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精选12篇)
语文课前预习指导 篇1
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新授课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新知识进行自我学习的行为。学生通过预习、交流,对新的知识点有了大致的了解,做起基本题就得心应手了。而当他在实际操作中遇到困难时,他会沿用预习时养成的习惯,自主探究,不会像预习之前那样束手无策。预习之后的学习,改变了学生依赖教师的现状,学习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我在多年实践中进行大量的实践研究与思考,初步总结出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一些策略。
一、兴趣激发策略
教师的激情,是教师精、气、神的外露。教师以自己的精神来感染学生,以自己的认真态度来熏陶学生,以自己的优良品质来激励学生,以自己的个人魅力来促进学生,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睿智。
教师富有激情地导入新课,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进新的教学内容。如在一年级第二学期《鱼和潜水艇》一课的引入中,我通过一段视频向学生呈现了鱼和潜水艇在美丽的海底世界漫游的画面,进而提问:“鱼和潜水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们惊讶于画面美丽的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两者之间的关系,关注的焦点自然就集中到新课上来了。
二、交流合作策略
学生在激学、导学的基础上,在教师不提示、不暗示、不揭示的条件下,学生自己独立地学,努力通过自身力量解决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虽然学习过程、内容、方向一样,但学习结果却不相同。为此,在学生完成预习方案后,通过全班交流的方式,解决自学中遇到的困难。这种学生间的互助解惑,更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知识补充策略
教师向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网站,设计一份资料收集的简明目录便于学生浏览信息,激趣导学,也便于学生学会处理信息,形成归纳整理的学习能力。如针对《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课,预习就可以从了解法国女孩蒂皮和她写的《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入手。首先,我利用午会时间为学生推荐网站,让学生上网浏览中央台“子午书简”栏目,观看与之相关的人物介绍,了解女孩的生平背景以及在非洲生活的有趣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我提供资料收集单,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与人物有关的信息资料,如生平简历,具体到何时去的非洲,生活了多长时间,在非洲还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等,择其一简述,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对文本产生亲切之情。
四、问题设计策略
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教师挑选出紧扣课题或抓住文章的矛盾之处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收集。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学习如何将问题进行归纳,如分为背景类、字词句式类、文章中心思想类等类别。以《牛顿在暴风雨中》为例,预习作业中,我设计了如下两道题:(1)收集有关牛顿的信息,准备用两三句话作简要口头交流;(2)熟读课文,提出疑问。学生在完成第(2)道预习题时,呈现了很多疑问:①“泛滥”是什么意思?②牛顿为什么要像个疯子般不停地在风中跳?③为什么有时身子向着风,有时背着风?④为什么每跳一次都要测量、记录?⑤为什么要用双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⑥妈妈很着急,但为什么找到牛顿后却没有打扰他,就悄悄回家去了?通过整理归类,学生会逐渐明白:问题①可以通过查字典,自主解决;问题②~⑤,教师可以将其统整为一个问题即牛顿为什么要这样做?放至课堂再细细讨论;问题⑥则是文章的矛盾之处,看似矛盾之处,往往蕴涵深意,需要讨论澄清,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
语文课前预习指导 篇2
现在中小学衔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学生到了中学以后没有自学能力,总是感到老师的课堂节奏太快跟不上,所以学习就觉得吃力无趣,发现了这个问题后我决定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语文课前预习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
首先,我先指导学生预习生字。每天放学都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后读课文划生字,认读下来口头组词。第二天讲新课的时候我总是先把字词的预习情况做好检查,让学生知道老师布置了作业是一定要检查的,让他不敢有偷懒的心态。
其次,指导学生划分自然段。预习生字进行了半学期后,我开始加了项内容,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把自然段进行划分,每次讲新课的时候也要检查下是否划分正确了。
最后,指导学生提问题,而这个内容也是预习能力中最主要和最难的一项,可以在一年级的下半学期进行。具体怎么做呢?我想了几句简单易记的话:“看题目,提问题。读课文,想问题。动动笔,找问题。”我把这几句话让学生写到书上,按照上面的提示去进行读文提问题找问题。最初的时候,学生提不明白问题,课堂上我就结合课文具体讲解怎样提问,比如《棉鞋里的阳光》,我让学生看着题目想:你有什么疑问呢?他们就说了:“棉鞋里怎么会有阳光呢?”“棉鞋里的阳光是怎么回事呢?”这时我就告诉他们这样就是对课文提问题了,要把问题写到书上。几天后,会根据题目提问题的孩子多了起来,但是仍然有孩子在读了课文后提问,这样的问题一般对全文的理解就不够了。说到这里我就要说说为什么我一定要孩子看着题目提问了,一般来说题目就是题眼,它或是精炼的概括了全文内容或是总结了全文要体现的思想感情,只要抓住题目提问并弄明白,那么基本就是读懂了全文了解了主要内容,所以我不提倡预习的时候在课文里面提问题,那些更细致的了解应该在课堂上进行。指导学生学会了提问,我就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问题,把答案画到书上,如果没有画对,课堂上我们再一起订正。对那些提的问题非常有价值的孩子我在课上充分肯定并在综合素质评比台上贴上笑脸。
我相信,只要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对语文课的课前预习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学生在自己读课文的时候就知道应该从哪方面去理解课文了。
学习特棒的孩子最大的法宝就是会预习和复习。预习方法也早已印发给了孩子,本来认为有了爸爸妈妈的帮助,孩子对预习方法还不是了如指掌啊,可事后一看,不行啊,太碎啦!没几人能吃透精神的唉,我只好化繁为简,将整整一张纸概括为八个字,美其名曰“
八字预习法”。花了整整一堂课的时间,教孩子们如何预习!什么叫“八字预习法”呢?
1、读(读课文至少3遍,读通为止,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嘛,读通了,孩子自然就明白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了,你可以听他读再问一问他呀)
2、标(标小节,即我们说的自然段有几个,具体的从第4课才开始有呢)
3、圈(把田字格中的生字在课文中圈出,当然圈字的同时,字音和课文中的词也就明了了)
4、找(找生字中易错易混的读音,包括绿线内的二类字。易错的无非是前后鼻音的区别、n、l的区别、平舌翘舌的区别,孩子找到了,自然也能分辨了)
5、书(用手在空中边写生字边说出每个笔画,笔画名称知道了,笔顺也练啦!)
6、描(生字描红,水到渠成,当然要写啦)
7、扩(给生字组词,至少2个,尽量用学过的字。拓展了孩子的知识面,变相的生字也至少写了两遍了吧)。
8、记(即记忆生字的方法,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儿歌、编字谜等方法,便于孩子更清楚的记住生字)。这样,动嘴、动手又动脑,想学不好都不易啦!
