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贵州先行论文

2024-07-03

生态文明贵州先行论文(精选7篇)

生态文明贵州先行论文 篇1

2014年6月5日, 国家六部委联合批复《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贵州成为继福建省之后第二个建设实施方案率先获批的省份。两年多来, 贵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强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顶层设计, 从经济产业推进、资源环境保护、生态文明意识、制度法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2015年, 贵州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环境综合质量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 绿色产业加快发展, 生态工程扎实推进, 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 体制机制创新完善, 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彰显, 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

一、强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顶层设计, 引领贵州绿色崛起

贵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建设和推进过程中, 首先抓好顶层设计, 按照中央部署, 结合贵州实际制定和编制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规划 (2013—2020年) 》和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意见中提出, 以工程化、体系化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八大工程”, 构筑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八大体系”。从国土空间开发、绿色产业、资源环境节约保护、科技创新、制度保障、生态文化等方面狠抓落实, 不断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大力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绿色化, 保护和建设好绿色的多彩贵州。

二、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逐步提升, 产业绿色化程度大幅提高

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逐步提升, 为贵州下一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是人均GDP实现赶超进位的历史性突破。2014年全省人均GDP达到26437元, 实现4年翻番, 摆脱了人均GDP长期在全国处于倒数的局面。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2014年全省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别达到78%和62%左右, 比2010年提高4个和3.4个百分点, 与全国的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 城乡居民质量不断提高。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环境生态友好型产业蓬勃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环境生态友好型产业, 以大数据为引领的五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四是农产品中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比例不断提高。贵州坚持把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贵州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平台, 打造农业园区升级版, 积极发展以绿色有机无公害为标准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快增长。

三、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齐头并进

一是生态建设加快推进, 突出抓好绿色贵州建设。大力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林业产业三年倍增计划”, 先后启动贵州省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和省县乡村造林绿化工作, 把森林覆盖率作为市县领导干部的重要考核指标。2015年, 贵州全省林业投入45.1亿元, 营造林面积431万亩, 森林面积1.321亿亩, 森林蓄积量4.13亿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达到50%。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2015年, 水土流失总面积为48791.87平方公里, 占土地总面积的27.71%。二是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加快推进。出台《贵州省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15—2017年) 》, 拟投入300亿元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 在省发改委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处, 制定实施《贵州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贵州省“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施方案》等方案。开展贵阳、遵义两个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建设, 探索节能减排和低碳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对自然湿地和重要人工湿地资源的保护, 湿地保护体系初步建成。三是资源能源节约利用更加高效。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 2014年, 126个重点减排工程项目全部建成, 2015年, 继续深入实施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 建成省级能耗在线监测平台, 万元GDP能耗下降2.8%,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目标范围内。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改善能源利用结构。2015年, 全省利用新能源装机将达到400万千瓦、水电装机2000万千瓦以上, 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将占全省电力装机的50%以上。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试点, 启动一批循环经济项目, 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率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积极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 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建设取得成效。

四、大力推动观念转变, 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

一是连续成功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作为全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 论坛主题不断深入, 议题日益宽泛, 合作更加广泛,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已经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绿色转型、打造能与国际合作的高端平台, 为推动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发挥着积极而独特的作用。二是开展党政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 提高干部推进美丽贵州建设的本领。2016年3月, 贵州省直属机关职工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基地在龙里县龙架山国家森林公园正式挂牌。切实加强机关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的生态文明教育, 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培训, 促进机关党政干部的生态意识、带头引领作用, 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创新能力。三是通过设立贵州生态日, 提高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率。自2017年起每年6月18日设立为贵州生态日。生态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载体, 发动全民的力量, 形成生态文明共享共建的良好氛围, 对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形成生态文明新风尚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

五、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突破

一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政绩效考核问责机制。出台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办法, 把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在党政绩效考核中的占比提高到20%。2014年10月, 对关岭、紫云等十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取消GDP考核。2015年, 出台《贵州省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和《贵州省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 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二是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启动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试点以来, 全省八大流域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原则全面启动各条流域改革, 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实施河长制考核办法。三是完善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市场化机制。全省范围开展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和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实施方案, 以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环境治理市场化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在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环境治理机制方面开展了市场化机制创新工作。四是推进生态文明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生态环境保护息息相关的地方性法规, 初步形成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法制体系。2014年7月《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作为全国第一部生态文明建设省级地方性法规正式实施, 并相继启动《贵州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贵州省水资源保护条例》、《贵州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相关条例。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成立公、检、法、司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专门机构, 法院系统分别在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成立了片区生态保护审判庭, 省公安厅成立生态环境安全保卫总队, 省检察院成立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处, 市、县两级陆续成立相关机构, 全省环境保护司法体系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1]杨彦荣, 李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看贵州“挥毫”[J].当代贵州, 2014, (18) :26~27.

[2]潘建.多彩贵州拒绝污染[N].贵州政协报, 2016-06-23A01.

