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组织者教学案例

2024-06-19

先行组织者教学案例(共9篇)

先行组织者教学案例 篇1

先行组织者案例

1.1.1.1.四年级语文四年级语文四年级语文四年级语文《天鹅的故事天鹅的故事》

第一课时————————识字教学识字教学识字教学识字教学

1、呈现先行组织者(老师在正式进行本课识字教学之前,引导学生回忆,在之前生字词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强调应注意哪些方面,总结的一般学习方法是什么?

(给学生一分钟思考)学生甲:字形 学生乙:书写、读音

老师:也就是说注意“字形”和“字音”。那有什么具体方法吗?

学生齐答:①形近字②易错字③组词④多音字四方面。)

2、呈现教学内容(接下来教师按此顺序进行识字教学,)

3、运用教学策略(并要求学生先自主学习,找出形近字和易错字,与同桌交流完毕之后,进行当堂汇报,)

4、巩固与迁移新知识(老师给予补充和适当强调)。

2.2.2.2.五年级数学五年级数学五年级数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类别分数的类别分数的类别分数的类别老师以复习上节课分数与除法的联系作为导入,运用习题为学生提供思考、观察题目所得结果的机会,鼓励他们通过已学知识发现并总结真、假、带分数的不同特点和区分方法。练习:用分数表示下列各数的商(PPT展示)2÷97÷612÷199÷10 3÷816÷51÷74÷4 板书:老师在书写得数时根据分子、分母的大小比较进行有意的区分(真分数)2∕91∕712∕199∕103∕8观察特征:分子_分母;_1(假分数)16∕57∕64∕4(下同)↓(带分数)在书写完毕后,让学生进行观察,自行总结特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数类别的概念介绍。分析:事实上先行组织者原则就是告诉教师,在新授课之前,可以使用学生所熟知的知识、语言或表达方式先行提供一些引导性的材料,使新知识通过引导性材料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进行本课新识字教学之前,老师让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学习经验学习经验学习经验进行回忆,其实这就是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当学生思考完毕之后,老师就可以很容易地借助新旧字词的相同教法来告诉学生,这四点就是学习生字词的一般方法。数学老师借助已学知识已学知识已学知识已学知识进行逐步引导,使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和分数类别建立起内在的却一目了然的联系,从而让学生轻松理解新内容。总而言之,教师作为先行组织者一定要学会利用引导性的材料,使之成为 新知识传授的固定点,借此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醒学生将前后知识关联,做到融会贯通。

先行组织者教学案例 篇2

先行组织者是从“组织者”一词演化而来的, 奥苏泊尔认为, 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 是利用适当相关的、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材料, 这种引导材料就是所谓的组织者。由于这些组织者通常是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介绍的, 目的在于用它们来帮助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 因此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下面就从引入类、探求类、巩固类三个方面谈谈在中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的设计。

一、引入类

在学习具体的数学概念前, 设计相关的现行组织者, 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更能从不同方面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为接纳新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

1. 以故事作为先行组织者。

例如, 八年级学生刚接触三视图的概念时, 可先讲述一个关于杨桃的小故事:在美术课上, 老师拿了一个杨桃让同学们画自己看到的样子, 一位同学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地画完后, 却立即招来了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 原来他画的是一个五角星。老师走到他的位置看了看讲台上的杨桃, 然后让同学们都到他的位子看了看, 同学们都明白了, 在这个同学的位子看到的杨桃就是五角星。

通过这个有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 学生对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 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会有更深的感受, 会促使学生对几何体的三视图的理解以及去认真观察的积极性。在这里, 这则小故事应是起到了下位组织者的作用。

2. 以游戏作为先行组织者。

学生在学习概率这一章时, 可先组织一个摸奖游戏, 用以模仿商场的有奖促销活动。在一个纸箱里放入10个乒乓球, 其中一个上面写数字1代表一等奖, 写数字2代表二等奖, 写数字3代表三等奖, 其余的没有奖。找同学来摸奖, 并纪录中奖次数。根据游戏结果教师提出相关问题, 以进行概率的学习。

象这类先行组织者,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 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未知的概率的概念建立联系, 可以使学生较容易地接纳新的概念。当然这个游戏可在课上进行, 也可在课下进行, 既能使学生感觉有趣, 又能使学生巩固新学习的概念。

3. 以数学史料作为先行组织者。

对无理数概念的学习一直是学生的一个难点, 显然也不适合设计上位组织者, 可是如果先介绍给学生无理数的真实的发现过程, 会让学生对数的产生及扩充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 从而会对新学习的数有充分的认知准备和去探求的欲望, 因此可用这段数学史料作为学习无理数的先行组织者。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以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毕达哥拉斯为代表人物的一个学派。这个学派认为“万物皆数”, 既“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 也就是一切现象都可以用有理数去描述。公元前5世纪,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个成员希伯索斯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却不能用有理数来表示。这个发现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 引起了信徒们的恐慌, 而希伯索斯也因此被投入大海。但真理却不会因希伯索斯生命的消失而不存在, 后人接受了他的发现并给出了证明, 这一类数被称为无理数, 它们和有理数一样, 都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量的反应。

4. 以数学概念的系统结构作为先行组织者。

数学概念因其较强的系统性, 先前的概念往往是后续概念的基础, 从而形成了数学概念的系统机构。在这种结构中, 若先前的概念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不够清晰, 就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 这样先前的概念实际上起到了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而后续概念实际上也对先前概念起到了组织者的作用, 只不过不是先行组织者, 而是后置组织者了。因此, 在一个新的学习单元的开始, 设计一个相关的数学概念结构的先行组织者, 可使学生对本学习单元的概念结构从宏观上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把新知识纳入认知结构。

比方说在学习有理数时, 先给学生出示下表:

教师在向学生展示这个图表的同时, 提示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数, 如自然数、分数, 并在这个图表中找到相对应的部分, 既帮助了学生进行新旧联系, 又使学生对要接触到的新数有一个总的认识。

二、探求类

这类先行组织者针对性强, 引导学生在一步步的探索与思考中接触到新概念的本质特征, 从而将新内容与已有认知结构相联系, 增进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

1. 以实际问题为先行组织者。

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 不妨先给学生讲述下面这个古代的案例:古时侯, 有一位聪明的大臣, 他发明了国际象棋, 献给国王, 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感谢大臣, 国王答应这个大臣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第一格放1粒米, 第二格放2粒米, 第三格放4粒米, 然后是8粒、15粒、32粒……一直到64格。”“你真傻!就要那么一点米?”国王哈哈大笑。大臣却说:“就怕你的国库里没有那么多的米!”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到底是什么具有如此威力, 区区小棋盘上的米粒竟能超越国王国库的米粒数!这无疑能引起学生探求的兴趣。而在教师引导学生探求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学习到有理数的乘方的概念, 对其特性也会有所感悟。

2. 以问题串为行组织者。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通过一步一步的设问, 引导学生由已知逐步探索到未知, 由简单思索到复杂。如学生在学习代数式的概念时, 可设计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问题一:让学生用火柴按一定的格式搭, 并填写好下表:

问题二:有一些矩形, 长是宽的3倍, 请填写下表: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 让学生初步体会“同类意义”的数表示的各种关系。

问题三:

(1) 问题一中3n+1, 与具体的数有怎么样的关系?

