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的预习策略

2024-10-21

浅谈语文的预习策略(精选8篇)

浅谈语文的预习策略 篇1

小学语文预习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改进策略

预习是“学会学习”所倡导的一种自学形式。做好课前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越来越感觉到预习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想尽办法,指导学生做好这件事情。可是根据平时的观察,发现当前的语文预习仍流于形式,预习效果极不理想。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又有什么改进策略呢?

一、小学语文预习问题的原因分析

1、师生对预习作业都不重视。时下,有的老师对预习不够重视,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没有把它当作一项重要作业提出。虽然每教一篇新课前,都布置学生预习,但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要预习,或者只是笼统地提出简单的预习要求而已,比如第一步: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第二步: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第四步:细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这样的预习要求很笼统,没有针对性,而且,每课都采用这样的预习步骤,时间久了,学生就会感觉预习索然无味,兴趣茫然无存。另外,预习作业布置过后,很多老师没有进行检查反馈,时间一长,老师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学生,很多学生觉得预习作业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长期如此,学生觉得预习收效甚微,预习兴趣、预习方法得不到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无法形成。

2、教师不能精心设计每篇课文的预习要求。现在的教师由于日常琐事繁多,整天都疲于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而“预习”只是教师个人对学生的一种作业要求而已,学校很少会做统一的要求及检查,因此,而预习作业如果没有精心设计,预习效果是不可能理想的。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学内容各不一样,文章风格不一,每篇课文的预习除了应有常规要求外,还需要有各自的独特要求,即根据每课的重难点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预习题,这样的预习才能深入,才不会只停留在一些简单的常规做法上。

二、改进小学语文预习现状的策略

(一)明确意义,重视预习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做好课前预习,意义重大。

1、预习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生提前做好课前预习,可明白课堂上要学的是什么内容,哪些内容自己已掌握而哪些内容还不懂。这样有备而学,就会使课堂学习更有针对性。再者,有了事先的预习,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的反应也比较快。提前预习也可让老师准确地把握学情,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对学生预习中存在理解掌握很透彻的内容就不讲或少讲,对学生预习中存在较大疑惑或错误的地方,可以作为教学重难点来处理。这样,课堂教学就有了针对性。可以说,提前预习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的有力保障。

浅谈语文的预习策略 篇2

一、巧设学案, 提高预习的实效性

1. 是否符合学科特点, 体现语文学习的语文性

语文学案的设计, 不能只充当一份练习的角色, 这会令学生产生厌恶感。所以, 学案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 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一方面渗透“听、说、读、写”流露出浓浓的语文味, 一方面语言文字具有趣味性。如“读”你最喜欢哪一段, 哪个词重读, 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课堂上你能展示给大家吗?“说”你最喜欢哪个问题, 你最擅长哪一方面的知识, 能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吗?

2. 是否符合学情特点, 体现问题设计的多元性

一份语文学案设计是否成功, 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从教学经验来看, 影响语文问题的设计因素很多:

(1) 问题设计要体现文本性

学案内容习题化, 教师上课出现抛弃教材只讲学案的现象, 本末倒置。把学案当成练习册, 没有使学案起到“导学”的作用。把教材内容压缩成几个问题, 然后让学生预习。语文学案的设计, 不能简单地设计成一份语文练习, 一定要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学生的目光吸引到文本上来, 让学生依托文本自主学习。因此, 教师在设计语文学案时, 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 问题设计一定要紧扣文本, 促使学生以学案为依托, 密切联系文本。同时, 教师在设计学案的时候还要考虑到文体的特点, 每一种文体都要有相对固定的模式, 出现具有文体特点的知识点、考点。学生在预习、学习时自然一看就会, 明确如何去学习散文、小说、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2) 问题设计要体现引领性

要想预习有实效, 学案的设计还要体现引领性, 即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出学生如何进行学习。 (1) 如何读:用普通话, 有感情地朗读, 或根据文体特点如何注意句读问题, 或根据所读内容进行默读等。 (2) 如何查:查读文时遇到的生字词, 查小说创作的背景, 查作品作者情况, 查与作品相关的资料, 查读课文时遇到的生字词等。另一层内涵是小组组长如何查本组学生的预习情况, 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把预习工作做好。 (3) 如何写: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 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 一方面提醒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要写写画画、圈圈点点。 (4) 如何质疑:学生针对文本学习的时候, 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圈点下来, 同时写下自己的疑问, 或写出自己独特的看法。

(3) 问题设计要体现层次性

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时, 不应固守一个标准、一个要求, 而要根据教材的难易和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 进行分层次预习。同时, 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是不一样的, 语文的爱好特长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读书好一些, 有的学生写字好一些, 有的学生写作文好一些, 有的学生演讲好一些, 有的学生阅读面广一些……学案的设计应当考虑这些因素, 根据文体的特点, 设计不同的问题类型, 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 在做的时候要求不一样, 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水平。这些题型使学生感到有题可做, 大多数题目可做、会做, 这样学生就有了成就感, 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预习成功了, 学生的展示自然精彩, 预习的积极性也随之增强。

