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陪伴的误区(通用11篇)
家庭教育中陪伴的误区 篇1
陪伴、阅读和习惯,家庭教育中你做到了吗?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著名学者与文学大师胡适曾说:“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就大圣大贤大英豪大豪杰,或者是成为一个大奸大盗小窃偷儿,都可在其所处的家庭环境中辨别出来。”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
在现实中,有很多的家长对养育孩子的问题都倍感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家庭教育中最关注什么?接下来小编将从陪伴、阅读、习惯这3个方面与大家聊一聊。希望能够给家长一些启发!
01
陪伴:
父母再忙也要陪孩子
有人说,孩子就像一粒播种在春天里的种子,春风细雨中,悄悄地长大了。快得你还没察觉,曾经的孩童已变成少年,倏忽间,羞涩的少年也已长大成人。
父母的陪伴,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西方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的词汇量和父母在家庭交流直接相关。父母谈论音乐,孩子可能以后对音乐感兴趣。父母的情绪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新教育改革提出了“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主张。其中,基调就是陪伴。
美国前任总统曾在公开场合说过一句话:“我不会做一辈子的总统,但我一辈子都要做一位好父亲。”对他而言,自己最骄傲的一件事,不是当选总统,而是在长达21个月的总统选举过程中,从未缺席过女儿任何一次家长会。
当然,陪伴不是陪同,不是单纯的说教和监督,也不是物质满足。陪伴是在孩子需要你时及时的出现,是给孩子安全感和正能量,是放下手中的.工作和手机陪孩子去看世界!
父母再忙,不要忘记留出陪伴孩子的成长。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让陪伴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力量吧!
02
阅读:
孩子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
阅读在家庭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朗读手册》中引用了一首诗:“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有人说,家庭教育最成功的一种标志就是培养起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养成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是从家庭开始的。
我们常说,要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这就需要孩子具备终身学习的习惯、能力以及开阔的视野,这些都是从哪里来呢?我想,应该从阅读说起,爱阅读、会阅读是面向未来的最好储备。
而在孩子早期阅读中,父母需承担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父母要从自身做起,爱阅读、懂阅读,更要懂得如何孩子互动、探索。亲子共读有利于父母与孩子间的互动与互通,儿童时期一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今后会主动找书读书。
03
习惯:
教育成功与否在于有没有好习惯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能让孩子不断地增值,是孩子所储存的资本,让孩子终身受益。
都说一个好习惯养成,需要连续21天不断的训练。父母可以有目的性地去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吃饭的礼仪,交通规则等,让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不断学习探索,养成给自己不断充电的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是父母做的最划算的教育投资。当然,这是一件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父母有耐心,用心,细心地进行教育!
“陪伴、阅读、习惯”这三个家庭教育关键词也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朱永新给出的答案,你做到了吗?
家庭教育中陪伴的误区 篇2
一、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启迪学生的成长
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包括外表形象、内在气质、工作的敬业精神、教学业绩和广泛的爱好等方面。首先,班主任老师衣着打扮、言行举止对学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很难想象一个邋遢,做事拖拖拉拉的教师,一个教学成绩不好的教师,会带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其次,教师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素养和良好的教学业绩,都会让学生引以为自豪,从而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优良的自身素质,人格魅力会给班主任工作带来很多积极因素,无形中开启了学生明辨是非与善恶美丑的心灵之门,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作用。班主任教师还要多读书,知识面广,班会课,读报课,对学生的说服教育,事例要多、新、实,才对学生有较强的说服力。广泛的爱好也能使自己的班级在各种文体活动中展露风采,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二、博爱之心呵护学生的成长
班主任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不管学习成绩好与坏,不论家庭出身高低,不偏袒、不歧视、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及时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找准谈话时机,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有人说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我认为这还不够,自己的孩子,随意骂几句甚至打两下都没事,但学生还不能那样对待他。所以,还要把学生当成家里的客人一样尊重他们。爱学生要学会包容学生的缺点。任何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犯错,而且还会反复犯错。如果一旦犯错就一棍子打死,那样学生就看不到希望。要因材施教,耐心地说服教育。
