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2024-10-16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精选12篇)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篇1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在课堂教学中, 虽然不能让学生完全去重复人类发现知识的过程, 但在学生已有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 可以结合数学特有知识结果和知识系统, 教师通过有意识地设置情景再现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 使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这样, 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 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 教师要找准切入点, 精心准备。

一、巧妙引入, 体验知识的形成

传统的导入对新知只起了铺垫的作用, 即把学习道路上的“坑洼”填平了, 为学生铺设一条“平坦之路”, 教师再沿着这条路进行新课教学。这样, 往往会遏制学生思维的拓展, 让学生觉得新知识来得太突然, 不利于接受。所以在新知引入时, 教师有必要先设置合理的情景, 让学生体验到学新知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创设不太合理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冲突, 即用旧知识不能解决的冲突或在解决新问题时产生的冲突, 使他们觉得知识不够用,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设置情景时要把握的是, 目的明确, 情景必须为目的服务。

二、精心组织, 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强调师生交流的同时, 更应该注意学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学生在思维方式、知识层面等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若能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为只有通过充分的讨论, 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印象才会深刻。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怎样, 同时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这样做。可能有些教师担心课堂时间不够用, 笔者认为把时间交给学生越多, 教师“教”的时间虽越少, 但学生经过交流、讨论, 能充分掌握所学知识, 重复练习就没有必要了, 同样节省了时间。

三、理解教材, 体验知识的继承

重视知识形成过程, 不仅是使学生有效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需要, 更是让学生学会如何从旧知识“继承”到新知识的过程。而解决“继承”问题首先需要我们理解教材, 特别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现行数学教材最显著的特点是, 不再追求学科本身的完备性与知识系统的严密性, 而是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年龄及不同认知水平进行编排 (如对实数、函数、统计初步等知识点的安排) , 用时间来换取学生知识结构的空间。另一个特点就是教材中几乎每节课都安排了“合作学习”环节, 而许多“合作学习”环节都体现了“继承”的思想, 有些“合作学习”安排在新课前。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从旧知“继承”到新知。给出充分的体验时间和空间, 笔者认为其目的是为了体验新知应用的同时, 为下面的新课提供“继承”的空间。

具体到在课堂教学时, 要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笔者认为应该从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形成过程、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等方面入手,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篇2

“体验”一词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词汇。事实上,本次课程改革就是要将课程从“文本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所以,“体验”自然也就成为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对学生体验的重视,其实就是将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及生活世界纳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来,发挥它们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成长。在体验性学习中,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认知方面的知识,而且还有情感、态度、价值及实践方面的知识。教师要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成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把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了初步尝试,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一、在情境中体验老师要善于营造学生学习的情境。我在教学《小音乐家杨科》时,在优扬的乐曲声中,介绍故事大意,导入课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扬科为什么能把大自然中的声音当成音乐的,体验到大自然中的声音放在音乐中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我曾经听过袁斌老师执教的《丰碑》一课,一开始,在凄厉的北风怒号中,在苍茫的雪山中艰难行进的红军画面中,袁老师入情入境地道出了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把学生引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在教学《田忌赛马》导课时,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爱玩扑克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和教学内容相联系,使教学内容能适应并顺利地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在情境中,学生激起的情绪,成为需要的推动。这种情境会作用于师生双方的心理,影响师生实现教与学目的的.行为和力量,促进目的的实现。将学生带入情境的手段有:1.以生活展现情境。2.以实物演示情境。3.以图画再现情境。4.以音乐渲染情境。5.以表演体会情境。6.以语言描绘情境。二、在认知不平衡中体验在情境中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组合,批判和澄清新旧知识的差异,解决“认知不平衡”,进而不断改善,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且在认知发展的同时,获得轻松,愉悦,成功的情感体验。在新课程中,我不在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而是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境况。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阮恒一开始误以为他会因献血而死去,学生自己能理解到的只占十分之一,作为老师应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如何引导学生体验当时阮恒的心情。我充分让学生阅读有关描写抽血过程中阮恒的句子。学生读后充分交流自己的感受,“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说明他害怕,说明他勇敢,说明他配合医生。“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捂住脸”?是因为他感到疼,他不想让人看见。学生们这时的感悟并不准确,因为阮恒是因为怕自己要输光血死去才这样做的。这时我没有纠正孩子们的感受,而是进一步让他们阅读下面的句子:“疼吗,阮恒?”医生问道。阮恒摇摇头。你们通过读这句话,觉得阮恒在输血过程中疼吗?“不疼”孩子们读懂了这句话,那他之前为什么要啜泣,颤抖并用手捂住脸呢?学生们开始把自己当作阮恒,去体验,去感知。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产生了解决“认知不平衡”的意向。当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时候他的做法是: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我也是这样想,这样做的。我和他们一起参与到开放式的探究学习中,学生能初步认识到阮恒是因害怕而这样做的。“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这是为什么?联系后文“医生又问他又摇头”你有什么感受?他不是因为疼这样做的,是他以为自己马上就要死了。“呜咽”比刚才的“啜泣”怎样?形容哭的声音更大了。“接着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为什么哭得越来越厉害了?“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

[1] [2]

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快乐成长 篇3

走进新课程,实践新理念,班主任建立班集体,培养小干部的育人模式也在积极跟进,师生的角色在不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悄然改变……真可谓是繁花似锦,春色满园。尤其是体验学习的小花正在校园里静静绽放,花开有声……

“今天我当班”,这是流行在我班的一句话。

“当班”,“班”指的是班主任。每接手一个新班级,为了迅速地建立起新的班集体,也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有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建立班集体的核心力量——班委。我决定为孩子们搭建一个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挥能力的平台,在全体同学中实施临时班主任制。我认为一来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能力,二来可以让同学们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更好更健康地成长起来。