(4) 问题设计要体现考点知识

语文学案的设计除了要紧扣当前学习的文本外, 在设计时还要有意识地结合文本设计一些与之相关的考点知识, 如: (1) 默写名句, 然后自己对照书本检查有无错别字, 若有最后用红笔改正; (2) 若学习的当前文本中有一个成语非常重要, 在设计时还可以有意识地联系学过的常见成语让学生练习, 达到巩固的目的; (3) 若学习的文本中有一些优美的好句子, 马上设计一个仿句练习。学生复习语文的时间很少, 因此, 在学案设计时出现一些考点, 平时多下工夫, 考试自然轻松许多。学生在考试中获得成功, 自然能够认识到学案的重要性, 平时会更加主动地预习、乐于交流展示, 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3. 是否有利于交流, 体现学生研讨的互动性

“六模块”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强调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 强调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 强调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因此, 我们在设计学案时, 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 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设计坐标, 指导自学质疑的方法, 营造交流展示的氛围、手段和方法, 提供互动探究的材料和支持, 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为此, 要让师生平等互助学习的模式在学案中得以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有适当的学情预测和某一教学环节的设计说明等, 会使该学案设计更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有收获、都有发展。

4. 是否有利于评价, 体现学生评价的激励性

语文学案的设计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评价功能, 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一是在设计过程中一些语言文字要具有鼓励性: (1) “设问法”:如在预习环节问“你能再写出几个类似成语吗?” (2) “激将法”:如在探究环节问“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若不行你就放弃吧?” (3) “赞美法”:如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出现这样的话语:“聪明的你肯定平时读书不少, 一定能再写出几个名著故事吧?”二是在设计学案的时候, 在末尾可以设计两栏———组长评价和教师评价。

学生利用教师编制的学案去预习分析新课内容, 培养他们语文方面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另一方面, 将教学重心移至课前, 教师也可以预知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知道哪些可以不讲, 哪些要作为重点、难点讲, 从而及时修改教学设计。

二、巧法激励, 提高自主预习的兴趣

1. 享受快乐, 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欲望

认识预习是课堂互动的关键, 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案中的知识链接, 让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一些必备的知识。如讲授《核舟记》《石壕吏》等课文时, 我并没有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课文诵读、分析上, 而是让学生课前利用学案预习课文, 准备一些这些课上要使用的道具, 分小组让学生表演, 看看那一组表演得最好。学生为表演好这一课而做了充分的准备, 读熟课文根本就不需要教师操心了, 而且不少学生还查阅了相关书籍。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可以尽情享受语文课堂;学生为了展示自我, 就会主动预习, 想象预习语文带来的快乐, 进而与教师共同营造出高效理想的课堂。

2. 家校协作,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走读生每周的时间大部分是在家里度过的, 住校生周六、周日也在家里度过。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好的预习时间和空间, 除了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预习现状并制定每节课的学案教案、在班级中积极创设良好的预习氛围外, 还要对学生进行家访, 在家访过程中强调预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动员家长参与到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行列中来, 尽可能让家长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预习时间和空间。良好的家校关系网, 在落实和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 巧用评价,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坚持不懈地预习对学生来说是件“吃苦”的事, 独生子女的个性缺点及家长的配合不力、纷繁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使学生的预习较难做到自觉, 更难做到坚持。为此, 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安排检查反馈的环节。这当中, 既可由教师用课余时间督促, 还可逐渐培养小组长或同桌同学督促, 以此来促进学生自觉预习习惯的形成。书面预习作业, 查阅后留下一个简单的评语, 若发现学生没有完成预习, 要督促其及时补上。口头预习作业, 如读书, 一要靠家长监督签字, 二要在课堂教学中检查、评价。

在学生的预习工作之后, 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预习成果的定性、定量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认真的考评, 交流预习成果, 为学生创造一个分享成果、表现自我、展示个性、体验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悦的舞台, 让学生的辛勤劳动得以展现。评价作为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 将会激励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努力, 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张咏梅等译《课堂中的多元智能》,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池春燕等译《自我指导学习——挑战卓越》,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浅谈语文的预习策略 篇3

关键词:语文;学习;预习;策略;方法

想要学得好,必须要讲究学习方法,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学习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而预习就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却被很多人忽略。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它既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其中的重点,又能增强听课的针对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尽量自己去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将它作为问题提出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其了解重点和难点,学习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一、预习的作用

预习在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相关的旧知识,初步去感知新知识,找到新知识里面的疑难点并暂且记录,努力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问别人。有效的预习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听课的效率,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如果学生在听课前没有做任何准备,在课堂上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既要听课又要记笔记,就会手忙脚乱,抓不住重点、难点,更不要说之后的复习会有多麻烦了。反之,如果做好了预习的工作,听课时做到有的放矢,听课就会变得轻松、容易得多,也很容易抓住堂课堂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

实践出真知。有效的预习活动既可以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还可以使之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行为控制,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

二、预习的方法

我们所说的预习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一遍,而是指学生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储备和能力,通过自学去感知新的学习内容,提高和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经常用到的预习方法主要是以下几种:

