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生态系统(共9篇)
学校体育生态系统 篇1
1 问题的提出
所谓生态体育,就是指人类、体育、环境的相互协调、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活动,即通过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的体育运动。体育生态文明有着丰富内涵,它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新的思维方式。自然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体育提供了空间,而更重要的是孕育了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和现代体育的文明,创造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价值。体育教学活动是一个微观生态系统,体育生态系统的研究具有可行性。在当今社会,用生态的眼光、态度、和方法来思考体育教学是当今的需要。
2 体育教学生态化的研究
生态系统是指在地球表面的一定空间中,生物群体与无机环境,通过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联结成的相对稳定的矛盾统一体[1]。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体育生态学的研究见诸于20世纪80年代。[2]体育教学涵盖了教育学和体育,是这两门课程的交叉领域,其生态学视角研究体育教学的比较少。体育教学是一个微观生态系统,它具有整体行、协同性、共生性、动态平衡性等特点,它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1 体育生态学的由来
德国动物学家雷特尔(Reiter),在1865年将希腊文词根“Oikos”与“Logos”结合为“Oekologie”,提出“生态”这一术语。“Oikos”指“栖息地”或“住所或周围的地方”,而“Logos”指“研究”或“探索”,将这两个词结合成为“生态”,所以,片面地说,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卡尔(E.Haeckel)把生态学界定为:是“研究动物与其无机环境与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3]我国的生态学家大多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的科学”。随着人们的科研水平层面的更深更广与人们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一词不单单是代表自然生态,像研究社会生态、哲学生态、文化生态语境下的“生态”等等。体育生态学就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边缘效应原理、多样性和主导性原理、生态平衡原理、可持续发展原理、瓶颈原理等,解析各种体育生态环境因素与人的运动、与体育事业之间、动态的、复杂的、有机的关联。体育生态学从分析各种生态环境及其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和体育生态系统入手,考察各种体育生态环境及构成因子对人的身心发展与体育生态系统作用与影响,探讨体育生态环境保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剖析体育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以及体育生态环境的检测和评价方法等。
2.2 学校体育教学的生态化影响因素分析
2.2.1 影响学校体育教学生态化的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主要包括学生和老师,也就是教学的主体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起着主体作用,它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体育教学的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方面首先是群体差异,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第二方面就是个体之间的差异,主要包括先前的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因素的影响。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因素,在教学中其关键因素,在这个关键因素里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也就是老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热情、责任心、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等;专业知识,不仅包括学科知识,而且还包括教育观念、学习和教学原理以及学科的教学知识等;专业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材料的组织、信息交流、教学活动组织、课堂的管理、教学评价和管理;教学风格等。教师作为教学的关键因素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去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体育活动的兴趣。
2.2.2 影响学校体育教学生态化的物质的因素
通过调查得出影响体育教学的物质因素包括的影响因子很多,具体包括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包括武术馆、篮球馆、排球馆等第二部分是体育器材(体育器材好坏、数量、质量)、体育经费(如果没有体育经费的保障很多体育比赛就没法正常举行)、体育信息(比如一些比赛的信息,一些体育专业就业的信息需要让同学们及时了解到)、电化教学设备(电化教学设备能够辅助老师更生动的讲解动作的细节,比如解剖学的动画讲解等)、科研设备和实验室(科研设备最主要的就是用于体育专业研究生的科研方面)、教室、图书馆等。
2.2.3 影响学校体育教学生态化的非物质的因素
这里研究的学校体育教学生态化的非物质的因素主要指的是体育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环境中,影响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内外构成一定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分广义与狭义,广义上是:影响教学的所有社会环境,如家庭与社区条件、社会制度、科学技术等都是教学环境;狭义上是: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所需要的心理、物质与制度环境,如班风、校风、校舍、校园、课堂教学气氛、师生人际关系、各种规章制度及各种教学设施等。它是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所必须的各种条件的综合。[4]一般说来,教学环境主要指狭义的教学环境。有效开展体育教学环境的前提是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活动可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在体育教学环境中,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具有积极的导向、激励、陶冶和健康等积极作用,对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3 生态化课堂的建立
(1)要善于营造适合学生体验的学习情境体育教学与生活相通,我们要以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来创设体育学习课堂的情境。比如小学的学生可以练蛙跳时通过小青蛙吃虫子的游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锻炼了身体有使学生们玩的开心。学生们通过真实的情景锻炼身体,学习者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重要因素。
(2)要积极提倡作为体验手段的协作学习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更能够提高学习者学习的业绩。协作学习就是学员之间通过相互对话、协商、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提倡协作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品质,使之明白平等协作的重要性。通过相互间的配合达到群体共赢,和体会个人在团体中的作用。
(3)要高度重视具有核心意义的反思表达学习情境是体验的氛围、基础,协作学习是体验的手段、方法,而学生的反思、表达则是体验的精髓,只有不断地反思、表达,学生才能进行意义建构,才能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3 结论
(1)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课中,这就要求老师做好引导作用,学生应该积极地配合老师。
(2)学校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及配备齐全的体育设施,为体育课和体育轰动的开展做好铺垫,良好的环境不仅可以使老师身心愉悦的教学,而且还能够时学生思维活跃、体育活动意识增强。
(3)学校应该创造一个好的校风、班风,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带动整个班级甚至整个学校的学习气氛,是影响体育教学事业发展的非物质因素的关键原因。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对有关体育生态学方面进行研究,得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改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并充分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自然界能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持久的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在体育与自然环境这个小社会里,怎样维持这个动态平衡,达到环境与运动的共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系统,绿色体育,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明深.论体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学刊,2004,11(3):22-24.
[2]姜志明,王涛.当代中国大学体育教学生态化的缺少与反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84-87.
[3]徐传宝.体育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对象与方法[J].四川体育科学,2011,96(4):5-6.
[4]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11-329.
