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

2024-05-08

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通用9篇)

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 篇1

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

父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在一些单亲家庭中,母亲一个人带着孩子,她们认为再婚会给孩 子带来压力,就为了孩子而不再选择婚姻,或是害怕结婚。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 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父亲的影响作用,男孩容易变得女性化,女孩容易依恋年长男性,或惧怕、不信 任男性。还有的离婚母亲会不自主地把对丈夫的埋怨、仇恨灌输给孩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投下了抹不 去的阴影,在他们长大后就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择偶观念和婚姻生活。

在当今社会,由于激烈的生存竞争,大多数家庭中的父亲忙于工作,在职场上全力打拼,照顾家庭和教 育孩子的重任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致使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弱化,甚至渐渐淡出,出现了“亲情关系向母性群体倾斜”的现象。这不仅有碍于良好家庭关系的建立,更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 康发展。因而,近几年来,在家庭教育研究领域,“父性教育” 越来越受重视。父性教育即对孩子提供充 满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特征的家庭教育。专家呼吁,父性教育和母性教育结 合起来的教育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

父亲在孩子眼里代表着无穷的力量与强大的依靠。父亲角色的弱化和缺失,或多或少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 的不安全感。如果父亲淡出对子女成长的关心和指导,不注意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的成 长是十分不利的,甚至是危害极大的。

在“孩子有了心理问题最先告诉谁”一项调查中,有58%的学生选择告诉好朋友,有18%的学生选择告诉母 亲,只有4%的学生选择告诉父亲,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相当多的父亲和子女心理上有较大距离,父亲还没 有成为孩子最值得依赖的朋友;在“谁经常参加你的家长会”一项调查中,有64%的学生选择母亲参加,而选择父亲参加的只占30%。父亲不能参加学生家长会的典型理由是“太忙,有孩子妈妈就行了,不能两人 都管。”父亲不积极主动参加家长会使得他们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对爸爸最不 满意的地方”一项调查中,有41%的学生选择“吸烟、喝洒”,有21%的学生选择“脾气不好”,有14%的学 生选择“回家太晚”,仅此几项已经说明一些父亲身上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已经对孩子产生了程度不 同的不良影响,正向一些孩子所说:“爸爸能吸烟,凭什么不让我吸”。田梅,母亲,32岁,女儿6岁

孩子5岁那年,孩子的爸爸被派到外地去工作,一去就是3年。开始我没有太在意:爸爸不在对孩子会 有什么影响。有一次,我家请了个木工师傅做家具。一向不同陌生男子说话的女儿却缠着这位木工师傅说 个没完,还可怜兮兮地对人家说:“你抱抱我好吗?”我感到十分纳闷。待木工师傅走后,我问女儿为什 么跟这位叔叔这样亲近?女儿歪着头说:“我觉得他长得像爸爸。”女儿是如此需要父爱。从那以后,丈 夫写信时也给女儿单独写上几句,让女儿感受到父亲对她的关怀。可是我知道,父亲的关爱又岂是几封书 信能替代的?

李琴,母亲,32岁,儿子7岁

我儿子最近出现了很多问题:学习不够用功,成绩中等,对父母越来越没有礼貌,很少主动叫爸爸、妈妈,很少说话。我带他去看心理医生。他跟心理医生说了很多很多。后来心理医生解释说,问题主要出 在孩子爸爸的身上。孩子说,在学校常有同学欺负他,他不知该怎么办。这种时候我怕孩子出事,往往让 他忍耐。孩子很想听爸爸怎么说,可孩子他爸从来没有耐心地听孩子讲学校里的事儿。孩子还说我经常给 他增加作业,强迫他做好多数学题和作文。并说:“如果是爸爸辅导我,学习效果会更好,可是他总说工 作忙,总加班。是不是他很笨,工作效率不高?星期天他也不领我出去玩儿,晚上他总是在电脑前工作。是不是电脑是他的儿子?工作比儿子更重要吗?我对爸妈有意见,他们又不爱听我说话,还让我叫他们。我才不叫呢!”心理医生对我说:“父亲是成人社会的典范,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所以父亲不仅仅要给予 孩子物质生活的保障,更要给予孩子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与父亲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 孩子的智商高,男孩儿更像小男子汉,女孩儿长大后更懂得与异性交往。

(二)美国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些,他们在学校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在 社会上更容易成功。

(三)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曾对上海市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调查,发现学前儿童不良行为(如攻击性、霸道、退缩等)的发生与父亲的养育方式有着非常显著的关系。拒绝型的父亲(包括打骂的积极拒绝型和不理不睬 的消极拒绝型)最容易引起学前儿童不良行为的发生。

父亲带孩子的好处:

一、父亲是孩子最重要的游戏伙伴,也是儿童积极情感的满足者。父亲会更多地与孩子玩兴奋、刺激、变 化多样的游戏,而不像母亲那样与孩子做一些传统、安静、缺少变化的游戏。所以,孩子更喜欢与父亲玩。研究表明,有自由选择游戏对象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孩子把父亲作为第一游戏伙伴来选择。

二、二、父爱有助于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一般来说,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自主、坚毅、勇敢、果 断、坚强、敢于冒险、勇于克服困难、富有进取心、合作、热情、外向、开朗、大方、宽厚等个性特征。孩子在与父亲的不断交往中,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感受着父爱,模仿、学习父亲的言谈举止;另一方面,父 亲也自觉不自觉地要求孩子具有以上个性特征,尤其是对男孩要求

三、更为严格。

三、正常的父爱能促进儿童扮演好自己的性别角色。男孩能模仿、学习男子汉的“阳刚之气”,从而形 成良好的角色心理认同。如果男孩缺乏“父爱”或与父亲交往过少,容易导致“女性化”倾向。对女孩来 说,通过对父母性格特征的识别,会更加强化自己的性别意识,掌握性别角色标准。国外一些研究发现,在随单亲母亲长大的女孩中,成年后往往拒绝做母亲或妻子,在取得满

四、意的两性关系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父爱更易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观察和研究证明,母爱与父爱对儿童的智力影响是有差异的。孩子从 母亲那里可以更多地接受语言、日常生活知识、物品用途、玩具的一般使用方法和艺术性等方面的知识。而父亲会给予孩子更丰富、更广阔的知识。父亲通过与孩子共同操作、探索多种形式的活动、游戏,可以 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促进孩子求知欲、好奇心的发展。一项追踪研究发现,凡与父亲在 一起交往机会多的儿童,其智力水平更高,尤其男孩更是如此。由此可见,“亲情关系向母性群体倾斜” 是一种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现象,应引起我们家长的警惕。父亲不要轻易放弃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多给孩子一些父爱。当然,对于单亲家庭来说,应尽可能地消除“没有父亲”对孩子的不利影响,母亲尽 可能地要“母代父职”,与孩子多做一些男性常做的活动。但最重要的还是要请家庭中的其他男子,如爷 爷、叔叔、外公或舅舅等尽一份“男子影响”的责任,给孩子一些“父爱”,防止教育可能出现的片面性。