(2) 把各具体字母表示的式子作为一个整体, 具有怎么样的特征和意义?

问题四:这一阶段还包括列代数式和对代数式求值, 可设计下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代数式的特征:

(1) 每包书有12册, n包书有__________册?

(2) 温度由t度下降2度后是_________度?

(3)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x, 那么它的面积是______?

(4) 如果买x平方米的地毯 (每平方米a元) , 又付y立方米自来水费 (每立方米b元) , 共花去___________元钱?

3. 以师生的操作活动为先行组织者。

这里的操作活动可以是数学实验、折叠活动、模型制作等。这样的行组织者并不一定拘泥于课堂时间, 可以安排为学生的家庭作业, 也可以是学小组的活动内容, 当然既可在新学习的内容前, 也可以在新学习的内容后进行操作, 这要看情况而定的。

如通过等腰三角形 (图一) 的剪拼来作为理解三角形全等SAS判定法的先行组织者:沿经过等腰△ABC的顶点A任作一直线, 将△ABC一分为二, 显然△ABD和△ACD满足两边一角对应相等, 但不全等。又如 (图二) , 通过对两个边长比为1:2正方形的截割、平移、旋转等变换, 拼出一个一个1:3的三角形, 作为理解“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是相似比的平方”的后置组织者。通过对图形的简单操作, 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感受和理解。

在学习截一个几何体时, 用橡皮泥、萝卜、苹果等制作出相应的模型, 再用刀去截, 让学生亲眼看到被截的过程, 以及被截面的形状。在这种边操作边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会慢慢得到提高。

4. 类比型先行组织者。

这类先行组织者可帮助学生由已知推未知, 并可猜测数学结论, 既可明确新旧概念的异同, 又可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如学生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法时, 教师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作为先行组织者。又如, 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猜测扇形的面积公式, 既有助于学生理解, 又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三、巩固类

在学生已经学完新概念后, 为了增强和加深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 以及完善认知结构, 这时可安排一些组织者进行巩固, 可以帮助学生对新数学概念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使得组织者不是“先行”, 而属于“后置”了。

1. 以变式作为先行者。

学生在学习了新的概念后,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本质特征, 往往会变其非本质特征, 以利于学生更为准确地明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常用的是图形变式。

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高的概念时, 学生能很快明确三角形的高的涵义, 但是三角形本身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之分, 三角形的高线在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以及不同位置的三角形中表现形式都有一定区别, 这时应让学生观察到不同类三角形的高, 以更深刻地体会三角形的高的概念。

2. 以反例作为先行者。

学生一般是通过正例接触新概念, 最后再设计适当的反例作为后置组织者,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辨析。比如学生在学习同类项合并时, 让学生把貌似同类项的代数式当成同类项进行合并, 可先设计下面的组织者:试比较下列代数式是否是同类项? (a与b;x2 yz与xy 2z;p 3与q 3;m 2n与mn)

3. 以概念的逻辑结构为组织者。

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进行教学 篇3

一、教材分析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是人教版必修一的本内容,第一部分为光能的色素与结构,第二部分是光合作用的原理与应用,在学习这一小节内容时,我们要重视对光合作用的探究立场,将光合作用的发现阐述的更加完整。在学习本节内容时,不仅考察学生在初中光合作用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考察学生是否能够熟练的运用初中所学知识来融汇贯通新知识。在学习这一小节时,我们采用先行组织策略方法进行教学。

先行组织教学策略是利用学生之前了解过的相关材料或者知识作为引导,然后结合目前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解答、融合,使得前后学习的知识内容能够融汇贯通的教学方法。先行组织者策略能够通过激发学习兴趣来调动学生进行学习,将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和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联系,帮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新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教学策略,通过利用这个策略,能够让学生加强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同时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点时不会太过于迷茫,能够更加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能够帮助学生稳固已有的知识,同时使得新的知识点和旧的知识能够进行链接,使得学生的知识脉络更加的清晰稳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解题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叶绿素的种类及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

(3)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如何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

(4)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提取、分离叶绿素的方法。

(2)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使学生明白科学研究的来之不易。

(2)通过對叶绿体结构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三、教学设计思路

“光合作用”是发生在细胞内部的微观现象,学生难以通过直接感知进行理解。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接受该知识点,我拟采用并行组织者策略进行教学,通过利用学习过的“呼吸作用”对“光合作用”进行逆向并行教学。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复习“呼吸作用”的知识点,然后指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基本相反的生理过程,来引导学生学习。

四、教学实施程序

1.教学进程

(1)导入新课

老师提出问题1、为什么白化苗很快就会死亡?2、为什么没有色素,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学生能够根据初中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并对学习新课程有一定的导入作用。这是利用先行组织策略中的下位组织者策略进行导入,其目的使学生减少对新课程的陌生感。

(2)光合色素的种类

探究绿叶中的色素中究竟有哪些种类,他们的颜色是什么,以及在色素中的含量是否相同,让我们一起来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根据实验步骤得出结果。这种做法优势在于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实验中不断创新。

(3)叶绿体

根据之前学习光合作用的种类及作用分析叶绿体的功能及结构;探计恩格尔曼实验的巧妙之处,这有助于巩固之前的学习内容也能够观察到叶绿体中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教师利用先行组织中的上位组织者策略导入到叶绿体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叶绿体的基本结构。

(4)光合作用的探究

教师引导光合作用是一项与呼吸作用基本相反的生理过程,分析光反应的场所及条件,让学生尝试学出反应式中物质的变化,这样做使学生更准确的理解光合作用的含义。教师利用先行组织者中的并行策略,通过已经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探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

(5)化能的合成作用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化能课程的知识,并思考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是怎样的;硝化细菌为什么与植物一样,也属于自养生物;化能合成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对化能的合成作用有清晰的认识。

