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预习语文(通用13篇)
浅谈如何预习语文 篇1
1、教会学生总览单元内容
在开展初中语文预习指导的过程中,要想提升预习的整体质量,就要教会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总览单元内容。通过对整个单元内容的了解,能够让学生对于单元的课文编排规律以及共同的知识进行了解和分析,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形成一个系统,能够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从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等方面对课文进行分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并且能够很好地把握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2、充分阅读课文并理解字词
在开展初中语文预习指导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和理解字词,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整体认识。要教会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读流畅,要求同桌之间互读,并且要标注各个自然段的段号,积累好词佳句。同时,在预习的过程中要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字词,要教会学生利用各种工具理解生字词,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认识。这样能够节约上课理解字词的时间,并且能够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
3、敢于质疑并提出问题
在开展初中语文预习指导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敢于根据课文提出自身的疑问。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在进行《出师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对“诸葛亮为什么要写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到底有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等产生疑问,这些疑问都非常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过程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语文教师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准备工作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顺利地开展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工作。首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在每一节语文课结束之后,都要为学生布置下一节课前预习任务,并要与家长及时的沟通和交流,让家长能够监督学生积极进行课前预习工作。在语文课前预习准备工作中,语文教师主要要求学生要做到以下几步:首先要求学生要熟读文章三至五遍,先粗读,再细读,品读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使用比较好的名词佳句。
其次语文教师要求学生要将无法理解的问题进行重点标注,然后第二天在课堂上进行探讨,让学生将不懂的问题反映出来,教师根据学生反映的重点问题进行重点讲授。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课程《背影》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首先要求学生了解到这篇文章的作者大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生活背景、人生履历以及他的写作风格和手法。其次关于文章中父爱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父亲在生活中对自己的爱的表现的小事讲授出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最后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查找网络资源等来更好地理解文章感情。
5、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语文教学开展中,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尤其是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旧的知识与新的知识进行联系和对比,让学生不断学习,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完某一节的语文课程内容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表达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的过程当中,学生难免会有一些理解不明白的地方,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式的学习,不同的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肯定是不同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小组内可以将这些差异性的问题进行谈论,找到这些问题的合理解释。语文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小组所表达的观点进行总结和点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偏差,通过这种学习模式,能够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6、开展预习评价,进行高效预习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开展预习评价,作为学生进行高效预习的手段。语文教师可以选择竞赛模式进行预习评价,就是在学生之间展开预习竞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明自己的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自己预习的思路,预习的方法以及通过预习所解决的问题。其他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讲解倾听到自己使用的方法,学会融会贯通。最后教师再根据每个学生提供的不同的预习思路,进行预习方法总结和预习评价,不断帮助学生提高学习预习水平。
浅谈如何预习语文 篇2
一、兴趣入手, 激发课前预习的热情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可以从学生的预习兴趣和热情入手, 并且竭力让这种兴趣和热情保持下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抽出小部分时间, 开展预习竞赛活动, 给那些优秀的学生予奖励。这样, 班里的学生热情高涨, 预习时积极研读教材, 认真思考问题, 不放过任何细节, 并努力试着努力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熟悉了文本, 还增加了思考的过程,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例如, 学生在预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散步》一课时, 通过反复的诵读基本了解文章的结构, 也试着去赏析文本中的较难的句子。学生们拎出了本文的重点:“我和妻子都慢慢地, 稳稳地, 走得很小心,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句引发大家对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讨论, 也为解决其他问题提供了帮助, 加深了的记忆。
二、教师指导, 明确课前预习的方向
作为教师, 我们都知道, 语文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序幕。预习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以探索者的身份走进文本, 感同身受, 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 语文教师应重视预习这一环节。若平常的预习流于形式, 学生也会任务式地完成, 长此以往, 不仅不能高效地完成预习任务, 也无法达到培养预习习惯的效果。因此, 作为教师必须学会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可以尝试设计一些预习栏目, 如:“字词注音”、“初读课文”、“美言摘抄”、“练习初探”、“疑难提问”等, 这样学生预习时才会有方向, 清楚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无论是课文、名著还是专题, 都可以提出一些比较具体的要求。如,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鸟”专题, 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提供与鸟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等。因为课前有了目标, 有了预习的方法, 学生就能更认真地预习。有了课前有效的预习, 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时就会劲头足, 参与度大, 探究问题深, 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同伴互助, 分享课前预习的成效
