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素质

2024-12-11

生态文明素质(精选12篇)

生态文明素质 篇1

本研究旨在结合《苏州生态文明规划》的要求, 对苏州公众生态文明素质现状作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 以期能够发现问题, 找出对策, 通过各种途径加以提高。

1 调查方法

本研究在前期访谈和试调研的基础上, 设计《苏州市公众生态文明素质调查问卷》, 问卷分为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行为等3个维度, 每个维度下包含若干问题, 表征该素质。

问卷发放采取两种方式: (1) 2015年9月在苏州社区、超市、街道、广场、公园、单位、企业等人口密集的地区发放问卷256份, 收回232份; (2) 2015年9~10月, 委托苏州市环保局发放问卷, 问卷发放注重区域覆盖性、重点突出性以及受访群体的结构性, 共发放问卷800份, 回收有效问卷764份。根据问卷所获数据解析苏州市公众生态文明素质。

2 苏州市公众生态文明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从样本基本情况看: (1) 性别比例相对均衡, 与苏州市区人口性别构成基本吻合; (2) 年龄分布上, 以中青年受访者偏多: (3) 职业分布上包涵各类从业人员。

调查数据显示, 87.6%的被调查者听说过至少1项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其中受访者对“白色污染”、“垃圾分类”、“洗衣粉污染”等知晓率均在80%以上, 但是进一步询问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时, 仅有13.8%的人能够正确给出。对于“生物多样性”、“PM2.5”、“世界环境日”、“环境问题举报电话”等问题的回答上则准确率较低, 呈现出公众对生态环保认知的“低正确率”的特征。另外, 受访者对14个有关生态文明的知识平均知晓数为9.1项, 表现出“知晓面广”的特点。

生态文明价值观主要从自然观和资源观两个方面考察。自然观方面主要考查公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为了生存, 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有91.3%的受访者表示“完全同意”, 8.7%的受访者表示“比较同意”;“人类已经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 有66.1%的人表示“完全同意”, 31.3%的受访者表示“比较同意”;“自然界的平衡是很脆弱的, 而且很容易被打破”, 有52.6%的人表示“完全同意”, 41.2%的人表示“比较同意”;“人类干扰大自然会招致灾难性的后果”有52.6%的人表示“完全同意”, 37.5%的人表示“比较同意”;“由于人类的智慧, 地球环境状况改善是完全可能的”为错误命题, 29.1%的人“很不同意”, 30.83%的人“不太同意”。

生态文明行为按领域范围分为私人领域的生态文明行为和公共场所的生态文明行为。从私人领域的生态文明行为的调查中发现, “习惯性地随手关紧水龙头”、“选购节水器具、”“选购电器时选择低能耗产品”、“商场、菜场购物时自己带购物袋”等行为的得分比较高, 而“将家庭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将废电池投入专门的回收桶或回收站”的得分相对较低, 根据后期追踪调查, 86.2%的苏州公众表示愿意将垃圾分类后再投入垃圾箱, 之所以这样的行为未形成风气, 原因在于许多人对于垃圾分类具体做法不是非常清楚。在公共场所的行为“在公共场所发现垃圾会主动捡进垃圾桶”、“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制止或劝阻”等能够做到“经常”的只有12.1%左右。

3 思考和建议

调查结果说明, 苏州公众有迫切提高生态文明意识的强烈愿望, 生态文明知识水平和生态环境认知较高。但是, 现阶段苏州公众素质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最直接的社会行动者, 公民是否关注、认同并参与生态环保活动, 其生态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具有基础作用。调查数据显示, 受访者回答环境问题举报电话的准确率为47.7%, 有过举报污染环境行为的比例仅为35.7%, 这说明苏州公众环保法律意识还比较欠缺, 这与国际化大都市对公众生态文明素质的要求是有相当差距。 (2) 在生态文明教育中, 苏州公众大多认可目前政府部门的宣传工作和媒体的宣传, 这些宣传活动在公众生活中起到了普及生态文明知识、了解生态环境问题、洞悉环境污染的危害、学习生态环保常识的作用。

摘要:通过座谈汇报、材料证明、实地观察、问卷调查等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获取数据, 阐述了苏州公民生态文明素质及其素质培养环境建设现状, 明确了苏州公众生态文明素质水平及建设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苏州,公众,生态文明素质,调查

参考文献

[1]王继红.论公民生态文明素质的提升[J].学术探讨, 2009 (3) :199-200.

[2]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环境意识项目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 (中文简本) [A].2008.

[3]金鸽.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公民生态意识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洛阳、东营、上海三市为例[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2013 (3) :17-19.

生态文明素质 篇2

1、为什么要建设生态镇?

答:创建生态乡镇是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农村环境优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城镇规划建设水平和促进生态文明,改善人居环境的重大举措,所以必须创建生态乡镇。

2.什么叫生态村

生态村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从当地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实际出发,按生态规律进行生态农业的总体设计,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及工、商、服务等各业的比例,促进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而建设和形成的一种具有高产、优质、低耗,结构合理,综合效益最佳的村级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或新型的农村居民点。

2、什么是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答:指城市及乡镇建成区内经污水处理厂二级或二级以上处理,或经其它处理设施处理,且达到排放标准的生活污水量与城镇建成区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的百分比。

3、怎样的厕所才能称为卫生厕所?

答:卫生厕所要求有墙、有顶,贮粪池不渗、不漏,厕所清洁,无蝇蛆,基本无臭,粪便必须按时清出。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建造,以全国爱卫办推荐的三格式、双瓮漏斗式、三联式沼气池、粪尿分集式、完整下水道水冲式等类型中选择。

4、秸秆综合利用有哪些方法?

答:秸秆气化、饲料、秸秆还田、编织、燃料。

5、固体废弃物要多久能分解?

玻璃瓶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分解,其它如塑料瓶约需450年,盛啤酒或汽水的易拉罐约需200~250年,普通马口铁罐头盒约需100年,经抽漆粉刷的木板约需13年,帆布制品约需1年,绳索约需3~14个月,棉织物约需1~5个月,火车票等纸屑约需半个月,如此等等。这表明,一次不慎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可能会影响到好几代人。

6、怎样治理“白色污染”? 珍视我们的生存环境,少用一个塑料袋,少用一个塑料餐盒,不要把农用薄膜废弃在土地里,以清除“白色污染”。

7、家庭的环境污染主要有哪些?

(1)空气污染,主要来自吸烟引起的污染、炉灶产生的废气和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油烟。(2)水污染,高层蓄水池供应的不洁自来水和热水瓶、烧水壶内壁上的水垢。(3)噪音,音响、电视、洗衣机等发出的噪音令人烦恼。(4)电磁污染,电脑、微波炉和电磁理疗仪等电器设备产生的电磁波,对人体健康构成无形的威胁。(5)放射性污染,家庭装修的某些含有放射性元素较多的建筑材料,如花岗岩、混凝土、砖块和石膏等也会危害人体健康。

生态文明镇、生态文明村知识

1.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2.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酸雨的重要成分,目前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主要来源是燃煤电厂。

3.污水经处理净化后达到国家《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指标,供冲厕所、洗汽车等用途的水叫中水。

4.绿色食品实行的是四位一体的包装,凡绿色食品产品的包装上都同时印有绿色食品标志、文字、批准号,并贴有激光防伪标志。

5.人为污染源主要有: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

6.大气的人为污染源可概括为四方面: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交通运输、农业活动。

7.国家提倡购物少用塑料袋,多用布袋子、菜篮子主要出于减少白色污染的考虑。

8.回收1吨废纸用来造新纸可少用纯碱240公斤,降低造纸厂污染排放75%。

9.环保组织提倡夏季把室内空调的温度调整到26度。10.3月22日是世界水日。11.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12.绿色食品之所以称为“绿色”,是因为与生命、资源、环境保护相关。

13.人们通过少用塑料袋、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不随意取土、不滥用化肥、不乱丢弃电子产品等随手可做的小事,可以保护我们的土壤。

生态文明素质 篇3

关键词: 列宁;生态文明;国家治理

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作为国家治理體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倍受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搞好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认真学习和研究列宁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列宁生态文明思想梳理

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十分重视生态文明问题,在一些报告和讲话中对此做了许多重要指示,归纳起来,列宁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1辩证的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列宁在《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中明确指出过度放大自然力量是不科学的,以前原始人从自然界中无偿获取必需品是当时生产力决定的,对于现在来讲只是一个拙劣的童话,在那个时代,原始人生存条件很困难,需要跟自然作斗争才能在弱肉强食的环境里存下来,面对野兽、自然灾害的伤害不得不采取措施,现在工人们所面对的环境比之前更糟糕,虽然自然界所带来的影响小多了,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所受到的压迫也无法想像。不过他也肯定了自然环境给大家带来的好处,其价值和作用不容小觑,因为工人们的劳动是替代不了自然的,我们现在只能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借助机器和工具等减少在发展中碰到的困难。列宁在哲学笔记还有“不能用精神的发展来解释自然界的发展,恰恰相反,要从自然界,从物质中找到对精神的解释…”[]以及“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等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思想。

