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联想中阅读

2024-07-23

让学生在联想中阅读(精选10篇)

让学生在联想中阅读 篇1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应用英语的能力, 采用了各种教学方法。然而, 要想让学生具有这些能力就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做铺垫, 对于一直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中的我来讲关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摸索出了一种方法——联想法, 它即可用于新授教学, 又可用于复习教学, 望能与同仁们分享且探讨。

一、联想在词汇教学中畅游

词汇教学中联想可分为近义词和反义词的联想, 形近词的联想, 词性转换联想和辐式联想。单词的书写和词性的转换是中考的一个必考题型, 也是学生易出错的题型, 故单词的掌握就显的格外重要。

A:近义词的联想。

在教新单词或复习某一个单词时, 教师引导学生联想与这个单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单词, 举例来对比分析。例如, 学ill时可联想到同义词sick和ill的名词illness作“生病”讲时, ill只做表语, 而不能做定语。而sick既可以做表语又可做定语。例如He is ill/sick. (他病了。) 你如果说“他是一位病人”, 你只能说He is a sick man.而不是He is an ill man.你如果要表达他病得严重, 应该说His illness is bad.再如我们要说“听”, 英语中有:listen, listen to, hear但他们的用法不一样。Listen表示“听”但不一定听见, 后面不带宾语。Listen to是“听。。。。。。”, 后面要带宾语, 这两个词都注重过程。而hear是听见, 注重”听”的结果。例如:Listen, she is singing. (听, 她正在唱歌。) listen to me carefully, students. (同学们, 仔细听我讲。) I heard nothing in the library. (在图书馆我什么都没听见。) 通过对比, 在英语学习中可用不同的单词表达同一个意思, 这样学生既掌握了写法又区别了用法, 扩大了英语词汇量。

B:反义词联想。

英语中形容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联想一下和单词意义相反的单词。例如:我们学习good时就会联想到bad, 学习easy时就会联想到hard和di fficult, 学习happy时就会联想到sad和unhappy。为了便于记忆我们会写成句子:English is good for us, It”s easy, not di fficult.We are very happy, not sad.这样学生通过联想和对比, 既掌握了单词的书写也学会运用单词, 一举两得。

C:形近词联想。

其实在英语拼写中, 有许多单词拼写很相似, 改变一个字母或他添一个字母。单词的意思就会发生改变, 学生很容易将这些单词弄错。故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联系对比单词的读音和意义, 如:quiet和quite, river和driver, whether和weather, 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可以写成句子:This is quite a big room, and it is quiet.The driver fell into the river yesterday。通过句子的意思来理解词的不同含义。单词记忆就会更加牢固。

D:词性转换联想。

这种记忆方法就是在学到某一个单词时, 联想到他的其他形式。对于名词可以联想他的复数形式。如photo----photos, child----children.对于形容词我们可以联想到他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特别是不规则形式, 如good---better----best, 形容词如何变成名词及他的副词形式, happy—happiness----happily。对于数次可以联想到他的基数词和序数词, 如two—second, three---third, 对于动词可以联想到他的现在分词, 过去式和过去分词, 如:sing—singing---sang---sung.等等。

E:辐式联想。

这种方法是以知识点为中心进行的发散式联想。知识点就是辐射源, 联想向四周展开, 如:在学习put时, 以put为中心联想到其他短语, put down, put away, put on, 等等。

二、联想在语法教学中畅游。

一说到语法我们就会想到时态, 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八种时态, 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在教学中我们要找到各种时态的异同, 进行对比联想, 加深对时态的理解, 如:学习一般现在时态可联想到一般过去时态, 时间状语变了, 系动词be或者实义动词由一般现在时变成了过去式, 如:He is a good boy.He was a good boy last year.学习现在进行时联想一下过去进行时, 时间状语由现在的点或段变成了过去的点或段。如:Look, she is dancing.He was swimming in that time yesterday.学习现在完成时联想到过去完成时, 学习一般将来时联想到过去将来时。学习这八种时态一定要从构成到时间状语上进行对比区别, 让学生通过对比, 找出不同, 加深语法理解。

在英语学习中, 我们还会遇到一些句型:so……that联想到so that以及与too……..to之间的转换。由all of联想到none of, 由both of联想到neither of, 等等。学生在学习中要时刻联想他们的异同, 以便更好掌握它们。

总之,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联想不同的教学手段, 或者把不同的联想手段结合起来运用, 让学生的单词和语法的学习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 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进, 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应用英语的能力。联想法就是其中之一有效的方法。它即让学生掌握了英语词汇量, 又让学生对英语语法加强了理解和巩固。大大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水平。

关键词:中学生,联想,词汇教学,语法教学

参考文献

[1]冯克诚.《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

[2]刘善循.《快乐学习法》

[3]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

[4]张正东.《谈谈怎样教外语》

让学生在联想中阅读 篇2

毛嘴小学丁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是语文课程的新策略,也是语文教育思想的正本清源,归真返璞,班上作文写得好、语文素养高的学生往往都是爱读书的学生。阅读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绿色通道,“少做题”是手段。“多读书”是目的,即把少做题而省下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多读几本好书,多背几篇名文,多记几段佳句,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积累,打好文化根基。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几乎在每天的工作中都能体验到阅读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也极力想培养他们高尚的阅读品位,让他们有读书的过程中认识人生,进而增加其生活厚度,提升其人文素养,丰富其文化底蕴,使他们尽快成为一个善于品味生活、感悟人生的“有心人”

一、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

西方一位美学家曾说:“当你只是欣赏花瓣的时候,你便失去了花的美丽。”同样,阅读也切忌肢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我们把文章当作翱翔于空中的飞鸟去欣赏,当作沉浮于河塘的游鱼去品读,当作纵横沙场的骏马去观照。如教《田忌赛马》时,我创设了“聪明辩台”、“创新舞台”两个活动,活动中有的学生争当广播员,要向大家转播田忌与

齐威王赛马的精彩过程;有的学生争当齐威王的谋士,给齐威王出谋划策,使他在第二场赛马中照样赢;有的学生围在一起议论,争当裁判员„„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个课堂成了师生探究知识的场所,洋溢着轻松、活泼、愉悦的气氛,弥漫着浓烈火的对话氛围,跳跃着创造思维的火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二、让学生享受意境美

