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方法指导(精选12篇)
预习方法指导 篇1
何为“学习方式”?简言之, 就是为获取知识、技能等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传统教学下学生的知识获得主要靠教师的“满堂灌”“题海战术”、课后“大补”等措施.学生基本上是单纯的接受式学习, 其实际效益就是应试能力的“有效”提高, 而无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有效的呢?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 充分发挥自身主体功能, 通过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交流, 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改变原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笔者从预习的作用、方法、如何指导学生预习及教学反思方面入手, 认为重视“预习”这一环节的指导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预习的作用
网上一项调查显示:在初中学生中, 经常预习的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要高于不做预习的学生的成绩, 而且差异是显著的.
课前预习对于学生的主要作用在于:第一, 预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下一节课将要学习什么内容, 使他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第二, 预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新课的重点和难点, 提高听课效率, 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第三, 通过长期的预习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
二、预习的方法
(一)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过程, 想一想接下来该学习的内容
学习重在探索、发现、应用和创新, 学习数学也是一样.预习时先要想一想, 上节课的学习过程, 接下来该学习什么, 自己来个“预测”.这样有利于提高我们对知识的理解, 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思维习惯.
(二) 全面阅读教材, 做一些必要的标注, 尽量了解新课的主要内容
把即将学习的内容仔细通读一遍, 对于模糊的或者不清楚的地方做一些必要的标注, 和上节课乃至以前学过的内容有何关联, 是否用到以前学过的知识点, 做一些必要的复习, 为学习新的知识打好基础.同时在阅读教材时初步了解新知识的基本结构.
(三) 体会、把握新课的重点和难点
预习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体会、把握新课的重点和难点, 为上好新课做准备.预习时可能对重点知识认识得不清楚, 抓得也可能不准, 这都没关系.对预习中感到困惑的地方, 要自觉的反思和总结, 找出困惑所在, 是原有知识基础出现状况, 还是理解跟不上.如果是基础问题就要自觉温习一下, 看一看是否可以解决;如果是理解问题, 可以记下来课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去解决.
(四) 适当做学习笔记
预习时要适当做些学习笔记, 主要包括看书时的初步体会和心得, 对明白了的问题的理解, 对疑难问题的记录和思考等.笔记不追求多, 但要讲求实效.预习是要花一定的时间的, 实际情况下, 预习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时间充裕的话, 就尽量做得细致一些;如果时间真的不允许的话, 就适当粗略一点, 哪怕阅读一遍教材也好, 但贵在坚持, 重在培养自己的预习习惯.
三、合理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预习
学生的课前预习, 我探索使用预习稿这种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的习惯, 在例题板块中, 提前设计很多小问题, 学生在审题的基础上, 进行解答交流, 提高学生的自学效果.
(一) 在预习稿内容的编写上
1. 根据下节课的有关概念, 编写填空题, 如: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1.6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
(1) 梯形中, _____称为底, _______称为腰.
(2) _______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3) 等腰梯形是_______图形, _______是它的对称轴.
(4) 等腰梯形_______角相等.
(5) 等腰梯形_______相等.
这种题型难度不高, 但要求学生通读课本, 一般的学生都能完成.通过这种习题达到使学生知道新课内容, 对课本进行通读.
2. 根据课本例题, 安排模仿练习, 让学生试做, 如:
苏科版七年级下册§10.5因式分解
(1) 多项式14abx-8ab2x+2ax各项的公因式是_______.
(2) 7ab4+14a2b2-49a3b2=7ab2 (_______) .
(3) 2 (a-b) 3-4 (b-a) 2=2 (a-b) 2 (_______) .
(4) 分解因式:
(1) 15a3b2+5a2b,
(2) -5a2b3+20ab2-5ab.
通过试做练习, 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 把握住重点, 做到目标明确.
3. 按照课本中推理安排有完整过程的例题, 如: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7.1一元一次不等式
题目:如果不等式4x-3a>-1与不等式2 (x-1) +3>5的解集相同, 请确定a的值.
解 解2 (x-1) +3>5, 得x>2,
∵以上两个不等式的解集相同
安排这样的练习使学生经历自身的推理演算过程, 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 把握住难点, 做到有的放矢.
根据两年来编写预习稿的经验, 按照以上方法编写学生大多数能够完成, 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本来不怎么喜欢学数学的学生也开始对数学感兴趣了.
(二) 在教材内容处理上
1. 三读例题, 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1) 初读例题.让学生把例题看一遍, 大概了解例题呈示的内容.
(2) 再读例题.让学生第二次读时, 把自己认为能够理解的部分尽可能的表达出来, 讲给家长听.
(3) 三读例题.第三遍读时, 要找出不会的地方或不懂的地方, 标注出来.
2. 通过设问, 促进审题,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例如, 在进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教学时, 我们尝试改变以往教学方法, 采用了如下的“递进式”的提问方法:
题目:甲、乙两人从相距36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如果甲比乙先走2小时, 那么他们在乙出发2.5小时后相遇;如果乙比甲先走2小时, 那么他们在甲出发3小时后相遇.甲、乙两人每小时各走多少千米?
(1) 你能从题目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2) 这个问题中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3) 尝试解答.
我们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并且在做预习时, 还要鼓励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寻求问题答案, 如上网查询、翻阅资料、与同伴、老师或家长交流讨论等等.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还应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会质疑问难.学生之间通过互问互答, 能者为师, 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并且我们设计了数学预习笔记,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预习, 节省上课学习新知识的时间, 也给学生留下充足的练习时间.预习笔记上要有三项内容:“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什么?我会解决问题了吗?我还有什么疑问?”对不同问题的疑点, 让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设想和推断, 把表现突出的一些想法进行全班交流.并且对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扬, 带动那些不会提问或不愿提问的学生.每堂课对学生的预习情况, 上课时候我都要检查, 大多数是上课前全交上来批改, 没时间改就在课堂上先在组内交流预习情况, 把能够解决的问题解决掉, 还有的问题在讲完课后看是否解决, 若没解决, 就在课堂上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解决的办法.通过组内展示、交流, 也就是会学的学生带动不会学的学生, 以此来让所有的学生共同进步.