一、当班,体验尽责任的快乐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不知当家的难处”。基于这一点,我才决定在班级里实施轮流当班制。具体做法是:让同学们轮流着来做这个班级的班主任,为班级当好一天的家,做好班主任每天要做的工作。也就是从早上的晨检(包干区的卫生检查、同学们的早读情况、家庭作业的收缴、和任课教师的联系)到中午学生的用餐纪律、用餐卫生、学生的自习,直至晚上的放晚学护送、静堂、门窗的关锁。在实践中发现,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地关心好自己当班的日期;当班的前一天,会提前和父母交代好,自己会因为要关锁门窗而晚一点回家,请父母不要着急;当班那天,同学们要去专用教室上课了,他会主动地提醒同学们整理好课桌椅,关好教室的灯、电扇……一天下来,虽然会比平时辛苦一些,但是,每个学生都能从“今天我当班”这个角色中体验到做班主任的责任,更能为自己一天的尽责感到快乐。一个孩子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以前总觉得做个班干部很神气,能够利用老师给予的权利管同学,其实,做班干部最重要的还是为全体同学服务,做好老师的小助手。”另一个孩子说:“今天我当班,从早上的早读到收发作业,从中午的卫生值日到傍晚的放学路队,真的很辛苦。但是我感觉很快乐……”

二、当班,体验班主任的不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3年《学会关心》在报告中强调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要倡导“全民合作的精神”,教育青少年要“团结、协作”,鼓励孩子们从关心自我的小圈子里跳出来,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剖析当今小学生现状,缺乏关心他人的现象较为普遍,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关心同学,不懂得关心家庭成员,同学之间不会团结协作。如此下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因此,“今天我当班”这个活动,能让孩子们了解班主任的日常工作,感受其中的复杂繁琐,体验了其中的情,他们的这种真实的体验为他们以后的快乐成长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存折。

同学们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当班,原来做老师也不容易啊!”还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道:“今天我当班,一天下来,我已经腰酸背疼了,可是我很开心,我敢大声说话了!”……在和家长的交流中,他们也不止一次地对我的这种做法表示极大的支持和理解,称赞孩子的胆量以及能力在“今天我当班”体验活动中得到了提高,希望这样的体验活动能一直搞下去!你还别说,同学们的热情还真高,到现在为止,每个同学至少有了2次以上这样的体验,从一开始的无从着手、懵懂无知,到现在的轻车熟路,每个同学都付出了许多,学到了许多,同时他们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也日益增强起来。

诚然,“今天我当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使学生树立了竞争的观念,也使一部分不被注意的学生走进了班主任的视野,改变了班主任的思维定势,使班级管理处于公平活跃的氛围中。班主任轮流当,人人都是管理者,大家都得到一种全新的心理体验,明白只有自己先做个好榜样才有资格管好别人,这就给班级注入了活力和动力。学生一般都能珍惜当班的机会,他们既能品尝展示才能的乐趣,也能体会到维护集体荣誉的不易。

(作者简介晓燕(1972.1-),女,江苏省苏州市人,英语本科毕业,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张家港市白鹿小学,主要研究方向:小学德育。)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篇4

一、以活动体验的亲历性激发数学情感

亲历是活动体验的本质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真正积极参与学习的关键问题是教学方法的情感化。就数学学习而言, 学生一旦“学会”, 享受到数学活动成功的喜悦, 就能强化学习动机, 变得更喜欢数学。为此,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情绪生活,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 树立坚定的自信心, 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 我首先让学生欣赏我国民间剪纸艺术, 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吸引了学生。然后我问:“你们想不想也动手剪一剪?”学生在动手剪自己喜欢的简单图形过程中, 学会了对折后再剪这种剪纸艺术, 然后再观察自己的作品, 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这样通过把课本中的新授知识转换成“玩耍”活动, 不仅使学生心情自然愉快, 厌学情绪消失, 而且还能从“玩耍”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 使“玩”向有收益、有选择、有节制、有创造的方面转化, 所以会玩的过程也是一个活动体验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数学”中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 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 在成功的体验中进一步学习。

二、以活动体验的个体性强化交流共享

体验具有鲜明的个体特点, 是学生的自主活动。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各有特点, 在体验过程中, 学生必须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 进行自主选择、自主判断和自主内化。这种个体化的体验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正因为主体的体验存在差异, 他们之间才有交流和分享的必要和可能。如教学《比的应用》一课时, 在创设的情境下, 学生依据个人不同的生活体验累积的经验, 对解决“如果有140个橘子, 按照3∶2分给大班和小班, 每班分多少个”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有的学生用累加来分, 或画图的方法:

有的学生用算式:3+2=5, 140×3/5 =84 (个) , 140×2/5 =56 (个) 。

还有的学生把小班看作单位“1”, 大班就是3÷2=1.5, 1+1.5=2.5, 140÷1.5=56 (个) , 56×1.5=84 (个) , 还有的学生把大班看作单位“1”, 小班就是2÷3=2/3, 1+2/3 =5/3, 140÷5/3 =84 (个) , 84×2/3 =56 (个) 。同样一道题, 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 因为学生各自的体验方式不同, 所以在交流时给全体学生开阔了思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术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 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所以在教育活动中, 应创造条件尽量留给学生时间, 使每个学生都能亲历, 都能感受和领悟, 以取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

一个苹果与另一个苹果的交换, 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交流, 就能得到两种思想。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 经过交往和沟通就可以实现视界的融合, 碰撞出心灵的火花。

三、以活动体验的合作性建立良好心理

体验中的数学活动包括合作与交流。这是因为数学建构活动有其社会性质, 也就是说:“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 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 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 个体的经验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与分享, 才能达到共同建构的目的。

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一课时, 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 统计五分钟内经过某个路口的各种机动车的辆数。播放录像前, 师生共同商讨了统计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有意识地没有提醒学生间的互相合作。统计工作开始了, 该段录像的前半部分, 各种车辆来速缓慢, 间隔时间长, 每个学生的统计都没问题;而后半部分, 车速明显加快, 种类与辆数也增多了, 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应接不暇, 无法正确统计。结果, 录像播放完后, 只有一个四人小组完成任务。教师让他们介绍成功的经验, 他们很自豪地说:录像播放前, 他们四人已经商量好分工合作。因此, 当别人手忙脚乱时, 他们却有条不紊。教师适时地赞扬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而其他学生也从中悟到了新的东西。于是, 第二次播放结束后, 所有学生都完成了统计任务。通过这个教学环节, 学生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甜美, 融洽了相互关系, 从而促进了学生间的人际交往。这样, 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 理解掌握数学,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