现在单亲家庭学生多,留守儿童多,父母忙于工作,学生自己感觉很少得到亲人的关爱,作为成天和学生打交道的班主任来讲,应该弥补孩子缺失的亲情之爱。我所在的是一所住宿制中学。初中的学生从未读过住校,所以很不适应集体生活。日常的洗漱,整理内务,洗衣服,打饭,做清洁,与同学共处等等一系列的事,学生都完全不知规矩,都要手把手教给他们。如果老师有不耐烦的情绪,学生都会感受孤独无助。所以,班主任要注重学生的感受,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无处不在。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让他们逐步适应集体生活。对于单亲和留守儿童,我更是像妈妈一样地关心他们,关心他们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晚上睡觉能否习惯,给学生讲解青春期发育的有关事宜。现在的学生有的心理脆弱,偏激,班主任要细心观察,要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在周末或者传统节日,组织并参与各种各样的校内外集体活动, 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始终和他们心连心,让学生感受到班级真的就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就是他们的妈妈。
三、服务与奉献之心,帮助学生成长
有人说学生就是上帝。我不赞同这个观点,但我认为班主任应该有一颗为学生服务的心,为学生和学生家长服务。为学生服务不是无原则地迁就学生,而是在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的前提下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的工作对象就是学生,没有学生我们也就没有了工作的平台,我们的任务不光是传授知识,真正在学校学习的书本知识有多少会在孩子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发挥作用呢?我们要做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生活的能力,思维能力,与人共事共处的能力。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弄清楚教育目的,当前的教育形式,我们才能沉静下来,用一颗为学生服务之心善待学生。努力工作必定要做出适当的牺牲,所以没有奉献精神, 是很难把工作做实、做到位的。我反对教师不顾一切(包括自己的健康,家庭等)全身心都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但班主任教师没有奉献之心是肯定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的。
四、淡泊名利之心陪伴学生成长
班主任工作中最头疼的就是班级成绩不好,老有学生违纪犯错。学生犯错,老师都希望学生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而改正。 然而有的个性倔强的孩子打死不认错,老师就大为光火,不依不饶。如果学生犯错,就一定要和学生争个输赢来现实自己的威望,那就大错特错了。工作中不能和学生斤斤计较,要平等热情地对待学生和学生家长。学生年龄小,控制力不强,问题层出不穷。学生犯错,班级往往就会被扣分,甚至在绩效中就会被扣钱。班主任不应该因为被扣分而大发雷霆,应该从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来教育学生。因此,包容学生的缺点要求教师要有一颗淡泊名利之心。学生犯错很正常,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让学生知道是非曲直,善恶美丑,帮助学生从减少犯错的频率到不犯错。一个班级纪律好了,学习成绩自然就提高了。班主任老师太看重名利学生是能感受得到的。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效仿,或者逆反而产生抵触情绪,弄得工作很被动。
家庭理财中的三大误区 篇3
误区之一 不提折旧
按照企业的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是要提折旧的。这一点看起来是很简单的,可真正想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譬如说,我们买了一台彩电,价格是3000元,预期的使用寿命是10年,那么它每年的折旧就是300元,而这300元要算成主营业务成本。换句话说,我们所说的家庭主营业务成本除了日常开销外,还要包括折旧。
实际上,家庭固定资产包括的东西相当多,除了家具、家电外,还包括房产(必须有所有权)和装修。我们知道,一套房屋装修的成本也是很高的,刚装修好时,样子很不错,可随着时间的流逝,房屋的装修也会变得陈旧起来。通常,宾馆的装修是按照10年折旧的,作为家庭,我们也可以以此作为参考。如果一套房屋的装修费用是10万元的话,每年的折旧费就是1万元,这笔开销虽然不牵扯到现金流出,可也不是一笔小开支。同样的道理,房产本身也是要提折旧的,只不过折旧的年限长一点,通常是50年,一套50万元的产权房一年的折旧费也是1万元。对于自住房,提不提折旧似乎影响并不大,反正是自己住。但如果是投资性房产,靠出租赚钱情况就不同了,不提折旧会使账面的利润很高,实际的收益却很低,许多开发商就是利用大家不注意折旧这一点,在广告上算出年收益率接近20%,吸引投资者购房。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是很容易上当受骗的。真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开发商就不会卖房了。
误区之二 月还款当成本
对于多数购房者来说,还是需要银行贷款作支持的,这样每月就会有一笔按揭还款。通常这笔钱被记入了成本,每月的收入中很大一块都是还按揭的钱。但这样处理是不够科学的,我们可以这样来分析,开发商在收到首付款和银行贷款后,已经全额收到了房款,这和我们一次性付款没有什么区别。房产到手后,就变成了固定资产,而固定资产是要提取折旧的,上面已经说过了。在我们的按揭还款中,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本金,另一部分是利息。本金已经体现在固定资产中了,因此,不能再作为成本了,而利息则应该算作财务费用。由于利息是按月递减的,折旧是每个月相同的,因此,在开始几年,费用和成本是比较高的,到后期会相对减少。
误区之三 房价上涨差价入账
我们经常听到周围的人在说,去年买了一套房,今年升值了多少多少。实际上,只要房子没出手,升得再多也是不能入账的。既然房屋要提折旧,为什么升值的部分不考虑呢?难道买了房子就只有贬值的份?
这也是人们最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近两年上海的房价涨势喜人,给人的一种感觉是房价只会升,不会降。其实,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不正确的,香港的房价能够拦腰一刀,上海的房价难道就不会出现波动吗?因此,根据会计学审慎性原则,我们是不能把房价的上涨算到收益里面去的。相反,如果遇到房价下跌,市价低于我们的成本价,我们还必须提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香港明星钟镇涛不就是因为房产的大幅贬值而破产的吗?这样的教训够深刻了吧。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如果房产升值了,绝不会只是一套、两套升值了,肯定是周边的房产都升值了。如果将手里的房产变现,是可以取得一定的利润的,但如果要在同样的地区再买一套房,同样要付出更多的资金,房产即使升值1倍,也不可能让你的一套房变成两套房,除非是搬到更偏远的地方去。
家庭教育中存在哪些常见误区 篇4
成就还是毁灭自己的孩子,在家长一念之间,爱孩子是一只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关键在于你会不会爱,家长应注意以下容易发生的家庭教育误区。
(1)忽视“做人”的教育。成才先成人。“做人”的教育,尊敬师长,与同伴之间相互谦让,和同伴的合作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作为家长应当高度重视孩子的品德培养。
(2)过度溺爱。“四二一”式的家庭结构,使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至高无上,一家六个大人争着抢着去宠爱一个孩子。溺爱使孩子出现了诸多问题,家长不会有效地处理问题,当孩子出现打架,恋爱问题时,家长会出现有的是冷暴力,一看到孩子就把脸拉得老长,有些是热暴力,一点不对就拳打脚踢。其实溺爱和严厉只有一线之隔。家长不懂得爱的技巧,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转向社会去寻找情感安慰,这样下去,什么问题都可能发生。
