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系统(共9篇)
预习系统 篇1
电工基础实验室一旦开放,意味着在进出实验室的时间、选做实验项目等方面,学生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与传统实验教学相比,实验室开放后,教师的指导工作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设计一个以学校电工基础实验台为蓝本的实验预习系统,以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将实验预习、模拟练习内容方到实验室以外的地方去完成。本文就预习系统的设计思想、方法作以探讨。
1 开发工具的选择
制作交互式多媒体课件首推美国Adobe公司的Authorware软件,制作平面动画首推该公司的Flash软件。另外,为了使元件、仪表等具有立体感,还需要采用该公司的图形效果处理软件Firework,对其表面做一定的渲染处理。
2 系统的设计
预习系统包括两部分,一是实验项目介绍,二是实验项目的模拟训练。在设计过程中,各部分的主交互框架均在Authorware环境下进行,用到的诸如指针偏转等动画都采用Flash制作。
2.1 主导航界面设计
主导航界面是提供所有电工基础实验的项目介绍、模拟训练和退出系统功能选择的界面。用Authorware设计的主导航界面流程图如图1所示。其中,“背景”显示图标中放置的是界面背景图,j2是交互图标,配合链接在其后面的按钮响应图标以及写在各分支计算图标中的系统函数,实现界面到各功能模块之间的跳转。跳转函数的格式是JumpFileReturn("filename"),“filename”是被调用文件的文件名;退出的系统函数是quit(0)。
2.2 实验项目介绍部分设计
这部分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各实验项目的内容和要求。通过浏览这部分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做实验前必须知道的3个问题,即:“做什么”“为什么做”和“怎么做”。由于这部分内容多半是文字、表格和图片,所以用显示图标静态显示即可完美表达。
2.3 模拟训练部分设计
模拟训练是在计算机模拟平台上训练实验技能,这就要求模拟平台必须具有形象逼真、交互性强、模拟的现象符合电学规律等基本特点。形象逼真指的是仪器仪表具有立体感,指针的偏转动作自然;交互性强指的是学生通过鼠标、键盘可以直接参与实验的过程;所谓模拟的现象符合电学规律,指的是模拟出来的实验现象不能与自然规律相违背,模拟出来的数据在保证正确的同时,还要“制造”出合理的误差。
以“日光灯电路功率因数的提高”实验为例,介绍模拟训练系统的设计和制作方法。
2.3.1 初始化窗口
模拟训练系统首先要对显示窗口进行初始化,主要工作包括:片头(窗口大小设置、窗口背景设置、窗口标题)、成绩的初始值设置、当前成绩显示以及操作提示。初始化工作结束之后,系统给出通往学生实验守则和模拟训练的交互按钮。在“学生实验守则”的按钮响应分支中添加显示图标,导入相关守则的内容。初始化窗口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
2.3.2 模拟训练窗口
“开始实验”按钮响应下的分支是模拟训练分支。分支下有帮助、仪表部分、连线、通电、关闭电源、连接补偿电容器、通电、关闭电源、最后拆线和数据处理功能模块。分支流程图如图3所示。
帮助:通过按钮响应的方式给出实验电路图、参考接线图和参考数据,供学生在模拟训练中遇到困难时使用。按钮设置在平台的右下方,点击按钮展示帮助信息的图片,双击图片对象隐藏帮助信息。
仪表和电路板:“日光灯电路功率因数的提高”实验中用到的仪表有交流电压表、电流表和瓦特表,分别测量日光灯电路的电压、电流有效值和有功功率。模拟平台中的每个仪表都是由从低到高的5层构件复合而成,它们是背景、刻度、指针、面板、按钮和接线柱。电路板有两块,一块是电源板,另一块是带补偿电容的日光灯板。和实际电工基础实验台上的日光灯板相比,模拟板做了较大比例的缩小,目的是相对增大3个仪表的面板,方便读取仪表数值。
量程选择:选择仪表量程,采用按钮响应方式。
通电:通电功能模块中包含了通电动作、仪表指针偏转、仪表示数读取以及读数的正误判断4个环节。当连线完成之后,下方的按钮区会跳出通电按钮,提供通电交互。
关闭电源:电源的接通和关闭是通过指示灯来表示的,所以采用热区响应、更换指示灯图片的方式,即可实现相应的效果。关闭电源之后,所有仪表指针都要归零,所以在关闭电源支路中还要加入擦除各仪表指针正偏动画、指针归零动画的图标。
连接电容器:用热区响应显示电容器两端与日光灯的连接线。
本实验是根据感性电路(日光灯电路)并联适当电容前后总电路的功率因数变化对比,研究功率因数提高的方法和意义,所以连接电容之后的测量数据类型、方法与前面相同,功能模块的设计方法也相同。
最后拆线:采用擦除图标擦除所有连线的显示。
模拟训练平台效果图如图4所示:
2.3.3 动态连线的实现
要达到实际实验台上接线的训练效果,就要求模拟训练系统有较强的交互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采用Authorware中的热区响应来实现:将要连线的接线柱上方放置一个热区,热区的分支上摆放已画好连接线的显示图标,图标的过渡属性定义为“wipe”类型。这样,当这个热区被鼠标点击时,接线柱上便会出现画线的动态效果。
2.3.4 指针的偏转
预习系统中的模拟训练与虚拟实验室中的仿真练习还是有较大区别的。前者侧重于实验的过程,后者更侧重于实验的结果。因而,模拟训练系统中的参数数据可以是给定的,仪表中响应的数据也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对照仪表的刻度盘,将响应的数值转换成指针应该转动的角度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非常简单了。
指针偏转的动画可以用Flash制作:画一根与仪表初始位置指针一样长的红色直线段并转换成影片剪辑,将注册点(旋转的中心)移到指针的最下端,用影片剪辑旋转工具将指针指到“0”刻度,在时间轴上第12帧处插入关键帧,将这帧的指针转到应转的刻度上去,然后将这12帧转变成连续的动画并以“.swf”格式文件导出。
2.3.5 数据的读取和判断
仪表数据的正确读取也是实验中必须要训练的基本功,因此系统应具有数据正误判断功能。实现的方法是:在提示栏中插入一个文本输入响应,当从文本输入窗口输入的数据满足设定条件时,继续执行下面的内容,否则回到上一步重新输入,直到正确为止。
2.3.6 模拟训练中的考核
模拟训练考核包括定时考核和记分考核两种。定时考核是在实验模拟训练的开始自动设定一个时间值,然后倒计时,若倒计时结束而实验训练过程还没有结束,系统会弹出“操作不熟练,重新再来”的提示,然后跳回系统的起始界面。学生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在设定的时间内完成整个实验的训练任务。记分考核是在模拟训练的开始设定一个初始成绩,比如100分,在接下来的训练中每犯一次错误就扣一次分,被扣分值与所犯错误的性质有关系,一般性错误扣5分,涉及妨碍人身安全或导致仪器仪表损坏的错误操作扣分最多,可达50分。虽然记分考核方式不限时间,但也需要多次训练方能拿到95分的过关成绩。
3 系统使用
为了使系统运行速度不受网络传输速度的影响,推荐将系统打包成单机版文件,压缩后放到服务器上供学生下载使用。
4 结束语
预习系统是参照实验室中真实的电工基础实验台外形设计的,所以在系统中预习或模拟实验的过程,与实际非常相似。当完成一个实验的模拟训练之后,学生对该实验的内容、实验原理、实验要求以及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都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实验中仪器仪表的使用也会熟练得多。毫无疑问,这必将大大减轻教师现场指导的工作量,减少由于错误操作而带来仪器仪表的损坏,使实验室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成为现实。
摘要:电工基础实验预习系统由实验项目介绍和实验模拟训练两部分组成,模拟训练部分是该系统的核心。以电工基础实验中“日光灯电路功率因数的提高”实验为例,详细介绍系统每一部分的设计理念和实现方法。