四、以活动体验的行为性强化数学实践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搭尔从数学教育学的特点出发, 提出了“数学源于现实, 扎根于现实, 应用于现实”的教学原则,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源于实践, 在经历了知、情、意统一之后, 又必须回到实践操作中进一步强化体验。这正是我们数学教学要倾心追求体验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 学习《圆的认识》一课后, 组织学生对“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作深入探讨, 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 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 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 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比例尺》后, 让学生测绘学校教学楼平面图等等。在实际应用中, 我既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处处用数学;又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逐步养成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现象的习惯, 从而强化体验, 实现学习的实际意义。

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发展 篇5

四川省郫县合作第一小学林良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倡导探索、交流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发展。

一、创设有趣情境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一年级学生是一个刚由幼儿转变为小学生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事物的兴趣,同时孩子的兴趣又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非常容易转移。在教学中大胆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开展竞赛等这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旨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下乐于自愿进入到学习场景中来。比如,在“长、短”的教学中,我便用这样的故事导人:“国庆节快要到了,智慧爷爷特意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礼品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看。”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了进一步激起学生参与学习体验的热情,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尺子、铅笔、彩纸之际,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动好玩的天性,用一句“请大家摆一摆,看看你会发现什么?”来创设

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动中玩,乐中学,达到自由交流,从而使学生真正地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实现自主体验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学说认为,对儿童的自主活动采取何种态度,是区分教育好坏的分水岭。儿童不只受教于成人,自己也能独立学习,乐于学习。我们首先应该充分相信儿童,让他们自由地主动地学习,其次留给学生充分的时空自由,让儿童自己在探究过程中找寻自己的答案。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那么他在课堂上就有权去讲、去说、去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放手让学生去摸一摸,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培养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还因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更能充分体会到做学习主人的快乐。

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时,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向学生提问:“你想用手中的图形变换出更奇特的新图形吗,发挥你的想象力,自己试试!”围绕这一问题,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厂,有的观察、有的动手、有的合作„„最后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在全班广泛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几组最富于创造力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

既有学生亲身体验,又有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动,最终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体验“生活数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人情化。为此,在课堂练习中,为了拉近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生活数学”的意识。根据儿童特征,我特意设计了一组 “小小商店”的游戏活动,学生可以自由结组、自由下位,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结果在课堂上出现了许多热闹的购物场面。

四、重视激励,蕴涵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教学中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反之则会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的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整个课堂上除了采用合理的教法学法外,我还注意用生动形象的儿童化语言贯穿教学始终,进而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比如,在汇报比较长、短的方法时,我采用了激将法问学生“谁能比”“看谁最能干”“谁比他说得更好”等。当学生回答问题后,不论回答得是否令我满意,我都给学生一句勉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或是让全班

给他掌声。这样一来不仅对回答者是一种激励,也是对其他同学学习兴趣的一种促进,更是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碰撞。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只要教师着眼于学生发展这一总目标,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情景中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去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那么数学课堂将会变得轻松而富有活力。

三、体验“生活数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人情化。为此,在课堂练习中,为了拉近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生活数学”的意识。根据儿童特征,我特意设计了一组 “小小商店”的游戏活动,学生可以自由结组、自由下位,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结果在课堂上出现了许多热闹的购物场面。

四、重视激励,蕴涵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教学中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反之则会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的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整个课堂上除了采用合理的教法学法外,我还注意用生动形象的儿童化语言贯穿教学始终,进而

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比如,在汇报比较长、短的方法时,我采用了激将法问学生“谁能比”“看谁最能干”“谁比他说得更好”等。当学生回答问题后,不论回答得是否令我满意,我都给学生一句勉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或是让全班给他掌声。这样一来不仅对回答者是一种激励,也是对其他同学学习兴趣的一种促进,更是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碰撞。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篇6

关键词:生活;生活经验;活动;体验;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15-02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是活动,活动的过程即是学生参与的过程。因此,《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切身体验,让他们在活动中主动、活泼地发展,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道德认识,培养创新能力,不断成长。

一、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精心设计体验活动

学生的品德形成要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经验是十分珍贵的资源,在教学中我们应围绕教学目标,善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活教材,使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教材文本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些有效的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在《不说话的“朋友”》一课的教学中,一开始就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让他们说说自己生活中有哪些“不说话的朋友”?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引导学生去归纳什么是公用设施及公用设施的作用。接下来是“我为朋友说说话”这一环节,公用设施被破坏的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真实存在,我撷取了路灯、椅子、公用电话被损坏的三个镜头,唤醒学生的生活印象,让他们说说在自己生活中见到的公用设施被破坏的现象。

二、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体验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形式的组织上做到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体验规律,贴近学生生活,富有生活情趣,这样才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地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在《我掉了一颗牙》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几个有层次、有坡度的活动,符合学生的特点,便于学生体验。

案例片段:活动一:看看自己的牙,认识牙。

师:你们知道我们的牙齿有哪些作用吗?生:能吃东西。师:还有补充的吗?生:笑起来很美。师:不错,我们的牙齿作用真大呀!拿起你的小镜子照照你的牙吧!(生活动)师:你看到了什么?生1:我的牙齿很白。生2:我的牙齿不太白,有的牙上有小黑点。生3:(急忙举手)我知道,你的牙被虫子咬啦。生4:我掉了一颗牙。师:和他一样掉了牙的小朋友请举手。你掉了几颗?

