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精选12篇)
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篇1
摘要:指出了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中, 有校级领导分管, 有专门机构负责建设工作, 要求教师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研活动, 让生态文明课程进课堂, 组建生态文明社团,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氛围, 开展相关活动,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在校园资源利用和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中, 要遵循节约和再利用的原则并制定相关制度, 推进校园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生态文明理念
1 生态文明研究历程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 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 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1],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唯一正确选择,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2]。20世纪中后期, 人们已经开始用生态学方法探讨世界的发展。世界上最早用生态史观研究人类文明史的是日本学者梅棹忠夫, 1957年他以生态学方法探讨世界文明史的规律, 发表了《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1967年出版的《文明的生态史观:梅棹忠夫文集》中提出的生态史观, 重视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对文明史进程的重要作用[3]。
1991年刘宗超、刘粤生在《地球表层系统的信息增殖》中提出要确立“全球生态意识和全球生态文明观”[4], 199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将《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的信息增殖基础》正式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 开启了中国系统研究生态文明理论的先河;1997年《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首次提出“21世纪是生态文明时代,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先进的社会文明形态”[5]。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六届六中全会也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重要治国理念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 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现状和问题
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是以校园为载体, 从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四个基本维度, 使生态文明融入其中,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文明校园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在校园建设和日常教育管理中, 从美化环境、绿色环保、和谐自然各个方面出发, 不断强化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使他们成为生态文明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监督者。贵阳市作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示范带头作用, 贵阳学院作为贵阳市唯一的本科高校, 拥有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 肩负着为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 因而贵阳学院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贵阳学院位于贵阳东出口, 与图云关国家级森林公园毗邻, 贵阳学院的用地版图为平面蝴蝶形状, 中长期规划面积1200亩, 现实际使用面积810亩, 规划建设以“园式林、生态型、数字化”为基本范式, 拥有博信楼、博雅楼、博远楼、博艺楼、博新楼、博技楼、博达楼、九思楼、逸夫楼、咏籁楼、荟素楼、图书馆、田径场、行健馆、阳明文化广场、学生公寓楼群以及鱼梁桥等建筑单体, 建筑单体色泽一致, 风格雅致, 特征鲜明, 品质精良, 在绿化、净化、美化和文明化建设上达到较高水准, 是贵州省“优美校园”。贵阳学院在绿色教育、绿色科研、绿色校园创建上与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相适应, 全面践行永续发展理念, 确立了“办绿色大学、建生态家园”的环境治校方略, 精心打造出“馨园”、“梨园”、“桃园”、“竹园”、“桂园”、“生态园”, 以及“峡谷飞桥”等“七园七景”。生态校园一年常绿, 四季有花, 景致如画, 是贵州省“绿色大学”[6]。在优美校园和绿色大学的建设过程中, 贵阳学院秉承“办绿色大学、建生态家园”的环境治校方略, 在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建设中都开展了多方位的工作, 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针对贵阳学院校园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设计了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问卷调查, 旨在了解贵阳学院校园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和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更好地分析和总结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中值得借鉴的方法。
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调查问卷共20题, 每题可选择一个答案, 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理解和认识。主要调查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大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程度。随机抽取了星期一下午在贵阳学院第三教学楼二楼上课的班级共10个发放了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 涵盖了2011级、2012级、2013级三个年级学生 (2010级学生均外出实习) , 共发放10个班级, 每个班级30份。发放班级及收回份数为:2011级应用化学专业收回30份, 2011级园林专业收回30份, 2011级国际贸易专业收回30份, 2012级生物工程专业收回30份, 2012级园林专业收回30份, 2012级旅游英语专业收回30份, 2012级美术专业收回30份 (有10份没有填写) , 2013级城乡规划专业收回30份, 2013级电子商务专业收回30份, 2013级制药工程专业收回30份 (其中有的问卷有的同学仅仅填写一面, 故统计实际数量与预计数量有一定偏差, 见表1) 。
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调查问卷”的20个题目中, 1~14题的内容为生态文明具体行为体现, 15~20题内容为生态文明观念内涵。在1~14题中, 按照行为主体来分可分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两类。其中1、2、4、5、6、7、8、9、10、11、12、13为个体行为, 其主要表现同学们个人对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主观意见及行为;3、14为群体行为, 其主要体现大学生对于周围环境的看法、意见。按照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是否分离来分, 其中1、3、4、14题是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相分离的题型;2、5、6、7、8、9、10、11、12、13题是行为主题和责任主体同为一体的题型。15~20题中, 16题考查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内涵理念的认识, 15、17、18、19、20题则考查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认识。
从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分离的1、3、4、14题调查情况看, 行为主题和责任主体相分离时, 责任意识相对淡泊, 缺乏主动担当的勇气的决心。如第一题:当你身边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 你会如何做?其中选择A的占36%选B的占31%选C的占33%, A、B、C大约各占1/3, 这说明在大学生中还有在看到周边环境建设遭破坏时漠不关心的现象。如第四题:你对学生在学校践踏草坪的看法是?其中选择A的占22%选B的占63%选C的占15%, 从B选项所占的百分比为63%, 这说明了学生还缺乏担当的意识和勇气。当然, 从其他题目, 如14题:你们寝室打扫卫生的情况如何?其中选择A的占62%, 选B的占31%, 选C的占7%, 从这些数据可以说明当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 学生还是比较关注的, 但还缺乏把生态文明作为自己的一种追求和目标去努力践行的决心。
从环境问题与个人经济关系来看, 与个人经济关联性大的问题, 学生关注度相对较高, 如第7题、第10题、第12题、第13题, 说明在个人环境行为方面, 适当地采取一些措施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处罚或奖励, 如对垃圾的分类处理恰当地给予一定奖励, 对排污的收取一定费用, 以此促进环境方面好行为习惯的逐渐养成。
从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和内涵的理解上, 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内涵理解都比较正确, 也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的关系是紧密的, 绝大部分大学生愿意深入地学习和传播生态文明, 保护生态, 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积极地参与相关工作。
3 对策与措施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的考察分析来看, 贵阳学院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和认识比较好, 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所做的工作还是有所体现, 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 有校级领导分管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 对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决策和指导作用。同时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
(2) 学校成立专门机构, 负责牵头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贵阳学院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由贵阳学院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牵头完成, 后勤管理处、基建处、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等行政教学部门协同配合完成相关工作。
(3) 学校要求教师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研活动, 有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及学术方面的专题研究课题并形成课题研究成果, 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
(4) 除了学校行政教学部门教师参与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外, 贵阳学院还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具体情况, 组建不同的宣传和推崇生态文明理念的社团, 组织落实建设工作。如贵阳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等成立了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普及与促进协会、贵阳学院环境协会等社团, 围绕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环保主题, 结合学校实际, 在学校和社会开展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社团活动, 带动了一批学生踊跃地参与到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活动中来。
(5) 让生态文明课程进课堂,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贵阳学院的生态文明相关课程不仅是在相关专业开设, 而且也作为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在所有专业中开设, 如开设“环境学”、“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环保类校级公共选修课程。由贵阳学院组织编写的《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教程》经过两次改版后更加符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该课程也在全校所有专业中开设, 使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和实施路径有了初步的认识, 为他们积极参与到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中奠定了知识基础。
(6) 在全校范围内, 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开展相关活动, 推进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学校积极倡导开展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相关活动, 如开展“我为校园添一点绿”, “关爱一小家、幸福一大家”签字活动, 环保展示活动, 绿化校园活动, 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主题活动;制作宣传栏等进行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教育宣传;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过程中, 对原有的绿化进行保护和充分利用, 同时扩充新的绿化地带, 并对校园内的130余种植物进行了命名挂牌, 增进大家对校园植物的认识了解和热爱。
(7) 在学校规划建设中, 尽量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氛围, 激发学生建设校园生态文明的激情。在校园规划建设中, 一方面, 注重校园自然环境的生态性, 努力营造一个绿色洁净优美的校园环境, 另一方面, 着重体现了校园人文生态素养的展现, 如校园的路标指示、教学楼的命名、学校的徽标等都应尽量展现生态和谐的理念。
(8) 在校园资源利用和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中, 要遵循节约和再利用的原则, 尽量减少由于资源浪费而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针对食堂浪费现象, 通过“光盘行动”等活动减少浪费;教室灯光、路灯等设置了智能装置, 最大限度地减少用电量。
(9) 制定了明确的生态环境保护、绿化养护、卫生保洁、节能减排等相关制度并由学校相关部门监督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
4 结语
总之, 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中要不断地强化生态文明意识, 以创建环境优美、文明和谐、资源节约的校园为目标, 以生态文明校园为辐射源, 在全社会形成良性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潘岳.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J].中国国情国力, 2006 (10) :20~22.
[2]刘思华.论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和谐社会发展关系[J].经济师, 2011 (1) :6~9.
[3]杨宁一, 郑丽平.评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J].史学月刊, 2005 (8) :92~94.
[4]刘宗超, 刘粤生.地球表层系统的信息增殖[J].自然杂志, 1991 (6) :413~416.
