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之初体验

2024-10-12

思想政治教育之初体验(精选7篇)

思想政治教育之初体验 篇1

一、《三字经》文本的“古往今来”

《三字经》系宋朝时期成书, 为南宋大儒王应麟所编著 (据考证如是说) , 至今已历时八百余年。此书为历代文人所重视, 如王相作《三字经训诂》;贺兴思作《三字经注解备要》;近代学者章太炎亦对其褒奖有加, 视其为“袖珍通鉴纲目”、“千古一奇书”、“若能句句知诠解, 子史经书一贯通”等等。其文本性质属儿童启蒙教材, 以体例说来, 是以识字课本的形式, 以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深层次并行结构为线索, 甚至包涵一定历史文化常识为主体并颇具有当下社会启发意义的经典启蒙读物。在当代社会, 极具深刻思想哲理的《三字经》未尝能被世人析解传统社会中所彰显的道德形式与丰富的思想内涵。这也正如北京大学钱文钟教授所说的那样, 《三字经》之所以冠之以“经”字, 正是体现其自宋以来, 该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的丰富性程度以及其较高的价值地位的体现;此外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启蒙文本, 其本身说蕴含的各种形式特点也正为其所需要传达的知识内容的可渗透性与传统文化的效力弥散性, 为封建专制主义的建立与统治权力网络的广泛性分布提供了可能途径。概言之, 较为深厚的文化传统是其主要的内容表达形式。

二、《三字经》教育管理思想分析的可能性论证: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视角援引

正如安徽大学夏当英教授所说,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落点是在民间社会。而且社会思想史作为一门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前人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之观点、理论与构想的学科, 必须在人们的共同生活、生产中发掘其核心要素。夏教授同时强调, 在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中, 除了发掘精英社会思想之外, 还要大力发掘基层民间社会的生活理念。当然, 这些正是社会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草根性、平民性以及社会唯名论的主旨理念所决定的。而且, 这也正是社会学学科的本身所具有的这种平民性以及草根性的强调与对社会学理论脉络中常人方法一派论题的印证, 皆凸显民间的价值取向及生活理念才是社会研究的真正底蕴与关注的焦点。

又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徐梓教授在《传统蒙学与传统文化》中论述的那样, 通过蒙学的窗户, 我们就可以了解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了解这一时代的文化特征。而且, 传统蒙学和传统文化之所以结成如此亲密的关系, 是由传统蒙学的内容、教学特点和广泛的影响决定的。我国无以胜数的古代文献, 大都是历代士人思想感情的表达, 所谓的圣经贤转, 不过是知识阶层思想感情的结晶。历代的儒林、文苑之士, 他们在自己的著述中所表述的理想的价值体系, 虽然不能说与广大民众日常生活中所实现的世纪价值取向完全背离, 但其中的确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 我们的文史研究, 如果总是以上层人士的著述和寓于其中的思想感情为中心, 而不考虑此外有及其广大的民众的存在, 不考虑民众实际的日常生活与士人的理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 就必然会造成盲人摸象的偏失。这些论述正与夏教授的论证不谋而合。

北京大学的陈来教授也曾发表过一篇署名为《蒙学与儒家世俗伦理》的论文, 他认为, 中国文化的价值结构体系有两种, 一是少数圣贤经典中记载的理想的价值体系, 二是一般民众生活和日常行为所表现的实际价值取向, 简单地说, 即是精英儒家伦理和世俗儒家伦理。陈教授认为, 世俗儒家伦理和精英儒家伦理不同, 它主要不是通过儒家思想家的著作去陈述它, 而是由中下层儒者指定的童蒙读物形成并发生影响的。

诚然, 《三字经》作为伦理道德教育方面的蒙学载体, 其本身也具备着草根性质, 而《三字经》的编制主旨即是追求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学习的意义表达。作为社会人的存在, 都是具备着社会性的基本生存特质, 这其中就凸显出社会化的功能。社会个体在社会良性运行的前提下, 都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 行使着社会附加于其的社会角色期望与行为模式的表达。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也必须内化特定的礼仪与社会规范, 才能为成功地扮演社会角色奠定基础。启蒙阶段的社会化不仅为社会个体的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也为个体顺利完成草根文化的精英阶层思想的溯源提供可能的途径, 如《三字经》中明确提出了“凡训蒙, 须讲究”的指导原则, 肯定了启蒙阶段教育的重要性与审慎的态度。当然, 《三字经》本身并不就是蒙学教材, 而是将之与更大的时代背景与教育制度紧密联系的。这也正印证了笔者的预设, 即《三字经》作为家喻户晓的草根式的蒙学读物在弥合草根文化与封建社会精英思想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考察。从更广阔的视角看, 诸如《三字经》之类的蒙学精品确实在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三字经》的“人之初, 性本善”教育管理思想:起点与要义