学校体育生态系统 篇2
起源于传统自然资源管理和利用过程,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生态系统管理不仅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而且还具有迫切的社会需求和广阔的应用前景.1992年以来逐渐成为美国等国家的一些政府机关和非政府机构所采用的自然资源管理模式.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后,学者们展开了一系列理论探讨,主要内容为陆地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在海洋领域仅涉及海岸带综合管理和大海洋生态系统,但尚未在海洋政策中确立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管理模式.文章在综述生态系统管理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特点及其开发利用特征,系统阐述了在我国实施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提出了我国建立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管理新战略与行动,为我国制定海洋区域化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作 者:叶属峰 温泉 周秋麟 作者单位:叶属峰(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
温泉(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周秋麟(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构建和谐的学校教育生态系统 篇3
一、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育生态系统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以教育为中心, 结合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 组成单个的或复合的教育生态系统;二是以某个学校、某一教育层次或类型为中轴所构成的教育系统, 它反映了教育体系内部的相互关系;三是以人的主体发展为主线, 研究外部环境, 包括教育在内的自然、社会和精神的因素组成的系统, 还要研究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等内在的环境因素。正是由于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促进了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学校是一个微生态教育系统, 要使学校焕发生命活力, 就要以人的发展为主线, 研究各种环境要素, 协调各种关系, 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营造校园文化, 凸显学校特色
现代生态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着眼点是解决环境、资源、发展问题, 目的在于通过生态环境的优化, 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实现最大的生态功能。从校园生态的角度来看, 学校应建立绿色人际关系, 即人与人相互关心、和谐合作、协同进步的生态环境。在学校内部全体成员的心目中建立起以“快乐健康生活、终身学习”为特征的“场”效应。这种效应, 如历久积淀的虽不见诸文字却弥漫于校园的舆论氛围和为多数人所认同的行为原则是和谐的、健康向上的, 那么生活在这一文化共同体中的个体, 将受益无穷。
学校文化建设要从外到内, 精心设计教育环境、营造教育氛围, 打造班级文化, 让学生在“精神文化的场”中, 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 学校应在“内秀”上做文章, 在保持校园整洁的前提下, 按照“生境 (自然美) 、画境 (艺术美) 、意境 (心灵美) 相统一”的原则, 营造和谐的、高雅的文化氛围, 温馨的人际环境, 师生在平等、友爱的氛围里, 承认差异性, 凸显个性, 完善自我, 师生共同和谐发展, 彰显学校特色。我市九门乡中的校园文化如下:
1. 让制度成为文化。
在管理上坚持“有法依、执法严;言必信、行必果;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保证制度的权威性, 逐步提高人们执行制度的自觉性, 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高境界。坚持“人本管理”, 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环境, 使每个教职工不是处于被管的被动状态, 而是处于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 激发员工奋发向上、励精图治的精神。
2. 发扬国学光辉, 提升道德标尺。
选择《弟子规》、《论语》、《三字经》中有关内容, 编制《中国传统文化精粹读本》, 人手一本, 开展诵读、背诵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美化自己心灵深处的“内隐概念”, 在他们灵魂深处刻画一把符合社会利益的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尺。当学生的行为不符合社会道德标准时, 让他们反思, 让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心灵规范, 从而提高学生心底深处的道德标尺。
3.“营造书香校园”。
在教师学生中广泛开展读书活动, 让他们“与人类高尚的精神对话”, 开展师生共读共写活动, 设立读书节, 制定读书规章制度和奖励激励体制。
4. 创建和谐统一的校园人文生态环境。
建设精品物质文化、墙壁文化等, 渲染校园、班级文化氛围。
5. 成立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工作小组。
在给学生减负的同时, 研究怎样给教师减负, 让教师身心愉快, 避免职业倦怠情绪的出现。
6. 设立学校、班级文化墙。
精品共享:把自己好的文章 (情感故事、哲理小品、励志故事等) 打印后张贴在墙上, 与他人分享;师生互动:说说心里话心灵沟通, 畅谈人生理想师生互相勉励, 课堂建构提议共建理想课堂等;生活写真:鼓励反映校园或社会现实生活的积极向上的原创文章。
三、构建精神动力系统, 营造“健康心灵”的港湾
教育最重要的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不是简单的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教育本身意味着:教育不是火把, 而是点燃!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真正的教育应重视对人的情感、意志、人格等精神动力系统的修炼, 发挥其激发、唤醒、维持和调节功能, 这是育人的根本。
根据生态学理论中的“多样性”、“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的启示, 实施“星光灿烂”表彰制度。用“星光灿烂”的表彰制度取代了过去取向相对狭窄和程式化的“优秀教师”、“三好学生”等评选办法。对教师中、班集体和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各种先进、积极、健康的特长和优势进行宣传和表彰, 让师生身上所有闪光的色彩共同汇成校园的灿烂银河。
许多学校开展经典诵读、建立了班级文化墙、实行“十星级学生”、“十星级班级”评比活动, 以学校誓词、班级誓词、学生个人誓言为载体, 构建学生精神动力系统, 从根本上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内在学习动机一旦形成, 有利于达成“想学”、“会学”、“坚持学”、“好学和乐学”的理想境界, 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许多学校倡导“用人格塑造人格, 用情感激发情感, 用爱心呼唤爱心”, 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 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达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四、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构建学校生态网
近几年来, 一个以学九门乡中、学杜郎口、安丘四中、洋思中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改革, 在我市中小学扎扎实实、轰轰烈烈地开展。各学校在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实际, 创造了许多鲜活的、有效的经验, 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藁城市九门乡中管理特色明显, 受到省教科所、省教育学会、石家庄市教科所的等上级部门以及一些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的高度重视, 被誉为“河北省农村教学改革的旗帜”。九门乡中采用并推行了“无边界扁平化管理”, 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生态。其核心是权力非中心化, 把权力进一步下移, 促使管理由“外控型”向“内控型”转变。领导班子实现“大服务、中指导、小领导”的职能转变。整个学校实现以学生为核心、教师为外围、领导班子为更外围的扁平化结构, 学生的内层需求决定外层工作方向, 外层为内层服务, 形成一个良性的顺畅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通道。
打造“班级管理独立体”和“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在教师管理上, 通过首席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双向选聘, 捆绑组合, 形成“班级管理独立体”和“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团队”。通过外控, 使每个团队形成一个能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小群体。具体做法是:教师通过两次招聘形成班级管理独立体和学科组十字承包管理体制。第一次招聘学科岗位, 注重教师的学科业务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第二次招聘班级岗位, 注重教师的合作能力、管理水平和敬业精神, 由首席班主任组合另一个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
例如, 九门乡中分四个学部, 中层领导每人承包一个学部。学部由初一、初二、初三各两个班组成。学部之间展开全方位竞争。
每两个班的主科老师组成一个管理团队 (独立体) , 负责两个班学生的教学、生活、德育等各方面工作。实行首席班主任负责制。同年级独立体之间展开全方位竞争。
同年级同学科的四位老师组成年级学科组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 负责一个学科的教学教研工作。学科组实行组长负责制。
班级学生管理依照上述方法, 分成4~5个学部, 分别由一名任课老师担任导师, 选出一名大组长, 由导师和大组长共同负责。每个学部划分3~4个小组, 由组长负责。学部之间、小组之间, 展开全方位竞争。小组发展情况要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挂钩。
构建“放射性管理”框架, 形成共生共荣、协同竞争的学校生态网, 让学校充满了生命活力。学校抓住12个首席班主任, 牵动班级管理、德育管理两张网;学校抓住14个年级学科组长牵动课堂教学、校本教研两张网;班主任、任课教师抓住班内十几个小组长牵动学生管理、学习管理两张网, 从而极大的提高了管理效能, 激发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因此, 连续几年获得32所划片招生学校综合排名第一名。
五、运用“多元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为生态教育系统提供动力支持
评价要贯穿教学的始终, 评价是学校生态系统的重要的动力因素, 具有导向、激励和调控教学双方的功能, 为生态教育提供动力支持。
1. 评价内容。
主要以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在认知领域内, 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步的探究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品质;在动作技能领域内, 着重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等实践能力;在情意领域内, 着重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珍惜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态度与能力。
2. 评价方法。
重视真实的过程性评价, 让学生真正处于挑战性的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生活情境以及各种实践性的情境中, 让学生充分利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采用语言、文字、图像、动作等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 展示自己的作品, 显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学生的意见和作品, 不立即作判断, 应在全部意见都提出后, 师生共同评价, 共同分享创造性成果。评价方法应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3. 评价观。