(6)总结与反思

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自主完成对课程的总结并完成相应的练习,然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五、教学反思

1.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教学改革的趋势,但如果所有课程都要通过这种策略进行教学,教学容量过大,而且忽略了学生的基础水平,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使用并行教学策略可能会取得相反的教学成效,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效果会更好。

2.探究试验中,教师指导的“度”特别关键,如果教师指导过多,则会让学生失去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如果指导较少,则学生很难进入到实验当中,进行创新。所以教师要注意把握好度数。

先行组织者教学案例 篇4

(晋江 颜顾本)

„„先行组织者是一个心理学学术语,它是指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这些材料与正式学习相比更一般、更概括,并且与学习材料关联,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利用先行组织者控制认知变量教学技术或教学策略,称之为先行组织者策略。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讲,就是要充分重视教学的导入环节,使之新颖、生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者可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就怎样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情感式导入:„„运用教者表情、语调,营造出与课文情感相类似的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有预期的情感心理的准备,在学习过程中融入课文,既获得知识,又获得情感的体验。这种手法常用于纪念性文章的导入。例如,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一开始,我问学生:“你知道周恩来总理的哪些感人事迹?”学生纷纷回答„„。然后我用深情、低沉的语调感慨地说:“„„”说完播放配乐诗朗诵。你可以看到学生由开始的不在意,甚至有些嬉笑,随着你的讲述,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很快沉浸在教师设置的深切怀念的氛围里。这样就能很好地体会到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使作者与学生感情产生共鸣!

二、比较式导入:比较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例如,我„„在上《紫藤萝瀑布》时是这样运用比较式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生命是多元的,复杂的,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张晓风用植物为传递后代竭尽全力投入巨大,让我们认识到生命得来的不易;蒙田用朴素的语言,深刻的哲理,让我们明白了“生之本质在于

死”,从而更珍惜时光,热爱生命。今天宗璞又要从什么角度为我们讲述生命呢?这样,既将已学的篇目的侧重点予以区别,又让学生带着探究的问题,走进新篇目的学习,激起学生求知的愿望。

三、激趣式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先行组织者的有关技巧,调动学习兴趣,这是运用最多的一种方式。将之细化,则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设立悬念:„„

2、猜迷:„„

3、讲故事„„

此外,引用导入、描摹情景导入、类比式导入等,都能因课因文的不同而取得较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适当的选择。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也许有人对语文教学开端导入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可要可不要那就错了。虽然先行组织者在教学中只占微不足道的份额,但都是有成效的。著名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的创立者奥苏贝尔就曾用实验证明了先行组织者,将有助于同当前的学习材料形成有机联系,给学习材料提供适当“支点”,便于在学习初期将已有的知识整合,后期则不易忘记。可见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学习迁移与保持的一种重要手段。„„

有效教学教师先行(模版) 篇5

昆山市花桥中心幼儿园潘琴

关键词:目标形式兴趣反思

摘要:有效教学一直是我们在开展新课改进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作者的看法是,应该从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反思等诸多方面考虑它的有效性,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幼儿园有效教学的才能真真正正地取得收效。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在一定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成效,不一定是指教师是否认真负责,而是要看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收获,他们在活动中有没有学到什么、获得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没有收获或对学习不感兴趣,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做一个新时代的幼儿教师,我们已经不能将自己的教学目标单一的定位在教授完学期计划上的内容完事,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孩子通过这一个个教学活动,他们学到了多少?对活动的兴趣多少?也或者活动结束后是处于一知半解,还是囫囵吞枣的状态?在看清楚一些存在的问题之后,作为教师,孩子们的启蒙者,我们应该在提倡有效教学之时,让教师先行,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革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多样的教学方法,让一个活动,短短几十分钟充分发挥出它的价值来。

一、有效教学,教学目标和幼儿发展的协调一致

在开展一个活动之前,我们都会从智、情、意、行几个方面出发,给活动进行目标定位,然后依据这些目标来开展活动。但是往往活动开展下来,我们在对这个活动进行反思的时候,发现活动进行之后的收效和教师预期制定的目标有很大的差距。

在小班美术活动《红红的大苹果》中,教师给幼儿制定的目标之一是:初步引导幼儿学习按一个方向来给苹果涂色。在活动中,有这样的现象发生:许多孩子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将一个苹果的涂色任务完成了,而且对于“初

步学习按一个方向来给苹果涂色”这一技能,在幼儿的作品中已经分明的表现出来,很明显,孩子们的涂色技巧显然已经不在 “初步”这个阶段了,教师没有在平日的教学中了解透析孩子的技能发展情况,而是盲目的给教学活动预设目标范围,自我的认为认为小班幼儿就应该处在“初步”这一个环节。目标定位的不切实际让活动失去了发展幼儿能力的有效机会。而重复雷同的活动势必会让孩子们失去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无形中,孩子们是为了“应付”老师,不得不参加的活动,不得不完成涂色任务,教学活动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

二、有效教学,教学形式和学习内容的有机结合传统的教学观念中,一直是老师教,孩子学,老师是主动教授者,孩子是被动学习者,于是学习不是一种乐趣,而是一种负担。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许多教师尝试革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教育理念,让活动活了起来。

例如,在原本简单化,模式化的数学教学中,添加了许多游戏,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学习知识,理解数学知识的逻辑关系等。在中班数学活动《认识相邻数》中,在以往,我们曾经这样做,把1—10十个阿拉伯数字逐一的往黑板上一摆,然后从数字排队的顺序中理解每个阿拉伯数字都有左右两个数字是朋友,一个比它小1,另一个比它大1。机械性反复的带着孩子们读念几遍“5的相邻数是4和5”等,孩子们是靠这样的反复诵读来记住相邻数这个概念。而在我们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七个小矮人》中,教师巧妙的将数字7以内的相邻数转化到了游戏中,每个孩子都来扮演一个小矮人,胸前都会贴上一张胸卡,上面是1—7的数字符号。首先,引导孩子们按顺序排队,理解数字的顺序排队,知道我的前面是谁,是几号小矮人,后面又是谁,是几号小矮人,知道数字的前后关系。然后开展找朋友的游戏,先引导小矮人们去找一个比自己的胸牌号码小1的小矮人做好朋友,第二个回合,引导幼儿找一个比自己的胸牌号码大1的小矮人做朋友。在两个回合的找朋友游戏结束之后,引导孩子们一起小结找朋友的情况,然后从孩子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中心点:原来,除了数字