(3)只重分数,忽视素质。在应试导向下,家长把家庭教育重心完全倒向知识与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最重要的健全人格的养成,成长永远比分数重要。青春期的目的,是为了释放个性,孩子的个性正在经历必需的变化,从儿童期的有组织,经过青春期的无组织,到成年期的再组织。青春期是一段可治愈的狂乱期,每个十几岁的孩子必须在这段时期再造自己的个性。他必须把自己从童年期与父母形成的关系中解脱出来,建立起同龄人的新的认同,找到自己的身份。
(4)过分唠叨,父母过分的唠叨导致了超限效应,也给孩子产生了心理暗示,意思是我不够好,父母才需要反复说。
(5)忽视实践锻炼。静态知识的学习可以进行灌输,而动手能力的形成则需要实践,道德品行的形成更是既需要实践也需要体验。家庭教育需要设计各种有利于少年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家庭传统的教育,比如参加传统节日,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
家庭教育中陪伴的误区 篇5
试谈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中学管理误区
张玲
(平潭一中 张玲)
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学校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教 育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 ’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由此,普通中学的任务,就是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还 要注意培养大批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这就要求中学面向全体学生,在学科教育的同时,注重思想素质、道德 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及审美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学校管理也应作相应的 深化改革,从课程的设计,施教系统的设立,实践基地的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估等等都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 内容和措施。
然而,当前在普通中学中却存在着明显的管理误区,它主要是:
一、观念误区。在转轨教育中,提高教育质量是被吹得最响的调子,但对质量的理解仍没脱离片面追求升 学率的轴心。这主要体现在人才观和教学观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向教育提出了新的人才观: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而绝大多数学校仍以培养单一型 人才--升学作为学校质量管理的主要目的。分数仍然是衡量学生优劣的最主要依据。
“差生”的概念,在学校管理者的心目中,主要不是他(她)品行不端,违纪犯法,而是他们智力欠佳、成绩不好;相反,只要智力一流,成绩出众,即使品行不端,也只是白玉微瑕,无损“好学生”形象。
与之相适应的是教学质量观误区。首先,衡量一个教育工作者工作量的是他(她)授课节数、听课次数以 及批改的作业量;衡量教学进度的唯一标尺是书本知识完成的怎样。衡量老师授课水平一看教案写得是否具体 工整,课堂教学“三步曲”运用如何,课堂气氛是否热烈。于是,教案写得不详的,即使教学效果不错,也会 成为有争议的对象;教学不走“三步曲”的,会被认为教学步骤不完整;在授课时补充课外知识的,会被认为 重点不突出;若在上课时间带学生到野外观察大自然,则可能被当旷课处理。二看中高考成绩如何,中高考成 绩好,则一俊遮百丑,平时诸如迟到、早退、旷课、闹事等毛病都可一笔勾销。若中高考成绩上不去,则一丑 百丑,不管你平时怎样努力,也会在“无效益”的结果中黯然失色。
这种观念是极其有害的。因为,任何一项改革,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应该有对这项改革的正确认识。列 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观念上因循守旧仍以升学教育为主导思想,要想在行动上向 素质教育转轨,纯属天方夜谭。
其次,这种观念,压抑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的积极性。我们知道,教无定法,要把人类实践中积累的一般 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是需要经过老师主观再创造的。因此,人们把教师看作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精神 文明的传播者,是学生智慧和心灵的开拓者。这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没有时限的劳动。它需要教育者以满 腔热情,全身心地投入。也就是说,它需要教育者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性可以提高 工作效率的50-60%。这说明,人的智慧,创造力就象埋在地下的矿藏,通过激励可以得到不断开采。而 用同一模式去要求教师,就使他们的创造性潜能受到压抑。难怪不少老师怕听课,烦听课,更烦检查教案。认 为有人听课的教学都是装模作样的.,很难反映真实水平。而教案,“那是写给检查者看的,谁会照本宣科?” 这种管理与实际脱离的作法,倒使笔者想起张萍芳教授说的,台湾的学校领导是不听课的,教师授课效果主要 通过学生和家长的评价来定。我并非推崇台湾的做法,但我想,管理者还应着重于为教学多做些实事为好。
再次,这种观念违背了教育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学校教 育“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美育深入地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使几方面教育呈现为统一的完整过 程。”“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工作中,一般地说,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次要的东西。这里的一切都是重要的 ,如果有任何一点被忽视或者做得不正确,就会使全面发展这一完整统一的和谐的基础遭到破坏。”片面追求 智育的观念,从指导角度来说,正是对这种和谐的破坏。
第四,这种观念违背了学习本质,阻碍了人才的全面发展。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学习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依据学习的内容和结果,可将学习分为四种类型:(1)知识的学习;(2)技能 和熟练的学习;(3)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以分数为主要 管理手段,应试升学为主要管理目标的观念误区,强调的是学习的第(1)种类型,而忽视了其它三种类型的 指导和学习,这就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
我们知道,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有的擅长于实践性创造;有的擅长于理论研究;有的擅长于辞令;有的 擅长于组织等等。这些才能是四化建设都需要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应着力加以培养发挥的。教育的任务,就 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充 分地表现自己。由于观念的误区,就会导致其他智能的丧失,而强制自己往同一模式发展。可想而知,这种结 果不会是喜剧性的。