阅读是一种情绪的交流,作为阅读者应该与作者的情感在一个节律上跳动,敞开自已的情怀,沉醉到作品之中,与作品同悲同喜,与人物共沉共浮,达到与文本的情感交融和精神同构,最终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情感的融合、心灵的对话,以至灵魂的拥抱。教学《小珊迪》时,我引导学生把自已融入到故事的角色中进行朗读体验。当学生读到珊迪一次次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特别是到了第三次乞求时,多数学生的声音颤抖着,眼里含着泪,仿佛自已就是故事中那可怜的孩子;当读到珊迪身受重伤还让弟弟送回零钱,读到临死的他躺在破床上还在牵挂弟弟时,学生把那句“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又读得那么坚定,这时候,他们又俨然成了文中的“我”了。“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学生就这样在无拘无束的对话平台上“潜心会文本”,发表自已的看法,交流自已的见解,深化自已的认识。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完全可以根据各自的生活实践,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文本解读,这种多元解读,足以使人们对文本的认识趋于全面、细致和深刻。阅

读中个体思想的多维以及由此形成的碰撞、砥砺,是阅读中自由精神的闪烁。如教学《荷花》后,设计“赏荷”(实地观赏荷花)、“咏荷”(搜集、吟咏描写荷花的诗词)、“议荷”(讨论古今中外作家为什么喜欢荷花)、“写荷”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荷花种种美神韵,体验到作家优美的情思和语言的魅力,进而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三、让学生在读中放飞心灵

语文是各门功课的“基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遇上自已的“亲人”,都有阅读的对象和实践的机会。教《南辕北辙》,大部分学生对该文的寓意深信不疑,唯有一个男生突然说:“我认为‘南辕北辙’也可以到达目的地。”全场惊愕。我笑问:“你能说说理由吗?”那学生拿出一个小皮球,边比划边说:“教自然的老师告诉我们地球是椭圆形的。如果人带的路费多,马又跑得快,总有一天可以到过目的地的。”课堂霎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上《金色的秋天》,开展看秋天的画、听秋天的歌、读秋天的诗、跳秋天的舞、写秋天的景等活动,在有机结合中取得综合效应。阅读有如此切实而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就应经常性地“串门走亲戚”,适时地与种类学习资源进行对话和实践,为学生创造思想驰骋自由王国和个性发展的最大空间。

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无限的潜能,让学生自已看书,和作者对话,和文中的人物对话,用自已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已的心体味人生。“欣赏一个作家”,让学生买或借自已喜爱的作家作品,潜心阅读;“做一系列专题对比阅读”,让经典名著与杂志时文并存;读、写、抄、评与听、说、论、辩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多样化中获得丰富,在丰富中拥有厚实,在厚实中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保持经久不衰的阅读欲望。

让学生在联想中阅读 篇3

关键词:课外阅读;快乐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201-01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娱乐活动,“悦读悦美”,让孩子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收获快乐,让书籍伴随孩子的一生,让阅读伴随孩子的一生。

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认真制定了阅读目标:

1、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2、针对四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着力在校园内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使课外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经典的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思想和精神,让学生陶醉在浓浓的书香氛围中。

我们充分利用晨间阅读和大课间阅读活动时间对学生进行适时地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悦读”,成为学生向往的事情,启动读书主题活动。

活动内容包括:

1、荐——“推荐一本好书“主题班会。

结合寒假学生的阅读情况,每生“推荐一本好书”;以小组交流、采访、演讲等形式,学生将自己在寒假所读之书进行交流和推荐;学生带书参与。教师也可交流推荐。

2、捐——捐书。

此活动在主题班会之后。推荐交流之余,以自愿为原则,发动学生向班级图书角捐书,根据学生意愿,做好记录,妥善管理。

3、读——读一本好书。

全体学生拟订“精读一本好书”计划。学生读书计划可在师长指导帮助下确定经典阅读书目。每班学生确定一本好书,按拟订计划认真执行,争取精读好书,品读好书,兼顾博览群书。

4、购——购书

针对读书计划,鼓励学生个人购买自己喜欢、有意义的书籍。购买建议:宜精不宜多。

5、展——“读书美 读书静”摄影、读书小报、书画展览。

以“读书乐”为主题,动手制作读书小报,形式版面不限,打印手抄均可;随时关注读书活动,摄影相关图片,反映班级或家庭读书、藏书的相关内容,格式不拘;也可创作书画作品。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家长与子女合作,力求全体参与。让阅读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老师除了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还要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自由,才能快乐阅读,悦读悦美。

1、给孩子选择阅读书籍的自由:

先让孩子亲近图书,把阅读当成一种奖赏,表现好可以得到一本心爱的图书;有进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试想,孩子在这样的激励下,怎么会不爱上阅读?

2、给孩子创设适合阅读的环境:

要想吸引孩子阅读,不仅要通过图书本身,更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处处有书,让孩子可随处看到、拿到书,孩子没事做,自然就会去阅读。

3、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的必需:

让孩子阅读的目的,是要帮他构筑一个有人文修养的人生,而不是仅仅拿名著塞满他的书箱。所以,应该让孩子觉得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离不开阅读。如果你正要制定度假计划,那就最好和孩子一起上网搜索、浏览,好好研究一下你们要去的景点,预习一下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如果你家新添了一条小狗,那就去选几本跟狗宝宝有关的书。如果看到了不认识的植物花草,可以通过阅读来解答疑惑……鼓励孩子利用阅读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阅读成了一种工具,一种本领,一种手段。阅读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

4、充分发掘网络资源——开辟学生课外阅读“新天地”

网络就像一座有声有色的图书馆,对于阅读经验和人生体验都不够丰富的学生来说,仅仅提供文字材料是不够的。“听”和“看”也可以成为一种“阅读”。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通过网上的音频和视频点播,提供给学生语言(有声语言)、文字、音乐、图像有机结合的感性阅读材料,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优美和谐的音乐、生动活泼的图像,把学生带入到美妙的艺术境界中去,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和兴趣。这种声像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增长知识、丰富语言、感悟社会、感悟人生、感悟自然的过程。

5、教师倾情参与:

和孩子一起阅读,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师生也就更容易沟通,学生更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

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娱乐活动,“悦读悦美”,让孩子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收获快乐,让书籍伴随孩子的一生,让阅读伴随孩子的一生。在快乐阅读中,同学们携手文学殿堂,共享阅读的空间,分享阅读的快乐,交流阅读的收获,接受书香的熏陶,提升文学的素养。

