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指导策略

2024-07-15

课前预习指导策略(通用12篇)

课前预习指导策略 篇1

一、准备预习学案———学生有效预习的载体

预习学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预习的方向和效率。学案上首先要出示这一节课的预习目标, 预习重点、难点, 预习内容, 这样学生对预习的内容便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用精彩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再针对预习的内容与哪些旧知识联系密切出示一定的问题或练习题。最后完成学案上的一部分例题或练习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记录疑问、难题等自己解决不了的内容。课上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的学习动机, 课上老师讲解或小组交流或同学讲解,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 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收到理想效果。

二、指导预习策略———学生有效预习的关键

1. 指导学生逐字逐句地通阅整个课时的学习内容, 弄清楚新知识要用到哪些旧知识, 并对这些旧知识及时加以复习和回忆。

数学知识连续性强, 提醒学生预习时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抓住前后知识的联系, 发现学习新知识的拦路虎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就为新知识的领会、迁移、转化和提升打下一定的基础。

2. 引导学生动手推导公式和定理的过程

学生实际的预习过程, 往往只重视公式和定理的结论的直接应用, 而根本不重视这些公式和定理等结论的推导过程, 这不利于从本质上理解公式和定理。其实通过对公式和定理的实际推导过程, 更能体会出其中蕴含的重要思维方法,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掌握定理和公式, 也有助于教师把学生的疑难和困惑问题归结到方法上去。如果仅仅满足于基本公式和定理的应用, 这样的预习过程就显得过于浅显, 不会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预习过程中, 教师设计学案时应重在引导学生把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过程考虑进去, 还原知识的形成和探索过程, 通过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思维活动, 使学生的内心对概念要领共鸣, 从而达到预习见真知的效果。

3. 引导学生分析例题、试做习题

数学课本上的每一个例题都很有代表性, 代表了这一类题目中的典型解法、规律, 仔细研究例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对于预习过程中更要提醒学生要充分重视例题的分析, 不仅要重视课本上例题的解题过程, 更要注重分析例题的方法和过程。预习时可以在自己搞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以便于在上课听讲时更有针对性, 提高听课的效率。同时对于直接应用例题来解决的课后习题, 可以进行试做, 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会做题表明自己预习的效果还不错, 而不能做题, 说明自己在预习上一定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通过试做练习题, 往往会激发自己的思维火花, 可能会想到比例题更巧妙的办法, 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预习的热情。

4. 注重预习效果的反馈和展示, 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对于预习中完全领略的内容, 可以积极大胆地进行自我展示, 彰显个性魅力。同学之间只有在不断地合作与交流中, 借助集体的智慧互相促动, 才能共同进步。才能激起预习所引发的自豪感和挑战欲望, 促进良性循环。并且在合作与交流中, 学会感受、学会倾听, 学会取舍和积累, 获得学法的自我提高。

课前预习指导策略 篇2

如何指导小学生的课前预习

大家都知道,预习对于初中生、高中生来说非常重要,是决定学习成绩是否优异的关键环节,老师、学生乃至家长都非常认可这一点。而对小学生而言,大家似乎就不那么重视预习,甚至干脆不提倡预习,持此观点者不乏一些任课教师。

这究竟为何?是不是认为小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较差,预习效果肯定不好?或者像有的教师所说“如果提前预习了,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会失去新奇感。”对此问题,我想从教师这个角度谈一下数学学科预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会数学预习。

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数学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激发兴趣、增强信心、促进发展的重要环节。预习是学生听课前独立地对新教材进行准备性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恰当的预习,为创设活泼、生动、创新的课堂平台提供了可能。如果做好了预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做到心中有数,能把握重点难点,有利于培养学习新课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在课堂上学习的欲望会更强烈,更容易激发兴趣、思考、质疑和求知。因此预习对小学生而言,也是学习的必要环节。

如何搞好预习?面对小学生自控力差、理解力差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进行指导。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了解新课的重点和难点。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仔细体会、认真思考,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标记。另外,根据内容的不同,教给学生不同的预习方法,比如:对于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可以采取标记预习法。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为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做准备。对于计算类或解决问题类的数学知识,可以采取尝试解题预习法。在预习时,让学生大胆尝试独立审题、解答例题,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然后再尝试解答书中习题。对于空间与图形类的数学知识,可以采取动手操作预习法。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对于实践类的数学知识,可以采取调查预习法。如身份证编码、超市购物折扣、计算银行的利率、查看家里的水电记录等等。在预习时,可以利用网络或调查等多种渠道搜集信息、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

另外,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数学预习的要求,切实保证预习有实效。学生预习前教师可提前设计好预习导学案,发放到学生手中。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就像教师依据教案上课一样,它的编写围绕课堂教学展开,涉及本节课的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学生有能力完成的一些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预习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培养他们的预习兴趣、预习习惯,中高年级学生重在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导学案的使用为学生提供了课前预习的依据,避免了他们在预习当中的肤浅和盲目。

学生预习结束后,教师上课前要检查预习的情况,一方面是对学生预习态度的情况掌握,促使学生预习要深入;另一方面能够发现学生预习中的疑难之处,这些疑难之处恰是需要教师解惑之处,要把这些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做重点处理,而对课程中的简单问题,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再多费心思,一带而过,一堂课下来如果还有时间可以进行巩固和拓展。这样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和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效率更高?不言而喻。有学生质疑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总之,预习对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培养学生从小学养成科学预习的好习惯,有利于他们轻松面对更高层次的学习,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地理课前预习指导方法的研究 篇3

关键词:课前预习 导学案 “读——划——疑——记”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91-01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发展,而客观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知识缺陷,再加上课时之间的间隔比较长,如果没有及时补充和指导,很容易导致后续学习的能力与知识上的脱节。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课前预习能力更是势在必行。下面我从地理课前预习的目的和预习方法两方面加以介绍。

