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成长之路

2024-08-23

我的教育成长之路(共12篇)

我的教育成长之路 篇1

龙凤小学     张斌

,青涩懵懂的我离开校园,怀揣着我的教育之梦,开始走进教育的田野里耕种。那时候的自己满腔热情又小心翼翼,我就像一张需要着墨的白纸,战战兢兢,渴望被书写,又害怕自己笔迹的草率和拙劣。最重要的是汲取经验,向优秀的老师学习!我告诫自己,这一路,需要牢牢抓住各种机遇,跟孩子们一同进步,才能不断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机遇来了。着名的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带领着他的新教育团队来带了旺苍。王兮老师、蒋长玲老师,这些陌生的名字变得亲切起来。新教育如同三月的春风吹到了旺苍县,吹到了这个刚刚成立的新教育实验区。就这样,我结识了新教育。我满怀期待,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新教育的道路。

一、心为火种,何不倾情燃烧

在刚刚接触新教育时,内心几许期待,又几许彷徨,新教育到底是什么,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呢?我一个新人,我能做的好吗?在我困顿迷茫的时刻,陈沪校长给我指明了一个方向――新网师。

结识新网师,追溯根源,是陈校长分享给我的那篇新教育生命叙事总结,我认真拜读完后更是心潮澎湃,小小的一篇叙事让我收获颇多!新教育的火种悄悄在心底燃起来,我对新师网充满向往和憧憬,对这场相遇充满了期待。教育创新,这对于教师来说不仅是成长更是一场挑战,而我迫切的想要加入这场战斗,强大自己,带给我的孩子们新的东西。

一天,陈校长给我发来了新网师20秋招生简章,我欣喜若狂按照新网师要求认真撰写我的阅读史,成功提交报名信息就是漫长的等待。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要看看新网师的公众号,生怕自己错过了信息。半月之后,我终于在新教育微信平台上看见了自己被录取的消息,激动万分的我第一时间向陈校长分享了这个好消息,他祝贺我,鼓励我认真学习。

就这样,一条美丽又充满荆棘的求学之路铺陈在我的面前,那是一座等待攀登的山峰,山峰上有我渴望的教育风景,于是初为人师的我就这样出发了。

二、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我跟新网师的故事开始了。

入学第一步便是选修课程,新网师考虑到老师们的教学工作,特提示每学期每位老师选修一门课程即可,这更让我感受到了新教育的温暖。

我选修的课程是王兮老师的《新教育小学班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我想从小处着手,先关注班级建设,由细微开始,慢慢走进、融合,进而创新。就这样,我再次与王兮老师在网络相遇。

记得新生的我在新网师的开学第一课。那天晚上七点半,我早早地就守在新教育APP,生怕错过些什么,就像一个刚入学的孩子,忐忑又期待着我的开学第一课。王老师第一次课是 “课程的基本概念和教师角色”,这是一次理论学习,要是平时,我绝对不会碰那么枯燥无味的东西,可王老师的课偏偏就那么生动有趣,她就这门课程的理论支撑作了一个梳理,杜威、黑格尔、夸美纽斯等他们的教育主张一一道来,我一边听,一边拿着笔不断记录。那节课让我恍然,原来我是如此的需要进步跟创新。最后,王老师用这样一段话总结: “我们呼唤这样的你――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保持信仰的开放性,只有信仰终止了,才有发展的可能性。教师成为课程的领导者其实质是开发体现教师专业自主权和适应每一个学生需求的`班本课程。正是基于此,我们呼唤知识分子型教师,什么是知识分子型教师呢?那就是具有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人。”我盯着屏幕上这一段文字,在心里思考了很久,很久,我问自己:这样的你,不正是我需要成长成的样子吗?

不知不觉加入新网师已两个多月了,课程也渐到尾声。第二次到第五次课,王老师就晨诵课程构建方法及案例,小学语文部编教材解析,部编教材构式例举及阅读写作课程和跨学科课程整合及案例做了仔细的讲解,每一次课我都收获满满。最后一次课是学员优秀案例赏析,这节课上三位优秀学员对他们的作品作了分享,对比自身,我黯然失色,我深知自己需要思考与沉淀。学无止境,尽管我才刚刚起步,但是我有信心,今后,我将与新网师教育的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寻教育之梦!

三、砥砺前行,躬身实践

自从成为了新网师一员,新教育就像一颗神奇的种子深深地种在了我的心上。我们学校选取了新教育十大行动的三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构筑理想课堂”为突破口。而我也紧跟学校的步伐,把这三点贯穿于我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对于我来说,新教育是一场全新的教育改革,受益者是我跟所有的孩子,我深知,当理论可以变活落于实践中时,这场改革才算真的成功。

1.师生共建,缔造完美教室

教室是我们每天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一个好的环境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选择第一步先对教室做出改变。接到班级初,我就被孩子们的热情和活力所吸引。九月初我在班会课上和孩子们一起构思班名和营造班级文化。最后,经过跟孩子们商讨,我们决定下了班名――星星班,含义是26名孩子,像26颗闪耀的星星,通过努力、勤奋、进取,不断成长,最终都能像星星一样发出鲜明夺目的光芒!在确定班名后,我和孩子们开始了班级文化建设,教室就是守护着星星的天,孩子们提出,要把教室布置成浩瀚的星空,因为我们是星星啊,在浩瀚的星空里学习成长。尊重孩子们的意愿,我和孩子们准备了大量的素材,有海绵卡纸、蜡笔、颜料、剪刀等等,我和孩子们一起设计星星,一起做手工,一起粘贴,经过前后一周的努力,班级变了,白白的墙壁变得有了生命,有了期待。我们建设成了“我们的星空”、“星星书法”、“星星乐园”、“星星书吧”等。在班级建设中,我一点点的融入了他们,走进他们,他们看着我似乎也没有以往那么拘束,这次班级建设不是简单的布置教室,而是使彼此靠拢的机会,一个团体要进步,就必须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对于我而言,相比老师,我更愿意像扶持他们前行的挚友。

我的教育成长之路 篇2

1991年7月, 从西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的我, 被分配到了甘肃省榆中县当时位于农村的榆中师范学校任教, 师范是小中专待遇比中学好, 师范学校那时生源很好, 招的是全县的尖子生, 有普师班和民办教师进修班, 我第一年任教民办教师进修班的生物学课和生理卫生课。民办教师中有的是我小学、初中的老师, 学生中有的可当我的父辈, 从他们那里我学得了好些做人的道理。