一年级语文预习方法
1、通读课文;(读)
2、再读课文,对照生字条里的字,在文中找到,用圆圈勾画出来,给二线格里的生字正确标注拼音会组词,正确拼读三次;(圈)
3、标出自然段;(标)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
5、读完课文后想一想,“读了课文以后我知道了什么,或者我懂得了什么?”(想)
小学生的预习能力应该前置,最好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因此教师应该从一年级起就注意教给小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培养其自主预习的习惯。这个习惯应在课内培养,到中年级以后再逐步放到课前。按照教育局减负的要求,一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我就布置学生复习和预习。
应该教给一年级学生哪些的预习方法呢?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这个“必须切实”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是简易、实用、有趣、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中,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和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前对小学生提出的预习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总结出一种简易、实用的预习方法。用口诀的形式概括如下:“一标段,二画圈,三画二类生字词,四画翘舌音整体认读音,五画疑难处,六画好词句。”
概括为“六画读书预习法”。“一标段”即让学生预习一篇课文前,先让学生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数字标出小结序号。这个小序号的标画看似简单,其实在小学生标画的过程中,对文章就有了一种感性认识。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个自然段构成,有的自然段是由一句话构成,有的自然段是由几句话构成。这种认识对于今后的读写会有较好的影响,使学生知道自己今后作文也可以这样安排段落。另一个作用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便于操作,如学生可直接向老师点明第几自然段的哪个地方有疑问,教师也能方便的向学生点明第几自然段需要注意什么等。实践证明,“一标段”的方法,学生方便实用。
“二画圈”即学生在完成“一标段”后,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识记的一类生词”,在课文中相应生词下面用“O”画出,由于在课文中需“学会”的生字和需“会认”的生字无明显标志,这样用“O”一画就使学生明确了哪是要求“学会”的,哪是要求“会认”的。在读课文时会对自己画出的需“学会”的字有所重视,印象也比较深刻。实践证明:通过“二画圈”的方法,学生一看一画就认了两遍,方法简易实用,识记生字效果好。
“三画二类生字词”就是画完要求识记的“一类生字”后,再对照课后要求“会认”的一类生字,用“△”在课文中画出,以区别要求“一类生字”。这样更明确了“会认”的要求,以便按要求去做。然后进一步要求学生在课后生字表上给生字注音。
“四画翘舌整体认读音”,就是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把含翘舌音的音节用“-”在其下面画出来,把含有整体认读音节的用“ ”标出,以利于正确的读书。这种画法一般坚持一段时间就可以使学生基本区分平翘舌音和整体认读音。检测时学生成绩一般较好。
“五画疑难处”就是指学生在完成上面画法之后,再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用“?”在其右边画出。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查字典,或问同学、老师,或交流讨论解决。“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方有所得。长此以往,真正养成了“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
“六画好词句”就是指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些妙词佳句往往会使学生“一见钟情”,这种词句作用不可低估,有些词句可能对学生的思想有触动,能给以启迪;有的使遣词造句恰到好处给人美感;有的是可以帮助自己正确、快速的理解课文等。老师就要求教给学生用波浪线“~~”画出。这样要求会集中学生读书的注意力,学生在读书时也会格外注意妙词佳句,随时标画出。在今后学习中他会对自己画出的“宝贝”不由自主地玩味揣摩,自然训练了其创造性地思维。
“学文如积沙,学理如筑塔”。长此以往,定能厚积薄发,这对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抓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核心工程,是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只有具备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高年级的阅读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进一步提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呢?建议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抓住联系点,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一篇文章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从整体入手。过去的繁琐分析,“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方法,不但把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无助于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而且也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影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激发学生自主读书的积极性,就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抓住课文的联系点,整体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步步深入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抓课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从课题入手,通过审题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这样的阅读思路,可以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如《黄河的主人》,学生通过审题,就可能提出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他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有什么特殊的本领等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课文中全神贯注地寻找这些答案。通过一遍一遍的阅读,学生可能通过初读,就会知道黄河的主人是羊皮筏子的艄公;通过细读,知道艄公的“勇敢和机智,镇静和机敏”等;通过深读,还可能领悟到只有伟大的黄河,才能造就出伟大的主人,“艄公”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等。此外有《第一朵杏花》
(2)抓关键词(句)。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是指概括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中心,能统领全文的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词(句)等。因为其是关键词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抓住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阅读课文,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三顾茅庐》,课文开头就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具体写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的故事。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①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②刘备是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③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这样的阅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使学生不但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意蕴层面”的含义,而且也能够深刻地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社会层面”含义。
(3)抓课后问题。本册课后问题大体分为写字、朗读和背诵(复述)、词语积累和运用、阅读思考和探究、迁移运用和资料搜集等类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阅读思考和探究”、“朗读”等训练才能落在实处。这里所说的“抓课后问题”,是指引导学生读书时,要从课后“阅读思考和探究”类的问题入手。因为这类问题,都是以引导学生读书为着眼点的,编者在设计这类问题时,力求为老师们选择最佳的教学切入口,并能通过这个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在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永远的白衣战士》和《我的菜园》,都是从课文主要内容入手的:“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这个问题通过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引导学生读书圈画,用演绎的方法,对课文的内容推演引申,铺陈展开,把书读“厚”──使护士长叶欣的形象逐步地丰满高大,使“白衣战士”的光辉形象“永远”地活在学生的心中。“默读课文,说一说曼德拉为菜园做了些什么,他从中得到了哪些收获。”这个问题则从相反的角度,引导学生读书思考,用归纳的方法,把书读“薄”──既准确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又深刻地感悟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揭示的人生哲理。
2、抓住动情点,真切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特别是入选进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叙事性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情真意切的美文。进行这类课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扑捉课文中的动情点,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的“对话”,真切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及其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如《第一次抱母亲》,叙述了“我”第一次抱生病的母亲的故事。由于“我”意外地发现“母亲竟然这么轻”,而对母亲产生了“愧疚”、敬仰之情,并以实际行动尽其孝道,回报母爱。这是课文作者情感表达的一条明线。而“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如何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妹拉扯成人,以及母亲的话:“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等则是作者颂扬母爱的一条暗线。而这两条线索,都是从“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铺陈展开的。因此,这句话也是这篇课文的动情点之一,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从这个动情点入手,读书思考,感悟体验,就会很快进入课文的意境,对课文中三个人物的表现──“我”和护士对母亲的真情所感染。
学语文课堂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观念的更新,小组合作学习犹如一面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也吹进了我们农村小学的课堂,孩子们沐浴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里,吮吸着小组合作带来的惊喜。那么,我们该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下面就来谈谈我在课堂上是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一、建立合作小组,营造合作氛围,激起合作的兴趣
我把班上48个学生分成了12小组,根据孩子们的性别、兴趣爱好、知识水平、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给学生分组,采用异质分组方式。从这个座位的改变,可以看出孩子喜欢坐在一起,在一起交流。可见,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是符合小学生生长特点的。然后给小组取名字,取名字也很关键,要根据孩子们的喜好来取。我先让孩子们在小组里讨论。就这取名字,个个争的面红耳赤,焦点主要集中在每小组的男生与女生中,女生喜欢小动物,男生喜欢变形金刚或是大型动物恐龙,豹子等。后来商量个对策,少数服从多数。我们班女生25人,男生23人,每小组女生都多,所以用小动物命名。有小白兔,小松鼠,小老虎,小猫组。还要挑选小组长,也是组员推选,孩子们挑选的主观性强,不过我告诉他们,小组长不是固定不变的,往后还可以竞争上岗。为了合作学习有秩序,我还给组员编了序号。这样六个小组就成立了。
