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指导策略

2024-08-29

五种指导策略(共9篇)

五种指导策略 篇1

一、设置情境, 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教学中教师既要关心学生, 平等合作, 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又要优化教材, 创设情境, 寓教于趣, 以趣促思, 开发心理潜能, 使学生以良好的认知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笔者在教学“与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有关的应用题”时,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先创设一个小商店, 由教师当营业员出示一些商品及其单价, 让学生扮顾客进行购物活动。在活动中,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去理解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 于是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 让学生结合教材进行观察和讨论, “利润是如何产生?”及“每件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之间有何关系?”等问题, 这时学习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已成为学生的知识需要。当学生理解了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后, 教师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对本次提到的商品打八折销售, 以及打折销售的商品中顾客是否真正得利?于是又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有“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之感, 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参与活动, 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引导学生发现概念、定理、方法等问题的活动情境, 突出学生如何探究知识, 如何生成“结论”, 突出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训练与培养, 突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获得过程。例如:笔者在《三角形的全等的复习课》中给出如下问题:

问题 (1) :两个三角形具有相同的面积, 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但在举出反例时却表现出不同的。

问题 (2) :两个三角形具有相同的面积且具有相同的周长, 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条件增加了, 学生的想法就不一样了。部分学生认为这一定全等, 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不一定全等, 这个问题太难了, 暂时放一放。

问题 (3) :两个直角三角形具有相同的面积且具有相同的周长, 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问题 (3) 比问题 (2) 又多了一个条件———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 于是凭直觉猜想“一定全等”的学生骤然增加, 甚至全班学生都会倒向一边。但问题在于要证实这个猜想, 这时大家的办法又可能不一致。不过, 有一点却是肯定的, 即证实猜想的欲望一定都很强烈, 有点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味道。

设两个Rt△ABC和Rt△RST的边长分别为a, b, c和r, s, t, 其中c和t为斜边长。根据题意,

解这个方程组, 可得a=r, b=s。猜想得到证实。

问题 (4) 两个等腰三角形具有相同的面积且具有相同的周长, 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有了解决问题 (3) 的经验, 学生的意见可能会很一致———这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全等。而要证实这个猜想, 也许很难有人能够完成。几次碰壁以后, 头脑冷静的学生也许转而怀疑这个猜想了。事实证明, 这个怀疑是正确的, 教师可以构造如图所示的反例。

这一对等腰三角形的面积都是420, 周长都是98, 但它们不全等。至此, 问题 (2) 也获得解决。

上面通过设置的问题进行探究, 让学生依靠直觉提出猜想, 然后再证明或否定猜想。这样做,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学法指导, 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核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强调:“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学生才能自觉主动地学、科学高效地学。

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 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

教师要教学生会说。一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教师应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 使学生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有思维价值。例如, 笔者在分析问题“若正方形和圆的面积相等, 则哪一个图形的周长长?”学生回答:正方形的周长长。 (理由是:令正方形的边长为a和圆的半径为r, 则∴正方形的周长=4a=2×2a, ∵∴圆的周长小于正方形的周长, 即正方形的周长长) 但是, 有学生就向老师质疑“若三角形、正方形和圆的面积相等, 则哪一个图形的周长长?”这样的质疑实在太巧妙了, 而全班的学生, 在该生的质疑下, 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使课堂气氛从一个高潮达到了另一个高潮。

四、评价激励, 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评价, 可采取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物质的奖励等措施。例如:在一次“争当设计师”的数学活动课上, 设计了这样一个激励机制:学校准备在二号楼与三号楼之间的一块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圃。同时, 又组建了评委团, 并制定了评选方案:①设计出五个以下方案的同学, 可评为初级工程师, 赢得铜星一枚。②设计出五个以上, 十个以下方案并有一定欣赏价值的, 可评为高级工程师, 赢得银星一枚。③能设计出十个以上, 并且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 可评为特级工程师, 赢得金星一枚。结果63%的学生被评为特级工程师。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 增加了勇气, 激起了不懈的追求, 激励得到了能力的发展。

五、选择开放, 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保证

学生的学习是有差别的, 学习的兴趣也不尽相同。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师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要有一定的弹性, 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余地。教师要选择一些适合所有学生的数学问题, 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实行开放型教学, 可采取小组讨论学习, 课内个别指导, 课外个别辅导等形式,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进步, 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例如, 笔者在教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一池塘, 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现有皮尺和木桩若干。则应如何测量, 请设计出你的方案来。

方法1:直接用皮尺进行测量。

方法2:如图 (1) , 在池塘外平地上选定一点C可以直接到达A和B, 连结AC并延长到D, 使CD=CA, 连结BC并延长到E, 使CE=CB, 连结DE, 量出DE的长, 就是A、B的距离。

方法3:如图 (2) , 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B的点C, 量出AC、BC的中点D、E, 连结DE, 量出DE的长, 则两倍DE的长即为A、B的距离。

学生又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利用梯形的中位线, 以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课后有学生继续深入研究与讨论, 甚至提出如图 (4) 的方法:过A点作线段AC, 过B点作射线BG, 在AC上取点E, 使CE:AE=1:2, 过E点EF//AB交BC于F, 过C点作CD//AB交BC于D。

这样的数学问题, 所有的学生都能做, 但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做出不同水平的答案, 教师都给予充分肯定, 先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然后再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的理论发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2].戴再平.数学习题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3].戴再平.初中数学开放题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4].张莫宙.初中数学应用问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 2001.

