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2024-10-04

一年级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共16篇)

一年级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1

一年级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课程改革是是一次真正意义的学习革命它改变沿袭已久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之转变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近几年旨在教会学生会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学法的研究和实践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课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学习成绩优秀学生之所以成绩优秀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学习方法比较科学学习困难学生之所以学习困难也往往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快速发展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

一、更新观念、改变教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

1、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

2、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要让我们的课堂 2 充满生气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

二、活跃思维、改变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如果我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那我们的教学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下面就学习的几点方法罗列如下

1、要有好的学习习惯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

2、要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 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 3 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而不是生搬硬套。如果变换的问题样式和情境无法被吸纳入认知结构或已建构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这个问题便要求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再处理再变换或尝试与另一认知结构对接形成从不同角度分析、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听课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心理、知识、物质、身体的准备等 其次要求学生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不要只背结论。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第三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先看书后做作业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认真地阅读例题结合教师课堂讲授把知识梳理一遍之后再去做作业就会少走弯路既保证了作业质量又做到了充分的巩固、复习。

5、课外学习课外学习能有效地使课内所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文化科学知识的眼界拓宽思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增长工作才干。这也就是常说的“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但课外阅读要有教师的正确指导才能避免滥读费力不讨好。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比较法、线段图法、分析法、归类法等等。指导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除了上课的潜移默化外还有如讲授式、交流式、辅导式等等。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年级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2

一、激发学生潜能, 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家长、同学)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挖掘学生的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 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二、转变教育观念, 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 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例如在学习同类项概念时, 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 组织“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把事先准备好的配组同类项卡片发给每个学生, 一个同学找到自己的同类项朋友后, 被“挤”出座位的另一个学生再去找自己的同类项朋友, 比一比谁找得既快又准。这种生动的形式和有趣的方法能使学生充分活动, 学习兴趣大增, 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方法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三、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 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 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 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 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值得为学习而勤奋, 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四、关注个体差异, 促使人人发展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 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 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 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 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 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 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数学成绩。

新课标的数学学习 篇3

关键词:思维;研究性学习;新课标

一、学生的思维

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高中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的;发展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然而,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在课堂上待我们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呢?”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同学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这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思维障碍,有的是来自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而更多的则来自于学生自身,来自于学生中存在的非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因此,解决好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增强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基础)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时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媒介点”时,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或经“校正”后吸收。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其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那么这时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如非负实数x,y满足x+2y=1,求x2+y2的最大、最小值。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如对x、y的范围没有足够的认识(0≤x≤1,0≤y≤1/2),那么就容易产生错误。另一方面学生不知道用所学的数学概念、方法为依据进行分析推理,对一些问题中的结论缺乏多角度的分析和判断,缺乏对自我思维进程的调控,从而造成障碍。如函数y= f (x)满足f(2+x)=f(2-x)对任意实数x都成立,证明函数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2对称.对于这个问题,一些基础好的同学都不大会做(主要反映写不清楚),我就动员学生看书,在函数这一章节中找相关的内容看,待看完奇、偶函数、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图象对称性之后,学生也就能较顺利的解决这一问题了。

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

二、学生的学习

研究性学习课程已作为必修课正式开始实施了,同时要求各门学科都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不在乎能不能取得什么成果或发现。美国在小学阶段就开展研究性学习了。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可以是有定论的东西(如定理、公式)也可以是未知领域,答案不确定、不唯一、丰富多彩都有可能,但提出的课题对学生必须有价值、有意义,符合学生实际。笔者曾对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生的理论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在此结合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谈点己见,以供同行商榷。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这将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满足學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研究位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年级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得数是9的加法和9减几,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让学生根据第一幅图列出4道算式,加深对加、减法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3.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借助形象思维发展抽象思维。教学重点:

学会得数是9的加法和9减几,能正确的进行口算。课前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们喜欢运动吗?喜欢哪些运动?瞧!操场上喜欢跳高的小朋友正在联系跳高呢。(出示情境图)我们不仅要向他们学习,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还要利用这幅图来学习数学知识呢。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从画面上看,跳高的小朋友可以分成几部分?哪两部分?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4道算式吗?先自己想一想、写一写,再在小组里交流。

提问:谁能把自己想到的4道算式说出来?