四、教学反思
对学生开展课前预习, 必须弄清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 刚从小学走过来, 在心理上有自主的渴望, 但他们从小依赖惯了——依赖父母、老师, 一方面有自主的渴望, 另一方面却又惧怕自主.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之上, 我们认为:
(1) 实施课前预习符合课改倡导的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
(2) 以发展的观点看课前预习, 实施课前预习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3) 学生在课前预习方面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4) 课前预习是需要教师逐步培养的, 不可能一蹴而就.
尽管课前预习有很多优点, 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特别是对于教材中阅读性比较强的部分尤其适用, 但也不得不承认, 仍然有一些后进生学习自觉性不强, 抄袭甚至不做预习稿, 这确实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落实的.
总的来说, 学生的数学成绩的好坏与他的学习能力是成正比的.学习能力越强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越容易;反之, 接受新知识就越困难.而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又来源于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预习又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经过这三四年的实践, 我们班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明显进步.我们坚信:只有持之以恒的去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他们的自学能力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预习方法指导 篇2
中国有句古话:不动笔墨不读书。所谓“二画”,即指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这就需要将他们逐一划出来,这可以理解为预习的“二得”。长期以来,学生认为预习就是读一下文本,很少去关注其中的生僻字词。殊不知,这样一来,他们失去了主动学习的绝好时机。因为在这一环节划出的字词,正是自己所缺失的。如果长期补充,并且能做到触类旁通,学生在这方面的进步与收获是不言而喻的。比如由一个字的拼音进而延伸的汉语拼音的正确使用,由一个字延伸到同音字、形近字等诸如此类的生发学习。当然这个环节教师不应该在字词量上做统一要求,要因人而异,才能使学生各有所获。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设计生生交流的环节,他们的收获将会倍增。
浅谈小学语文预习方法指导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方法;指导
G623.2
不管是上哪门学科,总是听到教师说回家以后记得预习。为什么教师如此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呢?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这样不仅利于更好地完成某件事,还利于提高效率和质量。而预习指的是为了学习新知识而做的准备。如果学生在教师正式授课之前,就能够凭借自己掌握的预习方法对教师接下来讲授的教学内容进行自学,就会在正式上课前,初步了解教师所讲的教学内容,就会根据在预习中发现的学习难点在教师正式授课中寻找答案,利于提高学生听课的质量。此外,在预习的过程中,在掌握预习方法后,学生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会在预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带着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主动接受教师传授的教学内容,就会主动地向教师提出自己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答案,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能力。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加强小学语文预习指导?该指导小学生掌握哪些预习方法呢?下面结合笔者教学经验,对此谈些许看法。
首先,教师应当指导小学生在预习时学会“勾划”。一篇课文里,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学生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因此,指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就要眼、脑、手并用,将预习时遇到的这些问题用笔划出来。除了要掌握课本上要求掌握的生字、生词外,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也可以用笔将不熟悉的生字、生词勾划出来,以便在预习时对这些生字、生词加深记忆,在正式上课时加深对这些生字、生词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预习标记符号,如“?”表示疑问,“『』”表示不懂的词语等。
其次,教师应当指导小学生在预习时学会“读”。上述已经提到指导学生将一些生字生词勾划出来,为了更好地记住这些生字、生词的读音,学生可以借助拼音对这些勾划出来的生字、生词进行反复的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音、边音、鼻音等,熟读生字、生词后,再读读课文,对所读课文的大意加以了解,同时通过反复读对生字的读音加深记忆。具体来说,指导学生要对新授内容进行通读,并在通读的过程中,对课文的大意加以了解,对课文有一个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此外,在通读的过程中也要完成上述所提到的“勾划”,要将生字、生词以及难以理解或者不理解的词句等勾划出来。之后,还需要结合课后问题对全文再次进行通读。值得注意的是,要提醒学生在进行通读时,朗读的声音要洪亮,朗读要反复,一般情况下,读三遍,第一遍读的目的是对生字、生词的读音加以巩固,将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读时要注意对课文内容加以了解;第三遍读时对课文的文章结构、写作方法加以注意。通过反复大声的朗读,利于理解课文内容和记忆生字词等。
再者,教师应当指导小学生在预习时学会“查”。查阅工具书在预习上或在学习上,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小学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在预习时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生词时,可以利用字典查查这些生字、生词,对这些生字、生词的意思加以了解,以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提醒学生在查字典的过程中要再看看生字还可以组成哪些生词,这样利于学生逐步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且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
最后,教师应当指导小学生在预习时学会“记”和“想”。为了给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在预习时,应当指导学生记忆课文中所涉及到的生字词,指导学生在对生字词进行记忆时要注意将生字词和之前学习过的类似的生字词进行比较,在回顾之前已经掌握的字词外,还可以对新生字词的字形加深印象。此外,还需要指导学生学会“想”,指导学生在已经预习完生字、生词后,对新授课文进行反复读,一边了解课文的大意,一边结合课后习题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答案,并做出记号。在通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在对课文加以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思考一下,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思考一下需要向老师同学请教哪些问题,将这些问题记录在预习笔记上,以便于带着问题认真听课,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此外,提醒学生除了要在预习时加深生字、生词等的记忆外,还需要注重摘抄,可以将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为了提高预习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如指导低年级学生在预习时要注重将课文读通、读熟练,并读准生字,注重比较已经掌握的字词和生字、生词。指导中年级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在字典的辅助下对生字、生词的音形义加以掌握,能够将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录出来,能够将重点段落的中心句勾划出来,能够及时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标记清楚。指导高年级学生在中年级学生预习要求的基础上能够提出一些预习中难以理解的问题,读课文时多思考一下文章的大意和写作顺序等,可以尝试在课文空白处写上自己的阅读心得。
总之,预习是学生自己寻疑、发现的过程,也是学生自学的初始阶段,如果小学生经小学语文教师指导掌握一些语文预习的方法,则利于提高预习效果,利于在预习的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也利于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利于大大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预习方法,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供预习要求,以提高小学语文预习效果,促使学生在预习中真正获益。
参考文献
[1]何晓俐.浅谈小学语文自主预习[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02)60.