父亲该如何教育孩子:

一、尊重孩子的意愿与选择 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法国免疫学家让·多塞的父亲是一个优秀医生,他希望儿子长大后能继 承自己的事业,为了让儿子喜爱医学,他带着儿子跟着医学院的学生们观摩手术,但当让·多塞看到血淋 淋的手术场面竟然晕倒了。父亲十分生气,打了儿子几个耳光,这反而使让·多塞的抵触情绪更强烈了。后来,父亲让自己的助手带着让·多塞到卢瓦尔河漂流,并利用这个机会,向让·多塞介绍了很多有趣的 医学知识,还讲了许多当医生的为病人解除痛苦时所体验到的成就感与快乐,这使让·多塞逐渐对医学产 生了兴趣,并最终做出了学医的选择。其实,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家长都爱把自己的意愿和选择强加于子 女,这种做法往往给孩子造成了伤害。

兴趣是成功的第一位老师,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孩子的内在兴趣。但是我们今天家庭的教育体制、学校的 教育体制,正是扼杀了孩子内心普遍存在的兴趣和动机——强迫孩子做什么,而不管孩子内心的想法,不 是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而是去设计蓝图,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

让·多塞的故事告诉所有的父亲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即使想为孩子选择前途也必须先从培养 他的兴趣入手。

二、成为孩子的好伙伴

“爸爸牵着女儿的手,折下一根柳枝,轻轻剥掉皮,做成一支小小的柳笛,然后吹一曲悠扬的儿歌„ „”这是我们在春天经常可以看到的一幕,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父亲不再是严厉的家长,而变成女儿快 乐的玩伴。其实,要想成为孩子的玩伴并不难,只需挤出少许时间,放下家长的架子,积极参加孩子的活 动:捉迷藏、跳绳、踢毽子、下五子棋„„父亲经常参加孩子们的活动,聆听孩子的心声是对孩子最好的 培养。

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父亲必须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心理发展条件,除了给孩子买一些适合孩子心理发展的 图书读物,让孩子在一个丰富舒适的环境里成长,最主要的是父亲要以极大的爱心去关注孩子,多花时间 和心思与孩子一起玩,满足孩子在情感和求知欲方面的愿望。因为从2岁开始,孩子就需要同龄玩伴,通过 与自己年龄相仿或略大的孩子以及大人玩耍,孩子从中可以学会妥协、同情和合作,还会发展出一些新的 技巧、兴趣、责任心。

三、赞美是良好的润滑剂

“宝贝,你真棒!”“儿子,你真行!”„„适时恰当的夸奖会使孩子受到鼓舞,提高自信心,有利 于意志的锻炼,使孩子健康成长。菲菲喜欢画画,对于他在画画中表现出的点滴进步,爸爸总能及时给予 肯定和赞扬。菲菲的爸爸是个聪明的家长,他在赞扬的过程中,没有说儿子“画得真好,长大肯定能当画 家”之类的话,而是通过温存的微笑、亲切的抚摸、友好的合作,使孩子得到鼓舞,画技渐渐得到长进。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自己“因为人家一句适当赞美的话而会开心两个月”。他这句话道出了人类共同的 心理需要——理解、肯定、赞美和鼓励,这是一束照耀人们心灵的温煦的春光,成年人如此,孩子更需要 鼓励,准确的、适时的、恰当的夸赞将使孩子受到鼓舞,激发孩子自尊、自主、自立的意志和奋发努力的 上进心,也可以使孩子明确前进的方向。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尔指出:“称 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开花生长。”

四、善于与孩子沟通

做父亲的要了解孩子,这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前提。了解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亲近孩子,即与孩子多 沟通,与孩子经常聊天。

父亲与孩子亲近的方法有许多:

A、与孩子一起亲近大自然,使孩子在大自然中领悟一些道理,增长一些知识。

B、与孩子一起做游戏,通过游戏而心意互通,拥有共享快乐的经验,才能够建立父子之间的心灵纽带。

C、做孩子的好朋友,学着蹲下来用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对话,这样会使父亲得到孩子的友谊。

D、偶尔带给孩子一些礼物,给孩子一点儿惊喜。

E、经常开家庭座谈会,不仅能营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而且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件的讨论 中来,这对孩子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及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

五、为孩子找一个好对手

“宝贝,你和川川比一比,看谁跑得快。”同事郭同经常鼓励儿子与邻居家的孩子竞赛,或学习,或 运动,在一次次的竞赛中,渐渐培养了川川好胜上进的品质。上学后,他更不甘居人后,门门功课优异,为自己的孩子找一个竞争对手,比如同桌、邻居家的小孩或成绩排在孩子前面的同学,可以鼓励孩子超过 他们;鼓励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以开发他们的智力,发挥他们的潜能,作为父亲可以给孩子一些信念 让他们做一些新的尝试,让他们意识到做什么事情最好。

七、养成动手的好习惯

有专家统计,爱劳动与不爱劳动的人,犯罪率为1:10,失业率1:15,所以爱劳动、爱干事对孩子是一 生有用的,现在科学界和教育界有一个共识:“只听见易忘掉,见到的能记住,亲手做的才能理解。”所 以动手是最重要的。

因此,父亲要培养孩子动手,实验的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孩子,爱干活,爱劳动,要让孩子在艰苦环境中 锻炼自己。

八、亲自参加家长会

参加家长会有助于了解孩子的表现,有助于与老师进行交流、有助于掌握教育孩子恰当的教育方法。因此,要与母亲协商,合理安排时间,尽可能多参加,不要过分强调忙而拒绝参加。

1、会前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认真阅读家长会通知书,了解家长会的内容和要求。二是与孩子进行必要 的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给孩子陈述的机会。三是与母亲进行必要的沟通,统一思想和看法。四是尽快 通知老师可以参加家长会。

2、会中要注意的问题有:一是准时到会。二是集中精力听好会,中途尽可能不接电话。三是记录会议 的基本要求。四是如要与班主任单独谈话一定要事前安排。在会议进行的过程中,父亲常出现的问题主要 有:开小差、中途退场、在教室内接打电话。