在语文预习过程中, 学生可以独自预习, 思考问题, 也可以相互合作, 共同探究。因此, 教师也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通常班主任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 让小组内的成员相互提问、讨论, 交流预习所得。倘若有疑问小组内也无法解决, 就由组长转交给教师, 这样不仅方便教师迅速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而且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 巧妙设计。
例如, 在预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 有一组学生无法理解文中大篇幅地写白杨树的缺点, 于是课前提出这一疑问。反复思考, 我觉得这一点确实需要释疑, 就改变了教学计划, 课堂上将这一问题单独拿出来讨论, 学生积极思考, 终于理解了作者的意图, 并初步了解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四、加强反馈, 生成课前预习的高效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不仅考察了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 同时还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有效地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重视学生语文预习的反馈和评价,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提及一些学生在预习中的疑问, 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探究的热情更加高涨。
例如, 在课前在预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范进中举》一文时, 有位学生就提出:“在范进中举后, 胡屠夫和众邻居的态度都有极大的转变, 是为了巴结, 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要比范进低一些。那张乡绅是为什么呢?”课堂上, 提及这个问题并让学生们讨论时, 这位学生表现得极为活跃, 并因此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了, 语文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做好语文预习 篇3
那么,学生如何自己预习课文呢?下面就这一问题我谈谈自己的几点浅显看法。
首先,把新课轻声地朗读几遍,了解一下课文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然后在初步弄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思考一下文中的重点字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来表达中心思想;最后再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
弄清课前预习提示和思考练习的具体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根据这些具体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带着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去认真地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把要求做的地方做一做。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对预习也很有帮助。思考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重难点。预习时,看看并想想这些题目,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练习题则侧重词句段的训练,富有启发性。预习完课文试着口头做一做,可检查预习的效果。
懂得使用工具书。预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或以前学过现已回生的字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现在小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较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要勤动笔。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 篇4
西乡县城关镇中心学校曾霞
[摘要]课前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益的有效途径。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既要充分认识预习的重要性,科学指导学生提高预习的能力,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丰富的预习方式,并进行科学评价学生的预习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关键词]预习;方法;指导
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抽一定的时间进行预习,掌握要学课文的有关内容。但现在好多家长忙于事业、应酬、娱乐,疏于孩子的管理与辅导,多数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没有预习能力和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既要充分认识预习的重要性,又要科学指导学生提高预习的能力。通过各种评价、激励让学生喜欢预习,学会预习,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发挥预习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一、培养语文预习能力的重要性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开始,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准备。学生预习得充分、合理、有效,不仅有利于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也必然促使教师更加深入地去解读教材,预设课堂。学生的预习与教师的预设相互交融的时候,就是课堂最具生命力的时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预习可以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创造的快感。
课前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益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设计预习作业并引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地探索知识、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二、培养学生语文预习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布置预习作业时就直接说回家预习某某课,但是没有教学生怎样预习的方法,学生有的只是读一读课文,有的学生人连课文都可能没有读通顺就草草了事,这样达不到预习的目的。每个学生个性、能力、习惯差别很大,他们的接受、理解、感悟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告诉我们:预习
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设立恰当的预习目标。因此,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如何来落实这项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指导预习方法,培养预习能力
