, 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 1999, (8) .

[2]石磊.谈学生课堂提问能力的制约因素.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2, (1-2) .

化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8

我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第三年。从前两年的教学来看,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同度日益提高,对教材的认识更为深刻,对改进教学方法的自觉性有了增强。但是也不可否认,教学中所取得的进步离新课程的要求还很远,特别是在新课程的探索中教师之间存在着不平衡现象,有的教师还继续采用老一套教学方法来应对新课程,其结果让学生无所适从。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教师没有正确理解新课标的理念,没有准确把握新课标的要求。

对新课程的化学教学而言,教师应该从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人手。认识决定行动,只有提高认识,才能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进而才能实现高质量的教学目标。当前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急需提高两个基本认识,努力去纠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切实改进教学。下面谈谈笔者的一点看法。

一、新课程教学需要提高的两个认识

1提高对化学学科模块设计思想的认识

新课程在学科教材设置上都分“必修”和“选修”模块。以高中化学教材为例,教学内容由2个必修模块和5个选修模块组成,也就是说学生在高中阶段应该掌握《化学1》《化学2》两个必修模块中所涉及的化学基本知识,并且还需要了解选修模块中至少1个模块的化学知识,以满足每位学生今后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对理科或对化学有兴趣的学生,则可以不同程度地选择更多的化学选修模块进行学习,更广、更深地了解化学科学的内容、原理和在生活及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所以,《化学1》和《化学2》两个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广,基本上涵盖新课程实施前高中学生所学习的全部内容,但是对学习内容的要求却大大降低,因为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如《化学2》中的有机化学,重点学习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油脂和糖类等物质的基本知识,有机化学的知识体系似乎很不完整,但她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了解这些有机化学知识不仅为今后继续深入学习有机化学奠定了基础,而且能为提高自身生活质量将发挥一定的作用。

2提高对化学学科教材内容编写特点的认识

《化学1》《化学2》两个必修模块摒弃了传统手法而采用专题形式进行编写。传统的化学教材突出知识体系的体现,如原子结构、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都是按“章”设置进行系统学习,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以同族元素进行归类学习。新课程却不同,专题所涉内容较广,以《化学1》中的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为例,所涉知识就有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物质的聚集状态和分散系、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离子的检验、溶液的配制等。但就我省采用的江苏版新课程化学教材来看,具有如下特点。

(1)先基础后延伸。教材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重视知识系统的形成与扩展。如《化学1》的专题1从物质的分类开始学习,是为了与初中的自然科学知识相衔接,拉近了学生与化学科学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在心理上消除陌生感和畏惧感。以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为例,先从专题1反应分类引入,再到专题2从电子得失的角度提出氧化性、还原性等概念;接着在专题3、专题4中通过铁、铝、浓硫酸、硝酸的有关性质,进一步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事实上,《化学1》《化学2》在化学知识的介绍中都采用循序渐进、逐步扩展、延伸的编写顺序是十分明显的。

(2)先宏观后微观。物质的组成等微观结构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微观世界具有抽象性,看不见摸不着。教材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在编写时从宏观世界入手。在《化学1》中的专题1的教学内容安排上,就是按“物质的分类-物质的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物质的原子结构”的顺序编写的。在学习原子结构时,教材又设计一组组精巧的实验带领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认识到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建立在实验和推理基础上的假设,随着科学的发展,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也将会越来越清晰。在《化学2》的专题1“微观结构和物质的多样性”中再用原子结构分析了元素之间存在的规律性和产生物质多样性的原因。学生有了适当的铺垫拾阶而上就不会感到太难了。

(3)先实际后联系。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和有机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教材都从生产或生活实际引入,体现了化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化学1》中的专题2、3、4分别以“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从矿物到基础材料”“硫、氮和可持续发展”为标题,在《化学2》的专题3中,各单元分别以“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为标题,足以说明编者的编写思想。在对具体教学内容的描述中编者更是煞费苦心,精心地将生活和生产中的化学知识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学好化学能帮助我们提高生活质量,达到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的编写目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