关键词:电工,实验,预习,课件
参考文献
[1]肖看,尹仕,严国萍.创新型电工电子全开放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4):79-82.
[2]马瑶,石瑞英,袁菁,万超,李玉玲.开放式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08,25(1):43-46.
[3]李培根.主动实践: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35-37.
预习系统 篇2
阶段预习方法和学期预习方法是中学生常用的预习方法。
阶段预习方法
阶段预习法是学习者以概要了解为目的,对近期将要讲授的功课内容从整体上进行粗线条式的浏览,以求得初步印象的一种预习方法。阶段预习法一般以章或单元为整体单位;而像历史、地理等科目的预习则可以截取某个相对完整的时代或相对独立的区域作为阶段预习的单元。
阶段预习主要可以采取看标题、读目录、读概述、读提示语、读结语等办法。从章节目录的大小标题中,大致了解全书或某章节的`内容。有些书在章节之下写有各章节的重点,简明扼要地介绍各章节的中心思想,比标题具体得多。进行阶段预习有助于学习做好心理与物质方面的准备:
经过这样的预习,对某一部分学习内容的量、难度、编排方式等有了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增强自信心。
据此而准备好必要的学习用品,包括图表及参考资料等。
便于制订出科学的(短期)学习计划,协调各科的学习时间,提高对学习活动的预见性。
2.学期预习方法
学期预习法是指学习者从整体上把握一本教材的知识结构,锻炼自己独立驾驭教材的能力,即学习者学会自己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自己运用基础知识解答习题,从中培养自学能力。运用学期预习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粗读一遍教材,结合目录,自拟课程大纲
根据课程的要求及自己的学习经验明确学习对象
结合练习题细读教材,确定每章每节的重点
将每章每节的重点知识依据一定的原则归纳在一起
记忆那些理解准确的概念、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
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进行学期预习,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初三及高中的学生可以尝试。
最好先选择一科进行,一是弱科,一是拿手科。初步摸索出一定的经验,再将此法推广到其他学科。
预习系统 篇3
《基础物理实验》是高等院校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素养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 随着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 各高校也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对于如何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科研兴趣及较强动手能力的的成为了各高校加强教学效果的重要议题。
在传统的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 存在着诸多显而易见的问题:学生在预习时只是阅读了实验教材, 而且大部分学生的预习报告书写基本是复制教材, 对实验的目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案的思路及实验步骤等没有一个完整的总体认识;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后学生马上进行实际操作, 预期的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1];实验预习部分的枯燥乏味, 导致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各种错误操作, 甚至发生危险, 学生也就不会真正体会到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数据处理部分往往较为复杂[2], 并需要进行大量的数学运算, 手工运算占用大量的实验时间, 并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为了在有限的实验时间内完成实验, 甚至导致学生互相抄袭实验结果的现象发生, 而且学生并没有认真体会实验数据处理的重要性, 缺乏正确的数据处理思维。
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 一方面要提倡物理实验的创新性研究[3], 并加强学生培训, 改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另一方面, 要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 如多媒体技术以及计算机强大的数据运算能力, 增加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生错误的几率, 让学生能节约出更多时间来实践, 思考、理解实验的原理, 提高学生的科研实验能力。
2. 设计思想的提出
目前, 有关《基础物理实验》的书籍、用具已较为完善, 实验项目也在不断增多[4]。然后, 还没有一套计算机应用系统软件能够将全部实验高效、清晰的组织起来, 同时基于以上提出的基础物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我们提出此设计思想。此思想将所有实验项目按力、热、光、电、综合性实验进行分类, 每个实验均有实验预习及数据处理部分。在实验预习模块中, 学生可以查阅所有预习内容, 并观看flash动画或真人实验演示视频。在数据处理部分, 学生可以讲实验数据输入系统, 了解每一步的计算过程, 让计算机完成计算工作。系统编辑人员可随时增加实验项目, 编辑预习内容和数据处理公式。
3. 系统设计与实施
3.1 设计目标
(1) 在系统功能设计方面, 本系统将实现以下功能:
◇实验项目的添加、更新、删除功能;
◇实验公式的编辑、添加功能;
◇实验预习内容的查阅功能;
◇实验数据自动处理功能;
◇实验的搜索、筛选功能;
◇管理员权限控制功能。
(2) 在交互设计方面, 本系统将以为用户提供良好体验为基础, 利用jquery、ajax等页面交互技术, 尽量减少页面刷新次数, 增强用户操作流畅度。
系统首页由系统名称、分类导航、搜索框、热门实验项目、系统版权信息等内容构成, 用户通过点击导航及输入搜索内容, 系统将实时进行筛选、搜索工作, 动态显示符合附件的实验项目, 用户鼠标掠过某一实验, 及显示实验预习及数据处理链接, 单击链接将动态显示某一实验预习内容和数据处理详情, 输入实验数据系统将动态返回计算结果。所有常规操作将在无界面刷新的情况下动态完成, 保证用户使用体验。
管理员登陆后, 将在页面显示添加、删除、编辑实验链接, 所有链接均为橘黄色背景, 公式编辑模块采用可拖拽设计, 有效减少了管理员公式编辑的难度。
3.2 总体设计
系统采用Browser/Server设计模式[5], 无需用户安装特定软件。服务器采用Linux开源操作系统, ApacheWeb服务器软件, 配合Mysql开源数据库, 有效保障了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在编程语言方面, 系统将采用php高级语言, 基于php官方支持的zend-framework开发框架进行开发, 保障系统安装、高效性。用户交互方面, 系统采用html5+jquery+ajax技术, 有效保障系统用户体验。