小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要讲究方式,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预习过程中,所设计的预习内容和知识应做到比较广泛,要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人、事、景、物、地点等等内容,涉及课外知识还要查阅有关资料,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课外知识摘抄本,把查到的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又能提高预习的积极性,激发了课内的阅读的兴趣。如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预习要求:①读通、读准课文,②自学生字新词,扫清字词障碍③通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④细读课文,自学质疑,找含义深刻的句子,做好标注⑤尝试解答课后思考题,做好标注⑥总结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又如六年级口语交际习作二《民风民俗》,提出预习:①搜集资料,了解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地方戏剧、文化遗产特点等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②可以做成多媒体课件上台展示③可以表演、解说等。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预习要求,如:一年级下册《月亮的心愿》一课,课前让学生根据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1)读:把课文读通顺(至少读5次);(2)圈:在课文中圈出生字,划出生词。(3)动:动手给生字注音、组词;(4)标:标上每个自然段的序号。(5)问:在不懂的地方画上小问号。预习完后要求家长签上字,第二天上课时,经检查,学生预习完成的较好。
实践证明: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预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自主预习的兴趣和习惯,教学中可以有的放矢地学习,轻松解决重难点问题;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落实了高效课堂。
2、加强预习检查,养成预习习惯
良好的预习习惯来之不易,教师要反复培养训练。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预习中适当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
如,低年级字词教学中:在课堂上开展预习生字词大比拼(多种方式检查学生读字词),看谁组的词多,谁用最快的速度记住字词等。二是及时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感受预习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要认真检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特别是后进生的进步时,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肯定他们的成绩,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树立自信心。三是开展有效预习经验交流,提倡互学互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听听别人的学习经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很多同学为争取到交流的机会,在预习时会格外用心,良好的预习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3、科学的评价,激发预习兴趣
学生对要学的内容进行预习后,也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如果教师及时的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给予一定评价,给予学生一些激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喜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前预习任务得以较好的完成,使课堂教学效果有所提高了。所以,对学生的预习,每天都要进行检查和评价。检查时,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作业入手,看看学生在课本的圈圈点点,看看预习作业完成的情况。再结合课堂教学环节,不断地渗透预习的交流。
如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某个句子的理解感悟时,教师评价:“预习得认真,到位。预习时读得真仔细”等。在字词检查时,学生不单是会认生字新词,而是展示自己独特的学习收获。有的向同学们提示读音,有的强调容易写错的地方、记字的方法,有的交流自己对某个词语的理解。教师可说“你真是个识字大王”。朗读课文是比较简单的,也是大多数学生都想参与的环节,有的学生就读得又有感情,又流利。这时,教师就应及时予以表扬:“预习时你肯定把课文认真地读了好几遍了。”学生在学习交流中体会到了预习成功的喜悦,这样课堂中师生间的交流,课堂的气氛都会更加融洽和热烈。
评价主体上来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的合作预习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的评价。从评价的标准上来说要突出差异性,不能以同一标准来度量。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效率9 篇5
语文课前预习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它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的几点体会。激发小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布鲁纳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好学的先决条件。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人的需要,成为人对某种认识的先导。学生一但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语文课有预习面广内容丰富,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文章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这些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进行课前预习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因此,教师要从多方面培养语文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并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理解课文,完成学习任务。
指导小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埃德加·富兰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怎样学习的人;现代的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不是学到什么”,而是学会怎样主动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应在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上认真进行指导。指导小学生课前预习的步骤。许多学生有去预习,但在如何“预习”问题上,并不明确。怎样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但要有“预习”,而且会“预习”,预习得更好更有收获?笔者认为在教学每组教材之前,注重引导学生领会“导读”的内容,预习时做到有重点,具体预习步骤如下:①基础目标: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生字词,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②中等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努力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方向前进。③高等目标:画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诵背。
想。联系新旧知识或联系上下文思考。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试着给课文分段,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与目的,体会其中意思。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是一篇同学们早已熟悉的英雄故事,预习前,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预习过程中,学生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想: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纹丝不动”?体现了邱少云的什么精神?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了解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怎样忍受剧烈的疼痛,探索作者的思路,进一步掌握文章的中心。同学们通过这样的预习,就会体会到某些关键词语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牵一词”,“动全文”,从而了解字、词、句、篇与中心内容,中心思想之间的有机联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爱动脑的习惯。
