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通用8篇)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 篇1
贵州省景观生态建设初探
利用历史文献法解释了景观生态及景观生态建设的概念,阐述了景观生态建设的应用原理,探讨了贵州省景观生态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贵州省景观生态建设应关注的.领域,并结合贵州省情,叙述了景观生态建设的意义,提出了实施方法.
作 者:饶静 王震洪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3刊 名:环保科技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ECHNOLOGY年,卷(期):14(3)分类号:X3关键词:景现生态 应用原理 贵州省 景观生态建设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 篇2
景观生态可以看成为两部分的集合, 一是景观, 二是生态过程。叶德敏[1]、张惠远[2]、赵景柱[3] 等认为, 景观是人眼所见各部分的总和, 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 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 兼具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景观由各种景观要素组成, 按其形状和作用可分为斑块 (Patch) 、廊道 (Corridor) 和基质 (Matrix) 三种基本类型, 并按一定形式组合, 形成镶嵌性的空间格局[4]。生态过程是指生态系统的元素循环、种群动态、种子或生物体的传播、捕食者和猎物的相互作用、群落演替和干扰等方面的过程, 以景观空间格局的变异来表达, 显示出不同生态过程在空间异质性上的结构和特征。
景观生态建设指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建设, 以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新构建为基本手段[5], 目的是改善受胁迫或受损的生态过程, 大幅度提高景观生态系统的总体生产力和稳定性, 将人类活动对景观演化的影响导入正向的良性循环, 提出景观优化利用方案, 以达到既保护环境, 又发展生产的目的。
景观生态建设很好地将生态学的过程研究理论与地理学的格局理论结合在一起, 即从局部上对景观生态系统中某些关键的部分进行设计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从宏观尺度上, 调整景观空间格局, 协调景观生态系统之间, 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 实现从局部控制到整体调节, 加强了宏观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使得生态-社会-经济系统持续稳定发展[6,7]。
2 景观生态建设应用的原理[8]
2.1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岛屿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海洋岛和陆桥岛, 其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到岛屿状生境的研究中。就其空间规模而言, 小到树叶、个体植株的“微岛”, 大到自然保护区和景观地理单元的“大岛”;就其生物类型而论, 该理论涉及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的不同分类单元。研究的内容主要是种-面积关系机理, 并用MacArthur-Wilson理论的有关数学模型 (M-W模型) 来描述。
2.2 复合种群理论
美国生态学家Levins在1970年创造了复合种群一词, 用来表示“由经常局部性灭绝, 但又有重新定居而再生的种群组成的种群”。有关复合种群的定义可分为两种:狭义的传统定义和发展中的广义定义。狭义的概念即Levins的经典定义, 它强调复合种群必须表现出明显的局部种群周转。现在, 不少学者推崇广义的复合种群概念, 即所有占据空间上非连续生境斑块的种群集合体, 只要斑块之间存在个体或繁殖体, 不管是否存在局部种群周转现象, 都可称为复合种群。
2.3 景观连接度和渗透理论
景观连接度是指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的连续性程度。主要从结构连接度和功能连接度两个方面来考虑。对于同样一个景观而言, 其连接度相对于种子传播距离很远的物种要比种子传播范围很局限的物种高得多。渗透理论是指专门研究临界阈现象的理论, 临界阈现象指某一事件或过程在影响因素或环境条件达到一定程度时突然地进入另一种状态的情形。例如:资源条件对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最小存活种群, 许多表现出“突发性饱和”或“突发性衰减”等骤变过程都属于临界阈现象。
2.4 等级理论和景观复杂性
等级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形成的关于复杂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理论。它的发展是基于一般系统论、信息论、非平衡态热力学以及现代哲学和数学有关理论之上的, 重要作用之一是简化复杂系统, 以便于对其结构、功能和动态进行理解与预测。景观作为动态斑块镶嵌体, 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表现出高度复杂性, 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来源于时间和空间的异质性和大量组分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2.5 斑块动态理论
斑块动态是指斑块个体本身的状态变化和斑块镶嵌体水平上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它是与传统生态学理论具有根本性区别的新观点, 强调空间异质性及其生态学成因、机制和作用。斑块动态理论是对传统的、基于组织层次 (如,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途径的一个重要补充。斑块动态概念可与各个组织水平的研究相结合, 可以产生新见解、新观点, 它为跨学科和跨系统的综合研究提供一个空间概念构架和实际操作模式。
2.6 其他
其他原理有:尺度制约与景观层序性原理;景观结构与功能的联系和反馈原理;能量和养分空间流动原理;物种迁移与生态演替原理;景观稳定性与景观变化原理;土地镶嵌与景观异质性原理;人类主导性与生物控制共生原理;景观多样性与生态学原理;营养再分配原理;景观稳定性与景观变化原理。
3 贵州省景观生态建设探讨
3.1 贵州省景观生态建设现状
3.1.1 廊道的建设
宽度和连接度是控制廊道生境、传导、过滤、源和汇五种功能的主要因素。贵州的重要廊道, 如贵阳至黄果树高速公路是贵州省第一条生态景观走廊, 这条廊道建设的示范作用, 推动了全省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 全面提升了贵州的对外开放形象。另外, 贵遵公路、贵新公路等高速公路廊道的先后建设, 也促进了贵州人民的交通往来。这些公路廊道是贵州生态-经济和社会巨系统中各亚系统间物质、能量传导、过滤并使源-汇联系的纽带。贵州各个城市在最近几年现代化建设中, 也大规模地建成了许多城市廊道, 并促进了城市物流、人流和能量流。
3.1.2 绿地斑块
贵州在最近几年, 十分重视绿地景观的建设。以斑块形式建设的绿地, 已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1.4%。在景观生态系统中以人工建筑斑块为主的省会贵阳, 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4.77%, 城市绿地率为39.26%, 绿化覆盖率为40.47%, 2004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绿化模范城市。遵义市地处贵州北部, 总面积30 762 km2, 人口30万人, 截止2004年底,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1%, 设市7年共完成造林绿化面积3.33×105 hm2。在贵州, 绿地斑块主要是农村各种植被覆盖的土地, 通过荒山绿化和退耕还林还草实现绿地面积增长;在城市, 公园、广场、动物园、烈士陵园是绿地斑块的主体。随着生态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 工厂、学校、居民点已出现大量的绿地斑块, 但面积小, 相互隔绝, 居民可达性极不均匀。
3.2 贵州省景观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3.2.1 廊道功能不健全, 河流廊道污染严重[9]
廊道主要以道路和河流为主, 并发挥着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在贵州, 由于廊道建设不合理, 常常表现出下列生态问题。 (1) 道路廊道 (包括公路、铁路、街道等) 建设, 常把生物种群分隔为破碎的种群, 影响种群的维持和发展; (2) 河流廊道建设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结构和功能, 使水生生物栖息地受影响;许多河流由于污染严重, 生态系统功能被严重损坏。 (3) 道路廊道建设目的单一地解决交通问题, 使景观美学价值受到破坏。