[5]刘宗超.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6]佚名.优美校园.http://www.gyu.cn/
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篇2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日益显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约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环境压力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关键问题,主动有效的破解这一难题,唯一正确选择就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主要涵盖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基本的生态安全,良好的生态安全等等,它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环境,同时以自然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走向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与自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积极建设神态文明,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赋予环保工作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是推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政策,也是历史灵魂之所在。
积极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引领者和开拓者,把战略眼光,战略思维和战略手段相结合,探索一条代价小,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就是说坚持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的路,本质上就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今年7月,李克强副总理,在环境宏观座谈会上讲话,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的新道路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处理好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把保护环境与调整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关注民生的突出问题,和新的生态环境问题等五个方面,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为我们继续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指明了新方向。
改革开放30年来,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大发展的30年,也是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道路的30年,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总结30年来的探索实践,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主动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促进经济与环境高度融合,实现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探索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准确判断环境保护所处的历史方位,推进历史性转变,历史性转变是它的集中体现,是全面调整环境与经济关系的指南,历史性转变标志着、预示着我国进入了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历史性转变不会自然而然,一蹴而就的实现,要达到综合的要求,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环境保护滞后于生态发展,这是不争的严峻现实,如同两个人跑步,一人在前,一人在后,后面的人要赶上前面的人,不能指望前面的人放慢脚步或停止不前,后面的人只能加紧步伐,奋勇直追,这样才能达到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统一部署,尽力缩短历史性转变的历程,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才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探索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快解决民生的问题,以人文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环境保护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满怀许多新的期望,坚持环保为民,解决民生的突出问题,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新鲜的食物,是着眼点,解决一批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就是保障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就是为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发挥一份力量,作出应有的贡献。探索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给环境以人文关怀,让江河湖泊修养生息,2008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发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号召,以人文关怀的思想,是我国历史上安邦兴国成功经验的理性升华,是生态文明理念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必然体现,是国内外水环境治理经验教训的有利借鉴,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既是水环境全新的指导思想,也是对我国解决 其他环境问题的重要指导意义,让江河湖泊修养生息,需要实行相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要以承载力为依据,确定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态的方法,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充分运用法律和技术的必要手段,解决水环境问题,通过江河胡伯休养生息引导人们善待自然。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形成倒闭机制,迫使人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从根本上缓释流域水环境污染符合,努力恢复江河湖泊的升级和活力。探索中国特色的环保新道路,必须加强制度建设,解决环境问题,需要理论创新和实践,同样也需要制度创新。要重视制度建设,构建高效的体制机制,制定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系,正确预防和控制的关系,正确处理成本与效果的关系,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完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环境政策、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关系,构建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
探索中国特色的环保型道路是全社会来共同适应,需要各部门,各地方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发挥各方面的聪明才智,共同努力。我们提出从国家宏观的层面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为探索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带了头,各地积极响应,主动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江苏、浙江率先提出了,湖北湖南两型社会建设如火如荼,重庆成都逐步推进。
从去年9月开始,世界经济遭受了上个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当前全世界都在对金融危机爆发着深层次原因进行反思,从依赖于金融系统,创造无限的信用来刺激投资消费,带动发展,开始转向大规模生态建设修复,这预示着人类开始摒弃传统发展经济利润最大化。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果断决策,出台了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中央投资4万亿人民币,节能减排正在建设资金,2100万元人民币,占总投资的1.25%,短期看,实施扩内需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加快技术升级换代,推动经济增长,由出口拉动向由内需拉动转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成效逐步显现,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回 升向好的势头日趋明显,我们也清楚的看到,向好的态势还不稳步,不平衡,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有很多。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环境保护,胡锦涛总书记、李克强副总理都表示非常关注,环境保护不能有一丝一毫放松,把金融危机转变发展方式的机遇看作推进环境保护发展的机遇,要求把加强环境保护振兴环保产业作为克服金融危机的重要决策,把生态文明建设培养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扩大内需,国内需求作为一项长期战略的实施,随着坚定不移的推进环境保护,必将带来产业结构调整,消费水平升级,环境问题转型,对这一变化趋势,必须要情形地认识和足够的应对准备,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为此我们着力以以下八个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一般来讲,金融危机表现出三个规律:
1、是金融危机可以引发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处理得当可以避免社会危机。
2、是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容易忽视环境保护工作。
3、是化解危机,为技术突破和产业结构调整,新型经济的发展孕育着契机,绿色经济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现实要求,是金融危机的体现。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必须提高绿色准入门槛,着力减轻扩大投资,带来的环境压力,必须加快发展再生和低污染能源,加大水电核电风电生物质能等再生能源的投资力度,大力推进煤炭等清洁高效能源的利用,推进环保产业的全面升级,尽快形成一个门类齐全、装备先进,富有活力的环保体系,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第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对短期内难以逆转的提示,必须毫不松懈的推进主要污染物的箭牌,“十一五”以来,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但从发展的态势看,我国工业发展,短期内难以超越重化工业阶段,钢铁汽车仍然是拉动增长的重要引擎,能源原材料,工业,占有工业比重明显增加,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硬手段全面深化改革,加大工作力度,打好主要污染物的攻坚战,加强污染减排监 8 管,加快推进污染减排指标检测和考核体系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
我们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减排目标,着眼环境质量,减排考核指标,通过扎实推进,污染减排从整体上扼制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逐步改善环境质量。第三国家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倒背机制,陆续制订实施汽车、钢铁、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十大重点产业。在事实规划过程中,解决这些行业发展中的突出环境问题和矛盾,推进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必须严格执行和深化环境制度,处理好服务于把关当前与长远,效率与质量,微观与宏观的关系,从现实情况看,不少领域产能过剩,充分建设问题依然突出,传统产业盲目扩张,部分新兴产业也出现低竞价,环保部门必须主动参与宏观调控,严重控制两高一资行业的盲目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管理对企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企业转型的杠杆作用促进企业总体竞争力的提高,绝不让今天的项目成为明天的课题。《环境条例》将从今年10月1日正式实施。我们必须按照条例的要求,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审批区域内项目环境评价的前提,未通过环境评价审批的 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格局特色的发展格局。第四必须切实解决城镇环境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断言,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有两件大事,一件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镇化,我国的城镇化趋势势头正猛,潜力非常巨大,城镇环境问题是个复杂题,涉及到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大气污染等诸多因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污染防止的重点。坚决改变先地上后地下,先发展后环保,使得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真正走上一个健康的轨道。
第五,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必须统筹加强农村保护,农村人口逐步减少,但化肥农药使用量的重点提升,使种植业的污染物提高,在扩大内需过程中,必须稳步推进环境整治,突出抓好农村饮用水安全,防止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监管,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第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一系列经济社会政策的创新,必须不断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实施扩大内需的过程,必然是经济创新的过程,创新经济社会政策,包括环境经济政策,是扩大内需的基本可靠保证,完善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制度体系,是完备与完备的 环保基础设施,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共同构成改善环境质量三大支柱。我们要抓住重要机遇,采取制度体制总体设计,分布实施到位的办法,积极完善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发展体系,积极稳妥的推进资源型产品的价格改革,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鼓励节能环保的财税体系,继续深化绿色税收、绿色证券,按照补偿治理成本的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促进环境污染成本外部化,建立企业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实现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业政策,鼓励发展低污染、低能耗、低生产的先进生产力,加大淘汰的力度,实施出台排污交易制度。第七,为科技自主创新带来了机遇。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一条原则要求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第三产业,国家增加知识性投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将产生重大的科技需求,为我国科技事业日实现快速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了契机,为研发推广和应用绿色环保技术带来了机遇,对GDP的贡献较低,单位耗能高,是污染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坚持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长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制度创新转变,成本效,资源消 耗低,污染物排放少,生态环境友好先进技术和使用技术,共性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带来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重大突破。
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篇3
优化开发布局,
引导生态和谐