当班主任的愿望

师范的学生多才多艺。与我一起分配去的跟我同住一个宿舍的赵老师, 带普师四年级的教育学, 又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 与学生关系处得很好, 我们的宿舍经常有学生光临, 当时我很羡慕当班主任。工作第二年, 开学不久, 带普师一年级生物课兼任班主任的刘老师因为身体欠佳, 他的课和班主任都由我接替, 我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班主任, 但生物课只有一、二年级开设, 三、四年级没有课, 我没办法将学生带到毕业, 总觉得缺乏成就感。那时学校的活动很丰富, 作为生物老师兼班主任, 我还清楚地记得带领学生上兴隆山采标本做标本、在学校的废弃旧宿舍中种蘑菇的情景, 这些体验记忆犹新, 影响了我十几年, 直到我调到甘肃省榆中县第一中学 (以下简称“榆中一中”) 的2010年前后,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我策划参与建成了榆中一中开放式的植物标本展室和生命之光科学展厅, 有动物生态标本、植物蜡叶标本、浸制标本、蝴蝶标本、矿物标本等, 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在榆中师范的10年中, 我当了8年的班主任, 每周最多时只带8节课, 又没有升学的压力, 生活学习觉得很轻松, 很快乐。那时尝试写了一些所谓的文章, 水平很低, 因为师范评职称需要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文章, 让我有了教学研究的意识和愿望。

生物老师也能当班主任

2000年8月因工作调动, 我来到了榆中县第一中学任教, 工作至今。2002年6月18日被确定为兰州市中学市级骨干教师, 2003年12月获得中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分配以来, 我一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因为曾担任过榆中师范理化生教研组组长职务, 调到榆中一中不久就担任了榆中一中生物教研组组长职务。

2000年8月, 我到榆中一中的第一年, 因为2002年高考要考生物学, 生物总分在综合卷中尽管只占60分, 但这给生物学高考停考多年后的生物任课教师带来了一线曙光。当年榆中一中破格在高一每周安排了3节生物课, 机缘巧合, 一位任化学课的高一班主任不愿带班, 我当上了高一 (7) 班的班主任, 并带4个班级的生物课, 周课时12节。因为有了高考的压力, 再加上不太熟悉高中教材和教学节奏, 一年的工作量比我在师范翻了不止一倍。凭着一股激情, 凭着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三年后的2003年高考, 所带班级学生考得还算不错, 这给了我心灵些许慰藉, 生物老师也可以当班主任。但此后, 甘肃省高中高一不开生物课, 高二、高三开两年。生物老师要想高二接替当班主任就很少有机会了。

我当班主任的成就感

两年后的2005年, 有一个重点班学生成绩下滑厉害, 学校决定让我接替该班班主任, 我当时任该班生物课教师, 于是担了重任。由于班主任工作细致踏实, 以及任课教师的通力配合, 所带班级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全校26个教学班600分以上32人, 该班就占了6人, 该班学生金鑫同学在华南理工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上学期间, 就被评为2009年度广东省十大新闻人物之一, 现已有好几篇文章在国际刊物上发表, 被评为全国杰出青年。之后的我连续担当班主任工作, 成绩显著, 如在2007年高考中, 全校90%的班级没有完成学校预定的高考目标, 而我所带班级, 超出7人出色完成了学校预定目标, 在2010年高考中, 我班赵宏鹏同学取得我县高考应届理科状元的优异成绩, 学生的成就是老师的骄傲。

班主任工作的体会

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 我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征和思想实际,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不歧视后进生, 循循善诱, 以情感人, 以理导行, 注意激发和培养他们的闪光点和个性特长。及时指导班干部开展工作, 使他们树立信心, 激发工作兴趣, 并赢得集体的认可和信任。认真分析班级思想状况, 确定主题班会, 精心设计过程, 选择精彩的语言提高班会的质量, 达到教育的目的。搞好班级工作, 当好一名班主任, 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必须要自觉学习教育科学, 认真研究教育规律, 总结经验和教训, 虚心求教, 将自身的特点和所带班级相结合, 从而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用“爱”的力量, 用“心”的付出, 使所带班级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让每个家长放心, 让学校和社会满意。

班主任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管”上, 还要促成班集体和班级成员的发展。因此制定班级和班级成员奋斗目标显得十分重要。目标能使集体和个人着力追求, 为之奋斗, 具有极大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制定的目标要系列化, 要有短期、中期和长期之分, 有短期目标就勤快, 有中期目标就有精神了, 有了长期目标就有气势了。可以将一个学段确定为长期目标, 学年确定为中期目标, 一学期或一月确定为短期目标, 时间还可更短。目标确立后, 要制定一些合理的切实可行的班级规章制度、班训、个人誓词、班级誓词等, 这些制度措施一方面要有利于班主任管理班级, 另一方面要有利于激励学生进取, 有利于达成班级和个人奋斗目标的实现。

任重责任更重

我的成长之路 篇3

八年前,我在乡村中学担任初三班的班主任。那是我第一次带毕业班,心情激动又兴奋,恨不得让班上每个学生都成为尖子生。可事隔不久,品学兼优的学生王小溪,却因我的简单粗暴而离开了学校,成为我心底永远的痛。

说实话,我非常喜欢小溪这孩子,不仅人如其名,如小溪般文静清秀,成绩也在班上数一数二。临中考前两个月,我发现她的状态很茫然,甚至在课堂提问时答非所问,成绩也一落千丈。我把她单独叫到办公室来询问,她却支支吾吾什么也不说。我只好关照她要调整好自己心态,打定主意找个时间去她家一趟。

我还没挤出空闲去小溪家,却在班上捡到一只写着“王小溪收”的粉红色纸鹤。当时想把信交给小溪,转念一想,说不定能了解孩子这段时间的思想动态,于是我悄悄把信折开了。“溪,自从上次在竹林见面后,我无时无刻不在回忆你的温柔……”天哪,这白纸黑字刺痛了我的眼,更刺伤了我的心,难怪小溪她最近如此反常,原来是陷进了“早恋”的泥沼。

俗话说“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年轻气盛的我被“恨铁不成钢”的怒火烧昏了头,气冲冲叫出了正在上课的王小溪,在走廊上抖着信劈头盖脸地训斥:“难怪这些天你魂不守舍,难怪你无心学习,原来你已经名花有主了……”