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 篇4

一、巧设氛围,激发兴趣

1.创设氛围,人人参与。为了营造阅读氛围,可以在班级建立图书角,购买适量的图书,还可以发动学生从家里带一些,以不断满足全班同学的阅读需求。与此同时,开辟“读书专栏”,专门介绍阅读知识和相关内容。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必要开展师生之间、同伴之间和父子之间的“相约读书长跑活动”,使学生和老师、同学、家长们一起参与阅读,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要实现从班级到学校、到家庭甚至整个社会, 无处不感受到读书的愉悦,真正让读书成为人人参与的时尚行为。

2.开展竞赛,乐在其“读”。众所周知,阅读是一门移情的艺术,它不仅能给孩子以知识,更能给他们带来愉悦和快乐。因此,根据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以竞赛和交流的形式开展与老师、同伴和父母之间的相约读书长跑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活动常态化。还可以通过周赛、月赛和年度总决赛,分别评出冠军、亚军和季军,分别给于奖励。这样,学生就会乐此不疲地参与读书活动。一周周、一月月,一年年下来,无论阅读的数量还是质量,都会达到令人满意的积累与提升。对于在交流中获奖的读书笔记,可以选登在“阅读专栏”或手抄报上,甚至向更高层次的报刊推荐。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由阅读带来的身心愉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我阅读,我快乐”。

二、教给方法,学会阅读

由于不得法,学生阅读课外书只会注重情节,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读完了往往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 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习方法,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 这就如同古人所说的那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好的方法就像一把金钥匙,有了它,学生可以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1.从疑问处读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学生一旦进入阅读状态, 他们就会不断地发现文章中的疑点。 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新的高度设疑,不照本宣科, 倡导独立思考,尤其是一些自己的新观点、新问题。事实上,学生如果能经常从阅读中发现问题,质疑问难, 并从中开始了积极的思维,他们就会在读中疑,在疑中问,在疑疑问问中大彻大悟,不断增长见识和学问。

2.在读书中明法。按照 《语文课程标准》 提出的“加强语文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倡“综合性学习” 的理念,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一些新的阅读技法,并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

三、搭建平台,合作交流

阅读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解”和“分享”的活动过程,而分享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对话的过程。为了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要积极开展师生之间、父子之间和同伴之间的相约读书长跑活动,并搭建交流平台,营造宽松的对话环境,让所有的阅读者都能真诚地坦露心迹,表达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灵感悟和独到见解,使课外阅读信息多层面、多角度地在课堂展开,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1.师生阅读交流。要使学生真正喜欢课外阅读,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我们倡导老师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共同围绕书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交流什么?无非是谈一谈各自的阅读感受和读书方法。作为教师, 要俯下身子以孩子的视角去读书,真正成为孩子的“同学”和“伙伴”。 要通过沙龙活动,使教师和孩子之间形成一种约定,这就是“师生课外阅读生活守约”,真正体现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真诚对话。

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学会作文 篇5

有一本书叫《骑鹅历险记》,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作者塞尔玛·拉格洛芙是瑞典的一位中学地理老师,1902年,受瑞典国家教师联盟委托,为孩子们编写一本地理教育读物,这就是《骑鹅旅行记》,结果这部长篇童话,竟成为世界文学的珍品。

我们知道,地理知识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不太喜欢。为了让孩子们熟悉瑞典的山川河流、地形地貌,作者用讲故事的办法来传授地理知识。

其中书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几个放学回家的孩子,一路唉声叹气,遇到一个驼背的老奶奶,老奶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愁眉苦脸,孩子说:今天学的有关乌普兰全省的概况记不住。老奶奶说:我没有上过学,没有什么真正的学问,可是有一个故事告诉我乌普兰省的情况,我一辈子都没有忘记。孩子喜欢听故事,在故事中学习,把知识点融于故事中,这确实是高明的记忆技巧。

老奶奶讲:在很久很久以前,乌普兰省是全瑞典最穷困、最不体面的地方,只有贫瘠的黏土地和低矮的小石坡。乌普兰省日子过得很艰难,终于有一天背起口袋,去乞讨了。它朝南走,到了斯康耐省,捡了几块泥炭地;到西耶特兰省,拿走那几条毁坏农田的小河;到了哈兰省,等邻近各省,讨回一堆荒原、湿地、沼泽、山脉。乌普兰省走过的地方,即是乌普兰的边界,其讨回的东西,即是乌普兰的资源。一路走过的地方,串成一条线,零碎的记忆变成了一个画面,学生记住了乌普兰的地理位置。乌普兰省利用这些资源,形成独特优势:把达尔河引进来,形成了两个瀑布。从丰姆兰送的高地里挖出铁矿石,把西孟兰省的山脉拉长,形成了绿树成荫的岬角和小岛,利用瑟姆兰送的港湾,开辟航线,同世界各地相互交往。一番精打细算,变得美丽富饶。邻近省份都夸乌普兰最精明最能干,一致推选乌普兰作为国王居住地,这就是瑞典当时的首都,其独特的优势即是乌普兰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况。

一个故事记住一个省的概况,而且很难忘记,这的确是聪明的学习方法。这种故事记忆法,脑科学的研究表明,是最科学的快速记忆宝典。

《骑鹅旅行记》是一部童话作品,也是经典的学科作文。它关注学科知识、学习情景、学习内容、学习收获,它把学习内容变成故事,通过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学习中作文,在作文中学习,让作文成为学习的帮手,带着作文去学习,既解决学生作文写什么,又通过写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效率。这就是学科作文的重要内涵。同样是瑞典人的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2011年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作品多短小、精炼,往往用意象和隐喻来塑造个人的内心世界,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可见学科素养对写作的重要性。

著名作文教学专家袁浩认为:从教学论的角度看,数学、自然、历史、地理、劳动、体育等学科的学习活动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潜能、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

传统作文教学重视技巧性训练,忽视生活,编造生活,从来没有关注过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捆绑着手脚跳舞。学生害怕作文,一半以上是因为无话可说。实际上,学生90%的时间在学习,读书、作业、课外兴趣培训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内容。剩下的10%的时间和父母、亲人、同学及朋友相处,和社会接触。但这10%的社会生活,因为缺乏必要的指导及相关的认知心理准备,对事物知觉,往往缺乏目的,没有系统,把握不了重点,深入不到细节,感知的时间不能持久,而感知的信息进入大脑后,缺乏或者不能作必要的分析、处理、建构、叠印,导致感知的信息模糊、错误、消失,导致对客观事物不会感知、无效