坚持非标准化的观念, 评价要因人而异, 促进个性充分发展, 不要把学生塑造成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坚持人才成长非同步化的观念, 即允许打破常规, 超越程序, 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 帮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六、选择运用网络环境, 丰富信息资源, 为学校生态教育系统注入活力
从教育生态学的观点看, 课堂是一个花盆式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 它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和狭隘性, 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教育生态功能的发挥, 但知识的网络分布无疑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外化的大脑, 它的无限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 能极大地激发个体的学习动机,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因此, 在当前乃至未来的课堂教学中, 网络注定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网络时代自由、平等、民主、宽容的氛围也能通过各种渠道对课堂生态产生良好的影响, 使其呈现和谐、繁荣的态势。
总之, 构建学校教育生态系统,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功能,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国睿著.教育生态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李维典.试论生态学观点与现代教育[J].深圳教学研究, 2003, (1) .
学校体育生态系统 篇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
摘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品、医药及其它生产生活原料,更重要的是维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与水文循环,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人们逐步认识到,生态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与现代文明的基础.近年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生态学家、经济学家纷纷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与定量评价方法,并已成为当前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文拟系统地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进展与趋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方法,并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关系. 作者: 欧阳志云王如松赵景柱 Author: Ouyang Zhiyun Wang Rusong Zhao Jingzhu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0 期 刊: 应用生态学报 ISTICPKU 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年,卷(期): , 10(5) 分类号: Q14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经济价值评价 可持续发展 机标分类号: X3 P96 机标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生态经济 价值评价 生物地化循环 生态学 生命支持系统 持续发展研究 遗传多样性 平衡与稳定 经济学研究 现代文明 水文循环 生物物种 生态过程 生命物质 生产生活 评价方法 评估方法 净化环境 经济学家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资助项目
学校体育生态系统 篇5
一、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
在中国古代,“文化”一词是“文治与教化”的意思,认为文化是人类创造出的文明成果对人自身的改造。英、美、法实证的社会学传统将文化视为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德国思辨的历史哲学传统将文化理解为一种以生命或生活为本位的活的东西。我国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文化是既作为人类在人本身的自然及外部自然的基础上,在社会活动中创造并保存的内容之总和而存在,又作力一种活生生的创造活动而演化。
体育文化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稳定的系统结构,在社会进程的发展过程中,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渗透带来了社会文化内容以及形式上的改变。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主要包括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1、体育要素
体育文化生态系统首先是在体育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必然具有了体育的相关表达形式以及内容。体育是人类在长期的物质生产以及精神活动中产生的,对于增强人类的身体素质,发挥身体结构特质,以及培养健康积极的人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体育的项目在不断增多,人们参与体育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体育观念也发生了改变,这些都带来了新时期下体育文化生态系统新的内涵基础。
2、文化要素
体育文化生态系统还主要包含了文化的相关属性以及要素。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范围和定义,是对人类长期生产实践中的物质精神总结。在这个文化范畴内,社会的组织结构以及经济伦理都具有了相应的文化符号。文化特质、文化丛以及文化模式三个层次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文化本体结构,在体育文化中自然包括了对这三个方面要素的扩充和发展。体育文化生态系统包括了体育制度、体育物质以及体育精神的文化形式,这是体育与文化相融合过程中产生出来的。
3、环境要素
体育文化生态系统是建立在相应的环境基础上的。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环境要素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社会环境;二是自然环境。在进行相应的体育活动以及体育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都是在相应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习惯下进行的,社会环境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进行自我需求的追求和表达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社会环境中的制度体制、结构构成等会对体育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自然环境要素则是更大范围内的体育文化生态系统要素,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的,不同地区具有的不同气候以及地貌特征,会带来人们从事体育活动以及追求体育文化内涵的不同,而做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保障体育文化生态系统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特性
体育文化生态系统是在完整的组织结构中形成的,通过传播人类体育精神、丰富体育项目等多方面的内容来不断进行系统本身的完善。体育文化的生态系统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1、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性
体育文化生态系统是一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系统构成。通过组织结构以及文化构成上的不断调整,结合到时代发展以及目的的丰富上,体育文化生态系统可以产生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且能够不断适应于新的需求。这种自我调节性能够带来体育文化生态系统较高的稳定性。这种自我调节性,是需要建立在一个完整有序的生态系统组织基础上的,各种体育文化因素的堆积会造成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阻碍,通过自我的运动以及调节过程,能够保证体育文化的长期发展。
2、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范围广泛性
体育文化生态系统在覆盖范围上还具有十分广泛的特征。在体育文化系统中,相应的精神文化往往处于整个系统的最高端,也是决定体育文化走向以及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广泛性还表现在覆盖地区以及产生影响的广泛性上,体育文化生态系统会与社会中其他形态下的系统结构发生碰撞以及组合,不断产生新的组合效应,将其影响范围不断扩充,丰富体育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内涵。
3、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内容丰富性
体育文化生态系统还在内容表现上呈现多样化以及丰富性的特征。体育文化生态系统本身是在三个要素构成上形成的,深刻的反应到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变革的各个方面。体育文化活动还是在人们长期的生产活动中进行和发展的,体育文化生态系统本身的丰富是人类精神和物质创造能力的表现,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以及文化背景下,体育文化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条件基础以及发展需求,从而也带来了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多样化。
三、结束语
体育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对体育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和文化总结。在我国的体育文化发展现状中,由于人们观念上的不重视,造成体育文化本身发展上的困境,技术手段等上面缺乏创新。在新的时期背景下,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来对体育文化进行创新发展,改变原有的体育传播观念以及方式,增强体育文化的互动参与性,最终带来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崭新面貌。
体育文化生态系统具有体育、文化以及环境三个方面的构成要素,通过体育活动、文化内涵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较好的体育文化性能发挥的系统结构。发扬体育文化精神,对于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体育文化生态系统本身的结构上的特点也带给了我们新的思考。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性、范围广泛性以及内容丰富性是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表现,加深这种生态系统的建构脚步是促进我国体育文化活动建设的关键。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特性给予我们新的启示,推动了体育文化新的发展格局的形成,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要:体育文化生态系统是对体育文化组织结构以及文化内涵上的整体把握,具有相应的结构以及特性。由于体育文化本身是人类在精神以及物质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对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特性的探究,能够更好的发挥体育文化在社会职能上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组织结构,特性
参考文献
[1]穆耐安.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广西壮族传统体育“抛绣球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2]王东昕.环境与文化互动关系的文化生态学反思——以怒江峡谷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
[3]陈琦,吕树庭,龚建林,周良君,王菁,王宝珠.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南部沿海区域大众体育的发展[J].体育学刊,2010(01).