3.2.2 斑块、基质异质性和破碎性高, 景观分异明显[10]702
地史上多次造山运动致使贵州地层褶皱断裂发育, 高原地表的切割深度较大, 加之岩性和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 其地貌类型极其复杂, 增加了景观的异质性和破碎性。贵州是一个典型的多种基质、多层次的景观生态过渡带, 景观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 凸显了景观异质性地镶嵌在三维立体空间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类对景观斑块、基质的负面影响被叠加到先天破碎的自然地理景观上, 使贵州景观要素更加复杂, 景观生态建设的难度增大。
3.2.3 区域生态脆弱, 景观整体退化明显[10]703
贵州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主要是由特殊的水文地质背景, 尤其是岩溶作用引起的;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本来脆弱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胁迫, 更加剧了这种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景观组合关系改变、景观组分性质劣化、景观生态过程良性循环减弱、景观生态系统抗性降低等一系列变化, 使整体景观及景观生态过程退化明显。
3.3 贵州省景观生态建设应关注的领域
3.3.1 自然保护区建设暨生物多样性保护
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 对景观破碎化和退化的问题, 建立有利于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景观格局等。
3.3.2 景观与区域规划
序列分析研究在景观与区域规划中的应用越来越广, 利用景观设计原理对贵州的各级城市进行生态城市规划, 促进城市自然与生态和谐发展。
3.3.3 农业与土地利用
农田生境中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成为近来生态学家关注的一个焦点。贵州属多山地区, 农民、农村、农业在贵州更具有特殊性, 要解决三农问题, 必须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 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 提高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率。
3.3.4 流域生态系统研究
以大型河流及其流域生态系统为对象, 研究流域水文和生态过程的空间耦合, 应用生态景观理论优化和配置景观要素, 在陆地景观生态系统上实现红枫湖流域、草海、夜郎湖、乌江等流域的保护。
3.3.5 生态图的编制与生态区划
根据贵州的生态系统特征、结构和功能, 编制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图, 使贵州生态、经济和社会建设都基于这些资料, 沿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的方向发展。
3.4 贵州省景观生态建设的意义
3.4.1 生态省建设
贵州地处西南, 是我国石漠化最严重的省份。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 恢复景观尺度、重建和改造破碎、退化、低效、单调的景观,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推进人与自然共生, 控制石漠化发展, 实现生态立省的建设目标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3.4.2 旅游业发展[11]
贵州景观破碎度高同时伴随着风景景观丰富, 而旅游生态系统是一种非独立性的景观生态系统, 运用景观生态学与旅游学原理对各种景观进行评价、分析和设计, 对提高区域整体生态环境、改善区域旅游环境和维持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4.3 可持续发展[12]
可持续发展战略包括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三部分, 从景观生态学原理出发, 把握景观格局规划的目标、方法和手段, 便把握了景观格局的总体发展趋势, 能使规划立足于实践, 并和当地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 有效地解决贵州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环境的矛盾。
3.4.4 人文生态[13]
在生态基础设施中突出贵州各城市的文化特色, 充分尊重当地历史文化、风俗习惯, 使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对接, 通过景观外貌反映文化价值, 历史传承, 建设独特文化习俗的景观生态系统, 对提升贵州民族旅游文化品位, 促进民族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5 贵州省景观生态建设实践方法刍议
关于贵州的景观生态建设,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3.5.1 廊道建设[14]
贵州在大型廊道建设方面力度还不够, 还不能满足贵州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物质能量传输需要;在已有的廊道管理上, 没有引入景观生态学理论, 不能保证物质输送的连续性、稳定性、持续性发展, 因此在这两个方面还要努力。在廊道的生态功能建设上, 需在贵黄公路、贵遵公路这些景观廊道两侧种植各种绿化树木或花草, 建成生态廊道, 既保护环境, 又提高美学价值。在城市、乡村建设中, 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中, 要保护独特历史文化景观、旧城区街道, 使贵州城市有历史感、认同感, 同时提高文化旅游的价值;在城市和社区规划建设上, 要建立一定数量的无机动车生态绿色通道、城市景观廊道, 构建安静、安全、舒适的绿色生态通道, 满足休闲娱乐功能, 提高城市生态品质;对河流廊道建设要体现生态关怀和人文关怀, 要多建设柔性河道, 保护生物多样性, 抛弃刚性河道建设理念。
3.5.2 绿地建设[15,16]
绿地建设上, 要从过去在建设目标上面向形象、面向美化向构建生态过程和人文关怀方向转变, 增加绿地斑块面积要和增加物种多样性与植物群落长期维持、发挥生态系统功能相结合。建设绿地的具体实施中, 在物种选择上, 多考虑乡土物种;在绿地类型上, 多考虑木本植物群落;在植物群落空间配置上, 多考虑多层结构;在水平结构布设上, 多考虑因地制宜, 少建大广场、大景观草坪;在绿地建设位置上, 多考虑与居住环境接近。随着经济的发展, 贵州将逐步出现多座百万人口大城市, 那时城市面积必然扩大, 绿地面积将会缩小, 要利用楼顶进行绿化, 提高绿色植物覆盖率, 减轻热岛效应。
3.5.3 农村景观生态建设[10]705
生态文明贵州先行 篇3
6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六部门联合下发通知,批准《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标志着我省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实施。通知明确,贵州省要抓紧做好《方案》组织实施,按照《方案》确定的总体要求、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建立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明确任务分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树立先进典型,发挥引领作用。同时,积极推进制度创新,把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作为工作重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高度融合,在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评价、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大胆实践、先行先试,深化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