当一个新的小组建立时,孩子们很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认知面的拓宽,孩子们会厌倦固有的小组名字,这时老师可以让孩子们给小组换个新名字,也可以结合小组合作水平,适当调整小组成员,锻炼孩子们的合作能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
二、教给合作学习的方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人人参与。农村的学生不比城里的孩子,由于环境的不同,孩子的见识比较少。接触的人和事也很有限,所以有的孩子胆子小,不敢说。在小组合作时,我会特别强调,每个同学都要参与,这才能体现小组合作的价值。我们班就有几个特别不爱说话的学生,如,王萍,她胆子小,说话声音很低,小组的其他成员就很不耐烦。在小组活动时,我经常关注这一小组,提醒其他人耐心等待,多多鼓励胆子小的人。另一个是韩志萱,能力弱,也不爱说话,常常轮到她时,就此停止不前了,我建议让其他人先说,给她多一点时间思考,同时也借鉴别人的方法。
其次注意倾听。刚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孩子一窝蜂的乱成一团,还没听清楚合作的内容和要求时,就唧唧喳喳嚷起来了,仔细听听,你会发现他们说的话,有很多都是跟合作无关的东西。这时我会要求孩子们停下来,听清楚合作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在小组成员交流时,有的孩子东张西望,不听别人说,还有的孩子,别人还没说完,他就插嘴,弄的胆小的人不敢说,又怕说错。这时,我会要求孩子注意倾听。因为倾听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尊重别人的一种品质。
最后学会评价。在语文课上,学习生字,朗读课文,讨论问题通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孩子们读生字,朗读课文时,我不仅要求其他成员倾听,还要学会评价别人,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在读生字,朗读课文时,别人读错了,能主动为他找出来。这点,大多数孩子都比较踊跃,尤其是在低年级,一旦有人读错了,全班的小手立马举了起来,非要把错误揪出来不可。而别人读的好的地方,却不被孩子们关注。这要靠老师的引导,我通常会问:“有没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呢?”在每一次的评价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自然就会去发现别人的闪光点。现在我们班的孩子已学会了评价,评价别人的同时,也反映出他自己在认真听,对别人是一种肯定,帮助,对自己也是一种学习。
三、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语文课堂上,我组织了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内容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一步一步教孩子们有序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生字。很多语文老师在课堂上都会组织孩子们互相读读生字,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老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检查每个孩子读生字的情况。因此在小组里,按照顺序挨个朗读,同时规定一人读时,其他人不允许插嘴,要注意倾听,读完可以提出建议,纠正错误。有的小组速度快,能读两到三遍,而且变换形式读,开火车,齐读,两两读,这样学生既不感到枯燥,也为能力弱的孩子提供了帮助。这项合作学习比较简易,我在第一课时中经常采用,效果很好,也适合低中高各个年级。
(2)合作朗读课文。我在指导朗读课文时,如果课文人物对话多,建议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读完评价,找出不足之处,小组成员还可以在一起推敲人物语言,心理,还可以互换角色,互相学习。如果课文内容长,每人读一节,然后交流,纠正读错的地方。合作朗读课文在课堂教学中非常实用,那些胆小,不爱读书的孩子,在小组里,既锻炼了胆量,又能从别人那儿学到朗读的技巧。
(3)合作表演课本剧。语文书上有许多课文适合表演。如:《公仪修拒收礼物》、《九色鹿》、《狐狸和乌鸦》、《三顾茅庐》等。像这些好剧本,课堂上一定会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表演。别小看这小小的课本剧,它可是教育孩子最好的老师。首先,它能张显孩子的个性,有的孩子平时看上去默默无闻,胆小,可一旦表演起来,真的很入情入境。其次,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在表演《西游记》时,各小组绞尽脑汁,发挥想象,制作一件件的道具,一个比一个逼真,真没想到孩子们这么用心,配合得如此默契。而且小组之间竞争意识很强。还有,经常表演课本剧,会让孩子们越来越自信。实践证明,现在我们班的孩子越来越活泼可爱,大方,表演课本剧来活灵活现。
(4)合作写习作。常合作的方式讨论习作要求,写完之后在小组内互相批改,这样既减轻了教师批改的负担,也能让孩子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培养鉴赏能力。同时我也开展了两次主要活动。一是小组合作写观察日记,五月份,教科学的葛老师组织孩子们养蚕,每个孩子都分到两三只蚕,还鼓励孩子们写观察日记,而且写的好的有奖励。有的孩子把蚕养的白白胖胖的,有的孩子却养死了,怎么办呢?我想就让孩子们合作轮流把蚕带回家,轮流写观察日记,共同完成养蚕日记,那些失败者喜出望外。活动中孩子们合作的很愉快,而且在小组交流成果时,各个都想展示自己写的日记,气氛非常活跃。
农村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 篇3
一、农村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的意义
1.明确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农村的环境中大多数小学生受教育的条件较差,家庭成员也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而课前预习指导能够帮助农村的小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目标,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大多数学生对语文预习的认识比较浅显,认为预习语文课程只是简单地将课文读熟练,把不会的生字词查出来即可,意识不到语文预习还有一些深层次的方面。长久以来学生便会对枯燥的预习活动感到厌烦,久而久之便会舍弃语文预习这一过程。然而对农村小学生进行语文预习的指导便会使学生了解预习的重要性,清楚预习的步骤和方法,逐渐明确语文学习的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2.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在语文教师课前预习的指导下,学生会对学习有进一步的深刻认知,及时地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能够更加有条理有计划地进行预习和学习。小学语文课前指导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课前预习指导能够使学生明晰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对所学内容也会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不再迷茫,逐渐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在进行课前预习指导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清楚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根据这些信息确定教学计划和课堂安排,有效地进行针对性教学。在指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地解决学生们的疑惑,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二、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
1.使学生了解预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解预习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预习的原因、目的和重要性,只有学生深刻地感受了预习的重要性,才會主动自觉地进行语文预习。语文教师可以向学生们举一些成功人士自觉进行预习并达到很好效果的例子,提高学生进行预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预习的目标和计划,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预习手段的趣味性。教师要经常鼓励表扬预习好的学生,在班级内树立课前预习模范榜样,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2.教授学生具体实用的预习方法。其次,语文教师要教授给学生们具体实用的预习方法。预习语文课外首先要大声朗读,读熟之后要带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在朗读时学生就会慢慢地感受到文章作者的心情和所要表达的感情,对课外就会有一种初级的体会。在朗读后学生要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要进行精读,把不会的生字和生词要借助各种工具查出来,对多音字和各种生字,学生要多了解,不要局限在课文中的含义,应该查询更多的含义和用法来加深印象。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做好笔记,把不会的字词和查到的资料都要认真地记录下来。
3.鼓励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拓宽视野。当代小学课文涉及到了各种内容,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内容新奇,学生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比如一些名家的作品,学生就要查阅作家的资料和文章的写作背景,只有全面地搜集相关的资料,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受。学生经常查阅搜集各种资料,日积月累,就会逐渐地拓宽知识面,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搜集相关资料后,会对将要学习的课文有更好的理解,对老师教授的课程也会更好地吸收,从而提高听课效率。
语文课前预习指导 篇4
一、小学语文进行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
课前预习是一种课前指导行为, 首先, 通过课前预习, 学生可以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了解课文的作者信息、写作背景, 文章内涵, 全面的掌握知识点, 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其次, 进行课前预习, 可以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 在进行课前预习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有目的性、针对性的搜集资料, 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课前预习的动机
动机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只有强大的学习动机, 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习惯, 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未能正确认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没有合理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给自己的教学活动带来负面影响。同时, 受到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限制, 学生的课前预习效率较低, 预习效果不明显, 使得学生产生怀疑感和挫败感, 进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预习热情[1]。
2.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不正确
课前预习的方法, 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前提和基础, 采用合理的预习方法,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点, 提高教学质量。但是, 由于许多学生的课前预习方法不正确, 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难度, 致使教学效果较差。一方面, 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深入研究教材, 科学规划教学内容, 致使教学知识点出现残缺、断裂的情况, 给学生的学习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 由于学生家长的知识水平存在着差异, 其课前预习的指导方式也不尽相同, 进而影响到课前预习的效果。
3.教师设计的问题存在着缺陷
