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德育(通用12篇)
体育德育 篇1
1 前言
体育, 它从单一的, 原始的体育发展到具体的有阶级性、综合性、广泛性和竞技性等现代的体育, 它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 又反作用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因此, 培养什么样的体育人才, 发展什么样的学校体育, 这不仅是体育的课题, 也是德育的课题。
体育与德育各有其特殊性, 各自所要求的教育任务也不相同, 但二者在某些方面, 有很多的结合点。毛泽东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曾指出:“体育一道, 配德育与智育, 而德智皆寄于体, 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 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由此看来, 体育与德育从来都是在教育活动中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体育和德育似乎又是一个整体, 不可分割。以上所说更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 学校体育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2.1 学校体育是发展德育的重要手段
学校体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 促使长身体、长知识时期的学生在身体健康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并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体育与德育的关系是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 互不代替的。体育运动以它的丰富多彩吸引着青少年学生。通过运动, 特别是结合各种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 能较全面地实现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的培养。在学校体育课上, 通过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 培养他们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的关系;通过集体活动, 养成他们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竞赛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 使其胜不骄、败不馁, 激励他们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竞赛后的奖励优胜, 能使青少年比较容易地意识到个人的努力程度将影响集体的荣誉, 而集体的荣誉又会影响每个成员, 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和集体荣誉感。参赛就要遵守竞赛的规则, 否则将受到惩罚, 这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约束自己行为的自觉性。
2.2 学校体育中体现德育的方式
2.2.1 导向法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归根结底是通过体育身心练习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意志品质和自我控制能力。这一目的的实现, 有赖于一种预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正确的教育导向, 积极引导、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能使德育教育工作更加完善。例如, 中长跑的教学方法旨在增强学生的耐力素质的同时, 锻炼学生的顽强意志品质。要将这一思想贯彻到教学的全过程, 首先应对学生讲解中长跑的意义和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其次告诉学生练习中长跑会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科学的练习方法, 让学生在实际练习之前做好克服困难, 刻苦锻炼的思想准备;在学生进行中长跑训练时, 带领其他同学在跑道旁为他们鼓劲、加油, 激励他们咬紧牙关, 坚持到底;训练结束后告诉他们正确地放松方法, 并鼓励学生应经常坚持长跑练习。通过这样的导向, 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2.2 组合法
在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组, 也会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在体操的支撑跳跃教学中, 做不同的试验: (1) 不分组集体练习。挑选出几名代表做示范表演, 练习时基础好的学生能力得到加强, 而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抑制, 两级分化加大。 (2) 随意分组。告诉学生动作要领后分组练习, 要求比各组的完成率。由于分组时, 未注意各组的实力, 实力强的组自恃能力强, 竞争意识和互助意识不明显;而实力弱的组自知能力不济, 积极性也不高。 (3) 合理分组。要求比各组的完成率。由于各组实力相当, 哪个组努力都有可能获胜。因此, 各组的积极性都很高, 竞争激烈, 练习时组内交往频度增多, 合作互助增强, 群体凝聚力提高, 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精神得到培养。
2.2.3 设置困难法
在教学活动中, 有意识增加困难, 设置障碍以促使学生做出努力去克服。克服困难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设置困难的原则是, 根据学生的正常水平适当增加难度, 难度掌握在学生只有经过一番努力才能克服的程度。
2.2.4 评比奖励方法
建立评比奖励制度, 对学生体育课中的思想行为予以考评, 适当进行奖励, 也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设立诸如“先进小组奖”、“道德风尚奖”、“优秀学员奖”、“拼搏奖”等奖项。评奖时间可制度化, 如两个月一次小评, 学期末一次总评。评奖办法可先民主评议, 后由教师召集体育委员、体育小组长集中评奖。奖励的方法很多:如教师口头表扬, 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教师将学生的受奖情况通报系总支、学生处等, 作为学生综合评比的参考。有计划、有目的评奖制度能树立正气, 鼓励学生奋发向上, 积极进取, 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2.3 德育统帅着体育
社会主义的德育必须以其思想方向性统帅着体育。德育、体育之间互相联系, 互相促进, 密不可分, 体育中有德育, 德育又促进体育的发展, 但在诸种教育中, 德育居于主导地位。因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体育锻炼思想, 在学习、锻炼中才能体现出百折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 使体育锻炼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任何时候的重体轻德的做法, 都会给我们的事业带来损失。曾有一段时间, 我们的体育队伍里, 忽视了做队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结果出现了一些队员组织纪律涣散, 赛风不正, 他们只讲名次, 不顾友谊, 有的地方, 赛场斗殴, 严重扰乱了体育竞赛秩序, 影响了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还有经过国家的培养, 部分运动员出了成绩后, 挡不住国外洋房、小车、金钱的诱惑, 一心想朝国外跑, 甚至还有个别队员出国后忘了自己是中国人。上述这些现象, 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我们培养出来的人, 还不能报效自己的祖国, 还不能为国家的体育事业做出自己应该做出的贡献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这难道不是体育工作的失误吗?是的!我们只有重视了在实际工作中的寓德于体和寓体于德的有机结合;我们只有重视了从青少年入手, 切实抓好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业余训练、体育竞赛等工作, 并与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才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像姚明、刘翔、李宁、童玲、高敏似的人才, 才会使我国的体育事业, 健康有序的不断发展。可见, 处理好其中的关系, 对于我们做好工作, 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2.4 德育、体育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早在17世纪, 英国教育家洛克倡明确地把教育分为体育、德育、和智育三个部分, 并强调“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 1917年毛泽东同志用科学的世界观, 辩证地指出相互之间的关系, 但是, 具体落实到学生身上的是作业负担过大, 国家法定的学生课外活动时间被挤掉, 其后果,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也导致了不少学生怕学、厌学、弃学等现象的产生, 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有的学生因视力差, 体质弱而与升学、就业、招兵等无缘的现象。可见, 忽视二育的相互关系就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巨大的损失, 从而导致我国教育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此外, 教学中“放羊式”上课;随意性上课;不备课上课等现象使不少学生养成了纪律松懈、不求上进、贪耍好玩等不良习惯。长此以往, 势必影响学生智育、体育的发展, 同样, 也影响体育自身的发展, 还会导致人们对体育产生错误的认识。
科学的实践证明, 二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的。我们社会主义的办学方针也正是这个关系的全面体现, 只要我们坚决贯彻了这个方针, 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综上所述, 德育与体育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相互渗透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金华.赵仙伟.学校体育渗透德育探析[J].中国学校体育, 2001, (4) .
[2]檀佳定.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 2003.
[3]寿文华.“没有失败的教育”思想在学校体育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4) .