一是建立国土资源空间规划体系,优化国土资源功能布局。抓紧编制湘西国土资源规划,根据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和湘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统筹各类产业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对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综合部署。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推进国土资源整治,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二是优化城乡国土资源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建设为龙头,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带动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就业保障、环境保护一体化建设,实现以城带乡、城乡共荣。
三是优化产业用地布局,促进产业发展。依托区域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实现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等同步发展,促进基础产业发展;推进各类园区集约、集中、集聚建设,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和粮食生产优势区建设力度,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工业
一是善用土地资源,做好四篇文章。第一,做好耕地保护这篇文章。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耕地保护责任审计制度,将审计结果作为对县市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该项工作延伸至乡镇,确保耕地保护责任落到实处;第二,做好用地保障这篇文章。加大用地指标争取力度,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试点,盘活存量土地。加大批次用地和统征用地报批力度,增加储备用地报批数量。改进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提升工作质量,提高报批通过率、取卷率;第三,做好国有土地储备这篇文章。认真开展国有建设用地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工作,重点对全州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建设用地进行调查评价,建成数据库,全面摸清工业园区土地家底。高度重视土地储备,积极筹集储备资金,认真研究储备方法,切实规范储备机制,切实控制和储备新增土地的质和量,拓展工业用地空间;第四,做好集约节约用地这篇文章。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严控“两高一资”和重复建设项目用地。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工业用地全面实行网上挂牌交易。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二是善用矿产资源,实施地质找矿两大工程和矿山管理三大专项行动。第一,实施锰、铅、锌、钒等传统矿种地质找矿工程。加快推进地勘项目实施进度,特别是省厅批复同意的地勘项目,确保按期按要求完成目标任务。积极推进深度找矿,加大锰、铅、锌、钒、磷等重要矿种和湘西-鄂西成矿带湘西段的矿产勘查工作,加强锰矿山边深部接替资源勘查。做好2012年上报已入围的地勘项目跟踪协调工作,积极组织申报国家财政出资地勘项目,优选2—3宗州级勘查项目,夯实我州矿业发展的资源保障;第二,实施新兴矿种页岩气找矿工程。我州龙山、保靖、花垣、永顺四个页岩气勘查开发已进入实质性阶段,未来三年内,中标企业将在我州投入勘查资金24亿元以上。积极争取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督促相关县、部门主动跟进,积极协调,全力服务,为地勘单位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第三,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依法查处违法勘查、非法开采、超深越界采矿行为,并整治到位,科学制订预防和治理办法,建立长效机制;第四,开展采石场专项整治整合行动。按照控制数量和合理布局的原则,对全州采石场进行全面清理,对无证开采等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打击,按“六个不留”标准关停到位。对布局不合理的,逐步进行整治整合,加快小采石场落后产能淘汰步伐,尽快实现采石场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规范化生产经营;第五,开展縣市发证专项清理行动。全面清理各县市发证行为,对超越批准权限违规发证、超越批准矿种违规采矿行为进行整顿和规范。通过开展三个专项行动,进一步巩固整规工作成果,全面规范全州矿业秩序。
推进综合整治,发展生态农业
一是落实占补平衡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加大全州耕地占补平衡统筹管理力度,着力推行占补平衡属地负责原则,责成烟雨凤凰、大兴寨水库等重点项目所在县市负责落实该项目占补平衡任务。严格执行 “先补后占、占一补一”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落实好正在实施的占补平衡项目的管理,实现耕地的动态平衡。抓好补充耕地项目信息网上报备和挂钩工作,着力解决我州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之间的矛盾,确保我州建设用地顺利报批;二是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按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要求,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土地综合整治紧密结合,做到既有亮点又有规模,确保6.8万亩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服务农业产业化建设;三是加快土地整治四大转变,构建国土资源综合整治新格局。逐步建立由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向集中连片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的转变,由单纯的补充耕地向建设性保护耕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转变,由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数量管控、质量管理、生态管护”三位一体综合管理转变,由以项目为载体向以项目、工程为载体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等政策运用转变的国土资源综合整治新格局,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开发和灾毁复垦等各种项目建设任务。
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家园
一是“地有证”,全面完成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要高度重视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加快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调查,按照“经费落实、人员到位、工作扎实、质量保证”的要求,确保年内全面完成覆盖农村集体各类土地的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加强管理,依法保障农民宅基地使用权;二是“占有补”,进一步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建立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补偿标准。探索建立征地补偿款预存制度,完善被征地农民住房、用工、留地、社保等多重安置模式和保障措施。严肃征地拆迁纪律,对在征地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中饱私囊的行为依法严厉查处,绝不姑息;三是“居有安”,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关精神,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预警预报、群测群防和应急处置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处险能力。组建州、县两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分队,加快县市级地质环境监测站建设,积极应对突发地质灾害。加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认真探索州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打造具有湘西特色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各县市地灾治理工程必须做到当年开工、当年竣工,让人民群众当年受益。严格落实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制度。加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组织实施重大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和矿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着力保护完善,开发生态旅游
我州现有国家级地质公园3家(湖南凤凰国家地质公园、湖南古丈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和湖南龙山乌龙山国家地质公园)、省级地质公园3家(吉首德夯地质公园、永顺猛洞河地质公园、花垣古苗河地质公园),拥有世界级“金钉子”标准层型剖面2处(寒武系排碧阶及芙蓉统底界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寒武系古丈阶底界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根据地质公园建设相关标准和要求,逐步建立完善了地质公园管理机构,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质公园管理处及乌龙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古丈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等机构,系统管理地质公园。多年来,我州地质遗迹(公园)累计已投入国家地质公园遗迹保护项目建设资金1.77亿元,用于地质遗迹(公园)的保护。州、县市两级政府整合资金,加强交通、卫生、环保、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旅游交通條件,科学设计旅游线路,将地质遗迹(公园)与其他旅游景点合理串联,使各景区景点连起来、热起来、亮起来。同时,要求旅游部门要加大对导游的生态文明常识培训,使其有引导游客保护自然的意识。要选择具备生态旅游条件的目的地,尽量避开那些脆弱、敏感的生态地域,杜绝和变少对地质遗迹的破坏,实现地质遗迹(公园)保护和开发的双赢。为了更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地质遗迹资源,贯彻地质公园“保护地质遗迹,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理念和目标,我州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湘西特色品牌,将现有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和其他县已有的地质遗迹资源进行综合规化、优化整合,积极申报世界湘西(或武陵山)世界地质公园。
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篇4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公民意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必须从战略上来审视和谋划, 抓住根本、突出重点, 有的放矢、扎实推进。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对其生态环境具有决定性影响, 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态环境。可以说, 经济发展方式落后和粗放是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根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举措。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 建设生态文明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近年来, 我国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进行了积极努力,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也有一些地方和部门态度不坚决、措施不得力,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不够快, 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按照这一要求, 以更大力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依靠和发挥科技的力量。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 一方面可以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技术支撑, 另一方面可以更加有效地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应通过大力开发和广泛应用清洁生产技术、清洁能源、先进工艺设备,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尽量减少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 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问题。对于已经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应通过开发和应用净化、改造、恢复等技术进行治理、修复和补偿, 特别是着力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同时,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和工艺设备, 切实搞好废物和垃圾的分类处理、循环利用。
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生态文明制度同样涉及方方面面。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当务之急是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律化、制度化轨道。应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同时, 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严格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度, 严惩环境违法行为。
加快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要使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 就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面对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以人类自身利益为中心、不顾自然承载力而任意开发利用自然的观念和做法, 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切实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形成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 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落实到行动上和实践中。
二、让“生态文明”成为全民共识
生态文明建设要成为政府的自觉行动。生态环境是稀缺资源, 也是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文明建设要创新顶层设计, 需要一系列有效措施、制度来支撑, 这其中, 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 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文明建设要严格责任追究制。全社会要健全“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的制度, 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处力度。要破除传统工业化、城市化的路径依赖, 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探索一条生态低碳、统筹协调、永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要推动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是一项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民参与。如果不能在群众中树立全面、科学的生态文明意识, 不能形成健康的生态文明生活方式, 再多的“红头文件”都形同虚设。要把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一年又一年, 一代又一代人地抓, 使生态文明理念默化于心、潜化于行, 从而转化成为全民的道德自我控制力和约束力。
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篇5
构筑北疆生态屏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专家座谈会侧记
早春二月气象新,一元复始万物苏.在和风送暖,山河竞秀的美好季节,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邀请国家、自治区有关部门资深专家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以及国家和自治区新闻媒体记者会聚呼和浩特,举办了以“构筑北疆生态屏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建设生态文明专家座谈会.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内蒙古林业 英文刊名:NEIMENGGU LINYE 年,卷(期):2008 “”(3) 分类号: 关键词:黑龙江省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 篇6