活动二:学习掉牙常识,体味成长快乐。

……

师:你们看的真仔细。掉牙表示我们正在逐渐的长大,你应该感到高兴。请拿起小镜子对剩下的牙齿笑一笑吧!(学生照镜子,开心的笑)

活动三:学习蛀牙的形成,获得拒绝蛀牙的心理体验。

师:你有蛀牙吗?拿起小镜子照照看。(学生仔细的照着,脸上表情十分丰富)生1:(很开心)我没有蛀牙。生2:我的牙齿上有一个小黑点,是不是蛀牙啊?生3:(不高兴)我烂了半颗牙。

……

我设计的几次照镜子活动,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激发了学生探究体验的兴趣,让他们的情感得以宣泄,从内心里认同老师的指导,愿意把保护牙齿、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在本课教学中我还设计了“看图片说感受”、“吃巧克力试验”、“刷牙练习”等生动有趣的活动,学生们都能乐在其中。在这种类似于玩乐的活动中,学生们边玩边学、边玩边思,获得了许多新的感受和理解,提升了自己的认知,明白了健康成长从保护牙齿开始。

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让课堂成为他们活动的乐园,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自然达成品德课堂的教学目标。

三、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设计体验活动

例如五(上)第三个单元“我是班级的主人”共有四课:(1)我们的班级;(2)我在班级中的权利;(3)班级中的“岗位”;(4)我们在行动。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觉得在新学期伊始对学生进行班级常规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班级文化也需要重新布置。根据实际需要,我把第三单元提到了前面上。如在教学《我们的班级》一课时,引导学生讨论:班级是什么?我和班集体的关系是怎样的?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受到集体的重要性,明白集体的荣誉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感受到作为这个先进集体的一员是多么的骄傲和光荣。萌发出为班级做点什么的想法。在接下来的第二课《我在班级中的权利》的教学中,学生的归属感有了较好的体现,在交流“我们在班级中有哪些权利?”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能根据教科书中的提示,总结出不少权利。如:我们有上课发言的权利,我们有玩耍的权利,我们有参与班级文化布置的权利,我们有选举班干部的权利……在学生交流中,教师不时的追问:上课发言该怎么做呢?玩耍时要注意些什么?在选举班干部时,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好的建议?你认为在布置班级文化中个人能做些什么?一个一个的追问引发了学生们的思考,他们的回答基本上就是平时的常规教育内容。“温故而知新”,这样的教育效果无疑是真实而有效的,它能督促学生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第三课《班级中的“岗位”》时,我让学生先说说对班级的现状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哪些方面不满意?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讨论交流之后,老师提出:光靠班主任一人之力实在是有限的很,你们能不能也来分担一些管理任务呢?学生们情绪激动,这时老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能为班级做些什么,再在全班进行交流,根据大家的意见,认领自己的岗位,可以是管理岗,也可以是卫生岗,还可以是督导岗……一时间,班级的各项工作都落实到了每个人头上。同时老师宣布一个星期的试用,在试用期内,老师会进行指导和考察,合格的同学继续留任,为大家服务。学生们热情高涨,信心十足。在之后的落实活动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老师指导大家利用班队、晨会进行讨论,引导大家找原因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定出各个岗位的管理细则。

放手——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篇7

的确, 我们的教育包办的东西太多了, 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自主掌控未来, 父母师长作为引导者只需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为迷茫的他们指引前进的方向。乌鸦妈妈的故事应该值得每个教育者反思, 正因为乌鸦妈妈在自己孩子幼儿的时候让它们练就了飞翔的本领, 所以它们才能在大火中逃生;反之燕子妈妈的溺爱结果是小燕子们根本学不会飞, 森林的大火夺去了小燕子的生命。去年地震期间有的学生跳楼失去生命让人痛惜, 看到商学院的学生因为公寓楼大火集体跳楼事件让人震惊, 一切的应变灾难的能力我们的家庭和学校都没有教。因为这些祖国娇嫩的花朵是在温室中长大的, 一切都有父母和师长的呵护, 以至于在灾难面前显得盲目错乱最终做了错误的判断。这就是教育教给我们的东西?我们学到了什么?

上周高二学业水平考试, 有两个高二的学生看完试场去黑河游泳溺水身亡, 花一样的年纪就这样结束了生命, 听到这样的消息让人无不伤痛。为什么我们整天耳提面命, 这样的悲剧还会发生?虽然不是我们学校的学生, 但是我相信他们的老师肯定在安全知识方面做了强调, 可是我们的学生呢, 还是选择忽视。自我保护意识的薄弱, 不要说在学校中学到了什么知识, 连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似乎都已经退化了, 不明白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是以成绩为最终的考核点, 评判一个学生的优劣是看成绩的好坏, 以致忽略了学生的素质教育。近年来国家进行课改就是想扭转这种形式主义, 使我们的教育避免陷入曾经的“八股套子”, 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是我们的学生从小接受的就是应试教育,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思维已经成了定式, 要在一朝一夕转变过来是很难的。

素质教育不能只流于形式, 我们的教育应该首先交给学生生存技能, 其次才是知识技能。这些不能只靠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和社会监管也是必需的。一个人首先得学会在灾难来临时如何保护自己, 不做一些危害生命安全的事, 只有这样你才有机会将你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造福社会。

让学生在体验中茁壮成长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众所周知,体验到的东西能使得我们感到真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来.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学生亲身体验,参与学习有助于数学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同时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学会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为有效.

一、追本溯源,重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

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过分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如果仅仅依靠学生反复的机械记忆,而不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学生很快就会遗忘.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多边形面积时,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注重面积公式的记忆,更要让学生知道每个公式是如何得到的,要充分利用割补、拼、平移、旋转等实际操作,引导、启发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把所研究的图转化成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并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完梯形的面积时在书上会遇到这样的一题:“小明参观钢铁厂时看到许多钢管堆在一起(形如梯形),最上层有9根,最下层有16根,一共有8层,这堆钢管一共有多少根?”如果我们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的由来有很好的体验的话,学生就很容易根据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来解答: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用这样两堆钢管也可以倒过来拼一下,这样钢管每一层的根数相等,都可以用最上层的根数加最下层的根数,是25根,有8层就表示有8个25根,共200根;而实际钢管的根数是这样的一半,所以是100根.学生只有对梯形面积公式的形成有充分的认识和体验,才能如此轻松地解答,而不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师的指令根据梯形的面积计算钢管的根数.由此可见,只有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推理、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才会学得主动,学得更为有效,变得更聪明.