(一) “人之初, 性本善”:教育管理思想的起点分析

《三字经》篇首即阐释了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追寻学习的重要意义、解读重视读书与鼓励好学的品质。“人之初, 性本善。性相近, 习相远。苟不教, 性乃迁。”。意思即是说, 人自出生之日起, 就是情性善良的, 但如果后天不继续学习, 不重视后致性的努力, 就会逐渐产生很大的差别, 善良的本性也就会随之发生改变。究其阐释学习 (社会化) 的深层结构的意义, 《三字经》即是从人性论的角度出发, 在肯定学习是人之所以为人 (社会人的属性) 的根本需要。并且在性善与性恶的基本人性论问题上, 开门见山地指出了性善论的立场, 认为“人之初, 性本善”。

(二) “人之初, 性本善”:教育管理思想的要义分析

要知道, 这些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哲学论断, 而是每个社会个体不断成长为一个完善的社会合格成员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信心与情感支持。若支持性善论的观点, 世界上的恶人就不论其本质的好坏, 皆是自致的社会性发展 (继续) 社会化的结果。同时, 人之善由本性决定, 人之恶是由环境决定, 要成善还是成恶是社会个体的自主选择, 社会化即是在排除社会环境的干扰下所进行的选择性习得与内化过程。同时, “性本善”的出发点以及角色期望的定格也为社会个体的社会角色扮演与社会行为的行使提供了“势”的要求 (这其中就包括了家族权威形式的父母的期望与国权化体现的社会角色的期望) 。然而正是这样的期望对社会个体的心里形成一种压力, 进而转化为个体谋求自身发展与自身不断完善的内部驱力主要的因素之一。

众所周知, 社会角色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即是对人性扭曲的征象。即社会个体尚处于生物性的存在时, 个性中的“善”, 即是有益于社会良性运行的, 是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整合的基础所在, 是未经任何形式的社会文化及其背后所侵染的社会权力关系规约的。纵然社会个体皆以社会大众的先赋角色的要求存乎于身, 但当其被社会中以各种形式表现的关系濡染与殖民时, 其角色在某些程度上即会发生异化 (当然, 这一过程本身并非包含着理性) 。“性相近, 习相远”即是这一担忧的描述。当然, 情形并不是总是向坏的、恶的方向发展。同时这也正是行文作者喻以借孔孟之言, 规劝人们要秉承孟子之性善说法, 也可以强调“善”为人之本性, 是先赋的角色预设。而且是存乎于社会的个体都是持有特定的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与是非之心。而这些也正是着力于维系社会交往中的社会个体际遇的首要条件, 是诸如库利之社会交往镜中我之对他者自身社会行为矫正所需要把握的心里状态的标准原则。

作为蒙学教科书的《三字经》中所蕴含的内容形式除了表面作为古代 (宋以后) 儿童识字诵读的共享外, 还是包括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乎道德教化重要性的强调, 这也预示着儿童个体既要重视权力、社会的教化, 还要注重对传统知识权威的服从。此外, 这也提醒了启蒙儿童乃至今后的生命历程中要注重培养起自身道德情操的形成与自觉修养意识的锻炼 (台湾学者叶启政的修养社会学便是缘此而生) 。正如钱文钟教授叙述的那样, 上文所涉及的人性学说的争论, 也正为中西文化的发展轨迹定下了不同的发展基调。如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围绕的原罪论那样:通过对个体都是持有原罪的预设, 即强调社会个体进入社会以后就应该为获得上帝的赦免而努力工作。同时, 秉持着“性善说”西方文化的前源统摄下的社会运行轨迹的阐释, 即关乎权力运作的各种形式的体现, 是如何将权力形式运作于本身就把持着原罪观的社会个体之间的。值得强调的是, 之所以《三字经》中称之为“人之初, 性本善”, 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彰显出了统治阶层关乎权力教化的身体制约的重要性的预设以及权力分化所导致的社会阶级秩序的重组与社会结构的再造 (此处可参照葛红兵的《身体政治》与周与沉的《身体:思想与修行》的关乎“推己及人”的相关阐述) 。正如钱文钟所说那样, 性本善之说只能算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美好信念的期许, 同时也是对社会角色的美好期待的表达, 是一种理想类型的状态表达。这不仅是一种基于社会现实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正是对于社会化的理想状态的期望, 即钱教授所期冀的“学习即是生命的过程, 必须一心一意地努力”。这样的表达不仅是对先赋心里特征统一性的否定, 更是对后致角色努力获得的颂扬。当然, 接下来的“性相近, 习相远”也正是这种心态的告白, 是孔圣人对亚圣的提问, 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补救式弥合的表达。