二、教育研究和教育宣传误区。这是观念误区必然导致的产物。在不少学校,教育研究仍然局限于文化知 识传授的技巧。思想品德的养成,能力的培养,素质的训练等课题,往往被忽略。评先评优,统考分数、中高 考成绩仍是主要依据。步不户出,鸦雀无声的班集体,仍是管理者津津乐道的治学楷模。多练、多考仍是被提 倡的教法,所谓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题海战术仍是老师们提高教学质量--准确地说是提高考 分的法宝。
这种误导致使学生本来就繁重的课业负担更重了。为了教有所得,也为了心理上的平衡,各科老师争先恐 后布置课外作业,争先恐后利用星期六星期天补课。有的老师甚至舍不得课间十分钟,时常用拖课填补这个时 间空白。笔者曾对某中学几百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智力再好的学生每天也要用至少五个小时才能完成 那堆积如山的作业。而这时间,是学生挤占少得可怜的睡眠时间得来的。中学按教委规定晚上9:00熄灯, 但作业又逼迫学生不得不在熄灯后点起蜡烛继续苦练。我省达标检查中所有学校学生眼力保持良好率均不达标 ,恐怕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吧。
天真活泼好动,本是青少年的天性。活泼愉快的生活体验,包含着快乐与希望。然而,现代的学生,尤其 是重点中学的学生,已在苦役式的学业负担下,过早丢失了那份本应属于他们的天性。少年老成,未老先衰成 了他们不少人的标志。学生戏称这是六座大山(语、数、英、物、政、化)压迫的结果。
反常的教学管理,导致反常的心理,只要看到学生沉在书山题海中,就家长满意,老师安心,学校放心了 。倘若有一天没看见学生背书练题,就会引来家长询问、学校调查、老师不安。就是没有人去想想,连续疲劳 战术对学生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到底有多少好处?确切地说,有人想过,也呼吁过,但迫于大气候,只好沉默 了。
三、评价误区。评价教学效果,依然是知识质量检查;评定职称,依然是看中高考成绩;评先评模,当然 更离不开升学率;而奖惩标准,理所当然是升学人数。这种做法,固然从某个角度或某种程度上产生一些积极 效应,然而,即使它力求尽可能客观、真实和公允,它仍然是片面的。
这种评价,对老师而言显然是片面的。因为,学生学得怎样,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不同而得相 同分数,说明老师在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上花费的心血不同、劳动价值不同。从另一角度考察,转变一个差生 胜过培养十个尖子生。假如把一个“少年犯”转变为一个安分守纪的劳动者,你能说转变者不是功德无量吗? 然而,在学校的现实中却是:如果这个被转变的“少年犯”中高考上不去,人们仍然不会说他的导师是位成功 的灵魂工程师。相反,对智力很好的学生作应试辅导,使它高考名列前茅,这位老师(尤其班主任)马上会名 闻遐迩的。其实,这种评价是缺乏根据的。因为,首先,树人的工作是长期的,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向高一级学校输送的人才是长期教育的结果,而非一朝一夕功夫。其次,塑造人的工程是个体劳动,整体见 效的,很难严格量化和区分每个教育者在劳动成果中的工作和贡献的多少。
观念和评价的误区,导致的后果是严重的:首先它容易造成教育者的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培养,抓了 一小部分“尖子生”,丢了一大片“中差生”。对尖子生众星捧月,百般呵护,甚至偏袒护短。只要他(她) 高考能够达线,所有品行方面的缺陷都可以一笔勾销。不信,查查在校大学生的入学档案,中学对他们的德、智、体评价可谓一路绿灯,白玉无瑕。而事实上,他(她)们中有的可能体育从来没有及格过,有的可能铡刚 被拿掉了处分记载。总之,对分数高的考生,一切过失都可以既往不咎,而对“差生”,则横看竖看不顺眼, 打入十八层地狱才解恨--谁叫他(她)拉了我的平均分,影响了我的升学率。
由于教师工作的成就动机往往表现在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能够成才上,而成才又被这样狭隘地归结到升学 上来,因此,不少教师在编班时拼命争生源。为了一个高分生,同事反目的例子不在少数。为实现自我价值, 又容易造成同学科中协作意识淡薄,传、帮、带流于形式,使学校集体向心力无法形成。
其次,它把家长对子女的关心片面引到分数上。为了孩子能拿高分,不少家长采取高分奖、低分罚的规矩 。有的甚至对孩子提出“你每个月每科替我提高2分,我一个月多给你一百元零花钱。”这样的刺激导致的结 果是,有的学生为了多得奖金谎报成绩,有的为了报答父母良苦用心读垮了身体。
再次,它容易造成畸型发展的一代。一方面,重分数轻能力的教育结果,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族;另一 方面,一些明明升学无望的“差生”,仍要痛苦地挣扎于分数的漩涡中,不断失败的体验,使他们不仅对考试 丧失了信心,同时也造成压抑心理和情绪障碍。于是,有的厌学、逃学;有的感到出路渺茫而自暴自弃,误入 歧途;有的知法犯法,铤而走险。这恐怕也是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一个因素吧。一大批升不了大学的,带着失 落感回到农村和家中,既无一技之长,又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也没有强壮的体质,成了“半残废人”。这样的 后备军怎么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呢?从某种角度说,这是学校为社会生产的一批废品。
上述误区,已成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严重障碍,若不加以克服,“转变”将成为一句美丽的谎言 。
当然,倘把管理误区及其后果都归咎于学校,是不公平的。因为,教育的小环境又受制于社会大环境。追 溯造成学校管理误区的原因应该是:第一,现实高考制度的弊端。第二,政府、社会对学校、教师不切实际的 评价。第三,工业不够发达,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门路狭窄,尤其贫困地区,升学成了跳农门的唯一出路。
读最好的教育是陪伴有感 篇6
本书最吸引我的部分是作者关于兴趣班和早教的一些见解和看法,无论是学什么首先都要让孩子自我感兴趣,没有压力。不是一味地追求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一切都要赶早赶好。我觉得作为父母要好好学习一下,转变思想关念在子女的教育中非常重要。不能把希望都压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只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在中国当代社会里,这些现象普遍存在,真希望我们能进一步反思,给孩子减压不是一句空白的口号,要从平时的生活一点一滴中开始。维持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事物,只要孩子有兴趣,父母要多给鼓励,多给肯定。
再有一点就是作者对关于阅读问题的看法,作为四岁女孩的母亲,感觉很有共鸣!阅读是孩了认识这个世界非常重要,非常有效的过程,我认为亲子阅读更能培养孩子良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我自己认为在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是一个很合格的母亲,从小给宝宝读各种绘本,益智类图书,订阅画报等等,打下良好的阅读基础,而从宝宝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及上幼儿园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也体现出阅读带来的好处!