感知,或者感而不知、感而少知、感而错知,结果在头脑中没有多少客观事物的真实表象,形成不了知识经验或者作文的材料。父母带孩子到野外郊游,这是一个很好认识大自然的机会。在小溪里捕鱼,在树林中捉迷藏,躺在山的怀抱中休息,孩子尽情快乐,陶冶情操。这时,如果安排作文训练:写课余生活,结果如何呢?这是人教社三年级上册第一次作文训练,实际上也是学生第一次正式的习作练习。按理学生有丰富的体验,可以写出不错的文章。但事实是学生仍然愁眉不展,脑袋一片空白,不知写什么内容,因为和父母的郊游是一种无意体验,没有具体的指导和强化,只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相反,学习生活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是有意观察,学习情景丰富,情感体验多样。翻看学生第五册的学科教材发现:教科版科学教材有寻访身边的小动物,要求学生课外了解社区、校园小动物的活动情况;人教版数学教材要求学生课外测量,人教版美术教材有魔幻的颜色、万花筒、巧巧手、变废为宝、美术小记者,人教版音乐教材有健康歌、小小足球赛,人教版思品教材要求学生了解家庭、社区、学校,每一个学习内容都可以激发多样的生活,产生各不一样的作文内容。体育活动的内容更是和课余生活密切相连,同样是课余生活写作的重要内容。我们现在的作文指导,忽视学习生活,一味关注社会生活,甚至创设情境,制造生活,这无疑是丢掉金矿而找了几块岩石。

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的情景下产生的,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的,它和具体的环境是紧密相连的,如校园的布局、教室的格调、融洽的关系、良好的气氛等,作为学习的环境,它们也可成为学习的内容。同时,学习作为一种活动,包括老师的教和同学的学,在学习中同学们商量、讨论、表演、游戏、竞赛、扮演、练习、模拟、甚至打闹、游离等,这种学习和社会相衔接,和生活相呼应,有起因,有发展,有高潮,有尾声,有变化,表现为丰富的信息内涵,极大刺激学生的表现欲和表达的欲望。学习内容本身就来自生活,各学科教材都是生活的一种抽象和浓缩,学习时要还原生活,对接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这个意思上说,关注学习生活才是作文教学的根本出路。这也是学科作文教学实验的基本出发点。

如何整合各学科教师的智慧,实现作文和学科学习的共同提高,是学科作文教学首先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从课堂教学入手,探索新的作文教学课型,在实验中我们逐步形成三种基本课型:课堂实录型、内容整合型、学科主导型。

1.课堂实录型:

课堂实录型是以语文老师为主导,学科教师配合,立足课堂教学丰富的情景和多样的活动,通过拍摄课堂画面,再现课堂情景,回顾教学流程,确定恰当的作文训练点,指导学生作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复习学习内容,整理学习思路,明确学习重点,分享学习的快乐,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愿写,从而实现作文和学科学习的共同提高。

2.内容整合型:

语文老师往往兼任思品、心理、综合实践课,这些课往往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竞赛、动手实践等活动来组织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充分、体验丰富、思维活跃,上课的内容也是作文的内容,课堂学习和作文指导可以融为一体,根据教材开展活动,根据活动辅导文章,两者合二为一,不可分开。

3.学科主导型:

学科老师结合讲课内容,指导学生观察、体验,写出课堂实录、科学观察、音乐美术欣赏等类的文章,以此作为教学训练的一种方式,评估学生学习的情况,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种课型完全由学科教师实施,需要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指导学生完成作文,运用作文来促进学科学习。科学老师指导学生学了“我们看云去”,训练学生观察云的方法,布置学生观察天空的云,并做好记录,通过写云的观察日记,巩固课堂学习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科作文打通文理,搭建作文与学科的桥梁,具体实施策略包括:

1.让课堂笔记变成作文

培养学生记课堂笔记的习惯,记录的要点包括:老师提出要解决(学习)的问题、内容、总结、要求、强调的话;同学精彩的提问、发言、活动;课堂的行动、气氛;学习过程;热闹的场面;同桌的表现;最佳问题;重点内容、精彩瞬间、精彩对话、搞笑动作、幽默语言等。教给学生把课堂笔记变成作文的方法:KWL法。按照知道(know)、想知道(want to know)和学到的(learned)的范式整理课堂笔记,在什么时间、地点、学了什么内容,怎么学的,老师说了什么,同学怎么做的,学会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等,形成记叙学习内容、情景、收获的叙事文章。这是基本的学科作文样式,也是刚学写学科作文的入门格式。

2.把学习问题变成作文

我们的文章写给谁看的,阅读对象想看什么,想了解哪些内容。文章都有自己阅读对象,学生的文章一般阅读对象是老师、同学、家长。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老师想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的困难及思考的特点等;同学想知道你是怎么学习的,课堂上的表现,课后的疑惑、困难,出现的问题怎么解决的;家长想知道你在课堂上的表现,课堂上的精彩细节、知识掌握的情况等,我们可以站在不同读者对象的角度,列出他们想了解的问题,尤其是重点想知道的问题,一一交代清楚,形成文章。

3.把课后练习变成作文

学生学习了一个知识点,为了巩固、迁移,老师都会布置适当的练习。学生完成作文的过程、思考、体验都可以记录成文。而且,学科练习本身也可以用作文的形式进行,如科学观察、记录,数学日记,知识性童话、知识性说明文等。

4.把学科知识变成作文

围绕学习内容,深入知识背后的故事,进一步了解相关的人物、事件、情景,讲述相关故事,和相关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如房龙的《人类艺术》《与世界伟人的谈心》即是这类文章的范例。学习是为了更好适应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学习内容再还原于生活,写下具体过程和发生的故事,真正让学习活起来,用起来。把知识拟人化,学了三角形,让三角形介绍自己,学了动物,让蚂蚁、蚕作一番自我表白,如《水的自述》《铁的名片》《图形王国成员小考》等。用童话的方式演绎知识,如小学语文教材中《小蝌蚪找妈妈》《琥珀》等。