生态文明贵州先行论文 篇2

黔西县林业局

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五日

毕节试验区黔西县林业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规划

毕节试验区黔西县林业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规划

毕节试验区黔西县林业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1 第一节

规划背景·1 第二节

规划编制依据·2 第三节

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3 第四节

规划范围·4 第五节

规划期限·4 第六节

规划目标·4 第二章

规划布局·5 第一节

基本概况·5 第二节

布局·8 第三节

各区概况、生态区位与生态环境建设方向·8 第三章

主要建设任务·11 第一节

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11 第二节

全面加强林木林地保护,促进生态系统自然恢复·13 第三节

加快推进绿色产业建设,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15 第四节

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18 第五节

广泛提倡绿色低碳消费,营造环境保护社会氛围·18第四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19 第一节

投资估算·19 第二节

效益分析·24 第五章

保障措施·24 第一节

组织保障·25 第二节

政策法律保障·25 第三节

资金保障·26 第四节

技术保障·26 第五节

管理保障·27毕节试验区黔西县林业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规划

第一章 总则

第一节 规划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生态文明,是美丽中国的重要指标。去年下半年,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先后视察毕节试验区,对试验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给试验区广大干部群众巨大鼓励,为试验区下步工作指明了方向。胡锦涛主席要求:从四个方面下大力气,努力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毕节。

作为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的生态建设,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各部门及民主党派对试验区生态发展和环境建设十分关心,在†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中,对生态建设给予战略定位:‚继续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支撑的‘两江’上游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和明确了发展目标:‚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初步扭转,森林覆盖率达到45%‛。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毕节试验区发展,召开了支持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11”13号文件,确立了‚先行先试、封闭运行、风险可控‛的基本原则,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上闯出一条新路子‛明确了特

毕节试验区黔西县林业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规划

7.†贵州省‚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8.†关于加快推进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11”13号文件

9.†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

10.†黔西县„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任务分工方案‡ 11.†黔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2.†黔西县城市总体规划‡ 13.†黔西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4.†黔西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5.†黔西县‚十二五‛林业产业规划‡ 16.†黔西县特色经果林产业发展规划‡

第三节 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3.1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先行区。1.3.2规划原则

坚持先行先试,创新发展。深化改革释放林业生产力,构建屏障提高生态承载力,振兴产业增强发展带动力,扩大开放注入发展新活力,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增强发展驱动力。

坚持科学发展。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将林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

毕节试验区黔西县林业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规划

成效,初步建成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初步形成,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综合治理石漠化4.2万亩,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初步扭转,核桃等特色经果林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林业总产值达15亿元。

第二章 规划布局

第一节 基本概况

2.1.1地理位臵及行政隶属

黔西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北部,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位于东经105°47′16″~106°26′40″,北纬25°45′49″~27°20′57″,县城东距省会贵阳117km,西距毕节市政府所在地115km,东北距遵义市167km。全县国土面积2380.5km2,东西长66.1km,南北宽64.5km。全县29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其中12个镇、13个民族乡、4个街道办事处),362个村(居)民委员会(其中303个村民委员会,45个农村社区村民委员会,14个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2.1.2自然条件 2.1.2.1地形地势

黔西县地处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是发育最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喀斯特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环境容量小,土地承载力低,抗干扰能力弱,受干扰后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速度慢、难度大。地形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群山连绵,起伏不平。全县境内山脉主要是南北走向,属乌蒙山系。境内最高峰在西北部红林乡海拔1679.3m,最低点在东

毕节试验区黔西县林业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规划

型,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有自然植被类型有暖性针叶林、暖性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灌丛、落叶阔叶灌丛、灌草丛等;主要栽培植被类型有旱地作物型、灌草型、针叶林型、阔叶林型、针阔混交林型。

2.1.3社会经济概况

全县总户数23.22万户(其中农业户数20.93户),总人口89.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1.58万人),劳动力48.74万个;人口密度374人/km2(其中农业人口密度343人/km2)。居住着汉、彝、苗、布依、仡佬等18个民族。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GDP)达103.59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为13.5﹕45.1﹕41.4;财政收入22.22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0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6.5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9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9574元、5293元;粮食总产量26.24万吨,油菜籽产量6.22万吨,烤烟产量12.4万担,蔬菜产量16.04万吨,粮经比为52﹕48。2.1.4土地利用概况

据2012年统计,在全县土地总面积中,农业用地132万亩,林业用地面积143.49万亩,牧地面积8.56万亩,水域面积17.7万亩,其它土地55.33万亩。

全县森林覆盖率37.91%,城镇绿化率达到了32.24%,森林面积135.37万亩、森林蓄积246.57万m3。森林资源分布,以东北、西北部较多,西南次之,东南和中部较少。

毕节试验区黔西县林业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区、东北部生态经济建设区‛优化配臵林业生产力布局,明确林业建设各自的主攻方向。2.3.1西南部生态综合治理区概况及发展