3.3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在软件系统的数据存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数据库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网站的运行效率。合理的数据库设计可以提高数据库查询以及存储的效率, 同时也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和一致。数据库ER图如下[6,7,8]:
结合系统功能的要求以及功能模块的划分, 数据库中主要的数据表如下:
管理员信息:用户名, 密码 (注:密码采用MD5的方式加密) ;
实验信息表:实验类型, 实验名称, 实验简介,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原理, 仪器简介, 实验内容, 数据处理, 注意事项, 思考题, 添加时间, 排序权重, 缩略图地址, 视频演示地址, 浏览量;
数据处理公式表:关联实验, 输入变量名称, 输入变量数量, 输出变量名称, 输出变量数量, 处理公式, 数据组数。
由于各数据表的查询操作要多于存储操作, 所以均采用MyISAM存储引擎, 以提高数据库的运行效率。
4. 重点问题及解决
4.1 数据处理公式模块的设计
由于预习内容添加等功能为数据库系统管理内容的常规功能, 网页形式的实现方案已比较成熟。但网页形式的复杂公式编辑功能却很少有人涉猎, 所以此部分功能的开发较为困难。
为了让管理员方便的进行公式编辑, 系统规定每个实验可添加任意多组的公式, 每组公式可自定义输入变量数量、输入变量名称、输出变量数量、输出变量名称, 管理员可为每个输出变量定义计算法则, 提交成功后系统将把以上内容记录到数据库中。
例如在图2所示的公式添加阶段, 系统管理员需先填写数据组数、每组输入输出数据数量, 名称填写框将根据填写的数量自动生成。锁定组数后可对输入输出变量进行编辑;锁定输入变量后, 输入变量将进入可拖拽状态;锁定输出变量后, 系统将针对每个输出变量自动生成公式编辑区, 管理员可在右侧的可选元素中拖拽相应操作符、变量进行公式编辑;锁定任一组公式, 此公式即进入可拖拽区, 方便其他公式的引用。在对所有输入框都进行锁定后, 即可点击提交按钮提交此组公式。
4.2 用户实验数据的动态计算[9]
数据处理界面将由管理员编辑生成, 编辑过程中可插入公式标记符“*formula*”。
当用户打开数据处理界面时, 系统将根据此实验已编辑公式的权重依次替换公式标记符为用户可进行数据运算的模块。
当用户在各运算模块输入实验数据后, 系统用用户数据将公式变量替换, 调用相应函数计算公式结果, 动态输出到对用模块供用户查对。
4.3 实验分类筛选及搜索的实时动态进行
为了能让用户快速定位到相应实验, 系统将所有实验名称一次性返回用户计算机。用户选择某分类后, jquery脚本将利用动画效果隐藏其他分类的实验。用户输入搜索内容时, jquery脚本将监测按键弹起状态, 每次按键弹起后将组合分类选项进行实验的搜索, 利用动画效果隐藏掉无关信息, 从而实现了实时动态的筛选、搜索效果。
5. 结束语
实验教学在现代教学体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如何有效激发在校学生的科研潜力迫在眉睫。希望此系统的实施能够方便《基础物理实验》教学的进行, 促使实验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等的更新, 能够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 能够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来, 让高校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10]。
参考文献
[1]王铁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物理实验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06) :88-89
[2]宋露露.大学物理实验数据处理的教学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6:7-38
[3]李松岭, 李明雪.物理创新性实验的六大设计原理[J].物理与工程, 2007, 17 (06) :19-21
[4]肖苏主编.大学物理实验[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4
[5]张俊玲.基于B/S的物理实验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4-34
[6]杨冬青, 唐世渭.数据库系统概念[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4--21
[7]王润兰, 白然, 等.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03) :84-85
[8]李南.MySQL数据库跨越式升级中乱码问题分析及解决[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7 (12) :151-153
[9]王磊.MySQL物理结构的自动优化[D].东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9:10-31
提高预习效率加快预习节奏的论文 篇4
摘要:先学后教能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师生有效互动、“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要求,也是教育教学的要求。
关键词:先学后教;高效预习;自主学习
先学后教,从抓学生的预习效果做起,就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在实践过程中却遇到许多难题,诸如如何减少教师的话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预习效果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难题
初中科学教材的特点:从知识本位走向知识过程和文化的统一;从学科本位走向将科学本质和教育本质的统一,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过程的方法并重。强调课程应基于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方式、语言发展和文化背景,重视学生的经验及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将科学本质和教育本质统一于科学探究之中。虽然这些特点很大程度上符合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却削弱了课本的可读性。学生看课本就像雾里看花,摸不着头脑,找不准规律,没有详细明确的辅导书,学生的成绩就很难进步。
在这教材与学生实际水平有差距的情况下,笔者借鉴了永威的教学模式,既课内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预习,但时间很短。但在运用这种预习模式时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
1.学生会做的不讲,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有时候教师耐不住性子总想把知识讲给学生听,占用了学生的思考空间。
2.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是一用“先学后教”就能显灵。刚开始,学生并不领情,如何让他们参与到预习之中,积极思考、勤于动脑成了一大难题。
3.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每次一让学生预习,学生总是借机说话或者休息。
4.学生的课外作业太多,预习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如果学生每节课都高度紧张,课后又有大量作业,时间长了学生就难以承受。