第 1 页 板书:8+1=9 9-1=8 1+8=9 9-8=1 提问:你能指着图说说8+1=9表示什么意思吗?1+8=9呢? 指出:这两道算式都表示把没跳的人数和跳过的人数合起来,一共有9个人,所以虽然8和1在算式里换了位置,但结果都是9。

提问:谁能指图说说9-1=8表示什么意思?9-8=1呢? 指出:把这两道算式联系起来看,从总人数里去掉跳过的人数就得到没跳的人数,去掉没跳过的人数就得到跳过的人数,所以两道算式是紧密联系的。

小结:从刚才四道算式中可以看出要把两部分人数合起来就要用(加法),要从总人数里去掉一部分,就用(减法)。2. 教学“试一试”。

请小朋友拿出9个花片,分成两堆,你想怎样分就怎样分,不过1个和8个除外,然后再写出4道算式。谁来把自己的分法和写出的算式说给同学听听?如果不看图片,那你会怎样计算4+5呢?9-4呢?(引导学生用分合去想)观察黑板上的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减法算式呢?(完成课题的板书)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看到小朋友们学得这样带劲,小蜜蜂也赶来了,它想用数字

第 2 页 卡片考考大家,请大家拿出数字卡片,谁的摆法多,它就把花香带给谁。(同桌互摆互看)谁来说说摆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小金鱼看到你们很顺利的解决了小蜜蜂的问题,也想出题考考你们,它说9减几,你们就把得数的数字卡片举起来。谁愿意扮演小金鱼?计算9-6时,你是怎样想的? 3.做“想想做做”第3题。4.做“想想做做”第4题。

想一想,你能填出几道加法算式,几道减法算式? 同桌互说。谁能把自己想到的算式说出来?(指名先说加法,再说减谁能有次序地一个不漏地把加法算式说出来?减法呢?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一年级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5

一、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本期共有学生87人,通过平时成绩检测,成绩90分以上人数在 15 人左右,及格率在85%左右,由于本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给期末复习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但是为了在近3周的复习时间里,尽可能地发挥出最佳复习效果,特制定本复习计划。

二、复习内容简析:

本册教学内容主要是:位置;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等。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根据本学期教材内容,结合本版实际情况,复习主要抓住以下几个重点内容: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100以内一个数加(减)整十数的加(减)法,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等。

三、复习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 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加法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 = 10角,1角 = 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5、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 = 60分,知道珍惜时间。

6、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四、复习方法与措施:

1、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说说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谈谈自己对哪些知识学得比较模糊,需要好好巩固一下。

2、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尽量采取游戏的方法,设计一些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复习,更好地获得最初步的知识和技能。

3、把握好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复习的方法。

5、改进对学生评估,重视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具备了什么能力,在哪些地方还需努力。

6、根据平时教学了解的情况,结合复习有关的知识点做好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工作。

五、复习时间安排:

1、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2课时

2、图形的拼组„„„„„„„„„„„1课时3、100以内数的认识„„„„„„„„ 1课时

4、认识人民币„„„„„„„„„„„1课时5、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2课时

一年级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6

本节课,我做到了数学活动不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因此,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大胆动手、实践、推想、合作与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去体会新知识的那种成就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课后,我对本节课教学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结合上课和对本课新的理解,说说我本课的不足。

1、课堂中对学生学习情况没有及时掌握和关注。课堂中有个别学生没有及时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我没有关注到,影响了学生学习效果。

2、时间分配不太合理,有些前松后紧。由于时间紧,巩固练习比较匆忙,练习不到位,没有体现出层次性。如果在教学6时,在节约出时间分配给后面7的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3、俗话说“十指连心”、“心灵手巧”。为了使学生对数的组成产生更深的记忆,我试图想通过手、口、脑三者的结合,从而使教学得到良好的.效果,但因为我考虑不周,学生在说6和7的组成时手势各有各的方法,我当时也没有指出说明。

4、在课快结束时,我看到其他班有的学生出来活动了,就以为停电了,已经下课了,所以后面游戏快速结束,也没有全课小结。

一年级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7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体会