[4]徐波,梁胜男,李朝晖.试论“文化生态学”理论在体育休闲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05).
学校体育生态系统 篇6
1 生态休闲体育系统内涵
早在中国古代道家, 道教对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非常重视, 崇尚人与自然的平等,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 把自我主体融入大自然的自然养生体育。因此, 按照自然存在的规律, 满足个性身心发展为特点的生态休闲也将逐步成为人们闲暇时间放松情绪、缓解疲劳、对绿色休闲活动方式的追求。在满足追求的同时, 必须保持或促进生态平衡, 保证生态和休闲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1.1 生态体育
尽管生态体育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体育实践的方方面面, 但目前学术界对“生态体育”没有统一的定义。但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得出, 生态体育的含义至少包括四方面:一是体育主体有强烈的生态意识, 树立自然、公正、和平、进步、和谐、发展的绿色体育理念, 主动参与生态环境 (自然的、社会的、价值的) 的维护, 遵守体育伦理和体育道德;二是体育活动的环境是生态的, 即通过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体育运动;三是体育活动的项目是生态的, 即主要是利用各种自然条件或生态体育人文资源 (如民俗性生态体育资源、本土性生态体育资源和技能性生态体育资源等) 而进行的体育活动;四是体育活动的目的是生态的, 具体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和谐在内的整体动态和谐[1]。
1.2 休闲体育
休闲体育是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 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 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对增进健康、强健体魄, 预防疾病与康复, 提高文化素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丰富生活内容与加强人际关系, 以及促进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形成都有重要意义和作用[2]。
2 构建环鄱阳湖生态休闲体育系统的优势
2.1 自然资源优势
鄱阳湖生态环境优美, 是江西省旅游资源富集区。在这聚集了2个世界遗产、2个世界遗传提名地、2个世界地质公园、1个国际重要湿地、2个历史文化名城、5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等规模庞大[3], 层次较高的旅游基地。“一湖、一村、两城、三山”在国家乃至世界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其中一湖——鄱阳湖, 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也是中国第二大湖, 位于江西省北部, 长江南岸。烟波浩渺, 水域辽阔的鄱阳湖, 水质长年保持在Ⅲ类以上[3], 此外, 还聚集了许多世界珍稀濒危物种, 是白鹤等珍稀水禽及森林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和越冬地, 同时, 也是国际重要湿地;一村——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两城——英雄城南昌和世界瓷都景德镇;三山——世界文化景观庐山、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世界地质公园龙虎山, 在国内外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为环鄱阳湖区域开展生态休闲体育和生态休闲体育旅游提供了天然环境资源和体育资源。
2.2 区位优势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 长江中下游南岸, 环湖区由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等5个地级市构成。从交通方面来看, 经过多年的打造, 区域交通布局以环鄱阳湖运输通道为核心, 呈放射状连接了周边省区域经济中心和城市群, 公路、铁路、航线已形成了立体的交通网。
2.3 政策优势
江西省政府为了配合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政策, 结合自身资源, 抓住机遇, 提出了“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包括建立“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环鄱阳湖旅游圈”、“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鄱阳湖城市圈”等发展战略, 这一决策迅速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认可。2009年12月12日, 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4]。国务院要求, 《规划》实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 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 转变发展方式, 创新发展途径, 加快发展步伐, 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在这种背景下, 发展鄱阳湖地区生态休闲体育, 有利于促进鄱阳湖区域生态休闲体育旅游的开发, 为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提供新支点, 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3 构建环鄱阳湖生态休闲体育的必然性
3.1 后现代社会回归大自然的表现
人类经过漫长的岁月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发展到现在的后现代社会, 人们的经济水平、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改善, 对物质精神的追求越来越高。然而在人们对经济追求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造成了威胁, 导致自然灾害的频繁出现, 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使得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 后现代社会正在失去与自然的友好相处。人们迫切需要回归大自然的生活来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 要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远离城市的喧嚣、纵情于大自然的生态休闲体育活动。
3.2 现代社会人的身心健康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的普及, 人们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家务劳动中的体力支出均已降低到了极限。营养过剩和运动不足引起的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等“现代文明病”, 正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病症。因此, 人们开始重视体育运动的功能, 以弥补或消除缺乏运动对身体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休闲体育与人的健康生活的联系日趋紧密, 通过丰富多彩的身体运动娱乐方式, 不仅能给予人健康的身体, 还可以给予人以极大的快乐和精神享受, 并努力保持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生存活力。作为保持和提高健康水平的体育运动, 休闲体育将是最积极、最有益和最愉快的方式。
3.3 生态体育旅游的召唤
生态体育旅游是目前世界上颇为流行的一种旅游方式。在《生态体育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一文中, 生态体育旅游被定义为:以参加或观赏各类健身娱乐、体育竞技、体育交流等为主要目的, 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体育效益和经济效益, 又能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体育旅游活动[5]。可见, 休闲体育的健身性、娱乐性正符合生态体育旅游的要求, 也是生态体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3.4 环鄱阳湖旅游产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江西省拥有较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而社会经济相对欠佳, 开展环鄱阳湖生态休闲体育可作为体育产业来发展, 生态休闲体育内容丰富, 可通过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来带动环鄱阳湖区域的经济发展, 同时还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
3.5 环鄱阳湖旅游结构优化的客观要求
在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活动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简单的观光旅游产品已不再满足游客的需求, 这在客观上要求对旅游产品进行结构优化调整。赣鄱文化底蕴丰厚, 结合较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开展生态休闲体育旅游, 游客既满足观光的需要、对环鄱阳湖区域文化的了解, 还能满足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要。
4 发展环鄱阳湖生态休闲体育的对策分析