1以外,每个小矮人都可以找到两个好朋友,一个比他小1,一个比他大1,这就是相邻数。在以游戏形式开展的快乐活动中,不要单一的认为孩子们仅仅是理解了相邻数之间的关系,更重要这样的活动孩子们是主动去理解知识,主动去汲取知识。活动中,孩子们是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有时甚至可以是一个灵活的“旁观者”,教学形式不再单一老套,而且对于教学的要求目标也能顺利完成,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定位有效吧。

但是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时,我们的教师也忙碌了起来,学这学那,觉得有效教学就是要把一个活动搞得丰富多彩,像个水果大拼盘一样,杂七杂八的全往里面加,一会儿唱歌,一会儿画画,一会儿又是故事,而最后给这个活动定位的领域就是《综合活动》。

综合活动,不是简单的将语言、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像烧菜加调料一样,随性的往里面洒点葱花,再洒点胡椒,然后端出的是一盘大杂烩。在大班语言活动诗歌《家》中,我们就曾经出现这样情况,由于是公开展示活动,因而老师将二十几分钟活动设计的满满当当,学习诗歌,朗诵诗歌,创编诗歌,绘画诗歌,最后在结尾的部分还添上了一个歌唱环节《家》,咋一看,整个活动有动有静,有文有武,内容饱满,节节紧扣主题“家”,但是最后从孩子们的学习效果上看,首先诗歌没有真正的把握,而作为学习诗歌,应该引导幼儿学习朗诵诗歌,用有感情的声音来表现诗歌,这一点也是一带而过。在孩子们还没掌握诗歌的基础上,就要求他们去创编诗歌,而作为文学作品的诗歌,它有一定的音调押韵和句式构成,作为创编,虽然我们要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和创编,但是也应该引导孩子们以文学作品为先导,来学习创编,用一定的句式和词汇来完成这一环节。而最后,可能教师认为是公开活动,所以应该要锦上添花,加入了一个歌唱环节,这样的活动就像是文艺节目中的串烧,什么都有,但是孩子们精华都没有汲取到,雾里看花,走马场似的全篇走过,学到的都是皮毛而已。显而易见,教师浅显的认为,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就是各种内容的简单相加。

三、有效教学,教学选材和幼儿兴趣的根本统一

幼儿园的孩子一般都是在3—5足岁之间,这一阶段的孩子,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主导力量,他们对感兴趣的活动才会主动地“想学”和积极地“要学”,而对于不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则会注意力分散,或者是没有耐心完成整个活动,教师一头也只能是很辛苦的牵着孩子勉强完成活动。孩子的年龄小促成了这个现象,他们不像大孩子那样,有很好的自律能力,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即使是没有兴趣的,枯燥的学习活动,也会束缚自己即将分散的注意力,耐心的听老师讲授。因而,兴趣是学习之母,兴趣是任何教学的出发点,唯有这样,活动才能有效的开展。

在我们制定计划,预设教学活动之前,就应该了解幼儿,了解幼儿的直接经验背景以及幼儿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通过教学设计和资源提供,使幼儿能够借助其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学习,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幼儿的思维、经验和体验的相互作用,要使幼儿从做中学、玩中学,实现知行合一。所以,我们所选的教学内容就应该是幼儿熟悉的,有一定了解并适宜于幼儿的,教师借助幼儿原有的经验建构知识,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能获得新知识的,就像是摘苹果一样,对于长得太高的那个苹果,孩子们由于种种原因摘不到,但是那个略高过他们身高稍许的苹果,只要他们用力纵身跳一下,就能够采摘到。这一个比喻,也正是迎合了我们教学选材必须和幼儿兴趣的根本统一,唯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小班教学活动《图形食品品尝会》中,要引导孩子们找一找自己吃过食品中所隐藏的那些平面图形。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又相对少些,但是对于一些零食,他们的敏感度确非常高。现在的孩子经常逛超市,买东西,活动之前,要求孩子和家长逛超市,在超市里寻找购买一种图形食品,并带到幼儿园中来开展活动。活动中,有了先前的经验作为铺垫,所以在谈话环节中,孩子们都有自己的认识来介绍给大家,说出了许多种形状多样的食品,例如:圆圆的糖果,长方形的饼干等。而且在接下来的分享品尝环节中,孩子们不仅是尝到了自己所带来的图形食品,更是从其他孩子那里分享得到了其它经验,一举两得,让孩子们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中开展活动,收效颇多。

再如,在神七成功升空的那段时间,作为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他们已经懂得关心时事,于是切合实际情况,及时生成开展关于神七的活动,孩子们将自己收集到的剪报,图片等纷纷带至幼儿园,制成展板一起探讨,谈论,分享着自己收集到的知识,如果在孩子们情趣盎然的时间段内,教师断然的切断他们的兴趣着力点,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这样的活动,如果也同样放在小班,那么就显然不会有先前那样的收效了,小班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于一些时事,由于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兴趣着力点不同,因而会表现的一脸茫然。

四、教学反思和教师素养的促进发展

做一个教师,要知道反思。做一个想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教师,更要学会反思。反思不是简单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上,应该是学会更深层次的挖掘出自己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所在,优势所在,要为提升自己的教学行为服务,让我们的教学行为更实际更有效。另外,反思不是单一的从寻找自身的问题出发,认为自己做组织的活动中漏洞百出,毫无长处可取,教师也要在反思中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分析教学之所以取得有效性的原因,扬长避短,这样的评价才会更有激励性。

有效教学,教师先行。作为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要以更清醒的头脑,更宽阔的思维,来正确对待我们的教学工作,通过有效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有效教学来促进幼儿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一定能收获更多。

先行组织者教学案例 篇6

钟雨妍

“主题先行”指十年**期间,根据政治需要,先确定所谓的“主题”,然后再根据“主题”的要求填进“人物”和“情节”,使“主题”得以表现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这种方法由于以从概念出发代替从生活出发,直接违背了文学源于生活的一般创作规律,在当时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本文借“主题先行”这一特定的概念,用以指代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还不熟悉教材的情况下或是在学生还未真正进入学习状态时,即对课堂中本应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揣摩、理解并掌握的教学内容和盘托出的一种教学现象,意在引起大家对这种现象的注意。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下面就结合课堂教学的实例对该现象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主题先行”的具体表现及其不利影响

先看两个教学镜头:

镜头一:(某教师《白杨礼赞》课堂实录中的一个片断)

1、由作者原名、字导入新课。

2、解题:“礼赞”与“赞扬”有什么不同?