[2]朱艳.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的有效预习[J].考试周刊,2012(06)54-55.
浅谈初中数学预习的方法指导 篇4
一、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数学预习的要求.不能一味地说“把课本××节预习一下”, 这对初中大部分学生来说, 由于没有一定的预习经验, 又对预习的内容比较陌生, 因此不能有质量地完成预习内容, 达不到教师所预期的预习目标.
我觉得初中数学知识的预习, 应在通览整节课的内容后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找出并画下当节知识点, 做到熟记基本概念、法则;二是根据课本中的“操作”、“探索”“思考”、“讨论”的提示, 认真进行实践, 进一步理解知识点;三是着重研读例题, 结合新授知识能仿例题做练习, 从例题中寻找当节知识点的运用方法;四是标注疑点, 提出问题.在预习自学过程中, 多数学生都会遇到各种困难, 都有不解之处, 而这些问题并不需要学生去一味地钻研, 疑难之处恰是需要教师解惑之处, 把这些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 让全体师生共同研讨总结.学生有了问题, 课堂学习才会有目标、有效率;学生质疑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二、精心设计的预习案是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的保障
对于学生的预习, 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预习案.预习案的设计应体现当节知识点或习题的练习提示, 并且要使出示的提示环环相扣, 问题呈递进式逐步推进;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当节课的内容, 从学生的智力发展、理解方式等方面对问题进行设计.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课本, 系统把握当节课的知识体系;问题应简单明确, 紧扣课本中的“操作”“讨论”“思考”, 以便学生在预习时能理解基本概念, 能深入思考、加深记忆.
教师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设计预习案, 让学生在预习时有据可依, 有条不紊地进行自学;同时在课堂上小组讨论、交流时就有内容、有目标, 教师在教学时也可参照学生课前学习指导, 有针对性地教学, 这样简化了课堂环节, 增大了学生的训练时间, 提高了整个课堂的节奏.
三、鼓励质疑问难, 与小组同学合作学习
初中学生因已习惯了小学那种“跟老师走”的学习形式, 自我学习能力差.因此, 在课前学生围绕老师的预习案进行预习后, 对知识点的把握还不够全面.在正式上课时让学生利用2~3分钟时间针对预习内容进行重复学习.自我检查发现问题之后,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 围绕老师课前预习案进行交流、讨论, 在小组内形成统一认识, 以便全体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理解掌握, 解决学生在自我预习时产生的分歧.我觉得学生只有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才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而与小组同学合作学习则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在交流、讨论环节加强学生自我学习、归纳、整理、总结的自学能力的同时, 又体现了预习的价值.
四、课前预习检查纳入数学学科的评价机制
把对学生预习检查纳入数学学科的评价机制, 学生一定会像重视考试一样重视预习.具体做法是让科代表每天早自习之前检查, 检查时也按布置预习时的要求检查, 按好中差三个等级记入班级量化 (也就是按1分、3分、5分记入) .刚开始时科代表不怎么会检查, 我就指导检查两次, 让科代表按我的标准打分.这样不仅减少了我的负担, 也督促了学生学习.两个星期的时间, 学生每天预习基本不用布置也能自觉完成.
五、学生带着预习问题听课
在经过学生自主预习后, 每个学生或小组就提出了当堂课的疑似问题.这些问题即是学生在当节课堂上需要重点倾听的内容, 同时也为教师的课堂提供了信息, 让课堂真正为学生解惑.在课堂上, 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自己在预习时的疑难之处提出来, 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或由教师讲解解决.整个过程让课堂真正回归到学生自学预习、自我质疑、共同交流、教师解惑, 让学生在体验学习快乐的同时产生学习欲望, 从中提高学习的自信.
六、学生自我检测与教师针对性检测并存
学生自我检测主要是基础知识点检测, 在学生进行预习之后, 课堂前几分钟, 是学生的复预和小组的合作交流的过程, 就是基础知识点理解掌握情况的检测.教师针对性检测主要是习题形式检测, 学生在预习之后, 可让学生直接在黑板上板演、纠错.这是检验学生预习效果的一个最有效的手段.