议。议也就是质疑,有疑才有思,让学生学会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融合,学而不问就难以长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质疑:①从课题入手质疑。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题目进行质疑问难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②从某些关键词句入手。在教学中,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进行质疑问难,能成为理解课文内容的突破口,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课文描述的情景。③在矛盾处质疑。创设认知冲突的情景,让学生主动提问,这样的质疑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④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想提什么,就提什么,这能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查。可以从有的关书籍、报纸、杂志、字典、词典中找查资料;可以从网上下载资料;也可以从生活中去寻找资料。现在的孩子求知欲极其旺盛,因此,针对不同的教材,笔者就会设计不同的课前预习作业。
问。可以问老师、同学、家长或周围的人,可以从同学和周围人的讨论中,通过思考给自己在读文中产生的疑问定答案。
写。①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摘记下来。②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实际,进行片段练习。如《山雨》这课教学中,要求学生把许多优美的语句,摘抄诵背,不仅陶冶了审美能力,而且也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指导小学生学会做课前练习笔记提高写作能力。俗话说:“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读书记读书笔记是十分必要的,这对巩固记忆,理清思路有很大助益。教师要教会学生选用适宜的读书笔记,如批注式、摘要式、抄录式等,还要教会学生在书上作记号、画重点、提问题、谈见解。读书要养成眼到、心到、手到相结合的习惯。“笔答”的价值还在于创造一种客观条件,广泛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促进他们对课文深层含义的自主思考、理解和领悟。特别是对文中那些含义深刻、话中有话、有言外之意及语句背后隐藏“真谛”的问题,提倡“笔答”,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例如在教学课文前,笔者要求学生预习中,必须写一小段看了这篇课文,最想写的独特感受的文字。通过动手写来培养学生的爱动笔的习惯,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
浅谈如何预习语文 篇6
3.1教师要明白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了解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教师要明白课前预习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运用储备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有预习的习惯,能够使学生熟练运用工具书,还能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预习课文,可以在教学时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因为学生在预习中已经对课文有了大致了解,在课堂教学中就能迅速切入正题,在教学中能够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教学。
通过预习,可以了解学生的不同个性,这样更加有利于针对性教学。
3.2农村小学生语文的预习方式
相对于城市学生而言,农村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时间,他们基本不用参加各种培训班。尽管家长监督能力有限,但只要教师能够重视预习,还是能够提高预习质量的。
对于语文预习,教师应当有明确目标。可以在放学前布置学生回家预习课文,将要掌握的内容提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比空洞说教或者读多少遍更加有效。除了要解决的问题,还要让学生将文章中的生字,生词,利用查字典的方式解决。这样学生就会努力完成,即使家长不辅助也没关系。
对于预习效果,教师要在课堂上予以检查,上新课之前,首先要检查预习效果,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以及生字和生词的解释情况。这样学生就会将预习当做作业一样认真完成,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能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那些预习认真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这样才能激发后来者。
3.3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由于现在留守儿童多,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配合教师,来监督学生的预习情况。可以通过家访或者家长会的方式和家长沟通,让家长明白孩子在家查字典,读课文也是学习,千万不能放松,这样,家长即使没文化,也会监督孩子完成。
浅析如何做好小学语文的预习 篇7
一、明确预习要求并重视检查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是需要量变积累的过程,也是需要逐渐培养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可以把预习的任务具体化。如我曾给学生明确列出一学期语文的预习要求:(1)积累新知识,做到会认、会写,能理解、能运用。 (2)大致了解作品内容(能给课文分段 ,说出段意、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 (3)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说出通过预习自己学到了什么。通过这种方法,预习效果好了很多。
预习效果好,学生预习是主要方面,同时,教师对预习作业的检查也不能忽视。很多教师在布置了预习作业后,忽视了对预习作业的检查,这样的做法纵容了学生的惰性,如果教师多次不看不批,学生的预习成绩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就会失去预习热情,长此以往,提高预习的实效性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对预习作业的检查。
二、预习作业也需精心设计
1.粗读课文 ,解决字词 ,了解主旨。预习课文 ,应对课文有大概了解。应首先粗读课文,解决字词,扫清障碍,弄清课文主旨,知道课文围绕什么而写,写了些什么,线索是什么,文章好在哪里?每拿到一篇新课文时,总会遇到一些读不准或不认识的字词,这就需要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障碍。了解作者资料和作品写作背景。教师要教学生树立意识,即遇到新课首先查作者、查背景。这些信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2.对课文做标注。在预习课文时 , 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标注。根据自己的习惯运用不同的符号做区分,这样一目了然,学生在上课时就能有区分地对待,看到这些不懂的地方,上课时就能特别留心听老师讲课。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就好。久而久之,就能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划分层次 ,理清思路。再读理解。 弄清文章结构层次及作者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在粗读课文的基础上,应抓住文体特点,进行层次划分,了解段落大意,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进而对全文有比较详细的了解。在层次划分的时候,还要把握重点,知道文章详写的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然而在教学时,却常常发现很多同学只会照着书上的原文读,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 预习时没有理清课文思路。
4.对课文重点进行尝试性分析。在掌握课文重点之后 ,应在教师讲解之前,进行尝试性分析,而不要被动地等待老师讲解。通过分析,找出课文是怎样突出主旨的,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什么用这些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什么用这些方法,从而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
