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2024-09-16

学校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精选9篇)

学校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1

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校园绿化水平,现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开展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活动,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优化育人环境、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环境优美、生态优化、质量提升、关系融洽、服务高效、文明和谐”为目标,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努力打造绿色、生态、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教育内涵与质量提升。

二、目标任务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我校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倡导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广大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在我校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力争三年内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明显优化,校园文化特色逐步彰显,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教育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师生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常识纳入我校地方性课程,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师生树立良好的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帮助学生获得人

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生态文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做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者、促进者,争当环保小卫士,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师生社会公德意识。

教育学生遵守《中小学生守则》,遵守社会公德,遵守交通规则,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倡导环保生活方式,自觉爱绿植绿护绿,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降低污染,节约能源。组织成立爱护花草、文明礼仪、卫生督查等活动小组,结合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日等环保日,开展“与环保同行”、“建言环境保护,献策节能减排”等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参与各类环境保护主题实践活动。

(三)加快学校改造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于学校建设,加强绿色生态校园建设工程,通过绿地、树林、雕塑等有机连接,彰显“校在林中,林在校中,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特色。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学校绿化覆盖率年内达到50%,绿地率达到36%。拓展校园文化内涵,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活跃学校文化生活,实现文化育人。

(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强化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深入实施学生成长“五个一工程”、“亲子共成长”工程,关注“八类”特殊群体学生成长。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内涵、教育质量

和育人效益。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建立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校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校办学行为指导监控体系,用完善的机制引领素质教育实施。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民主和谐的现代学校人际关系。深入实施教师培养培训工程,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积极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依法施教,完善学校法人制度,促进学校建立健全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完善教代会制度,密切干群、师生关系,营造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荣辱与共、共处共融的人际氛围。

(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育人水平。

用文化的思维谋划学校的发展,着力构建以开放、民主、和谐、进取为精神内核的现代学校文化,努力提升办学品位。大力加强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班校报等文化阵地和艺术节等文化载体建设,继续抓好校园绿化、美化、知识化,推动文化兴校、文化育人战略实施。

(七)推进平安学校建设,增强学校安全发展能力。

健全学校安全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深入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和应急演练,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广泛开展平安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加强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营造学校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八)加强行业作风建设,树立学校良好的品牌与形象。大力倡导“敢为人先、知难而进、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教育精神,倡树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好学乐学、真抓实干、务实高效、廉洁从教的风气,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严格学校收费管理,杜绝乱收费现象发生。加强校风、学风、教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学校发展氛围。

三、组织领导

建设生态文明学校,是全新的理念,是宏伟的目标,是长期的工作任务,我校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务求实效。

(一)齐抓共管,全员参与。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上下一致,齐心协力。我校召集老师、学生开好动员会,组织学习相关文件,了学习其他学校好的方案、方法,开阔眼界,提高品位。同时,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积极性,形成人人参与、自觉参与、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二)营造氛围,强力推进。

要加大宣传力度,对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教师、学生,大力宣传,隆重表彰;对措施不力、工作进展缓慢、工作成效不明显的要曝光约谈,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推动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方案

2015.9--2016.1 赵华杰

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方案

2015.9--2016.1 张英红

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方案

2016.3--2016.7 张英红

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方案

2016.3--2016.7 赵华杰

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方案

2016.9-----赵华杰

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方案

2016.9-----张英红

学校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2

一、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全新的期望

社会的变革呼唤着人的主体精神、诚信品德与法律意识;呼唤着国际观念、合作与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呼唤着人的宽容精神、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及其精神生命的丰富性。所有这一切,都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全新的期望,这也正是当下孕育全新学校文化生态的基本土壤与内在需求。

营造积极和谐的学校文化生态的最根本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继而推动社会的进步。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的大潮冲击着我国传统教育的保垒,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以考试为评价方式的深刻反差,在学校、教师、学生的身上交织着,导致极为矛盾的教育心态和教学行为。学生渴望更主动地学习,期望探究的意识日益萌发,但更强烈地体现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是依赖评价和等待评价;教师期望有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但仍更多地以知识传授者的身份出现在讲台上;教师希望发挥自己的个性,形成教学特色,但又摆脱不了对教材、教参甚至习题集的依赖;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在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但仍迫于社会评价的压力,更多地关注高考的成绩。这些反差和矛盾,都给当下的教育带来了两难取向。

解决这种两难取向的唯一出路在于以学校文化生态建设为抓手,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师发展为保障,走学校内涵发展的道路。面对多元发展的社会经济,我们实际能做的就是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推动他们以全新的理念能动地创造新世纪。

二、学校文化生态: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发展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充分释放教师和学生的最大潜能,使他们能主动追求和实现个人对未来社会的价值。所以,只有着眼于人(教师、学生)的发展,构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的文化生态,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关于学生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学生的发展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必要的因素:完整的(而不是缺陷的)人格、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强烈的合作交流意识和终身的学习能力。真正的自主学习,不仅仅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等有关,还有赖于课程的设置、社会评价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宽容程度。在现有的课程设置、社会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把握,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向。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探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自主学习程度的提高;教学中过多的传授和包办,则有可能扼杀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说,在传授和继承的教学环境下,不可能有发展性自主学习的行为外显;创造性自主学习的行为特征,也只有在创造性学习的环境中显示出来。

2. 关于教师发展。

对一所学校而言,教师的发展不仅仅关系教育质量,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学校的内涵建设水平和教师的生命质量。正因为教师职业所面对的是一个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充满爱、研究和创造,才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教师也才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教师的工作又是平凡的,教师除了职业和生活的基本需求外,更多的是对成功、自我实现和生命质量的追求。只有当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出生命光亮的时候,基于对生命价值深深的感悟,才能让教师把自己的职业当作事业来追求,把教学当作艺术来孜孜以求,这才是学校内涵发展所取之不尽的巨大动力。