1.2以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生产目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就是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生产目的和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对社会生产目的的要求相一致,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导致财富源泉的枯竭,导致农业中土地的枯竭和工业中工人的枯竭。”[]列宁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我们全力建设社会主义不仅仅是要在物质上满足大家的需要,还要能够给大家带来全面自由和充分福利,促进大家向前发展。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生产上,这是满足一切条件的基础,也是区分社会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性差别。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生产的目的,即意味我国在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推进中需要摈弃过去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摒弃以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列宁在《省苏维埃主席会议上的讲话》中讲到:“只有按照一个总的大计划进行的、力求合理地利用经济资源的建设,才配称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必须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列宁指出“把一切资源有组织地转到苏维埃共和国手中,并严格地有纪律地支配它们” []当前我国在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充分体现我们的道路自信,加强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开发。

1.3提倡勤俭节约,杜绝奢侈浪费,阐述资源循环利用思想

十月革命前,俄国经济已经面临全面崩溃,十月革命胜利之后,面临国外和国内的双重困境,当时生产资料极度紧缺,人民吃不好穿不暖,整个社会陷入生活困难。列宁为了大家提出了勤俭节约的观点,并表示在任何一个时期,国家政府机关都要做到精简,能节约的尽可能的节约,落实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列宁针对铺张浪费现象进行深刻的批判批判,认为要坚决同铺张浪费现象进行斗争。

开源节流,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节流,但是更重要我们还要开源,循环经济就是我们生态资源开源的重要措施,列宁在对资本主义破坏环境的批判中对资源循环利用进行了阐述,他说道: “对于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来说,非常迫切的想逃离这个地方,只要有可能,都希望抛出城市去喝一口甘甜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我们可以清晰的从列宁的话语中看出他对资本主义破坏环境的厌恶,他从人造肥料的角度进一步从阐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思想,他指出:“为了合理地利用对于农业十分重要的城市污水特别是人的粪便, 也要求消灭城乡的对立。”“十分明显, 人造肥料代替自然肥料的可能性以及这种代替(部分地) 的事实, 丝毫也推翻不了下述事实:把自然肥料白白抛掉, 反而染污市郊和工厂附近的河流和空气, 这是很不合理的。就在目前, 在一些大城市周围也有一些土地利用城市的污水, 并且使农业获得很大的好处, 但是这样能利用的只是很少一部分污水。”“为了反驳考茨基, 切尔诺夫先生恰恰选了这样的村庄做例子, 那里由于位置靠近城市而排除了资本主义对农业进步的障碍。资本主义使农村日益荒凉, 使人口集中于城市, 绝大多数农业人口丧失了大量的自然肥料, 但是与此同时, 微不足道的市郊农民却依靠他们位置的优越而获得特殊的利益, 依靠多数人的贫困而发财致富。上面说的村庄, 每年用41 000马克向邻近3个城市的卫戍部队购买厩肥, 向城市污水处理厂购买污水……因此这种村庄有这样高的收成是不足为奇的。”[]

1.4重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肯定科学技术在资源开采中的积极作用

北京大学杨开忠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课题组在《中国生态文明地区差异研究》中认为:“在其它条件一定情况下,地区人均GDP和劳动生产率越高,其生态文明水平越趋于较高。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率的提高,其生态文明水平是趋于明显改善的”。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中强调: “ 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创造了在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最终战胜,而且一定会被最终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创造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列宁在其论述中对劳动生产率表现出高度重视,他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根本任务之一,因为不这样就不可能最终地过渡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自愿自觉的、联合起来的工人所创造的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nlc202309012351

进入新世纪,人类社会步入知识体系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代。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列宁积极肯定科学技术在提高生产水平改善环境中的作用。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列宁写到,当前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拥有很多自然资源,比如在乌拉尔一带有很多矿石,在西西伯利亚储藏着很多煤,在东南部地区埋藏着很多石油,以及广袤的森林资源,水力资源等等。通过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来挖掘它们肯定可以创造出很多财富,极大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列宁非常重视农业科技人员的重要性,他强调:“由国家动员一切农艺人才来大力提高农业经营水平。”[]针对农业列宁在俄共(布)八大通过的有关决议中提出:要督促领导机关和相关工作人员认真做好工作,检查农民土地情况,调整不合理的土地结构,清除零散土地现象,方便农民使用;帮助农民改善土壤结构,减少不科学使用耕地;给农民提供优良种子和肥料,促进增产增收。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人口占较大比例,列宁在针对当时苏联类似状况时认为:“技术奇迹首先应该用来改造最接近于全民性的,占用人数最多的又最落后的生产——农业生产。…… 我们的义务和职责是利用这种力量把最落后的农业生产纳入新的轨道,对它进行改造,把它从按照旧的方式盲目经营的农业变成建立在科学和技术成就基础上的农业。”[]

1.5推进自然保护立法,主张改善人居环境

前苏联成立后,列宁很早就看到了合理利用资源及保护资源的重要性,为此签署的法令多达200 多件,在列宁的直接领导和亲自参加下, 苏维埃政权刚一建立就立即制定和通过了一批保护土地, 地下资源、森林、自然保护区、疗养区和自然遗迹的法律及文件。1917年4月24—29日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共党(布)第七次代表会议中,列宁在《修改党纲材料》中,提出了土地法、改良土壤发、卫生法等问题。[]十月革命胜利的第二天, 即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八日苏维埃政权颁布了由列宁草拟的《土地法令》,《土地法令》乃是苏联自然保护立法的第一个法律文件,它首先废除了土地、地下资源、水和森林的私有制, 宣布其为全民所有的财产, 受到苏维埃国家的特殊保护。这样, 由于土地、地下资源、水和森林的国有化, 就为苏联的自然保护立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列宁对国内的自然资源的分布及状况高度重视,1918年4月9日列宁在接见从彼得格勒来的科学院院士谢·费·奥登堡等时同他们谈到科学院进行苏维埃俄国自然资源调查工作的决定以及科学院主持或制定的各种研究课题和实验项目。同年5月11日列宁主持人民委员会会议讨论森林法令,5月14日又主持人民委员会会议讨论《森林基本法》草案,随之于5月27日颁布了《森林法》, 開始对森林的保护和利用加以法律调整,1920年4月20日列宁主持人民委员会会议讨论关于地下资源的法令草案,同年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地下资源的特别法令》。1921年在列宁的领导下又相继颁布了《关于建立气象站的法令》、《关于全国性疗养区管理的法令》和《关于自然遗迹、花园和公园的法令》。前苏联在成立初期非常困难的年代里,在饥荒蔓延和国内战争时依然建立了世界上较为先进的自然保护法体系,这些法律充分反映了列宁对生态自然的科学态度。

列宁在革命最紧张的时期仍然对人民生活细节问题非常重视,1919年11月8日列宁主持工农国防委员会会议讨论关于成立全俄卫生状况改善委员会,列宁在《一个伟大的技术胜利》一文中说道:“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定能使劳动的卫生条件更好,使千百万工人免受烟雾、灰尘和泥垢之苦,使肮脏的、令人厌恶的工作间尽快变成清洁明亮的、适合人们工作的实验室。”[]在1917年4月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代表会议中列宁在《修改党纲材料》中提出了卫生法和住宅法的问题,在该材料中,列宁认为应“颁布卫生法规,在一切使用雇佣劳动的企业中改善劳动卫生条件,保护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并把卫生工作交由工人组织选出的卫生监督机构管理。同时配套住宅法规,并设置由工人组织选出的住宅检查机构(检查住宅卫生状况)。”[]1920 年5 月25 日, 列宁在《对正确分配劳动居民住宅的办法的法令草案的意见》中再次强调了卫生状况的重要性: “应当责成各地方卫生局(+劳动人民委员部)①颁布必要的规章制度; ②对不讲清洁等行为加以惩罚, 拘留在一个月以内的和强制劳动在两个月以内的不用审判; ③对保持清洁组织群众性的监督( 通过工农兵代表苏维埃下设的特别队) 。”[]