王小溪惊恐地看着我,双眼像雨雾中飞涨的湖泊晶莹透亮,终于,泪珠儿成串涌了出来。王小溪捂住脸冲出走廊,教室里顿时乱成一团,猜测和窃笑声不绝于耳。我又恶狠狠地在班上发了一通脾气,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第二天,王小溪的位子空着。第三天,依然空着。我的心也空落落的,于是放学后去她家家访,谁知铁将军把门,一家人不知去向。邻居听说我是老师,便叹息着告诉我说:“前段时间小溪父母闹离婚,母亲随一个男人去了广东。真是作孽哦,小溪偷偷地流了好多泪,真是苦了孩子了。”

“那小溪呢?”我急切地问。

“本来小溪是想跟着爹的,但前天不知在学校受了什么委屈,哭了整整一夜,说是在这里呆不下去了,昨天随她娘去广东了。”

我如遭五雷轰顶,满脑子都是小溪那双美丽的泪眼,眼眸中含满了惊恐、委屈与愤怒。我后悔极了,本该与她促膝谈心,听她敞开心扉告诉我少年愁滋味的,我却逼她小小年纪离乡背井。

不久,我收到了小溪的来信,信中说,她如今在广东东莞,因继父不肯支付昂贵的学费,她不愿让母亲为难,就到鞋厂做工了。那只纸鹤信是初三(2)班的小旭写的,是小旭求爱遭到拒绝后,胡编出来的一封信。

小溪的信如磐石重重压在我的心头,我立即找当事人调查,证实了小溪没有说谎。我马上写信请求她回校,愧疚的泪濡湿了洁白的信笺,可一封封信如石沉大海。我又多次请她父亲转告我的意思,但还是没能盼回小溪的身影。

第二年,我调离了这个令我伤心的学校。为了让小溪的悲剧不再重演,我学习了心理学课程,兼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我力争做得最好,充分理解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育期间产生的烦恼,并予以有效疏导,让每个花季中的男孩女孩都能顺利度过青春期。

有了小溪的教训,我把“冷静”二字作为处理班务的原则,遇事不急于下结论,用更多的耐心和细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成长的烦恼,真正做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爱你,需要更多的欣赏

每届学生中,总是有一些学习成绩差的,有的是认真刻苦,可成绩就是上不去。有的是自暴自弃,不仅学习差且纪律也差。说实话,对于后一类学生,我没什么信心,只要他们不影响到别人,就万事大吉了。

后来的一件事,改变了我对这些孩子的看法。三年前,我担任初一(4)班班主任,班上有个名叫张伟的学生,长得牛高马大,体育课是他的最爱,运动场上常能见到他矫健的身影,其他科目则一律不感兴趣,由是我斥之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初二上学期,学校举行运动会。张伟异常兴奋,报了三个比赛项目,每天早晨第一个到校,下午最后一个离校,运动场上洒满了他刻苦训练的汗水。比赛时,他有一项夺得第一名,有两项破了学校纪录,为班级大大地争了光。

当张伟如将军般凯旋时,教室里掌声雷动。我也非常高兴,第一次在班上表扬了他,还在他个人积分栏上添加了一颗星作为奖赏(这可是班级最高荣誉哦)。张伟的脸红彤彤的,激动得热泪盈眶。

运动会过后,奇迹出现了,张伟如脱胎换骨,上课精神抖擞,作业不再拖欠,虽然成绩还不很理想,但他学得认真刻苦。我又一次当众嘉奖他,鼓励他说:“努力了就是100分!”

张伟的转变,不仅令我欣慰,而且促使我对学困生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内省——对优生的赞许、赏识是应该,但投向学困生的眼光也应该是鼓励,不能用恨铁不成钢的严厉和不屑啊!

从那以后,我对学困生们露出了灿烂的笑脸,开始欣赏他们的体育才能、绘画能力、音乐天赋……鼓励他们以轻松的心态去发挥特长。同时,也注意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请他们也摆正心态,给孩子找一条适合的发展道路。我驚奇地发现,欣赏如一道阳光,照亮了几位学困生的心扉,三年后的今天,他们都考上了重点高中,学习音、体、美等专业。

我的成长之路 篇4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一位学识渊博、负责任的老师,对于孩子一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印象中我在上初中时有位帅气的语文老师,上课时总是“跑题”。

他会从一篇古文讲到当时的历史,由中国史又转到世界史,还会对诗人的情绪进行现代化的解读,加上热点事件。一堂课讲得满满登登,学生还没听够呢就下课了。

我们班在他的带领下,不仅语文成绩突出,政史地成绩也都非常好,尤其是历史老师,经常打趣说“我要失业了”。那个时候没有互联网,要不然他肯定也会成为“网红”,传播更多的知识。#我和我的老师#

如今时代不同了,孩子们接受知识的渠道更加广阔了,不仅局限于课堂上。在线教育异军突起,“教育+互联网”已成为一种趋势,势不可挡。

我的成长之路(作文) 篇5

鲁迅曾经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而我的成长之路不光是用劳动和汗水搭建而成的,还是一条需要乐观、需要智慧、需要品德、需要勇气才能修建而成的真正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时间一颗甜蜜的糖果,越吃越觉得有味道。时间是一种药,有点苦,有点涩。时间是一块木糖醇,偶尔会让你清醒。我的人生就像糖果,药,木糖醇。正因为它们,我的人生成长路充满缤纷的色彩。

在我的记忆中,幼儿园之前的日子是最幸福的,是最无忧无虑的。我整天沉浸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除了吃,就是玩,爸爸妈妈给我买了很多的玩具,还经常陪着我搭积木,放风筝,玩游戏,天天玩得不亦乐乎,而调皮的我还时不时的来个恶作剧,藏在衣柜里,偷偷从缝隙里看妈妈着急的样子。晚上,我总是依偎在妈妈怀里,数着天上的星星,听妈妈讲着童话故事,美美地睡去。

在我的记忆中,幼儿园里的日子是从恐惧到快乐的。离开妈妈我开始又哭又闹,是老师给我拿来一个又一个玩具,并把我领到小朋友中间,让他们陪我玩,陪我闹,我由最初的恐惧到后来与小伙伴们打得火热。那些岁月,是我第一次接触老师、同学和课本,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走入课堂。当我在全班第一个玩成魔方游戏受到老师表扬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

一天,爸爸拉着我的小手来到小学报到,我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一名小学生了,感到无比的骄傲,第一次感到自己长大了。每天早晨,我都背着书包,迎着朝霞,蹦蹦跳跳地去上学。在学校,享受着和老