3. 关于学校发展。

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必须依存于社会的发展,又要超前于社会,进而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学校发展的因素至少包括:品牌(学校文化的积淀)、效率和对社会的贡献率。而这些因素往往是基于学校的教学质量(对学生阶段发展程度的评价)、教学特色(对教师发展程度的评价)来评价的。可以这样说,学校必须依靠教师的发展而发展,而教师则依靠学校的发展所提供的平台来施展才华,在推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在学校这个开放的子系统中,只有从长计议建设学校教育文化生态,才能有学生、教师、学校持续、有效、和谐发展的可能。

三、学校文化生态:关注教育活动和参与者的生命价值

学校文化不仅仅是一所学校以往历史的积淀,更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它是在多维变化的过程中,通过辩证批判的取舍,经过提炼和升华,形成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学校精神,它能促进整个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等的变革,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是学校所具有的独特财富和资源。

1. 让每节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理想的课堂文化生态应该是通过师生的互动努力和不断提炼,以课堂为主要空间,以互动实践为主要形式,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民主、开放的文化生态,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人生经历中一段具有生命意义的交往过程,以唤醒学生主体参与的内驱力为指向,从而使其形成学习人格,让课堂教学突破课堂时空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

2. 让教师教学工作每天充满爱、挑战和创造。

一个教师如果终身从教,那么他(她)的人生旅程是由一天天日常的教育职业生活连接起来的。如果教师对日常职业生活感到痛苦,那么其人生显然是暗淡无光的。让教学过程充满工作的美丽,让教师的每一天都充满着爱、挑战与创造,使教师从中获得自我成长、内在尊严和职业生命的欢乐,既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源动力,又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和内涵所在。因为教师面对的不是一个服务对象,而是充满着差异性的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学生,每个学生的情绪、注意力、精神状态、生理状态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所以要使全班每个学生在单位时间里同时都能得到最适当的进步发展和充满学业生活的欢乐,是一个太需要研究、太需要智慧去解决的难题了。

教师职业行为的本质特征是爱、研究和创造,而不是自我重复。还教师职业本质特征,使教师工作充满职业的美,是学校应该具备的基本功能。只有实现了这个功能,才会有学校教育社会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的高质量。假如把学校看成是一个巨大的电磁场,那么教师和学校之间就像是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如果一方不发展就会制约另一方的发展,最终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3. 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学校教育应关注学生在校的生存状态,提高其在校生活的生命质量,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使班级、学校真正成为学生自由而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关注学生在校生活现时价值作为学校教育基本功能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是:只有在校生活的高质量,才会有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学生作为一种人的自然存在,从降生之日起,就拥有作为一个人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这就决定了师生关系最基本的层面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其次才是建立在这种关系之上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仅获得了爱,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懂得了爱是真诚的、无私的、互动的,是需要真诚付出的;让学生更多地实践爱,增长享受爱、学会爱他人的能力,这是学校教育应有的价值取向。

如果说让学生得到尊重、得到关爱是学校需要营造的基本教育生态,那么,满足学生生命涌动的需要则是在另一种境界上推动学生生活的高质量。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师生共同的创生过程。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作另类的回答;学生智慧的激活,也会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能在更高层次上积极思维,从而在师生、生生间积极的思维互动中,不断闪耀出智慧光芒和个性色彩的绚丽。自主、创造和潜能的释放是满足学生生命涌动的基本音符;心灵的自由驰骋、智慧灵光的不断闪现和生命色彩的斑斓是学生生命灿烂的共同旋律。

人类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推进剂,学习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学校只有在为教师释放潜能、学生自主选择提供帮助的时候才能凸显自身的价值。所以,建设学校教育生态,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是提升当下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

参考文献

学校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3

【关键词】 生态德育 学校 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5-001-01

0

生态道德教育,包括生态道德意识教育、生态道德规范教育和生态道德素质教育等几个方面。开展生态德育,就是要引导受教育者为了实现人类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意识和思想觉悟以及相应的生态文明习惯。在学校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以及生物学与生态学的相关性,重视和渗透生态德育,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态学观,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一、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中的生态德育因子,教化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生态德育以生物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我在准备生物教材和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着力于寻找教材内容与生态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在备课的同时备生态德育工作,尽力做到生态德育与学科教育水乳交融,使生态德育工作附着有物(或知识点或训练点),尽可能触动学生的生态思维意识。例如,在《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章的教学中,就要首先使学生明白绿色植物既能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又供给了人和动物生活所必须的食物和能量,还改善了气候条件,促进了动植物资源的增加。绿色植物为保持生物圈的正常运转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以保护森林就是保护生物圈、保护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明白了上述道理,就容易唤起学生的责任心、使命感,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村而奋发努力。就有可能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应用生态观处理好发展和资源消耗的正确关系。作为教师,应该多钻研教材内容,努力创新,找到教材中生态德育的较好切入点,同时,也应该注意多从杂志、网络等渠道收集、积累一些资料,以备在需要时用。

二、创设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环境感化,促使生态文明规范的形成

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规范,并把这一生态理念纳入学校教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生态德育渗透,还需要有良好的生态道德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渲染和感召。例如,在学校制作树木分类牌、爱护树木和草坪的警示牌,在楼道里钉做“严禁喧哗”的警示牌,在食堂悬挂“反对浪费、爱惜粮食”的提示牌,选定校内和校外绿色责任区,在教室适当添置树木和盆花,刷写醒目的宣传标语,如:“爱护环境,从我做起”,“洁净的空气、幽雅的环境是我们共享的,每个人都应对环境保护尽一份义务”,“水是生命之源”等。另外还可以组织活动,如通过垃圾分类回收、生物科技创新活动、办黑板报和手抄报、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和演讲等形式来促使学生的生态道德规范的形成。