加快石漠化综合治理,构筑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体系。该区人口密度大,岩溶地貌发育充分、山高坡陡、河谷深切,是乌江中游地段,石漠化面积大,比重高,森林覆盖率低,同时又是我县能源富集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劣。石漠化问题是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生态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以生态建设为主,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防护林工程等生态建设工程,扎实提高造林质量,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快扩大森林面积;以六广湖、东风湖、索丰湖、支嘎阿噜湖等湿地综合治理为重点,保护江河湿地资源,增强湿地生态功能。

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是:大力培育以核桃为主导产业的特色经济林;依托生态建设和库区综合治理工程,大力发展以花卉候鸟观赏和避暑休闲为主要产品的生态旅游。2.3.2中部生态环境保护区概况及发展

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增加森林资源数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该区域工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大,城镇人口多,森林资源相对富集,但生态环境负荷重。

生态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全面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进一步扩大森林面积,着力推进城郊和道路绿化。以县城

毕节试验区黔西县林业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规划

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是:大力发展木材精深加工,着力推进经果林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工业原料林。

第三章 主要建设任务

第一节 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以重点生态工程为带动,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治理石漠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重点湿地。构筑以生态良好的乌蒙山片区黔西区域:凹水河、六冲河、鸭池河、六广河等水系为框架,以生态保护区、森林公园、重要湿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支撑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3.1.1生态工程项目建设

续建和争取新开一批生态工程项目,统筹兼顾、合理布局营造林工程项目,全面提升工程项目的建设水平。3.1.1.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通过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完成3.59万亩公益林建设,其中:人工造林0.87万亩,封山育林2.72万亩。工程范围包括我县乌江流域的29个乡镇(办事处)。重点布局在河流源头、河流沿岸、山塘库区周边、通道沿线及城镇周围的荒山荒地、灌木林地和疏林地。3.1.1.2退耕还林工程

争取国家安排退耕地造林4万亩(经果林),荒山造林2万亩(人工造林1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工程范围包括全县25个乡镇。优先安排在陡坡耕种突出、水土流失严重、扶贫任务艰巨的地区。认真实施好国家批复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工程规划建设任务。

1毕节试验区黔西县林业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规划

卫生伐。

3.1.2.2低效林改造

主要通过中德财政合作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财政专项补助等完成2万亩低效林改造任务。范围在县中部地区。按照优地优用、高效利用林地资源的原则,优先选择立地条件好、交通方便、林地生产力未能充分发挥的林分,采取树种、品种更替等措施,调整林龄、林种、树种结构,优化配臵,提高林地产出。

第二节 全面加强林木林地保护,促进生态系统自然恢复

3.2.1资源林政管理

加强林地管理,严格执行林地保护与利用规划、‚十二五‛征占林地定额和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地的审核审批制度,严格执行重大案件报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木材运输管理和木材流通秩序监管,理顺管理体制和经费渠道,加强队伍和能力建设。确保全县乡镇林业站均有独立业务用房(需建2800m2办公房)、机动交通工具和必要的办公、通讯等工作设备。加强县木材检查站基础设施(独立业务用房344m2)和设备(交通工具、通讯及其它)的标准化建设。

2013~2015年全县征占用林地总量控制在0.288万亩, 全县森林年采伐限额控制在3.47万km3内, 年均完成森林资源管护62.88万亩;2015年前对全县古树名木进行全面调查、登记、拍照、建档、挂牌,进一步加强保护管理措施,落实管养责任,完善保护设施,制定保护制度,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创造一个古树、名木健康、安全的生存环境。

3毕节试验区黔西县林业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规划

管护2至3万亩林地,计划争取增加政法专项编制至20名,增设一个森林派出所。落实独立办公用房,完成‚金盾工程‛公安信息网络二级网站建设,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改善森林公安交通、通讯和警用装备,逐步实现交通现代化、通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坚持政治建警、依法治警、科技强警,强化民警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依法办案能力和水平。提高森林公安的整体素质和快速应变能力,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把森林公安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崭新水平。

第三节 加快推进绿色产业建设,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3.3.1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林下种植业、养殖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其发展前景十分诱人,随着农产品产业链的延续和新用途的广泛开发,未来农产品比较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发展林下经济,带领林农致富,充分发挥全县现有的林地资源优势,体现林地经济发展的亮点和优势,有利于林地经济向规模化、节约化方向经营和产业化方向发展。经过调查,到2015年,规划在水、电、路等条件较好的中东部乡镇(办亊处)的林地范围内建设3万亩林下种植基地、1万亩林下养殖基地。其中:

林药(选择适宜的黄芩、半夏、百合、地黄、天南星、桔梗、柴胡、芍药、黄连、金银花等)1万亩;

林菜(选择适宜的食用菌、蕨类、大蒜、洋葱、黄姜等)1.5万亩;

林草(选择适宜的紫花苜蓿、黑麦草、三叶草、苏丹草等)0.5万亩;