一、指导学生地理课前预习的目的

1.学生地理课前预习的必要性

江苏省教育厅提出了“五严”规定,学生在校课时的缩减,教师上课时间减少,教师用于辅导学习困难学生的时间非常少,特别是高中地理,高一、高二每周一般都只有两节课,高三也只有四节课,没有其他辅导课。而课标要求并没有降低,教学内容并没有减少,高考制度等教育评价体系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增多。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保证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课前预习就是学生高效快速学习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

2.课前预习是学好新课的基础。

做好地理课前的预习,有利于达到学得快、理解透彻的目的。课前预习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也是对新授知识的准备,温故又知新。特别是对于农村高中学生来说,很多地名、地理术语都是学习的拦路虎,通过预习可以初步了解新教材的内容和思路,做到提前思考;可以把教材中容易解决的问题先解决掉,如果不预习,老师讲的什么?老师讲的重点是什么?需要注意什么?自己心里没有底,被动地被老师拖着跑,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3.课前预习能够提高听课的效果。

学生听课,大致有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虽全神贯注听讲,但自己分析的机会甚少,或者有闻必录,手用得多,脑用得少;另一种是带着预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去听课,就能手脑并用。前一种学生,没有思想准备,又做笔记又听讲,十分紧张,没有精力去思考问题,新旧知识衔接不上,长此以往,会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造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后一种听课的情形就不同了,由于带着问题去听课,目的明确、精力集中,从而减少了因听不懂而浪费的时间,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关键问题的理解、思考和分析上。这样,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久而久之,会逐步提高听课的效果,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课前预习能够提高记笔记的能力。

4.课前预习能够培养自学能力。

有人说,预习是自学的演习。的确是这样,我们正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总有一天要走上社会,那就要靠自学来获取知识。如果在中学时代,能够通过预习,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就能为将来到更高一级学校深造或走上社会的学习带来很大好处。就不会在大量更新的知识面前手足无措,就不会落在时代的后面。单从预习的过程来看,它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实现中学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指导学生预习方法

1.教师编制导学案,是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向标。

教师要在上课的前一天把地理导学案编写好,发到学生手里。导学案里学习目标要准确,重点难点明确,对预习学习方法要适当指导,要帮助学生列纲要、适当题目以巩固学习要点。最好增加些时事,激发学习兴趣。

2.“读”教材是地理课前预习的主题。

读的时候思考“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预习模式。同学生也可以采用分步骤读。第一步,先读教材中的几个黑体字标题,从中可以了解教材讲了几个大方面的内容;第二步读,根据每一个标题下面教材篇幅大小,文字和图表多少,大体确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一般情况下,对重点和难点,教材都给予较多的文字叙述和图表示例,因而教材篇幅较大;第三步,在第一步、第二步的基础上,读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预习时,对一般内容快速阅读,重点和难点内容则应详细阅读,要找出教材中知识结构的层次和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掌握重、难点知识的关键,从而在较高的角度上理解、掌握重、难点知识。读是预习时关键的一步。

3.“划”是课前预习的精华。

在快速通读教材,了解内容大意和学习重点,参照教材上的黑色标题,并把重要内容和疑惑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划出来,便于理解和思考。预习时,应该边读边划,若发现疑难之处,运用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及时翻查相关书籍,找出与疑惑、问题内容有联系的知识点。划是课前预习的精华。

4.“疑”是课前预习的灵魂。

疑,就是思考揣摩和钻研教材,提出问题。预习得越深入,就越能够提出问题。比如对一些地理现象的解释,地理原理的应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原因等,善于提出问题有利于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要找出疑点和难点。质疑才能进步,所以“疑”是课前预习的灵魂。

5.“写”是课前预习的升华。

如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就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上批注,发表意见,提出质疑,以便在听课时解疑惑。边读边批,把自己的体会、看法写在旁边。联系实际,将一些生活事例和心得体会等写在适当位置,用以证明教材的基本原理,学以致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听课作好准备。

综上所述,地理课前预习不但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能够提高听课效果、学好新课的基础,还能够培养自学能力。因此课前编写教学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非常必要。“读——划——疑——记”是很好的预习方法。当然,对于预习方法要不断尝试,力求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佳方法。

群文阅读课前预习指导的有效研究 篇4

一、关注主线文章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无论是单文阅读还是群文阅读,教师都应当给学生留足时间,让其有更多自主阅读的机会。学生在自主进行群文阅读时,如果遇到不理解之处,教师也不要立即给予解答,而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指导其借助自己查找资料的办法,或者是和他人讨论的办法处理疑点、难点。而对于这样的放手方式来说,教师势必要想办法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否则是难以完成任务的。提升效率的一个主要方法是在群文中寻找到一篇主线文章,并利用对主线文章的预测,达到良好的群文共赏效果。事实上,一篇优秀的文本里面所包蕴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像题目、细节,甚至插图都有挖掘的可能性。教师要在预习指导时,帮助学生认识到调动既有知识经验的重要性,使其能从文本所给出的线索中做出拓展,将其延伸到其他篇章中去,比如在四年级时接触到《桂林山水》这篇文章前,教师即可以做好相应的群文阅读预习指导工作,使大家意识到,摆在面前的这篇文章,可以延伸出更多写景类的篇章,而文章里面的一些线索和结构是相当重要的,能够被套用到理解其他相似文章的过程中去。

二、联结多篇文章

进行群文阅读预习指导时,还有一个重要点在于帮助学生确定好文章阅读范围,利用确定一个主题的办法,可以把很多篇类似性质的文章结合起来,从而避免了学生在阅读时的杂乱无章。通常来说,教师可以按照教材里面各个单元的内容,组织相关的阅读教学,并首先将阅读主题提取出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所了解。提取主题的过程,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思维方式是并不相同的,学生所要做的是学会联结各篇文章,而教师要做的则是做好事先的冷静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联系思维。教师要首先让学生理解那些群文都具有的共同议题,就如同思维导图中的枝节一样,围绕在主题周围。这种指导方式,会将师生的思考结合起来,把原本不可视的思维带到学生面前,帮助大家理解和迁移。比如在接触到《西门豹》《女娲补天》《夸父逐日》这几篇文章时,便是良好的群文阅读素材,他们的共同特点在于都是古典故事,特别是后两篇的想像力都非常丰富。教师即可以将这三个故事关联起来,指导学生借助阅读将文章主要信息提取出来,使学生得到概括能力的训练。联结多篇文章的指导,可以指向多个方面,比如可以是生字、生词上的,可以是文章结构上的,可以是故事情节上的,教师可以视时间和需要灵活处理。