幼儿园环保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篇7
关键词:幼儿,环保意识,环保行为,协同
江泽民同志曾说:“环境保护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是‘积德’的事业。”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 也是未来环境的主人, 他们的环保意识与行为将决定21世纪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进程。由于幼儿正处于心智不成熟阶段, 对事物的理解、判断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幼儿教育具有特殊性, 幼儿环保教育同样具有特殊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教师多是注重幼儿环保课程的设计与环保意识的培养, 幼儿在回答有关环保问题时, 说得头头是道, 可做起事来又是另外一回事。如大多数幼儿明白要节约用水的道理, 但日常生活中却屡屡洗手后不关水龙头, 也就是说幼儿环保意识与行为还画不上等号。
一开展幼儿园环保教育的重要意义
人类跨入新世纪, 世界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 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被世界各国所重视, 绿色教育、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等观念日益被人们所接受, 全球正掀起绿色浪潮, 21世纪将是“绿色世纪”, 21世纪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环保”, 而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也同样是幼教的最重要任务之一, 因为只有每个孩子从小就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 切实做出相关环保行为, 那么将来他们才能致力于保护环境。保护环境, 教育为本。加强幼儿园环境教育, 是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 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奠基工程, 也是为我国培养21世纪的合格人才,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 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是每个地球人应尽的义务。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做出保护地球的环保行为, 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同时幼儿环保意识的增强又会进一步促进当代成人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 幼儿做出更多的环保行为对成人的行为能起到督促作用, 这对整个社会形成对环保的良性循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幼儿园环保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1. 灌输深奥、空洞的大道理
幼儿知识面窄, 逻辑思维不发达, 因此培养幼儿环保意识与行为, 切忌讲深奥、空洞的大道理。有一件事我印象颇深:当一位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水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不良后果时, 她从污水中含有的物质起始直至这些有害物质如何将水质恶化, 最后又呼吁孩子们要如何保护水资源, 而此时, 台下的四十多张小脸上写满了困惑与不解。
2. 忽视周围有利教育因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提出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爱护动植物, 关心周围环境, 亲近大自然, 珍惜自然资源的初步环保意识。幼儿年龄小, 与成人不同, 生机勃勃的大自然, 幼儿园动植物的小家庭自然角、饲养园、与幼儿“交流对话”的墙饰, 这些都是培养幼儿环保意识与行为的有利因素。大自然里有葱郁的树木、晴朗的天空、美丽的花草、清澈的小溪, 还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 是环保教育的天然大课堂, 但很多幼儿却是整天被束缚在幼儿园这所“牢笼”中。对他们来说, 感受大自然的清新空气是十分奢侈的;有些幼儿园的自然角摆放的是枯萎了的花、盛满污水的金鱼缸, 饲养园的笼子里什么都没有;有些老师则经常呵止小朋友不许碰自然角的东西;更甚至于有些幼儿园都没有自然角。
3. 不重视幼儿环保习惯的培养
陈鹤琴先生曾说:人类动作十分之九是习惯, 而这种习惯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 所以幼小时代, 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因此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是很重要的。但是许多人都忽视了这一点, 如有的老师嫌幼儿吃饭慢, 就催促他们把饭菜倒了;还有的老师见到小朋友玩水, 往往只会训斥他们太吵闹, 而不会告诉他们这样很浪费水;更有些老师则认为孩子上幼儿园时交钱的, 只要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展开, 浪费水、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这些事关系不大。殊不知, 教师的这些行为大大扼杀了幼儿潜在的环保意识。
4. 课堂教学缺乏灵活性
以往有的幼儿园的环保教育活动, 只是偶尔会利用短短的十多分钟来进行教育, 这样做给予幼儿在环保意识与行为方面的知识比较零碎, 幼儿很难记忆, 获得知识难度较大;而有些幼儿园即使单一设课, 也没有从幼儿兴趣、需要、原有水平出发, 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度, 因此, 教学目标很难实现, 教学效果也不强。
参考文献
[1]朱秋勤.环保教育与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J].科学大众, 2008 (8)
[2]柳佩芬.幼儿环保意识与举止行为的同步培养[J].教育科研论坛, 2006 (11)
[3]李巧萍.积极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幼儿综合素质[J].现代教育论丛, 2000 (3)
走出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误区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误区;师生关系;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渗透,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给现代化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并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标志。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我们确实看到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的显著提高,但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深入,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种种误区。我就自己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希望能对大家在如何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有所帮助。
1.滥用信息技术
老师们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比较多的问题是搞不清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关系。从现代的课程理念出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立足点应该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不能片面地追求信息技术的含金量和“教学多媒体的高档化”。时刻要注意,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应该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有一些教师将课程与信息技术主次颠倒,喧宾夺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1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时髦、省时、省力”,让人觉得他的课已经实现信息化了,就把本来书本上的文字、图片等原样的照抄搬到大屏幕上。这种做法,看上去很美,表面上加快了教学进度,增大了题目的训练量,但实际上却是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是简单地“制作一个课件或调出一段录像了事”,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不要认为上课用了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做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一味的追求“高效率、大容量、高密度”,而没有考虑学生的记忆负担,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可能提高教学效果的
1.2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整个教学过程全部使用多媒体课件,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全部用大屏幕显示出来,弄得老师像一个放电影的。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味追求多媒体效果,过多地使用声音、图片、动画来展示教学内容,结果弄巧成拙,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偏离了知识传递的主题。
多媒体课件确实能够把声音、图象、文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的教材,使内容单调、枯燥,以教科书、录音带、录像带各自独立形式存在的传统教材所无法比拟,但是作为辅助学科教学的软件,尤其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软件,如果过多地追求“多媒体”,特别是莫名其妙地来一段音乐,就会适得其反,这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干扰学生的思考,干扰了课堂教学,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我们使用信息技术应该注重实用性、实效性,信息技术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而不是最终的目的,使用了信息技术要能提高教学效果才有用。