二、融会贯通,关注数学内容内在联系的体验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就是认识、理解知识本质及相互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数学教学就是要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调整和明晰数学认知结构,优化数学知识在头脑里的组织方式,从而清晰地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条理地储存和记忆数学知识,并达到对知识理解的融会贯通.

“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的教学,在学生掌握了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沟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是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因为可以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当梯形的上底逐渐缩短成为一点时,则其形状变为三角形,相应的面积公式为S=(a+0)×h÷2,就可以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S=ah÷2;而当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变得一样长时,其形状变为平行四边形,相应的面积公式为S=(a+a)×h÷2,这样就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h.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不仅知道可以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其他图形的面积,而且进一步沟通了各种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对多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

三、触类旁通,强化数学思想思维方式的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在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有效地引导学生体验到知识负载的方法、蕴涵的思想,那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是鲜活的,有用的,学生的数学素质才能得到质的提升.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师创设小明上学的情境:小明家和学校、商店、邮局形成两个三角形,让学生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小明走中间这条路上学是最近的,引起学生探究其原因的欲望.接着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4根小棒(3 cm、4 cm、5 cm、8 cm)中任选三根摆三角形.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能摆成三角形的是:3 cm、4 cm、5 cm和4 cm、5 cm、8 cm,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是:3 cm、4 cm、8 cm和3 cm、5 cm、8 cm.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从而归纳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的过程,注重学生对归纳的数学思想的体验,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对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不仅能使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懂得数学的价值,学会数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还可以把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比的基本性质”一课中,要强化学生对类比的思想方法的体验,明确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横向类比沟通;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中,要强化学生对化归的思想方法的体验,让学生明确如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在“三角形内角和”一课中,要强化学生对归纳的思想方法的体验……我们要力争做到即使在以后学生具体的知识忘了,但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还常存于脑中.因为不管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观念、思维方法、研究方法以及使用数学的意识等才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用.

体验教育: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成长 篇9

一、家庭生活:体验教育的重要领域

家庭是步入社会的起点, 是少先队员生活的又一领域。少先队员在家庭中开展体验教育活动, 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加强亲子两代的相互沟通, 使少先队员们更加孝敬父母, 热爱生活。我校少先队组织低年级少先队员开展“学洗一双袜”、“学擦一次地板”等体验活动, 中年级少先队员开展“我为妈妈洗洗脚”、“学烧一样菜”等体验活动, 高年级少先队员开展“今天我当家”、“跟爸爸、妈妈上一天班”等体验活动, 让他们与父母换角色, 体验父母的辛苦和工作状况, 获得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 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 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 学会与父母分忧、生活自理的本领。

二、学校生活:体验教育的主阵地

在学校生活中体验, 就是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体验。通过校园生活的实践, 引导少先队员学会和同学们合作共处, 学会自主学习, 自我管理的本领, 体验老师、教工的辛苦, 明白尊重老师、尊重他人劳动的道理, 自觉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 美化校园环境, 体验“学校是我家”的责任感。

为了增强队员们的环保意识, 进一步培养少先队员的自身责任感, 我们开展了“放飞绿色希望”、“把废弃物送回它们的家”等主题系列活动, 从认养一棵小树到征集“绿色格言”, 各中队为绿色工程献计献策。花坛里, 出现了由学生设计的文明标语牌;花坛边, 出现了一个个“小小监督员”;课余时间, 出现了一群群捡废弃物、拔枯草的红领巾。队员们用他们自己的智慧参与学校管理和用自己的汗水美化了校园, 成了一个个“护校天使”, 体验着“我为校园出份力”的成功喜悦及“我是校园小主人”的主人翁责任感。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 应把教室变成净土、乐土和美的家园。因此, 开学初各中队带领学生布置自己的教室, “夺红旗”比赛, “识字真快乐”, “我在成长”, “我进步了”, “我知道”等栏目丰富多彩, 创造了一个优美、舒适、具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墙壁本是毫无感情的物质环境, 但如果花点心思, 融教育和美的规律来构造, 就能使“墙壁说话”, 从而产生耳濡目染、养性怡情的积极作用。

(二) 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中体验, 培养少先队员高尚的品德。

1. 主题活动与体验教育相结合。

在“文明小天使, 妙眼看校园”主题摄影活动中, 由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并拍摄下来的校园行为图片, 制作成展板摆放在校园, 引得师生们驻足观看, 规范了同学们的言行。

学校坚持开展“我读书、我快乐, 我读书、我收获”主题活动。中队图书角由队员自愿赠书, 凡参与活动的同学都会得到一份由校长亲笔书写谢言的谢赠卡。同时, “图书漂流”常看常新。与此同时, 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目的出发, 学校组织开展了废品分类义卖活动, 同学们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大家会主动把喝过的汽水瓶、饮料瓶放进可回收废品箱内, 将义卖所得存入学校的“环保基金”当中, 用于更新班级图书角, 队员们体验着收获的快乐。

在“图书贸易节”体验教育活动中, 队员们纷纷拿出自己的图书、玩具和生活、学习用品, 组成一个学生们自己的“跳蚤市场”。在大家各自摆摊和“寻宝”过程中, 孩子们意识到自己平时在使用零花钱方面过于“大方”。同时在物品交换和拍卖中, 大家头一次体会到“碰壁”的滋味, 感受到了工作的艰辛, 从而意识到应该学会规划和使用好父母给的每一分零花钱。

学校的“红领巾”种植园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学校把校园空地开辟成学生种植的乐园, 学生、家长、老师共同播种、护养、收获、制作佳肴, 正可谓有苦有乐, 劳动与收获此时画上了等号。