4.1 制定科学的生态休闲体育发展规划
在制定环鄱阳湖生态休闲体育规划时, 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科学落实“可持续发展观”。按照区域实际情况、体育资源特点合理开发休闲体育项目, 不盲目的进行开发, 不在生态资源弱区或是生态重点保护区进行开发, 建立生态休闲体育项目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同时对一些资源环境影响不大或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且通过补救措施不能补救的项目应终止开发[5]。
4.2 利用地域优势, 扩大宣传力度
利用环鄱阳湖区域的地域优势, 开发别具一格的休闲体育项目, 形成独特的环鄱阳湖生态休闲体育圈。通过电视、报纸宣传以外, 建立环鄱阳湖生态休闲体育官方网站, 提供服务信息的同时扩大宣传力度。
4.3 丰富休闲活动内容, 扩大休闲品味
发展环鄱阳湖休闲体育与民俗体育文化相结合, 环鄱阳湖地区有其丰富的民俗体育文化, 主要包括:赛龙舟、舞龙、舞狮、踩高跷等。这些传统的体育文化可以通过休闲体育的方式进行开发, 丰富休闲活动内容, 加快环鄱阳湖区域旅游业建设, 以实现2014年旅游业人员达10万, 旅游收入达100亿, 旅游人次达1000万的战略目标[6]。
4.4 引进专业人才, 提供专业指导
提供专业人才的专业指导是生态休闲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保证。1995年6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 为个增加体育人口, 解决人们不懂锻炼的方法, 缺乏组织与指导而不参加体育锻炼的问题, 各学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 国家也进行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 为更有效地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供有力保障。
4.5 科学管理, 形成可持续发展产业链
在休闲体育活动中, 要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作用,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 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 强化资源、环境保护意识, 防止体育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 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环鄱阳湖区拥有优美的自然生态体系, 丰富悠久的赣鄱文化, 独特的地理位置, 强有力的国家政策, 具备开发环鄱阳湖区生态休闲体育的巨大优势, 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休闲体育圈, 满足人们生理、心理、社会需要, 为加快环鄱阳湖区经济建设, 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提供新支点。在开展的同时, 要充分认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以保证、保持、保护生态环境平衡为前提, 科学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付玉, 段宝斌, 舒长兴.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体育的战略选择与可持续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0 (10) :44~46.
[2]金银日, 卫志强.多学科视角下休闲体育概念的解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9 (9) :50~53.
[3]余丽华, 吴京彦.环鄱阳湖区域体育旅游SWOT分析与发展路径选择[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0 (12) :61~64.
[4]项建明, 龚婉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然休闲体育开发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2012 (3) :125~128.
[5]刘凤云.生态体育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17~20.
[6]王俊奇.环鄱阳湖地区民俗体育文化与生态经济区建设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1 (9) :579~582.
[7]李成玥, 张宏成.构建苏州环太湖地区休闲体育旅游的设想[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11 (6) :37~39.
学校体育生态系统 篇7
1 体育教育体系中存在的生态平衡
到目前为止,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在教育发展的道路上一直贯彻的方针政策,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教育水平,同时有效促进其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共同进步。所谓体育生态系统是指通过社会这个大的环境从中吸收本身需要的信息资源,即我国政府包括企事业单位在内的所有行业支持和帮助体育事业中出现的人力问题和财力问题等,进而构成在体育的生态体系中所需要的软性以及硬性的资源信息,这些都是体育体系想要生存以及发展所要具备的最基本条件。当体育生态体系内部存在的信息以及资源的沟通交流出现中断时,我们便要创建一个崭新的平衡体系。首先,要不断的补充所需要的新资源以及新信息进行传输;其次,要在体系的内部创建崭新的结构以便支持新型信息的传输问题,与此同时,自我调节体系在此过程之中也要发挥其核心作用,要不间断的创建和改善构成的新型平衡。它所构成的体系平衡与之前的平衡系统有所不同,不同处在于它的创建是在原始的组织体系基础之上,并且有人为因素的条件下创建的平衡系统,该平衡体系具有一定的功能模块以及合理的构成组织,可以有效的达成平衡系统所具有的真正价值。
2 在高职的教育生态系统中体育教育的地位以及作用
在高校的教育环境中,体育教育作为核心的分支体系,它具有着支撑性以及基础性两种主要作用。而高等教育同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在形式方面以及侧重点方面均有着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高等的职业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在培养职业能力方面,这种教育在开展过程中有两个主要部分:第一,要以高校所具有的教育基础课为核心。第二,以专业化的职业性技能为教课内容。而体育课程是高校在教课过程中的必修基础课程,它的开展和实施可以加强和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毅力及耐力,还可以改善学生的人格,特别是开展实施的大型团队体育性质的活动,能够培养个人的团结协作意识,加强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合作能力。学校举办的体育团体竞赛项目能够使参与者之间出现合作和竞争方面的问题,使他们学会掌握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且可以让他们学会怎样运用合理的方式去解决处理出现的问题,从整体团队的角度出发,逐渐加强他们自身同团体的协调合作的能力。
3 目前在体育生态体系的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 . 1 目前教育信念对体育生态体系存在的影响
一直以来国内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我国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应试教育所体现的缺陷而言,我国一直在针对其进行着教育上的改革,因此,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早已成为目前整体社会教育体系的最终目标。而体育教育在整体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核心位置,通过体育课程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们自身具有的身体素质水平,还能在某种意义上培养他们的耐性和吃苦的精神。可是目前我国国内教育往往忽视了体育课程的重要意义所在,甚至对待体育课程持有一种应付的教学状态,与体育课程相比更重视课本知识教育,使学生们埋身于题海之中。
3 . 2 教育事业具备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育方面表现出不足
普遍现象表明,在高校的教育理念中往往忽略了对体育教育的重视,高校更加重视的是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因此把教学的重点几乎都投放在对学生的专业课程培养上,几乎所有的教学资源都运用在系统教学之中,而将体育教学忽略掉,只是应付了事而已。这造成的后果是使得体育教育的生态体系发展趋于静止。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在部分高等院校中对体育教育专业所创建的研究小组不够完善,更有甚者连体育教育办公室都不予设置,这便会使校方对所有课程中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低于国家号召的关于体育教育的政策。
4 克服困难实现体育教育在高校内的生态平衡
4 . 1 生存环境同生态系统的统一