《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贵州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有利于探索资源能源富集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新道路,有利于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有利于形成可借鉴推广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新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贵州省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严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改革为动力,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完善制度体系,弘扬生态文化,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探索欠发达地区立足自身优势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方案》同时制订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主要目标。到 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全面形成,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全面完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各项目标,使贵州省成为资源能源富集、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欠发达地区转型发展和绿色崛起的先进典范。
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生态环境建设 篇4
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是一组矛盾的`统一体,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才能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环境治理。本文通过分析西部大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结合贵州生态环境的现状,探讨了贵州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措施。作 者:徐瑶 XU Yao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刊 名: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CICHUANG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 分类号:F062.2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 贵州 生态环境现状 生态环境建设
贵州生态农业 篇5
一·关于贵州生态农业的建设
1·近日,在海南省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论坛上,德江县荣获“中国绿色生态天麻之乡”称号。
2·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生态农业发展座谈会议精神,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精心谋划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发展布局,探索山地现代农业发展新思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6月16日,毕节市农委举办生态农业发展座谈会。市农委副主任刘朝峰、市经作办主任陈林出席会议并作讲话。市农村能源建设与环境监测办公室、市植保植检站、农技站、土肥站和各县(区)农牧局(农办)及能源办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传达了《贵州省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并对2020年全省生态农业发展目标体系进行解读。各县(区)农牧局(农办)负责人紧紧围绕本区域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今后发展方向、相关对策建议、政策措施等展开讨论,市农技站、植保植检站、土肥站负责人分别就如何抓好生态农业发展工作作发言。
刘朝峰指出,近年来,毕节市在生态农业上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特殊的地型地貌、复杂的气候特征,对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剖析,并强调,一是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猪-沼-茶”等生态农业循环模式;二是鼓励支持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规范农业投入品记录,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可追溯,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提升农产品质量;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当地龙头企业;四是严格控制农药、化肥、饲料等生产、经营和使用。
陈林在座谈会上详细讲解了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概念和区别,生态农业的概念,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区别和内在联系,并结合全市农业生产及生态状况,提出全市生态农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此次座谈会紧紧围绕生态农业发展工作展开讨论,深刻剖析制约毕节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为下一步生态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3、7月19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现代生态农业论坛在贵阳举行。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华侨委副主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致公党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杨邦杰发来致辞,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农业部前副部长路明作主题演讲,副省长刘远坤出席。
杨邦杰在致辞中说,生态文明不仅是一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更是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的行动指南,随着生态文明理论的完善和日趋成熟,如何在实践中践行生态文明已成为国际国内的焦点,也是我们需要深度探索的重中之重。农业是与生态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之一,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现代农业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将对我们国家乃至世界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如何在现代农业产业中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文明的有效落地,将是今天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相关组织需要耗费精力、物力、人力甚至财力来研究。
针对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建设,杨邦杰在致辞中提出五点建议:以生态文明为核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转型升级;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来提升产业规模和速度;以人才培养为驱动,构筑生态农业发展人才高地;以多元合作为纽带,加快生态农业科技创新进步;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实现生态农业跨越式大发展。
论坛会上,参会嘉宾还分别以《中国耕地质量的现状评价和能力提升》、《以生态原理为指导,建设现代中国农业》、《绿色经济与气候智慧型农业》、《绿色信息技术与生态农业》、《发展有机农业,建设生态文明》为题进行了演讲。
4、近年来,铜仁市碧江区创新投入机制,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项目扶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为内容,加大和平生态农业循环示范园区建设力度,通过整合项目资源及扶持资金,引导项目及资金向农业园区靠拢,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园区技术指导。