初中语文预习指导以及方法 篇5
即: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备注:结构安排就是文章的写作顺序。
8词、句勾画出来。带着课后问题去读。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主要有三种文体,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在勾画的时候一定要因文而异,不
同的文体勾画的重点是不同的。例如,在阅读记叙文的时候,着重勾画一些提纲挈领的语句,特别是能够概括文段中心的句子,同时把握文章中的六要素,以便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写作结构。其次是把一些表现力较强的字词找出来,加上着重号。再次是勾画一些自己认为比较优美的、重要的或者是不理解的语句,并进行简单的思考。这样就会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带
9数,在老师讲授时,就会找到这些问题的思考角度或答案。这样既提高了作业的质量,同时又节省了时间。
如何预习英语
(掌握单词、短语、句型、语法、听力)
基本方法:读划查、提、做、听
1、读划查:读课文,把课文意思弄懂,不懂借助工具书查一下。读的时候划不懂的单词,短语、并查一下。
目标:懂单词、懂短语、懂课文意思、。
2、拎:重点的知识点划一下。如知一:知二。知识点拎一下。 拎短语、句型、语法,可以借助工具书查阅一下。
目标:积累语法
3、提:有不懂的问题划出来,并在第二天提问。
4、做:做一下练习,从练习中了解题型和难度。
要求:每周写一篇英语作文及做一些英语阅读习题。
初中语文预习方法二
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良好学习品质,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在思想上引导学生认识预习的意义之外,在布置预习进要确定预习的范围和重点,提出预习的要求,突出预习的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使学生在预习时有方向,有内容。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控究。实现学生预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自觉学习的品质,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一、注音正音,掌握词语。
生字、生词是阅读的障碍,也是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预习时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或工具书掌握生字生词,重点弄清字音、字形、字义,要尽量地去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和作用。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这是预习课文的第一步骤,要求学生结合预习提示,再根据预习要求从头到尾将课文读一两遍,对课文有个整体印象和感受,初步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梗概,认识文体特点,形成整体印象。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预习要求,预习记叙文,要求在通读中主要理解记 叙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前因后果。或记叙了哪些片断,描写了哪些景物。预习说明文,则注意找出说明对象,看看从哪些方面介绍其特点,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预习议论文,则找出议论的中心,主要从什么
方面论述。这样学生首先有目标,有重点去预习,对课文内容有粗略的整体印象。
三、结合内容,思考问题。
要求学生在预习中思考的问题主要是课文的预习提示突出的和课后的思考题,教师可根据课文需要布置一些有价值的预习题,也可启发学生去思考阅读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如思考标题的含义,作者拟题的用意。又如找出开篇点题、结尾呼应、中间过渡的语句及作用等。
四、分析结构,划分层次。
对文章结构层次分析是对课文内容的主动进一步认识,在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结合问题思考的基础上,再对课文结构作研究,分析课文写了几件事或讲了几个问题,是以什么顺序或方式来安排内容、展开情节或阐述说明的,从而把它划分为若干部分,并指导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符号去做点标记。
五、概括中心,分析写法。
在理清线索脉络内容的基础上去概括基本内容,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写出思想内容,归纳中心对深入了解课文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中心的概括只要求学生能搞搞清楚主要内容,抒发某种情感即可。分析写法不要求全面具体,可根据预习提示要求或教师布置的预习题进行,指导学生抓住写法上最突出的、最有特点的方面来粗线条分析.
六、摘抄语句,积累运用。
课文中有不少的优美语句,为了让学生对语意、感情、积累、沉淀,以达到运用的目的,就要求学生把摘抄句句和课外练笔有机结合。如发现课文中有优美词句,或蕴含哲理的名句都摘抄下来,并根据自己的认识略作分析,也可根据优美语句仿写句子,更可根据原句描写的角度和运用的手法去写一段话。
七、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有时课文内容和现实生活有一定的时代、空间的距离,为了缩短这一距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指导学生通过实地观察、体验和搜集资料等方式,获得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经验或感受。
以上所说的几种语言预习的内容和要求,不一定在每课的预习中要求做到面面俱到,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的学习要求适当安排和布置,并且有所侧重,这样使学生在预习中有内容范围,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不但培养学生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初中的语文学习与小学的语文学习并不一样,初中对学生对课本的掌握程度,理解程度更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预习指导以及预习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浅谈数学课前预习指导方法 篇6
一、重视课前预习对促进数学教学的意义
数学课堂应该朝着自主、开放、创新、激情、高效方向发展,数学教师不应霸占课堂全程,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进行发言、讨论、交流、练习,倡导学生主动形成学习意识,并乐于发展搜集、处理和获取数学新知识的能力。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一环,课前预习工作做好了,课堂教学便成了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检验和延伸。学生凭借已掌握的知识、经验和学习方法,通过自主钻研教材,掌握基础知识,找出教材中的疑难点,为更好地答疑解惑形成了初级认识,然后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便会促进学生有想学、想问、想练的积极心理。这样,教师讲解也轻松,学生学得也不费力,为教师展开以学定教、取得理想教育效果奠定了必要基础。
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前预习的方法
1.精细化安排
对学生进行课件预习作业的布置不可泛泛指导,要做精细化的安排,比如数学教师可将预习内容分解为几个小问题或几个小点来呈现。否则过量、过难的作业会降低学生自学的主动性。建议数学教师依据课程进度设计难易适度、多少适中、循序渐进的作业,给学生创设能够探索和可以猜测的数学空间。另外,为了保证学生不会遗忘课前预习的作业,数学教师要在课堂上利用一两分钟专门对课前预习内容和要求进行说明,建议学生把作业记录到书上或作业本上。
2.预习方法指导
数学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方法给予指导,避免学生课前预习的盲目性,要求学生学习新课,知道该自学哪些内容,试着解答书中问题,识记书中的概念、原理、步骤、结论,怎样思考解题思路和方法,明确还有哪些未解决的疑难,怎样概括自己想要向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长期的课前预习训练,让学生学有所悟、悟有所得、思后有疑、疑有所解,锻炼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好习惯,使学生自己找到打开数学神秘空间的钥匙。
3.求“大同”存“小异”
课前预习作业既要追求“大同”也要提倡“小异”,尽量回避“一刀切”式的做法。数学教师要充分衡量每位同学的爱好兴趣、特点个性、品质意志、学习程度等因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作业尽量要分层设计,尤其是要考虑到学困生的实际能力,选择一些他们力所能解的作业,保证学困生能够参与到课前预习,并能收获努力后的成功体验。