1.6重视发挥人民主体性作用,参与成立环保协会

近10年来,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通过组织环保公益活动、出版书籍、发放宣传品、举办讲座、组织培训、媒体报道等方式进行环境宣传教育,为提高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做出了突出贡献。1917年,列宁参与成立俄罗斯自然保护协会,提出要把环境保护看成是一种美学的、伦理的、文化的、爱国的努力和行为,并建议政府设立自然保护区[],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离不开民间组织的参与,新形势下,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建设给民间组织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支持及参与、监督环境保护的平台,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在当下的中国,我国的民间组织在能力建设和意识方面的情况都不容乐观,一个有着公众积极参与的社会才是健全的社会。《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了“健全社会监督机制,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的要求。列宁无论在革命还是建设时期,都相信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并认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中国的生态文明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只有全社会多元化生态文明治理主体持续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稳步提高,中国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才有可能建立,人民群众是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立的根本力量,这其中包括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治理中所要表达的意愿、所显示的智慧及所发挥的作用等。列宁强调要充分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他指出:“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

nlc202309012351

2列宁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启示

列宁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尽管由于列宁过早去世,他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和落实。但是,列宁对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设计,对于今天我国加强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目标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是我们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目标之一,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价值诉求要上升到思想意识的系统理念高度,习近平曾反复强调,我们一定要做好生态建设工作,这不仅仅是转变现有经济增长方式,还是扭转我们思想观念的时候。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必须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有效解决“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的矛盾,所以要有尊重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近年来,我国以开发和发展为名破坏环境的行为仍时有所见,违规围湖造地、填湖造地,还有以“楼市化”偷换“城市化”的现象仍顽强地存在,2014年5月13日深圳暴雨后出现约150处道路积水,20处片区发生内涝,5458辆公交车运营受阻,2000辆汽车被淹,深圳机场累计取消进出港航班48个,广深线动车全部停运,深圳西站部分列车晚点;航班延误取消超200架次。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史培军针对城市暴雨成涝的现象表示“城市规划不尊重自然地理格局”是形成灾害的主要原因。种种现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我们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始终存在着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之间的矛盾、自然资源的生产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的背离、对环境容量的无偿占有与对环境质量的自觉养护之间的失衡、追求数量和速度与质量和效益之间的不协调。[]因此,为了顺利推进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建立,必须高度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充分尊重自然的基础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

但同时我们要注意到,目前社会有“新自然崇拜论”观点的存在,极端环保主义是其具体表现之一,这种极端理论的认为自然的力量是神秘的,是至上的,认为自然是不应该被利用和开发的,盲目的反对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支持原生态、有机农业,把地球视为比人类更为重要的目的。这种极端的观点与我们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中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相驳,我们应警惕这种对自然力量过度放大的观点,避免陷入自然崇拜唯心论的泥沼之中。

2.2转变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是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重要措施

列寧关于生产目的和资源合理分配使用的思想对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立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过去我们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我们以最大限度压榨自然资源能量为生产目的,只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漠视我们的粗放式生产和资源使用已经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构成了危害,目前我们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就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生产目的,这就进一步要求我们在生产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对生态的影响,要求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单一的唯GDP论,要求我们全面制定资源分配和利用方面相关的制度并严格按照根据制度来执行,习近平同志强调,最重要的是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来论英雄了。

资源有效利用率低导致浪费严重是我国当前生态文明的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中,我们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建立节约型与资源循环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重大战略任务

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将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提出要“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同时着重强调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经济是关系到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应当从国家政策的高度、从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进行全局性统筹性谋划,以调整转变产业结构来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建设。2014年5月13日新华社报道在广西柳州市新兴工业园一企业建设“楼顶田园”面积约3亩,种有水稻、蔬菜、荷花,养有荷花鱼、田螺等。酒厂产出的酒糟可作为作物的肥料得以高效使用,楼顶作物本身还调节了车间内的气温,利于该酒厂酒类的生产和储存。这种“楼顶田园”将生态农业与工业生产相结合,合理利用空间提升了效益,展现着当前我国企业经营者对于绿色循环经济的思考与探索。

2.4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利用科学技术是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必然途径

当前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我们的必然途径,较低劳动生产率意味的是用高消耗来换取低收益,中国科学院曾发布多份报告认为,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12,日本的1/11,这深刻的反映了我国人均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物耗能耗高、生态环境代价高的现状。从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角度看,主要应依靠科学技术来提高对我国有限的人均资源利用率,进而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只有通过结构的调整,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生态农业依靠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同样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nlc202309012351

2.5生态法制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重要制度保障,改善人居环境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的直接体现

生态文明写进我国《宪法》标志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生态法治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重要制度保障,通过生态文明立法规范人类文明活动,减少或摒弃对生态环境构成破坏的行为,遏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这不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且是牵系全人类命运和延续的头等大事。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文明”等有显著区别,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是一个包含有理论思想、机构人员组成、法律规章制定、制度协作运行等相关要素组成一整套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体系。[]而以往的相关概念只是具体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这说明我们当下应更加注重于生态文明治理的统一性与整体性。 健康和谐的人居环境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具体微观表现,人居环境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我们必须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深刻认识到中国人居环境建设要立足国情,在“生态文明”指引下建设人居环境,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统筹扶贫开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坚持规划先行、点面结合,以美丽中国建设为导向,分层次分步骤地推进我国人居环境改善工作。

2.6一元单向治理向多元交互共治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趋势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党方方面面,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局限于传统纵向治理体系观点,传统纵向治理体系中的各部分各自为政,部门化倾向严重,无法实现整体协同化的治理格局,因此,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构建必然包括国家治理体系中其他内在诸多要素相互关系的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通过各要素的互动和集合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全会公报多次提到治理这一概念。这一概念意味着我们在生态治理中,由以前刚性的、强制的、单向性的运作模式开始转向复合的、合作的、包容的治理行为模式。意味着我们从一元单向治理向多元交互共治的结构性变化。

基于治理理论的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内在要求就是要培育和壮大包括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等非政府的主体,同时这也是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构建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目标就是要构建政府、社会及公民个人多元主体平等参与协作的建设体制,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培育社会组织力量,倡导社会责任和培养公共人文精神,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动社会参与,形成政府其他主体良好合作关系,让更多的主体参与进来,相互协作,营造成网络化治理环境,促进治理结构科学合理,有效引导社会组织在志愿服务供给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切实弥补政府在这块上的缺失。提高生态治理水平。同时要引导公众参与。积极培育公民的自治意识,有序引导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文化素养和绿色、低碳观念。增加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机会。积极培育公民的自治意识,逐步祛除“凡事找政府”的惯性思维,强化自我生态文明建设能力。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M].1986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五、六、三十七卷

[2]列宁.列宁全集[M].1995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一卷

[3]列宁.列宁全集[M].1990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二十三、五十五卷

[4]列宁.列宁全集[M].1985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二十九、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卷

[5]列宁.列宁全集[M].1987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四十三卷

[6]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2009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7]列宁.列宁文稿[M].1990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四卷

[8]路易斯.费希尔.列宁的一生[M].第二版.彭卓吾译.北京:北京图书案出版社,2002年

[9]吕世伦.列宁法律思想史[M].2000年版.北京.法律出版社

[10]孙春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美丽家园[N].人民日报,2013.09.11

[11]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5.25

[12]江必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3-11-15

[13]邵忍丽.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N].光明日报,2010.10.27

[14]许耀桐.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分[J].理论探索,2014(1)

[15]余源培.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5.4

[16]田猛.前苏联的环境保护问题及其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人文地理,2010.3

[17]王树义.苏联自然保护立法及立法体系研究[J].法学评论,1991.3

[19]朱京玉.列宁经济正以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价值[D]:[硕士学位论文]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2

生态文明素质 篇4

生态文明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和谐平衡,相互协调的文明,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石。这种生态文明在旅游上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在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大众化旅游时代,2014 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次已达到36.11 亿,入境旅游人次和出境旅游人次分别达到1.28 亿人次和1.07 亿人次。而出境旅游消费金额早在2012 年就位居世界首位。中国游客出入境旅游人次的增多,一方面显示了国民经济收人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展示出国家和中国游客的形象。但个别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传递了相当恶劣的影响,是形成中国游客负面形象的主要因素,这种行为对生态文明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因此,虽然中国出入境游客和旅游消费规模都达到大幅增长,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游客都多,也极大地刺激了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增长,甚或成为当地经济收入的主要增长点,但是很遗憾的是中国游客并没有赢得广泛好感与尊重。在2012 年,在美国等多个“全球最差游客”调查中,中国游客均因“不讲卫生、不懂礼节、不遵守公共秩序”等原因出名。也正因为此种原因,使一些境外旅游目的地形成驼鸟心态,即一方面是非常欢迎,甚至是需要中国游客前来游玩、消费,另一方面又害怕过量和一些不文明的中国游客前来游玩、消费。各国各地区就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中接待着中国游客。