五种指导策略 篇2

一是宣传员。在所驻村居开辟宣传栏,把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各级党委的重大决策,以及上级关于“三农”问题和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有关精神上墙公布;把群众在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中的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示范作用的做法总结提炼出来,比如对“失土农民”的一些好的安置措施、引导方式,可积极向新闻媒体提供,进行宣传推广。

二是服务员。指导员的工作是以服务为根本任务,在想问题、出主意、拟方案、办事情时,都要想着村民的利益。服务村民时多理解、多帮忙,少摆架子、少添麻烦。多与村居干部交流沟通,做他们的知心人,主动参与村里工作。选择与贫困农民交朋友,感受他们的艰难困苦,增强为村民办实事的自觉性。

三是调解员。在碰到信访问题时,指导员要积极发挥村居干部的作用,随时把握群众的情绪、要求,及时耐心地进行调解,尽力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对突发性事件还要做好上报反馈工作。并在实践中向一些有经验、有思想、有水平的村居干部学习,提高自己思考和处理紧急问题的能力。

四是联络员。指导员要与原派出单位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报告驻村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工作中发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要发动原单位工作人员,多到所驻村开展座谈、调研,通过组织力量,帮助解决村民的实际困难。

丰富学生英语词汇的五种策略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76-01

词汇是语言构成的基本单位,从某种意义上讲,英语词汇的积累程度,直接决定着一个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生命发展的高度,提供各种机会,搭建多种平台,实现资源整合,努力形成合力,引导学生广泛地积累英语词汇,促使学生迈好英语综合能力发展的第一步。

一、利用英语游戏,让学生在“玩”中积累词汇

爱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骨子里对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游戏好比一块磁铁吸引着儿童投入其中,如果能够将这种磁力成功迁移至英语课堂中,那么,英语教学的效果必然事半功倍。我们应当巧妙地将英语小游戏引入课堂,利用游戏创造贴近学生心理实际的生活场景,提供相对真实的语言交际场所,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语言、用语言。例如,教学水果类单词apple、banana、pear、orange等时,我设计了“猜谜语”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根据教师或他人的描述猜测水果的名称。这些水果涉及本课所学的单词,也有本课未曾学过的单词,学生为了猜出谜底,充分交流和查找字典,既轻轻松松地巩固了新单词,又很好地扩充了单词储备,为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英语歌谣,让学生在“唱”中积累词汇

儿童成长的道路上离不开歌谣的相伴,歌谣对于儿童的语言学习具有特殊的意义。英语歌谣的利用,既包括学唱教材中现成的英文歌曲或儿歌,也包括演唱师生自编自创的英语歌谣。这样,学生将所学的单词或与其同类有关的单词置于歌谣中,不仅有利于捕捉单词的特点和联系,辅助单词的记忆,还创造性地利用了教材,提高了课堂效益。例如,教学运动类单词fishing、swimming、skating等时,我引导学生创编歌谣:Fishing,fishing,I like fishing.Swimming,swimming,I like

swimming...然后配上音乐让学生演唱。学生演唱时可以变化调子,配上动作等。此举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单词。

三、利用英语故事,让学生在“说”中积累词汇

故事对于儿童来说同样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够将儿童引入非现实的虚拟情境中,激发儿童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语言学习走向一个全新的境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意搜集一些经典的、适合学生阅读的英语小故事,在英语课堂上讲给学生听,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可以指导学生先读后说,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和表现力。这样做一方面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让英语课堂充满情趣。例如,学完动物类单词cat、dog、tiger、monkey等,我为学生准备了几本英语故事书(《猫和老鼠》《狐假虎威》《猴子捞月》等),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开展讲故事比赛,让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训练语言能力。

四、利用英语对话,让学生在“演”中积累词汇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相互交流的过程。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课堂强烈地呼唤一种真正互动、开放的语言交际,而教师必须为学生的这种语言交际提供充足的语言材料。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中有大量的源于日常生活的对话文本,对于这些文本资源的运用不能仅仅停留在读和说的层面,还应当在熟读和会说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只有当语言得到动态化的真实演绎,才能彰显其魅力和价值,实现语言学习的本质意义。例如,教学Buying fruit一单元A部分对话,待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对话时,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买卖水果”的表演活动,将对话文本个性化地表演出来,让学生在表演中有效地巩固单词和句型。