2. 外出社会实践考察与体验教育相结合。

以“走进名校, 放飞理想”体验教育活动为例, 活动充分发挥队员们的主体作用, 各中队自主确定考察活动方案, 队员人人都来设计考察方案, 利用家长会的契机宣传活动, 以得到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在此基础上, 我们把这些优秀方案推荐给各中队辅导员, 由他们选择适合自己中队的方案加以完善。正因为这些方案来自队员, 所以队员们对活动的积极性就特别高。在接下来以中队形式开展的社会考察活动中, 每一个队员的参与热情都无比高昂, 对活动的体会就更深刻。

(三) 通过自主的班级管理, 让少先队员体验参与和合作精神。

在班集体内, 我们改革少先队任职制度, 除了设置正规的班队干部以外, 在班级内还尝试设置值日班长, 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的日常管理, 从而体验到班主任工作的繁琐性与艰辛。班队干部与值日班长的管理采用相互补充、相互监督的双线推进形式, 班队干部管长期、管单线, 而值日班长管一天、管全面, 既使得双方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有了监管, 同时也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了当班干部的辛苦, 提高了参与班级管理的能力。

(四) 在健康的艺术教育中体验, 培养少先队员的全面素质。

培养少先队员的全面素质, 我校的培养目标是着眼于未来, 着力于素质, 努力培养志向远大、素质全面、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学生。学校先后成立了小记者站、广播站、校园讲解员培训班、国旗班、鼓号队、美术班、书法班、舞蹈队、合唱队等各种学生社团, 形成了规范的学生社团活动制度。在迎六一校园艺术节活动中, 以各种形式进行中队主题活动汇报展示, 把舞台彻底开放给了队员, 队员们自编、自导、自演, 邀请老师、家长参与节目。通过一张张笑容绽开的小脸, 一声声感人肺腑的话语, 串联起了老师、学生、家长之间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三、社会实践:体验教育的大舞台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 它给少先队员提供了最广阔的体验领域, 让队员们获得最丰富的人生感受。同时, 大自然也是队员们体验家园美好, 保护珍稀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的好去处。

队员们除了在家庭中、校园内进行实践体验外, 还自发地在生活中、在假期里开展自我实践、体验活动。如在社区开展的体验活动中, 他们走进敬老院, 体验弱势群体生活的不易, 树立敬老助残之风。他们以假日小队为单位, 活跃在各个劳动基地, 在劳动与体验的过程中, 一边用双手美化环境, 用劳动创造美好的家园, 一边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最真实的内心感受, 为自己喝彩, 为红领巾自豪, 体验着“小手办大事”的成功喜悦。“少年军警校”、“暑期夏令营”等活动, 都充分体现了体验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对队员们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网络生活:体验教育的新内容

当前, 网络已经进入少先队员的生活中, 而且与他们越来越密切。网络的出现, 为体验教育注入了新内容和新生命。网络将世界变得更小, 世间万物尽收网中, 这有利于队员们形成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网络增加了队员们接触外界的机会, 开拓了队员们的知识视野, 使队员们见识到许多新的事物、新的东西。有意识地组织少先队员进行网上体验教育, 向队员们推荐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浏览学习, 让队员们到网上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 通过观看有关图片和资料, 体验到祖国秀丽的山河和悠久的历史, 激发队员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组织少先队员在自己的校园网里学习聊天, 把自己的优秀作品发送到网上, 展示自我, 体验成功;在校园网中与老师、同学交流, 通过网络与同学沟通, 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利用网络提供的免费资源, 如博客、QQ群等, 建立自己的主页。通过网络, 还可以使少先队员了解更多信息, 体验信息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 激发他们探索科学技术的兴趣。

体验德育让孩子在实践中快乐成长 篇10

一、创建“体验德育”品 牌, 明确工作目标

德育的内涵是什么? 如何做好小学德育工作? 小学德育工作的特点、任务、目标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我校德育工作的核心问题。多年来, 我们一直把“树立德育新理念”“推出德育工作新品牌”作为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 学校领导经过认真思考, 反复论证, 认为学校的德育品牌要以学校发展战略为根本, 学校德育也应该有明确定位。为此, 我们提出了创立具有我校特点, 符合时代要求的“体验德育, 润物无声”德育品牌, 确立了“尊重个性、激发潜能、科学引导、全面发展”的德育新理念。我们希望从家庭、学校、社会 中借助学生能做、乐做的小事设计活动, 把学校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构建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美好的情感、美好的生活、美好的创造, 激励他们内在的主动性, 最后内化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由此, 我校成立了“体验德育, 润物无声”德育品牌, 制定并不断完善了一整套的德育工作实施方案。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 为学生搭建张扬个性 的舞台

成长中的孩子们渴望成功, 渴望成为主人, 渴望成为展示才华的主角。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完善学生人格, 促其体验成功, 尤为重要。为此, 我们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德育活动。

(一) “四大节”特色活动, 让学生在体验中 展示

“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四大传统节日是孩子们最喜欢的, 最难忘的, 我们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孩子们搭建展示的舞台, 面向全体, 全员参与, 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张扬个性、自信发挥, 在合作中获得成功与快乐。

体育节里重体验, 艺术节里绽奇葩, 科技节里乐创造, 读书节里好读书。正是在这一次次成功、一次次历练中, 孩子们找到了下一个目标, 找到了发展的方向, 更找到了自信心。

(二) “五大五小”实践活动, 让学生们在体 验中创新

学校教育的任务就在于把学校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 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 还需要通过各种延伸活动加以巩固、深化, 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获得基本的生活体验。我们开展了“五大五小”实践活动:

1.“小目标大人生。

学校制定了“小目标促成长”计划, 用细化的标准约束孩子每天的行为习惯。同时我们以每周的升旗仪式为契机, 引导学生追逐梦想, 树立远大抱负, 每周一升旗仪式实行班级申报制, 每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主持人、升旗手、护旗手、国旗下讲话等角色, 同时倡导班级和学生在升旗仪式上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班级文化品牌的建设等, 丰富国旗下讲话的教育内涵, 升旗仪式由此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我教育的大课堂。