教师在学生预习前的问题设计, 是学生课前预习的依据。而科学合理的问题设计, 使学生明确了需要学什么、怎么学, 保证了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但是, 在小学的学习阶段,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问题设计存在着缺陷, 没有全面把握文章的信息, 未能正确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导致问题设计不合理, 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三、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合理指导策略
1.激发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兴趣
良好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自动预习, 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居于主导地位, 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预习热情,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 在学习《九寨沟》一文时,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 找到答案, 解决问题[2]。
2.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及时的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预习计划, 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 在进行课前预习时,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合理指导学生的预习行为, 教授正确的预习方法,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3.进行科学合理的问题设计
合理设计问题,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因此, 教师应该科学合理的设计问题, 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例如, 在学习《牛顿在暴风雨中》一文时,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的方式, 让学生收集和整理牛顿的信息资料, 然后, 根据文章内容, 提出问题, 使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通过查字典、询问家长、同学等方式, 理解重点字的读法和词语的含义, 进而解决问题。同时, 可以围绕中心问题, 引导学生大致掌握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而节约教学时间, 提高教学的效果。
总而言之, 进行小学语文课前预习, 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提高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课前预习的积极作用, 合理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促使学生自觉预习教学内容, 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叶琴.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策略探讨[J].新校园 (中旬) , 2015, 09:36.
语文课前预习指导 篇5
教学研究表明,预习是学生认知过程中一项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良好开端,更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新知识、新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
然而,在实践中大多数学生一开始就从思想上对预习不够重视,行动上不到位,预习常常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的加深,最终导致学生弱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致使学生不重视预习的因素固然有多种,但教师对学生预习的方法指导不到位、对预习的结果不能进行及时检测,以及课堂上不能有效地运用预习的成果,是导致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的主要起因。学生认为预习跟不预习差别不大,所以也就缺乏了预习的动力。鉴于这种情况,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更加高效专注,作好预习的指导更显得非常重要。
一、指导设问。预习是独立学习的尝试,对学习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洞察到隐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及时在听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一方面由于数学知识的连续性强,前面的概念不理解,后面的课程就无法继续。当发现学生学过的概念有不明白的,一定要在预习中设计温故环节,让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扫除绊脚石。另一方面教师应立足学情,围绕“探究”设置系统的、逐层深入的思考性问题,让学生的预习有的放矢,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二、指导学生提前对所学教材通读,引导学生把重要内容和感到疑惑的地方用符号标记出来。如用“1、2、3、……”标出重要步骤,用“△”标出关键字,用“”画出主要内容,用“?”标出疑难之处,等等。这样为课堂学习作好准备,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习惯。
三、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和策略。针对不同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教师指导时注意预习内容难易适度,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培养措施,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弹性要求,每次布置的预习任务可以有必做项和选做项,要求学生边做边思考,并理解每一个知识点。这样既照顾到优秀生的发展,又使中下层学生不至于遇难而退。
四、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前预习活动。每小组设1名组长,每班分8-10个小组,每个小组不超过5人。在课前组长检查组员预习情况,教师检查组长预习情况,每天一汇总一总结,形成小组合作预习法。
五、检查预习反馈情况,采取家长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或问、或交流、或展示资料等,让评价多元化并落到实处,从而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六、教师将预习提纲层次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同时在传授课程的过程中让他们展示和交流,提高他们的听课能力和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总而言之,抓好预习环节,课堂上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敢于发言,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新课的效率。
语文课前预习指导 篇6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 课前预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程度的不断加深,教育教学对小学语文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运用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技巧以及教学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同时,人们指出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教师应在现有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所知所学,以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
一、课前预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中国有这么一句古话:“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由此可见,一个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自身发展中的重要性,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最终要的就是学生的预习,学生若是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对学生来说会受益终身。在中国还存在这样一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本身就是一种自学,就学生来说,大部分的知识都是自学得到的,它是学生在课前所作的最全面的学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去查资料、提问、自我思考以及自我总结,这样,在教师教学的时候就会显得游刃有余。
二、指导小学生做好语文课前预习的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地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最终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语文课堂是一门寓教于乐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应积极的借助一定的实物、影像或者是生动的动画等,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语文的生动、形象以及魅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爱上语文,从而轻松的学习;其次,学生应明确语文预习的目的,它既有利于学生知识间的相互迁移,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应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在语文学习中,应不断的鼓励学生,对于那些犯错的学生,也要及时地给予引导和帮助。
2.明确要求,实现有的放矢的教学
在教学前,教师应把学生要预习的课文列出来,然后让学生能够根据所列的课文去预习。众所周知,不同年级对教材的要求不同,就预习而言,它对学生所提出来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差别对待,对于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完成不同的预习目标,简单的说,预习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整体的阅读一下课文,在阅读之后,要能够通晓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教师在学生阅读后,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如让学生解释文中的一个词或者是一句话,重点联系各词典或者是上下文的内容展开解释;再次,教师可以预先为学生画出文中需要重点体会的词,然后分析这样词可能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中心句,要不断的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最终让学生拥有掌握中心思想的能力。
3.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有各种各样的手段,具体又分为以下几种:(1)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遇到的最大预习问题就是不认识字,为此,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查字典、理解字、词义或者是区别形近字;(2)词句的意义是学生学习中最大的问题的之一,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着重划出重点词、总结句或者自己不懂的词,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最终结合教师的引导得到正确答案;(3)教师应教会学生批注。对于教师要求理解的字、词、句等,学生可在其旁边或者底部加上批注;(4)在学习一篇文章时,人们会将文章分成很多的段落,为此,教师应帮助学生书写出每段的段意,针对那些简短的段意,学生可以将其写在书本上,而那些极长的段意则可以写在本子上;(5)学生应及时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根据不同段落的不同意思归纳总结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展开学习;(6)学生应学会积累,在每篇文章中我们都会学到其佳词、佳句以及佳段,这就要求学生要积极主动的去累积,可以通过摘抄、熟读以及背诵等手段,加深自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如何知道小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成为学校以及教师最为关注的话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着重指出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明确要求,实现有的放矢的教学,最后,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任呈立.浅谈如何做好语文课前预习[J].散文百家,2014,(10):2-3.