5.把师生对话变成作文

定格课堂的一个精彩瞬间,再现课堂的精彩。讨论、游戏、活动、比赛、表演、辩论、演讲、实验、制作等,课堂上发生的教学行为,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都可以指导学生写出来。写明原因、经过、结果,写清自己感受、体验、收获,再现当时的情景,记录同学、老师的言行,表达自己的看法,体味课堂滋味,还原课堂真实面目,留下真实的课堂人生。

让学生在阅读中徜徉 篇6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培养阅读兴趣开始。在教学中,我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对于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声情并茂的叙述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个性,知道事物善恶。学生对听故事是乐于接受的,家长、教师可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看书,推荐书目,达到激发兴趣,扩大阅读量的目的。为此,我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了解学生可以阅读的课外读物,经常给孩子们讲一些故事,而且往往在精彩处戛然而止,让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去阅读,在兴趣激发以后,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再让全班一起分享、讨论故事,这样,讲讲——停停——讲讲,让学生始终保持对阅读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阅读批注的习惯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会让孩子们明白一点:不动笔墨不读书。

阅读除了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以外,我们还应该更多是关注于文本,否则,对学生而言,他没有成人那浓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背景,可能文字只是让他感觉到有趣而已,为了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文本,进而指导自己的语言、习作甚至思想,我们必须让学生了解文字本身,发现文字本身的魅力。指导学生预习时,我会让孩子把文中不懂的地方,感兴趣的词句,并试着归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让你明白了什么。课堂上,我让学生在读书时,用铅笔在课本上圈一圈,画一画,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在理解文章重点词句时,不要一味的讲解,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批注,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课后我让孩子记录下当天所学的感受最深的内容和自己的点滴感受,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积累,把自己看到的内容化为情感倾注于笔端。

三、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学生在阅读时总会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果不会边读边思考,那也不会有良好的阅读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读书能边读边思考,不但会解决理解课中许多问题,而且会出人意料地显示出他的聪明智慧。如学习《鹿和狼的故事》一课时,我让孩子们课前先回答:你喜欢鹿还是狼,他们谁好谁坏?在学生回答后我肯定了孩子们的答案。在阅读后,学生主动举手提问:老师,我觉得刚才我回答的答案在问题,其实他们相互有关联,没有好坏之分的。由此可见,学生是在阅读中积极思考的。还有,低年级的一名小同学在阅读《春天来了》时,老师提问:"春天来了,冰雪变成什么呀?"他回答说:"变成了春天。"他没有说冰雪融化成水,可见他在读书时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把主动权交给他们,不但会发现解决许多问题,而且会逐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四、背经典诗文,提高阅读、记忆能力

小孩子记忆力很强,利用这一时期经常让学生背诵一些精彩片段,经典诗词,不仅可以吸收祖国优秀的文化,丰富语言积累,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要求学生每天背一篇课外诗词,对教科书中的精彩片段也进行背诵,实践证明,长期的背诵积累,让孩子们提高了记忆力,有更易掌握的理解记忆方法,掌握了更多的语言,对文章的理解更为深入,最大的进步就是学生的习作能力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遣词造句等都有模有样。

五、培养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习惯

在学习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不少困难,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离不开工具书。试想,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通过预习,认真查阅工具书,解决了阅读中的疑难问题,不是最典型的主动求知吗?要想真正地理解文章内容及内涵,我们要更多地了解作者、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与写作背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借助工具书理解了疑难问题,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不就是找到了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吗?

六、家校配合,共同培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的这一极其细微而复杂的任务。”所以,办好家长学校、形成家校共育已作为扩展教育时空、发挥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朋友的关注。家长学校能够帮助家长转变教养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提高家长的科学教育水平,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有教学常规等规章制度,有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经常性地开展活动,熏陶家长的阅读意识,传授良好的阅读方法,交流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阅读策略,从而提高家长素质。通过经常性地沟通和交流,及时地指导了家长掌握科学的方法,交流心得体会,共同解决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中出现的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篇7

如今,在校学生的阅读情况令人担忧。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中有明确的规定:一、二年级不少于5万,三、四年级不少于40万,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这个阅读量是多还是少呢?就以在校时间来算,两个学年在校时间20个月600天,按照“ 课标”规定的阅读量,一、二年级学生每天阅读量仅为83字,三、四年级每天阅读量仅为666字,五六年级每天阅读量仅为1666字( 相当于3篇500多字的作文) 。 如果按照全年时间( 365天) 来计算,每天的阅读量还要少很多。 所以,“ 课标”规定的阅读量是非常保守的,是一个连“ 温饱线”都达不到的要求。况且,请大家注意,这里还有一个“ 不少于”。 可见,课标规定的阅读量,仅仅是个基本量。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大量分析讲解、大量做练习题的问题,挤占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很多孩子的阅读量甚至连“ 新课标”规定的“ 保底量”都达不到。

因此,作为学校,应不断强化学生的读书意识、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养成学生的读书习惯、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如何有效地促进学校营造书香校园活动的开展,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促进学生的阅读成长,应当成为学校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摒弃功利的“ 阅读”观念

新一轮的课改更是把“ 一切为了学生,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 学校、教师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必须远离功利,不能盲目地追求高分,追求现有的所谓的“ 成绩”,而要将“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珍视并遵从孩子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转变阅读教学观念:

1.提升阅读教学技巧,删除课文教学中过多的、重复的讲解分析,提倡语文课堂板块式教学。 如同一单元,同一类文体的归类教学,增加更多、更广泛的课外阅读内容。

2.要大幅度降低繁琐、机械、多余的课业负担,为阅读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3.创新课堂阅读模式,精心设计课堂阅读指导活动。 如“ 群文阅读”就是很好的课堂阅读指导模式。

4.改变语文阅读教学考查的导向。 如以考查阅读能力、个性化思维为主,摒弃死记硬背等模式化的阅读考查题等等。

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时空的解放,摆脱 “ 压力”的束缚,更好地确保孩子在“ 阅读”中自由、幸福、健康地成长。

二、营造浓厚的“ 书香”氛围

学校育人环境直接感染和影响学生的成长。 精心打造浓厚的 “ 书香”氛围,让他们沉浸在书香飘逸的校园之中,将激起学生美好的“ 读书”欲望。吸引学生和感染学生把读书变成一种生活习惯,一种校园时尚,一种精神享受,一种自觉行动。