我们知道, 新课标不是简单了, 而是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单凭信息技术的出现, 对初中数学的教学都是一次很大的革新, 现就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的中的意义与作用, 提出自己的看法。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在生活中的广泛使用, 已经把数学家带入了各行各业。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学, 可以在数学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效益。同时, 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学, 也将使传统的数学教学的重心发生转移, 改变数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更新人们的教学观念,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 把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快速地传送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使得数学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更加巨大的推动作力, 同时促使数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图形计算器、数学软件的功能增长, 用于计算、解方程、绘图像, 解微积分方程、因式分解、数据统计, 数值计算、符号演算、机器证明、图形演示以及进行思维实验都能以更加简洁快捷的方式进行, 而且使得计算机的验证功能、编程功能、联网功能更加强大。由于数字化经济、数字信息处理以及大量的探索性数据分析、观察、实验、模拟与计算技术密不可分, 因而数学就同时具有科学和技术的双重身份, 这也就从某一侧面反映了数学的实质性内涵。由于计算机的发展, 使人们可以解决非常复杂的非线性问题, 已经超越了常规解决问题的方法, 利用计算机的支撑能揭示未来数学的现象, 能给数学以强大的推动力。计算机不仅为数学应用提供了解答, 而且赋予人们以灵感和直觉。数学实验室软件能够动态地揭示知识的构造, 并形象地对数学知识进行表述, 而且能动态地呈现问题产生的过程, 并自动解决, 相互推理。计算机的应用对数学家而言, 犹如望远镜对于天文学家、显微镜对生物学家, 给数学家进行数学研究和创造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目前, 计算机的普及率在不断提高。根据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六年纲要规划, 到本世纪末, 我国达到计算机配备最低标准 (高中25台, 初中20台) 的比率为:城市高中100%, 初中60%;县镇高中80%, 初中30%。许多学校还配备了网络计算机教室。但实际上真正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的教师却很少, 计算机教室成了打字室。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也是如此, 比如日本高中计算机普及率达99.7%, 但老师肯在课堂上使用的也仅占18.7%。造成这种情况有很多原因, 如有的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持怀疑态度, 或由于对新技术陌生而不愿意尝试;还有教学软件的缺乏, 现有的教学软件质量不高等。在21世纪, 数学现代信息技术, 将在数学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 如何积极稳妥地发展数学现代信息技术, 已成为数学教育现代化和数学教改的现实课题了。

高新技术的高精度、高速度、高安全、高质量、高效益以及全自动化等, 都是通过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在计算机的计算和控制下实现的, “高新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使现代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迅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对中学数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加速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步伐,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普遍应用, 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已经在探索信息技术, 在改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和教师数学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的作用和途径, 以及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建设和发展等的途径。学生学习数学只不过是学习一组逻辑规则, 没有机会体验到自然的数学经验。这导致学校的要求与学生的认识之间出现鸿沟。而计算机可以在数学与学生的认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变厌学为主动学习。在现代信息技术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非表现为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地讲课, 而在于启发引导学生, 让他们真正学到数学知识, 培养数学能力。因此, 教师的主导作用, 并未被削弱, 反而更加强了。

自计算机进入课堂之日起, 人们就存在着种种猜测:教师不讲, 学生能用计算机学会数学吗?计算机是否会削弱学生的能力?学校的数学教育是以已有的逻辑为基础, 这样就有可能忽略如直觉、美感和乐趣等非逻辑的因素。教学软件的设计使教师有可能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在设计教学软件时, 教师要时时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 用最佳的教学策略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 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 发动学生参与, 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发现、探索, 从而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师可充分利用计算机, 扬长避短, 创设最优化的教学环境。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计划教学, 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整个教学计划之中;如何开发教学材料;如何组织好现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启发学生去克服困难等。

一年级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8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前提。下面就数学问题情境教学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感受。