2.错位的师生关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构建一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新模式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作为价值取向,旨在实现从过去仅仅重“教”到现在同时重“学”的转换。但是在转换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2.1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在一位老师的教学中,他制作了极其精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上,教师手按鼠标、自顾自地一路点来,学生则只能随着屏幕所呈现的内容,步步紧跟,失去了积极参与教学和思考问题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不能得到充分体现,课堂设计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整合”成了教师的单边行为。学生是知识建构的积极参与者,学生的学习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在课堂中,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学、多思,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做,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深入学习,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课堂设计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2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整合中我们一定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要好好把握,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不过,学习过程中老师的“主导”作用一定不能忽视,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
3.忽视传统教学模式的作用
现代教学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也有自身的缺陷。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起的只是辅助作用,也只能起到服务教学的作用。它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有的老师误认为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代替所有传统教学模式,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使学生明确教学目的,还要注意调节他们的学习注意力,并及时的反馈纠正,这也是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体现。然而有些教师没有把握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和计算机多媒体的辅助功能,造成了本末倒置。教师授课时的肢体语言、情感色彩对学生的感染力也是计算机永远无法替代的。而多媒体教学模式弱化了教师人格示范的作用,把教学课堂由“人际对话”对话变为纯粹的 “人机对话”,久而久之,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易使学生养成孤独、冷淡等不良的心理特征。
在实践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能只使用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多媒体,或只是需要时才用一下。机器播放的语言固然比较标准,但是与教师的那些富有人情味的亲切话语绝对不是可以等同的,不能忽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不能用“人机对话”代替“人际对话”,能用黑板、嘴巴等其他传统媒体讲清楚的,就不必使用多媒体课件。
“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虽然不够形象直观,但它有现代教育技术代替不了的优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有两个:第一,教师写的过程,给学生留下了消化和思考的空间;第二,写的过程是教师把学生带进逻辑思维的过程。总之,我们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资源,忽视其它传统教学资源,而应该吸收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资源,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读后感800字 篇9
怎么才能算是好的陪伴呢?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父母的言行就无时无刻的不在影响着孩子。但是,为人父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当好孩子人生的启蒙老师,既是责任,也是义务,更需具备知识、智慧、眼光,并且不断的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
其次,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要有目标和方向,长远的、大气的大目标,正确的方向,并且从尊重和爱孩子的角度。
读完文章我发现,作者郭力对女儿月月每个阶段的培养都是有目标的,甚至是提前很长时间就制定目标,然后帮助月月一步步努力接近并达成目标。目标是让女儿充分接受中西方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的人格、普世的价值观和国际化的视野。
由此可见,对孩子教育培养也有目标和大方向,除却素质、习惯、品格方面,在心智和能力层面,期冀孩子具备创造力、思辨力、好学多问,多元化知识结构等等。
第三,要和孩子多交流,从小和孩子建立一种良好愉快的关系。通过文章可以看到作者可以和孩子一起“疯”,和孩子成为朋友的方法有很多,爱孩子的兴趣爱好、保持和孩子沟通对话的畅通管道、给予孩子信任和尊重。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因为我们常常仗着自己身材高大于孩子而对孩子施威,欺人,无法做到以平等的高度和视角看待孩子,自然在心里上也就滋生了不平等的居高临下姿态。
第四,要善于发现。善于发现孩子天性中最根本的东西,然后根据孩子的天性“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对孩子的教育她总能做到适度,既不过多干预,又不放任自流。她总是陪伴着孩子,不帮孩子选择自己的路,但是一直在关键的时间和节点陪伴和引导,而当孩子可以独立地走下去的时候,她挥手祝福。这也许就是她说的关键时期的陪伴的真正含义吧。
郭力的陪伴,让我明白教育不是独舞,只有教与学者默契配合,才能更好的进步,只有制定合理的计划,才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如果用大树比喻父母,那么告诉孩子,无论将来走到哪里,只要看到大树那就是我们,我们永远在这里等待,这里永远是回家的路……
家庭教育中的几个误区及对策 篇10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不乏其数,但苦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孩子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特别是现在中学生的家长,多是单位、家庭的主心骨,工作量大、家务活重,因此与孩子交流较少,即使关心,也只停留在孩子考了多少分上。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入学后,教育的任务就交给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了,做家长的只要能保证他吃好、穿好,供他完成学业,就尽到父母的义务和责任了。以上都是家庭教育的误区所在。
误区一:
“老师,这孩子我是管不了了,只有交给您了!”
——家长误认为能“管”住孩子,就是成功的教育
这是笔者家访时常能听到的一句话,家长说这话时的心情多半是焦虑的、无奈的。他们错误地认为,父母能管住子女,家庭教育就算成功了,否则就是失败的。甚至在开家长会时,家长们往往在一起切磋如何“管”孩子的经验。家长的观念错就错在一个“管”字上,为什么不把孩子当朋友平等对待而当犯人一样看管呢?有些家长害怕孩子放学不按时回家,每天“跟踪服务”,甚至还时常有家长在上课时在教室外张望,看其孩子在不在认真听课,还美其名曰“突击检查”,弄得学生、老师都很反感,也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棍棒出孝子”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封建家教方式,可至今仍有不少父母拿它作为教育的金科玉律。这种打骂等简单教育方式下的孩子自控力差,当着家长的面老老实实,一离开父母就如同脱缰的野马,加上在家中找不到温暖,容易与社会上的不良分子结伙,甚至走了犯罪的道路。
教育孩子如同“大禹治水”,宜“疏”忌“堵”,对孩子出现的问题需要堵,但更需要导。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逆反心理比较严重,家长的种种管束如唠叨、爱打听行踪等,常使他们感到心烦。长此以往,孩子与家长就服对立情绪,有了冲突与磨擦。
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孩子观”,把孩子当作朋友,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主精神,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度”。孩子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生活,感到自己的独立要求得到理解,就能和家长格外亲切,两代人的感情就会得到协调,双方以一种平等的方式交流思想。切忌采用打骂等简单的家教方式。打骂会使孩子形成双重人格,孩子怕挨打就会编瞎话,久而久之,孩子易养成说谎的毛病。家长应讲清道理,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受惩罚,使他们心服口服,甘愿受罚。有资料表明,爱护关心孩子与通情达理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善于处理各种冲突,对自己充满信心,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得失,很少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家长应多给孩子一些肯定,人都是渴望得到赞扬的,得到赞扬后,人的心情舒畅,信心倍增,他会喜欢给他赞扬的人,喜爱做给他带来赞扬的事。
误区二:
“儿子,别那么傻,这本你爸从北京买来的资料不要带到班上去,给同学们看了,你考试就得不到第一了。”
——教孩子不正当的“竞争”意识
这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日记中写下的一句话,他对妈妈的话不理解,感到很苦恼,但从那以后,他确实不再将那本资料往学校带了,怕惹妈妈生气。笔者很忧虑,这个学生还能算是品学兼优吗?这些现象在毕业班更为明显:优生怕耽误自己的学习,不愿帮助后进同学补课;严格保密“参考书”、“习题集”,甚至用别的封面包得严严实实;同学问题目,明明会做的,推说自己也不会等等。
有句话说得好:“体育不好是残品,智育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废品。”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道德素质。
要提高道德素质,首先,家长自身要改变“重智轻德”的倾向,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人的成长受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不应只重视孩子的学习进步,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进步。培养孩子高尚的思想情操,胜过任何物质财富。
家长是孩子最接近的榜样,不论家长本人的品德修养如何,孩子都把他们看作榜样而予以模仿。家长是孩子模仿的第一个教师,经常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家长的言谈举止、思想作风、为人处事的态度等等,时时都在影响着孩子。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做出表率,不要把社会中的不正之风带到家庭中去。其次,家长要将正确的竞争观渗入家庭教育中去,一方面要鼓励孩子与能人、先进人物较量,正确对待胜负,另一方面要教育孩子懂得只有有益于社会进步的竞争才是道德的,必须凭借自己的真实本领取胜,不能采取不道德的手段来取得暂时的领先。学生有正当的“竞争”意识,是件好事,有利于破除中庸思想,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提高社会生存能力。但上述那位家长教育给孩子的“竞争”意识,恐怕就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一块绊脚石。现代社会分工更细,没有一项高科技成果是能靠哪一个人独立完成的,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团结合作精神。
误区三:
“为了你读重点,我们都省吃俭用,你再学习不好,怎么对得起这些钱呀!”