目前,和平生态农业循环示范园区新建高标准蔬菜示范基地1500亩,建设年产12万头现代化生猪中心扩繁场1个,发展代养户10户,存栏生猪9000头,出栏2500头。新建花卉苗木基地200亩,精品水果200亩,油茶1200亩。新增入园企业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带动农民1.21万人。园区完成总产值9492万元,销售收入3978.32万元。
5、近日,市委副书记胡吉宏在市委常委、威宁自治县委书记肖发君等的陪同下,到威宁小海镇松山村调研生态农业、退耕还林和荒山绿化等有关工作。
胡吉宏一行查看了松山村便民利民服务室、计生服务室、图书室、农民培训教室,深入松山村正在建设的威宁县卓源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了解生态农业、退耕还林和荒山绿化等有关情况。
调研中,胡吉宏强调,要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做精、做细、做大、做强生态农业产业,加快该市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步伐,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同步小康。要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和荒山绿化的政策机遇,先行先试,发动全社会力量投入到植树造林中来,掀起今冬明春大规模绿化毕节的新高潮,在速度服从质量的基础上,强力推进,确保在两年之内完成全市退耕还林和荒山绿化工作任务,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创新成果。
市直相关部门、威宁县相关负责人陪同调研。
6、2月20日,玉屏县与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公司贵州分公司正式签订生态农业观光园旅游服务区规划合同,对玉屏县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服务区进行规划。城市生态农业观光园是玉屏县利用朱家场土地集中整治项目,重点打造的一个集高效农业、旅游度假、户外运动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项目涉及平溪镇红花村,朱家场镇茅坡村、鱼塘村、谢桥村、混寨村、洪家湾村等地。项目区规划总面积近1059.40公顷,建设面积850.02公顷。根据项目功能分区,青山冲至混寨、茅坡的龙井分别作为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服务区进行规划建设。按照县项目领导小组的工作要求,玉屏县文体广电旅游局通过多次实地考察后,于2月20日与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公司贵州分公司签订旅游服务区规划合同,委托该公司对青山冲至混寨、茅坡的龙井两地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服务区进行规划,该规划预计将于3月底完成。7、2014年,凯里市突出抓好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基础建设,园区发展水平不断提升。1—8月份,凯里市财政筹措资金拨付农业园区建设经费2810万元,不断完善农业园区水、电、路、汛等基础设施。二·关于生态农业的现状
1、生态农业建设区域类型是结合本地自然条件建设的具有地区特色、符合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水田生态农业。
2、旱地生态农业。
3、山地生态农业。
4、水域生态农业。
5、低地生态农业。
6、草地生态农业。
7、园地生态农业。
8、庭院生态农业。
9、村镇生态农业。
2、生态农业简称ECO,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探索阶段
生态农业最初只由个别生产者针对局部市场的需求而自发地生产某种产品,这些生产者组合成社团组织或协会。英国是最早进行有机农业试验和生产的国家之一。自30年代初英国农学家A.霍华德提出有机农业概念并相应组织试验和推广以来,有机农业在英国得到了广泛发展。在美国,替代农业的主要形式是有机农业,最早进行实践的是罗代尔(J.I.Rodale),他于1942年创办了第一家有机农场,并于1974年在扩大农场和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成立了罗代尔研究所,成为美国和世界上从事有机农业研究的著名研究所,罗代尔也成为美国有机农业的先驱。但当时的生态农业过分强调传统农业,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环生产模式,未能得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支持,发展极为缓慢。[3] 关注阶段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由污染导致的环境恶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是美、欧、日一些国家和地区工业污染已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命与健康。这些国家感到有必要共同行动,加强环境保护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确保人类生活质量和经济健康发展,从而掀起了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主的各种替代农业思潮。法国、德国、荷兰等西欧发达国家也相继开展了有机农业运动,并于1972年在法国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英国在1975年国际生物农业会议上,肯定了有机农业的优点,使有机农业在英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发展。日本生态农业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重点是减少农田盐碱化,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提高农产品品质安全。菲律宾是东南亚地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玛雅(Maya)农场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典型,1980年,在玛雅农场召开了国际会议,与会者对该生态农场给予高度评价。生态农业的发展在这时期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认为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3] 发展阶段
90年代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全球的共同响应,可持续农业的地位也得以确立,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无论是在规模、速度还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如奥地利于1995年即实施了支持有机农业发展特别项目,国家提供专门资金鼓励和帮助农场主向有机农业转变。法国也于1997年制定并实施了“有机农业发展中期计划”。日本农林水产省已推出“环保型农业” 发展计划,2000年4月份推出了有机农业标准,于2001年4月正式执行。发展中国家也已开始绿色食品生产的研究和探索。一些国家为了加速发展生态农业,对进行生态农业系统转换的农场主提供资金资助。美国一些州政府就是这样做的:依阿华州规定,只有生态农场才有资格获得“环境质量激励项目”;明尼苏达州规定,有机农场用于资格认定的费用,州政府可补助2/3。这一时期,全球生态农业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单
一、分散、自发的民间活动转向政府自觉倡导的全球性生产运动。各国大都制定了专门的政策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3]
3、生态农业的特点 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2] 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2]
4、德国生态农业的要求是:
不使用化学合成的除虫剂、除草剂,使用有益天敌的或机械的除草方法;不使用易溶的化学肥料,而是有机肥或长效肥;利用腐植质保持土壤肥力;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牧场载畜量;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 不使用抗生素;不使用转基因技术。三·关于贵州生态农业
1、以山地生态农业为主
2、生态农业的层次 一般有两种划分方法 : 第一种 , 按生态农业经营的领域分为 : 大流域治理、小流域治理、立体种植与养殖、庭院经营、多级循环、精耕细作与集约经营等 , 这种划分 , 有利明确生态农业和建设内容 ,突出重点,进行综合治理,实现综合平衡。第二种 , 按行政区所辖范围分为: 生态县(市、区)、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户等4个层次,这种划分有利提出区域发展方向和目标,但在小范围内不易进行综合治理,难以实现综合平衡 2 生态农业的模式