五、利用英语实践,让学生在“做”中积累词汇

英语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英语学习很多时候需要依赖实践活动才能实现,这也是新课程对英语教学所提出的新要求。然而纵观当前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很多教师是为了应试而教英语,即“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使学生的英语学习被大量的背诵、记忆、抄写、默写、练习和纠错所填充。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缺少对所学知识的有效运用和对所学语言的真正实践,词汇积累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呈现和教师的讲解,这样就很难使英语教学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此,笔者强烈呼吁让英语课堂回归生活,重返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不断丰富语言储备。例如,教学Hobbies一课,课上我让学生调查同伴的兴趣爱好,课后再调查教师们和父母的兴趣爱好。这样,学生能在调查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和积累语言,这比起单纯地死记硬背的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学生积累英语词汇的面一定要广,只有保证了这种“广”,才能成就学生的英语能力可持续发展乃至终身发展。

试析初中数学教学五种指导策略 篇4

一、情境教学法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连的实用学科。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强调书本上的知识,而忽视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势必会造成知识与现实的脱节,降低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使用情境教学法,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选择恰当的教学情境。目的是加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例如,在乘方的教学中,教师预备了一张报纸让学生思考,如果这张报纸折叠了一百次以后会有多高。在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可选用鸡兔同笼的经典例子来进行教学。

二、互动教学法

目前,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比较落 后,很多学校 尚未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仍在使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法。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完全处在被动状态,没有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中来;教师也无法接收到学生的信息反馈,不能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方法。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严重 不足,教学质量也呈下降趋势。互动教学法的目的在于明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 情况,以便及时 调整教学 方法和教 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平移和旋转”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黑板变成一张大的坐标纸,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平移和旋转的图形。学生在完成绘图后,教师可以另选一名学生进行点评,指出绘图中的缺点和不足。在“勾股定 理”一课的教 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绘制毕达哥拉斯树,从轻松愉快的绘图中,体会这一古老定理的独特魅力。

三、多媒体教学法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推广使用为初中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视频、音频等多种手段,带给学生鲜活的感官体验。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更加清晰地展示数学知识,提高学生 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生活中的几何体”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清晰直观地展示几何体的特征。“二次函数”图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二次函数的图像变化,节约绘制图像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师生互换法

所谓师生互换法,就是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教师可以实现安排学生预习课程,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几名学生讲解例题。在讲解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询问学生能否理解讲解内容,对于学生讲解不清楚的地方,应由教师负责补充。师生互换法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预习能力,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转变课堂教学方法。师生互换法的关键在于教师要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章节。如果章节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 范围,就会影响学生学习 数学的自 信心,不利于数 学成绩的 提高。“平移与旋转”、“生 活中的几 何体”等章节 相对简单,且趣味性较强,可以使用师生互换法进行教学。

五、小组合作法

小组合作法与师生互换法大同小异,都是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小组合作更侧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小组合作既要强调队长的领导作用,也不忽视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度。值得注意的是,小组合作要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及时转化数学后进生,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课下,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应该积极帮助成绩较差的同学,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教师应在小组合作中发挥掌握全局的作用,及时指出各个学习小组的缺点和不足,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成功会议的五种策略 篇5

会议的成功需要高明的策略。从会议的开始直至会议的结束,每一步都需要掌握得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才能让会议的高效变得万无一失。

如何做开场白

如何分配发言时间

如何掌握议事进度

掌握议事进度对一次会议的成功可谓至关重要。控场也就成为一个主持人最应训练的技巧之一。掌握议事进度主要包括2种方式:语言方式与非语言方式。

1.语言方式

语言方式是指主持人用一些比较有技巧的话语来控制会议的议事进度。例如,面对一些非常容易滔滔不绝的发言者,主持人可以凭借对其的了解,让其先发言,使其尽量缩短发言的时间。具体做法如:“能不能用3分钟的时间给我们简单的说一下?”当他说到5分钟的时候,你可以再说:“嗯,已经5分钟了,你说的正是我们需要的。”或者可以采用一带而过的方法,例如“你刚才说的内容非常好,你对下一问题怎么看?”这样就可以把他从一个问题带到另一个问题,或是可以转移说话对象,如“你说得很好,坐在您旁边的这位怎么看呢?”

通过以上这些话语,即语言方式,主持人可以有意识的、合理的控制议事进度。

2.非语言方式

更有效的掌控议事进度的方式是用非语言性的方式,即通过眼神、手势等面部表情告诉发言人说多了或者别说了,或者是说得不够接着说等。比如主持人把目光转向别人,就可能是在提示正在说话的人可以停止说话了;不耐烦的敲桌子,也可以提示结束发言;用比较不礼貌的方式,如不停的看手表,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语言和非语言这2种形式的合理运用,可以做到有效的控场,使会议既不会太短,也不会太长,准时开始,准时结束。