3、教师:作者赞树实际上是为了赞人,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人?(学生沉默)

4、教师提示:这要联系当时的形势并指名学生朗读“预习提示”。

5、学生朗读“预习提示”:本文写于1941年。作者曾写道:“《白杨礼赞》非取材于一地或一时,乃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即赴新疆,离新疆赴延安,又离延安至重庆)以后在重庆写的。”作品成功的塑造了白杨树这个艺术形象,使读者也从白杨树的形象联想到当时中国的现实,联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阅读时,要领略作者的创作意图,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6、教师提问:课文赞美了哪些人?写作地点在哪儿?

7、学生齐答后教师明确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文章采用的象征手法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8、教师:基本内容掌握后,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

镜头二:(某教师《看云识天气》课堂实录中的一个片断)

1、导入新课。

2、教师明确教学目标:

①了解云和天气的关系。

②了解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色。

③掌握本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3、学生齐读教学目标。

……(教师在解决了目标①②之后)

4、教师提问: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5、学生齐答:总--分--总。

以上两例,均为课堂教学实录。镜头一中的教师导入新课后,在学生尚未阅读教材,即迫不及待地向他们明确了《白杨礼赞》一文中“象征手法”的应用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虽然该教师也设计了一些问题,但由于教师不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从教材出发,来探讨、解决问题,而是直接将学生导向“阅读提示”,以阅读“提示”取代了阅读课文,以从“提示”中寻找答案取代了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思考的主体活动。这是“主题先行”的典型表现。

镜头二中的教师则是在解决了目标①②之后,用“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这一问题过渡到目标③的研习。表面上看,在解决了目标①②之后,学生对课文已有一定了解,但实际上由于学生并未对课文结构特点作定向思考,再加上目标出示过于“明朗”(也即问题的答案早已公布在前),所以教师煞有介事的问,学生不假思索的答便成了滑稽的表演,其存在的价值早已大打折扣。这也是“主题先行”的表现。

当然,从执教者的主观意识看,两人的表现有所不同,前者完全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后者则是由于要出示教学目标,而在无意中泄漏天机,这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但就课堂教学而言,不管是教师有意“栽花”,还是无心“插柳”,这种“主题先行”的做法势必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其一,由于教师对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的内容要点明确在前,引导在后(或许到此结束,不再予以引导分析了),所以整个课堂缺乏悬念,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兴趣因此而消解,课堂气氛显得死气沉沉。

其二,这样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只剩下一个字--“教”,“学”则无法落实,所以学生的主体作用远未得到发挥,他们的思维自然无法展开(事实上也无须展开)。长此以往,学生只会等教师“喂”,而不会主动寻食吃,从而产生思维惰性。

第三,“主题先行”架空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有效沟通,往往是架空分析、“贴标签”的先兆。在这种课堂上,教师常以揭示答案为目的,而不是从课文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去把握、咀嚼,而后达成教学目标。有些教师虽然在明确答案后,还要回过头去,“咬文嚼字”一番,但这种教学已大变其味。究其实,只不过是以推演的方式,用几个“例子”来证明答案的正确性而已。这种印证式的教学由于省略了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也必然影响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思维水平,甚至使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永远地“缺席”了。

概言之,“主题先行”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永远霸占着主角的地位,学生对问题的探索蜕变为对答案的演绎。这样,学生学习的情趣必然被活活地剥夺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了。

二、“主题先行”现象的产生原因

第一、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还摆脱不了“师讲生听”这一积习的影响,或者是虽然能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但这种认识只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上,而未能落实到教学中,结果不能真正放手让学生找食吃。

第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特别是标准化考试偏重结果检测,却无法很好检测过程的.先天不足,使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养成了注重知识点的梳理,注重知识的灌输意识,而忽视了充分展开教、学过程,让学生涵泳其中、主动学习的必要性。

第三、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缺乏信任。一些教师总以为学生能力有限,一旦放手让学生去探究问题会完不成教学任务。这种不信任感使教师总是反反复复讲解,面面俱到,结果学生学得被动,教师教得很累,而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见提高,依赖性日益见长。

第四、对教学设计的忽视使然。如例二中的教师之所以会造成教学中的尴尬,就是因为对整个教学过程缺乏通盘考虑。教学是一门艺术,每一个环节,哪怕是极为细小的环节,都应认真推敲,斟酌再三。

三、矫治措施

基于上述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主题先行”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观念的问题。为此,教师一定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展开教学过程,让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落到实处。其次,要加强教学设计,一个高明的教师绝不会独霸讲台,大搞一言堂,满堂灌,也绝不会轻易地将问题的答案公之于众,相反,他会围绕教学的核心内容设计一套系统、连贯而又有梯度的问题,随着教学的进程,不断地抛出问题,使课堂充满悬念和张力。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迫切了解究竟的欲望,从而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如果上课伊始,就明示“主题”,使教学内容一览无遗,学生必感索然寡味,教学效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始终牢记:教学的终极目的不在于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形成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

且让我们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让他们曲径探幽,在寻寻觅觅中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并在主动学习中逐渐形成语文能力。

先行组织者教学案例 篇7

如何有效的结合现有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模式成果,将网络教学资源合理有效的进行规划,使之更高效的应用与教学,更好的发展网络教育形式,使网络教育担负起我国教育的大众化和学习社会化的重任,以成为众多学者努力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出发,论述了如何发挥网络教学资源在学习者知识构建中的作用,如何在网络教学中有效利用这一学习策略以及如何指导网络教学资源的合理规划。

1 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1.1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涵义

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策略是奥苏贝尔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先行组织者是从“组织者”一词演化而来的。奥苏贝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组织者。由于这些组织者通常是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介绍的,目的在于用它们来帮助确立学习的方向,因此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简单来讲,先行组织者就是用来引出一个主题的策略。它可以帮助学生预知将要学习的内容,并且帮助他们存储、分类和整理学习的内容。在某中程度上,先行组织者就像是一个带分枝的树状结构,这些分枝点将成为要长出来的枝条的支撑点如图1所示。

1.2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作用

首先,先行组织者可以使学习者认识并搜索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那些起固定作用的概念,并把新的知识建立其上,有助于知识的建构。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学习者认识到,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特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的获得新的知识。其次,先行组织者可以有效的定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吸收。先行组织者在学习者头脑中画出了一副地图,引导他们清晰的到达目的地,帮助他们了解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第三,这种稳定的和清晰的组织,使学习者可以变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2 网络教学资源中先行组织者的策略应用研究

在网络教学中,应结合网络的特点和优势对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加以改进和应用。

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呈现先行组织者,呈现学习任务和材料,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现结合网络教学资源的特点,将先行组织者策略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做一些分析。