体育德育 篇2
摘要: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由三个部分组成: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其中,道德品质教育诸如不怕吃苦、勇敢坚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这些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教师应利用时机,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这种自发意识加以引导,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稳定品质。同样,也会有部分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暴露出缺乏某些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的现象。这都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采用最佳的教育方法,使所有学生在体育课上都能达到要求。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紧密结合德育 教育,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字:体育教学德育教育
一、体育教学的特点与任务
体育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 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 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同样需要做到教书育人。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体 育教学中就必须将学生的一切行为置于规范的制约之下,使学生乐意接受并自觉服从规范,让他们在严肃、公正、平等的竞技条件下,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一)体育教学是以“练”为主。这种“练”有个人与个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练习,行为关系复杂而频繁,思想与身体活动十分活跃。比如在排球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排球的 “传”、“垫”、“发”三大基本技术,教师除了讲解基本技术原理和练习方法以外,采用最多的是练习方法,即组织同学互相对传、对垫、对发。在练习的初级阶段,由于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会出现过多的失误。对此,教师就要让同学们在练习中体会相互协作、尊重对方的重要性,使他们自觉地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在协作 中以别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技能。
(二)体育运动是激烈的对抗运动。这种对抗既是技术的、战术的,也是心理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不论能力大小都要积极地去“参与”去“竞争”。在参与和竞 赛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畏强手,敢于竞争的斗志;
让学生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懊丧,以便 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具有无高不攀,无坚不摧,胜不骄、败不馁、坚韧不拔,敢于开拓进取的 良好心态。
(三)体育教学是一项集体活动。我们应当根据这个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国家观念,培养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品德。在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中为国争光的典型人物不胜枚举。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典型事例,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 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进而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体育教学的全过程都可以与德育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一般说来,体育课是由开始阶段,准备阶段,基本内容教学阶段和结束阶段四个部分组成。德育内容可以 说渗透在体育课的每个阶段。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将德育教育的内容纳入计划之内,利用体育课的 特殊形式,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如体育课的开始阶段是让学生明确 课程的内容、任务及要求,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检查和记录。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女同学时常借 口身体不适而请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除了加强出勤管理外,还要加强对所有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使他们 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体育教学中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从生理上心理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提高他们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使他们精神振奋,情绪高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常常安排一些游戏活动。这些游戏又往往是把学生分 成若干组进行的,于是就形成了若干个小集体。由于这些游戏大多带有很强的竞争性,所以,我们除了要求同 学们积极参与外,还要培养学生热爱集体、为集体争光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到团结协作的力量。
体育课的教学阶段,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这一教学阶段的内容很广泛,不 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应根据各类教学内容制定出德育教育计划。
第一,将勇敢顽强精神的教育与器械体操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器械体操的动作不是一两次课就能掌握的,要掌握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也就是说,在学习器械体操中,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有时练得很累,手掌会磨破流血,有时甚至从器械上掉下来。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育学生努力掌握基本 技能,而且还要教育学生树立不怕苦、不怕累、迎难而上的精神。
在器械体操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同 学一上杠子,就吓得动作失常。对这类同学,除了耐心帮助他们掌握技术要领外,更重要的是要心理“治疗”,鼓励他们对自己要有信心,让他们体会自信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同学们热情关心他人的良好道德品质。
第二,将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教育与田径类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田径项目的练习既苦又累,枯燥无味。特别是在进行中长跑的教学时,有些同学更是感到心里发怵。这时,教师除了要对同学们进行跑的 技术、呼吸方法、体力分配的指导外,还要对同学们进行中长跑锻炼的实践意义教育,启发同学们在身体条件 允许的情况下,要坚持,以不怕苦不怕累的坚毅精神战胜自我,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勇往直前地奔向胜利的 终点。
第三,将团结互助,协作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与球类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多数球类项目都是通过 集体配合进行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球类教学和比赛中努力培养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学 会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不能搞个人英雄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形成一个牢不可 破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
第四,将爱国主义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与武术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武术,是我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 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武术教学中,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结合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典型事例,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霍元甲的“痛击洋人”等爱国主义精神,来激励同学们 的爱国热情。学习武术,首先是要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其次是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祖国的保卫者,而不是为了打架斗殴,以强欺弱。因此,要告诫同学们,习武一定要有良好的武德。
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承受了一定的负荷。体育课的结束阶段首先要通过一些放松的 整理运动,使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此时,我们仍需要对学生提出要求,使他们对待事情应善始善终,防止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培养学生良好的敬学、敬业精神。在体育课教学的结束阶段还要小结本课教学情 况。除了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技术上进行总结归纳外,还要对同学们学习情况,包括思想品德进行讲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教育同学们取人之长,克己之短,使他们通过体育课的教学能够在身体和思想上都有 所收益。
三、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发挥表率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做一系列的示范动作。他们要用自己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他们不仅要在技能上成为学生的表率,在思想品德上也应成为学生的表率。这就要求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 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仪表整洁,语言文明,品行端正。在教学中要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比如:在推 铅球的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能正确地掌握动作技术,教师除了要强调正确掌握技术外,还要对同学们特别是那 些怕弄脏脖子的女生进行不怕脏的教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引导学生。