4.多角度刺激学生兴趣
课前预习作业不宜单一,数学教师应做到源于教材、超越教材。预习作业要突出多样化、趣味性。自学教材只是自主预习的一个方面,还应拓展至网络搜集、整理,自制数学道具,观察实验、自创数学活动等方面,预习作业可以单人完成,也可合作完成。比如用卡纸制作模型、用木棍和塑料布做风筝等都是和数学相关的内容。数学教师要从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数学兴趣,使之在乐于参与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5.有效反馈验收
数学教师要做好课前预习的及时反馈验收工作,反馈验收环节不能停留于问询学生是否做课前预习的初浅层面,要精心设计几个与预习内容相关的小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回答,不是验证做与没做,而是要验证会与不会。数学教师根据反馈验收结果,进一步调整授课内容、方法和时间,有针对性地授课,以期收获更大的课堂效率。
6.建立课前预习奖惩机制
数学教师应坚持激励性原则,对认真课前预习的同学及时给予不同形式的表扬,肯定学生的付出,可以采取口头表扬、评语表扬,也可以让学生走到黑板前充任讲解员向大家讲解,让沉闷的数学课堂变成闪现学生智慧火花的表演课,数学教师由传统的讲评者变为对学生课前预习效果的欣赏者,使预习活动成为可以体验成功快乐的载体。同时对未参与课前预习或存在敷衍欺瞒态度的学生给予批评、督促,建立较为完善的奖惩机制,激励学生热情、持久参与。
总之,数学教师善用课前预习这条捷径既能发展学生自学习惯、数学思维、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学习质量。如果实践效果好,数学教师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我们也会由衷佩服学生的特有思维,不断激起更多的教学灵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数学教师多一些努力、耐心、信心,在课前预习环节多做实践研究,我们的数学课堂便会精彩不断,学生学习便会快乐轻松。
预习方法指导 篇7
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 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 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侧重培养阅读能力, 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而课文是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素材, 也是学生接受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和各种习惯用法的重要来源。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只注重课堂讲解, 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若能抓住课前预习这一重要环节,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二、课前预习指导方法
由于学习内容与要求不同, 课型不一, 教学路径与方法各异, 预习的方式、方法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预习方法。
1. 朗读识记式
朗读与识记是预习的最低要求, 也是最简单的预习方法, 因此也是使用最多的方法。它只需要学生在课前用十几分钟时间, 通过反复拼读而记住所学生词, 通过多次试读而流畅朗读所学句型和课文, 并能初步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由于它要求较低, 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学生容易习惯并且大都欢迎这种预习方式。
2. 听力训练式
它主要在于加强听说训练, 初中阶段应尽量采用。在课文学习中, 学生可以通过听课文录音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 增强语感。当然, 由于条件的限制, 教师可利用课前某段时间, 比如早读, 统一在全班放录音, 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要求。
3. 发现问题式
教师可以把新课文中要求学生自己掌握的内容和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通过预习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做预习题发现问题, 并为上新课作好准备, 教师通过对预习的检查也可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复习阶段的预习更宜采用这种方法, 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较好的诊断性检测手段。
4. 排除障碍式
教师将新课中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通过适当的提示和引导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 从而减少课堂讲解和学生掌握运用的难度。要求学生用较为简单的语言形式重新表达较难句子的意思。通过这种预习, 课堂教学就会轻松容易得多。
5. 材料准备式
预习所准备的材料可以是句型操练需要的语言材料, 也可以是会话练习所需要的话题材料, 还可以是讨论所需要的对某个问题的意见、主张和看法等, 甚至还可以是一些简单教具。教师布置这种预习时要提出明确的要求。
6. 系统归纳式
它主要用于复习课, 特别是阶段复习和期末总复习课。教师可根据复习课的内容指导学生在课上进行全面的总结。既可以让全体学生归纳同一个内容, 也可以分不同的组归纳不同的项目。由于学生预先自己动手进行了归纳, 再经过课堂上的补充, 对这方面知识的掌握就更全面、更牢固了。
7. 阅读理解式
学生进入了较长的课文学习阶段后宜采用这种预习方法。没有进入课文教学或课文只限于一些极简单的内容的初期阶段不必采用这种方式, 课文整体教学多采用这一预习方法。阅读理解可分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 前者侧重于认知课文本身包含的具体材料, 如人物、时间、地点、事实及数据等具体信息的提取;后者要求读者对具体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 甚至推理、想象来完成。
8. 小组讨论式
小组讨论的好处在于它能够促进同学间的交流和互相帮助, 学习好的可帮助学习差的, 增加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 这种预习需要安排统一的时间进行, 比如早读、自习或课堂教学开始时由老师统一安排全班讨论, 各组主持自己负责的段落的讨论。讨论期间, 老师可以在各小组间巡视指导, 并注意发现问题。
9. 激发兴趣式
在旧课文将要结束时抽出几分钟时间, 教师用英语向学生介绍下一篇课文内容或者作者简介、作者经历、写作手法等, 以激起学生对预习课文的兴趣, 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在教学中每次预习并非只能用一种方法, 而可能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另外, 不同的课型需要不同的预习方法, 教师只有在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 把预习作为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预习, 使预习发挥应有的作用。经过预习, 学生了解了通篇课文的内容, 为教师的讲解扫除了障碍。同时, 由于预习把泛读和精读有机结合在一起, 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学习气氛。
指导学生语文预习 篇8
一、字词预习,培养习惯
学生的基础发展内涵是丰富的,它包括学习语文的方法与习惯、基本的字词句段篇的积累、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等,这些都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提升的基石,其发展基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年段不同,基础发展的层次和要求也各异,但无论如何,对于学生来说那些都是必须掌握的根基性的东西,所以教师的教学,要学会更新理念、创新方法,要在朴素中求创、在厚实中求新。字词的掌握应该是贯穿整个学段的基础性学习任务,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指导他们预习生字词呢?以往的做法是让学生多抄写,认为抄得多,学生也会掌握得越好,可结果往往不如人意,学生的错字现象还是很明显。笔者认为,在预习生字时,可以尝试让学生做同音字组词的练习,在组词查字典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又让学生区别形近字,对学生正确辨认书写生字的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不同的提高与进步,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方面也有所发展。长久坚持,既可以扫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也可以扫清学生在考试中的障碍。这样的预习,为何不做?