1.读

预习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读,在教师没有正式开讲之前自己通读课文,可以借助工具书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以及结合课文的注解去理解课文。

读有很多好处:(1)帮助理解课文内容;(2)体会作者的情感思想;(3)认识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4)有助于发现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

具体的做法就是首先去读单元导语和课文导读,以及结合课文的注解去通读全文,最后还要看看课后的练习题。

2.画

预习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本文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其次,要搞清楚哪些是自己已经掌握的,哪些是还没有掌握的,并且应该及时把没有掌握的和那些难重点画下来。在教师讲授的时候,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了。因为每一个人情况不同,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做到因材施教。

3.查

看到一篇新课文,都有可能遇到一些不认识的生字和难以理解的生词。有些在课文的注解中可以查阅,这时就应该对照注释,认真去理解。但也可能书上没有注释,那么就应该利用工具书弄懂它们。特别是遇到一些多义词,教师应引领学生去反复体会,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对文章中出现的一些科学术语和历史名词,还可以建议学生上网查询或者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作者的生平简介和写作背景等也应该了解一下,这些做法都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悟

这个环节是预习中最关键的一步,如果做得好,它可以让学生对文章获得整体印象。学生应该根据课文导读、课文、课文注释、课后练习题进行思考。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使之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如果对文章有了整体的印象,就可以尝试概括文章的主题、划分层次、归纳段意等问题的解决。假如这一步做得好,在正式讲课文的时候,学生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5.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做到眼到、心到和手到,而这个手到就是做笔记。做笔记的时候,要注意记下难重点和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以便听课时得到解决。

6.练

几乎每一篇文章后面都有课后练习题。这些练习题都是根据课文的重难点而设置的,试着去做这些练习题对掌握课文的写作方法、理清结构层次等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而且,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解决,在之后听课的过程中就可以解决。

7.评

评就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写下自己的评价和体会。这是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动脑、动口、动手,同时也是学生预习的一个中心环节。这样“逼着”学生在反复多次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也能够培养出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且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这将会是终生受益的事情。

三、预习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预习要具体、深入、细致

在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时,教师要做到尽量具体一些。不能空泛,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所以,第一步应(下转第61页)(上接第41页)具体,其次还要深入和细致。

2.预习中要注重合作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平常都是一个人在玩耍和学习,所以相当缺乏合作精神。因此,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要尽可能让他们有需要共同讨论的问题。首先让他们成立学习小组,然后布置一些需要共同研究才能完成的预习任务。这样长此以往,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相互合作的精神,对她们将来的工作和学习都会有益。

3.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对于预习工作做得好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公开表扬他们,让他们拥有一种被认可的成就感,这就有助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那些没有认真预习的学生,也要鼓励其之后做好预习工作,让他们都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浅谈语文的预习策略 篇4

商河县贾庄中学语文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基于学生对语文预习的现状思考

课前预习一直是个困扰语文教师的问题。虽然语文教师经常会布置学生课前预习,但大多只将课文浏览一下,至多让学生自主解决一些生字、生词,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而缺少系统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预习策略指导。学生只是为预习而预习,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因此,学生预习需要教师精心组织,科学指导,才能有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作为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基于预习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的思考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一项规定为必须使学生实做的工作”。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学能力。而且,学生预习以后熟悉了课文内容,上课时老师的“启发”就不会局限在枝节问题上。对那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的要旨,可以重点点拨。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而提升预习的有效性。

3、基于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部分教材篇幅长,内涵深,语言含蓄,生字多,这对于学生的认知原点来说,是有距离的,也给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如语句读不通顺,背景不熟悉,主题难理解,表达难欣赏等。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学生要带着对课文的熟悉了解走向课堂。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预习能力的培养。

4、基于适应社会发展及终身学习理念的思考

“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生受学校教育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可当今社会的发展却要求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就要求学校学习应当越来越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的过程,这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和要求,也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那么,怎样才能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呢?唯一的答案——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可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本课题研究以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视角,在调查基础上,重新审视传统教学中的预习环节,剖析传统学习方式下预习环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挖掘预习环节中可能实现的促进学生有效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有效落实预习环节,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自主性的具体策略做出归纳和总结。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1、发现学习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积极创导的发现学习法,是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究和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得出相应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长期运用此种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始终保持一颗敏锐的心面对学习。

2、主体教育论和发展性心理学: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一种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在学校里,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调控的知识。因此,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自

1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将会有重要的影响。

3、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成的。在这个加工过程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同时,原有知识由于新经验的介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因此,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它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是新旧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由此可以推断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里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初中语文课前有效预习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一般指义务教育阶段七至九年级的语文。

课前有效预习:是指学生在新授课前按规定的学习要求对语文新教材或新课文作独立自主学习的活动,做到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是语文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学习新知识的起点。“课前预习” 是指学生在新授课前预习,既可以在课外进行也可以在课内进行。其中最关键的是讲究预习的“有效性”,本课题研究以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视角,在调查基础上,重新审视传统教学中的预习环节,剖析传统学习方式下预习环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挖掘预习环节中可能实现的促进学生有效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有效落实预习环节,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自主性的具体策略做出归纳和总结。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对学生预习现状的调查、分析,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继而通过研究探究出提高学生预习能力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1、通过研究,引导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学生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2、通过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增强探究性学习意识与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通过研究,引领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实际需要,进行动态课堂安排,促进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研究。