2.“小社团大实践”活动。

把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第二课堂, 通过多种社团, 活动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如小天使合唱团、文学社团、绘画社团以及各种体育社团等, 每班也是一个社团, 创建自己班级的特色文化, 如“达人班”“孝心社团”,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在体验中获得经验和成功。

3.“小作业大课堂”活动。

分年级、分层次设计作业, 低年级设计养成性作业、中年级设计实践性作业、高年级设计调查作业等等。我们的目的就是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比课堂和学校生活更为广阔的社会场域中, 把学生的视野从校园拓展到社会, 在尽可能丰富和鲜活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小镜头, 大视野”“我帮父母购年货”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 并通过作品展评, 榜样示范, 辩论明理、反馈分享等形式让学生从中学会发现、探究、创造。

4.“小案例大启迪”活动。

每学期我们都会安排特定的时间, 结合不同的内容, 邀请校外辅导员做专题讲座, 利用红领巾广播宣传正能量、摒弃恶习。通过鲜活的事例, 让学生们受到深刻的教育。将身边的案例与实际相结合, 用身边的小事给学生以深刻的教育和警醒, 引导学生在小案例中获得大启迪。

5.“小主题大阅读”活动。

传统文化是中国发展的精神底蕴之一, 为此, 我们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学校各项活动中, 通过开展晨读、午读、暮读等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活动、欣赏美文佳作、诵读名家名著, 以诵经典为学生成长奠基, 用读名著为学生的人生打底, 以大阅读开阔视野, 从中获取智慧人生。

这些鲜活的实情施教, 把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去创新和丰富活动内容, 拓展活动内涵, 使学生在生活中发展, 在发展中生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融入生活的德育, 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体现生活的教育价值。

(三) 特殊节日的传统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

传统的特殊节日是德育的切入点, 我们将学校倡导的“六感恩”教育理念有机渗透在特殊节日之中。利用“母亲节”“教师节”“学雷锋日”等传统节日作为感恩教育的重要载体, 设计实施“制作感恩卡”“鲜花义卖”“我与环卫工人的一天”等实践活动, 将传统的说教变成触及心灵的感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如何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书籍的滋养之恩、教师的培育之恩、同伴的互助之恩、祖国的关怀之恩和自然的赐予之恩。

(四) “课堂生成”引领活动, 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也是实现时时德育、处处德育的关键。我校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实践主体作用, 发挥课堂是德育主阵地的功能, 因此, 我们紧紧结合学校的各科教学特点, 给学生充分表现、实践、体验、创造的机会, 无论是品社学科、班队会、综合实践课, 还是语文、数学等学科都能围绕学校每次活动的主题, 坚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条件, 扩大实践的范围, 发展实践的能力。如学校开展感恩主题活动时, 阅读课上让学生阅读感恩故事, 综合实践课开展“我是小厨师”体验活动, 美术课进行感恩卡的设计和制作, 音乐课学唱感恩歌曲, 数学课制作父母为我的付出统计表, 班队会上让学生讲感恩故事等, 这样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点拨升华, 让学生自己挖掘、自己开发、自我教育, 使学生的情感意志、合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培养。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引领“体验德育”不断深化 发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成就感来自学校和教师对他的肯定与激励。同时, 评价体系也是引领学生价值取向的关键。我们完善各项活动的评价, 使学生对我们的体验德育的各项活动“好之”“乐之”, 也使“体验德育”持久深入, 不断取得好的效果。

一是活动后的激励。每一次的主题德育活动之后, 我们都要评选出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进行表奖, 以此激励师生, 让师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是班级里的小组评价。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师生合作学习共同体”, 各班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特点、特长情况等, 将学生科学地划分成多个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关爱, 互相鼓励、互相合作, 共同进步,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在比学赶帮中共同进步。

三是测试中的合作提升。学校改革了考试形式, 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 采取全员参与和小组合作相结合, 书面测试和能力测试相结合的形式, 每个小组要代表班级参加一项测试, 这样的评价形式加强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提升了团队意识。

四是家校间的教育沟通。学校通过教育开放周、致家长一封信、教育方法咨询, 班级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家校联系卡、家访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反馈;教师通过建立博客群, 拓展家校交流的空间。

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篇11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虽然物质富裕,但缺少伙伴,精神生活单调,就像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笔者尽可能地把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在集体的氛围中感受温暖,积累生活,美化心灵。

元旦,孩子们又长了一岁,毕业班的学生更是与往年不同,因为再过几个月他们就毕业了,对时间的感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于是,我把元旦联欢会改成了一次集体生日联欢会。在联欢会上,我向又长了一岁的孩子们表示祝贺,让他们一齐唱生日歌,一起许愿、吹蜡烛、吃蛋糕。同学们用手中的照相机、摄像机留下了一个个难忘的镜头,他们在联欢会上尽情地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感受到同学友情的真挚,同时也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二、亲情体验,奉献爱心

如今的孩子们得到的爱太多,却不懂得珍惜;天天在爱的包围下成长,却不懂得去爱。为了让学生学会珍惜、懂得去爱,笔者先让他们体验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让学生回家采访父母,并把采访的过程及自己内心的感悟写下来。接着让他们回家做让父母高兴的事,让父母感到他们长大了,懂事了。再请孩子给父母留一个作业:给孩子写一封信,表白自己爱子育子之心。家长们感人肺腑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孩子们的心。感受了爱,理解了爱,更要学会表达爱。笔者又让孩子们给父母写回信,使这项活动进一步深化。就这样,孩子与家长共同进行了一次爱心的航行,父母用心灵、用生命表达了对孩子的爱,孩子也用理解、用行动回报了父母的爱。

三、模拟体验。增长见识

笔者经常利用节假日,设计特定的事件和环境让孩子们模拟角色去感受平时不易遇到但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得到有益的心理准备,获得宝贵的人生体验。