体育课同别的课程一样,有优秀学生,也有比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中,对于比较差的学生,不能歧视他们,而要热情关心他们,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帮助。对于他们的进步那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地给予肯定,使他 们逐渐地树立信心,积极参加动作的学习,掌握应该掌握的动作。
教书育人,教师是关键。体育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钻研教材,精通业务,不断的吸收新的知 识,加强自身的修养。认真研究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收益。在组织竞赛活动中,体 育教师既是教师,又是裁判,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会直接影响学生,裁判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竞赛参与者 的情绪和技术水平的发挥,因此作为裁判,一定要严肃公正。作为教师更要讲究职业道德。所以,教师要有良 好的思想品德、过硬的职业道德。体育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高超技术和强健的身体形态去影响学生,还要以自 己的规范行为去引导学生。
总之,体育课是将智慧、体质、意志和道德品质溶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我们应该通过体育课的教学,不断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使同学们在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锻炼。珍惜我们 这块德育阵地,持之以恒地将体育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有之责。
塔城地区沙湾县四道河镇中心学校
姓名:王双来
体育德育 篇3
目前国内对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笔者作为一名中等体育学校的教师,对其进行了探讨并深受启示,对如何将关怀教育理论融入体育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有着极为迫切的心情。关怀教育是一个有着哲学高度的教育理论,并非等同于对学生简单的情感投入,它首先需要教师具有关怀素质,即关怀自我,关怀他人,关怀自然与知识,并将其以身体力行的方式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使学生也成为具有关怀品质的人,从而为国家培养更优秀的体育人才作出贡献。
一、中等体育学校德育的现实迫切需要关怀教育思想
中等体校是培养未来体育健将的地方,体校学生的道德品质会影响到中国未来体育运动的道德水平。但是人们对体校学生的道德品质的评价一向不高。
首先,学生处在十一、二岁至十八、九岁,年龄层次差异较大,对世界观、人生观的认识有些不够全面,有些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意识,高年级的学生更容易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往往不加选择的接受、模仿,甚至用错误的观点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且在训练中更是将他们一些不规范的言行直接影响了小的队员,因此造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如讲粗话,对突发问题的粗暴处理等)更容易蔓延,而且有往低年龄层次蔓延的趋势。
其次,学校的外地学生占全校的70%,家长很容易因为缺少对孩子的了解而失去及时批评和教育的机会,学生的不良习气得不到纠正,甚至是愈演愈烈。有些是单亲家庭,家长的复杂性造成孩子脾气性格多样化:孤僻型、暴力型、忧郁型、任性型等,学生在学校表现为自由散漫,逃课、逃学等不服从管理。
基于以上情况,在学生们疏于家长管教的条件下,教师、教练、班主任、辅导员等学校管理人员更加迫切地需要关怀教育理念来指导工作,逐步提高体校学生的德育教育水平。
二、体校教师、教练员、班主任需要具备关怀素质
从校长到教师、教练员、班主任,每一位教职工都要成为关怀教育思想的信奉者和实践者。每位教师要在真挚温馨的关怀氛围中在实践着心中的关怀教育理念,每一位教练员都要在竭尽全力地把关怀教育的精华融入到自己的训练教学的实践中,每一位班主任都要在一言一行中践行关怀教育。笔者认为每位教职工应努力从以下方面使自己具有关怀素质。
1.关怀自我,成为一个自立自强对自己负责的幸福教师。飞速发展的社会对每个公民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自己能够获得一个幸福美好的未来,必须努力工作,精心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使得自己适时能够以充沛的体力和高涨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每一天的工作中。
2.关怀知识,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知识呈几何指数增长。这就要求公民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要培养出刻苦训练又热爱学习的优秀的运动员,教师、教练首先要是爱学习,会学习的人,才能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传授给自己学生,同时也做到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
3.关怀社会,未来的社会不能是一个人情冷漠,人人自扫门前雪,不管别人瓦上霜的社会。每个公民都应当又一个热忱的公益心。不能仅限于关注身边的人健康与快乐,还会在意社区的卫生状况,也会为远在他乡的苦难而牵肠挂肚,心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只有心系天下富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的教师,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更加开放和广阔更敏锐地联系社会。
4.关怀自然,成为一个优秀的地球公民。人类必需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所以,我们应该不仅仅限于开展专题的环保教学,还应该在生活细节处处体现出对自然对环境的关怀和爱护。
5.关怀自己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这就要求我们公正全面的评价每一个学生。去探究适合他们的学习、训练方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并创造机会让他们绽放。必须使每个人感受到足够的关怀和爱,并怀着一个感恩的心,去关怀日后遇到的所有人,让爱传承下去。
三、关怀教育思想渗透于体校德育的教育方法
1.利用榜样的作用
榜样是教育者对学生有示范作用的一种承诺,即如何调整自己的态度、增进自己的能力,成为以为将关怀内化至其行事态度风格之中、先是关怀的气度与风范的好老师。当学生在师生的关怀关系中,得到良好的人格培养之环境时,他们的各方面学习也会跟着在稳定中成长。而要创造一个关怀的身教氛围,教育者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必须有专业的警觉才行。教育中的关怀有两方面的作用,首先是小心呵护学生未成熟的身心,其次是在关怀中,示范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关怀的态度,培养关怀的能力。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接受。每个人的背景立场都是独特的,先抱着开放的心去接纳之,故不只是判断学生行为的对错而已。道德教育要有成效,在于师生关系中蕴涵着的道德内涵,即关怀的关系。
2.做好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对话在学习如何创造并维持亲密关系中,是基本而重要的。如果正式课程无法安排对话,也要去制造别的对话机会,在对话中,学生可以自然地学到沟通、决定、分享、妥协、互相支持等关怀情意的开放与承诺。在对话中,我们要教导学生如何接纳感情,通过自己的开放和坦诚,打开学生接纳自我的胸怀。在自我开放和接纳历程中,表露了自己的真情实意,感染了学生的同时也能接纳自己,进一步促进彼此开放的情谊,这是由真诚关怀的对话所开创的关系。而如果共处的时光足够长的话,更能够建立起这种有感染力、共鸣的关系。在对话中引起的共鸣是传达关怀、建立自我形象的最好环境。对话的目的是和观念接触,去了解,去和他人相遇、去关怀。学校是个检验人性核心价值的地方,在学校中应该去讨论和人生、宗教有关的话题,如上帝、性、杀人、害怕、希望、恨等。
3.在实践中进行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不是要训练学生的道德推理,而是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关怀能力。教育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参与的事业。学校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公益活动,在活动中注重的不是工作技能,而是关怀的能力。诺丁斯强调,实践的目的是积累经验,因为关怀的态度和观念是由经验形成的。目前的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训练方案,它不仅用来教会特殊的技能,也用来“形成理想”,即教导某种态度和看待世界的方法。如果我们希望学生为关怀的道德生活作准备,就必须在关怀的给予中为他们提供获得技能和培养态度的机会。关怀的经验不会自动出现,必须由学校做出安排。
4.善用认可激励学生发展
小学体育课德育初探 篇4
伴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突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同时, 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家长单纯追求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略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 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这些都凸显出了学校德育建设的重要性。据此, 很多学校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 都在要求要渗透和落实德育。小学体育学科作为小学课程的一门基础性学科, 它不仅承担着锻炼学生体魄, 推动学生身体健康成长的使命, 还承载着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开发学生智力, 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使命, 因此,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渗透德育教育, 这是我国新时期教育的必然要求, 也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但是长期以来,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很多人认为, 学生的德育应该是思想品德教师的职责, 所以往往导致部分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忽视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既然我们意识到了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那么,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应该如何开展德育教育呢?