如何达成决议——决策方式

彼德·德鲁克决议法

彼德·德鲁克是世界著名的管理大师,他通过多年的学习研究,总结出了达成协议的如下步骤。通过这些步骤的有效执行,能够顺利达成协议。

4种群体决策

图4-1 4种群体决策

1.权威决策

权威决策出现于最高掌权者具有决策权和否决权,单方面作出决定时。

适宜使用:当组织授权团队领导人作最终决策并全权负责时。

不宜使用:当团队领导人希望团队成员接纳并支持某项决策时。

【举例】

特别行动小组向部分领导提交报告并等待最后决策。经理决定工作日程表,然后通知该小组。

优点:决策迅速高效;在急需行动的情况下最实用;在权力界限明显的地方最有效。

缺点:虽然可迅速做出决策,但实际支持和执行建议也不易;当复杂性增高时,权威决策的质量会由于考虑面不宽而受到影响。

2.少数服从多数决策

少数服从多数决策出现于多数成员同意提案时,它以民主原则为基础。

适宜使用:当时间有限,而决策结果不会对反对者造成消极影响时。

注意:投票容易导致输赢之争,输方将难以尽职和投入。

【举例】

团队成员投票接受一项新的工作程序。团队成员投票选举团队领导。

优点:允许多数人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保证大多数人获胜。决议可通过简单唱票,相对迅速和高效做出。

缺点:在小集团内,投票一向促成人们分派。这种竞争会影响一项决议的质量和执行。

3.共识决策

共识决策产生于所有成员都不同程度地支持某项提议,每一团队成员均有否决权。

共识决策提供一种反映所有成员想法的全面解决办法,能够提高成员实施决策的积极性,体现平等之风。

注意:如果决策时间有限,或团队成员不具备决策的足够技巧,决策就难以形成。

【举例】

全体工作人员同意支持新的程序变动,团队制定了一套工作方针。

优点:保证所有问题和思想得到公开辩论,每个团队成员有机会发表意见。复杂的决议会经过深思熟虑,从而产生高质量决议。

缺点:达成一致需要相对长的时间,并具挑战性。而且需要大量的沟通、耐心的聆听并理解他人观点;为确保所有团队成员有机会发表意见和分享其见解,必须进行有效的推动。

4.无异议决策

无异议决策产生于所有成员对某项决策完全赞同时。

当提案非常重要,要求所有成员达成完全一致时,团队应作出无异议决策。

注意:无论团队具备什么样的经验,无异议决策都很难达成。只有当一项决策的结果对每个成员都至关重要时才有可能作出无异议决策。

【举例】

一陪审团认真研究法庭案子后,呈递一份无异议裁决书。

优点:确保团队每个人都认为所达成的决议是最佳的,并公开支持它;意见不和和冲突最低。

缺点:因为没有哪两个人的思想完全合拍,达成无异议决策也许会花费很长的时间。无异议决策常常难以做出。

4种团队决策法

【自检】

请你完成以下连线题:

(1)无异议决策 A、确保团队每个人都认为所达成的决议是最佳的,并公开支持它;意见不和及冲突最低。

(2)权威决策 B、保证所有问题和思想得到公开辩论,每个团队成员均有机会发表意见。复杂的决议会经过深思熟虑,从而产生高质量决议。

(3)少数服从多数决策 C、允许多数人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保证大多数获胜。决议可通过简单唱票,相对迅速和高效做出。

(4)共识决策 D、决策迅速高效;在急需行动的情况下最实用;在权力界限明显的地方最有效。

如何圆满结束会议

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五种策略 篇6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学生的教育者、领路人,应以满腔的热情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学生的进步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为此。班主任在工作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春风细雨.注重班主任的语言特色

班主任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通过自己孜孜不倦的工作,辛勤无私的奉献培育着下一代。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文化素质、个人心理特征,性格不一样,常常会出现不同的错误。如果班主任说话不注意,用奚落、讽刺的语言教育学生,将会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影响教学效果,更严重的还会对学生造成精神创伤。笔者认为,班主任的语言决不能是一种讽刺挖苦的语言,而应是一种温暖如春风。温润如细雨的语言。这种语言应该始终贯穿在班主任的工作中。当学生犯错误时,班主任应该先调查研究,尊重学生,以情深意浓的语言,晓畅简明的事理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如自私、淡薄的道德意识,势利的价值取向往往会影响到年轻一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静下心来,和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用“自制一冷静一引导”的公式,使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

二、言传身教.做学生的楷模

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只有具有开阔的胸襟、做事公正有理、为人善良热情等优秀的品德修养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班主任要求学生遵守校纪、按时到校,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恪守职业道德,不迟到不早退;班主任要求学生具有协作的集体精神,首先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班主任要求学生乐于助人,自己便不能带着事不关己的态度。因此,应该自觉加强自身的修养,注意自我约束,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凡不让学生做的事,自己也决不越雷池一步。时刻用自己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如此坚持不懈,天长日久,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三、勘于观察.润物无声

及时、有效的教育工作,离不开班主任敏锐细致的观察。班主任想要成功地做好“育人”工作,就得善于观察,做个有心人。在工作中,班主任会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如:为什么有的学生这几天神色恍惚?为什么今天他忧心忡忡、双眉紧锁?为什么她近来上课注意力分散,心不在焉?为什么有的学生成绩突然下降?为什么某同学这几天花钱特别多?等等。这些重要的信息,班主任只有做一个有心人才会发觉,才能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及时开展教育工作。