5毕节试验区黔西县林业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规划

抓住我县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机遇,利用好省、市、县党政制定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资源配臵,引导企业聚集,按照利用方向高值化、原料基地化、‚三废‛达标化、能耗递减化、加工精深化、市场扩大化的要求,大力发展林产加工业。3.3.3.1木材加工

调整和优化木材加工业结构,鼓励优质企业扩大企业规模,大力发展以人工速生材、小径材、低质材为原料的人造板品种,提高终端产品的比重。建立健全木质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促进品牌的形成和发展。到2015年,年产量达到:人造板0.5万m3,其中:刨花板0.4万m3、装饰装修材料0.1万m3;年产锯材2万m3;年产木质门窗1万套;年家具生产消耗基材0.3万m3。3.3.3.2林产食品加工

支持和引导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品质,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针对不同人群的消费水平,开发相应的产品。鼓励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鼓励扩大资源利用空间,延长产业链。以发展果品、饮料加工为重点,开创我县林产食品加工业的新局面。重点扶持设备较为先进、生产能力较大、产品质量较好的果品、饮料加工企业。规划到2015年,黔西县绿原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刺梨饮料配套生产线扩建项目,实现年产值2亿元、税利0.92亿元;黔西县御庄生态绿色产业有限公司新建年产1万吨石榴饮料、年产0.4万吨葡萄酒生产线项目,实现年产值10亿元、税利4.6亿

7毕节试验区黔西县林业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规划

加强建筑围护结构改造、集中空调系统节能改造、建筑生活热水节能改造,积极开展政府办公建筑节能改造,提高建筑使用寿命。广泛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公共建筑物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建立城市节能信息监测系统。

全面树立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倡导产品供给、市场流通、最终消费全程低碳,推行节能标识制度,健全低碳市场服务网络体系,推动形成低碳消费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在低碳消费中的引领作用,着力建设节约型低碳政府,实行政府机关采购绿色产品和节能产品制度,全面推进政府电子化办公。培育低碳服务模式和消费方式,鼓励使用节能产品,严格控制过度包装。在中央补贴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地方补贴加大推广节能产品的力度。

有关部门深入到各社区和学校,广泛开展‚低碳城市、绿色生活‛系列实践活动,在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内开展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低碳环保宣传活动,动员社区居民积极支持、参与垃圾分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低碳减排的社会风尚,为建设生态城市营造良好的气氛。

第四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第一节 投资估算

4.1.1投资估算

2013~2015年林业生态先行建设规划10个大项29个子项,包含营林规模54.78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6.196万亩(防护林5.87万亩,经果林30.326万亩),封山育林8.59万亩,森林抚育8万亩,9毕节试验区黔西县林业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规划

成造林1.326万亩,封育2.87万亩,需投资1226.1万元(中央资金765.45万元,省级资金229.64万元,地方投资98.42万元,农户自筹132.6万元);

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造林按500元/亩计,封育按150元/亩计,完成防护林设造林3万亩,封育3万亩,需投资1950万元(中央资金1365万元,省级资金409.5万元,地方投资175.5万元);

经果林等造林项目:造林按600元/亩计,完成造林25万亩,需投资15000万元(中央资金8750万元,省级资金2625万元,地方投资1125万元,农户自筹2500万元)。4.1.1.2森林经营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需投资2600万元(中央资金1820万元,省级资金546万元,地方投资234万元)。各工程概算如下:

森林抚育:按200元/亩计,完成造林8万亩,需投资1600万元(中央资金1120万元,省级资金336万元,地方投资114万元;

低效林改造:按500元/亩计,完成造林2万亩,需投资1000万元(中央资金700万元,省级资金210万元,地方投资90万元。4.1.1.3森林资源管护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按85.3元/亩计,完成管护累计188.64万亩,需投资16943.09万元(中央资金11860.37万元,省级资金3557.9万元,地方投资1524.82万元。

4.1.1.4有害生物防治投资估算

按5元/亩计,完成防治累计15万亩,需投资75万元(中央资金

1毕节试验区黔西县林业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规划

4.1.1.7林产加工建设投资估算

需投资9470万元(信贷资金4970万元,业主资金4500万元)。各工程概算如下:

木材加工:完成4家企业新建、扩建,需投资1500万元(信贷资金800万元,业主资金700万元);

林产食品加工:完成2家企业新建、扩建,需投资7970万元(信贷资金4170万元,业主资金3800万元)。4.1.1.8支撑体系建设投资估算

需投资5492万元(中央资金3844.4万元,省级资金1153.32万元,地方投资494.28万元)。各工程概算如下:

资源林政管理:完成体系建没,需投资852.1万元(中央资金596.47万元,省级资金178.94万元,地方投资76.69万元);

防治检疫管理:完成体系建没,需投资138万元(中央资金96.6万元,省级资金28.98万元,地方投资12.42万元);

森林防火管理:完成体系建没,需投资1768.2万元(中央资金1237.4万元,省级资金371.32万元,地方投资159.14万元);