一、中国游客破坏生态文明的旅游不文明行为表现

1.随意丢弃垃圾和废弃物,对旅游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2.不遵守当地的规章制度,使旅游地民众和中国游客间形成不和谐关系,形成中国游客的负面形象。

3.不了解旅游目的地的风俗习惯,破坏旅游地的人文生态环境。

4.其他破坏社会公德的行为,对旅游地的民风带来不利影响。

二、倡导生态文明旅游方式的法律行为

为改变这种不利情况,也为不负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盛名,更为推动生态文明与文明旅游观念的建设,国家旅游局与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很早就制定了《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文明旅游倡议书》等计划、指南和公约文件。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等相关旅游组织管理机构也多次部署、实施“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的专项行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依然时有发生,而且事态呈现出恶性化发展的态势,如2013 年5 月中国游客埃及神庙到此一游刻字事件;2013 年7 月15 日在法国普罗旺斯南法薰衣草田里中国游客为抢拍照位置大打出手事件;还是在2013 年7 月江苏夫妇因航班延误大闹香港机场;2014 年12 月11 日中国游客热水泼空姐扬言炸飞机事件;2014 年8 月中国游客在新加坡机场餐后组团“顺”刀叉事件;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在2013 年10 月就出台旅游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

2015 年,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中国游客管理措施开始实施,首先是制定《游客旅游不文明记录管理办法》;其次是开始分级建立游客旅游不文明档案;最后是建立航空公司、旅行社、旅游饭店等联动机制,形成游客旅游不文明信息通报、追责机制。5 月6 日《游客旅游不文明记录管理办法》施行后首批游客不文明行为黑名单公布,并将以上游客不文明行为信息记录在案,信息保存期限则依据《游客旅游不文明记录管理办法》分别从2—10 年不等,此举充分显示出中国旅游管理机构的态度和决心。

三、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生态文明现状

武汉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而“百湖”最璀璨的明珠毫无疑问是东湖,多年来,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以下简称东湖)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优秀单位、全国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区等。东湖获得这些文明荣誉采取了以下这些策略。

1.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东湖由听涛、磨山、落雁、吹笛和白马5 个景区构成,其中听涛景区是东湖的第一个免费开放景区,也是东湖的核心景区之一,作为武汉市标志性的景区,武汉市高度重视对东湖的管理,成为了东湖管理委员会,根据相关政策法规、条例对东湖的规划、保护、管理和开发建设工作进行统一管理,作为政府派出机构,东湖同时还肩负政府管理职能,对景区范围内的政治、文化、经济等一系列与民生相关的问题进行有效管理。可见,东湖各种文明荣誉的获得,首先是得益于一个统一有效的管理机构。

2.统一思想,着力宣传,齐抓共管。首先,从思想上统一认识,组织职工召开动员大会,强调文明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合力。其次,分工明确,大家齐抓共管,文明旅游管理工作的推进成效显著。最后,广泛宣传,通过编印散发文明旅游的宣传资料,对文明旅游进行广而告之。

3.完善景区各项基础设施、设备为文明旅游创造基础条件。首先是合理规划景区,通过旅游规划的编制,为景区的发展指明方向,也为文明旅游打下先决条件。其次是严格按规划开展景区的提升建设工作,修建星级厕所,完善景区内的旅游通道,改修建多个停车场,开发手机智能停车APP系统,积极为游客改善旅游环境。最后是提升游客服务中心,增设景区导览、标识、标牌及文明旅游温馨提示语,努力为游客进行人性化服务。

4.开展智慧景区建设,构建便捷畅通的网上服务通道,为文明旅游增添时代内涵,景区内免费WIFI全覆盖,通过微信、微博官方平台及时传递东湖旅游的相关信息,同时景区内还开发了免费导览导游系统,帮助游客选择最佳线路和景点。

5.精心组织各类主题游览活动,助力文明旅游。首先,针对各类游览活动客流大、时间集中的特点,景区及时培训服务人员,招募志愿者参与服务,在活动期间,安排有明显标志服务,开展“流动服务”。其次,全方位,无死角,滚动播放景区广播,提示游客文明旅游,安全游园,以温情引导,让游客出行更文明。最后,景区每隔10 米左右,就设置一个垃圾桶,游客抬眼就能找到,方便游客随手处理垃圾。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东湖有效提升了景区文明建设的内涵,也朝着生态文明迈出了一大步,但是当前东湖旅游仍然还存在一些破坏生态文明的不文明行为。

四、当前影响东湖生态文明的不文明行为及举措

1.对空气、水域的污染,破坏东湖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景区内没能全面禁烟,影响景区内的环境,抑制景区的生态文明发展,游客在景区内吸烟,会对景区内空气产生污染,而且乱扔烟头,可能引发火灾,危及公共安全;仍然有游客向东湖水域中丢弃垃圾导致水体污染,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人直接在东湖水域洗车,使有些难以降解的、有毒性的或者放射性物质流入湖中,这种污染很难从根本上有效的清理。这些破坏生态的不文明行为不仅会影响东湖的旅游形象,更会影响到东湖的水质、渔业资源,破坏生态平衡,从而影响到东湖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最终影响景区的生态文明。

2.乱划乱涂的不文明行为影响东湖的生态环境。游客到东湖旅游,是享受闲暇人生,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愉悦感、视觉上的悦目感,但部分游客乱划乱涂的不文明行为给其他游客带来视觉上的污染,破坏其视觉感受,进而影响其游兴,降低他们对东湖的满意度,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会对东湖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威胁。

3.未计算景区的生态容量,影响游客的舒适度,破坏东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这里的生态容量包括环境容量和心理容量,东湖自然生态环境的自我净化与吸收污染物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过量的游客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容易破坏环境和生态的平衡,使东湖的生态环境发生环境污染。而根据旅游心理学原理,游客在从事旅游活动时,对个人空间,即自己身体周围的空间有一定的要求,这种生态容量的平衡是实现旅游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却也是相当脆弱的一环,因此实现旅游生态文明,首先应计算出景区的生态容量,并据此制定出控制游客人数与活动方式等管制办法。

五、针对影响东湖生态文明的不文明行为提出建议和对策

生态文明是一种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要消除以上不文明行为对景区生态文明的影响,使景区文明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应采取以下方法。

1.充分发挥当地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当地居民是东湖生态环境的直接受益人,是最热爱东湖的人,游客不文明行为所产生的后果直接会使当地居民的生活区域环境受损。因此,要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保证当地居民能从旅游业中受益,就应让当地居民在生态旅游文明教育中承担重要的角色。他们将是监督游客旅游行为的最佳人选,无形中东湖已多聘有若干双眼睛,他们将协助管理人员全天候、全地域、无死角地制止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2.加强法制建设,有效制止游客不文明行为。在加强游客生态文明意识宣传的同时,应制作东湖旅游“文明行为”规范手册,对游客的行为进行明确规范,使游客知道哪些行为是不文明的,意识到自己对旅游景区环境应负的责任,从而有效约束自己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同时还应制定奖惩条例,依法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给予高额罚款,对游客的文明行为给予奖励。既有“文明罚”,也有“文明‘奖’”,通过这种“文明‘奖’”来奖励游客的文明行为。

3.合理规划,有效疏理进行体验型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应适当地建设一些吸烟屋,以此有效减少香烟对空气的影响,避免火灾的发生。针对游客喜好留下到此一游的习惯,宜疏不宜堵,应效仿国内一些景区,分别设立“电子涂鸦墙”“涂鸦石墙”或“同心锁链”。通过这种引导疏理,既能满足游客的“挥毫泼墨”需求,更能有效杜绝游客的乱划乱涂行为,游客的重游率也会显著增加。

4.有意识进行体验型生态文明教育。设立一些充满趣味性的体验型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并鼓励游客亲自动手参加,通过这种互动式的趣味活动强化游客对文明旅游行为的认识,激发游客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性,从而自觉地养成保护环境,文明旅游的行为。

结语

生态文明有三个主要的特征,即良好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合理的管理制度。对旅游开发者来说,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对游客来说,是一种文明素质,游客不文明行为将严重影响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严重阻碍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和谐发展,这种文明素质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公民整体文明素质和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反映和体现。因此,东湖作为生态旅游区,更要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应构建生态文明的道德观和环保理念。

摘要:我国已经进入大众化旅游时代,但个别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对旅游目的地的生态文明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东湖作为生态旅游风景区多次获得各种文明荣誉,针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非常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在大力发展旅游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为文明旅游创造条件,有效构建生态文明的道德观和环保理念,从而引导游客自觉地养成保护环境、文明旅游的行为。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城市 篇5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城市