5、通过研究,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预习作业评价方法,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激发学生自主介入学习的热情。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有效预习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规律,设计出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易于操作的预习任务,通过一定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使预习有效,能够为课堂教学服务,使课堂教学真正事半功倍。因此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

1、预习方法研究: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体裁丰富,除了一般的记叙文以外,还有散文、诗歌及科普文章,对于不同文体的课文,预习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文体,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在预习方法上也会有所错差别,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难点。

2、预习内容研究:苏教版教材的编排都是按专题来组织内容的,一个专题一个单元,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有的课文后还有作家卡片、名著导读等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学习课文有何帮助呢?学生在预习时应该如何来关注这些内容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点。

3、预习作业设计研究:对于初中生来说,预习的度是一个比较难于把握的问题,有时会预习的比较肤浅,意义不大,有时会预习的偏离学习重点等等,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有时需要教师设计一定的预习作业,那教师应该设计一些什么样的作业使预习有效,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也是该课题研究的一个内容。

4、预习方法指导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怎样选择有效的预习方法是学生

进行有效预习的关键。

研究的重点

探究适合学生学习的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能灵活地根据不同内容采用合理的方法预习课文,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

先了解初中各年级学生语文的预习的预习习惯、预习能力、预习效果等现状,从中发现存在问题,以便制定出可行的培养预案;其次,从各年级三个班中任选一或两个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培养兴趣、教会方法、等方面入手,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一方面要注重理论学习,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勤于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在实施过程中,逐步探究出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有效策略;然后,对这两个班学生再次实施调查,并于前次调查进行对比,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研究结论;最后,把课题研究成果在校内甚至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以实现成果共享,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研究过程:

1、第一阶段2010.4——2010.6

确定实验对象,设计出调查表,调查学生预习的状况并分析产生的原因。探讨语文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其与学生预习之间的关系。确定课题,撰写课题方案制定方案

2、第二阶段2010.9——2011.10

(1)激发预习兴趣,通过宣传教育,树立典型激发学生预习兴趣,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指导预习方法,下发预习方法的指导材料,帮助学生了解一般的预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因文因人而异,适合的方法才是最好。掌握几种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

(3)布置预习内容任务

分阶段分内容有计划有步骤的加以训练巩固。初步打算定为课外自主预习与课内自主预习。

3、第三阶段2011.11——2012.9

完善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实施研究活动。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形成研究结论,撰写结题报告,同时整理课题材料,申请结题。

研究方法

1、调查法

a、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预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预设研究方案,也有利于在研究中对症下药;

b、在整理阶段,对学生实施二次调查,并进行前后对比分析、统计处理,便于形成研究结论。

2、文献研究法

通过阅读图书、网上查询等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为研究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参考经验。

3、行动研究法

实施研究活动时,采用“预设方案→实施方案→回顾反思→调整方案→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的研究方法,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完善方案,逐步探究出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4、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进行阶段性小结,撰写经验总结,积累材料。

六、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本课题认为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充满智慧的课文,学生会很自然地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驱动下,常会主动地去研读课文。在预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知识,就会竭力地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勾联和融汇就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所以,有针对性的预习,一则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和复习,乃至运用;二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是在学生准备程度和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自主的有效的预习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在充分预习,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本课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在调查初中生语文预习现状的基础上,从预习的内容、预习量的介定、预习时间安排、预习方法的运用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探究培养中学生预习语文的有效策略,使学生从小养成自觉、主动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七、预期研究成果

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课题研究的参考文献资料

[1]初中语文教学预习活动的实践研究 缪汇颖上海师范大学

[2]论语文阅读教学预习中“质疑”方式的运用刘合华

[3] 陈朝蔚.自主学习的前提——课前预习.课堂新探索.[4] 穆林云.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策略.文教论坛.[5] 浅谈初中语文预习周朝德

[6] 《教会正确的预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范莲芳

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人员保障

全体课题组成员热爱学习,喜欢钻研,敬业爱生,是一个奋发向上的学习型群体,有研究热情,并已有多篇论文在省论文评比中获奖,另外所有课题组成员都活跃在教学一线,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并可以及时将想法在教学中得以实施,这些都为课题研究的完成提供了保障。

2、制度保障

按照学校课题管理的要求,课题组建立了定期活动制度。我校所制定的教科研成果奖励方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等制度则进一步为课题组成员参与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3、经费保障

我校有完善的软硬件设施(多媒体网络教室及校园网络平台),对教科研高度重视,并给予课题研究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充分保证,确保课题研究成果的取得,如研讨活动费、成果奖励等,还在评比推优工作中给予优先考虑等。围绕本课题我们已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①组织准备层面:2010年5月,我校邀请了仪征市教科室刘哲科长来校帮助拟定本课题,明确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初步理清思路,并就研究过程进行了协商,小组成员进行了分工。