森林公安:完成体系建没,需投资1427.7万元(中央资金999.39万元,省级资金299.82万元,地方投资128.49万元);

林业服务:完成体系建没,需投资1306万元(中央资金914.2万元,省级资金274.26万元,地方投资117.54万元)。4.1.2.资金筹措

上述项目总投资112523.33万元,申请林业生态建设工程资金投

3毕节试验区黔西县林业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规划

设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坚持自身努力和国家支持相结合,加强区域合作交流,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第一节 组织保障

成立黔西县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作为县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负责全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承担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指导工作。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办事处),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实行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绩效一票否决制。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考核、中期评估和终期考评机制。

第二节 政策法律保障

抓好省委、省政府对试验区各项支持政策的落实。结合工作实践,发挥好省委赋予试验区‚超前探索、先行试验、封闭运行、大胆创新‛的功能,按照省委‚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要有利于试验区发展‛的精神,在政策的用足用好、用活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对促进体制机制创新的支持作用,加快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实现历史性跨越的进程。

严格追究生态环境侵权者的法律责任,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加强生态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执法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严厉查处违反生态文明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有关规定的行为。支持和鼓励市民、律师、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强化法律援助机构对生态环保诉讼受害人的援助责任,不断完善生态环保法律援助网络。加强统计

5毕节试验区黔西县林业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规划

推进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步伐。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涉及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和集成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加快科技人才培育和引进,加大知识产权培育和保护力度,加强科技普及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科技普及工作,努力提高全民科技素质,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第五节 管理保障

严格执行有关生态政策要求,坚持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在财政生态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上,认真执行中央和省的有关规定,严格实行专户管理、项目管理和报账制管理,切实加强资金监管,组织实施好项目,严禁挤占、截留、挪用和贪污。项目实施单位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会计凭证和相关资料单独装订、完善保存,并自觉接受监察、审计、财政、扶贫等有关部门的监替、审计和检查,做到‚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纪检、监察及信访等机构,应加强各类扶贫资金的监管。

毕节试验区黔西县林业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规划

生态文明贵州先行论文 篇3

一是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65.95%,保持全国第一。12条主要水系水域功能达标率和I—Ⅲ水质比例分别为97.9%和95.2%,所有设区城市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所有设市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清新福建”已成为福建最具影响力的新名片。

二是节能降耗水平居全国前列。超额完成“十二五”节能进度要求,2012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至0.607吨标准煤/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海洋、土地、矿产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三是“长汀经验”成为全国治理水土流失的典型。福建省长汀县原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之一,经过十几年努力,水土流失治理区植被覆盖率由15%—35%提高到65%—91%。2011年以来,习近平同志两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总结并在全国推广长汀经验。

四是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创建了一批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7.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8平方米。农村人居环境也得到较大改观。

在推进生态省建设过程中,注重把握四个方面:

一是规划先行,抓好总体部署。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同志亲自主持编制《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2020年总体目标及分阶段目标,明确了任务、布局、重点和配套政策。历届省委、省政府认真组织实施《纲要》,围绕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个方面22项指标,进行动态跟踪和评价考核,并将《纲要》贯穿到“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年度计划中,细化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各地结合实际编制实施生态市、县(区)建设规划。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

二是改革创新,激发内在活力。理顺港口岸线开发、自然保护区建设、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管理体制;推行水、土地、海域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施森林生态效益及江河流域生态补偿、水土保持补偿、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保证金、生态保护财力转移支付等制度;合理确定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标准,扩大差别电价政策实施范围,调动有利于生态省建设的积极因素。

三是加强领导,促进有效落实。成立以省长为组长的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解决重大问题;各级设立相应机构,形成上下衔接、分工负责的生态省建设组织管理体系。同时,将生态省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纳入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将领导干部任期内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以及所推动出台的相关政策的生态环境影响纳入审计,做到领导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

四是全民参与,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生态环境项目建设,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实地检查生态省建设,支持各界人士以多种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鼓励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参与各类环保活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形成人人参与、全民行动的生态省建设新局面。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一是积极构建国土空间科学开发先导区,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布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强化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指标约束,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生产空间集聚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二是积极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先行区,加快实现“绿色转型”。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产业,推动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综合运用差别电价、地价等价格杠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建立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积极构建生态优美文明祥和宜居区,让群众享受更多的“绿色福利”。按照习总书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要求,继续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全面增强“市、县、镇、村”的综合承载力和环境竞争力,更好地维护、保障和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把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美好家园奉献给人民群众。

生态文明贵州先行论文 篇4

1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基础

江西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最大的自信来自江西天蓝地绿、山青水秀的良好生态环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江西是全国最绿的省份之一

全省森林覆盖率高达63.1%, 居全国第2位[1]。另外, 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化率43.2%, 绿化覆盖率46.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 m2,在全国位居前列。