师、同学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夕阳西下,我回到了家里,和爸爸妈妈讲述在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家里到处洋溢着幸福的笑声。上小学一二年级时,我爱看《弟子规》从中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其中;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尊敬老师;懂得感恩。还看了一些《格林童话》;《一干零一夜》;《安徒生童话》等童话小说。使我了解了许许多多世界经典故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上了三四年级我读了不少各类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悲惨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校园小说,而且越看越着迷。读书是我毎天生活中一件不可缺少的事,有时因为读书太着迷,甚至忘记了旁边人的存在。有一次,我正在看一本名叫《穿越天空的心灵》的校园小说。看着看着我便和小主人翁--盛欣怡,一起沉浸到漫画,动画的世界里去了。妈妈叫我吃午饭我都浑然不知,依然沉浸在书的海洋里。直到妈妈过来拽着我的耳朵我才悠然从“白曰梦” 里“醒” 过来。经常是这样,有时饭都凉了,我还在书海里浸游。

小学五年级的一个春天,我们学校组织春游,我们兴致勃勃的上了山,山上的一切都令我们好奇,我们左瞧瞧,右瞅瞅,玩了一上午,玩累了,我们准备做饭,老师让我们班里的一位女同学陪同我去拾柴生火做饭,我们便一起去拾柴了,山的周围没有柴,我们便到树林里去拣柴,树林里的柴非常多,我们拣了足够生火的柴准备往回走,这才发现糟了,我们出不去了,又高又密的树林像一堵密不透风的墙包围了我们,我们害怕急了,虽色有阳光,但森林的多,高使森林根本看不到一点阳光,阴森森的,怪吓人的,我们俩定了定神,开始寻找

出去,转了一圈,我们又绕回了原地。我们一起合作离开这个地方,她说:“我把我们走过的地方刻上记号,你则负责寻找我们熟悉的景物。”我点了点头,我们开始行动了,我在我们每走过一个地方的树上刻上一道记号,她呢则寻找我们刚才进来有标志熟悉的地方,记号使我们没有再绕回原来的路,我发现了我们刚才进来时坐在上面休息的那块奇形怪状的石头,我们高兴极了,我们奔出了树林地,面对前来寻找我们老师同学的询问,我们什么也没说,只是坚定的看着对方。

在我的记忆中,小学是快乐的,是辛苦的,更是收获的。我的小学是快乐的,有那么多的老师和同学,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锻炼,就像一家人。是辛苦的,学习上的劳累,精神上的压力,生活上的艰苦,有时真的很累,也曾经想过放弃,但想想家长与老师的期待,我就充满力量,充满信心,在短暂的休息后又投入紧张的学习中。是收获的,上了小学,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我懂得了爸爸妈妈与老师的期待,懂得了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栋梁之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的成绩突飞猛进,老师也对我刮目相看,我感受到了成长中有耕耘才有收获。

也许生活就像一扇门,关起来,里面充满朦胧温馨;打开后,外面的世界也真多彩绚丽。一扇门一个故事,一扇门一个人生,我们懂得珍惜人生,但也要懂得拥有一扇门,拥有一扇永远珍惜的门。只有这样,无论你到了哪儿,就无须像我那样,害怕这样害怕那样。

人的一生都在成长,有快乐,有烦恼,更有收获,虽然有时我们并不想长大,不想承受成长的压力和责任,但是成长是避不开的,与

我的成长之路作文 篇6

我已经走过了的春夏秋冬,真怀念过去的点点滴滴。怀念依偎在父母怀里温暖、快乐的感觉,怀念听着摇篮曲进入梦乡的那份恬静。那时的我是多么的无拘无束,无牵无挂,快乐自在,生活在我的五彩斑斓的童年梦中。

时间从我的身边慢慢流逝,我也背上了书包,戴上了红领巾成为一名少先队员,从此,我便走进了神奇的殿堂。在老师的带领下,我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对各门功课都很感兴趣,聪明好学的我,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矛,在班里一直担任班长,特别在英语方面连续二年参加全国奥林匹克竞赛,都获得了一等奖,还有证书,我从没为此骄傲过,更是我学习的动力。

转眼间,告别了小学的学习生活,迎来了丰富多彩的初中生活,也为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青春之路,我一定不会让路的茫然、路的飘渺遮蔽双眼,我将要挥起手中的彩笔,奋力的摇之一挥,挥出青春的绚丽,挥出青春的搏击风雨之坚韧,挥出人间的尽善尽美,挥出“甲光向日金鳞开”的乐观。作文

人的每一步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长大了,一种成长的喜悦陪我度过精彩的每一分、每一秒。但烦恼也会让我感到生活之艰辛,学习之压力,同时也会让我变得更坚强,有足够的信心与勇气,让我去面对生活的考验,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

我的教育成长之路 篇7

一、规划———专业成长的原动力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首先, 我做好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 在教师成长档案中从长远目标规划自己, 几年骨干、几年学带、几年名师, 应该来说, 这个几个阶段的目标我是逐步实现的;从短期来看, 每个月听评课多少次, 阅读几本书籍, 完成几篇教学反思等。几年前, 我要求自己在做好正常工作的同时, 每月写一篇教学论文, 并争取在期刊上发表。有了规划, 就有了工作方向和努力的动力。比如我坚持写作, 最好的年头达到了15篇。

始终坚持这样的信念:只教不研则浅, 只研不教则空, 教而无绩则平, 研而无果则虚, 只有教研并举, 教出成绩, 研出成果, 才能相得益彰。

在追求专业发展的过程中, 要主动挑战自己。为挑战自己, 我会积极承担一些区校公开课和教科研任务。想一想, 既然接受了任务, 就必须努力把它做好。为了完成这些任务, 我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收集、筛选和整理资料, 学习理念, 并且在备课和磨课的过程中, 会有一些好的构想和同伴的建议和帮助, 还有专家的指导和点拨。这样的经历经常的反复, 逐步让我顺利完成了“遵守教学规范———驾驭教学规范———超越教学规范”的跨越。我曾两次参加省市说课比赛, 也为挑战自己 (当然也给自己增加了许多成功的机会) 选了两个比较难的课题《几何引言》和《有序数对》, 因为平时注重对说课的持续研究, 分别取得武汉市二等奖和湖北省一等奖的好成绩。