综上所述, 《三字经》是一种一体两面的论述。即从形式上看, 作为蒙养教材, 而且是极具影响力的经典教材, 关涉着儿童社会化的启蒙经典论述。是一部集涵了广阔知识背景, 涉及了历史、社会、自然乃至人伦道德的蒙学材料。并谓之以经字, 足见其重。但深究其旨, 从其内容看来, 貌似简练, 富含韵味的骈排中隐藏着深厚的中国文化成分。这其中社会思想的嵌入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如笔者关乎人的本性问题的社会学阐释以及关于初级社会化问题的解读与传统社会环境的决定论议题的探讨, 包括家庭社会化问题的重要性等等。此外, 作为受儒家社会思想影响颇深, 强调积极入世情怀与对现实社会予以足够关注的强调, 其行文本身就隐含着就不乏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问题的探讨 (当然这些探讨是不能脱离于宏大的社会叙事背景的濡染) 。

另外, 基于《三字经》本身的文本性质考虑, 诚如呼庆伟之《古代蒙养书及其特色与借鉴价值》中论述的那样, 古代蒙养书的特色与借鉴价值, 究其形式特点是遵循儿童的生理特征的, 在道德教育内容安排方面, 体现着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叙事原则;在道德教育方法上, 因人而异, 因势利导, 量力而行。同时, 传统蒙学的道德教育虽然也讲究封建伦理纲常, 但并不究其义理之层, 知识从浅近处着手, 先教之以小学规矩, 使儿童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习之。性情已就才可近乎明德新局, 以止于至善。对此, 笔者就不再赘述为尔。

摘要:《三字经》可谓集儒家伦理道德为大成, 其社会影响力弥散于各个社会阶层, 并为社会民众所传诵乐道。“人之初, 性本善”作为《三字经》的人性教化预设更是道出了教育管理中的人本议题。因为, 这其中不仅蕴含了传统中国的深层文化结构对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人性思考, 更是凸显出了传统中国社会对教育管理思想建构起点、要义以及结构的分析尝试。基于此, 本文即是运用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科分析视角尝试就此进行了一些增补。

关键词:《三字经》,人之初, 性本善,起点、要义与结构

参考文献

[1]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夏当英.中国传统社会宗教的世俗化研究[M].四川:巴蜀书社, 2010.

[3]钱文忠.钱文忠解读《三字经》[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9.

[4]徐梓.传统蒙学与传统文化[J].寻根, 2007, (02) .

[5]叶启政.社会理论的本土化建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6]戴维.波普诺.社会学 (第十版) [M].李强, 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7]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 (第四版) [M].赵旭东, 等,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8]帕克里克.贝尔特.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M].瞿铁鹏,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爱之初体验 篇2

从人生中第一个春梦当中醒来时,宝玉开始“迷迷惑惑、若有所失”,这对他来说,是一次极重要的人生体验。十三岁的宝玉有了第一次梦遗,他的反应是“吓了一跳”,恍恍惚惚间,觉得自己仿佛丢掉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又不敢跟别人说,这是很真实很细致的男孩的心理体验。

在感情上、精神上,他的知音、知己唯有林黛玉。但唯独在分享性的隐秘时,却不可能是黛玉。

宝玉和黛玉一起读过“禁书”《西厢记》、《牡丹亭》,和所有在懵懵懂懂探索期的少男少女一样,这些书对他们的影响极大。他们开始模糊了解生死爱恨这些大而空茫的概念,对生命和爱情有了包含着梦幻色彩和忧伤味道的初次体验。

在书里那些美丽的字里行间,充满性的欲望和爱的渴望。黛玉在这些书里,体味到了什么是“少女怀春”,宝玉有次听到她长叹一声,用书里的句子说“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宝玉听到的反应是“不觉心内痒将起来”。因为他有同样的感觉,所以黛玉一声叹息,一句“情思睡昏昏”就轻易击中了他。那是青春期的一种模糊的忧伤和怅惘,什么都因不确定而变得恍惚,因情感无处寄托、没有着落而茫然。这是只有青春时代才有的模糊怅惘,并非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黛玉听到那些小戏子们的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就像是被击中了心事一般,“心动神摇,如醉如痴”,落下泪来。这些句子给予她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于在和众姐妹玩游戏时毫无提防地随口就说了出来,被宝钗发现了她看禁书的秘密。