一、为人师表、做好表率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要求调整传统课堂下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通过科学的课堂设计和教师的个人教学能力实现对学生的影响。而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的认知水平和个人的学习能力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他们的言行举止更多的受周边的人、事的影响更多。在学校, 小学生往往把自己的老师作为自己学习和努力的目标。因此, 我们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据此, 我们小学体育教师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 一定要做到为人师表、做好表率。
为人师表、做好表率, 首先, 要求我们要加强自身修养。在教学岗位上教师一方面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 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 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与时俱进, 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和管理水平。其次, 重言传更重视身教。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约束能力都相对较弱, 但是模仿能力很强。因此, 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 既要重视言传更要重视身教。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 及时地给学生提出道德规范的要求, 并且要就学生的表现予以点评, 多鼓励、表扬, 少批评说教, 使学生能够清楚怎样做是合适的, 怎样做是不合适的, 从而树立是非对错的标准。在言传的同时我们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表率和楷模, 要求学生做到的, 我们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 用教师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影响学生。如每天课前要早到, 课堂上语言规范、动作标准、穿着得体, 在课堂上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影响、感染学生, 使他们感受到体育的魅力, 从而培养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抓好细节、从小事做起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对于教育来说更是如此,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说明了小问题的积累也会导致极其严重的结果。而“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则说明了点滴积累对于最终成功的重要性。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是如此,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那就是有些学生出现问题了我们才去解决问题, 殊不知这样的结果是问题长期积累的必然, 要想彻底解决, 那就需要艰难、漫长的时间了。
最好的教育就是日常点滴的引导,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 小学体育课堂上的德育教育应该从小事着手, 从细节入手。例如, 我们在课前整队的环节要提醒学生养成准时、守时的习惯;在队列中要求学生保持安静, 要养成遵规守纪的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在学生使用运动器材, 如球拍、跳绳等活动的同时, 一方面要提醒他们注意安全, 另一方面要提醒他们爱护公物。在具体的体育运动项目的练习过程中, 注意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养成, 如在体操项目练习中注意引导学生的团队精神的形成;在长跑的项目练习中, 鼓励他们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总之, 只要我们用心, 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我们很好的德育教育阵地。
三、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
课堂中, 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 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 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 尊重人格和自主性, 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培养, 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比如, 大地复苏的春季, 许多学校为了保护草坪, 常用栅栏和绳子将草坪围住, 形成一道“不雅”的风景。如果我们在体育课的准备部分经常让学生吟诵“小草才露尖尖角, 我的脚下把情留, 等到绿草如茵时, 我在上面跑跳投。”的诗句……我们能想象, 无论是操场上还是学生的心中, 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已经形成了。含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德育目标, 入情入理, 自然会拨动学生的心弦。
四、评价中进行渗透
心理学家认为“赞美有如孩子的营养剂”。一句由衷的赞美, 便可使丧失信心的学生振奋起来, 使表现不错的学生更加积极上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并及时表扬、鼓励。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 使其放下心理包袱, 轻松地完成运动, 从而调动起学生地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 对进步学生鼓励, 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及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 根据学生心理, 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 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有一学生的体育技能较好, 但纪律观念差, 在集体中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我赞扬他的长处之后, 点出要当一名优秀学生, 还需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 学生听后, 慢慢自然收敛。《孙子兵法》中有句名言叫“赏罚分明”, 其意不仅是说赏与罚之间必定要有道清楚的界线, 更要使学生在思想上有正确的认识。
体育德育案例 篇5
体育与德育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不代替的。体育教学,不仅在于育体,而且在于育心。体育中有了德育,德育就可使体育变的更加有活力、更加有秩序、更加规范。下面我结合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案例,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周二下午第三节四年级的一节体育课,在完成本节课的基本部分技巧--后滚翻教学后,为了弥补学生本节课的体能。在本节课的副教材安排往返接力赛,学生一听要进行接力赛的时候,个个兴奋不已,学生争强好胜的天性显现无疑,比赛中出现了二个情景:
情景一:由于比赛分成四路纵队,但各队人数不同,为了调整各队人数,我一清点人数,A组需要调整一人到B组,一听到这样的提示,A组的一部分学生纷纷将手指向运动能力差的“Y”学生,要求Y学生调整到B队,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回应他们,向他们使了个眼色,将A组的另一位学生调整到B队,随着我的一声哨响,比赛在紧张激烈的气氛中开始了„„
情景二:比赛开始后,C、D两组由于实力接近,比赛难分伯仲,两队一直交替领先,直到最后一位学生,D组稍稍领先两三米,眼看比赛即将获胜时,D组学生开始兴奋的欢呼起来,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D组最后一位Z学生在转弯时,不慎脚下一滑,摔倒在地。C组的学生趁机反超,最终获得比赛的胜利,每一个人都欢呼雀跃。只见D组最后一位Z学生迅速起来,尽管没有获胜的可能,仍依然冲过终点,虽然我的掌声没有引起多少学生的注意。D组的学生由于失去
垂手可得的获胜机会的时候,纷纷指责Z学生,更有甚至,出现用肢体对付Z学生。
面对课堂中出现的二个情景,作为教师的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放置不理,学生会更加变本加厉,如何运用有效的策略更好地引领学生呢?新课程中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我想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前提是合作的意识,这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中需要一直关注的。但让我更担忧的是二个情景中所隐射出来,学生对弱者的歧视,涉及到一个人的品行问题,作为教师必须抓住教育资源,及时给予干预,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类似的事件。
想到这里,在课的结束总结部分,当所有的学生安静集好队的时候,我站在队伍的前面,独自一个人鼓掌起来,并设问:“你们知道老师的掌声送给谁吗啊?”“送给第一名的队伍。”一部分纷纷发表意见。“冠军当然需要祝贺,因为这是团队每一个人努力的结果。但是老师今天的掌声更要给予另外一个人。”大家相互环视,扫视着周围的人,似乎在寻找这个人。但停顿一段时间后,大家很难找到答案。“Z同学。”当我报出这个学生的名字,只见同学们的脸上都露出诧异的表情,尤其是D组的学生更是惊异。有一个学生在下面低估一声,“他害的我们失去第一名名还给他掌声。”“对,我就要把掌声送给他。”我再次提高语气,重述了一遍。“尽管他摔倒在地,失去获得冠军的机会,但他没有气馁,没有放弃,尽力跑完了这一段。掌声是对于这种精神的赞扬,我觉得这样的精神比第一名来得更有价值。”随后,我叫出分组时喊得最响的学生,让他和老师比了一次立定跳远,比赛的结果当然是预料之中的事情,随即我摸着这位学生的头,对着大家说:“人的能力是有长短的,老师的能力最强的,但老师有没有歧视过,不要大家到我的课堂上来。”“没有。”大家大声回应。“是的,没有抛弃大家,反而更会帮助班中能力差的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作为一个团队需要相互帮助,彼此尊重每一个人。大家是身处地想想,当我们自己被别人抛弃和排斥的时候,心里会有多少的难过。”在大家的沉思中,下课的铃声响起„„
论体育教学与德育 篇6
德育在技工学校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人们习惯把后进学生分为两种,一种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差;一种是学习成绩差。兼而有之的则成为“双差生”。这些学生由于学习和品德存在差异,整天不思学习、游手好闲、逞强好斗、惹事生非。他们在学校受到压抑,在课后或家中,由于环境发生变化,其性格的另一面就表现出来了,或能言善辨、善于交际、我行我素,或擅长体育、音乐、书法、美术,或爱好收藏、制作等。针对这些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可利用体育课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提高品德素养,使他们走出误区,点燃生活的希望,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轨道。
一、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的一言一行总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体育教师应认识到体育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人格作表率,使学生从中领悟和产生道德观念,乐于接受和效仿,从而建立自己的道德观念,形成自己的性格和品质。
二、结合课堂常规进行德育
体育常规教育是教学要求。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把体育教学所必须遵守的各项要求加以制度化,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教育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技能、技术的学习,通过最基本的出勤、请假制度、服装等行为规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懂得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例如,进行队列练习和团体操的练习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要求:“大家做动作时要按照口令做到步调一致,如果一个人的动作错了,就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的精神面貌。”这一要求,不仅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而且能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使学生做到动作整齐一致。既达到了体育课的要求,也逐渐改正纪律散漫的缺点。