摘要: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是人类社会文明一次质的飞跃,它意味着一场社会革命,这场革命是全球性的,包括文化、思想、信仰、科学、技术、产业、行为、教育、伦理等内容,这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格局以及导向新的人类聚居模式--生态城市.作 者:马腾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环境与资源系,内蒙古,赤峰,024000 期 刊: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JOURNAL OF CHIFENG UNIMERSITY 年,卷(期):, 26(3) 分类号:X2 关键词:生态文明    生态城市    循环经济    生态文化    生态治理   

 

自觉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 篇6

我从自觉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角度发表一些看法。大概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坐而论道,就我对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的内涵认识上谈一些看法;第二,起而行之,结合我在生态模式和绿色技术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谈点理论的和实践的内容。

生态文明的内涵

什么是生态?它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周围环境建立的一种相互作用关系。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方面,至少有三条生态法则是我们已经认识到的:第一是物质不灭。但物质存在的形式会依据条件而变化,这个规律反映在人的精神上会开出非常绚烂的精神花朵;第二,叫物物相连,取此失彼。这可以解释生态平衡、生态破坏的一些现象;第三,自然趋向最可靠,也就是道法自然之说,或者称之为规律。什么叫文明?我认为文明是人类在“主流精神、自觉秩序、天地定位”上的整体生存状态。要素一,文明以人为出发点,它自然是始于人类的属性;要素二,与人类的意识相对应的天地自然;要素三,精神乃人的意识,秩序乃主流意识的表象,定位乃秩序的源点。如果把“生态”和“文明”都定义了以后,“生态文明”就好定义了,它是人类(首先讲人)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关系的制约下,在“主流精神,自觉秩序,天地定位”意义上的整体生存状态。是人类在自然界中印痕的总和,是天人关系的文明。

由时间固化在质、能空间而形成的三个形态:物质形态、精神形态与社会形态,又孕育了不同阶段的社会形态,而生态文明会深刻影响和指导人类社会的物质形态、精神形态与社会形态的发生和发展。我觉得人类文明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发文明;第二阶段是自我文明,初知天而不畏天,这时候开始出现征服型的社会经济形态;第三个阶段进入到一种自觉的生态文明阶段,这一阶段人类更多地了解了自然规律,从而走向适应自然。生态文明会孕育与之适应的社会形态,比如经济形态、幸福观、生存观等等。自觉的生态文明孕育的必然是生态经济。

总结一下人类文明发展阶段划分的依据:第一,从主流意识来讲,它经历了一种对生态文明的自发、自我到自觉的过程。第二,从生存秩序来讲,它的经济形态从自然经济到工业经济,一直到生态经济;它的社会形态从血亲社会、强权社会发展到民主社会;它的意识形态从神权、物权发展到人权。第三,从天地定位来讲,第一阶段是卑下,第二阶段叫狂上、征服,第三阶段是合一顺应的天地定位。用这样的看法和理论来分析社会的基本矛盾,我得出的结论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并不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是个人欲望无限性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如果从这种角度考察,正是这种人的心灵秩序出现的混乱,最终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的“过敏反应”,引起了哥本哈根会议对人类理性的大考。在温室效应的科学基础与哲学思考之上,自觉生态文明的曙光初现。

什么是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态,还有待探讨。我认为至少应将如下三方面(包括但不限于这三方面)说清楚:第一,它的交易模式是什么;第二,它的经济结构是什么;第三,它的交易产品是什么。从这三方面来说,低碳经济不是生态经济,低碳只是一种诉求,与交易模式和经济结构无关。

第一,关于生态经济的交易模式。一是等质交换,至少应从等价交换发展到等质交换,而不仅仅是等价交换。我们开展过的很多工程项目,由于价值上的不同(从等价的角度),都不能用金钱去衡量;对环境公司的评价也是如此,它包含了很多社会价值方面的东西。二是生态经济的交易模式是代理交易,与市场经济下形成的、传统经济模式当中的一对一的需求供给关系不完全一样,环境有关的产品不完全是说谁花钱购买谁就受益,也许花钱购买的目前是为了使公众和周围人受益,或者需要代理人才可以购买环境产品、才可以进行环境交易。比如,老百姓说地铁吵得我睡不着觉,怎么购买环境产品或服务来处理这个问题,这不是个人能完成的交易。

第二,关于生态经济的经济结构。从经济结构来讲,生态经济基本特点之一是资源小循环和生态大循环,跟工业经济当中的经济结构不太一样。工业经济是集中处理,远距离输送,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目的是为了无限扩大生产力。

长期以来,环境保护虽然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是在国家的产业分类上,环保企业无家可归!多数栖身于设备制造分类中。设计方案免费赠送,设备制造低价竞争。社会的真正需求其实不是钢铁设备,而是是环境达标,是山清水秀!出资购买环保设备的未必是主要受益人,而购买环境服务的必定是主要受益人。这就是环境服务业的本质!

环境服务产业才是生态经济结构中的领军产业。

第三,关于生态经济的交易产品。从交易产品来讲,生态经济是以绿色技术为支撑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对质量有了一定认识,产生了认识论的一元论,以蒸汽机为代表,实际上扩张了人的肌肉。第二次产业革命对能量有了一定认识,在对质量、能量的认识基础上,以电力和原子能为代表,认识到能量流的存在,产生了认识论的二元论。第三次产业革命有了三元物质观,质量、能量和信息,有了三元论的思想认识,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化延伸了人类的智能水平。在对质量、能量、信息的认识积累基础上,生态经济将引发第四次产业革命,带来新的产业模式:从集中解决到分散处理,大时空输送到资源小循环、生态大循环、能源新结构、环保新模式。

对自然的合理利用是绿色技术的一个特点,也是绿色技术的内涵和根本诉求。生态经济的本质是学习自然,所以要立足绿色技术。绿色技术的特征表现在低碳技术、小循环技术、绿色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守其有,用其无;技有界,用无疆。

生态产业模式和绿色技术

前面讲的是理论,坐而论道,下面说一下起而行之。

我们在北京昌平修建了第一座“城市环境医院”,对建筑本身我们提了三大指标:第一,建筑节能(比现行国家标准)大于73%。我们获得了三星级绿色设计标识证书,在当时全中国一共发了五个,另外四个是世博会的,企業当中我们是第一个获得的。第二,节地40%,这是立体城镇的概念。第三,零排放,对于北京市或者一个大的区域来说,也许没有能力做到整体零排放,但是我们有能力在这个“城市环境医院”范围内做到零排放(这个“环境医院”不是住宅,而是工厂,有制造业、有一个产业链在里面)。当然,上述节能、节地、零排放不是我们建设这个“环境医院”主要目的,它有它本身的功能定位——就是试图为社会提供一套整体解决方案。比如,我们从物理污染角度提出“安静北京”的概念,想在北京搞一些“安静小区”的建设。此外还包括固废和污泥的处置、军事装备、神六、绿色水泥厂等。诸如此类的,我们已经做了近千个项目。“城市环境医院”强调的不仅仅是“卖药”,而是把环保企业比作医生,负责“诊断、开药方”。现在往往是政府“开药方”,环保企业沦为“卖药的”了!企业把药卖给你,能不能治好你的病,企业可以不为这件事情最终负责。所以,企业希望得到“处方权”,希望你购买整体服务,就是说你把“山清水秀”这个事包给我们企业,你来监督;至于怎样达到“山清水秀”,我们企业全权负责。也就是说用契约的方式,把公共服务承包给企业,同时签订20-30年的长期合同,避免一些短期行为。例如,城市的垃圾问题严重,怎么处理才能让老百姓满意、政府也满意?我们企业用30年的长期治理方案给你解决。“城市环境医院”的出现预示着环境服务产业的新模式,这也带有制度性创新的理念,它体现了生态价值的三个要素:第一,除了生产环保和节能产品,环保企业自身也要节能和环保,这就叫“自环保”与“为环保”,“自节能”与“为节能”,“己欲立而立人”;第二,在我们国家环保产业目前尚还没有完整清晰的定位和分类,不过环保部正在组织开展相关工作,基本上倾向于定位为“环保服务产业”、“环境服务产业”,我觉得这个定位是对的,它属于服务产业;第三,它作为绿色技术的摇篮,能产生很多绿色生态的技术。