综合各地建设的经验 , 生态农业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供借鉴 : 1 立体复合型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当地的时间、空间、光、热、水、土、劳力等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形成多种生物、多种层次、多种时序的立体结构 , 有利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益。适于光热等条件优越、地 形地貌类型复杂、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的区域,特别适用于立体农业开发。2 综合治理型
针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不利因素进行综合治理 , 减轻和消除障碍因子,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环境 , 提高效益。如进行中低产田土改造 ,要结合大力兴修水利 , 大搞坡改梯 ,种植绿肥 ,培肥地力;对3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时,要结合植树造林、种草养畜;治理水土流失要结合进行封山育林 , 提高植被覆盖率;设立基本农田保护区 ,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防止农田污染和土壤退化等。3 农、牧、渔结合型
针对当地条件,进行土壤培肥保护,搞好生物优化配置,实行用地养地结合,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改平面种养为立体种养,提高综合利用率和复合效益;按照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的原则,合理安排,发展种植业、畜牧、家禽,利用山塘水库稻田水面发展养殖。4 庭院经济型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利用住宅的房前屋后及四周空闲地, 将自己经营的田、土、水面、院落、林、果、茶、菜、药等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协调组配 ,将种植技术与养殖技术合理组装 ,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的良性循环。这种形式在不同地区、不同农户又有不同的模式 ,如以畜牧为主、以果、茶、菜、药为主,以养禽、渔为主、以沼气利用为主等等。5 资源开发利用型
利用当地的生态环境条件、动植物资源和技术、劳力,发展各特优新产品,开发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
3、贵州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观念落后。笔者在贵州多年的农村工作中, 最大的感触是农民的观念陈旧, 农业技术落后, 很多地方还要靠天吃饭。观念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向, 决定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的发展前景。在贵州农村,“等、靠、要”的思想还很严重。有一部分农民, 甚至农村基层干部, 满足于“酒满缸,粮满仓”, 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很少, 没有进取心。对于如何发展生态农业知道不多。
·缺水。按照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贵州生态农业, 其问题是缺水难以实现。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水资源枯竭。多年来, 随着贵州多数地区人口增长过快, 砍伐森林和开垦荒地增多, 森林覆盖率减少, 许多地方水资源枯竭, 影响农业用水。缺水导致河流断流、土地沙化、石漠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二是浪费严重。据初步统计测算, 贵州农业用水的利用率仅 35%, 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单方水的粮食生产能力仅有 0.85kg 左右, 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 2kg 以上的水平。有些地区水量损失高达 60%~80%, 而一些地区灌溉用水过量, 水资源利用不仅效率低而且不经济, 导致不利的环境影响。三是农业用水量大。在贵州水资源利用中, 农业是用水大户, 占总用水量的65%以上, 2/3 以上的农产品由灌溉生产, 农业季节性、地区性干旱突出。由于地下水超采, 区域地下水漏斗面积相当大, 随着水资源向非农业转移, 农业缺水日益严重。四是水污染严重。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使用未经处理的污水造成农田土壤和农作物污染, 致使一些农产品不能食用,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3.滥用农用物资
(1)滥用化肥。化肥在农业增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化肥的使用能够增产。可是, 长期滥施、偏施化肥, 造成营养成分的大量流失导致土壤酸化、板结, 养分供应不协调,造成水质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 农产品品质下降, 有毒成分超标。化肥使用得越多, 耕地退化越严重。笔者在贵州省册亨县庆坪乡茶园村实验种地以及在该县冗度镇毛坪村、观音村与村干部作种植试验。施用化肥能增产, 但施用量必须逐年增多才能保证增产。一但停止使用化肥, 几乎没有收成。施用化肥的粮食好看不好吃, 施用化肥的土地不长黄豆。施用化肥的土地越来越不好耕种, 土质、肥力越来越退化。
(2)滥用化学农药。一是有益生物受害。主要是化学农药在消灭害虫的同时, 有益生物受其害, 破坏了生态的自然平衡。如水稻和蚕桑混种地区, 稻田用杀虫双喷雾,会污染桑树, 毒死家蚕。又如在作物花期施农药, 蜜蜂会吸食有毒的花蜜和水而造成大批的死亡。再如鸟类以带毒昆虫和蚯蚓为食或食毒饵、药粒、农药处理过的种子,会出现死鸟, 或通过食物链富集影响鸟繁殖, 使鸟类数量减少。二是使水生生物遭殃。譬如稻区使用甲胺磷、克百威等剧毒农药, 这些农药一旦进入水域, 对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危害极大, 易于引起鱼类的慢性中毒死亡。三是使土壤退化。使用农药会对土壤生物产生各种影响, 土壤生物也可对农药进行分解。如蚯蚓是土壤中的重要生物,在植物养分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并且对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有利, 在食物链中是不可少的环节, 许多鸟和哺乳动物以蚯蚓为食料, 但土壤中的有些农药如甲胺磷、克百威可使蚯蚓大大减少, 或者蚯蚓富集农药使许多鸟和哺乳动物中毒致死。
(3)滥用地膜。地膜是农作物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 地膜回收工作不力, 土壤中平均地膜残留率为 20%。残留地膜降低了土壤的渗透功能,减少了土壤的含水量, 降低了耕地的抗旱能力, 阻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导致土地整体功能的退化。
1.植被被破坏严重。
长期以来, 由于人们只把森林看作是生产木材的场所, 对森林在生态环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 导致对森林的滥伐和破坏, 消耗量大于生长量。再加上毁林种粮、森林火灾等更造成植被的被破坏。植被被破坏, 生态环境形成了恶性循环, 使人们居住环境恶化。2.土地石漠化。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已经成为贵州的心腹之患, 全省有 200多万亩石漠化山地需要治理, 生态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3.恶性循环。
近年来, 贵州许多地方积极推广“猪—沼—稻”、“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等三位一体种养相结合模式。但是, 由于用含化学成分的饲料和添加剂饲养循环源头的猪, 不仅养出的猪肉人吃后有害人体, 而且种出的稻、果、菜, 养出的鱼, 对人体都有害。至使“猪—沼—稻”、“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的循环成了恶性循环, 成了退化农业的恶性模式
三·关于贵州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提出几点建议 : 1 深化对生态农业的认识 ,制定生态农业建设规划