5.结合课后习题进行预习。课后的思考习题 ,通常是一篇文章的重点,解决了这些问题,课文就领会了。因此,在对全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充分预习之后, 要尝试性地解决课后题,以检查自己在预习过程中,还有哪些不足,以便能及时查漏补缺,同时对不能理解的问题,可以先画下来,当做难点,以备听课时认真听讲,当堂解决。对课后的思考和练习,若能事先思考,就可做到心中有数,在老师讲授时,就能找到这些问题的思考角度或答案。这样既提高了作业的质量,又节省了时间。
三、预习要讲究方法
1.阅读。读 ,不仅是读课文 , 还要读课文前面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 明确这篇课文应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 ,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之前,我们要先阅读本单元的内容说明,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我们对整个单元和单篇课文有了初步印象和全面了解之后, 就有利于对课文的纵深阅读和理解。
2.查阅。学生预习课文时 ,经常会碰到陌生的生字、新词 ,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含义及用途,就要借助工具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工具书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思考。思考在语文预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这是对预习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思考划出自己理解上的疑难之处,从内容、背景、布局谋篇等处提出不同见解,之后就可以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课。
总的来说,学生要培养和锻炼自学能力,就要掌握自学的方法,特别是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能力要提高就是要在预习过程中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听讲,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更能培养自学能力。但是要注意,预习的方法不是千篇一律的,要因人而异,不断创新。
摘要:课前预习是有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要重视语文学习中的预习,做好预习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既要精心设计又要讲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浅谈如何预习语文 篇8
关键词:课前预习;学习乐趣;团队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性的教学课程,要求打下扎实的语文知识基础,这将为以后的语文创作提供很大帮助。那么,应采取什么有效方法让小学生学好语文呢?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就是说,要想做好一件事,必先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也就是说小学生要想上好课,课前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小学语文课前做好预习的必要性
有句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虽然说小学语文教学属于基础教学,许多人简单地认为,小学语文学习主要是靠多记点字词,多背点课文就可以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与简单教会他们知识相比,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和思考显得更重要。而如果小学生课前在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下预习课文,认真思考,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减少学习困难,也能够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同时有助于小学生从小养成做事前做好准备的良好习惯。因而做好小学生语文课前复习理应受到老师、家长的引导和支持。
二、高效做好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策略
1.强化学生课前预习的意识
只有充分认识到做好预习工作的重要作用后,才能真正投入到实际行动中。同时,也只有真正投入实践中才能理解课前做好预习的重要性。这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家长的全力配合。事实上,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教师都强调要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但效果不佳。很多学生不以为然,认为课前预习浪费了自己宝贵的课余时间。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妨转变做法,与其重复强调纯理论,还不如通过实际行动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效果。比如,安排两个平时语文水平相当高的学生来进行课文讲解。一个课前不预习,一个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让同学亲眼看看这两位学生的表现。最后教师做出总结,强调课前做好预习的重要性,这样就能让学生看到课前做好预习的良好效果。对于家长来说应做好一名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身份,在家里应该时刻提醒子女做好课前预习,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帮助他们做好预习工作。我相信,通过教师和家长的精心努力,学生逐渐会意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并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2.从实际出发,科学布置预习内容
在现实情况下,学生的能力水平存在着高低差别。这就说明教师在安排预习内容时应该考虑清楚,对于那些学习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若给他们分配到较难的内容,不免会挫伤他们的自信心。所以教师应该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安排复习内容。同时,在内容安排上应该做到系统化和层次化,让学生由浅入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学习乐趣。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对那些课前预习做得好的学生,教师应该提出高度赞扬,这也体现教师对学生努力的鼓励和对课前预习的重视。
3.多方式预习,趣味学习
处于童真时代的小学生对事物充满了探究心和乐趣。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突出特点,灵活转变多种方式,让学生寓学于乐。课前预习不仅仅只是要求学生啃书本或者做几个题目。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说,让学生亲近大自然,仔细观察一种植物,然后随兴写下自己的一点感受,这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还可以鼓励召集附近的几个同学围绕课本知识一起搞个知识竞答大赛,获胜者有奖,这必然能够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总之,对于课前预习不能一味让学生埋没在书海中,不能让他们感到这是一份无聊的任务,而应该成为他们的习惯,甚至是一种乐趣。在我看来,只有这样的课前预习才能算得上是高效的。
4.合作预习,分享收获
有句话说得好,交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个苹果;而交换一个思想就拥有了两个思想,甚至是更多思想。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懂得交流讨论,这对于学生间的进步具有很大帮助。因而在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中同样可以运用这种理论。我们可以把一个班分成若干个单位,让他们合作预习。在小组中让他们尽情交流各自的想法,共同解决一个难题。如此一来,既能达到很好的预习效果,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达到预习的增值效果。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作为一种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不单单只是一种加强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理解的手段,更是对语文课堂知识的延伸。它对学生的自学、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帮助,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珊珊.在规范下自主:小学语文的课前有效性预习[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1(11):25.