三、整合文章指导

在进行群文阅读预习指导时,教师必须把已经筛选好的多篇文章进行有机组合,而不是将多篇文章随意罗列出来交给学生阅读,这是因为,文章的排列顺序会对学生阅读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在整合文章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不同文章的主题和特色,帮助学生做出阅读方式的选择,可选择的路径有举一反三型、逐步递进型、累积阅读型等。另外,教师还需要注意到,群文阅读的梳理和整合工作,会帮助学生有效提取信息,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因此将看似杂乱无章的文本做出有意安排,实则是教师在貌似不经意间对学生的巨大帮助。比如在一次以厦门城市为主题的课外群文阅读过程中,总共会接触到《民族英雄郑成功》《苏颂》《薄饼的传说》《城在海中海进城》等多篇文章,如果不加整合,将它们一股脑地提供给学生,势必会造成学生头脑的混乱,而如果依照历史、地理、科学、美食这样由广到细的顺序,则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性地认识这些文章背后的有机联系。

课前预习的策略和方法 篇5

课前预习的策略和方法

一、要妥善安排时间。

最好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这样印象较深。新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应选择那些自己学起来吃力,又轮到讲新课的科目进行重点预习,其它的科目大致翻翻即可。某些学科,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预习下一周要讲的课程,以减轻每天预习的负担。

二、要明确任务。

预习总的任务是先感知教材,初步处理加工,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具体任务,要根据不同科目、不同内容来确定。一般有:①巩固复习旧概念,查清理解新概念,查不清、理解不透的记下来。②初步理解新课的这部分基本内容是什么?思路如何?在原有知识结构上向前跨进了多远?③找出书中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④把本课后面的练习尝试性地做一做,不会做可以再预习,也可记下来,等教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

三、要看、做、思结合。

看,一般是把新课通读一遍,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重要的内容,需要查的就查,需要想的就想,需要记的就记。做,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做做本课后的练习题。思,指看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预习以后,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从而使自己对新教材的“初步加工”有深刻印象。

做好预习工作,还要注意几个问题。如果以前没有预习的习惯,现在想改变方法,先预习后上课,一下子全面铺开,科科课课都搞提前预习,时间就会不够用,弄得十分紧张,质量也未必能够保证。解决的办法是:先选一两门自己学起来感到吃力的学科进行预习试点,等尝到了甜头,取得了经验后,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再逐渐增加学科,直到全面展开。二是预习应在当天作业做完之后再进行。时间多时,就多预习几门,钻得深一点;否则就少预习几门,钻得浅一点。切不可每天学习任务还未完成就忙着预习,打乱了正常的学习秩序。前面讲过,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四个环节组成了每课时的一个圆环,只有当前边一圈滚过之后,方才能滚下面一圈,不能因重视一个环节而打乱了圆环滚动“轨迹”,影响其它环节的运行。三是学习差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上课听不懂,课后花大量时间补缺和做作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挤不出时间预习。其实,这种同学差的根本原因可能就在“不预习”上,因为前面一个圆环“欠债”,而影响了下面环节的顺利运行。这些同学在短时间内要多吃点苦,在完成每天学习任务之后,加班个把小时预习。这样做虽然费了时间,但上课能听得懂,减少了因上课听不懂而浪费的时间,花在课后整理消化、作业上的时间也可以减少了许多,时间一长,运转正常了,学习的被动局面改变了,就不需要再加班了。四是根据学习的惯性理论,在各门学习成绩都很好的情况下,有特殊原因,时间太紧,对于自己擅长也不一定要课课预习,不是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章节也可以不预习。思路照样联系得上,好像铁轨上留有缝隙,火车照样通过一样,但是距离不能太远,否则就会造成“翻车”。

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课前预习——指上课前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2)阶段预习——用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把下一阶段要讲的一章或几章的新课内容自学一遍。

(3)学期预习——指开学前,在假期中预习下学期的学习内容,这时往往需要浏览整本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这种学期预习主要是要了解一下要学习的新知识体系,摸清自己的特点,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便使自己的学习可以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来进行。这种预习一般利用节假日进行。

预习时间一定要安排好。什么时间采用哪种预习方法,每次预习要花多少时间,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好,预习还是不会奏效。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预习,不宜过多,不要深入学习课文内容的细节。否则会有反效果。因为,预习过多过细,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拼命讲课,学生却觉得“我都学过了”,没有听课兴趣,养成不认真听课的习惯。低年级小学生的功课并非难到不预习不能理解的程度,与其一直往前预习,不如把学过的内容多复习,确实弄清楚,并加深理解,彻底记住。因此,低年级小学生以预习占二分,复习占八分的比例最理想。

预习要防止过粗的偏向。有的学生在预习时,只是浮光掠影地看一看,浅尝辄止。这达不到预习的效果。预习还要防止过细的倾向。有的学生预习某门学科花的时间很多,以致认为课堂上没有什么可听的了,这会降低听课的积极性和注意力。虽然预习过细对这门学科的学习有利,但这很可能挤掉了别的学科的学习时间,而对别的学科学习不利。

预新课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1)浏览教材;

(2)找出本节应掌握的预备知识,并复习、巩固和补习这些知识;

(3)编写本节的内容提要;

(4)确定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课前预习指导策略 篇6

【摘 要】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生课后作业负担较重,忽视了对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课前预习能够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建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其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储备,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 课前预习 运用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是课程教学的必备环节,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均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经过小学初级与中级阶段学习后,很多学生都能够有效掌握语文学习技巧。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教师应该有效指导学生预习语文知识点,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未来学习奠定基础。本研究主要分析与探讨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策略。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随着小学生步入高年级学习阶段,其独立意识也得到增强。若语文教师依旧在课堂中占据主体地位,不将自主发挥与自主选择的余地留给小学生,那么就会对小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产生压制作用。特别是在作业预习方面,学习积极性强的学生比较倾向于自主选择语文预习内容。若语文教师始终强制性为学生安排相关预习内容,就会影响到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事实上,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在语文课堂中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提升小学高年级阶段语文教学质量。