宝黛两人可以一起体味《西厢记》、《牡丹亭》里那些优美缠绵的词句,也可以一起从那些生生死死的爱情里,开始模糊懂得和品尝人生的失落和幻灭之苦。但当宝玉拿书里的句子来表达对黛玉的亲昵和特殊感情时,黛玉不止一次翻了脸。

宝玉所引的句子,比如“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我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让黛玉觉得唐突露骨,况且是在当时的道德环境之下,在黛玉眼中,这样的“淫词艳句”几乎像是在调戏,所以黛玉发怒,说宝玉“胡说”,从“淫词艳曲”里学了混话来“欺负”她。吓得宝玉指天画地地发誓表白自己。宝玉好容易借着戏词说出口的深情告白,却是黛玉眼中的“混话”,是“欺负”,这是另一种悲哀。

宝玉对黛玉的感情里,性的渴慕似乎很少。男女之间的情,总要被我们具体成性关系、爱情、友情,或是长久相处之后的亲情,是欲望、渴慕或是精神、肉体上的眷恋。

但宝黛之间的情,远不止于此,他们是知己,是天地之间彼此的唯一,有一种别人无法介入和懂得的默契和亲密,但又很纯情。不是宝玉不渴望性的接触,但对于黛玉,他似乎升华了性的渴慕,他用一种很纯情的体贴多情将其约束,或是诗意化了。

看了刺激美丽的禁书,宝玉以为找到了能够充分表达他对黛玉特殊亲密感的方式,他用书里的缠绵句子一再表达,结果却一再冒犯、激怒黛玉。在当时的道德背景之下,宝玉的作为让黛玉惶恐而委屈。宝黛的这段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里,充满了遗憾和忧伤。

除去命运的拨弄之外,谁的爱之初体验,不是充满了各种遗憾呢?但在对青涩之爱的回忆里,那些甜蜜和感伤,又何尝不是来自永远无法回头的种种遗憾?

(抽文)

除去命运的拨弄之外,谁的爱之初体验,不是充满了各种遗憾呢?但在对青涩之爱的回忆里,那些甜蜜和感伤,又何尝不是来自永远无法回头的种种遗憾?

思想政治教育之初体验 篇3

通过搜索我看到了易PC在全球所受到的关注度, 尤其是在全球知名的亚马逊网站当选为关于“20个最想要的新年礼物”调查排名榜首。究竟是什么让它如此有魅力, 成为最具超人气的产品呢?经过两个多星期的亲身体验, 我现在终于对它有了一个全新的感悟:易PC最具魅力的地方是因为它代表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笔记本电脑的PC创新概念, 它体现一种简单、便利的应用理念。

有时候在家上网其实追求的就是一种休闲惬意的状态:可能是在阳台的摇椅上, 可能是蹲坐在卧室的飘窗上, 或者是用自己最舒服的姿势半躺在沙发上……而这正是易PC身材轻巧的魅力所在。

有时候也会出差, 笔记本电脑总是如影随形, 但是, 相对于个子小巧的我来说, 也还是比较厚重, 而且还得专门装一个包, 不是很协调和便利。说实话, 出差时电脑无非就是收发邮件或是临时处理一些O ffice文档, 上上网, 听听歌, 看部电影等等, 身材小巧的易PC完全能胜任这些。在我看来, 易PC并不会取代笔记本或是台式机, 因为, 这完全是另一种PC应用方式。易PC将成为未来最理想的新型移动应用解决方案。

当然, 易PC也有独当一面的时候。外出逛街, 我现在已经很习惯在挎包里带上它。无论是在星巴克上网, 还是朋友聚会时一起欣赏一些照片, 易PC都让我感觉非常实用, 而且新款绿色版的外观设计也非常独特, 让我的朋友羡慕不已, 在彰显个性之美的同时, 也极大地满足了我的“虚荣”心理。

数学阅读之初体验 篇4

一、强“意识”增“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就在于使读书成为每个孩子最强烈、精神上不可压抑的欲望。”而心理学也说到,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首先要培养数学阅读的意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想读、爱读、乐读。