[2]邢艳飞.浅谈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的几点体会[J].读与写,2010,(04):1.
课前预习 有效指导 篇7
预习学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预习的方向和效率。学案上首先要出示这一节课的预习目标, 预习重点、难点, 预习内容, 这样学生对预习的内容便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用精彩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再针对预习的内容与哪些旧知识联系密切出示一定的问题或练习题。最后完成学案上的一部分例题或练习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记录疑问、难题等自己解决不了的内容。课上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的学习动机, 课上老师讲解或小组交流或同学讲解,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 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收到理想效果。
二、指导预习策略———学生有效预习的关键
1. 指导学生逐字逐句地通阅整个课时的学习内容, 弄清楚新知识要用到哪些旧知识, 并对这些旧知识及时加以复习和回忆。
数学知识连续性强, 提醒学生预习时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抓住前后知识的联系, 发现学习新知识的拦路虎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就为新知识的领会、迁移、转化和提升打下一定的基础。
2. 引导学生动手推导公式和定理的过程
学生实际的预习过程, 往往只重视公式和定理的结论的直接应用, 而根本不重视这些公式和定理等结论的推导过程, 这不利于从本质上理解公式和定理。其实通过对公式和定理的实际推导过程, 更能体会出其中蕴含的重要思维方法,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掌握定理和公式, 也有助于教师把学生的疑难和困惑问题归结到方法上去。如果仅仅满足于基本公式和定理的应用, 这样的预习过程就显得过于浅显, 不会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预习过程中, 教师设计学案时应重在引导学生把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过程考虑进去, 还原知识的形成和探索过程, 通过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思维活动, 使学生的内心对概念要领共鸣, 从而达到预习见真知的效果。
3. 引导学生分析例题、试做习题
数学课本上的每一个例题都很有代表性, 代表了这一类题目中的典型解法、规律, 仔细研究例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对于预习过程中更要提醒学生要充分重视例题的分析, 不仅要重视课本上例题的解题过程, 更要注重分析例题的方法和过程。预习时可以在自己搞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以便于在上课听讲时更有针对性, 提高听课的效率。同时对于直接应用例题来解决的课后习题, 可以进行试做, 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会做题表明自己预习的效果还不错, 而不能做题, 说明自己在预习上一定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通过试做练习题, 往往会激发自己的思维火花, 可能会想到比例题更巧妙的办法, 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预习的热情。
4. 注重预习效果的反馈和展示, 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中学数学课前预习指导浅析 篇8
一、确立预习意识, 将课前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传统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往往是课堂45分钟, 所以我们常说, 向45分钟要效率.其实, 学生的学习并不完全局限于课堂之中, 要使课堂的教学效益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我们应将课堂教学向前延伸、向后拓展.向前延伸, 即指导学生开展课前的预习;向后拓展, 即组织学生进行课后的复习.使整体教学活动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与课后复习三个基本环节, 三个基本环节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样课前预习就成为了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教学规程.为了帮助学生确立数学学习的预习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 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通过预习, 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细化可分为代数、三角、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 各部分内容的特点和性质各导, 对学生的智力提出严峻的挑战.通过课前预习, 充分做好接受新知的已有经验准备与心理准备, 对课堂所学内容有所了解, 使整体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 确保听课思维状态与课堂教学进程同步.尽管在预习中会存在一些知识点不能掌握的情况, 但由于都经过了自己的独立思考, 有了初步印象, 再经过课中老师的讲解、分析, 必然使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 确保学习的主动性.
二是通过预习, 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 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因此, 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针对预习是一种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过程的特点, 我们应将预习作为学生获得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举措.课前预习, 养成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习惯, 课中听讲, 检验预习成效, 通过教学对话与互动, 实现思维的交锋与视角融合.坚持课前预习, 必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是通过预习, 让学生获得发现问题的能力.基于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人们常说,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前预习中, 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 学习必然存在一些困惑, 这时, 让学生在问题提出中不断强化自己的问题意识, 提升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掌握预习方法, 将课前预习作为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
良好的预习方法的掌握是学生进行有效课前预设的关键, 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关注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精心设计预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 教师应事先设计好引导学生预习的提纲, 我们一般称之为预学案.在进行预学案的设计时, 我们要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现状出发, 遵循数学思维规律, 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 内容具体, 要求得当.
二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围绕预习案要求, 指导学生通读教材.对于概念的预习, 要求达到能叙述、会判断, 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如预习“映射”这一概念时, 通过叙述首先认识到映射是两个集合之间的一种对应, 要判断一个对应是不是一个映射, 必对概念“对于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 按对应法则f, 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做更深层次的了解, 明确概念的外延;“一对一、多对一”这两种特殊的对应, 至此就能举出一些映射和不是映射的例子, 完成认识这一概念的全过程.对定理、公式的预习, 要达到能分清条件结论, 会运用数学语言表达, 了解推证过程和应用.如预习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比相等”时, 首先分清“在三角形中”这个前提, 明确结论“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比相等”, 转化为数学语言, 其推证过程是以直角三角形为特例、平面向量为工具得到结论.对例题、习题的预习仍要明确问题的条件、结论以及得到此结论必备的理论论据, 然后看题设与这一理论依据有何相同与不同, 不同时又如何对题设条件进行转化, 同时还要明确解题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及书写格式, 以利于课堂上质疑问难.