(4)教学重过程重探究。教材还给教师极力传递了采用多元教学方式的信息:教材中陈述性知识少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多了;教师讲授的知识少了,学生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多了;教材中验证性实验少了,探究性实验多了;……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提倡通过“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多元的学生活动来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准确把握新课标,让更多学生喜爱化学

在新课程实施初期,由于认识不足,有的教师将新课程仅视为现行使用的一种教材,而教学则仍按传统的要求执行:教学内容超前,“一步到位”;无限拓宽,“从难要求”;教学“满堂灌”,不讲究实效等。新课程本应该让学生学得更好,但结果相反,学生却感到茫然,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劲。所以,新课程的实施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只有提高认识才能准确把握新课标,才能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去组织教学、落实新课程的目标。针对新课程的化学教学,教师就是要通过《化学1》《化学2》两个必修模块的教学,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学习兴趣并得到有效保持,从而喜爱上化学,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学生继续选修化学的其他模块,促进自己的爱好得到良性的发展。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把握新课标。

1准确把握必修与选修模块的功能,夯实基础

基础知识扎实是学生建立学习信心的关键。学习有了信心,学生才会喜爱这一学科。必修模块的功能是让学生具备生活和今后工作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所以这些知识首先是具有基础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后续的学习;其次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进而可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事实上,学习每一门功课都是从基础知识开始,然后再由基础知识向各方向逐渐扩展。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不顾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现有知识的实际,随意拔高或以高考、参加竞赛为目标。尤其是《化学1》的专题1所涉内容,由于知识量不足和认

知能力不具备,如果随意拔高,学生必然不能将所学知识及时消化,就等于一开始就泼上一头冷水,让他们望而却步。所以,教师一定要明确新课程的要求和各模块所赋予的功能,并结合教育规律进行教学,不可急于求成。

2准确把握化学课程中的知识链,循序渐进

新课程中存在的知识链有两类。一是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知识深化链的形式得到深入认知与拓展的。除前面所述的氧化还原反应、原子结构外,还有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有一条“电解质一离子检验一离子反应及应用”的学习链;化学计量有一条“物质的量一气体的摩尔体积一物质的量浓度一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定量分析”的学习链。二是化学知识的交叉链,即后一知识需要有前一知识作支撑,才能得到领悟与进一步理解,如原子结构、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与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关系,如果没有一些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作为基础,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就如空中楼阁;而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如果没有氧化还原反应作桥梁,就很难揭示出它们的性质所隐含的本质属性。所以,中学化学所涉学习内容需要交叉穿插进行,学习也需要实现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这样有利于化学知识的掌握、巩固与提高。

3准确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则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为此,高中化学新教材对知识的呈现方式也作了较大的变革,新教材减少了知识的文字性描述,除结合实验开辟了“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栏目外,还开辟了“交流与讨论”“问题解决”“回顾与总结”“练习与实践”等栏目,提供材料让学生运用课题活动形式展开思维,共同解决学习中所提出的问题,领悟新的化学知识,揭示化学规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运用这些栏目组织相关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多动手、动脑;在师生平等、和谐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亲身参与知识的建构和体验过程,从而不断获取新知识。

4准确把握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学以致用

化学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又为了满足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得到不断的发展。教学不仅要运用好教材中的生活事例,还应该开发更多的与化学知识有联系的生活事例应用于教学,并将这些事例通过多媒体技术加工或用生动的语言表达来吸引学生,让学生自己分析生活事例中蕴涵的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例如,关于环境与能源等社会热点问题,新教材的环境教育理念指出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是双向的,并引导学生要正确掌握和使用物质的性质及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才能治理好环境并避免环境再次被污染。同样,化学也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缓解和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好化学,将来为环境治理与保护、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大献身手。

高中化学新课标如何实施教学 篇9

摘 要:高中化学新课标对化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高中化学新课标的理念是“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理念、“课程整合”的理念、“教学民主”的理念,这一系列的要求,对我们教师在教学实施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和新的期待。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而且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材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品质。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一直受凯洛夫的“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学生学习被动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欠缺。因此,在与西方学生的比较中,我国学生的创造能力往往偏低。正如著名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所批评的:“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这只能是学校教育的失败。”

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是以素质教育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和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是科学的、前瞻的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所具有的主动性、民主性、创造性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21世纪的化学教师必须站在化学发展的“昨天”与“明天”的新旧契合点上寻求自己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了时代的主潮流,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高中化学新课标对化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养成科学态度。本文结合我实施新课标一年多来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体会。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

学生自主学习是创造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至关重要。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呢?