四、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对学生的教育既不能采取强制的手段,又不能放任自流,必须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扬其长、避其短。如果学生与班主任的兴趣、爱好相距甚远,甚至格格不入.强求学生按班主任的兴趣、爱好去行事,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因此,对学生的引导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沿着正确的轨道成长。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看一些文学作品.这对提高写作水平大有益处,但学生往往自制力较差,有时在课堂上也忍不住看.从而听不进老师的讲课,影响了正常的学业。对此,班主任不应对其训斥或没收撕毁小说,而应在处理过程中冷静对待.讲明事理,让学生明白班主任采取的措施都是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都是为了他的学业和前程。还有,当前许多学生迷于上网,甚至通宵达旦,大多数上网者不是聊天,便是玩游戏、看电影等,这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正确引导学生,老师可以提供一些知识性网站。让学生去查阅一些知识,特别是~些精品课程网站,里面的课件做得非常好,对那些想自学一些知识的学生来说,学习的兴致也会更高。

五、刚柔相济。严慈相间

国际公关的五种媒体策略 篇7

作为实力迅速增长的大国,中国却无法主导自身的国际形象

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近年来尤其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而发生了一些转变,这些转变有好的,也有坏的。美国皮尤调查中心在2009年9月的一份对25个国家的调查报告显示,有13个国家认为中国将要或者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超级大国;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项调查结果则显示,40%的受访者对中国持负面印象,同比增加7%。按照BBC的说法:“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负面评价首次超过正面评价。”这说明中国的国际形象正在剧烈摇摆,一方面国际社会承认中国实力在上升,一方面却又对这种实力迅速增长保持着警惕,哪怕我们一再宣传和平崛起论。中国国际形象基本上是由美国主流媒体主导的,他们把中国塑造成了一个进步但又危险的国家。

首先应当搞清楚的是,我们究竟是希望给国际社会一个好的观感,进入国际主流意见层,还是调低国际社会评价对我国的影响,与国际社会始终保持两种话语体系?目前看来,我们既希望主导国际主流意见,又要保持两种话语体系,想法是好的,但现实操作难度太大。实际上,国际舆论有一套既定规则的发言方式,国内通用的媒体做法到了国际上却往往行不通,为什么呢?因为国内的规则是以“宣传”为主导,背后是对权力的尊崇,而国际的规则是以“新闻”为主导,一般保持对权力的警惕,两个规则是相逆的。

如果我们在国际上的公关活动不改变国内流行的方式,还是处处唯宣传是从,我们到海外发展的媒体可能投入巨大,产出甚少。因此,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分析国际舆论中的中国形象,从而对症下药,以最合理的方式去影响乃至于主导国际舆论。

分析近年来我国在西方主流舆论的国际形象,可以发现,我们长期以来被西方媒体在政治、经济这两大方面定性。在政治方面,中国被描述为“严厉镇压法轮功分子和持不同政见者”、人权纪录较差的专制国家,近年来西藏问题、新疆问题又成为炒作焦点;在经济方面,虽然成绩显著,但被描绘为“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是对全球气候变暖负有主要责任的国家,例如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西方媒体再度针对中国展开集中炮轰。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面临的西方舆论环境就是“中国崛起论”与“中国威胁论”并存。

西方媒体偏见颇深,中国媒体表现欠佳

西方主流媒体为什么要对中国如此定性?过去我们经常说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存在的,但我们必须弄清楚他们为什么经常把精力放到批评中国政府上面,而不放在中国政府为发展人权、法治等所做的努力上呢?如果我们不认真剖析这些问题,我们就只会以“妖魔化西方”来回击“妖魔化中国”,或者一味在西方搞中国式宣传,并不能真正改变旧有的国际传媒版图,也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在西方的国际形象。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西方之间存在巨大的意识形态差异。由于在根本政治制度上认知的不同,西方经常从合法性上杯葛中国。他们认为中国缺乏民主选举,因此在政治上靠不住,不具备合法性,而这种不合法性又导致中国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存在问题,中国力量越发展,威胁就越大。因此,西方开始从各个方面给中国找茬,从公共卫生到气候问题,从劳工问题到环境污染问题,一些以往不被关注的社会现象都成了新的讨论焦点,而不像以前那样主要集中在政治制度话题上。

第二,西方媒体对中国社会问题的关注,从侧面表明西方媒体希望更多地深入了解中国,而不是停留在民主与否的二元话题上。然而,他们又常常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或者说他们容易被非主流的声音吸引住。这其实是正常的,因为西方媒体对于西方政府,也经常持批判的态度。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对这些来自西方的批评的声音。

事实上,西方媒体对于中国社会问题的批判并不到位,他们经常抓住只鳞片甲大做文章。问题在于,对于他们的批判,我们经常处于被动状态,既未能给予及时的回复或解释,又在回复或解释时不正面回应。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有效引导西方媒体看主流、看大势,也没有帮助西方媒体更全面地看待中国社会问题以及中国政府为此所做出的努力。在面对西方批判时,一些地方一味遮丑,进一步加深了西方主流意见层对中国的负面认知度。第三,中国媒体在与西方媒体较量时的表现基本处于下风。目前担任外宣任务的国内媒体主要是几家大型的中央媒体单位,这些媒体单位由于依赖垄断地位,市场化程度不高,长期混淆新闻与宣传,造成报道宣传性明显强过新闻性,这直接导致了中国官方媒体在国际传媒舞台上的公信力不足。据说为改善国际形象和争夺国际话语权,中国已启动国际公关战略。我认为这种策略是大胆的,也是富有远见的,有助于我国一改过去不重视媒体走出海外的态势。然而,作为中央政府政策倾斜的对象,上述中央大型媒体单位,在原有管理体制、宣传风格未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让他们到国际市场上与西方媒体竞争,他们的优势在哪里?这恐怕是中国媒体应该改革的重大领域。