三是做好预习自我小结.学生预习后, 要指导学生小结预习结果.比如, 可以让学生写出教材上每一段的段落大意, 列出全书章节内容之间的并列与从属关系.对于例题, 在书边说明各主要步骤的依据, 在题后空白处用符号或几个字写出本例特点, 体现编者选例意图;对例题条件、结论变化, 由特殊向一般转化, 将有关知识进行横向联系, 纵向发展.
三、关注预习评价, 将课前预习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起点
将课前预习作为教学的基础环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关注对学生预习情况的评价, 课前预习的结果应作为课堂的教学起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预习评价工作:
一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自我检查预习的效果.对照教师下发的预学案要求, 逐条进行分析, 让学生自问教学中的基本概念能否清楚地复述出来, 定理、法则是否较好地理解, 在预习中存在哪些问题, 本课知识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 能否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等.
二是教师讲课之前, 要将学生的预学案全批全阅, 课前还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与联系, 明确课堂教学任务.通过课前提问、预习展示等方式, 教师要弄清楚学生预习的情况, 对一些学生预习中就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作进一步的讲解.在弄清楚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后, 再进行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 突出学习重点, 突破学习难点, 鼓励学生学有所思, 思有所疑, 疑有所得.
群文阅读课前预习指导的有效研究 篇9
一、关注主线文章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无论是单文阅读还是群文阅读,教师都应当给学生留足时间,让其有更多自主阅读的机会。学生在自主进行群文阅读时,如果遇到不理解之处,教师也不要立即给予解答,而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指导其借助自己查找资料的办法,或者是和他人讨论的办法处理疑点、难点。而对于这样的放手方式来说,教师势必要想办法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否则是难以完成任务的。提升效率的一个主要方法是在群文中寻找到一篇主线文章,并利用对主线文章的预测,达到良好的群文共赏效果。事实上,一篇优秀的文本里面所包蕴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像题目、细节,甚至插图都有挖掘的可能性。教师要在预习指导时,帮助学生认识到调动既有知识经验的重要性,使其能从文本所给出的线索中做出拓展,将其延伸到其他篇章中去,比如在四年级时接触到《桂林山水》这篇文章前,教师即可以做好相应的群文阅读预习指导工作,使大家意识到,摆在面前的这篇文章,可以延伸出更多写景类的篇章,而文章里面的一些线索和结构是相当重要的,能够被套用到理解其他相似文章的过程中去。
二、联结多篇文章
进行群文阅读预习指导时,还有一个重要点在于帮助学生确定好文章阅读范围,利用确定一个主题的办法,可以把很多篇类似性质的文章结合起来,从而避免了学生在阅读时的杂乱无章。通常来说,教师可以按照教材里面各个单元的内容,组织相关的阅读教学,并首先将阅读主题提取出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所了解。提取主题的过程,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思维方式是并不相同的,学生所要做的是学会联结各篇文章,而教师要做的则是做好事先的冷静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联系思维。教师要首先让学生理解那些群文都具有的共同议题,就如同思维导图中的枝节一样,围绕在主题周围。这种指导方式,会将师生的思考结合起来,把原本不可视的思维带到学生面前,帮助大家理解和迁移。比如在接触到《西门豹》《女娲补天》《夸父逐日》这几篇文章时,便是良好的群文阅读素材,他们的共同特点在于都是古典故事,特别是后两篇的想像力都非常丰富。教师即可以将这三个故事关联起来,指导学生借助阅读将文章主要信息提取出来,使学生得到概括能力的训练。联结多篇文章的指导,可以指向多个方面,比如可以是生字、生词上的,可以是文章结构上的,可以是故事情节上的,教师可以视时间和需要灵活处理。
三、整合文章指导
在进行群文阅读预习指导时,教师必须把已经筛选好的多篇文章进行有机组合,而不是将多篇文章随意罗列出来交给学生阅读,这是因为,文章的排列顺序会对学生阅读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在整合文章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不同文章的主题和特色,帮助学生做出阅读方式的选择,可选择的路径有举一反三型、逐步递进型、累积阅读型等。另外,教师还需要注意到,群文阅读的梳理和整合工作,会帮助学生有效提取信息,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因此将看似杂乱无章的文本做出有意安排,实则是教师在貌似不经意间对学生的巨大帮助。比如在一次以厦门城市为主题的课外群文阅读过程中,总共会接触到《民族英雄郑成功》《苏颂》《薄饼的传说》《城在海中海进城》等多篇文章,如果不加整合,将它们一股脑地提供给学生,势必会造成学生头脑的混乱,而如果依照历史、地理、科学、美食这样由广到细的顺序,则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性地认识这些文章背后的有机联系。
语文课前预习指导 篇10
对于预习, 我们不可能从“能”与“不能”这两种截然对立的角度作出回答, 因为在实践中既没有始终如一的支持, 也没有全盘的否定.《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当教师在教学时, 如果能够让学生更多地去进行探究性的预习, 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预习调整自己的预设, 那么学生的预习和教师的教学是能够在课堂上和谐共存的.
国内的大量研究都主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 论述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预习自学习惯的问题.而笔者认为, 传统的预习之所以制约了课堂的众多原因中, 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缺乏指导, 导致没有正确的预习观与科学的预习方法, 使预习变成了一种预先熟悉而不是自主地预先学习, 而教师在教学时也没有认真考虑学生预习的程度与广度、可能遇到的问题, 课堂的设计也没有对学生学情的变化作出相应的改变等.是否有教师指导下的预习效果应该是有显著差异的, 因此, 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中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本文从“教”与“指导”的角度研究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的方法与策略.
二、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充分说明了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让学生会学习.
1. 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方法
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 无疑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误区在于, 他们认为数学只要多做多练就能学好, 这个不能只怪学生, 因为有很多教师本身就忽略了学生自行阅读数学课本的重要性.教材作为浓缩大量前人知识与经验的精华的文本载体, 正是构成学生学会研究和探索的基石.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就是让学生学会对课本的略读和精读.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 必须了解知识的系统性结构.所谓略读, 就是对教材主干知识的整体把握.比如对于一个新章节内容, 教师应指导学生先了解一章可分为几节, 每节又可分为几部分, 每一部分各自讲述的是什么问题, 每一个问题又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说明的, 等等.
所谓精读, 就是对教材进行逐节、逐段、逐句地阅读, 就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 仔细思考教材字里行间渗透的知识要点, 比较难懂处多读几遍, 必要时要分析它的句子成分, 记下疑点、难点, 理清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的来龙去脉, 也就是说要小角度、有针对性地弄清定义、公理或公式的逻辑联系、内涵和外延.