二、课前预习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亦是如此。教师讲课之前必须备课,学生上课之前也应该备课,改革传统的学习模式,将学生看作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能提前了解下一个环节知识的重难点,为上新课扫除障碍,并通过创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使知识系统化。在小学高年级课前预习方面,教师应该做到“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有效的预习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预习能力。

(一)语文课文的初读和通读

该环节是引导小学生有效预习的关键。对于高年级小学生而言,要保证其能流利、正确地将新课文读出来并非易事。在该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遇到语句、生词等难题阻碍。所以,学习一篇新课文前,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初读,认真标记出课文中的晦涩语句或者生词,然后再展开全篇通读。由此,学生就能够在课文通读期间了解与掌握课文内容,这篇课文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也有深层剖析课文的精力。

(二)课前预习中正确选用资料

在预习新课文期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相关资料来不断提升预习效率,使学生全方位地認知课文。比如教学小学六年级《赤壁之战》时,语文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搜集作者罗贯中的个人资料,若预习时间充足,还可鼓励学生阅读《三国演义》。这样,学生很容易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在轻松的环境中提高学习效率。

(三)带着问题预习

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这样可以直接体现教学目标,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与根本。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点拨与说明问题,和学生展开深入探讨,也可让学生通过小组方式展开讨论,一方面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确保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语文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意思是说,记忆力再好,也不如记笔记的效果好。在预习过程中,教师不能将学生仅仅局限于想一想、读一读等方面,重点应该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例如,在预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遇到不懂或者生字之处应该画一画,圈一圈,该习惯非常重要。这样教师在课堂中讲解时,就能够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

(五)依照课文创新安排预习

并非每篇课文都需要预习,教师应该依照文章内容与文体特征合理有效地安排预习。若课文比较长,内容比较优美,应该预习;如果涉及诗词、通讯等新文体,应该预习;如果生词较多,不易理解,应该预习。而对于情节曲折、设有悬念的文本,则无须安排学生预习,否则反而会对学生创新思维形成阻碍,降低学生学习文本的积极性与兴趣。比如在教学《詹天佑》时,我未引导学生预习,也未将教材提供给学生,学生的状态是完全未知,由此才可以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出来,并对文本进行生动再创,赋予文本更为精彩的生命意义。

综上所述,课前预习能够有效提高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质量。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巩固,从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霞萍.有“备”而来,让预习摆脱“鸡肋”窘境——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2013,2(23):44-45.

[2]樊玲.农村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J].开心素质教育,2015(10):40.

课前预习指导策略 篇7

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 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 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侧重培养阅读能力, 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而课文是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素材, 也是学生接受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和各种习惯用法的重要来源。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只注重课堂讲解, 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若能抓住课前预习这一重要环节,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二、课前预习指导方法

由于学习内容与要求不同, 课型不一, 教学路径与方法各异, 预习的方式、方法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预习方法。

1. 朗读识记式

朗读与识记是预习的最低要求, 也是最简单的预习方法, 因此也是使用最多的方法。它只需要学生在课前用十几分钟时间, 通过反复拼读而记住所学生词, 通过多次试读而流畅朗读所学句型和课文, 并能初步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由于它要求较低, 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学生容易习惯并且大都欢迎这种预习方式。

2. 听力训练式

它主要在于加强听说训练, 初中阶段应尽量采用。在课文学习中, 学生可以通过听课文录音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 增强语感。当然, 由于条件的限制, 教师可利用课前某段时间, 比如早读, 统一在全班放录音, 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要求。

3. 发现问题式

教师可以把新课文中要求学生自己掌握的内容和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通过预习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做预习题发现问题, 并为上新课作好准备, 教师通过对预习的检查也可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复习阶段的预习更宜采用这种方法, 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较好的诊断性检测手段。

4. 排除障碍式

教师将新课中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通过适当的提示和引导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 从而减少课堂讲解和学生掌握运用的难度。要求学生用较为简单的语言形式重新表达较难句子的意思。通过这种预习, 课堂教学就会轻松容易得多。

5. 材料准备式

预习所准备的材料可以是句型操练需要的语言材料, 也可以是会话练习所需要的话题材料, 还可以是讨论所需要的对某个问题的意见、主张和看法等, 甚至还可以是一些简单教具。教师布置这种预习时要提出明确的要求。

6. 系统归纳式

它主要用于复习课, 特别是阶段复习和期末总复习课。教师可根据复习课的内容指导学生在课上进行全面的总结。既可以让全体学生归纳同一个内容, 也可以分不同的组归纳不同的项目。由于学生预先自己动手进行了归纳, 再经过课堂上的补充, 对这方面知识的掌握就更全面、更牢固了。

7. 阅读理解式

学生进入了较长的课文学习阶段后宜采用这种预习方法。没有进入课文教学或课文只限于一些极简单的内容的初期阶段不必采用这种方式, 课文整体教学多采用这一预习方法。阅读理解可分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 前者侧重于认知课文本身包含的具体材料, 如人物、时间、地点、事实及数据等具体信息的提取;后者要求读者对具体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 甚至推理、想象来完成。

8. 小组讨论式

小组讨论的好处在于它能够促进同学间的交流和互相帮助, 学习好的可帮助学习差的, 增加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 这种预习需要安排统一的时间进行, 比如早读、自习或课堂教学开始时由老师统一安排全班讨论, 各组主持自己负责的段落的讨论。讨论期间, 老师可以在各小组间巡视指导, 并注意发现问题。