树立中国现代形象

中国近年来对传统文化过度传播,现代中国形象输出不足,已经严重干扰中国新形象的树立。

以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为例,我们一直强调“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结果文化交流多以京剧、传统杂技和民乐表演为主,使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披上了具有东方神秘色彩的外衣。从2004年开始,我们借鉴英、法、德、西等国家语言推广机构的经验,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些孔子学院,这有助于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实践证明也是成功的,但孔子学院毕竟还是停留在传统文化层面上,我们能否在促进中国现代形象的层面上也做些文章呢?

提高政治行销水平,优化媒体管理结构

既然我们要搞国际公关,提高我们的政治行销水平就不可或缺。我们搞国际公关的目的是树立中国开放和现代的大国形象,而这个形象的树立一定是需要政治智慧的。中国媒体向海外市场的进军本身就是政治行销的一种,然而与之相伴随的便是西方主流社会对此的警惕。要想真正进入并影响到西方主流社会,中国媒体不能扮演政府宣传机构的角色,必须还原媒体本位。那么,作为媒体管理结构而言,就应当按照国际通行的新闻规律来对涉外中国媒体进行管理,而不能维持目前国内的一套新闻管理体制。试想,如果我们在新闻质量上无法与西方媒体比拼,别人凭什么购买你的报纸、收看你的新闻?这是最浅显的道理。

目前来看,我们已经在海外布局的媒体所扮演的主要还是传声筒的角色,很多报道的功能不在于影响国际社会,而在于影响国内社会。由于涉外媒体的管理权在国内,媒体管理人员的职务却掌握在主管部门手里,这就造成涉外媒体还不敢进行大幅度改革,经常处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新闻从业状态。因此,从新闻管理上来说,我们的管理部门应当适度放宽,给涉外媒体营造一个宽松、活泼、勇于改革的新闻发展环境。

光靠改革涉外新闻管理体制还远远不够,还应充分利用商业化方式进行政治行销。因为依托传统的政治组织、政治权力等资源运作政治搞宣传和公关,在新技术发展如此快速的今天,在实现政治目标上投入与产出比例严重失衡。

重视采用新媒体

在这里提出新媒体,是因为目前世界各国都出现了新媒体挤占传统媒体市场的趋势,我们应在国际公关的层次上重视新媒体的作用。美国多家报纸因竞争性不足、经营不善而倒闭,报纸在国际市场上还能存活几年都是个谜。以美国为例,一是报纸订阅量年年下滑,二是网民平均年龄41岁,也就是说,美国中产阶级基本上依靠网络来获取信息。于是,我们可以看见奥巴马竞选总统大量采用推特(Twitter)这种社交新模式。作为中国来讲,我们传统媒体与西方传统媒体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但从新媒体来说,国内技术手段并不落后,基本上与世界同步。因此,我国政府也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介入国际主流意见层,比如国家领导人可以在Twitter上发言,向美国网民介绍我们的一些发展理念等等。我们不能老看着奥巴马对中国老百姓公关,中国领导人却不向美国老百姓公关,而向对方老百姓公关的最便捷手段就是网络。

学会国际通行的发言方式

为了真正让对方消除对中国的不利认知,达到较好的对外传播效果,我们的官员也好,涉外媒体也好,既要熟练运用中国传统外交技巧,求和合,求变通,求圆融,更要学会国际通行的发言方式。一是要学会柔性处理,不要居高临下地发言,例如在哥本哈根会议上部分中国官员对待海外记者的水平就应当提高;二是要熟悉西方的游戏规则,熟悉普世价值观,知道如何将自由、平等、民主这些理念为我所用。

提供政策支持,发挥地方媒体的作用

应当看到,1992年以来,中国内地媒体的市场化速度加快,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地方媒体,而且一些地方媒体的视角不仅仅在地方,而且放眼全国,甚至展望世界,也渴望向海外媒体市场进军,为国家提高形象尽一分力。我们要想搞好国际公关,不能也不应只把希望寄托在中央媒体层面,应当允许一些条件适合的地方媒体集团介入到国际公关活动中。在海地大地震中,除了中央媒体接受任务前去采访以外,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上海晨报也派了记者前去采访,树立了中国媒体的新形象。事实证明,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的地方媒体对于进行国际公关活动、对于进军海外媒体市场是愿意的,也是具有市场优势和体制优势的,但目前还缺乏中央政策扶持,拓展海外市场存在一定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地方媒体还担负着自负盈亏、缴纳税收等沉重任务,如果轻易投入海外公关活动,经营风险加大。如果中央政府能够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或者财政扶持,这对于市场经验丰富的部分地方媒体来说,是一次重大机遇,对于我国国际公关来说,也多加了一把保险锁,多了一分成功的可能。国际公关离不开媒体的介入,但媒体如何介入,媒体介入的结构如何,介入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恐怕需要深思,否则,大批金钱投下去只是冒冒水泡,这肯定不是我们进行国际公关的初衷。总之,对于现行媒体管理体制和现行国际公关策略,都应当有新的考量,积极发挥媒体作用,真正推动我国国际新形象的树立。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五种策略 篇8