1、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许多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它比世界上最强大的电脑还要强几千倍。”因此,教师要以人为本,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搬运工与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马克思)。”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做到尖子生吃饱,中差生吃好,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激励竞争,形成一个“兵教兵,兵教官,官教兵”,全班学生共同提高的统一整体。如我在每一节教学时,都预先准备一份学案,学案中所涉及的问题有深有浅,首先让学生预习教材,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学案中的题目。这样一来使好、中、差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的基础。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教师在课堂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甘愿做人梯,做幕后“导演”,把学生推向化学教学的舞台。

3、善于运用言行表情,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善于运用言行表情,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赞许的话语,一番精彩的开场白,都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得终身受用的化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如在讲授《化学选修1》“合金”时,我便脸带疑惑,很谦虚地向学生讨教:“刚刚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怎么解释都觉得不够全面,想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帮老师一起解释。”然后,提出合金是混合物,但却为什么有一定的熔点,这下学生们可就热闹了,有的说,合金是几种金属混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物质;有的说,合金的形成不是简单的将两种金属进行混合,他们之间是要断裂金属键的,金属阳离子重新排列的;有的说,合金从物质分类上看,有的属于机械混合型混合物合金,有的属于互化物合金,无论那一种类型,只要组成一定时,熔点就一定。最后学生在共同讨论中真正理解了“合金”的含义。这样不但让学生学到了化学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在平时的课堂中,笔者还时常用赞许的话语鼓励学生,如“老师也有同样的想法”、“老师觉得你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虽然说得不是特别得好,但你很勇敢”等等,增进与学生的感情,使每位学生时刻感觉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主人。

4、课堂中设计多种参与方式,培养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

我在课堂中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使自己发挥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多让学生各抒已见,多听学生意见,与学生配合,达成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我常组织学生广泛地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中自行得出结论。

例如学习《化学必修1》氯气溶于水时,为了搞清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我设计了一个探究的实验:将新制的氯水分别加到紫色石蕊、FeCl2、Na2CO3和AgNO3等溶液中观察有何变化,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相互启发,教师再巡回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实验中,亲自去发现问题,使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探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表达能力;归纳总结,促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与提高。通过以上学生的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创造力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种特殊素质,是推动全体顺应环境、挖掘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能。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呢?

1、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

化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0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科学,实验题在高考中所占比例也逐年上升。近两年基本稳定在20%左右,历年高考试题的统计数字显示,实验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纵观历年高考化学实验题,特别是近几年的高考题,可以发现,回归教材是高考化学实验题的一大命题趋势。所以对教材中的化学实验内容作一总结很有必要。以下是对中学阶段化学实验内容的几点总结:

一、高考分析及预测

1、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及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是近几年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及实验室事故的处理方法也在各级考试中得到体现;

3、物质的分离、检验和提纯方法是每次考试的必考内容;

4、中学化学常见气体的制取及性质验证仍是高考的常规方式

5、物质制备实验中的问题分析是近几年高考侧重的一个方面;

6、对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并优化最佳的实验方法是高考的一大亮点;

7、常规仪器的非常规使用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

(一)、根据中学化学和高考的要求,应掌握以下10余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KClO3在MnO2作催化剂的作用下制备或者用KMnO4直接加热制取(方程式略)

装置类型:固体+固体(加热)收集方法: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2、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NH4Cl和Ca(OH)2固体混合加热(方程式略)装置类型:固体+固体(加热)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

3、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MnO2和浓HCl共热(方程式略)装置类型:固体+液体(加热)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法(尾气用碱液吸收)