2.2 江西是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省份之一

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已经由新世纪之初的全国第8位上升到全国第4位。主要河流及湖泊、水库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80.7%,城市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优良天数占比为70%左右。经北京林业大学专家评估,江西省年森林生态效益为8 233亿元,居全国前列[2]。全省现有森林公园177处,其中国家级46个、省级118个 , 国家森林公园数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1位。这些森林公园,不仅自然风光好,而且负氧离子浓度非常高,犹如一个个天然氧吧。

1.3江西是全国湿地最重要的省份之一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碳储存等重要生态功能。江西因其完整而相对独立的水陆相生、山水相依的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发育良好全省湿地面积91.01万hm2。已建湿地公园77处,其中国家级23处、省级54处。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是我国第一批列入联合国《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6个湿地之一,亚洲最大湿地;鄱阳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水质长年保持在Ⅲ类以上, 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仍然保持着“一湖清水”的淡水湖。以鄱阳湖珍稀水禽为主的江西湿地生物多样性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每年到鄱阳湖越冬的候鸟数量多达60~70万只, 被誉为世界著名的珍禽乐园、侯鸟王国、白鹤天堂。

1.4江西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江西良好的生态环境, 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全省现有林业自然保护区237处,位居全国第2位,其中国家级14个、省级31个。生物资源种类在全国位于前列, 全省已知的野生高等植物有5 117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有9种, Ⅱ级保护有46种。江西野生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和Ⅱ级保护动物分别占全国总数的22.4%和50%,常年分布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有金钱豹、梅花鹿、黄腹角雉、中华秋沙鸭、黄喉噪鹛等。

以上几点是江西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省的物质基础。在2014版《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2]中,江西生态文明指数已经进入前10,排名第6,表明江西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具有很好的条件。

2保护好、发展好江西青山绿水林业任重道远

强卫书记在江西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上分析省情时指出,江西正处在加速发展的爬坡期、全面小康的攻坚期、生态建设的提升期;并强调,如果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采取更为有力有效的措施,我们所引以自豪的生态优势和绿色品牌, 就可能最终丧失。对照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要求,以及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江西林业建设存在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森林质量较低

一直以来,由于林业的粗放经营,使得江西的森林结构不合理、森林生态系统功能降低,形成了不少低产低效林。目前,江西森林平均蓄积只有3.45 m3/667m2, 列全国第21位 , 仅相当于全国的57% 、世界的44%,“远看青山在, 近看无用材”、“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现在的单位面积蓄积水平是建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规模营造的速生丰产林的基础上,或者说,现在砍伐的木材大多是那个时候造的林。如果砍掉了这批林子,森林质量还会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林改后,林农得到了实惠,可能造经济林的积极性较高, 但采伐后造用材林的积极性不高,实际上“拔大毛”式的采伐相当普遍。由于林业经营的适度规模化特点,如果在营造林的经营机制上没有创新,只砍不造,森林质量也会大幅下降。

2.2林业科技水平不高

近年来, 江西的林业科技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周边省份相比,与新时期林业发展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体现在林业科技创新不足,一些直接关系到林业持续发展的瓶颈技术突破不大,特别是林业良种壮苗等基础性研究相对滞后;林业科技推广不够,群众在林业生产中主动应用科技的积极性不高,实用技术较少;科技投入不足,尤其是省级财政投入非常少。

2.3 林业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尽管江西是林业大省,但并不是林业强省,虽然有很多林地、好的水热条件,有毛竹、油茶、湿地松等丰富的资源,而且还有相对沿海地区更加廉价的劳动力,但是,江西省这种“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仍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林业产业还有待于做大做强做优。目前,江西还没有一家涉林的上市公司。2014年全省林业产值只有2 486亿元,从原来列全国第7位逐年下滑到第11位。

2.4 林地保护压力大

林地是林业发展的命根子,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对林地的需求越来越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不严格林地保护,做到节约用地、集约用地, 那么江西森林覆盖率达到64%的目标就会落空,青山绿水就难保住。

3 林业要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林业部门肩负着新的使命,必须主动作为,在自然生态修复、自然生态保护和发展绿色富民产业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3.1 加快推进自然生态修复

3.1.1实施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力争到2020年,江西全省改造低产低效林66.7万hm2,中幼林抚育面积达到200万hm2。重点在针叶稀疏纯林中补植乡土阔叶树,调整林分结构,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在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过程中,关键要改革采伐管理制度。一方面要以落实林农和林业经营者林木处置权、放活经营权为目标,精简采伐管理和审批环节,强化服务,充分调动林业经营者积极性,把“要我造”变成“我愿造、我要造”;另一方面要改变采伐方式,松杉同龄纯林实行小面积皆伐,天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实行近自然经营,严格执行择伐方式,控制择伐间隔年限择伐强度。防止“拔大毛”式采伐,采伐指标与造林挂钩,伐后及时更新,做到要采就要造。