首先,校方要使自身的体育体系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因为学校所在地具有的气候条件以及体育配套基础设施的创建水平均包括在体育生态系统范围之内。体育设备的方位以及结构都取决于院校的位置,所以,我们要综合所有因素来对其进行充分的考虑。除此以外,还要根据在校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身体素质条件来对体育设施进行合理的设置。众所周知,每个地区间所具有的风俗和文化都是不同的,所以针对各个地区所实施的硬性的体育教学方针政策也会存在不同,我们不能苛刻要求某些院校高标准的创建体育设施,要结合不同地区具有的不同特色来进行安排体育设备,这样有利于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能够得到显示,还可以有效的对区域性的体育文化事业进行推广。其次,体育系统应该符合时代的要求进行必要的改革。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促进了很多行业的共同进步,但是,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却显得困难重重。我们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寻求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及要点,要掌控问题所在,以便不断的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创建深化的体育教学机制。在此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及发挥学生们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调动他们的创造性及积极性来共同达成体育教育的理想目标。再次,体育教育系统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大家都知道,我国所具有的整体教育体系同社会这个大环境一直保持着网状复杂联系,双方通过信息以及资源的不断沟通与交流在教育体系中由里到外构成了较为稳定的状态。而体育教育作为整体教育的子系统理所当然也会与社会环境有着联系和影响。因此,应做到与时俱进,依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改革教学方式,以便提高教育水平,即根据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来带动促使体育教育事业得到快速的进步和发展。最后,要使体育的生态系统符合适应我国文化环境。我国文化所具有的核心构成部分就是体育事业,它承载着我国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责任。因此,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文化产业体现出的重要价值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我们要实际结合目前体育的发展状况,对其进行不断的改革和探索,以适应我国文化产业环境。
4 . 2 在体育教育体系中实现具有统一的质和量
首先,要达成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主体的客体化。主体的客体化通俗意义上指的是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导学生的过程中将自己也看作是学生,要同时进行教育学习。也就是说在教育的系统内部进行的再教育环节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能力以及素质水平,院校要运用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为体育教育工作人员提供具有竞争性质的目标及任务,通过体育教育的主体本身来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其次,达成高校内部体育教师在量上的平衡。伴随着近些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学生的数量不断扩大,院校需要配备相应比例的优秀教师队伍,同时要根据和结合教师本身具有的特性对其进行合理的分工以保证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及专业化。
4 . 3 在高校内教材的实践与理论要统一
高校体育教学是一门结合了实践性及应用性的综合学科。因此,它在教材上的选择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存在着相对较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在校学生本身的素质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选择。与此同时还要结合在校学生们的爱好兴趣开展体育锻炼,营造出锻炼身体同娱乐共存的成效。
5 结语
学校体育生态系统 篇8
关键词:和谐社会,高校,体育生态系统,建设
党的十七大确立了关于“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理念, 2 0 1 0年8月3 1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制定, “人的因素是和谐社会建设中最核心的和能动的因素, 只有人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得以建立。”[1]发达的高等教育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表现, 同时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随着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增强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他们已不满足一般性的体育锻炼, 而对体育活动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即对体育锻炼的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拟将通过对高校体育生态化的内涵及特点的阐释, 提出高校体育生态系统的构建, 为研究体育与自然、与社会、与人自身的相互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在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下, 实践科学发展观, 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不, 努力完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伟大使命。
1 体育生态系统的内涵和特点
1.1 体育生态系统的内涵
所谓生态体育, 就是指人类—体育—环境的相互协调、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活动, 即通过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的体育运动。具体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和谐在内的整体动态和谐。[2]邓跃宁提出“体育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人为的等多种因素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它是与体育相关的人和体育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网络结构, 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加工、改造而建造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 是由多种生态因素构成, 因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它们之间存在着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及价值流, 而且具有多层次、多目标、多子系统的生态结构,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3]杨利勇认为:“体育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 人类开展的所有体育运动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 各要素间借助能量流动、物质流动、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 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并形成具有自调节功能的人工复合体。”体育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活动, 它是通过人与自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系统中的诸多因素有机的结合, 以体育及其结构层次作为主体, 以体育活动的相关人员为纽带, 以出人才、出成果 (健康与运动成绩) 为中心而构成的多维复合网络结构。这一系统是以人的体育行为为主导, 以自然、社会环境为依托, 以资金投入为命脉, 以体育体制为经络的人工生态系统。在体育生态系统中, 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 促进各层次体育的发展, 使体育的层次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专深发展。[4]
1.2 生态体育的特征
生态体育是通过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开展的体育活动, 具体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和谐在内的整体动态和谐[2]。生态体生态体育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基础;生态体育以人与社会的和谐为条件;生态体育以人与自身的和谐为目标。生态体育特点主要指以体育全面协调的思想和手段, 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永续的整体动态和谐。[2]体育的生态生成体现在自然向人的生成过程中, 体育运动是人类能量的开发和释放, 也是人向自身、向自然、向社会的“复归过程”。[5]生态体育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自然性、社会性和持续性三个方面。[2]
1.2.1 生态体育的自然性
体育作为一种生命节律活动, 通过自身的节律调节人的生理和心理节律以改造和优化人类的生命生态。体育通过人类自身的行为, 改变自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使主体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1.2.2 生态体育的社会性