3、会后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及时与母亲沟通,形成共识。二是寻找对孩子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角度。三是与孩子的谈话要以鼓励为主,提出的问题要有理有据,用事实服人。四是一定给孩子解释、说明的 机会。四是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要切实可行。会后父亲要注意的问题有:不打骂、不训斥、不责备、不讽刺 挖苦孩子。

父亲了解孩子的途径是有多种的。作为父亲主要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去了解。一是从老师那里了解,这是非 常重要方面。二是从同学那里了解。三是从孩子社会交往中了解。四是从孩子日常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中 去了解。五是从孩子的生理变化去了解,六是从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去了解。除了上述几种途径之外,从 孩子日常语言中观察他们的变化。据对部分学生的调查,现在孩子回答家长问题有几种方式值得注意,一 是考得不好,回答“别问了”,“让我自己呆一会。”二是考得一般,回答“还行”,“差不多”。三是 考得不错,孩子此时表现出是高兴,痛快,话多。至于闷闷不乐有心事的孩子,回答最多的是:“烦着呢,千万别理我。”家长,特别是父亲要从孩子的语气上分析孩子、了解孩子的变化,及时调整做法,更有 针对性的教育孩子。

九、挤时间多和孩子在一起

父亲们总说不是不想和孩子在一起,只是太忙,抽不出时间。孩子们对父亲的忙能够理解,但在孩子们 心里,特别喜欢多和父亲在一起。

父亲们强调自己不能经常和孩子在一起的典型理由与三个:一是工作太忙;二是经常性出差,不可能和 孩子在一起;三是做生意的父亲强调只要挣到钱就行了,没钱谈对孩子大教育是一句空话。

到底父亲们能不能挤出时候和孩子们在一起呢?大量调查显示,完全可以做得到,只是父亲们想不想去 做

平时忙的父亲双休日也要找出各种理由去忙自己的事,理所当然地将教育孩子的事完全推给了母亲。其实,每到双休日,父亲只要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作用就不一般,日积月累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一位初一的男孩说,我总盼着双休日和爸爸在一起,可他总说忙不带我玩,而他却和朋友去钓鱼,我对 他已丧失信心了。调查中很多孩子对“父亲缺位”已经非常适应了。

常出差的父亲每次出差后都有几天的闲暇时间,利用这宝贵的时间和孩子聊一聊应当说不成问题。在这 方面做得比较好的父亲他们的做法是到了出差地就给家里来个电话,顺便问一下孩子的情况。有笔记本电 脑又有条件上网的父亲还可以给孩子发个电子邮件,时间许可的话还可以聊聊天。做这样的努力其实只是 举手之劳。

做生意的父亲压力大,生意不好的时候很不愿理睬孩子,甚至于还要拿孩子出出气。提醒做生意的父亲一 定要调适自己的心理,不要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给孩子。生意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和孩子说说话,不要强调 生意忙而冷落了孩子。

平时忙的父亲双休日也要找出各种理由去忙自己的事,理所当然地将教育孩子的事完全推给了母亲。其实,每到双休日,父亲只要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作用就不一般,日积月累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一位初一的男孩说,我总盼着双休日和爸爸在一起,可他总说忙不带我玩,而他却和朋友去钓鱼,我对 他已丧失信心了。调查中很多孩子对“父亲缺位”已经非常适应了。

常出差的父亲每次出差后都有几天的闲暇时间,利用这宝贵的时间和孩子聊一聊应当说不成问题。在这 方面做得比较好的父亲他们的做法是到了出差地就给家里来个电话,顺便问一下孩子的情况。有笔记本电 脑又有条件上网的父亲还可以给孩子发个电子邮件,时间许可的话还可以聊聊天。做这样的努力其实只是 举手之劳。

做生意的父亲压力大,生意不好的时候很不愿理睬孩子,甚至于还要拿孩子出出气。提醒做生意的父亲一 定要调适自己的心理,不要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给孩子。生意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和孩子说说话,不要强调 生意忙而冷落了孩子。

和孩子们在一起,说什么、做什么,都要掌握好分寸,有些话是对孩子成长进步有利的,有些话则不是。有些是一定要做,有些是要留到将来去做。现在,孩子们特别爱看动画片,孩子自己看是一种情绪,父 亲和孩子一起看,孩子又是一种情绪。在和孩子一起交流时,孩子会讲出许多大人并了解的东西,而有些 孩子暂时不理解的内容,父亲适时进行引导,就要比单独说教要强多了。父亲和孩子外出时,遇到具体事 情父亲身临其境地对孩子进行引导,使孩子在一种特定的情景中理解了道理,有时比父亲给孩子讲一大堆 道理还管用。一位中学生和父亲买菜时,小贩多找了两角钱,父亲主动将钱退了回去。仅仅是一件小事,在父亲的影响下,孩子懂得了小便宜也不能占的道理。

十、主动和母亲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

要做到相互配合,作为父亲要主动做好这样几件事:

1、在对孩子的培养目标上要尽可能一致。不同的教育目标常常会使孩子无所适从。

2、在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上,要尽可能扬长避短,互相帮助。

3、不要同时教育孩子。一方教育孩子的时候,另一方最好回避。因为双方共同教育孩子,极易产生矛 盾,孩子也容易钻空子,影响对孩子的教育效果。

4、父亲要维护母亲的威信,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指出母亲的问题,使得母亲下不了台。母亲在教育孩子 时出现的问题最好在下面指出。

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 篇2

一、构建和谐夫妻关系, 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

中国的很多家庭至今延续着传统的家庭模式, 即“男主外, 女主内”。因此, 在这样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下, 父亲时常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任, 于是便出现社会上常见的父亲早出晚归、投身于工作而赚钱养家的情景, 这也造成了大多数父亲认为教育子女是家庭内部的事情, 应由母亲一人承担, 因而经常忙于事业的打拼很少在家, 造成了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的疏离。然而在家庭关系中,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根基, 亲子关系是家庭的枝叶”, 这也就意味着夫妻关系的良好与否决定着亲子关系的好坏及其完善程度。所以, 作为丈夫应该多给妻子一些关爱和支持, 提高婚姻的质量。当夫妻关系和谐美满时, 父亲角色便能更好的展现出来, 他愿意抽出时间投身于家庭的日常活动以及幼儿园的亲子活动, 在与孩子的亲子互动过程中更多的关注与了解幼儿的需求, 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给予幼儿帮助, 这便能够给幼儿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最终有助于儿童社会性健康发展, 促使儿童形成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更多地亲社会行为。