②理论准备层面:围绕本课题我们做了大量的文献收集和资料查阅工作,初步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这项研究工作完全可以按期完成。

③领导支持层面:在本课题的申报立项过程中,不断得到学校校长室、教科室和教务处的大力关心与支持。

综上所述,本课题的研究条件比较完善,我完全有信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一定会收到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九、课题研究与实验管理

课题负责人:丁从兵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主持并承担该课题研究与实验工作

课题组成员:王德平专科中二 仪征市香沟中心学校语文教学 教育科研

孙玉琴本科中二 仪征市香沟中心学校语文教学 教育科研

吴德梅本科中二 仪征市香沟中心学校语文教学 教育科研

做好语文预习的方法 篇5

确定了学习目标,仅仅为学生的预习指明了方向,能不能有效、成功,“选读”才是有效预习的最终保证。带着以上这些问题让学生再去选读,选读指的是读教材、读课外书、去图书馆、上网查、与人讨论交流、自己观察思考等。为什么不让学生只读教材,要选读呢?这是因为以上这些问题,通过读教材有的可以找到答案,有的则不能,这时要给学生指点迷津,建议他们利用课外时间去课外书上找、图书馆里查、上网查、与人讨论交流。尤其是去图书馆、上网查时尤如大海捞针,很有可能出现劳而无获的情况,所以,必要时,要对学生进行简要指点。

3预习中须注意的问题

要保证预习的有效性,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保证预习的质量,教师要做到三给,即:给方法、给时间、给要求”。给方法也就是上面讲到的预习方法;学生查阅资料需要时间,尤其是一些需要感知体验的预习内容就更需要一段时间,所以一定的时间保证是必须的;给要求:确定目标以后,要求学生目标在书上的答案,应该找出来,目标答案在课本以外,尽力去寻求答案,当然对这些学生一定要给予鼓励、表扬、表现的机会,同时,采取了“自我提问法”让学生在预习时进行自我监控。

(2)不要把自学预习异化为“自我注入…课本注入”。现在的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学习,反对他主学习,反对老师满堂灌,反对老师把自己的想法直接灌给学生,有老师也采取自学预习,但他们固守着“自学课本——归纳知识要点——仿练例题应用”这一他主学习模式,从模式中可以看出,这种预习在教学目标上仍只注重知识的获取和应用。学生预习时被引入教材编写者预设的轨道,微化了探索的空间,失去了发现和创新的可能,一种变相的注入随之产生,这就是由原来的“老师注入”变为“自我注入“课本注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笔者的观点是在“带学生走向教材”的同时别忘了“带学生走出教材”,前边说到的老师的预习方法就是带学生走向教材,但没有带学生走出教材,怎样走出教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问题的能力非常关键。

(3)不要苛求每个问题都得到圆满的答案。学生们提的问题很多,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得到圆满的答案,记得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学生提出了轴对称图形知识的用处这个问题,作为老师非常清楚我们的学生很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等学生说了以后,笔者出示课件比较全面的介绍了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这个问题在备课时预见到了,最后使这个问题有了相对比较圆满的解决。

万事开头难,在刚试验的时候,笔者也有到措手不及、力不从心的时候,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与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明显增强了,老师的预见能力提升了——课堂内外,敢于打断老师、打断同学,发表自己见解的同学随处可见,学习劲头更足了,课堂效率更高了。可见,在大力提倡自主学习的今天,我们老师适当的“抛一块小砖”——在方法上给学生以指点,我们将会收获到更美更大更有价值的“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无穷动力。

比较预习法

【释义】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明确的比较意识,能够运用以往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多方位的纵向梳理或横向联系,多角度、多层次地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新知识、新概念进行预习的一种学习方法。

【做法】比较预习法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1.认真阅读被比较的新教材,联系相关的旧知识,从不同角度找出各自的特点及异同;

2.根据不同的预习目的,从理论观点上、从研究方法、从结构上、从联系上、从意义上,多角度地比较;

3.纵向比较或横向比较等。

【注意】预习时,有目的地比较、对照相关或相类的事物,易于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能训练和提高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有助于扩展思路,深化认识,加深理解和记忆。学生在扩大视角的范围内,能由此及彼地、立体地认识新事物,拓宽知识面,加快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这是一种高层次、难度较大的预习。它要求学生应具有主人翁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展开思维,培养自学的习惯和能力。

13表格预习法

【释义】表格预习法是预习的一种方法,多用于单元预习、单节预习,也可用于某一课的预习。

【做法】在预习过程中按内容的时间变化顺序、内容递进顺序、不同内容差异比较或各知识点内容的相互联系差异及整体结构把握,列出表格或系统结构联系图,以利于对学习内容的总体把握,寻找规律或比较内容差异,形成对学习内容较完整、较系统的知识体系。

方式可采取先粗后细,浏览泛读寻求各部分知识内容的内在联系。列出体系表格,再细读各部分内容,充实填充,找出知识内容间的衔接或差异。

也可先细后粗,继而归纳提炼,并把内容的关键部分及关系找出来,完善知识结构。表格预习法益处是知识脉络清晰,预习内容广,总体把握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有益。