2. 指导学生做预习笔记的方法与养成习惯
眉批型预习笔记:让学生在书上做简单的眉批笔记, 即在阅读课本后, 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
摘录型预习笔记:可以让学生做摘录笔记, 就是预习后, 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法则、公式、关键语句或注意的问题, 等等, 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理解、掌握.
反思型预习笔记:多想一想, 这个概念怎样理解?怎样证明这个结论?还可以怎样想?为什么这样做?然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做法、独特见解或疑问记录下来, 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混合型预习笔记:就是根据预习的实际情况, 自由做笔记可记录课前的调查结果, 可粘贴网上搜集的相关资料, 可整理一些相关的知识脉络, 也可记录预习过程中的得失或发现.
特别要提出的是, 在预习过程中的学生思维中的闪光之处或者疑惑之处应该重点用笔记录下来, 并且在解决了问题之后, 也应该记录其解决的方法.
3. 指导学生进行教材外的资料收集
对于新概念新命题的理解, 并不是学生看了概念的文字表述就可以真正理解, 而要真正理解概念命题的外延和内涵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上, 为了能建构更准确更完备的知识网络, 为了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做数学”的过程中, 为了能让学生真正学会自学, 教师需要先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准备, 而这些准备并不是仅靠教材可以提供的, 学生可以到教材以外的广阔空间去寻找.
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可以是网络、书店、图书馆、现实生活, 等等.收集的内容可以是:新概念的事物、新命题的推导过程或发生与发展过程、新概念新命题的表述方式, 等等.
4. 指导学生提出质疑以及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传统的教学里, 教师往往忽略学生提出质疑的重要性, 为了应试而根本没有给学生质疑的余地.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 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真实的眼光去阅读, 要指导学生及时抓住自己思维中的认知的漏洞与缺陷, 对教材中粗略提及或者没有提及的命题的推导、知识的发展都应该提出质疑, 对自己有模棱两可的、似是而非的、貌合神离的感觉的知识点或结论提出质疑, 等等.
学生只懂得质疑是不够的, 他们真正的学习是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因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带着问题有目的性地进行听课;与同学通过讨论、交流、协助、合作;通过查阅收集各种有效的资料;通过已有的知识, 自行尝试推导;主动找老师请教;不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思考其余的方法和更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5. 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反思
大诗人歌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 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 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预习数学不能像看小说那样, 不能老是往下看, 需要有停顿, 停下来思考.教材的重难点, 练习效果、思路、策略, 新旧知识联系, 与老师同学的交流等等都具有值得反思的意义.
6. 尝试推导与练习
学生经过对教材的预习, 对老师提出的思考题进行思考以后, 对于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有了基本的了解.对于教材中已经给出推导过程或思路的命题学生可以尝试用异于教材的方法进行推导, 而教材没有明确给出推导的命题学生尝试自行推导.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寻找更简便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甚至是对教材的推导提出质疑.对于课后的练习, 学生经过预习以后也可以尝试去做, 然后再通过听课巩固.当然学生在尝试推导和练习时有可能出错, 对于推导中的问题教师要单独给予辅导, 对于练习中的问题, 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得到体会, 这样还可以起到加深印象的效果.
三、关于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
1. 教师指导下学生预习观的转变
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首要是必须先让学生拥有正确科学的预习观, 在内因推动的作用下, 学生才能真正重视预习, 不敷衍应付预习作业, 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避免一般的“预前熟悉”带来的负面作用.预习观的转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培训, 教育学生树立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的预习态度, 了解多种预习的途径方法及作用.
2. 教师指导下学生循序渐进地养成预习习惯
首先, 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 由教师指定必要的预习任务, 采用教师的建议方法, 依据教师的要求完成预习.刚开始学习预习时, 适当降低要求, 从学习学习的兴趣出发, 呈现给学生可操作性强的预习提纲并作必要的解释, 明确预习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使学生预习时有的放矢.然后, 再逐渐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内容自主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 自主确定预习的要求, 这是一个反复训练、从扶到放的过程.
3. 教师重视非智力因素对预习的影响, 培养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学生学习由于受智力因素影响, 预习中必然出现程度上、结果上的差异, 有一部分学困生会停留在一般粗读教材的基础上不求甚解, 甚至不读.特别是刚开始时, 学生有应付思想.此时教师应该静心、耐心, 正确对待这种现象, 不放过每一个不预习就听课的学生, 真正使学生认识到预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 自觉养成先预习后听课的良好习惯.
4. 教师坚持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及时检查预习情况, 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发现好的及时表扬, 而对学困生应耐心辅导, 指导预习的要领, 树立其预习的信心.通过检查, 让学生感受预习成功和进步的喜悦, 诱发预习兴趣, 以推动下一次的预习.在教师的督促、指导和鼓励下, 学生进行预习才能保持热度与动力, 不断强化预习的意义、方法和效果, 推动预习向高层次延伸, 学习效果才会日趋明显.
5. 教师合理安排学生预习时间
初中数学的作业量相对其他学科较难也较多, 但预习效果好可以令学习变得轻松, 从而完成作业也会相应轻松.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 又能达到预习的真正效果, 笔者认为, 控制在半小时以内能完成预习作业是比较合适的.
6. 注意学生的差异调整侧重点
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差异性, 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的特点调整培养预习习惯的侧重点.初三学生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自觉性与自学能力, 有目标能坚持, 所以初三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自主探究的习惯与能力.初一、初二学生的上进心还不足, 普遍欠缺自觉性, 自学能力也还较差, 所以老师应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坚持预习的习惯与训练学生常规预习方法.
7. 合理布置预习作业
刚开始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 作业要求忌空宜实, 要有可操作性;预习问题忌大宜小, 要有点拨性;预习作业忌单一宜多样, 要有差异性;预习作业忌单向宜双向, 要有反馈性;预习作业需要全局考虑, 要有系统性;针对不同内容布置不同的预习作业, 要有差异性.
特别指出, 根据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 一般分为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三种.这三种课型预习的方法需要各有特色:在预习新授课时, 重点应放在知识的整体性结构的了解, 概念、命题、公式等具体内容的理解、推导与应用上;专题习题课则重点应放在习题运用了哪些知识点和解题的思路方法上;复习课则重点应放在知识的归纳总结与习题的综合应用上.