[2]贺青山.重视语文复习环节,提高学生自学能力[J].教育革新,2010(09).
[3]刘凤仙,甄玉兰.谈“课前预习”中的教师“巧”[J].小学教育,2011.
浅谈如何预习语文 篇9
2、画疑难处 。就是孩子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再把不懂或者不明白的地方圈出来,可以查字典或者问家长,老师,同学再解决掉。“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方有所得。然后告诉孩子再把好词好句妙词佳句画出来,这种词句不要低估他的用途,写作文的时候你就知道他大有好处。
3、一年级的孩子一定要把汉语拼音背的滚瓜烂熟,能正确的认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正确的书写声母,韵母,音节。借助汉语拼音识字。 认识常用汉字400个,能准确的写出要写的100个生字。准确的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按顺序写字,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老师会推荐一些课外书,孩子一定要坚持下去,让他知道阅读的乐趣。会使用音序查字典,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 、二年级的孩子一定要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认识课本的450个生字,会写3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课外阅读书籍也开始加深了,能正确的读准字音和朗读。能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一定要记住常用的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把阅读中的词语运用到生活中,写作中。
5、三年级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能把课文要求会认的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个字,这时候已经能熟练的使用字典了,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学习练习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联系附属课文。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好习惯,课外书可以增加国外的优秀的书籍,比如【绿野仙踪】【金银岛】等等。
6 、四年级认识汉字 会写的汉字肯定都增加了,现在开始要求认识的字做到离开注音,离开语言环境也能认读就可以了。能正确熟练的运用字典学习积累词语。熟练的运用钢笔写字,字一定要写的正确,端正,整洁。这时候能正确背诵30篇左右优秀诗文。能借助字典或有关的资料独立阅读适合的课外书籍,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认真倾听别人讲话,边听变想,了解主要内容并能转述,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讲述一件事。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的观察图画,留心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怎么说就怎么写,把话写清楚。
语文预习步骤 篇10
按笔顺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5 再 读书2中的相关内容。7 说说课文的内容。
语文预习步骤:1 初读课文2-3遍,有初步印象。2 在文中圈生字、勾词语、标出自然段。3 给课后生字注音、扩词2个以上。4 按笔顺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5 再读课文2-3遍:读准音、读通顺、读流畅。6 读书2中的相关内容。7 说说课文的内容。
语文预习步骤:1 初读课文2-3遍,有初步印象。2 在文中圈生字、勾词语、标出自然段。3 给课后生字注音、扩词2个以上。4 按笔顺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5 再读课文2-3遍:读准音、读通顺、读流畅。6 读书2中的相关内容。7 说说课文的内容。
语文预习步骤:1 初读课文2-3遍,有初步印象。2 在文中圈生字、勾词语、标出自然段。3 给课后生字注音、扩词2个以上。4 按笔顺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5 再读课文2-3遍:读准音、读通顺、读流畅。6 读书2中的相关内容。7 说说课文的内容。
语文预习步骤:1 初读课文2-3遍,有初步印象。2 在文中圈生字、勾词语、标出自然段。3 给课后生字注音、扩词2个以上。4 按笔顺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5 再读课文2-3遍:读准音、读通顺、读流畅。6 读书2中的相关内容。7 说说课文的内容。
语文预习步骤:1 初读课文2-3遍,有初步印象。2 在文中圈生字、勾词语、标出自然段。3 给课后生字注音、扩词2个以上。4 按笔顺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5 再读课文2-3遍:读准音、读通顺、读流畅。6 读书2中的相关内容。7 说说课文的内容。
语文预习步骤:1 初读课文2-3遍,有初步印象。2 在文中圈生字、勾词语、标出自然段。3 给课后生字注音、扩词2个以上。4 按笔顺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5 再读课文2-3遍:读准音、读通顺、读流畅。6 读书2中的相关内容。7 说说课文的内容。
语文预习步骤:1 初读课文2-3遍,有初步印象。2 在文中圈生字、勾词语、标出自然段。3 给课后生字注音、扩词2个以上。4 按笔顺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5 再读课文2-3遍:读准音、读通顺、读流畅。6 读书2中的相关内容。7 说说课文的内容。
浅谈如何预习语文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前预习 指导原则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学生学习来说这个道理至关重要,学生只有预习得好,才能在课堂上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从课前预习入手。然而,目前不少学生的课前预习流于形式,大都应付。大部分学生认为回家把课文读一遍,给生字标个音、组个词就是预习。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也是消极的。课前预习不仅仅是把课文读一遍,更重要的是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自己的阅读困惑。具体来说,在预习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激发兴趣,有方法地提高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预习有兴趣,他们才会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愿意学习知识和探索真理,所以,预习必须从低年级抓起。低年级的教师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些学生看到新课,会兴奋地告诉教师,这篇课文我会读了,这个生字我认识了。预习了课文的学生到了课堂上,见别的同学不会而自己会,他就特别起劲,得到表扬后他就更开心了,以后课前预习也就更加主动了。其他学生看到这样的情况,都会争相效仿。这种预习的热情教师要特别注意呵护,久而久之就能使学生有预习的习惯和能力,自信心增强,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