建设生态农业是一项战略性、科学性、群众性很强的宏伟事业 , 又是综合性 强、涉及面广的农业系统工程 , 要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宣传生态农业的好处 , 提高各级领导和全民的生态意识 , 把保护青山绿水、搞好生态农业建设列为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 , 精心组织实施。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 “ 建设生态文明” 的要求和省委提出“环境立省”的目标 , 结合省情、县情、乡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 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制定规划要坚持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生态经济合理配置、优化选择;三个效益统一的原则 , 做到统筹兼顾 , 合理布局 , 明确发展方向 , 奋斗目标, 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和主要措施,推动生态建设全面向前发展。2 处理好几个关系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因此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 1 长远利益与近期效益的关系贵州农业欠发达 , 人口基数大 ,人均农产品占有量低;耕地刚性减少 , 中低产田土比重大 , 提高单产 , 增加总产的难度大。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需要更多的农副产品作基础。现代农业是高产高效的农业。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期间 ,进行生态农业建设要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 既要提高生产力,又要避免走掠夺式经营、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老路 , 切忌以破坏资源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 , 努力实现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 , 生产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 , 经济可持续发展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生态农业要求宏观上协调生态经济、技术的关系,促进经济、生态协调 , 稳定发展。微观上要做到多次物质循环和综合利用 , 建立微观的生态经济平衡。因此, 生态建设需要大范围、大流域的综合治理 ,才能大见成效 , 实现平衡, 不可避免会给局部带来暂时的影响和损失。而小范围、小规模的局部建设, 难以获得综合治理的效果 , 达到平衡状态 , 但局 部建设是整体建设的基本单位和起点 , 只有每个局部建设成功 ,才能实现整体的大平衡。3 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生态农业建设需要坚持长期不懈的投人 ,才能大见成效 ,而生产建设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又需要量多、质好的农产品 ,大幅度增加收人,才能积累资金投人生态建设。因此既要在注意长期效益增加投人的同时 , 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产出率和技术经济效益 , 又要在提高效益、增加收人 的同时 , 加大投人 , 加快建设步伐 , 提高建设质量和效果 3 做好生态保护工作
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农业的前提。在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改造中低产田土、治理水土流失和“三废”污染的同时 ,要严格控制新的污染 , 杜绝有污染又不能治理的项目,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 的 回头路。要认真执行环境保护的各种法规和产 品质量标准 , 限制“ 三废 ” 污染源 , 推广使用 高效、低毒、低残 留农药 , 提倡种植绿肥 , 施用 有机肥 , 秸秆还 田 和生物防治病虫害。要大力保护农业 自然资源 , 保护耕地、山林、草场 , 严禁乱砍乱伐 , 毁林开荒 , 控制森林消耗。要利用 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对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有功人员进行奖励,惩罚各种破坏生态的行为。4 扩大生态农业示范
通过示范,充分展示生态农业的优越性,具体探索不同生态条件、不同区域的生态农业模式,总结成功经验,推动生态农业建设的全面开展。
前言(小四号宋体加粗)
。。。。。(此内容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此部分的全部内容均为小四号宋体)
1.研究过程、资料收集情况与方法介绍(小四号宋体加粗)。。。。(此部分的全部内容均为小四号宋体)2.生态农业的概念和类型(小四号宋体加粗)。。。。
3.贵州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分析(小四号宋体加粗)。。。。(此部分的全部内容均为小四号宋体)4.贵州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小四号宋体加粗)。。。。(此部分的全部内容均为小四号宋体)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要求一定在文中标出。格式规范举例:
[1]李丙霞.贵州寒武系凯里组地层研究[D].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贵州大学,2008.[2]徐胜兰,张远海,黄保健,等.广西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典型地质遗迹景观价值[J].山地学报,2009,27(3):373-380.[3]贵州省黎平县志编纂委员会.黎平县志[M].巴蜀书社,1989.要求: 1.所有的内容行间距均为1.5倍行间距;
2.第8周星期四下午4:00钟交齐,请学习委员薄红彦同学4:30交到地理教研室;
3.论文讨论稿主要是按照我所列的上述4点内容来写;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 篇6
意大利社会和经济研究所教授毛里齐奥.马吉(MaurizioMaggi)
对中国生态博物馆总的印象
可以看出,中国博物馆学会按照战略意图行事,考虑了(世界)几代生态博物馆,回顾和评价了生态博物馆发展经历,按照博物馆的成长趋势,扩大了国际合作。这是中国方面的一个明显特点。
从大的方面看,中国表现出了根据几个生态博物馆的经验,具有扩展建立国家生态博物馆联系网络的潜力。这一现象和世界其他国家已经建立生态博物馆联系网络的过程相似(例如法国、日本、意大利、波兰、瑞典、巴西和墨西哥)。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是给予每一个生态博物馆和当地领导层以权利,允许他们在形成生态博物馆的相互联络中发挥作为参与者的作用。对于这一点,紧迫的是伴随着生态博物馆联系网络的建设(这通常是学者和政府权力机构的任务),紧紧依靠各地生态博物馆的合作。建立一个生态博物馆联系网络,没有强有力和胜任的地方生态博物馆领导,将会影响生态博物馆的有效发展。
现有的中国生态博物馆中的信息中心是好的,既“临近”又“遥远”。“临近”是指生态博物馆有一个展示中心,介绍有关项目、地区和当地居民的信息。“遥远”,是指七个生态博物馆指南(中英文)介绍了地区和居民情况,但不幸的是,对于外国人来说,要想了解当地政府(关于交通、住房、教育、农业和手工艺)和当地居民的联系很难。可能的情况是,将整个中国生态博物馆发展项目的信息资料上网,这将使中外学者和七个生态博物馆获益,这将可能成为相互了解和相互交流的平台。
去参观中国生态博物馆仍然有一些问题。比如旅游路线问题可能还没有给予优先地位(缺少旅游设施,当地居民的收益潜力很低)。但是,尽管这几个生态博物馆位置遥远,每一个生态博物馆可以作为附近区域本民族的参照点。这些生态博物馆的潜能已经超越了保护自身的遗产,而是为周边类似村寨保护遗产树立了榜样。除了生态博物馆自身,成百万少数民族通过参观这些生态博物馆,会认识到自己遗产的重要性。
梭戛生态博物馆
强势:生态博物馆的建立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例如有了供水设施),取得了居民的信任;大量居民参与保持当地遗产,依然保持此区域的生活特点;具有区域和当地居民的雄厚的独特性。
弱点:大多数古老的记忆和传统得到了保存,最难的问题是保存过去和连接现在(更进一步说,是“原真性”和“展示”);自治的生态博物馆领导在当地政治因素面前软弱无力(这是由于以前形成的后果)。
问题:谁从老房子中搬到了新房子中,是否现在居住于村寨的居民会在将来迁出?苗族居民是否需要金钱经济?比如,他们是否能够发展商业活动(例如纺织和刺绣)?苗族居民是否从生态博物馆中有收益?生态博物馆是否依赖居民自己可以发展?生态博物馆是否影响了他们的发展(举例来说,获得更好的居住条件)?对于整个苗族来说,此生态博物馆是否能作为参照点,其他苗族人是否参观此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怎样和地区发展计划相联系(例如,对景观和环境较小影响的条件下,是否可以作为非苗族人修复历史房屋的榜样)?