活动中体会。良好的阅读氛围是培养阅读习惯的基础。为了营造阅读氛围,可以开展“数学阅读沙龙” ,规定每周某段时间专门进行数学阅读,让学生带一些好的数学读本(如:数学小灵通、小学数学报)到学校,和其他同学交换阅读,并交流读书心得;也可以是介绍一道新颖题、一种解题的好方法、讲述一位数学家的成长故事……渐渐地,同学们的阅读面广了,上数学课的热情高涨了,知识面也拓宽了。

激励中提高。阅读是一个静活动,难以长期坚持,但如果教师有引导性的或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将显著地提高学生数学阅读的积极性。如:“你读得真仔细!”“你懂得的数学小故事可真多!”“你真棒,通过阅读你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再仔细阅读,从下往上看,你还能发现什么呢? ”

孩子们体会到了数学阅读的乐趣,感受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那自然而然就会喜欢学数学。

二、导“方法”培“能力”

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掌握好的阅读方法往往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从好的阅读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学习数学的效果就会立竿见影。

阅读要动手。在数学审题时,如果只是单靠看,那对题目所包含的信息或题目的要求就有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漏。于是,有目的的“动手”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当学生已经初步体验到三角形的角和边的特点时,可以引导孩子们把三角形从角和边两方面的特征进行活动研究,尝试归类,进而归纳出三角形的分类知识。

阅读要动脑。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一概地示范、讲解,会束缚学生的手脚,不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阅读”这个媒体,点拨学生阅读,找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寻求到解决题目的途径。例如“中位数”的学习中,如果学生仅从数据中看,是很难理解到为什么用平均数这个统计量不合适。必须引导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数据,边阅读边思考,观察数据的特点,发现数据中由于有较大的数或较小的数,从而影响到平均数表示不能反映数据中的一般水平。然后通过老师的语言点拨,使学生实现从机械阅读到意义阅读的转化,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和把握数学思想方法,真正达到阅读和学习的效果。

三、分“阅读”促“效果”

为了更有效的阅读,达到更好阅读目的,可以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阅读,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新知中阅读。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过程中,如果能及时引导阅读教材,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就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圆的面积》,教师提出怎样求圆面积。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很快想到把圆转化为熟悉的平面图形,甚至想到是转化为长方形或者是平行四边形,但是具体怎样转化呢?学生一筹莫展。此时,引导学生带着这个疑问阅读课本的公式推导的过程,从阅读中寻找解决的方法。随后不待老师要求,学生都会纷纷拿起课前预备好的圆进行验证,效果可想而知。

总结中阅读。在新知学习后,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知识间的联系,可以在总结部分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如在学习《圆的面积》后,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题目阅读教材,重新回顾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1. 教材上是用哪些办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的?2. 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圆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从而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圆面积计算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四、倡“写作”促“发展”

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后,“数学日记”可以充分体现数学阅读后的一种表现方式,通过“数学日记”的写作,不仅可以让孩子们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让孩子们把数学阅读的积累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提供用数学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因为学习数学并不是让学生做各式各样的习题,不能拘泥于课堂,而是要延伸于课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数学日记”正是可以让数学走出了班级小课堂,走向了社会这个大课堂。

思想政治教育之初体验 篇5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 阅读, 再阅读。”阅读在语文学习能力中占据了核心位置, 它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助力, 是培养学生语感最直接的途径, 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必要手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要从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 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 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对课外阅读提出量的要求, 这在我国教学大纲中还是第一次, 充分显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地位。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和班主任, 我深知广泛的、高品位的课外阅读给学生的发展带来的无穷益处。

2 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对于本班学生调查表明, 在书籍和电视、电脑之间, 80.2%的孩子选择了电视或电脑。大多数孩子对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的兴趣浓厚, 真正对阅读感兴趣, 能在课外阅读中汲取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享受阅读中的快乐的学生仅占极小部分, 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存在着被动性 (阅读动机是外界的压力, 如考试、教师的检查等) 、排斥性 (对读物不感兴趣, 甚至厌烦) 、随机性 (读书无目的无计划) 、阅读品位低 (纯消遣性) 和阅读习惯差 (不能正确运用读书方法, 走马观花) 等现象。班级中79.6%的家长对于如何帮助孩子选择适合阅读的书籍有困惑, 能够在家庭中主动创设氛围, 积极而有效地引导孩子看书的家长更是少之又少, 学生的阅读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在21世纪这个资讯爆炸、知识快速积累与突飞猛进的时代, 如何有效、迅速地获取知识, 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阅读。阅读能力至关重要, 然而现实中, 教师花了很大精力投入到课堂阅读教学中, 投入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上, 但不尽人意, 学生阅读处于一种低效的状态。