4、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CH3CH2OH和浓H2SO4(体积比1:3)迅速加热到170℃(温度计插入液面下)(方程式略)

装置类型:液体+液体(加热)收集方法:排水法

5、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Zn和稀H2SO4(方程式略)装置类型:固体+液体(不加热)收集方法: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6、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CaC2(又称电石)与水(或饱和食盐水)(方程式略)装置类型:固体+液体(不加热)(不可用启普发生器)收集方法:排水法

7、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CaCO3和稀HCl反应(方程式略)装置类型:固体+液体(不加热)

汾阳市杏花中学芦少雄

收集方法: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8、二氧化硫的实验试制法

反应原理:NaSO3和稀H2SO4的反应(方程式略)装置类型:固体+液体(不加热)收集方法: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9、一氧化氮的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Cu和稀HNO3混合(方程式略)装置类型:固体+液体(不加热)收集方法:排水法

10、二氧化氮的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Cu和浓HNO3混合(方程式略)装置类型:固体+液体(不加热)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注意: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固体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③先均匀加热,然后固定在放药品的地方集中加热;④用排水法收集集体时,停止加热前应先把导气管撤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⑤使用长颈漏斗时要把漏斗颈插入液面下

(二)常见气体的净化和干燥

气体的净化和干燥一般选用洗气瓶、U型管、干燥管等

1、洗气瓶一般装入液体除杂剂,如:

(1)NaOH溶液——吸收CO2、Cl2、SO2、H2S、NO2等酸性气体

(2)饱和的NaCO3溶液——除去二氧化碳中的HCl、SO2等强酸性气体杂质(3)KMnO4(H+)溶液——氧化除去混有还原性的杂质气体如:H2S、SO2等

(4)浓硫酸——常作干燥剂,但不能干燥HI、H2S等还原性气体(可干燥二氧化硫),也不能干燥氨气

2、干燥管、U型管内常装入固体干燥剂,常用的固体干燥剂主要有:(1)碱石灰、生石灰、碱性干燥剂——不可干燥酸性气体(2)P2O5酸性干燥剂——不可干燥碱性气体(3)CaCl2中性干燥剂——不可干燥NH3

三、中学化学常见物质性质试验

1、证明酸性:①利用PH试纸或酸碱指示剂;②与NaHCO3反应;③与锌等反应

2、证明弱酸性:①存在电离平衡;②测定对应盐溶液显碱性;③测量稀释前后的PH值

3、证明氧化性:与还原剂(如:KI、H2S、SO2等)反应,产生明显的现象

4、证明还原性:与氧化剂(如:KMnO4、浓HNO3、浓H2SO4等)反

汾阳市杏花中学芦少雄

5、证明有碳碳双键或三键,用溴水或酸性的KMnO4溶液

6、证明酚羟基:①与浓溴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②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7、证明醇羟基:与酸发生酯化反应,其产物不溶于水,且有果香味

8、证明醛基:①银镜反应; ②与新制的Cu(OH)2产生红色沉淀

9、比较金属的活泼性:①与水反应;②与酸反应;③置换反应;④原电池;⑤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⑥对应盐的酸性强弱;⑦电解池中的阳极放电顺序

10、比较非金属的活泼性:①与H2反应的快慢;②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和还原性;③置换反应;④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性强弱;⑤电解池中的阴极放电顺序

11、比较酸(碱)的酸(碱)性强弱:较强的酸(碱)能制得较弱的酸(碱)

12、证明胶体分散系:丁达尔现象

四、常见离子和物质的检验

(一)常见阳离子的检验

1、K+ :焰色反应(透过蓝色Co玻璃呈紫色)

2、Na+ :焰色反应(黄色)

3、NH4+ :加NaOH溶液(加热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4、Fe3+ :①KSCN溶液(生成血红色物质);②NaOH溶液(红褐色

汾阳市杏花中学芦少雄

沉淀);③苯酚(紫色)

5、Fe2+:①KSCN溶液和氯水(加入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滴入氯水后显血红色);②NaOH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③苯酚和氯水(加入苯酚无现象,滴入新制的氯水显紫色)