9. 激发兴趣式

在旧课文将要结束时抽出几分钟时间, 教师用英语向学生介绍下一篇课文内容或者作者简介、作者经历、写作手法等, 以激起学生对预习课文的兴趣, 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在教学中每次预习并非只能用一种方法, 而可能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另外, 不同的课型需要不同的预习方法, 教师只有在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 把预习作为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预习, 使预习发挥应有的作用。经过预习, 学生了解了通篇课文的内容, 为教师的讲解扫除了障碍。同时, 由于预习把泛读和精读有机结合在一起, 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学习气氛。

初中英语课堂课前预习策略 篇8

(一 ) 预 习 能 帮 助 提高 听 课 效 率 。

没有预习的听课, 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 分不清重点、要点, 抓不住听课的要领, 一堂课听下来, 往往是一头雾水、不得要领。提前预习, 对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有备而学, 为听课做好铺垫, 有预习的听课是效率最高的听课。通过预习, 不仅能知道学什么, 还会知道自己学得怎么样, 掌握了哪些新的知识和方法。这样学习动机更强, 听课的效果更好。

(二 ) 预 习 能 帮 助 变被 动 学习为 主动 学习 。

如果不预习, 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势必有一种生疏感, 而“陌生的东西会造成紧张、畏惧感”。如果上课时高度紧张 , 就会被牵着鼻子走, 多多少少会遗漏一些内容。而如果事前有了预习, 已初步了解教材, 摸清教材中的疑难问题, 就能较自如地选择“重点内容”学, 心理上会比较轻松, 上课时就能跟着老师的思路听, 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理解和思考重点问题上, 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习效果自然会大大增强。

(三 ) 预 习 能 帮 助 提高 记 笔 记 的 速 度 和 质 量 。

有的学生, 课前不预习, 上课当“录音机”, 一个劲儿地做笔记, 上课记笔记, 下课背笔记, 作业抄笔记, 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归纳和整理, 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预习可以帮助提高课堂笔记的速度和质量。由于课前预习过, 讲的内容和板书, 心中非常清楚。上课时可以不记或少记书上有的, 着重记书上没有的、教师补充的新内容、与课本上讲的不同之处、自己不太清楚的部分, 以及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 从而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理解问题上。

(四 ) 预 习 能 帮 助 提高 自 学 能力 。

预习是一种学习的自我尝试。自己预习了以后, 可以在课堂上根据老师的讲课进行验证和对照, 发现自己的问题, 然后进行改正。这样可以跟着老师培养真正的学习能力, 不断地发现和解决自己在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学习活动中的具体问题, 学习能力才能不断发展。通过预习、听课、纠正, 然后再预习, 学习能力就会有所提高。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时间长了, 自己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二、当前初中生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 没 有 养 成 预 习习 惯 。

学生在思想上对“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缺乏足够的认识。有些学生认为“课前预习”是多此一举、劳而无功, 反正上课时老师也要讲到这些内容, 只要上课时做到认真听讲, 课下完成作业就足够了。他们畏难而退, 不能自觉地养成预习习惯, 总希望依赖老师讲解, 循规蹈矩, 不愿动脑, 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不加思考和分析地接受一切, 时间一长, 就养成懒散的习惯。

(二 ) 没 有 掌握 预 习方法 。

多数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 往往不善于预习, 不知道预习有什么作用, 预习仅是流于形式, 草草看一遍, 看不出问题和疑点, 纯粹是为预习而预习。部分学生为省事, 完全依赖手中的教辅材料, 把涉及课文内容的相关答案全部照抄进去, 不动脑筋思考, 把预习当做一项抄写作业完成, 使预习成为学习的一种负担, 消极对待。

(三 ) 没 有 形 成 预 习 能力 。

大多数同学以为“课前预习”与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成绩没有直接的联系, 认为预习费时多、难度大, 不愿意花时间预习只是一味依赖教师, 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 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差。大多数学生只有在老师要求下, 才敷衍了事地进行预习, 预习能力差。在这个到处都是留守孩子的现代社会, 爷爷奶奶的溺爱、父母监管的缺乏, 导致预习基本成了空谈。

(四 ) 预 习 指导 不够 到 位 。

学生的预习需要教师的指导, 但教师缺乏对学生系统的预习指导, 部分教师布置预习作业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仅仅是口头布置一下, 或是书面简单写一下, 对方式缺乏研究也缺少相应的检查、落实的方法, 对布置预习作业的质量不够重视, 事后的督促落实的方法也不到位。

三、指导初中生英语课前预习的方法

(一 ) 精 心 布置 任务 , 明 确 预 习 目 标 。

九年义务英语教材的特点是所需学习容量大、重口语交际, 把预习纳入整个教学过程中是重要的一环。把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全部放给学生, 教师要精心设计和认真布置预习任务, 预习任务要明确、具体, 足以引导和激发学生钻研课本、思考问题。只有明确具体预习任务才可操作、可检测, 才能激发学习兴趣, 激活原有知识, 促使学生钻研课本、思考问题。

(二 ) 认 真 指导 方法 , 抓住 听 课 重点 。

预习时, 指导学生应该抓住重点。同时, 可以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试图解决这些重难点, 如果能够解决, 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就算不能解决, 学生在利用学习资源时也增加了他们的知识储备, 增加了对新知识的探索能力, 同时对旧知识也有了一定的复习作用。

(三 ) 丰 富 评 价 方式 , 培养 预 习 兴趣 。

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起着促进其进步催化其内在发展的作用。教师要重视自己的评价导向, 一个点头肯定, 一点微笑鼓励, 一句口头表扬, 都能给前进中的学生以信心和动力。尤其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 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 这会更利于树立学生的信任,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表扬是一味兴奋剂, 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兴奋状态, 这样学生学得积极, 教师也教得轻松, 课堂效果自然会很好。

预习给学生提供了自由探索的活动空间, 是没有教师具体讲授下学生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 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预习是思维活跃的课堂教学的前奏, 预习过的学生, 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认识, 也有困惑和收获。教师要十分重视课前预习指导,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摘要:预习是自学的一种形式, 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相当重要。本文对初中英语教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及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并就如何指导初中生的英语课前预习进行理性思考, 以期使学生成为能够管理自己探究和学习活动的讲求策略的学习者。