一、“十一五”期间,生态省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为全省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保障。黑龙江省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把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作为 “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的中心任务,进行重点推进。“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实施了平原绿化、湿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草原恢复、矿山环境治理和松花江水污染防治等重点工程。五年来,全省造林绿化投资106.2亿元,完成造林1188.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269.5万亩,封山育林10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3.6%。在湿地保护方面,为湿地自然保护区投入项目资金近4亿元,开展退耕还湿和湿地恢复面积7000多公顷,新建湿地自然保护区20处,新增保护区面积70多万公顷,全省四分之一的湿地被纳入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扎龙等8个湿地保护区被纳入国家湿地保护首批试点范围,进一步加强了自然保护区创建和提档升级工作。目前,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达199个,其中国家级23个、省级72个,市县级104个,面积达623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3.7%,比“十五”末增加4.25個百分点。在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方面,采取了禁伐珍稀树种、强化生态保护、停止采金作业等措施,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恢复和发展,实现了森林面积、林木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三增长”。
这些重点生态环境工程的实施,对促进全省生态环境功能的改善和恢复发挥了积极作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在转化为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成为黑龙江省的重要品牌。
(二)生态经济蓬勃发展,为经济快速平稳增长起到保障作用。在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实践中,黑龙江省树立生态就是生产力的理念,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型产业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良性转变,为实现经济快速平稳增长起到积极作用。
一是以绿色(有机)食品为主体的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全省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6100万亩,认证数达1650个,生产总量达3120万吨,实现总产值750亿元。农民从种植绿色(有机)食品中人均得到纯收入11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二是生态旅游产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按照《黑龙江省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规划》,在旅游开发中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进一步强化了景区的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态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使其成为全省应对金融危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三是循环经济及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对改善环境、调整结构、拉动投资、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重点实施推进了一批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重大示范项目及重点工业污染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牡丹江市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等五个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单位达18个,涉及电力、化工、水泥、造纸等10多个行业。
(三)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推动了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一是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重大进展。《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推进机制逐步完善,规划项目进展顺利。目前,黑龙江省列入《规划》的116个项目,除8个调整项目外,有102个项目已经建成,6项在建,省辖城市已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实现了项目和指标双完成的成果;同江出境断面高锰酸盐指数达标率首次超过90%,达到91.7%,溶解氧指标处于一类水体水平。局部江段可以满足珍贵鱼类繁衍,鲟鱼和鳌花等稀有鱼类再现松花江中,干流生态环境明显恢复。在2009年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考核中,松花江流域位列第一。中俄两国政府首脑对治理松花江污染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二是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实施了工程减排、管理减排、政策减排、结构减排、科技减排等一系列系统化措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五年来共实施重点减排工程400多个,淘汰焦化、造纸、水泥等落后产能416项,新增化学需氧量削减量2.60万吨。投资4.3亿元开展了“水专项”科研公关,11个水专项课题完成阶段性任务。2010年上半年,国家核定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5.25万吨,完成“十一五”任务的97.33%;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25.22万吨,完成“十一五”任务的234.82%。
三是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加大环境民生问题治理,保障人民群众切实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2010年,省辖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平均达到320天,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99%,环境质量稳中趋好。
(四)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强化,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一是全面启动“三供两治”工程,加快推进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全省供水设施建设投资59.48亿元,城市新增供水能力218万立方米/日,供水普及率达91%,城市燃气普及率达84%,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59.4%,污水处理率达6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30%。“三供两治”工程建设已经成为优化人居环境、改善生活条件、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强支撑。
二是城市生态建设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省各地创建园林城市为目标,以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面貌为目的,强力推进了“五年绿化龙江大地”建设活动,城镇绿化量创历史新高,城镇新增绿地面积1.26万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6%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以上,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面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组织实施了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保护“161”工程和农村环境整治,国家及省累计投资2亿多元,实施农村环境保护200余项,有效地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畜禽粪便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
(五)生态示范创建基础工作更加扎实,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深化。全省各县(市)把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作为创建工作的基础和细胞工程,从优化镇村布局、美化环境入手,积极实施农村治污保洁工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使全省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在农村饮用水安全、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上成效尤为显著。截至目前,全省考核命名省级环境优美乡镇83个、省级生态村试点560个。全省已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8个,省级生态示范区17个,各类生态示范区建设和试点总数达345个。树立了阿城区、富锦市、杜蒙县、肇东市、海林农场等一批“生态显优势,环保促发展”的先进典型,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迅速发展。
二、制约生态省建设发展的几个问题
虽然黑龙江省的生态省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生态省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是:
(一)在生态省建设重要意义认识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地方干部不甚了解创建生态省的重大意义和生态省建设的本质和科学内涵,甚至把生态省建设简单理解为一般性的生态建设、景观建设,甚至是简单的种树种草种花,因此在思想上缺乏创建生态省的主動性和自觉性,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未能把这项工作作为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摆上重要位置,未能把生态省建设与小康社会建设统筹兼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而是把生态省建设当作附属性工作,由此导致了生态省建设和国民经济全局性、战略性布局存在“脱节”和“两层皮”的现象。也有个别领导干部把生态省建设当做一种说教,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延续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单纯追求政绩的老路,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越往基层越严重,存在着明显的“上热下冷”的问题。
(二)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农业生态环境整体的趋势恶化尚未得到完全遏止、水土流失、森林资源枯竭、湿地面积锐减、草原“三化”现象依然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和开发用地以及不合理地开采矿产资源、毁草开荒、超载过牧等掠夺式经营方式依然普遍存在,加剧了水旱、地面塌陷等灾害的频繁发生;水资源匮乏,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黑土层变薄等问题日趋严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政公用设施总量不足,农村环境质量脏、乱、差等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进程的加快,黑龙江省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问题将更加突出。
(三)社会环境意识不强,全民环境教育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建设生态省(市)是长远大计,必须唤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但目前来看,全社会创建生态省的意识还不够浓厚,创建任务主要由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承担,没有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机制和氛围。相当一些企业经营者只要经济效益,不要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逃避环境责任,钻法律空子,在生产经营中产生大量新的环境问题。广大社会公众虽然对环境质量有着较高的期盼,但是不知道如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普遍缺乏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自觉意识。因此,按照生态省建设的需要,环境教育还需要加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开展全民环境教育的决定》仍要做大量工作。
三、“十二五”时期工作思路
生态保护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十二五”时期,黑龙江省将继续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省建设工作,为推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以提高生态系统功能为核心,继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全面提高环境承载力。在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区域(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优先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这些区域生态退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针对全省生态环境现状,实施必要的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加速生态恢复和资源更新,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资源的高效永续利用。重点推进平原半平原和城镇村屯绿化、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嫩江源湿地恢复、松嫩平原草原保护和建设、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一批工程和项目,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形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和生物质能源产业,为生态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全面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引导企业开展环境体系认证,推进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转变。
(三)积极推进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工作,改善环境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强化环境管理,不断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确保污染治理设施稳定、正常运行。认真落实《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各项任务,加强江河湖泊水污染和城市水污染治理,全面推行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城乡饮用水源的保护和建设,确保饮用水质达到国家要求;抓好大气污染治理,改变城市工业与民用燃料结构,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加强对老污染源的治理改造;搞好对工业固体废物和污染治理,实现各类废弃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
(四)不断完善城乡环境基础功能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和生态乡镇为载体,把城乡居住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城市生态功能;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尤其是省辖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如危险废物处置、城市污水处理、城市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以加大城市防治污染能力,加快城市综合整治步伐,进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和噪声防治,确保安居环境。