二、句子预习,初步感悟
苏教版教材美文多,为了全方位地从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角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地发掘,启发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自我的个性,但如果没有主动参与,就没有真正的个性发展。“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方有所得,要让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在主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些妙词佳句往往会使学生“一见钟情”。这种词句作用不可低估,有些词句可能对学生的思想有触动,能给以启迪;有的是遣词造句恰到好处,给人美感;有的是可以帮助自己正确、快速地理解课文等。老师应该要求学生用波浪线“()”画出。如在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前,教师让学生画出文中的妙词佳句,在句子旁边写下自己的独特见解。不少学生写出了这样的内心感悟:从会唱歌的虫子可以看出法布尔是多么的喜欢昆虫,虫子的叫声对他来说是歌声,已经是一种心理的享受了;真佩服法布尔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可以花三天时间耐心观察一只虫子,真佩服他锲而不舍的精神,父母严苛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他真是打心眼里喜欢昆虫,怪不得能写出《昆虫记》。学生真正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语文课本上到处留下预习的“足迹”。把这种方法向课外阅读渗透,让学生边读边画边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为培养学生“自能读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读书时也会格外注意妙词佳句,会随时将其标画出。在今后学习中他会对自己画出的“宝贝”不由自主地玩味揣摩,自然训练了其创造性的思维。“学文如积沙,学理如筑塔”,长此以往,这既提高了学生读书注意力,又加强了其对语言文字的内化吸收,训练了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这对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问题预习,加深理解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每次讲新课之前,我都引导学生参照预习要求和课后思考题再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认识,熟悉课文,但不可能理解和弄懂所有问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运用画画、点点、记记等标记,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语句以及课后问题标记出来,并进行质疑。这样,使学生做到在课堂上的听课有目的性,带着问题来听课,提高听讲效果。例如在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文章前,笔者就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写下一些在读课文时遇到的却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都踊跃地提出了许多问题,如:他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生与死之间,司马迁想到了什么?是什么原因让司马迁能写出如此的鸿篇巨制?看到学生的问题,老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调节,哪些是学生的主要困难,一目了然。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针对性地讲解主要问题,而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学生都能够理解的问题上。这样学生能加深理解,老师也能让教学成果最优化。
指导预习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篇9
而在传统语文教学中, 学生的质疑能力存在着缺失。学生不敢、不愿或不善提问。学生丧失了深层思考和质疑的机会, 最终也丧失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质疑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应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
在我们的教学中,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途径有许多。下面我浅谈一下在教学实践中自己是如何指导预习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为了杜绝无疑而质, 漫无目的的质疑和浅层次问题的低水平质疑, 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那么, 从何质疑呢?
1. 抓住关键词句质疑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首先就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质疑。在接触文本时, 可以分阶段地, 先引导学生对运用描写的词句进行质疑, 再引导学生对深刻隽永的词句进行质疑。
⑴当文章中出现人物描写的片断时, 可以根据具体的课文指导学生将问题提问得明白一些。比如指导学生思考:此处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是要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思想品质?这段描写与文章的中心有何关系?
⑵一切景语皆情语。能不能洞悉景物描写的深意, 直接关乎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否。因此, 在学习文章时, 读到景物描写的段落, 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 对景物描写的作用进行质疑。
⑶有时, 在阅读的过程中, 还会见到一些深刻隽永, 耐人寻味的佳句。这些语句更易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 抓住这些语句进行质疑, 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有效途径。
2. 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质疑
学生面对一篇文章, 原有的认识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 往往会有迷惑的现象, 这就是课文的难点。我们在教学中, 就要引导学生紧扣这些难点质疑、思考、分析, 最终解决难点。
教学《紫藤萝瀑布》时, 学生对难点提出了质疑:“我心中的悲痛和焦虑”是什么?为什么要插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紫藤萝, 有什么作用?文中提到的“生死谜”、“手足情”具体指什么?带着这些难点, 学生向多方面搜集资料, 最终加强了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3. 针对文章的主旨质疑
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 仅了解词句的表达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而经过以上两个方面的指导, 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质疑的意识, 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旨进行质疑。而对主旨丰富深刻的文章进行的质疑和探究, 更能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理解领悟能力。
这类文章的质疑指导的前提, 我个人认为是文章篇目的选取。在我们初中课本中, 真正主旨丰富而又能让学生挖掘理解后有所收益的文章篇目有限。因此我们在指导时要避免学生对所有的文章都刻意地挖掘其主旨的丰富性, 而误读了作者真正的思想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时, 恰如其分地掌握好鼓励与纠正的尺度。
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 很多学生抓住了文章的点睛之笔, 进行了质疑。学生问道:文章“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闲”字有什么特殊含义?是表达作者被贬谪后的悲凉吗?有的同学问:这句话能理解为表达了作者身处逆境却乐观的心境吗?……对于主旨的理解多种多样, 对于他们的质疑探究, 我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学生们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也扩展了开来。
4. 针对文章的结构质疑
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 还需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 需要从整体上对文章的段、篇的结构进行质疑, 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⑴线索质疑。我们知道文章一般会以一种“事物”或一种“感情”为线索。但是, 在我们的授课过程中, 也有个别文章的线索并不仅仅是一条,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双线结构”。而对“双线结构”的思考质疑, 就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结构, 理解文章主旨。在讲授《藤野先生》时, 学生对文章的段落安排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文章既然是写藤野先生, 表达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那么文章为什么要写东京的清朝留学生的生活呢?文章中写的在日本留学时, 别人对我很友好, 为什么我会认为“物以稀为贵”?……正是这些对文章段落进行的质疑, 使学生了解了文章的线索的特殊性:两条线索并行。一条是明线, 即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复杂感情;另一条是暗线, 即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感。