一、创设趣味情境,变“枯燥学习”为“快乐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最直接的因素。教学中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能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童话,创设轻松愉悦、富有趣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感受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既有意思又有趣味的事情,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去探索、实践和创新。如在讲“池塘里有多少条鱼”我的课题引入情境:同学们知道《西游记》里有一个神通广大的人物……(孙悟空……),但这个无所不能大圣今天却遇到了一个难题,听我慢慢道来:话说孙悟空弃了养的官,从天宫回到花果山之后,树起齐天大圣的旗帜,天天练兵,准备与玉皇大帝派来的天兵天将决一死战。……但是训练了几天,这些猴兵连立正、稍息、报数样样都不成。连究竟有多少猴兵大圣也弄不清,这可怎么办?它束手无策。就在大圣一筹莫展的时候,它参谋给它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只见参谋在大圣耳边耳语了一翻后大圣露出了笑脸,原来是大圣参谋有它的妙计。第二天大圣和参谋在小猴兵中随意挑选了100只猴子,将这些猴子头上的毛剃去一片后叫它们归队,然后宣布放假三天。话音未落,小猴兵们早已跑得无影无踪。

你知道孙大圣的参谋想出了怎样的妙计吗?

这时全班学生饶有兴趣地展开思考、交流、讨论、探索。这样的情境,学生精神愉悦,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享受着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接着向同学们指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遇到和孙大圣同样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池塘里有多少条鱼。学生热情高涨,个个参与到本节内容的学习中,最后轻松掌握了用样本去估计总体的数学思想。

二、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又扎根于生活。”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数学知识放到现实生活里,在联系沟通中训练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原来是那么贴近生活,那么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创设矛盾情境引发学生探索思维

矛盾和困难是认知的动机和根源,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学科之间的矛盾,使之产生冲突,导致一种紧张感,为了消除这种紧张感,学生必然会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去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学生的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手续的刺激作用,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若把悬念设置于课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学习,思考的热情。

五、创设实验情境变“单一学习”为“综合实践”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实验型的问题情境,可使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交流、归纳、猜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与验证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从而变“单一学习”为“综合实践”,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一年级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9

学习思路

(纠错栏)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题可以不做。

【学习目标】

1、掌握4和5的有关组成。

2、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有合作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学习重点】

掌握4和5的组成。

【学习难点】

自己得出各数的组成一、自主学习

4的组成:

1、拿出4根小棒,摆一摆,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小组合作、动手、交流)

2、能把这4根小棒分成两堆吗?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根据小组同学回答情况,小组形成以下资料)

3、读4的组成(1)读:4可以分成1

和3,1和3

组成4。4可以分成2和2,2和2

组成4。

4可以分成3

和1,3和1组成4。

(2)自由地读,小组同学间对口令

5的组成:

1、拿出5根小棒,摆一摆,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小组合作、动手、交流)

2、能把这5根小棒分成两堆吗?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根据小组同学回答情况,小组形成以下资料)

3、读5的组成(1)、读:5可以分成1

和4,1和4

组成5。5可以分成2和3,2和3

组成5。

5可以分成3

和2,3和2组成5。5可以分成4和1,4和1组成5。

(2)、自由地读,小老师带读、小组内开展竞赛读。

(3)、试着背一背。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1、请你认真观察上面的4个数的组成,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先可以小组里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选一个代表发言说给其它同学听。也可以写在下面)

2、你们自己组说得怎么样,你认为哪个组说得最好?,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互相进行评价)

3、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先摆一摆,然后再连线。小组内自行评价。

过关检测:

拓展练习:

1、思考题,请自己独立的填一填。(注意:还有不同的填写方法吗?)

2、从1,2,3,4,5,6,7,8这八个数中,挑出6个填在下面的括号内,使等式成立。

()+

()=

()+

()=

()+

()

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在____________________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____________________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年级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第40页练习六1~3题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学会物体进行分类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录像,商品柜台及相应物品,学具袋(6袋不同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

(1)播放录像①商场外景镜头。

(2)播放录像②商场物品远景镜头。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商场是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了一起。

2.明确分类

(1)播放录像③商场物品近景镜头(文具柜台第一层是文具盒;第二层是练习本;第三层是笔。一位售货员阿姨正在往柜台里分类摆放文具。)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阿姨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了一起。

像阿姨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

学生结合所看录像说说什么是分类。

(2)猜一猜

继续观看录像从而猜测阿姨拿的物品会放到哪一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摆一摆。出示商品柜台,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学生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教师从而明确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2.分一分,完成做一做。

(1)教师导语,说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

(3)汇报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同时注意学生中分类的不同方法。

3.练习,练习六1-3题

(1)第1题。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第2题。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启发说出:前、后4辆车是同一类的。

(2)第3题。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它三个不是同类。

4.补充练习: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议一议怎样分,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准确。然后汇报说明。

三、小结:你今天学会了什么本领?