三、通过情感熏染和习惯养成,内化生态文明素质的养成

学校生态教育不能限于用灌输方法让学生接受或服从,以“强制”的方式使学生对规则的遵守不是出于生态道德需要,也就缺乏生态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有转化为个体的需要、信念,才会由单纯地服从变为认同和内化,主动参与到生态活动中去。比如,平时你一张、他一张的丢废纸,谁都可能觉得没什么,可通过环保小组同学的收集,一学期一年后,大家看到随便丢的废纸中的一部分,数量都那么可观,自然也就意识到了以前行为的不当,同时也就认同了垃圾分类回收的必要性;再比如,借助停电停水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没有水和没有电的苦恼,引导学生节约水电。

学校生态德育应该重视实践,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培养。我们倡导生态教育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从学生身边的事做起,使生态实践日常化、经常化,以此内化为对自然和生命的道德义务与责任。如珍爱生灵,平等对待自然界的其他生命体;节约粮食、节约水电、节约纸张;使用可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废物;抵制污染,不乱仍垃圾,少用和不用塑料袋等。

四、在课外活动中深化生态道德教育

要开展生态德育教育,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中,还要广泛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深化生态德育教育。例如,在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的“调查当地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生物资源”的活动中,学生在分组搜集当地生物种类及其分布的背景资料,评估当地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的时候发现,当地的珍稀药用植物麻黄、锁阳和苁蓉等资源,已经被严重破坏,就是因为当地前几年为经济利益而过度挖掘造成的。所有人都为之惋惜,在心痛之余,自然而然为人类活动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进行了反思,也从内心深处发出了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呼唤,提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当地生物资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建议。还有,校园绿化设计、酸雨的危害模拟实验等活动的开展,都是课外活动生态德育教育的极好题材。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篇4

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部门生态文明工作的总体部署工作安排,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开展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活动,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创建生态文化校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和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师生树立环保的科学观念,普及生态文化建设的科学知识,倡导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校园绿化活动,不断改善校园环境,增强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全力打造生态文化校园、绿色校园,为创建生态文明学校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工作目标

在我校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的思想观念,养成珍爱生灵,保持生态系统平衡;节约资源,反对铺张浪费;抵制污染,保护身边环境;植树护树,爱护花草的良好习惯。学校生态环境得到明显优化,校园生态文化特色逐步彰显,人民群众对学校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三、主要任务

1、加强教育。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师生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常识纳入我校校本课程。利用各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生态文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做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者和促进者,争做生态文明小卫士、小天使。努力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经常性地开展生态文明主题黑板报、手抄报、知识竞赛、倡议书、“爱我校园”征文等活动。

2、充分实践。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倡导文明生活方式,自觉爱绿、植绿、护绿,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抵制污染,节约能源。组织成立爱花护草,卫生督查等生态文明社团。结合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日等环保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让学生建言生态保护,献策节能减排,开展各类生态保护主题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

3、优化设施。进一步做好美好、绿化和净化工作。扩大绿化面积,增设校园绿地,改造校内绿化带。增设校内外生态文明宣传标牌、宣传板块和宣传标语。安装分类回收垃圾桶。完善学校多媒体设备,充分发挥网络的生态文明教育优势。

4、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育人水平。用文化的思维谋划学校的发展,着力构建以开放、民主、和谐、进取为精神内核的现代学校文化,努力提升办学品位。大力加强校园宣传橱窗、班校黑板报等文化阵地和活动等文化载体建设,继续抓好校园绿化、美化、知识化,推动文化兴校、文化育人战略实施。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此项工作既是社会形势的需要和相关部门的要求,也是巩固学校特色成果和加快学校发展的需要,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将其纳入学校工作重要议事日程,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教育教学计划、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和德育工作有机整合起来,统筹安排,整体推进。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

2、齐抓共管。生态文明学校创建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上下一致,齐心齐力。我校召集老师、学生开好动员会,组织学习相关文件,了解学习其他学校好的方案、方法。同时,调动广大师生积极性,形成人人参与、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课程建设上以教导处为主,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以团队为主,环境设施建设以后勤处为主。做到各司其职,通力协作。

3、营造舆论氛围。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橱窗等渠道,强化社会宣传力度,激发广大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参与热情,营造“创建生态文明校园”的良好氛围,增强师生的创建意识。

4、课程设置。每周星期五第二节课为“生态与生活”课,班主任为任课老师,编写好教案,上好生态文明课,教导处提供相关生态文明课程校本教材。

五、创建生态文明学校领导小组

组长:李生平

副组长:王霖

办公室主任:王之春

成员:各年级班主任

学校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5

1、成立创建生态文明工作领导小组

为使学校创建工作有保障,工作落实到实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各教研组副组长。每项工作落实责任人。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和全体教职工会议,宣传、学习上级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创建工作有保障,按要求扎实开展。

2、拟定计划,宣传发动

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正式启动创建生态文明学校工作,完成创建工作宣传专栏的设置,对创建生态文明学校进行广泛的宣传。

3、自查测评,完成工作

在学校创建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创建标准进行学校的创建工作,将创卫子标进行细化,落实到学校,明确责任人,对细化的创卫子标进行验收责任制。

具体工作内容

(一)制度完善、资料完整

1、资料收集归档。

有关创建生态文明学校的文件,会议记录,活动图片、教案、等可收集的各种资料,分类整理,单独建档。

2、相关制度。

制定、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绿化养护、卫生保洁、等相关制度,并上墙公示。设立卫生监督制度,卫生监督员

(二)教育活动

1、宣传和动员。

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倡议会,保护环境。改造环境,人人行动起来。

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宣传栏,宣传和动员全员参与。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了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黑板报比赛,由学校领导带头,组织学生会成员、志愿者到街头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给老乡讲解生活中的环境危害。