二、脚踏实地,有步骤地读通课文
预习时要多读几遍课文,注意每一遍读的任务。课文一定要放声朗读,朗读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发音,还能使学生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课文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初读,可以大声朗读,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标注出来,然后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再联系上下文弄懂词义;第二步是有感情地读,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第三步则是精读,通过细致地朗读、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三遍朗读之后,学生也就把课文读通顺了,对课文的内容也就有了大致的了解,疑惑的地方心中也就有数了。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培养了其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多种渠道,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去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积累更丰富的知识。搜集资料的方法有:(1)上网查询。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资料的搜集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教师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学会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2)利用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交流,进行信息的互补。(3)如果在家中,可询问家长或利用家庭网络、图书资源等。总之,搜集资料的方法有多种,要因人、因境而异,让学生把搜集的资料用读书笔记、读书卡等形式记载下来,逐渐积累成他们自己的一笔财富。
四、勤动笔墨,有选择地做好批注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养成动手和动脑的好习惯,在预习文本时,就应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作标记。在课文一些重点的地方写、画、圈、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文中的生字、生词用“○”标出,容易写错的字用“△”标注,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用“☆”标明,优美的句子用“??”画出,不懂的地方打上“?”……学生自己认为描写优美、含义深刻的句段,以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用自己喜愛的符号画出来。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养成做批注的习惯。预习工作做充分了,上课时教师再加以特别的注意,学生模糊不清的地方就彻底弄明白了。
五、课前质疑,有深入地探究理解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才有思,让学生学会质疑,是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预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要让学生在预习中多问自己:通过朗读课文,我明白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课文的内容我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我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我能否回答?学生朗读课文时,要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阅读,在文中看到答案就直接画出来。课前质疑可以使学生学会主动提问,更加深刻地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为了让学生切实做好课前预习,教师在引导时也要遵循一定的指导原则:(1)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基础上,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进行课前预习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预习并不意味就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反而使自身的主导作用得到了更充分地发挥,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切实的收获。(2)教师根据材料和学生的特点所制订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所谓“具体化”,是指预习内容要有可操作性,教师要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提示,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口、手等感官,让学生爱上预习,爱上学习。
总之,课前预习是学好语文的重要环节,而课前教师正确的引导对学生学习语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课前的预习,学生课堂上的思考会更深入,表现会更积极,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就能展现出更多的亮点。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赵海燕.关注三年级预习:预约小学语文学习的精彩[J].教育观察,2013(19).