一、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创设各种具体的物理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想弄懂该知识点和技能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摩擦起电、带电体的性质”时,我扎了一把塑料坯子,一端扎紧,一端散开,让一个学生配合我做个试验,让学生将塑料坯子在腋下夹紧,我再猛地抽出,结果看到塑料坯子蓬松开了,我把它靠近黑板,它牢牢地吸在黑板上……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自然而然地想知道究竟。这样不用教师讲,他们就自主地互相讨论,探求答案,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二、在实际生活中体现物理价值,产生学习兴趣

在学“密度测量”时,我讲了一件事:曾经有个人到我们村里说小孩病了,急需要钱给小孩动手术,无奈把祖上留下的一块金砖变卖。好多人觉得价格便宜,想买,可又怕不是金的被骗,犹豫不决。学完了密度知识,假如你在现场,你能替村民鉴别它是否是纯金的吗?学生一下子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我同意他们在完成课堂实验要求的同时,自带首饰等物品进行密度测量和鉴别,并在方法上予以指导,结果学生出乎预料地掌握了密度测量的方法。这时我感觉到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由感兴趣发展成为一种乐趣,学习劲头特足。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时常体现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觉得物理很有用。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每节课把物理知识和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简单的生活常识煮饭,水烧开后水的温度不再升高,要用小火煮,可以节约能源,到自然现象中的雾、露、霜的形成;从家庭电器化的普及,到工、农业生产的机械自动化;从简单的步行、游泳,到飞机、轮船的制造;从火药的发明,到人造卫星的上天,使学生懂得学好物理知识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这样能使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强烈的求知欲,把学生学习物理的胃口吊得高高的,劲头鼓得足足的。

三、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自信是成功的重要前提。学生只有建立了自信,才能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自觉地进行物理探究,培养物理思维能力。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的教学依靠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出一些结合生活实际,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新颖有趣的问题。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便能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遇到困难时,教师再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作出正确解答。即使学生的回答不够准确,解答不够完善,教师也不该过于责备,而应该发现他们的亮点,多鼓励少批评,因为成功的体验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远大于失败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尤其是对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进一步的失败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而降低学习兴趣。如果学生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若反复多次,就会形成越学越有兴趣,越有兴趣就越想学的良性循环,并获得成功的满足。如果我们能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会有质的变化,会从要他学变为他要学。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习兴趣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全部力量呵护、培育学生,才会建立比较深厚的师生感情,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为学好物理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感情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注意理解、尊重学生,其结果必然会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教师训斥、讽刺学生,就会使学生把学习看成压力、负担,没有愉快感与需求感,这样做必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一条原则: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对学习差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另外,一个优秀的物理教师,他的人品、学识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一个优秀的物理教师不仅有广博的知识,而且有精湛的教学艺术。教师讲课时如果能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既显得诙谐、风趣,又不乏逻辑性和科学性,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就与学生有了亲和力,就能带领学生进入物理学的殿堂。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关键还是物理教师。所以物理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改进教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使自己成为受学生欢迎的物理教师。

五、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强化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在物理教学中,有相当多的抽象物理过程仅仅用语言来表达并不能描述清楚,尤其是物理过程的细节,而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则可以扭转这种局面。例如,利用慢录快放展示颜料在液体中的扩散;用快录慢放展示足球受力后的形变及运动方向的变化。另外,计算机多媒体软件以其交互性和超文本链接的能力显示了它在科学教育中的巨大发展潜力。在物理课的学习中提倡智能型软件,学生输入条件后它自动给出正确的情境。如:凸透镜的焦距由学生给定后,用鼠标拖动“物体”,计算机就按科学规律给出物体的像,其位置、大小、正倒、虚实都由机器正确地呈现出来。这种教学软件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深化对科学规律的理解。对于实验室中不能完成的实验,这类软件的意义更为重要。由此可知,运用多媒体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因抽象而难理解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可以强化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树立信心。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自己想、做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学生才能找到开启物理王国的金钥匙。

摘要:兴趣是求知的动力者, 给学生创设好的情境, 从实际生活中体现物理价值, 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运用电化教学手段, 开展小实验、小竞赛, 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兴趣, 这样教学就能取得理想效果。

五种指导策略 篇9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思维 实验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B-0149-02

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学习生物的基础。相较于初中阶段,教育教学对高中生的发展要求更高一些。教师在生物教学中,不能够只满足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接收,还要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并把它当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促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实验能力,不仅是指实验操作能力,而且包括实验设计、分析、处理的能力等。教师需要适时地引导,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