——激励孩子的办法比较消极
随着择校生增多,出现了很多不良现象,也给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带来了诸多麻烦。在笔者工作的县里,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每逢开学,一些重点中学的校长办公室、教务处里挤满了家长,原来他们是在为其子女花高价办理借读手续。初中一般要一万多元,高中则最低为二万多元,成绩低的甚至交纳五六万元。这些学生多数正式录取在教学质量稍差些的普通中学,却不愿去读,导致重点中学班级容量加大,每班将近七十人,“连根针也插不进去了”。这些借读生进校后,底子薄,学习比较吃力,心理压力大,一进校就带上了自卑的帽子,而且班级人数多,班主任、老师的精力有限,对借读生关注得较少。某些家长常拿这样的话来刺激孩子:“为了你能读重点,家里可是负债累累,你再学习不好,怎么对得起这些钱呀?”家长的初衷是好的,是想让孩子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以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但这些话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投下多么大的阴影啊!一些学生在成绩达不到家长的要求时,自信心受到打击,长期这样下去易患精神忧郁症,甚至产生轻生念头。学生的作文中常流露出诸如此类的压力,思想包袱非常重。
因此,笔者在与这些借读生的家长交谈时,总是希望他们以正面鼓励为主,不要总是拿经济问题给孩子过多的压力。
首先,家长不要有自卑心理,要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一时的失误并不能说明孩子的智商和能力就差,要允许孩子犯错。
在西方,年轻人被认为是“拥有犯错误的权利”的人。孩子入学成绩偏低,说明学习基础还是比较薄弱,难免有跟不上的苦恼,家长应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帮助他(她)一起找原因,树立自信心,并告诉孩子:“你能行!”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相信他,他还有自信吗?这样的例子笔者接触过不少,有位女同学在家长的鼓励和帮助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增强了自信心,成绩由入学的倒数第二名提高到毕业时的前五名,如愿以偿地考上了重点高中。而一位入学成绩与她相当的学生,父母觉得花了那么多的钱,很心疼,常常拿经济问题来对他施加压力,导致他心理负担过重,不能继续正常的学习,不得不休学在家。对比两者,就知道自信心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多么重要!树立自信心也是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催化剂。
其次,家长对孩子应做出恰如其分的要求。如要求过高,超过了孩子的天资或其他主客观条件,良好的愿望难免会落空,家长为此会作出一些不近人情的行为。在这方面,发生的悲剧还少吗?夏斐之死令人痛心,徐力杀母更是值得深思。不少家长认真分析孩子的智商、学习基础等主客观条件,对孩子做出了恰如其分或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发展目标,而且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及实际情况不断为其制定新的发展目标,并提出合理要求,做到既严格要求,又耐心说服;既允许孩子犯错误,更允许孩子改正错误,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第三,家长应采取恰当的激励方式。这些借读生经过升学考试的打击,大多比较懂事,能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孩子了解到家中经济的困难,父母挣钱的不易,从而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以报答父母的一片苦心。可以安排学生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陪父母上一天班或做一天家务,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家务活的繁重,并要求学生写出切身感受,让同学从中懂得今天能坐在教室里听课,是多么来之不易,对父母也不再要求这,要求那了,还会与父母分担忧愁,在节假日勤工俭学,以补贴家用,同时在学习上更加刻苦。这样做,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误区四:
“孩子成绩不好,花钱请家教,成绩就会上去了。”
——不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家长们虽然重视子女的教育,却不甚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往往得不偿失。孩子成绩不理想,父母便不惜重金为其请家教,甚至专人辅导。家教确实会使某些孩子成绩提高很快,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这是家长们万万没想到的。学生因晚上家教时间占用过多,老师布置的任务只有拖到很晚才能完成,因而睡眠不足,上课打瞌睡,没有听懂,再请家教补,造成一种恶性循环。适当补缺补差是可行的,但如果长时间地请家教,只会导致孩子的依赖心里,上课不认真听讲了,心想反正有家教辅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味地强化、灌输只会使学生被动地接受,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对于这类学生的家长,笔者首先向他们解释课堂45分钟的重要性,如果课堂上没有认真听讲,课后两个小时是补不回来的。其次睡眠不足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青少年阶段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如果不注意劳逸结合,会导致体质下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且向他们建议,适当减少家教。诚然,对一些薄弱学科适当补缺补差是可以的。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课后有不懂的问题可以主动请教任课教师。今后的学习道路还很长,而且到了大学、研究生学习阶段,主要靠自学,如果在中学不培养自学能力,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后,也会感到极不适应。
谈家长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误区 篇11
1 家长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与目标理解片面
针对儿童进行的美术教育, 它的目的首先在于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培养孩子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然而有些家长却片面地认为美术教育的价值仅仅在于孩子是否画了一副很像很漂亮的图画。于是为了画一副很像很漂亮的图画, 每次来学习班上课时, 家长就拼命地往前挤并叮嘱孩子一定要抢到最前面第一排的位子;如果抢不到第一排的位子, 家长就会责骂孩子没用;甚至有的家长还亲自出马把别人家的孩子挤走。如果孩子画的不如别的孩子好, 便责怪老师没有给孩子安排好额位置。殊不知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美好的心灵, 美好的行为举止胜过一副表面看似漂亮的图画带给孩子精神和成长的的深远影响。家长首先要增长自身的见识, 提高自身的修养。绘画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的行为道德修养提高了, 才能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 进而构成健全的人格, 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