(五)全面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用好国家示范省建设资金8亿元,并安排地方财政配套资金8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重点支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重点治理项目。总结推广农村环境保护实用技术,采用引资治污的形式,加快推进解决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处置与利用步伐。指导全省农村加强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为保证食品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启动《黑龙江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标准》,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作者:黑龙江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
发展生态审计强化生态文明建设 篇7
生态审计的另一个理论基础为产业生态学。即回答了我们如何作为审计的内涵和对象看待生态这个概念。产业生态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R.Frosch等人模拟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循环再生过程所开展的“工业代谢”研究。即组织作为一个生物体需要和外部环境开展能量交换, 吸收能量的同时排出废物残渣。产业生态学涉及三个层次, 分别体现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上, 这与我们后续所讨论的审计主体安排是相一致的。宏观上, 考虑产业生态学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基础, 即围绕产业发展升级, 科学的将生态学的理论与原则融入国家法律、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的制定当中, 以促进国家及全球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繁荣。在这个层面上需要政府审计的参与, 以保证相关的制度和程序能够在这一层面上积极落实。中观上, 它是部门和地区生产能力建设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重要方法论基础, 通过生态产业的发展, 科学的将区域国土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融为一体, 促进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社会和谐的结合。各地区审计部门通过开展配套审计工作帮助贯彻执行。微观上, 则为作为经济细胞的企业提供具体产品和工艺的生态评价、生态设计、生态工程与生态管理方法, 涉及企业的战略定位, 竞争能力、管理体制、行动方针乃至企业文化的建设。具体而言包括企业的“绿色核算体系”, “生态产品规格与标准”等, 作为企业职能部门之一的内部审计部门需要积极参与进来。
国外对生态审计的研究起步比国内早, 也最先提出了具体的生态审计概念。Linda S.Spedding等 (1993) 在《生态管理与生态审计:经营中的环境问题》一书中, 介绍了生态审计及其发展趋势。欧共体国家环境部长会议早在1991年曾提出了两项重要的草案“生态审计 (Eco-audit) ”和“生态认证 (E-co-labeling) ”, 鼓励成员国和成员组织在“自愿”的基础上接受审计。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1就是企业生态审计研究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国外政府和企业在开展生态审计工作中积累了很多经验, 如瑞典松兹瓦尔开展的生态审计制度包括了环境监测、市政设施的内部审计, 并采取了内部组织探讨和研讨会等方法;奥地利的“维也纳生态经济建设规划”规划为企业提供的环境保护计划有五个, 分别是: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企业生态审计、温室气体削减、ISO14001、旅游环境标志计划等, 通过实施该计划, 维也纳市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Christa Leidtke通过对俄罗斯堪察加半岛的一个中型家具厂的材料流核算进行生态审计, 进而对企业发展提出了适于资源管理、材料流管理、产品管理的产品生态设计。
中国出台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 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中国黑龙江省大庆市、内蒙古赤峰市等地相继出台了生态审计制度, 海南省、浙江省也计划推行生态审计制度, 可见中国各级政府对生态审计的重视。但是一些地方政府推行的生态审计制度仅停留在生态环境的评价上, 且大多数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状况的定性分析上缺乏定量的标准为准确评价带来了障碍。而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相对于生态审计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大多数的环境信息披露主要针对的是企业的环境状况而披露的治理环境的费用、由于环境因素变化造成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绿色产品”和“绿色经营”带来的收益等。因此构建生态审计体系, 明确生态审计发展是确保生态文明和建设的基石。
二、生态审计的指标体系构建
(一) 生态审计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我们认为, 生态审计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经济绩效指标、生态绩效指标和社会绩效指标。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指标设定的相关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任何产业都是一项复杂大系统, 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地反映该产业对于自然资产与资源利用和消耗、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具有涵盖面广、系统性强的特点。所以, 产业系统生态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遵从系统性原则。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系统并不意味着面面俱到, 过分的困于细节将使得评价的可行性大大降低。
2. 可比性原则。
每个产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但与其关联行业还存在有很多共性的地方, 评价指标具有可比性, 将有利于行业间的横向比较, 找出彼此之间的差距与问题, 能够促进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加快本产业的发展进程和评价指标体系的不断改进。
3. 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够反映事物的基本特征, 评价体系本身有合理的层次结构。评价的数据来源要准确、处理方法要科学并有理论依据。具体指标能够反映出所考察的产业的真实情况。
4. 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它既要能全面反映所处行业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发展水平, 又能尽可能地利用统计资料和有关规范标准。
(二) 生态审计:评价指标设计
1. 生态指标。
生态审计的研究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的, 生态指标的选定当然是重中之重。从当前各地政府制定的生态审计制度可以看出, 环境污染、资源和能源消耗、耕地保护、天然林保护等是生态审计的重点内容, 涉及的指标有能源利用率、原材料消耗量、废弃物排放、大气和水体质量等。
2. 经济指标。
企业经济绩效指标的选用包括盈利能力;流动能力;长期风险和股东回报这四个方面。具体而言包括“营业收入”、“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收入”、“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的综合表现。值得提出的是我们要将非财务指标纳入到经济指标评定中来与非财务指标做出对照从而更加使得我们的经济指标有效和真实。
3. 社会指标。
社会指标的选取应反映该项目或企业带来的社会福利的改善。如“职工年均工资”、“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占有教育经费”、“每千人拥有病床”、“每千人拥有医务人员”、“人均占有科研经费”六个指标来反映医疗福利的现状。“职工年均工资”和“人均住房面积”两项指标可以反映产业职工的收入和生活条件;“人均占有教育经费”、“每千人拥有病床”、“每千人拥有医务人员”、“人均占有科研经费”则用来衡量产业内教育、卫生、科研投入条件。将投入与产出指标相对比即可得到效率指标。我们可以通过平衡记分卡来构建上述评价框架。卡普兰和诺顿提出的“平衡记分卡” (Balance Scorecard) 能综合、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绩效, 有效地实现了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的结合、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结合、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结合, 并且已经在全球企业包括中国企业中得到了重要应用。在此我们可以将它的理论和方法借用到生态绩效管理中来, 建立单位绩效评价的平衡记分卡。平衡记分卡从财务、顾客、组织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等四个维度来评价组织的管理业绩。财务维度考察的是服务价值的提高与服务成本的降低两方面。不同类型的行业企业根据各自的关键性指标设计不同的平衡记分卡, 各指标的权重也不一样。关键性指标一般分为内部指标和外部指标, 结果性指标和驱动性指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其中内部指标、驱动性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越来越重要。随着企业业务发展的多元化, 平衡记分卡的设计也将呈多元化趋势。平衡记分卡是比较灵活的用于指导行业的内部评价管理的工具, 不同时期企业的特点不同, 关键指标不同。
三、不同审计主体下生态审计的开展
(一) 政府审计:开展干部离任生态审计, 并逐渐向事前推进
多年以来中国政府审计的主体内容是财政收支审计, 即对于政府财政收支的经济效果给予监督和审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 中国政府审计引入了绩效审计成果, 即注重对于资金使用的效率性, 效果性考察。从审计的历史来看审计对象为经济活动, 但鉴于中国实际文化与制度背景, 近些年来中国借鉴国外的问责制度, 全面开展了干部离任审计。离任审计的开展有效地制约了干部在任期间的短视行为, 强化了对于干部权利的制约和监督。而传统上对干部进行离任审计主体内容包括财务审计、管理审计和相关的法纪责任。而我们认为将生态考察加入到对于干部的离任考察当中来开展离任生态审计是政府审计有效开展生态审计的重要突破口。
1. 生态环境的保护事关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共同和谐持续的发展, 是一项长远永续的工作。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将生态考核加入到干部离任审计的内容中来是必要的。这是与绿色GDP的概念相一致。实施生态离任审计, 既是在自然机理上保护自然环境, 也是在社会意义上保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开展离任生态审计能反映出政府对于生态保护的决心与信心, 从而在思想上给予即将上任的党政干部以生态保护的强烈信号, 希望他们在任期间能够有效保护环境。
2. 在中国经济发展极度不均衡, 生态保护的情况亦差异很大。
在早期得到飞速发展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人均GDP已经赶超了中等发达国家。但太湖蓝藻事件和“垃圾镇”、“癌症镇”相继被曝光让很多人怵目惊心。而在西部的欠发达地区为了赶超东部发达地区, 实现所谓的跨越式发展, 不遗余力的招商引资。上项目、办企业只看重投资规模而非考虑资源消耗、产业附加值, 甚至以破坏资源和环境换取招商成绩的现象。出现了东部地区由于受到生态破坏的影响已经开始保护生态, 从而使得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被迫迁移至西部而这竟然正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的下怀。生态教训已然很深刻, 已经不能再一次被重复!所以开展离任生态审计真当时。从干部离任抓起全面监督生态破坏的蔓延和迁移性问题。
3. 需要指出的是, 通对干部进行离任生态审计, 是要从根
本上消除干部急功近利的倾向, 控制其短视的行为。强化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同时离任生态审计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 也是对于干部进行了保护。靠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发展必定是不得群众之心的, 在短暂的经济发展之后必定在后续有报复性的代价, 从而很大程度上避免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付出更为惨痛的教训。
干部离任生态审计将生态作为一套考核干部的指标, 从思想上杜绝近视发展, 政绩工程的不良为官思路;对于官员在任期间踏踏实实做好生态保护工作, 创造出绿色GDP, 造福后代子孙提供了可视的评价和褒奖。
(二) 企业内审:生态审计降低环境成本
企业的发展已经告别了零环境成本的时代。随着环境保护法规的日渐完善, 企业意识到如果治理污染, 环境成本就会压垮企业。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企业自发地制定一些审计计划与程序, 以便及时检查出可能触犯环境法律的相关管理缺失, 及时消除环境与法律的风险, 而具体执行相关审计任务的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此同时在竞争的市场上, 为了迎合消费者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同时取得竞争优势, 企业也自觉地顺应社会环保潮流与愿望, 开展内部环境审计;另外, 内部环境审计的开展还来源于资本市场给企业的融资约束:不注重环保会大大增加企业破产风险, 导致企业付出更高的代价来获取资金, 从而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生态审计迫于上诉压力之外, 亦存在开展的基础。近几年来环境会计的大力发展给予生态审计的开展带来了可能性。传统理念认为开展生态审计最大的困难是相关的因素不可定量性。不可定量即没有统一的可比的硬性的标准, 没有标准则无法复核与确认从而给出相关的意见。坏境会计或称环境管理会计初步解决了相关问题, 是的 (“使得”) 企业中发生的相关环境成本变得可以被计量和归类, 我们同时参照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即可得出初步的比较意见并给出改进意见。从这个角度上说内部审计更应该去做的是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使用的, 符合本企业特征的生态审计制度, 对于公司的治理层面利益相关者即董事会、股东会和高管大力宣传和沟通生态知识, 谋求得到他们的全力支持。对于管理层, 将生态保护理念, 生态审计相关规定广泛传达从而树立生态保护的意识, 督促和监督管理执行层从日常管理经营活动做起, 不断降低生态环境成本。
(三) 民间审计:广阔市场前景的生态审计服务
就现阶段而言, 民间审计以提供审计, 即鉴证和咨询服务为主, 而其内涵主体主要为财务与管理活动。生态审计服务尚未形成, 也未能有独立的审计机构提供和开展相关服务。但我们需要指出的是生态审计将成为民间审计的未来经济增长点。究其原因:
1. 由上文所提到的, 政府和企业作为宏观和微观的两类
审计对象已经开始大力发展生态审计, 这很有可能面临审计资源短缺的问题, 他们需要社会上的审计力量来帮助他们有效地开展审计。这就为民间审计开展生态审计业务带来了机会。政府审计与民间审计合作, 内部审计业务外包和合作在财务审计领域已经屡见不鲜, 相信专业性要求更高的生态审计势必将有更为广阔的业务合作空间。
2. 就目前民间审计市场来看, 存在大量的审计人员从事
着传统的财务审计业务导致传统的审计业务利润率十分稀薄。会计师事务所急需高回报的业务来提升自身的利润空间, 生态审计业务的开展与开拓将给有能力从事生态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带来一片蓝海。目前生态审计业务仍是一片空白, 且生态审计业务存在技术性壁垒所以先进入者将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会计师事务所也就存在动力。大力开发生态审计业务争取早日抢占该领域的制高点。
3.“碳关税”的出现将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概念由书本变为了现实, 这意味着生态和环境都有了交易的价值和价格。
由于受到配额的限制, 势必会存在市场让高污染的企业去购买“污染权”。价格将成为市场存在的关键, 需要存在独立的第三方来对生态、环境的交易价格做出评估。毫无疑问, 会计师事务所将是最好的当仁不让的选择。作为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估, 或合理规避, 中小企业或机构自己没有这方面的专门人员, 而大型企业或机构可能有这方面的专家, 但这些专家受雇于自己, 不具有独立性的地位, 他们的评估意见尤其在交易时不具有法律效率, 而国家环保机关、审计机关毕竟资源和能力有限无法全面覆盖这方面的职能。因此, 社会迫切需要专业从事这方面的中介服务———向来以独立性著称的注册会计师, 生态审计中介服务就应运而生了。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 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已经自然地承担起这一职能, 不断的为此配备本方面的专门人才, 制定相应的环境审计规范, 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审计需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民间审计为主导的生态审计将会成为生态审计发展的主导力量和中坚力量。
摘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顺利进入小康社会的基本前提保障之一。作为系统工程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多方面的体制保障。从保护生态出发提出开展和强化区别于传统绩效审计概念的生态审计, 探讨了生态审计的来源以及其在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以及独立审计不同主体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生态平衡,审计,生态审计,绩效审计
参考文献
[1]陈正兴.环境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1.