合理做好专业规划, 让我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不忘去成就自己。

二、学习——专业成长的奠基石

教师作为社会文明的推动者和传播者, 理应成为热爱学习的典范, 成为终身学习的带头人。知识的更新, 课程的变革, 教育对象的变化, 信息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都要求教师不断地适应和学习。人生最大的捷径, 是用时间和生命阅读一流的书。教师要通过阅读和学习把自己打造成一部让学生百读不厌的书, 这部书比起课本对学生的影响要深刻和持久得多。为“学生而读书”是教师阅读的第一推动力;为教学而学习, 教师通过学习, 充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为自我而学习, 它以完善人和丰富人性、充实文化底蕴和生活情趣、体验人生为目的。学习的方式一般有:

其一是向书本学习。“教师读书, 没必要‘太专业’”。既要学习教育理念, 也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 促使教师的基本素质不断提升。比如, 1999年我在研究生课程班学习期间第一次接触到“建构理论”, 后来就有意识地翻阅一些资料, 领悟到几个关键词。即“情境、互助、对话和自主建构”, 于是就自觉地在教学中尝试, 强调“情境创设、合作交流、突出过程、问题变式”四个要素, 并认为数学课堂如果抓住这四点应该是成功的。教育理论好像是航船在黑夜中遇到的灯塔, 指引着我们前进。

其二是阅读大量的数学期刊 (自己订阅了上10种期刊) , 开阔了我的阅读视野, 可以帮助我们学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思考有价值的问题, 提升了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其三, 向专家请教, 与大师对话。本人曾有幸参加了北师大和华东师大的“湖北省卓越教师培训班”, 聆听了前沿专家对教育的全新的阐释, 使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豁然开朗。在新课程改革初期, 参与武汉大学前校长齐明友先生牵头, 《中学数学》的前编辑汪江松先生主持的鄂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编写工作, 在与大师对话中, 感受到他们对课程全局的整体把握、对数学本质的深刻理解。这样的学习让人受益匪浅, 是专业成长中难以忘却的的记忆, 能够得到名师的言传身教也是我们教师提升教学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

其四, 向实践学习, 在实践的磨刀石上不断地磨砺成长!另外, 还可以向网络学习, 在当今资讯相当发达的时代, 网络又为我们的专业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不懈地学习, 才使自己有底蕴, 有底蕴才有底气, 有底气才有课堂的灵气和写作的灵感。我在《中学数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期刊上发表论文80多篇, 还有多篇论文获省市一等奖和被有关期刊转载, 多项教研成果获各级奖项。在学习过程中, 努力把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 (张奠宙语) , 注重把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 引入课堂教学, 逐渐形成自己的“以智生情, 以情促智”的教学风格,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 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数学问题, 让学生“要思考”“、会思考”。在一次次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将数学内敛的气质外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涌动的理性之美, 灵动之美, 生命之美。

三、研究———专业成长的孵化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 不让每天上课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 那你就要走上从事科学的教育研究这条路上来。”我正是这样自觉地将教学实践纳入科研的轨道, 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研究教材, 做教材的开发者。比如:在义务教材《几何引言》的教学中, 我通过研读, 提出了五个学习主题。1.几何是一门古老的学科;2.几何是一个有用的工具;3.几何是一个图形的王国;4.几何是一幅无色的图画;5.几何是一门好学的课程。这样的教学设计, 很好地让学生对几何的学习内容、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方法有了总体的认识, 也达到《序言》教学的目的。在研究教材的例 (习) 题时, 也发表了《一道课本习题的挖掘》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 11) 、《再谈梯子问题 (《中学数学》2008, 1) 、《一道课本例题的讨论和开发》 (《中学数学》2008, 6) 等论文。

研究解题教学, 提炼解题方法和技巧。解题教学中有着丰富的研究资源, 不局限于“解题=类型+方法”或“怎样解的层面, 更多的追问“为什么这样解”, 关注习题 (或试题) 的背景和结构, 解题目标, 解题过程的分析, 以及解题方法的培养。关注竞赛数学的研究。几年前, 我一直在坚持培优, 课前做了大量资料的整理和编写工作。习惯将培优的资料系统化或专题化, 并且成果化。就有20多篇竞赛讲座和专题发表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期刊上, 应该来说, 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还经常收到一些编辑的约稿或邀请, 参与栏目策划。

研究命题规律。中考试题是优秀命题人智慧的结晶, 是我们的研究资源。结合自己的命题经历, 反思命题过程和试题的特点。比如, 本人结合2011年武汉市中考试题, 发表了《几何变换下的2011年武汉中考试题》 (《中学数学》2011, 9) 、《一道根植于课本的中考几何题》 (《中学数学》2011, 11) 、《借鉴与创新—一道中考压轴题的命制》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2, 4) 等论文。结合2013年武汉市中考试题, 又发表了《简洁而不简单朴实中蕴含深刻》 (《中学数学》2013, 12) 、《回归课本提炼模型推广命题》 (《中学数学》2014, 12) 等论文。

研究学生, 为学生提供最合适的教学。在新课程实施不久, 我在《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关注的过程》 (《中学数学》2002, 12) 一文提出: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内容;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注学生的学习环境。处处留心皆学问, 研究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倡导游戏精神, 让游戏进入课堂。

研究课堂, 积极进行教学方式的变革。“十五”、“十一五”期间, 分别主持并完成了武汉市重点课题《讨论式数学教学策略研究》、《初中数学分层协作教学策略研究》。在“十二五”期间, 为了探索数学解题的方法与途径, 完成了个人课题《模式识别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的研究, 研究过程中发现课堂教学中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模式, 模式教学是一种教学的艺术。通过数学模式的研究, 丰富了自己的解题理论, 提高了数学解题教学能力, 最终带领学生走出题海, 学会解题, 享受优质的数学教学。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将每一节课都看成检验和提高科研成果的良好机会, 把每一个教案都看成一个子课题、一份科研报告, 尽可能将之设计得好些, 再好些;通过课题研究,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了有益的尝试, 并且也大大促进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我认为课题研究给自己搭建了一个学习和发展的平台。

所以, 我们应该珍惜自己身处教学第一线的优势, 把教学第一线看成是最出成果的摇篮, 进而真正认识到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的天地, 一个读写的园地, 更是一片希望的田野。