二、建构积极的育儿观,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由于受到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大部分父亲仍然认为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主要责任, 自己只需要赚钱养家即可。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观念的更新, 让父亲意识到自身在亲子关系中的角色扮演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而, 现代的父亲被认为是一个体贴的、温和的、启发式的、全能的父亲。因此, 父亲应该建构积极的育儿观, 自身积极、主动地置身于亲子游戏、家庭活动中, 对幼儿采取民主、开放的教养方式。父亲在建构积极育儿观的过程中, 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教育孩子不仅仅是个人的事, 而应该认识到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与一项法律义务, 因此要对孩子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1) 于是, 父亲应该把建构的积极的育儿观转化为积极的实践行动, 在与幼儿亲子互动的过程中加以运用。同时, 还应该正确认识到3-6岁幼儿期的可塑性强, 应该抓住这个关键期培养幼儿独立自主性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健康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三、树立良好榜样, 促进儿童性别角色意识发展

3-6岁的年龄阶段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时期, 并且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柯尔伯格提出:性别角色并非天生的, 而是后天形成的, 父亲对男孩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同样的, 女孩性别角色的形成过程中父亲角色具有同样的作用, 女孩在与父亲相处的过程中, 能够从父亲身上获得异性品质, 习得与异性相处的方法, 并且还能够从父亲对女孩独有的细腻关爱中获得与母亲那里得到的完全不一样的安全感与依赖感:女孩子很需要父亲, 她通过父亲知道男人是什么样子;男孩子更需要父亲, 他从父亲身上学习到什么才是男人。如果父爱长期缺位, 对于女儿来说, 会造成女儿的“恋父情结”;而对于儿子来说, 男孩学习到的大多来自母亲, 会让男孩胆小、女性化、不敢承担责任, 造成男孩子的性格弱化。所以,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正确定位, 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有利于幼儿性别角色意识的健康发展。

四、建立游戏伙伴关系, 促进儿童良好人格的形成

父亲角色理论认为, 父亲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 扮演的最多的角色就是孩子的游戏玩伴, 父亲对幼儿的主要抚养行为就是与幼儿一同游戏, 从而达到满足儿童对外部环境的探索需求。 (2) 母亲出于自身女性温婉的特点, 更多的是采取与孩子进行冒险性较小的活动, 从而达到保护孩子健康与安全的目的。然而, 有研究表明, 经常与父亲一起玩耍游戏的幼儿更多地能够表现出自信、勇敢、乐观、开朗、意志坚强等良好的人格品质。因为父亲更多地是与幼儿进行肢体上的互动, 选择具有一定冒险系数的户外运动激发幼儿的兴趣与爱好, 如:打篮球、捉迷藏、荡秋千等活动, 从而达到锻炼孩子意志力、坚持力、持久力目标的同时, 还使幼儿在亲子游戏互动过程中感受到父亲的存在, 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那份独有的浓浓的爱意, 而且还能让幼儿从父亲身上学到男性的气质、人格特点, 最终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品质的提高。

总而言之, 父亲是幼儿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 在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力量, 具有巨大的作用。父亲在参与幼儿教养的过程中加强对自身角色以及育儿重要性的认识, 有助于增强亲子之间、夫妻之间的关系,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性别角色意识的发展以及良好人格的形成, 最终达到提高幼儿家庭教养质量的目的。

注释

11 孙彦.城市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现状研究——以陕西省宝鸡市为例[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反思幼儿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亲;幼儿成长

·G78

随着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两季的热播,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应该承担哪些家庭教育责任的话题,又一次引发了街头巷尾的广泛热议。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曾说过:“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香港作家梁凤仪说:“恐惧时,父亲是一块踏脚石;黑暗时,父亲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亲是一湾生命的水;努力时,父亲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亲又是鼓励和警钟。”还有人曾说过:“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教师”。都旨在说明父亲在家庭中担当了关键性角色,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现实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对“父亲”角色存在着诸多误解,对幼儿的成长来说,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在幼儿班级家访中不难发现,“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影响下,大多父亲认为教育孩子是母亲的责任;有的父亲忙于工作,从不过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有的父亲将孩子交给上一代老人照管,以为爷爷奶奶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可以万事大吉,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责怪孩子,责怪幼儿园老师不尽力等,多种原因所带来的“父亲”角色的缺失广泛存在。然而,作为幼儿园教师在与幼儿的日常交流中,得出的结论却是幼儿最希望也最喜欢爸爸陪他玩。只要爸爸在身边陪着,幼儿就会保持良好的情绪,但令人失望的是爸爸通常很少能陪伴在身边,有时一天甚至几天都见不到面。没有父亲的陪伴,孩子生命中很多美好的东西都离他们而去。

北京师范大学陈建翔博士首次提出“父性教育”的概念。他认为:“父性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通俗地说就是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父性教育有利于孩子的体格发育, 有利于孩子的认知发展, 有利于孩子确定性别角色,有利于孩子提高交往能力,可见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義。

既然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替代,那么好爸爸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呢?

1.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给幼儿创设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满足孩子安全感的需要。一个人完整人格的塑造,与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分不开的。三岁之前,母亲为幼儿提供了生理和情感上的依靠,幼儿的安全感更多来源于母亲;三岁之后随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崛起,开始崇拜父亲,希望父亲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安全感。例如,父亲可在幼儿面前表现出对妻子的爱慕行为,不失时机地夸奖、赞扬自己的妻子,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家庭非常温暖,从而增强安全感。父亲应该保持自己与妻子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和睦关系,互敬互爱、互相体谅,创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

2.定位“父亲”的教育角色。德国幼教专家福培尔说:父亲可以帮助孩子确定性别角色,孩子最直接也是最佳的学习途径就是观察和模仿身边亲近的人,如果男孩4岁前没有得到应有的父爱,他们在性别角色发展中就易倾向女性。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毕竟不同。母亲是感性的,更会关心人、体贴人;父亲是理性的,更加独立、自主、坚强、果断、自信、与人合作。

研究表明,与母亲相比,父亲对孩子智力发育影响更大,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在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生活独立感、学习自信心方面占优势。而那些长期生活在女性群中的儿童,很多幼儿之所以会出现焦虑、孤独、依赖、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攻击性强、易担惊受怕、多愁善感等表现,就是因为在父教缺失的情况下,母亲过多地承担了既是父亲又是母亲的角色,加之幼儿园缺乏男教师,这就使得男孩子对男性的性别认同弱化,变得软弱,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因此,作为平衡孩子成长的跷跷板,父亲在幼儿的家庭教育中是无可替代的。