[2]胡春元.风险基础审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3]郑俊敏.市场条件下的生态审计发展模式分析[J].特区经济, 2006, (7) .
[4]廖仲毛.生态审计:为生态建设保驾护航[J].中国绿色时报, 2003-08-12.
[5]张君明.干部要过“生态审计”关[N].光明日报, 2005-09-13.
[6]王光远.内部审计思想[M].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1.
[7]陈忍雄.环境审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
[8]林兢.环境审计研究[J].中国发展, 2005, (3) .
生态文明理论及其建设 篇8
1 生态文明理论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人类文明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3个时期, 从人类对自然的敬畏、被动服从到盲目地利用和改造自然, 再到工业文明的“人是自然的主宰”, 自然界与人类相辅相成共存。直到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变成了掠夺与破坏, 自然资源迅速枯竭、污染物的大量排放、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物种大量灭绝等灾难性恶果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也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20世纪60年代开始, 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迅速升温, 一系列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公约和文件《人类环境宣言》《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生物多样性公约》等相继问世, 我国学者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 这都标志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
党的十六大以来,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党中央相继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 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 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由此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更是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全面可持续发展实现小康社会道路上的重要指导作用。
生态文明, 即生态环境文明, 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 在当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提出的替代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 是人类迄今为止最高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 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存在的负面影响, 积极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2]。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是人类朝着人与自然和谐迈进的重大决策, 在其科学的指引下, 人类终将放弃工业文明重功利、重物欲的享乐主义, 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 避开生态与人类两败俱伤的悲惨结局。
2 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
鉴于我国尚处在工业化时期, 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 必须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 抓住历史机遇, 克服工业文明弊端, 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 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1 改变观念
走生态文明之路, 必须跳出“以人为中心”的误区, 摒弃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的理念, 需要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树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 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 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关系。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观念, 才可能保证生态文明之路的畅通。
2.2 完善立法
改变观念是根本, 完善立法是有力保障。建设完善的法律, 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 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与标准, 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 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 建立健全公众检举平台, 万众一心, 从源头上杜绝环境问题的出现, 从法律和道德标准规方面范公众的行为, 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2.3 规范行为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事业, 需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齐心协力保护环境。首先, 要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弘扬环境文化, 倡导生态文明, 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 将环境保护列入素质教育, 强化青少年环境基础教育, 开展全民环保科普宣传, 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其次, 要倡导主人翁精神, 提高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针对环境污染的恶化形势和公众对改善环境的迫切愿望, 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 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生态文明新风尚, 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环保工作, 使每个公民在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 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法定义务。
3 以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为主旨的建设实践活动
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 两者相辅相成, 践行生态文明, 即保护生态环境, 倡导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以追求生态、社会、经济三者效益的有机结合。在自然科普教育的工作中, 以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为主的科普教育活动, 成为工作的纽带, 关系着科普教育的长足发展[3,4,5]。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中,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 常年来开展以环境保护、生态教育为主旨的科普教育, 形式多样, 活动丰富, 寓意深厚的科普设施林立, 发人深省的环保格言环绕苑中。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该中心立足本身, 借助特有的资源, 从科研理论到科普教育, 为践行生态文明理论, 营造美丽北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1 扎实的科学研究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程
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直接生态问题就是物种的灭绝, 生物多样性的消失。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研单位,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不仅在麋鹿的重引入项目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麋鹿得以在中华大地上重生并回归自然, 在其他物种如普氏野马、银杏等国家级动植物的保护上也取得一定进展, 由此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动植物景观。中心的科研工作进一步深化, 分子水平的麋鹿研究正在进行中, 麋鹿与马鹿杂交取得成功, 动物信息平台与监测已投入使用, 湿地水质检测、科学饲养动物、合理规范绿化成为日常工作有条不紊展开。强大的科研技术团队做后盾, 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研究, 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环境的改善提供有利保障。
3.2 深入的科普研究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环境
该中心自成立以来, 科学普及工作就紧紧围绕环境保护的主题展开, 苑区各项科普设施的主旨无一不体现了倡导环保、推广生态的理念。有寓教于乐的绿色迷宫、燕窝及动物之家系列, 这些科普设施意在通过公众的参与, 去体验迷宫中关于生态文明理论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能减排, 去换位思考、感悟燕子的丧家之痛, 去体味大自然赋予动物的本能及动物们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相辅相成关系。有生态教育意义深刻的世界灭绝动物多米诺骨牌, 沿着一块块倒下的墓碑走去, 鲜明的手掌、庄严的墓志铭带给公众心灵上的震撼, 更是唤醒着人类内心深处的责任感, 引发共鸣。有独具形象特色“森林木十”之滥伐的结局, 给人们敲响了生态安全的警钟。
近年来,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下, 中心的科普工作, 从点到面陆续形成自有模式。在形式上, 科普工作多样化, 从推陈出新的科普设施, 如中华护生诗画与科普栈道展, 到网络媒体下的网站、博客、微博创建与使用, 到惠及百姓的科普讲座、科普课堂与科普话剧, 再到不断深化的科普游戏如动物之家亲子体验、地球守护者、生态物候调查等, 科普工作在原有基础上覆盖面不断增大, 从个别效应发展成为群体共识。在内容上, 科普丰富化, 围绕生态与环保2个主题, 拓展到生态安全、健康城市、爱国主义教育等多个方面, 不仅起到了面向公众的窗口宣传作用, 更担负起唤醒公众生态意识, 努力提高意识水平的重任[6,7,8,9]。
3.3 丰富的知识内涵提炼生态文明的实质精髓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 作为皇家猎苑遗留地, 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从麋鹿的科学发现, 到中国本土灭绝, 再到重引入的成功, 从适宜的环境资源、丰富的物产为麋鹿提供生存之地, 到环境破坏, 国难当头, 麋鹿惨遭灭绝, 最终到回归祖国怀抱, 在祖先生活的这片土地上继续繁衍生息, 历史和实践都说明物种与环境息息相关。环境可造就物种, 也可毁灭物种。在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中, 人类是主宰, 但不是环境的主宰, 人类的一切活动更不能凌驾于环境保护之上。为了人类的永续发展, 兼顾环境保护与利用,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除了历史文化知识, 在生态环保的知识宣传方面, 中心的科普设施区有碳足迹和生态足迹小径、鸟类迁徙展、荒野的自白、环保拍手歌、科普厕所, 湿地展示区设置湿地文化长廊和生物多样性知识展及科普栈道知识展, 这些区域都是借助科普设施进行知识传播, 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 广为宣传生态环保理念, 烘托环境教育的主题, 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10,11,12,13]。
3.4 良好的生态环境唤起人类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有着“城市之肾”美称的湿地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可。湿地具有丰富的物产资源, 是众多野生动植物, 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降解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湿地生态系统的维护与利用在推进北京生态文明建设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13,14,15]。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倡导“给自然以修复的时间”绿色环保发展理念, 以麋鹿栖息环境———湿地展开一系列的环境治理与维护工作, 打造了城南湿地公园的先锋, 也为绿色北京建设之北京城南行动计划的落实打下基础。依托湿地开展的湿地科普文化教育也相继呈现在公众面前, 湿地文化长廊、生物多样性展览、潜流湿地试验区、湿地景观区都成为吸引游客驻足之处。枝繁叶茂、百花争艳的一派生机, 碧波荡漾, 蜿蜒如溪的湿地胜景, 悠然自得的动物, 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 带给公众的不仅是视觉美的感知, 更是对和谐共生美好向往的心灵震撼, 从而提升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意识, 从主观意识上强化了对和谐发展的认知。