(一)扮演现实中的角色。现实中的角色使儿童仿佛进入了现实生活的情境,通过角色的对白、情感的交流,使体验更现实化、形象化,由此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节假日开展“小鬼当家”活动,让大家像妈妈一样管理家务,买菜、做饭、洗衣。许多同学在交流会上都表示做家务很累,也有许多学问,想想妈妈一年365天,天天如此,觉得妈妈最伟大,表示以后要多帮妈妈分担家务,不再让妈妈操心。又如:学期结束在班级开展“小小出版家”活动,让每位同学选几篇自己满意的日记,汇编成册,留作纪念。同学们集美工、编辑、校对于一体,许多同学表现出创造精神。

(二)扮演童话角色。童话角色神奇而可爱,对儿童特别富有吸引力。在儿童想象的作用下,这种象征性移情,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情操。如在中队活动课上让孩子们扮演白雪公主、灰姑娘等系列童话故事中的角色,表演童话故事或片断,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而且使他们从这些故事情节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愉快地接受了教育。

(三)扮演向往的角色。向往,是顺应孩子渴求的情感驱动。扮演向往的角色,孩子情绪热烈,仿佛人格顿时升华了,他们带着浓厚的情感、美丽的憧憬,积极投入体验。如开展小记者系列行动,班级组建小记者团,学生拿起手中的笔,走出教室,走上街头,走进机关大院,走进寻常百姓家,去深入采访他们所关注的一切。如采访下岗职工、三轮车夫、电脑公司老板、高三学生等,通过对这些人物的采访,了解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同学们不仅关注生活,还关注社会,他们就保护公共设施、保护环境、社会公德等热点话题采访了有关部门的领导。他们还成立了“环保小分队”,定期去射阳河采集水样,了解水质的变化;走访河两岸的居民,体验到环境正发生变化,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唤起有关部门及领导的重视,教育广大市民,行动起来保护家乡的母亲河。在活动中同学们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增强了责任感。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篇12

一幼儿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教育是幼儿的启蒙教育, 由于幼儿本身的特殊性, 其对于自己的约束及自控能力较弱, 因此,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对教师也是一大考验, 做好幼儿学前教育具有一定的困难。就目前来看, 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幼儿今后发展及能力培养的做法, 这些行为对幼儿一生的影响甚大, 不利于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师生互动模式单一, 难以真正了解幼儿的心理和想法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 教师与幼儿的交流甚多, 并且也是极为寻常的事, 但是双方在互动时, 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照顾与被照顾的关系。教师与幼儿在互动中主要是教师提问, 引导幼儿回答, 幼儿的整个学习启蒙都是跟着教师的想法进行,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掌控全局, 使得幼儿养成了被动受教的习惯, 同时, 在许多小事上必须征求教师的同意, 如上厕所等, 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并未与教师有过其他方面的互动交流, 这种单一的互动模式对幼儿今后的习惯形成, 产生极大的消极作用, 这也是我国学生与国外学生在学习上有着巨大区别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缺乏主体地位

在我国大多数幼儿园教育中, 教师基本上是幼儿教育的主导者, 从任务的制定、课程的教授、幼儿课下的娱乐以及幼儿生活的管理, 教师都充当着主要的管理者角色。不可否认, 幼儿缺乏基本的约束及自律能力, 只能在玩耍中体验学习知识, 但在教育中幼儿才是真正的主体核心, 教育工作者主要的作用在于引导和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兴趣爱好, 从这一方面来讲, 幼儿必须占据主要地位, 要让他们自己思考和对问题进行判断, 教师则主要负责活动以及情境的创造, 引导幼儿在决策中坚持自己的想法, 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自己动手去做, 尽可能地展现其主体地位。

3. 教师个人情感性格偏好对幼儿影响较大

幼儿是较为特殊的群体, 对于幼儿园的教育, 教师必须拥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 并且要公平对待每一名幼儿, 在现实的幼儿园教育中, 教师对幼儿表现出不满、厌恶、敷衍等负面情绪往往多于亲和、关爱等正面情绪, 教师对于自己较为喜欢或表现较好的学生经常表扬, 而对表现不好的幼儿则关心不足, 使得幼儿产生优越或者自卑的心理, 同时, 幼儿也多表现为害怕或者迎合教师的倾向, 这种负面的情绪将会对幼儿性格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并且会抑制幼儿个性的形成, 对其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产生消极作用。

二加强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1. 要重视幼儿心理健康行为的培养

在进行科学活动时, 往往会发现有些幼儿智力较高, 对于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 但是其对生活或情绪的适应控制较弱, 对于失败或表现不如意动辄就哭等, 这就是缺乏心理健康疏导的表现。因此, 在幼儿科学启蒙活动中, 不仅要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 更要培养幼儿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使其养成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积极乐观的性格, 并且培养其对于事情的坚持和不轻易放弃。

2. 充分尊重和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幼儿教育主要是针对幼儿能力与兴趣的培养来进行的, 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和发挥其主体地位的作用。为此可以进行如下设计:首先, 课程具体内容由师生互建。教师对于教材的学习主要是让幼儿进行讨论, 而具体的内容则并不事先制定好, 可以与幼儿讨论制定, 为孩子留下足够的空间。其次, 在教学中注重游戏性。幼儿都比较难以约束自己, 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中与生活中, 教师要注重游戏性、趣味性, 引起幼儿的关注与兴趣, 再进行合理引导, 从而培养其对于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最后设计较为发散且答案多样的题目或者情境, 鼓励幼儿去想、去探索。

3. 积极使用赞扬、鼓励等行为引导幼儿开口说、动手做、认真观察

幼儿的科学启蒙实际上是为了培养其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掌握有效教育的手段。例如可以给幼儿们提供一些丰富多样的材料或模型, 让他们去创造不同的形状, 发现不同的规律和特点, 教师对其进行鼓励和适当的赞扬, 让他们能够坚持下去并独立思考和观察, 并且动手制作, 真正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上一篇:回归数学课堂教学本色下一篇:英语师范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