14尝试预习法

【释义】尝试预习法,就是按照课文后的思考题目、复习题目或练习题目进行预习、尝试作答。答不出时再预习,预习过再尝试作答,直至大体掌握为止。

【做法】尝试预习的关键是初步处理教材之后,自己合上书本,围绕课后几个思考题想一想:这一课讲了什么新问题,自己弄懂了没有?这些新知识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自己是否已经掌握?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需要上课时听老师讲解?这样回忆之后,就可以初步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怎样,进而尝试作题,检验出自己的知识或技巧方面的欠缺。

【示例】预习数学《合并同类项》一节时,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掌握判别同类项标准:一是字母相同,二是相同的字母的指数分别相同,两者缺一不可。进一步理解合并同类项的运算要点:字母因数都不变,把各个同类的系数的和作为合并后的同类项的系数。明确了这些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之后,就可以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对书后面的练习题尝试作答了。

小学语文预习的引导论文 篇6

摘要: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传授学生自学的方式,但小学生比较缺乏预习习惯和能力。本文就分析影响学生预习的因素,对如何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前预习;引导;兴趣

预习是学好语文第一步,是求知的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并为上课扫除知识障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如何安排预习,怎么检查预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显得尤为重要。

一、影响学生课前预习的因素

预习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尽管教师想尽办法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但总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没有真正去预习,没有真正理解预习的意义。其原因主要是:

(一)教师重视不够

有些教师对预习不重视,觉得预习是一种形式,对学生的预习也只是说说而已,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在课上把该讲的讲得详细些,让学生记住就行了,而且在布置预习时,目标不明确,要求笼统不具体,对预习方法的指导不到位,对预习作业的质量不重视,缺乏检查和指导。

(二)学生失去兴趣

由于教师原因,小学生对预习没有兴趣,认为预习就是把课文中不认的字或不理解的词找出来,把课文读一遍,看看课后的问题会不会做,能否在课文中找到,这就是完成预习了,因而他们不会深入地读课文、思考,再加上教师检查没有力度,使预习只是一种形式,失去了真正的作用。

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兴趣是预习的根本动力来源,要想改变预习环节的现状,就必须激发起学生对预习的兴趣,使学生自愿去完成课前预习,逐渐养成预习的习惯。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呢?

(一)尊重个体差异,调动全体学生的预习兴趣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知、感受、基础和理解理解程度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科学合理地设计预习作业。对程度差的学生要降低要求,只要他们能借助字典会读生字并能读熟课文,标出不理解的语句,教师就给予肯定或表扬。对程度好的学生,应要求他们搜集有关资料,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这种依据学生基础布置预习作业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预习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也能获得一定的成功感。

(二)通过检查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学生进行预习后,希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夸奖、表扬,从而达到心理上的满足、情感的喜悦,这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所以,教师对学生的预习作业,每天都要进行检查和评价。在检查中,对认真预习学生给予表扬与鼓励,进一步提高他们预习的积极性;对于敷衍预习的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活泼好动调皮的学生,可采用谈话的方式进行评价。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预习中的收获,使他们从谈话中就能体会到预习的成功,并获得成就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预习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途径,只有激发了学生的预习兴趣,才能优化课堂教学,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变得更轻松!

三、精心设计预习训练

(一)依据学生,分层设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素质、阅读能力存在差异,对同一课文,程度好的学生能自主运用所学到的预习方法按照目标去预习;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要降低预习标准,使他们经过努力后能达到预习目标。教师要改变“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预习目标,使好学生能“吃得饱”,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吃得好”。进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预习能力都有提高。

(二)根据课文设计预习内容由于各课之间存在的微妙差别,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根据本课重点所在,合理设计预习要求、内容,否则会让学生失去新鲜感,陷入迷茫和惰性之中。

(三)预习的设计要有趣味性,吸引学生看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预习问题有了兴趣,就会积极想办法去认识它,得到它,并产生愉快情绪。所以,在学生接触课文前,教师应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看书的欲望。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好玩,布置有趣的作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起到了预习课文的效果。

四、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预习呢

(一)通读课文,初步掌握全文教师可要求学生边读边找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采用查字典、问家长等方式解决,然后将生字、新词带到课文中通读课文,并找出本课的好词句,想想这些词句好在哪里,最后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并让其他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加以总结并表扬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向他学习,从而调动了学生质疑、提问的积极性。

(二)在布置预习作业的过程中,难易结合,充分利用工具书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在使用工具书的过程中,学生既锻炼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来讲,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地指导和督促学生,久而久之,学生良好预习习惯便能养成,自学能力也随之提高,教师在上课时便能更得心应手。

五、结语

要想培养好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首先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要让学生对课前预习产生兴趣,要让他们有“叫我预习”到“我自愿预习”的转变;其次教师要认真备课,挖掘教材的新意与深度,提出有创意、有思想价值、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预习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再次,教师要制订出相应的检查、落实思考预习题的方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吴勤芳.就这样预习[J].小学语文教学,(7).

[2]刘吉才.我对预习环节的一点认识[J].小学语文教学,(4).