5.每个学校都有大量后进生,许多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对这些学生都束手无策。
二、先学后教的实质
先教后学就是把把孩子内在的向上发展的欲望激发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如独立思考,动手拭错,自我纠正等)完全交给孩子,把孩子扔到知识的海洋中让他自己去吸纳、去搏斗,一句话,就是给学生主动求知、自我发展的自由。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质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学、去探索、去实践,而教师在其中只是“向导”、“路标”,起着“引路”、“架桥”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从过去“满堂灌的第一线”退到第二线为学生的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参谋”和“顾问”。
有些学校之所以能实践成功,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理论,而且用实践去证实自己的理论。他们不是从现成的理论出发,而是从教育的实际出发,去创造解决教育问题的办法,注重对问题的反思,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三、预习的好处
1.能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然后在上课前补上这部分的知识,使它不成为听课时的拌脚石,有利于学生顺利理解新知识。
2.有利于听课时跟着教师讲课的思路走,对听课内容选择性强。明确哪些知识应该放上主要精力,加强理解和消化;哪里应该重点记笔记,做到心中有数。
3.预习有利于弄清重点难点所在,便于带着问题听课与质疑,能把注意力集中到难点上。这样,疑惑易解,听起来轻松,有味,思考起来顺利主动,学习效果高。
4.预习可以提高记笔记水平。由于学生课前预习过,教师讲的内容和板书在学生心中已经大致掌握,所以学生在上课时可以不记或少记书上有的,着重记书上没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部分,以及教师反复提醒的关键问题。
四、如何预习
1.编好导学稿,引导学生自学
编写导学稿,发挥集体备课组的作用,教师们轮流编教案、学案。
另外作业本上的作业也可以布置学生晚上自修时做,让学生学会思考、钻研、创新。
2.布置小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问题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解决,通过实验,观察实验时产生的现象,理解并解释这些现象,知识点的掌握才能巩固。所以周六、日经常布置一些小实验,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丰富学生的双休日生活。如《光的折射和反射》布置学生买个放大镜,做一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对这一课时的教学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每次预习,除了敦促学生加快速度积极动脑外,还要适时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1)概览:预习开始的时刻,原原本本把所要学的.内容默读一遍,边读边思考。新课的概念内涵是什么?有哪些重要的知识点?读过之后懂不懂?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2)明了目的:学生要学哪些知识点,哪些是重点。(3)细阅:划出各知识点,找出重点,做好疑难记号。经历阅读预习以后仍不明白的内容,不用强求明白,把它记下来作为听课的重点。(4)拓展:阅读课外知识,如书上的阅读材料,课外有关的轶闻趣事。(5)目的竣工:试着完成作业本上和导学稿上的作业,如能完成,预习的目的就基本达到。
4.进行第二次备课,完成“实践到再认识”的提升
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本,导学稿初步批改,掌握学生的疑难之处。批改分全批全改,部分批改,现批现改,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快掌握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动向,把问题及时地展示出来。教师的备课在被付诸于教学实践时,由于有些内容和问题在设计教案时难以准确预料,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这就有必要进行第二次备课,对原来的教案进行修改、补充。
第二次备课主要是根据现代教学认识论提出的,它遵循和反映现代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活动既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的认识过程应遵循由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基本规律。第一次备课便是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组织、安排和管理课堂教学。但是第一次备课仅仅体现了“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并没有完成教学的理性认识过程。因此,只重视第一次备课的过程是不够的。第二次备课是由“实践到再认识”的再认识。对于教师来说,主要是对教学中所用到的有关知识和原理进行再认识,从中得到的一些新的认识,总结出某些教学的规则和特点。教师通过第二次备课,可以及时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并能根据信息,尽快地对学生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作出质的判断和量的分析。如估计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的处理和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取是否适当,教学的组织安排和教学的进度是否合理等等。教师通过第二次备课获得信息反馈,既是对第一次备课的认识效果进行评价,又能根据教学实践,及时总结自己教学的优缺点,发现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教学见解,甚至提出有一定创造性的见解,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
5.教学效果有所提高
实施先学后教,有效预习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所提高,教学成绩也在不断提升。但学生的学习习惯还需要进一步的适应,预习节奏还有待进一步加快,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先学后教,预习是关键。如何预习,加快预习节奏,提高预习效率,是我们初中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教学环节。初中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我们有必要对这一课题通过实践加以研究,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晓华.导向型自主学习的基本原理与教学策略[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美)sylviamroberts著.赵丽,刘冷馨,朱晓文译.学习型学校的专业发展――合作活动和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预习的定性及强化预习的教学策略 篇5