那么, 怎样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 改变学生盲目而低效的阅读现状, 实现阅读真正的意义, 让学生受益终身呢?在班级中, 采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 开展阅读活动,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 以学生为本, 营建和谐的师生阅读生态圈是切实可行的做法。在书香氛围浓厚的班级中, 学生以书为友, 蔚成普遍的读书文化。因此, 在班级展开阅读活动至关重要。

3 概念界定

“班级读书会”顾名思义就是以班级为单位, 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讨论和交流。一般做法是, 先引导孩子用一段时间去读一本老师或同学推荐的好书, 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 由同学和老师以及家长共同对作品进行自由的讨论, 其间也可展出一些孩子的读后感或其他作品。它是一个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推进课外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

4 班级读书会的价值取向

班级读书会作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阅读活动, 有其特定的价值追求与优势所在。首先, 班级读书会的交流是建筑在个体自由阅读的基础上, 如果仅是前期自然状态的低水平简单重复, 显然是一种内耗。其次, 班级读书会因为“互动阅读”的特点, 组织内各成员背景的差异为个体间的交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加之读书会带领人的策略规划, 都为“深度阅读”提供了可能。再次, “深度阅读”使得阅读者体验到了超越感官的欢愉, 促使他们同阅读建立起更为稳固的情感联系, 其实质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情趣阅读”。我们以为, 这正是课外阅读进入课堂的最大意义所在, 也是对当下儿童阅读平面化、功利化的一种颠覆与反正引领。

4.1 教师推荐, 扩充阅读量

浩淼如烟的书海庞杂繁复, 而孩子们的时间却是非常有限, 这些书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求知欲强, 需要有充足的读物供他们阅读, 所以书籍的挑选尤为重要。可以根据学生在阅读时的13项倾向作为参考来挑选: (1) 短篇, 内容连续、完整的故事。 (2) 利用知识性儿童读物, 或从直接观察中获得经验。 (3) 喜欢幻想性题材的故事。 (4) 能够了解简单的传记和历史故事。 (5) 喜欢用戏剧表演的方式来表达他看过的简单的故事。 (6) 喜欢用问答的方式来探讨故事的内容以及人物活动的细节。 (7) 期待故事情节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 (8) 对儿童读物中所提到的规则感兴趣。 (9) 喜欢幽默、意外的故事结局。 (10) 喜欢字句活泼、内容变化大、充满热闹、愉快气氛的读物。 (11) 喜欢高声朗读。 (12) 喜欢介绍自然界、动物界的儿童读物。 (13) 喜欢介绍不同生活型态和自然环境的儿童读物。教师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找到合适的书目推荐给学生。

4.2 学生推荐, 符合心理需求

儿童的特点是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 活泼而富有想象力。呆板的形象, 生硬的道理, 与童心无缘。从这个角度出发, 要让孩子喜欢上阅读, 就要寻找切合他们心理特点的书。解放儿童的心, 保护儿童的想象世界, 承认游戏是重要的, 满足儿童潜意识中的需求……儿童文学作品的这些特性, 正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合。学生自由推荐, 就是利用读书会的时机, 请学生自发推荐喜爱看的书目。推荐书目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不拘一格。可以说说推荐的原因, 也可以挑选精彩片段进行朗读;可以是班级读书会活动的时机, 也可以是书友小队的活动时间……这样才能从多角度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于他们阅读并受喜爱的书籍。

5 阅读效益, 收获无穷

思想政治教育之初体验 篇6

一、寓教于境, 体验情景之“趣”

语言存在于特定情景中, 如果离开情景, 则语言将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所以在英语教学中 , 必须以日常生活为素材创设情境, 使学生置身真实语境中, 用所学语言进行实际交际, 感到语言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并体验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师要在课堂的各个环节, 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创设合理的情境, 以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并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如在教学1A Unit6 On a Farm一课的“farm”时, 我用多媒体播放农场的图片, 创设学生参观农场的情境, 让学生看到图片中的农场有房屋、果园、牲畜, 还有忙碌的农民伯伯, 顺势提出“What’s on the farm?”的问题。一年级学生可能会运用已学知识回答:banana, mango, peach, pear等图片中的水果; 也可能由于单词量的匮乏而用母语表述他们在图片中的所见所闻。此时, 老师也可以顺势要求学生听听多媒体中小动物的声音, 引导他们学习动物类的新单词pig, duck, cow, 等等。