3.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催化剂,建立亲子之间稳定的情感联结,孩子更容易接受父亲的教育方式和思想,从而增强家庭教育功效。共同的游戏活动是亲子间最有效的沟通交流方式,父亲可以积极参与孩子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亲吻、拥抱和抚摸等肢体语言,让孩子感受到父爱的温暖,这样持续有效的亲子互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4.慷慨给予孩子夸赞与赏识。学会欣赏,慷慨地给予孩子积极的肯定与鼓励是改善现状的良好有效手段。很多父亲即便是对孩子的表现很满意,也羞于表达,更很少肯定和鼓励。有位小学语文老师曾经谈到,当问到孩子们最希望得到谁的表扬时,有八成以上的孩子都希望得到父亲的表扬,其次才是母亲,他们在作文里写到,父亲除了给他们买喜欢的东西以外,好像就没有别的什么更好的鼓励方式了。作为父亲,不应吝啬自己对孩子的赞赏与鼓励,要通过各种方式传达自己的父爱,使孩子感受到来自父亲的肯定和关心。

5.给孩子更多用心的陪伴。傅国涌先生在《民国教育的花开花落》中指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需要时间的历练,教育是一个“慢”过程。学会陪伴孩子成长,父亲应该从忙碌的工作中多抽时间留给家庭和子女,与孩子的母亲分工合作、共同承担教养孩子的职责。在工作之余,陪孩子散步,陪孩子旅行,陪孩子运动,陪孩子阅读,陪孩子游戏,陪孩子聊天……即使什么也不做,只是用心陪伴在孩子身边,也是暖暖的温情。然而,很多父亲在陪孩子玩的时候,常常心不在焉、左顾右盼,让孩子感觉到是在应付差事,而不是高质量的陪伴。其实,无论多么简单的亲子活动或者游戏,只要全身心投入,孩子就一定能感受到,也一定会很开心。关键是心与孩子的心要在一起。父母不能再等孩子出问题后互相指责和抱怨,孩子的成长需要父亲的参与。父亲在忙自己事业的同时,也应顾及家庭和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多地照顾孩子本身也是对家庭负责的表现。

父亲是儿童成长的指示灯,父亲的持续出席才能保证孩子的平衡发展。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缺失是幼儿成长中无法弥补的缺憾,千万不要让“父亲”只是孩子口中一个称谓。希望《爸爸去哪儿》的热播,能够唤醒更多父亲的家庭教育责任感,让孩子在优质的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和儿童的成长,外国教育研究,2006.

[3] 孟育群,宋学文.父亲淡出家庭教育与父爱的作用,教育科学,1998.

新时代,父亲角色需重新定位 篇4

双职家庭的前提下,家中模式不再是“男主外,女主内”了,因此,现在家庭中,父母的角色随时存在互换的可能,而这种角色转换会导致家庭成员的结构的转变。

传统观念中,父亲的角色,既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也是威严的象征,他很少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却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在这种情况改变了,现代新手爸爸也开始与妈妈一起分担育儿责任,参与孩子的成长。

现在流行着一句话:当爸爸以后,才知道怎么当爸爸……

妈妈一直是育儿的主要力量,但爸爸的作用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这个问题意识包含着两层意思:

・爸爸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到底可以分成哪些方面呢?

・孩子的发展过程中,爸爸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以上都是为人父者需要深思的问题。虽然许多爸爸已经慢慢了解到自己的责任归属,也会挪出许多时间来跟孩子相处,但是如何成为所谓的“新好男人”,是现代父亲不断努力的目标。

满腔父爱如何表达

阻碍父亲表达父爱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受传统父子模式影响

现在许多爸爸还只负责协助提供家庭物质,而亲子教育及家庭情感的提供大部分负担仍然落在母亲的肩上。由于传统父亲多半表现出权威、刚毅,甚至是冷漠的形象,虽然现在年轻的新手爸爸已经意识到父子互动的重要,但是受限于他们从小与父亲相处的模式,让新手爸爸不知道如何宣泄自己的满腔父爱。

・爸爸成为惩罚的代名词

甚至有的家庭的角色分工上,妈妈会自动将爸爸当作管教时的威吓对象,最常听到就是,“你再不乖,爸爸回来会处罚你的喔!”长久下来,孩子对爸爸产生恐惧、害怕的心理,不太敢亲近爸爸,把爸爸定位为处罚自己的人,父子间无法形成太过亲密的关系。

不要一味的承袭旧有的教导方式,新时代的子女需要新时代的爸爸来教养,可见,父亲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

・主动参与亲子教育

这是现代父亲急需改变自己想法的第一步,以往的父亲是家中经济提供者,权威式的教育下,孩子要观察父亲的情绪,小心翼翼地与父亲产生互动。

・主动依照构想教育的蓝图

父亲在参与亲职角色时,应该主动教育孩子,而不是当一个权威性或指导者的角色。社会的需求改变,家庭结构跟以往也大不相同,适时调整自己的态度跟行为是相当必要的。

依恋对象的迷思

在双薪家庭的趋势下,谁来作为主要照顾者不在是关键因素,照顾的品质才是最重要的。投入照顾的父母要能在亲职与外务上取舍、平衡,以达到育儿照顾最佳状态。

专家表示:部分负责留在家庭照顾的爸爸或妈妈,对自己的角色存在许多抱怨与不平,情绪波动影响照顾品质,孩子也容易对父母当时所扮演的角色产生混淆。

大家都以为宝宝交给妈妈负责,细心的妈妈比较会照顾孩子。针对这一点,专家指出,一般而言,母亲的女性特质确实在响应和了解婴幼儿的需求上,本能地展现敏锐觉察和安抚技巧,但并不代表爸爸无法与孩子进行亲密的情感交流。

父子依恋关系的重要作用

・每位爸爸有各自擅长的`育儿技巧,也都能乐在其中,并得到婴幼儿满足而动人的回馈;

・一般大众对母职的刻板印象,不只反映出性别优势,当然还有社会文化的育成和期待交织其中;

・如果爸爸也和幼儿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孩子自信的建立及对外界的探索大有助益。

父母的角色对幼儿产生的其他影响

专家认为:父母任一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不能特别区分哪一个阶段。但从大体来讲,孩子最会受到来自于父母的两方面影响:

・父母对自我责任的认知程度;

・以及是否愿意付出心力在孩子身上。

另外,假如真要明确的区分父亲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专家表示:除了幼儿在3岁之前,父亲可以投入照顾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之外,3~5岁阶段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观察3~5岁的幼儿,从生活中得到父亲较多的投入与互动的小孩,明显展现出较好的社会认知与表达能力。3~5岁的幼儿开始与外界接触频繁,开始学习与外界的互动方式,父亲可以藉与孩子的亲子游戏教导行为模式,幼儿表达自信与能力,以及人际互动的强化,会比其它孩子更宽广开放。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 篇5