四、反思——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 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也有这样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足见反思对一个教师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后反思就是将自己的课题实践连同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诉诸笔端, 实现自我监控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课后反思一般有:记成功之举, 记败笔之处, 记教学机智, 记学生见解, 记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学研究的主阵地, 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课堂。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在不同的时间, 面对不同的学生, 即使同一课题, 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就自身来说, 理解在加深、水平在提高。但对学生而言, 他们的基础不同, 思维不同, 对知识、问题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甚至千差万别。这里应该有不同的感受、感悟、失误、成功与教训, 这些都是我们反思的材料。例如, 面对不同的学生, 我反思过如何帮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于是就着手进行分层协作教学研究, 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 提高了教学效率。

最好反思就是写作, 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用新的心得和经验与以前的心得和经验相对照, 教师就会不断提高, 就会凝练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风格。写作时要树立作品意识, 将文字形成文章, 寄往杂志社公开发表, 让同行共享, 你的成果就会得到公认, 从而会感到一种教育的收获和幸福。

写作的起点就是写好教案。因为教案记载着我们教师的思维过程, 它展示了教师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它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育理念。写教案的过程就是一个练习写作的过程, 训练思维的过程, 培养能力的过程。因此写好教案就相当于天天练习写文章。我的第一个教研成果就是说课报告《说几何引言课》 (发表在《数学教学通讯》2000, 2) 。该文中提出的“感知———讲授”关于“序言”教学模式, 也被《中学数学教学建模》一书收录。还有10多篇课例设计、说课报告在数学期刊上发表, 其中课例《众数中位数》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引起全国中数界广泛讨论, 许多专家评价为“在课改的潮头冲浪”、“是一节具有引航灯作用的课”、“好的课例是研究出来的, 好的教师也是研究出的”……。其实, 好的课例不但促进学生的发展, 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进行教学反思, 贵在及时, 贵在坚持, 一有所得, 及时记录,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以记促思, 以思促教。

五、合作———专业成长的助推手

有一篇文章《色彩的友谊》讲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色彩的自吹自擂, 如绿说自己是“春天的主宰”;红说自己是血的主色是“生命的基元”;蓝说自己是“广袤天空的基调”……, 大家争论不休, 后来雷电建议大家携起手来, 形成了雨后天边绚丽的彩虹。从教者要想使自己的天空也色彩斑斓, 也要学会合作, 合作是所有组合形式努力的开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 面对鲜活灵动的教育对象, 这些对要求我们从教者要学会合作, 合作双赢。

与学生合作, 教学相长。课堂学生的错误, 创新的见解、思路和方法, 思维的火花, 都是我们的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学不一样, 我们可以“掠夺”学生的课堂成果。我们要珍惜和学生共处的日子, 学生往往是推动我们专业成长的另一只推手。在研究学生的作业或试卷后, 论文《一道常见题的几种不常见解法》发表于《上海数学》 (2007, 4) 、《一道考查学生发散思维的试题》发表于《中学数学》 (2008, 11) 、《一道规律求和题的探究》发表于《中学数学》 (2011, 7) 。

与同伴合作, 共同成长。每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 与同伴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和技艺的切磋, 都会给我们的智慧和灵感。比如, 我和同事在研究近几年武汉市中考压轴题时, 合作完成了论文《2008年武汉市中考数学压轴题评析》发表于《中学数学》 (2008, 9) 、《抛物线内接直角三角形一个性质的研究及其应用》发表于《中学数学》 (2015, 10) 。

与团队合作, 让自己走得更远。我主持了一个名师工作室, 工作室的每一次活动, 需要我精心的策划和周密的安排, 工作室的每一次活动, 要做到专业引领和示范, 需要自己的学习和团体成员的研讨。例如, 本工作室成员王松老师荣获2015年全国优质课一等奖。他从市级、省级再到全国的赛课, 团队的磨课至少20次, 每一次的修改和完善, 都会有不同思维碰撞, 也促使我作出深入思考。在这样的团队合作中, 也让自己更加成熟!团队成员的成长, 其实也是自己个人的成长。

阅读点亮我的教师成长之路 篇8

作为青年教师,我们经常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面对许多复杂的问题。一般,我会向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请教,我总在纳闷为什么他们能有好的办法来处理这些“疑难杂症”呢?在向他们取经的过程中,我才发现关键是这些优秀的老师平时注重阅读,在阅读中汲取精华,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随着教龄的增加,我越来越觉得这桶水如果再不添加,就会枯竭,我要不断地增加这桶水,就得找到永不枯竭的水源,这个水源就是学习和实践。

带着这样的认识,我开始如饥似渴地投入到读书学习中去。我努力搜寻着各种对教育教学有帮助的名家著作,然后静下心来,认真阅读。第一次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时,没有想象中顺利,感觉有些不懂,为什么大家都推荐的书,我却没有一点感觉呢?带着怀疑再次重读这本书。看了雷夫老师关于阅读的一些实践活动,我感同身受,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爱阅读,但是我可以开展一些更细致的活动,从孩子的个性出发,多一些指导,多开展一些活动,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行万里路。这是雷夫老师带领孩子们大量实践活动之一。让孩子们在活动中锻炼、提升,开展各种精彩的活动,看了雷夫老师的每一个活动准备,我才意识到每一项活动并不是领导的事,更多的是我应该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考虑问题更全面一些,准备是关键!

失败是好事。读完了这本书,我觉得我最佩服的就是雷夫老师善于反思,善于接受意见,对于孩子们来说失败是好事,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应该直视失败、错误。雷夫老师能接受女儿对自己的批判,及时改变了自己的课堂,把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现在的孩子们都喜欢表扬、激励,承受能力越来越差,一直是我们担心的问题。那我们老师呢?善于接受意见吗?遇到任何错误的时候都能敢于面对,坦然接受,乐于反思吗?我们要求孩子们能做到的,我们自己一定要先做到!善于从问题背后找问题,才能让我们进步!失败未必就是一件坏事!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一个充满惊讶和感动的过程!雷夫老师所创造的奇迹或许我们现在无法企及,但是,雷夫老师就是把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了,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了!只要我们有爱心、重细节、抓习惯、善反思,我们也能成为雷夫老师!