镇山生态博物馆
强势:从经济条件看,生态博物馆有收益(具有旅游饭馆和商店);已经意识到房屋的修复要保持地区建筑风格;一些青年人(可能是专家)参与了生态博物馆项目。
弱点:可能生态博物馆获益分配不均匀(有些青年人不理睬现存生态博物馆)。
问题:关于现在营业的商店和饭馆,是否由当地居民经营?还是这些活动依赖于地方商人?
敖伦苏木生态博物馆
强势:15户村民参与了生态博物馆管理,具有潜力参与和连续;地方民族博物馆(明年将在百灵庙城建成开馆)的工作人员将指导新的生态博物馆的工作;参观途径是特殊的(小批参观者乘坐大篷车),对文化景观影响较小;内蒙古民族风情看上去很丰富,具有独特性。
弱点:当多数人住入了新房子,老的生活习俗将很难保存(例如帐篷中的生活)。
中国生态博物馆发展的潜力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 篇7
1 有利条件
1.1 完善的政策作保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中已经表明, 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之一, 木本油料产业也是提供健康优质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来源。现如今, 我国的食用植物油消费数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需求量与供应量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 越来越多地依靠外来进口, 由此带来的食用植物油安全问题也逐渐增多。我国提出建设示范基地, 并实现其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当前木本油料的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0.13亿hm2, 年产量约150万t。
贵州省《关于印发贵州省核桃产业化扶贫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的通知》明确要求, 贵州要用5 a左右时间发展核桃种植66.67万hm2, 实现产值125亿元的目标。铜仁市提出到2016年底要建成6.67万hm2油茶产业基地的目标。思南县提出要着力加强自然生态建设, 部署建设兴隆油茶生态示范区等。
1.2 土地流转有序推动, 产业规模初具雏形
兴隆乡有耕地0.27万hm2, 林地0.20万hm2, 可开发用于油茶种植的土地在0.27万hm2以上, 适合种植油茶的土地资源丰富。目前, 依托扶贫产业项目的实施, 探索建立土地流转体制机制, 创建了“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 有效激发了农户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土地资源保障[1]。已集中流转土地种植油茶0.07万余hm2。
1.3 油茶产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木本食用油料中, 油茶是特有的树种, 有着2 000多年的发展历史, 油茶生产的主要产品是茶油, 副产品包括茶壳、茶枯及茶粕等。茶油可以作为食用油, 对其深加工还能够提取茶皂素等, 对茶壳提取可以制作木糖醇、活性炭等。现今人口数量不断增多, 耕地面积减少, 为解决人类食用油不足的问题就需要积极开发木本油料。有预测, 21世纪的前20 a, 我国人口数量会达到14.5亿, 我国人均食用油数量将达到22 kg, 以此为基准进行计算, 食用油的总需求量会达到3 200万t。目前, 我国每年能够生产各种植物油1 500多万t, 每年增加100万t的供给量, 5 a后才能够达到2 000万t, 而且还需要从国外进口1 200万t的油料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要使我国的茶油量提升到2020年所需程度, 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由此可见, 我国未来油茶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2 存在问题
2.1 管护资金严重短缺
现阶段, 油茶园区的管护工作主要依靠村一级机构进行管理, 整合了生态扶贫管理资金作为管护费用, 资金单一, 资金支撑日期过短, 且资金量不大, 一般扶贫资金只提供3 a内管护, 油茶成林需要6~10周期, 缺乏后续管护经费。
2.2 管护力度不够
由于管护资金的严重缺乏, 造成油茶苗管护时管理粗放, 力度不够, 一年管护2次的管护周期过长, 造成很多园区内草比茶苗高的现象举不胜举。
2.3 管护人员责任心不强
进行管护时工作人员现任心不强, 疏于管理, 即使到现场也是走马观花, 泘于表面工作。
3 发展对策
3.1 退出一个产业
充分利用思南县退耕还林0.67万hm2政策, 把油茶产业与退耕还林打包实施, 将所有耕地退出后栽上油茶, 使油茶产业面积得到根本性提升。同时, 将退耕还林生态补偿费用作为管护费用补助给贫困户, 既解决了管护资金, 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
3.2 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
一个村组成立一个专业合作社, 针对油茶园区建设的前中后期分别成立不同专业合作社, 只对一个环节做大做强的原则, 做尖一个末端产品, 实现合作社之间互利共赢。
3.3 林下产业种植
在油茶园区前3~5 a, 充分利用矮秆作物 (如辣椒、共生) 种植, 以耕代管、以耕代护, 确保林下精细耕作, 提高园区管护质量。
3.4 强化体系保障
如果油茶园区规划成功实施后, 园区油茶种植面积1 333.33 hm2, 全乡森林覆盖率将提高30%, 达到60%以上。因此, 应当加强保障体系建设。
3.4.1 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鼓励示范园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 对科技资源及科技项目进行整合, 并将其应用到示范园中, 形成产业基地, 使科技成果能够尽快转化为实际的成绩。此外, 还需要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示范园区建设, 加快先进农业机械、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保护及节能减排降耗等方面新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 带动园区全面发展。
3.4.2 强化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通过建立示范区农业标准化体系, 以点带面, 推动整个园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发展。通过对国内外市场实际需要的调查研究, 明确农产品综合系列标准, 并将综合系列标准贯穿于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中, 通过农业化的方式手段实现农业技术的推广, 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和模式, 实现集约化的生产经营, 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实现高效的农业生产。农业示范园建设时, 需要对农产品生产的环境、过程及加工、包装等进行全过程管理,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示范作用, 龙头企业中需要制定科学、规范的标准, 并积极凸显龙头企业在农业标准化中的带动作用, 科学控制生产原料、过程、环境等, 实现种植、养殖及加工的标准化。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协调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实现统一化的种植、生产、包装, 形成统一化的品牌[2]。
3.4.3 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使农业生产示范园区与农户相结合, 生产出更高质、卫生的产品。对农产品生产前、中、后的全面管理与监督, 保证其质量达标, 对农产品场地进行农药残留的检测, 从生产环节着手, 使得绿色生态化的农业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
4 结语
思南县是贵州省武陵山区扶贫开发的重点县之一, 在贵州省列入国家武陵山区扶贫开发的16个县 (区) 中处于西部中心区域,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因此, 对于思南县的生态油茶园区建设也应当充分发挥这些有利优势, 规避不利因素, 以加快生态油茶园区建设, 并提高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伍金鹏, 王强.石阡县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技服务, 201 (512) :213-215.