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在两个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是智慧的启迪,二是为人的引导。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现在大量的研究告诉我们,父亲与孩子相处时间越长,父亲的后劲越足。而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也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今天的女性和过去不一样,传统女性更多为家庭主妇,而今,除了要相夫教子外,女性还要到社会上工作,更沉重的负担也被加在了她们身上。母亲在孩子的成长当中也有两个很重要的任务,一个是培养孩子习惯的养成——家庭生活的习惯一定会向孩子的学习习惯迁移;母亲对孩子的另外一个影响则在于“情”的培养。

做家长关注孩子的第三方面就是关注孩子的安全。因为孩子的身心发育还不完备,心智发育还不健全,他们的社会认知还不充分,情感和意志还不成熟,孩子的行为习惯尚在养成当中,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明确。家长应该时刻记得,孩子在18岁之前,自己是他的监护人,监护人就必须履行监护人的职责。

专家表示,当今的家庭教育呈现出了一些误区,需要提醒家长注意。

1.舍本求末

2.夫妻角色颠倒

3.亲子辈分的误区

4.家教奖惩不利

5.不同身份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应该口径一致,否则容易让孩子钻空子。

6.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是态度不认真的表现,那就错了。其实,10%到30%的孩子存在着学习能力障碍,家长应该更加仔细地分析其原因。

角色游戏交流中的取舍教育随笔 篇6

交流分享是角色游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教师和幼儿交流游戏中的感受、分享游戏中的情感和经验的平台。交流分享开展得是否成功有很多因素,其中怎样取舍游戏中观察到的零零总总的幼儿行为,提取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讲评,教师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

在一次游戏中我记录了以下情境:

情境一:11个孩子参与娃娃家的游戏,其中有3个爸爸、2个妈妈,其余的孩子都扮阿姨、舅舅。老师问其中一个女孩:“你是谁呀?”“我是妈妈。”“你认识家里的其他人吗?”女孩沉默……

(游戏中,幼儿在扮演角色前没有进行协商和沟通,角色之间互相不认识,也不打招呼,游戏时他们享受着独自的快乐。)

情境二:凯凯在超市做收银员,卖完东西后依然坚守岗位,老师问他:“没有货物了,为什么不关门?”“我们24小时都开门!”“24小时是什么意思?”凯凯回答:“年中无休!”

(幼儿居然能说出“24小时都开门”和“年中无休”,这是以往超市收银员都不曾出现的经验。显然,个别幼儿已经能将生活经验迁移到游戏中。)

情境三:洲洲将白纸剪成一条又一条,然后放在地上,他对路过他身边的孩子宣布:“这是斑马线,请走斑马线!”可不一会儿,纸条就被路过的孩子踩得乱七八糟,他重新摆放了好几次,最终还是一团糟,看着那凌乱的样子,洲洲放弃了行动,地上留下一堆白纸条……

(洲洲已有“斑马线”的经验,这与我们正在进行的主题活动“我在马路边”十分契合,可最终因为“搞不定”,洲洲只能放弃游戏。已有经验是幼儿游戏的基础,但是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更需要学习必要的规则和技能。)

情境四:超市收银员热情地告诉顾客:“苹果5元、牙膏10元……”可当他们收钱的时候却没有“按照标价”,顾客给多少都行!

(游戏中幼儿仅仅满足于付钱、收钱的动作,而对买卖的概念很模糊。)

由于游戏结束后交流分享的时间有限,不允许我对记录的四个情境一一给予点评,所以我得合理地进行“取”“舍”。经过思考,我最终“取”了情境一和情境三,“舍”去了其他两个情境。

我的“取”“舍”基于这样的思考:

一、“取”当下适宜解决的问题,“舍”暂无基础的内容

幼儿在玩角色游戏时会发生很多问题与矛盾,其中有些问题非常适合拿来与这个年龄段的幼儿互动,“点拨”他们的相关经验,帮助他们理解实质。在情境一中,娃娃家里的成员互不认识、互不打招呼的状态,在我看来值得交流和分享。因为,鼓励中班上学期的幼儿在游戏中发起角色交流与合作非常重要。于是,我请幼儿回忆各自的生活经验,他们头头是道地介绍着自己的家庭成员,我启发道:“一家人互相认识吗?”幼儿给予的回答是:“不认识怎么是一家人呢?”这样的分享不仅“有据可找”“有话可说”,关键还能推动幼儿之后的游戏发展。

就情境四而言,我发现幼儿游戏时对收银员“嘴里说的”和“手里做的”不一致毫不在意,他们乐此不疲的是重复收钱、付钱的动作……这完全符合中班上学期大多数幼儿的认知水平,如果此时在交流分享中强调学会正确收钱、付钱,显然是拔苗助长、事倍功半。因此,我毫不犹豫地“舍”去了对这一情境的交流分享。

角色游戏的交流分享要善于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先解决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对经验或认知能力尚不可及的可以先暂时缓一缓。因为一些知识经验仅靠简单的交流分享,在短时间里是很难让幼儿真正理解和明白的。

二、“取”能激发广泛认同和感受的经验,“舍”缺乏共同认知经验与情感的话题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它基于幼儿的原有经验,因此,游戏中教师若能够捕捉到幼儿的共同经验,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交流分享的内容。情境三里的洲洲在游戏中做“斑马线”,这不但是幼儿现实生活中熟悉的内容,而且能和当时班级正在开展的主题“我在马路边”有机连接起来,还能不断强化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然而,游戏中“斑马线”因技术问题遭遇了挑战,最终导致游戏失败。在我看来,此时的“取”不仅能满足幼儿本身的意愿,还能拓展洲洲的相关经验,了解可以运用合适的材料做出美观又牢固的“斑马线”。

角色游戏中有时也会呈现一些个体的知识和经验,情境二中超市收银员凯凯虽然能将生活中听到过的.“24小时都开门”“年中无休”迁移到游戏中,然而,他对这些词语的确切含义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对其他幼儿来说,他们也都是懵懵懂懂的,为此我“舍”去了情境二的交流分享。