nlc202309022112

什么是绿色技术?我们开发了一套针对有机固废的HiROS污泥高速资源化成套设备,它使用一种资源小循环和生态大循环的设计理念,采用中温中压的部分湿式氧化法,一小时处理处置完毕,提高效率数万倍,通过轮回的方式打通了生态工业与生态农业的壁垒,给土地带来了生机,可做到日产日清、就地处理。住建部组织国内专家进行论证,结合国内行业发展状况评价为国内领先。生活中的有机质来源非常广泛,比如动物粪便、秸秆、生活垃圾、工业污水等,都有大量的有机物,那么这些有机物从何而来?首先是从土壤中来,流经养殖业、种植业,最后通过人的消费转化为有机废物。在这过程中,土壤有机质严重流失,并且由于长期使用化肥而不断退化与矿化,不光影响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还影响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及人类的安全。目前比较常见的污泥处理技术有低温微生物法、高温焚烧技术,都不能完成生态经济的历史使命。从技术方向上看,我赞同环境部和住建部制定的方向,处理指向无害化、处置指向資源化,最后就是土地利用。我们开发的该项技术首先做了两个循环:第一,遏制污泥循环中的污染,即小循环污染。污水处理率现在越来越高,但污水中的污染物转移到污泥中去了,如果污泥不处理,它不但污染空气环境,还会污染地下水。第二,疏通土地的有机质资源循环。我曾发表过一篇名为《污泥处置技术的选取判定原则》的文章,强调三个原则:一致性匹配原则、能级稳定原则和资源轮回最短原则。一致性匹配原则主要就是效率的匹配。简单说,小农经济时候,使用农村的堆肥方法,一个冬天就可以堆出肥,如果按照工业化大规模处理的要求,用小农经济堆肥的办法显然是不可行的。能级稳定原则主要是成本的匹配。我们知道资源回收率永远高于能量回收率,根本原因在于改变能量的形式、形态和量级等代价必然是消耗更多能量,得不偿失。比如说,焚烧可以发电,科学上可行,但实际经济效益上可行性不高。资源轮回最短原则也就是路径匹配的最短原则。该项技术一是实现了全封闭连续运转,污泥进去50分钟就实现资源化了还可以去除重金属,实现深度资源化,也可以直接卖钱(能达到农业部的标准),其运行成本也很低(相当于焚烧1/3的投资)。它实现了就地处理、无害化运输、小循环使用的目标。举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对于营养成分的吸收来说,我们知道炸的东西不好,饱和脂肪酸很难消化,煮的东西就相对好消化,我们这项技术基本是采用煮的理念,不是烧的过程,也不是别的生煎的过程。

我最后总结一下要点,生态产业模式和绿色技术的研发是一种学习自然的过程,从主流意识上怎么接受原创技术、在法律体系怎么形成秩序等问题应当好好面对、解决。

(作者系北京绿创环保集团董事长)

生态文明素质 篇7

关键词:创新,设计艺术,大学生,素质培养

生态危机是当代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难题。目前, 我国生态问题十分严重, 尤其是雾霭天气、水污染、资源的浪费等现象特别突出。为了克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当代大学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 其中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将承担低碳设计、绿色设计、循环设计的历史重任, 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特别是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1 国内外研究动态

国内对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主要有:一是生态文明概念。一般认为,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进化状态, 是人类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反思与超越;它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一道构成人类文明系统。[1]二是生态文明建设。大多认为,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克服生态危机, 建设“两型社会”,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生态文明体制、完善生态文明法规、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等。[2]三是生态文明教育。有学者认为, 生态文明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生态文明知识的传授和生态文明能力的培育活动, 包括公民生态文明教育与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两大类。加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特别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一些学者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 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3]国外学术界关于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主要有:一是生态文明观的历史演进。1215年英国《大宪章》内含生态文明观念。19世纪中叶,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的生态文明观。1866年, 德国学者海克尔正式提出“生态学”概念, 此后, 生态科学、生态哲学、生态交叉科学迅速发展起来。20世纪70年代, 面对石油危机, 西方生态运动兴起, 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4]二是生态文明的学术流派。西方关于生态文明的学术流别主要包括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是世界的中心, 改造和保护自然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人的利益;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自然界是世界的中心, 人应当服从和保护自然界。西方马克思主义既不赞成人类中心主义, 也不赞成非人类中心主义, 主张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5]三是生态文明教育。国外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社会生态文明教育, 主要通过生态运动, 如绿色运动、环保运动等对全体公民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二是学校生态文明教育, 主要通过开设生态文明课程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除了生态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课之外, 开设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美学等选修课程。[6,7]

2 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 选题意义。在当代世界, 设计艺术已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推行生态设计。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将承担生态设计的历史重任, 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如何, 将直接影响生态设计乃至生态文明的发展。因此, 该研究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升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 推动生态设计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 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价值。推行生态设计, 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有生态文明素质的设计师队伍。设计艺术类大学生是生态设计的生力军和后备军。开展该课题研究, 可以明确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目标和内涵, 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提出有效对策, 建构适应于设计专业特点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模式, 不仅有利于丰富和创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理论, 而且有利于提高设计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从而推动生态设计乃至生态文明的发展。

3 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目标与研究内容

3.1 研究目标及理论依据

(1) 研究目标。构建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模式, 为提高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效果, 推动生态设计乃至生态文明发展提供学理支撑和决策建议。 (2) 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是本研究的理论渊源;西方生态文明理论是本研究的理论借鉴。

3.2 研究内容

(1) 研究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及其培养的内涵和特点。设计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是指从事低碳设计、绿色设计和循环设计所必备的主观条件, 包括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品质、生态设计能力等三个方面。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 是指高校对设计类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念教育、生态文明品质培育和生态设计能力培训的活动过程, 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时代性等特点。

(2) 探讨构建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是从发展生态设计的客观需要来探讨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从塑造生态设计师的内在要求来探讨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三是从深化高校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探讨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3) 调查分析我国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现状, 特别是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了解我国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并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4) 构建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新模式。该培养模式拟分为三大模块:一是生态文明观念教育模块。包括两类课程:生态文明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在生态文明专业课程方面, 主要开设低碳设计、绿色设计、循环设计等课程;在生态文明选修课程方面, 主要开设生态文明科学、生态文明哲学、生态文明伦理学、生态文明美学等课程。二是生态文明品质养成模块, 包括两个方面:生态文明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品质的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生态文明能力培训模块, 包括两类:专业实践训练和社会实践训练。并探讨三大模块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分析该培养模式的特点:即创新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等。 (见图1)

(5) 提出优化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环境的建议。首先, 分析培养环境的构成要素, 包括国家政策、新闻媒体、社会风气、家庭教育、校园生态文化等;其次, 探讨培养环境对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影响;最后, 从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多个层面提出优化环境的具体建议。

参考文献

[1]于晓霞, 孙伟平.生态文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 (2) :40-44.

[2]束洪福.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对策) [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8 (4) :54-57.

[3]赵秀芳, 苏宝梅.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 中国高教研究, 2011 (4) :66-68.

[4]伯克特.马克思和自然:一种红色和绿色的视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5]《国外理论动态》记者.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张云飞教授访谈[J].国外理论动态, 2007 (12) :1-5.

[6]弗·长普拉.绿色政治——全球的希望[M].东方出版社, 1988:58.

生态文明素质 篇8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途径

一、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相关概念

生态文明建设, 是党和国家在审时度势后, 针对目前国内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所提出来的战略决策。旨在调动一切力量积极推进生态文明进程,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

生态文明教育, 由于教育群体的不同, 又可将其内涵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生态文明教育是对全社会的人民进行生态文明相关方面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学校开设相关课程, 专门针对在校学生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一部分, 但是, “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着重强调了‘素质’一词, 从一定意义上讲, 生态文明教育是研究生态文明素质的前提和基础, 而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开展也有助于生态文明教育全方位目标的实现。”[2]

由此可见,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高校德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具体表现, 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指导下, 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增进大学生生态科学知识、提高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拓宽大学生生态文明视野等方面, 涉及到环境、伦理、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众多方面的内容。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意义

1、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教育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人才则是教育衍生出来的结果。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智力支撑和人才储备力量, 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发展的后备军, 而生态文明建设最终的落脚点也是服务于人民。由此可见, 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 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 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一个科学文化的基础。高水平的、持续的生态科学文化教育, 可以源源不断的培养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 以高校为起点,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永续力量。

2、健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则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这一环不可或缺而又无法替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一方面是为了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政方针, 另一方面则是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可以从生态环境规律、生态科学知识的基础认知, 生态道德意识的养成和生态行为习惯的确立几个方面来增加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为建立健全高校生态文明体系提供实践素材, 进而间接为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提供可行性参考。

3、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为了能够顺应我国现阶段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要培养全方位发展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

现阶段, 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也有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中, “重要性”是指生态文明素质作为大学生个人文明素质的一部分, 能够促进大学生正确的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 能够为自身的文明素质注入新的活力;“紧迫性”是根据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而言的, 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 能够让自己紧跟社会发展的趋势, 而不是存在滞后性, 甚至影响自身日后的发展。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现状