一年级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11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的功能发生了变化,教材应当是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工具,是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媒介,是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催化剂,教材是一种学习工具,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是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载体。它的作用的发挥受到学校教学指导思想以及教师对教材理解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处理新课标教材时,首先要考虑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教材是教学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依托,把教材当作指导教学的素材和蓝本,创造性地使用、改造教材,最终突破教材,即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树立“用教材教”的教材观。

教材灵活的编排和预留的空间给教师提供了方便,也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灵感。但是,如果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教教材,不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只能成为教材的奴隶。要想成为教材的主人,教师必须充分、灵活地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

第一、重视教材中概念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这除了数学难以读懂外,另外一个原因是许多数学教师在讲课时,也很少阅读课本,喜欢滔滔不绝地讲,满满黑板的写,使学生产生依赖性,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从书中字里行间挖掘更丰富的内容,此外,还可以发挥课本使用文字、符号的规范作用,潜移默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说练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重视阅读数学课本,首先要教师引导,特别在讲授新课时,应当纠正那种“学生闭着书,光听老师讲”的教学方法,在讲解概念时,应让学生翻开课本,教师按课本原文逐字、逐句、逐节阅读。在阅读中,让学生反复认真思考,对书中叙述的概念、定理、定义中有本质特征的关键词句要仔细品味,深刻理解其语意,并不时地提出一些反问:如换成其它词语行吗?省略某某字行吗?加上某某字行吗?等等,要读出书中的要点、难点和疑点,读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内容,读出从课文中提炼的数学思想、观点和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阅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板书时间,而且可以防止因口误、笔误所产生的概念错误,从而使学生能准确地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以学生发展为本,对教材章节的编排进行必要的组合与调整。课标教材知识的系统性不强(各章内容比较松散,前后知识有重复和交叉、后面要学的内容在前面解题时却要运用,模块顺序安排不合理等)。

1、内容与习题的跨度太大,中间少了些过渡,在教学的过程中感觉到有些不太适应,例如,学生在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时不会求不等式问题。对此我专门抽出了几节课讲述了一元二次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仔细体会。

2、习题与内容前后颠倒,例如课本第70页的第9题(1)小题——“大约经过多少万年后,用一般的放射性探测器就测不到C14了(精确到万年)?”这显然是对数函数的问题,因此,我将这道习题放在对数函数以后来处理了。

对于此类问题,我们可以不根据课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讲解,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在读教材,因此不要让教材固定我们的思维和教法,要从多个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应用课本,让学生从课本中逐步地积累知识。

3,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的增减,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技能训练。

每本教材的每个章节都设计了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这些练习是编者们针对教材内容、大纲要求,并考虑到不同文化差异的背景而精心编写的,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些练习并不是不可改变的。该取的取,该舍的一定要舍,不能要求学生从头到尾都去做,教师要严格把握住哪些是学生需要训练的,哪些是不需要的,哪些是当前做的,哪些是以后要训练的,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出来,课标教材关于技能训练很少,例题和习题都少而且相对容易,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和能力,因此我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及知识技能的要求,设计特定的练习,以促进他们在数学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获得最好的发展。

第三、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提出的一项主要创新能力,符合新时期人才发展的需要。课标教材设置了“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为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提供了条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但探究的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把握。如何灵活运用教材,捕捉教材结构的编排和练习习题的设置中蕴涵的信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教师有很大的自由度。

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处理好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与教师的适度引导、帮助的关系。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产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对知识意义的领悟,教师则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把握好恰当的“干预度”。例如在教材第4册第1章P60例2,此例题的设置是三角函数与绝对值的复合,而且例题后提示“利用函数图象的直观性,通过观察图象而获得对函数性质的认识”。反映出教材设计者提出了对函数图象的重视和对复合函数综合应用技能的要求,因此,我在复习了复合函数的知识内容后,启发学生对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探讨(尤其是函数图像的形状)。这个课题提出后,学生兴趣很大,并顺势开始对函数y=sinx及y-2sinx的图像与性质的探索,在探讨的过程中,对函数图像形状“上凸”或“下凸”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比如对y=sinx的图像形状出现如图三种情况的分歧:

单纯从复合函数的单调性,无法确定其细部形状,只有将y=sinx转化成y=1/2—1/2*cosx来作图(准确的是第三种情况)。

之后有些同学又开始对函数y=ln(sinx),y=cos(sinx)等函数图像的探索。

探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熟练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但在这个探索的“度”的问题上,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在超出课标要求范围的时候,要适度叫停留下悬念,绝对不能“放任”探索,过多地占用时间和精力。

一年级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12

关键词:新课标,高年级数学,“做数学”

进行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 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 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再创造”, 在实践操作中“做数学”, 在合作交流中“说数学”, 在联系生活中“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 用心去感悟的过程, 在体验中思考、创造, 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 没有主体的体验。然而在新课程中, 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 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加特定的数学活动, 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 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 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 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新课标”为指导, 用活用好教材, 进行创造性地教, 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充分体验数学学习, 感受成功的喜悦, 增强信心, 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创设条件, 让学生积极动手参与课堂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要动手实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学习中的困惑, 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 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愉快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主动感知、思维、记忆、想象,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二、营造氛围, 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良好的参与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 通过设疑制造悬念, 激发兴趣, 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让学习的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例如, 在教学“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 先让学生判断、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学生通过复杂的计算得出了结果。老师又对学生说:“如果不计算你能判断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吗?老师就可以, 不信, 同学们可考考老师。”这时学生们情绪高涨, 都纷纷举手考老师, 老师都对答如流。于是学生感到非常的惊奇, 探求其奥秘的愿望油然而生。学生把学习判断“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这一知识作为了自身的需要,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时开展新课的教学, 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编儿歌。出示:1只青蛙1张嘴, 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 4只眼睛8条腿。3只青蛙3张嘴, 6张眼睛12条腿……请学生编出无数只青蛙的儿歌。学生发现应用字母表示青蛙的只数, 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 编出:a只青蛙a张嘴, 2a只眼睛4a条腿。在本节课中, 教师借助了学生耳熟的儿歌, 组织了一个续编儿歌的活动, 从课堂上学生的反映能够看出, 学生很喜欢这个活动, 因为儿歌这种文学形式很容易被学生所认同, 其次续编儿歌又带有一定的挑战性, 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所以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使学生积极参与了数学课堂。

三、实践操作——“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 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 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特别适合低年级小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 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 让学生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 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 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 已经认真地学了一次, 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50厘米, 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 在它的四个角各剪去一个边长8厘米的小正方形后, 剩余的长方体的周长、面积、围成的长方形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 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之盒的, 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 而且掌握牢固。再如, “将长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 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 让他们每人用各种不同的水杯, 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 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 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 圆柱高5厘米, 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 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 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 而能清晰地把握, 学会逻辑地思考。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 听过了, 容易忘记;看过了, 当时明白;只有做过了, 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际操作的眼光处理问题, 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化活动, 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四、注重课堂动态生成, 着眼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 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 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 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 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例如, “认识几时几分”一课要求学生学会看钟面数字上。我在教完新课内容时, 本以为已大功告成, 却没想一个学生在小组活动完成练习时, 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 那如果分针不指在数字上, 它指在两个数字中间了怎么办?”多么好的问题呀!这就是课堂上的“生成”, 那么这时, 教师该怎么做?是告诉学生“你们只要会看分针指在数字上的就行了吗?”不!孩子太棒了!教师应该把它作为一项宝贵的教学资源来接受。要求学生:“结合日常生活, 老师相信你们能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继续玩钟面模型, 学生时而探索, 时而合作交流, 终于明白了:不管分针是否刚好指在数字上, 只要看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几分。这样学生又一次体验到了提到好的问题与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 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鼓励。

五、联系生活实际——“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与生活实际, 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又能让学生切实替杨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简便运算138-96, 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38元零钱, 买一件96元的上衣, 他怎么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 营业员找给他4元, 爸爸最后的钱是38+4=42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一年级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1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2.使学生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并理解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一)准备练习口算:

5.6÷0.07

5.2÷0.2

6.9÷0.3

5.5÷1 0.8×90

2.5×0.2

1.25×80

7.4×0.1

(二)设疑引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奶牛吗?张燕家养了3头奶牛,她正在和爸爸一起挤牛奶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课件), 从图中,大家能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三)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知识?