1.精心设计,陶冶书香。 学校精心制作“ 读书”名言等文化标识置于醒目的位置上。 在宣传栏、艺术栏、亭台楼阁、走廊、楼梯、食堂、宿舍、图书馆、功能室等各场所合理设计张贴布置“ 经典推荐” “ 诗书名家”“ 经典分享”“ 读书古训”等,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使校园更具书香格调和文化内涵。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想到读书,爱上读书,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

2.广纳书源,开放共享。 建立开放的图书馆、班级图书专柜,宿舍图书箱等图书网络。 同时通过开办“ 图书银行”,开发“ 图书跳蚤市场”,开办校园“ 图书超市”,建立“ 杂志回收站”等;整合家长、社区的图书资源共建“ 社区”图书馆;积极倡导学生家长每年为孩子征订优质、 适宜的书刊, 并组织社会力量大力开展书籍捐赠活动等,进一步拓宽并交流图书资源,为学生提供便利的、丰富的各类书籍,学生的“ 阅读”便有充足的资源保障。

3.营造氛围,多彩“ 阅读”。 我们要不遗余力地掀起阅读热潮, 开辟阅读阵地,组织读书活动,并定期检查、竞赛、评比,设置各种阅读奖项,表彰乐于阅读、善于阅读的孩子,要让孩子在优秀书目的阅读中有风光,有荣誉,有“ 面子”,有成就感,乐此不疲,欲罢不能。 学校积极组建读书社团、读书俱乐部,成立书友会、读书小组, 开办读书会,举办读书节,常规性地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层开展。 如班级读书活动,年段读书活动,全校读书活动,少年宫读书活动,兴趣组读书活动等,并将读书活动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及家庭中。 如开展社区读书活动,社区读书节等。 又如开展“ 亲子读书活动”,通过亲子阅读卡,架设家校沟通的桥梁,营造浓郁的家庭读书氛围。

另外,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升旗仪式、黑板报、校刊、文化专栏等阵地报道宣传“ 读书”事迹,表彰“ 阅读之星”书香班级”“ 书香少年”“ 书香教师”“ 书香家庭”,推介“ 好书榜”,公布阅读排行榜等,绽放“ 阅读之花”的美丽。 以此激励和营造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的氛围。

三、做好足够的“ 读书”功课

读书活动要顺利、有效地开展,我想作为学校还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工作制度,制订读书方案。 学校要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在充分总结以往开展读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教育教学安排和校园文化建设,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制订“ 书香校园”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建立起一整套推进落实机制、措施保障机制等,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

2.保证阅读时间,纳入课程计划。 我们要把课堂分析讲解的时间腾出来,严格控制作业量,给学生阅读的时间。 许多学校仅仅利用中午或傍晚时段开展阅读活动,由于是额外增加的课务,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疲惫感。 有时教师还要额外辅导学生,学生参与各项的活动,或急于完成课业,“ 阅读”参与度和“ 阅读”效果直接受到影响。 所以,学校必须把部分“ 阅读”活动纳入课程中。这样既能保证活动的时间,又能让辅导老师和参加活动的学生像对待其他课程一样重视“ 阅读活动”,从而逐步规范引读,收到实效。

3.保障阅读指导团队,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 阅读”活动及指导中来。“ 阅读”活动的组织和指导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的事,应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进来。 全校的每一个教职工都要自觉行动起来, 在自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关注、参与“ 阅读”活动。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从兴趣到爱好,无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各学科教师能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培养学生对各类书籍的阅读兴趣。 在保证阅读师资的同时将收到更好的分类指导效果。同时,通过“ 阅读指导交流课、示范课”“ 专题研讨”“ 书香论坛”等形式加强对师生读书活动的指导,对阅读指导课的指导,从而提高教师的阅读指导水平。

4.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品尝阅读成功的喜悦。

评比、评价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学习先进, 让兴趣这把钥匙更好地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走进知识的大门。 学校定时、定期进行评比,根据学生读书的量和质,开展以学校、年段、班级及各社团,读书会等不同层次的表彰。 如进行月表彰,季表彰和学期、年度表彰。 如读书大王、小博士、采蜜大师……送上读书激励卡。 通过一系列评比,让学生在品尝阅读成功喜悦的同时,激发他们广泛阅读的兴趣。

四、分享多元的“ 读书”成果

多措并举,为学生搭建展示读书成果的平台。 进一步推动书香校园的创建,优化“ 阅读”活动的开展。 如开展“ 书香伴我行”专题晚会、我与小作家有个约会、童书人物大游行、名著人物介绍会、图书推荐会、赏诗会、读书笔记和手抄报展览、读书报告会、专题讨论会、演讲比赛、经典小剧场、国旗下的诵读等系列活动,分享和展示读书成果。 教师也可以依据学生的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提问答辩等方式认定学生读书成果,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积分细则,进行量化积分,积分上墙公示或定期公布,展示读书成果,进一步提高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篇8

一、明确阅读意义

1.加深对字词的理解。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叶先生所说的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直觉。然而这种直觉不是单 独一个字的刺激, 而是要放在一句话中或一篇文章中, 这样才可能真正理解它的意义, 而且有助于对单独字词的记忆。就拿最简单的“口”字来说:“我家大门口”、“我不小心割了一个口子”、“妈妈的菜刀卷口了”、“病从口入, 祸从口出”等, 不同的句子里会有不同的意思, 这就是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通过读实现“自能通解”、“自求得之” (叶圣陶语) 。

2.锻炼学生的说话 能力。阅读不仅能提高一个人的语文基本素养, 更重要的是能锻炼一个人的说话能力, 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博览群书不仅能开阔视野, 知道宇宙里有些什么, 而且能从中模仿作家的描写方法。小学阶段的学生“物欲未染, 知识未开, 则多记性, 少悟性” (清人陆世仪语) 。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大量涉猎佳词妙语, 精美诗文, 为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输送“养料”, 留作储备, 为他们日后的“说”和“写”提供源头活水。

3.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在论及读与思的关系时, 别林斯基说:“阅读时, 你到处感觉他的存在, 但却看不见他本人, 你读到他的语言, 却听不到他的声音, 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这是阅读的最大魅力。为什么大多数孩子喜欢看画 报? ———图文并茂, 有助于学生理解。当然这种习惯在于培养, 为什么孩子不爱阅读, 因为在他们的眼中看到的只是干巴巴的文字, 不能在大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图画。

二、养成阅读习惯

习惯在于养成, 而且非一日之功。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爱上阅读, 特别是入门阶段。