关键词:初中英语,预习策略,指导方法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第一学段课前预习策略探寻 篇9

关键词:预习能力,习惯,培养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 学生上课更要备学, 即预习。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 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的深入与否, 效果好坏, 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有利于教师优化阅读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当前的课前预习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预习方法指导, 预习作业操作性不强导致预习活动形同虚设。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很笼统, 仅仅是一句“晚上回家预习第 () 课”, 没有针对性, 缺少必要的指导, 学生往往无所适从。所以学生预习充其量只是读一读课文, 对字词作一些简单的处理。或者教师提一个要求, 学生就读一读、动一动, 不提要求就不知道预习目标, 更没有预习方法。预习过程结束, 文章上很少留下预习痕迹。长此以往, 孩子不仅不能养成自主预习的好习惯, 反而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

2. 缺乏预习过程的监管, 致使孩子不能持之以恒, 影响预习能力提高。

对学生而言, 预习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 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代价, 尤其是年龄较小的低段学生, 要他们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最关键的是要加强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毕竟还不突出, 对于预习不能做到完全自主, 因此如果完全放任学生自己预习, 那么效果肯定不尽如人意。

3. 缺乏预习结果的评价激励, 影响孩子自主预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由于新教材容量大、教学节奏快等原因, 许多教师忽视了预习环节的指导和预习效果的评价激励, 而且往往低、中、高年级的预习指导没有分层和系统的安排, 所以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养成缓慢。

二、如何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能力, 使预习更有效

1. 注重预习方法指导。

识字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 因此, 在第一学段预习中应该以字词的预习为主。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一学段我采用了简易实用的“六画预习法”, 用口诀的形式表述就是:一画段儿, 二画圈儿, 三画需认字儿, 四画翘舌音儿, 五画疑难处, 六画好词句儿。其含义如下:“一画段儿”即让学生预习一篇课文前, 先让学生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二画圈儿”即学生在完成“一画段儿”后, 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 在课文中用“○”画出。“三画需认字儿”就是画完要求“学会”的生字后, 再对照课后要求“会认”的生字, 用“V”在课文中画出, 以区别要求“学会”的字。“四画翘舌音儿”, 是针对平翘舌音不分的实际情况所采取的一种读书方法。就是在读课文的过程中, 把含翘舌音的音节用“-”“△”等符号在其下面画出来, 以利于正确的读书。“五画疑难处”就是指学生在完成上面画法之后, 再读课文的过程中, 对不明白的地方用“?”在其右边画出。“六画好词句儿”就是指学生再读课文的过程中, 有些妙词佳句往往会使学生“一见钟情”, 这种词句作用不可低估, 老师就要求教给学生用波浪线画出。

2. 加强预习过程监管。

对学生而言, 预习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 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尤其是年龄较小的第一学段学生, 要他们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最关键的是要加强过程的监督、管理。首先, 一定要形成作业机制, 做到有课必预、有预必查、有查必严, 这是有效预习的必要保证。其次, 要及时了解学生预习的反馈情况, 及时有针对的调整预习安排, 以保证预习的有效性、科学性。

3. 重视预习结果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总是尽一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 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缺少这种力量, 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有一双慧眼, 要善于发现正面的典型事例, 并及时进行表扬, 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从而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有布置就要有检查, 有检查就要有评讲, 否则的话一项任务就会流于形式。在学生预习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或闪光之处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尤其要关心困难学生, 甚至可以手把手地指导他们进行预习, 让他们在感受老师的爱心中, 对语文和预习产生兴趣。让学生感到预习的喜悦, 提高预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秀凤.语文课堂对话艺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02) .

[3]高志军.培养阅读习惯提高质疑能力[J].数学通讯.2002 (04) .

课前预习指导策略 篇10

一、课前预习对课堂教学的辅助、推动作用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 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一是现有发展水平, 是指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能达到的水平, 表现为儿童能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二是指依靠他人 (成人或能力较强的同伴) 的指导帮助所能达到的水平, 也叫潜在发展水平, 表现为儿童虽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但在他人的指导帮助下, 经过努力可以解决问题。笔者认为, 这一理论正是作为教师来讲需要在备课过程中认真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反馈, 教师可以了解到班级学生对于即将学习的新知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以此为依据, 教师便可以适时缩短教学新知的时间, 进而可以将更多的教学时间用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对新知的巩固训练, 从一定意义上说, 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灵活掌握, 结果必会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明确预习的内容、要求及方式

接触过数学并从事数学教学的老师都有这样深刻的体会, 数学学科的知识点之间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 学生对旧知的理解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会对他新知的学习产生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如果与新知相关的旧知即基础知识掌握得很牢固, 那么学生在学习和接受新知时就会得心应手, 反之, 则会阻碍对新知的学习。数学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保证课前预习真正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真正对课堂教学起到辅助和推动作用, 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明确预习的内容

根据即将学习的内容及其特点以及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 可以布置有针对性的课前预习作业。比如, 在教学数的认识或空间图形认识的课之前, 可以安排学生完成“查找相关资料”的预习作业, 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条件选择查找途径, 搜集所需信息并做好相应记录;再如, 进行与计算有关的教学之前, 可以布置学生完成相应的基础知识一类的计算题, 还可以安排与新知类似的尝试性题目让学生进行计算, 再附以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从而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准备。

2. 明确预习的要求和方式

课前预习是在无老师当面指导、无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情况下进行的, 所以在预习作业上教师应提出明确的要求, 以指导学生认真完成预习任务。

教师应要求学生尽可能地独立完成预习任务,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从预习的过程中了解到自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才能清楚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和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距离以及要付出的努力, 以便在课堂上做到有针对性的学习。如果在预习的过程中, 确实遇到了困难, 比如在提取相关基础知识时出现了“卡壳”, 这时候可以允许有条件、有能力的家长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 适时帮助学生完成预习任务。