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热情等特点, 结合类似的影音手段, 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学习的热情, 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 引出新知识, 使教授的过程自然、流畅。一方面, 使教学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达到语言习得的目标。另一方面, 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

二、学以致用, 体验活动之“趣”

活动是英语课堂不可或缺的部分, 是学生参与语言学习与实践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 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 结合教学内容, 开展贴近学生实际的各种有效活动, 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 在活动中学习和使用语言, 以此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 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填鸭式”、“灌输式”等陈旧的教学理念, 以活动为依托, 使之成为知识的促进者、学生求知的协作者。对于4A Unit 6 I like...一课中的EFG部分, 平时教学中, 教师多数处理过于简单粗糙,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而后三部分大多是活动, 处理得好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又能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练运用所学语言提供更真切、趣味的操练环境。于是在教学过程中, 我将识别颜色游戏与小韵诗的教授过程合二为一, 以识别颜色游戏为依托, 引出四色风筝, 学生展开小组合作竞赛, 比一比黑板上哪组风筝飞得最高。获胜小组随着飞高的风筝, 饶有兴趣地学说小韵诗“Fly, fly my kite”。经过多次循环,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 反复学说小诗中的句子, 自然就学会了小诗。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在串联的多个活动中, 腾出时间进行了大量听说操练。

如此开放、变化的活动方式, 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说了、乐于说了。在学生形象、清晰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 给予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 体验成功, 以达到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三、师生交流, 体验评价之“趣”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 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 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 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的过程。英语课上, 总少不了知识反馈的环节, 大多会采用“work in pairs”“ask and answer”“work by train”等方式检测教学成果。长此以往, 采取按部就班的反馈方式和一成不变的评价手段, 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 正乐于对话的愿望将会减之又减。于是, 在教授“What can you do? I can jump/run/dance/sing.”后的知识反馈中 , 我将“work in pairs”改成了“ask one of your friends”。这样, 意想不到的热烈气氛迅速在课堂蔓延, 可能是朋友间真心的交流, 教室里涌动着互相传递问候的温馨;可能是孩子们故弄玄虚的调侃, 他们都爱邀请同一位朋友进行对话;也或者是对于平等的宣泄, 他们竟敢于邀请老师进行对话……看着孩子们娴熟的操练, 充满童真的交流, 此时的我也与他们融为了紧密相连的整体。课堂上演奏起的是孩子们自然、大胆运用英语交流的乐章。 课堂上不再是老师“Good/That’s right/Excellent”种种平淡无奇的评价, 取而代之的评价形式是老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言辞、与学生积极交流的场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 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 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学中, 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努力程度及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创建师生共融的课堂评价体系。运用形式多样的评价形式, 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并加以肯定, 做出适当、及时且满怀情感意义的评价, 让学生在你的真情中体验成功。

四、 发散思维, 体验练习之“趣”

练习是复习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 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延伸。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 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形式。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练习,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双手实践过的东西。”

活泼、有趣、新鲜的练习形式, 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调动学生的创造性, 使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乐趣与所学知识得到碰撞, 迸发出无限发散的思维火花。

以单词的巩固为例, 老师们大多会选择枯燥的、周而复始的默写。巩固的这块“面包”吃到了, 可是学生的“兴趣”被忽视了。我们是否能找出一种方法, 使教学成果的这块“面包”与学生的“兴趣”二者皆得呢?

为此, 我试着设置一些趣味练习巩固单词。如“单词中找单词”, 在教完“there”一词后, 让学生观察此词, 找一找它里面涵盖了哪些认识的单词。孩子们睁大双眼, 仔细研究, 口中蹦出“the, here, her, he...”等熟悉的单词。在我的反复提点下, 孩子们绞尽脑汁想出了最后一个语气词“er”。孩子们满怀成就感和可爱的举动, 引得他们自己和我都哈哈大笑。大笑的效果还不够, 私底下学生也会学着我给的例子进行思维发散, 为身边的学生出题。如, 找一找“this”里涵盖的单词;给你三个提示词“sweet, red, round”, 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千奇百怪、形式多样的问题, 有时会让我也不禁怀疑起自己的IQ。

在教学过程中, 设计趣味的练习形式, 一方面能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所学新知。另一方面使以往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复现, 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散。更重要的是, 这能使学生发现英语中蕴藏的诸多奥秘, 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潜心钻研的热情。