2、学科教育。

按要求安排《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的课程,每班有专门老师上课。

3、生态教育。

(1)每学期的班(团)队活动至少安排2次生态文明教育专(主)题活动

(2)开辟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宣传专栏,对宣传内容照像存档。

(3)语文、科学、生物等相关学科对生态文明教育、环境保护等问题要开展专题研究,形成课题,现已开展了学校生态文明指示竞赛。

(三)环境整治

1、校园生态。

在我校清洁、优美的校园环境的基础上

(1)增加绿化面积,3月开展了植树活动。

(2)硬件建设、环境布置等体现节能环保理念。

(3)绿地内无死树、杂物和废纸,草坪无任意损坏现象。

(4)校园净化、课堂整洁。厕所、食堂等符合卫生标准

2、资源节约。建立全校性的资源(水、电、办公用纸、学生节约粮食等)

3、污染治理。

校园内垃圾及实验室废物及时处理,对环境不产生污染。

另外,组织全校师生进行全民行动的卫生大扫除,走出校园,整治街道死角卫生,清理沟渠。

(四)校园和谐。

国际生态学校申报材料 篇6

天人合一

和谐发展

各位老师、全体同学,今天我在这儿向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我校于2009年底申报的“国际生态学校项目”,将于本月17号(下周一),国家环保部的专家将代表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来我校进行评估验收,如果评估验收合格的话,我校将被命名为“国际生态学校”,并被授予“国际生态学校”绿旗。

什么是“国际生态学校项目”,我们为此做了哪些工作呢,下面我简单的向大家做一下汇报。

生态学校项目始于1994年,是对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的响应。这个项目起初是由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FEE)在欧盟的支持下发起实施。该项目目前已经在六大洲的近一百个国家四万多所学校实施运行。我们学校是2009年底申报,2010年初开始这个项目。

生态学校是一个国际环境教育和管理项目,目标是通过课堂学习和在校内外开展行动,提升学生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该项目鼓励青少年采取积极的行动,使自己的学校按照对环境友好的方式运行,并参与到讨论和决策过程当中,从而使生态学校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有益的教育工具。

国际生态学校项目按照先进的环境教育理念和环境管理原则,综合各国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提出了生态学校建设的七步法,涉及学校管理、课程、对外交流等多方面,并为学校开展有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主题内容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大量实用的建议和丰富的案例。

国际生态学校按照EMAS,ISO14001等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所要求的过程开展工作,共分七个步骤,也就是七步法:

第一步:成立学校生态委员会

我们学校于2010年初成立了以郭校长主任、校务办、教育处、总务处、地理组、生物组、物理组、化学组部分老师代表、环保社部分学生代表、部分家长代表、街道居委会代表为成员的生态委员会,并多次召开生态委员会会议,按照七步法的要求,开展了两个主题活动:A“节约型学校创建的行动”和B“保护黄浦江水资源行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节水、节电、不浪费纸张、开展环保社会宣传、黄浦江水资源调查等。以上是第一步,由于时间关系,我下面只介绍七步法其余六步的名称,以使没有参加过具体活动的同学对这个项目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第二步:开展环境评审 第三步:制定行动计划 第四步:监测和评估 第五步:与课程建立联系 第六步:社会宣传和参与 第七步:建立生态规章

各位老师、同学们,创建国际生态学校,标志着延安中学的现代教育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是一个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我们应该实践这个使命,必将完成这个使命;创建国际生态学校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但我们不是为荣誉而做,而是为我们自己有良好的生存环境而做,我们要通过“创建生态学校”工作,改进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做传播“生态文明”的使者,做环境友好的使者。同时通过自己的行为呼吁每个家庭乃至全社会都加入到建设生态家庭和生态城市的行列中来。

各位老师、同学们,请大家记住:我们活动的主题是创建节约型校园和保护黄浦江水资源,我们成功实施了七步法。让我们行动起来,人人为创建生态学校贡献力量,让天更蓝,让水更清,让城乡生活更美好!

学校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7

一、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大德育系统,实现德育生态的整合互动

我校德育工作没有囿于校内,而是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及社会生活的“生态系”之中,使德育管理向社会各层面全方位拓展。促成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配合。实现“成人、成才、成功”的整体育人的目的,从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实现与大环境的动态开放。

我校先后聘请了公安局、人才中心、检察院、街道社教办、关工委、高校心理学系等有关人士分别担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就业指导专家、交通安全辅导员、行风建设监督员、青少年法制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等职务,定期开展各种讲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养分。为了更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除了“请进来”,学校还“走出去”,确立了一批供学生实践、志愿服务的共建单位。学校与这些单位签订了共建协议书,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开展道德实践服务活动。学校依托绍兴市作为“名士之乡”、“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深厚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将市博物馆、图书馆、名人故居和纪念馆作为学校德育基地。学校还针对中职专业教育的特点,与企业联合建立了一批实习实训基地,定期安排学生见习、实习,为在校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在校学生转向企业员工实行零距离对接。学校充分利用以上各种基地呼应学校教育,这些基地的讲解员、辅导员、实习师傅就自然成了学校编外的指导教师。同时,学校成立了学区和学校家长委员会、行风监督委员会,通过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举行行风监督员会议、走访学生家庭、发放调查问卷和致家长信函等方式与家庭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听取家长和社会的意见和建议,赢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有力促进了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二、构建校内分层德育系统,实现德育工作的协调发展

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外部影响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逐渐外显的复杂过程,整个过程包括了道德理性认知、道德情感升华和道德行为习得三个阶段。基于德育生态观的主张,我们认为中职教育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学校通过构建校内分层德育系统,以优化育人环境,丰富育人途径,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的“分层”德育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德育对象的分层设定

由于专业设置和招生方式的不同,目前职业学校所招收的学生良莠不齐,在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三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有时甚至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学校对育人对象分设三个层面:一部分相对优秀的学生;大部分合格的学生;小部分行为有偏差的学生。承认了学生的差异性,我们就可有的放矢地实施“分层”教育,并将偏差学生作为德育帮扶工作的重点。