1、高校生态文明课程普及度低

尽管在国家的统筹规划下, 生态文明教育愈来愈受到重视, 部分高校也开设了生态文明的相关课程, 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纵观目前全国各高校生态课程的开展情况, 除了一部分农林高校重点加强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 其他一些院校, 除了与环境相关的专业, 则很少开设专门的生态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由此可见, 在高校开设生态课程, 亟需打破专业、非专业的限制枷锁, 让全体学生都能接受生态科学知识教育, 扩大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受众范围。

2、教师生态文明理论基础薄弱

目前部分高校内负责生态课程讲授的老师大多不是专业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 有的是环境专业的, 有的是地理专业的, 有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师资力量的薄弱直接导致了教师生态文明理论知识水平低, 进而导致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收效甚微。

目前, 我国高校本科教学中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主要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形势与政策”。这几门课中都能挖掘出不少关于生态文明的知识, 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以及目前颁布的各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行政条例等。与之相对应的, 生态课程教师的基础理论知识也大多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模块教学中拓展延伸所获得的, 但仅是停留在内容表面的浅显知识层次上, 未能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理论知识水平, 也自然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 从最根本上阻碍了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提升。

3、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参差不齐

文明素质是一个养成教育, 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 发挥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 进而来规范和约束自身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由此可见, 文明素质高低因人而异, 生态文明素质自然也不能例外。

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在学校教育、家庭熏陶甚至是自身认知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下, 具有不同的个体表征。比如有的大学生积极拥护生态文明建设, 但是自身行为上却不能将生态文明理念付诸实践, 存在理论与行为相背离的情况; 比如有的学生对他人违反生态道德的行为予以指责, 但自己浪费水源、乱扔垃圾时却不以为然, 存在于人于己, 认知有失偏颇的状况; 还比如有的学生能够对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环境现状有个基础性了解, 但是对一些具体的生态科学知识则一知半解等情况。

四、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途径

1、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生态课程体系改革, 即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出发点, 全面普及生态文化课程, 无论是环境等相关专业还是其他非专业。不仅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公共课上注入生态文明教育的知识, 还要开设一些必修课和选修课, 让学生了解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基础知识, 并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一些延伸的知识来拓宽自己的视野, 扩大生态知识储备量。

此外, 高校生态课程建设也可以通过建立网络媒体等平台, 发挥其便捷性、及时性、分享性等特点, 省时、省力的开辟“第二课堂”, 利用高校论坛、在线课程、电子图库等方式传播生态文化知识, 激发大学生生态文明兴趣, 进而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

2、师资力量培养

一方面, 建立健全教师生态文明素质考核。这是一种较为强制性的规范制度, 旨在提高专职于生态文明教育这一课程的教师能够提高对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 进而完善自身理论知识储备, 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切实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传授生态文化知识, 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 而不是敷衍应付的完成教学任务。

另一方面, 鼓励教师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进修、培训。这是新的时代背景下针对教师群体进行继续教育的一个具体表现, 旨在提高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任职教师群体的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专业队伍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育效果。

3、教学模式转换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 学生在座位上听, 这种“独白”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尽管在教育过程中发挥过作用, 但是却愈来愈显现弊端。教师一味地单方面理论灌输导致学生充耳不闻, 致使教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种教学困境, 应该转换传统的教学模式, 促进师生之间良性沟通, 进而使得师生双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能够有所获益, 提高生态文明素质。

4、个人行为养成

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文明行为是相互影响, 互相制约的。其中,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高低决定了生态文明行为的好坏。与此同时, 也可以从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是否得当中反映出他自身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换言之, 在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必须加强其生态文明行为和习惯的养成。

总之, 要培养生态道德意识, 并用来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从自身做起, 从身边小事做起。例如: 不浪费水电、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合涂抹乱画、不使用一次性物品、不用塑料袋等, 通过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约束自身的行为。此外, 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 如看到他人有上述违背生态文明的行为也应该积极制止, 并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科学知识陈述利害。

五、结语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符合时代要求、发展要求和自身要求的新时期的教育形式, 同时也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其中离不开各方的努力, 诸如国家的扶持、社会的宣传、高校的重视、教师的教导和自身的认知等, 未此要统筹一切力量, 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提供可行性参考。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J]2012.12.8

[2]路琳, 付明明.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研究综述[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3 (11) 15-16

[3]黄娟, 贺青春, 黄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发利用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10 (12) 77-81

生态文明素质 篇9

(一)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在1971年10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中正式提出,一经提出,这种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城市发展模式就受到全球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众多的研究中,生态城市至今还没有受到普遍认可和支持的定义,需要更多的学者对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索。

前苏联生态学家Yani Lsky提出:“生态城市要求把建设城市的技术、自然完全融合,强调人在城市生态中的重要性,民众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环境的质量都要得到一定的保护,高效的利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元素,产生一个理想的城市模型。”

中国的黄光宇教授(1989)也撰文指出:“生态城市在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综合研究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复合型生态系统,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

从国内外研究的现阶段成果中可以发现,生态城市的内涵可以界定为: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人、自然和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用生态平衡等原理推进城市的建设。

(二)生态文明城市

自概念提出以来,国内众多学者对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覃玲玲(2011)提出:“生态文明城市要求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系统达到一种良性循环,强调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王家贵(2012)撰文指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求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为基准,以全面提升居民持久的生活品质为目标,大力提升各类自然资源维护和利用效能,进而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持续促进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存与协调发展。”

目前国外学者对生态文明城市这一概念并没有太多的研究,总结国内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为:考虑生态系统自身的承受能力,改变以索取自然为主的城市建设方法,寻求适合本地环境和自然的城市建设路径,挖掘城市资源和潜力进行城市建设。

(三)水生态文明城市

水生态文明城市是近年兴起的新兴概念,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缺乏。

王沛芳等学者(2003)在分析城市水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城市水生态建设模式,表明水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黄红(2013)在《广州水生态城市建设构想》阐述了从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防洪潮减灾体系、水生态系统健康调控体系、水景观与水文化体系等方面建设水城的构想。

综合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为:人类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自觉保护水生态系统、实现人水和谐发展方面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水”,紧扣城市水系统进行生态建设,从一个新的视角推进。

二、区别与联系

(一)概念相互关系

1.生态文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与根本

生态城市强调了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状态,只有达到了生态文明的状态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城市建设,即遵循生态文明本质和要求的基础上正确地处理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城市资源潜力之间的关系,以崭新的面貌和长远的发展眼光全面发展。

传统城市建设观单纯地把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索取的对象,生态城市建设中必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解决好平衡问题,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2.生态文明城市是生态城市发展的阶段成果

建设生态城市需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前提,而生态文明城市是生态城市良好、健康发展后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建设生态城市,首先需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就成了当下城市建设的重要实践。生态文明是生态城市的重要内涵,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最终实践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阶段成果。

3.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子系统

水生态文明要求尊重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要以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为基础进行人力活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十分重要的子系统。其主要包括水的综合利用、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保护和修护水生态系统,水系统的保护机制、法律法规,水文化的积淀与弘扬等方面内容。

生态文明城市中的子系统水生态文明城市具有自身的特色和特殊点,以城市水系为骨架、与城市的水资源相匹配的新型城市产业布局,改善居民的水使用情况、水保护思想,使人们融入爱水、节水、亲水的大环境中。

(二)概念区别

1.经济学角度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有与城市生态系统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资源结构以及工业布局,用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合理的方式进行发展建设,既要符合自然环境资源的要求,又可以满足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保证物质和经济的高效性,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城市系统。而生态文明城市是将人、自然和人和自然的关系这几个不同方面纳入城市建设的考虑中,在追求人和社会发展、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减少甚至禁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珍惜和开发资源,提高城市资源的使用效率,以达到经济和生态的和谐发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强调在全国水资源紧缺的大环境之下,使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保证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城市水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退化三大水问题,推进城市建设。

2.社会学角度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而且要求人类生态化,将科学技术、城市文化、道德法律等元素融入生态城市建设,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提供一个可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城市社会。而生态文明城市将人和自然融到一起,明确人们的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及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合理和珍惜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共同发展。目前,我国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其建设路径的科学性、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开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在现有的城市水生态循环理论、水生态工程理论、水生态护坡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和总结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路径,寻求最大限度适合人类生活的“人水和谐”城市建设方法,为整个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总结