3.1.2实施好速生丰产林工程。依托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珠江防护林、血防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以最少的林地解决用材问题,让天然林,特别是常绿阔叶林休养生息,发挥生态效益。发展速生丰产林, 最重要的是在造林管理中,要有良种壮苗、高标准整地、适时抚育间伐等培育速生丰产林的管理意识、管理方式和管理要求。

3.1.3创新造林机制。鼓励林地流转 ,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鼓励和发展林业合作社造林、公司+农户造林,切实落实造林经营主体。

3.2 全面加强自然生态保护

3.2.1划定生态红线。合理划定江西林地和森林、湿地、物种保护生态红线,并制定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将生态红线管理纳入党委和政府任期目标考核。

3.2.2加快“一区两园”建设。加大建设支持力度 ,提高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保护和建设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升格为国家级。努力实现“一区两园”升格国家级年均1个以上,省级年均2个以上,使江西省“一区两园”数量继续居全国前列,更好地维护江西省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及生物多样性。

3.2.3加强林地和湿地保护。要加强对林地、湿地等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监管力度,深入开展打击非法侵占林地、湿地等专项整治行动,切实规范林地、湿地管理,遏制非法侵占林地、湿地现象发生。

3.2.4创新保护机制。要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实行森林、湿地生态补偿,逐步提高补偿标准。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大力推动县级政府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的落实。要大幅度提高森林植被恢复费的征收标准大幅度提高环境违法成本,用经济手段遏制侵占林地的行为。

3.3 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

江西是一个典型的集体林区 ,2/3的土地是 山地,2/3的县属重点林区县,要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山区,因此,林业承载了山区老百姓更多的希望。发展林业绿色富民产业,促进山区林农增收致富,是江西省林业部门责无旁贷的责任。

发展林业绿色富民产业, 在现阶段强调绿色发展、强调生态优先的大背景下,关键是要实现由木材生产为主向非木质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转变,除大力发展油茶、毛竹、苗木花卉等具有江西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外, 林下经济是江西未来林业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林下经济具有发展模式多、就业容量大、从业门槛低的显著优势[3],是林改分山到户后农民发展经济的首要选择,是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路子。江西林地资源丰富, 自然条件优越,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巨大的潜力,前景非常广阔。一根草、一棵树都可能成为一个大产业。

发展林业绿色富民产业, 也要创新政策扶持机制。1)要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国家、省财政应设立专项资金,突出资金安排重点,集中资金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要大力开展林权抵押贷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3)要开展政策性林业保险,降低林农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江西省人民政府网站.省情简介[EB/OL].http://www.jiangxi.gov.cn/lsq/jxgk/sqjj/201408/t20140820_1056656.html.2011-05-12.

[2]严耕.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生态文明贵州先行论文 篇5

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生态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基础。××区作为**工业重镇**市的主城区所在地,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一直领跑各县(市、区)。2014年,全区工业化率达到50.19%,城镇化率达到54.53%,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66和13.17个百分点。在加快发展的征途中,我们既经历了高速增长黄金期的辉煌,也深切感受到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生态压力。2009年,××区被列为**湖生态经济区重点建设的38个县(市、区)之一。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及时确立了绿色崛起的战略方针,制定了《××区对接<**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方案》,正式拉开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帷幕。经过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年大发展,××区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得到明显加快,生态环境容量得到明显提升。连年荣获国家园林城市、江西省首届园林城市、江西省文明城市、江西省耕地保护先进县(区)、2012年中国六大绿色城市之

一、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全国首批8个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之

一、全国首个合同环境服务试点市、首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等一系列生态名片。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生态立区的基本方针,实现了城市规划与生态理念的有机结合,生态创建与多城同创的和谐统一。××区十分重视多规合一、多城同创,把制定完善生态区规划与制定完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起来,与对接落实《**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结合起来,把创建生态××与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多城同创有机衔接起来,科学编制了《××区生态区建设规划》这一生态创建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生态区发展战略和规划目标,确定了生态功能区划,提出了相应的重点建设工程及其保障措施,并十分注重一规与多规、一创与多创的有机统一,使整个创建工作做到相互策应、相互促进、主题突出、纲举目张,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规划基础。

生态文明贵州先行论文 篇6

关键词: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法治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最成熟最定型的制度形式,在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必须重视法治。而江西作为全国首批生态先行示范区的省份,需从法治保障问题入手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积累宝贵经验,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样板。

一、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法治保障的现实意义

要建设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需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途径,充分发挥法治保障的作用,对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并把生态文明建设首次写进“十三五”规划的任务目标,为绿色发展勾勒出完美“画卷”。为贯彻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在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的关键之际,要充分发挥法治保障机制的作用,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构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江西样板”的基本体系。

2.是助推绿色崛起的内在动力

国务院批复我省全境列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江西绿色崛起迎来了宝贵的历史机遇。由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当前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优势压力较大,矿山开采带来的环境污染治理压力较大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的解决恰恰离不开法治保障机制的运转。因此,在我省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同时,要依靠法治来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把我省打造为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先行区。