(四)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二、解疑合探

(一)检查自学情况(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1)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尝试分析数量关系。问:这题能一步算出最后结果吗?

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请学生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想法。指名有代表性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220.5÷3=73.5(千克)

220.5÷7=31.5(千克)

73.5÷7=10.5(千克)

31.5÷3=10.5(千克)

请同学说一说每道算式求的是什么?(2)观察对比:

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二)针对自探提示中中等生补充不了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三)着重强调以下内容:确定数量关系

三、质疑再探

(一)学生质疑

教师:针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惑请提出来,大家一起研究。也可以提出由本节所学知识联想到的问题。

(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先由其他学生释疑,学生解决不了的,可根据情况或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释疑。)

四、运用拓展

(一)学生自编习题

1.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用适当题型编写1~2道练习题。2.展示学生高质量的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二)根据学生自编题的练习情况,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课件)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2.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并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一年级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14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0的两种含义,能较工整的书写0。

2.培养学生想象力,合作、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学习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0的两种含义并能正确的书写0。

【学习过程】

(一)新知学习

1.看看下图是谁?看他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猜一猜,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1)什么也没有

(2)用几表示?

(3)用几表示?

(4)这个盘子空的,应该怎样表示?

2.说一说有关0的物体。

3.直尺

看看0在哪儿?用直尺量东西需要注意什么呢?

(二)自我检测

1.看图填数。

2.图中鱼缸里有()条鱼。

A.0

B.1

3.在()里填数。

()

()

()

()

数学新课标的教学初探 篇15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1. 提高教学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做一个具有研究型和创造性的团体,他们是教学的主体,应该善于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为了适应这些新要求,教师就必须自觉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不仅要学习本身主业数学的学习,还要掌握一些其他相关学科,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培养自我反思和自我觉察的能力,调动思考的积极性,在每堂课或每次测试后,积极反思教学的过程,寻找出失误和经验,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2. 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以往教师都是将自己放在教学的主导地位,但在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在教学中把自己主导者的位置转换成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将学生放在中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二、制定多层次、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是教学效果的标准.根据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使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数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多维度角度去设置教学目标,不仅要求教会学生知识能力,还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最后效果,还要考察学生的思考过程.

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不仅体现在目标的多维度,还体现在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要求,以学生的基础和实际出发,对于一些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应该在合理范围内有所区别,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更加有效,更加具备可行性.

三、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景

1. 在快乐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是在一种情绪高昂、思维活跃的状态下参与课堂学习,那么学习效果就会更加突出.教学的过程应该是灵活生动的,不应该仅仅拘泥于教材和传统的教法.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学内容可以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接.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可以有很多种,例如多媒体展示、游戏开展、问题讨论、课堂实践等.这些形式的意图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及思想的集中性,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从而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好奇、渴求及向往.

2. 进行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

新课标强调教学要提倡师生、生生互动,推动课堂信息交流.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探索,有利于全面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实现有效数学教学的目标.

营造师生平等的氛围.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教什么内容,学生就接受什么内容,学生也很少去质疑教师所讲述的东西.但是新课标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一种师生共同协作、平等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

促进学生之间进行充分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留有空间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积极地交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的能力,而且能够推动课堂良好的氛围.在一节课后,留下10分钟,让学生相互提问,相互作答,对于一些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问题,教师再做最后的引导,这样就充分地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对知识也进行了巩固和加深.

四、及时进行课后信息反馈

课堂结束后,教师的任务并没有结束,教师还要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反馈信息来调整下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信息的搜集可以有很多种的方式,例如,在学生的作业批改中,错误出现率比较高的问题肯定就是全班学生掌握最差的问题;课堂提问,学生回答最迟疑、最犹豫的问题,就是没有讲清楚的内容等.每节课前,教师可以安排10分钟来解决学生对上节课仍有疑问的问题,这样就能查漏补缺,制造机会让学生提问,并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杨支晗.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微探[J].新课程学习·上, 2010(4).