⑵结构质疑。在《故乡》一文的学习中, 学生就文章的结构提出了很多问题, 非常有利于把握主旨及人物形象。学生问道:文章前半部分, 提到闰土时作者进行了一段插叙, 来描述自己记忆中童年闰土的形象, 这段的作用是什么?也有人问道: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是景物描写, 但很明显这两段不是照应关系, 作者最后的景物描写要突出什么主题?……通过交流讨论, 学生理解, 照应和插叙都是为了进行对比, 将“眼前景”、“此时景”与“心中景”、“过去景”对比, 进而突出人物的性格和文章的主旨:少年闰土的性格与中年闰土的性格以及前后的差异和造成差异的社会原因;作者对社会现状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高中语文预习指导教学实践分析 篇10
一、高中语文预习指导教学的现状
( 一) 学生和教师对高中语文预习缺乏重视
很多学生在教师布置完预习作业后, 都会采取不予理会的态度, 缺乏对语文预习重要性的认识, 认为其可有可无, 即使不预习也不会对自己学习语文有太大的影响。在语文课程的学习方面, 学生不仅要具备学习语文的正确方法, 要做到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课以及课下做好巩固复习, 还要拥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每次上课之前都要预习, 从而在预习过程中发现自己不太明白的地方, 以便在上课听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对该部分进行针对性地学习, 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 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很多教师认为高中是学生进入大学的关键时期, 升学率或者学生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觉得预习在学习中的作用并不大, 学生完全可以到大学以后再对其好好培养, 显然, 教师对语文的预习环节缺乏正确的认识。在高中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 这对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可使其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形成事前做好充分准备的习惯, 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例如: 很多高中教师在早读时间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文内容做好预习, 学生对这种预习不以为然, 教师走后就利用早读时间做一些其他科目的作业, 他们认为做完作业才是最重要的, 预习只是一个学习中可有可无的步骤, 有时间就预习, 没有时间不预习也没有关系。
( 二) 对高中语文预习没有系统的教学指导
教师在把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之后, 并没有对学生的语文预习给予系统的教学指导, 使得学生对将要预习的内容毫无头绪。由于预习是高中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教师在指导高中学生学习语文时, 应该着重强调预习的重要性, 然后制定适合学生预习的教学方式, 进一步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预习困难进行细致的指导, 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为将其培养成国家需要的新型综合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语文预习指导教学实践的具体方法
( 一) 课堂留下一定的预习时间
一部分学生对于教师留下的课下预习作业不予重视, 高中生课下的时间也非常紧张, 各科的作业把课下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稍微多出一点时间学生就想好好放松一下, 于是就把预习的作业抛在了脑后。针对这个情况, 教师就应该稍微在课上安排一些时间给学生进行预习, 而在课堂上学生更能够集中注意力在语文的预习上, 从而提高了预习的质量, 与此同时, 学生可将自己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及时地问教师, 这时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在讲课时着重讲解该方面的内容, 从而解决学生的困惑。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 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 并了解其学习的方向和态度与自己有什么不同, 进一步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 从而促使学生对语文预习产生兴趣, 并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 二) 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预习方式
学生在课下自主预习时往往找不到头绪, 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预习, 进而就会造成学生对预习失去兴趣。针对这个现状, 教师应该在课上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预习方式, 帮助学生课下进行相应语文学习的预习活动。比如, 首先应该了解文章的题目, 大致了解文章内容是什么; 然后, 了解每个自然段要说明什么内容, 进而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 并知晓每一部分讲解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最后, 在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主旨, 并学习文中作者使用的独特技巧, 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写作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有效预习。
例如: 在预习过程中,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预习方式, 使学生学会怎样在课下完成文章的预习。即: 先要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然后分析具体自然段落, 最后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 以此制定一个大致的框架, 帮助学生进行课下具体学习的预习活动。这会让学生在语文的预习中脑袋里面有一个大致的预习思路, 从而对语文的学习有一个大致的规划。
三、结语
预习方法指导 篇11
关键词:小学英语;口语交际;交际环境;课外实践活动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做了如下探索和尝试:
一、创造良好的口语交际环境,营造浓郁的口语交际氛围
当前大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都是使用汉语,整节课中说的英语寥寥无几,这就造成了英语口语交际环境的缺乏,学生感受不到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的氛围,自然也就没有说英语和用英语的欲望,所以,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多说一些英语用语,用英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创造一种良好的口语交际环境,营造浓郁的口语交际氛围。
比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多对学生说一些英文课堂用语,如“Its time for class”“Please 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1”“Is everyone here?”“Who can answer my question?”...這样,学生在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会逐渐树立其说英语的意识,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二、开展英语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运用英语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我们还可通过开展英语课外实践活动进行,给学生提供运用英语的机会,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英语的价值,为学生后续的英语学习提供动力和
支持。
比如,我们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英文原版电影,让他们进行欣赏和体验,鼓励他们使用英语语言交流心得和感受;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英文比赛活动,如歌唱比赛、演讲比赛、故事比赛等;或者,开设英语角,营造浓郁的口语交际氛围,让学生都能情不自禁地开口。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运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学生开口说英语,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杨欣,黄琳.浅谈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12).