浅谈如何预习语文 篇12
一、提出恰当的预习要求来增强学生的预习效果
预习要体现因人而异和因文而异的原则。在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时, 既要制定统一的要求, 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 灵活处理。学生智力知识水平发展不同, 预习要求的难易程度也该有所不同。如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我对基础较差, 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只提出这样的要求:认真读课文, 划出生字, 查字典认生字, 分自然段, 划出不懂的词句;对中等生, 增加给课文分段, 按照课后思考练习, 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对学习较好的学生再增加思考课后问题,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看看你能读懂哪些内容。这样布置预习要求使一类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满足, 保证了二类学生的基本训练, 也照顾了三类学生能力低的弱点, 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使各类学生的智力都得到了发展。另一种是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 预习的要求也不同。比如讲读课文要求做到三看:看课题、看插图、看课后习题;阅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了解课文讲什么;“看图学文”, 则要求看图后找出对应段落, 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提出图与文中的不懂之处, 对照课后习题读课文。实践证明, 预习要求越是明确具体, 学生的预习效果就越好。
二、教给学生预习方法借以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有多样, 例如, 教给学生将一些重要的段落、生字、重点语句等勾画出来。学生标号的过程, 就是读书的过程, 这是一个“读、思、记”的组合过程, 可促进理解, 增强记忆, 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 不读书”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预习, 首先要指导学生读懂课例中“预习”部分的内容, 了解这部分内容大体分三点:一是简介有关的人、事、物、景,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提示学习线索, 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意思;三是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通过这样的指导, 学生能准确地找到课文的预习要求。当学生初知预习要求后, 要指导学生分解要求, 如“预习”中明确要求理解某几个词语, 就要让学生读课文, 找到这些词语在文中的什么地方。再确定哪些词语宜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 哪些词语又宜用联系上下文, 结合生活实际与旧知的方法来理解。经过这样的分解, 理解词语怎么入手就清楚了。有的课文在“预习”中指出了让学生“想想”的要求, 如小学第八册的前两组教材, 训练的重点是“一边读, 一边想”, 预习的要求便是“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想想哪些是‘我’看到的?看到什么?”对这一类“想想”的要求一定要落实。教师要根据具体课文, 或设计勾画, 或设计填空, 或读书后找出要点在小组会上说说, 把“想想”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操作程序。学生预习后, 教师一定要进行检查, 看看该理解的是否理解了, 学生可能“不理解”的是否弄明白了, 并要安排汇报交流的环节, 展示理解过程。如理解词语时, 是如何选义, 怎么在上下文中体会等等。凡有需要通过训练揭示某种规律的, 则要在教师指点下总结归纳, 当堂练习。
三、从学生实际出发来激发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
预习中常有“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这一类要求。对于学生个体而言, 所谓“不理解”是千差万别的。因此, 在预习时, 如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培养质疑的能力, 是件很重要的工作。开始指导这类预习时, 工作要细致。如“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让学生知道先从生字新词中想想有无不理解不明白的, 如果认为明白了, 就要说说词语意思, 想想是否清楚, 不明白的画出来;其次可读课后练习中要求掌握的词语, 从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还可以听听同学提出什么不理解的词语, 想想自己是否明白, 用这样的方法去找到不理解的词语。对于句子和课文, 也要边读边用课后思考练习题来考考自己, 逐步提高自己质疑的能力。
四、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以此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语文怎样预习 篇13
拿到一篇文章,首先了解作者的情况,可以根据手头的参考书或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作者的文风,及写此文的背景,这些看似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却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这篇文章内容的学习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例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他在被贬之后,为了摆脱内心的凄苦和抑郁而寄情山水,文中写听泉之乐,写游鱼之乐,是极力想乐起来,可是幽静深邃的小石潭的环境又触发了他悲凉的内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所以文章表达的还是作者凄苦悲凉的思想感情。试想如果学生不了解背景,能做出准确的把握吗?有人可能会说课堂上老师会讲背景,那么,是被动听取知识还是主动获取知识效果好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新课标要求学生要主动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把握文章大意,文言文中好多生字课下注释都已标出,个别不会的,学生可以查字典自行解决。
三、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尤其需要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体会文言句式的表达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四、结合参考书和课下注释疏通课文
在疏通课文的过程中,不会的词或句要做好标记,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数,重点掌握。
五、课文内容的理解 。
通过反复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理解,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比如: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具体每一段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作摘抄。
六、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
在理解课文大致内容的基础上再精读,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浅谈如何预习语文】推荐阅读:
如何上好语文预习课07-12
小学语文如何有效预习08-26
小学四年级语文应该如何预习11-07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如何预习课文10-24
如何上好英语预习课10-24
浅谈语文的预习策略10-21
小学生如何预习课文11-04
语文预习12-15
语文预习环节07-21
初中语文预习11-09