(1)呈现先行组织者。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确认阐明的概念的属性并给出实例,提供上下文使学习者意识到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先行组织者一般由教师通过提问题、举例子等口头呈现或通过幻灯片、黑板等平面呈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习者的感知范围。网络教学资源中先行组织者的呈现可充分体现网络的优势。在网络教学资源中,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和技术,创设一个听觉、视觉等多感官通道的教学情境,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和属性融入学习情景中,让学习者在情景交融的多感觉通道的刺激下接触先行组织者,使学习者对作为引导者的先行组织者有更感性更深刻的认识,可以更好的启发学习者对认知结构中原有相关知识的回忆。在此基础上,可以创设一系列基于问题的实例,并且在网络这个开放的大环境下,让学习者以探究的形式回顾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而且可以和相关领域的人在网络上进行交流,从而既实现了原有知识的重新构建,又为构建新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2)呈现学习任务和材料,使知识的结构显而易见,使学习材料的逻辑顺序外显化,保持学习者的注意,做实验和阅读有关的材料。

在网络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习者大多数情况下是处在异时异地,不能象传统的课堂那样保持随时随地的沟通和反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开始前,既要自己做好准备,也要引导协调学习者做好准备。例如教师可以给出结构图,提供寻找相应知识材料的网址或网站范围,让学生进行资料的查询和准备,提前预习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这样可以使学习者的初始能力和预备知识技能提前得到调动和发挥,另外,学习者的网络定位感也会有很大的提高,使之能够根据学习目标的需求及时有效地获取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能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加深对课程资源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因为使用网络资源的学习者一般是处于异时异地,且大多数是处于工作岗位的成人学习者,因此很难实现师生间及时有效的双向互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把学习任务脉络清晰的分为一系列的专题发布到网上,使学习者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他们调动原有的认知结构,更加有效的同化接受新知识。在这一阶段,学习者之间可以组成小组,并利用BBS、email、专题网站等形式进行交流和探讨。

(3)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使用整体协调的原则,促进积极的接受学习,并使学习者掌握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习者进行交流,接受学习者的反馈信息,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关联,协调整合新旧知识,巩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

3 先行组织者对网络教学资源规划的影响

3.1 先行组织者使网络资源的规划更加结构化和人性化

在网络环境中,学习者的网络定位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网络定位感是指学习者对其自身在网络学习中所处的系统位置和心理位置的理解,以及对获得所需资源所需要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活动的理解。低定位感的学生在缺乏控制和指导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常常丧失目标导向,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和所使用的学习策略缺乏调节能力。他们面对如同汪洋大海的网络信息资源通常不能有效地根据最终学习目标的需要而选择有建设性的资源,甚至因为信息的过量而感到困惑、紧张。因此,我们应该在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中增加类似于先行组织者的导航信息,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之前对知识的脉络和联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2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运用要求精心布置网络学习资源中的内容

学习者对网络学习的焦虑涉及对网络环境的焦虑和对学习内容的焦虑。对网络环境的焦虑是学习者由于丧失了对学习媒介和学习环境的控制感而显得比在传统学习环境具有更多的焦虑倾向。因而缺乏适应网络课程的能力。因此,我们应精心布置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学习内容,使信息简要明了,并使之最大可能是对学习者有用的信息。

3.3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运用更加注重网络学习资源的交互性

由于在网络这个开放的大环境下应用先行组织者的学习策略,学习者之间以及师生之间需要及时有效的交流。这就要求用于网络环境中的学习程序应尽量设计的有交互性,使学生参与互动并能提供反馈,而不仅是简单的向学生展示信息。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学习环境与传统学习环境相比在学习者、学习方式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也应该遵循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传统的学习中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师生可及时地双向互动,而网络学习中,没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资源多而庞杂,并且资源间的联结是非线形的,因而,借助于先行组织者,提供预先的知识结构图和相关材料的链接地址,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注意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原有知识技能,强化原有认知结构,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另外,先行组织者策略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也可促使网络资源的规划更加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祁小梅.奥苏贝尔认知结构与迁移理论及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5) .

[2]刘义鹃.网络学习环境与学生认知方式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5 (7) .

[3]张丽冰.对先行组织者策略的一些认识[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5 (13) .

[4]Robert Heinich、Michael Molenda、James D.Russell、Sharon E.Smaldino.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

[5]胡秀威.一种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研究——先行组织者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 (3) .

先行组织者教学案例 篇8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1-0054-03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1.021

随着化学新课程的推进, 一线教师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呈现出喜人的研究局面。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已被教师普遍关注,并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对当前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中发现,教师对“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认识不够到位,突出表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先行组织者”在导课环节可发挥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和课堂小结中不提倡使用;二是课型的选择问题上,“先行组织者”适合新课,在复习课中意义不大。因此,新课标下“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复习课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以“探索物质的变化”复习课为例,总结了一些本人在复习课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一、“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当代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Ausubel),立足于学校实际,把认知心理学与课堂教学密切结合起来,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的提出建立在以下理论基础之上:认知结构是按层次加以组织的,学习者关于某一领域内的知识在认知结构中遵循不断分化的认识组织原则。具体来讲,当新材料进入认知领域时,即同认知结构中原有较高包摄性的观念相互作用,并类属于它们之下。如新知识能与认知结构中稳定的原有观念相联系,材料就有可类属性,学习者就理解新知识,同时引起原有认知结构的不断分化。如学习新材料不具可类属性,学习者就倾向于机械地记忆材料内容。

奥苏贝尔主张,在正式学习新知识前,向学生介绍一种他们比较熟悉,同时又高度概括性地包含了正式学习材料中的关键内容,这些内容在抽象、概括和包摄水平上普遍高于新知识,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这些引进的内容,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奥苏贝尔称之为“组织者”(organizer)。由于这些引进的内容是在学生正式学习新知识之前呈现,故又称之为“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先行组织者”能根据先前的经验抽出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有助于同当前的学习材料形成有机的联系,能给学习材料提供适当的联结点,以便在学习初期易于同已有的知识结构相整合,使学生能从借助“组织者”将学习内容的本质部分渗透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舍弃非本质的内容。

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在三方面有助于促进学习和保持信息:首先,如果设计得当,它们可以使学习者注意到自己认知结构的已有的那些可起固定作用的概念,并把新知识建立在其之上;其次, 它们通过把有关方面的知识包括进来, 并说明统括各种知识的基本原理,从而为新知识提供一种框架;最后, 这种稳定和清晰的组织, 使学生不必采用机械学习的方式。他认为, 先行组织者有两类:一类是说明性组织者, 用于为新知识提供一个上位的类属者;另一类是比较性组织者, 它通过比较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类似的或邻近的知识的异同, 提高二者的可辨别性, 从而促进对新知识的学习。