体育活动是以社会存在为基础的, 体育活动的发展始终都要适应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社会体育的发展也要适应生态体育的发展与变化, 生态环境促进或约束着社会体育的发展。现代体育已成为人类社会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广的国际文化, 成为了国际社会运转中的纽带, 为人类的和谐起着独有的积极作用。
1.2.3 生态体育的持续性
生态体育理念所倡导的“和谐与发展”主题, 已不局限于具体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 也不局限于人与人的竞技, 而正在形成一种共同的理念, 一种全新的体育发展思维模式, 因为全人类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拥有一个生态、和谐、永续的生存环境。
2 高校体育生态系统的内涵和特征
2.1 高校体育生态系统的内涵
高校体育生态系统, 是特殊的生态系统, 是以体育教育及其结构层次作为主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而形成的多因素综合系统。学校体育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多维的复合网络, 在这个网络系统中, 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然后, 由体育教育对生态环境做出反馈性影响。学校体育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利用和开发, 就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6]
2.2 高校体育生态系统的特征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 要实现人类社会的生态化, 关键要依赖于学校教育的生态化。体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份子, 促进体育的生态化对实现学校教育的生态化, 进而实现人类社会的生态化有着重要的作用。[7]
高校体育生态系统的同样有生态体育的自然性、社会性和持续性三个基本特点之外, 还有着系统性、开放性和共生性等特点。[8]
2.2.1 系统性
由系统论和系统分析法可以得出:高校体育生态系统是系统内各要素与外界多维生态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子所构成的网络。高校体育生态系统是由学生、教师、体育目的、体育课程、体育环境五个要素组成的, 各个要素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2.2.2 开放性
组成高校体育系统的主体因素教师和学生都是自然个体,
发展是其主要特征和内部需求, 主体因素在意识、思维上表现出开放性。体育目的、体育内容、体育环境也表现出开放性。高校体育系统并不是静止封闭的, 它具有动态开放性。
2.2.3 共生性
共生具有严格的生态组织性, 一旦某一共生的环节缺失, 将导致系统振荡与解体。共生是系统中各部分的相互依存和共同促进, 是生态系统的构成机制和存在机制。在系统中各部分之间、各部分与整体之间靠共生关系形成系统整体的动态结构。在高校体育生态中也存在这种共生关系。
3 和谐社会视域下社会高校体育生态系统的建设
3.1 加强师生生态意识的培养, 实现人、体育、校园的整体和谐发展
首先, 加强生态体育的宣传教育, 培养全体师生的体育生态意识。通过和谐社会理念对学校领导、师生进行教育, 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 树立体育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辩证认识。
其次, 创造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体育课堂的生态教育主阵地, 进行体育行为规范教育, 可利用广播、网络、板报等全方位多角度宣传生态体育的知识和方法,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生态体育文化节、知识竞赛等活动。
最后, 加强生态体育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和谐社会理念, 在引导师生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观念的同时, 以公平的体育道德精神来教育和感化师生, 培养全体师生高尚的体育精神。
3.2 加强高校体育生态系统所需自然环境的建设
生态体育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基础。高校体育的自然环境是指系统中的自然因子, 它既渗透着高校体育的精神和使命, 又隐含着高校体育的特征面貌和文化氛围, 对高校体育实施隐性影响, 起着“环境育人”的特殊作用。[8]通过对高校体育自然环境的优劣, 可以形成全体师生不同的体育行为习惯、体育价值取向和体育文化素养, 从而影响师生对体育的态度、观点及看法, 最后影响高校体育的目的、功能、内容形态和方法等。
对高校体育生态系统自然环境的建设, 主要表现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可以改造自然但是受自然的制约。优化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具体地体现在日常的体育活动中。
首先, 科学制定高校体育生态化发展纲要, 规划校园生态运动场所, 合理布局, 为学校师生提供绿色户外运动空间, 实现全民健身运动的生态化。
其次, 运动场所与高校体育的关系更为明显。运动场所的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校园空间, 公共体育设施要向社会开放时, 处理好公益性和经营性的惯性, 充分发挥校园体育自然环境的综合效益。
再次, 高校体育器材设备中应考虑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特长爱好相结合, 处理不同场地的数量关系。
最后要注重运动设施的及时更新、器材, 提高体育锻炼的安全性, 使之符合生态标准。
3.3 加强高校体育生态系统所需社会环境的建设
一般来说, 社会环境是人类所特有的生活环境。例如,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村落环境及城市环境等。杜威指出:“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社会环境, 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学校体育也受社会中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
政治形态不同, 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是根本不同的。不同阶级对体育的看法和利用能够改变学校体育的服务方向。首先, 政府部门和高校对生态体育的管理、规划与决策, 体现领导阶层对体育生态化的态度倾向与价值判断。另一方面, 在运动场地塑胶化、现代化的进程中, 由于市场不规范, 建筑材料等缺乏环保标准, 大量有毒、有害材料等原因造成了运动场地档次较低, 质量差, 场地环境“污染”严重。
高校体育生化系统建设必须通过统合各项机构、制度和政策来优化高校体育社会环境, 不管完善高校体育的相关管理制度, 不断整合高校和其他各种社会各界的关系。目前正在进行的健康观教育、终身体育能力培养、全民健身计划活动和阳光体育活动等, 就是体育教育生态系统运行良好的体现。
3.4 加强高校体育课程生态化的建设
高校体育要为社会培养健康的个体, 体育教学课程应充分体现生态化取向。生态体育课程建设是传播生态信息、培养环境意识的主渠道, 课程设置要体现生态主旋律, 使生态体育课程建设能够促进和影响整个学校形成全新的生态管理理念, 提高教育的生态化水平。首先, 建立生态体育课程要树立人—体育—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课程目标应强调一致性与差异性, 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和谐与统一;其次, 探索与构建生态体育的课程体系, 实施教学内容的更新与重组;第三, 制定生态体育教育、教学计划, 编辑教材, 以生态为主线, 设计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开发生态体育教学活动的新产品。第四, 建立合理的生态化评价体系, 最终实现体育课程的生态化系统。
4 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将使社会朝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同时, 体育生态革命与可持续发展, 确立了“人、体育、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体育新理念, 高校体育生态系统的建设, 为体育生态化发展的科学化、网络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全民健身计划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高校体育生态系统反映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是实现“终身体育”精神的结合点。高校体育生态系统的理论, 是和谐社会的最好体现和结晶, 也是和谐社会的方向和归宿。高校体育生态化的兴起可以有效的改善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环境恶化等当今人类面临的许多生存与发展问题。高校体育生态化系统的建设, 使生态体育面向每一位师生, 从而促进学校体育的生态化发展进程, 增强国民体质, 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9-8.http://www.gov.cn/ldhd/2010-09/08/content-1698579.htm.
[2]郑晓翔.生态体育的内涵与特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43~46.
[3]邓跃宁.体育生态学的创建[J].体育学刊, 2002, 9 (6) :5~7.
[4]利勇.论体育生态系统的特征[J].山东体育科技, 2008 (30) :5~7.
[5]秀领, 谢雪锋.体育生态系统特性及其实证分析[J].山西师大学院学报, 2008 (23) :3~6.
[6]王俊峰.从生态学角度审视学校体育生态化发展[J].武术科学, 2010 (7) :89~90.