小议语文阅读教学的预习指导 篇12
关键词:阅读教学,预习,方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教是为了不教。”即通过教师的教学后, 学生具有自己学习的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突出了变教学生语文知识为全面提高其语文素养的导向性。这一导向性的根本转变, 强调了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而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则是提高其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谓“预习”,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进行的有明确目标的独立的阅读实践活动。它是实践教学法的一种具体体现。传统教育认为:预习就在于熟悉教材内容, 认读几个生字新词, 进而程式化地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等等。当前一些书籍资料, 将学生本应通过教师的点拨或自己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列举得一览无余。殊不知, 预习的过程是学生对新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所包含的意义远胜于学生了解知识本身。
如何充分发挥预习在教学中的作用呢?
一、了解预习的重要性, 增强学生的预习意识
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 再循序渐进。你们从一开始工作起, 就要在积累知识方面养成严格的循序渐进的习惯。”预习是学生超前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 是课堂学习的起点, 预习可以发现课堂学习中的知识障碍。因此, 教师在教课时要不断强调预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以增强学生的预习意识。
首先, 让学生知道预习的好处。预习过程即是认知过程, 也是肯定学习方法和经验的过程。面对陌生的课文和问题,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不断思维, 有利于开发其智力。学生在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中, 会不断地获得感性的或理性的认识, 为积累知识, 增长见识, 提高其语文素养大开方便之门。所以, 课前预习十分重要, 好处多多。预习能让我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交流探讨;学到更多的内容;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在课堂上就能学得轻松、听得明白, 从而更有效地学好课文;也更好地展现自我, 给自己带来学习的自信心。
其次, 在行动上重视预习。不要认为预习可有可无, 要深刻认识到预习的重要作用。每次上新课前, 笔者都会给学生布置在家“认真预习第×课”。把预习当作一次硬性作业, 规定学生认真完成。另外, 为引起学生重视, 也不想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 开始布置的语文家庭作业就只有一样预习作业, 这样就使学生知道:预习作业也是一项重要的作业, 必须很好地完成。
二、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在强调预习重要的同时, 必须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在语文教学中,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十分重要。
在学习每一篇新课文之前, 先要求学生把要学的内容独立地自学一遍。布置学生预习, 可分课文内容和生字词的学习两方面进行。生字词的预习要求学生能读写和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查字词典, 联系上下文理解或向他人请教等, 实在无法解决的就留到课堂上来学习。课文内容的学习, 应让学生首先把课文读通、读熟, 然后完成课文中“预习提示”的内容, 思考课后习题的内容。对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要求学生在书上标出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地思索、发现问题并形成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这样带着问题在课堂上学习, 并把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相对照, 权衡优劣, 就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如何独立地阅读一篇文章的方法, 能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对于长篇的文章, 可以应用“阅读理解式”的预习方法。这种预习适合于高年级学生。阅读理解可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 前者侧重于课文本身包含的具体材料, 如人物、时间、地点、事实及数据等具体信息的提取;后者要求读者对具体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 甚至推理、想象来完成。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后回答课文中出现的问题, 进而能达到“阅读”和“理解“的目的。这样在课堂上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而且更能根据学生预习后出现的问题, 有针对性的解答学生的迷惑了。同样的, 在很多时候可以把新课中要求学生自己把握的内容和与学新课有关的旧知识通过预习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也可以把新课中要求学生自己把握的内容和与学新课有关的旧知识通过预习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也就是学生预习的学案。学生通过做预习题发现问题, 并为上新课做好预备, 老师通过对预习的检查, 也可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尤其是复习课的预习, 更适合用这种方法, 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较好的诊断性检测手段。
三、检查激励
教给了学生良好的预习方法, 如果不去实施, 那也是徒劳。所以, 检查激励这一步尤为重要。具体做法是: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刚开始利用早读课的时间, 老师亲自督查。对于完成得好的同学大加赞扬, 对于一些完成不到位的学生耐心再指导, 而对于未完成的学生则责令其补完。一段时间下来, 学生预习习惯基本养成后, 则要求组长检查, 老师抽查。在上课时通过提问, 学生讨论答疑, 老师再针对学生在预习中思而不解或解之有误的问题给予点拨, 为学生扫除障碍、指引途径。
此外, 教师及时的评价激励也必不可少, 它能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如在第一课时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时, 发现该生读得十分流利, 于是便问她:“你为什么能把课文读得这么正确流利?在家读了几遍?”“是因为我在家预习了课文, 在家练读了十遍。”这时老师及时表扬:“你预习得真充分, 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真棒!”老师及时的表扬加上榜样的力量, 大大激发了学生预习的愿望, 今后会更积极主动地去完成预习作业。
当然, 要养成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需要日积月累的培养。在实施中最好是从小学低年级开始, 就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时间一长, 学生养成了这种习惯后, 即使老师不布置预习, 也能在课前自觉地预习课文,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预习真正发挥出了功效, 课堂上也才会出现“争先恐后”“百花争艳”的场面。
参考文献
【预习方法指导】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预习方法指导09-10
高中数学预习方法07-06
数学课预习方法08-22
六年级上册数学预习方法08-26
英语预习学习方法漫谈05-25
小学数学预习方法与技巧09-27
初中一年级上册数学预习方法06-12
我的预习方法五年级作文08-16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如何预习课文10-24
事半功倍的预习语文的方法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