要让雷夫老师的教学方法成为自己的方法,我们教师要倾注自己的智慧和鲜活的思想。要这样做,或者说能这样做的人,就必须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因为不管有多高水平的名师,不管有多好的教案,你不可能完全地复制它,因为那不是你的。教学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就只能是个空架子。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要做一名有智慧和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师,那必须借助大量的书籍,因为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思想改变,因为阅读可以使我们有更多的感悟。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在我的眼前好像打开了一扇大门,备课变得容易了,课讲得生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变得浓厚了。书,让简单的人变得丰富。一本好书,如美食佳酿,令人回味无穷。快乐莫过于读书。读书是学习之本,是立教之根,是生存之道,是教师最重要的事情,在读书中思考才能让我归于平静;读书的最终目的是寻找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不断的读书,让我们的思维变宽了,工作方法改进了,这便是实践出真知。从钻研教材中实践出高效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研读优秀教师的工作案例中实践出管理课堂与班级的金点子;从阅读教育心理学著作实践出怎样更好地学会与学生沟通。只有实践,才能让读书升华,提升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最终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

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落后的民族;同样的,一所学校,若真想追求长足发展,追求教学高效,离不开教师群体的阅读。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只有拥有渊博的学识才能懂得我们的学生,只有拥有常流常新的知识才能全心全意为我们钟爱的教育事业服务。

沈从文说,读书的关键是学以致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看得更远;用书作垫脚石,我们攀得更高。读书,让自己拥有广度,更要具有思想的深度。读书可以开阔视野,激发情感,让我们拒绝平庸;读书可以优化人生层次,提高生存质量,升华人生目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以书作垫脚石,我们可以攀得更高!让我们挤一点时间给读书,留一点空闲给思考,献一份热情给学习。

我的成长之路作文 篇9

周四是个特别的日子,早辅导时间我们进行了数学单元测验。由于我前几次考的不理想,这次我非常的紧张,悄悄告诉自己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这次的题目非常难,我仔细的审题,不停地打草稿,验算,生怕会出什么差错。时间过得好快,不一会就到了交卷时间。

老师让我们互相改卷,马梓芯改的是我的试卷。此时心里非常的忐忑,不知道我会考得怎么样。我时不时朝马梓芯那边看一下。她拿着红笔微微皱着眉,严肃得仿佛就像陈晶老师一样。这下我心里的忐忑不安无限地放大了。我会不会考得很差?这次不会又考了七十几分吧?唉,我这个单元果然没学好……这些想法在我的心里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让我越来越焦急不安。

漫长的十分钟过去了,马梓芯把我的试卷交到老师手上之后,悄悄地告诉我:“你考了是93,不错哦。”听完这句话后,我口里像吃了一颗定心丸似的,我心里的那些疑问也通通消失不见了。想象着回家妈妈看到我的卷子眉开眼笑的样子,忍不住也偷着乐起来。

老师复查完毕之后,我拿到了试卷。嗯,后面的大题都没错,但错的都是些小题,大部分都是粗心,以后还是要改掉粗心这个毛病啊。

我的骨干教师成长之路 篇10

2008年通过考试,我顺利的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走进教室,我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因此,我暗下决心:我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因此,从上班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在不断努力,使自己尽快的适应教师的这一角色。“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我的不断努力,我连续四年被乡评为了“优秀教师”,今年还有幸成为了我校的骨干教师。在五年的工作中,我的教育教学水平都得到不断的提高,下面谈谈我的成长。

一、作为一名新老师,我积极的主动的学习。首先是向书本学习,为了写好教案,我会反复的看教材,仔细的看教参。其次是向同行们学习,在教学中,我遇到什么不懂的,我会去向同行们请教,有空的时也会去听他们上课,向他们学习。再次,我还向领导们学习,我积极的参加学校、乡上组织的经验交流活动,县上组织的学科培训。另外,我还向网络学习,我还参加了2012国培,2013国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师思想道德培训。通过培训,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教育教学的经验。

二、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对工作充满热情,对工作认真负责。我努力的写好每一篇教案,上好每一节课,批改好每一次作业。在刚开始写教案的时候,我不知道如何写教学目标,通过不断的探索,我才知道教学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刚上课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讲,经常

会看看教案。通过不断的学习,我能够从新课引入到新课教学,到巩固新知,到全课小结,甚至到板书设计,顺利的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我还力争使每节课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会及时的批改作业,从作业中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批改每次作业后,我会详细的记载学生的问题,也利用课余时间对后进生进行辅导。

三、作为一名新教师,我积极的争取机会锻炼自己。我参加了乡上组织的新教师赛课活动。活动后,乡政府领导,中心校领导,校领导和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从他们的点评中,我明白了:上好一节课,首先要控制好课堂纪律,之后才是组织教学;在教学中,新课的引入很关键,引入的方法也很多;板书设计一定要精练,书写要工整等等。为了不断的提高自己,我还主动参与了乡上的优质课赛课活动,参加了江北教研活动的听课评课活动,参加了中心校组织的专题复习教研活动。为了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我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并写了论文《浅谈小学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

我的教育成长之路 篇11

关键词:教育;体制化;个性化发展;创新;思考

“今天的教育问题是更深刻的,更尖锐的,更困难的,因为它要面对近代世界的一切问题。”杜威在《人的问题》中如是说道。教育焦虑是当前社会的普遍症状,教育被简化为谋生的工具,而这折射出的多是中国人普遍的生存焦虑。

一、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

(一)于小学生而言,“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小学阶段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远大的理想在这里孕育,高尚的情操在这里萌生,良好的习惯在这里养成。前些天我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这样的一则新闻。目前有些高职高薪高知的“三高”家长,年轻的时候拼自己,有了孩子拼孩子。在节假日不让孩子去补习班“多学些知识”会被看做浪费时间,不注重孩子教育问题的社会风气下,又有多少家长不为铺天盖地的各种补习班的宣传而动容呢?虽然“龙生龙凤生凤”是这些家长对孩子最美好的期待,也许他们最怕“凤凰窝里飞出个三黄鸡”,可是让一个还不满五岁的孩子背《锦瑟》甚至背《心经》他们能真正理解什么是“一弦一柱思华年”的岁月感吗?能明白心经到底讲述的是怎样的心路历程吗?当然每个家长都希望将来自己的孩子是个“有用的人”,但我觉得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更重要。能够去体验,去感知,去享受自己的人生,生活,能够有一颗丰富善感的心,才是我最大的希望。因为有多少对社会有“大用”的人已是那么的麻木,苍白。

我相信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培养他们拥有一颗丰富的心灵,将是赋予他们今后人生的最大的财富。终有一天他们会发现这个社会上真实存在着不同阶级的生存差距,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自己需要,想要怎样的生活,而且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拥有精彩的人生,这种对生活的感知,难道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吗?其实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形式,尤其是那种说教式的,流于形式甚至跟风式的教育方式。应该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二)体制化时代下的中国教育