生态城市、生态文明城市和水生态文明城市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其侧重于城市建设的不同方面与不同发展状态,生态城市建设是以生态学理论和技术为核心,综合研究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需要使用多种技术从自然中获取资源进而改善城市生活。而生态文明城市在挖掘城市内外资源潜力的基础上,在建设城市的时候,既要考虑社会和城市的需要,也要考虑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保护和珍惜自然环境。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核心在于水的重要性,即在建设和发展城市的过程中以保护水生态体系、水生态系统为主,实现人水和谐方能保证城市的迅速稳定发展。三者在经济学、社会学意义上面均有不同,是不能混淆的概念。

摘要:生态城市的概念被提出以后,我国大部分城市和地区主动推进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然而无论是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还是实践都仍处在研究和探索阶段,存在很多问题;随后衍生出的生态文明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等名词也面临着概念划分不清、区分度低,概念滥用、乱用等情况。通过分析生态城市、生态文明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及不同角度的概念使用和发展情况,浅析这三个概念并明确其区别与联系,规范概念的使用情况。

生态文明素质 篇10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公民意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必须从战略上来审视和谋划, 抓住根本、突出重点, 有的放矢、扎实推进。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对其生态环境具有决定性影响, 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态环境。可以说, 经济发展方式落后和粗放是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根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举措。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 建设生态文明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近年来, 我国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进行了积极努力,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也有一些地方和部门态度不坚决、措施不得力,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不够快, 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按照这一要求, 以更大力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依靠和发挥科技的力量。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 一方面可以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技术支撑, 另一方面可以更加有效地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应通过大力开发和广泛应用清洁生产技术、清洁能源、先进工艺设备,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尽量减少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 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问题。对于已经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应通过开发和应用净化、改造、恢复等技术进行治理、修复和补偿, 特别是着力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同时,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和工艺设备, 切实搞好废物和垃圾的分类处理、循环利用。

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生态文明制度同样涉及方方面面。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当务之急是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律化、制度化轨道。应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同时, 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严格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度, 严惩环境违法行为。

加快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要使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 就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面对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以人类自身利益为中心、不顾自然承载力而任意开发利用自然的观念和做法, 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切实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形成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 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落实到行动上和实践中。

二、让“生态文明”成为全民共识

生态文明建设要成为政府的自觉行动。生态环境是稀缺资源, 也是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文明建设要创新顶层设计, 需要一系列有效措施、制度来支撑, 这其中, 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 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文明建设要严格责任追究制。全社会要健全“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的制度, 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处力度。要破除传统工业化、城市化的路径依赖, 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探索一条生态低碳、统筹协调、永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要推动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是一项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民参与。如果不能在群众中树立全面、科学的生态文明意识, 不能形成健康的生态文明生活方式, 再多的“红头文件”都形同虚设。要把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一年又一年, 一代又一代人地抓, 使生态文明理念默化于心、潜化于行, 从而转化成为全民的道德自我控制力和约束力。

生态批评:构建生态文明的利器 篇11

生态批评在美国起源,美国内华达大学著名学者斯各特·斯洛维克教授是国际学界公认的生态批评研究的权威之一。1992年,他所在的“文学与环境研究会”,先后出版了《寻找美国自然书写的生态意识》、《生态批评》等多部生态批评论文集与学术刊物。

2D06年以来,斯洛维克教授曾多次应邀来我国讲学,并针对生态批评的界定、内涵、思想基础,生态批评的主要目的与任务,中国的生态哲学思想、生态文学现状,中国学界生态批评研究的进展等问题,与我国学者进行交流与对话。

生态批评的自然观及个案评析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与自然并存、交流、共生的发展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人定胜天”思想与西方“田园主义”、“扩张主义”观念的根本分歧在于对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定位不同,前者把自然看做需要尊重和热爱的伙伴,后者则把自然看做供人类索取和利用的资源。然而,严峻的生态现实警醒人们,人应与自然共存共生。这一新的理念,在近年一些文学作品中也多有反映。

在美国和墨西哥,我们能看到路边竖立着书写有生态诗歌的金属牌子,人们在享受诗歌的同时,能感受到一种自我警醒。

我国新派诗人华海写有一首名为《悬崖上的红灯》的诗,很有生态批评的意境。诗中写道:“因为你们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你们/你们的快车强大有力到/毫不在乎地压碎我的灯/我和树木、鸟兽们只能站在/世界的另一侧面”。

生态批评正是这样一种思想批评和文化批评武器,它挖掘和批判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对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

对于生态危机,美国历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在其《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作过深刻而精妙的阐述:“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自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要度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

对于生态批评的主体倾向,美国哈佛大学布伊尔教授认为,生态批评家不是仅仅把自己看做从事学术活动的人,而是作为处于危机中的世界写作的人。许多生态批评家也都将探究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进而解决这些问题作为主要诉求。如美国生态文学家爱德华·艾比在对“唯发展主义”的批判中指出:发展经济和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是人人享有的权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个权利更为重要。但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生态危机告诉我们,人们对物质的无限需求与生态系统的有限承载力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生态文明素质 篇12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广义上讲, 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的一种更为高级的文明形态, 是一种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统一的文明形态。从狭义上来讲, 生态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四者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文明体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时期,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经历了多重演变:在原始社会,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人们对自然的态度更多的是敬畏和服从, 依靠自然的力量求的生存;到了农业文明时期,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自然的态度由“服从”转变为“利用”, 人们利用自然的力量谋得更高层次上的发展, 随之带来了对自然的破坏;工业文明时期,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高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使得人们不再满足于“利用”自然, 转而“征服”自然, 使自然匍匐于人类的脚下, 成为人类的奴隶, 征服的同时带来了对自然的剥削和掠夺, 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而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谐发展。在当今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进行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建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 其中如何建立生态文明消费观成为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二、大学生的过度消费行为制约着高校生态文明消费观的确立

人类谋得生存和发展, 必须要进行消费。必要的消费是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的消费群体, 其消费方式对社会消费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 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当代大学生大多处于家庭的核心地位, 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无法体会到生活的艰辛, 形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在大学生活中, 我们不难发现, 许多大学生将消费的重点放在了衣物及配饰上, 而对书籍等体现精神文明的物质的消费则少之又少。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 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 几乎每个人都有一部手机, 七成以上的人有电脑。大学生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将消费的物品看作是一种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这种炫耀性的消费在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中日益凸显。大学校园里日益滋长的攀比心理更是将大学生的消费观引入一个错误的道路和方向。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更多的体现为炫耀性消费和超前消费。

过度消费必然以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作为前提, 为了满足其日益膨胀的消费需求, 社会必定以消耗更多的资源为代价来满足人们的这种消费心理。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 商品的丢弃与浪费都对自然平衡产生了极大地压力, 而自然的承载能力又是十分有限的, 在这种消费心理的刺激下, 必然导致生态的破环与失衡。

三、“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生态文明消费观

生态文明消费观是一种绿色的、可持续的消费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中提出‘提供服务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要求, 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是自然资源有限材料的使用量减少, 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最少, 从而不危及后代人的需要’”。生态文明消费观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消费, 反对过量消费, 而且提倡简朴的物质生活, 反对奢侈浪费, 同时, 主张绿色产品的使用。

生态文明包含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实施的过程中, 如何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消费观和绿色消费观, 不仅仅需要在产品的消费环节加以强调和实施, 更重要的是要在各个环节能够注重对资源和产品的合理利用, 从整体上构建生态文明消费观。生态文明消费不仅要求人们在产品的选择上要坚持绿色无污染, 同时在资源的利用和产品的生产这一环节要坚持资源和原材料的合理利用。树立生态文明消费的理念就是要求大学生在消费中注重使用绿色无污染的产品, 在消费过程中减少和杜绝污染, 不仅要考虑到自己的利益需要, 还要兼顾他人的利益和需求。

学校作为大学生接受教育, 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主要场所, 其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对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消费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把“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荣辱观教育纳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荣辱观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将生态文明消费观内化为大学生的消费理念和价值观, 使他们从心理上接受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同时, 学校也可以采用经济的手段制约大学生的消费状况, 以经济制约的方式使其形成勤俭节约的意识。学校管理中将理论教育与经济手段相结合, 双管齐下, 对其消费方式的转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要努力做生态文明消费观的实践者和宣传者。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干力量,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的做到绿色消费, 减少对资源的消耗, 反对奢侈消费。同时, 大学生要以自己的行动做生态文明的表率, 树立“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观念。

高校生态文明消费观的培养可以促使大学生通过身体力行改变整个社会的消费理念, 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理念。高校作为社会思想的发源地和传播者, 对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高校要积极遵循生态文明发展的规律和自然的要求, 寻求生态文明消费观确立的有效途径, 确立大学生的正确消费观。

参考文献

[1]李晓菊:《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道德教育探析》, 《东南学术》, 2008, (04) 。

[2]俞白桦:《关于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 (11) 。

上一篇:心里健康下一篇:林权证抵押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