4 结语
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篇9
1生态乡村的分布规律
对于生态乡村, 通常人的理解就是气候良好、环境优美的地方。我国的云南、广西民族自治区的风光秀丽、具有民族气息, 生态环境优越, 尽管如此, 建设在这些地区的生态乡村却非常少[1]。而在北京、山东、浙江等经济发展迅速的大省, 则分布多个生态乡村。不仅仅因为这些省市的经济建设迅速, 具有较强的经济优势以及经济保障, 同时可以使相关的环境机构及工作人员能够近距离地观察生态乡村的建设和发展, 为此提供专业的城市规划设施, 增加社会中保护环境的氛围。
由此可以看出, 建设生态乡村, 不仅要满足环境需求, 使环境不受污染、原始生态地貌不受人为侵染, 同时还需要具有较强的经济后盾, 以及完善的管理系统、良好的交通条件, 并能够提供完备的基础设施。
2深入探究生态乡村的建设工作
2.1 增加农村人民的参与度, 创建社会主义友好型社会
在我国开展生态乡村的建设, 应当秉承着环境资源再利用的理念, 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由“掠夺式”转变为“循环再利用”的方式, 提升资源环境的利用率, 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因此, 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积极宣传保护环境的好处以及可以为居民带来的利益, 举出成功的案例, 对比自身实际的生活状况, 改善生活习惯, 提高环保意识, 创建社会主义友好型社会, 改善农村人民生活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治理城乡环境污染
在进行生态乡村建设的过程中, 极大地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有很多村镇是以保护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为目的, 不断向政府申请相关项目, 但是在项目申请成功以后, 就会因为缺少资金、缺乏专业人才和技术等问题, 而停止或减慢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严重影响生态乡村的建设工作[3]。因此, 相关的政府领导应当加强监督管理, 确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能够正常进行, 为创建环境优美, 加快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设生态乡村取得的成绩
3.1 创建生态乡村, 提升了城乡的经济建设
积极创建生态乡村, 不仅能够加快传统城乡经济结构的改革进程, 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由“掠夺式”转变为“循环再利用”的方式, 将传统的只重视经济发展速度转变为同时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数量[2]。以此同时, 在进行生态乡村建设过程中, 还会改变农村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 改变农民为追求经济利益与保持生活温饱而进行的“围湖造田”“围林造田”“乱砍滥伐”, 修改相关的政府政策, 为农民提供其他工作机会, 开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项目, 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 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 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当地的经济发展。
3.2 加大保护城乡环境的工作力度
在开展生态乡村建设工作之前, 政府的相关政策并没有得到完善, 环境监管力度不强, 也没有专业的保护环境的机构与工作人员, 所以在城乡进行环保工作并未取得有效的成绩。随着相关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政府加大保护环境的监管力度, 提升治理城乡污染的力度, 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 从而使城乡的环境有很大的改善。随着保护城乡环境工作的深入, 改善城乡环境, 提升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乡容镇貌, 实现创建社会主义绿色农村的目标。
4结论
综上所述, 我国应当加快生态乡村的建设工作, 以实现保护环境, 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环境, 增加农民的收入, 提升农村人民的环保意识并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时, 还要改善农村的污染问题, 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 确保我国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建设社会主义绿色农村。
摘要: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经济建设脚步加快, 政府及地方将重点放在发展经济上, 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导致我国的资源开始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因此, 从党的十八大召开后, 广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蓝图。其中, 建设生态文明政区的细胞工程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绿色农村的核心环节就是建设生态乡村, 同时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省、市、县的核心标准。
关键词:生态乡村,生态文明,细胞工程
参考文献
[1]曹前满.主体功能区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路径匡正[J].东南学术, 2015 (2)
[2] 黄昭贤, 谭小琴, 罗勇等.生态县 (市) 建设规划的理论方法研究与实践应用——以达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1)
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篇10
关键词:十八大,生态文明,五位一体
党的十八大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并首次把“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 这一举措对于破解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 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顺应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整体布局的科学完善, 是党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的重大创新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逐步形成的,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的结果, 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改革开放初期, 邓小平首先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 在此基础上,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布局, 从十三大到十六大我们都延续了“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之后, 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要求。继十七大之后,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 并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由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五位一体总布局, 增添了发展内涵新元素, 确立了发展方式新坐标, 赋予了发展品质新标准, 彰显着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 实现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美化、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已经成为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伴随着GDP的增加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更希望拥有蓝天白云、姹紫嫣红, 拥有清澈的水源、绿色的森林。如果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 人类就不能诗意地栖居, 人类的健康、人的生活质量就失去了前提和保障。十八大报告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的新视角新高度出发, 提出要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国富民强的美丽中国,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是人民群众对未来生活的期盼, 更是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景。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
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 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自进入工业文明以来, 人类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生态灾难和环境危机。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 人民生活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多、底子薄, 人均资源不足, 环境承载能力有限, 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挑战。近年来, 我国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但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国家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指出, 中国的环境状况是“局部有所好转, 总体尚未遏制, 形势依然严峻, 压力继续增大”。在我国, 能源利用率不高, 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加。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仍然严重, 天然森林减少, 草原退化, 水土流失加重, 生态系统日益脆弱。在某种程度上, 我们的发展是以破坏环境和生态为代价的, 环境受破坏的程度远远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节约集约利用能源资源,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才能有效破解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 有效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努力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四、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
部署, 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 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 为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十八大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
1.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恩格斯说, 人类在从“敬畏自然”向“征服自然”的转变中,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应吸取传统工业文明负效应的沉痛教训、深刻反思非理性的发展观和生产、生活方式,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控制开发强度, 调整空间结构, 珍惜利用国土资源。
2.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 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节约利用资源, 节水、节地、节能,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3.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加快水利建设,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正确处理“绿”与“富”、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既要金山银山, 又要绿水青山, 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
4.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参考文献
[1].薛建明, 《生态文明与低碳经济社会》[M],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2
生态文明如何建设? 篇11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生态与文化一同被纳入科学发展观,然后垂范十八大之后的五年,也可算是新老政府在过去十年经验基础上的一个重叠共识,有着继往开来的作用,对于下一届政府的经济发展有着绝对的指导意义。尤其当多哈气候会谈即将开始之前,对生态发展观的强调不啻为一个产业转型准备,表明中国准备做出让步和调整,以延缓全球气候变暖。不过,既然正式引入并承认生态的概念,就不可能止于生态的本义,不可能简单地拒绝生态经济和生态伦理向社会和政治的扩散与挑战。