6、Al3+ :NaOH溶液(加入适量NaOH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继续滴加NaOH溶液沉淀溶解)

(二)常见阴离子的检验

1、CO32-:BaCl2、稀盐酸、澄清石灰水(加入BaCl2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盐酸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味气体)

2、HCO32-:BaCl2、稀盐酸、澄清石灰水(加入BaCl2无现象,再加入稀盐酸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味气体)

3、SO42-:BaCl2或Ba(NO3)

2、HCl[加入盐酸无现象(排除Ag+、SO32-和CO32-等离子的干扰)加入BaCl2产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4、SO32-:BaCl2、HCl、品红溶液(加入BaCl2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盐酸产生使品红溶液退色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5、Cl-、(Br-、I-):AgNO3溶液、稀硝酸[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浅黄色或黄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三)常见气体的检验

1、H2:纯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不纯的氢气点燃时有爆鸣声

2、O2: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汾阳市杏花中学芦少雄

3、Cl2:①使湿润的碘化钾试纸变蓝;②通入AgNO3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

4、NH3:①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②用蘸浓盐酸的玻棒靠近产生白烟

5、HCl:;①用蘸浓氨水的玻棒靠近产生白烟;②通入AgNO3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

6、SO2:①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通入品红溶液,使品红溶液退色,加热又变红

7、CO2:①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使燃烧的木条熄灭

8、NO: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变成红棕色

9、NO2:①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②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③溶于水生成无色气体和无色溶液,该无色气体遇空气又变成红棕色

10、CO:燃烧火焰呈蓝色,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四)有机物的鉴别方法(即官能团的检验)

1、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鉴别:加入溴水或酸性的高锰酸钾溶液(退色的为不饱和烃)

2、苯和苯的同系物的鉴别:加入酸性的高锰酸钾溶液(退色的为苯的同系物)

3、酚类的检验:加入氯化铁溶液(或溴水)[呈紫色(或产生白色沉淀)]

4、醛类的检验:加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或加新制的氢氧化铜溶液

汾阳市杏花中学芦少雄

(加热)][有银镜(或产生砖红色沉淀)]

5、醇类的检验:加金属钠(或醋酸和浓硫酸)[有气体产生(或有香味的油状液体产生)]

6、羧酸的检验:加紫色的石蕊试液(或碳酸钠溶液)[呈红色(或产生无色气体)]

7、酯:闻气味(有香味)

8、淀粉的检验:加碘水(呈蓝色)

9、蛋白质的检验:加浓硝酸(或灼烧)[变黄色(烧焦羽毛的气味)]

五、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物质的分离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混合物彼此分开,从而得到几种纯净物的过程:

物质的提纯是除去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而得到纯净物的过程: 其原则是:不增(不引入新的杂质);不减(不减少被提纯物质);易分离(被提纯物与杂质易分离):易复原(被提纯物质易复原)常见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有:

1、常见的物理方法:

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差异选择分离提纯的方法。主要有过滤、蒸发结晶、降温结晶、分馏、萃取、渗析、升华凝华等

2、常见的化学方法:

(1)吸收法:常用于气体的净化和干燥,可根据提纯气体中所含杂质气体的性质,选择适当的固体或液体作为吸收剂

(2)沉淀法:在被提纯的物质中加入适当的沉淀剂使其与杂质反应,汾阳市杏花中学芦少雄

生成沉淀过滤除去

(3)气体法:根据物质中所含杂质的性质加入合适的试剂,让杂质转化为气体除去

(4)转化法:利用化学反应,加入适当的试剂或采用某种条件(如加热),使物质中的杂质转化为被提纯物质,以正盐、酸式盐之间的转化为常见

(5)溶解法:对于固体试剂可选择适当的物质将杂质溶解,然后过滤除去,以杂质为两性物质常见

3、综合法

综合法是指综合运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将物质加以分离或提纯

六、物质推断题 1火焰的颜色

(1)苍白色火焰:氢气在氯气中燃烧(2)蓝色:CO在空气中燃烧(3)浅蓝色:CH4、H2在空气中燃烧(4)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