四、关于课堂设计的变化
1. 了解学情, 提高课堂效率
成功的教学经验告诉笔者, 教师必须吃透学生与教材经过预习, 对教材而言, 学生已经不再陌生, 教材的思路不再新鲜.教师过多关注自己的预设就会使教学产生羁绊.教学前, 需要先了解学生的学情, 随时对教学作出调整, 灵活地进行课堂操作.对于相对简单的概念或教学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时要结合考试大纲与重难点向纵深发展;对于学生在预习时普遍产生的困惑, 教师可将它视为课堂探索的主线;对于学生在预习时产生的独特体会, 教师要给予评价与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新的收获, 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引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2. 让学生预习结果有交流与体验的机会
学生在预习中由于不同的生活背景, 不同的学习态度, 不同的思维水平, 产生不同的预习体验, 这些实际上是课堂上最好的教学资源, 关键是教师要适当地利用、引导, 因此需要让学生的预习结果有交流与体验的机会, 展现自己的独特见解与个人预习成果, 共享预习后的成果资源, 使预习学习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完成.
五、结束语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指导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前 预习
一、有的放矢,注意目的性
练习是为教学服务的。设计的练习是为了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培养哪方面的能力?突出什么重点?攻破哪个难点等教师都要通盘考虑。因此,设计练习时必须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使学生掌握基本功;以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
二、抓住重点,注意针对性
设计练习不但要从教材和学生两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且要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思维特征和知识水平。既不能拔高,又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理解所及的程度。既做到设计突出重点和抓住难点的强化性练习,又要注意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专门的练习,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通常来说,重点内容反复练,难点地方着重练,揭示本质变式练,关键部分集中练,沟通知识系统练,易混地方对比练,错题集中辨析练。
三、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
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1)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课前预习使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底×高÷2”这个结论,这就给学生推导公式的形成提供了时间前提。在课堂上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从表面上看,好像为了一个公式的推导花费了一节课的时间。但实际上,学生在充分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感觉到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对学生学习面的知识作了铺垫。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学生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积累了经验和方法,轻而易举就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了。(2)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表面上看,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际上学生是在用具体的例子理解概念。当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就会有质的飞跃。(3)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不指导学生怎样预习这样的内容,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读完题后便看答案的习惯。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四、预习要“因师而异”
学生事先了解了学习内容,到了课堂之后已不是“白纸”一张,这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深入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创造性使用教材,大胆重组教材,以保持学生预习之后对新知仍有新鲜感,保证其学习新知的热情。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设计教学流程,合理调度课堂教学进程,因材施教,使学生预习与课堂学习两种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具备这种能力的教师,在预习之后的课堂教学中,能与学生进行更高层的精神交流,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师生交流互动相得益彰。反之,对于还不能深刻理解教材并灵活掌控课堂的教师,如果在学生预习之后仍按“照本宣科”,不仅会使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还易造成“好学生吃不饱,后进生没吃好”的现象。
五、及时对课前预习进行小结
在课前预习的初始阶段,预习的习惯尚未形成,方法还没有掌握,预习的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及时地进行课前预习的总结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每节课后5分钟的回忆和讨论,回忆这节课的内容,对比自己预习中所了解的、弄懂的、掌握的问题还存在哪些差异,预习中的问题是否彻底解决了。同没有预习时有什么不同,预习过程的认真与否在听课中有什么影响?通过预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了等等。以此来认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产生预习的无形动力,自觉地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逐步培养自学能力,为今后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教师只要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课前预习指导得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更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有利于实现新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庄士娴.课前预习之我见[J].小学语文教学, 2010,(20)
[2]尹爱梅.预习在小学数学自主学习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教研版), 2010,(04)
[3]赵新利.如何做好英语课的课前预习[J].科技创新导报, 2010,(36)
[4]胡金锡, 阎东丽.有效指导预习方法 提高学生英语自学能力[J].教学月刊(中学版), 2002,(12)
语文课前预习指导 篇12
一、自主学习理论下的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是指小学生结合英语学习的内容和自身英语的水平来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在明确英语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英语水平的学习方式,运用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课前预习,并监督自己学习英语的实施情况。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教师授课之前所进行的自主性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够提早知道教师的授课内容,将不懂的知识点,通过自主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降低课堂知识的难度,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小学生英语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使课堂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课前预习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侧重点。通过课前预习能够判断课堂上知识的难易程度,结合自身的情况,侧重听课前预习中没有完全理解的知识点,对于不懂的问题能够及时的问教师,从而达到学会课堂知识点的目的。英语课前预习对于教师来说,能够帮助其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小学英语教学的课前预习非常重要。例如,苏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1中,教师布置了如下课前预习的内容:
I like dogs.
I like that cute dog.
I like these dogs.
1.课前预习:翻译文章中的句子,预习文章中like的用法。
2.预习目的:文章中的第一句,翻译为“我喜欢狗”,不特指某个个体时,like+名词复数。文章中的第二句,翻译为 “我喜欢那只可爱的狗”,特指那条可爱的狗,like后面的do用名词单数。文章中的第三句,翻译为“我喜欢这些狗”,虽然特指这些狗,但是由于用了these,所以like后面的dog要用复数形式dogs。
三、小学英语预习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于英语课前预习作业的布置,时有时无,没有给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没有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
2.教师没有帮助学生明确英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的侧重点也没有向学生说明,学生无法掌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3.学生缺少预习英语的方法,只懂得跟着磁带进行阅读课文和单词,对文章进行全文的翻译,死记硬背一些重点的单词等。
4.对于课前预习的检验方法不够系统,没能给予学生预习的反馈,只是通过简单的询问或者检查家长签字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5.教师没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没有重视课前预习。
四、进行英语课前预习的有效方法
1.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端正课前预习的态度,只有通过教师的正面引导, 帮助他们明确学习英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让他们在预习中享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才能养成他们课前预习的习惯,并对英语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发挥学习英语的最佳状态,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2.注重英语预习的方法。听读预习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的词汇和相应的知识点,英语词汇量的掌握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因此需要学生通过磁带学习英语课文中的生词,大胆的进行跟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借助电子词典、同义字典等工具进行英语词汇的拓展。听读预习还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概的含义,对于不懂的单词和句子, 做重点的标记,结合前后句子的意思,判断句子的大概意思, 猜测单词的含义,再通过查找的方式了解单词的真正词义,这种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单词的印象,有助于记忆。跟着磁带阅读文章,模仿磁带中的语气语调,有助于提高英语的口语能力。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不懂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在探索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完成对英语课文的整体把握, 减轻预习的难度。
3.制定预习评价方式。教师制定预习评价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结合小学生心理年龄的特点,制定适合的评价方式。例如,在讲课之前让做好预习的同学进行班级内的展示,与小伙伴分享预习的内容。这种方式不但能够满足小学生的自豪感,还能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语文课前预习指导】推荐阅读:
语文课前有效预习06-04
语文课前预习策略08-29
高中语文课前预习研究09-03
语文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11-21
课前预习语文教学11-20
指导学生语文预习09-30
初中语文预习方法指导09-10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范文05-27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现状调查报告11-25
语文预习环节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