[3]宛永林.浅谈小学语文预习教学[M].宜宾日报,.3.12.

培养学生语文自主预习习惯的策略 篇7

一篇篇课文教下来, 自己感觉还颇为得意。在课前, 自然段序号标好了, 生字的拼音标在课文中了, 预习本上组词组得不错, 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词典也理解了, 课文段落分好了, 有的甚至还写出了类似老师板书的文章结构图, 不少同学查找的资料比较详实……尤其令我高兴的是, 预习本上我规定的基本三大项 (组词、词解、自选项目) 外, 很多同学竟然做到了四大项、五大项, 有的还做到了八大项、九大项, 而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们的交流和讨论很是热烈, 我的教学过程流畅、重点突出、教学效果显著。

我感觉《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理论——“以学定教”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贯彻和落实, 也觉得自己在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好习惯方面做得比较扎实。

然而, 不久前的一次临时调课却让我不由得审视起班级中语文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情况了。

临时调课后, 原本在第二节课才上的语文课被调到了第一节, 这样一来, 早晨交来的预习本我就没办法批改了, 它们被课代表摆放在了我的办公桌上。我像往常一样走进课堂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

这是《水上飞机》的教学。揭题、审题后交流资料, 比较顺利;指名读课文后, 理解词语, “交流你所查阅的词语”时无人举手, 请了几位同学都一言不发;交流文章段落的划分时, 举手的同学更是寥寥无几。这不符合平时的学习状态啊!怎么回事呢?走近学生的课本, 发现课文中除了自然段序号及生字注音外, 其它一无所有。我明白了:预习本交了, 学生的预习成果也一并“交了”!再一问, 更多的预习作业是借助于《课课通》《教材全解》等家长购买的教辅用书进行的, 而学生并没有我所以为的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预习。我不由得对自己的“以学定教”而惭愧, 也不由得更深刻地思考“自主预习习惯如何培养”这一命题。

通过潜心细学《语文课程标准》, 结合本班学生实践活动现状加以考察, 对培养学生语文预习习惯, 提高学生语文预习能力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 学生学先于教, 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 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 有学有教, 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可见,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 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

那么,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语文自主预习习惯呢?

首先, 明确自主预习的要求。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原则上, 结合学段目标, 明确预习的要求, 进行课前预习指导。

刚进入三年级的小学生, 预习习惯的培养才刚刚开始, 可指导学生进行一些浅显、易完成的预习练习。例如, 大声朗读课文三遍, 达到正确、流畅、不添字、不漏字;对于他们来说字词的掌握仍然是教学的重点, 可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标出生字的读音, 自学生字, 并试组词两个;在学会了查字典、词典的基础上, 可要求学生将新课中不理解的词语划出来, 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意 (写出五、六个为宜) , 其它的词可作上记号, 通过联系上下文或同伴相助来掌握;针对三年级段的教学要求, 可要求在课文中标出自然段序号, 试找出意思紧密的几个自然段合并为一大段, 学习理清文章的脉络, 等等。

然后, 随着年级的升高, 预习能力的提高, 可再结合本学段的具体要求对自主预习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调整, 并总体体现为由易到难, 由扶到放的过程。

其次, 优化自主预习的方法。能不能有效地自主预习, 激发自主预习的兴趣尤为关键。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特点、综合能力素质等,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做好预习工作。

三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工具书的使用方法, 比较喜欢口头的交流, 具有对老师、同学及家长更多的依赖性。因此, 预习时在适量的书面要求的基础上, 要更侧重于口头要求, 如朗读课文、同桌讨论课后习题、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难懂的句子等, 并充分发挥家长的指导作用, 指导他们查阅工具书、课外资料、利用网络资源等。

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有了相应的提高, 这时, 自主预习的方法可更加多元化。例如, 可进行个体的或群体的讨论切磋, 围绕一个问题去自主搜集信息、整理资料, 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 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展开课题研究等, 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中积极探究, 而在丰富多彩的自主预习成果的展示过程中 (出综合性小报、课件制作、举办新闻发布会等) , 获取成功的体验, 感受自主预习的快乐。

再次, 及时、引导性地检查反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循序渐进, 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亦然。及时地检查与反馈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预习工作中的优点与不足, 并从同学那儿获得灵感, 从而收获更多。

我们班的万千紫同学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姑娘, 可就有一点让人伤脑筋:怕写作业。对于自主预习课文, 同样地她也经常性地不是不交预习本, 就是预习敷衍了事, 谈过几次话效果仍然不明显。可是, 随着老师一次次地表扬班级里同学的预习作业, 不知不觉中, 她也走进了被表扬的行列。那么, 她是怎么转变的呢?我觉得, 这跟老师对预习作业的及时反馈以及具体化的点评与指导是分不开的。

前面说过, 针对我班学生实际, 预习本上我规定了基本的三大项:组词、词解、自选项目。其中的自选项目的设定, 目的就在于给学生一些自主的空间, 一方面, 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另一方面, 也给同学间的相互学习提供了可能。事实也确实如此。五个词解的自主选择已是各有千秋, 而自选项目中的近义词、反义词、造句、含有“*”字的四字词语、好句欣赏、超级链接等项目也层出不穷。每当我用欣赏的口吻报出一些新的项目时, 学生脸上总会浮现出惊喜的遗憾之色。因此, 越来越多的同学不满足于三大项了, 他们努力地超越自己, 超越着同伴!