2、沉淀的颜色变化

(1)Fe2+:遇碱液生成沉淀,其颜色变化为白色→灰绿色→红褐色(2)Ag+:遇碱液生成沉淀,其颜色变化为白色→黑色

3、烟、雾

(1)在空气中能出现白雾的有:HCl、HBr、HI、NH3、HNO3(2)在空气中出现白烟的有:HCl+NH3、HNO3+NH3

汾阳市杏花中学芦少雄

(3)燃烧时产生白烟的有:P+Cl2(4)燃烧时产生棕黄色烟的有:Cu+Cl2、Fe+Cl2

4、具有唯一性的现象

(1)溶于水显碱性的气体:NH3(2)空气中由无色变成红棕色气体:NO2(3)具有漂白作用的淡黄色气体:Cl2(4)遇SCN-显红色,遇苯酚显紫色,遇OH-生成红褐色沉淀:Fe3+(5)在空气中能自燃的固体物质:白磷

(6)遇Ag+有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若沉淀为白色为Cl-,若沉淀为浅黄色为Br-,若沉淀为黄色:I-(7)可溶于NaOH溶液的白色沉淀:Al(OH)3,可溶于NaOH溶液的金属氧化物:Al2O3(8)能与NaOH溶液产生氢气的金属:Al;能与NaOH溶液产出氢气的非金属:Si(9)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且同入品红溶液使之退色,加热又复原的:含SO32-或HSO32-(10)某溶液能与盐酸溶液反应生成无色无味气体:该溶液一般含CO32-或HCO32-(11)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混合加热生成红色沉淀的酸性液体:甲酸

例:有一无色晶体A,将其研碎后做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晶体A的粉末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用PH试纸检测A的汾阳市杏花中学芦少雄

溶液,发现其溶液呈酸性

②取A溶液做焰色反应实验,透过蓝色钴玻璃看到浅紫色火焰③向少量A溶液中加过量氨水,得白色沉淀B,过滤 ④取少量沉淀B,滴加少量HCl,得无色溶液C ⑤另取少量B加NaOH溶液,得D的无色溶液

⑥取实验③所得滤液,滴加硝酸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E,再加稀硝酸E不溶解

⑦取A晶体加热时,有大量水蒸气放出 据此判断A~E各是什么物质,写出其化学式 A B C D E 【解析】由①判断A是强酸弱碱盐或强酸的酸式盐,据②判断可知A中含有K元素,据③④⑤可知A中含有Al3+,因为Al3+可与过量氨水反应生成Al(OH)3白色沉淀,Al(OH)3则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据⑥推断A中含有SO42-,据⑦推断A中含有结晶水。综合以上可推知A为明矾KAl(SO4)2•12H2O,据此可推断其余各物质。(注:掌握几种常见物质的特殊性质和现象对物质推断题有很大的帮助)

汾阳市杏花中学芦少雄

(2010·课标全国·24)短跑名将博尔特在北京奥运会上创造了100 m和200 m短跑项目的新世界纪录,他的成绩分别为9.69 s和19.30 s.假定他在100 m比赛时从发令到起跑的反应时间是0.15 s,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达到最大速率后做匀速运动.200 m比赛时,反应时间及起跑后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和加速度时间与100 m比赛时相同,但由于弯道和体力等因素的影响,以后的平均速度只有跑100 m时最大速率的96%.求:

(1)加速所用时间和达到的最大速率;

(2)起跑后做匀加速度运动的加速度.(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解析(1)设加速所用时间为t(以s为单位),匀速运动的速度为v(以m/s为单位),则有:

12vt+(9.69 s-0.15 s-t)v=100 m①

12vt+(19.30 s-0.15 s-t)×0.96v=200 m②

由①②式得t=1.29 s,v=11.24 m/s.(2)设加速度大小为a,则a=vt=8.71 m/s2

上一篇:烟台某项目概念性规划设计招标书下一篇:学校教学常规检查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