师范生实习之初体验 篇7

关键词:师范生;实习体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011-01

作为一名师范生,我们将要走上教师这样一个特殊的岗位,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在我们的学习经历中是显得尤为重要的。经过几个月的实习,我有以下几点体验,来与大家分享交流。

首先,要认清角色摆正心态。很多时候,实习生对自己的处境感到很尴尬,甚至连自己都分不清角色到底应该是学生还是老师。其实,我们在指导老师面前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师范生,依然是个需要不断学习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的学生。我们在指导老师面前绝对不能够自命清高,有时候看到这些老师的教学实践与自己在学校学习的教学理论有出入,就鲁莽的去抵制或者批判,要知道任何一种科学的实践都是在理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那些方法可能是最适合当地的教学情况的。我们应客观理性的去看待实习,更要尊重指导老师,虚心的向他们学习经验。但是,在学生面前我们已然是不折不扣的老师了,自己的言谈举止就应该合乎一个教师的职责和准则。根据实习的情况来看,我们在学生面前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有的同学实习就是为了单纯的学习课堂经验,需要进班听课或者讲课了才去,不与学生们做过多的交流,是没有感情的实习;有的同学则是想一味的讨好所有学生,太过放任就很容易造成课堂的失控,让教学活动陷入混乱,是没有原则的实习。我们对待学生既要充满感情也要不失原则,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更融洽,教学活动也更能够更好的进行。

其次,工作学习要主动勤快。来到实习学校,你会发现老师是很忙的,备课讲课批改作业,不可能花太多的精力来指导你的教学,这样学习教学技能就全靠自己主动了。作为实习生,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去学习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刚开始即便我们自己不讲课,也要多搜集资料去尝试备课,而且最好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这样对所讲的知识如何运用也就有了把握,然后认真学习指导老师们是如何备课的,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与遗漏。听课是实习生学习教学经验最直接也是最经常的一个环节,要多听不同老师的课来比较其异同,此时的听课已经和学生时代的听课不同了,这时候注重的不再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已经是对方法技能的思考,课后还要主动找老师交流,揣摩其中的学问。最期待的可能就是讲课了,讲课的机会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得到,一定要珍惜。在讲课之前充分备课,理清思路后自己先试讲几次,要提前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景,这样讲课的时候才会流畅不至于茫然失措。不过第一次讲课不理想是正常的,无论讲的怎么样,都要主动寻求指导老师的建议,进而改正自己的不足保留自己的优点,以后争取更多的讲课机会。批改作业可能是我们实习生最本职的工作,千万不能小看了这个环节,通过批改作业我们能够真实的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知道学生们容易犯的错误和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详细记录下来,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作为一名老师,教学经验是很重要的,我们实习的时候只要主动的多练多问多思考,就一定能够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

然后,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使学生的心思真正放在学习上,我们的教学工作也才能够顺利进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我们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学生是我们的子弟,而不是我们的对立面,要科学的处理师生关系,相信我们怀着一颗爱心,就能够一点点的感化学生,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使他逐步走向学习的正轨。当然这就要注意沟通的方法,可以通过民主交流来倾听学生的想法,进而将心比心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尤其是对待处于青春期那些叛逆的孩子,要顾及学生的感受,想尽办法最终让他们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作业也是与学生沟通的重要平台,有时候一个简短而温暖的批语都会让学生铭记终生,作业更是一对一的交流,在作业本里对不同的学生给以中肯而贴心的评价,我们的这些细节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作为老师,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我们还不能缺少耐心,不管学生问的问题多么简单,我们都要尽可能的引导他思考并找到答案,为迷途的他们指明道路,也许改变就从这道简单的题目开始。只要我们付出了这些,就能够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那么我们在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也就都能够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迎刃而解。

最后,要在瓶颈期坚持不懈。刚开始实习的时候我们都感觉很新鲜,一个个热情似火,每次讲完课之后都会有很多感想和收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感褪去,就逐渐发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实习会进入这样一个停滞不前的瓶颈期。我们在这个时期很可能会对实习感到厌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感到失望,甚至对教师这个职业感到绝望,而这一切都是正常的。瓶颈期不可怕,相反只要我们好好把握,就能够在这个时期取得更大的进步,实习也会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经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学习,以及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就能认清自己的角色,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融洽的与学生沟通,收到良好的实习效果。将来等到我们正式走向工作岗位时,就能够厚积薄发一飞冲天,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上一篇:煅烧过程下一篇:爱母宫内节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