在最低层面上,重视生态,并提出将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无疑是对过去十年以环境代价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做出的反思,中国的高增长面临难以为继的难题:环境污染愈益严重正在降低人民生活水平,每年新增大量群体性抗议皆因环境问题而起,未充分内化环境成本的廉价产品出口招致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诉讼和社会倾销的质疑,连光伏产品等绿色产业也部分地因内需不足而产能过剩。不难想见,生态相关的绿色经济将可能作为中国未来唯一的新兴经济增长点,提振和改造传统行业,为经济增长模式转换注入一线生机。
而且,如果考虑到未来新一届政府将继续以城镇化为目标,以民生改善、提高公共服务为目标,那么,生态与产业与城镇化的结合就意味着生态城市的建设导向。这将极大地刺激和带动相关的城市环保产业,如轨道交通、给排水设施、污水和废弃物处理、地下电缆、光伏产业和风能发电、有机农业等等一系列生态经济链条产业。更重要的,將肯定现有的核电建设浪潮,逐步减少火电比例、提高核电比例,并促进岩层气开发和天然气产业化。这对国内的相关利益集团显然是个新的组合机会。在缺乏明晰的产业管制指导下,我们将面临新一轮的国资垄断与民资准入的争论。
与此相关,生态政策本身还蕴含着一个核电与环保的伦理纠结。作为世界上最后一个大力发展核电的国家,且主要采取进口技术和设备,而这些西方核电厂商在遭遇多年反核之后大多已经沦为拼装商,核心技术已经集中在极个别如法国厂商的手上,它们对新一代技术的研发投入都在降低,而中国自身还面临着专业人才极其不足的尴尬,由此带来了关于核电的生态风险的疑虑。这也是中国社会高度关注的环境议题之一。对彭泽核电厂的反对声已经说明了这种疑虑的性质。对此,中国的管理层和民众是否做好了准备?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与此同时,未来的生态议题却在变化。且不论中国此起彼伏的“邻避运动”(“邻避运动”是英文短语Not in My Back Yard[别建在我家后院]缩写NIMBY的音译。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最早出现在欧美国家,指垃圾处理厂等市政工业设施在建设中,时常遭到附近居民的强烈反抗),正在成为大规模集体性事件的主流,让地方政府进退两难,因为生态经济必然要求意识形态的合理化,生态方面的主张最后总是会要求嵌入社会政治制度之中。德国和欧洲绿党的兴起就是一个例子。而以台湾地区的发展历史为例,环保、反核运动一直是公民社会成长的一个重要温床,这也导致台湾政治中特有的生态主义和环保运动。
反观中国政府和社会,到目前为止,在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之外,都没有为接纳主张生态主义的社会力量做好理论准备和体制准备。这正是学习十八大,切实建设生态文明时需要切实注意的事情。
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篇12
(一) 高校为生态文化知识提供有效的传播途径
英国历史学家庞廷先生在《绿色世界史》一书中, 讲述了一个有关地球资源与人类社会兴衰的发人深思的历史故事:“人类靠着开发地球上的各种资源而繁荣, 直到这些资源不再能够维持一个社会的人口, 这就导致它的衰败, 最终是这个社会的崩溃。”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 以生态为代价而取得工业科技进步的同时, 也使得我们的生活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对此, 如何让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现状, 意识到破坏生态的后果, 懂得生态文化知识, 传播绿色生产技术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在高校中全面开展生态文化教育, 发行纸质版和电子版教材, 可以让生态文化知识走进教材和课堂, 让高校教育成为生态文化知识的有效传播途径。
(二) 高校受教育人群基数大, 普及范围广
高校泛指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学校, 是大学、专门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的统称。截至2014年7月9日, 全国高等学校 (不含独立学院) 共计2542所。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14年全年研究生招生62.1万人, 在校研究生184.8万人, 毕业生53.6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721.4万人, 在校生2547.7万人, 毕业生659.4万人。由此可见, 高校的受教育人群极广, 各大高校为全国输送人才的作用不可小视。
(三) 高校普及的生态文化知识更加专业和全面
如果说学前教育主要是对孩子思考问题方式的启蒙, 那么小学和初高中的教育更多的是对孩子数理化这种基础知识的普及。高校学生接受的教育内容除了应该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外, 还对生态文化知识和技术有所学习和研究, 这使得他们的认识更加深刻具体, 生态情感更加浓烈。
(四) 高校与企事业单位、政府等合作更为紧密
现在的高校已经不是古代只教大家学习八股文的学堂, 有不少学校已经与企事业单位、政府等有了合作, 有关改善生态环境和谋求绿色发展的项目占科研项目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多。这些合作项目中有很多是围绕该企事业单位的绿色生产, 或某城镇社区或农村如何进行合理的绿色开发资源或规划的项目, 这些大多都与生态文化建设息息相关。
(五) 高校是开展生态文化研究的重地
高校作为生态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输送人才的同时, 也负责提供最新、最先进和有价值的知识和思想, 是现代社会的“知识场”和“思想库”。与此同时, 那些思想活跃的教授和学者, 在长期进行科研的过程中, 提出了生态政治学、生态经济学、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人类学、生态心理学、生态社会学等重要概念和学说。
(六) 高校是培养生态人才的摇篮
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 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要培养人才, 就要大力发展教育。新时期新形势下, 我国已经普及了9年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培养现代人才的关键点。高校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主阵地, 为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源源不断的输出了动力。同时, 培养“生态人才”也成为了我国改善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文化的关键点。
二、我国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归因分析
我国生态思想起步相对较晚, 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培养与生态有关的专业人才, 而对生态文化教育的重视度也是在近几年才开始攀升的, 这就导致当前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 具体表现如下:
(一) 生态文化教育内容体系有待完善, 内容需要丰富
虽然当前大部分大学生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但是这些学生的思想主要局限在不乱扔垃圾等简单的行为中, 而对生态文化在理论、经济、政治、制度、法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那么如何充实生态文化教育理论框架, 完善生态文化教育内容体系, 使得生态文化教育有内容可依, 有内容可讲, 是满足当前生态文化教育与传播生态文化知识的重中之重。
(二) 生态文化教育方法单一, 缺乏创新力
生态文化教育方法是指为达到生态文化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教育途径、步骤和手段等。尽管目前我国在教育方面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 途径也是五花八门, 但是由于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发展历史较短, 真正全面应用于教学的生态文化教育方法仍以简单直接教授理论为主、讲座为辅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单一, 创新力缺乏, 系统化程度不足, 而且生态特色和本质体现得也不够, 吸引力较弱, 致使学生满意度不高, 教学效果不强。因此, 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方法的科学化拓展和创新性发展势在必行。
(三) 生态文化教育普及面不足
由于我国生态思想起步相对较晚, 20世纪70年代后, 北京大学等重点高校才开始设立了生态学专业和环境保护专业。80年代以后, 公共基础生态教育的选修课才开始逐渐开设。在调研过程中, 我们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涯中没有接触过生态文化科学方面的教材, 而且这些大学生中很多甚至都没有在学校听说过有关生态文化教育这样的课程或是讲座。
(四) 生态文化教育资源需要整合
生态文化教育资源是指在实施生态文化教育活动过程中的知识、经验、技能、资产、费用、制度、设施以及师资等的总和, 她是生态文化教育事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平台的不断发展, 线上与线下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 为生态文化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手段和发展空间, 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与地域的概念。再加上人们对品牌资源、师资资源等的重视度逐渐增强, 高校如何将这些资源有机整合, 并呈现给广大师生, 将有利于提高我国整个教育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的水平。
三、对我国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 整合生态文化教材资源, 出版生态文化普及读物
教材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是最基础的教学资源。整合生态文化教育的教材资源, 需要我们按照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进行有机的结合, 组合成一个框架完整、知识点全面、思路清晰、图文并茂、解说清楚、内容丰富但不繁琐的教材。对这一资源的整合, 具体建议如下:第一, 整合生态文化教育相关理论知识点, 完善理论框架, 丰富教育内容。目前, 市面上还基本没有一本权威的有关生态文化教育的课本。随着生态文化教学课程的推广和开展, 我们要充分研读各种资料, 不断地把有关生态文化教育的概念、观点和原理加以整理、筛选, 并对内容进行精简, 去掉过于繁琐的重复介绍。第二, 我们要广泛接触各类资源, 收集与生态文化相关的实例、插图、分析数据等素材加以整合, 运用到教材中需要说明解释问题的地方, 使教材通俗易懂, 并具有连贯性和趣味性。
(二) 探索独立设置生态文化二级学, 并广泛开展生态文化选修课程
高校通过探索独立设置生态文化二级学科和广泛开展选修课程, 不仅可以对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深入指导, 而且可以以选修课的方式来广泛传播生态文化理念, 普及生态文化知识, 为想要学习生态文化知识的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机会。
(三) 创新生态文化教学方法和模式
现代社会处于信息时代, 信息已经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资源在各类资源中具有导向、沟通、服务的性质, 是建设生态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在信息传播过程中, 媒体资源是不可以被忽视的关键, 合理有效利用媒体资源, 可以为传播生态文化意识和知识提供良好的媒介, 对当前生态文化教育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通过信息资源和媒体资源的进一步整合, 使生态文化教育逐渐形成所含信息全面、传播知识迅速、趣味性较强、具有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教育平台和通道。
(四) 开展生态文化课题研究
所谓生态文化课题研究, 是指以生活中与生态文化有关的问题为基础, 进行研究分析, 通过对相关知识的研究和考察, 以便提出有助于解决或缓解社会生态难题的建议和方案, 或者研发出有利于绿色生产的技术或产品, 通过增加生态文化研究课题数量, 以及对课题内容研究的不断深入, 不仅可以提高师生的科研水平, 同时可以更好地扩宽生态文化研究范围, 传播生态文化理念和知识, 为现实社会的生态问题提出更多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生态文化建设。
(五) 构建生态文化教育效果评价体系
要做到切实提高生态文化教育质量, 就必须制定一套相应的、完整的生态文化教育效果评价体系, 从多元的角度出发, 定期对被评课程和研究课题等进行效果评价判断。高校应结合自身情况, 采取线下和线上网络多种评价渠道, 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结合来综合评定课程实施效果。
四、总结
虽然我国生态思想起步相对较晚, 生态文化教育还不够成熟, 高校作为生态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 其教育水平、方式、效果等暂时还不能满足社会生态文化建设的需求, 需要得到完善和创新。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 通过总结之前生态文化教育的经验教训, 积极发挥高校传播科学知识、树立健康理念、培养生态人才的优势, 推进我国社会生态文化的创新发展, 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进步, 是我们实施生态文化教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推荐阅读:
积极创建校园文明与和谐校园建设10-21
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07-25
积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05-20
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08-28
全面落实民生工作积极推进我区建设07-05
积极推进司法警察工作规范化建设12-22
积极发挥工会作用 促进医院文化建设01-05
做好党风廉政建设、积极开展健康扶贫工作05-10
东峨镇积极推进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