学校教育需要宽厚的文化基础,无论教师的教育艺术多么高深,以课堂为中心所提供的教育影响对一个人精神品格的发育是十分有限的。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被理性的建构起来,我们已然已经处于一种体制化的时代之中,中学教育很难不被称为应试教育。虽然这是以素质教育为所谓的大前提。其实某种体制一旦形成,便内含着一种凌驾于个性之上的力量把体制中的人归一化。然而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个人总是要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教育的过程就是其社会化的过程。当然人不是纯然作为格式化的对象,在此过程中,人的自主意识得到发展,人力求成为自我的存在,成为个性化的存在,格式化与个性化便成了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理想的教育就在于正确的引导个人在格式化与个性化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让个人在尊重社会规范的同时,充分发挥个人的自由自主的可能性,从而使个人成为充分个性化的存在。

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格式化程度自然是相当高的。现在回忆起高中的学习时光,每天除了上课以外的时间大家每天做的事情都变得无一例外完全一样了。在我看来,这样的中学教育体制也许可以选拔出来意志力,理解力,甚至刻苦认真认同感强的人,也许培养出了具有某种特质的人才,但是评价一种教育,不仅要看它是否培养出了某种特质的人才,还要看它为培养这种人才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说的激烈一点,中国教育某种意义上是在以摧残人的发展的方式促进人的发展。这就是说,尽管中国教育也培养出了某种特质人才,也在某些方面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但我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学生付出巨大牺牲为代价换来的,群体意义上讲是以牺牲多数人的发展为代价来换取少数的发展的。上了大学的我越发的感到自己所接受的十几年的教育却不知道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到底在哪方面,有些身边的同学甚至为了能考一个原本以为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好高中好大学,牺牲了青春与健康,失去了原本最美好的微笑。对于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中国的大学教育来说,创新力,就成了较为薄弱的一环,由于政治经济的轮番冲击,现在的大学越发表现出平面化平庸化。

当然我并不是在抱怨什么,也并不是说应试教育的危害有多么大,在一个人口十三亿的发展中国家,至少于多数人来说,这是相对公平的。只是想到这样有些压抑的教育现状,特别是从这种教育制度中一步一步走来的我,越发感觉有些悲凉罢了。

二、通过教育培养人才的发展方向及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任何教育都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服务于社会,而不能直接对社会发生作用。如果否定了教育的育人价值,也就否定了教育的社会价值,离开了对人的培养,教育对社会也就无所作为了。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具有其他一切生物所不具备的思考力,而教育更重要的精神也应当是开发学者的思考力,就像卢梭说过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人才才是核心竞争力。个性化的教育对于人的发展尤为重要,它让我们学会真诚的思考,拓展自己生命的空间,以真实的个体去感悟生活,发现世界,并在充分展开个人理智的基础上表达我们的思考与发现,热情与期望,表达我们作为普通个体对教育,对社会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教育目的论》(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我的教育成长之路 篇12

一、文学作品———生态体验的好渠道

孩子是很喜欢接受文学作品的,他们喜欢听成人讲故事、童话和神话等。为此,成人要有耐心,而且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如《神笔马良》这个故事中的马良没有父母,是个孤儿,但他特别爱学习、画画,他的精神感动了画神,画神送他一支神笔,马良用这支神笔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孩子们为马良的不幸遭遇而难过,在马良成为众人喜欢的对象后,孩子们又为他感到幸福快乐。那位县官因贪财而失去性命,孩子们又拍手称快。从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孩子们认识了许多好人和坏人,接受了思想教育。

二、教育活动———生态体验的好形式

游戏的过程即是幼儿学习的过程。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开展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各种角色来体验生态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游戏中,我们要以表扬的形式为主,使其树立自信心;有时也可为幼儿有意识地设点小障碍挖个小“陷阱”,使他们有机会品尝挫折和失败的滋味。

如一次玩“蚂蚁搬家”的竞争游戏,我把幼儿分成两组,规定哪组小朋友竞争取胜就给哪组加分奖励。结果自然是“有喜也有忧”。游戏中悦悦小朋友突然哭了起来,我等他稍稍平静一些后,问他:“你怎么了?”他说:“我搬的豆子少,害得我们组输了。”我说:“你已经尽力了,不是吗?”我又说:“今天输了不要紧,老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会经常输,可我不灰心,失败了再努力,就一定会赢的。你这么聪明,下次一定能得第一!”他点点头,开心地笑了。通过这类竞赛游戏和小组合作的规则,幼儿逐渐变得自信主勇敢。又如我设计的“门上的画”,让幼儿在玩耍中发现了小狗在哭,然后让幼儿想问题,让幼儿知道了原因并启发他们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最后以游戏角色参与将迷路的小狗送回家。这个游戏使幼儿感知到在遇到困难时不应害怕,而要积极动脑筋想办法,争取自己解决问题。对幼儿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勇敢地去面对,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的滋润。

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观察感知和操作体验,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这样能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并能扩大幼儿的认知领域,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家园共育———生态体验的好方法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家长的言行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我们可定期邀请家长到幼儿园参加孩子的活动,发挥家长的教育与支持的作用,家园共育,这不失为生态体验的一种好方法。

如雯雯小朋友父母离异后都不要她了,她和奶奶一起生活。而奶奶年龄大了,不能劳动,每月只能靠低保生活。针对这个孩子,我们邀请家长来园参与教育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共同想办法帮助雯雯,事后,有的孩子从家里带来玩具给她,有的送图书给她,集体还搞了一次募捐活动。从此以后,平时爱花钱的孩子也懂得节约了。通过类似的情感体验,孩子们懂得了帮助别人自己也快乐的道理,并体验到了被重视的亲情、友情。另外,作为家长还要多带幼儿到社区帮助弱势群体的残疾、孤寡老人,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只有这样,原生态的教育才能真正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才能使孩子今后的生活如雨后彩虹一般绚丽多彩。

生态体验来自于幼儿无穷的创造力,也使我们更多地了解到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宝贵的教育信息。因此,我们应以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为起点,不断挖掘活动中蕴藏的丰富的教育价值,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孩子从生态体验活动中得到真切的感知和磨炼,这样,他们才能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真正成长成才。

摘要:生态环境教育是教育的返璞归真的过程,也是幼教改革的必然之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和幼儿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要求,选择经典的以人为本的文学作品,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创设良好的生态体验的教育环境,能使幼儿从中得到真切的感知和磨炼。

上一篇:军训这件小事军训回忆下一篇: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