(二)德育内容的分层实施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切实办好三所“校中校”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一是“课余党校”,由学校党委主办、团委承办。一年两期,招收全校的班团干部和学生会干部入学,这些是全校学生中的骨干和“领头羊”,教育内容和要求的设置相对较高,以培养党员后备力量和优秀学生为目标;二是“课余团校”,由学校团委统一指导,各学区团总支承办。一年两期,分为团员班和非团员班,团员班以培养合格团员和党校学员后备力量为目标,加入非团员班学习是学生入团的必备条件。三是“纪律学校”,由学校学生处主办。一年一期,招收一年中因违纪而受学校警告处分以上的同学,即所谓的行为偏差学生。以遵纪守规、案例警示、自省自信等为主要教育内容,一般由校领导、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等讲课,考核合格后才可结业,再根据实际表现撤消处分。三所“校中校”对全校学生实行分类招生,分层教育,增加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三)德育途径的分层建构

1. 学科课程德育平台。

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本学科德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科学精神、健康意识、环境意识等教育内容。依据中专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民主法制观念、职业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和创业精神的教育。

2. 德育课程教学平台。

学校对德育课程的设置进行改革,加强了心理健康、法律常识、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教育,注意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同时,规定了每周一下午第七节课为德育讲评课,由学生处教师和班主任讲评、观看教育影片、听专题讲座、举办全校性德育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

3. 社团活动、选修课平台。

全校建有三十余个学生社团组织,绝大部分学生都可依据自身的个性爱好申请加入。学校制定了社团规章和选修课学分互认细则,使得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可以接受较为系统广泛的主题教育。选修课丰富了学生的选择,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走班制也让学生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此外,各学区还依托专业特色,开展了主题班会、技能运动会等各具特色的德育活动。

4. 社会实践活动平台。

道德实践周活动是我校德育实践的重要形式之一。每当轮到值周时,班级佩戴红帽子,负责规定区域的卫生保洁、礼仪服务、监督检查,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道德规范的内化。青年志愿者利用节假日深入社区、福利院、车站广场等公共场所,开展宣传慰问、卫生服务工作。学校在寒暑假组织实践活动,提出参加社会服务、开展社会调查的要求,有效促使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

三、构建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制度,实现德育评价创新

从新生入学开始,学校为每位学生设立了“成长档案袋”,班主任是成长档案的主要记录者,校外辅导员、实习师傅、家长、任课教师、值周教师、生活指导教师、各处室领导反映和生成的有关材料,经班主任放入相关学生的“成长档案袋”。这样就形成了以学校为核心,社会、家庭共同参与补充的成长档案生成体系,真正做到全员参与,体现了“人人德育”的育人理念。成长档案袋主要收录四大类材料,即学习类、道德类、技能类、实践类。三年同袋,全程记录,全程反映,全程管理。不仅在校期间学生参与的每一次活动,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受到的每一次教育都反映在案,节假日、寒暑假期间的实践、志愿活动通过社区和家长反馈,也在成长档案袋中有所反映,体现了“处处德育”和“时时德育”的育人理念。

学校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无可替代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学校规定,让档案与学生定期“见面”,学生可以对自己的档案提出异议,进行申辩和补充。学生在查阅成长档案时,能够学会判断自己的进步,不断进行自我激励、自我警示,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成长的快乐。教师、家长通过成长档案可以多方互动,了解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寻求最佳的教育途径,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目标。成长档案袋制度,让学生抬起头来获得自信,让家长看到了希望,让教师树立了新型的“学生观”,让学生得到了和谐发展。学生个人价值得到尊重有助于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使得他们能够为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为家庭幸福承担自己的责任,同时也为学校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全人教育”的目标是: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换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完人”。对于中职学校而言,这虽然是一个理想化的教育目标,未必能完全达到。但我们认为,“全人教育”理念的价值不在于目标的完全达成,而在于享受走向这个目标的过程,使绝大多数中职学生顺利走向完全成人、教育成才、事业成功。

参考文献

[1]胡美山.走向全人——和谐社会的教育构想.当代教育科学,2005(9).

[2]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比较教育研究,2004(9).

[3]刘宝存.走出“半人时代”.学术界,2006(1).

创建绿色学校 开展生态德育 篇8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A-0053-02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无可争辩。“绿色学校”的称号是对一所学校在开展环境教育的意识和行动上的肯定。我校以创建绿色学校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了生态德育教育。所谓生态德育,是指在生态伦理学指导下的一种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教育活动。主要是指教育者(教师)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学生)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为了人类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享用自然、享受生活,自觉形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提高思想觉悟并养成文明行为的习惯。我校在创建“绿色学校”的过程中开展生态德育。探索活动的开展和教育的方法,校园生态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开展“快乐劳动”活动是生态德育的有效手段

结合环境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的有效途径。为了帮助孩子们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养成爱护环境和热爱劳动的习惯,我校从2005年开始,开设了每天十分钟的“快乐劳动”特色活动。每天午后校园响起《劳动最光荣》的歌声,伴着这首轻松活泼的曲子,老师和孩子们个个卷起衣袖,拿着工具,投人到卫生保洁工作中。学校将“快乐劳动”向家庭和社会延伸,有效发挥了活动的辐射作用。如今,学校开展“快乐劳动”活动已经有6年的时间,它打破了传统的“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的模式。校园在“小蜜蜂”地辛勤劳动下,天天都如花园般整洁美丽。“快乐劳动”的开展,培养了孩子们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爱护环境、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环境教育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变得自信、自强、有主见、有创新,有效地推动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曾对我校“快乐劳动”活动进行报道,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快乐劳动”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创新,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是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的有效途径。