一、关于预习的定性
1. 预习的概念定位
“学习”有两层含义:“学”指的是“学得”;“习”指的是“习得”。“习得”指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地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变化的过程;而“学得”则指在习得后, 有意识地在教育环境里, 使学习者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变化的过程。“习得”与“学得”的区别, 既有从“生活世界”接受的教育, 又有从“科学世界”接受的教育。“生活世界教育”指在日常生活自然状态下, 多出自于潜意识的、无序的、直接的感知, 没有专业人员来进行的自觉的教育活动。“科学世界的教育”指在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特定的专门状态下, 有专业人员进行的自觉的有序而高效的教育活动。由此可见, 预习是一种建立在“学得”基础之上的“习得”行为, 属于“生活世界”的教育, 又是有意识地为进一步“学得”作准备, 与“科学世界”联系密切。因此, 预习是一种“学得”与“习得”螺旋上升的教学策略。预习既有“习得”自由、无序, 难以控制的自然状态, 又必须由教师在“学得”的环境里加以提倡、引导和促进, 逐渐使预习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2. 预习的自主定位
预习主要属于一种学生在非教育条件下的以“习得”为主的学习行为, 必须把预习完整地还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享受预习的自主。教师过高地提出预习的要求, 必然过多地占用学生课外自主时间, 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教师设计和布置统一的预习作业, 既阻碍了学生个性差异的自主选择, 又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性差异在预习中“扬长补短”的本身功能;教师把督促学生预习的任务转嫁给家长, 让家长充当“专业人员”, 也是造成学生不能自主预习的不明智行为;教师如检查课堂作业那样强制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 并对未完成的学生施以批评或变相惩罚, 往往也会把预习赶入“死胡同”……所有这些都是对预习的“失度”干预。但预习的“自主”是相对的。学生, 尤其是小学生, 预习对他们来说还处在逐步认识、熟悉和积累阶段, 不能放任自由。预习的安排, 预习方法的选择, 预习程度的把握等要从学生发展水平出发, 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 逐步让学生自主安排。教师多提供一些帮助、引导并做一些协助工作, 少一些统一和强制, 预习的自主的把握一定要“适度”。
3. 预习的形式定位
课堂教学始终是教学的核心, 如果预习的环节也用课堂教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进行是达不到预习效果的。如有人主张像课堂教学一样设计严密的预习作业, 采用“题海战术”, 预习成了课堂的前伸, 这样预习就成了“加重学生负担”的一部分。也有人主张开设预习课, 像阅读课、习作课一样, 增设课堂类型, 进行预习知识的传授和预习能力的培养, 这显然是与以“习得”为主的“生活世界教育”的学习行为相违背的。还有借课堂教学改革为名或以公开教学“舞台化”的标准, 把原本课堂教学的一些重要环节, 如识字写字学词, 读通读顺课文等一概推向“预习”。这些可怕的预习“错位”行为, 混淆了课堂中“学得”与学生课外自由、宽松地“习得”的不同目标、效果和作用。把应当在“学得”中达成的目标, 每个学生都应当学会的重要内容, 用预习来代替, 严格地说这也是一种教学的严重失策。
4. 预习的主导定位
预习强调的是一种学生自主、自由和相对松散的“习得”学习行为。是否可以淡化教师在预习中的主导作用呢?学生正在预习能力的成长阶段, 预习有其自身的规律, 如果都让学生从实践中去摸索、总结, 那要等到猴年马月。预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倡导、耐心引导和有效培养。同时, 预习是一种学生学习的重要策略和良好习惯, 有别于“学得”方式的培养, 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
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以“学得”促“习得”, 使预习真正成为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有益于减负增效、有助于培养学生个性和全面素质发展的教学策略。
5. 预习的评价定位
叶圣陶说:“预习原很通行, 但要收到实效, 方法必须切实, 考察必须认真。”由此可见, 及时合理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评价, 对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预习热情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评价可采用教师评价、师生评价和学生评价等形式。教师评价, 可以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 在课堂上听取学生的汇报和提问等形式。师生评价,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倾听, 然后对该生的预习情况、预习态度、预习效果作出评判, 最后教师再对学生评价未涉及的地方加以点评, 有利于学生从他人的表现及教师的指导中积累预习经验。学生评价, 这种评价一般在高年级进行, 学期初, 每位学生在本子上填好“预习情况反馈卡”,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讨论、互评的方式, 评出“最佳参与奖”“最佳协作奖”和“进步奖”等。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不管哪一种评价方式, 教师都应以鼓励为主, 并在讲评后提出修改意见, 使每个学生享受成功的同时, 也看到自己的不足, 保证做到以评价促预习, 以评价增效果, 以评价导习惯。
二、强化预习的教学策略
1. 时间: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预习的最大难题是时间保证。学生每天要完成几门功课的书面作业, 哪还有时间和精力预习呢?解决的最好方法是课内外兼顾, 课内外结合。具体做法有:一是课内留足书面作业时间, 保证在课内完成。那么课外, 尤其是晚上的时间就可以主要用于预习与复习。二是课内渗透预习。预习不仅是课外的事, 也是课内的事, 可在上新课或学习某环节之前先让学生预习, 也可以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再预习, 为深化学习作准备。这种在教师监督下的集体预习, 会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 思维更深刻, 收到的效果更理想。同时, 还可以渗透预习知识, 纠正不足, 促进习惯的养成。三是提高预习效率。时间是个定量, 提高效率是争得时间的明智选择。做法上可低段尽量放在课内, 中段课内外结合, 高段主要放在课外。
2. 内容:确定与拓展相结合
预习内容的安排也很有讲究, 如, 内容过于笼统会出现“老虎吃天下, 无从下口”, 要么是“走马观花”, 将课文粗略看一遍;要么“抓住芝麻, 漏了西瓜”, 只查出几个生字新词, 或至多了解一下文学常识。这样的预习结果与教学要求相差甚远, 预习不预习差不多。内容选择的大原则是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走进生活。预习的重点是课文学习的要点和学生知识能力的“最临近发展”区。另外, 基于教材内容所进行的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践活动, 所进行的调查, 所搜集的材料等等。