角色游戏的交流分享要善于找到能激发幼儿广泛认同和感受的经验,对幼儿暂时没有共同认知经验与情感的话题可以暂时不考虑。

三、“取”幼儿能以共享经验解决问题的内容,“舍”需要时间让幼儿感悟的内容

角色游戏的交流分享能否推进游戏的发展、完善幼儿的认知经验、提高幼儿的能力是衡量一次交流分享的价值所在。角色游戏的交流分享不同于集体教学活动,教师在推进的过程中切忌“一言堂”。如交流分享情境三中洲洲的斑马线时,我就采用了“聚焦问题、交流讨论”的方式和幼儿积极互动:我先和幼儿讨论要不要斑马线,斑马线有什么作用。通过交流讨论帮助幼儿梳理总结经验:确定斑马线是马路上重要的标志之一,它能让行人安全过马路。接着,我又请大家为洲洲想个好办法,让他的“斑马线”不会再坏掉。于是,幼儿给他出了很多主意:用粉笔在地上画,在地上贴白的贴纸,找幼儿园的后勤叔叔帮忙用油漆画一下……幼儿热心地给洲洲出主意,洲洲当场就决定:明天继续想办法,要做不容易被弄坏的“斑马线”,让大家安全过马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交流分享中,那些暂时被“舍”去的话题并非就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内容。人们常说:善于舍弃,主动向后退一步,反而会获得更多的利益,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么,角色游戏的交流分享何尝不是如此?在上述情境中,我运用不同的策略面对我暂时“舍”去的内容:

对于情境二中“24小时都开门”和“年中无休”,我决定“等”。等到有更多的幼儿对时间的概念有所领悟,等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涉及到认识时间的时候。同时,我也决定在这个游戏中增加一个“24小时年中无休”的牌子,以唤起幼儿的经验,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对于情境四中随意付钱的小超市,我将采用“悟”。因为,幼儿目前只是满足于付钱的动作,随着游戏情节的推进,幼儿经验的丰富,他们就会发现这样并不合理。此时,再和幼儿进行交流讨论并辅之以相关的数学习活动,效果会更好。

浅谈家庭教育中的父亲参与意识 篇7

一、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意识现状

对我校国旅校区在校生的统计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在校生共732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占18.36%,对口支援学生家庭占22.54%,单亲家庭占30.87%,非独生子女家庭占12.16%。

从班主任处了解的情况来看,在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中,不少家庭都存在父亲或母亲或双方长期在外地打工现象。还有不少家庭虽然完整,但是存在父母亲之间关系紧张等问题。从调查情况分析来看,中职生家庭关系比较复杂,破裂型结构家庭,缺陷型结构家庭占比例较大,家庭教育环境相对较差。不少父亲在处理子女教育问题上的方法过于简单、粗暴。

二、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意识缺乏的原因分析

1. 教育时间缺乏

当前中职校学生大多来自普通工薪族家庭,父亲为维持生计忙碌奔波,无暇监管孩子。相当多的母亲甚至还认为,父亲只要过问一下孩子就行了,他们不必投入更多精力。父亲也理直气壮地认为:我的任务是挣钱,没有经济基础说什么也没用。目前要改变父母的意识现状难度较大。

2. 父亲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对子女教育的方式陈旧落后,仅停留在满足子女的物质需求上,忽略了对子女综合素养的培养。

3. 对职校缺乏信心

一些父母担心孩子到社会上误入歧途,万般无奈之下才选择了职校。自己的孩子就是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才来到职业学校,因此孩子上课睡觉、不完成作业习以为常,认为教师没有必要小题大做,无需对学生进行处理,更不必烦扰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不予配合。

4. 对子女认可度偏低

由于孩子升学不利,被迫来到中职学校,没有给家长争光,家长面子上难堪,由此产生对子女的失望心理,认定孩子不成器。

5. 自身教子意识淡薄

一些学生家长误认为孩子交给学校,就是学校的事,学生是属于学校的,教育学生只是学校、教师的事情,所有的责任应由学校来负,家长忽视了自己作为监护人的监管职责。

三、如何提高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意识

要提高父亲与家庭教育的意识,就要积极发挥教师的作用,通过教师在学生面前树立起父亲的正面角色形象。由于职校生家庭的多样性,一些家庭原本就缺失“好”父亲的角色,因此,学校教育应弥补父亲角色的缺失。同时,教师因引导学生家长主动分担父亲角色,因为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是不可替代的,而父亲的角色可以由这个家庭的其他成员扮演。

父亲的角色 篇8

大宝4岁,是完全由母亲带大的男孩。因为父亲在外挣钱,与大宝很少见面,更谈不上一起游戏了。大宝妈妈是过于小心的妈妈,3岁之前,妈妈不让大宝上幼儿园,怕他在幼儿园吃不好,受委屈。就是在家里,妈妈也很少让大宝跟邻居小朋友一起玩,怕受欺负,怕不卫生,会传染上什么病。大宝在玩大型玩具的时候,妈妈更是在旁边来回奔跑追着叫:“慢点!危险……”走路的时候,妈妈总是紧紧抓住大宝的手,不敢离开一步。在别人的劝说下,大宝终于在3岁多的时候上了幼儿园。一到幼儿园,离开了形影不离的妈妈,大宝感到焦虑和不安。他吃不好,睡不好,也玩不好,整天想妈妈,终于又被妈妈接回了家。

强强也是一个4岁的男孩。虽然父母工作也很忙,但他们一直配合得很好,共同教育和培养强强。因为工作忙,所以妈妈尽可能地培养强强的自理能力。一有空,爸爸就和强强一起游戏。他常常把强强高高地举起,坐在自己的肩膀上、头上,抱着他一起旋转。有时候,爸爸还带着强强做些摸、爬、滚、打的游戏,强强最崇拜爸爸了。2岁的时候,强强上幼儿园了。爸爸接他回家的时候,总要和强强在户外玩上半小时。遇到双休日,夫妻俩经常带孩子去公园,或爬山,或散步,玩得可开心了。老师们都反映,强强自信心很强,善于观察和动脑筋,所以学东西很快。强强还有一个长处,他特别善于和同伴交往,有时甚至能当小老师组织大家一起游戏,班级里的小朋友都很喜欢他。

两个小男孩的发展为什么会如此不同?

心理解析:因为父亲的影响力不同

在心理咨询中发现,在多数家庭中,母亲更关注孩子,有的家庭几乎是母亲一人在负责教养孩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家里和父亲接触的机会越多,时间越长,孩子的体力和智力就越发达,个性品质就越健全。这是因为,父亲和母亲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往往不同。以游戏为例,母亲习惯以“大人”的身份带孩子在屋内游戏,而父亲则习惯以“大朋友”的身份,和孩子在广阔的天地里一道追逐嬉戏。

孩子本来接触母亲就比较多,加上幼儿园里几乎“清一色”的女教师,可以说孩子长期生活在“女性世界”中。这样,虽然孩子也能从女性身上学到不少优秀品质,成为良好性格的组成部分,但是也容易片面发展,缺少男子气质特征。由此可见,父亲很有必要增加与孩子的交往和沟通,这是孩子进入“男人世界”的主要途径。不仅是男孩需要父亲,女孩也需要父亲。

心理对策:父亲要演好自己的角色

要使孩子身心得到全面良好的发展,需要让他们接受来自父母双方的影响。母爱是伟大的,母亲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是重要的。但是,父亲的影响力更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对小孩子更有其特殊的影响力。

一般孩子到2岁以后,更喜欢和父亲一起玩。因为在和父亲的游戏中,孩子往往有更多的合作和参与机会,他们在游戏中的反应更为积极主动。父亲在游戏中培养了他们独立、自主、坚强、自信、果断等积极的个性品质。这些品质对于今后孩子的学习,生活中的合作、进取、性别确认,社会性的发展,创造性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父亲在教育孩子中的作用是重要的,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请更多的父亲担负起自己的天职,多多跟孩子接触吧!忙可不是失职的理由,你说呢?