随着年级的升高, 对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引导要与时俱进, 顺应学生的发展, 教师适时的点拨要能使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 以期学生的“自主”预习, 真正为他们进一步获取新知做好强有力的保证。

浅谈语文的预习策略 篇8

一、课前预习充分,听课事半功倍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及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做基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预习可以使自己发现旧知识的结构中薄弱的环节,并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先课前预习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如鱼得水,发挥自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点就通。这样即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节省了时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发预习兴趣,享受学习快乐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有着神奇的内驱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怎样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投身于预习之中,并且乐在其中呢?我认为,首先要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贴近农村孩子的生活、情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如课前预习时,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话题、习题,让他们多形式的接触,不仅预习了课文,还锻炼了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善于以自己的激情与智慧去煽风点火,有必有时更可火上浇油,以此调动学生内在所有好奇心与积极性参与到预习中,让学生信心十足,动力强劲。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切记用命令的口吻,生硬的口气强加给学生,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与抵触。如在布置课文《穷人》的朗读时,A老师面无表情地说:“今天回家预习《穷人》一文,老规矩:至少读三遍,读熟为止,明天早上,老师抽查,希望大家用心好好的读。”B老师则从充满感情地问大家:“同学们还记得小珊迪吗?诚实善良却又可怜的小珊迪曾深深的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个比珊迪更可怜的俄国阿姨桑娜,相信,她的遭遇同样能触动你的心灵深处。曾经有一位同学在读这篇课文时,读着读着竟然哽咽了,引的全班同学的眼圈都红了,老师不知道我们班上有没有这样感情丰富的朗读大王?”稍顿了顿,老师提高了声音说,“今天放学后就请大家试着读一读,感受感受,明天来校后,请把你最拿手的一段读给大家欣赏,咱们比一比,到底班上谁能荣获朗读大王的称号,好吗?”如此两位老师激发学生预习愿望的效果,应是高下立见吧!

三、预习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自主进行预习的过程中会对许多问题进行思索,如若遇到不懂或难懂的问题,他会进一步地进行探索,这在无形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很有好处,在针对学生以前从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时,发散思维无疑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解答问题,而这种切实可行的思维模式恰恰可以通过预习—解答这种形式加以锻炼,所以说预习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预习的过程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它绝不是轻轻松松地把课文看一遍就大功告成了,这里所说的预习,是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之上全面地理解课文,深入地探究课文所讲的主旨,了解作者的内心,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图。而在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要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记录下来,等到第二天老师讲课的过程中进行比对,如若与老师一致那么解读就很透彻,如若不一致,那么也可以各抒己见,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向老师说出来,然后课堂讨论哪一种结论更为稳妥。经过这么一番认真的学习,不仅锻炼了学生想问题的方式,还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整合理解的能力,所以说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预习可以使讲课内容更加丰富

学生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疑问,假如每个人有一个疑问,那么大家汇聚起来积少成多,课文就会被分析得很透彻,学生也可以全面地了解课文,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无疑会使讲课的内容更加丰富,学生也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这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好的。

六、规范预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交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课前“预习”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那么高年级学生如何预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通读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大意。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正确,然后利用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当“一字多意”“一词多意”的时候,要结合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的这个字词应当选哪一种。

第二,搜集资料。①关于作者。预习时可以利用手边的资料,网络工具对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有个了解。这可以比较好地帮助同学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②关于背景。如:《金色的鱼钩》、《负荆请罪》、《詹天佑》、《草船借箭》等感受经典,只有搜集并查阅相关的数据、文字资料,才会对课文所涉及到的历史有一个了解,才会在课堂上更易理解老师的讲授。

第三,理清脉络。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知识已有一定积淀,读了课文后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一些思考:①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②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③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哪几段?④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的段意。段意的概括根据文章的写法有这样几种:⑤摘抄法。相关段落如果在写法上采用的是“段首概括”法、“总——分——总”“总——分”“分——总”的方式,就可以采用这种概括方式。①取主舍次法。一段中有几层意思,对最重要的一层作为概括段落大意的重点。②综合法。就是围绕文章的中心进行概括。③合并法。

第四,做好批注。學习语文主要是品读。品读在预习中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品读含义深刻的,优美的句子或段落,从中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向我们揭示了什么道理。把自己欣赏的字、词、句,哪怕是一个标点的使用,都可以用简洁的文字批注在书的空白处。这样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长期坚持下去,探索能力会逐步提高。

第五,做好读书笔记。先看清楚要预习的内容,看不懂的写到笔记本上,或者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合上书,把记得的东西回想一下,思考不懂的,写下记得的重点。课后,拿出预习笔记,查看原来不懂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

上一篇:四(上)六单元作文教学设计及下一篇:旅游高峰期安全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