1.创造阅读的氛围。环境的力量是无穷的, 让学生置身于书的海洋, 每天为学生留出读的时间, 即便不爱读书的孩子也会受到别人的感染, 慢慢喜欢阅读。我在班里创建了丰富的图书角, 内容涵盖科技、童话、故事会等, 基本都是爱读书的孩子们主动捐献的, 我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我还定期举办读书比赛活动, 竞争机制的引入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一张奖状、一个本子、一支铅笔都会一定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虚荣心。

2.给学生提供感兴趣的读本。让学生读什么, 直接决定他们的阅读兴趣。课本上的文章孩子向来是不爱读的, 因为有许多文章在孩子心中是陌生的, 特别是山区孩子。所以, 要把学生拉进阅读的世界, 从读本选择上入手, 为学生提供喜闻乐见、时代相仿的能走进学生心里的读本。如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笑猫日记》等读本比较贴近现在的小学生, 特别是其中的故事情节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共鸣。

3.示范学生读 的方法。怎样读好一篇文章 , 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节奏往往不是学生自己能揣摩 的, 需要教师做标准的示范, 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范读, 为学生创设课文所要表达的情境, 引起学生“入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更可以让学生走进阅读。曾听过一节公开课《丑小鸭》, 当教师声情并茂地读到丑小鸭一系列凄惨遭遇时, 学生都为之动容, 有的屏住呼吸, 有的紧皱眉头, 有的感情丰富的则为之落泪。学生的这种感受是对老师范读的最好肯定, 同时也会深深吸引住学生。当教师问及谁想向老师挑战时, 学生都跃跃欲试, 读书兴趣大大提高。

三、形成阅读技巧

1.读书要用 心。宋代朱熹说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 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 心到最急。”这里的“心到”就是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用心“想”。首先, 要训练学生形象地想。如第五册教材中《美丽的北海公园》一文, 在描写琼岛的景色时, 写到“像大海中升起一座高山……犹如仙境一般”等, 让学生静静品味, 反复诵读, 想象北海公园如画的景色。又如教学《葡萄沟》一课时, 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其中的画面。如此阅读, 学生兴致盎然。其次, 让学生联系地想。如教学《玻璃窗的童话》一课时, 我亲手做了一些窗花, 让学生仔细观察窗花的形状, 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感受诗中的童趣。还让他们努力探寻周围的事物, 如冬天为什么会出现窗花? 蝈蝈怎样叫? 小蚂蚁怎样搬运重物? 天上为什么出彩虹? 冰箱怎样制冷? 异想天开, 其乐无穷。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和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2.读书要动手。“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些孩子, 读过一篇文章之后, 如过眼云烟, 不知所云。其主要根源是没有养成动手的习惯。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可以帮助学生把握阅读内容的 重点、要点和疑难之处。同时要让学生学会对精彩语句、经典描写进行誊抄。坚持经常, 就会极大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 形成语文素养。

四、学会阅读总结

为了让阅读训练卓有成效, 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的评价, 这既是一种激励, 又是一种指导。这里不仅要有教师的评价, 还要有学生间的评价。在学生读的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语气、语调、重音、停顿等, 同时对学生的精彩阅读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 为什么读得好, 哪里读得好, 不要只凭印象“不错”、“很好”等泛泛的评语, 否则激不起学生的欲望。学生间的互评, 起到的作用往往是意想不到的, 你一言, 我一语, 让学生畅所欲言。如此每个学生都在朗读和评价中提高语文能力, 形成人人爱读书的局面。

让学生在联想中阅读 篇9

关键词:图书馆,阅读权利,读者服务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 要天天读书, 终生以书籍为友, 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 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为了使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得到快乐、健康的成长, 图书馆利用推广读者优秀读物、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形式等, 开设良好的读书环境, 为把大学图书馆建设成为学生课外博览群书的教育实践基地而努力。逐步增加学生较好的阅读习惯及广泛的阅读兴趣, 让阅读在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中成为不可缺失的部分。在图书馆中让大学生分享阅读给他们带来的愉悦时, 阅读中环境好坏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从而要强调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安静的阅读场所环境。读书环境的好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认知意识, 使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各种读书活动中。

1. 举办阅读爱好者协会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为了保障图书资源有效利用, 社团有效合理的利用沟通平台这一良好的交流方式, 吸引带动更多读书爱好者加入沟通平台, 图书馆成立了阅读爱好者协会。我们利用阅读爱好者协会的会员优先享有借阅图书的体制, 激励、培养大学生的读书爱好兴趣, 作为图书馆阅读爱好者协会会员, 在图书归还时为阅读爱好者协会做一份对图书的评价, 可采用电子提交或书面提交的形式对所借书籍做一个详细的评论, 此方法对下次借阅图书的学生起到辅助导读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阅读时间, 还能方便学生择优选书, 图书馆不定期在校刊发表由阅读爱好者协会会员撰写的优秀征文, 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书籍、报刊。图书馆定期配合阅读爱好者协会整理、归类, 不同题材文章, 及时为在校大学生能快速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图书服务。阅读爱好者协会将对读者撰写的优秀征文有选择性地刊登在《校刊》上或发布到阅读爱好者协会的网站上, 读者看到自己的征文能在校刊上发表, 极大地鼓励和激发了学生今后的阅读写作兴趣。

起用阅读爱好者协会社团平台, 不断组织形式多样的各式的活动。可以通过邀请校外教授进行权威性的专题活动讲座, 这样不仅可以鼓励学生的读书欲望, 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读书的兴趣及能力;组织本校不同年级爱读书的学生进行讨论及交流, 从讨论及交流中带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阅读活动。读书的目的不仅学习知识, 学以致用是提高阅读的关键。不知道去应用, 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于丹谈到“文化”时曾形象地指出:“所谓‘文化’, 要文而化之, 不化而文有时是很害人的”, 作为一名图书管理工作者, 应认识到“文化”的内涵所在,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文化活动, 发挥图书知识在学生中的作用, 增强学生阅影响力。古人不是说了:“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在图书借阅管理工作中发现, 不管学生或教师在对图书文化理解上有着各不相同的看法, 不同表现在对待各类专业书籍上。有很多教师觉得, 世界名著应是学生必读的读物, 但多数学生则对文学作品图书感兴趣。在对学生阅读爱好进行调查后发现, 图书馆定期举办“选好书, 看好书”活动, 让喜爱读书的学生选出好书, 去图书馆挑选自己喜爱的图书, 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带领下, 让学生读到了自己喜爱的书籍,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2. 让师生在休闲书吧享受阅读快乐