三、开展各种体育活动
球类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品尝失败和挫折的滋味,培养他们向困难和障碍挑战,永不言败的进取精神,认识到不能靠暴力,而是要通过对话解决问题,改变平时争强好斗惹事生非的不良习惯;跑、跳、投、体操可以帮助学生确立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和奋发向上、力争第一的意识,在激烈的竞争中,学生表现美,创造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逐步改变不思上进,善恶不分的不良习惯;教学比赛,能培养学生自觉养成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无条件遵守纪律的习惯,自觉接受制度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明白做事情要依规则办事,不能义气用事,学会冷静理智办事,服从指挥,相互尊重,乐于助人,以规律己等。
四、通过组织教法进行德育渗透
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非常重要。例如,在跳山羊教学中,开始往往会有不少女生由于恐惧心理而完不成学习任务。这时,教师就应及时加强保护措施,运用语言来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她们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的精神,消除她们对山羊的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体育教学渗透德育,可以唤醒学生潜在上进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悟出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学习、如何处世的道理,促使后进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体育教师的德育工作 篇7
1.1 体育教师的学科优势
体育老师做为德育干部, 在校运动会、课外活动、文艺汇演、春游等;学校的篮球赛、拔河比赛等的组织工作, 都有着学科上的优势。亲子游戏开展的对象是家庭成员。“亲子游戏”大赛———《两人三足》, 各班都选出了N个家庭参赛。赛场气氛热烈非凡, 学生和家长都非常踊跃。比赛时配合得好, 则两人动作协调, 行走丝毫没有什么障碍, 而配合得不好, 则会手忙脚乱, 洋相百出, 参赛者和观看者都会被此情此景引得欢笑起来, 在笑声中, 都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教育, 团结才能成功。通过许多类似的活动, 体育老师在学生、学生家长心目的价值得到体现, 在学校教育中具备特有的作用。体育老师还可以是学生的心理、生理的医生。在生理上体育老师对于学生正常的生长、发育、体格、体型的培训、感官的训练和左、右脑的开发有较彻底的了解;在心理上, 体育运动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和提高;有助于情感与情绪的调节和改善;有助于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形成;有助于自我正确观念的确立和人际关系的改善;有助于减轻疲劳, 消除心理障碍。驱散郁闷情绪、克服羞怯感、减轻束缚感、消除一切不良影响、指导和预防伤病, 对他们某些不健康的心理和心理疾病进行必要的处理和治疗, 从而乐观地对待现实。新课改的目标是要求学生各科成绩全面平衡发展, 而体育教师当班主任则不存在这样的现象。因为班主任是体育教师, 学生在学习中不会特意偏向哪门学科, 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任课教师的情况进行学习。
1.2 体育教师的时间、体能优势
体育教师平时有少量的备课, 很少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 这保证了体育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特别是体育课一般都安排在下午, 而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等大多安排在上午, 就有更多的时间到班级去参加听课;找任课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家长联系, 了解学生在家情况;找同学谈心。这需要有大量的时间投入。教师与学生情感的接触需要时间。而体育教师当班主任则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主动去了解学生和参与管理。体育老师大多数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性格活泼、开朗、兴趣广泛、有坚强的意志。健康体魄是开展工作的有力保障。体育老师经常锻炼身体, 身体健康, 精力充沛, 能够承担较重的工作负担。精力充沛, 体魄健美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是体育锻炼效果在体育教师身上的体现, 这本身就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一种无形感召力。体育教师能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集体活动, 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自觉积极的参加身体锻炼, 为国家、为人民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依据遗传学和优生学的规律, 只有身体练好了, 一代才会比一代强, 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旺盛的生命力。
1.3 体育老师在人际交往上的优势
在现实生活中, 一些班主任往往不自觉地偏爱其心目中的优秀生而冷落中等生, 厌弃后进生;体育精神的公平、公正深入到每个体育教师的心中, 自觉不自觉的运用此原则, 所以学生喜欢体育老师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公平。体育成绩不象其它学科经常排队、评比, 活动的内容大部分还是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出现。体育老师就可以利用这个条件, 公平对待每个学生。体育老师接触学生多, 涉及面广, 对学生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一个体育老师不仅授课班级多, 而且还要组织全校的早锻炼、课间操、课余体育活动和组织全校性集合活动等。体育运动本身所固有的特点, 如它的竞技性、娱乐性、合作性等, 这种特点与青少年活泼好动的性格相似, 和体育运动充满青春活力的特点协调、融洽。“信其道”, 必然“亲其师”, 大部分体育老师受到学生的喜爱也在情理之中。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一切活动均通过教师作用于学生, 如何把德育与体育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在于教师。
2 正确引导处理好几种关系
第一, 是表扬与批评的关系。对这些学生应以表扬为主, 表扬他们点滴进步, 以激起他们希望与进取的火花;以批评为辅, 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的批评, 即使批评, 也要做到适时, 适度。
第二, 是严格要求与耐心说服的关系。没有严格要求就不可能有后进生的转变, 但要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逐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 应是在耐心说服基础上的严格要求。
第三, 惩前与毖后的关系。体育教师要使学生对以前的缺点与不足有正确的认识, 引以为鉴, 以防止重蹈覆辙。所以, 惩前为了毖后, 毖后是惩前的出发点和归宿
3 率先垂范, 为人师表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 体育教学更是如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 其本身就是德育内容的体现着, 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境界、言谈举止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积极深刻的影响。体育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他要求体育教师讲解简明生动, 示范准确清楚, 动作轻松优美, 以其言传身教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可以说,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举一动, 随时随地都为学生展示着体育道德风尚。切不可忽视教师的表率作用。
4 挖掘教材, 因材施教
体育教材的内容多种多样, 而不同教材可体现不同的德育教育内容。教师要结合不同的教材特点, 既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思想性, 又要善于发掘其潜在的教育因素, 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维护集体荣誉、谦虚礼貌、勇敢顽强、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等教育。
5 与时俱进, 探索德育新方法
要努力学习, 勇于探索, 积极进取。只有努力学习, 掌握体育科学的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 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更新观念, 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使自己与时代的发展同步, 才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专业知识教育, 培养出具有开拓精神的新人。
总之,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形式多种多样, 而体育教学也是德育教育实施的良好途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好知识又要育好人。这体现在整个教学计划中, 贯穿于课堂始终, 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方能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获得多种收获。
摘要:毛主席曾经说过:“体育是载知识之车, 寓道德之舍, 不仅可以强筋骨, 而且有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之效。”我国西周的礼射“名君臣之礼, 明长有秩序”, 就是通过礼射进行道德教育。体育教学不仅重在育体更在于育心。
高校体育的德育功能探析 篇8
一、点燃激情, 学校凝聚力、向心力的催化功能
1896年4月, 当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圣火在希腊雅典熊熊燃起之时, 体育就注定了与激情和凝聚力的不解之缘。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体育已远远超越了强身健体的范畴, 成为了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和文明的标志。中华民族在摆脱“东亚病夫”、迅速崛起、实现现代化强国之路的过程中, 体育作为一种象征、一种标志、一种媒介, 以它特有的魅力, 发挥了激发热情、凝聚人心的强大功能。以爱国奉献、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拼搏自强、求实创新、快乐健康为内涵的体育精神催化着我们的民族精神, 成为中华民族强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大学是培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场所, 集聚了这个时代的精英。同时, 大学又是一个思想激荡的地方, 思想的碰撞促进文化的碰撞, 在文化的碰撞中促进文化的选择。从价值论的角度看, 大学还是一个特殊的价值系统, 它承载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创造一种物的价值, 而是要创造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价值, 而且使这些特殊的精神文化价值通过某些特殊的途径内化到大学生的心灵之中, 并通过他们的价值追求去创造社会的价值、国家的价值和民族的价值。因此, 体育在大学中就承载了传递文化、激发热情、凝聚人心的重要使命。首先, 要围绕自身学校的校训打造自己学校特有的大学体育文化, 通过各种体育细胞渗透到学校的各个角落, 渗透到学生的心里。如, “同舟共济”这一同济大学百年校训就成为了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各类体育活动的精神, 无论是运动会、各类比赛, 还是晨跑、课外活动, 集体主义、团结协作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学校每一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其次, 要充分利用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载体, 抓住时机,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实践证明, 在“奥运年”、“世界杯年”、“大运年”因势利导地点燃和催化学生的激情, 以体育为媒介开展各类德育活动, 所产生的凝聚力和效果将会长远地蕴涵在学校的方方面面。第三, 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德育主题鲜明的体育活动, 教师、学生、师生的体育活动围绕学校发展、建设的中心, 按不同的时段科学规划。如:教师节的“同舟共济”———教师户外拓展活动、感恩节的“同舟共济”———师生爱心接力活动等, 不仅为师生提供了精彩的体育大餐, 更成为了增强全校师生凝聚力的催化剂。