2 家长的包办阻碍了儿童进行美术活动的创新性与自主性
有的家长过分“关爱”孩子, 认为自己能办的事尽可能替孩子办好, 让孩子集中精力去学习。其实不然, 任何一种学业都有个准备和进行的过程, 绘画也不例外。每个过程都应让孩子自己去做去体验, 这才算完成一件事的全过程。有的家长就剥夺了孩子做事的过程。如帮孩子找位置、摆放画具、裁纸、削铅笔、挤颜色、甚至调好颜色, 就差帮孩子画了…画好后再帮忙收画具、倒脏水, 需学生干的活都让家长干了, 像是跟了一个“书童”。儿童绘画主要是开发孩子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有的家长却怕孩子不会想, 而去替孩子想。一张画该画哪里, 还可以再添加什么内容, 涂什么颜色好看, 都要帮孩子拿主意。如果家长在孩子学画过程中, 对孩子“帮助”太多, 孩子长期生活在凡事听家长“安排”按家长“规定”办事的环境中, 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就会受到抑制。随着家长不断加深的“关爱”, 更会逐渐减弱或消失的。使孩子凡事不能自己完成, 变得过分依赖父母, 从而失掉了孩子的自主性。要知道让孩子无拘无束, 随心所欲地学画对孩子来说是多么愉快, 他们正是通过这个绘画过程使自己的心理得到满足, 感情得到宣泄。绘画的过程正是一个人获得成就感的过程。家长要做的事是不帮忙, 只需微笑地鼓励孩子, 使孩子在绘画过程中, 逐渐建立自信。有位教育家说得好, 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不帮助, 也就是所谓的“无为”教子法。
3 家长的随意指责会扼杀孩子的绘画兴趣
喜欢画画是孩子的天性, 有些孩子只要拿到能画的东西, 不论什么地方, 像墙壁、家具、床单都会留下他们作画的痕迹。这样的举动会令一些家长非常生气, 会责骂孩子一顿。其实孩子并不知道他们错在哪里, 他们只是在展示自己的作品, 宣泄自己的情感。这个时期如果家长引导得当, 孩子对画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画画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在孩子的画中, 会流露出他对生活的观察, 以及内心的奇妙想法。家长是孩子的重要观众, 家长对孩子的鼓励作用是巨大的, 家长的正确观念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个别家长看到孩子画画时笨手本笨脚的样子, 干脆就帮着画起来。有的家长不了解儿童画的特点, 看到孩子画的画自己不满意时, 心里就着急来气, 看不顺眼。孩子在家长的“一点儿都不像”, “你真笨”, “越画越孬了”, “老没进步”, “怎么太阳一点都不圆”?“别的小朋友都比你画得好”!等指责下, 情绪越来越低, 抵触情绪越来越大, 最后流着眼泪拒绝画画。实际上, 家长的这种做法已经严重干扰了孩子的正常思维活动, 当我们横加阻止时或者毫无顾忌的指责时, 在不自觉中遏制了孩子内心的创造欲望, 干涉了孩子的自由想象和大胆的表现。这些好心的家长们无意中做了很坏的事情——严重伤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4 家长的商业性和功利性心理阻碍了美术教育的正常发展
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并不局限在美术本身, 而更多在于让儿童自我发现, 自我揭示。儿童的绘画可以帮助儿童打开自己独特的心灵空间。与成年人的世界比较而言, 儿童的世界几乎没有功利性, 以及少有束缚。我们知道, 思想的开放与开阔, 会帮助人走出思维的困境。相反, 过多的功利性会导致人走进狭隘的死胡同, 比如有些家长则把获奖和考级当成对孩子进行美术教育的目的, 对孩子考级抱有一种“功利”心态。他们认为, 孩子考级越多, 对孩子的升学越有帮助, 美术教育趋向功利化。随着获得各类大奖的儿童越来越多, 真正创作出表现儿童特有感受和天性的作品却越来越少, 对此教育专家认为, “低年级学生参加课外艺术学习和考级仅仅是出于兴趣爱好, 这值得鼓励。但是, 到了小学高年级, 功利色彩越来越强烈。艺术考级并不是不好, 但家长要警惕念错了艺术考级的经, 最后对孩子的艺术观和人生观造成不利影响。还有的家长好面子爱攀比, 别人家的孩子在某某大赛中获奖了, 便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得大奖, 甚至为了达到获奖的目的, 不惜自己代笔。其实各种比赛, 只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孩子接受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激发美术兴趣, 培养孩子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 获不获奖, 得不得级都不重要。
5 家长为了培养画家过早地给孩子拔苗助长
家长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儿童美术教育的初衷并不是让所有受教育者都将来成为画家, 而是让每个孩子都具备与自己学龄相适应的最基本的美术素养, 使儿童在德、智、体、音等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不能有美育的缺陷, 让孩子真正成为一个和谐而全面发展的人。而有的家长却认为起点越高, 孩子进步越快。从孩子一开始学画, 就要求孩子要像绘画大师看齐, 学名人绘画。五、六岁就想让孩子学素描, 因为听说素描是正规绘画的基础课, 好为孩子将来成为名画家打好基础。因而不管自己孩子年龄如何, 一个劲地让孩子学素描, 而效果却适得其反。素描是属于绘画的基础训练, 造型严谨, 对孩子的理解能力、透视知识、表现能力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训练也比较枯燥, 一般低年龄的孩子, 不宜过早涉及。一些低年龄的孩子在画素描的过程中, 由于年龄偏小, 认知能力跟不上, 学起来特别吃力, 而且素描训练的枯燥无味容易使孩子失去学画的信心, 从此厌倦画画。
终上所述, 儿童的美术教育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极大, 家长所受的教育程度、价值取向、个性脾气、生活习惯、等等, 对孩子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家长首先要增长自身的见识, 提高自身的修养, 走出误区, 对孩子的美术教育做到不盲从、不功利和不放任。然后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 使用正确的美术教育培养方法, 不要总是用成人的标准去评价孩子, 要多给孩子鼓励, 使他们对美术更加有信心, 更加感兴趣, 更加全面健康地成长。
结论
家长首先要增长自身的见识, 提高自身的修养, 走出误区, 对孩子的美术教育做到不盲从、不功利和不放任。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中陪伴的误区】推荐阅读:
早期家庭教育中的误区07-08
浅谈家庭教育中的误区06-03
家庭教育的十个误区07-18
不宜触碰的家庭教育误区05-21
浅谈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论文09-01
现代家庭教育误区例谈07-10
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06-21
家庭教育中的挫折教育11-06
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05-08
阅读中的家庭教育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