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化学复习课教学中的应用

在“探索物质的变化”内容的复习教学设计过程中,笔者试图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关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理论,作为科学复习课设计的理论指导,以寻求突破常规,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奥苏贝尔将先行组织者阐述为“在学习的新材料前,给学习者以一种引导性的材料”。先行组织者具有如下一些主要特征,如:(1)一组简短的文字或图解的资料;(2)包含一个例子,有助于学习者注意它与将学习内容的类属关系;(3)提供学习教材的内容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4)能影响学习者在学习时记忆编码的过程;(5)比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包容性与概括性等等。

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图解资料—碱的化学变化现象”与“简短文字—酸碱盐之间物质变化现象的描述”,作为复习过程中知识点再现及问题解决之间呈现的先行组织者,这两个引领性材料中包含物质变化的实例,提供学习内容之间、问题解决背景之间相互关系,具有概括性、抽象性与包容性,其中“图解资料”从引课部分的“碱的化学变化现象”,到最后演变为问题解决的新情境,可以首尾呼应;而“简短文字—酸碱盐之间物质变化现象的描述”这一问题情境则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要求,逐步引导学生复习归纳酸碱盐、金属、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相互反应规律,以达到知识概括与思维发展循序渐进的目的。在媒体设计方面结合“图解资料—碱的化学变化现象”与“简短文字—酸碱盐之间物质变化现象的描述”等先行组织者背景资料的运用,选择以PPT课件形式呈现图片与文字背景,并在问题解决环节运用实验媒体,设计学生两人分组实验对三种物质进行鉴别,体现学生能力的运用。

1.导课的“先行组织者”教学设计

课件展示情境一:化学小魔术(如下四幅图)。

问题设计:你能描述图示中变化发生时的现象吗?这些小魔术主要表现了哪种物质的化学性质?

先行组织者以一幅简单图画的形式出现,以读图方式唤起学生视觉上的注意,唤起学生的前认知,通过现象的再现,给学生提供了复习归纳碱的共性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重温碱的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反应现象的分析比较抽象出物质化学性质,并为下一环节物质间反应现象的文字描述做好铺垫。

2.教学过程中的“先行组织者”教学设计

课件展示情境二:关于物质变化的描述。

问题设计:以下哪几点描述表现了酸的性质?从中找出哪些属于酸的共性,哪些表现出某些酸的个性?

奥苏贝尔强调,先行组织者的主要功能是在学习者学习新内容之间,在其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架设一道桥梁,而这种功能促使学习者对将要学习的较细节性和较分化性的内容加以更稳固地结合与保持。环节二的设计充分关注复习课中知识结构的再现与构建方式,采用“简短文字—酸碱盐之间物质变化现象的描述”作为“先行组织者”,从前一环节的读图过渡到阅读文字材料,从碱的性质的复习到酸碱盐及金属、有机物之间反应现象的综合呈现,学生在进行阅读分析与分类比较中,归纳出酸的共性与个性(浓H2SO4的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浓盐酸的挥发性等),体现科学方法的运用,从另一个角度给学生提供知识归类与方法运用的平台,避免知识点复习“炒冷饭”现象的出现。

3.结尾的“先行组织者”教学设计

课件展示情境三:化学小魔术变式练习(如下四幅图)。

问题设计:现将情景一的“化学小魔术”做一些变化,请同学们根据下图中描述的现象填写出相应的反应物。同学们互相比较看看答案是否唯一的?

情境一中“图解资料—碱的化学变化现象”已作为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知识点复习的先行组织者,已在导课中发挥了作用。此处将该情境变式为知识归纳与问题解决的综合性要求的先行组织者,既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复习内容,分类归纳物质变化规律,同时又创设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解决情境变式题,为学生思维发展营造了低起点、高落点、循序渐进的问题台阶,体现尽可能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设计思想。由于涉及的问题情境伸缩性较强,为教师把握教学时间提供了相对的灵活性。

三、效果与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上的突破点有四个,一是“先行组织者”设计思想的运用,比较有效地发挥了学生在复习课中的思维主动性,为复习课中的知识再现寻找到新的教学点,体现了复习方法的创新性;二是将问题解决与知识构建有机结合,通过情境二“关于物质变化的描述”的递进性问题设计与情境三“化学小魔术”的运用与变式,突出了运用问题解决构建知识结构、在问题解决中体现方法迁移的思想;三是问题情境的学习要求层次明显,能兼顾以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的学习现状为出发点,为复习课中的学生分层学习搭建了比较合适的平台;四是整个教学过程比较突出学科方法的运用,没有采用学生习以为常的演绎方法进行复习,而是通过实例切入,引导学生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回归知识点,使知识再现富有生机和活力。

从学生的学习特征出发,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教学设计,应充分重视学生对本章知识的已有认知水平及相应的生活经验,本节复习课安排在九年级上册的第一、二章教学之后,学生对物质性质与物质变化及其规律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具有了物质变化规律与方法之间的基本构架,已熟悉了科学方法的类型及应用,对物质鉴别的实验也有了一定的操作基础,同时,本章内容生活化倾向明显,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作为学习内容的感性认知,因而本节课的深广度定位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在设计过程中,每一环节设计尽量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教学应答行为,作好铺垫与教师理答的预设,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施展时间与空间,教师自己也留有足够的回旋余地,尽量使得整节课比较流畅从容,既不显得仓促也具有一定的可控制性与发展性,为整节课的顺利施教奠定基础。

为了有利于对本节课学生学习行为进行评价,评价设计以课程目标为准绳,考虑具有可操作性课堂学习效果的反馈方式,所以情景四(化学小魔术变式练习)的设计体现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现场诊断,通过学生现场应答表现,反应出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层次性效果,并给教师提供教学补救的依据,从而有机会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步骤,有利于教学目标和策略方面的反思与修正。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

[2]D. P. 奥苏贝尔等.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陈华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 ].青海师专学报, 2002(2)

[4]王洪玉.试析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极其启示[J].教学研究,2005(4) .