二、锻造品格,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功能
体育不仅能促进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而且在锻造品格,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有巨大的作用。在具体的体育环境中, 参与者在改善体力和获得技能的同时, 通过对自己的优缺点、灵性的展现, 再经过教师的指导、规范和同伴们的赞许、提醒, 促使自己不断地进行自我改造, 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尤其把中华体育精神日渐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健身、娱乐之中, 将促进其个性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发展和塑造健全的人格, 并成为永久的精神支柱之一, 使之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
高校体育的主体是大学生, 他们活泼好动, 喜爱体育运动, 因此, 他们的思想行为、个性爱好、意志品德等在体育活动中都能最充分地表露出来, 所以, 高校, 特别是高校的体育教师要重视体育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功能, 充分发挥这一平台的作用, 因势利导, 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工作。体育中的品格锻造是通过体育运动实现的, 要在教师有意识地提示、诱导、要求等教育下, 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实施这个过程, 采用“21天效应”研究成果将会达到较好的效果。行为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形成一个新习惯或纠正一个不良习惯至少需要坚持21天, 即某一行为重复强化训练21天, 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 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故称之为“21天效应’。大学的体育教育可针对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实际情况, 围绕校风校纪建设, 运用“21天效应”提高大学生的素养, 实施“21天工程”, 培养大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可以以某个体育项目为载体, 科学安排, 循序渐进, 重点强化训练, 并将每项习惯训练延长至105天, 即5个“21天”。第一个“21天”为刻意不自然阶段、第二个“21天”为强化阶段、第三、四个“21天”为巩固阶段、第五个“21天”为稳定阶段。当前一项训练进入巩固阶段时, 再开始下一项的训练。如大学生晨跑活动, 教师通过自身的榜样、灵活的形式、趣味的安排向学生展示这一体育项目的魅力, 再辅之于恰当的纪律约束和成绩激励, 坚持实施5个“21天”后, 不仅能培养学生晨跑锻炼的生活习惯, 更培养了他们积极向上、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的良好品格。
三、陶冶情操, 校园文化建设的助推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在校师生为参与主体、以校园环境为地理空间、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特征的群体文化, 是高校培育人才的重要途径, 科学健康、与时俱进的优秀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成才追求、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校园文化具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涉及范围广、参与人数多、重视文化环境等特点和功能。体育是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既可满足人的生理需要, 又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同时对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 培养在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体育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精神力量, 它可以内化为高校师生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和意志, 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动力。体育精神中强烈的爱国精神、规范有序的公平竞争精神和科学的求实创新精神有助于吸引并凝聚师生爱国爱校, 创造良好的校园教学环境, 使各集体之间、同学之间能公平竞争、友好共处, 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催化剂, 在导向、教育、规范约束、辐射等方面, 具有其特定和有效的肋推功能。大学通过加强学生体育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举办体育文化节等途径, 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 可以创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体育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从而进一步开展大学校园体育文化。
发挥体育对校园文化的助推功能, 就要以体育为载体, 从理想与人格的养成、集体主义导向、竞争意识的提高、个性的完美与发展、美的鉴赏与追求等方面入手, 统筹规划, 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第一, 在理论与实践上深化大学体育的改革, 使其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趋完善和优化。第二, 培养学生自觉的体育意识, 形成体育的自觉的、内在的驱动力, 使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能够稳固, 真正把体育视为其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第三, 充分发挥教师综合素质的教育作用, 鼓励、支持体育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的开拓性和创造性。第四, 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使《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等都落到实处, 促使学校体育风气的形成。
四、倡导理念, 社会文明建设的服务功能
在社会文明建设的过程中, 体育作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标志, 它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首先, 体育事业发展水平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的程度, 与社会的两个文明建设密切相关;其次, 体育以它特有的魅力为社会成员广泛认同和喜爱, 其发展的活力、影响力及作用力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再次, 体育作为人类共同创造的特殊社会文化活动, 它所构建的道德核心、价值体系、价值标准, 得到了全人类的普遍认同。体育不仅仅是人们强身健体的工具, 它倡导和引领着和平、进步、团结、公平、拼搏、和谐的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念。因此, 体育 (尤其是高校体育) 在服务社会文明建设方面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高阶段, 又是传播体育文化和文明的重要堡垒, 对社会 (特别是高校所在地区) 的文明建设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首先, 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向社会提供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这是高校体育服务于社会的根本。高校体育要给学生传授健身知识、方法和技能, 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运动专项特长, 培养他们较高的组织体育活动的能力和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在全民健身活动中以先进科学的理念和技能服务于社会。第二, 要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磨炼意志, 陶冶情操, 发展个性, 更要教会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学会合作与交流, 提高社会适应性。将自然属性为主的人培养成以社会属性为主, 兼容自然属性的人是高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第三, 随着高校教育面向社会, 服务社会, 高校体育也要发挥其特定优势, 即在立足发挥学校体育功能的同时, 要不同程度地兼顾社会的需求, 凸显出高校体育诸要素的社会化。如高校体育系统中的师资、场馆器材、学生、体育活动本身等, 要主动地接轨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尽可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第四, 要突出高校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宣传与感召。充分利用高校宽裕的体育场地、完善的体育设施、丰富的体育项目及运动场上生龙活虎欢声笑语的亮丽风景, 向社会展示高校体育的风采和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以良好的形象和富有吸引力的场景加强向社会群众进行体育健身的邀请, 为城市甚至整个城市的周边带来一片生机, 成为所在地区最为生机勃勃的场所。通过主动地对当地全民健身等方面施加影响, 突显高校体育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包括引领文化) 、全民健身等诸多的社会功能。第五, 社区是高校体育服务社会最好的桥梁与纽带。高校师生带着健身知识与技能下社区, 传播先进科学的理念, 为社区居民健身活动开展科学辅导, 体现了高校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直接参与和促进。同时, 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自身文明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将通过学生与社区的接触, 与社区健身活动的有机融合等多种形式, 对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乃至社会体育的内容、形式、风气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当学生进入社会转换角色后, 他们形成的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独特习惯, 会随着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传播于社会, 体现出向社会辐射的功能, 引领和促进社会文明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德华.21世纪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教育价值[J].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6, (10) .