3. 作业:定性与定向相结合
有人主张像教科书的配套作业一样编写系统的预习作业本, 把所有的预习要求和内容都体现在预习作业本上, 这太天真了。也有人认为预习毕竟是课堂教学的准备, 本质是粗放型, 布置一个提纲, 口头交代几个问题就可以了, 不必太认真, 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预习是语文主要素养之一, 包含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思维表达。书面作业形式的预习布置比较严谨死板, 虽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但对情感态度和思维表达的培养不利。“提纲或口头问题”的预习布置比较开放主观, 有利于情感态度和思维表达的培养, 而不利于知识能力的培养。两者整合在一起才是预习作业布置的全貌, 不可偏颇。
4. 检查:书面与口头相结合
有布置就要有检查, 这是教学的常规要求。预习检查存在的弊端不少。一种是预习与上课“井水不犯河水”, 既缺少检查环节, 又缺少衔接环节;第二种是只有书面预习作业的检查, 而没有问题、情感、思维和体悟类的关注;第三种是仅有口头问题式的检查而没有书面作业类的检查。这些检查方式, 要么淡化预习, 要么顾此失彼, 需要规范, 既要有书面的, 也要有口头的。如上新课前重点对书面作业的检查, 了解学生知识能力的准备情况;课中根据教学推进的需要, 分环节与步骤要求学生回答问题, 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个人的观点、态度;还可以在课文学到一定程度时提几个问题让学生书面回答, 这样可以检查学生预习的深度;甚至可以在课堂结束前让学生谈谈现在的认识与预习时的认识有什么不同和提高。
5. 方法:常规与个性相结合
预习方法属于感性的具体的实践范畴。方法与习惯是相互制约, 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方法由人来掌握, 是物质内化的产物, 带有浓厚的个体色彩。预习方法有常规和个性方法之分, 常规是基础, 个性是生命。既要让每位学生熟练掌握常规方法, 又要鼓励学生发展个性方法。同时, 还要设法让“课堂指导的学习方法”转变为学生的“预习的方法”。
6. 习惯:客观与主观相结合
预习系统 篇6
一、同一课文“知识型”与“能力型”预习单比照分析
现以《滴水穿石的启示》(苏教版五上)为例,对“知识型”与“能力型”预习单进行简单的比照,从而发现不同预习单设计的内容、任务、作用的不同。
“知识型”预习单:
一读:朗读,努力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二写:把新课的生字词抄写三遍。
三理:课文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由来,告诉人们只有,才能。
四背:结合课后习题2的要求,画出有关词语,并背诵这12个成语。
五思:结合课文,联系课后习题3的句子,体会问号的不同用法。
六问:对不懂的词语提出疑问,尝试解决。
“能力型”预习单:
一读:朗读课文,努力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结合课后习题2,联系上下文运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二写:先比较一下新课生字词的异同,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再抄写一遍。
三理:默读课文,标好小节号,想想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试着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四思:结合课文,联系课后习题3的句子,体会问号的不同用法。
五问:对课题,课文内容,不理解的字词、句子提出疑问,并尝试解决。
六品:对课文中一些重点字词、句段进行圈画与批注。
分析:“知识型”预习单的六项任务,除了五、六两项含有能力训练外,其余四项都属于知识内容。“能力型”预习单中的六项任务,每一项都指向能力养成。如“一读”,在自学字词环节,要养成结合具体语境与工具书预习的习惯。又如“五问”,让学生产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不同学段“能力型”预习单比照分析
分析:从上表可以看出,即使是能力培养,各学段的侧重点也不同。中年级段重在以“扶”的形式指导预习方法,培养预习习惯,预习的重点更加突出,目标指向更加明确。“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或设计填空,或问题引导……高年段,则逐渐由“扶”到“放”,不断地在预习实践中运用中年级学到的各种预习方法预习并逐渐熟练。而这种提纲式、流程式的预习,给予了学生更开放的预习空间,让学生在预习中各显身手。简单地说,中年级段更注重预习活动的“设计”,高年级段更强调预习活动的“自需”,让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
三、实现“能力习得”的基础
1. 预习的流程与内容要基于知识,指向能力
要实现学生的预习从“知识学习”走向“能力习得”,必须对预习流程、预习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对学生的预习方法科学指导,预习习惯与品质进行耐心培养。它要求我们通过“备预习”“导预习”“练预习”“查预习”“评预习”,加大预习教学的力度。
比如,预习《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学生带着“阅读框架”,经历这样的思维过程:“写什么”———“滴水穿石奇观的来历”“中外名人靠滴水穿石精神成就事业的事例”“滴水穿石的启示”;“怎么写”———课文先描写滴水穿石奇观的来历,然后通过具体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在阐述事例时,通过具体数字直接说明,最后揭示“启示”;“学什么”———主要学习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和学习“滴水穿石”的精神;“怎么学”———反复朗读,仔细品味,凭借语言材料感悟;“悟什么”———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怎么悟”———抓住重点,认真揣摩,用情朗读,联系生活,仔细分析,用心体验。
2.预习的反馈要偏重能力,注重激励
学生预习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检查,记录学生预习中的有效收获,有价值的发现,有深度的质疑,共性的困难,以此评估学生的预习质量、预习能力。要对学生的预习态度、预习成果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学生预习的成就感,提高预习的积极性。
如:学习《船长》(苏教版六上),课前我在检查预习情况时,发现在质疑一栏中,有不少学生提出了疑问:“老师,您在指导我们作文时,不是常说‘写对话时,要注意说话人的语气、动作、神态,要写好提示语,对话的内容要具体,这样才清楚、生动、活泼’,可是,课文中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大副的对话,为什么没写人物的语气、动作、神态,有的甚至连提示语都没有呢?”于是,我根据“预习单”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放大学生的疑问(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板块来教学。
品读船长与洛克机械师的对话。(出示)
师:现在我们把这段对话改一改,(出示改后的对话)读后你有什么感觉?
生(笑):不可以的。因为当时情况已经很危急了,船长不可能这样说话。
生:这样说话,感觉一点都不紧张,就像平常说话一样。
师:那老师再改一下,(出示改后的对话)看这样行不行?