对贵州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篇8
【关键词】生态农业产业化;概念;优势;劣势
一、生态农业产业化概念
生态农业产业化顾名思义就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根据当地的生态区位优势来选择适合的农产品,将此农产品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换句话讲,生态农业产业化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市场需求为导向,本地生态资源为依托,逐步实现生态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
二、贵州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优势
1.政策优势
“十一五”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明确了贵州要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走绿色生态、优势特色、高质高效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在科技的强力支撑下,贵州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农业增加值由2001年的274.26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1029.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411元增长到2013年的5434元。
2.科技优势
形成一批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应用研究、示范推广的人才队伍团队,建立和完善了科技服务体系。共有各级各类科技特派员11474人,科技特派員科技服务覆盖全省2/3的县市区。建立了茶叶、蓝莓、辣椒、草业等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个;建设了“贵州农经网”、“贵州省农业科学院12316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平台”、省级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等信息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
3.环保优势
贵州省是全国贫困大省,工业发展极为缓慢,全省大型工厂寥寥无几,废水、废气和废物的排放量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很小,对天气和土壤的污染程度低,土壤中所含的农药、化肥等污染物业几乎没有,这就对开展生态农业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环保优势。由于人们的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有机食品受到了人们的强烈追捧,贵州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并且南于不需要对环境进行治理,生态产业的成本会很低,这有助于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也有助于促进贵州省工业产业的发展。
4.环境优势 由于贵州省工业发展缓慢,对环境的破坏较少,自然生态环境相对保存的较为完整,对贵州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全省森林覆盖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立体性气候和复杂多样的地貌、低纬度高海拔的环境适合农业生态化的发展,这个环境优势是其他各省不曾拥有的。
5.时间节点优势
在新形势下,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丰富我国农业的转型战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全国来看,日前生态农业产业化主要集中在富有区域特色的清洁食品生产与加工、绿色环保产业、生态观光旅游、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肥料、可降解膜、生物农药产业化等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全球的共同响应,可持续农业的地位也得以确立,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无论是在规模、速度还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三、贵州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劣势
1.资金劣势
资金短缺是贵州生态农业建设的一大困难。现今,很多生态农业建设仍然处于建设的初期,财政未能独立,只有依赖国家补贴来支持。可是,国家现时的整体经济实力仍弱,补贴有限,以致很多生态农业建设未能全面地展开,部分项日迟迟未能付于实行。
2.市场劣势
贵州省农村的市场化发展缓慢,农民参与度很低,这和贵州省农村的交通不便利有很大关系,农民忙于生产很难有时间去市场贩卖,乡镇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缓慢,无法将农民与市场相联系,不能给与帮助。所以想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就必须与市场紧密联系,调整农业生产模式,发展农业经济的市场水平。
四、贵州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建议
1.加大对科技和资金的投入
针对贵州省落后的工业化水平,政府需要鼓励企业加大对生态农业的科技和资金的投入,提高生态农业产业的科技水平,加快生态产业的研发速度,尽早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贵州省的工业化水平。同时政府应该对建设生态农业化企业进行一定的优惠措施,笼络更多人才为企业提供帮助。同时对相关农民进行生态产业技术培训,努力培养本土技术人才。
2.改变观念,树立生态发展观
贵州省发展落后的关键在于观念的落后,所以在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必须改变以往观念,对本省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努力改变农民的落后思想,削弱落后观念的不良影响,统一思想,与时俱进,树立符合实际的生态发展观。
3.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贵州省发展生态产业的基础在于环境的巨大优势,所以不管企业为了发展生态产业采取何种措施都不能破坏环境。高度重视环境建设工作,比如加快斜坡改梯田和中低产良田改造工作进度;加快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的进程,加快生态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工作等。
五、结束语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会越来越好,食品安全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而生态农业产业所种植的绿色无公害食品势必会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所以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潜在价值巨大,但是生态农业产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困难还很多,我们必须不断研究和分析,才能克服重重网难,将生态产业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余睿,陈诗军,曹明华对贵州发展循环农业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3(05)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推荐阅读:
生态文明贵州先行论文07-03
贵州生态产业发展10-23
贵州生态消费模式研究10-06
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网08-25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06-07
贵州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实施方案09-01
多彩贵州文明行动文章06-06
贵州省幼儿园课程建设项目优秀个人名单09-10
贵州省高速公路建设领域项目经理履职承诺书10-10
1、贵州瑞利乌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