管理提升 理念先行 篇9

扎实推进卓越绩效管理,首先要认同卓越绩效的管理理念,其次才是掌握管理方法。卓越绩效的理念集中体现在十一个核心价值观上,这十一个核心价值观是卓越绩效的灵魂。

第一、远见卓识的领导

领导如何做到远见卓识,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1、给企业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指导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目标。战略就是命运,正确的战略引领组织实现持续发展,错误的战略将给组织带向灭亡。

2、为企业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其中包括让员工满意的环境,气氛融洽的环境和不断学习的环境。让员工满意,员工才能安心工作;气氛融洽,员工才会乐于付出;不断学习,员工才能不短提升工作能力和技能,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

3、承担经营责任和社会责任。首先领导受广大股东和董事会的委托,必然要承担企业经营的相关责任。其次领导作为社会法人,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主动从事公益事业。

4、诚信自律,以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个人魅力起到典范作用,实践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形成领导的权威和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带领全体员工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第二、顾客驱动的卓越

1、企业的产品、服务的质量是否达到卓越,要由顾客和市场来评价。顾客和市场的标准是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是我们不断提升工作标准的动力。

2、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充分了解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我们不能满足于只满足顾客明示的和法律法规的要求,还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去了解和发现顾客没有明示的需求和期望。

3、努力满足顾客的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期望。在达到指符合产品(或服务)基本规格的质量(基本质量)和让顾客满意的质量(一元质量)后,还要不断努力提升产品让顾客愉悦的质量(魅力质量)。

4、切实树立内部顾客的观念。企业内部相互关联的部门之间,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内部顾客。只有每一个上道工序把下道工序当作顾客,服务好下道工序,内部的工作效率才会提高,工作氛围才能更加融洽。

第三、培育学习型组织和个人

1、组织的学习和个人的学习是有联系的两件事。培育不等同于培训,培育的目的在于提升组织的素质和员工的素质。

2、组织的学习是指评价、改进、创新、分享,即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借鉴典范、举一反三。这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

3、对于个人学习,领导要带头学,带头讲,形成制度。并且学习的成果要有考评。

这样才能形成整体的学习氛围,提升学习的效果。

4、加大学习投入,对于学习的投入占到工资总额的1.5%—2%是合理的。第四、重视员工和合作伙伴

1、在内部,树立员工是企业之本的观念,关爱员工,培养员工,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和本领,使他们的劳动成果更加被尊重。

2、在外部,与顾客、供应商、银行、社会团体等以实现互利和优势互补为原则建立战略联盟与各种伙伴关系,增强双方的实力和获利能力,实现共赢。

3、成功的内部和外部合作伙伴关系应建立长远的战略目标,从制度和渠道上保证做到互相沟通,共同认识取得成功的关键要求。

第五、快速反应和灵活性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往往不是强者生存,而是适者生存。商机稍纵即逝,能否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抓住商机至关重要。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我们提高快速反应提供了技术保障。适应竞争的需要,要求我们缩短产品和服务的周期,提升单个部门的效率,同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实现间的无缝对接。另外还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将串联的流程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改为并联,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第六、关注未来

1、关注宏观(国家、省、市)的未来。企业存在于宏观的环境中,只有很好地

研究宏观环境,分析宏观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对企业的影响因素,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体现在战略规划中,才能是企业的规划具有前瞻性,才能规避风险。

2、关注顾客和市场的未来。顾客和市场都是不断变化发展,我们只有深入研究,科学预测顾客和市场的变化,才能做到提前准备,走在市场的前列,处于不败之地。

3、关注对手的未来。了解和关注对手的发展,能使我们制定出科学的竞争策略,在当前和将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4、关注青年员工的未来。企业的发展依靠员工,最终也是为了员工。关注青年员

工的未来就是关注企业的未来,让员工在企业中学有所用,心有所安,才能保证企业的稳定,企业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第七、促进创新的管理

1、创新是指对产品、服务和过程富有意义的变革。创新是全体员工的事,不仅仅局限于研究开发部门的技术和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也是很重要。管理创新包括:管理理念、组织架构、运行方式和业务流程等多方面的创新。

2、加强创新的的管理,使创新制度化,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要有领导,有目

标,有计划,有考评,为创新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3、牢固树立三种意识:忧患意识,变革意识、风险意识。忧患意识是创新的动力,只有时刻有危机感,才能激发创新的潜力;变革意识是创新的保证,只有不断想着变革,才能使创新顺利进行;风险意识是创新的保障,要科学分析创新的风险,接受创新失败的后果,才能使创新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瑟夫.A.熊彼得在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指出:“首要的并非(价格)竞争,而是新商品,新技术,新的原料来源和新型企业组织引发的竞争„„它冲击的不是现有企业的利润额,而是他们的根基,他们的生命。”组织的创新不仅是组织发展的需要,更是组织赖以生存的根源。第八、基于事实的管理

1、重视测量,没有测量就没有事实,没有测量就没有管理。只有测量的目标才

可能达到目标,组织的有效管理依赖于绩效的测量、分析和持续提高。

2、测量结果要对比分析。不单要纵向对比分析,还要横向对比,和对手比,和

标杆比。通过比较才能发现差距和不足,才能找到改进的空间。

3、摆正位置。位置不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事实也不同。我们必须摆正位置,才能看到科学的事实。

第九、社会责任和公民义务

1、企业应从产品设计、制造、营运、服务各环节要考虑到环境、资源和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要遵守法律和法规,但不能仅满足于法律法规要求,应注重持续改进、超越标准。

2、企业要遵守职业道德,恪守诚信,保护公共健康、安全和环境,节约资源和预防污染。

3、企业要作好企业公民,为社会和所在社区尽义务,积极从事公益事业,组织应倡导其所有员工积极参与社会的公益活动,尽公民的责任。

第十、重在结果和创造价值

1、要为利益相关方(顾客、股东、员工、供应商和社会)创造平衡的价值,处理好短期、长期目标的关系;

2、经营结果不限于销售额和利润,包括:以顾客为中心的结果、产品和服务结果、财务和市场结果、人力资源结果、组织有效性结果、组织自律和社会责任结果;

3、“结果”应是有“因”之果,是“方法-展开”的结果;“方法-展开” 的成熟度如何要看“结果”;“方法-展开”的改进应以“结果”为导向。第十一、系统的视野

系统性包含有三层含义:

1、整体性。公司是一个整体,要做到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行

动计划,共同的考核标准。共同的文化让我们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目标让我们有共同的方向,共同的行动计划让我们一致的工作步骤,共同的考核标准让我们有统一的被评价的平台。

2、一致性。一个系统各个层次都要跟最高决策层保持一致,是决策在从上至

下传递的过程中保证不被过滤,保证高层的意图顺利通过管理层传达至执行层,才能最大限度使决策层的意图变为现实。

上一篇:商贸公司企划书范文下一篇:集团公司积极部署学习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