生:这样写对话,不能表现情况的危急。
师:哦,我明白了。看来,写对话,要不要写人物的语气、动作、神态,要不要写提示语,还要看具体情况,要符合当时的情境。在有的情况下,写上人物的语气、动作、神态,写上提示语,那是画龙点睛;在有的情况下,写上人物的语气、动作、神态,写了提示语,反而会画蛇添足。
师:早上,我在阅读你们的“预习单”时,发现不少同学(我适时点出多位同学的名字)在“预习单”中质疑了这方面的问题,甚至对老师过去的指导也产生了怀疑,现在明白了吧?(生纷纷点头)这里,我还要说,这个问题同学们提得好,有价值,值得表扬。
预习系统 篇7
一、单元说明,整体把握
进行单元新授前,仔细阅读每个单元的课文,提炼出单元的学习主题,然后对此进行系统的总结,也就是所谓的单元说明。“单元说明”的讲解,是让学生对本单元课文有大致的了解。“单元说明”中,或提示了本单元课文的中心,或概括了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或初步概括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单元说明”能让学生对本单元课文有个整体的认识,可起到“导读”的作用。
二、内外结合,丰厚储备
在中年级语文教学预习过程中,所设计的预习提纲内容和知识应做到比较广泛,要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地点等内容,同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准备一个课外知识摘抄本,把查到的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丰富其知识积累。
当然,不同单元的文章类型,预习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例如:古诗的预习就要让学生从古诗的作者、作品、相关背景这几个方面来搜集资料,全班交流后,学生没有搜集到的,教师再根据需要适当补充。这样学生就对诗人及其作品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教学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方面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首先要了解作者,熟悉作者所处的年代,对课文描写的背景有初步的感知。然后,通过让学生上网查阅、观看视频或阅读深入课文中去。有了诸多认识,学生学起来才会游刃有余。
三、关注差异,目标分层
预习不能千篇一律,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发展的层次也有所不同。根据每一个单元的特点和训练的侧重点,分层预习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班级中的后进生,要完成最基本的预习要求:能将课后生字正确书写并给其组词,课文读正确、流利,能借助字典或联系课文中的句子理解文中词语。对于班级中的优等生,他们学习的主动性高一些,理解能力也强一些,自然对他们的要求就会提高。除了完成最基本的预习要求外,还要细读每个自然段,并概括出各段的段落大意,将各段落大意串联起来,归纳成文章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在读中质疑,遇到不懂的问题随时在书中画出或记下来。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注意听讲。如还不懂,可以通过师生交流讨论来解决。
四、注重检查,星级评价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预习习惯的养成,自学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检查反馈。
检查预习情况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让小组长检查,可以教师提问,也可以生生之间互相交流等。除了要将检查落到实处,同时还要通过一定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进步。所以,“预习争星表”在笔者的班级就孕育而生。评价表的内容根据预习要求设定,学生把自己的预习效果显示在评价表上之后,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检测每个学生的预习效果,同时也检测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然后,通过小组集体汇报的形式展示给大家。组间竞争的机制更能促进小组成员主动学习,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同时,可以在班级中设立“争星星”的奖励机制,小组的综合评价获得几星,就得到几分,比一比哪一小组的分数最高。我们要想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强烈兴趣,除了设置有效的评价机制,还必须肯定学生的预习行为。不管他们回答得正确与否,都要给予表扬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预习系统 篇8
一、兴趣入手, 激发课前预习的热情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可以从学生的预习兴趣和热情入手, 并且竭力让这种兴趣和热情保持下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抽出小部分时间, 开展预习竞赛活动, 给那些优秀的学生予奖励。这样, 班里的学生热情高涨, 预习时积极研读教材, 认真思考问题, 不放过任何细节, 并努力试着努力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熟悉了文本, 还增加了思考的过程,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例如, 学生在预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散步》一课时, 通过反复的诵读基本了解文章的结构, 也试着去赏析文本中的较难的句子。学生们拎出了本文的重点:“我和妻子都慢慢地, 稳稳地, 走得很小心,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句引发大家对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讨论, 也为解决其他问题提供了帮助, 加深了的记忆。
二、教师指导, 明确课前预习的方向
作为教师, 我们都知道, 语文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序幕。预习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以探索者的身份走进文本, 感同身受, 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 语文教师应重视预习这一环节。若平常的预习流于形式, 学生也会任务式地完成, 长此以往, 不仅不能高效地完成预习任务, 也无法达到培养预习习惯的效果。因此, 作为教师必须学会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可以尝试设计一些预习栏目, 如:“字词注音”、“初读课文”、“美言摘抄”、“练习初探”、“疑难提问”等, 这样学生预习时才会有方向, 清楚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无论是课文、名著还是专题, 都可以提出一些比较具体的要求。如,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鸟”专题, 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提供与鸟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等。因为课前有了目标, 有了预习的方法, 学生就能更认真地预习。有了课前有效的预习, 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时就会劲头足, 参与度大, 探究问题深, 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同伴互助, 分享课前预习的成效
在语文预习过程中, 学生可以独自预习, 思考问题, 也可以相互合作, 共同探究。因此, 教师也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通常班主任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 让小组内的成员相互提问、讨论, 交流预习所得。倘若有疑问小组内也无法解决, 就由组长转交给教师, 这样不仅方便教师迅速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而且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 巧妙设计。
例如, 在预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 有一组学生无法理解文中大篇幅地写白杨树的缺点, 于是课前提出这一疑问。反复思考, 我觉得这一点确实需要释疑, 就改变了教学计划, 课堂上将这一问题单独拿出来讨论, 学生积极思考, 终于理解了作者的意图, 并初步了解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四、加强反馈, 生成课前预习的高效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不仅考察了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 同时还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有效地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重视学生语文预习的反馈和评价,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提及一些学生在预习中的疑问, 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探究的热情更加高涨。
例如, 在课前在预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范进中举》一文时, 有位学生就提出:“在范进中举后, 胡屠夫和众邻居的态度都有极大的转变, 是为了巴结, 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要比范进低一些。那张乡绅是为什么呢?”课堂上, 提及这个问题并让学生们讨论时, 这位学生表现得极为活跃, 并因此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了, 语文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预习系统 篇9
一、分层布置任务,明确预习目的
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是否有效主要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是否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学生的有效学习可以从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如何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有效学习的氛围中呢?笔者认为,可从预习环节入手,以预习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使学生树立明确的预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打开学生“想学”“要学”和“自己主动去学”的心扉,在没有进入教学课堂的学习前,自己去探索,为进入课堂学习架设兴趣的桥梁,因为,学习任何事物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学生草草预习没有任何目的,即使进行了所谓的预习,也是无效的预习,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预习任务。学生一旦明确了学习任务,做到了心中有数地去预习,对将要学习的课文知识就能事半功倍。而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预习要体现因人而异和因文而异的原则。在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时,既要制订统一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处理。学生智力、知识水平发展不同,预习要求的难易度也该有所不同。