学校还创造性地把环境教育和科技实践活动相结合,探索生态德育的新途径。2005年4月我校被教育部定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通过大量的调查了解,我们认识到海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1998年我国政府发表了《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白皮书,把发展海洋事业列为国家的发展战略。要发展海洋事业,建设世界海洋强国,增强全民族海洋意识是首要任务。而全民族海洋意识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从中小学教育抓起。当代青少年儿童是未来开发海洋的生力军,我们必须从小就使他们了解海洋、认识海洋,培养他们热爱海洋的感情,树立起强烈的海洋意识。为此我校开展了“向海洋进军”科技创新实践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必须珍惜保护,有偿使用,避免浪费。此外,学校与南宁市海洋局、南宁市科协、广西科普基地共同成立了南宁市第一个“做中学海洋科学教育基地”,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指导孩子们探究海洋的奥秘,带领学生一起做海洋生物科学实验,进行海洋生物研究。我们以“向海洋进军”系列科普教育活动为契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合作性和创造性,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通过活动具备了环境知识,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由于活动普及率高,趣味性强,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同时也得到了相关领导的肯定和赞赏。学校为此被全国少工委授予“童趣杯”环保特色小队,又获全国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二、开展校园环境绿化。创建绿色学校

绿色象征着和平,象征着自然,象征着环保,充满着希望,意蕴着美好。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对于振奋学生精神、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美的环境犹如艺术的殿堂,对于置身其间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美的感受。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的道德信念是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中国园”是学校精心打造的景点,它紧系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将个人的追求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中国园”里有花岗岩铺成的大型“中国结”,结上的民俗节庆和十二生肖让每个滨湖人在校园里有了归属感;有“中国地理立体微缩图”;有大型“算盘”雕塑,上面“拨”出了滨湖建校落成的纪念日;有荷花盛开鱼儿嬉戏的梦泉;还有长16米、高3米的56个民族“中国娃”浮雕及可容纳数十名孩子共同书写的“《论语》节选”书法长卷。站在中国园的门口往里看,首先映人眼帘的是那座拔地而起的假山。假山上有崎岖的小路,有别致的凉亭,还有翠绿的小树,娇艳的三角梅。假山前的池塘里池水碧绿,周围一棵棵绿油油的小草在风中摆动,小柳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柳絮,它们迎风摇曳,婀娜多姿。置身于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孩子们怎能不陶醉?他们在作文中写道:“课余时间.同学们在这里放松、嬉戏,感受着祖国的文化,陶冶情操。中国园如画龙点睛,给我们充满梦想的蓝色宫殿平添了中国特色的韵味,使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校园是师生学习、工作的主要场所,校园里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建设,都要体现学校的个性,发挥其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创建绿色学校,其目的是通过环境氛围的营造,让生态德育理念弥漫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以环境的魅力去影响人、造就人,最终使之内化为师生的素质,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建设校园文化。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

每年寒暑假,我们大队部都向学生征集环境保护方面的美术作品,孩子们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或绘画,或手工,制作精美、意义深刻的作品,其中的教育意义是任何外在的说教所不及的。我们的墙壁文化、走廊文化、课室文化,都尽量做到以环境保护为突破口,从各个方面加强校园的环境建设。由学校大队部牵头的“美丽天使”“环保小卫士”以及各班级的红领巾志愿者等岗位,都积极对学生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使他们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职责。学校每月还进行小绅士、小淑女行为、学习好习惯优秀班级的评比。为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操作技能,学校建成了“生态园”,开展“我为校园添新绿”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实行定期轮换制度对生态园进行维护、绿化,建立环境实践基地。学校随时对各班的工作情况进行抽查、评比,以此督促和增强同学们的环保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是生态德育的主渠道

现代教育中,环境教育不可能孤立存在。它应当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应当辐射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因此,我们把环境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为了保证在课堂教学中的环境渗透不走过场,我们结合学科特点,深入挖掘环境教育教材,对现有课程进行再度开发,找准所教课程的结合点和渗透点。例如口语交际课《治理“五乱”我争先》。通过同学们自己收集有关环境的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口语报告,创编治理“五乱”新童谣。有的学生在自己创编的童谣里写到:“大大手,小小手,治理五乱手牵手;你自觉,我自觉,整治五乱靠自觉;鸟也语.花也香,没了五乱人人夸;你的家,我的家,和谐社会靠大家。”不但达到了口语训练的教学目的,还让同学们了解了关于环境的知识以及环境保护的技能。阅读课《夏夜多美》,老师给同学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对美丽环境的欣赏,同学们更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既注意了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又养成了良好的环保习惯。

校园生态德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的内涵、意义非常深刻,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我们在开展校园生态德育的过程中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做到合理有序。不仅加强了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而且使同学们形成了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工作中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生态德育的内涵和意义,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校园生态德育工作前景更加广阔。

学校德育生态性建构的分析论文 篇9

一、生态世界观与我国德育的生态性危机

(一)生态及生态世界观

生态是不同生命相互关联和良性互动的生命体系,它强调个体对生命链条的依赖,如果进行形而上的抽象,它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也因此被看成是一种世界观,即生态世界观。生态世界观源于全球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威胁,它促使人们反思自身与环境的关系,进而发现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机械世界观,“拼命追求决定论的精确轨道,一味夸大把事物抽离环境的实验方法在任何学科中的作用……深深地沉醉于用单一的简单化模式去描绘复杂形象性的世界”〔2〕。人夸大自身的主体性,不尊重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存在,忘乎所以地征服自然、改造环境,导致生态失衡。随着耗散结构论、协同论、超循环论、突变论的建立,生态世界观逐渐形成。生态世界观强调三个方面:(1)强调整体,认为世界是由复杂网络组成的有机整体,“现实中的一切单位都是内在地联系着的,所有单位或个体都是由关系构成的”。〔3〕(2)强调秩序,认为世界的永恒变化导致了世界的宏观有序和自然界的进化。(3)强调对自然界所有生命的尊重,人类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而且人类价值包含于自然价值之中。人类在征服自然,毁灭自然价值的同时,也在毁灭自己。所以,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为其他生命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德育的生态性及我国德育的生态危机