二、当前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法治保障困境

1.江西特色的地方环境保护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全省人大常委会出台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共50多件,这些法规将环境资源各大要素进行分割,呈碎片化管理,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如在生态补偿方面的规定还比较零散,至今未形成统一、 完整、成熟的综合性生态补偿法规,无法满足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要求。如《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仅是政府规范性文件,只能作为编制各级各类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重要参考依据,缺乏法律的刚性约束力。

2.地方环保执法、司法缺位

由于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中的证据标准与刑事诉讼法的证据规定不完全统一,部分环境执法人员固定证据的意识和提取证据的能力都有待提高,导致证据衔接问题在工作实践中较为突出。加之,有些市县区行政执法人员素质较低,执法不规范、不严格,造成了严重的“以罚代刑”问题,从而偏离了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法治轨道。

三、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法治保障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贵在先行先试,须构建完善的法治保障机制,才能为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扫除障碍,突破瓶颈,从而能持续健康发展。

1.牢固树立生态法治理念

一是加强我省各级领导干部生态法治理念教育。要充分发挥全省各级党校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法治教育的引领作用,丰富生态法治教学内容,尤其要着重把新环保法和本省具有地方特色的环保法规纳入到主体班次的干部培训教学计划中,使我省各级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以生态文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人民群众环境权益纠纷;二是强化我省普通市民生态法治理念培养。构建全省青少年生态文明法治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从初等教育至高等教育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知识普及和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教育,从而可以打造一支既懂得环保知识又知晓相关法律法规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主力军;三是大力支持地方企业生态法治理念宣传。各级地方政府要从政策上大力支持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对生态法治理念上的认同,鼓励创建绿色环保品牌,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

2.健全完善江西特色地方生态法規体系

首先,创新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地方立法方式。我省地方立法应当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权利和义务,为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以及重大决策提供具体的实质性规定和可操作的程序性规定;其次,丰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地方立法内容。通过立法明确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和原则、战略目标和基本制度;明确我省生态红线,内容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和建设、保护和治理、保障措施、 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监督机制、法律责任等,力图通过设计符合我省实际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法治的力量引领和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3.强化环境保护执法体制和监督机制

首先,要加大惩治力度。依照新环保法及相关的地方法规配套办法,对严重破坏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行为,采取严厉的惩治措施,对违法企业坚信“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状况,加大处罚额度,提高违法成本。其次,要强化监管力度。一是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环保监管部门的财政投入,建设和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执法队伍,提供较为先进的专业检测设备,为增强全省各地环保监管能力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二是构建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政绩考核体系。确立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成果绩效考核指标,明确各级环保监管部门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地位,从而更好地发挥监管职责。

4.夯实公平正义的司法环境

一是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联席会议制度。建议由有关司法机关作牵头单位,公安、环保、食药、卫生、质监等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同时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工作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对其运行的监督与引导。二是拓展检察机关在环境生态保护中的职能。检察机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还可以设立专门的生态保护检察机关,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同时做好危害生态文明建设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对不公正的环境侵权诉讼判决提起抗诉。

参考文献:

[1]谢章泸,蔡琳璐.关于加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立法的思考.时代主人,2015(11)

[2]穆华桂.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路径思考.湘潮,2014(8)

作者简介:

生态文明贵州先行论文 篇7

6月10日,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召开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会住房城乡建设行业推进会, 会议传达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会精神, 并安排部署全省住房城乡建设行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受厅党组书记、厅长张鹏委托, 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宋丽丽作会议主题讲话。

宋丽丽指出, 生态文明的城乡建设, 是传统建设模式上的一种创新, 是在城乡建设技术手段多样化、自然环境变得脆弱背景下理性反思的结果, 是更高层次的城乡建设模式, 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约束条件下, 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撑的一种新型城乡建设模式。贵州省城乡建设生态建设目标就是围绕新型城镇化蓝图和愿景, 努力实现“山水城市、绿色小镇、美丽乡村、和谐社区”多彩贵州格局。

宋丽丽强调, 要切实在城乡规划中践行生态文明。积极开展创新规划编制模式, 树立精细规划理念, 实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积极打造山水田园城市, 促进文化保护与传承。要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中践行生态文明。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城镇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中, 搞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拓宽融资渠道促进项目建设。要在村镇建设中践行生态文明。稳步推进村镇建设绿色发展,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村镇风貌整治, 提高村镇人居环境, 建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长效机制。要在“两个100”工程建设中践行生态文明。100个示范小城镇要坚持规划先行, 创建绿色小城镇, 发展绿色可持续产业, 实施城镇风貌建设工程, 完善城镇功能设施, 加强城镇综合治理。要在城镇绿化中践行生态文明。确保“规划见绿”, 鼓励建成区“见缝插绿”, 大力推进城镇山体公园等节约型园林建设, 制定相关管理法规及制度,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以创建为抓手, 推进建设速度。 (来源: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

上一篇:急性非ST段抬高型下一篇:信息电子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