[7]刘容鹃.构建新体育的发展[J].今日南国, 2008.
学校体育生态系统 篇9
维吾尔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摔跤、赛马、达瓦孜、麦西热甫、刀郎舞、赛乃姆舞、斗鸡、斗狗、斗羊等。柯尔克孜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套马、柯尔克孜族叼羊、赛马、追姑娘、马上角力、赶羊头、公牛拉套、木马舞、飞马射物、跨驼比武、乌帕衣。塔吉克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马球、鹰舞、跑马射箭、赛牦牛、角力、牦牛叼羊、骑马叼羊、速度赛马、押加等。[2]虽然三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较多,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信息通讯的高度依赖, 尤其是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下, 青少年对本民族一些技艺较难的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 大部分传统体育项目只有在民俗节庆日中, 在老者的组织及参与下才能难得一见, 部分项目面临失传的尴尬局面, 如何运用生态学原理保护、传承及发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是当务之急。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 (即生物群落) 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体。为此, 我们可以把体育生态系统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 人类开展的所有体育运动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 各要素间借助能量流动、物质流动、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 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并形成具有自调节功能的人工复合体。[3]
维、柯、塔三民族体育文化的生态环境可由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社会生态三个生态类型构成。
1 维、柯、塔三民族体育生态系统的构成元素及其特征
1.1 自然元素
天山山脉将新疆分为南、北疆。北疆冬季漫长, 夏季短暂, 受北冰洋和大西洋冷湿气流的部分影响, 形成多降雨的湿润气候;而南疆, 地形多平原和山地, 受冷湿气流的影响小, 气候干燥, 降水量小, 日照时间长。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山区高原, 维吾尔族住分布于平原地带。
1.2 人文元素
维吾尔族地处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 受多种文化的影响, 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经典的古典文学, 流传至今的有《乌古斯可汗传》、《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辞典》等。“十二木卡姆”及“刀郎”歌舞和“达瓦孜”都是今日难得的艺术文化瑰宝。柯尔克孜族有最著名的是英雄史诗《玛纳斯》, 悠久的历史和牧业生产生活, 造就了他们人豪放爽朗的性格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较突出的是民歌、诗歌、音乐。塔吉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 兼营农业, 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其民风纯朴,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古风至今犹存。塔吉克人将慕士塔格看做山神称作“冰山之父”;习惯将英雄人物比喻为雄鹰, 他们的鹰舞姿势健美, 风格淳朴, 也反映了其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1.3 社会元素
维、柯、塔三民族群众参加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以节日自发和政府组织庆祝为主。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是少数民族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时间, 但参与的竞技体育项目比赛较少, 柯族和塔族群众居住相对分散, 加上一些偏远乡村对体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的程度不够, 导致在柯尔克孜自治州和塔什库尔干县组织大型体育比赛较少, 而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大多数竞技项目和高难度技艺项目, 又对场地和器材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这就使得一部分居民接触和参加体育活动机会较少。
2 维、柯、塔三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
由于维、柯、塔三民族信仰伊斯兰教, “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也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群众庆祝的两大宗教节日, 宗教色彩浓重, 场面宏大, 气氛热烈。而民俗传统节日, 如“诺鲁孜节”, 它是为进入春耕生产, 绿化、美化、净化环境做准备的节日, 也是艺术的节日、体育的节日, 其已有3000年的历史。
此外, 柯尔克孜族还过“喀尔戛托依节”、“掉罗勃左节”、“谢尔乃节”、“阿克托依节”;塔吉克族过“皮里克节”、“祖吾尔节”、“铁合木祖瓦斯提节”, 节日中男女老少常汇集到空地、广场或草原上, 举行各种娱乐活动, 除了唱歌、跳舞、说唱、讲故事外, 常见的还有叼羊、摔跤、赛马、马上角力、跑马取物、马上打靶、拔河、荡秋千等等内容丰富的少数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活动。
3 维、柯、塔三民族体育生态系统的构建
在南疆四地州城市、农村及农牧区仍在一定程度上存续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但分布失衡。城市社区的传统项目实践萎缩较快, 或不完整, 或已停止。城镇化和现代化影响巨大, 缺少传承人, 以及年轻一代追求时尚, 使本遗产存续与发展面临着威胁。如维吾尔族式摔跤、木卡姆、麦西热甫;柯尔克孜族的跨驼比武、马上角力;塔吉克族独具特色的牦牛叼羊和马球运动等项目逐渐销声匿迹。
体育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人为的等多种因素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4]它是与体育相关的人和体育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网络结构, 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加工、改造而建造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 是由多种生态因素构成, 因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它们之间存在着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及价值流, 而且具有多层次、多目标、多子系统的生态结构,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
少数民族体育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与输出都平衡互动, 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它们之间通过反馈调节 (自然或人为) 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各因素的协调发展, 是体育——自然——经济——社会这一复合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少数民族体育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体育人口在变化、组织在完善、环境在改变、体育手段在发展, 因此, 系统在不断更新, 它总是朝着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方向发展, 从而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5]
4 维、柯、塔三民族体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 在加快南疆四地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步伐时, 继续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让更多的农牧民群众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丰富当地的体育文化生活, 同时要求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做好宣传工作。
(2) 在南疆四地州学校体育教育中多开展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和教育价值, 合理开发校本课程, 在当地院校的开展民族式摔跤、民族体育舞蹈等项目, 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树立爱国主义热情。
(3) 进一步挖掘改造南疆四地州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不断引入新的体育观念, 适当改造部分竞技性较强的项目, 走具有新疆特色的竞技体育运动发展道路, 完善其教学和训练方法、比赛规则, 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学校, 使之与现代竞技体育接轨。
(4) 当地政府需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 以自然、人文景观旅游为主体, 带动民族传统体育旅游, 如新疆的草原文化节, 冰雪旅游节等, 都向中外游客全方位展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凤霞, 张新辉.新疆少数民族生态体育文化的恢复与构建[J].四川体育科学, 2011 (6) :23-25.
[2]彭立群.新疆游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论[M].1版.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0.
[3]杨利勇.论体育生态系统的特征[J].山东体育科技, 2008 (12) :5-7.
[4]陈光华.体育生态学构建的初步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 2006.
【学校体育生态系统】推荐阅读:
生态体育08-09
生态体育课堂05-24
生态体育旅游07-02
生态休闲体育公园08-12
原生态体育文化09-15
广场体育生态文化活动11-23
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08-19
学校生态道德教育07-05
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总结11-04
中职体育学校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