生态世界观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把握科学与人类生存状态的关系,提供给我们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当以此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审视和建构德育时,便赋予德育以生态性。所谓德育的生态性,即以生态世界观观照德育,认为学校德育是整个生态系的组成部分,应与社会生活保持一致,必须加深同家庭、社区及身边的人的沟通,同时丰富生活化内容和文化内涵,促进儿童道德生命自由生长,保持学校德育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生态性德育把每一学生都当作无可替代的存在,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主体性或参与性,这是生态性德育操作层面的主导原则。其次,必须把德育同社会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体验人生,借助实际体验不断超越自我并进一步扩展和丰富自我精神世界,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但是,我国德育还存在低效性,这种低效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对生态世界观的理解和认同不够,对教育现象、对学生成长的文化依赖性认识不够,造成德育操作的生态性危机。

1.现代德育生态系的断裂与凝滞

德育工作不能囿于校内,应广泛存在于学校及社会生活的“生态系”中。建构整体德育就是使德育向社会各层面全方位拓展,促成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配合,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然而,用生态整体观审视现代德育,我们发现它的保守与封闭。学校德育不能与外界进行合理的信息交流,文化氛围及教育理念出现凝滞现象,这是一种文化的自我封闭。长期以来,我们以割裂的方法看待学校的德育影响,把它看成是“可以脱离其他诸种德育影响而独立存在、自成系统的存在物”和“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唯一的变量”。〔4〕由于对生态整体性认识不够,德育实践忽视了校外德育途径的价值,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在学生品德形成方面的作用难以产生有效合力。因此,在多元价值共生的社会转型期,如果一味把学生封闭于校园内,企图在一种“净化”的环境中实施德育,显然是不可能的。学校德育必须由一元封闭向多元开放演进,以生态整体观理解德育、实施德育。

2.现代德育对生命的漠视与刻板化

生态伦理学创始人莱奥波尔德在《大地伦理学》中说:“一切事物趋于保护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当的,而当他与此相反对时,它就是错误的。”他认为生态系中每一物种对整个生态的“完整、稳定和美丽”都有价值,因此强调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将此观点引入德育,同样要强调对个体生命的关注,每个学生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用生态生命的观点来审视现代德育,发现现代德育是一种无人德育。所谓无人德育是指无视个体的需要和兴趣,“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做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教育的过程,施加的道德影响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5〕学生缺乏自我选择的权力,成长为标准模具的翻版。被动性、统一性是现代德育的特征,其本质是对个体生命的漠视。所以,生态德育思想的确立对当代学校教育的意义深远,它关注个体的生命和尊严,强调个体生命的多样和独特,弘扬个性的自由和发展。

3.现代德育对生活的疏离与概念化

顺应现代人生命意识的凸现及个性张扬,道德教育须回归生活,因为人的个性是体现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的。严重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的德育模式,“不关心每一个人独特的生长环境,不关心他们的内心潜藏着的愿望、热情等现实生命冲动所指的方向”〔6〕,造成德育对生活的疏离与概念化。这种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美德袋”模式,它把学生的品德看做是“一袋美德”,因此在内容上只注重社会既定的道德规范的抽象知识,缺乏生活的情景性和生动性;在方法上强调单向度的德育灌输,是一种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绝对缺乏道德体验,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导致德育的肤浅和伪善;在效能评定上,竟也采用课程考试的方式或限于简单化的学生在校的操行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学生的“双重人格”。因此,真正有效的德育必须体现为一种生活世界的教育,来源于生活,渗透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这也是我们所强调的德育的生态性。

上述德育的生态性危机有其历史的根源,也有现代社会种种异化现象带来的影响。其中的有些表现是过去长期存在的,有些表现是新近形成的,但都在当前的社会转型中凸现出来了。社会的转型所要求的人性,以及现时代表现出来的人性都与传统很不相同,德育的要求也必然不同了。

二、转型期的人性特征及德育要求

转型是指事物运动形态的转化过程,社会转型是社会生活中经济、文化和价值体系发生的渐变或突变,这种变革势必引起新旧势力的激烈交锋,使人们思想意识、道德信念和价值体系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人在其中也必然改变着和校改变着。

(一)多种生存模式的共存性

自有人类以来,人从对他人的依赖到对物的依赖直至完全自由自觉,主体意识、独立性不断增强,人类大体经历了三种生存模式:自在自发的模式、异化受动的模式和自由自觉的模式。社会转型期的我国,由于生产力水平在区域间的巨大差异性,三种生存模式并存,以一种相互碰撞的方式影响着民众行为。一方面,我们经历着传统农业文明自在自发的生存模式向现代文明的自由自觉的生存模式的转变,它要求人充分展现创造本性,成为自由自觉的和成熟的现代化主体;另一方面,我们又经历着工业文明的异化受动模式,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物质产品的丰富,使人越来越追求物欲满足,在某种程度上沦为物质的奴隶,表现为严重的人的异化,人的主体性多以商品的形式表现。所以,在我国的社会转型中,人的主体性增强与人性物化共生共存,它要求学校德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抛却灌输和强制的反主体性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理性思考做出选择和判断,克服由物化而产生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生活。

(二)文化多元与道德价值迷失

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存在直接或间接关系。快速经济增长打破原有的社会关系,使人容易受新观念的影内,社会也因而突然迷失方向”〔7〕。帕森斯也认为,社会内部结构的变化会牵动文化及意识形态的迁移〔8〕。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东西方合作与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冲突日益加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而全面的裂变。价值多元化打破了单一价值观念造成的僵化,增强了社会价值观的复杂和多样性。同时,价值多元又会产生价值冲突,引发价值迷茫,进而打破现代德育与社会生活的和谐,产生大量道德失范现象。面对这样一种多元价值共存,学校德育如果采用封闭单一模式,不考虑社会的巨大变迁,仍教导学生顺从已有的社会规范已不合时宜。德育必须使主流道德价值观吸收多元价值观念的合理成分,使其从冲突走向融合,达到相互制衡状态,即进行价值观的整合;还必须“指导学生在对各种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比较和鉴别的基础上,结合个人道德现状,自主、合理地选择个人的道德取向及遵从或拒斥的道德规范”,〔9〕从而走向和谐,实现人在道德价值上的自主、提升及超越。