在预习的方式上, 针对不同类型的课, 教师也需提出相应的要求。对于概念性知识 (如认识课) 的预习, 可以让学生采用勾勾画画的方式在书上留下预习的痕迹, 比如在自己能看懂的地方写上自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在有理解难度和疑问的地方可以做上标记;对于计算或者需要动手操作 (如空间图形) 的实践类知识的预习, 根据题型的特点, 可以让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或书本上, 在预习的过程中, 同样可以根据情况加注说明或标记。

三、预习的检查、反馈与评价

1. 预习的检查

预习作业既然布置了, 就要进行检查。没有检查的预习作业是毫无任何意义可言的, 而且这种检查决不能流于形式, 应当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做下去。预习作业的检查, 应在第一时间进行,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检查形式:一是可以安排小组长每天负责检查预习作业。小组长的检查主要是从表面上去看每一位学生有没有完成, 比如填空题有没有空着没写、计算题有没有写在作业本上等等。二是教师亲自负责检查。教师的检查可以是随机地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个别检查, 也可以对所有学生的作业进行全面性检查。教师的检查不同于小组长的检查, 教师需从学生预习作业的检查中了解到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的理解程度, 从中探寻适合自身教学活动开展的有利因素, 所以, 教师的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能走马观花、一带而过。在条件、精力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教师应尽可能地认真、逐一地检查每一位学生的作业, 保证预习作业检查的时效性。

2. 预习的反馈

怎样才能知道学生预习的真正效果呢?反馈很重要。教师检查了学生的预习作业后, 从中获取的信息可能不一定是真实的, 需要通过小测验等形式进行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学生板演、书面作业练习的方式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反馈。比如, 在进行计算类教学的开始阶段, 教师在安排相关基础知识复习的时候, 可以穿插一两道新知识的题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从练习的结果中反馈出学生对新知的认知程度, 这样会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3. 预习的评价

预习不同于一般的学习任务, 它是学生在未接收相应的知识学习的情况下进行的自发的学习活动, 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 学生对新知的学习会受到学习个体自身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双重影响, 预习的效果自然也就参差有别了。所以, 在预习作业的评价上, 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之间能力、认知水平的差异, 进行有区别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应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 教师不应过分地追求学生作业完成的准确程度, 而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良好自学习惯和自学态度的培养, 而这势必会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预习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教师可以采用整体性评价的方式, 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 指导学生理解, 而对于个别学生预习过程中遇到的某个具体问题, 教师可以采用针对性评价的方式, 对学生作个别性指导。另外, 在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应寄予学生学习效果的希望, 根据学生预习的整体情况, 对教学活动提出新的目标要求, 从而将学生的自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打造高效课堂, 提升教学质量”不仅仅是一句课改口号, 更重要的是, 它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多思考、多实践、多探索, 而有效的课前预习无疑是提高教学有效性、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因素。

摘要:当今的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对教材的研读和理解, 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如何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和教学环节, 如何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内容, 已经成为每位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诚然,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自身教学设计出比较合理的教学流程, 但教师往往在努力追求“如何设计巧妙的教学环节更有利于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时, 却也同时忽视了学生已经具有的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活动经验。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恰当、巧妙地使用好课前预习, 在课前预习的内容布置、任务完成方式、要求以及检查反馈与评价上做好文章, 将会对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一个很好的辅助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课前预习,课堂,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赵徽, 荆秀红.解密高效课堂.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07-01.

课前预习指导策略 篇11

关键词:中职生;高效课堂;有效策略;课前预习

《礼记·中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就是让学生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依据教师的提示,通过自己的感知、理解、分析、判断、想象等心智活动,经历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尝试探究、归纳创新的过程。数学课前的有效预习可以让中职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要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中职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实施有效的预习策略是实现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前提和基础。预习环节的实施可以培养、发展中职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预习还可以强化中职生的课堂反馈,令他们在课堂交际时充满自信,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现在,新课程要求减轻中职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中职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提高课堂效率迫在眉睫,而有效的预习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捷径之一。在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了下列有效的预习策略。

一、明确预习目标

预习目标是中职生预习的方向,确定了预习的目标,也就确定了预习的要求、预习的内容、预习后要完成的任务。教师必须为中职生准备一份精细的预习引导方案,这份方案拟定得好与差,直接会影响到中职生对新课内容的预习效果。引导方案一般包括对新知识的引导,对例题分析的引导,对知识概括的引导,对错误纠偏的引导等。

二、对每节新课的预习内容要精心设计

“授之一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我在指导中职生预习的过程中,依照预习提纲,逐步培养了中职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了中职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合理的预习往往会事半功倍,故而预习提纲应精心设计。

(一)要有针对性,即提纲应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针对中职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来设计。教师要将预习要求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来呈现,难易度要适当。

(二)要有啟发性,即提纲设计应启发中职生的思维,打开中职生的思路。布置数学预习作业的量不宜大,可以根据实际内容有选择性地进行。预习作业要深入浅出,使中职生能通过点拨顺利地完成预习任务,收到预期的自学效果。如在学习平面向量的概念时我给出如下预习内容:

1.情景设置:

如图,老鼠由A向西北逃窜,猫在B处向东追去,设问:猫能否追到老鼠?(画图)

结论:猫的速度再快也没用,因为方向错了。

分析:老鼠逃窜的路线AC、猫追逐的路线BD实际上都是有方向、有长短的量。

引言:请同学指出哪些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哪些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2.新课预习:

(1)向量的概念:我们把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向量。

(2)请同学阅读课本后回答:

①数量与向量有何区别?

②如何表示向量?

③有向线段和线段有何区别和联系?分别可以表示向量的什么?

④长度为零的向量叫什么向量?长度为1的向量叫什么向量?

⑤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向量是相等向量?单位向量是相等向量吗?

⑥有一组向量,它们的方向相同或相反,这组向量有什么关系?