[2]李昌民.初中数学教学开放题教学策略举隅[J].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7).

[3]訾立红.例谈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J].今日教师,2010 (14).

[4]贾俊霞.浅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J].今日教师,2010 (14).

一年级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16

基于笔者的教学实践,归纳起来,运用远程教育多媒体课件资源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运用远程教育多媒体课件,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根据笔者的经验,利用远程教育多媒体课件资源,可以有效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以前,我校的小学数学教学除了一些基本的教具之外,对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可谓是一筹莫展,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就可以轻松实现这一构想,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这一课时,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与本课堂结合,先在屏幕上放映一组直观的动态画面,将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求,又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正方形的面积来求,然后提出“要求梯形的面积设想用什么方法”的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联想类比、去猜想结论。之后,在屏幕上放映梯形可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来求的割补过程。这一动态过程能结合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大多数学生自己猜想的思维过程完全吻合,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精心设计和组织多媒体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与传统教学相比,在多媒体环境下运用远程教育课件进行教学,课堂信息量更大、速度更快,出现各种教学问题和教学事故的可能性更大,更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比如要讲授“千克与克的认识”这个知识点,就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设计。第一步,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菜市场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秤,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询问:这些工具你们认识吗?第二步,当学生们讨论完毕后显示各种使用秤的场合,然后由学生归纳秤的作用:用来称东西的重量;第三步,教师问:西瓜用什么秤来称合适呢?学生回答台秤后介绍台秤与质量的单位:千克。第四步,由学生称1千克的苹果,然后问:一千克的苹果有多少个?第五步,找出个数不同的原因:大小不一,然后展示各种1千克的水果或物品的份量,如1千克桔子、1千克盐等。第六步,根据称出来的1千克苹果的质量,学生可以轻易地从几个不同质量的物品当中找出1千克的物品,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使得他们热情高涨。第七步,在屏幕上显示不同份量的物品,由学生将大约1千克的那份选出来。第八步,由千克引出克的概念……第九步,总结:显示大小不一的物品,由学生选择使用哪种单位合适,并进行学习收获的讨论。最后进行游戏:将相对应的重量单位拖放到正确的位置上。在这个方案中充分利用了远程教育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将多种素材在课堂中穿插使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进程。这当中既有实际的体验,也有媒体的辅助,让学生从多方面去理解、体验了千克与克这些质量单位。这样的教学设计过程,既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又充分发挥了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充分体现了数学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

三、运用远程教育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枯燥的说教变成亲耳听闻、亲眼目睹的具体的视听形象;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他们的直觉思维,促进他们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可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奥妙,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运用远程教育多媒体课件,可以轻松直观地展示抽象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求法”时,若用传统方法拿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演示,总难以讲清;而多媒体可先展示两个三角形,突出它们一模一样,然后让两个三角形旋转180°后相拼,合并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就可得出S=AH÷2。旋转过程中还可以配以音乐,促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学生很容易发现两个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轻易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多媒体环境下更要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新《数学课程标准》规定,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在接受校本培训之后,对我校数学教师的震动很大,对师生的共同成长和发展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大部分数学教师都认识到: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非常重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教师要对每个学生饱含爱的情感、要善于用真心去发现其闪光点,认可每个学生;要多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应当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激励性和幽默风趣的语言来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注重合作学习,促进师生、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启发、帮助、协作,各抒己见;要给予竞争机会,活跃气氛,面向全体学生创设一个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标新立异,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课堂提问、举例要尽量生活化,以此来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我校数学教学反思

一方面,我校大部分数学教师对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改善数学课堂教学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迫切的要求。“农远工程”启动以后,我校通过加强校本培训、广泛发动宣传,大部分数学教师普遍认识到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贯彻实施新课标、充分应用远程教育多媒体课件资源,对于提高数学教学水平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在教育局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推动下,远程教育多媒体课件资源在我校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提高了我校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丰富了我校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有效地改善了我校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我校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开创了我校小学数学教学生动活泼的局面。

上一篇:高升专语文模拟题下一篇:网络金融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