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 篇9

蓝山县职业中专 曾东林

通过远程班主任的培训学习和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在班主任工作中,我觉得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首先扮演的角色是学科教学教师,因为现在来说,没有一个学校设有全职班主任的,都必须上课,但这并不仅仅是唯一的角色。学生的生活、学习、同学关系,一切大小事务都需要班主任的关注和操持,班主任的角色也可谓多种多样。

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的第二个角色是蜡烛:用我们微弱的有限的“光”照亮学生的一部分,把自己全部的已存的知识教给学生,完成我们无私奉献的伟大使命。

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的第三个角色是园丁:我们若不能提供学生所需的帮助,就有可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因为“剪枝”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创造力和正义感。

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的四个角色是工程师:我们按照上级做出的一定的“工艺要求、方案和流程操作”,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设计塑造学生、改变学生。

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的第五个角色是一桶水:仅有一桶水就够吗?我们如何“给”呢?在这过程中学生被当作被动的容器,被教师注入知识,而且不知这桶“水”是不是营养丰富、高质量的水。

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的第六个角色就是学校里的“代理家长”,首先,班主任要有一颗爱心,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他们。班主任的角色是母亲,但是要更甚于母亲,对孩子的爱应该比

他的母亲更要理智和理性。学生生病了,要带他到医院去看病。有一次,我班有个学生贫血晕倒在地,我和班上几个同学把她送到医院,等安定好以后才打电话告诉家长。后来家长来到学校非常感激我们,说我们就像小孩的父母亲,而我们觉得没什么的,这是我们的工作,我们每个班主任都会这么去做的,但对家长来说,他们却不这么认为。因此,班主任的角色就像学校里面的家长。其次,众所周知,班主任的工作细琐繁杂,班级工作事无巨细均需一一过问。其实现在的班主任很累,学生的吃喝拉撒都要管。作为学校里的“代理家长”,班主任可能比家长还要累,因为家长一般的只有一两个孩子,多的也只有三、四个,而班主任就像有几十个孩子,你说压力要不要比家长大。

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的第七个角色是班级事务的领导者。班主任的角色是班级教育的领导者。班主任最大的作用就是引导,首先体现在班主任对学生的引导。引导本身的含义就是带领和领导,这就是大家通常意义上的理解,班主任在班级事务中对学生起到的就是引导作用。其次,可以理解为班主任要领导各科任课老师。班主任对家长的角色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学校领导家庭。这也可以理解为,作为一个班主任,应能够领导学生,也能领导学生的家庭,对家长有一个领导的作用,一同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

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的第八个角色是班级内部矛盾中和学生相对立的“敌人”,现代的学生与以往的学生相比较,智力和体格在不断发展,也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也使学生更富有更多 的个性和特点。这里的“敌人”加上了引号,是想说明班主任并非学生真正的敌人。比如,对于班上那些特别调皮的学生、爱上网玩游戏的学生、常与任课教师发生冲突的学生等等,都有必要“整”一下。这个“整”的过程中就像一个敌我矛盾,其实班主任老师和学生之间并不是真正的敌我矛盾,而是人民内部矛盾。一个个矛盾克服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生成长的过程。所以说,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其实也就是班主任与学生、与家长、与自身的矛盾,不断斗争并不断克服的过程。所以,这个“敌人”加上引号之后就能概括出班主任角色的特征,班主任作为“敌人”,实际上就是一个解决综合矛盾的结合体。

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的第九个角色是学生们的“带头大哥”,“带头大哥”的说法含义是“带头与大哥”。“带头”这个角色首先强调的是班主任老师要有一种引领学生的作用。学生与你在一起,不是看你说了什么,而是看你做了什么。你在专业发展上争第一,班级里孩子也会比成绩。你为人友善,笑面困难,学生也会待人有礼,遇难不退。“大哥”的意思是班主任应保持比较年轻的心态。学生乐意跟着班主任“大哥”,大哥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做;大哥做失败了,学生也会分析大哥做失败的原因。这样班主任和学生的沟通和引导就比较简单了。在教育中,班主任有更深层的责任,就是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因为这个“大哥”和孩子们年纪比较接近,没有代沟,成为他们真正的兄长。

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的第十个角色是德才兼备的“蜘蛛侠”,美国有一部很有名的电影,叫做《蜘蛛侠》。之所以将班主任比作“蜘蛛侠”,是因为蜘蛛侠首先是一个有侠义心肠,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人,而做一个好的班主任首先应该具有这些本质。其次,蜘蛛侠还具有独特的能力和超群的智慧。他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帮助人类,不仅帮助人类解决困难,还帮助人类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班主任应该具有这些能力和智慧去帮助自己的学生。蜘蛛侠的说法非常形象生动,即班主任首先要有德,然后要有才,德才兼备的同时还得有力量和智慧,这样才能把班级事务做好。

此外,蜘蛛还有一个特殊的意义:织网。班主任的工作应该是“坐在中间,把网织大”。班主任具有对全局的领导作用,要通过网络把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起来,从而把班级和学生管理好。

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的第十一个角色是学校中的“医生”。曾经,人们对班主任的角色存在着种种的不当解读。例如,将班主任比作警察,哪里出了事就赶紧奔向哪里去处理。事实上,亡羊补牢式的形式不利于开展工作,警察式的强制压迫也不能被现在更具个性和权利意识的学生所接受。班主任更应该是一个医生的角色。这个医生不仅是医院里的,仅仅针对出现了明显疾病症状的人。作为班主任,这个“医生”角色的工作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身体上的;第二个是心理上的;第三是学习上的。医者父母心,仁者无敌,有些班主任每天到学校门口站两个小时,保证学生的安全。班主任要确保所有的孩子在学校里过的快乐、健康,这是第一个任务。第二点就是心灵上的

上一篇: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下一篇:军训六年级日记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