将班上学生分为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学生情况是家里没有电脑,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比较困难;第二个层次的学生情况是能主动预习课文和生字词,但依赖于《课课通》;第三个层次的学生情况是能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基本预习任务,并能查阅课外资料。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制订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对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只提出这样的要求:认真读课文,画出生字,查字典认生字,画自然段,画出不懂的词句;对中等生,增加给课文分段,按照课后思考练习,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的要求;对学习较好的学生再增加思考课后问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看看能读懂哪些内容的要求。这样布置预习,要求使一类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满足,保证了第二个层次学生的基本训练,也照顾了第一个层次学生能力低的弱点,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各层次学生的智力都得到了发展。笔者还要求学生把预习所获也写在课本上,以便在课堂上交流。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明确预习的目的,通过预习,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了哪些内容自己能够弄懂,哪些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去弄懂。这样,学生在上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去思考解决自己难以弄懂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自己在预习时的收获,这样,听课就变得更有针对性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而预习的每个要求都是自己能做到的,提高了学生的预习效果,也促进了课堂的有效教学。
二、考虑差异性,合理地安排预习时间
中年级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新课内容有了明确预习目标后,那如何安排预习时间呢?这也需要合理地调配,让学生带着愉悦的、自觉的心理去预习,使学生能在较少的时间里投入对新课内容的预习中,获得尽可能好的学习收益。
学生对于当天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常常需要经过晚上一至两个小时这样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理解、消化、吸收,而学生要达到吸收的过程,不外乎是通过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等这几种途径来实施。而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晚上的语数外三门功课的作业加在一起,还是挺多的,如果在此基础上布置去预习将要学习的新课文,学生会产生厌烦心理,预习往往走马观花,敷衍了事,这样的预习是无效的。所以,合理安排预习时间,也是提高有效预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此,笔者采取了分时段的预习时间,从每天的早读课时间里挤出十分钟,让学生初读、深读,整体感知将要学习的新课文。短短的十分钟难以收到预习成效,所以下午再让出十分钟,让学生整理他们对新课的疑问、困惑和收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晚上再利用十五至二十分钟的时间,根据自己不同的预习要求,完成预习任务,第一个层次的学生主要要识记生字的字音、字形;第二个层次的学生主要要翻阅工具书,查阅词语的意思;第三个层次的学生借用参考资料、工具书来自行解决问题。这样的时间安排看似支离破碎,但却较好地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厌学情绪,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了主动愉悦的心理,从而主动地去预习,提高了预习的效率。
三、重视预习中出现的个体差异,教给学生预习方法
预习要体现因人而异和因文而异的原则。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语文预习作业中常有“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这一类要求。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所谓“不理解”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在预习时,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培养质疑的能力,是个很重要的工作。开始指导这类预习时,工作要细致。如“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让学生知道先从生字新词中想想有无不理解、不明白的,如果认为明白了,就要说说词语意思,如果认为不明白就要将不明白的画出来;其次可读课后练习中要求掌握的词语,从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还可以听听同学提出什么不理解的词语,想想自己是否明白,用这样的方法去找到不理解的词语。对于句子和课文,也要边读边用课后思考练习题来考考自己,逐步提高自己质疑的能力。
中年级学生面对不同的新课内容,所采用的预习方法也理应随教材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以下三种方法正在尝试中:
1. 提示式预习
这种预习是在老师作必要的提示指点后,让学生通过预习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实际上是在预习题中设置坡度,降低难度。比如,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主要的练习中有一项:要求学生先读课文,然后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写出段意。这个单元我就带着孩子们在课堂上预习,教会孩子如何分段以及概括段意。这样学生读课文时就有一个基本的思路,这样的提示较明确,有助于促进学生增加完成任务的信心,从而较好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2. 解疑式预习
这种预习方法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试着解决。在这里,设计问题要注意到学生学习课文“尝试了解”的特点,最好是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后即可回答。比如,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路花香》《九色鹿》这些故事型的课文时,学生仅局限了解故事内容,对人物特点、故事中所折射出来的道理或知识很难理解,于是可布置这样的预习题:
(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写了有关他的什么事呢?找出有关的语句。
(2)从作者描述的事情中你看出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这样的预习照顾到了不同程度的学生,对他们的能力提高是切实可行的。
3. 思考练习题式预习
学生情况不同,预习关注的内容不同,预习达到的目标也不同。苏教版小语教材的课后练习设置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体现了字、词、句、篇螺旋上升的语文能力提高的过程。基础差的学生可以把课后字词作为预习重点,认真预习课后练习第一题“用钢笔描红”即可。基础尚可的学生,则按照课后练习进行思考,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而学习较好的学生,就可以根据课后练习深入思考,并联系学过的知识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意见。
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对于小学中年级学生来说,应是简易实用的、爱用的;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创新思维,提高学习的效率,减轻学习负担;更应顺应小学生爱动的天性,让小学生的眼动起来,嘴动起来,手动起来……在“动”中求知,在“动”中求新……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其创新意识,收到预习实效,真正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
四、利用预习检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中年级学生对新课内容进行预习后,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如果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一定的肯定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情感的喜悦,无形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前预习任务得以较好完成,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五、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1. 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诱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检查预习情况时,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特别是后进生的进步时,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肯定他们的成绩,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2. 把竞争意识引入预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中年级学生也不例外。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在预习中适当地运用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
预习是一个寻疑的过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做好课前预习,兼顾学生的差异性,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认知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