⑦如果把一组平行向量的起点全部移到一点O,这时它们是不是平行向量?这时各向量的终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要有操作性,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注意设计问题的难度应因人而异,不能全班一刀切。中职生在解决问题时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教师应科学地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尽量不要布置那些中职生通过手边的资料就能获得答案的预习题。

三、教授预习方法,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1.课前读。预习时我引导中职生逐字逐词逐句地阅读,用笔把重点画出来,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作个“?”号,在教师讲解时作为听课的重点。

2.课前说。预习时我引导学生遇到认识模糊的问题,可以与父母或其他学生、教师进行讨论,在合作交流与探讨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既增强了中职生探求新课的兴趣,又可以让他们掌握数学知识的实际用法。

3.课前写。针对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在课前预习时要适当做好学习笔记。遇到应用题时,要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引导中职生用画线段的方法理清数量间的关系,找到解题的思路。

4.课前补。数学课新旧知识间往往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师要叮嘱中职生在预习时如发现有知识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预习时弄明白,并对旧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这样才可以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5.课前练。教材中每课中的例题往往都是很典型的,教师应引导中职生在预习时把例题都做一遍,以加深对知识的领悟能力。教导学生如果在做题时出现错误,要想想错在哪,为什么错,怎么改错;如果一直找不到错误的根源,可在听课时重点听,逐步领会。

6.课前找。为了拓宽中职生的知识面,提高中职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有时需要在指导中职生预习时收集要探究内容的背景材料及与新知识相关的内容等,在课堂上组织中职生结合材料阐述自己的发现。

总之,实践证明,预习是中职生最重要也是最应当掌握的一种学习策略。在教学中培养中职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提高中职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可以使课堂教学结构更加科学化。实践证明,凡是中职生进行了认真预习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讲授时中职生的学习兴趣都会很高,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中职生学得主动、轻松,课堂效果也很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对中职生预习方法的指导,让中职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预习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文继志.中职数学课有效教学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

2.康丽.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郑玉琳.提升中职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课前预习指导策略 篇12

一、在预习中载入问题

使预习成为问题的载体,问题成为预习的方式, 才会使学生在预习中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因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困扰, 教师往往将课前预习视为一种学生自愿为之的活动, 学生没有问题压力,处理起来相对轻松,把预习看成是既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的选择性学习形式, 即便存在预习过程, 也仅仅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所有的待解决问题依然未被挖掘出来,一直到正式授课之时, 经由教师点拨, 学生才能产生如梦方醒之感,为时已经晚矣。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是必须要做的工作,教师要给学生提出问题,置问题于预习环境中, 借助问题对学生学习行为加以督促, 让学生的预习更具目标性与任务性。

比如在学习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时,教师可在指导学生预习的环节提出一个主线问题: 这是一篇新闻性质的阅读文章, 可是为什 么题目中 却说没有 新闻?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便会在预习时进行主动思考, 从而给出多个层面的答案: 从新闻专业层面来说, 和平时期的奥斯维辛也许不会发生新闻; 从普通读者层面来说, 本文的新闻性其实非常强,勿忘战争的残酷,反对战争的理想都在奥斯维辛博物馆中体现出来,用以警示后人,这正是有价值的新闻。 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是站在新闻的专业角度来说的, 实际上恰恰反映出其新闻价值, 让读者了解了新闻人的责任感。

二、利用问题带动预习

爱因斯坦曾说过:“ 提出问题的作用比解决问题的作用更加突出”。 应当说,提出问题是需要以深刻思考和精密分析为基础的, 课前预习是否有效, 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发现了多少有价值的问题加以了解。对于高中生而言,其好胜心理较强, 教师可以借助其这一心理特点, 使学生之间形成预习阶段的良性竞争, 看看谁能够提出更多更有意义的问题,使问题既能凸显教学重点与难点, 又能占有数量上的优势, 从而真正达到让问题带动预习的效果。 如果问题安排得当, 高中生自然会对目标文本进行仔细研读,在字里行间寻找到更深刻的问题。 提问题的过程, 同时也是预习的过程, 学生在此期间努力寻找到文本中可供提问的知识点, 而在正式上课时, 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所归纳出的问题, 进行相对应的教学。

比如在接触到 《 烛之武退秦师》 一文之前,教师可以从文学形象、语言风格、作品层次、叙事特点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提示, 指导学生在预习阅读时即提出相应的问题, 尤其应当让学生率先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 还有在那种特定宏大时代背景下,主人公所具有的爱国情怀是如何来表达的。这些问题的出现,可以让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一个问题引领的机制,在问题引领机制之下, 学生的预习活动将变得极富目标性,也将更具预习效果,对于自主能力日益增强的高中生而言,其效果甚 至会优于 教师的主 动讲解。

三、使预习富有场面感觉

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经说过: 对于人生来说, 实践与行动乃是最为根本的任务。与实践和行动相比,学问和知识存在的价值仅在于手段和方法,而并非是最终的任务。所以人生一定要在拥有知识之后,依实践和行动的要求进行操作。 对于高中语文学习来说, 若想让教材中的 内容真正 内化到思 维中去, 一定要借助实践来认识及检验。 而这种认识和检验不能仅仅停留在课程完成之后, 还应当渗入到课程开始之前也就是预习阶段。 让预习到的知识能够灵活应用于相关场景之内, 保持其实践功能, 使学习者可以有初次认知应用体验。 在预习过程中的场景体验不必太过繁琐, 其功能仍在于激发学习者兴趣, 使其顺利过渡到正式学习为主。

在接触古典诗词时, 这种场景代入的预习特点体现得最为明显,比如李煜《 虞美人》 、晏殊《 蝶恋花》 以及柳永《 雨霖铃》 等一系列词作,即使不经过教师讲解,高中生同样容易为作品里面的优美意境所熏染, 因此教师可以这样指导预习: 使学生按照这些作品里面的一首, 依其文字排列规律尝试写一篇仿作, 或者写一篇该首古诗词的阅读感受, 在正式授课时, 仿作与感受皆可以拿来为课堂所用。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中独立寻找一些合适的音乐背景。经验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场景实践应用模式,学生在寻找音乐背景的过程中,会主动预习文本内涵与意蕴方面的内容, 实际上使教学过程中的情感陶冶目标提前得以实现。

上一篇:控制测量与测量方法下一篇:社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