[2]周爱光, 宋亨国.对体育文化内涵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 2004, (25) .
[3]王向东.体育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J].中国成人教育, 2004, (9) .
[4]任顺元.心理效应学说[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5]燕成.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再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 2007, (6) .
体育教学应重视德育渗透 篇9
一、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优势
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相比, 在德育渗透的方面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和更加优越的条件, 原因是体育活动中更方便融合德育教育。体育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开设时间长, 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必修课程, 在时间上占有足够的优势, 从而为学生接受德育教育提供了持续不断的时间保证。此外, 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相比, 另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从学生的行动和行为着手, 而其他学科重点是通过口头呈现的, 学生的言行和思想意识等诸方面一般情况下从口头上得不到全面或直观的体现, 但是实际行动却是学生动机的最为直接和最为客观的流露, 体育活动正好吻合了这一点。因为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多数离不开具体的练习和实实在在的活动, 根据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是具体而有绝对切合实际的, 这一点正是体育学科所独特的优势, 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
二、把握好德育渗透的有利时机
作为体育教师, 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要想对学生进行饱和的德育渗透, 还要善于捕捉进行德育渗透的绝佳时机。因此, 把握住学生的信息, 抓住有利时机, 才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关键所在。
1. 教师言行不可轻视
上体育课教师必须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接触, 作为体育教师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形象, 从教师的气质上要让学生能够佩服自己, 比如对教育事业的极大热情和鉴定信息, 还有自己登峰造极的程度以及不折不扣的治学态度等都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因素, 体育教师的庄重严肃必不可少, 但是健康而又富有朝气同样要穿插其中, 通过言简意赅的语言、极富有逻辑性的教育, 都可以很好地感染学生, 让学生在自己的言行方面受收到足够的教育。
2. 要注意师师合作和师生合作
体育教师之间的确有必要共同研究教学工作, 还要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一起上课, 由此学生会在教师之间的关系的熏陶下也联想到自己的将来, 怎样为人处世、怎样合作。所以说, 教师之间互相配合和互相尊重以及互帮互助也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其实, 教师的一言一行也是学生最直接的教科书。另外, 学生也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赏识和关心, 这既能体现一个教师的高尚品德, 还是一种十分成功的教育手段。有句话说得:“状元是夸出来的。”在塑造学生方面, 教师的正面言行有着不可低估的力量。尤其是一些体育的学困生, 或者是不愿上体育课, 或者是畏惧一些动作, 或者是不能遵守纪律的学生, 要不厌其烦地对这些学生进行必要的扭转。需要说明的是, 切忌用讽刺的语言或极端的方式来刺激这些学生, 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侮辱谩骂学生就更不可取了。
3. 组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体育教学也不能是一盘散沙, 让学生各行其是, 想怎样就怎样, “有组织无纪律”绝对不合适, 所以建立一些切实可行的课堂常规非常有必要,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体育教学工作更加顺利、更加有效地正常进行。因此, 在规矩的约束中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比如, 在纪律和考勤以及最终的考核等这三个方面就必须不折不扣地履行到底。另外, 学生在体育课上还要面对一些具体的问题, 比如怎样布置活动场地、器材的注意事项和使用方面、最后临近下课还要送还器材, 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细节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像积极参加劳动、认真观察安全教育、爱护公共财物就可以在其中渗透。
4. 立足教材特点进行教育
体育教学中有着丰富的德育教学题材, 比如奥运会申办成功, 既能体现我国体育事业的巨大发展, 还能说明我国已跻身于世界民族前列, 我国健儿们顽强拼搏的爱国主义表现, 还有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这些优秀的素材正好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也能激励他们更加勤奋学习, 养成积极锻炼的良好习惯, 将来也要为国争光。此外, 还要让学生具有“现代教育, 健康第一”的终身体育思想, 比如“耐久跑”, 要让学生乐观向上, 不怕困难, 顽强拼搏, 这些优秀品质和心理素质也正好在体育教学中有力的进行渗透。另外, 还有团队精神, 能够让学生学会处理自我和集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一些比赛还能对学生成功和失败的正确教育以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教育等。
创新体育教法,渗透德育教育 篇10
一、今昔对比,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 把我国悠久的体育发展史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向学生介绍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体育文化。如长期以来, 我国特有的武术、杂技等体育运动项目, 已为世界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体育教师要懂得这些光荣的历史, 要利用它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中国的近代史和现代史上, 民族的体育史简直就是一部屈辱的血泪史, 整个民族被称为“东亚病夫”, 体育根本无从谈起。新中国成立后,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我国的体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经过几代人的奋斗, 在亚洲确立了第一体育强国的地位, 在世界上也进入了体育强国之列。在教学中, 通过对比, 使学生加强对历史的了解, 可以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激发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从而为祖国的富强繁荣而奋发学习。
二、创设情景,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例如, 在进行队列教学时, 我们可以设置一个情景, 在操场上画一个正方形, 在正方形的一条边上设置一个红绿灯标志、一个人行横道标志和一个垃圾桶, 让学生沿线齐步走。当遇到红灯时, 体育委员喊立正, 教师讲述见到红灯要站住, 不要闯红灯, 等红灯变绿灯了体育委员喊齐步走, 学生继续前进;当看到人行横道时, 学生左右观看, 然后通过, 教师可以讲解不要随便横穿马路, 要走人行横道;当见到垃圾筒时, 教师对学生讲述垃圾不要随便乱扔, 最后队列结束。通过情景教学在队列练习中融入交通知识, 使学生加强交通意识, 养成良好习惯。
三、结合教材,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 体育教育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 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别。比较起来, 没有哪一门课能像体育课这样长时间地在户外进行教学, 要求学生适应自然界的寒暑变化、阴晴冷暖, 面对风吹日晒。这些特殊要求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具有明显的作用。
(2) 在教学和运动的过程中, 大多数学生的运动中枢神经系统会高度“兴奋”, 学生会“忘乎所以”。学生的性格特征、关键时刻的慌张或沉着、有无集体主义思想或是否自私等, 这时都会无所顾忌地尽情表现, 故而他们平时在其他课上所掩饰、保留的许多东西都会自然而然、淋漓尽致地显现在体育教师的面前。“露得真, 才能抓得准。”我根据学生暴露出来的这些情况, 有针对性地渗透德育教育。同时, 在教学中搜集、整理相应的参考资料, 采用现代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能动地寻求德育契机, 实现德育内化。
(3) 许多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对学生意志、品德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 尤其是要让学生明白在活动中相互间配合的重要性。又如, 耐久跑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跳马、双杠和单杠能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和克服困难的品质, 障碍跑能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因此, 教师应很好地结合这些体育教学内容, 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
四、作好表率, 对学生进行德育感染教育
依据“育德之人, 要先做有德之人, 才能有育德之效”的道理, 我认为以身立教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应遵守的基本工作原则, 也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作为体育教师, 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运动技术之外, 还应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因为教师高尚文明的语言、以身作则的形象,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会使学生印象深刻, 甚至终生难忘, 这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五、介绍佳绩, 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教育