一、明确原理,奠定培养实验能力基础

扎实的基础是飞速发展的前提。学习也是一样,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抓住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才有更高、更好的发展的可能。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实验的基础性内容,对一些实验器材、药品等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只有拥有了这些基础知识,才有做实验、分析实验的可能。

例如,在教学“细胞的基本结构”时,教师经常会让学生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在做这个实验之前必须对光学显微镜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够完成具体的实验操作。所以,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光学显微镜的知识。虽然,在初中教学中,学生已经对光学显微镜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在做这个实验时,学生还是不清楚高倍低倍镜的区别及其使用方法。学生在做这个实验时,只知道使用高倍镜比使用低倍镜观察得更加清晰、明确,于是,习惯于直接用高倍镜观察。这样做的结果是,大部分学生观察不到具体的细胞结构,显微镜呈现出的与自己想象的大相径庭,使得学生对实验操作无从下手。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实验时,要进一步扎实学生使用显微镜的基础知识。比如加深学生对高倍镜、低倍镜的知识记忆,高倍镜相较于低倍镜的放大倍数更大,但是它观察的范围相对较小。在使用显微镜时,需要用低倍镜寻找目标,用高倍镜观察。让学生先明确器材原理,扎实了学生的基本功,为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奠定知识基础。

二、巧设问题,培养学生生物实验思维

培养学生生物实验思维,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第一步,可见学生实验思维的重要性。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实验思维顾名思义离不开实验,需要实验的辅助,需要问题来引导。教师可以挖掘生物课本中的实验,巧妙地设疑,为学生开辟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以便开拓学生的实验思维。

例如,在教学“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有关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时,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实验的了解,为具体实验操作奠定思维基础。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

1.怎样证明淀粉的存在?

2.植物呼吸作用对实验有影响吗?

3.光合作用需要CO2气体吗?

4.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呢?

5.植物绿叶需要暗处理吗?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能够推动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实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实验内容能够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就会对实验有了大概的思考方向,并能根据自己的思考、理解,在实验过程中更加大胆地创造。此外,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实验问题,使学生初步把握了实验内容,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实验思路,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设计实验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思维,从而促进了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

三、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这是正常的一种现象,学生不可能长时间将注意力放在教师课堂讲授上,尤其是反复的枯燥讲解。而在实验教学中,以往教师习惯于为学生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演示操作。这种教学方式并没有把握住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师演示时,学生的注意点很可能会转移到研究各种实验器材上。所以,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可以创设模拟实验,让学生和自己共同做实验,以此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例如,在教学“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蛋白质的知识时,为学生引入一个蛋白质检测的实验。教师改变以往的实验教学方式,将学生带领到实验室中,让学生一起做实验。教师在演示中传授知识信息,学生则跟随教师的步伐,边操作,边听讲、吸收。这样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情况下,就会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解,注意观察教师的每一个操作步骤。教师带领学生模拟实验之后,再给学生预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继续重复几次实验操作,以促进学生巩固实验操作,巩固相关实验知识。由此可见,模拟实验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的有效参与,规范学生的操作步骤,强化学生的实验操作,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

四、自主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已经被广泛渗透到教学中。教师在生物教学中,更要将这一理念渗透到生物教学的各个领域。为了落实新教育理念,教师让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的生物知识内容后,给学生提供自主实验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亲自设计实验操作步骤,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例如,在教学“酶的特性”时,当学生对酶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创造空间,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自主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探究酶的活性与它所存在的环境的温度、PH值是否有关,如果有关,继续设计实验,验证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空间内,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灵活运用生物知识,转动思维,设计实验方案。在自由创造的过程中,为了设计出更好的设计方案,学生查阅大量的资料,积累一定的知识基础。在设计实验中,学生不断探索新知,不停地改进实验方案。这种自主实验的学习方法,加速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培养了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应该适时地为学生创造自主实验的机会,以开拓学生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五、引导分析,培养处理实验信息能力

学生的实验操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时候会出现不可预知的状况,也有很多时候,实验结果和自己的所思所想大相径庭。这就考验学生对这些生物实验的信息处理能力。同时,这也是促进学生再度提高的有效时机。作为教师,应该巧妙地利用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生物实验信息的处理能力。

例如,在教学“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时,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叶绿素提取的实验。但实验中学生出错在所难免。这时候,教师要细心地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处理这些实验信息。有一位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滤液和制成的色素带颜色非常浅,有的甚至分辨不出。于是,学生就开始分析,到底自己的哪一步实验操作出现了问题。学生仔细分析实验结果,同时又将实验知识系统理清一遍,发现了自己实验过程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中,二氧化硅必不可少,它能促使绿叶充分研磨,如果不加这种物品,会使得颜色变浅。还有的学生发现自己制成的色素带发生了重叠现象,学生感到很迷惑,最后学生分析出,自己在开始画线时,没有将这条直线画直,以至于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研究、分析实验,提高了学生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间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总而言之,生物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而生物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恰当运用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实验思维的发展,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实验能力,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上一篇:服装企业实践调查报告下一篇:数学概念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