为了给广大师生创造优越的阅读环境氛围, 图书馆为师生提供好的图书借阅服务, 图书馆进行了许多改进, 为广大师生在图书馆设立休闲书吧, 将书店、咖啡馆、音乐室融入到图书馆休闲书吧中, 让师生在一个轻松的阅读环境氛围中阅读。在管理服务中, 图书馆工作人员以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勤工俭学学生以辅助的模式, 让贫困学生参与到休闲书吧中, 既能得到一部分生活补贴, 又能在图书馆分享阅读的快乐。在图书馆休闲书吧里, 师生们可以边听着优美的音乐, 边欣赏自己喜爱的各类书籍。这样的阅读环境氛围, 可以让老师们缓解工作的疲劳及压力, 让学生们在阅读中减轻了学习的压力, 尽情释放身心, 全身心享受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3. 让阅读指导变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手段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形成全民爱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把学生学习列入建设学习型校园的首位。如何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校园、学习型班级、需要有浓厚的读书氛围。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 培养好的读书风貌风气, 同时还要展现学生的文学素养及个人风采, 图书馆组织在全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评选活动, 同时调动了班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及能力, 改变了学校的整体学风学貌。让广大的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快乐及受益。在多年的实践教育经验中得出, 学生的阅读方法必须进行正确引导, 才能让学生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如何改善学生阅读能力主要分为以下四步骤:

第一, 要着重培养学生读书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什么类型书籍就读什么书籍, 喜欢读多少就读多少内容, 这本喜欢的书没有读完, 再看另一本书阅读也可以, 一切按照自己意愿兴趣去做, 最终把读书及知识融会贯通到自己的学习当中。

第二, 要到图书的世界中博览群书。首先从培养阅读兴趣开始, 把知识和文学作品作为基础, 扩大阅读范围, 拓宽知识面。涵盖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文学等各类的书籍。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量, 可以阅读各类杂志、报纸, 调动他们的求知积极性。

第三, 读书就要精读。读书不应快速浏览、走马观花, 而要做到精读。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精读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 要让学生随时做好读书笔记。对所阅读的文章中的一些好的格言、警句、心得、感言、批评等, 都记录到读书笔记中。坚持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可以使学生在写作和创作的道路上有更多的题材。

让学生不仅要在学校保障阅读的时间, 更要让学校图书馆及图书管理人员认真配合广大师生阅读者积极参与, 还要得到学校各部门领导的支持及关心。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生阅读权利, 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快乐。

参考文献

[1]王燕.营造良好班级文化促进学生和谐发展[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 :21-22.

[2]储小卉.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 (31) :35-37.

如何让学生在体验中阅读 篇10

一、创设情境,在情境中体验

人们解读文本,一般是先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它所描述的活生生、具体可感的形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形象是激活学生积累,激发学生体验,增强学生感受的重要前提。由于学生阅历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加之有些课文远离学生生活,学生在阅读中难以走进文本,进入语言情境,因而难以真切感受体验文本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为此,我们必须重视优美、形象、富有智慧、情感与情趣的情境创设,以唤醒学生的情感与经验积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全身心地拥抱语言,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而儿童又是最富有情感的,儿童的情绪在教师所创设情境的暗示作用下被唤起后,又易于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文本中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上……情境教育正是利用儿童心理上的这一最可贵特点,以情感为纽带,把儿童内心的情感移入所认知的与文本相关的对象上,从而加深儿童对文本内容的情感体验”。

(1)实践体会情境。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的“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一情节时,我引导学生以手为翅膀,以桌为湖面,来体验老天鹅拍打冰面的顽强意志和毅力。学生们兴趣大发,纷纷扇动翅膀(双手)拍打湖面(桌子)。一开始,他们还重重地拍,可是拍着拍着,他们便缩起了红红小手,班中拍打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化为无声……

其实,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天鹅那勇敢、顽强、舍己为人的精神已烙记在学生的心头了。这时再来让学生谈感受朗读课文,便水到渠成。

(2)表演体会情境。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正如曹禺所说:“学生参与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学生在领悟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表演,将书面语言外化为表演语言,必将促进对文本内蕴与感情的深度体验。

(3)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最富有情感召唤力的,通过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宜的音乐,极力创设唤起感受、体验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处于对他内心世界开放的状态,从而发挥学生所有的敏感和体验禀赋。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在导入环节,借助多媒体播放歌曲《母亲》,在如诉般的旋律中,创设浓烈的“情感场”,从而唤起学生对母爱的真切体验。

二、组织交流、讨论,在讨论、交流中体验

建构主义者认为,由于人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不同,而且这种理解只是针对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事物唯一的理解,个体的知识建构过程,是个体头脑中封闭的事件,只有通过学习者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合作活动,个体的知识建构才能更完善、正确。如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一位学生提出:“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我没有照搬教参中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学生们开启思路,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渔翁之意不在鱼,而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说:“老人感到十分孤独、寂寞,每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也。”多深刻的发现啊!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是隐含其中吗?最后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之下对理想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学生们的诠释慧眼频开,精彩纷呈。

三、创设言语实践情境,在语言实践中体验

学生通过阅读体验,不仅内化吸收了许多语文知识,而且还获得了情感熏染和生活经验,但这还很不够,因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更要让学生在阅读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言语实践来进一步地深化体验,让这些体验烙进他们的心里,融入他们的情感世界。

(1)在“说”中体验。结合课文的阅读,老师要善于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把阅读理解、体验到的内容积极主动地说出来,在充满感情的“说”中深化体验。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时,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荷叶还能给谁带来快乐?”。

生1:荷叶能给蜻蜓带来快乐,下雨时小蜻蜓能在下面躲雨。

生2:小青蛙可以在荷叶下玩捉迷藏。

……

以上教学我创设了一个“说”的语言实践情境,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说”中既内化、丰富了自己的阅读体验,又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在“写”中体验。这里的“写”,是与课文阅读紧密结合的片断性的“写”,是学生阅读吸收内化之后的迁移运用,是学生阅读理解、体验的发展与升华。与阅读紧密结合的“写”可采取多样的形式,或仿写、或改写、或扩写、或续写等。

上一篇:网上投票系统下一篇:历史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