(三)个性张扬及其价值诠释

个性是个体有一定价值倾向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其形成与发展依赖于文化历史条件和现实数育情境。我们考察中国人的个性及其在社会转型期中的改变,也必须考察中国社会长期固化的深层文化意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儒家哲学奉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强调整体、全部、长远利益,忽视个人利益。很明显,这种价值取向有其积极的一面,它能够维护社会的整体统一和增进民族的凝聚力;也有消极的一面,它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容易造成对个性的压抑,个性压抑抹煞人的创造性,其直接后果是扼杀社会活力。随着社会转型加快,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而创造性需要个性张扬和开放,这需要我们对“个体本位”进行新的诠释和价值定位。个体本位立足于个体、局部、近期利益解决价值冲突,它未必是对整体利益的否定,而是在强调整体利益或他人利益的同时关注、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社会转型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个性张扬,期望实现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的统一。人的个性总是显现于个人生活,学校德育应尊重真实的个人生活,促进和拓展人的个性张扬的空间。

我国社会转型带来的人的变化及其社会化要求的新内涵,一点儿也不比经济变化本身带给人们的震撼小,其中个体本位和人的主体意识提升最突出,这带给学校德育以生动,同时也带给学校德育以困惑和挑战。它打破了学校德育生态的平衡与稳定,所以德育必须适应这一转型,进行生态性建构。

三、现代德育的生态性建构

我国社会转型随着加入WTO程序的完成而加快,这一历史现实带来我国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但我们必须防止人才培养上的急功近利,一方面要立足知识经济时代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另一方面也必须努力构建德育氛围,培养具有人类普遍价值取向和理想人格的人才〔10〕。我国现代德育的非生态性带来的德育低效不能顺应社会转型的要求,我们必须赋予德育以生态性。

(一)生态性德育理念的内化与培植

德育的生态性建构,首先是数育者的生态性德育理念的内化与培植。我们无论怎样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地位和价值,都无法排除教师及所有学校员工对学生言传身带的作用,如果这些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识中未能确立整体生态德育理念,那么他们在教育操作中又如何能够具有整体德育的思想、又如何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差异、又如何能够赋予德育过程以生活化、又如何能够有效地整合各种德育资源呢?那样的话,德育的生态性建构就仅仅是一种德育理想罢了。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德育关涉人的成长,人生活于社会之中,所以学校德育不是影响学生道德养成的唯一变量,它与各种社会因素息息相关、与各种社会领域同生共构和相互依存,共同建设社会文化而又处于这种文化的制约之中,它是社会文化的生态结构的一个部分。这些认识必须深深同化于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他们真正理解德育的生态性含义,使开展生态性德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二)渗透与整合;德育文化建设

德育的生态性建构要从全方位来实施。首先,通过德育课和其他学科教学实施德育。多元价值追求并不完全拒斥德育“灌输”,而“灌输”也不都是无视学生的主体存在,历史文化积淀的道德规范和适应现代社会转型特点的道德要求要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德育课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为他们学会判断和选择提供前提。而各学科的发展都是无数仁人志士先进思想的结晶,有深厚的德育价值,所有教师都可凭借学科教学开展德育工作。教师本人也应是学生最接近的道德典范,时刻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应该说,所有教师,甚至所有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共同建设着校内的德育生态系统。其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实施德育,这是德育生态性的典型形式。校园文化是影响师生心理和行为最为深刻的社会性因素,它是通过精心营造而形成的有利于学生德性成长的道德文化氛围,学生受其熏陶,激发起强烈的道德情感和动机,有助于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通过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达成德育目标,可淡化教育痕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到“不教而教”的效果。最后,还要通过多种教育资源的整合实施德育,这是指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德育功能,以社区为依托,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各方教育力量的组织和配合,形成道德教育的社会网络和整体合力。从德育“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实现与大环境的动态开放。

总之,德育的生态性建构,必须充分发挥各种教育途径的作用,既有规范的“灌输”,又把德育内容渗透到各科教学与日常活动中。同时还要善于整合各种德育资源,认识到“学校的教育是重要的,家庭的熏陶是不可忽视的,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社会的锤炼是最终得以成就的关键”。〔11〕

(三)生命主体的道德价值实现:道德建设的参与

生态系的整体性与秩序性强调每一物种、物种内每一个体在生态系中都占据一定的生态位,其在维护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过程中体现个体的生命价值。同样,在生态性的德育系统中,学生个体也都占据一定的“生态位”,是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生态个体,他在参与道德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体现自我的道德价值,因此个性的丰富和发展与生态性德育的建构与发展密切相关,我们鼓励学生个体在道德建设方面的参与与创造。社会转型带来的个性张扬自我意识觉醒,必然使社会个体更加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这种创造性在青少年的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有理由相信,青少年学生具有更大的“生态性”,其生命主体具有生态性的道德价值实现的倾向,因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的、社区的道德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学生通过多与道德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在活动过程中丰满自己的个性,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从而自觉地培养自己的德性,使德性成为自觉意识、自身习惯、自动要求,成为道德自律、活的智慧;另一方面为社区道德文化的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作出贡献,体验道德价值的自我实现,达到个体内部道德价值系统与外部道德的生态系统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班华。创造性的培养与现代德育[J].教育研究,2001,(1).

[2]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71.

[3]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137,

[4]鲁洁。试析德育影响与德育效果[J].教育研究,1991,(1).

[5]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J].教育研究,2000,(7).

[6]项贤明。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263.

[7]E.Durkheim.TheDivisionofLaborinSociety.NewYork:FreePress.

[8]T.Parson.Societies:EvolutionaryandComparativePerspectives.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

[9]吴康宁。教会选择:面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学的反思[J].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

[10]宋晔。现时代人类的价值取向与国民理想人格重塑[J].现代教育论丛,2001.(2).

上一篇:有些东西却让我无从选择散文下一篇:车间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