结合我国优秀运动员争创世界佳绩的事迹, 激发学生积极参加锻炼、长大后为祖国争光的意识, 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通过向学生讲述女子跳高运动员张娜、男子短跑运动员张峰、女子长跑运动员曲云霞等打破世界纪录的时间、成绩, 使学生倍感兴奋,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激励学生立志为国争光。如在讲篮球之前, 我先让学生通过校园网观看一场篮球赛,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篮球比赛的激烈, 以及令人热血沸腾的场面, 再与我国篮球的发展水平联系起来讲述,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篮球技术, 并且刻苦训练的热情, 使其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综上所述, 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无时无刻不存在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 却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只要教师不断地挖掘, 随时指导、修正学生的思想品质错误, 把德育教育工作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高中体育教学德育渗透探究 篇11
关键字 高中体育;素质教育;德育;渗透
德育是素质教育下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体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单一地以技术的传授与技能的形成为中心的体质教育,而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实现学生增强体质、增长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才是体育教育教学的总目标。体育教师是通过体育教学去 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使命的,利用体育课所提供的有利条件,自觉地将德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的动静之中,加强对高中生 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提高品德素养,是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尽的职责。
一、德育教育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除担负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外,还担负着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任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一种形式。它具有双重性,跟其它学科教学相比又具有一定特殊性,它既有讲授体育理论知识的室内课,又是传授体育技能、技巧的室外课,所以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我国的体育教学目标是: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通过体育教学把学生的身体锻炼和社会责任感相联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树立群体意识,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和经常锻炼的兴趣与习惯;发展学生个性,锻炼意志,培养勇敢、顽强、朝气蓬勃和进取向上的精神,以及文明的行为、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
多数学科的德育教育多以说教为主,多运用讲授法、谈话法、讲座法、读书指导法等方法,而体育课教学则是寓思想教育于身体活动中,多通过练习法、游戏法和矫正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由于青少年活泼好动,喜爱体育活动,因而他们的思想行为、个性、爱好、意志品质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都能最充分的表露出来,这样教师可以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工作。
二、高中体育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1.以教师的个人修养与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德育教育是一个进行说理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过程。教师作为与学生最直接的接触者,常常是学生效仿的对象,教师自身形象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无形的德育教育作用。加里宁对此提出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教师的自身形象、个人修养、处世原则等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首先应提高综合素质,为人师表,作学生的表率。
2.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因其动作要领、技术要求和练习方法的不同,对学生有着不同的影响。但多数学生都具备好胜心强、勇敢、性格活泼等特征,凡是符合他们好动、好胜、好奇等心理特征的活动,都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教学时,教师要首先启发引导,正面教育,抓住动作重点、关键,帮助学生分析害怕的原因,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大胆地勇敢地去尝试,并在练习中以 “提字法”的动作要领给予提示,让学生果断完成作,通过不断尝试练习从而掌握动作,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其机智、果断、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中长跑是持续、耐久的运动,体力消耗大,又枯燥无味,学生比较厌烦这项运动。针对这项教材内容,我大多采用 1000—1500米走跑交替、变速跑、后退跑、追逐跑等形式进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又增强了学生顽强进取的意志品质。拔河、集体跳绳等集体性活动可以采用分组比赛的方法,看哪组获胜,哪组跳的最多,用评价性高的语言去激励他们,对于失败者,从另一方面用激励性语言,激起他们对活动 的兴趣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完成了教学任务。
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
青少年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而体育教学正是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的,所以他们的思想、情意、性格、品德等在体育课中就能极其充分地不自不觉地表现出来。而且信息时代充满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同时也需要团结协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我按身体素质把学生从高到底分成四组,在每节课后 都采取晋级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不仅加大了学生的投入力度,也使同组间、组与组之间形成竞争,从而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感。此外可以组织一些竞赛类型项目,如足球、排球 、接力等比赛,既让学生学会和同学竞争,增强竞争意识,同时要想取得胜利又要和队友团结合作、默契配合,这样才能发挥团队的优势取得胜利。
三、结束语
高中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身体的心理的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
打下坚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海东,魏兆松.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品德教育的相关研究[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06).
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篇12
一、结合我国的体育发展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我国具有悠久的古代体育史, 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体育文化, 形成了中华民族辉煌的体育发展史。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内容,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中国近现代体育史同我国近现代史一样是一部屈辱史、血泪史。旧中国的体育“屈人胯下”, 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各个竞技项目都在向世界顶峰冲击, 这显示出中国这一东方巨人的崛起。通过对近现代体育史的学习, 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中国的体育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3.用中国健儿为了祖国荣誉奋勇拼搏的事迹去感染、激励学生。
二、结合教学内容, 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意志品质教育、纪律教育、挫折教育和审美情趣培养
1.在学习篮球、足球、排球、接力跑等项目时, 教师要向学生强调集体配合的重要性, 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让学生明白一个没有集体观念的队伍, 很难体现出战术意图, 作战士气也不会高昂, 在比赛中将难以取胜对方,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2.耐久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障碍跑可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跳马、单杠、双杠等体操项目能够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优良品质。所以, 教师应结合教材特点, 渗透意志品质的教育。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胜利时, 教师不仅要及时总结学生完成技术动作的情况, 更要让学生回味胜利取得的不易, 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难的勇气、勇于拼搏的精神。
3.在体育教学中, 组织学生竞赛、达标测验、单元技术考评是经常要做的事情,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让学生懂得胜利是人人向往的, 但失败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当学生遭遇失败时, 教师应积极引导, 使其能够正确看待、勇于接受。从而塑造他们豁达开朗的性格和永不服输的心理素质。
4.通过比赛加深学生对规则认识的同时, 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任何体育比赛都是通过规则的约束, 才富有了观赏性和艺术性。在组织教学比赛时, 教师应严明纪律, 让学生认识到犯规就会失去一次得分的机会, 犯规将会造成被罚下场的后果。就此教师应顺势提醒学生纪律的重要性, 遵守纪律是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准则, 一个没有纪律性的人将会受到社会的排斥和惩罚, 从而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
5.学生对美是十分向往的, 而对美的认识是模糊的。因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住美的瞬间, 引导学生去观察、去体会。在运动中领略豪迈、奔放、流畅的韵律之美;在静止中去感受刚毅、稳健、凝重的造型之美。特别是在教授舞蹈、韵律操、健美操等内容时, 运动之美表现得更直接, 更易被感知。通过实践使学生真正懂得追求美是生活的需求,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位。
三、在学校各种体育竞赛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